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语言学的论文简短(优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4:35:51 页码:10
最新语言学的论文简短(优质14篇)
2023-11-13 04:35:51    小编:ZTFB

每个经历都值得总结,每个故事都值得被书写,因为总结能够点亮人生的轨迹。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突出重点,以清晰地传达所要总结的核心内容。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借鉴优秀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语言学的论文简短篇一

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相关文化研究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肩负我国未来社会科学、人文教育的重大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各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能例外。因此,在此情形下,现代汉语言文学需要进行信息化改革,实现其应用价值,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此,本文主要针对其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以此实现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应用。

(一)时代发展推进教育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表面上对人才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实则是对高校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如此信息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式教育就显得格外陈旧,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多元发展,毕业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无法满足当前市场人才需求。因此,在此情形的推动下,高校教育方式必须进行转变,摆脱以往陈旧教育理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高校在现代化汉语言文学教育中需要结合信息化应用,不断探索更新教学方式方法,致力于现代化教育发展,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推向教育主体,进一步提高其现代汉语言学习的兴趣。

(二)符合市场发展趋势。

高校现代汉语言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文字思维能力以及扎实的文字基础,在今后发展中能够胜任较多高质量工作,比如作家、编辑、艺术家、管理人员等,也是我国未来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在市场前景如此广阔背景下,现代汉语言文学急切需要结合信息应用。高校学生在现代汉语言日常学习中需将平时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紧密结合,以此提高自身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应用能力,使自身所学符合市场人才需求,学以致用。

(三)提高人文教育。

我国任何高校任何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国民人文素质,使其形成正确社会价值观,引导其走上正确发展道路。而现代汉语言文学在我国各种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现代汉语言文学结合信息化应用势在必行,以此促进我国文化传播以及人文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丰富学生的各项知识及能力,使其综合条件能够满足社会发展所需。因此,教育需要以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为目的。高校在现代汉语言文学教育中,重点不能仅放在传授知识的实用性方面,应重点偏向学生相关知识的完整性以及今后的应用和发展。但就目前情形来看,我国各高校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育并未意识到这点,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所提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各高校现代汉语言文学逐步转型为实现信息化教育,大部分高校开始建设相关基地,期望以此实现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应用。但是由于目前政府以及高校领导层对其缺乏重视,使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基地建设工作仅仅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所想。如此一来,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应用推进缺乏主要推动力,严重阻碍现代汉语言文学结合信息化相关推进工作,阻碍其信息化应用发展。

(一)完善现代汉语言文学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信息知识的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下社会对人才作出更高要求。对此,各高校在日常教育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在现代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结合信息化手段,明确人才培养的目的,以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提。在日常教育中不仅要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更要提高其相关信息应用能力,以此完善现代汉语言文学教育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应用。

(二)构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的管理体系。

高校在现代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换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充分发挥学以致用的实际意义。首先,需要加强高校领导及政府部门对现代汉语言学习信息化应用的重视度,才能实现改变陈旧教育模式。其次,高校需要构建一套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管理体系,增强相关管理水平。管理模式主要采用工学结合方式,侧重于实践教育以及体验式教学,通过这种模式,充分巩固学生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加强其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此方式提高现代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效率,从而实现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应用。

四、结语。

现代汉语言文学关乎我国未来科学研究及人文教育,提高其信息化应用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言文学教育模式入手,阐述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应用的重要性,分析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完善现代汉语言文学教育模式及构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的管理体系两项构建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森.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2]李蕾.学习型社会视野下构建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的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0).

[3]刘焕芳.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1).

语言学的论文简短篇二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文化元素也逐渐走出国门,被世界接受。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对于传承并发扬我国优秀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的语言对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简单分析汉语言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和重要性,然后探讨高校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的语言风格和语言艺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语言学的论文简短篇三

论文学语言的锤炼(教学论文)。

蔡复斌。

我们将生活中的语言素材,予以加工、提炼,改造成为文学语言。这个过程,我们通常称之为语言的锤炼。语言的锤炼属于修辞的范畴。修辞的实质是选择。其目的是在语言运用中选取最恰当的内容和形式,使意思的表达更为准确、鲜明、生动。在内容表达上使用恰当的辞格,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对比、借代等,这类修辞手法,通称积极修辞。在内容表达上使用恰当的语言组织形式,如和谐的音韵、精练的词汇、最佳的句式等,通称消极修辞。

文学语言是相当精练的。一般人说三句,小说家说两句,诗人只说一句。而现在,一般人说两句,文化水平高了懒得多说,节约语言。写小说的人说三句,倒有点没话找话说,万一不行就来点性描写刺激刺激。写诗歌的人说更多,习惯于一长串一长串地写,句式参差不齐,??嗦得出奇,让人如何记得偌多,干脆不看算了。

因而我倒觉得,读现代的某些诗,还不如去网上看看汤加丽的人体艺术摄影来得简截、干净,匀称、柔美而富含弹性,展现青春活力和自信,用心去品味倒可以陶治一些尊重人、尊重美的人文精神;还不如背一背唐诗宋词,看看元杂剧、明清的小说什么的,更耐人咀嚼寻味;甚至还不如去听听村妇的吵架及闹市的喧嚣,那样实在。

在这一点上我倒很钦佩演艺界的人,如谢添、谢晋、张艺谋们,倒很有艺术家的`风范。为什么钱钟书先生写了《围城》之后就再不写小说呢?大概是避免出次品吧。他的严谨的创作态度堪称一世师表!

另外就是抄袭雷同蔚然成风,文坛打假亟待加强。我曾在网上发表一些文章和言论,发现有人冒充署上他自己的名字,这倒并不是一件坏事,至少表明有人欣赏我的文章和言论,我也就一笑了之了。因我写东西是业余爱好,似乎从未想到去赚钱,所以我写真话,不讨好他人。你能从中受到教益,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假如我能成为作家,我也是不屑去赚钱的。因为我有我的工作,衣食无忧似乎就很不错了。

假如我成为作家,我肯定不愿是一般的作家。第一,我会继续反映现实生活,继续表现真情实感。我向来认为文学艺术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是作者心灵的表现。第二,继续有所创造,至少不会去照抄别人的东西。即使写学术文章,也尽可能多地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第三,我不会一味地去赚大钱,一旦出书,相信会有广泛的读者。第四,一旦出书成名,肯定会有争议。纵观个人的经历,往往就是如此运气。

我这里也许并未谈怎样去锤炼文学语言,只是就应该锤炼文学语言略谈我见而已。

【蔡复斌】。

语言学的论文简短篇四

摘要:作为一种朝阳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正引领着当前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这意味着相关概念股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投资潜力攀升。本文以互联网金融板块股票为研究对象,探究股票价格与不同时间区间综合情绪指数的相关性,得出互联网金融股票投资行为中存在着投资者的“情绪黏性”,但持续时间较短的结论。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行为金融;情绪黏性;相关系数。

一、引言。

投资者情绪,主要反映了投资者在投资行为中的主观意愿,对股市人气的预测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少数理性投资者相比,大多数投资者往往更加倾向于习惯性操作、过度自信以及从众行为,其根据客观事实转变主观态度进而改变投资策略的过程通常具有滞后性。换言之,在投资股票过程中,投资者的情绪具有“黏性”成分。这种“情绪黏性”将使机构投资者和投资个人蒙受损失。随着互联网行业对金融业的渗透,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其相应的股票市场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投资热点。因此,利用现有的数据构建特属“互联网金融”板块的情绪指数,探究投资者“黏性”情绪对股票价格变动的作用,从而预测和指导相应股票市场的变化,具有可观的研究价值。目前,对于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投资者情绪的定义,二是关于投资者情绪和股票价格的关系研究。brown和cliff把投资者情绪定义为投资者参与市场时对待市场乐观或者悲观的态度;baker和stein(2004)认为它是投资者的投资倾向和对资产的错误估值;baker和wurgler()则把投资者情绪定义为一种会引起投资性需求的投机行为趋势。在关于投资者情绪和股票价格的`关系研究中,brown()认为情绪可以用来预测股票的价格以及市场的走势;schmeling()把投资者情绪归类为一种会影响资产定价的系统因素。

二、构建投资者情绪指数。

通常,投资者情绪指标可以分为三类:直接指标、间接指标和情绪代理变量。直接指标是指可以直接获取的指标,例如通过调查问卷来获取投资者对市场的态度;间接指标则是指无法通过直接方式来获得投资者态度的指标,往往需要通过对反映投资者心理变化的变量(如市净率、市盈率、换手率等)进行综合处理来获取;情绪代理变量则指投资者所处的天气、气压、云层覆盖率等自然环境因素。由于直接指标的获取方式过于随机和片面,而情绪代理变量主观不可控,本研究将采用间接指标来构造情绪指数。本研究选用的间接指标有:换手率、市盈率、市净率、成交量、涨跌幅。这些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出投资者对市场的热忱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这5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一个综合指数,相对全面地反映投资者的实际情绪。本研究选取了互联网金融板块中总股本排名前十的股票(依次为:苏宁云商、中天城投、内蒙君正、大智慧、精达股份、乐视网、东方财富、冠城大通、大连控股、世联行)作为样本,其间接指标的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金融终端,样本时间区间为1月到9月,且均用周数据作为考察对象。首先,对全部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十只股票各自对应的综合情绪指数。

三、不同时间区间的投资者情绪与股票价格的相关程度。

在进行量化分析之前,我们先对投资者情绪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直观的了解。其中,投资者情绪由上一部分得出的综合情绪指数表示,股票价格由每周收盘价(元)表示。观察发现,股票价格通常随着过去或者现在某一期情绪指数的变化进行波动。首先,我们通过不同时期投资者情绪与股票价格的相关系数(如表1),并通过相关系数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如图1)来反映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密切程度以及其在不同时间区间的变化情况。senti、senti(-1)、senti(-2)、senti(-3)和senti(-4)分别表示当周、前1周、前2周、前3周以及前4周的综合情绪指数。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股票的当周、前1周、前2周情绪指数与收盘价强烈相关并且显著,只有少数股票的强烈显著相关性可以持续到前3周,可以初步推断,投资者“情绪黏性”的持续时间在3个星期左右。如图1所示,除“内蒙君正”以外,其他股票与情绪指数的相关系数都随时间向后推移而总体呈现下降或者缓慢下降的趋势。“世联行”的相关系数“最高点”出现在前1周,“内蒙君正”在前3周,其余八只股票的相关系数“最高点”均出现在当周。由此可以得出,在“互联网金融”板块上,投资者“情绪黏性”的持续长度在3个星期左右,但明显的“情绪黏性”作用时间通常小于7天。由文献可知,我国a股市场的“情绪黏性”一般持续在1个月左右,然而,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板块的“情绪黏性”之所以持续时间短,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首先,据统计数据显示,互联网金融的投资者大部分是80、90后的年轻群体,占比76%。作为互联网的常客,他们时刻掌握最新资讯,可以更好得获得有助于改变投资策略的信息;其次,在学历方面,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占总互联网金融投资人的69%,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不易受心理因素的长期干扰,更倾向于科学的投资策略。因此,由于互联网金融投资的“群体年轻化”和“投资理性化”,“情绪黏性”的持续时间通常较短。

四、结论。

本文将互联网金融板块股票投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了201月至209月板块中总股本排名前十位的股票作为研究样本,同时选择了换手率、市盈率、市净率、成交量、涨跌幅构造综合情绪指数,进行了不同时间区间情绪指数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分析。最终得出:互联网金融板块上存在着投资者的“情绪黏性”,总体持续时间为3个星期左右,明显的作用时间小于7天。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但证明了“情绪黏性”在互联网金融股票投资中的存在性,也为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有效的投资建议。

参考文献:

[1]胡国生.基于行为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分析[j].金融创新,,(1)。

[2]张明哲.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特征研究[j].金融经济,2013,(6)。

作者:朱恩东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语言学的论文简短篇五

汉语言文学,顾名思义,是涉及到人文社会方面学科内容的一个专业概念。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自文字产生到如今已经传承了数千年,语言也在漫长的时间下不断演变进化,最终形成了我国通用的语言--汉语,并形成了专门的汉语言文学学科,拥有着其他专业学科所难以比拟的深厚内涵以及积淀。汉语言文学是我国自公元前年代的生活记载以及思想传承的精华,深刻内化了贯穿族群的灵魂精神,这也就是我们现如今所常常提到的人文精神。汉语言文学本身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民族使命,贯彻深化民族精神以及进一步扩大汉语语言文化的影响范围的责任与宗旨是其产生的意义以及最终目标。

汉语言文学的精华内容以及思想原则深刻体现在我国的教育目标上,众所高校开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都是属于国家或者是省市重点培养学科项目。在大部分情况下而言,汉语言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汉语、近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等传承至今的经典中外文化。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聚焦在对于人生价值的理解以及如何更好地生存这几个命题之上。这种立足于社会以及历史时代制高点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让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跨越了民族、跨越了文化意见的距离和差异,成为了对世界范围内有意义的、可研究的国际化学科。汉语言文学的这种情怀以及深刻的研究意义,使该学科衍生出了许多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展示了国家与民族的变迁与发展,并逐步得到国际的承认以及赞扬。比如我国着名作者莫言就成为了我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成为了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将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力扩大到国际范围。

汉语言文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相关汉语语言方面的一门专业学科,与广泛意义上的中国汉语文学以及在国际上普遍承认以及传播的华文语言文学相比,汉语言文学在汉语语言以及文学方面都有着更极深刻的研究以及分析,所涵盖的领域内容也更加丰富,所研究的方向也更为多元化,整体学科呈现出了科学性、兼容性以及客观性等明显的特征。这些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也就使该门学科拥有了兼容国家、超越文化以及语言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汉语言文学主要是由汉民族文学、中国汉语文学以及华文语言文学三大基本领域内容组成。首先,汉民族文学的内涵主要是指汉民族文化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体系和系统的文学,生动鲜明地再现了我国民族发展历史的过程以及民族精神和特性,是我国汉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而中国汉语文学的意义在范围上主要是从汉民族文学扩散到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文学,是将各民族的特色文学汇总起来所进行的概念定义。华文语言文学的意义主要涵盖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所传播体现的手段和方法,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我国在各个国家所设立的“孔子学院”进行汉语言文化文学的传播。

二、古代汉语言的审美探究。

(一)是对于生活的高度概括。

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古代汉语言也是如此。古代汉语言以诗歌为例,诗歌当中的意象是诗人经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的分析观察,然后再加以想象的加工,最后呈现给我们的就是诗人所描绘的世界。经过诗人艺术化的表达不仅仅让我们对某些事物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很多诗歌往往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给我们以独特的体验。在宋代诗人苏轼关于庐山的那首诗下,我们感受到了庐山的独特面貌,而且这首诗也有着深刻的哲理,给我们以独特的人生体验,告诉我们局外人往往看得更清,反而是自身处在那个环境中往往才会被蒙蔽。我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很多,这就是古代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寥寥数语就能让你体验到一个纷繁多彩的世界,而且给予读者特别的人生体验。

(二)能够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古代汉语言可以表现出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手法丰富作品,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作家所处的环境。

本来作者和我们相隔了较远的时代,我们对于作者所处的环境很难理解,但是由于作者的细致描述使得我们能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给我们的内容。他笔下的情景,他所描绘出的人物在我们的脑海中栩栩如生。比如说杜甫先生曾经在他的笔下描绘了很多的人物,现在我们都印象深刻,杜甫写过《蜀相》,其实对于诸葛亮我们都很熟悉,而且很多诗歌都在写诸葛亮,但是至今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杜甫写的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让我们对诸葛亮这个鞠躬尽瘁的精神感动不已。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让我们感受到杜甫作为一个作者对于诸葛亮的尊敬。

三、新传媒时代的汉语言文学审美与感知。

汉语言在古代时期所产生的审美观念以及核心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必定会产生演变以及发展。在如今的新传媒时代,价值观念、物质条件以及文化理解都产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汉语言文学的表达手段也出现了变化。文学的创作者是作家,作家又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将对于社会环境的感知以及认识最终形成自身文学的产生,因此新传媒时代的汉语言文学的审美观念也就意味着新传媒时代我们的主流审美观念。

(一)语言的美。

基于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所培养的学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所以在语言的运用这方面也较为出色。我国拥有全世界第一的人口数量,占地面积也居于世界前列,而且在我国存在着56个民族,语言就相应的比较丰富。就比如在我国很明显的南北方语言的差异,南方人很多读音都分不清,较为明显的是n和l,而越往南的地区普通话就越不是很标准。北方的很多省份人民对于卷舌也不是很能发出来,所以说普通话也不能说很好。我国还有很多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很多都有自己的语言,有些甚至有自己的`文字,比如说朝鲜族。受到本民族语言的影响,少数民族人民的普通话发音也不是很标准。在一个省份的不同市区,语言也有所差异,甚至于是同一个市区的不同乡镇也存在着差异。我国的语言如此丰富,但是普通话作为国家的标准用语,汉语的审美还是要以普通话为标准。

(二)文字的美。

中国古代的诗歌将文字的美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古代的诗歌一般都注意使用一些手法,比如说对偶、白描等等。运用一些美好的意象,以及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这样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还有一些诗歌运用良好的修辞手法,读到这些诗歌的时候不由得惊叹这些作者的文笔。一些诗歌有好的意境,还有一些诗歌寓意很深,或者是给我们一些深刻的启示,又或者是揭露无情的现实等等。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诗歌特色,但是这些遗留下来的文字都让我们感受到汉语独特的魅力。汉语文字的美还体现在从甲骨文到楷书等一系列的演变,中国的书法艺术到现在还影响很深,被后代很好的继承下来。汉字的美是从外在的字形到内在的意境的美的统一,汉字的楷书工工整整,行书如行云流水,让人赏心悦目,而且从古代开始我国的汉字就有丰富的外在形态。

至于意境方面,那更是自不必说。诗歌当中很注意字的使用,一个字都值得被推敲好久,诗人们希望通过不多的几个字让他们所要表达的深切的情感完美的表现出来。

五、结语。

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独有的值得我们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这个上面,它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在不同的时代也有着不同的标准。我国关于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内容,这有助于扩大中文的影响力,是我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希望在未来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力不仅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可以看得到。

参考文献:

[1]李静。浅谈中高阶对外汉语审美教学[d].广西大学,.

[2]朱元英。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初探[j].青年文学家,,24.

[3]刘媛媛。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初探[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10.

语言学的论文简短篇六

语言研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9世纪以前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对传统语法的研究,被称为第一代语言学。其研究领域陕窄,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非常有限,研究方法主要是规范性的,即规范人们对语法规则的使用。因此,这一时期的语言研究被称为语文学(philology),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linguistics)。

19世纪的语言研究被称为第二代语言学,主要运用历时研究的方法和语际比较的方法对语言的发展演变和语言间的亲缘关系进行探讨。因此第二代语言学主要是历史比较语言学。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的语言研究被称为第三代语言学。其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事是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问世,它标志着语言研究由历时层面转向了共时层面,由规范性转向了描写性。即由规范人们对语法规则的使用转变为客观描写人们使用中的语言。其研究范围更广,研究方法更科学。这一时期的语言研究也被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或描写主义语言学。

即只对语言这一客的进步。它标志着语言研究从本体论(体的研究)转向了认识论(即作为主体的人们与语言客体的相互关系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

乔姆斯基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但他的理论体系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句法自主的观点和语义的边缘地位使师承于他门下的许多杰出语言学家弃他而去。(刘宇红,2006),从而导致了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转换生成语言学这一派别之内又产生了许多与其句法自主观与语义边缘观相佐的其它一些语言学流派,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成语义学的'产生。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georgelakoff。

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语言研究被称为第五代语言学。第五代语言学与其前的语言学相比有几个显著特点。其一,这一期间的语言研究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阶段,多个语言研究派别同时共存,如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等,但其中最突出的主流是认知语言学。它们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来研究语言的不同层次。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角度来研究语言,并探讨认知活动的内在机制。这标志着语言研究从认识论转向了方法论,即主体如何认识客体,以及主体的认知机制。相对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这又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因此,认知语言学被称为语言学的“第二次革命”。其二,这一时期的语言研究都是一些跨学科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都是借助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对语言的各个层们面进行研究。这也是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语言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由最开始只对客体进行描述,到后来对客体进行解释,再到后来研究主体如何认识客体及主体的内在认知机制,这一发展历程展现了哲学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方法论的发展,反映了人们对语言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

语言学的论文简短篇七

一、定义10。

一、访谈22。

三、调查问卷23。

二、中期撰写阶段24。

一、教师偏向应用固定的、较为传统的教学法64。

二、教师对于教学法的学习研究少、交流学习少64。

四、学生的反馈很重要65。

注释66。

致谢79。

语言学的论文简短篇八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代表一种语言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即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语言的认知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1989年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此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而认知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由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从多角度来探索思维的奥秘。人类思维的结晶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方式之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体验、文化、社会、风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语言学一方面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的认知能力,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范畴化的现象很早便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系统论述了自己对范畴的观点,经典范畴观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对传统的经典范畴观提出了大量的反证。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家族相似”[3]的概念。维氏认为,无法用一种共同的属性来描述一个范畴中的全体成员,只是在成员与成员之间存在部分的相似性,并以这种相似性的交织联结成范畴的整体;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开放的;范畴内的各个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维氏的“家族相似说”否认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存在任何共同的本质,向经典范畴观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起,“家族相似说”被引入语义范畴研究。触发了哲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对范畴化问题的重新审核。语言学家labov和rosch先后发表了他们对自然范畴的试验研究结果,把具有“家族相似”的这些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4-6]。一事物是否属于该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而是看它与其原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范畴化研究的巨大发展成为认知语言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lakoff和johnson按照哲学的承诺和信念把认知科学划分为两大派: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第一代认知科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客观主义的认知观代表了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所有的理性思维牵涉抽象符号的操作,这些符号只有通过与外界事物的规约才能获得意义”[7]。思维仅是对抽象符号的机械运作,不受人体感知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制约。人类的心智就是自然的一面镜子,是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对自然作出客观的、镜像的反映。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在语言学领域的典型理论形态。

语言学的论文简短篇九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新的理念、思想、技术等诸多方面都涌入到社会中,在这些优秀因素的促进下不仅使得社会得到快速的发展,而且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社会和人类发展的产物,是在人类学的传统下发展而来的,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更加强调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性,而且立足于语言实际应用,从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系统语言功能学,最早是在英国出现,是由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所创立,系统语言功能学从理论的角度出发的话,是指在社会属性的基础上,将语言当作工具来开展实践活动,而不是仅仅在思维上对它进行认识,与此同时,更加注重个别语言的分析,通过观察和统计手段来验证理论。也就是说,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立足语言的人文性和社会性,注重语言的交际,提高社会人从事社会的行为能力。

二、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认知研究。

1、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背景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由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创立,而其语言学理论的构成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借鉴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方面的成果,由于马林诺夫斯基在人类学研究过程中发现语言是不同的,由于受到地势、人文等因素的影响,语言需通过翻译才可以被传递,而语言的翻译最大的障碍就是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一因素。第二,借鉴弗斯的语言理论,在弗斯的语言理论中得出语言的使用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说话环境,所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其所想表达的意思也就会有所不同。

第三,借鉴沃尔夫的语言相关论观点,在沃尔夫的语言相关论观点中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发现语言的内部组成与使用语言的使用者之间在哲学观和认知结构方面有着非常大的紧密联系。

由此,韩礼德所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就是在这三种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继承,并进一步发展创立了完整的体系。

2、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类与三大元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学科,其内部还有很多的分类,在加上系统功能语言学集中表现在对语言系统和对语言功能的重视和关注,所以说从这一方面就可以将系统语言功能学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系统语言学,另一个就是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虽然所是由英国韩礼德所创立,但这它最早起源的是在古希腊时期,但是正处于古希腊文明大发展阶段,受到普罗塔哥拉斯和柏拉图等人语言观念的影响而有所发展,而且也提出了语言有三大元功能,分别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所谓的语言概念功能指的就是人们借助语言来讨论有关世间、事物以及周围发生的情况,语言的人际功能指的就是,使用语言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语言来进行与其他人的交往,以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语言的语篇功能指的就是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怎样组织良好的语言信息,保持信息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显示信息的传递者与发送者实际所处的交际环境等诸多方面。

3、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特点分析。在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背景与分类之后,还需要对系统语言学的特点有所了解,才能从更加深入的角度去真正的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属于功能语言学收稿日期:的分支,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三个特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研究历史较为长久;

第四个特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具有较强的社会使用性,更好的帮助人们在社会的发展中,人际的交往中可以处理的更好,促进双向发展。

三、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不足之处与意义的研究。

1、系统功能学语言的不足之处。在了解系统功能学的发展背景、分类以及特点之后,还需要了解系统功能学存在的不足,只有将这几个方面全部的了解之后,才算是做好了对系统功能学的认知。因此,系统功能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从系统功能学家的角度来看的话,使用语言的人民在使用的过程中已经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听的人只需要对所听到的语言进行稍加的分析,就可以明白讲话人所讲的'意思,往深层次角度来说,通过讲话还可以体现人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背景,而韩礼德认为间接言语行为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学理论并没有对对如何发现和确定间接言语行为的会话含义做出解释,就会使得系统功能学理论在这一方面缺乏客观衡量标准,使人无法得以证实。其次,很多人在讲话时都会有一语双关、言外之意的意思,而系统功能学理论在这一方面却是极力避免,其主张的是通过话语明白说话人的意思,能说明语句的基本功能,并不能解决话语含义这个问题。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并不总是用标准的陈述句来回答问题以及提供信息,因为人的思维是活跃化,所以讲出来的话更不可能跟机器人一样有标准的说话形式,很明显的系统功能学理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是不全面的。

2、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互补。在上述的不足之处我们可以看到,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尽管发展的时间较长、包含的理论也多,但是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与此同时,这一理论在认知领域缺乏对认知的关注而备受批评,因而也就出现了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强调的就是对认知的看法,认为在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强化语言的作用,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在系统功能学的存在的不足之处中已经提到了,由于人类具有活跃的思维性,不可能如同机器人一样有固定的说话模式和说话语句,在加上现实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变化,人们要借助语言去把这种变化识别出来,因此语言的作用不仅仅是作为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经验与方式的传递者。所以说,由于认知理论学强调机制的多样性,侧重将人的认知与身体经验的互动,从而构成相关的语义,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相互结合,以达到互补,促进发展。

3、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意义研究。在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整体认知之后,就要明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意义。意义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所研究的重要内容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意义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两大特点。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对意义的阐述主要为:语言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庞大系统,它体现了以意义为基础的语言深层聚合关系,体现了语义层、词汇语法层以及音系层,体现了语言的意义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坚持意义的语境论为,语言是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际交往的方式之一,可以说语言的使用,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人类的生产生存,都是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简单的来讲,就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教育领域中的意义为例,来简单的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在教育领域中,更多的适用于偏文科性质的学科,由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将语言学与语义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相互联系在一起,使得能够在这一理论的作用下对文章进行更好的解读,更为全面的对文章进行全面的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更加深刻的弄懂文章所想表达的含义,从而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背景、写作思想等多个方面。这不仅是对于本国语言的学习有帮助,更多的是对学习第二语言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也成为教师所开展诸多方法,如情景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所以说,系统功能语言在教育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可以说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教育的发展是意义重大。

四、结束语。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适合用于很多方面,并且可以促进事物的进步与发展。这一项理论自从被英国语言学家所创立,在发展的洪流之中不断的更新与变化,在现代的发展中很多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不是很清楚,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本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做出简单的探讨,对这一理论在发展背景、内容的分容、所具有的特点、存在的不足之处,在认知领域的发展以及所以及相关的意义方面进行相关的阐述与分析,希望能够促进系统功能语言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梅。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下中外语篇研究[j]。语文建设,,(23)。

[2]陈瑜敏,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意义”[j]。外语教学,2016,(05)。

[3]郑海岩。浅析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及理论框架[j]。中华民族博览,2016,(08)。

[4]刘晓玉,霍琳。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不足[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02)。

[5]张长颉。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意阐释中的应用[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2)。

[6]杨雪燕。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02)。

语言学的论文简短篇十

教师的课堂语言都是通过长期实际教学工作所形成的,具有较强的个人风格及特点,所以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也就是语言艺术。不同的教学语言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

所谓的汉语言教学语言,就是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语言。教师根据相应的规定,在一定时间内,依据特定的教学要求,运用指定教材,针对一定的教学对象,运用某种教学方式,最终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运用的语言。课堂教学语言不仅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的重要工具,还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最为基本的职业技能。此外,汉语言课堂教学语言还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为人师表。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就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所以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也会更为深远一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自己的言行。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教学语言特点,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授课语言不仅要具备严谨规范的科学性、教育性、学科性;还要具备启发性、幽默性、可接受性及简明性。简约的风格,较高的艺术性,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一方面还能使学生高度尊重并敬爱教师。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语言风格,但从大的方向上看,又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教学语言的各种因素方面划分,汉语言文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可以分为这样几类:情感型、质朴型、通俗易懂型、机智幽默型等;我国文学家姚鼐则将课堂语言划分为阳刚壮美型、优美型、刚柔并济型;从教师性格方面划分,则可以分为外向型及内向型。现对外向型及内向型语言风格加以简单分析。

运用这种教学语言的教师,具有以下特点:语速快、语调高,具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这种课堂语言风格更能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所以课堂教学效率很高。如果学生们长期处于这种语言环境,就会形成比较活跃的思维,很容易对一些新鲜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该语言风格也存在弊端,因为教师的语速快,所以输出的信息量比较大,容易使学生在接收相应信息的'时候,大脑还来不及反应就要接收另一些信息,从而不能充分消化并吸收专业知识,造成信息接收障碍。

运用这种教学语言的教师,具有以下特点:语速慢、语调低,缺乏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但对每个专业知识都能进行细致周密的讲解,学生在接受及消化教学内容方面比较高,很少会存在知识点的疏漏及积压。长期处于这种语言环境,学生们会形成比较周密的思维,能够周全考虑问题。该课堂语言风格的缺点:由于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比较慢,所以学生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神经系统不容易兴奋,会发生学生困倦现象。

首先,教师应高度重课堂语言的韵律节奏、声调语速。学科不同,传授的知识内容不同,就要选择不同的语言节奏韵律及语调语速,适中的韵律节奏及语调语速作用于授课对象,可以轻松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其次,教师应积极进入到角色当中,充满感情地授课,有效运用手势、表情、肢体语言等多种非语言因素。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运用具有较高艺术性的教学语言,配以整洁的衣着、丰富的手势和面部表情,对于不同的专业知识,恰当运用词汇及语调,充满感情地讲解,就会有效感染并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启发其思维,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充分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这样教学语言才会更加生动。语言艺术和修辞具有紧密的联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讲解,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知识浅显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知识点。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具有高雅的语言风格和语言艺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恰当的语调语速及节奏韵律,形成独具魅力的教学语言风格。

参考文献:

[1]韦天洋.汉语言文学教育既有问题及解决措施[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07).

[2]王建魁.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7).

语言学的论文简短篇十一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教学行业出现了重大的变革,高等教育中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将面对新的机遇及发展。教学已经不仅仅只是专注于专业精英的培育,而是更多的转向大众教育,成就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教授汉语言文学时,教师应跟随时代需求,转变教育理念,解决教学问题,研究创新教学策略,深度实施教学改革,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提升,真正的实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开展。

众所周知,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才的全面性发展将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更加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还应关注其精神文化方面的积累,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力,使其能够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授汉语言文学时,应响应时代变化,积极转变教育理念,研究创新教学策略,深化实施教学改革,以此促进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提升,有效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

1.1还原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对学生进行教学知识的讲解和灌输,而学生则在课堂学习中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这样的学习模式使得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互动,学生思维受到限制,没有发挥其探究和创新的能力。长此下去,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不到调动,对教学内容失去积极性,课堂教学水平也将无法提高。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使其更加自主努力的学习,展现其探究创新精神,这样才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首要方法。教师应认识到角色的转变,让学生展现自我,畅所欲言,表达不同的见解和观念,营造出和谐融洽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真正的掌握和领悟文学知识。

1.2运用多媒体优势促进课堂学习。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也已经走进了课堂教学中。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促进课堂学习。例如,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运用互联网搜索出丰富的资料和素材,优化教学容量,深化教学知识点,使教学课件生动丰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如,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构建生动的学习情境,依借影音、动画、幻灯片等多种形式将教材知识表现出来,调动学生的五官感受,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师在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提升之时,也应对其积极开展人文教育。汉语言文学对学生的文化内涵形成及人文精神的塑造是非常有益的.。它通过自身专业的魅力感染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意识,传承着我国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师作为人文教育的主要传播者,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结合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特点,将正确的人文精神及价值观念教育给学生。

2.1教育理念的创新。

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实施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首要步骤。现代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因此,教育行业也将响应社会发展需求,展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培养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重视其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以此促进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升,使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稳健。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学会创新变革教育理念,联系实际情况,依据汉语言文学学科特点,创新出适合专业发展,满足学生教育需求的教育理念,并做到切实可行的实施。

2.2教学方法的革新。

在实施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时,教学方法的革新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高效完成。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是势在必行的。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教材知识及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创新课堂学习方法,摸索出适合当前具体学情,利于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水平有效提升的最佳方法。例如,在教导学生了解和探究语言规律时,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2.3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是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一大重点。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能力,同时也需要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教师应掌握和理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理论知识,丰富自身的文学素养,巩固专业知识,了解相关的教育学科内容。同时,不断的树立学习意识,补充和提高自身能力,研究和创造新的课堂学习方法,促进教学深入改革,以此推进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高效开展。

总之,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改进教学策略,深化教学改革,培育出全面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还原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运用多媒体促进课堂学习、重视人文教育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整体课堂学习水平的有效策略。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则是实施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本人依据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以上建议,希望能帮助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高效开展。

[5]张德礼,徐亚东.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语言学的论文简短篇十二

冉永平,2002)。它是语言去研究语言运用的语用问题”的认知研究的一部分。语用现象存在认知基础。因此“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论上,认知语言学都是以语用学为取向的一种语言学。在方法论上,认知语言学是一种认知方法,因为它是以用法为基础的模式;在理论上,认知语言学是一种语用理论,因为在语言分析中它强调语言的功能”(冉永平,2002)。具体来说,认知语用学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主要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孤立地研究语言到研究一定语境中的语言。因为语用学反对脱离现实生活和语义环境孤立地研究抽象的语义,认为语义研究不能脱离语言使用者—人,也不能脱离语境。而语境包括了语言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人的认知体系等等。这样就将人的认知融入了语言研究。

(二)将隐喻研究纳入了语言研究范围。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排斥隐喻研究,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方式,隐喻语言是一种非正常语言,对它的研究只能算作修辞研究而不能登入“语言学研究”这一大堂之内。而语用学则将隐喻当做正常语言来对待。这为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空前的关注和重视打下了基础。

别是斯珀珀和威尔逊(r&)的关联理论关联将人类认知的相关性引入语言理解理论也成了认知语用学的基本内容。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人类交际,认为人类交际(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是一种**认知活动。因此非常强调认知语境和认知推理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

语言学的论文简短篇十三

近几年,素质教育在教育行业的综合性推广,使教师从主要以应对考试为主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化为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新模式。汉语言文学作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语文学科,逐步成为提升语文教育水平的重点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对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科技对接;素质教育;交流沟通。

汉语言文学作为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快速发展的重点改革项目之一。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内容包含了对古代诗、词、歌、赋等不同文学创作模式和内容的鉴赏。然而,在近现代的语文学科教育中,过分强调考试的重要性,使汉语言文学在学生的心目中只代表了背诵科目,忽略了其对于学生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引导作用。汉语言文学的学科教育不仅对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在中华文明的古代文学艺术传承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现阶段,我国的整体教育发展还不够完善,语文教育尤其是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对学生文学底蕴的积累和延伸还没有起到足够的指引作用。在各高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突出汉语言文学在语文教育体系的重要地位,将汉语言学科作为培养学生语言素质的基础教育项目,是实现学生在文学方面综合发展的有效教育举措。

二、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语言是沟通交流的桥梁。

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桥梁,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延续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传承作用。加强语文学科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积累语言基础,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继承和传扬中国文化,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方面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语言是人类沟通和交流的载体,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逐步了解的学科,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在学生接受正确的教育指导,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二)提升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无论是学生接受初级语文教育的基础学科教育阶段,还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专业化教育时期,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将思维意识转化为语言这种外在的表达方式,将内在的精神外延成为一种沟通交流的载体,是我们处于幼儿时期就会模仿学习的一种本能。在接受系统的语文教育时,学生进一步将语言组织成具有逻辑性的思想表达模式,将思想通过有序的语言表达出来,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语文学科的教育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组织引导作用,对培养思维敏捷性、开发语言文学潜力、提升语言表达的逻辑性等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突出的贡献。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知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文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需要重视起来,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现代化技术逐步融入教育行业,一方面为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技巧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学科讲解时,可以融合时代特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使学生身临其境。同时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通过相关教育问题的讨论,可以有效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教学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素质化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突出汉语言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育部门应将汉语言文学在学生文学素养方面的指导和语文教育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作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为此,相关部门应加大汉语言文学的改革力度,深化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学能力方面的重要引导作用,为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江.浅谈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j].关爱明天,2016(4).

[2]刘民殷.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分析[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1).

[3]夏丛丛.关于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性的若干思考[j].教育界,2014(9).

语言学的论文简短篇十四

论文摘要:生成语言学的领军人物乔姆斯基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始终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等同于概念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

一、乔姆斯基――重句法轻语义。

乔姆斯基对“语义在语言研究中的位置”这个问题的看法前后是不一致的。最初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句法上,将语义排除在他的语言体系之外。乔姆斯基在其成名著《句法结构》(1957)中明确指出:“语法是独立发挥作用,不依靠意义的。”这种“语法独立论”实质上把语法视为纯形式的东西。他把意义比作头发的颜色,认为研究语法不需要研究意义就像研究语法不需要了解说话人头发的颜色一样。他的这种观点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反对者认为,语义必须包括在语言学之中,研究语言不考虑语义就如同研究牛奶可以不考虑奶牛一样站不住脚。

乔姆斯基本人也发现他建立的语法规则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句子结构,从而感到以前的观点过于绝对,应该进行修正。乔姆斯基接受了反对者的建议,在其《句法理论面面观》(1965)一书中考虑了语义因素。他说:“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作出句法考虑和意义考虑可以截然分开的假设。”乔姆斯基不再坚持语法独立的观点,不再认为先由句法生成深层结构,然后由深层结构进入意义,而是认为语法和意义共同发挥作用。他提出了一套解决语义问题的理论,即标准理论。标准理论分为语法、语音、语义三个部分。尽管乔姆斯基对其以前过于绝对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但他却没有赋予语法、语音、语义这三者以同等的地位,在句法和语义的关系上,乔姆斯基主张句法自主,认为句法研究可以不必依赖语义概念而独立进行。他认为,“句子的意义是建筑在其基本成分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结合方式的基础上的,表面(直接构成成分)结构提供的结合方式一般跟语义解释几乎全然无关,然而在抽象的深层结构上表达的语法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却决定句子的意义。”

乔姆斯基认为,语法的基础部分生成句法表达式,然后在语法的语义部分中通过一定的语义规则对句子的深层结构作出解释。语法系统中只有句法部分才具有创造性、生成性,语义部分只有解释性,没有生成性。尽管乔姆斯基后来对自己的理论又做了几次较大的修改,但是语法和语义的基本关系并未变动,他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仍然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

二、乔姆斯基――语义内在论。

自20世纪60年代起,生成语言学理论成为西方语言学界最有影响的语言学说。建立在理性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生成语言学采取了与以往的语言学研究截然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它感兴趣的不再是实际存在中的外表化的语言,而是人类“内在”的语言能力。因此,生成语言学理论已经不是狭义的语法,而成为认知科学的一部分。但从语言学角度看,生成语言学实质上是广义的句法理论,旨在研究人类特有的生成无限句子的能力,其中也包括人类能够理解各种句子意义的内在能力。因此,句子语义研究就成了生成语言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先天机制,语言具有自治性、生成性,强调心智上的内指性,提出了语义内指论的观点。

意义内在论的理论要点可以概括如下:1.人类有创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2.意义独立于外界的感知刺激,意义先于词语,即在没有词语形式表达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人脑之中;3.意义无法从别人身上用归纳、类推或演绎的方式学得;4.意义是一种个体的心理/认知事件,具有人类种属属性;5.个体之间关于意义的心理感受大体相同又相通。

乔姆斯基为证明意义先于词语的看法,给出了下面一些例证(宁春岩,:243~244):

1.任何人都有“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的情况,有许多意义和思想我们没有词语表达,意义的数量远远大于词语的数量。

2.幼儿可以凭借一句话的句法信息辨认出母语中不存在的词语的意义。

3.儿童能够识别父母话语所表达的意图、信念和意义,尽管他们尚无法用语言描绘出来。

4.颜色词的意义在盲人与正常人的头脑里是一样的。

5.哑语的语言结构及语言习得同正常人口语的语言结构及语言习得完全一样。

6.大面积感觉器官的损伤对语言习得没有多大影响。

7.新生儿对于出现在任何一种人类语言中的“对照”同样敏感。

乔姆斯基(1995)认为在意义问题上存在内在论与外在论之争,指称论和真值论的语义观属于外在论;语言被视为人脑的一种属性,意义存在于心智中,因而持内在论语义观。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先天的`、普遍的,一种心智自治能力,独立于任何与外界相连接的东西,与身体经验无关,并认为语言一定具有一个使其成为语言这种东西的本质,内存于语言之中。(王寅,:194~195)。

认知语言学是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语言意义的理解始终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对于如何研究语言理解的模式,语言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其他对语言理解感兴趣的研究学者有其各自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语言的意义存在于客观现实,语言只是表现客观现实的符号,语言意义的理解就是建立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现实的联系。当代认知语言学家则对意义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语言的意义不完全存在于客观现实中,而存在于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是一种心理和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语言意义的理解不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简单投射。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全新的语言研究范式。它采用了经验主义的哲学主张。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经验的内容是客观世界,一切知识都由经验产生。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观点体现在它的语义观上,即语义以概念为基础,词汇或言语的意义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脑中被激活的概念。概念的形成植根于普遍的体验,特别是空间体验,这种体验制约着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式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识解。(刘宇红,:22~23)。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是种认知结构,一般说来我们只有在其对应的认知结构中才能理解一种语言形式的意义。意义是词义的非常抽象的最简表征。由于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结构并非直接等同于客观的外在世界结构,而是与人在同客观现实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身体经验、认知策略以及文化规约等密切相关的概念结构对应,因而就涉及到范畴化理论、隐喻系统、意象图式、句法象似性等方面。虽然认知语言学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但研究不同课题的认知语言学家有着几个共同的理论假设,具体要点如下(束定芳,:27):

1.意义就是概念化。某一词语的意义等于说话者或听话者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因此,大脑可看作是词语和大脑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不直接是词语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2.词语和更大的语言单位均是进入开放型的知识网络的入口。要完全解释某一词语的意义,常常需要考虑可视与不可视的意象、隐喻联想、思维模型和大众对世界的理解。因此,一个词的意义一般无法通过星星点点的词典定义之类的形式来解释。

3.范畴不是通过标准―特征模型或者是由必要和充分条件决定的成员身份而确定的。相反,范畴是围绕原型、家族相似和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而组成的。

4.是否合乎语法的判断涉及范畴化,因为说话者认为某一话语是某一公认的语言模式可以接受的成员之一。因此,合乎语法性的判断是激进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情况。这种判断依赖语境的微妙关系和语法规约。

5.认知语言学家在一般认知方面寻找语言现象的对等物。心理学方面有关人类范畴化、注意力、记忆力等的研究成果被用来直接武装语言理论。

6.句法被看作是语音赖以传达意义的规约模型。因此,句法不需要自身特殊的原始形态和理论架构。语法知识通过设立说话者凭借接触实际出现的话语获得的规约化或已确定的符号模型得到描述。

语言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对意义本质的看法以及意义研究的方法。lanacker认为意义是一种认知现象,因此最终必须从认知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束定芳,2008:27)。

意义是存在于认知模式中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中,语义是一种心理现象、认知结构,它并不反映客观实体,而是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实验的各种结构和认知过程:一个语言表达式的语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具体地说,语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识解中,它在本质上具有主体性,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文旭,:36)。

概念化是广泛的,既包括抽象的概念,也包括一个人对外部的、社会的、语言的、环境的意识,概念化实际上就是认知处理;形式逻辑难以用来描写语义结构,因为它具有主观性。langacker指出,概念化这个词应该从最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它几乎包括了各种大脑活动,其中重要的有:1.原有的和新的概念;2.抽象的或智力概念,以及直觉的感觉、运动和感情经历;3.非即时的、逐渐展开的概念;4.对物理、社会和语言语境的完整把握。简言之,语言意义被看作是物理体现、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人脑的心理活动的结果。(束定芳,2008:105)。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语言表达基于人们对外界现实的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语法结构取决于人们的认知系统和语义结构,因此要将其描述清楚,必须从概念、语义描述着手。语义不只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与人的主观认识息息相关。语义结构不但反映了所观察到的情景的内容,而且也反映了这个内容是怎样建构和解释的。语义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识事物的反映,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对客观真值条件的描写与对认知概念的建构统一起来,不区分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而是探索意义在大脑中是怎样建构的,研究原型理论、范畴化、概念形成的过程及机制。

语义研究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义研究历来是语言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意义问题是当今人文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人类而言,人类世界从本质上讲就是意义的世界。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世界。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体现,语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这已成为认知语言学家的共识。”(文旭,2007:35)。

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研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语言的意义与认知有着最密切的关系,而词法、句法是受语义制约的。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不是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认知语言学以语言所传达的语义为起点,并以语义贯穿始终。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所谓的语义实质上是语用或广义的包容语用的语义,不同于乔姆斯基仅限于与句法接口的语义。他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

认知语言学将语义分析放在首位是因为它认为,如果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范畴化,那么,意义必将是最主要的语言现象。语义之所以包罗万象,是因为如果语言是一个对世界范畴化的系统,那么,就没有必要再设立一个不同于将世界知识与语言形式联系起来的语义结构层次。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对应于认知结构。表层形式的句法结构又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语法是词语概念内容的结构化。这深刻揭示了语义和语法之间的“血肉”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语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语法。这也是揭示一种语言共性和个性的重要窗口。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这一点与生成语言学的语言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乔姆斯基认为,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是人类的一种先天机制,后天的语言习得是代入一些参数,主张语义跟句法脱钩,语义是语言表达在某一阶段代入的东西。

认知语言学家对意义的研究也是沿着内在论方向进行的,与乔姆斯基一样都认为语言和认知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语义必须按照心理现象来描写。认知语言学家的一个重要口号是“meaningsareinthehead(意义在人们的头脑里)”(王寅,2005:195),这一观点就明确表明他们对语义的基本态度也是基于内在论的,与乔氏的内指性有某些共识。

认知语言学的最基本观点是:在世界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语言形式是体验、认知、语义、语用等多种外在因素促动的结果;同时还认为意义是基于体验和认知的心理现象,不能脱离人们的身体特征和生理机制、神经系统。对于意义的看法,他们还有一个口号:“meaningsareontheembodiedbasis(意义基于体验)”(王寅,2005:197)。语言的语义是一个从语言表达到某些心理实体的映射。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语言不是自治的而是基于体验和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语义虽是存在于头脑之中,但其根源不是天赋的,而是来源于身体经验,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在推理过程中人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认知语言学还认为,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的内部,而是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和文本的理解。意义取决于理解,产生于解释者主体与文本之间的辨证关系。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人类这一最重要的认知特点正是他们与乔姆斯基理论在意义内在论上的根本差异之所在。

认知语言学说虽与乔姆斯基理论都研究心智,表面上看同属内在论,但对于心智的来源、表征的方法、研究的内容、得出的结论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根本性分歧。尽管两者都持语义内在论,但认知语言学家与乔姆斯基所主张的先天的和自治的内在论存在巨大差异。前者的最基本观点是:在世界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语言形式是体验、认知、语义、语用等多种外在因素促动的结果;同时还认为意义是基于体验和认知的心理现象,不能脱离人们的身体特征和生理机制、神经系统。乔姆斯基那种先天的、自治的内在论正是认知语言学批判的靶子。

七、结语。

生成语言学认为,句法是自主的,可以独立于语义而运行;语法就是形式的运算,可以由系统规则来描写,而语义是次要的附加特征。恰恰相反,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语言的主要成分,以感知表征的形式出现,早在语言完整进化之前就已经存在。语义图式的结构制约着可能的语法结构形式。

生成语言学认为语义只有解释性,语法是自主的,具有生成性,所以完全撇开语义因素而研究语法的转换规则。生成语言学假定句法是自足的,语义和交际功能对句法规则进行干预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就被排除,这与生成语言学的研究目标是一致的,即“用符号操作的数学系统来描述语言,这种数学系统的主要对象是抽象符号的运作,至于符号的意义和系统外的其它因素都不予考虑”(蓝纯,:16~17)。在乔姆斯基看来,语义学是附着于语法规则系统之上的从属性的独立部分。(卢植,2006:256)。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义不能在语言系统内部的聚合和组合关系中去寻找,语义根植于语言使用者的知识及信念系统之中。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一般说来,我们只有在人的认知结构中才能理解一个语言形式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对应于认知结构,表层形式的句法结构又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内部,而是根植于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的认知,根植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和信念。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概念结构及其形成过程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客观上是同一座山,由于人的观察角度的变化就形成两个不同的心理意象,也就形成两个不同的概念。

参考文献:

[1]chomsky,ticstructure[m].monton:thehague,1957.

[2]chomsky,softhetheoryofsyntax[m].cambridge:mitpress,1965.

[3]chomsky,geandnature(mind,vol.104,413)[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

[4]蓝纯.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j].外语研究,2001,(3).

[5]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卢植.认知与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宁春岩.关于意义内在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

[8]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9]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10]文旭.语义、认知与识解[j].外语学刊,2007,(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