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范文通用(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1:58:14 页码:12
最新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范文通用(精选9篇)
2023-11-12 21:58:14    小编:ZTFB

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好的写作思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以下是一些著名人士关于时间管理的名言,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范文通用篇一

随着旅游行业的日益发展,旅游产业已形成规模。很多高等院校开设并发展了旅游管理专业,意在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旅游行业人才,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毕业生在旅游相关行业的就业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通过对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分析,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及现状,以及社会环境、旅游高校、自身能力三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的影响并重点分析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思路。

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继续较快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小幅下降,出境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5。7%;入境旅游人数1。29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6。6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5%和增长3。3%;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9818。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0%;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95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4。0%[1]。旅游管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与工商管理并列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有庞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旅游业更加繁荣,因此对旅游的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现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也很多,对专业能力和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

旅游行业产业链长,涉及范围宽,决定了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多[2],但是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缺口很大,目前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给各大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据教育部高教司公布了两年(、年)全国和分省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其中旅游管理等十五个专业就榜上有名、列入其中。据统计,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行业就业率约在10%~20%之间,5年后行业流失率竟达90%~95%[3]。

1。1专业概况。

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旅游管理系是北京地区最早培养旅游管理本科人才的单位之一,是北京市旅游局指定的导游员资格考试培训定点单位,同时也为区县旅游局、旅游企业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开创校企联合办学的新模式。

1。2培养目标及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旅游管理、旅游规划开发及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城乡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旅游研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能够胜任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设计、旅游导游、旅游经营管理、旅游职业教育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重点学习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及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受到旅游经营管理、资源规划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和资源开发、规划管理的基本技能。

1。3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主要有: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学导论、旅游资源学、旅游开发与规划、生态旅游、会展旅游、旅游英语、旅游信息系统、旅行社管理、旅游产品设计、饭店管理、财务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心理学、导游学、礼仪学等。实习环节包括:黄山旅游规划与管理实习、旅行社实习、教学实习等。

2研究内容。

《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信息、目前就业选择以及课程设置等研究问题。通过对首都师范大学级~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调查访问,发放235份调查问卷,回收203份,有效问卷183份得出以下结论。

2。1调查对象在旅游业就职的行业情况。

通过调查,旅游行业84人,继续深造读研6人,企事业单位21人,其他行业72人。其中在旅游行业,有旅行社会展、计调、领队、销售、门市、人力等多个岗位,企事业单位包括有学校、政府、公会等文职人员,转为其他行业的有策划、投资顾问、编辑等岗位。

毕业后留在旅游行业的占49%,调查一直坚持在旅游行业发展的原因及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63。3%的被调查者因专业对口选择了坚持在旅游行业发展,而薪酬、个人发展也是较大原因之一,另外还有9人表示是由于旅游行业的稳定以及个人兴趣等因素。

经研究发现对旅游行业发展前景的认知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是否进入旅游行业就业有显著影响[4]。由于近年来中国的旅游行业正处在一个上升发展的时期,政府日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带动的经济作用,因此旅游行业的发展亦得到快速发展,形势较好。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由于旅游行业内人力资源认识的片面,缺乏对大学生进行适合的职业规划等,使得很多学生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并不看好。调查在各行业中就业者的对整体就业形势的认知,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在被调查的人员中,通过后期的反馈整理发现,其中59。02%的被调查者表示认为就业形势较为正常及乐观,而这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主要进入旅游行业就业,另有40。98%认为旅游行业发展前景较为严峻或不清楚的被调查者,主要进入非旅游行业就业。

2。3离职原因。

毕业后转为其他行业的占51%,调查转换行业发展的原因及所占比例如表2所示。有67。7%的被调查者表示,鉴于个人发展选择离开旅游行业,而对专业、薪酬的不满也是导致离职的原因。

通过对比两个表的数据可以发现考虑在旅游行业就业的被调查者,进入旅游行业的原因归结为与所学专业相对应,而离开旅游行业则是考虑到个人发展和薪资与预期的差异。

其中51。61%的毕业生是考虑到个人发展而转行,有人表示就业前对行业的认知自认为比较全面,而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理论和实践相差太多了,所做的事都是过于基础的工作,长久下来发现根本不能把握自己的发展状况,从而希望通过改变工作环境与内容。

而薪酬方面,现阶段大学生已经比较能适应社会环境,对入职的薪资不是很苛求,然而进入旅游企业内,本科生和专科生、中专生员工相比,在工作内容、晋升条件上几乎没什么差别。这种情况难免会使在职本科生产生“知识贬值”的想法[5],认为自己的能力没有展现出来,从而转而选择其他职业。

2。4学校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在就业中的应用。

2。4。1基础课程。

目前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所属院系为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在创立之初是依托于地理学科,在师资配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受制于地理背景[6],在此调查“首师大旅游管理专业你认为不必要的课程”这一问题,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其中旅游生态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自然地理学分别占36。07%、32。79%、29。51%。这几项基于地理背景设置的专业课程,被调查者表示工作中不是很经常能用到,但是同时也有32。79%的人表示,这些是旅游管理的基础学科,可以扩展知识面,有必要在大学期间研习。

2。4。2专业课程。

国内很多旅游管理高校专业课程另设有语言类,经济类等,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其他领域课程,在调查“你认为以下哪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必要学习的课程”这一问题,具体比例如图3所示。

会议与会展策划、第二外语、旅游企业战略管理位列前三甲,由于可以与其他行业互通,超过50%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能够在大学期间学到相应的知识。

2。4。3实践课程。

旅游管理是一门典型的应用性专业,各高校在低年级层次的理论学习后,高年级课程则会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而这一些课程在设置方面既强调对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旅游管理本科层次学生就业质量较低与当前本科层次的实践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密切相关。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展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会展又称mice(会议meetings;奖励旅游incentive;大会conventions;展览exhibitions),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及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7]。会展所涉猎的不仅是旅游行业,还会关联到广告,公关以及专业的会展策划公司,因此会议与会展策划这一课程有70。49%的被调查者希望学校进行相关的课程安排。主要原因是各行业对会展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会展包括会议、奖励旅游、展览,涉及行业多,同时也需要人际沟通,组织协调的能力。

问题“你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应设置哪几项”中各项所占比例如图4所示。

实践课程的调查过程中,多数人表示需要将理论知识变成可以操作执行的能力。所列出的旅游行业三大支柱的对应课程,需求也很多。如果说前几项的实践课程在工作中可能会有专门培训,那礼仪和应用语言基本以作为基础的能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直接考察,因此,毕业生表示这两项也是必需的。

2。4。4基础能力。

除了专业学科的课程设置外,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学府,在整体的专业教育中也需要对学生的基础素质进行提高,在“大学专业教育中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一问题的结果如图5所示。

分别有78。69%及70。49%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应加强人际交往和组织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等使用技能这两项。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校进行课堂式的教学,恐怕也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只有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学习理解,活学活用以便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

2。4。5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因而课程体系设置虽然体现了本科教育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比例如图6所示。

其中72。13%的被调查者认为校企互动较少,校企互动是指高校同企业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这样的.形势即保证了学生具备从事旅游业基层工作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增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确保就业渠道的畅通。企业员工亦可接受高校的培训或到高校进修,解决了旅游市场专业人才匮乏的难题。67。21%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学校重理论,轻实践。有研究表示大多高校开设的旅游专业比较偏重文化理论知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得不到有机的结合。

大量课程重复,设置学科交叉严重。旅游学科课程体系中不同层次课程重复设置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在学科专业必修课中旅游学类中又涉及到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呈现“大而全”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科专业各方向内部及各方向之间课程重复设置,缺乏有效综合[8]。

3结论。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范文通用篇二

目前我国旅游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状态,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我国旅游产业与国外接轨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全球旅游资源不断优化整合的今天,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旅游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所以,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势在必行。

引言。

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特色,重理论知识传输,轻就业技能培训等。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建立在旅游行业特点、市场状态和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能力培养为导向,结合校内专业知识学习和校外实习培训等方式,增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着专业教学内容和培训体系的方向,可以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打好基础。旅游行业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专业,而旅游管理专业又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所以多学科理论知识交叉培养和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专业内容上看,旅游管理专业是以管理学为基础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又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几个方面,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知识涉猎。从岗位职责要求上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熟悉基层岗位的工作内容,而且要具备业务操作和管理的能力,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旅游行业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旅游行业逐渐渡过了低层次、高增速的阶段,已经进入重质量、高效益的换挡期,低技能人才和单一技能人才逐渐被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所替代,高校應试教育人才逐渐被实践型人才所替代。为适应未来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能对旅游行业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有科学、系统的认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且有效解决问题,能够独立组织旅游项目的开发,在旅游管理中实现实干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结合。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要拓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又要提高专业人才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能够适应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是需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和培训单位自身的特点,为人才培养提供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训需求。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搭建旅游实践的平台,真正活化理论知识,让其能够学以致用。

(一)教学导。

对比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的经验,针对我国旅游行业的市场特点,可以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形成以教育引导为基础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通过该专业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对相关学科的拓展,建立起广泛的专业口径,提高人才培训的效果。在教学引导中,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文学、计算机、英语等内容,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旅游学、心理学等内容,其目的是学生让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通过多层次的教学方法来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要求,特别是强调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人才的规范性要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阶段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从业者的实践经验要求非常高,既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又要学会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所以,实践是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专业技能和从业经验,促进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还能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理论来指导实际操作能力,并在实际工作经验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是否合理。另外,学生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人际交往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比如学会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掌握工作、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协调,认清自身在行业中的定位等。

(三)强化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德育教育应该由传统的封闭式校内教育转变为开放式的社会和职业素养教育,这一要求的转变意味着德育教学方向的改变。所以,高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就要强化德育方面的教育,除了要开设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外,还应该开设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来完善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增进学生心理状态的稳定性。高校要克服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德育教育的思想观念,必须把握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脉搏,把学生个人成才需求和市场岗位要求相结合,并且把德育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整理规划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具体体现,真正实现教好书、育好人的要求。

(四)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化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延伸,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不单单是企业给专业人才提供实习的岗位,它应该是贯穿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毕业实习等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校企合作关系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利益,为了保证校企合作机制的正常运作,可以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来进行运作,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学校、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酒店等负责人担任。通过随时了解旅游管理岗位要求来调整人才培养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并且对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进行后续跟踪,分析旅游管理岗位用人标准和要求的反馈信息,以便于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范文通用篇三

本文结合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在应用转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对湖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梳理,并从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模块、培养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支撑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应用转型。

湖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系统而扎实的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相应的旅游产业实践技能,能在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行政部门及相关旅游企业从事服务、经营管理、营销策划,并能在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一体化”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有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集中实践环节课程。其中,在通识教育类课程中,开设了师范专业通识必修课,包括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教师语言方面的课程;专业课中除了设置专业核心课外,还设置了专业选修课并分了3个模块。模块1是旅游服务与管理,模块2是酒店服务与管理,模块3是旅游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增加了课外特长学分,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试,获得职业技能证书。

二、建议与对策。

(一)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应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准确进行应用转型定位。

定位是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和基础问题。通过四年的实践,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优点,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这与人才培养的定位有关。在广泛调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其所需的旅游人才类型,研究各地方院校旅游专业应用转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点,分析本专业的办学历史,总结办学经验与教训,并对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师状况进行摸底的基础上,本人认为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定位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尺、以专业结构优化为重心、以切实服务区域发展为追求的转型发展模式,实现由专才型向应用型人才转变,走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培养的道路。

(二)构建“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模块。

根据湖北及黄石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旅游人才“应用型”特征要求,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在湖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先行先试,提出创新构建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模块的实施路径,即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并重,“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素质”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于一体的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由被动灌输向主动思考培养方式的转变。

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答了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培养出怎样的人的问题,能不能就业?特别是高质量就业。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并重,“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型”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于一体的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由被动灌输向主动思考培养方式的转变。解答的是怎样培养的问题。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并重,要求教学时教师不再是满堂灌,而是需要指导学生怎么去做,怎样做才能做得好。这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会讲,还要会做。“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是以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为主体,其他相关专业为补充。比如语言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地理学、地质学、美术学等,特别是与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相关的专业,要增加相关课程设置。

(三)转换培养体制,支撑地方院校旅游专业应用转型。

应用转型人才培养不仅受专业办学思路、办学传统、专业定位、专业现有条件等内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也受到合作企业、政府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为有效保障湖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应用转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出积极转换培养体制,延伸和拓展培养平台,密切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校、社会组织、旅游从业人员等各方的联系与合作,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等具体措施,不断强化应用转型的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实现由封闭型培养体制向开放型培养体制的转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范文通用篇四

1.人才供需与旅游业的需求脱节。当下,我国旅游业方面的人才供需现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一个方面的特征是由于我国旅游行业不断的在发展和进步,要求学校相关专业能够提供较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需要创新性的人才;另一个方面的特征是在我国的旅游产业配合旅游教育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常规的专业人才在供求和培养方面已经很好的满足了旅游市场的需求,并且步入了饱和状态。在这样的趋势下,也有一定的缺陷逐渐显露出来,即旅游领域高层次方面的管理人才出现了短缺和创新能力不强的情况。

根据我国现阶段旅游业人才供需的现状来看,造成以上状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高职院校在旅游教育方面仍然沿用传统的培养模式。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普遍创新性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专业技能水平也偏低,与当代旅游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极为不符,导致了其与市场的需求脱节的问题发生。

2.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具体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更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旅游管理这个专业由于自身实践性比较强,因此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摆脱不了理论性和学科性教育方面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在培养旅游人才的定位上,定位方式虽然大而全式,对学生多渠道的就业极为有利,但是这样的培养模式,反而使学生缺少了能适应具体的岗位和旅游业特点的实践能力,导致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低,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等。

3.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在设置课程方面,大多只重视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高职的旅游专业普遍缺乏教育的经验,其在教育过程中,几乎是采用本科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来进行教学的。因此,在沿用本科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后,高职的旅游专业课程的设置逐渐偏离自身的轨道,且在课程的设置上没有达到专业化和模块化,致使理论课课程量远远多于实践操作的课程量,导致课程设置和旅游岗位需求严重的脱节,培养出来的人才普遍眼高手低,很难与旅游行业对相关岗位提出的要求相适应。

4.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在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任职的大多数教师都是属于一毕业就到学校工作,虽然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功底,但是普遍缺乏与旅游行业相关的一些实践经验。同时,新任职的教师在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具备方面不够过硬,与旅游业缺乏联系和沟通,任职教师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将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很好的融会贯通起来。

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不仅对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极为不利,在一定的程度上束缚了对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达不到最初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也随之减弱,严重制约了旅游专业教学质量在全方面的提高。

1.确定人才培养的途径。高职院校应确定旅游人才培养的途径,确保人才供需与旅游业的需求相符合。高职院校在对旅游人才进行培养时,无论校内实训条件有多优秀,学校都应积极主动的与旅游企业展开合作,充分的依靠相关的旅游企业,让学生在良好的实习的平台上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一个实践平台。

在旅游企业中,不仅有相应的设备和设施,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极为有利,还给予了学生在校内无法感受到的较为真实职场的环境。就当下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正处于人力资源匮乏的低潮期,再加上旅游业人才的流动性相对其他行业较大,因此增强了其与学校合作来培养旅游人才的积极性,为学校提供了较为便捷、高效的人才培养的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与旅游企业积极展开校企合作,改变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并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旅游行业的需求想符合,进而为培养创新性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展开教育教学最基本的依据之一,我国的教育部在制定相关教育计划时,提出了高职院校应大力发展其的职业教育,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而培养出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技能型的人才即操作型、技艺型人才,是在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为社会直接谋取益处的工作者,技能型的人才应熟练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和专业的理论知识。

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并根据旅游业的需求,将基本技能能力的培养转换为综合职业的.能力及全方面素质的培养。同时,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还应从多方面出发,要求学生在能够达到整体素质方面较高、知识结构方面较全、事业综合的技能较强、视野较宽阔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等,将学生培养成技能型的专业人才。

3.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由于旅游业涉及的范围较广,嚢括了旅行社、饭店、风景区和会展等,所以专业课程的设置对于旅游专业来说,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对专业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区域的经济情况、当地的社会发展的情况及学生就业的方向来设置专业的课程内容。

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的应改善教学方法,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杜绝一个旅游管理的专业既有旅行社的管理课程、饭店管理的课程,也有景区管理的课程和会展管理的课程等情况的发生。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展开针对性教学,确保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在就业中,能够全方面的掌握业务知识,并有效的履行岗位的职责。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和发展专业性较强的创新型的教学团队,具体做法应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学校可以从外界环境引入高水平的、专业性较强的教学人才,借助这些专业力量来加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创新的教学队伍的建设。此外,学校也可以聘请在旅游业领域有权威地位或较高知名度的教授,通过专业培训、知识讲座等方式来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旅游专业的教授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也为学校构建旅游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创造机会来增加部分新教师的专业教学知识和教学经验,让他们能够基于良好的专业基础上,开阔旅游专业的教学视野。学校可以鼓励新教师与学生一同去参加实习活动,或者创造机会让新教师去旅游企业展开挂职工作,也可以让新教师参加关于旅游方面的一些学术会议及实践培训的活动等。这些方法能够使新教师在良好的专业基础上,积累了关于旅游行业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教学_水平,确保师资队伍的强大。

三、结语。

今后我国旅游业即将迎来跨越性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的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通过确定人才培养的途径、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改善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四个方面来构建出合理性及科学性较强的一个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而提高自身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旅游业输送与之需求符合的专业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范文通用篇五

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二十多年来,旅游高等院校(以下简称“旅游院校”)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门人才,为提高旅游队伍素质、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在旅游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日益尖锐地凸现在我们面前:旅游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培养出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的比例较低,等等。作为培养旅游本科人才的旅游院校和旅游教育工作者,对这些问题应该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旅游本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旅游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仍然是“外延式”增长模式。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旅游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扩展很快。仅从近五年看,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在校生和校均在校生数量均在不断扩大。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五年来,由于受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各地职业院校合并力度的加大,旅游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减少了27.1%;而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则呈现较强劲的增长势头,增加了136.4%,在校生人数增加了269.8%,校均在校生人数也增加了56.6%。这说明旅游院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实力有所增强。但近五年来,校均在校生人数的增长幅度远远小于旅游高等院校总量的增长幅度,反映出随着旅游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扩张,单个旅游院校的规模虽有扩大但发展仍然比较缓慢,表明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是“外延式”数量增长模式,而非“内涵式”的发展。这种外延式发展的结果是,各地的普通高等院校在相关专业基础上纷纷组建或改建旅游系(专业)但成立后由于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旅游高等教育的质量难以提升,难以根据旅游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适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旅游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我国的旅游教育已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实际上,对于旅游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始终没有明确的定位。虽然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具备进一步从事旅游教学、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

也就是说,旅游本科教育既要培养面向市场的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同时也要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才。然而,旅游本科院校在按照这种要求进行培养目标设计时,往往出现一些问题:首先,培养的人才究竟是应用型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型人才,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其次,即使是明确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旅游本科院校,往往由于缺乏对旅游行业特点的深刻理角解其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表现在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上不够科学,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和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培养出的本科生显示不出应有的水平和能力,与专科生甚至中专生之间在许多方面并无明显区别,在职业意识、敬业精神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还不如专科生,难以适应旅游行业和社会对旅游专门人才的特殊要求。

再次,从现阶段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接受程度来看,有关专家通过调查研究,认为最受旅游企业欢迎而且需求量最大的是专科层次的旅游专业毕业生,他们所具有的稳定的职业思想、适当的期望值、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的意识以及从事管理的潜在能力等,更适应企业提高整体竞争力的要求。[4]而在目前的旅游高等教育中,存在不顾旅游企业的接受能力和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盲目攀升办学层次、争办旅游本科教育的现象,导致培养出的大量本科毕业生去干专科生甚至是中专生的工作,一方面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本科生不安心于操作层面的工作,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

3.课程设置重专业轻基础、重理论轻实践。

旅游管理是归类在管理学门类中的工商管理大类之下的一个学科。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设置上,管理学、经济学和旅游学的基础理论应该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理论。然而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向的设计就容易出现各种偏差。一是在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原本应该重点加强的学科基础理论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却被大大压缩,用更多的课时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

由于学生过早、过多地进行专业学习,造成旅游专业一些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知识面较窄,学习能力不足,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发展后劲。二是专业课程设置上为了与旅游专科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相区别,特别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开设了许多理论性强的专业课程,忽视对学生进行行业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本科生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任职要求的时间较长,不利于其尽快地脱颖而出。三是为了迎合旅游企业目前的现状,开设过多应用性强的课程。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培养出的本科生,虽然在行业基本技能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但是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比较薄弱,缺乏发展的后劲与潜力,同样难以满足旅游企业发展的需要。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行业基本素质和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旅游业是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各项服务的具有综合服务性的行业。作为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服务技能,才能搞好服务。同时,旅游企业更注重从基层提拔有实践经验、有管理能力的人作为经营管理者或服务管理者。对本科生进行行业基本技能训练,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使学生在进入旅游企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更重要的是为旅游本科毕业生能够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学实践环节还应该注重对本科生进行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态度的养成,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的培养。这样的行业基本素质的训练,不可能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突击完成,而需要在整个大学阶段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内容自始至终地坚持进行。

实习。这种方式既包括利用寒暑假及节假日到企业去实习锻炼,又包括毕业前集中几个月或半年的时间到旅游企业进行的毕业实习。有的院校对实验室建设非常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建起各种模拟实验室,保证了教学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但也有一些院校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建立起实验室,许多相应的基本技能训练只能流于形式或者不能实际进行,使学生的服务技能训练的质量大大降低,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目前的教学实践在训练内容上主要是操作层面的服务基本技能,如:饭店的前台服务技能、客房服务技能、餐厅服务技能以及旅行社的导游服务技能等,极少涉及管理性实践,学生往往无法通过教学实践环节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旅游行业实践紧密相结合。同时,本科生毕业后长期从事服务性的操作层面的工作,心理上难以产生认同感,这是造成本科生毕业后转行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学生的想法是:“实在不行了再做旅游。”旅游专业的本科生把旅游行业作为就业的末位选择,造成旅游人才的大量流失。

此外,毕业实习多是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时间一般为三四个月。此时由于学生面临着就业的现实问题,而且就业又往往不首选旅游行业,难以安心实习,所以造成实习时间较难保证,实习效果受到影响。

5.旅游本科毕业生的行业低就业率和高流失率。

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开拓能力的中级、高级管理人才。但是,以培养旅游业高级管理人才为目标的旅游高等院校培养出的本科生,却很少留在旅游企业。旅游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在本行业就业的比例越来越低,即使在本行业就业,往往也是流失严重。据有关人士对一些旅游高等院校的调查显示:历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仍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5旅游本科毕业生的业界低就业率以及高流失率现象与旅游行业蓬勃、迅速发展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这种现状对旅游本科教育发展的不利影响也正日益显现出来。比如,由于选报旅游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有的学校已经出现了旅游专业招不到学生的现象,甚至有些学校新建的旅游专业就出现了这种窘况。因此,有的学校缩小规模,减少招生人数;有的学校的旅游院系与其他专业合并,甚至停办旅游专业。部分旅游专业本科学生不安心本专业的学习,在校学习期间要求转专业。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出旅游本科教育的办学思路不明确,教学与实践相脱节,不能很好地与旅游行业发展相适应。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即旅游专业本科生在旅游企业的招聘和使用中并不具备竞争优势。以笔者亲历的一次旅游景区招聘活动为例:某景区为加快发展,急需旅游市场营销策划人员、计算机和文秘工作人员以及表演队的主持人等方面的人才。而在笔试与面试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竞争市场营销策划岗位,经贸外语专业学生竞争文秘与主持人,计算机专业学生竞争计算机和文秘工作,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竞争中则显现不出明显优势。其所能从事的工作,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从事,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却难以明显优势去竞争其他专业领域的'相应工作。还有旅行社的导游工作,外语、中文、历史专业的学生都能胜任,宾馆饭店的管理工作亦如此。

这就形成一种单向替代性的局面: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其他专业的学生在旅游行业各部门可以替代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而旅游本科毕业生缺乏替代其他专业类学生的能力。[6结果造成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选择范围日渐缩小,在工作岗位上的竞争能力不强,不利于个人今后长远的发展。而这种示范效应又给以后的学子们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使得旅游院校招生的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流失严重,形成恶性循环,使旅游院校的办学处于一种更加尴尬的境地。

1.控制总体规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在旅游高等教育已经颇具规模的情况下,解决好旅游高等院校的合理布局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如何将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使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合理布局,发挥其最大效益,教育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至关重要。

首先是规模的控制。目前,我国的旅游高等院校数已近500所,遍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形成了较大的总体规模。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管理部门应根据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认真调查研究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旅游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制定出科学的旅游高等院校建设和发展规划,在审批时把握好尺度,既使旅游高等院校教育有适度的超前发展,又对快速的数量扩张有适度控制,以使其与旅游业的发展相协调。与此同时,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旅游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力争培养出一批特色鲜明,得到旅游行业内公认的知名品牌院校。这种宏观调控,有利于单个旅游高等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使旅游高等教育由以往的“外延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

其次是结构的调整。从旅游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主要是为旅游业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从旅游行业的现实需求和发展前景来看,旅游管理机构、旅游企业需要一定量的高级专门人才,但需求量大的往往是技能型、服务型或服务管理型人才,这与旅游专科、旅游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更为吻合。目前,各高等院校纷纷升格或新建旅游本科院系(专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严格把好审批关,使我国的旅游教育体系形成金字塔形的人才培养结构。这种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不仅可以和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正确的对应关系,同时也有利于旅游院校根据其各自的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加强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适用型人才。

旅游学科是一个涉及面较广、应用性较强的交叉学科。这种学科性质造成了旅游学科体系框架的宽泛性。在旅游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上,一方面需要给学生打下一个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需要培养出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以满足旅游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因此,专业设置问题是旅游本科院校首先必须进行研究的一个课题。目前,旅游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其特点是:淡化专业,加强基础教育,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培养综合能力。二是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其特点是:强化专业,加强专业教育,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培养专业实践能力。。71按照第一种模式,主要是为学生打下宽厚的理论基础,保证学生就业后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其旅游专业的本科生在大学的前两年与工商管理专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一样学习工商管理、经济学方面的基础理论,从大学三年级开始进行旅游专业课程的学习。

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特点。不仅具备从事旅游工作的能力,还具备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其他专业扩展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不足之处在于专业设置过宽会使学生的目标不够明确,专业特点不太突出,实践技能欠缺,专业思想不够稳定,学生在业界的流失率较高。按照第二种模式,主要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保证学生就业后能适应企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大学学习期间主要以学习专业课为主,而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则少开甚至不开。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实用型专业人才的特点。学生就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发挥其专业优势。不足之处在于专业培养面过专、过窄,虽然具备了从事旅游业务工作的能力,但是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不强,即向其他专业领域扩展时缺乏竞争力。

在进行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时,各旅游本科院校不应盲目地决定采用何种模式,而应该根据本院校的性质及办学目标,设置切合实际的专业和培养目标。[7但是从普通高校的改革与发展趋势、从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及前景、以及从学生面向社会参与竞争的长远发展的后劲来看,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应是旅游本科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在专业设置中需要加强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学科的教育,在保持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相对完整的前提下,应注意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对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战略管理、西方经济学及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等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及旅游学类的核心课程投入较多的课时,为学生打下深厚的发展基础。而对于旅游专业课,则应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重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性、科学性,改变目前专业课开设过多、过细以及大量课程内容重复的状况。正确地处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一方面可以突出旅游学科的整体性特征,使学生具有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给学生打下了较深厚的理论基础,使之具有立足旅游、拓宽专业领域的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具有较广的就业选择范围和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体现出本科层次“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旅游本科教育的专业与培养目标设置具有适用性、前瞻性。

3.加强本科生的基本技能训练。

在强调旅游本科教育应加强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加强行业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这主要是通过服务技能课与实习课来进行培养。

在国外的旅游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旅游本科院系都为学生安排有一定的实践时间,如300~800小时不等,而且形式灵活多样。我国旅游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安排得较为分散或者时间较短,影响技能训练的效果。因此,旅游本科院校首先应加强实验室建设,如建立中西餐饮实验室、食品营养实验室、酒店客房管理实验室、导游模拟实验室、模拟信息系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校内的基本技能训练场所。其次,对一些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导游业务课可采用现场教学的辅助方式,让学生对导游讲解、导游业务流程和服务规范有一感性的认识,对导游这个职业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再次,旅游院校还应注重与旅游企业保持稳定和紧密的联系,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及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既可保证实习计划的顺利实施,又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一条途径。最后,要加强毕业实习的管理。毕业实习是集中进行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但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较难选择。若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时间上只能有三个月左右,而且学生面临就业,不安心实习,使实习易流于形式,并会引起实习单位的不满;若安排在第六学期,虽然学时上可以保证,但许多大三的学生已开始考研准备,实习仍不安心,实习效果也大受影响。因此,各旅游本科院校应对毕业实习加强管理。一是根据本院校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宜的实习时间。二是应为学生联系到行业内管理规范的优秀企业去实习,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真正学到先进的管理、规范的服务,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从纪律上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切实保证实习的质量。

4.重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教育,为旅游业输送合格的专门人才。

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是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行业基本素质,而这些基本素质的形成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具备较高的文明素养,凸显旅游专门人才应有的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充满自信与自豪等职业素质。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其积极参与各种与专业有关的大型活动,如旅游交易会、旅游节、文化节、酒店的大型圣诞庆祝活动以及作为选手参加导游大赛等。实践证明,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往往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极好课堂。

旅游本科教育是为旅游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力量。旅游本科教育在总体规模快速扩展的同时,应注重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创旅游教育的知名品牌。根据旅游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前景展望,培养出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厚基础、宽口径”的适用型人才,使旅游本科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范文通用篇六

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传统的春秋两个学期进行适当调整和压缩,结合暑假形成一个工作实践学期。这对于提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适应能力有突出意义。但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点,需要一系列措施予以配合。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也是培养高水平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培养目标、人才定位等方面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应有所不同[1]。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长学期和长假期模式比较适合教学型大学的要求[2],难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

所谓的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传统的春秋两个学期进行适当调整和压缩,结合暑假增加一个工作实践学期,春秋学期主要进行理论的讲授和学习,实践教学内容则集中在工作实践学期,以实现学生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替进行。具体的做法是:将每年的春季学期在5月底或6月初提前结束,从6月到9月期间学生进行工作实践,9月底或10月初再开始秋季学期。考虑到人才培养的渐进性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第一学年的工作实践学期主要内容为认知实践,由校内教师组织学生或在校内实训教学基地进行实训操作,或到相关的旅游企业进行专业调研,重点是让学生对本行业和企业形成认知,明确学习发展方向;第二学年的工作实践学期主要内容为岗位技能培训,学生在掌握了绝大部分的`理论知识之后,到旅游企业一线岗位进行实践,重点培养岗位操作技能和基本职业素养;第三学年的工作实践学期主要内容为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强化综合技能,为就业做好衔接。

三学期制与传统的春秋学期制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时间和实践经历,极大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的模式,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方向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企业一线,跟踪行业进展,提高实践技能,也有了相对更长更完整的科研时间,有助于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平衡。部分已经开始试行三学期制院校的实践也表明,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实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3,4]。

尽管三学期制与传统的学期安排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但如果要推广实施仍存在一些难题需要探索和突破。

1.各方观念有待转变。传统的春秋两学期和长假期模式在我国已经实行多年,受到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新的三学期制压缩了春秋学期,取消了暑假,势必引起部分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反对,从思想观念上难以接受,可能认为打乱了教学秩序、牺牲了教师和学生的休息时间、造成学生的疲劳等。

2.原有课程体系面临重构。推行三学期制改革,春秋两个学期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构,如何在更少的时间内将必备的理论知识传授完毕,同时又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对学校和教师而言都是严峻的考验。

3.过程跟踪和监管难度大。传统的学期安排使得春秋两学期结束后学校的监管任务就基本结束,但三学期制模式下的工作实践学期也需要学校进行监管。特别是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工作表现、人身安全等进行跟踪和监管,确保能达到制度设计的效果,避免出现人身安全等重大问题。这就对学校和教师的监管工作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1.加强对观念的引导和宣传。三学期制的改革不仅是学习实践安排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为了扭转多年来形成的固有观念,实施三学期制的高校应加强宣传和引导,通过座谈、讲座、网站、微信等方式与学生、家长及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与交流,使其明白三学期制的内涵、利弊,对于已经实施过三学期制并取得明显成效的成功经验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各方主体理解并逐渐接受这种创新和改变。

2.建立多方协作的配套管理体制。针对工作实践学期建立学校、教师、企业共同协作的管理体制,确保过程管理到位有效。学校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与校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考核办法,开展组织宣传工作,为工作实践学期推进提供后备支持。企业和教师共同完成工作实践学期内对学生的指导和跟踪管理,企业指定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培训和考核,教师作为校内指导教师,定期对学生表现进行回访,检查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并对学生的工作实践总结进行评价。

3.探索校企合作良性运转机制。学校应与部分旅游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企业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双赢的长效机制。学校应在调研企业人才需求的情况下,与企业合作制定理论学期的教学内容及工作实践学期的教学计划,同时学校培养出的优秀人才优先向合作企业进行输送。在无法保证人才稳定、企业可能蒙受损失的情况下,学校通过给付实践基地建设经费等方式给予企业一定的弥补,确保双方合作的持续性。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范文通用篇七

目前我国旅游产业保持着持续迅猛发展的态势,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是我国跨向世界旅游强国的根本智力资源保障。在全球旅游市场一体化、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我国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为现代激烈竞争的旅游市场有效地输送所需的创新型、开拓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旅游人才。因此,顺应新形势变化,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笔者及课题组成员从我国旅游产业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出发,在湖北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课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质量保证研究与实践》的支持下,对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希望提出的“四轮驱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有所借鉴。

二、“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构建。

(一)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

“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随着我国旅游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化,为适应新世纪复合型旅游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深刻分析我国现行旅游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其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以动态的实践需求为人才培养的驱动力,适时提供人才素质标准;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人才质量的保障力,全力打造核心要素智力资本;以多样的教学手段为人才成长的提升力,将知识转变为学生的能力;以全面的质量保证为人才发展的支撑力,管理支持并促进教学系统不断优化。

(二)“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构成。

“四轮驱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需要相应的配套资源支撑。“四轮驱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系统中包含4个一级子系统,即:实践需求、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质量保证,而每个一级子系统又包含若干二级子系统(如图1所示)。

(三)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构成。

是实现教学手段的智力保障;而质量保证是衡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配置是否科学的检验,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检验。

三、“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下面以湖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实施方案和实施的效果。

(一)以实践人才需要调研为前提。

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旅游高等教育应为社会提供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人才,首先必须对旅游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实践人才需要调研为前提的。我们通过进行“旅游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一用人市场调查课题以及从教学实践、实习实践等环节的研究,从中反映出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了解用人市场对未来旅游人才质量需求的状况与趋势。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代旅游企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要求日益提高,具备一定的服务技能又掌握大量管理知识、有良好管理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符合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这些调查结果为“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可靠的事实依据,从而避免或尽可能减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二)以旅游专业教学计划为纲要。

教学计划是本科生教育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整个专业建设的依据与目标。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实践人才需求为前提,以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为契机,不断完善与优化教学计划,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目标要求丨2,使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和素质结构,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技能操作,能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成为适应社会的能力型、复合型人才。我们坚持教学计划4年一调整的原则,既保持教学计划的相对稳定性,也注意定期的完善与修订,力求教学计划的博与专相结合、基础与应用相结合,在管理学科的框架之下,分设具体专业系列,使学生根据自身学业优势和发展目标做出选择,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有选择地开发新课程,优化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接触到本专业的最新知识与方法。

(三)以教师整体素质提升为保障。

教师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素质。为使教师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在现有的基础和目标上,我们釆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对优秀教师提出了塑造名师和标兵工程、年轻教师博士化工程、骨干教师梯队建设等方案和举措,大力提倡师德师风建设,同时给教师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使得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整体实力大大提高,并促进了专业建设的迅速发展。

(四)以学生学习能力增强为核心。

教育要体现它的真正本性,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教育必须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不以学科为中心,而以学生潜能发展为中心,突破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而非教师中心,对课程也是强调过程,而非“跑道”,使教育更合乎人性。“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注意到了教育的本性,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与多样化,改变以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行互动式教学、探讨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和实地教学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未来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也提高了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五)实行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多元。

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合适性是高质量教学的保。

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釆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耦合。如针对《旅游规划与开发》、《饭店管理》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釆取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媒体较强的直观性和动画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釆用案例教学能将枯燥的理论融入到感性的实例之中,以便学生理解和消化,学以致用;针对较新型、在我国历史较短的课程如《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等则釆用双语教学的手段,一方面有利于吸取国外最新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有助于提供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旅游人才;针对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饭店房务运行与管理》、《饭店餐饮运行与管理》和《导游业务》等采用观看录像、实地观摩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以利于学生能真正掌握应有的技能。

(六)实现教学、科研与教材建设的相互促进。

在教学科研的同时,我们倡导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将科研成果引入教材案例与理论分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如在众多规划实践的基础之上,相继编制了国家“九五”和“十五”规划教材一-《〈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学概论》等,同时以此规划又引导一系列新的研究项目如福建海滨旅游带规划和汉阳旅游规划的编制等;在对旅游饭店进行一系列科研的同时,编著旅游专业研究生教材《旅游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同时此教材又引发了我们对国有饭店绩效考核评估体系等相关课题的研究与思考。正是这种科研与教材的不断相互促进促使我们教材编制的高质量和科研成果的高水平,形成了一定的专业实力和品牌形象。

(七)注重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的统一。

旅游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针对这一特点。

“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企结合、产学相结合的办学方向,以行业为依托,建立长期稳定、岗位清晰、定位准确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特点和功能,强化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最大限度地拓宽人才培养的空间,如武汉东湖大厦、天安国际大酒店,长江游船总公司等知名企业都是我们的'实习基地。在校内我们建有完备的实验室(导游模拟实验室、客房操作实验室等),学生实习前进行一段时间的封闭训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然后送往实习基地进一步进行操作技能和管理方面的实践。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尽可能在设备设施、操作程序上保持一致,并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景点管理方面的专家来指导实验室的封闭训练,以尽量节省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的时间。同时实习基地也成为我们观察行业动态的窗口、获取行业信息的重要途径,据此我们可以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使我们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旅游市场。

(八)促进过程管理与全程质量保证紧密结合。

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再到教学效果的考查都进行了相应的有效的监控。并且为了更好地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形成人才培养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双向互动,我们拟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教学方案优化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专业考核评估体系和教育格局优化体系五大方面构建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体系131,其中,每一个方面构成了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下又有特定的丰富内涵,共同促使这个相对开放的体系升级优化。过程管理和全程质量保证体系的结合有效地保证了“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

四、“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效果评估。

多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上述的8大实施要素,孜孜不倦地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研究,从教学计划、教学手段和方式、教材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以及质量保证等环节切实贯彻实行“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建设上台阶,品牌实力凸现。

专业建设是保证专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旅游专业自从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专业的建设。通过多年来的努力,特别是在“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下,专业建设日益成熟,并形成一定特色。在去年学校的品牌专业建设评比中,我们旅游专业从全校的40多个专业中脱颖而出,成为我校的8大品牌专业之一,被列入学校重点建设行列;同时根据中国教育网的调研统计,在全国320所旅游院校中,我们旅游专业的综合实力排名第9,是湖北省高等院校中唯一进入前10名的院校,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湖北省“十五”期间的人文社科旅游重点研究基地也依托我校的旅游专业而建,专业品牌实力凸现。

(二)课程建设取硕果,示范效应推广。

课程体系建设历来被视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实施“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总体思路是“加强基础,精选内容,重视实践,扩大范围”,以培养出专业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在设置合理课程体系的同时,我们非常重视核心课程的建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系列的精品优质课程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

(三)教材建设高质量,专业影响护大。

教材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长期以来,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陈旧、质量不高、理论性太强,与实践脱轨或落后于实践,不能起到指导作用。

我们在实施‘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努力克服这些弊端,坚持科研与教材建设相互促进的原则,编著了一系列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

(四)科研成果服务经济,行业效益明显。

我们在实施“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坚持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方针,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如我们编制的《武汉东湖风景区旅游发展规划划〉为东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发展依据,并为东湖旅游发展争取到国债资金1200万,大大促进了东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事业的发展;从开始,我们相继为福建省、福州市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现在正在着手编制《福建海滨带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为福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我彳门还编制了《汉阳区旅游发展规划》,为这些地方的旅游发展提供大量的智力支持。

(五)教师整体实力提升,团队建设加强。

我们在该课题研究的推动下,教师整体实力迅速提升。在骨干教师梯队建设中,我们将骨干教师分团队建设,并实行梯度开发,形成了基础课团队、专业课团队和专业课团队,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对于骨干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并创造条件让他们出国深造,促使他们更快成长。

(六)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优势特征显著。

“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学资源为核心保障力,以实践需求和教学手段为驱动力和提升力,以质量考核为支撑力,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在“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下培养出了一批具有旅游整体发展意识、专业理论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强、有一定管理才能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1.教学效果。

“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都做了一定程度的创新,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在最大程度上优化教学资源,使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学生也能够积极自主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我们从教师质量分析、学生成绩、学生优秀论文率以及学生座谈会纪要等方面作了一些调查,从中可以看出自从实施“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我们的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高。

我们对模式引入前后学生对教师上课效果评分作了抽样调查,可以看出教师的上课质量得到进一步的肯定,教师a等级比例明显提高,而d等级比例有所下降。

在我们申报课题后的实验调研中,级为正好处于我们引入模式前后的对比期,我们将该年级学生主要专业成绩进行了统计对比研究,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我们在‘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指导下培养的学生综合实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在第4年的毕业实习中大部分被实习单位相中,要求毕业后留在实习单位工作。近几年我们的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0%,即使是在受非典影响,整个旅游业遭受灾难性打击,我校旅游专业的就业率也达到86%,这在湖北地区同专业中也位居榜首。

由上表可以看出,学生成绩的整体分布随着“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入逐渐向优秀区域显著位移。

2实践效果。

“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所提高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有所增强,大部分学生可以一次性上岗,其余学生通过再培训也能上岗。而且从近几年我们指导学生旅游饭店服务与管理、导游与旅行社管理实习和景区实习中可以发现,学生上岗实习的应变能力增强,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很多学生能为实习单位指出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得到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

2000级至级学生一次性上岗率和再培训上岗率统计如下:

表3学生实习上岗率。

3.就业率。

我们在‘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指导下培养的学生综合实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在第4年的毕业实习中大部分被实习单位相中,要求毕业后留在实习单位工作。近几年我们的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0%,即使是在20受非典影响,整个旅游业遭受灾难性打击,我校旅游专业的就业率也达到86%,这在湖北地区同专业中也位居榜首。

4.大赛获奖率。

“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赛事,学生在大赛中表现突出,如在新世纪导游大赛、挑战杯作文比赛中,经常获得各种奖项。近几年学生获奖情况统计如下:

5.学生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即自我主动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九因此,科研能力的培养对旅游人才的未来发展潜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课内培养和课外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课内培养主要通过教师结合讲授,有意识地把科研问题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和增加学生作业中的科研含量以及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3种途径来实现;课外培养则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校内外旅游科研和学术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生自己积极申报校、院级各种课题来实现。

6.学习工作能力。

“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以利于适应现代的学习型社会。比如,近几年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出现了一大批优秀论文;从学生考研情况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加强,并且每年都有很多学生考取重点院校继续深造。

学生对不同行业的综合适应性强,就业面广,在工作中晋升的比例也相应高达50%以上。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范文通用篇八

摘要:高职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发展迅猛,成绩卓著,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其教学手段和方法面临着改革和创新,旅游管理专业高职教育需要以其自身特点为前提,探索教学方法的革新。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尤其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全面把握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我们应弄清一个问题:要对高职教育进行准确定位,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准确把握高职教学特点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主要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教育。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观念转变是否到位的问题,也有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既有教学条件投入相对不足问题,也有教学方法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笔者拟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分析。

高职教育的教学与其它教育类型、层次的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有以下八个特点: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导向性。

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个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行业通用技能)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职业特定技能);四是在技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核心能力)[1]。

(二)教学对象的较大差异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因而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很有必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差别较大。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类型较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但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入学起点不同,文化、专业素质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难度较大,出现“管理难,教学难”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三)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

机动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和时间的组合方式灵活多样,即弹性学制。二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可不同,以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况。三是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总之,通过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四)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注重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评;三是整个教学过程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

(五)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一是教、学、研、产是一个既有各自功能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做到协调统一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二是既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又能发挥其各自的教育功能。

(一)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强调学生参与。

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课程一般都是模块式,分三年进行。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第一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口语训练、旅游法规、中国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等专业基础必修课。并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带学生到安徽皖南进行为期一周的民俗自然风情考察。第二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市场营销、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实地导游、旅游产品策划等专业必修课,并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带学生在南京市内景点进行导游实习,第二学期到华东四市(无锡、苏州、上海、杭州)进行为期一周的导游见习。第三年学分第一学期课程有旅游会展、旅游投资学、应用英语等专业选修课程,第二学期主要是写毕业论文和进行旅行社和酒店的毕业实习。

(二)教学内容围绕导游职业资格证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全国导游职业资格以能力本位为指导,由旅游机构制定出旅游领域的能力标准,以此来衡量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能力。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些标准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课程与职业的匹配程度比较高。在核心技能课程的开发中,注重课程内容自身的逻辑性与职业要求的结合。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是面向世界、面向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需要的,观念新、内容广,并且注重学生方法论、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行业指导性。

(三)教学手段灵活,强调团队合作,加强实践锻炼。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扩大讲课信息量,增强趣味性与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如外出考察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视听教学、分组作业等,都属于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调团队工作,分组讨论、分组作业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形式。外地考察和实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习单位包括大众性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旅馆、旅游机构和旅行代理公司等。

(四)师资要求严格,强调教师的双师资格。

实际工作经验新的时代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求专业教师每人都持有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必须有一定的旅行社或酒店的挂职锻炼经验。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征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在认真总结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根据不同课程及同一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方法,是将有关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等较为直观可感的形式,应用于课堂教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些具有较多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比较适合采取此种教学方法,如“导游基础”、“华东旅游”、“旅游美学”、“客源国概况”等专业课。例如:《客源国概况》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介绍与我国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周边国家的地理、历史、民族、语言、宗教、风俗、旅游业发展等内容;借助于网络,搜集客源国家的地图、国徽、国花、国树、服饰、饮食、旅游资源等等,通过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加深学生的印象。

需要说明的是,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需要制作相关课程的课件,而课件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因此课件制作既需要一定的技术保障,同时要充分考虑与教学内容的交互性、衔接性,以及画面的艺术性。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首创。运用此法进行教学,在管理科类的专业中是较早也较普遍的。因为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角色进入“现场”,以决策者的身份面临现实问题,负起责任,而不是旁观者。所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在各专业课程中广泛应用。

如何运用好案例教学法,关键注意以下两点:

1、案例必须具备典型性。

案例要有分析价值。旅游管理专业中,各专业课程专门的配套案例教材本就极少,大多数一、二年前的“老”案例,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不能光依靠书本上的案例,而应自己做好案例的搜集、整理工作。笔者认为从《中国旅游报》上搜集是一个较好的方法。《中国旅游报》是国家旅游局主办的,全国最权威的,对全国旅游市场最具导向力的行业大报。从这上面搜集案例,真实性、时效性能得到保证,教师再从中选择较典型、可分析性强的,相信好的案例会源源而来。旅游教学案例的选择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应根据所讲授知识点的实际需要,对案例进行精心挑选,使所选案例有典型性,能代表某一现象本质,可举一反三;同时案例应有启发性,留有思考余地,让人深思。

2、案例教学要有针对性。

不同类型的案例,对于学生教授方法也不同。在教学中,应考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2]。

(三)换位式教学。

换位式教学就是在某些课程中的某些教学环节中师生换位,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讲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旅游公关礼仪”、“导游业务”等课程,教师将有关教学内容事先布置清楚,让学生有准备地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解发挥情况,随机应变提出一些问题,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四)模拟教学法。

该方法始于20世纪30年代。它通过设置模拟环境、模拟角色、模拟操作程序,达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非常适合旅游专业课使用。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在授课时,如“饭店管理”课程可以请同学上台扮演饭店服务员和客人,设置情景对话,以及问题的发生和处理;“实地导游”课程也可以请同学上台扮演导游员为在座学生讲解景点。通过这种演习,学生们可以直接感受世界的复杂性,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差别,增长实践才能。

(五)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可分为校内、校外两部分。

1、校内情景式教学。

在教室或实验室模拟规定情景,具体来说,可开设校内实训室,如导游模拟实验室客房服务模拟实验室、中西餐服务模拟实验室旅游商品实验室等。导游模拟实训室应悬挂多幅旅游地图、挂图,及反映各地特色的旅游展品,另配备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等现代教学设施,收藏旅游资源相关图书,及国内外旅游风光vcd,供学生进行导游业务训练;客房服务模拟实验室可按三星级宾馆标准间设计,供学生进行客房服务管理训练;餐饮模拟实验室可配备中、西餐桌及用餐工具各两套,还可经常举行各种比赛。如按正规导游的要求举行导游模拟比赛,学生自己选择景点,自己编导游词并进行特定的危机处理。

2、校外情景教学又叫实地考察法。

这是一种通过到实地参观进行考察的办法。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第一,二年的实习周实地考察旅游正是对此种方法的运用。一年级是去黄山及皖南地区的旅游考察,通过实地导游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在参观实际景点的同时更感性的了解导游的程序,导游的方法以及技巧。二年级的华东线考察,就是在短途导游的基础上,培养长线导游讲解的途径。对于饭店管理方向的学生,带他们到星级饭店参观,使学生了解星级饭店的设置机构,如客房,餐厅的规模,布置;了解饭店的运营状况,服务人员的服务方式方法,如怎样正确的铺床,摆台,怎样正确的迎接客人,使用礼貌用语,怎样转接,挂接电话等等。既然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性的人才,那么实地考察法显得尤为重要。

显然,一个学生最好经过各种方法的训练,以适应变革社会多方面的要求。对一个大学及其教师而言,也有必要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学生。国内不少大学教学方法单一,而且理论脱离实际,以上介绍的教研方法或许可供参照。

参考文献:。

[1]蒋作斌.对职业教育特色问题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3,(01).

[3]毕业论文:lunwen\\。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范文通用篇九

由表3所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行业就业率偏低的原因主要受个人、学校及社会三个因素的多重交叉影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的提升也需要社会、高校、学生个人多方面的密切配合。

有研究表明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知较为清晰;就业意向明确,但就业目标与现实差距较大;专业忠诚度低,且受行业认知和专业认知的影响[9]。特别是对于个人,如果学生能提前认知企业文化、行业需求,正确认识旅游行业,适应社会环境并调整心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主动吸收关于旅游行业发展的各种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正确认识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同时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校友经验交流会,邀请在旅游行业就业的校友回校,为在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讲述工作经验,增强毕业生对行业的整体认知。

根据kristof提出的组织匹配模型,只有当个体与组织至少有一方能够为另一方提供它所需要的资源或个体与组织在某些基本特征上拥有相似特征,才能实现员工与组织的相容。因此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招聘政策主要就是选择合理的、匹配的员工[10]。从前文调查可以看出,从求职者角度来看,个人能力是择业的重要因素。这里的个人能力不单纯是知识或实际操作,还包括交际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等。同时个人能力不仅作为毕业生选择工作单位的筹码,同样也是旅游企业筛选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提升个人能力要保证是在学生对自己能力、特点的认知的前提下,吸收企业文化并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基础素质与专业素质。

毕业生可以尝试多参与几个不同岗位,学习并发现自己的专长和不足之处,提高对工作的适应性。

中国的旅游教育应结合当今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科学设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通过对问卷调查就业人群对课程的反馈,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3。2。1基础课程以旅游学为中心,其他学科交叉式设置。

中国很多高校没有独立的旅游学院,旅游专业在地理、历史、管理、经济、园林、社会、建筑等专业的院系中皆有分布。其中分布最广的是管理类院系,比例为39%;其次是历史类院系,比例达20%;位于第三位的是地理类院系,有17%的旅游专业在该类型院系中开设[11]。

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应将所有相关学科以旅游学为基础,加以规定、指导或限制,协调相关知识,摆脱当前旅游知识和专业依附于其他的尴尬局面[12]构建以旅游学为基准,将地理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交叉设置,发挥旅游专业特色的同时,启发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实现学科的良好交叉和融合。

3。2。2扩展专业课程范围,开展适用于各个行业专项课程。

通过对“你认为学校应该重点设置哪些课程以更好地适应旅游企业的需求”这一主观性问答题的反馈统计,整理出以下几项适用于各行业的专项课程:商务英语、导游实务与技巧、文案撰写、企业战略管理、广告学、商务谈判技巧、会展与节事管理、管理沟通等。

这些课程可以作为专业必修课的补充,在扩展专业方向课的基础上,扩展旅游相关的行业课程,达到拓宽视野,适应更多岗位。

3。2。3开启“校企合作”模式,落实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设置。

旅游院校应当改进传统的课程设置,从市场需求出发,在市场调查、人才规格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既掌握旅游企业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又能在这些专业理论基础上把已形成的技能和能力在相应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迁移。旅游行业中的管理者需要知识,也需要经历,尤其是本行业最基本的工作经验。否则,没有经验很难作好管理者。

对旅游管理专业这样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来说,实习是一个必需且重要的环节。实习能提供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强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并增加学生就业的筹码。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能力和过硬的业务能力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层次拥有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其中创新能力是综合能力的核心。专业实践能力不强是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为什么用人单位青睐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而挑剔应届毕业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以美国、瑞士和澳大利亚最具代表性,他们普遍建立了以政府、企业、院校三方合作的教学体系,这是一种深层次双向合作,集教学和科研于一体,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瑞士,“店校合一”是其旅游教育办学特点,学院课程设置包括三期专业课和三期带薪实习[13]。由于国内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以与企业实行半年至一年左右不带薪实习,这样企业可能会给学生更多的轮岗机会,从而提高实习效果。这样利用课余时间积累工作经验,明确学生的职业导向,提高自己的各项工作能力,全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