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什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文化影响2(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6:34:01 页码:13
什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文化影响2(大全14篇)
2023-11-19 06:34:01    小编:ZTFB

总结是我们对自己的一种反思和总结,可以提高我们的经验和能力。在写作文时,如何组织好文章结构?下面是一些相关的统计数据和调查结果,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什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文化影响2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著名文化学者认为“文化”主要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思想、意识和观念;二为“文物”;三为“制度和风俗”。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国历代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美术作品和资料,如彩陶、青铜器、雕刻、汉画像石、壁画等等,都富含生动的文化内涵,是很好的教育素材。而作为“孔孟之道”的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谦谦君子,仁者爱人”等思想,凝铸着美术艺术工作者的灵魂,闪烁着他们高尚的行为准则,影响一代又一代国人,可谓“先做人,后做画”,是画如其人的真实写照。

2.当代基础美术教育体现了人文价值的塑造。

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得以重建,我们应着重从教育和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这一单一、狭隘的角度看待美术教育。因为每一种、每一个时代的美术都与一种特殊的、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因此必须把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作为美术课程价值之一,在美术教育中充分体现人文素养。新课程的改革也把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素质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人文精神与传统的结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美术教育要与生活联系一起”,“美术学习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技巧的训练”,美术学习应“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这些都体现了美术教育对于人文价值塑造的要求。

3.民族传统文化升华美术教育的人文素养。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营养的国际大师赵无极,在他的抽象绘画中意象地体现着道学的至深境界,他曾精辟地说“画面要呼吸”,画一旦完成就具有生命,正是立足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才让他走向了世界艺术的巅峰。在美术教育和创作中,传统文化是肥沃的土壤和无尽的源泉,更是历代美术和艺术大师成功的基石,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塑造了一代又一代技艺精湛与人文素养高尚的艺术大师,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证实了民族传统文化对于艺术和美术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重要价值作用,不断升华历代大师的人文素养和艺术水准。在当代我们更需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使之在基础美术教育中传承、发展,让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得到回归、发展、创新。

二、民族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互溶。

1.美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传统文化的浸润。

翻阅中小学美术教材可以发现,和传统文化有关联的内容相当少,传统文化正被慢慢忽视和遗忘。过去机械反复地进行技能传授,结果将美术的内涵给彻底破坏掉,究其原因在于:无视学生的自主创造力,严重制约了学生对审美的理解、感知、想象,更不能让学生得到美的教化与对美术文化的认识,那么素质教育只能成为纸上谈兵。美术是人类智慧表现形式的结晶,具有增强审美能力、启发艺术创作思维、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质的功能。基础美术教育改革僵局的打破,从保护民族文化入手是一个重要途径,重建美术文化生存、发展和传承的平台,把根留住,让传统美术进入课堂不失为一条良策。

2.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日常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需要重视传统文化学习的引导,首先要认真品读作品,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使作品变成一个具有生命的作品,最后还可以从教学实践中,把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动手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临摹一些艺术作品、手工艺品等,也可以开展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让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相互交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文化、民族人文精神的支撑,就会虚无,就会异化。因此,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有效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为美术教育服务,切实提升人文精神,其有效的结果又必然有利于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形成良性循环,实现能力和素质的双赢。

什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文化影响2篇二

网络直播吸取和延续了互联网的优势,利用视讯方式进行网上现场直播,利用互联网的直观、快速,表现形式好、内容丰富、交互性强、地域不受限制、受众可划分等特点,加强活动现场的推广效果。 国内“网络直播”大致分两类,一是在网上提供电视信号的观看,例如各类体育比赛和文艺活动的直播,这类直播原理是将电视信号通过采集,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电脑,实时上传网站供人观看,相当于“网络电视”;另一类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直播”:在现场架设独立的信号采集设备导入导播端,再通过网络上传至服务器,发布至网址供人观看。

(一)网络直播的前世今生

1、网络直播的前身——网络视频

在新媒体中,网络传播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传播方式,可以这么认为,与网络相关的媒体都可以称之为新媒体。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当今信息技术和人类生活方式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变化,人么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浏览,还可以将自己的文章、心得发布到网络上与大家一起讨论。在网络规模的不断的扩大、网络容量和宽带不断得到扩展,这样网络流媒体技术就应运而生了。网络流媒体技术的形成极大的丰富了音频与视频的组合应用,推翻了传统网络的只能浏览、发布文字图片的简单功能。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网络直播技术慢慢地在网络中普及开来。

目前为止,网络媒体还没有给网络直播一个标准的界定,只能通过传播学和电视现场直播的概念,对网络直播进行一个简单的定义:

在现场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同步制作和发布信息,具有双向流通过程的信息网络发布方式。其形式也可分为现场直播、演播室访谈式直播、文字图片直播、视音频直播或由电视(第三方)提供信源的直播;而且具备海量存储,查寻便捷的功能。通过此概念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直播和电视直播在大的范畴中是差不多的,但是在很多方面网络直播有着它自己的优势与特点。

ii 特点

(1)快捷性

随着网络的普及,更多的用户更愿意通过随身携带的设备获取信息,如: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易于携带的通信设备。在无线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这些便携式通信设备已达到了接收流媒体信息的要求。而一些需要进行直播的大事件总是转瞬即逝的,如果受众需要观看直播,身边却没有电视进行播放,就无法了解到事件发生的`过程。事后想要进行重播的观看,也必须在指定的时间进行观看。网络直播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网络、硬件和软件条件的支持下,用户只需要在想观看直播的时候打开身边携带的便携式通信终端,通过网络连接,即刻就能观看到你需要的一切。

(2)互动性

关注同一事件的用户一齐讨论。这样的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传统媒体很难做到。

(3)灵活性

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播出时受到了线性传播的限制,如:一个节目播出完后,如果想重复观看,只能等待电视台的重新播出,受众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样让受众十分被动。而网络媒体解决了这样的矛盾,网络进行直播后,相关的视频资料依然可以贮存在网络平台上,受众如果错过了直播观看,依然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网络平台对录制的视频进行点播,这样的观看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受众。

《网络直播文化影响》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什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文化影响2篇三

企业文化中的奖励和授权一向都是敏感的问题,据调查,企业文化中的奖励公平性、授权导向与尊重员工是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三:

(1)长久以来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氛围决定了公平对我们的重要影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开始对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进行诉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言论深深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思想,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对公平均等的强烈要求。公平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感受,公平的企业使员工相信付出多少就会有多少回报,能让员工心无杂念地投入工作,当企业提倡公平时,会对员工各种行为产生正面的积极反馈,让员工了解到自己的付出会得到公正的对待,从而达到心理的满足。

工作中过分强调集权,会导致企业的僵化,缺少活力,加强企业文化的授权导向,能够让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个人的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而在工作中分权,让员工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工作,以增加员工对工作的满意感。

(3)根据马洛斯的需求理论模型,员工同时存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的满足相比物质需求越来越重要。如果企业文化是尊重员工导向的,员工在企业中将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能力的肯定,这种心理上的满足进而会对工作总体满意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此有研究表明:管理者处于组织的高层,具有一定的工作自主性,其工作的内容与范围要大于普通员工,上级已给予了一定授权,而普通员工工作大多比较固定,能发挥其自主能动的内容少,授权范围小,因此,普通员工更加倾向于期望得到授权。而对于管理人员,对授权的价值感受反而不及普通员工强烈。奖励的公平性对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均有显著的影响。

什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文化影响2篇四

对于广大高等教育的工作者而言,采取何种方式进行高校德育工作是摆在面前最紧迫的事情,古为今用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也是一个有效果的尝试,儒家的“以人为本”、“仁爱”等教育思想应当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贯穿于高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之中。

儒家的人生观从对人的现实价值持肯定态度的前提出发,主张人们应该积极面对现实世界,倡导积极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砥砺奋发,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用儒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教育当代大学生,能高扬起其生命意识,拓宽其精神空间,催其奋进,促其进取,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2儒家思想倡导见利思义,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立德、立功、立言是儒家十分推崇的价值观。“立德”就是要克制私欲,使人性不断的升华,保持人格的完满,树立为社会建功立业的价值观。“立功”就是把立德所确立起来的`价值观外化为实际的社会功效,即在社会的实践中,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加上立言,被称为“三不朽”。“三不朽”的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运用道德的内控功能和自律功能,把人们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行为经过调节,导向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中国历史上使不少人成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用儒家文化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教育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要把关心集体、关心他人、诚而有信、乐于奉献、遵守社会公德作为教育的重点。

2.3儒家思想倡导胸怀天下、报国忘身,对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儒家认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包含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这种“群已”关系,其实质就是“公”与“私”的关系。儒家认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应放在第一位,通过人人“兼善天下”来实现“天下为公”,并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义利上,合乎公利则谓之“义”,损公利已则谓之“不义”。当义利相悖时,不惜“舍生而取义”,个人与社会之间,是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关系。

什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文化影响2篇五

1.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3.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什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文化影响2篇六

众所周知,中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西学东渐到改革开放,西方文化渐渐深入我们的生活。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管是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文化,还是武术、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以及节日、饮食等生活习俗,都为西方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西方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早在14世纪初,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便以其《马可波罗游记》(又称《东方见闻录》)将神秘的中国文化带到了西方世界。16世纪末,当西方基督传教士踏上中国土地之时,中国文化再次被更深层次地了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堪称一位不折不扣的汉学家,他不仅在中国传播天主教,同时也是第一位认真研习中国文学和典籍的西方学者。他所带给西方的中国文化,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地理知识和风土人情,同时还包括对中国思想文化更深层次的学习、研究与思考。他非常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其可为国家的政治、哲学、教育体制以及礼俗规范等提供有力的评价标准。如他在《十六世纪的中国:利玛窦游记》中这样写道:被称为中国圣哲之师的孔子,把更古的哲学家的著作汇编成四部书,自己又撰写了五部。

他给这五部书题名为经,内容包括导向正当生活的伦理原则、指导政治行为的教诫、习俗、古人的榜样、他们的礼仪和祭祀以及甚至他们诗歌的样品和其他这类的题材。[1]而正是儒家思想进一步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并成为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以《中国的良好风俗》一文这样论述孔子、孟子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有关中国的记述,谈到了中国皇帝每年举行一次亲耕的仪式。这种公开而隆重的仪式的目的是要鼓励人们从事耕耘。

不但如此,中国皇帝每年都要知道谁是耕种上最优秀的农民,而且给他八品官做。[2]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批的中国著作、学术典籍等被翻译后介绍到西方;同时,一些西方学者也相继出版、发表了大量以推崇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相关作品,如法国传教士诺尔翻译了《六本中国经籍》、莱布尼兹写出了《中国近事》、吴尔夫写出了的《关于中国人的实践哲学的讲话》等作品。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文化以及政治制度等思想对西方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以梭罗的《瓦尔登湖》为例,在这本著作中,梭罗多次用到中国的儒家经典,其思想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存在很多契合之处。如他在书中这样写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说,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如果我们谨守着纯洁,谁知道将会等到何等样的生命?[3]以此来阐述其人要去恶从善,洁身自好的主张。与此同时,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与自然亲近,吃着简单的食物,过着陶渊明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他听闻成汤王的浴盆上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便每日清晨在湖中沐浴,在晨光中冥想。他倡导朴素的生活方式,强调淡泊心境,并在书中用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4]来激励人们要坚守自我,不要轻易言弃。可以说,梭罗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梭罗为代表的美国超验主义者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到了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著作《消失的地平线》更是处处充满中国文化。小说为读者描绘了一个位于中国西藏,有着高耸的雪山、美丽的峡谷,到处充满祥和与安宁的理想乐园香格里拉。这里的人们与世隔绝,长寿且年轻,更是有着别样的生活方式。詹姆斯希尔顿不仅将这个神秘的乌托邦置于中国,更是将中国的文化贯穿于故事的始终。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其也深深吸引了詹姆斯希尔顿的目光。香格里拉的人们遵循适度的原则,信仰无为的思想。而这种适度的原则和无为的思想,使人们对懒散拥有新的定义和解释方式,放慢脚步去生活,与西方工业文明下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布林克洛小姐将寺中喇嘛的静心修炼总结为无所事事,而最高喇嘛却认为慵懒对于做蠢事来说是一种美德。正是这种中庸之道和无为的思想,使这里的人们崇尚以适度的慢节奏来体味生活。

此外,在对山谷的管理上,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香格里拉采取相对宽松甚至可以说是较为松散的管理模式,而其结果正如主人公康维所看到的,山谷的人们生活富足,大家都亲切和善,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这也再次体现出了西方对中国古代政治管理体制的推崇。

可以说,《消失的地平线》展现了包括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无为而治等思想,以及中国藏传佛教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体现了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推崇与思考。

二、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成为西方影视作品中的新宠。

近年来,西方影视作品乱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面孔屡屡出现在好莱坞大片中,中国的武术、传统工艺以及服饰、饮食等也成为荧屏新宠。中国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西方的人们,早在1755年,在巴黎公演的伏尔泰根据中国元曲《赵氏孤儿》改编的《中国孤儿》就已在欧洲引起轰动。

首先,中国武术是不能不提及的重要元素。西方一直痴迷于中国武术,成龙和李连杰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功夫明星。《功夫之王》《功夫熊猫》《功夫梦》,这些好莱坞大片展现了不同类别、套路的中国武术的精彩绝伦和博大精深,并努力去呈现中国武术的精神和内涵。如《功夫梦》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太极拳的仙风道骨,成龙在影片中将气解释为万物之本源,体现了中国的道家思想。再如《功夫熊猫》中,老虎、螳螂、蛇、鹤、猴子分别代表了一种中国武术的拳法,而熊猫的黑白与太极之阴阳有效地结合了起来,道家顺其自热,无为而治,讲求内心平和的思想也在影片中屡次体现。可以说,中国功夫是西方不断追求和发掘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影响最大的一个元素。

其次是中国精神和中国人的处事态度。灾难大片《20xx》展现了在世界末日来临之际,中国制造的诺亚方舟拯救了几十万人的生命,使人类迎来了新的纪元。影片将最后的拯救之地选在了中国,而中国人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只有中国人才能完成的诺亚方舟的制造。面对困难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舍己为人的淳朴的中国形象跃然于屏幕。可以说,坚强、稳重、淡然、友善的中国精神和处事态度已在西方备受赞赏和推崇。

三、中国传统文化要让世界真正接纳和推崇。

从文学以及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当我们再次深入分析,会发现这些影响有时还处于一种浅显、或者说是一种借以利用,甚至有时是误读的状态。

例如:在梭罗的《瓦尔登湖》中,孔子关于要用仁义和道德来教化百姓的论述,被用来阐述人要简单地生活、注重精神的充实而非物质的享受。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误读。又如,《消失的地平线》中,香格里拉最高喇嘛佩劳尔特却是一个卢森堡人,而其所选定的最合适的继承者康维也是英国人,而不是中国人。再如:电影《20xx》虽然多次出现中国面孔,赞扬中国精神,而事实上却是世界人民在美国的领导下成功抵抗人类灭亡灾难的过程。而中国所扮演的角色仅是一种元素,一种西方宣扬自身文化和价值观的借力物。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几千年历史和优秀文化的国度,其文化对西方的影响自古以来便未曾停歇。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文化影响力亦是不断加强。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阶段,不能仅仅是他国宣扬本国文化的垫脚石。中国文化需揭去自己的神秘面纱,让西方、让世界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应从西方文化中汲取精华之物,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展现自己独特的精彩之处,以至让世界真正接纳和推崇。

什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文化影响2篇七

儒家思想是孔子在春秋时期创立的,而孟子是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的代表。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活动一般说有两个方面:“超然”和“参与”。借中国古人之语大致可区分为“出世”与“入世”。谈到“出世”,人们随即会想到道家与隐士,他们远遁乡野山林,不问世事,与世无争。而儒家提倡“入世”,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主张“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认”,以“平治天下”为“舍我其谁”之重责。儒家讲究“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不象道家思想消极避世。这种积极参与的思想在当今也应予以提倡。试想:如果大家都不问世事,贪图享乐,只顾自己,胸无大志,得过且过,那么,中国还会有希望吗?儒学不以彼岸世界为归宿,而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因此我们应满腔热忱地积极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中华民族是个富有理想的民族,中国的历史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理想主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特点。统观中国历史,“大同世界”、“天下太平”,便是我们民族一直追求的理想目标。早在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就已描绘了理想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理想便是对社会和谐太平的追求,它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历史上多有皇帝以“太平”为年号;农民起义亦常以追求太平为号召。洪秀全的农民政权还颁布了一个大同社会的实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著《大同书》;孙中山先生本着“天下为公”的精神,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这种理想主义传统说明了中华民族对合理社会的孜孜不懈的追求。一次次的农民起义和变法改良都是追求理想的行动。这些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当然,历史上的理想主义具有空想性质,但无论如何,这种大同理想一直激励着整个民族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新时期我党制定了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目标。第一步、第二步已经实现,现在已在为实现第三步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是一个经过科学预测的现实的目标。我们应该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而努力工作。

一个人胸有大志,自信正确,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始终不渝,藐视困难。受挫益坚,这种令人赞美的性格,正是一种阳刚之美。历史上多少不畏艰险、向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人,多少为探求真理而英勇献身的人,多少为了民族利益而英勇捐躯的人,在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一种坚守信念,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阳刚之美。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就具有这种阳刚之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在花甲之年毅然携徒到各国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出访求仕。他不但风尘仆仆,长途奔波,餐风饮露,旷野为家。有时还受人讥讽,被人围困,险遭戕害。尤其陈蔡被围,又绝粮,很多人都病了,孔子仍“弦歌不衰”。孔子的这些表现,正如他自己所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他首先是费尽心力,在国内积极争得权利,推行自己的主张。当自己受到排挤,在鲁国抱负不得施展时,又辞官外出,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待这一做法碰壁后,又著书立说,培养弟子,让自己的后继者完成自己的未竟事业。真正是为达目的,百折不挠。这正是儒学所强调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当今社会,频率快,人的压力大。许多人心理脆弱,禁不起压力与挫折。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拥有象天空一样广阔的胸怀,为实现理想,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儒家强调奋发有为,主张积极入世,更主张一个人要时时准备好入世的条件。这就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并以圣人为人格的最高标准。儒家所推崇的圣人,是指道德境界最高尚的人。在儒家看来,道德是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儒家所赞美的“仁人”、“圣人”,就是指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又称为“君子”。一个人要达到“君子”的水平,就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主动培植自己的道德水平,检查自己的不足,向道德高的贤者学习。君子要心胸坦荡,要正直不佞,反对“巧言令色”,知错就改,反对文过饰非。为人应自知、自省,对己严,对人宽。君子不可须臾离开仁德,哪怕是仓促匆忙之际、颠沛流连之时。儒家提倡自我修养的目的是使人成为君子,从政治国,实现理想,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更应提倡加强道德修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儒家文化强调“义以为上”、“杀身成仁”,这种为坚持正义,敢于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时时激励着人们。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当立志以仁,处事以礼,践行以义,百折不挠。身家性命固然可贵,为了正义尽可抛。这就是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真谛,也是孟子”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的演绎结果。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伟大无比,刚强无尚,是由正义的经常积蓄而产生的。历史上的正直之士,正都是凭着一股“浩然之气”来伸张正义、抨击邪恶,充分表现出他们的道德力量。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同时是爱国主义的典范。他们为社会进步、为维护民族独立作出了贡献。

坚持正义、刚直不恶的传统美德在今天还值得大力提倡。当今社会,还存在种种邪恶势力。面对这种势力,我们决不能麻木不仁,不管不问,更不能同流合污。我们应该发扬刚直不阿的精神,拿出勇气,坚定立场,不屈服、不妥协,以浩然正气来压灭一切邪恶东西,纯洁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伦理十分强调敬老爱幼。自孔子始,孝德便被当作是“仁之本”。认为“百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论语》中就已表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宣扬儒家伦理思想的《二十四孝》中有这样一些典型的事例。如:年已七十的老莱子为使其父母欢欣,身着五彩衣,做小儿游戏舞蹈,还装作幼儿行路不稳而跌到在地,以博取双亲一笑。这个事例意在说明,在父母面前永远要做孝子。扇枕温衾则是幼而尽孝的例子,九岁的黄香就能在夏日暑热时为父亲扇凉床枕,在冬天寒冷之日用身体为父亲暖被,实非一般幼童所能为。

儒家敬老慈幼的道德规范,深深扎根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中,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美德。我们不能丢失这一美德。

儒家学说的中心主张是“礼”和“仁”。当然,他们所讲的尊卑秩序、三纲五常,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讲的“仁”也是讲统治者实行仁政,有利统治。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这与正统儒学提倡“礼”和“仁”有极大关系,尊师重教就是这种礼仪制度的一个方面。儒家所称“天地君亲师”。把师的地位提得很高,并宣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孔子就被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他就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提倡尊师重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虽反对上下尊卑,三纲五常,但人人相亲相爱、文明礼貌、尊师重教、永远是值得传颂和弘扬的传统美德。

节俭之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一直表现出的美德。儒家大力提倡节俭。依传统观念来看,生活节俭既能使人克服经济困难,还能使人成就事业,更能使人志于道德追求,助于人格完善。诸葛亮有句名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学问家司马光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明末清初的名儒朱柏庐说:“一粥一饮,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唯艰”。这些说法都体现出“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观念。提倡节俭,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古语云:“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一个人、一个社会,如果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有所积累,如果“今朝有酒今朝醉”,那便是不顾个人和社会的未来,必有悲惨的结局。我们应当发扬节俭之德。当然,诸如“会赚不如会省”之类的观念应当摒弃,既当讲“节流”,也当强调“掘源”。

儒家思想所反映的传统美德遗产中,还有许多优秀方面,在此不一一列举,当然,儒家思想中也含有大量封建性的糟粕,还存在严重的缺点:它没有肯定“思想自由”的必要,没有强调对于自然界的研究,重义轻利。因此,儒学内部缺少走向近代文明的充足契机。因此,我们应矫正儒学的偏失,发扬其优秀的方面,为现实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文化的影响。

1.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3.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对东亚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朝鲜,早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这说明儒学早已传入朝鲜。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高句丽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家学说。百济于4世纪建立儒学教育制度。儒学在新罗传播,大约在6世纪。新罗统一后,进一步发展儒学教育,在中央设立国学,置博士、助教,招收贵族子弟传授儒家经典。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国王甚至亲"幸国学听讲"。与此同时,还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其中一些人考中状元,出现了一些著名儒学者,如强首、薛聪、金大向、金云卿、金可纪、崔致远等。

高丽王朝建立后,在首都开城设立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在地方十二州设立乡校,广泛推行儒学教育。958年,高丽开始举行科举,把儒家经典列为主要考试科目,从而推动了儒学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私学(私塾)。12世纪初出使高丽的徐兢称赞朝鲜儒学之盛说:临川阁藏书至数万卷,国子监里"选择儒官甚备"。大街小巷上经馆和书社三三两两相望。少年们聚集在一起,跟随老师学习经书。年岁稍长者,便自己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借寺观之类的地方讲习切磋。社会各阶层的子弟,都"从乡先生学"。

李朝时期,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学,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舆论工具,极力加以推广。李朝的儒学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官学系统,中央设成均馆,是为国家最高学府。另外在首都汉城还设有中学、东学、西学和南学等四学。成均馆和四学是中央直接管辖的教育机关。地方各道和邑设有乡校。这些学校都由国家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劳动者,用以作为办学的经费。私学是各地的儒家学者创办的私塾或书堂。私学日益发展,成为李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李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科举分文、武两科。文科考试须经三榜,考试科目主要有儒家经典以及有关现行政策和各种形式的汉诗。武科也进行三次考试,考试科目除兵学外,也考部分儒家典籍。总之,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在李朝的500年间,起到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5世纪以前。据《古事记》所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他们还都曾作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讲授儒家学说。继体天皇时期(507-531)曾要求百济国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传授儒家思想,于是儒家迅速发展。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词汇和资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

影响。

1.对人类: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人所在的环境不同所受文化熏陶也不同。

2.对世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对中国:优秀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一个生命不仅仅是肉体,还要有精神,而且精神对肉体是起支配作用的。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经济是基础,但经济要怎样才能健康发展?这需要它的文化起作用。

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思想主要是“仁”,代表人物是孔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时局动荡,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空前的阻碍。面对这样的局势,孔子将传统文化与自己的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的开端,并开始周游列国去传播这种思想。儒家思想在起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孔子的努力下才逐渐从社会中显露出来。孔子兴办私人教学,收录弟子,讲授儒学,打破了旧阶级统治垄断教育的局面。儒家思想中除了孔子以外,还有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孟子,他曾师承孔子门下,在历史上与孔子并称“孔孟”,主张性“性善论”,认为人生来是本性善良的。他的“仁政”说与儒家思想中的德政不谋而合,认为君主在治理国家时要秉承“民贵君轻”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的仁政思想受到君主的重视,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地位的提高。儒家思想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它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联系,最突出的就是“仁”“礼”“孝”三方面。指导我们修身养性,提高人生境界。

儒家思想历经上千年的发展,由春秋末期的孔子总结提出。孟子在汲取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性善论”,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文化。后在西汉时期,董仲舒面对历史时局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这一思想的提出大大提高了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正统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宋明时期又出现了王阳明、朱熹这样的文学大家,他们“存天理、灭人欲”、“知行合一”的文学主张让儒家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乏有文学大家和统治者对儒家思想呈批判的态度。最著名的要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销毁了大量的儒家典籍,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其一度跌进低谷。儒家思想发展了几千年,时至今日它依旧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历史长河的波浪不仅没有冲掉它的光芒,反而让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愈来愈深厚。

儒家思想的创立人孔子是历史上首次提出“启发式教育”的人,他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塾,兴行教学。除此之外,孔子“因材施教”的主张在现代教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2.儒家思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的“仁政”以及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对现代领导人的执政观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民乃国之根本,只有注重人民的发展,社会才会进步。

3.儒家思想泯灭人的个性与创造力。

儒家思想提倡“仁礼”,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教导我们做一个尊礼守法的人。这样就导致现在很多人在发展过程中失去了个性和创造力。他们只顾一味地埋头苦干,遇到机会也不会展示自己。只懂得墨守陈规,做事畏首畏尾,不想甚至不能去发展创造。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具有发展创造能力的人变得越来越少。

4.儒家思想导致法制精神的缺失。

儒家文化是道德层面的文化,它主张做人要有道德心和同情心。这样会导致人们在判断事情时总以个人感情和道德心为主导,忽视了法律法规的要求。但并不是社会上所有的群体都具有道德心,有很多人会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违背道德要求。所以在社会的发展中,法规的制约还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性,儒家思想也不例外。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虽然有很大的帮助,但也避免不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到儒家思想文化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弘扬它好的一面同时摒弃消极的一面,才能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

思想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核心要素,而儒家文化发展至今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对个人、集体还是整个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孕育与发展,世界文化的发展也要受其影响。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正走向相互融合的状态,而儒家文化也正走向世界。我们不仅要在个人思想与精神上对儒家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在社会建设和生活实践中也要积极地将儒家思想完美地融合进去。

什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文化影响2篇八

经过上文分析可知,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却存在多种问题,因此,加强传统儒家思想的运用,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点是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第二则是可以让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其他方面得到完善。总之企业借鉴、学习传统儒家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将对传统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意义进行简要探讨。

“重民”是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同时也一直是我国进行国家管理与治理的重要思想。此外,“仁者爱人”也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一个主要思想,它的意思近似于“重民”,因为两者都是以人为本的意思。以人为本思想是指无论是国家统治者还是企业领导都必须做到以人为中心与出发点,人是一切工作的重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国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进行国家治理,如此才能得到人们对自己的爱戴,才能营造一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样一个企业想要持续不断的发展,并在其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前面已经提到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缺乏以人为本理念的建立与落实,这严重阻碍了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发挥。只有保证企业内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才能做好企业的相关经营管理活动。因此,当代企业要继承学习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民”思想,并通过各项措施使这一管理思想得到真正落实。例如通过建立合理的工薪制度、晋升制度,为员工增加培训机会,增进与员工的沟通,尊重与关心员工等措施来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落实,最终给企业自身的进步创造无限的发展动力。

诚信的缺失是当前社会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这造成企业员工的流失,很难吸引更多的顾客,也不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诚信的缺失对一个企业来说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必须要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企业只有认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正确看待诚信的重要性,并积极地改进自己,才能通过诚信来使员工服从,使顾客信任,从而实现企业的顺利发展。传统儒家思想中就很重视诚信,认为诚信是成为一个高品质、高修养人的必备条件,同时诚信也体现了我国的传统道德。儒家思想还把诚信看作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立国的根本并不是粮食的充足、武装的丰富,而是人们对统治阶级的信任。同样,儒家认为对于个人来说,信誉可以看作是人的第二个生命,如果缺乏个人信誉,那么这个人就很难在社会立足,可见儒家思想将诚信看的多么重要。所以作为企业来说也需要特别重视诚信,在其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时刻遵守诚信原则,从而给自身的发展提供保证。例如企业在面对顾客时要做到童叟无欺,在面对员工时要信守承诺,在面对合作伙伴时要按照合同认真履行自身职责。

在生态被严重破坏,环境被污染的当今社会,企业要想取得社会的认可必须要摒弃之前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而是要树立生态发展观念。儒家思想中也很重视对生态的保护,例如儒家一直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意思是指人与天地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此外,儒家把人看作是“万物之灵”,认为人类不可以违背生态平衡来实现自身的发展。所以社会企业应该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来进行生产,从而保证自身的盈利。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或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来指导自身企业的生产经营,这样有利于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儒家传统思想中比较倡导“仁者爱人”,这一思想认为人只有具备了关心别人的能力才可以称为是一个合格的人,所以儒家思想中把“仁”看成是体现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一个企业,假如想要真正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必须要正确处理自身与社会的利益。此外,当今社会很多企业都在面对“利”与“义”的取舍问题,而传统儒家思想中向来推崇“以义取利”,所以企业在借鉴儒家这一思想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具有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意识,决不能通过恶性竞争来对其他企业造成不利。其次,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话需要顾及社会整体的利益。企业仁义精神的形成能够帮助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竞争的工作环境,还有利于行业有序竞争的实现。

什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文化影响2篇九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给我们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如儒家、阴阳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其中核心是儒家文化,在“六家”中居第一。儒家思想中的价值观早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国企业不可置国情于不顾而简单地移植美、日等国的企业价值观,唯有以儒家思想的价值观作为构建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头,传承儒家思想的精髓,让塑造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走“本土化”道路,企业才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就是要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对他人要有仁爱之心,通过包容关爱他人,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最终达到“仁”的状态。事实上,关爱和尊重他人一直为西方企业领导者所推崇。例如,摩托罗拉公司总裁保罗·高尔文只要听到员工或员工家属生病,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向员工推荐医生并代为支付医药费。由此可看出,尽管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但是时至今日仍能为塑造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来源。

儒家思想的“仁爱”观,把它应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就是要求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

第一,企业领导团队要充分尊重员工,把员工放在第一位,管理工作要适应员工,而不是让员工适应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视企业为“家”。企业要倡导“为政以德”,以“仁爱”之德感化员工,强调德性就是尊重员工的人性。

第二,企业领导团队要关心员工及其家人的切身利益。要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挂钩,让员工享受企业业绩增长的成果。企业不但要切实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而且还要关心员工的家人,让员工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后顾之忧。例如,山东省博兴县民营企业——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开始为6500多名员工的父母发放“孝工资”;菏泽市也有一家大型企业为员工的父母发放“孝老金”;在河北、浙江等省都有企业为员工父母发放“孝工资”。企业通过发放“孝工资”,使员工的父母得到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慰,这大大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了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双赢”。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继茂说:“孝”文化是公司的核心文化之一,“孝工资”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具体体现。“这个做法让员工的家庭更加和谐,让员工更加关爱老人。同时也能给社会传递一个信号,让更多的企业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这些措施都是塑造“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最好例证,是儒家思想中“仁”的具体体现。

第三,企业领导团队要处理好对外关系。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方方面面打交道。将“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应用到对外关系的处理上,就是要求企业对外表现出“大仁大爱”,想顾客之想、急顾客所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能取。孔子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君子以坚持道义为快乐,小人以追逐财利为快乐。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怎样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成人?孔子回答:“见利思义,见危受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论语·宪问》)意思是说,见到利就要思义;遇到危险要能挺身而出,勇于承担;不管多长时间,只要承诺过的事,就一定要实现它。孔子认为,只要做到这三条,就可以算成人了。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义利观是“义”重于“利”,在“义”与“利”发生冲突不可兼得时,强调“义”重于“利”。

塑造“义利观”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

第一,要始终坚持以“义”为导向,强调“先义后利”,摒弃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尽管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获取利润,但企业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一个成员,绝不可唯利是图、以“利”作为经营的宗旨,而应始终坚持以“义”为导向的原则,全面统筹企业的发展。

第二,要始终坚持“见利思义”,严禁“见利取利”。“见利思义”是指企业遇到获利机会时,要始终坚持“仁义”即符合道义的原则,通过合法途径获取利润,绝不取不义之财。如果是“见利取利”,企业就会在利益面前见风使舵,甚至违法违规,不被社会认可,给企业造成伤害,最终导致企业衰败。

第三,要始终坚持“以义制利”。企业把“以义制利”作为经营的准则,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定“以义制利”的准则,企业在牟利的过程中就有了明确的评判标准——哪些利可牟、哪些利不可牟,唯有这样才能促使企业向善,得到真正的利益。

第四,要始终坚持“重义轻利”。如果只以是否赚钱作为评判标准,就会使企业受到现实利益的牵绊而不知所措,为了蝇头小利而忧心忡忡,这样企业就难以发展壮大。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也就是说,评判荣辱得失要崇尚“义”。企业要以“重义轻利”、“以义为重”为原则而追求大利,这是先进企业文化应有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信”就是信守诺言、言而有信,是做人应当具备的品质,也就是诚信。儒家思想认为“诚信”是立身、立业、立国之本,并重视“诚信”的实践,强调言行一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这些名句,充分说明了儒家思想强调诚信是一种道德追求,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塑造“以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

第一,企业的领导团队要有理想、有道德、重信誉并率先垂范,从上到下把诚实守信的观念贯彻落实到经营管理全过程中,这是关键。例如,美国的“安然”、“世界通信”等公司,都是ceo(首席执行官)与cfo(首席财务官)等高层管理者相互勾结,最终使企业破产。

第二,员工要将诚实守信作为为人处世和从业的行为准则,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企业要将诚信建设融入员工的继续再教育,唤起员工对诚实守信价值观的认同,积极践行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第三,企业要营造诚实守信的外部环境。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取信各方。而信任是相互的,企业自身要诚实守信,方能得到社会各界的信任。著名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说:“能够成功经营大企业者,就是那些使顾客得到好处的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真正视顾客为“上帝”,把吸引顾客和满足顾客的需要作为企业应尽的责任,通过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赢得顾客的信赖;积极营造互信的竞争氛围,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健康发展,基业长青。

什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文化影响2篇十

今年以来,我委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认真落实县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综治与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的工作目标,全面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和系列平安创建活动,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系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20xx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今年年初,因部分领导分工调整,我们相继调整和充实了有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分别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各领导小组组长,分管领导主抓、各领导小组均下设办公室,配有专兼职工作人员。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挂钩明确,科室职责明确,并有具体考核细则。

二、制定计划,落实措施,分解目标。

2月21日,在商务经信委系统工作大会上,商务经信委主任同志代表商务经信委在大会上做了工作动员和布署,并与机关各股室、系统内各企业负责人签订了20xx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平安建设、法治建设、信访稳定、计划生育工作责任状,同时对20xx年度系统内3个综治法治先进单位,1个信访稳定先进单位,4个综治法治先进个人,4个信访稳定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抓紧修订了20xx年度各种工作计划、实施细则和考核目标,并相继以文件的`形式下发给直属各企业。

三、学法守法,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20xx年以来,我们已组织参加过综治平安、法治建设宣传月活动和其他内容的学习。努力提高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今年,我们已先后印发了《法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诚信守法企业创建计划》、《民主法制单位创建活动实施意见》,结合“法治木垒建设”、“综治平安建设”、“平安企业创建”、“依法行政、依法执政”、“诚信经营、依法管理”、治理“三非”等专项活动一并开展。活动以来,大多数单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学习和宣传,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企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管理、诚信经营的意识和理念得到提高,对提高企业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和促进市场公平竞争,规避市场风险,搞好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技术创新、内部管理等工作起了促进作用,对提升企业自身形象,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为法治木垒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四、宣传到位,加强指导,扎实工作。

20xx年以来,我们已先后对综治平安建设、法治木垒建设、平安企业创建、平安电力创建、诚信经营等项工作做了进一步广泛深入的宣传,除了召开专题会议,动员布置讨论以外,还在本委办公区设立政务公开栏,定期或不定期地公示有关政策、法规、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和民主管理的情况,财务收支情况等等。领导干部个个带头学法、机关干部人人遵纪守法,为服务基层,服务企业,带了好头。在主要街道以及大中型企业悬挂横幅、条幅,设立固定展示宣传区,宣传相关方面的知识、要点、要求,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知晓率,增加覆盖面。

在挂钩共建方面,上半年我们已经和木垒镇北桥社区进行了联系,并共同修定了工作计划、制度、方案。对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共同搞好各项工作。

为做好“平安电力”牵头部门的工作,我们会同供电部门根据特点制定了创建方案和实施细则。目前该公司活动正常,且各项工作纳入常态管理。

今年,我们根据要求认真开展“三排查”活动,共查出3大类7个问题,对查出的问题,已落实专人包案负责,整改落实,确保企业内部和系统内部治安防范体系落在实处。具体做法是:每月初对全系统重大信访事项,社会矛盾纠纷进行重点排查,对排查出来的情况,落实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包案到人,认真调处,保证企业稳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什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文化影响2篇十一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作用有助于形成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和更好更快发展。公共图书馆为人民群众提供信息以及文献资源,保证人民群众的知识文化权利,提高人民的素质能力,促进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1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1.1有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终身教育。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信息以及文献资源储存的重要场所,公共图书馆的信息以及文献的传播有助于实现全民学习,促进终身教育的开展。公共图书馆社会重要的文化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公共图书馆的丰富馆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学习意识,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服务给每一位公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形成了全社会的学习风气,对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具有积极地意义。

1.2有助于加强图书馆之间的联合与发展。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大型的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模式为基层公共图书馆树立了榜样,有助于实现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省级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文献资源,管理理念、模式以及人员都比较先进,加强与基层图书馆的联系有助于丰富基层公共图书馆的信息以及文献资源,实现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小型的公共图书馆实现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促进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实现。

1.3有助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们的精神文化财富,公共图书馆作为知识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将历史文化内容集中收集整理,并进行科学、合理的保管,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图书馆中藏有众多中外图书、文献资源,公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人类历史的伟大,扩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认知。

1.4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有助于促进文化服务的实现。

在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公益性是重要的体现。公共图书馆是社会知识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它不同于营利性的图书馆,是为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为社会公众的文化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公共图书馆是一种公益性的机构,承担着为社会公众普及文化知识的任务,为公众提供良好的文化平台,促进社会公众文化素质的提升。这种公益性的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有助于提高文化服务的水平,促进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

2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对策。

2.1树立全新的图书馆管理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图书馆要实现良好的发展,就要树立全新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满足社会公民的文化需求。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以及服务理念不利于公民高效利用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性不强、开放时间不合理、对入馆人员要求过多等,给读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公共图书馆应树立全新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理念,实现主动地管理服务,以读者为主,降低入馆的要求,努力为读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改善图书馆的环境和基础设施,用真挚、友善的态度进行服务,使广大读者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文化诉求。

2.2实现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公共图书馆要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将图书馆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和加工,加强资金投入力度,在基层建立电子图书阅览室,形成信息服务网络,促进数字化信息的全面覆盖。图书馆要利用网络技术将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储藏量,增加图书馆信息的信息获取数量,在网络上实现信息以及文献的阅读和浏览,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各地公共图书馆的沟通与联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2.3完善公共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公共图书馆应加强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图书馆的硬件设施,设立图书管理库、室、吧等,满足不同读书习惯、不同喜好读者的不同需求。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加强资金投入,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当前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渐提高,政府应努力解决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有限的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矛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的投入,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的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职能,促进公共图书馆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政府的积极投入改善图书馆的内部设施和环境,增加馆藏的数量和质量,并对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分类归档和整理,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为读者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使更多的人走进公共图书馆,高效的利用图书馆,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实现。

2.4丰富教育形式。

公众的读书需求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因此公共图书馆建设时也应满足不同读者的实际需要,可以有传统的阅读和现代的电子阅览等方式,满足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实际需求。还有利用影视资料进行讲座,下载比较优秀的读书资料,制作成课件为读者播放。可以邀请名人或专家进行教育讲座,加强读者与专家之间的沟通。举办舞台演出,通过评书、舞台剧等将文学作品中的故事表演出来,加强对文学历史的了解,使一些志趣相投的读者聚到一起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读书心得,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3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公共图书馆发展建设的重要机遇,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应紧跟时代步伐,抓好机遇,不断强化自身的管理和服务功能,树立全新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发挥积极地作用。

参考文献:

[2]郑瑞爽.河北省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作用与对策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xx,2(5):4-5.

什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文化影响2篇十二

1941年底,新加坡被日军占领。第二年2月初的一天,在贾朗·普莎鲁(大马路)的收容所里,一群人在接受身体检查。查完后,青壮年男子都被送上卡车,看来像是要送去当苦力。车上一个高个子青年发觉卡车看守得很严,不像是开往工地,他预感不妙,便瞅准看守的疏忽,偷偷地跳车逃跑了。

后,这个青年回忆说:“后来才知道,那些上卡车的人,永远不会再回来了。”这位死里逃生的年轻人,后来领导了一个国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成就,他就是李光耀。

年轻的总理马来半岛像条色彩斑斓的大虎尾,雄踞在东南亚的海中,新加坡位于它的最南端。这是一个海岛国家,总面积618平方公里,人口260万,现已发展成一个漂亮的现代化国家,成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总理李光耀1959年上台执政时,是当时世界上最年轻的总理,至今在位已有31年,是世界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理。

李光耀的祖籍是中国广东大埔县,曾祖父李沐文为了谋生背井离乡来到新加坡。李光耀天生有一种不服输的性格,上学时成绩优异。1941年,他毕业于莱佛士学院(新加坡大学前身)。1946年前往英国,先后在伦敦经济学院、剑桥大学深造,获法学两项最优等成绩,并获得结业成绩第一名。由于学业出类拔萃,还获剑桥大学颁发的优异星奖。1950年,李光耀在伦敦中殿法学协会获得律师资格。

1952年,新加坡邮电制服职工联合会来找律师李光耀,该工会即将举行罢工,请他出任谈判的法律顾问。李以他的雄辩才能一炮打响。后来的几次罢工,李光耀以工会法律顾问的身份,多方策划,据理力争,为工友争得了权益。

到1954年,李光耀担任的法律顾问就有一百多个,他以精明强干、善于筹划、辩才过人而著称。

这年11月,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小组在新加坡酝酿成立民族主义政党——人民行动党(英文缩写为pap)。当讨论党的秘书长这一要职委托给谁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同意在劳工界声名显赫的年轻律师——李光耀。

1959年,新加坡自治,并进行大选。人民行动党在全部51议席中占43席,李光耀被授权组织自治政府,他成为第一任内阁总理,当时年仅35岁。

成功之路中国有句俗话:脚踏实地。李光耀将这个思想融入他的治国哲学之中。他曾说:我们必须生活在我们所处的世界。

新加坡是一个600多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飞机一起飞就进入别国领空”,地下几乎没有什么矿藏,地上也没有农田,填海造地的土石都是从外国买来的。

新加坡人风趣地说:“在新加坡做人最体面,连请客人喝杯水都是进口货。”

鉴于此,李光耀告诫国人:我们一无所有,除了我们自己。他还强调: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素质是影响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民族的创造力、企业精神、集体协作和职业道德,可以使他们的竞争力更胜人一筹。

李光耀号召国人培养“共同经营”意识,为团体的生存和荣誉而埋头苦干。

李光耀很注意抓住各种时机。1967年10月,他在参观英国一家大造船厂时惊讶地发现,英国轮船的推进装置,竟用了瑞士的专利产品。他极为感慨:一个四周被陆地包围的山国,不遗余力地发掘人们的聪明才智,从而打入世界各个角落。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他。因为,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比瑞士要好得多,它扼印度洋、太平洋之间的交通要道,拥有世界第一流的港口,转口贸易极其兴旺。70年代末,新加坡利用自己的优势,经济大为发展,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9.4%。

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李光耀又发动了新加坡第二次工业革命。实行了以劳动密集型到资产密集型、从低科技到高科技工业的战略重点转移,大力培养尖端人才,重点扶持电子、电脑、精密仪器、石油机械等产业,使新加坡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今日的新加坡,已不单纯是一个商港,它成了电子业制造中心,亚洲美元的金融中心,亚洲第一流的医学中心。

高效的社会新加坡经济起飞前,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生存。作为一个小小岛国的总理,李光耀把国际社会比作大海,世界上的大小国家如同海里的大鱼和小虾。他认为:小虾必须有自己生存的方法,有些鱼总要吞吃小虾,新加坡不能成为这样的“小虾”。

他还以蝌蚪为例,蝌蚪是一种很小的动物,可别的动物却不吞吃它们。这是为什么呢?据生物学家分析,蝌蚪的皮肤有一些毒素,吞吃以后会很不舒服。新加坡也要像蝌蚪一样,否则,一定会被大国吞吃掉。

新加坡的外交政策是让“世界上的主要强国知道它的存在——如果没有兴趣来帮助我们——至少不要把我们搞得更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新加坡还建立起规模不大,但足以表明不屈意志的国防。

这个国家处处绿树浓荫,高楼大厦,街道清洁而井井有条。由于不断绿化的结果,使平均气温降低了两度。这里虽然没有名山大川,一年的观光客竟有460万之多。

新加坡的罚款之严举世闻名。在许多公共场所里,经常可以看到各种“不能做”的牌子,旁边标着罚款的“价格”。一般收入的居民,只要接到任何一张罚款单,一月的工资可能就完了。因此,有人拿人民行动党(people'sparty)的缩写pap开玩笑,说pap应该是pay就是:罚个没完。不过,在“pay守公共规则已成为习惯。

新加坡的组屋也是相当有名的。李光耀政府提出“居者有其屋”的政策,专门设立组屋发展局。多年以来,新加坡一直维持着每17分钟建一个居住单位的效率。现已有70%以上的新加坡公民住进政府廉价提供的组屋,人均住房面积达20平方米。

新加坡的高效率是有名的。穿着整齐的海关关员每20分钟让一条船过关;外国人去移民局,3个小时可以办好延长签证;外国人投资,有时当天就能知道是否核准;新加坡每年以平均9%的经济增长率、2%的低失业率、5%的物价低上涨率发展着。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效率呢?正如新加坡一位高级官员所说:“我们没有富饶的土地,没有金矿,不产石油,付不起慢条斯理的代价。”

廉洁的政府李光耀对贪污腐化者深恶痛绝。他说:贪污腐化曾是殖民当局的宿疾,如果我们失职,或是变得贪污腐化,就同样会被人民唾弃。

为保证政府官员的廉洁,政府采取了不少的措施。如设立贪污调查局,直属李光耀管辖。这个机构不仅负责15万公务员的廉洁问题,还要侦破部长级的贪污事件。在治理肃贪方面也很有成效,原因并不是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调查局仅有34名探员),也不是采用了特别的先进技术,而主要是李光耀认定,不管是什么人贪污,都要侦办,决无特权和侥幸。70年代就有几个部长级人物因此被关进监牢。

另外,新加坡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如对于馈赠的礼物,规定政府官员要交给有关部门负责礼品的人,受礼人如想得到礼物,就要由专人进行估价,然后照价收费。公务员每要都要填表申报自己及家属的财产,包括证券、房屋、银行存款、债务等。如果负债额超过了3个月的工资,就会受到上级的询问。

在新加坡,不是没有人批评李光耀,比如说他作风专制。但确实没有人说他不清廉。所以,当有的记者询问新加坡人:是什么人在提醒政府官员不要犯错误?是什么人坚持犯错误必须受到处罚?答案多半只有三个字:李光耀。

李光耀常常是一身白衣白裤,不打领带。他甚至为内阁成员规定了工作服——白色短袖衬衣,以示廉政清白。他常说:“新加坡的生存,全赖部长和高级官员的廉洁和效率。”他的人民行动党的党旗也很有特点:以长方形的白色为底,表示廉洁;中间是一蓝色的圆圈,表示团结;圆圈中有一道闪电,表示雷厉风行地行动。

新加坡人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一个移民社会,华人占76.7%、马来人占14.6%、印度人占6.4%,还有一些欧亚混血人。这里的语言、宗教也是五花八门。

李光耀政府采取宽容、和谐、多元的民族政策,不搞华人至上。他提倡保留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提倡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以期产生一种新的文化——新加坡文化。

李光耀每次讲话,总是先用英、华、马来三种语言分别致词,然后才用通用的英语演讲。他每时每刻都在塑造新加坡人的形象。现在,新加坡的各个民族的移民们,已经开始习惯于把自己看作新加坡人了。

李光耀经常在国内视察,发现有好的经验,立刻倡导推行。1981年的一天,他出巡组屋区,吃惊地看到很多家庭都有音响设备、彩色电视、水磨地砖,却很少有书柜和书架,只有一家有书和画。于是,李光耀提出要培养“有教养的新加坡人”。

一次,在新春之际,李光耀到宏桥地区巡视,发现这个卫星镇竟有两座安老院(类似我国养老院),他感到震惊。在这年新春献词中他促请:“为人子女者,负起奉养父母的责任,克尽孝道,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单位——家庭。”

新加坡人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对此,1990年2月李光耀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中曾说:“若模仿美国的生活方式,新加坡将会毁灭。”所以,新加坡的形象是自己逐渐建立起来的。

为了推广某项活动,李光耀总是身体力行。如1979年的“推广华语运动”,对他来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李光耀30岁以后才读中文、习华语。当他第一次用华语演讲时,却惹得听众哄堂大笑。但由于一直坚持下来,才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李光耀还特别倡导体育运动,他认为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必须注意锻炼身体。这方面他也率先做到了。

1990年新加坡欢度了自己的25岁生日,李光耀也已步入花甲之年。以第一副总理吴作栋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已发展成熟,部长们大都是年富力强、学历很高的中年人。李光耀生动地比喻国家的现状:我来当守门员,前锋、中锋由他们去踢了。这意味着他不再“全场跑动”了,但如果门前出现“险情”,李光耀的作用仍举足轻重。

李光耀现已辞去总理职务,但他的行动、治国哲学将深深地影响着新一代的领”“导人。

什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文化影响2篇十三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理论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并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生活。儒家倡导“以德服人”的治国方略。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1]同时儒家否认社会是公平的,“名位不同,礼亦异数”[2]他们认为人有智愚之别,应有贵贱上下之分,而贵贱上下决定每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行为。如何维持这样的社会秩序?“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3]《礼记.哀公问》所以孟子认为“惟仁者宜在高位”,[4]并要求为政者“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5]由此“治天下可运于掌上”。[6]笔者仅就儒家的“仁政”思想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仁政”理论在当初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的治国思想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和社会阶层的剧变要求哲学理论立足于现实,而众多繁杂的政治理论要求思想家们合理地解释现实以完善各自的理论体系。秦王朝的迅速解体和汉初分封制的弊端迫使统治者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此时汉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赏识,儒学遂从三教九流中脱颖而出。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阴阳家的思想结合起来,他认为德为阳,刑为阴。两者的关系是:“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辅也。”[7]“圣人多其爱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8]这就是“德主刑辅”。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教化无效再辅之以刑罚,把德刑结合起来。经过历代儒家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不断交媾,这种刚柔相济的“仁政”成为历代王朝的治国之道。儒家思想吸引统治者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强调宗法伦理观念。儒家思想最根本的就是宗法伦理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9]这种君臣父子关系是皇权统治中的“大伦”。皇帝掌握统治国家的最高权力,然后通过分封、诏赐等方式对权力、财产进行分配,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长式统治。在宗法制度中,君臣、上下、贵贱都有明确的界限和等级秩序。借“亲亲”、“尊尊”之规则,来维护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家族伦理关系和以君权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秦二世矫诏秦始皇赐秦太子扶苏死,扶苏说,“父而赐死,尚安敢复请?”[10]可见向百姓灌输宗法伦理观念有助于臣民接受家长式的统治,从而维护国家安定,社会和谐,达到天下长治久安之目的。

二、宣扬“性善论”。儒家认为人具有“善端”,具有为善、成圣的潜能。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11]此“四端”即“仁、义、礼、智”四种“善”的萌芽状态,是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能”、“良知”。[12]孟子强调,“仁义礼智根于心”。[13]性善论把人心视为一切美好价值的观念的源头,从而把治理国家看作是“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过程,就人的本性而言,是不需要法律的,以德治国是最好的统治方式。统治者就是道德楷模,对他不需要防范。臣民需修身养性,使人的“善”得到保存和发展,并向着仁义礼智等圣人君子的人格目标而迈进。

由此可以看出,儒家主张的仁政即为德治,由贤人来治理国家。实施“仁政”的统治者要求臣民接受统治理由是:第一,我是天子,是最优秀的人,道德高尚无边。第二,我为社稷鞠躬尽瘁,是出于对臣民的无私的爱,会给臣民带来安全和财富。孔子说,“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9]他们认为,人在社会上的贵贱和在家族中的亲疏、尊卑、长幼的差异是天生的,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必须符合他们的身份和政治、社会地位。不同的身份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人人要遵守固有的行为规范,便可维持理想的社会秩序,国家便可长治久安。而人心的善恶取决于德治,同时德治又取决于统治者的个人魅力,因为统治者的人格具有绝对的感召力。所以儒家所主张的“仁政”最终都衍变成为“人治”。

儒家实施“仁政”的前提是人的本性具有先天的善性,肯定人自身具有可向高尚道德发展的潜在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格的培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产生。但儒家又认为人与人是不平等的,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历程具有具体性,因而道德水平必然存在差异。统治者必然是善的代表,由他实施仁政,在他的领导之下,被统治者才能保存原有的善性,然后继续修身养性,以达到自身人格的完美。因此,从本质上看,儒家的“仁政”理论就是把国家的发展和社稷的安危完全托付给一个理想化的圣人。从历史实践看,儒家的这一理想从未实现过。相反,“仁政”成为了统治者实施暴政的遮羞布。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如果还寄梦于以“仁政”来维护社会秩序,必然重蹈覆辙。笔者认为,“仁政”理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存在以下负面影响。

一、“贤人治国”的理论违反了权力制约原则。

儒家强调人的自身修养,即“内圣”,只要诚心修身,既可成圣成仁,无往而不胜。“内圣”可致“外王”,修身是手段,“内圣”是目的,而前提是人有根本的善端。整个儒家文化的精神方向,就是以圣贤作为理想的人格典范和人生追求的目标,鼓励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因此,政治上崇尚“贤人之治”便成为一种必然。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进一步发挥使其符合了当时的统治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董仲舒把君主神化为“天子”,统治者鼓励民众加强道德修养,修回善性。从而加强了君主的至上权威。董仲舒思想的核心目的在于强化君主统治地位,在民众都有“善性”的基础上推行“仁政”。使“性善论”成为政治上有力的思想统治工具。统治者利用民众崇尚“贤人之治”的思想在神化自身的同时提倡民众向善,致使百姓对权力意志的盲从和普通的从众心理。对于皇权,百姓总是希望是善良的,皇权是最后的善的权力,皇权因此不受制约,事实上也无法制约。

中国古代的权力制约机制,都是维护皇权的需要,预防宰相的权力过大威胁皇权。隋唐时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制度,宰相的权力由三省分掌,分工明确而相互制约:中书省掌管决策,门下省掌管审核,尚书省掌管执行。三省分工制约,确实预防了宰相滥用权力。但对最高权力的皇权却没有完备明确的制约监督,这与认为皇帝是至善化身而不会为恶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当然,形成这种情况的其他原因也是存在的。制度方面行政司法合一使行政长官本身兼有司法权,权力本身没有分离造成制约机制的不健全。行政权与司法权本应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但置于长官一身,只能自己监督自己,这又体现为儒家的“内圣”思想,强调个人的自省和道德修养,去修善性。对于社会主义法治而言制度方面的阻碍已不存在,关键还是干百年来造就的民众心态,希望统治者积极向善,为政以德,如此便能安心生产。事实上,离开制度的力量,脱离法律的约束,就很难保证人性向善,“善性”造成民众对权力制约的“惰性”,民众缺乏权力制约的观念,对最高权力的制约匮乏,必然贻误中国法治进程。

二、“仁政”造成泛道德主义,不利于法制建设。

“善”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完善和补充了道德之善的内涵。道德之所以谓“善”,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实际的利益。人们之所以要遵循仁义道德,就在于仁义礼智人之固有,克己遵循,则能“尽性事天”;就在于仁义是正路坦途,遵循之可富家保身;就在于得民心则得天下,而得民心的关键在于以仁义待民等等。符合道德的便是“善”的,导致了道德越位扩张,矛盾的解决不是依靠法律,而是依靠道德手段。

道德的越位造成泛道德主义。“泛道德主义就是将道德意识扩张,侵犯到其他文化领域(如文学、政治、法律、经济)去做它们的主人,而强迫其他文化领域的个性,降于次要又次要的地位;最终极的目的是把各种文化的表现,统变为服役于道德和表达道德的工具”。[20]儒家推崇“仁政”,构建了“善”的价值体系,却造成宽、信、孝、惠、敬、勇等一切道德观念都归于“善”的统慑。“为政以德”、“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突出表现道德越位扩张而成为法学领域的主人,侵犯了法律的个性。另外,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只须加强个人道德修养,通过道德教化,弘扬人的善端,便可达到平天下的目的。统治者对民众采用道德教化手段,使他们保住善性并扩而充之。籍此,社会上出现矛盾即可诉诸于道德途径解决,道德泛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道德泛化不利于法治建设。道德和法律作为管理社会的主要手段,彼此在各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道德是一种软约束,依赖的是人的自觉及良心,是一种自律性的东西,其功能是为了扬善;而法律则是一种硬约束,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其功能是为了制恶。两者虽因用力方向不同,但共同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但毕竟由于各自本质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不能互相代替。一旦道德代替了法律,这样势必引起疏于立法的建设,而不利于法律制度的健全。所以,道德作用的发挥应以法律健全为基础。同时,泛道德主义注重人的善性完善,不可避免的为人治奠定了基础。

三、“仁政”影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

“性善”多指良心本心是伦理方面的孝亲敬长的是非之心,孝敬为善,反之为恶。孟子反复强调,人人均知爱亲敬长,主张“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21]董仲舒认为的至善即“圣人之善”为“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22]在儒家宗法伦理观念的诱导下,民众在内心形成了一套伦理标准,在这个标准之下,人们不断的实践伦理,以此作为自己的向善。

儒家实施“仁政”前提是强化伦理道德观念,重申宗法规则,遏制了民众独立人格的产生。以“性善”为哲学基础构造的宗法社会注重身份规则,身份规则界定了每个社会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权利、义务,同时也就界定了其在社会的地位、权利、义务,藉此成为在立法、司法诸方面衡量人们的罪与非罪、罪刑轻重的根本尺度。宗法伦理注重的身份规则之所以不会产生独立自由的市民身份,是因为在专制时期,身份规则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个人从来是作为宗族的“零部件”而存在的。表面上看,虽曾有过家庭、行会、帮会(江湖)、僧道等民间团体,但它们通行的都是人身依附规则即个人人格被吸附消溶于集体人格中的规则,具体的说,都是家族的摹本,即便是国家也是如此,个人的人格被家族人格吸附,势必造成个人人格的不独立,不利于民法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对法治建设的意义十分重大。然而由于传统“仁政”思想的影响,使民众对个人人格的独立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在他们的法律意识中最多的还依然是与生俱来的“善”性。对于民主、自由、人权、平等、权利等法律观念的培养,“善”性的土壤显得如此贫瘠。一直以来,皇权统治之下的民众在“人性善”的驱使之下不断的体现伦理,实践伦理,都被看成一种没有理性的动物,一种被统治者珍惜爱护的客体。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人性已被扭曲。因此,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应该是更尊重、顺应和完善人性,同时充分重视人的社会性,二者不可偏废。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进程,首要的仍是改造民众思想意识中的“善”性。民主、自由、人权、平等、公平竞争等西方法观念的基本精神的宣传是必要的。只有重视提高全民的理性,才是法治进程的根本动力。

众所周知,西方的法制传统以“人性恶”为逻辑起点建立了先进的法治模式;而中国的法制传统以“人性善”为逻辑起点建立了人治的模式。推进现今中国的法治进程,必须借鉴西方法文化的精髓,克服“性善论”的弊端,摒弃传统法文化的糟粕,中西结合,是中国法治的必经之路。

首先,树立依靠理性、科学的法律制度制约权力的观念。西方人认为人性是恶的,沿用至今的法律制度充分体现了防恶的目的,公法之设,在于防范公共权力的滥用,私法之设在于抵御公共权力对社会个体权利的侵犯。西方的这种价值理念从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经基督教“原罪说”的深化,至洛克、孟德斯鸠集大成。对人性的不信任,依靠理性、科学的制度约束权力贯穿了法治的始终。传统中国受“性善论”的影响,相信人性本善,崇尚道德修养,对权力依靠道德约束,认为掌权者是道德至善的化身而不会为恶。但是,人性在现实中受客观环境的限制及自身各种自然欲望和心理素质的限制,使人性的向善之力较之趋恶之力要脆弱的多。所以,中国的法治必须借鉴西方的法治经验,树立依靠法律制度约束权力的观念。以理性、正义、科学为依归的法律制度是推进法治进程的有效工具,因为制度的趋善要比个人的趋善要坚强的多。只有在制度的约束下,权力为恶的可能性才降至最小。在法律制度健全的前提下,才能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

其次,克服泛道德主义的流弊,合理界定指导法律的道德范围。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是达到一定道德目的的手段。因而法律必须服从道德。不道德的法律被称作“恶法”,西方的道德至上,一开始就强调它是“自然正义”,是如自然科学定律一样的纯粹理性。所以指导西方法律的道德是理性、正义、公平,体现于法律之中则在于重视个体之间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与西方相比,受“仁政”影响,传统中国认为“善”是一种价值体系,符合善的便是道德的和合法的。所以,中国的道德与西方的道德有本质的不同。中国的道德至上,一开始就是宗法至上,是重亲疏贵贱尊卑长幼之分而否定平等、自由、权利的道德。它首先是人的情感、本性而非客观,以此为基础的法律自然缺少理性。克服泛道德主义的流弊,必须把握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不能脱离道德,指导法律的道德只能界定在公平、正义、理性而非其他。社会主义法是从国家立场出发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包含着立法者关于什么是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的价值判断。必须纠正人性善造成的不重视个人正当利益,轻视个人尊严、价值和权利的错误倾向。同时也要认识到法与道德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重视法治建设的前提是加大经济基础的投入,这样才会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

第三,克服人格的附属,不独立、不自由之弊,建立自由、平等的市场经济下的人格制度。西方的法律秩序,从古希腊罗马到近代,虽然有变革,但基本上可以视为商业性、市场性法律秩序。这种法律秩序注重人的独立、自由、平等,人生来都应有基本的权利,任何人只要具备完全行为能力,则处于可与任何人订立契约,独立处理自己的权利义务,互相有偿给付利益的平等地位。这种法律秩序是西方商品生产关系的反映,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中国则不然,在专制社会里,长期的小农经济所造成的自闭体系,根本无法形成正常的商品生产交换关系。经济条件本身不具备,“仁政”统治思想长期对民众的麻木,造成中国法治的积弱积贫局面,因此独立、自由平等的个人身份或人格从未在中国真正确立。因为这种身份或人格不存在,所以现今的法治才要靠外力来改变。借鉴西方法文化,重心在于强化个人权利意识,培养民法所要求的人格独立。个人独立、平等、自由的人格观念确立,必然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的长足进步。同时也要注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意识及价值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由经济基础决定,是经济基础的反映,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法律意识的根本转变。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昌盛,法治环境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中国受“仁政”思想的影响贻误了法治进程。在新世纪之初,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写入庄严的宪法。在摒弃传统法文化中糟粕的同时,我们要借改革之春风,大胆吸收借鉴西方法文化的精髓,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以此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作者单位:如皋市人民法院。

[1]《孟子・公孙丑上》;

[2]《左传》;

[3]《礼记・哀公问》;

[4]《孟子・离娄上》;

[5]《孟子・公孙丑上》;

[6]《孟子・公孙丑上》;

[7]《春秋繁露・天辩在人》;

[8]《春秋繁露・基义》;

[9]《论语・颜渊》;

[10]《史记・李斯列传》;

[11]《孟子・公孙丑上》;

[12]《孟子・尽心上》;

[13]《孟子・尽心上》;

[14]《孟子・公孙丑上》;

[15]《孟子・滕文公上》;

[16]《孟子・滕文公上》;

[17]《孟子・离娄上》;

[18]《论语・阳货》;

[19]《论语・为政》;

[20]郝铁川,《中华法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版,第226页;

[21]《孟子・离娄上》;

[22]《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什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文化影响2篇十四

英国bbc说,从剑桥毕业的李光耀将新加坡从一个小小的港口城市打造成富裕的全球商业中心,因缔造新加坡的繁荣而赢得高度赞誉,但同时他也因其铁腕统治而受到批评。

美国《华尔街日报》称,李光耀统治新加坡政坛多达半个世纪,将这个前英国殖民地转变为全球贸易金融中心。李的核心原则包括致力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府,采取有利营商的经济政策等,吸引了巨额外国资本和诸多跨国公司云集新加坡,将本国生活水平从第三世界提升到世界一流。但该报同时对李光耀没有照搬西方民主也颇有微言。

《纽约时报》称,李光耀作为新加坡的国父和首任总理,将这个小小的岛国变成全亚洲最富有和腐败最少的国度之一。“新加坡和李光耀一样,高效、理智、廉洁、务实、有远见而且富于创造力。”

文章称,李的“新加坡模式”也时常被批评为温和独裁,称其集权、政府廉洁、经济自由,但同时压制政治对手、对言论自由和公开集会管控严格。

少年求学。

李光耀,汉族客家人,祖籍广东大埔县党溪乡。自幼接受英式教育,12岁(1935年)考入当地顶尖的英校莱佛士书院(初中部),18岁(1940年)考入原校的高中部,但在日军占领新加坡后中断学业。战争结束后,李光耀荣获大英帝国女王奖学金,并开始赴英国留学。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三个月后,李光耀转到剑桥大学攻读法律,并于1949年毕业,1950年获得执业律师资格。

国家争取独立。

1954年李光耀与一些从英国回来的华人成立人民行动党,开始与新加坡的共产党合作争取独立。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李光耀出任总理,1961年李光耀为首的反份子与党内的亲共份子决裂,1963年7月,李光耀在伦敦与马来亚政府达成协议,双方正式合并。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独立。

推动经济发展。

独立后李光耀积极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内政,成功使新加坡在三十年内发展成为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40年之内经济平均增长了7%。在其任内,李光耀推动了开发裕廊工业园区、创立公积金制度、成立廉政公署、进行教育改革等多项政策。

拥护人才强国。

李光耀是人才强国的忠实拥护者。“我们决定什么是正确的,不用考虑别人怎么想。”他在1987年的一次演讲中这样说道。

李光耀的政府人员是全世界工资最高的`,以此来吸引社会人才并预防腐败。在新加坡,如其它犯罪一样,腐败一方面由严厉的惩罚来预防,从鞭刑到死刑。正如李光耀所说,“在爱与恐惧之间,我总是相信马基雅弗利的话,如果没有人害怕我,那么我就是没有意义的存在”。

倡导文明。

李光耀不仅发起了反对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喂养鸽子的运动,还禁止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和说粗话脏话,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以及罚款标准。他还强烈推广了几项他最为倡导的行为:微笑、礼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厕所主动冲水。正是由于他在指导公众行为方面所做的指令性研究,李光耀获得了1994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