手机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怎么写(汇总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3:52:15 页码:9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怎么写(汇总13篇)
2023-11-18 23:52:15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对自己成长轨迹的记录,可以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证明。总结要具备可操作性,即通过总结能够得出改进和提升的方向。推荐阅读以下总结的例子,了解总结的要点和结构。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怎么写篇一

上学期间,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4、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6、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7、梦亦同趣。(“趣”通“趋”。往,赴。)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用心,用,因为,心,用心。今义:用功、肯动脑筋。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学习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学有所长的人。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少年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结果。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追随并且……。今义:表目的或者结果的连词。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8、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9、游于是乎始。

于是,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1、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做老师。

4、而耻学于师。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5、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7、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8、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向东进军。

9、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10、始指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11、萦青绕白。

青、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只起语法作用,无实义。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指示代词,这,这些。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之:结构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介词,从。

7、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介词,在。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介词,表被动。

9、惑而不从师。而:连词,表转折。

10、觉而起,起而归。而:连词,表承接。

11、扣舷而歌之。而:连词,表修饰。

12、侣鱼虾而友麋鹿。而:连词,表并列。

13、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而:连词,表转折。

14、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而:连词,表修饰。

1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也:语气词,句中表停顿。

1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于此。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定语后置句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4、不拘于时。被动句

5、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

6、日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7、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9、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10、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11、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12、居是州,恒惴栗。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怎么写篇二

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边…一边)。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近于)。

1、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

2、景翳翳以将入(通"影",日光)。

1、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去)。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

2、引: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拉开)。

引壶觞以自酌(端起)。

引以为流觞曲水(退隐)。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疏导,引来)。

3、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坐)。

聊乘化以归尽(顺应)。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就着)。

4、策: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策扶老以游憩(拄着)。

退而论书策(竹简)。

蒙故业,因遗策(计策,策略)。

1、策扶老以流憩(拄着,名作动)。

2、园日涉以成趣(每天,名作状)。

3、或棹孤舟(划着,名作动)。

4、善万物之得时(以…为善,意动用法)。

5、乐琴书以消忧(以…为乐,意动用法)。

6、携幼入家(儿童,形容词作名词)。

7、眄庭柯以怡颜(使颜怡,使动用法)。

8、倚南窗以寄傲(自足自待的心情,形作名)。

9、感吾生之行休(将要,动作状)。

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指战乱:今义:比喻纠纷和乱子)。

2、尝从人事(古义:治人之事;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变动等)。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古义:不久;今义:寻找,追寻)。

4、悦亲戚之情话(古义:亲属戚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家庭的`成员)。

5、觉今是而昨非(是:古义:正确;今义:判断词,是。非:古义:错误;今义:判断词,不是)。

1、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3、乐天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

4、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结构后置句)。

5、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6、童仆欢迎,稚子候(于)门(省略句)。

1、悟已往之不谏,知道来者之可追。

译: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无法挽回,知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2、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译:身体依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世的情怀,深感简陋的居室更容易使人安乐满足。

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姑且顺着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怎么写篇三

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一词多义:

心--因事顺心(心愿)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故便求之(所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边承接)。

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风波。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3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以心为形役(为,被)。

《归去来兮辞》中有好多包含“以”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以”有时作介词,有时作连词。辨清楚这些“以”到底是介词还是连词,对以后的学习和做题也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是文中部分包含有“以”的句子及“以”在句中的词性和含义(作用)。

1、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把)。

2、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

3、问征夫以前路(介词,往)。

4、引壶觞以自酌(介词,表承接)。

5、云无心以出岫(连词,表修饰)。

6、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7、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

8、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

9、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

几点规律:

1、“以”作介词时,后边往往跟着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且它常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这个介宾短语又常常作后置的状语。

2、“以”作连词时,表关联作用,也就是说,它有连接前后项的作用,而前后项或者是动词,或者是形容词,很少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即便是,也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的。更为重要的是,“以”作连词时,作用相当于“而”。也就是说,用作连词的“以”可以用“而”替换。

3、判定“以”在句中是介词还是连词,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看“以”后边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是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而且是不是作状语的(在文言中“以”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二看“以”能不能用“而”替换。如果能,它就是连词;如果不能,那它就是介词。上例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问征夫以前路”“农人告余以春及”中的“以”都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又都是作状语的(其中后两句是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而且又都不能用“而”替换,因而判定它们都是介词。至于其它各句,“以”的前后连接的都是形容词或动词,又都能用“而”替换,所以是连词无疑。

三、分析两个特别的倒装句式。

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由于诗歌表情达意和句式平仄对应等方面的需要,诗歌中有些语句常常打乱正常语序,文中这两个句子就是这样的。在讲课时,由我提出这个疑问来,让学生自己探寻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倒装句式,很有意思。

第一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倒装句,因而在译文时应译为:“(我的)门虽然有设,却常常关闭着,(因而,我)每天在园中走一走,自成一种乐趣。”第二个句子是定语前置的倒装句,所以在译文时,要译为“既要探寻幽深曲折的沟壑,又要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怎么写篇四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怎么写篇五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能使用多种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怎么写篇六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1、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3、五采(“采”通“彩”,五色)。

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1、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2、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

3.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

余: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

3、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限:

1、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

2、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

道:

1、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

道有天门、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观道中石刻、僻不当道者(同上)。

2、道少半(走,走路,动词)。

有:

1、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

道有天门、下有红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

2、及既上(等到,介词)。

3、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

云:

1、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

日: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

2、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

3、是日(天,名词)。

漫: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

2、其远古刻尽漫失(磨灭,动词)。

居:

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乘:

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或: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极:

极天云一线异色(尽头)。

视:

回视日观以西峰(看)。

坐: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与“站”相对)。

始:

余始循以入(开始)。

判断句。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上两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主语“此”省略。判断句)。

3、此东海也。(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定语后置句)。

省略句。

1、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

(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

3、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一分句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

4、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5、复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

6、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

7、中谷绕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水”)。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怎么写篇七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2)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3)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动,变直)。

(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怎么写篇八

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今义: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鄙卑下贱。

句式归纳。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4、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句)。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12、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怎么写篇九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4、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6、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7、梦亦同趣。(“趣”通“趋”。往,赴。)。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用心,用,因为,心,用心。今义:用功、肯动脑筋。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学习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学有所长的人。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少年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结果。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追随并且……。今义:表目的或者结果的连词。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8、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9、游于是乎始。

于是,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1、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做老师。

4、而耻学于师。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5、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7、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8、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向东进军。

9、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10、始指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11、萦青绕白。

青、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只起语法作用,无实义。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指示代词,这,这些。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之:结构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介词,从。

7、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介词,在。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介词,表被动。

9、惑而不从师。而:连词,表转折。

10、觉而起,起而归。而:连词,表承接。

11、扣舷而歌之。而:连词,表修饰。

12、侣鱼虾而友麋鹿。而:连词,表并列。

13、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而:连词,表转折。

14、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而:连词,表修饰。

1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也:语气词,句中表停顿。

1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于此。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定语后置句。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4、不拘于时。被动句。

5、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

6、日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7、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9、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10、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11、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12、居是州,恒惴栗。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怎么写篇十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

之。籍(登记,动词)吏民。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刑(处罚,动词)人如恐不胜。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让„„称王,使动)。

臣活之(使„„活,使动)。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跟从,带领,)交戟之卫士欲止(使„„止,使动)不内。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怎么写篇十一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

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

2词类活用。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3一词多义。

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至。

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赵氏求救于齐向。

2、以请以战喻用。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衬字,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

4、胜谷不可胜食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将兵万人士兵。

穷兵黩武战争。

4古今异义。

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5重点词语。

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

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6特殊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固定句式。

2、未之有也。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怎么写篇十二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通"煣","使……弯曲")。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4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5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6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义:集中。

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

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7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而青于蓝(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

(2)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怎么写篇十三

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学习。

名词作动词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从师学习。

名词作动词4、或师焉,或不焉。

师,从师学习。

名词作动词5、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渔樵,打鱼砍柴。

名词作动词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8、顺流而东。(东进)。

9、卧而梦。(做梦)。

10、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11、外与天际。(交会)。

(三)。

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7、群聚而笑之。

群,成群地。

名词作状语8、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箕,像箕一样。

名词作状语(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小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大,大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圣人。

愚,愚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