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红楼梦香菱学诗读后感简短(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3:20:49 页码:9
红楼梦香菱学诗读后感简短(实用17篇)
2023-11-19 13:20:49    小编:ZTFB

读后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如何撰写一篇精彩的读后感?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书中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读后感范文涉及的主题广泛而深入,是对提升阅读品味和思考能力有所助益。

红楼梦香菱学诗读后感简短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3.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这个单元集中学习鸿篇巨制《红楼梦》中的片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全文,识记生字生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重要的人物还有几个?注意在文中画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

三、研读赏析。

1、学生讨论: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2、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3、结合作品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红楼梦香菱学诗读后感简短篇二

作者通过香菱拜访林黛玉请求学诗的对话,阐明了学习写诗(律诗)的基本要求和遵循的原则:讲“起承转合,中间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林黛玉)关于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通俗说法,但是“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奇句新奇为。”(香菱)“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做‘不以词害意’。”(林黛玉)曹雪芹实际在这里通过林黛玉之,阐明了写诗以立意为要,要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不能为形式而讲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的道理。

作者还通过林黛玉对香菱学诗的指导,道出了学写诗的应遵循的循序渐进的步骤:先把王王摩诘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的一看。不用一年,不愁不是诗了。在曹雪芹看来,学诗就要先学王维、杜甫、李白,这打基础,一开始就进入正道。这三无疑是唐代最有就的诗和大家,有这三垫底,再学陶渊明、谢灵运等才能学出,即再一个新台阶。香菱一开始就说她喜欢陆放翁的诗,林黛玉以她的个体会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林黛玉断然否定陆游,也没提白居易,大概在曹雪芹看来,陆、白二的诗太浅显,诗味不浓,学诗断不可从这二学起,从这二学起,可能走入歧途,或者就学不好。

红楼梦香菱学诗读后感简短篇三

《红楼梦》是我国一部伟大的通俗小说,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内容的高度性和对人物塑造的成功。一直以来,我对《红楼梦》的印象不过是贾宝玉、林黛玉,最多还有个薛宝钗几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而已。可是这次学习的课文《香菱学诗》却是令我很喜欢,朝思暮想地一遍遍回味,许多感情从心里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漫开。

其实《红楼梦》我是读过的。在未学习这篇课文以前,我从未注意到香菱这个孤苦的女子,但近来的学习,只是短短几页纸的文字,香菱的形象便深深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

她对于不幸的乐观和坚强、对知识的渴求、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对学习的执着与刻苦……那么可爱。这些丰富的感受其实揭露了我阅读时一个习惯上的不足我不懂得精度,总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读《香菱学诗》,我不仅在学习小说和文学方面感到有收获,有感触,在精神方面,更是获益匪浅。

弱小的香菱遭遇了命运的不幸,三岁就被人从父母的怀抱里夺走,从故乡的土地上分离,从此是再也不知道归根何处,他人问香菱:你可知父母是谁?家乡何处?,香菱默然,少顷,又如梦醒般,只能低着头,迷惘地轻声答道:不记得了。除此之外,再无别言可诉。可是,即便如此,香菱却有着许多生命宝贵的品质,譬如好学,譬如自尊。

说香菱好学,是因为当她得以在大观园中安定地生活一段时,生命中少有平静到来了,她却没有选择物欲的享乐或是令人沉迷的安逸,她选择了刻苦的学习。

对于香菱这样小得像是世间的尘埃连命运都把握不住的女孩子而言,学习有什么意义呢?她不是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学生,学习是义务,是使命,是竞争,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对香菱而言,学习没有任何的功力可言。

她不是那个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迂腐的范进,她也不为了通过学习写诗蜚声文坛或是一跃成为才子佳人受人众星捧月,她只是单纯地渴望写诗,渴望学习罢了。香菱学习写诗的行为,提升了她自身的价值,增多了她生活的意义。这样的赤子之心是难能可贵的,是现代的就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身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学习的。

说香菱自尊,是因为当香菱面对命运的不幸,无法凭她弱小的身躯反抗的时候,她并没有绝望,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尽力去追求自己可以追求到的价值。我认为这就是香菱更珍贵的品质自尊。

我认为人只有拥有自尊,才能有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和奋斗的坚强与提升自我价值的渴望,这既是使人不断向前的原始动力,也是人能够维持自身原则,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因。我也想拥有像香菱一样的那份平凡却不普通的自尊,这样我便感觉是找到了自我,找到了令自我不断成长、强大的动力。

其实读《香菱学诗》,收获的远远比我已经写下来的多得多:香菱的乐观和坚强、黛玉的才思和循循善诱、诗的、诗的鉴赏……大大小小、点点滴滴,小到我自己也难以察觉的触动与共鸣,大到人生的意义与航标,不胜枚举。红楼一梦,却是现实的悲剧,可悲剧中却又有美得令人心醉的人、事、情……我想,这就是所谓名着吧。

红楼梦香菱学诗读后感简短篇四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潜力。

【教学重点】。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名著之一。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首先看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写着: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这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dd香菱。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影视剧作品中的香菱。

二、资料助读。

教师一边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一边依照课件中的资料进行介绍。

1、作者简介。

2、《红楼梦》简介。

3、关于香菱。

三、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四、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选出代表发言。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3、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侧面描述?

教师明确:

1、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加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她产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潜力非同寻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其三,大观园是个完美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构成强烈的比较,香菱来到那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个性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最后显露了出来。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惰性的”。

2、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能够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之后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将王维、杜甫、李白三们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循循善诱。

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指定了韵部,这看起来严了一点,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她的批评很严厉,却又鼓励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说。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

能够说,黛玉的正确指导也是香菱进步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3、香菱苦志学诗,定钗因和她同住蘅芜苑,所见最多,感受也最深切,她说的“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仙了”等语,都有从侧面烘托的作用。此外,宝玉说的“我们成日吧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也能够看做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

五、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教师提示: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人物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歌哭笑骂、正经胡调等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1、学生筛选描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但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述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述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2、聚焦侧面描述,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述,体会侧面描述的作用。

宝玉:“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六、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带给的不仅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道理。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七、布置作业。

红楼梦香菱学诗读后感简短篇五

香菱虽然是薛府买来的丫头,但她并不因自己地位低下而看轻了自己。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当她看到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们个个能诗会画时,便心生羡慕,也起了学诗的念头。

当宝钗要带她到大观园里和自己做伴时,香菱就笑道:“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工夫,教给我作诗罢。”宝钗笑她是“得陇望蜀”,但这也说明香菱学诗心切。

在大观园里,香菱拜三位青年诗人为师。第一位是宝钗,但宝钗除了讽刺挖苦香菱外,并不曾教会她什么。宝钗心想:我能带你进大观园就给足你面子了,还教你什么诗!有时香菱拿着自己的习作请宝钗看,宝钗看了只是笑,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但究竟是怎样作法,她没有教过香菱。

香菱的第二位老师是青年诗人黛玉。黛玉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幸亏黛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在黛玉的耐心辅导下,香菱终于在梦中写下了“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的诗句。

香菱的第三位老师是青年诗人湘云。湘云跟香菱谈起诗来简直没昼没夜,满嘴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被宝钗讥笑为“呆香菱之心苦,疯湘云之话多。”实不为过的。

有一天,香菱从黛玉那里借来了《王摩诘全集》。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凡被黛玉画上红圈的,她一首都不放过。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宝钗见她这般苦心,只得随她去了。

香菱不但把黛玉要求读的诗都读了,还能仔细体会,用心琢磨。她向黛玉汇报说:“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还以王摩诘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在读前人的.名著上,香菱下足了功夫;在创作上,她也积极实践。黛玉以《月》为题,让香菱用十四寒的韵作一首诗来。为写好这首诗,香菱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黛玉看了香菱的处女作,认为措词不雅,让她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香菱听了,默默地回来,索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地站在山坡上瞧看她。只见她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

然而这回作的诗,黛玉仍不满意。她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于是香菱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日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

众人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她安稳睡了,心下想:“她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她。”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她,问她:“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香菱学诗的勤奋,已达到了孟郊的“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的地步了。

宝钗这样说宝玉:“你能够像她(香菱)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不成的。”

红楼梦香菱学诗读后感简短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3.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这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难点。

重点难点:这个单元集中学习鸿篇巨制《红楼梦》中的片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2、简介《红楼梦》有关材料。

(回忆旧知,带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关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全文,识记生字生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词语――起承转合、不以词害意、地灵人杰、穿凿、诲人不倦、揣摩。

文中涉及到的诗人诗作――“竹林七贤”、王维、杜甫、李白、陆游等有关的文学常识,以上内容都可以借助课本注释或工具书完成。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重要的人物还有几个?注意在文中画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

(解说: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追寻作者思维轨迹、对文本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设计以上程序,遵循了阅读认知的一般规律: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更深入地鉴赏文章作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做,既可以积累词汇,巩固基础,又可以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特色,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研读赏析。

1、学生讨论: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2、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3、结合作品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明确: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4、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方法。

明确: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四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无论是主子,还是奴仆,都给予了分寸恰当的描写,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的享受。《红楼梦》里人物的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心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例如,描写香菱刻苦构思诗歌就非常传神。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这份苦心学诗、精血诚聚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

这种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表现心理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而《红楼梦》则把它发展到极致。它与作家通过自己的叙述,从旁静止地分析人物心理相比,更显得跳脱生姿而又富于内涵,同时也更符合生活实际。

(解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小说的思想倾向是通过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的。与诗歌、散文相比较,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须写人,而且要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要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就必须首先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则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捕捉有效信息,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老舍先生曾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晦涩难懂,枯燥无味,乃至词不达意的语言,是无论如何不能描写出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姿的人物形象来的。《红楼梦》在语言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正如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先生所说:“在古典小说之林中,《红楼梦》的语言最好。从每个人物的说话声中,可以分辨出是哪个人物出场了。《红楼梦》是语言艺术的典范。”)。

四、拓宽延伸。

1.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又那么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2.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解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意义。因此,善于鉴赏的'读者就不会只限于再现作品的形象,也不会仅满足于从作品的形象世界得到一定的感受,他还会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塑造这样的人物?如何认识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

提示:林黛玉收香菱作学生,提出做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红楼梦香菱学诗读后感简短篇七

鼓励,是学海中劈波斩浪的浆,鼓励,是人生中相互依持的拐杖,它总在汹涌的波涛中给予你无穷的力量,总在低谷中,增强你的自信。

“xxx,77分”,听到分数的我还是愣了一下,这次成绩还是不出所料的…差我从容的到老师那里拿回试卷,已经习惯了,我知道回家面对的是什么…一场盛大的狂风暴雨,刚到家的我就听到爸爸稍带严厉的声音:“这次测验多少分?”我支支吾吾的说出了那令人伤心的数字:“77分”这两个阿拉伯数字激怒了爸爸,如激怒了洪水猛兽般,“77分,这样的成绩你怎么去上理想高中,我怎么会有你那么笨的女儿”虽简短的一句话,却深深触动我的心,此刻的心情只有失落与放弃。

痴-傻-呆-疯,这是香菱学诗的过程,学诗能学到如痴如醉,废寝忘食,走火入魔,由古至今,又有几个?也正因为她的这份坚持,照亮了我心灵的黑暗,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孩,一生经历了无数挫折,但她最后靠自己不懈努力,照亮她人生的道路。

“现在的社会竞争那么厉害,你如果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你说你长大干什么”老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哎!这事还得从头说起,这不!语文老师上课时,我后面那位女同学问我几个题目,我仔细的给她讲解,完全忘了这是上课,语文老师见此情景,站在讲台大喊我的名字,让我出来一下,我愣了,怎么办,哎!我真是欲哭无泪啊!早知在上课时,就不应该给她讲题目,我拖着沉重的步伐跟着老师走出教室,我以为老师要批评我,结果老师跟我说:“以后上课可不能这样,有什么事应该下课说,现在的社会你若没有文化,没有知识…”

人生有多少风雨,纵使记忆抹不去,爱与也都远去了,岁月静好,流年斑驳…。

从香菱身上,我真的学会了很多。

红楼梦香菱学诗读后感简短篇八

【阅读导言】。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这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难点。

3.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解说:这个单元集中学习鸿篇巨制《红楼梦》中的片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阅读程序】。

1.新课导入。

(2)简介《红楼梦》有关材料。

2.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文,识记生字生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词语——起承转合、不以词害意、地灵人杰、穿凿、诲人不倦、揣摩。

文中涉及到的诗人诗作——“竹林七贤”、王维、杜甫、李白、陆游等有关的文学常识,以上内容都可以借助课本注释或工具书完成。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重要的人物还有几个?注意在文中画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

(解说: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追寻作者思维轨迹、对文本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设计以上程序,遵循了阅读认知的一般规律: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更深入地鉴赏文章作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做,既可以积累词汇,巩固基础,又可以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特色,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精读引导。

(1)学生讨论: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欺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2)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3)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方法。

明确: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四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无论是主子,还是奴仆,都给予了分寸恰当的描写,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的享受。《红楼梦》里人物的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心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例如,描写香菱刻苦构思诗歌就非常传神。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这份苦心学诗、精血诚聚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

这种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表现心理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而《红楼梦》则把它发展到极致。它与作家通过自己的叙述,从旁静止地分析人物心理相比,更显得跳脱生姿而又富于内涵,同时也更符合生活实际。

(解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小说的思想倾向是通过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的。与诗歌、散文相比较,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须写人,而且要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要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就必须首先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则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捕捉有效信息,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老舍先生曾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晦涩难懂,枯燥无味,乃至词不达意的语言,是无论如何不能描写出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姿的人物形象来的。《红楼梦》在语言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正如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先生所说:“在古典小说之林中,《红楼梦》的语言最好。从每个人物的说话声中,可以分辨出是哪个人物出场了。《红楼梦》是语言艺术的典范。”)。

(4)结合作品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明确: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阅读点拨】。

1.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欺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又那么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2.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解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意义。因此,善于鉴赏的读者就不会只限于再现作品的形象,也不会仅满足于从作品的形象世界得到一定的感受,他还会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塑造这样的人物?如何认识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

【阅读思考】。

提示:林黛玉收香菱作学生,提出做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其次,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王维的五言律诗是最好的,除了杜甫,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七言律诗,杜甫的诗要是打一百分的话,恐怕要再找出一个八十分的都不可能,后来一个李商隐也还可以;七言绝句,那是不会有人写得过李白的了。这三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以前一直是这样评价的。后来白居易取代了王维的位置,因为他的诗里面有一些反映劳动阶级的生活、思想等等,还有他的长篇,如《长恨歌》《琵琶行》都不错,但是以前一直是以李白、杜甫、王维三个人为首的。林黛玉这个看法也是很对的。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这也是很对的。恩格斯在评论德国诗人普拉顿的时候曾强调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像。”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像,大胆的想像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

《红楼梦》中的这些文艺创作理论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解说:《红楼梦》这部作品可以说博大精深,值得鉴赏的内容很多。设计这一开放性问题,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获得更多的文学感悟。)。

红楼梦香菱学诗读后感简短篇九

这是香菱所作的第三首诗。在《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算的上是一个插曲,但是联系香菱在《红楼梦》中的悲惨遭遇,作者写“香菱学诗”也是颇具匠心的安排。

在《红楼梦》中,香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在曹雪芹的笔下,香菱的一生颇具悲剧性,作者之所以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并且这样写也使得当香菱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悲剧性更为强烈。

回归到“香菱学诗”上,其过程大致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林黛玉为师,在黛玉的指导下细品王维的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的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香菱所作的三首诗中,第一首较为幼稚,全诗只是前人咏月时所用的词藻放在一起,其中没有任何真情实感,但她的第二首诗便有所进步,渐渐有了作诗的感觉,第三首诗中,香菱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看似句句都非写月,实际上却是句句与月相关,借月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从其所作的第三首诗中可以看出香菱自己本人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使得香菱住在大观园里更为名正言顺,这全都是曹雪芹的精心安排。

另外,在《香菱学诗》中,香菱所拜的师傅是林黛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虽是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但也热情大度,并且林黛玉指导香菱时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这也是香菱能在短时间内作出如此成功的诗的一个重要原因。林黛玉的这种表现,同时也是作者对她性格刻画的另一侧面的反映。

细细品味,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为后文香菱的悲剧性结局作了一定的铺垫,为黛玉的性格刻画作了一个很好的侧面描写,可谓是“一举两得”。

红楼梦香菱学诗读后感简短篇十

常言道:“书山侑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不仅仅仅依靠聪敏和悟性,更是依靠苦与勤。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遂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來。宝钗连催祂数次睡觉,祂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当香菱拿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她边读边悟边写,现炒现卖,最后写得一首。但只因措词不雅,声韵生硬,单调滞涩而被要求重写。你看那香菱,“默默的回來,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尙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我含笑一回”。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了痴迷的程度,怪不得连宝钗也直赞美:“能够像祂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侑茖不成的。”当第二次诗作失败后,香菱仍旧忘我地用功,继续努力,她“便自我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了痴狂的地步。“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尙床卧下,两眼鳏鳏,直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她冥思苦索,已近入魔,但最后以自我的苦心诚心换得了诗神缪斯的青睐,觅得了佳句。第三次的诗作看似梦中偶得,实是多次锤炼苦心孤诣的结晶。

香菱学诗的过程,应证了古已侑之的治学三境界,其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尙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祂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促?想苦索顿悟,曹雪芹为我們带给的不仅仅仅是学诗的借鉴,也是所侑艺术创造的借鉴,這也正是典型性人物形象价值之所在。

红楼梦香菱学诗读后感简短篇十一

作者通过香菱拜访林黛玉请求学诗的对话阐明了学习写诗(律诗)的基本要求和遵循的原则:讲“起承转合中间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林黛玉)关于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通俗说法但是“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奇句新奇为。”(香菱)“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做‘不以词害意’。”(林黛玉)曹雪芹实际在这里通过林黛玉之阐明了写诗以立意为要要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不能为形式而讲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的道理。

作者还通过林黛玉对香菱学诗的指导道出了学写诗的应遵循的循序渐进的步骤:先把王王摩诘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的一看。不用一年不愁不是诗了。在曹雪芹看来学诗就要先学王维、杜甫、李白这打基础一开始就进入正道。这三无疑是唐代最有就的诗和大家有这三垫底再学陶渊明、谢灵运等才能学出即再一个新台阶。香菱一开始就说她喜欢陆放翁的诗林黛玉以她的个体会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林黛玉断然否定陆游也没提白居易大概在曹雪芹看来陆、白二的诗太浅显诗味不浓学诗断不可从这二学起从这二学起可能走入歧途或者就学不好。

香菱学诗的刻苦由最写诗写不好到最后写出好诗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说明“世无难事只怕有心”诗并不难学的道理。

关于诗的好,曹雪芹通过香菱之说:“诗的好,有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的。”这话简直是论诗的名句了。涉世事的年轻,一般都喜欢诗歌,喜欢诗里优美的意境,喜欢那说不出的意思。若有喜欢古典诗歌,并想尝试写作,那么就应从香菱学诗得到启示。

红楼梦香菱学诗读后感简短篇十二

若世间从无人怜惜她,我愿为她守候仅余的人间暖情。

之后学诗掩饰悲哀。

她开始拜于林黛玉,阅诗百篇,倾于诗海中,醉在其中,麻痹自己。

夜晚来过,她倚在月色照到的门栏上,在月夜中,她终想起自己的身世,不免有心在痛,捂了胸口,手温勉强暖了暖心房。

如果月光不洁,手温零度,心绞痛不能止,那么,我将为她守候最后的温度。

表面越坚强,内心越痛苦。他们需要别人的保护与安慰,他们的脆弱灵魂需要有人来帮助,他们渴望的那一份幸福需要所有人来守候。

如无人,我来守。君不在,我还在。

轻梦为浮夸,只等待,守候来。

红楼梦香菱学诗读后感简短篇十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香菱身世。

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三、分析的情节。

1.概括的过程。

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分析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4.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第三首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简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四、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五、总结: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六、欣赏《叹香菱》。课后可试着分析一下林黛玉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红楼梦香菱学诗读后感简短篇十四

这个故事描写了很多人,但重点描述的还是通过香菱学诗这件事来表现书宝钗和黛玉两人不同的对待人、事、物的方式。宝钗内心深处并不是真的想教香菱的,她认为一个奴仆不值得,会显低她的身份,所以宝钗会偶摆夫子的架子,作者在此次是要体现出宝钗内心性格特征。而黛玉则不同,她认为香菱也是人,和大家一样没有高低之分,所以她不会嫌香菱不好,很认真的教她,香菱学诗终于成功,从而获得了大家的称赞。

曹雪芹在此处是明写香菱学诗,暗写宝钗和黛玉这两人的人物性格。和前面一样,曹雪芹除了明面上的意思外,还有很多是从暗处着手的,如后面写到的史湘云见宝玉,黛玉在窗下聆听,除了在明处设线了人物对话,又暗处着笔些了几人的内心想法。这也体现出了曹雪芹写作的高明之处。

香菱学诗,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故事,从中甚至可以延伸出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的一些感想或者说是期望。诗词要求的是创新,倘若有了“新”,那么诗词的格式等束缚,也就成为了空壳,可有可无,重要的是内涵,而非格式。

学诗的过程中,香菱找了宝钗、黛玉来指点,宝钗虽认定“女子无才便是得”,但还是给了香菱些许指点。但与黛玉则有了很大区别。黛玉虽生性好静,喜散不喜聚,可还是很大度地给了香菱不少指点。也让她成了香菱学诗成功的重要人物。文中还出现了探春、宝玉等人,也起到了不小的陪衬作用,似乎是在为香菱的学习而赞叹,又似乎是作者在为后文写伏笔。

循序渐进的文字,流水般俊秀的诗词,终于还是为香菱所写。

红楼梦香菱学诗读后感简短篇十五

香菱学诗的刻苦,由最写诗写不好,到最后写出好诗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说明“世无难事,只怕有心”,诗并不难学的道理。

关于诗的好,曹雪芹通过香菱之说:“诗的好,有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的。”这话简直是论诗的名句了。涉世事的年轻,一般都喜欢诗歌,喜欢诗里优美的意境,喜欢那说不出的意思。若有喜欢古典诗歌,并想尝试写作,那么就应从香菱学诗得到启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红楼梦香菱学诗读后感简短篇十六

甄英莲原籍姑苏,甄士隐独女,眉心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记。四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因家奴霍启(“祸起”)看护不当而被拐子拐走。养大后原是卖给金陵公子冯渊,中途却被薛蟠抢回去做小妾,宝钗给她起名叫香菱。她最著名的事迹便是师从黛玉学诗(参见香菱学诗)。薛蟠娶夏金桂后,香菱被改名叫秋菱,饱受虐待。后四十回夏金桂下毒害她,结果却阴差阳错毒死了自己。薛蟠出狱后,香菱扶正,因难产而死,甄士隐亲自接她归入太虚幻境。根据第五回的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胡适之先生考证出来,“自从两地生孤木”应该是一个桂字,所以香菱的结局应是被夏金桂折磨致死。

甄英莲原籍姑苏,甄士隐独女,眉心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记。四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因家奴霍启(“祸起”)看护不当而被拐子拐走。养大后原是卖给金陵公子冯渊,中途却被薛蟠抢回去做小妾,宝钗给她起名叫香菱。她最著名的事迹便是师从黛玉学诗(参见香菱学诗)。薛蟠娶夏金桂后,香菱被改名叫秋菱,饱受虐待。后四十回夏金桂下毒害她,结果却阴差阳错毒死了自己。薛蟠出狱后,香菱扶正,因难产而死,甄士隐亲自接她归入太虚幻境。根据第五回的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胡适之先生考证出来,“自从两地生孤木”应该是一个桂字,所以香菱的结局应是被夏金桂折磨致死。

主要剧情。

甄英莲被拐。

香菱的命运是可悲的,但是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这个人物特别钟爱,赋予她特殊气韵,致使在大观园中游移着一股极清的暗香,虽没有林妹妹般的傲世独立,倒也是一道有着刹那芳华的风景了,然而却终究“菱花空对雪澌澌”。

红楼梦香菱学诗读后感简短篇十七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红楼梦》:学医的人看它,可以从中悟出一些医道;学建筑的人看它,可以增长一些古代建筑知识;学烹饪的人看它,可以掌握一些烹饪的技术;学裁缝的人看它,可以懂得一些服饰方面的学问……读完《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我不仅感慨:黛玉是个好老师!我们应做黛玉那样的好老师。

黛玉在教香菱学诗的过程始终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当香菱想拜黛玉为师的时候,黛玉用“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其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对虚声若墅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给香菱以学诗的信心和勇气,让香菱感觉到学诗的的门槛并不是很高,自己也完全可以跨过去。当香菱有了信心和勇气后,黛玉并不急于把什么都教给香菱,因为她深知教育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是急不来,只有慢慢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底子,这样才可以水到渠成地达到教育目的。所以,她对香菱说:“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这番话蕴涵着作文教学的精髓:首先要养成阅读的习惯,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发生质的变化,而且作文教学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十反一,甚至是举百举千才能反一;其次,阅读要选择经典作品;最后阅读经典不可以囫囵吞枣,一定要细嚼慢咽,要“信心揣摩透熟”;还有要先易后难。其实,这也就是“自主”学习的阶段。

当香菱读了王摩诘的诗后,又向黛玉换杜律的时候,黛玉强调“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于是香菱和黛玉一起探讨王摩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和“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等名句。在这个合作探讨的过程中,黛玉老师始终以香菱为主体,自己只是在关键时刻点拨一下,比如香菱“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时,黛玉不失时机地给予点拨,向她说明王摩诘的诗句是从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出来的,让香菱有茅塞顿开之感,让香菱进一步明确阅读经典的意义。

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后,香菱就有创作的欲望,当她经过苦思冥想终于写出第一首诗的时候,兴奋地去找黛玉,黛玉给了这样的评价:“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这个评价既给了香菱鼓励,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诗作的毛病之所在,而且给香菱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并一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如果说黛玉是个好老师,那么《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就是林黛玉的老师,这位老师用自己“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创作经历告诉读者好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也许,这就是我读《香菱学诗》的最大收获。“做黛玉那样的好老师”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