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汇总(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2:52:09 页码:14
最新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汇总(优秀10篇)
2023-11-12 22:52:09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取得的成绩和进展。总结需要重点突出,要抓住核心要点,避免内容过于琐碎。如果你需要写一篇总结,不妨参考一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这些范文。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一

全球昼夜长短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要以动态的眼光(直射点的移动)分析。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感觉得出,而在实际的光照图中,主要是通过晨昏线切割纬线圈的比例来判断。

晨昏线是由太阳光线决定的,且是垂直关系。

太阳直射点移动,晨昏线发生偏转,相切在不同的纬线圈(与直射点度数互余),全球各地昼夜长短产生变化。自己画二分二至日图(三线图)梳理。

二分日晨昏线平分所有的纬线圈(跟经线或地轴垂直),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相切在极圈。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相切在极圈。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且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注意:有时候也会以晨昏线与经线(或地轴)的夹角来体现直射点的纬度。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二

11、新兴工业可分为劳动力密集型(意大利的东北部及中部地区)和技术密集型(美国“硅谷”),并非特指技术密集型工业。

12、传统工业和高技术工业对交通条件要求都较高,但前者侧重于运量大的水运、铁路运输等方式,后者侧重于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运输等方式。

13、平原是城市发育最理想的环境,但并不是所有平原上都分布有密集的城市,如亚马孙平原。

14、河流交汇处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区,河流交汇处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5、交通运输条件对城市的影响是动态的,某一时期主导交通运输方式的繁荣往往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会阻碍城市的发展。扬州的兴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16、注意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百分数反映,百分比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速度指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17、对城市化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还应该认识到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化。

18、逆城市化不是城市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多出现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

19、城市问题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也不是必然会出现的。

20、注意区别城市地域形态与城市基本形态:前者主要指城市的外部形态--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后者既包括外部形态,也包括内部形态--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种。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三

世界各大区域河湖分布:

一、东亚:

1、西部多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等;。

2、东部河流短小;。

二、东南亚:

2、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

三、南亚:

1、恒河(圣河):喜马拉雅山南断,主要雨水补给,形成恒河平原(南亚冲积平原);。

2、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在中国(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山北坡,雨水补给;。

3、印度河:发源冈底斯山,冰川融水为主,沙漠地区的灌溉水源(外流河);。

四、中亚:

1、内陆河:锡尔河,阿姆河——咸海,高山冰雪融水;。

2、外流河:额尔齐斯河——北冰洋水系;。

3、湖泊:内陆湖:里海(世界)、伏尔加河(内陆河最长的)、乌拉尔河、咸海;。

五、西亚和北非:

1、尼罗河:第一长河6600千米;。

2、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3、苏伊士运河:1700千米。

4、死海:-400米(世界最低点);。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刚果河:流量世界第二,水利资源丰富;。

2、维多利亚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3、坦噶尼喀湖:世界第二深;。

七、西欧:

1、总括:河网稠密,河湖众多,水量达,利于航运;水位变化小;。

2、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向北流入北海,流经鲁尔区;。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俄罗斯:大河多,水量充沛(雪水补给),封冻期长;。

2、伏尔加河:内陆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黄金水道;。

3、鄂毕河:外流河,北冰洋水系;。

4、顿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凌汛);。

5、贝加尔湖(最深),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九、北美:

1、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河—长度,流量;灌溉水源);。

2、圣劳伦斯河;。

十、拉丁美洲:

1、亚马逊河:水量第一,长度世界第二(6400km);。

2、拉普拉塔河;。

3、的的喀喀湖(海拔的湖);。

十一、大洋洲:

1、墨累河:澳大利亚河流;。

2、艾尔湖(-16m)。

3、达令河:墨累河支流,灌溉水源,1月汛期,7月枯水期;。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四

1、概念: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实质是一种土地退化。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干旱特征的成因: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加上山岭重重阻隔,水汽难以到达。

3、西北地区以贺兰山为界,形成东、西两大区。

4、干旱的自然特征: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为因素的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盲目垦耕,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近代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现代由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问题思考】

1、议一议: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

沙漠化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单纯在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沙质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于荒漠景观的过程。

2、想一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西北内陆地区东部有大兴安岭、贺兰山、秦岭,南部有青藏高原,这样来自东南和西南的夏季风湿润气流对本区来讲,或是强弩之末,或受阻挡难以深入。

(2)西部的天山、阿尔泰山则将已经长途跋涉的西风气流阻挡在外。

(3)本区的北部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大山地作为屏障,就使得冬季来自蒙古高原、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长驱直入,导致气候异常干燥寒冷。

这样,西北地区夏季缺水,冬季干冷,在极端干燥的情况下,荒漠广布。强大的风力作用吹蚀地表,沙土不断移动、堆积,并发展扩大,广袤千里的荒漠自然成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景观。

3、想一想: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西北地区的人们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五

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

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

2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

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3我国主要的核电站:

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

4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5调整措施:

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工业发展;利用乙汽油。

6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

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对中国而言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7去年我国西南部能源输出省却出现能源紧张原因:

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小,水力发电受到限制;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8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

有利于改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和能源地域分布;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有利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缓解农村生态压力。

问题及其影响:

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工程建设可能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工程难度大,要注意环境保护。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六

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和反射;晚上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4、热力环流:热低冷高(高低压是相对水平方向而言的);画图(海陆风)

注意:实验及步骤

5、三圈环流:(重点是气压带与风带)

季节移动:7月北移、1月南移。

6、东亚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陆地:1月是亚洲高压,天气:寒冷干燥;

7月是亚洲低压,天气:高温多雨

7、亚欧大陆两岸气候差异:会考纲要

8、热带雨林:受赤道低压控制(上升气流),

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风则终年湿润

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的交替控制,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

冷锋

冷空气强大

大风、下雨、降温(锋后下雨)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暧锋

暧空气强大

连续性降水(锋前下雨)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相当

如5、6月份长江:梅雨天气

10、气旋(低压):气流辐合上升,阴雨天气;

反气旋(高压):气流下沉辐散,天气晴朗

11、台风(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频率强度;灾害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寒潮:冬半年,尤其是秋末和春初农作物易遭冻害

12、全球气候:历史时期(1万年)气温是波动上升,近代时期气温升高(近50年来主要是人为造成的)。影响:海平面上升;低纬农业减产,高纬农业增产;影响水循环过程。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七

全球昼夜长短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要以动态的眼光(直射点的移动)分析。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感觉得出,而在实际的光照图中,主要是通过晨昏线切割纬线圈的比例来判断。

晨昏线是由太阳光线决定的,且是垂直关系。

太阳直射点移动,晨昏线发生偏转,相切在不同的纬线圈(与直射点度数互余),全球各地昼夜长短产生变化。自己画二分二至日图(三线图)梳理。

二分日晨昏线平分所有的纬线圈(跟经线或地轴垂直),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相切在极圈。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相切在极圈。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且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注意:有时候也会以晨昏线与经线(或地轴)的夹角来体现直射点的纬度。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八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在日照图上,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一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二是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18时是昏线。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时间管理,即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小于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5)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一般地,如果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晨昏线在如图1~3范围内移动。1、2、3分别表示冬至、春秋分、夏至日时晨昏线的位置。即3月21日与9月23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导致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摆动幅度,导致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夜最长;12月22日摆动幅度也,导致南半球昼最长,北半球夜最长。

知识点总结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3、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九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2.晨昏线的判读

在日照图上,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一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二是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18时是昏线。

3.晨昏线的特点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时间管理,即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小于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5)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4.晨昏线的移动

一般地,如果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晨昏线在如图1~3范围内移动。1、2、3分别表示冬至、春秋分、夏至日时晨昏线的位置。即3月21日与9月23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导致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摆动幅度,导致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夜最长;12月22日摆动幅度也,导致南半球昼最长,北半球夜最长。

知识点总结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十

2、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4、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5、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6、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7、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8、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9、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10、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11、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12、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3、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14、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16、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地球自转、公转。

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2、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3、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5、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7、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8、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9、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10、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