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如何写(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2:58:58 页码:10
2023年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如何写(大全8篇)
2023-11-19 12:58:58    小编:ZTFB

总结是我们进步的引擎,它能激励我们更上一层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接下来是一些关于个性发展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如何写篇一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地敲着战鼓,兵器已经接触(战争开始了),(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人跑一百步然后停下,有的人跑五十步然后停下。

注意:“或”,有的(人)。“走”,在古代是指逃跑。

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不行。只是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热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5、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网眼细密的渔网不进池塘,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木材就用不完。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五亩的宅地,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制的衣服了。

7、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粮食和鱼鳖不会吃完,木材不会用尽,这就使百姓对供养活着的人、安葬死去的人没有什么不满。

8、(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七十岁以上的人穿帛食肉,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这与拿着刀子刺人而把人杀死后,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如何写篇二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所以木材经墨线校正后就直了,金属制的刀剑等放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范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什么过失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马车远行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达到千里;。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借助船只的人,并不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不能)到达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不能)汇成江河大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用心专一啊。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译:秦国有足够的力量(乘他们)困顿而他们,追赶逃兵败将。

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

倒下的尸体上百万,流出的血可以使盾牌漂起来;(秦国)乘着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的土地。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方的边界修筑长城来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余里。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译: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他。

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试着让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量一下长短大小,较量一下权势和力量,那就不能够相提并论了。

8、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得到了天子权势,统治着八州,使同列的诸侯朝拜称帝,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9、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求!无乃尔是过与?

翻译: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

无乃”,岂不,难道不,恐怕。“过”,责备。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翻译:(盲人)站立不稳而又不能扶持,摔倒了又不能扶起来,那么还要用那些辅助的人干什么呢?相:这里指搀扶瞎子走路的人。

3、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4、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翻译: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担任这个职位,(如果)不能的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陈:施展。列:职位。(翻译时要字字落实,字字对应)。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嘴上)不说“想要(得到)它”却一定要替自己的行为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疾:痛恨。辞:托辞,借口。

6、既来之,则安之。

翻译: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顺了,就要使他们安居下来。

7、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担忧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地敲着战鼓,兵器已经接触(战争开始了),(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人跑一百步然后停下,有的人跑五十步然后停下。

注意:“或”,有的(人)。“走”,在古代是指逃跑。

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不行。只是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热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5、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网眼细密的渔网不进池塘,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木材就用不完。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五亩的宅地,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制的衣服了。

7、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粮食和鱼鳖不会吃完,木材不会用尽,这就使百姓对供养活着的人、安葬死去的人没有什么不满。

8、(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七十岁以上的人穿帛食肉,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这与拿着刀子刺人而把人杀死后,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返回目录。

如何提升高考语文成绩。

1.多看点高考试卷的精析文章,而非一味地做试卷。有时候吃透一篇好的试卷精析比闷着头做十套卷子管用。

2.对于全国卷高考语文的前三项题目,在平时训练中,遇到自己做错的拿本子记下来,没事的时候翻翻,无须特别记忆也一样能记得住。

3.做词汇选择题目的时候,对于近似的词汇,多念几遍,培养语感。别以为语感可有可无,早早晚晚他会让你大吃一惊。

4.阅读文章完成题目类试题,在读文章的时候切不可一字一句死抠,也不能一目十行。只要按照正常的速度就可以。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第一感觉。

5.针对作文进行专项训练:一周一篇作文,切记构思不要超过一个小时;时不时练习一下为某段话拟个题目。

6.不要试图压题,猜题。只需要按照正常复习步骤循序渐进即可。

7.针对各种文体的文章做专项练习。

8.写作的时候要收放得体,别搞得憋半天好容易憋出个思路,一下笔就收不住,记住一句经典成语:过犹不及!

9.培养自己的想像能力。

10.每天看看电视新闻,读读报纸!至少30分钟。

返回目录。

高考前注意事项。

一、高考前的饮食。

高考前的饮食问题应该是考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家长总是调样的给考生做吃的。其实高考不需要在饮食有太大的变化,因为高考的能量消耗,和平时上课的能量消耗比较来说,差不多。不需要额外吃喝东西,就是平时吃什么,高考前的饮食和平时差不多就行。

二、考场熟悉。

高考前准备工作之一,前一天都要去熟悉考场。如果在本校考试,当然就没问题。如果到考场在外校,需要熟悉路径,考室的位置,座位的位置。特别注意厕所的位置,不要有陌生感。考试中途如果出现陌生的事物,容易转移注意力。

三、心理调节。

高考将至,不少考生会出现失眠的情况,甚至出现身题不适,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考前焦虑所引发的。针对这种情况,高三网小编建议考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

首先,要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充分的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考好,给自己减压,把高考视为一种常态考试;多听听欢快轻松的音乐但不要太放松找不到考试状态,只是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或调节;最后,作为家长则要不断鼓励考生,给予考生自信,使高考前由焦虑所产生的沉重感、压迫感、不安感等焦虑的症状得到缓解。

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于高考来说无比重要,因为这样才能使考生平时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在考试中能被‘激活’,并从‘内存’中调动出来,才能在高考中冷静应对,自如发挥,达到最佳状态,考出最佳水平。

四、调整作息时间。

为了在高考时,能够有更好的发挥,更好的适应高考时间,在考前的一段时间,可以按照高考时段的时间安排作息,这样可以帮助考在考试时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五、考试规则。

在考前一定要记住高考的规则,不要带考试禁止的东西进入考场,考号、姓名要写在规定处,不要勿带草稿纸等出考场。考号姓名以及答题卡涂写方式可以在平常的模拟考试中演练。这是高考注意事项中最重要的一点。

返回目录。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如何写篇三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所以木材经墨线校正后就直了,金属制的刀剑等放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范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什么过失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马车远行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达到千里;。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借助船只的人,并不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不能)到达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不能)汇成江河大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用心专一啊。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如何写篇四

认清文体。初步判断出文体的大致类型,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小说,因为不同文体的答题套路都是不一样的。

标题和文章结构。通过文章的标题以及关键句(一般是首段和每一段的段首)了解文章的结构,一般文章结构方式有总分、递进、并列等几种。

情感表达。掌握文章情感的表达方式,一般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五种。此外,要特别注意文章中人物、环境和场景的描写方法和作用,这些往往是考试的重点。

词语和句子。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理解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一般可以通过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文的关系,然后通过它们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语境正确地鉴赏文章。

题型分析。平时多做高考真题和练习题的训练,掌握常见的考试题型和答题方法,这样考试的时候即使对文章一知半解,也能依葫芦画瓢多得分。

阅读理解成绩分数不高很多时候是因为步骤不明、思路不清造成的,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明确阅读理解答题步骤,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在考试中才能思路清晰,才能有条理的答题。

1、做语文阅读理解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上面文章就是给大家分享了高三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如果你的语文阅读基础知识比较差的话,最好在平时多做一些这方面的练习,遇到不懂的话,要大胆的询问老师。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如何写篇五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1)联系具有普遍性(2)联系具客观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

2、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如何写篇六

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_山河。

倒下的尸体上百万,流出的血可以使盾牌漂起来;(秦国)乘着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的土地。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方的边界修筑长城来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余里。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译: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他。

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试着让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量一下长短大小,较量一下权势和力量,那就不能够相提并论了。

8、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得到了天子权势,统治着八州,使同列的诸侯朝拜称帝,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9、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求!无乃尔是过与?

翻译: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

无乃”,岂不,难道不,恐怕。“过”,责备。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翻译:(盲人)站立不稳而又不能扶持,摔倒了又不能扶起来,那么还要用那些辅助的人干什么呢?相:这里指搀扶瞎子走路的人。

3、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4、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翻译: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担任这个职位,(如果)不能的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陈:施展。列:职位。(翻译时要字字落实,字字对应)。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嘴上)不说“想要(得到)它”却一定要替自己的行为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疾:痛恨。辞:托辞,借口。

6、既来之,则安之。

翻译: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顺了,就要使他们安居下来。

7、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担忧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如何写篇七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

(1)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具客观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2、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什么是整体和部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关系: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6、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发展的普遍性是什么?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0、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1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5)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12、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13、事物发展的状态是什么?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4、什么是量变和质变?

(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都是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15、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什么?要求我们怎么做?

(1)关系: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要求:一、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二、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6、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

17、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观点.

18、什么是矛盾?它有哪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19、矛盾的普遍性是什么?有何要求?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2)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要求:

(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0、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它的表现是什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

(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何?

(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4)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2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3、什么是主次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4、什么是矛盾主次方面?他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如何?

在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此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此即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认识方法。

(1)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4)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

26、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7、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8、辨证否定的含义及本质?

(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29、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的灭亡的根本根本途径是什么?

根本途径是辨证的否定.

30、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是什么?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31、辩证法按其本质说是什么?为什么?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因为。

(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3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3、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

(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行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如何写篇八

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本站学习吧!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编辑的阅读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从中考命题趋势来看,课内文言文9分,课外文言文阅读7分,文言文的考查分值所占比重相当可观了。但从现行的教材看,课内文言文阅读量不足,知识深度不大,加上有些同学在学习文言文时过多地重视文章的翻译,不能掌握文言文的知识规律,知识迁移能力差,所以总感觉文言文浩如烟海,怎样也理不出头绪。

首先,可以从考点入手,理清文言文考查哪些知识点。

从近3年中考试题看,课内和课外文言文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从三个方面考查: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课外文言文阅读以主观题形式出现,其中词语解释主要考查书下注解或是书下注解的迁移。

例如:20xx年第17题“岂信然邪”中“信然”曾经在九年级上册《隆中对》中学过,20xx年第14题“楚庄王欲伐陈”中“伐”曾经在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中学过。20xx年第14题“伯牙善鼓琴”“善哉”中,第一个“善”在七年级下册《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第二个“善”在九年级下册《公输》,书下注解为“好啊”。

其次,明确文言文应落实哪些必会的知识点。

1.中考不考查虚词,但掌握一些简单的虚词有利于理解文章,比如“之、其、而、于”等的用法。实词可以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词语的用法角度归类积累。

例如:中考文言文加点字理解的考核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词语在课内文言文中曾学过;二是该词语可以根据前后文的意思和词语的本意进行推测。

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同学们要注意根据书下注释加强课内文言词汇的积累,要学会联想记忆,把同一个实词出现在不同文章中的意思整理在一起,因为一词多义是文言文最常见的语言现象。同时解题时要养成习惯,先提醒自己与学过的课文相联系。

2.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要根据句式特点翻译句子,例如:省略句,应根据文章前后联系补足省略部分;判断句,应根据句式特点,翻译出判断词“是”;倒装句,翻译时应该注意调整语序。

而且翻译句子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把文言文句子的词语用现代汉语一一对应地翻译出来,再根据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和习惯,调顺句子。

例如:20xx年第15题,翻译句子“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答题时只要把握字斟句酌的直译原则即可迎刃而解——“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积蓄的粮食财物很多。”

再如:20xx年第15题,翻译句子“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这是一个判断句,译为“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是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3.对文章的鉴赏分析方面。具体分析时,要注意理解短文所蕴含的道理,学会从文章中提取重要信息,把握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

例如:20xx年第19题“从文中来看,王羲之能够成为一代书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可以直接从文章中筛选出解题信息“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表述为“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并非天生而成,而是通过勤学苦练才达到成熟的。”

又例如:20xx年第16题“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首先从文章中提取信息“其城郭高,沟洫深”和“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题目要求再结合《孟子两章》,自己的概括为: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宁国看重的是“人和”。

再如:20xx年第16题“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第一问原文中有句子,第二问是结合生活实际的开放题只要能谈到“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即可。

初三的同学们会在这两册书中学到更多的文言文,建议同学们按这些方法试试,切记一定要把文言知识学活了,会用了。这样才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学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