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思想宣传范文怎么写(优秀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0:43:20 页码:10
2023年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思想宣传范文怎么写(优秀13篇)
2023-11-18 20:43:20    小编:ZTFB

篮球比赛中,队员们需要紧密合作才能取得胜利。提炼关键信息,避免过多的废话;这些范文可供大家参考,了解写作的技巧和格式。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思想宣传范文怎么写篇一

努力使思想宣传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学习宣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核心就是要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更好地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作用,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1.入心入行是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的本质要求。

宣传思想工作强不强,关键是看工作质量和水平是否达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目标要求。把准人的思想动态、激发人的信心斗志、凝聚人的精神力量,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强起来不仅是要在物质方面强起来,也要求全体人民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水平相应提高,在价值观念上同心同德,在干事创业上同向同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一是要在价值观念上同心同德。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树牢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广大人民的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注重在育新人上出实招,着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二是要在干事创业上同向同行。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和调结构稳增长保民生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改革路上我们还面临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攻坚战。如何引导人民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党的xx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不断增加自豪感、自信心,更加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指出,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弘扬爱国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奋斗精神,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用“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不成我必有责”的担当精神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的关键是要探索行之有效、管用能用的路径和方法,使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要求能符合时代特征、受众特点和内在规律。常做常新就是要在总结和把握规律性的基础上,使宣传思想工作体现创新性、富有创造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

一是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规律性。宣传思想工作具有内在规律性和科学性,把握传播规律,注重话语体系建设,既要讲清楚怎么看,又要说明白怎么办,通过解疑释惑、疏导情绪,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善于运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做宣传思想工作要善于讲故事,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启示人和引导人。要善于把握受众特点、现实需求和接受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思想工作。要善于运用形象化解读、故事化表达和差异化传播等策略,把“大众化”与“化大众”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宣传思想工作与普通群众“隔着一条河”,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是宣传思想工作要富有创造性。说:“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宣传思想工作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事业,要注重手段方式方法创新,坚持把有意义的内容和有意思的传播手段相结合。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优势,净化网络空间,提高用网治网水平,用新技术植入老载体、创建新平台,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要注重发挥时代新风和社会风向的引领作用,广泛开展先进典型先进模范培育、选树和宣传工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和关爱先进的浓厚氛围,弘扬时代新风和社会正气,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不断提升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和发展人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在用情和用力上同时发力。

一是用。

情书。

写。宣传思想工作要紧跟人民群众生活的脚步,感知人民群众生活的态度,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才能充满情感、充满温度,抒写新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的新史诗。走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从人民群众的大智慧中汲取养分,让人民群众讲好自己的故事、国家的故事和民族的故事,以典型的小事例、从小角度揭示和折射社会生活,做到小切口揭示大主题、小事情反映大时代,逐步实现宣传思想工作全覆盖、无死角。

用情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从基层这一富矿中汲取营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中,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化解基层宣讲“听不到”“听不进”“听不懂”同时存在的矛盾,打通宣传思想工作直抵人心的“最后一公里”。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主动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同坐一条凳,共围一张桌,了解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是什么,了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什么,了解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等等,找寻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最有底气和最朴实的能量。宣传思想工作在基层扎根越深,深入人心也就越深,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也就提升得越快。只有始终保有人民立场感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工作做到心坎上,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是用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工作规律,注重方式方法,掌握好时度效的“火候”,掌握好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主动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站等场所,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个性化的宣传策略和宣传手段;要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大力培育时代新人。要将网上与网下的力量有效整合,打造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体矩阵,营造强大的能量气场,影响人、引领人、塑造人。要发挥好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英雄烈士等的榜样示范作用,增强岗位意识,强化社会服务与实践养成,以最新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为自身在新时代成为时代新人准确定位。尤其是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下大力气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持能力为本,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久久为功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理论武装,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科学体系和丰富内涵,牢牢把握住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同时,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决杜绝“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等问题,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下沉到基层,少些走马观花,多点蹲点观察,少些“清谈官”,多些“老黄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最为集中而深刻地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蕴和思想力量,最为集中而深刻地彰显了中国精神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民族风范,也最为集中而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

回应时代要求,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核心内涵,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中国梦这个重要主题,深刻阐述民族复兴的基本内涵,深刻揭示我们在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所处的方位,科学规划民族复兴的实现路径、战略步骤,是引领民族复兴的总纲领,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诸领域、各方面与全过程都紧紧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精进展开,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把握时代特征,科学揭示“三大规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时代特征,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既是科学理论,又是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科学揭示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从对党的地位作用和历史使命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出发,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管党治党成效显著,党心民心凝聚,执政环境持续改善,执政资源不断优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科学揭示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做出了系统的回答,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科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方位的建设规律。“八个明确”深刻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与核心要义,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等多角度,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十四个坚持”从实践的路径、方略、步骤等方面深刻回答“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方面进行具体谋划,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行动指南。

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国家治理观与全球治理观的统一,鲜明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重要理念,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和道路作出的新思考、新探索。它突破“自我中心”和“单极意识”,以共同发展为追求,兼顾不同的利益,包容不同的价值,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体认,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当代诠释,为人类的共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立足时代问题,确立当代中国发展的方法论。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战略思维是管总的,管长远的,管根本的,是唯物辩证法矛盾规律的具体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贯穿着深邃而高远的战略思维,为中华民族复兴擘画出气象恢宏的发展蓝图。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思维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社会现实,把握发展规律,深刻揭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科学回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准确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彰显了共产党人深厚的历史修养、深邃的历史眼光、深沉的历史智慧。辩证思维是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运用辩证思维的典范,处处体现着“整体”与“部分”、“变”与“不变”、“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思维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底线思维强调居安思危、知危图安,积极进取,赢得主动,是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底线思维警醒我们要时刻注意把握事物的度与量,关注事物微小、连续的变化有可能引起事物根本的质变,尤其是突变。“五大思维”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又吸取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是我们认识与改造世界、探究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制胜法宝,也是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今中国现实问题、指导当代中国前进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政治理想、政治立场、政治使命等方面。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政治建设与纪律建设的辩证关系,高度重视政治建设这一根本性建设,强调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以严明的纪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党的纪律建设的重大制度成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了铁的纪律保证。

1.以严明的纪律强化思想引领和党章权威。

正确的政治方向首先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具体实践。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但是,我们绝不是教条主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而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

《条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关于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强调,“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健全完善制度,深入开展纪律教育,狠抓执纪监督,养成纪律自觉,用纪律管住全体党员”“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等。《条例》把这些内容落实到纪律规定当中,成为全体党员执行党的纪律的行动遵循,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纪律建设中的指导思想地位,并在不同条目中贯穿始终,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向引领作用。

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是管党治党的总规矩,是确保党的政治方向的根本依据,当然也是制定党纪法规的根本遵循。《条例》第一条就明确了《条例》的根本依据是党章;第三条阐述了党章与党的纪律的辩证关系,强调党章作为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和管党治党总规矩的地位,而党的纪律则是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第七条讲到违纪和纪律处分时,首先规定了党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等,必须受到追究。这些内容都突出了党章的最高权威地位。

2.以严明的纪律突出“两个维护”和“四个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章明确规定:“必须实行正确的集中,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

《条例》突出强调了“两个维护”和“四个意识”。把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条例》总则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同时提出,“党组织和党员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条例》第六章“对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处分”中,增加了对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不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行为的处分规定;增加对搞山头主义、拒不执行党中央确定的大政方针,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坚决,打折扣、搞变通,以及制造传播政治谣言等危害党的团结统一行为的处分规定;增加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等对党不忠诚不老实行为的处分规定等。

3.以严明的纪律预防和解决现实突出问题。

党的xx大以来,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卓著成效。但是,党的建设依然面临重大风险挑战,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因素长期存在,“四大考验”长期复杂,“四种风险”尖锐严峻;党内政治生活方面的突出问题不容忽视,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慵懒无为,“四风”问题突出等。这些问题严重侵蚀党的思想基础,破坏党的团结统一,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影响党的事业发展,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党就不能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承担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条例》突出问题导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注重克服和纠正现实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真正体现了全面从严从实的要求。比如,《条例》指出,重点查处党的xx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在廉洁纪律方面,加强对党员干部从事营利活动的监管,对借用管理和服务对象钱款、通过民间借贷等金融活动获取大额回报等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行为,利用决策、审批过程中掌握的信息买卖股票的行为,利用职权或职务影响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的行为等作出处分规定。

4.以严明的纪律坚守政治理想和政治立场。

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坚持党的政治本色、政治理想、政治立场,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初心使命和政治品格,确保党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向前发展。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党员干部丝毫不能动摇的理想信念,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精神支柱。每个党员在入党之际就明确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奋斗目标,必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现阶段的目标任务就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此,全党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并在思想上同宗教信仰划清界限。《条例》突出地强调了这个方面的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通过各种方式公开发表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改革开放决策,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者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英雄模范,或者歪曲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的,等等,要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对信仰宗教的党员,应当加强思想教育,经党组织帮助教育仍没有转变的,应当劝其退党;劝而不退的,予以除名;参与利用宗教搞煽动活动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始终牢记党的政治本色、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是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深刻内涵。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的根本立场和政治本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为人们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条例》强调,党员干部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清正廉洁,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行为。同时,对于不作为乱作为、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等各类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也作出了明确的纪律处分规定,并结合新的情况增加了对利用黑恶势力欺压群众、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等行为的处分规定。这些规定把党的立场、宗旨和使命落实到工作实际当中,夯实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纪律基础。

5.以严明的纪律实现他律约束和自律自觉有机统一。

党的纪律历来具有外在强制性和内在自律性辩证统一的特点,形成坚定正确方向的合力。一方面强调强制性规范功能,把纪律作为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违反和超越纪律都必须受到应有的处分,强制性地把党员干部的行为约束在纪律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强调教育和自律功能,激励和保护自觉遵守纪律的党员干部,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促进党员干部自觉认同党的纪律。

《条例》提出,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把纪律挺在前面,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党纪面前一律平等。对违犯党纪的党组织和党员必须严肃、公正执行纪律,党内不允许有任何不受纪律约束的党组织和党员。这些原则突出强调了党的纪律的强制规范性和全面约束性。

同时,《条例》还强调,“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处理违犯党纪的党组织和党员,应当实行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做到宽严相济”“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引导党员干部习惯在纪律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这些规定体现了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既发挥纪律的强制和惩戒功能,使纪律成为不可突破的红线;又使党员干部不断增强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形成维护正确政治方向的主体自觉,使铁的纪律真正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也改变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改革开放不断对党的自我革命提出新要求,赋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新的时代内涵。在领导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进程中,我们党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通过自我革命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将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40年前,“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科技落后、人民贫困,中国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毅然决然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觉醒,引发了一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由此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并正在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跨越。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也改变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改革开放这场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是相辅相成的。

40年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40年来,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到精神面貌,中国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革,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每一个亲历者、实践者对此都有深切体会,任何不怀偏见的人都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

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的。在领导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进程中,我们党也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有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40年的实践表明,改革开放这场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紧密相联、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改革开放不断对党的自我革命提出新要求,赋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新的时代内涵。党的自我革命为改革开放指引方向,并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为改革开放提供有力保障。离开了党的自我革命,改革开放不可能顺利推进,更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通过自我革命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自我革命。

强调:“中国共产党要担负起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责任,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这是对全党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回顾改革开放40年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党的自我革命是全面而深刻的,尤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指导思想无疑是最重要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催生了邓小平理论,党的xx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随着实践的发展,党的xx大、xx大又先后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写在党的旗帜上。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正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又进一步指导着新的实践。

重新恢复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党的历史告诉我们,正确的思想路线来之不易,一以贯之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更不容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正是因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改革开放才取得巨大成就。党的xx大后,高度重视思想路线问题,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偏离了就要犯大错误。

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都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形成的,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内在统一的,这种内在统一性是巨大的、独特的政治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优势,才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党的xx大后,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地位变了,环境变了,条件变了,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大大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此有着清醒认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防范和纠正。比如,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20xx年党的xx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大力加强作风建设,使“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赢得了党心民心。坚持不懈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同一切脱离群众的现象作坚决斗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进行自我革命的重要内容。

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是我们党从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为这条重要经验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从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到改进党管干部方法,从建立公务员制度到改革干部选拔、考核、教育、培训、评价体系,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党的xx大以来,提出了好干部标准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于在新时代如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作出了科学回答。

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重视和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专门就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其中之一就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xx大以来,就如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出许多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的思想,有力推动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党对各种经济犯罪活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早有预料,并不断采取措施加以惩治。但是,许多人对改革开放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和严峻性还是估计不足。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力挽狂澜的气魄遏制住了腐败蔓延的势头,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不断巩固发展。

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党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巩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从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制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到20xx年党的xx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内政治生活的指导方针、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越来越明确。

在改革开放中将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更加自觉地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社会革命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作为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将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思想上的自我革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定不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使党的全面领导在新时代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来。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就要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就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就要完善领导体制,改进领导方式,增强执政能力。党的领导既要坚持和加强,又要改进和完善,从而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坚定不移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党的建设各项任务。在思想认识上,进一步明确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实际工作中,应牢牢把握党的建设的主线、统领、根基、着力点、总体布局,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坚定不移以使命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推进党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在自身建设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这些宝贵经验绝对不能丢。同时要看到,随着实践发展和时代进步,必须不断推进党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更好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要用党建理论创新来指导和推动党建实践创新,进而推进党建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坚定不移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环境也发生深刻变化,提出了许多新的时代课题。在极其艰巨、复杂、繁重的任务面前,在一个个难题面前,全党必须提高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这是党勇于自我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这一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1.登高望远、居安思危,从战略高度认识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突出问题。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战线积极作为、开拓进取,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然而,面对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首先要善于统揽全局,坚持问题导向,从战略高度认识把握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突出问题。

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依然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当前,多样化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多元化思想观点激烈交锋。比如,意识形态“终结论”“淡化论”一直鼓吹“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等错误观点,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质疑改革开放和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余音未绝。

中国快速发展面临各种敌对势力遏制的挑战。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一些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一方面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另一方面鼓吹“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等各式各样的“陷阱论”和“中国崩溃论”,企图影响中国快速发展进程。必须清醒认识到,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弱化的图谋一直没有改变,种种论调和措施在深层次上体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方式面临移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挑战。“因网而生、因网而增”已经是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问题产生发酵传播的显著特点。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裂变式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加速发生“移动化革命”,维护移动新媒体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些西方国家凭借长期积累的话语强势和对信息技术的控制权,将移动新媒体作为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依托,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中,我们现有的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方式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各种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2.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新时代是意识形态建设任务更加繁重的时期,也是大有作为的时期。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工作的根本遵循,紧紧围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中心环节,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思想舆论引导,汇集改革发展共识,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坚持以立为本,用马克思主义立根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深入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当前,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切实增强干部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刻领会这一科学理论贯穿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掌握其精神实质、核心要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树立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这一科学理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加自觉地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着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必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阵地、党管舆论、党管媒体,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压实压紧各级党委(党组)责任,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只有牢牢掌握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才能不断增强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引领力控制力。

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引领力。要紧紧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着力提升理论阐释的说服力、教育引导的号召力、典型宣传的感染力。坚持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巩固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着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通过完善国际传播格局,宣介好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通过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特别是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坚持立破并举,敢于亮剑善于斗争,立场坚定批驳谬误。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不断强化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到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坚持立破并举,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敢于发声亮剑,善于释疑解惑,守护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开展积极的舆论斗争,针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动态、新特点和新趋势,及时分析研判,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同时,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

坚持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要适应现代传播方式、传播形态、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做好新媒体意识形态建设。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做大做强网上正面宣传,汇聚传播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准确分析研判网络舆情,善于把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紧跟各种传播平台发展步伐,创新传播手段,拓宽工作渠道,把传统媒体内容优势和新媒体传播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两类媒体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强话语方式创新,善于运用大众的、通俗的内容和形式,善于将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理论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就其总体而言,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鲜明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起点,也是始终贯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程的重要任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好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分析解决学术研究重大问题的能力。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这一重要思想入脑入心,进教材、进课堂,确保将这一重要思想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方面各环节,推出更有力量、更有温度、更有味道、理论深度和实践力度兼备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续写当代马克思主义绚烂篇章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

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聚焦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进行学术创造,为人民著述、为人民立说,在服务人民中推动学术进步,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构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实践发展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充分发挥学科体系的基础作用,坚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原则,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国际话语权。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思想宣传范文怎么写篇二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高等学校最鲜亮的底色。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在新时代,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夯实学科发展基础,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前进。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要达到这一要求和目标,需要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发展。

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根基。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科学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问题,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把马克思主义学精悟透用好,就必须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说,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原理,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不可能真正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根基。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发展。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xx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育培养必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使命。在深化改革、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需要比以往更加迫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渴求比以往更为强烈。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环节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和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塑造的一个重要因素。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增设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长期以来,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本科专业中,只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专业,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逻辑,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已难满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明确提出,要“逐步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本科专业,完善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人才培养体系”。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重大教育部署,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实践的根基,20xx年,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高校首批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完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人才。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应从为国家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人才的高度出发,将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的重要任务。这里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整体设计贯通本硕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连续性的培养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阶段应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打牢知识基础。一方面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跨专业课程纳入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在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中增加原典、原理、通史性课程的比重,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筑牢专业基础、培养专业研究能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培养形成良好衔接。

支撑和服务教学,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支撑好、服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清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释力,真正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深厚学理支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抓手。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依然是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大学生有理论思考的需要,有理论分析的兴趣,也初步具备了理论探究的能力。当面临各种似是而非的思潮或者个别观点的冲击和影响时,学生渴望老师能够解疑释惑。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找到自己所承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建设任务的结合点,用教学促科研,用科研支撑教学,逐步培育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明确的学科意识,具备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才能真正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强、人格要正。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思想宣传范文怎么写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是在党的十九大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作出的新的战略谋划和总体部署。五年前,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不久,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就宣传思想工作的若干重大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开创了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五年前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讲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次思想动员,集中回应了宣传思想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系统阐发,发出了打好宣传思想工作主动仗的动员令。20,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则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宣传思想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果,总结宣传思想工作的经验和规律,明确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的任务书。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奋力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第一,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必须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引领我们不断前进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始终不渝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坚定理想信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推动这一重要思想深入人心。我们要坚持不懈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不断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第二,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必须遵循宣传思想工作的客观规律,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九个坚持”。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重视宣传思想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传家宝,善于做宣传思想工作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和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战线积极作为、开拓进取,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五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宣传、网络舆论、文艺文化、哲学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校工作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全面阐发,不断深化了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实践证明,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完成现阶段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遵循宣传思想工作实践中总结的客观规律和宝贵经验。

在这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些思想成果集中概括为“九个坚持”。他强调,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些重要思想,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当前,我们要深刻理解“九个坚持”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把握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根本任务、理论武装、核心价值、文化自信、舆论传播、创作导向、网络建设、对外宣传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在坚持中不断推进和发展宣传思想工作,真正做到守正创新。

第三,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必须牢牢抓住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这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宣传思想工作目标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作出的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是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举旗帜,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完成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的战略任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聚民心,就是要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履行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展形象,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五个方面的使命任务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涵盖了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发力方向。同时,宣传思想工作还必须“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这三个“下功夫”,从宣传思想工作的组织实施、内容形式、质量水平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宣传思想工作战线要牢记使命任务,深入分析研究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关键处和要害处的具体内容,把抓基层、打基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总结经验,找准短板不足,创新工作思路、举措和办法。在实际工作中要锐意改革创新,勇于担当作为,通过团结协作、艰苦努力,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第四,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必须坚持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新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要守正出新,有新气象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就是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要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于宣传思想工作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宣传思想工作的各个环节,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要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把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落到实处,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要加大意识形态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管理和建设并举,在深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基础上,加大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力度,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要履行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尊重新闻舆论规律,改进宣传报道,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抓好媒体融合发展,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提升新闻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和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精品力作,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要抓住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个关键因素,教育引导宣传思想工作者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思想宣传范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顺利实现党的伟大目标,全党必须自觉顺应历史规律,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我们党不论是进行革命、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执政党并长期执政,说到底,就是因为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伟大动力,是党执政能力的本源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就是要通过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增强人民群众对党执政的支持力、拥护力。最广大人民群众越是支持和拥护党,党的执政能力就越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着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过硬、本领过硬、制度过硬。

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急人民之所急,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我们党执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具体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把执政宗旨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不断给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面临的各种困难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解决好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匡正社会风气;通过在具体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自觉树立党员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在制度建设方面,必须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拓宽密切党同人民血肉联系的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确保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真实的民主权利,让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有助于我们党了解群众的现状和愿望,进一步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带领群众前进;有助于党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治理国家和社会,优化社会治理多元主体格局,支持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有助于从根本上保证党永不脱离群众,从而获得执政和前进的动力。

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大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牵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党的地方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开展任何一项重要工作,总要抓好“组织落实”。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依托,没有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机制,不论什么样的先进思想和正确路线都不可能落到实处。这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党的组织建设的根本原因所在。建设高质量的党组织,必须使其具有坚不可摧的凝聚力、无坚不摧的战斗力、强大磁场般的吸引力和牵引力。

建设高质量的党组织,必须不断吸纳更多高质量人才,全面提高党员素质。党是党员的集合体,党的力量首先取决于全体党员的素质。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基础在于广大党员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始终坚持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注重提高党员素质,广开进贤之路,吸纳众多高质量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重点是要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要建立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教育引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筑牢信仰之基,加强政德修养、打牢从政之基,严守纪律规矩、夯实廉政之基,健全基本知识体系、强化能力之基,增强干部素质培养的系统性、持续性、针对性。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要建立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坚持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广开进贤之路,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岗相适。要始终坚持吸纳人才,不断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的素质,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建设高质量的党组织,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高效、运转畅通的制度体系。广大党员的素质和能力高低,对于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基础性作用,但党的执政能力不是党员能力的简单汇总。党之所以要组织起来,就是因为组织的整体力量大于组织内部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在党员个体能力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要保证和增强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就要保证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党组织与党组织之间实现科学、合理、有机的配置和组合。权力和责任配置合理、人员组合得当,党员和党组织的积极性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取得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效果;配置和组合得不好,就可能导致权责不清、沟通不畅、矛盾丛生、效率低下,出现整体小于个体之和的情况,甚至毫无整体力量可言。这种配置和组合,就是包括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管理制度在内的党的组织制度体系。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全局性。党的基本制度好、领导体制适应党的事业发展要求、工作机制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就不断提高;反之则会下降。因此,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重视党的体制机制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因此,全党同志必须增强组织建设意识,时刻警惕弱化组织的现象发生,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各级党组织应始终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自觉遵守党章党规、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的纪律、优化党的作风。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必须维护党中央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党的地方组织必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党的基层组织应从严抓好落实,加强各领域党建工作,确保党的主张和决策落到实处。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至关重要。要敢于进行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毒,敢于壮士断腕。我们党只有勇于直面问题,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确保党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思想宣传范文】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就告诉我们: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根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和“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从独特性和力量两层意思,表明了文化自信的独特作用。

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打牢思想根基,提供精神、智慧和道义的支撑。道路、理论、制度的内涵界定,都包含着文化的基础要素。道路的确立、理论的架构、制度的建立,都必然由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

文化自信的内涵,不仅渗透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还渗透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日常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审美追求等方面。文化自信的最大特质,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思维力、先导力、潜移力、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创造力、孵化力、和谐力、和合力、感染力,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深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是激励我们攻坚克难、克敌制胜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国家、民族、群体、个人失去了文化自信的根基、灵魂,必将无所适从。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

文化自信一旦确立起来,就将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形成高尚的伦理道德、正确的行为操守、优雅的审美情趣,并在具体实践中规范、制约和激励人们的行动。文化的重大功能,是“教化”“化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人们的精神基因,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以繁荣和昌盛。文化建设是在精神领域搞建设,与盖大楼、修公路不一样,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建成的。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文化的改革需要更长的时间。为此,文化建设既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期坚韧不拔的精神。只有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化经典名篇、文化大家大师,无一不是在人类文化长期积淀和接力推进中才诞生的。这都充分表明了文化自信“更深厚”的特性。

正是由于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特性,使得文化自信产生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取得“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效果。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坚持用先进的文化“教化”“化人”的过程,都是先进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人民观、历史观等潜移默化的结果。

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正因为文化自信有着上述独特作用,它的意义也就特别重大。这些重大意义可从多个维度去作分析。

从国际发展的趋势看,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20世纪后期,随着知识经济、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互联网、新能源等的发展,人们认为文化变成了当代国际竞争中的新焦点。19世纪是靠军事改变世界,20世纪是靠经济改变世界,21世纪则要靠文化改变世界。从这一意义上说,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从理论上看,将三个自信拓展为四个自信,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视野和空间。自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以来,从理论变为实践,从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便形成了理论、运动、制度“三统一”的观念和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和框架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提供思路和启示,为我们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找到了突破口、生长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看,文化自信指明了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实践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自信的提出,正好为我们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指出了实践方向。那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和部署,在新的实践中,扎扎实实地搞好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抓好文化建设,更好地在国内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在国际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带来福祉。

从我国要实现由富变强的历史性飞跃看,文化自信是实现这一新飞跃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复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离不开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强盛,都需要以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发展为支撑。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从国家安全看,文化自信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激烈斗争、保证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可预测的因素日益增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信息大爆炸,传播大变革,多元文化碰撞冲击强烈,社会急剧转型,使得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表现出更多困惑,呈现出信念缺失、精神空虚、价值虚无、享乐拜金等一系列问题。信息化、网络化的普及,既给人们便捷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供机遇,又给各种不良文化的渗透提供渠道,使得我国不可避免地受到腐朽、有害、不良文化的挑战,影响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诸多意识形态的巨大浪潮中,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抵制腐朽、有害、不良文化的冲击,才能在对外交流和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话语权,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思想宣传范文】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10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党内纪律的形式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作出明确要求。良好的家规有利于孕育良好的家风,对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进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我国历来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因此,优秀传统家规中的许多内容对于新时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仍具有积极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公正公道的处世观。

为官做事离不开一颗为公之心,惟有事事处处都站在人民的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公为民,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的认可。我国传统家规明确反对以私害公,强调为官者要以公心为大,公正公道、奉公勤政是我国传统家规中的重要内容。年富《官箴》刻石有言:“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徐氏家范》有言,“为家长者,必秉公执直”。《郑氏规范》中要求子孙“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并指出“子孙倘有出仕者,当蚤夜切切以报国为务”。这些家规成为郑氏家族后人戴在头上的一道“紧箍”,也在时刻警醒后人,为官做事一定要坚持公正公道、为公为民。

公正公道之心体现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在家庭点滴中不断培养、潜移默化。我国传统家规主张以公心治家,用公心影响后人的内容还有很多,例如“家长专以至公无私为本,不得徇偏”、“凡宗族间有是非曲直,族长当秉公道以决之”等。秉公评判,才能用公正公道的家庭文化孕育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为公之心。

忠诚、干净、担当是新时代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没有公道之心,就不可能做到忠诚、干净、担当。秉持公心,才能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对党忠诚;一心为公,才能砥砺我们担当作为。

二、清正廉洁的从政观。

在我国不同时代的家规家训中,有很多内容都在教诫子女及家人要清正廉洁、洁身自好、勿贪勿奢,并将廉和耻结合起来,以知耻之心来促廉洁。这对于我们继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具有现实意义。有家训指出,“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为官者手中握有一定的公权力,必须懂得廉耻,坚决“不取”,做到清正廉洁。

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还有家训指出,“仕宦不得以贿败官,贻辱祖宗”。由此可见,传统家规对贪赃枉法的行为是零容忍的。“不惟厚禄万钟为贵,而以节义为贵;不以黄金为富,而以经术为富。一身立政,民有可德之惠;一家积善,史有可录之功”。厚禄、黄金不是为官者的真“财富”,为官者真正的财富是老百姓感怀的惠政,是实实在在为民的政绩。“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为官清廉、洁身自好、言传身教,是留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教育亲属子女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习好传承好古人清廉的从政观,始终做传承清廉家风,弘扬清风正气的坚定践行者,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三、慎于律己的修养观。

权力越大,责任越重,经受的考验也越多。面对“围猎”在身边的各种诱惑,党员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慎始慎终、慎于律己。

在我国传统家规家训中常有以“毋”字开头的警句,这些内容在时刻警醒人们要手握戒尺、慎于律己。如“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不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等。重大节尚须慎小节,私心、怠惰、奢侈、罔法、纵欲等,往往都是从细微处开始侵蚀为官之德,这就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慎小处、慎细行、慎微末。领导干部手中握着公权力,交友就不再是纯粹个人的小事,而是事关能否公正用权、廉洁从政的大事,所以必须慎重。正如《颜氏家训》所言:“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人际关系、朋友交往看似小事,却会影响人的一生,稍有不慎,便会走上不归路。身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自身交友原则,慎交友、交好友。

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各种诱惑面前能否坚守初心,做到慎于律己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要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要警钟长鸣,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在慎于律己中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起考验,不断增强抵御诱惑的能力与定力。

四、勤俭淡泊的生活观。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应该长期坚持并不断弘扬的光荣传统。《郑氏规范》指出:“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吾何害哉!”还有的家训则要求“子孙不得无故设席,以致滥支。唯酒食是议,君子不取。”“家业之成,难如升天,当以俭素是绳是准”。传统家规中所大力倡导的勤俭生活态度,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应当率先垂范。

诸葛亮《诫子书》中有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勤俭虽只是个人生活习惯,却与一个人的品行修养关系密切,更与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休戚相关。“勤俭者谋生之本计,亦人生立德之善道。惰则为失身之始,奢则为丧家之阶”。保持勤俭本色,才能正气浩然、初心不改,才能在为人民服务中找到人生乐趣。“大凡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是可以养德也”。勤俭与清廉密切相关,为官从政者一旦有了贪欲,开始向往奢侈享受而丢弃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就极易滑向腐败的深渊。

“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但比富比奢肯定不是共产党人的生活观。厉行节俭、淡泊名利,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在勤俭节约的生活中远离低级趣味,培养高尚情操,树立起立德立功立言的远大抱负,真正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

总之,我们要深入学习、认真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治家格言、家规家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保持优秀家风成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成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作出重要贡献。

【思想宣传范文】五。

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解放思想始终是回响在神州大地的主旋律。四十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冲破传统思想观念束缚,扫除掣肘改革的思想障碍,为改革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进入新时代,改革又到了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以前。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我们要坚持以思想大解放实现改革大突破,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

解放思想,顾名思义就是解除思想观念的束缚,使思想观念符合实际并与时俱进。回首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无论是社会制度更替,还是社会变革,无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解放思想始终是我们党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强大武器。我们党通过解放思想,克服了教条主义,从中国国情出发,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艰辛探索中走过了一段曲折路程,脱离国情和时代变化的思想观念,曾经一度让国家处于“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打破了传统思想禁锢。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思想的解放促进了改革不断深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长期被贴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标签,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思想障碍。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思想束缚,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走向全方位对外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四十年来,解放思想始终为改革开放解除桎梏、扫清障碍、注入动力。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飞跃;每一次观念更新,都促使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实事求是。新时代新征程,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而是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解放思想的出发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臆断、固有经验和本本出发;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主观符合客观、理论符合实际。解放思想,就是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消除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与时代变化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不断确立符合实际、与时俱进、满足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实现理论和制度、思路和对策、举措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在新时代,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求实意识和创新意识。

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解放思想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排除各方面的干扰,才保证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社会主义旗帜始终高高飘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在空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保持思想定力和战略定力,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

增强求实意识,就是解放思想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基本国情作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推动国家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在新时代,要进一步增强求实意识,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又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前推进。

增强创新意识,就是解放思想必须克服教条主义,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解放思想的核心要义,解放思想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四十年来,我们党坚持改革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繁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新时代,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摒弃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为改革发展扫除思想障碍,以创新驱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以思想大解放实现改革大突破。

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立足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和长远目标,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改革新突破。

重视理论学习,把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解放思想的强大武器。推进思想解放,关键要准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要求我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和把握其中的理论基础、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

强化问题导向,以实践成效检验思想解放成效。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解放思想的目的所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解放思想,辩证施策、对症下药,确保解决问题、取得实效。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解放思想的主体。解放思想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活动,需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获取智慧和力量,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推动。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虚心向人民学习,总结提升人民创造的实践经验,汲取人民的思想智慧,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凝聚更加磅礴的力量。

勇于担当作为,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深化改革。解放思想贵在勇于担当。冲破传统思想观念,实现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需要勇气、胆识和魄力。在新时代,面对更深层次的矛盾和“硬骨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担当意识,敢想敢干、敢闯敢试,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以发展大局为重,以人民群众福祉为重,勇于作出自我牺牲。要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坚决将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落到实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强大动力。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思想宣传范文怎么写篇四

“思想政治理论课追求三讲:讲政治、讲科学、讲故事。在注意价值引领的同时,还要从学理上把理论讲透,并且得拿事实说话,有温度、有色彩,不枯燥、接地气,让马克思说中国话,让高深的理论‘说’家常话。”熊说。

教书:将理论与现实打通。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上讲的是硬邦邦的理论,学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现实。如何将二者打通,成为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不少年轻教师十分“怵头”,熊却认为:“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讲解,把思政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贯穿其中,是教会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的大好机会。”于是,她的课上,总是不乏当前的热点话题,理论阐释、现实关联相得益彰。

让学生们惊讶的是,熊老师居然能用70多首歌曲,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壮阔历程串联起来。《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工友歌》是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春天的故事》是扑面而来的改革春风……“现在的学生都有个性,要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做到‘配方科学、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熊说。

熊还常常把学生请上讲台。主题发言,让学生就热点话题分组研究,以幻灯片、音视频甚至是辩论赛或小品的形式汇报展示;新闻播报,让学生变身主播,用课前10分钟播报一周国内外新闻。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为了讲好思政课,熊先后主持了“传播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等多个课题,以及近20个教学改革项目,让一堂课的精彩从深厚的理论土壤中“冒出来”。早在20xx年,熊主讲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就被评为国家精品课,并先后获得“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思政课是教师个人信念的外化,教师必须成为这些信念的信仰者和践行者。”熊深有感触地说:“作为思政课教师,就得‘身教胜言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

育人:要真正将学生放在心上。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熊常说,“教学一时,师友一生”。每个学生,她都放在心上,希望他们在汲取知识营养的同时,心有家国情怀,把人生之路走好。

“这样的‘课间甜点’,熊老师足足做了100多个!”学生赵颖媛说:“我们内心里常常有很多困惑,熊老师理解我们的纠结,总能及时给我们以指点。”

“熊老师,工作不好找,我感到很无助”“熊老师,我是转专业过来的,有些跟不上”“熊老师,我在人际交往上有困惑”……熊老师是学生们的“知心姐姐”。“做熊老师的学生,让人羡慕!”学生耿幸宏开心地回忆,大学时光,跟着熊老师,他们看过秋日的红叶,赏过冬天的落雪。

熊很懂她的学生:“学生有问题时会很无助,这时很需要一个人去点拨、开导,哪怕只是老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宽慰的话,也许就豁然开朗了。”

“讲好思政课,不仅仅需要知识传授,更重要的任务是品德培养和价值认同的教育。”熊认为,思政课教师要有育人情怀,真正关心爱护学生。20xx年来,她一直用对学生的爱诠释着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与责任,先后被学生们评为“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并获得“北京市师德标兵”称号。

传承:让青年教师少走弯路、尽快成长。

这些年来,自己摸索的艰难、积累的经验、研究的成果……熊想把这些传授给青年教师们,让他们少走弯路、尽快成长。

“培养未来的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熊说。20xx年,熊工作室入选首批“北京市名师工作室”。此后,她正式承担起每年培训北京市思政课新上岗教师的任务。

如何把培训做出特色、达到预期效果?熊经过反复论证,规划了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思政课建设和师德教育、科研基础能力训练、教学法和基本技能、异地教学等五大模块内容。

“培训中的‘微格’训练,给我们做了一次‘核磁共振’,全角度、全方位地对我们的授课进行了扫描!”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学员沈震兴奋地说。

“微格”训练,就是先请每位学员进行15分钟的课堂教学,全程录像;然后由学员给自己打分,再请教学名师进行专家诊断;最后,大家分组交流讨论,给学员“集体会诊”。刚开始“问诊”,来自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员袁红有点不好意思:“每次回放自己的视频,都要鼓起勇气。但真的直面了问题后,就迫切地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说话是一门艺术。同样的话,不同人说为什么效果不一样?因为语言有温度和色彩,包含着情感、信念以及价值观。”熊说。

新上岗教师培训,把思政课青年教师领进门;青年教师发展论坛,建起“能量加油站”;“北京思想青年”微信公众号,打造“移动课堂”……如今,熊xx名师工作室已形成三级培训体系,实现青年教师培养长流水、不断线。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培养6期近500名新上岗教师,学员满意率达100%,一位位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个大舞台,我们要将其作为毕生追求,把所讲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言传,更要身教,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熊充满期望地嘱咐学员们。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思想宣传范文怎么写篇五

在20xx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是在党的十九大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作出的新的战略谋划和总体部署。五年前,在党的xx大之后不久,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就宣传思想工作的若干重大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开创了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五年前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讲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次思想动员,集中回应了宣传思想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系统阐发,发出了打好宣传思想工作主动仗的动员令。20xx年,重要讲话则是在党的xx大以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宣传思想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果,总结宣传思想工作的经验和规律,明确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的任务书。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奋力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第一,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必须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引领我们不断前进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出,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始终不渝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坚定理想信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推动这一重要思想深入人心。我们要坚持不懈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不断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第二,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必须遵循宣传思想工作的客观规律,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九个坚持”。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重视宣传思想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传家宝,善于做宣传思想工作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和政治优势。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战线积极作为、开拓进取,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五年多来,对新闻宣传、网络舆论、文艺文化、哲学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校工作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全面阐发,不断深化了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实践证明,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完成现阶段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遵循宣传思想工作实践中总结的客观规律和宝贵经验。

在这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将这些思想成果集中概括为“九个坚持”。他强调,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些重要思想,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当前,我们要深刻理解“九个坚持”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把握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根本任务、理论武装、核心价值、文化自信、舆论传播、创作导向、网络建设、对外宣传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在坚持中不断推进和发展宣传思想工作,真正做到守正创新。

第三,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必须牢牢抓住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这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宣传思想工作目标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党的十九大后就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作出的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是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举旗帜,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完成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的战略任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聚民心,就是要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履行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展形象,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五个方面的使命任务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涵盖了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发力方向。同时,宣传思想工作还必须“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这三个“下功夫”,从宣传思想工作的组织实施、内容形式、质量水平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宣传思想工作战线要牢记使命任务,深入分析研究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关键处和要害处的具体内容,把抓基层、打基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总结经验,找准短板不足,创新工作思路、举措和办法。在实际工作中要锐意改革创新,勇于担当作为,通过团结协作、艰苦努力,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第四,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必须坚持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新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要守正出新,有新气象新作为。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就是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要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于宣传思想工作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宣传思想工作的各个环节,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要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把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落到实处,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要加大意识形态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管理和建设并举,在深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基础上,加大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力度,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要履行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尊重新闻舆论规律,改进宣传报道,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抓好媒体融合发展,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提升新闻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和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精品力作,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要抓住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个关键因素,教育引导宣传思想工作者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思想宣传范文】二。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顺利实现党的伟大目标,全党必须自觉顺应历史规律,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

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我们党不论是进行革命、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执政党并长期执政,说到底,就是因为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伟大动力,是党执政能力的本源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就是要通过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增强人民群众对党执政的支持力、拥护力。最广大人民群众越是支持和拥护党,党的执政能力就越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着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过硬、本领过硬、制度过硬。

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急人民之所急,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我们党执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具体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把执政宗旨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不断给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面临的各种困难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解决好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匡正社会风气;通过在具体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自觉树立党员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在制度建设方面,必须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拓宽密切党同人民血肉联系的渠道。指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确保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真实的民主权利,让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有助于我们党了解群众的现状和愿望,进一步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带领群众前进;有助于党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治理国家和社会,优化社会治理多元主体格局,支持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有助于从根本上保证党永不脱离群众,从而获得执政和前进的动力。

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大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牵引力。

强调: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党的地方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开展任何一项重要工作,总要抓好“组织落实”。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依托,没有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机制,不论什么样的先进思想和正确路线都不可能落到实处。这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党的组织建设的根本原因所在。建设高质量的党组织,必须使其具有坚不可摧的凝聚力、无坚不摧的战斗力、强大磁场般的吸引力和牵引力。

建设高质量的党组织,必须不断吸纳更多高质量人才,全面提高党员素质。党是党员的集合体,党的力量首先取决于全体党员的素质。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基础在于广大党员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始终坚持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注重提高党员素质,广开进贤之路,吸纳众多高质量人才。强调,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重点是要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要建立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教育引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筑牢信仰之基,加强政德修养、打牢从政之基,严守纪律规矩、夯实廉政之基,健全基本知识体系、强化能力之基,增强干部素质培养的系统性、持续性、针对性。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要建立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坚持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广开进贤之路,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岗相适。要始终坚持吸纳人才,不断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的素质,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建设高质量的党组织,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高效、运转畅通的制度体系。广大党员的素质和能力高低,对于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基础性作用,但党的执政能力不是党员能力的简单汇总。党之所以要组织起来,就是因为组织的整体力量大于组织内部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在党员个体能力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要保证和增强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就要保证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党组织与党组织之间实现科学、合理、有机的配置和组合。权力和责任配置合理、人员组合得当,党员和党组织的积极性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取得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效果;配置和组合得不好,就可能导致权责不清、沟通不畅、矛盾丛生、效率低下,出现整体小于个体之和的情况,甚至毫无整体力量可言。这种配置和组合,就是包括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管理制度在内的党的组织制度体系。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全局性。党的基本制度好、领导体制适应党的事业发展要求、工作机制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就不断提高;反之则会下降。因此,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重视党的体制机制建设。

指出:“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因此,全党同志必须增强组织建设意识,时刻警惕弱化组织的现象发生,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各级党组织应始终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自觉遵守党章党规、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的纪律、优化党的作风。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必须维护党中央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党的地方组织必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党的基层组织应从严抓好落实,加强各领域党建工作,确保党的主张和决策落到实处。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至关重要。要敢于进行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毒,敢于壮士断腕。我们党只有勇于直面问题,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确保党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思想宣传范文】三。

党的xx大以来,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学懂弄通做实重要论述精神,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就告诉我们: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根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和“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从独特性和力量两层意思,表明了文化自信的独特作用。

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打牢思想根基,提供精神、智慧和道义的支撑。道路、理论、制度的内涵界定,都包含着文化的基础要素。道路的确立、理论的架构、制度的建立,都必然由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

文化自信的内涵,不仅渗透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还渗透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日常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审美追求等方面。文化自信的最大特质,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思维力、先导力、潜移力、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创造力、孵化力、和谐力、和合力、感染力,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深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是激励我们攻坚克难、克敌制胜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国家、民族、群体、个人失去了文化自信的根基、灵魂,必将无所适从。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

文化自信一旦确立起来,就将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形成高尚的伦理道德、正确的行为操守、优雅的审美情趣,并在具体实践中规范、制约和激励人们的行动。文化的重大功能,是“教化”“化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人们的精神基因,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以繁荣和昌盛。文化建设是在精神领域搞建设,与盖大楼、修公路不一样,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建成的。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文化的改革需要更长的时间。为此,文化建设既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期坚韧不拔的精神。只有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化经典名篇、文化大家大师,无一不是在人类文化长期积淀和接力推进中才诞生的。这都充分表明了文化自信“更深厚”的特性。

正是由于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特性,使得文化自信产生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取得“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效果。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坚持用先进的文化“教化”“化人”的过程,都是先进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人民观、历史观等潜移默化的结果。

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正因为文化自信有着上述独特作用,它的意义也就特别重大。这些重大意义可从多个维度去作分析。

从国际发展的趋势看,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20世纪后期,随着知识经济、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互联网、新能源等的发展,人们认为文化变成了当代国际竞争中的新焦点。19世纪是靠军事改变世界,20世纪是靠经济改变世界,21世纪则要靠文化改变世界。从这一意义上说,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正如指出的:“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从理论上看,将三个自信拓展为四个自信,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视野和空间。自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以来,从理论变为实践,从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便形成了理论、运动、制度“三统一”的观念和模式。党的xx大以来,提出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和框架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提供思路和启示,为我们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找到了突破口、生长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看,文化自信指明了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实践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自信的提出,正好为我们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指出了实践方向。那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和部署,在新的实践中,扎扎实实地搞好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抓好文化建设,更好地在国内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在国际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带来福祉。

从我国要实现由富变强的历史性飞跃看,文化自信是实现这一新飞跃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复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离不开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强盛,都需要以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发展为支撑。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从国家安全看,文化自信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激烈斗争、保证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可预测的因素日益增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信息大爆炸,传播大变革,多元文化碰撞冲击强烈,社会急剧转型,使得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表现出更多困惑,呈现出信念缺失、精神空虚、价值虚无、享乐拜金等一系列问题。信息化、网络化的普及,既给人们便捷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供机遇,又给各种不良文化的渗透提供渠道,使得我国不可避免地受到腐朽、有害、不良文化的挑战,影响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诸多意识形态的巨大浪潮中,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抵制腐朽、有害、不良文化的冲击,才能在对外交流和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话语权,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思想宣传范文】四。

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还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20xx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党内纪律的形式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作出明确要求。良好的家规有利于孕育良好的家风,对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进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我国历来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因此,优秀传统家规中的许多内容对于新时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仍具有积极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公正公道的处世观。

为官做事离不开一颗为公之心,惟有事事处处都站在人民的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公为民,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的认可。我国传统家规明确反对以私害公,强调为官者要以公心为大,公正公道、奉公勤政是我国传统家规中的重要内容。年富《官箴》刻石有言:“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徐氏家范》有言,“为家长者,必秉公执直”。《郑氏规范》中要求子孙“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并指出“子孙倘有出仕者,当蚤夜切切以报国为务”。这些家规成为郑氏家族后人戴在头上的一道“紧箍”,也在时刻警醒后人,为官做事一定要坚持公正公道、为公为民。

公正公道之心体现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在家庭点滴中不断培养、潜移默化。我国传统家规主张以公心治家,用公心影响后人的内容还有很多,例如“家长专以至公无私为本,不得徇偏”、“凡宗族间有是非曲直,族长当秉公道以决之”等。秉公评判,才能用公正公道的家庭文化孕育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为公之心。

忠诚、干净、担当是新时代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没有公道之心,就不可能做到忠诚、干净、担当。秉持公心,才能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对党忠诚;一心为公,才能砥砺我们担当作为。

二、清正廉洁的从政观。

在我国不同时代的家规家训中,有很多内容都在教诫子女及家人要清正廉洁、洁身自好、勿贪勿奢,并将廉和耻结合起来,以知耻之心来促廉洁。这对于我们继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具有现实意义。有家训指出,“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为官者手中握有一定的公权力,必须懂得廉耻,坚决“不取”,做到清正廉洁。

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还有家训指出,“仕宦不得以贿败官,贻辱祖宗”。由此可见,传统家规对贪赃枉法的行为是零容忍的。“不惟厚禄万钟为贵,而以节义为贵;不以黄金为富,而以经术为富。一身立政,民有可德之惠;一家积善,史有可录之功”。厚禄、黄金不是为官者的真“财富”,为官者真正的财富是老百姓感怀的惠政,是实实在在为民的政绩。“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为官清廉、洁身自好、言传身教,是留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正如所指出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教育亲属子女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习好传承好古人清廉的从政观,始终做传承清廉家风,弘扬清风正气的坚定践行者,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三、慎于律己的修养观。

权力越大,责任越重,经受的考验也越多。面对“围猎”在身边的各种诱惑,党员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慎始慎终、慎于律己。

在我国传统家规家训中常有以“毋”字开头的警句,这些内容在时刻警醒人们要手握戒尺、慎于律己。如“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不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等。重大节尚须慎小节,私心、怠惰、奢侈、罔法、纵欲等,往往都是从细微处开始侵蚀为官之德,这就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慎小处、慎细行、慎微末。领导干部手中握着公权力,交友就不再是纯粹个人的小事,而是事关能否公正用权、廉洁从政的大事,所以必须慎重。正如《颜氏家训》所言:“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人际关系、朋友交往看似小事,却会影响人的一生,稍有不慎,便会走上不归路。身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自身交友原则,慎交友、交好友。

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各种诱惑面前能否坚守初心,做到慎于律己至关重要。强调:“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要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要警钟长鸣,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在慎于律己中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起考验,不断增强抵御诱惑的能力与定力。

四、勤俭淡泊的生活观。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应该长期坚持并不断弘扬的光荣传统。《郑氏规范》指出:“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吾何害哉!”还有的家训则要求“子孙不得无故设席,以致滥支。唯酒食是议,君子不取。”“家业之成,难如升天,当以俭素是绳是准”。传统家规中所大力倡导的勤俭生活态度,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应当率先垂范。

诸葛亮《诫子书》中有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勤俭虽只是个人生活习惯,却与一个人的品行修养关系密切,更与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休戚相关。“勤俭者谋生之本计,亦人生立德之善道。惰则为失身之始,奢则为丧家之阶”。保持勤俭本色,才能正气浩然、初心不改,才能在为人民服务中找到人生乐趣。“大凡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是可以养德也”。勤俭与清廉密切相关,为官从政者一旦有了贪欲,开始向往奢侈享受而丢弃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就极易滑向腐败的深渊。

“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但比富比奢肯定不是共产党人的生活观。厉行节俭、淡泊名利,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在勤俭节约的生活中远离低级趣味,培养高尚情操,树立起立德立功立言的远大抱负,真正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

总之,我们要深入学习、认真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治家格言、家规家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保持优秀家风成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成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作出重要贡献。

【思想宣传范文】五。

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解放思想始终是回响在神州大地的主旋律。四十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冲破传统思想观念束缚,扫除掣肘改革的思想障碍,为改革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进入新时代,改革又到了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以前。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我们要坚持以思想大解放实现改革大突破,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

解放思想,顾名思义就是解除思想观念的束缚,使思想观念符合实际并与时俱进。回首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无论是社会制度更替,还是社会变革,无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解放思想始终是我们党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强大武器。我们党通过解放思想,克服了教条主义,从中国国情出发,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艰辛探索中走过了一段曲折路程,脱离国情和时代变化的思想观念,曾经一度让国家处于“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打破了传统思想禁锢。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思想的解放促进了改革不断深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长期被贴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标签,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思想障碍。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思想束缚,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走向全方位对外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四十年来,解放思想始终为改革开放解除桎梏、扫清障碍、注入动力。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飞跃;每一次观念更新,都促使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

强调,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实事求是。新时代新征程,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而是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解放思想的出发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臆断、固有经验和本本出发;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主观符合客观、理论符合实际。解放思想,就是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消除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与时代变化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不断确立符合实际、与时俱进、满足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实现理论和制度、思路和对策、举措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在新时代,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求实意识和创新意识。

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解放思想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排除各方面的干扰,才保证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社会主义旗帜始终高高飘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在空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保持思想定力和战略定力,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

增强求实意识,就是解放思想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基本国情作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推动国家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在新时代,要进一步增强求实意识,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又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前推进。

增强创新意识,就是解放思想必须克服教条主义,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解放思想的核心要义,解放思想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四十年来,我们党坚持改革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繁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新时代,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摒弃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为改革发展扫除思想障碍,以创新驱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以思想大解放实现改革大突破。

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立足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和长远目标,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改革新突破。

重视理论学习,把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解放思想的强大武器。推进思想解放,关键要准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要求我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和把握其中的理论基础、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

强化问题导向,以实践成效检验思想解放成效。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解放思想的目的所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解放思想,辩证施策、对症下药,确保解决问题、取得实效。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解放思想的主体。解放思想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活动,需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获取智慧和力量,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推动。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虚心向人民学习,总结提升人民创造的实践经验,汲取人民的思想智慧,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凝聚更加磅礴的力量。

勇于担当作为,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深化改革。解放思想贵在勇于担当。冲破传统思想观念,实现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需要勇气、胆识和魄力。在新时代,面对更深层次的矛盾和“硬骨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担当意识,敢想敢干、敢闯敢试,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以发展大局为重,以人民群众福祉为重,勇于作出自我牺牲。要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坚决将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落到实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强大动力。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思想宣传范文怎么写篇六

内容提要:作为塑造青年大学生灵魂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思政课要强化价值引领;作为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政课要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实现知、情、意、行有机统一。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扎实办好思政课,从理论武装、价值引领、实践养成等方面持续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理论武装。

青年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对实现人生目标有着强烈渴望。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是他们的特点,也是他们的优点。作为塑造青年大学生灵魂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筑牢思想根基。

深化理论研究阐释。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要把彻底的理论讲透彻,必须深化研究阐释、学懂弄通做实。要加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型智库建设力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组织力量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攻关,为办好思政课打下坚实理论基础。近年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建设,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课题,形成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

抓好理论学习教育。理论武装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是塑造灵魂的工程。青年大学生坚持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什么样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和分析问题,决定其人生发展方向。思政课是事关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课程,必须重视理论学习教育。要继续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遵循不同学段、年龄段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透彻,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讲清楚。采取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抓好理论学习教育,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深入推进小班教学、中班研讨、大班讲座,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主动回应学生关切。网络是青年大学生的重要信息源,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纷繁复杂,既有主旋律,也有杂音噪音。思政课要直面杂音噪音的干扰,主动回应青年大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解答,将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把事实和道理讲清讲透。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调研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行,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努力使课堂讲授有的放矢、直抵人心。

强化价值引领。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思政课要强化价值引领。

健全课程体系。坚持思政课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作用,健全课程体系,解决好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两张皮”问题,形成同向同行协同效应。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作为教材讲义必学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建立健全课程育人评价机制,把课程育人效果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晋职晋级的评价内容。

拓展平台载体。思政课要以开放姿态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统筹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促进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协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推动人人上讲台,鼓励领导干部、教学名师、优秀辅导员、优秀青年大学生走上思政课讲台。做到处处是思政课堂,发挥博物馆、校史馆的育人功能,依托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高新科技园等场所建立多种形式的育人基地,在思政课堂、思政教材之外构筑青年大学生成长空间。实现时时有思政教学,把开学第一课、毕业典礼发言等变成宣传党的政策主张、阐释理想信念的重要讲堂;抓住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等重大时间节点,开展中国梦、爱国主义等主题教育;制作网络课程、开设网络专栏、创作网络文化产品,让思政课联网上线,随时可听可看可学。

创新方法手段。不断创新话语表达和传播手段,运用青年大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语言,通过个性化表达、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互动化传播,把有意义的内容讲得有意思,让思政课教学立体鲜活、可感可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展教书育人奖等评选,组织“五四奋斗的青春”分享会、“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演讲比赛,让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突出实践养成。

青年大学生普遍磨砺不足、锻炼不够,有些人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产生眼高手低的问题。作为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政课要把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个人小目标与国家大目标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实现知、情、意、行有机统一。

磨砺意志品质。针对一些青年大学生存在的意志薄弱、担当精神不足等问题,思政课要发挥好磨砺意志、淬炼品质的作用,扎实开展军事理论与训练、劳动锻炼、创新创业等实践教学,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耐挫能力和坚强意志,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扎实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鼓励青年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

深化认知认同。针对思政课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问题,思政课教学要根据青年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发挥其主体性作用,综合运用小组研学、课堂辩论、情景展示、基层调研等实践教学手段,帮助他们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深化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认识,厚植对党、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

增长学识才干。针对一些青年大学生存在的动手能力弱、社会经验不足问题,思政课要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等实践教育教学,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增长学识才干、施展个人才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深入开展“青年学子红色筑梦之旅”、社区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青年大学生开展脱贫调研、乡村振兴策划等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通过实践深化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思想宣传范文怎么写篇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学习宣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核心就是要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更好地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作用,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1.入心入行是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的本质要求。

宣传思想工作强不强,关键是看工作质量和水平是否达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目标要求。把准人的思想动态、激发人的信心斗志、凝聚人的精神力量,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强起来不仅是要在物质方面强起来,也要求全体人民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水平相应提高,在价值观念上同心同德,在干事创业上同向同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一是要在价值观念上同心同德。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树牢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广大人民的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注重在育新人上出实招,着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二是要在干事创业上同向同行。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和调结构稳增长保民生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改革路上我们还面临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攻坚战。如何引导人民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不断增加自豪感、自信心,更加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弘扬爱国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奋斗精神,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用“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不成我必有责”的担当精神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的关键是要探索行之有效、管用能用的路径和方法,使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要求能符合时代特征、受众特点和内在规律。常做常新就是要在总结和把握规律性的基础上,使宣传思想工作体现创新性、富有创造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

一是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规律性。宣传思想工作具有内在规律性和科学性,把握传播规律,注重话语体系建设,既要讲清楚怎么看,又要说明白怎么办,通过解疑释惑、疏导情绪,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善于运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做宣传思想工作要善于讲故事,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启示人和引导人。要善于把握受众特点、现实需求和接受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思想工作。要善于运用形象化解读、故事化表达和差异化传播等策略,把“大众化”与“化大众”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宣传思想工作与普通群众“隔着一条河”,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是宣传思想工作要富有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宣传思想工作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事业,要注重手段方式方法创新,坚持把有意义的内容和有意思的传播手段相结合。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优势,净化网络空间,提高用网治网水平,用新技术植入老载体、创建新平台,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要注重发挥时代新风和社会风向的引领作用,广泛开展先进典型先进模范培育、选树和宣传工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和关爱先进的浓厚氛围,弘扬时代新风和社会正气,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不断提升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和发展人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在用情和用力上同时发力。

一是用情书写。宣传思想工作要紧跟人民群众生活的脚步,感知人民群众生活的态度,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才能充满情感、充满温度,抒写新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的新史诗。走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从人民群众的大智慧中汲取养分,让人民群众讲好自己的故事、国家的故事和民族的故事,以典型的小事例、从小角度揭示和折射社会生活,做到小切口揭示大主题、小事情反映大时代,逐步实现宣传思想工作全覆盖、无死角。

用情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从基层这一富矿中汲取营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中,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化解基层宣讲“听不到”“听不进”“听不懂”同时存在的矛盾,打通宣传思想工作直抵人心的“最后一公里”。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主动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同坐一条凳,共围一张桌,了解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是什么,了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什么,了解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等等,找寻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最有底气和最朴实的能量。宣传思想工作在基层扎根越深,深入人心也就越深,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也就提升得越快。只有始终保有人民立场感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工作做到心坎上,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是用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工作规律,注重方式方法,掌握好时度效的“火候”,掌握好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主动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站等场所,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个性化的宣传策略和宣传手段;要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大力培育时代新人。要将网上与网下的力量有效整合,打造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体矩阵,营造强大的能量气场,影响人、引领人、塑造人。要发挥好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英雄烈士等的榜样示范作用,增强岗位意识,强化社会服务与实践养成,以最新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为自身在新时代成为时代新人准确定位。尤其是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下大力气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持能力为本,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久久为功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理论武装,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科学体系和丰富内涵,牢牢把握住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同时,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决杜绝“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等问题,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下沉到基层,少些走马观花,多点蹲点观察,少些“清谈官”,多些“老黄牛”。

【思想宣传范文】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最为集中而深刻地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蕴和思想力量,最为集中而深刻地彰显了中国精神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民族风范,也最为集中而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

回应时代要求,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核心内涵,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中国梦这个重要主题,深刻阐述民族复兴的基本内涵,深刻揭示我们在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所处的方位,科学规划民族复兴的实现路径、战略步骤,是引领民族复兴的总纲领,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诸领域、各方面与全过程都紧紧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精进展开,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把握时代特征,科学揭示“三大规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时代特征,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既是科学理论,又是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科学揭示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从对党的地位作用和历史使命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出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管党治党成效显著,党心民心凝聚,执政环境持续改善,执政资源不断优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科学揭示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做出了系统的回答,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科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方位的建设规律。“八个明确”深刻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与核心要义,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等多角度,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十四个坚持”从实践的路径、方略、步骤等方面深刻回答“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方面进行具体谋划,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行动指南。

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国家治理观与全球治理观的统一,鲜明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重要理念,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和道路作出的新思考、新探索。它突破“自我中心”和“单极意识”,以共同发展为追求,兼顾不同的利益,包容不同的价值,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体认,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当代诠释,为人类的共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立足时代问题,确立当代中国发展的方法论。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战略思维是管总的,管长远的,管根本的,是唯物辩证法矛盾规律的具体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贯穿着深邃而高远的战略思维,为中华民族复兴擘画出气象恢宏的发展蓝图。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思维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社会现实,把握发展规律,深刻揭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科学回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准确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彰显了共产党人深厚的历史修养、深邃的历史眼光、深沉的历史智慧。辩证思维是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运用辩证思维的典范,处处体现着“整体”与“部分”、“变”与“不变”、“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思维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底线思维强调居安思危、知危图安,积极进取,赢得主动,是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底线思维警醒我们要时刻注意把握事物的度与量,关注事物微小、连续的变化有可能引起事物根本的质变,尤其是突变。“五大思维”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又吸取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是我们认识与改造世界、探究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制胜法宝,也是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今中国现实问题、指导当代中国前进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思想宣传范文】三。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政治理想、政治立场、政治使命等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政治建设与纪律建设的辩证关系,高度重视政治建设这一根本性建设,强调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以严明的纪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党的纪律建设的重大制度成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了铁的纪律保证。

1.以严明的纪律强化思想引领和党章权威。

正确的政治方向首先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但是,我们绝不是教条主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而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

《条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健全完善制度,深入开展纪律教育,狠抓执纪监督,养成纪律自觉,用纪律管住全体党员”“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等。《条例》把这些内容落实到纪律规定当中,成为全体党员执行党的纪律的行动遵循,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纪律建设中的指导思想地位,并在不同条目中贯穿始终,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向引领作用。

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是管党治党的总规矩,是确保党的政治方向的根本依据,当然也是制定党纪法规的根本遵循。《条例》第一条就明确了《条例》的根本依据是党章;第三条阐述了党章与党的纪律的辩证关系,强调党章作为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和管党治党总规矩的地位,而党的纪律则是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第七条讲到违纪和纪律处分时,首先规定了党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等,必须受到追究。这些内容都突出了党章的最高权威地位。

2.以严明的纪律突出“两个维护”和“四个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章明确规定:“必须实行正确的集中,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

《条例》突出强调了“两个维护”和“四个意识”。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条例》总则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同时提出,“党组织和党员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条例》第六章“对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处分”中,增加了对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不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行为的处分规定;增加对搞山头主义、拒不执行党中央确定的大政方针,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坚决,打折扣、搞变通,以及制造传播政治谣言等危害党的团结统一行为的处分规定;增加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等对党不忠诚不老实行为的处分规定等。

3.以严明的纪律预防和解决现实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卓著成效。但是,党的建设依然面临重大风险挑战,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因素长期存在,“四大考验”长期复杂,“四种风险”尖锐严峻;党内政治生活方面的突出问题不容忽视,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慵懒无为,“四风”问题突出等。这些问题严重侵蚀党的思想基础,破坏党的团结统一,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影响党的事业发展,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党就不能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承担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条例》突出问题导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注重克服和纠正现实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真正体现了全面从严从实的要求。比如,《条例》指出,重点查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在廉洁纪律方面,加强对党员干部从事营利活动的监管,对借用管理和服务对象钱款、通过民间借贷等金融活动获取大额回报等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行为,利用决策、审批过程中掌握的信息买卖股票的行为,利用职权或职务影响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的行为等作出处分规定。

4.以严明的纪律坚守政治理想和政治立场。

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坚持党的政治本色、政治理想、政治立场,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初心使命和政治品格,确保党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向前发展。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党员干部丝毫不能动摇的理想信念,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精神支柱。每个党员在入党之际就明确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奋斗目标,必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现阶段的目标任务就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此,全党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并在思想上同宗教信仰划清界限。《条例》突出地强调了这个方面的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通过各种方式公开发表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改革开放决策,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者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英雄模范,或者歪曲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的,等等,要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对信仰宗教的党员,应当加强思想教育,经党组织帮助教育仍没有转变的,应当劝其退党;劝而不退的,予以除名;参与利用宗教搞煽动活动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始终牢记党的政治本色、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是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深刻内涵。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的根本立场和政治本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为人们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条例》强调,党员干部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清正廉洁,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行为。同时,对于不作为乱作为、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等各类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也作出了明确的纪律处分规定,并结合新的情况增加了对利用黑恶势力欺压群众、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等行为的处分规定。这些规定把党的立场、宗旨和使命落实到工作实际当中,夯实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纪律基础。

5.以严明的纪律实现他律约束和自律自觉有机统一。

党的纪律历来具有外在强制性和内在自律性辩证统一的特点,形成坚定正确方向的合力。一方面强调强制性规范功能,把纪律作为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违反和超越纪律都必须受到应有的处分,强制性地把党员干部的行为约束在纪律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强调教育和自律功能,激励和保护自觉遵守纪律的党员干部,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促进党员干部自觉认同党的纪律。

《条例》提出,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把纪律挺在前面,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党纪面前一律平等。对违犯党纪的党组织和党员必须严肃、公正执行纪律,党内不允许有任何不受纪律约束的党组织和党员。这些原则突出强调了党的纪律的强制规范性和全面约束性。

同时,《条例》还强调,“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处理违犯党纪的党组织和党员,应当实行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做到宽严相济”“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引导党员干部习惯在纪律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这些规定体现了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既发挥纪律的强制和惩戒功能,使纪律成为不可突破的红线;又使党员干部不断增强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形成维护正确政治方向的主体自觉,使铁的纪律真正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

【思想宣传范文】四。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也改变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改革开放不断对党的自我革命提出新要求,赋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新的时代内涵。在领导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进程中,我们党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通过自我革命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将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40年前,“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科技落后、人民贫困,中国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毅然决然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觉醒,引发了一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由此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并正在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跨越。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也改变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改革开放这场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是相辅相成的。

40年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40年来,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到精神面貌,中国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革,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每一个亲历者、实践者对此都有深切体会,任何不怀偏见的人都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

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的。在领导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进程中,我们党也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有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40年的实践表明,改革开放这场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紧密相联、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改革开放不断对党的自我革命提出新要求,赋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新的时代内涵。党的自我革命为改革开放指引方向,并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为改革开放提供有力保障。离开了党的自我革命,改革开放不可能顺利推进,更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通过自我革命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自我革命。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共产党要担负起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责任,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这是对全党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回顾改革开放40年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党的自我革命是全面而深刻的,尤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指导思想无疑是最重要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催生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随着实践的发展,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又先后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写在党的旗帜上。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正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又进一步指导着新的实践。

重新恢复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党的历史告诉我们,正确的思想路线来之不易,一以贯之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更不容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正是因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改革开放才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思想路线问题,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偏离了就要犯大错误。

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都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形成的,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内在统一的,这种内在统一性是巨大的、独特的政治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优势,才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地位变了,环境变了,条件变了,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大大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此有着清醒认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防范和纠正。比如,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大力加强作风建设,使“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赢得了党心民心。坚持不懈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同一切脱离群众的现象作坚决斗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进行自我革命的重要内容。

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是我们党从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为这条重要经验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从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到改进党管干部方法,从建立公务员制度到改革干部选拔、考核、教育、培训、评价体系,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好干部标准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于在新时代如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作出了科学回答。

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重视和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专门就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其中之一就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如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出许多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的思想,有力推动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党对各种经济犯罪活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早有预料,并不断采取措施加以惩治。但是,许多人对改革开放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和严峻性还是估计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力挽狂澜的气魄遏制住了腐败蔓延的势头,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不断巩固发展。

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党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巩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从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制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内政治生活的指导方针、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越来越明确。

在改革开放中将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更加自觉地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社会革命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作为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将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思想上的自我革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定不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使党的全面领导在新时代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来。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就要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就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就要完善领导体制,改进领导方式,增强执政能力。党的领导既要坚持和加强,又要改进和完善,从而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坚定不移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党的建设各项任务。在思想认识上,进一步明确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实际工作中,应牢牢把握党的建设的主线、统领、根基、着力点、总体布局,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坚定不移以使命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推进党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在自身建设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这些宝贵经验绝对不能丢。同时要看到,随着实践发展和时代进步,必须不断推进党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更好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要用党建理论创新来指导和推动党建实践创新,进而推进党建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坚定不移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环境也发生深刻变化,提出了许多新的时代课题。在极其艰巨、复杂、繁重的任务面前,在一个个难题面前,全党必须提高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这是党勇于自我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思想宣传范文】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这一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1.登高望远、居安思危,从战略高度认识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战线积极作为、开拓进取,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然而,面对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首先要善于统揽全局,坚持问题导向,从战略高度认识把握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突出问题。

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依然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当前,多样化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多元化思想观点激烈交锋。比如,意识形态“终结论”“淡化论”一直鼓吹“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等错误观点,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质疑改革开放和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余音未绝。

中国快速发展面临各种敌对势力遏制的挑战。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一些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一方面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另一方面鼓吹“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等各式各样的“陷阱论”和“中国崩溃论”,企图影响中国快速发展进程。必须清醒认识到,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弱化的图谋一直没有改变,种.种论调和措施在深层次上体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方式面临移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挑战。“因网而生、因网而增”已经是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问题产生发酵传播的显著特点。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裂变式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加速发生“移动化革命”,维护移动新媒体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些西方国家凭借长期积累的话语强势和对信息技术的控制权,将移动新媒体作为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依托,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中,我们现有的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方式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各种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2.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新时代是意识形态建设任务更加繁重的时期,也是大有作为的时期。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工作的根本遵循,紧紧围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中心环节,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思想舆论引导,汇集改革发展共识,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坚持以立为本,用马克思主义立根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深入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当前,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切实增强干部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刻领会这一科学理论贯穿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掌握其精神实质、核心要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树立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这一科学理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加自觉地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着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必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阵地、党管舆论、党管媒体,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压实压紧各级党委(党组)责任,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只有牢牢掌握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才能不断增强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引领力控制力。

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引领力。要紧紧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着力提升理论阐释的说服力、教育引导的号召力、典型宣传的感染力。坚持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巩固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着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通过完善国际传播格局,宣介好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通过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特别是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坚持立破并举,敢于亮剑善于斗争,立场坚定批驳谬误。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不断强化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到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坚持立破并举,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敢于发声亮剑,善于释疑解惑,守护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开展积极的舆论斗争,针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动态、新特点和新趋势,及时分析研判,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同时,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

坚持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要适应现代传播方式、传播形态、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做好新媒体意识形态建设。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做大做强网上正面宣传,汇聚传播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准确分析研判网络舆情,善于把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紧跟各种传播平台发展步伐,创新传播手段,拓宽工作渠道,把传统媒体内容优势和新媒体传播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两类媒体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强话语方式创新,善于运用大众的、通俗的内容和形式,善于将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理论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就其总体而言,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鲜明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起点,也是始终贯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程的重要任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好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分析解决学术研究重大问题的能力。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这一重要思想入脑入心,进教材、进课堂,确保将这一重要思想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方面各环节,推出更有力量、更有温度、更有味道、理论深度和实践力度兼备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续写当代马克思主义绚烂篇章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

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聚焦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进行学术创造,为人民著述、为人民立说,在服务人民中推动学术进步,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构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实践发展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充分发挥学科体系的基础作用,坚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原则,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国际话语权。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思想宣传范文怎么写篇八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学习宣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核心就是要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更好地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作用,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1.入心入行是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的本质要求。

宣传思想工作强不强,关键是看工作质量和水平是否达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目标要求。把准人的思想动态、激发人的信心斗志、凝聚人的精神力量,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强起来不仅是要在物质方面强起来,也要求全体人民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水平相应提高,在价值观念上同心同德,在干事创业上同向同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一是要在价值观念上同心同德。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树牢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广大人民的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注重在育新人上出实招,着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二是要在干事创业上同向同行。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和调结构稳增长保民生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改革路上我们还面临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攻坚战。如何引导人民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党的xx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不断增加自豪感、自信心,更加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指出,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弘扬爱国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奋斗精神,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用“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不成我必有责”的担当精神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的关键是要探索行之有效、管用能用的路径和方法,使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要求能符合时代特征、受众特点和内在规律。常做常新就是要在总结和把握规律性的基础上,使宣传思想工作体现创新性、富有创造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

一是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规律性。宣传思想工作具有内在规律性和科学性,把握传播规律,注重话语体系建设,既要讲清楚怎么看,又要说明白怎么办,通过解疑释惑、疏导情绪,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善于运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做宣传思想工作要善于讲故事,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启示人和引导人。要善于把握受众特点、现实需求和接受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思想工作。要善于运用形象化解读、故事化表达和差异化传播等策略,把“大众化”与“化大众”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宣传思想工作与普通群众“隔着一条河”,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是宣传思想工作要富有创造性。说:“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宣传思想工作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事业,要注重手段方式方法创新,坚持把有意义的内容和有意思的传播手段相结合。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优势,净化网络空间,提高用网治网水平,用新技术植入老载体、创建新平台,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要注重发挥时代新风和社会风向的引领作用,广泛开展先进典型先进模范培育、选树和宣传工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和关爱先进的浓厚氛围,弘扬时代新风和社会正气,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不断提升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和发展人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在用情和用力上同时发力。

一是用情书写。宣传思想工作要紧跟人民群众生活的脚步,感知人民群众生活的态度,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才能充满情感、充满温度,抒写新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的新史诗。走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从人民群众的大智慧中汲取养分,让人民群众讲好自己的故事、国家的故事和民族的故事,以典型的小事例、从小角度揭示和折射社会生活,做到小切口揭示大主题、小事情反映大时代,逐步实现宣传思想工作全覆盖、无死角。

用情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从基层这一富矿中汲取营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中,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化解基层宣讲“听不到”“听不进”“听不懂”同时存在的矛盾,打通宣传思想工作直抵人心的“最后一公里”。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主动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同坐一条凳,共围一张桌,了解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是什么,了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什么,了解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等等,找寻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最有底气和最朴实的能量。宣传思想工作在基层扎根越深,深入人心也就越深,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也就提升得越快。只有始终保有人民立场感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工作做到心坎上,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是用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工作规律,注重方式方法,掌握好时度效的“火候”,掌握好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主动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站等场所,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个性化的宣传策略和宣传手段;要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大力培育时代新人。要将网上与网下的力量有效整合,打造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体矩阵,营造强大的能量气场,影响人、引领人、塑造人。要发挥好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英雄烈士等的榜样示范作用,增强岗位意识,强化社会服务与实践养成,以最新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为自身在新时代成为时代新人准确定位。尤其是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下大力气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持能力为本,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久久为功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理论武装,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科学体系和丰富内涵,牢牢把握住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同时,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决杜绝“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等问题,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下沉到基层,少些走马观花,多点蹲点观察,少些“清谈官”,多些“老黄牛”。

【思想宣传范文】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最为集中而深刻地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蕴和思想力量,最为集中而深刻地彰显了中国精神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民族风范,也最为集中而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

回应时代要求,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核心内涵,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中国梦这个重要主题,深刻阐述民族复兴的基本内涵,深刻揭示我们在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所处的方位,科学规划民族复兴的实现路径、战略步骤,是引领民族复兴的总纲领,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诸领域、各方面与全过程都紧紧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精进展开,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把握时代特征,科学揭示“三大规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时代特征,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既是科学理论,又是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科学揭示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从对党的地位作用和历史使命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出发,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管党治党成效显著,党心民心凝聚,执政环境持续改善,执政资源不断优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科学揭示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做出了系统的回答,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科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方位的建设规律。“八个明确”深刻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与核心要义,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等多角度,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十四个坚持”从实践的路径、方略、步骤等方面深刻回答“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方面进行具体谋划,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行动指南。

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国家治理观与全球治理观的统一,鲜明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重要理念,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和道路作出的新思考、新探索。它突破“自我中心”和“单极意识”,以共同发展为追求,兼顾不同的利益,包容不同的价值,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体认,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当代诠释,为人类的共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立足时代问题,确立当代中国发展的方法论。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战略思维是管总的,管长远的,管根本的,是唯物辩证法矛盾规律的具体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贯穿着深邃而高远的战略思维,为中华民族复兴擘画出气象恢宏的发展蓝图。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思维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社会现实,把握发展规律,深刻揭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科学回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准确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彰显了共产党人深厚的历史修养、深邃的历史眼光、深沉的历史智慧。辩证思维是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运用辩证思维的典范,处处体现着“整体”与“部分”、“变”与“不变”、“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思维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底线思维强调居安思危、知危图安,积极进取,赢得主动,是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底线思维警醒我们要时刻注意把握事物的度与量,关注事物微小、连续的变化有可能引起事物根本的质变,尤其是突变。“五大思维”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又吸取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是我们认识与改造世界、探究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制胜法宝,也是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今中国现实问题、指导当代中国前进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思想宣传范文】三。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政治理想、政治立场、政治使命等方面。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政治建设与纪律建设的辩证关系,高度重视政治建设这一根本性建设,强调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以严明的纪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党的纪律建设的重大制度成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了铁的纪律保证。

1.以严明的纪律强化思想引领和党章权威。

正确的政治方向首先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具体实践。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但是,我们绝不是教条主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而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

《条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关于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强调,“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健全完善制度,深入开展纪律教育,狠抓执纪监督,养成纪律自觉,用纪律管住全体党员”“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等。《条例》把这些内容落实到纪律规定当中,成为全体党员执行党的纪律的行动遵循,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纪律建设中的指导思想地位,并在不同条目中贯穿始终,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向引领作用。

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是管党治党的总规矩,是确保党的政治方向的根本依据,当然也是制定党纪法规的根本遵循。《条例》第一条就明确了《条例》的根本依据是党章;第三条阐述了党章与党的纪律的辩证关系,强调党章作为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和管党治党总规矩的地位,而党的纪律则是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第七条讲到违纪和纪律处分时,首先规定了党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等,必须受到追究。这些内容都突出了党章的最高权威地位。

2.以严明的纪律突出“两个维护”和“四个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章明确规定:“必须实行正确的集中,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

《条例》突出强调了“两个维护”和“四个意识”。把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条例》总则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同时提出,“党组织和党员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条例》第六章“对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处分”中,增加了对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不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行为的处分规定;增加对搞山头主义、拒不执行党中央确定的大政方针,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坚决,打折扣、搞变通,以及制造传播政治谣言等危害党的团结统一行为的处分规定;增加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等对党不忠诚不老实行为的处分规定等。

3.以严明的纪律预防和解决现实突出问题。

党的xx大以来,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卓著成效。但是,党的建设依然面临重大风险挑战,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因素长期存在,“四大考验”长期复杂,“四种风险”尖锐严峻;党内政治生活方面的突出问题不容忽视,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慵懒无为,“四风”问题突出等。这些问题严重侵蚀党的思想基础,破坏党的团结统一,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影响党的事业发展,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党就不能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承担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条例》突出问题导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注重克服和纠正现实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真正体现了全面从严从实的要求。比如,《条例》指出,重点查处党的xx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在廉洁纪律方面,加强对党员干部从事营利活动的监管,对借用管理和服务对象钱款、通过民间借贷等金融活动获取大额回报等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行为,利用决策、审批过程中掌握的信息买卖股票的行为,利用职权或职务影响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的行为等作出处分规定。

4.以严明的纪律坚守政治理想和政治立场。

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坚持党的政治本色、政治理想、政治立场,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初心使命和政治品格,确保党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向前发展。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党员干部丝毫不能动摇的理想信念,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精神支柱。每个党员在入党之际就明确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奋斗目标,必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现阶段的目标任务就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此,全党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并在思想上同宗教信仰划清界限。《条例》突出地强调了这个方面的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通过各种方式公开发表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改革开放决策,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者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英雄模范,或者歪曲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的,等等,要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对信仰宗教的党员,应当加强思想教育,经党组织帮助教育仍没有转变的,应当劝其退党;劝而不退的,予以除名;参与利用宗教搞煽动活动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始终牢记党的政治本色、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是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深刻内涵。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的根本立场和政治本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为人们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条例》强调,党员干部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清正廉洁,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行为。同时,对于不作为乱作为、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等各类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也作出了明确的纪律处分规定,并结合新的情况增加了对利用黑恶势力欺压群众、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等行为的处分规定。这些规定把党的立场、宗旨和使命落实到工作实际当中,夯实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纪律基础。

5.以严明的纪律实现他律约束和自律自觉有机统一。

党的纪律历来具有外在强制性和内在自律性辩证统一的特点,形成坚定正确方向的合力。一方面强调强制性规范功能,把纪律作为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违反和超越纪律都必须受到应有的处分,强制性地把党员干部的行为约束在纪律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强调教育和自律功能,激励和保护自觉遵守纪律的党员干部,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促进党员干部自觉认同党的纪律。

《条例》提出,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把纪律挺在前面,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党纪面前一律平等。对违犯党纪的党组织和党员必须严肃、公正执行纪律,党内不允许有任何不受纪律约束的党组织和党员。这些原则突出强调了党的纪律的强制规范性和全面约束性。

同时,《条例》还强调,“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处理违犯党纪的党组织和党员,应当实行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做到宽严相济”“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引导党员干部习惯在纪律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这些规定体现了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既发挥纪律的强制和惩戒功能,使纪律成为不可突破的红线;又使党员干部不断增强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形成维护正确政治方向的主体自觉,使铁的纪律真正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

【思想宣传范文】四。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也改变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改革开放不断对党的自我革命提出新要求,赋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新的时代内涵。在领导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进程中,我们党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通过自我革命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将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40年前,“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科技落后、人民贫困,中国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毅然决然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觉醒,引发了一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由此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并正在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跨越。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也改变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改革开放这场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是相辅相成的。

40年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40年来,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到精神面貌,中国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革,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每一个亲历者、实践者对此都有深切体会,任何不怀偏见的人都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

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的。在领导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进程中,我们党也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有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40年的实践表明,改革开放这场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紧密相联、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改革开放不断对党的自我革命提出新要求,赋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新的时代内涵。党的自我革命为改革开放指引方向,并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为改革开放提供有力保障。离开了党的自我革命,改革开放不可能顺利推进,更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通过自我革命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自我革命。

强调:“中国共产党要担负起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责任,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这是对全党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回顾改革开放40年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党的自我革命是全面而深刻的,尤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指导思想无疑是最重要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催生了邓小平理论,党的xx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随着实践的发展,党的xx大、xx大又先后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写在党的旗帜上。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正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又进一步指导着新的实践。

重新恢复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党的历史告诉我们,正确的思想路线来之不易,一以贯之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更不容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正是因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改革开放才取得巨大成就。党的xx大后,高度重视思想路线问题,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偏离了就要犯大错误。

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都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形成的,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内在统一的,这种内在统一性是巨大的、独特的政治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优势,才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党的xx大后,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地位变了,环境变了,条件变了,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大大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此有着清醒认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防范和纠正。比如,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20xx年党的xx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大力加强作风建设,使“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赢得了党心民心。坚持不懈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同一切脱离群众的现象作坚决斗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进行自我革命的重要内容。

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是我们党从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为这条重要经验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从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到改进党管干部方法,从建立公务员制度到改革干部选拔、考核、教育、培训、评价体系,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党的xx大以来,提出了好干部标准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于在新时代如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作出了科学回答。

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重视和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专门就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其中之一就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xx大以来,就如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出许多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的思想,有力推动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党对各种经济犯罪活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早有预料,并不断采取措施加以惩治。但是,许多人对改革开放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和严峻性还是估计不足。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力挽狂澜的气魄遏制住了腐败蔓延的势头,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不断巩固发展。

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党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巩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从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制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到20xx年党的xx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内政治生活的指导方针、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越来越明确。

在改革开放中将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更加自觉地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社会革命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作为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将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思想上的自我革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定不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使党的全面领导在新时代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来。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就要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就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就要完善领导体制,改进领导方式,增强执政能力。党的领导既要坚持和加强,又要改进和完善,从而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坚定不移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党的建设各项任务。在思想认识上,进一步明确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实际工作中,应牢牢把握党的建设的主线、统领、根基、着力点、总体布局,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坚定不移以使命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推进党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在自身建设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这些宝贵经验绝对不能丢。同时要看到,随着实践发展和时代进步,必须不断推进党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更好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要用党建理论创新来指导和推动党建实践创新,进而推进党建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坚定不移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环境也发生深刻变化,提出了许多新的时代课题。在极其艰巨、复杂、繁重的任务面前,在一个个难题面前,全党必须提高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这是党勇于自我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思想宣传范文】五。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这一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1.登高望远、居安思危,从战略高度认识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突出问题。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战线积极作为、开拓进取,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然而,面对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首先要善于统揽全局,坚持问题导向,从战略高度认识把握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突出问题。

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依然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当前,多样化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多元化思想观点激烈交锋。比如,意识形态“终结论”“淡化论”一直鼓吹“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等错误观点,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质疑改革开放和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余音未绝。

中国快速发展面临各种敌对势力遏制的挑战。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一些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一方面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另一方面鼓吹“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等各式各样的“陷阱论”和“中国崩溃论”,企图影响中国快速发展进程。必须清醒认识到,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弱化的图谋一直没有改变,种种论调和措施在深层次上体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方式面临移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挑战。“因网而生、因网而增”已经是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问题产生发酵传播的显著特点。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裂变式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加速发生“移动化革命”,维护移动新媒体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些西方国家凭借长期积累的话语强势和对信息技术的控制权,将移动新媒体作为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依托,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中,我们现有的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方式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各种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2.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新时代是意识形态建设任务更加繁重的时期,也是大有作为的时期。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工作的根本遵循,紧紧围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中心环节,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思想舆论引导,汇集改革发展共识,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坚持以立为本,用马克思主义立根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深入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当前,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切实增强干部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刻领会这一科学理论贯穿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掌握其精神实质、核心要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树立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这一科学理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加自觉地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着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必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阵地、党管舆论、党管媒体,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压实压紧各级党委(党组)责任,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只有牢牢掌握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才能不断增强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引领力控制力。

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引领力。要紧紧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着力提升理论阐释的说服力、教育引导的号召力、典型宣传的感染力。坚持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巩固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着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通过完善国际传播格局,宣介好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通过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特别是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坚持立破并举,敢于亮剑善于斗争,立场坚定批驳谬误。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不断强化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到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坚持立破并举,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敢于发声亮剑,善于释疑解惑,守护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开展积极的舆论斗争,针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动态、新特点和新趋势,及时分析研判,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同时,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

坚持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要适应现代传播方式、传播形态、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做好新媒体意识形态建设。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做大做强网上正面宣传,汇聚传播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准确分析研判网络舆情,善于把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紧跟各种传播平台发展步伐,创新传播手段,拓宽工作渠道,把传统媒体内容优势和新媒体传播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两类媒体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强话语方式创新,善于运用大众的、通俗的内容和形式,善于将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理论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就其总体而言,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鲜明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起点,也是始终贯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程的重要任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好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分析解决学术研究重大问题的能力。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这一重要思想入脑入心,进教材、进课堂,确保将这一重要思想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方面各环节,推出更有力量、更有温度、更有味道、理论深度和实践力度兼备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续写当代马克思主义绚烂篇章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

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聚焦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进行学术创造,为人民著述、为人民立说,在服务人民中推动学术进步,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构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实践发展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充分发挥学科体系的基础作用,坚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原则,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国际话语权。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思想宣传范文怎么写篇九

党的xx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区委也把在党员、干部、国家公务员和执法队伍中开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教育活动作为实现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尽快见成效的一项重要措施。为进一步落实中央、市、区委的文件精神,卫生局党委专门作出了在全系统开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活动的安排。最近又发出通知要求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一次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的教育,可以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这是一项当前必须抓好的一项政治任务。因此,结合卫生系统和监督所的实际,我想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作一次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教育的发言。

一、为什么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第一章第三条党员必须履行的八项义务,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党员八条标准的第二条是这样规定的: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绝对不得假公济私,损公利私。

党员是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群众眼里,党员就是党在自己身边的具体形象,是广大群众直接接触、了解党的窗口。因而,党员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不仅代表自己个人,而且代表整个党组织。可能有的党员会说,打入党那天起就面对党旗宣誓要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终身,怎么现在又要提出什么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的问题呢?这是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发生,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考验我们。作为一个党员、干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利益观,不是看你怎么用嘴说,而是看你行动上怎么去做。一是看你能不能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一心为公,执政为民,廉洁从政,不谋私利;二是看你能不能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不放松小节,不追求享乐,不玩物丧志,以俭养德,自觉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三是看你能不能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同志,正确看待组织,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于山;四是看你能不能真心为群众服务,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以上四个方面用8个字概括即:慎权、慎欲、慎独、慎微。去年在河北考察工作时强调,早在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可以说,这是我们党执政以来的一系列事实的忠告,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当前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利益观上存在的问题。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从党中央、国务院,从市、区委到局党委层层召开了安全生产会议,强调加强干部作风,区委书记王子生还就加强干部作风问题作了重要讲话,指出当前我区干部作风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思想观念陈旧,思路不开阔;理论水平与城市化建设不适应,理论水平不高;机关效率与指导基层的水平与基层工作不适应等。联系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监督所党员、干部现状的分析,我认为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一些党员、干部在业务、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上缺乏自觉性,具体表现为:不能规范地、熟练地书写执法文书;执法工作中不能熟练地运用卫生专业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2、个别党员干部不注意在群众中的形象,说话、办事不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混同于一般普通群众。

3、个别党员不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工作放在首位,而是把个人的私立看作高于一切,拉关系,办私事忙个不停。

4、一些党员干部不讲奉献讲“时限”,上班卡点来,下班到时准点走,开会、工作不能占用下班时间,没有加班费免谈加班事,计较个人得失。

5、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缺乏肯于吃苦的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工作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

从以上几个方面党员、干部的表现看,可能我们大家会说,难道党员干部只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吗?这当然不容置疑。因为你是共产党员,党的宗旨要求你必须如此;因为你是人民的公仆,只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有三心二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能不能正确对待实际利益,也是检验一个党员干部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顾党和人民的利益,你就不配当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就不该有任何个人利益吗?当然也不是。我们从来不否定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个人物质利益,但必须在发展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摆正国家、集体、个人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一句话,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整体利益,服从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党员干部,应该比其他社会成员更自觉地顾全大局,做到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三、如何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当今条件下如何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这样的问题应该不难回答。许多人可以讲出成套的大道理,什么先人后己、大公无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等。可当实际利益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之动心,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逐。可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为什么有的党员干部能不计较个人得失,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而有的人却总是在个人利益的小圈子里打转转,这不能不说是不同的利益观在发生作用。焦裕禄、孔繁森等无数模范人物之所以能够舍弃物质享受,以毕生的精力服务于人民并受到群众的爱戴,就是因为他们树立起了正确的利益观,摆正了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看看那些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例你就会发现,当事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把个人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如胡长清、成克杰、管志成等,他们贪图享乐、见利忘义,甚至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惜以身试法。到头来不仅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也毁了自己的前程。事实证明,不同的利益观产生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作风,左右着一个党员干部的人生之路。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要做到以下几点:

1、模范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提高理论修养。

2、模范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增强共产主义信念。还要正确处理党的事业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当和人民的利益。

3、模范地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模范地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

我们要不辜负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殷切期望,在工作中带头树立好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形象;优质的服务形象;良好的专业素质形象;严格的纪律形象。努力做到执法监督让监督对象认可,社会各界认可,各级领导认可,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模范。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思想宣传范文怎么写篇十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是我们党在领导教育事业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党的领导下,高校必须旗帜鲜明地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必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担负起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统筹谋划,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切实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学校党委工作的重要议程和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教学部,下同)坚持马院“姓马”“姓党”,把马院打造成学校思想理论战线的坚强阵地,把马院教师培养锻炼成思想理论战线的光荣战士。根据思政课建设规律,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着力在加强研究、科学规划、系统设计上下功夫,为思政课建设的长远有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于高校其他各人才培养单位来说,必须树牢抓思想政治工作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渎职的意识,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主责主业抓牢抓实,促使广大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和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有机结合、效用相互配合,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共同发力的大思政格局。

2、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殷切期望和要求。为此,高校党委需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不断优化师资配备,为实现思政课中班教学、小班研学提供充足的师资保障;认真执行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政治关,真正把坚守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的教师选进来;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育,帮助其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增进认同、提高境界、加深情怀、丰富思想;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思政课教师发展综合保障体系,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帮助其不断增长才干、更新思维、扩展视野、树立自信;以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为抓手,以优秀团队建设为核心,搭建促进思政课教师全方位提高和发展的快车道,努力培养一批课上得好、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能手和积极提供决策支持、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骨干;加强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考核,强化纪律规矩意识,严把课堂教学纪律关,督促思政课教师在遵循“研究无禁区,教学有纪律”原则的前提下,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帮助其成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榜样;在生活待遇、职称评审、荣誉嘉奖等方面给予思政课教师队伍合理充分的考虑,使教师能够安于从教、乐于从教。

3、落实“八个相统一”,推进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推进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需要把“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要求坚决落到实处。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的高度统一,必须把讲政治摆在首位。思政课教师应自觉坚定作为党的教师的身份意识,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应树立掌握理论、敬畏讲台的意识,决不允许在课堂上出现“杂音”和“噪音”;高校应鼓励思政课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创新授课方式,将逻辑缜密、体系严谨的学术话语转变为学生容易接受、易于理解的话语,用马克思主义的朴素真理感召学生,用理性的力量引导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滋养学生。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思政课不仅要传授政治理论、历史等知识,还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能否将正确的价值观根植学生内心,使学生树立起价值自信和价值自觉,是思政课成败的基本判断标准。同时,思政课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有严谨的学科框架、科学的方法论,有基本的行为规范和科学的思维范式,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为此,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融入到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充满魅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结合对现实问题的追问与探寻,于无声中为学生播下信仰的种子,浇灌价值的雨露。思政课不能是空洞乏味的“挥拳”与“呐喊”,应力求在“有意义”的同时也能“有意思”。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建设性分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做好思政课建设,不断完善思政课整体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教材教学体系、学科支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综合评价体系和条件保障体系。另一个维度是做好学生“三观”建设,思政课是为学生人格和价值观“塑形”的伟大工程,思政课教师要以饱含家国情怀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将真善美的种子种进学生心里。批判性也分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在理性质疑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理性批判。另一个维度是旗帜鲜明坚持真理,弘扬正气。面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思政课教师不能在课堂上藏着捂着、含糊不清,必须立场坚定地亮剑发声、批驳谬误、驱除邪气。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课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不能单纯灌输,必须以理服人。思政课从内涵上讲是说理的课,关键是要提升思想性和理论性,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论讲清楚,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讲清楚,使学生乐于学、学得进、学得好。思政课在坚持理论性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实践性。理论作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创新才有生命力,科学的理论在实践中才能绽放智慧的光芒。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的熔炉中得到思想的洗礼、品格的锤炼。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思政课有统一标准,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加强思政课建设,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坚决杜绝打折扣、搞变通。同时,思政课开展的对象、环境、场景复杂多样,差异性很大,思政课教学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思政课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做学生的贴心人,根据专业、年级、个性特点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个体的充分尊重。坚决摒弃“一套方案吃天下,一个教案管长远”,精准制导、靶向施教,精准用力,有效推动教与学的互动,提升教学效果。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是不能割裂的有机统一体。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系是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教学效果负责,不能完全听凭学生喜好。在课程内容设置、流程安排、节奏把握等方面要起主导作用,占据主动,掌控全场,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知识传授、言传身教等方式,达到引导学生成长的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不会自发地在学生头脑中生成,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专业化的指导,确保方向正确、节奏得当。思政课教师应准确把握灌输教育的内涵,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填鸭式教学,而是应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系统化的学习和思考,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形成健康稳定的“三观”,最终学会明辨是非,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还应高度重视启发式教育,不能“一支粉笔打天下”,也不能成为ppt“点读机”,而是积极开展教育规律研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内心困惑的答案,在启发感悟中升华思想和境界。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一方面,思政课在培根铸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显性教育功能。因此,应尊重思政课教学规律,加强科学的教学设计,鼓励思政课教师运用好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思政课乃至思政工作方面的大师、名师,塑造思政课程品牌,将思政课打造成学生爱听、老师愿讲、有影响力的“金课”。另一方面,注重思政课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作用,不断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改革,推进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政工作体系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注重挖掘其他专业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打造全课程育人体系,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有效对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切实解决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不愿做、不会做学生工作的问题。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思想宣传范文怎么写篇十一

【导语】:为学生导入梦想,与学生平等对话。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关键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向的青年学生正处在成长关键阶段。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这一阶段,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正处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在新时代,思政课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因事因时因势开展好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为青年学生成长发展奠定立身之本。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所有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于一体,旨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专门性课程,必须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以育人为根本,引领其他各类课程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的过程中,着力于筑牢青年学生的信仰基石,打牢青年一代成长发展的科学思想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用正确思想塑造人的过程中,着力夯实青年学生的人生根基,擦亮青年一代最鲜亮的精神底色;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用主流价值引导人的过程中,着力激扬青年学生的青春梦想,凝聚青年一代开拓奋进的磅礴力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着眼点,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2.“课程思政”理念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课程思政”理念以“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为根本导向,以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这一理念在实践中有效地推进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代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涉及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在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具有共同的目标指向。“课程思政”是指导所有课程都发挥立德树人功能的育人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理念的专门性课程,两者统一于立德树人实践之中。

“课程思政”这一立德树人创新理念与实践,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扩展到了各门各类全部课程,客观上实现了教师队伍的扩充、授课载体的拓展、教育内容的丰富和讲授方法的创新,有利于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高校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得到了拓展,但这绝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主渠道”地位的降低或削弱,而是在强调所有课堂都是育人“主渠道”的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在引领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同时,更精准、更有效地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体现立德树人专门性课程的示范担当和专业水准,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亟待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群”建设。在探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等马克思主义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支撑力。与此同时,应鼓励学校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程,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群”,通过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群”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广泛性和实效性。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创新。着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化设计和架构。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及时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最新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学术成果以及具有区域特点和自身特色的相关育人元素等有机融入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不断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与时俱进,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增强课堂效果和学生满意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素质建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力素质是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始终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在学习领会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六点要求的基础上,下大力气着力练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功:一方面要提升挖掘、凝练马克思主义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能力,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支撑平台;另一方面要提升将新元素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能力,创新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话语体系,提升教学效果。

核心阅读。

“‘如果爱,请深爱;如果爱,请真爱!’这是爱情电影还是心灵鸡汤?不,这是温静老师讲授爱国主义的课堂。当她带着阳光般的笑容走上讲台时,我一度疑惑到底是谁走错了教室,因为她与我对思政课老师的刻板印象相去甚远。”

这是北京师范大学20xx级毕业生韩家宝回忆温静的思政课时写下的文字。理论上有血有肉,课堂中有声有色,思政课以更加贴近学生、融入生活的方式变得鲜活可感。这个80后青年教师正在创新思政课的“打开方式”,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思政课不是‘复读机’,而是‘解码器’”

皮肤白皙,说话轻柔和蔼,笑起来有两个浅浅的酒窝——人如其名,温静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温和恬静。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教授,温静承担面向全校教授思政课的重任,上课的大都是大一新生。“从高中步入大学,第一步迈不正,路就容易走偏。”

不点名、“段子”多、近热点、有亲和力,温静的思政课打破了以往“内容枯燥”“照本宣科”的刻板印象,吸引大批“粉丝”“打卡”。“她就像有亲和力的大姐姐,向我们娓娓道来。”20xx级学生贾紫琳这样评价。

这份亲和力得益于温静早年当辅导员的经历,也是那时,她觉察到自己的“本领恐慌”。“仅从生活上关心学生并不够,有时道理说着说着就词穷了”。温静希望得到更多的学术训练和价值体系的完善,“用政治立场和理论说服学生,用思想的魅力、真理的力量引领学生。”20xx年,博士后出站的温静走上北师大的讲台,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

在温静看来,教育内容只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复读机,而是解码器,要善于转换教育内容的话语体系,用学生听得懂的话语把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清楚、讲透彻。”

“中国的国土形状是东西长南北短吗?北京到纽约的飞机要跨越太平洋吗?”在爱国主义的主题环节,温静连续抛出了几个问题,利用学生熟知而非深知的知识点作为教学设计的突破口,打破了惯有的思维定势。脱离平面的书本,国家开始变得立体,爱国就变得更加生动鲜活。

思政课要想入脑入心,教师就要“走心”。每堂课温静都会细细打磨,不仅要涉及学生的知识盲区,也要按照年轻人的接受习惯设计讲授方式。

“如果你用很短的时间拿到美国名校的博士学位,导师说‘只要你留在美国,我会给你最好的待遇,让你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你如何选择?”温静在课上问道。

“中国发展那么好,我为什么不回来?”有学生问。

温静话锋一转,“他回的可不是gdp居世界第二的中国,而是1950年那个一穷二白的中国。如果是你,你还愿意吗?”台下一片沉默。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温静用邓稼先的故事点出了核心,把学生带入历史的场景,使他们对人物的心路历程感同身受,不仅激发了他们的认同感,也更加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

温静说,思政课教师要重构理论的当下情境,调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关联状态,“学生们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循循善诱与平等对话。”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作为80后青年教师,温静深知教好思政课不容易。要想看得懂、听得懂、读得懂学生的世界,就要跟得上学生的步伐,热门电影、爱国动漫、爆款短视频等等,都在不断丰富温静的“素材库”。

思政课的温度上去了,深度也要保证,“内容为王”是思政课教师的共识。“增强教学内容的亲和力不能哗众取宠、突破底线。”在温静看来,思想性是课程的“定海神针”,“基础不实,课就容易倒;立场不明,课就容易偏;导向不正,课就容易错。”

打铁必须自身硬。一方面,温静大量补充“精神食粮”,提升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北师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在“木铎思享”集体备课会上,备课老师在说课的同时,现场参与的学生代表、学生辅导员提出建议,微信备课群根据教师的备课设计同时提问,最后还有专家从理论高度予以指导。

“《流浪地球》最近很火,这个案例能不能加?”“谈到农村,能不能把北师大支教学生的故事融进去?”……反复讨论修正的过程汇聚起一群活跃在思政课一线的青年教师,也打磨出一个个有趣有料的思政课精品——举行辩论,开办演说大赛,编排小品、舞蹈、相声、诗朗诵……理性思辨与观点交锋并存,这是让学生服气的课堂。

“‘木铎思享’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和乏味冗长的说教,而是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20xx级学生石佳这样评价。

从北师大到全国,各高校新一轮思政课改革试验田开始结出硕果。“思想政治理论课青椒论坛”就是其中一环,这个由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中心打造、面向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品牌活动,搭建起了青年教师的沟通平台。

20xx年11月,温静参与了“青椒论坛”的第一次网络直播,她以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为例讲解了在教学中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也在听取同辈经验时发出惊叹,“原来课可以这么讲!”温静觉得,这次青椒论坛之旅让她的群体归属感、自我认同感在无形中增强,“套用一句流行语,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更愿意做雪中送炭的人”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首批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先后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论文奖、北京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荣誉的背后,温静更看重的是责任。

温静反复提及的是“使命感”和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温静说,对于师范院校而言,思政课是一种指引。“台下的学生日后将成为老师,会影响更多的人,因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

温静认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必须克服一知半解、不求甚解、误读曲解等情况,只有自己真正学懂了、学透了,才能真正地信仰它,才能有底气宣传马克思主义。”

课余时间,温静也会思考,思政课到底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什么。北师大毕业生范杰的故事给了她答案。

课程结束两年后,范杰偶遇温静。对于思政课教师能脱口而出自己的名字,并能问出“你的同声传译学得怎么样?”,范杰感到既惊讶又欣喜。

这缘于范杰上的第一堂思政课。初入大学无所期待、彷徨迷惘,如果没有来听温静的思政课,如果没有在课上说出自己同声传译的理想,并在之后的学习中修正人生方向,范杰觉得自己的人生可能是另一个版本。“温老师课堂上的目光鼓励了我,让我勇敢地说出梦想,也坚定了我的人生目标。”

这段往事温静后来才知道,她理解为这是“梦想的导入”,范杰则将其称作“蝴蝶效应”。“真的没想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一个举动,会对学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思政课的价值不单是知识的传授,更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塑造青年的灵魂。”

这种蝴蝶效应还在持续发酵。

“在思政课上跟着女神‘红专正’一回,也是不错的体验!”

“韶光易逝,惜取少年时。”

“抛弃所有的恐惧全力而为,时间能证明为此付出的每一分钟都是有用的。”

……。

20xx级的第一节思修课,温静征集了上一届学生的开堂。

寄语。

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她也会专门邀请师兄师姐为新一届的学生答疑解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温静希望充分发挥朋辈引导的力量“一届一届影响下去。”

课堂之外,温静不爱“刷存在感”,连微信朋友圈都没有开通。有人问她,是否想过成为一名“网红”思政课教师,她连连摇头,“相比于锦上添花,我更愿意做雪中送炭的人。”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学生方伟杰觉得,《孟子》这段话中,“有如时雨化之者”用来形容温静正合适。温静希望自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做一个在学生身边陪伴、支持和见证他们成长的老师,让他们勇敢地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闪耀光芒,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稳稳地站在他身边,他往前走的时候,你远远地看着他、鼓励他,这就够了。”温静说。

思政课重要在什么地方?

在高校,思政课的特殊重要性是由我国教育制度的性质和育人目标的要求决定的,也是由思政课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和功能决定的。

思政课集中体现了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政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讲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致力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集中体现着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要求,体现着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要求。思政课的这种性质和功能,是其他任何课程都不具备也不能取代的。

思政课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关键课程。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论断一下子讲清了思政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讲清了办好思政课对高校履行自身使命的意义。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关键在落实。必须把立德树人的要求体现在学校工作各个方面和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特别是体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之中。其中,最关键的就体现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思政课是关于做人的课程,是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课程,如果这粒扣子扣错了,其他的扣子也会跟着错。这就是思想品德与其他专业素质的关系,也是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可见,思政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他课程则应与其同向同行,在学生价值塑造上发挥协同作用。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上到下、从社会到学校的通力合作。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关心,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要求。对于高校来说,思政课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加强这个主渠道,守好这个主阵地,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思政课教学难在哪里?

思政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不仅有其特殊的重要性,还有其特殊的难度。一句话,讲好思政课不容易。

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与普通学生有一定的心理距离。从本质上讲,政治是社会的公共领域,是社会经济的集中体现,本身是与人人都有关系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觉得政治离自己太远,甚至与己无关。有些学生认为,上大学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觉得思政课太“高大上”,一些同学甚至会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与此同时,思政课作为基础性公共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像专业课,主要面向选读该专业的学生,因而在学生中普遍缺少专业认同感。俗话说,众口难调,即使向每人发一包糖,也不是所有人都想要呢!

此外,长期以来,社会上一些人对思政课有一种很过时的看法,认为思政课就是“假大空”的说教。更有一些所谓网络大v,不遗余力丑化和污化思政课,把它说成是“洗脑”。这些错误认识对部分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使他们对思政课存在一定误解。

思政课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一定距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经典作家的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浩如烟海,一个人穷其一生,也很难读完从马克思到所有论著。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的,必须联系历史发展的过程才能得到阐明,必须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得到运用。既要懂理论,又要懂历史,还要懂现实,才能形成一种综合的能力和水平,这不但对于学生,就是对于思政课老师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当然,思政课不必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理论的精华。但如果不能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历史渊源,透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又怎能把握精华呢?大学生年纪尚轻,缺少社会经验,虽然理性思维已经发展起来,但理论思维并没有受过训练,因而对于学习和把握思政课的内容,特别是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是有一定困难的。

同时,理论与现实有着复杂的关系,理论并不等同于现实,甚至有时与现实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与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但理论的发展有一个探索的过程,这就使得一些理论问题并不能一开始就能在课堂上讲明白。如果思政课教师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不善于打通基本原理与当前现实的联系,就会让学生觉得大而空,脱离了实际。而脱离实际的理论不论多么完美,在学生的眼里都是苍白无力的。

教案。

必须时时更新,课堂教学必须使用最新的话语。在思政课教学中,常年使用一个固定讲稿是完全行不通的。

思政课致力于价值观的塑造和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种更高的要求和更艰巨的任务。知识传播和价值塑造是课程的两大功能。如果说专业课侧重于知识传授,那么思政课就更侧重于价值塑造,特别是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与传授知识有关,但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是相对容易的,任务也比较单一。但思政课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递价值观、树立理想信念,这就比较困难了。另外,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人长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结果,决不是几门思政课就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我们既要对思政课教学有较高要求,同时又要实事求是地看待思政课的作用。不能把学生理想信念的问题全部交给思政课负责,也不能因为学生中发生了问题,就归结为思政课没有教好。

怎样才能讲好思政课?

思政课虽然有难度,但并不意味着不能讲好。只要我们坚持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原则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是一定能够讲得好的。

现在,我们具备了讲好思政课的基本前提和有利条件:一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这次座谈会是党的历史上的第一次,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重要讲话为思政课的守正创新指明了方向,对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二是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一大批丰硕的理论成果,焕发出强大的理论指导力,为思政课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底气。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仅激发了中国人的自信心,改善了学生的心态,而且为理论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支持。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丰厚的涵养作用,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五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思政课提供了可靠的主体保障。六是思政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特别是总结概括的“八个相统一”,为教好思政课提供了直接的科学指导。

在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习领会讲话精神,我认为,广大思政课教师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振奋精神状态,理直气壮讲思政课。强调,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是非常深刻的道理。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不仅要求思政课教师课讲得好,体现出科学理论的真理魅力,而且还要求思政课教师人做得好,具有人格的魅力。而人格魅力的核心,就是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思政课教师要多读原著、悟原理,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科学信仰,做到虔诚而执着,至诚而深厚。特别要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紧跟新时代的步伐,用坚定、自信、奋斗、担当的时代精神充实自己,让自己热情饱满、精神抖擞地走入课堂,走上讲台。

进一步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围绕教学需要开展学术研究,用深刻的学理来攻克教学难点。思政课从根本上讲是要以理服人的。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理讲清楚讲透彻,是提高思政课说服力的根本。思政课教师要能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思想为本,内容为王”。因此,思政课教学必须有强大的学术支撑。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教学与科研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教学需要科研,科研服务教学。特别是教学中的许多重点难点问题,不能回避,必须依靠学理来予以解答。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正因为如此,我国才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并大力支持和推进学科建设。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并自觉地以学科建设的成果来支撑和提升教学。

遵循教学规律,实现话语转换。课堂教学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它与科研活动有别,甚至也与教材编写有别。讲好思政课,需要有一个从学科体系向教材体系、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根据教学需要,转换教学话语。实现话语转换,就要善于用学术话语讲好政治。课程内容有政治性,因而教学话语也必然会有政治性,必要的政治话语不能缺少,让学生适应和接受一定的政治话语,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讲好政治的最好话语是学理语言。要把政治话语与学术语言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有机转换。实现话语转换,还要善于用生活话语讲理论。理论比较抽象,不易掌握,如果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化语言去讲述理论,就能引起兴趣,加深理解。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吃透理论,把握好合理的度,做到既能通俗化又要避免庸俗化。

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是统一的,但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样的,也应该多样化。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兴趣,对增进教学效果的作用不能低估。当前,我们正处于科技和生活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对的又是年轻的“00后”学生,必须适应时代变化和学生的要求,改变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学生所喜欢的方式来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近年来,广大思政课教师开展了广泛的探索,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教学方式,比如专题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实践性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慕课、微课、微电影、文艺展演等,可谓异彩纷呈,既展现了思政课的活力,也提升了教学效果。我们相信,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必定会进一步形成成功的经验,许多老师也将会找到自己既遵循教学规律、又具有个性色彩的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一个核心观点。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需要一代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接续奋斗。上好思政课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关系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清醒认识到思政课在育人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毫不动摇地加强思政课。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课程的作用,精心引导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有意义”是思政课的价值所在,“有意思”则是其“有意义”得以落实的关键。众所周知,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它要求高,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学生思想困惑多,影响因素复杂多变。要打造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思政课,切实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正如所言,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思政课教师,必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学校应该以此为标准精心培养出、聚集起一大批这样的思政课教师。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也就具备了讲出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思政课、使学生衷心喜爱并终身受益的基础条件。

打造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思政课,必须坚持党对思政课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学校党委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首先,提高认识,自觉把加强思政课建设作为加强政治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的重要工作,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其次,创设思政课发展的优良环境,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教师认真讲好、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再次,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制约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针对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升的难题,着力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针对大中小学开设的思政课未能很好地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格局的难题,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避免简单重复。针对如何更好地发挥整体育人实效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思政,实现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的有机配合、同向同行,鼓励更多的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鼓励所有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努力挖掘所有课程的育人元素。最后,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要积极到学校去讲思政课,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

打造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思政课,必须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出了“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八个相统一”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反映了思政课的教学规律,指明了改进思政课的前进方向。为此,思政课教师应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能力,推动思政课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以有效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一是准确传达和解释中央精神,用学术话语讲好政治内容,保证政治性;二是善于用知识传授承载起价值引领的目标,保证科学性;三是瞄准学生的思想困惑,直面学生的思想问题解疑释惑,体现针对性;四是善于用鲜活的故事讲活道理,增强吸引力;五是善于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六是旗帜鲜明地对错误思潮进行辨析,有理有据地正本清源;七是根据课程要求、学生思想实际等情况,有取有舍,突出重点,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化教学体系;八是在遵循教学基本规范的基础上,鼓励每名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台上全情投入台下全神贯注。

3月20日下午,青海省委党校小礼堂内座无虚席,一场题为“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开路精神”的党课宣讲在即。礼堂后台,55岁的白继红已经穿上了一套上世纪50年代的解放军仿制军服,系好皮带,下拉衣角,他又转身对着镜子调整帽檐:“这是第31次扮演慕生忠将军,但每次都有第一次的激情,每次都容不得一点马虎。”

青藏公路,那条萦绕在雪山之巅的圣洁“哈达”,是上世纪50年代慕生忠将军率领筑路大军在世界屋脊上创造的奇迹。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党校的高级教师白继红,和七名同事在高原雪山和黑白老照片的纪录片背景中一起演绎这场“开路故事”。

音乐、灯光、布景一切就绪,党课拉开帷幕。故事一环扣着一环,情节一幕压着一幕,筑路大军劈山造路挺进唐古拉山口。面对高原雄浑的风和终年不化的积雪,“慕生忠将军”挥动起大锤,和身边的筑路工人相互鼓劲:“死,也要头朝拉萨!”现场300名观众屏气凝神,不少人眼眶泛红。

近三年来,青海省委组织部精心打造了五堂党性教育精品课程,“慕生忠开路精神”党课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四堂党课分别是“两弹一星奉献精神”“牧民省长尕布龙赤子精神”“玉树抗震救灾奋斗精神”和“可可西里坚守精神”。

台上的人全情投入,台下的人全神贯注,每到动情处,在场的人都眼含热泪……这是五堂精品党课在省内外宣讲时的常态。“20xx年3月,我们在南开大学宣讲‘两弹一星’精神,收尾时,《歌唱祖国》的音乐因故障未能播放,我起个头清唱,全场300多学生完整地唱了下来……”党课宣讲员周广静说。

“一位年轻的巡山队员登台讲述了进入可可西里第一个晚上的经历。他头晕目眩、冰冷刺骨,内心做着‘究竟是走还是留’的激烈思想斗争,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无人区的心酸和苦楚,细节代入感极强,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藏区的工作,坚定了向他们学习的决心。”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镇党委书记周拉才让说。

五堂精品党课是怎样炼成的。

今年37岁的秋培扎西是可可西里卓乃湖保护站站长,他的舅舅杰桑·索南达杰倒在了盗猎者的枪下,他的父亲奇卡·扎巴多杰也因保护可可西里不幸离世。“亲人牺牲是家庭的悲剧,每次在台上讲述往事,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秋培扎西说,但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口吻来讲述往事,会让更多人了解可可西里,让更多人敬畏和热爱自然。

党课的创作和创新不是一蹴而就。“为了更了解慕生忠将军,我们团队搜集了大量史料,创。

作文。

本从初稿到定稿,大的改动有37次。”海西州委党校高级教师于湘说,为了更了解筑路大军修路的艰难,他们两次重走青藏线,像慕生忠将军一样挥动起18磅重的大锤。

“我们在反复研读‘两弹一星’公开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筛选锁定关键性历史人物,奔赴全国各地开展抢救性专访工作,然后从几十万字的口述历史资料中,找出可以填补历史空白、有传播价值的闪光要点。”周广静说。

海北州委党校高级讲师妥延鹏是党课“牧民省长尕布龙赤子精神”的主创人员之一,也是尕布龙角色的扮演者。他说:“为了体验尕布龙的生活,我们多次到他的故居居住,和他的女儿、孙女交流,还记得看到老省长用了30多年的旧保温杯,我抑制不住突然泪流满面。”由于不分昼夜地揣摩角色,妥延鹏最终病倒,一年间瘦了30多斤。

白继红也是一样,为了更好诠释慕生忠将军的形象,他把所有能找到的史料资料“嚼”了一遍,办公室和卧室里铺满了将军的老照片和青藏公路相关资料。“唐古拉山风云,汽车轮儿漫滚。今日锨镐在手,铲平世界屋顶!”慕生忠将军的诗篇壮志凌云,白继红为了把诗句诠释到位,经常夜以继日地练,“嗓子冒烟儿的话喝口水继续练。”

打动人心的“密码”

“全国人民都熟知‘高原缺氧不缺精神’这句话,可是青海却很缺乏这种精神的载体,这也是青海省委组织部下定决心打造精品党课的初衷。”朱晓东说,如何为当地干部群众加油打气,如何吸引青年人才支援建设青海,都需要新青海精神的智力支持。

无论是可可西里、青藏公路,抑或是牧民省长、抗震救灾,利用熟悉的场景、英雄和故事针对本土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是青海推动党性教育创新的重要手段。另外,通过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创新,五堂精品党课大大增强了吸引力、提升了教学效果。

“五堂精品党课用身边人、身边事去教育身边人,会带有天然的亲和力,伟大理想、奋斗精神等词汇不再‘高大上’,变得贴近生活、贴近人心,政治高度和情感温度得以结合统一。”青海省委党校副校长漆冠海说,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观众在认知自己熟悉的历史事实时会更快达到认同,并且在情感升华后得到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常规党课最大的缺点就是满堂灌,内容陈旧形式单调,对学员的吸引力不强。”海西州委党校调研员孙延永说,如今五堂精品党课摒弃冰冷说教,融合文学表达手法,借助声光电一体的现代科技手段,通过角色扮演、旁白叙述、事件亲历者讲述,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冲击观众视觉听觉,效果令人震撼。

“研究党课其实就是研究授课对象的过程,为讲好‘两弹一星’党课,我针对不同授课对象先后修改过上千次讲稿。”周广静说,针对如今年轻的高学历党员干部群体,“两弹一星”的研制人员放弃优渥生活选择默默无闻、奔赴西北是最打动他们的情节,她会在课堂上适当扩充这部分内容。

精神永不褪色创新永不止步。

“听说省委组织部将从本土高校和党校中吸收年轻人作为后续师资储备,我也想找机会去试试。”“听一次不过瘾,希望加入党课团队多听多讲。”每一次党课都是对宣讲员的磨砺,300余场次密集的宣讲锻炼出一批优秀的党课教师,成功的宣讲者成为传播者、传承者和带动者,青海许多高校学生受台前幕后的故事感染,流露出对宣讲岗位的浓厚兴趣。

“捍卫历史记忆,传承家国精神,是我们宣讲员的信念。‘两弹一星’研制人员在世的还有20xx多位,其中具有采访价值的在200位左右,我们正在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性挖掘、记录和整理。”周广静说,不要让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尘封的往事。

于湘说,党课“慕生忠开路精神”已初步形成品牌效应,借此机会扩展为系统化的教学项目也是可行之道。“党课需要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学员可以在接受一定理论教育后,走访慕生忠将军的故居,有组织地重走青藏线,徒步3公里,可以实地抡一下大锤,挖一下冻土,这样更能够感受到开路的不易,然后再坐下来聆听精品党课,过程中还可穿插探讨交流环节。”

“青藏高原的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涌现榜样人物,五堂精品党课不是终点,恰恰只是起点,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接下来,青海还需要继续做好培育和选树典型的工作,不断推出符合新时代要求、改革创新、敢于担当的好干部、好党员、好典型。”漆冠海说。如他所说,青海正在继续深入挖掘本土精神资源,如“柴达木油田精神”等,不断丰富党课内容。

目前,青海已面向全国出版发行《初心与使命》五堂精品党课音像制品,还将协调出版图书、开发音频课程。同时,“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和青海省长征精神传承教育学院已启动建设,“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题教育展馆正在筹建。

“我们要再接再厉,敢接‘烫手山芋’,勇于承担责任,主动担当作为。”在青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看来,让各级干部在培训教育中不断坚守初心承担使命,扎根高原服务各族群众,正是“党课”创作团队的使命担当。他坚信,干部心中有丰碑,行动有动力,勇于经风雨、见世面,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必将开创新时代的美好明天。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思想宣传范文怎么写篇十二

同志们:

区委召开这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对外宣传工作,充分体现了区委对这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刚才,××作了重要讲话。××的讲话,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和具体要求。希望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已经讲的非常全面、非常具体、非常明确了,我在此不再重复。最近,区里决定为未成年人办好十件实事,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争在短时期内取得新的成效。下面,我着重就加强对外宣传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总结经验,正确把握对外宣传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区的对外宣传工作在实践中探索了一些好的做法,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出了不少精品力作,为全区的对外开放和加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宣传部门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履行职能,通过各种渠道,整体宣传,立体推介,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去年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对外经济宣传的力度,很好地宣传了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并重点宣传了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做强做大现有企业以及全方位优化投资环境等,为更多的国内外客商和朋友了解××,关注××,投资××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v二是发挥优势,创出特色。依托节会优势,通过积极参与××会、××会等活动,追求节会对外宣传的规模和效应,营造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浓厚氛围。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集中搞好招商引资活动宣传和重点项目的对外推介,并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展示我区良好的对外形象,借助外力,加快发展。这些做法,都得到了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三是借助外力,形成合力。外宣工作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借兵打仗、借水行舟。在××节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家新闻媒体××余名记者与会报道。××节期间,我们在广造声势、大造舆论的同时,大力邀请各级新闻记者参与采访报道各项活动开展情况。同时开展了××风情摄影展,邀请全市摄影爱好者来××采风。并广泛联系新闻媒体,编发了多篇关于×××情况的专题专版。期间共播发新闻稿件国家级×篇、省级×篇、市级×篇。其中多篇稿件,分别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社、香港文汇报、大众日报、××电视台、××日报等采用,影响广泛。另外,我们还借助外宣网络和民间文化组织,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先后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文化交流关系。

对这些在外宣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我们要十分珍惜,很好地把握,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创新,使我区的外宣工作搞得更扎实,更有特点,更富有成效。

二、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外宣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对外宣传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也是一个地方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对外宣传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最近,中央和省委、市委专门召开会议,下发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外宣工作,区委、区政府也一直十分重视外宣工作。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把外宣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是大势所趋,目标所需,任务所系。一方面,从加快发展的需要看,必须要切实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当前,我们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区委、区政府动员全区上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乘势而上,确保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要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提高×××的知名度,扩大××在海内外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比任何一个时期都需要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另一方面,从存在的问题看,必须要切实改进对外宣传工作。我区外宣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与全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作为城市中心城区的地位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全社会的外宣意识还不够强,整体宣传的声音还不够大,尤其是基层宣传设备的配置和宣传队伍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区的整体宣传效果。下步,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通过强化检查督导、严格奖惩考核等措施,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改进和创新对外宣传工作。总之,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摆上重要位置,努力开创外宣工作新局面。

三、强化措施,努力提高对外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根据上级外宣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本着“河口以外就是外”的原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外宣工作要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突出宣传重点,营造舆论强势。要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全面准确地宣传区委、区政府加快发展的思路、政策和措施,重点宣传“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的工作思路和重大举措,深入宣传我区优惠的投资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广泛宣传我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大好形势,积极宣传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精神风貌,树立河口良好的外部形象。特别要大力宣传我区的主导产业、优强企业和名牌产品,扩大对外影响,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二是要用好载体平台,提升宣传层次。利用各种节会开展对外宣传,是我区的一大特色和优势。要很好地利用节会这些载体和平台,不断强化措施,提升宣传层次,把对外宣传搞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当前,要集中力量抓住召开河口经贸洽谈会的有利时机,搞好以河口为重点的民俗旅游宣传、以南阳开发区为重点的经济发展宣传,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精心策划和组织好各项宣传活动,努力形成大范围、高密度的对外宣传声势,掀起新的对外宣传高潮。

三是要发挥特色优势,展示河口形象。我区西靠市中心、区位优势明显,又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下步要重点围绕这些特色优势做文章,努力把河口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独特的文化和优越的投资环境宣传出去,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客人到河口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四是要整合宣传资源,增强外宣活力。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在健全报道队伍、搞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强化通联,借助外力,寻求对外宣传新突破。同时,要认真研究外宣工作规律,讲求外宣工作艺术,增强外宣工作的生机和活力。要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对外宣传的新思路、新方法,并注意研究和借鉴外地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不断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推动力。

五是要强化组织领导,形成整体合力。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领导,形成各级党委齐抓共管,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局面。同时,要严格按照年初制定的人员设备配备、稿件数量指标等,强化考核,狠抓落实,增强外宣工作的压力感和责任感。要不断加大对外宣传工作的投入,确保外宣工作走得出、转得灵,不断跃上新水平。要认真贯彻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把那些政治强、素质高、懂宣传的干部及时充实到外宣队伍中来,对做出突出贡献、群众公认的优秀外宣干部,要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进一步加强外宣队伍建设,强化队伍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要切实关心外宣人员的成长,注意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志们,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外宣传工作,关系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大局,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努力开创对外宣传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河口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思想宣传范文怎么写篇十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学习宣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核心就是要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更好地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作用,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1.入心入行是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的本质要求。

宣传思想工作强不强,关键是看工作质量和水平是否达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目标要求。把准人的思想动态、激发人的信心斗志、凝聚人的精神力量,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强起来不仅是要在物质方面强起来,也要求全体人民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水平相应提高,在价值观念上同心同德,在干事创业上同向同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一是要在价值观念上同心同德。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树牢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广大人民的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注重在育新人上出实招,着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二是要在干事创业上同向同行。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和调结构稳增长保民生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改革路上我们还面临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攻坚战。如何引导人民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不断增加自豪感、自信心,更加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弘扬爱国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奋斗精神,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用“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不成我必有责”的担当精神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的关键是要探索行之有效、管用能用的路径和方法,使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要求能符合时代特征、受众特点和内在规律。常做常新就是要在总结和把握规律性的基础上,使宣传思想工作体现创新性、富有创造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

一是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规律性。宣传思想工作具有内在规律性和科学性,把握传播规律,注重话语体系建设,既要讲清楚怎么看,又要说明白怎么办,通过解疑释惑、疏导情绪,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善于运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做宣传思想工作要善于讲故事,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启示人和引导人。要善于把握受众特点、现实需求和接受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思想工作。要善于运用形象化解读、故事化表达和差异化传播等策略,把“大众化”与“化大众”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宣传思想工作与普通群众“隔着一条河”,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是宣传思想工作要富有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宣传思想工作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事业,要注重手段方式方法创新,坚持把有意义的内容和有意思的传播手段相结合。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优势,净化网络空间,提高用网治网水平,用新技术植入老载体、创建新平台,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要注重发挥时代新风和社会风向的引领作用,广泛开展先进典型先进模范培育、选树和宣传工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和关爱先进的浓厚氛围,弘扬时代新风和社会正气,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不断提升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和发展人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在用情和用力上同时发力。

一是用情书写。宣传思想工作要紧跟人民群众生活的脚步,感知人民群众生活的态度,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才能充满情感、充满温度,抒写新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的新史诗。走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从人民群众的大智慧中汲取养分,让人民群众讲好自己的故事、国家的故事和民族的故事,以典型的小事例、从小角度揭示和折射社会生活,做到小切口揭示大主题、小事情反映大时代,逐步实现宣传思想工作全覆盖、无死角。

用情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从基层这一富矿中汲取营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中,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化解基层宣讲“听不到”“听不进”“听不懂”同时存在的矛盾,打通宣传思想工作直抵人心的“最后一公里”。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主动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同坐一条凳,共围一张桌,了解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是什么,了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什么,了解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等等,找寻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最有底气和最朴实的能量。宣传思想工作在基层扎根越深,深入人心也就越深,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也就提升得越快。只有始终保有人民立场感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工作做到心坎上,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是用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工作规律,注重方式方法,掌握好时度效的“火候”,掌握好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主动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站等场所,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个性化的宣传策略和宣传手段;要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大力培育时代新人。要将网上与网下的力量有效整合,打造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体矩阵,营造强大的能量气场,影响人、引领人、塑造人。要发挥好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英雄烈士等的榜样示范作用,增强岗位意识,强化社会服务与实践养成,以最新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为自身在新时代成为时代新人准确定位。尤其是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下大力气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持能力为本,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久久为功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理论武装,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科学体系和丰富内涵,牢牢把握住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同时,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决杜绝“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等问题,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下沉到基层,少些走马观花,多点蹲点观察,少些“清谈官”,多些“老黄牛”。

【思想宣传范文】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最为集中而深刻地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蕴和思想力量,最为集中而深刻地彰显了中国精神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民族风范,也最为集中而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

回应时代要求,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核心内涵,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中国梦这个重要主题,深刻阐述民族复兴的基本内涵,深刻揭示我们在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所处的方位,科学规划民族复兴的实现路径、战略步骤,是引领民族复兴的总纲领,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诸领域、各方面与全过程都紧紧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精进展开,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把握时代特征,科学揭示“三大规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时代特征,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既是科学理论,又是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科学揭示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从对党的地位作用和历史使命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出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管党治党成效显著,党心民心凝聚,执政环境持续改善,执政资源不断优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科学揭示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做出了系统的回答,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科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方位的建设规律。“八个明确”深刻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与核心要义,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等多角度,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十四个坚持”从实践的路径、方略、步骤等方面深刻回答“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方面进行具体谋划,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行动指南。

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国家治理观与全球治理观的统一,鲜明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重要理念,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和道路作出的新思考、新探索。它突破“自我中心”和“单极意识”,以共同发展为追求,兼顾不同的利益,包容不同的价值,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体认,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当代诠释,为人类的共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立足时代问题,确立当代中国发展的方法论。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战略思维是管总的,管长远的,管根本的,是唯物辩证法矛盾规律的具体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贯穿着深邃而高远的战略思维,为中华民族复兴擘画出气象恢宏的发展蓝图。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思维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社会现实,把握发展规律,深刻揭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科学回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准确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彰显了共产党人深厚的历史修养、深邃的历史眼光、深沉的历史智慧。辩证思维是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运用辩证思维的典范,处处体现着“整体”与“部分”、“变”与“不变”、“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思维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底线思维强调居安思危、知危图安,积极进取,赢得主动,是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底线思维警醒我们要时刻注意把握事物的度与量,关注事物微小、连续的变化有可能引起事物根本的质变,尤其是突变。“五大思维”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又吸取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是我们认识与改造世界、探究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制胜法宝,也是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今中国现实问题、指导当代中国前进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思想宣传范文】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这一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1.登高望远、居安思危,从战略高度认识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战线积极作为、开拓进取,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然而,面对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首先要善于统揽全局,坚持问题导向,从战略高度认识把握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突出问题。

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依然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当前,多样化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多元化思想观点激烈交锋。比如,意识形态“终结论”“淡化论”一直鼓吹“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等错误观点,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质疑改革开放和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余音未绝。

中国快速发展面临各种敌对势力遏制的挑战。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一些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一方面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另一方面鼓吹“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等各式各样的“陷阱论”和“中国崩溃论”,企图影响中国快速发展进程。必须清醒认识到,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弱化的图谋一直没有改变,种.种论调和措施在深层次上体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方式面临移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挑战。“因网而生、因网而增”已经是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问题产生发酵传播的显著特点。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裂变式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加速发生“移动化革命”,维护移动新媒体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些西方国家凭借长期积累的话语强势和对信息技术的控制权,将移动新媒体作为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依托,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中,我们现有的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方式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各种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2.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新时代是意识形态建设任务更加繁重的时期,也是大有作为的时期。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工作的根本遵循,紧紧围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中心环节,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思想舆论引导,汇集改革发展共识,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坚持以立为本,用马克思主义立根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深入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当前,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切实增强干部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刻领会这一科学理论贯穿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掌握其精神实质、核心要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树立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这一科学理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加自觉地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着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必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阵地、党管舆论、党管媒体,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压实压紧各级党委(党组)责任,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只有牢牢掌握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才能不断增强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引领力控制力。

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引领力。要紧紧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着力提升理论阐释的说服力、教育引导的号召力、典型宣传的感染力。坚持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巩固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着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通过完善国际传播格局,宣介好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通过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特别是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坚持立破并举,敢于亮剑善于斗争,立场坚定批驳谬误。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不断强化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到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坚持立破并举,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敢于发声亮剑,善于释疑解惑,守护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开展积极的舆论斗争,针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动态、新特点和新趋势,及时分析研判,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同时,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

坚持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要适应现代传播方式、传播形态、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做好新媒体意识形态建设。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做大做强网上正面宣传,汇聚传播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准确分析研判网络舆情,善于把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紧跟各种传播平台发展步伐,创新传播手段,拓宽工作渠道,把传统媒体内容优势和新媒体传播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两类媒体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强话语方式创新,善于运用大众的、通俗的内容和形式,善于将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理论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就其总体而言,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鲜明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起点,也是始终贯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程的重要任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好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分析解决学术研究重大问题的能力。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这一重要思想入脑入心,进教材、进课堂,确保将这一重要思想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方面各环节,推出更有力量、更有温度、更有味道、理论深度和实践力度兼备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续写当代马克思主义绚烂篇章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

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聚焦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进行学术创造,为人民著述、为人民立说,在服务人民中推动学术进步,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构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实践发展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充分发挥学科体系的基础作用,坚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原则,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国际话语权。

【思想宣传范文】四。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也改变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改革开放不断对党的自我革命提出新要求,赋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新的时代内涵。在领导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进程中,我们党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通过自我革命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将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40年前,“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科技落后、人民贫困,中国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毅然决然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觉醒,引发了一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由此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并正在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跨越。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也改变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改革开放这场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是相辅相成的。

40年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40年来,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到精神面貌,中国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革,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每一个亲历者、实践者对此都有深切体会,任何不怀偏见的人都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

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的。在领导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进程中,我们党也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有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40年的实践表明,改革开放这场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紧密相联、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改革开放不断对党的自我革命提出新要求,赋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新的时代内涵。党的自我革命为改革开放指引方向,并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为改革开放提供有力保障。离开了党的自我革命,改革开放不可能顺利推进,更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通过自我革命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自我革命。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共产党要担负起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责任,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这是对全党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回顾改革开放40年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党的自我革命是全面而深刻的,尤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指导思想无疑是最重要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催生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随着实践的发展,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又先后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写在党的旗帜上。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正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又进一步指导着新的实践。

重新恢复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党的历史告诉我们,正确的思想路线来之不易,一以贯之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更不容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正是因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改革开放才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思想路线问题,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偏离了就要犯大错误。

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都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形成的,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内在统一的,这种内在统一性是巨大的、独特的政治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优势,才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地位变了,环境变了,条件变了,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大大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此有着清醒认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防范和纠正。比如,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20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大力加强作风建设,使“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赢得了党心民心。坚持不懈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同一切脱离群众的现象作坚决斗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进行自我革命的重要内容。

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是我们党从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为这条重要经验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从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到改进党管干部方法,从建立公务员制度到改革干部选拔、考核、教育、培训、评价体系,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好干部标准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于在新时代如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作出了科学回答。

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重视和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专门就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其中之一就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如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出许多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的思想,有力推动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党对各种经济犯罪活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早有预料,并不断采取措施加以惩治。但是,许多人对改革开放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和严峻性还是估计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力挽狂澜的气魄遏制住了腐败蔓延的势头,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不断巩固发展。

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党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巩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从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制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到20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内政治生活的指导方针、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越来越明确。

在改革开放中将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更加自觉地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社会革命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作为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将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思想上的自我革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定不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使党的全面领导在新时代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来。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就要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就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就要完善领导体制,改进领导方式,增强执政能力。党的领导既要坚持和加强,又要改进和完善,从而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坚定不移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党的建设各项任务。在思想认识上,进一步明确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实际工作中,应牢牢把握党的建设的主线、统领、根基、着力点、总体布局,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坚定不移以使命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推进党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在自身建设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这些宝贵经验绝对不能丢。同时要看到,随着实践发展和时代进步,必须不断推进党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更好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要用党建理论创新来指导和推动党建实践创新,进而推进党建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坚定不移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环境也发生深刻变化,提出了许多新的时代课题。在极其艰巨、复杂、繁重的任务面前,在一个个难题面前,全党必须提高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这是党勇于自我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