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与社会政策的论文通用(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5:42:05 页码:7
2023年与社会政策的论文通用(大全10篇)
2023-11-13 05:42:05    小编:ZTFB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不经意间我们已经走过了很远的路。总结应该遵循简洁明了、条理清晰的原则,展现出观点的连贯性。这些范文中包含了不同领域的总结,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

与社会政策的论文通用篇一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我党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本文从各级机关及领导干部、企业、公民三个方面对构建社会的共同责任进行了论述,倡导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大家和睦相处在美好的社会环境中过幸福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是不断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需要进行很长期的艰苦努力。高度的社会和谐不会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主动地创建。

构建和谐社会,应该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应自觉调整自己观念与行动,共同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出努力。

一方面是各级领导机关,各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各级领导应该走在最前列。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公仆意识,有了公仆意识,才能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为了群众。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遵照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倡导的8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办事要出于公心,想事要心系百姓,断事要讲求原则;处事不随风转向,陈事要直言不讳;险事要挺身而出,成事要不贪钱财,败事要敢于承担责任。做到台上讲的与实际做的完全一致,嘴里说的与心里想的一致,表里如一。以良好的工作作风,高尚的人格魅力在群众面前树立起一座丰碑,为构建和谐社会率先垂范。各级领导做好了,大家就会跟着学,也才有号召力。领导干部的模范行为是无声的号角。

二方面是每个企业。企业与公民一样都是社会的细胞,企业不仅要追求“利”更要追求“义”。企业成功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企业在为社会提供经济价值的同时,需要向社会显示其承担的责任;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时候,要通过各种方式回报社会。做为一个企业,要时刻牢记,要给予国家什么,给予环境什么,给员工什么,而最终企业会得到什么。目前推动的“企业公民”建设的目的就是寻求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契合点,达到互惠双赢。“企业公民”的要素构成,有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两大类。社会责任主要指法律规定必须承担的责任,应具有强制性,如为政府提供税收,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执行政府的宏观政策,维护职工的权利,遵守市场竞争秩序等等;道德责任主要是指支持社会公益活动,福利事业,社区建设等,其特点是自觉自愿。每个企业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自觉,积极加入到“企业公民”建设事业中去。要强化个体利益目标与社会利益目标一致性的认识,做为企业,在管理上要突出和谐主题,坚持用和谐文化引领和谐企业建设,使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成为广大干部职工重要价值取向,从而凝聚力量,推动发展。

安微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矿难事故频频发生,产品质量粗制滥遇、污水废气偷排暗放等等。看似管理的缺失,其实暴露的是企业价值的危机。

三方面是每个公民。人是社会的细胞,没有每个人的自我和谐,就不会有社会和谐的肌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每个人来说,不仅要与自然之间的融和、与社会群体的“和合”、与单个行为之间的和睦,而且与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自我和谐却不在意,甚至做得很糟糕。有的对社会现象不见阳光,只看阴影,对任何事物横挑鼻子竖挑眼,牢骚满腹,自己把自己搞得心不平气不顺。还有工作、事业与生活,单位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很不协调,甚至顾此失彼。如果每个人心理充满了这样那样的冲突与不满,心理或生理会失衡,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不但影响伤害的是本人,还会影响伤害到家庭和周围的人,如果发生在领导干部身上,造成危害会更大。

自我和谐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操,一种态度。实现自我和谐,是一个人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就是成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过程。只有不为私欲遮望眼,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吾日三省其身”耐得住寂寞,挡得住透惑,管理得住小节,才能不断提高战胜自己的勇气和力量。在和谐自我的基础上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每个人都应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关爱成为一处习惯,让和谐融入到每个细节中。如果全社会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形成平等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如果人人参与,不懈努力,社会各方面形成一种和衰共济,构建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能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

与社会政策的论文通用篇二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强社会管理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应实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四位一体的社会管理体制,协调好所辖区域内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以及社区群众与党和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本文把“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作为基本理论,针对新形势下的和谐社区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

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表述,和谐社会就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从横向看,涉及到宏观、中观和微观。在我国,无论农村的微观社会还是城市的微观社会,都是由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组成的,它们是我们党的事业的工作基础和组织基础,它们是我们建设社会说来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正因为如此,胡锦涛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胡锦涛的重要讲话,说明中央领导对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是非常关心和重视的,点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切入点,指明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目标和前进方向。

和谐社区的定义是:一个健康的、成熟的和谐社区,应该是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生态、社区与群众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区。

社区建设往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内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社区建设作为国家社会建设的重点。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任期内把社区发展作为其行政当局的六大政策之一。他把社区作为美国政治运作模式,旨在通过发展社区来消除种族、宗教、性别以及政治上的分歧。2005年初,新加坡政府推出总金额达十亿元的社区关怀基金,主要资助社区援助计划。

我国虽然对社区概念的提出比较晚,可成果显著。武汉市常青街常二社区举办了居民自己的节日“邻居节”,增进了居民间的了解,融洽了感情,加强了团结,形成了有难大家帮,邻里共享大家庭的局面。武汉市万松街办事处调动社区成员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深化社区志愿服务,创造了万松平安街工作模式。

一、和谐社区的创建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社区的所有工作都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居民的参与为动力,为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为准则,为社区居民的社区发展中得到实惠,在参与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围绕大局,着眼发展的原则。和谐社区建设要有利于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区管理和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基层社会的创造活力,为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学校、部队、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和共享,努力营造出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四)注重公平,相互兼顾的原则。只有公平,社会才能和谐,这说明差距、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得过大,超过了警戒线就可能使社会走向失衡。但是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适当有些差距,这是社会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效率的表现。所以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差距,正确看待公平,学会互助互爱,学会同舟共济。

二、建立和谐的社区需要有和谐的举措,要建立和谐的社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治民主,居民自治。居民自治是指居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依法解决自己的事情,特别是处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居民自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居民自治是城市基层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政权一直致力的政治目标。构建和谐社区是居民自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居民自治的推进又要以和谐社区为基础,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不可分割。居民委员会组织健全,能主动接受社区党组织领导,及时受理居民的意见和要求,以《居民公约》和《社区自治章程》为依据,建立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和社区事务通报制度,坚持在居民事务公开栏上进行告示。(二)文化交流,促进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居住条件的改善,扎实坚固的水泥楼房也给邻里之间带来了心灵距离的疏远,使“社会人”变成了“个体人”。社会的和谐首先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社区作为人们生活居住的集合体,就起到了促进人与人和谐的关键作用。文化活动就是促进人们交流的最好载体,健康向上,休闲娱乐的活动不光让居民在工作之余得到了放松,也使居民通过参与活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而且通过文化活动,也可以更好地向居民传导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理念,通过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人心,避免了开会总结传达精神的呆板僵化,也有利于社区以后工作的开展。

(三)治安良好,社区稳定。社区里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社会治安不稳定,严密的防盗门致使许多邻里缺少交流了解。治安状况的好坏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好坏,要创建和谐的社会,良好的治安状况必不可少。社区是犯罪多发地之一,社区治安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居民的生命财产,也关系到能否构建一个和谐的社区。只有让居民安心地居住,居民才能去快乐地工作。社区有警务室,治保组织健全,社区内无未成年违法犯罪,有社区矫正人员档案。建立健全了公共安全应急预案,有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机制。

(四)生态和谐,安家乐业。现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现在看重的不再是一味的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寻求一个舒适的生态环境。随着房地产的逐步发展,人们对居住的关注已经从社区的规划、建筑和配套等物质层面转向社区文化塑造等精神层面上来。社区除了要有优美的环境,舒适的配套设施外,它还应该是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充满亲和力的和谐社区。人们渴望的是能亲近自然,放松自我的生态社区,能够有完善的社区公共设施,有公共的活动、健身、休闲、交往的空间,提供一个交朋会友的良好场所,供业主之间交流、沟通。

(五)志愿服务,构建和谐。志愿服务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融合,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深化社区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发挥志愿服务的动力作用,可以大大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建立。街道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有社区服务设施,能基本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制定有社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案。

(六)党的领导是创建和谐社区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党的领导;同时这也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一种责任。同时,要实现社区的和谐,也要看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发挥的如何,因为社区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处在社会变革的第一线。加强社区党建、夯实执政基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形成意义重大。社区党的领导班子健全,建立健全了党对社区工作的协调委员会,有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好,能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为居民群众作表率。

和谐社区的建设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为依据,认真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程度较高、社会秩序稳定、社会保障充分、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共同体,为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地。

参考文献:

[1]谢颖。论和谐社区指标体系[j].理论月刊。2007年04期。

[2]李友梅。社区治理: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j].社会。2007年02期。

与社会政策的论文通用篇三

摘要:社会主义保障制度是当代各国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遇到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受到我国整治、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大发展较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逐步完善农村的社保仍然是我国工作的重点。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我国实现小康社会;有利于我国实力增强,提高我国综合地位。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设措施。

社会主义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是判断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政府工作的中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国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实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完善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我国必须重视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本文主要针对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作分析,提出相关思考,希望对于我国的社保制度的完善与实施有一定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对我国发展的意义。

1.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保障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保制度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说明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对于市场经济的二次分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解决经济和社会和谐进步的关键,是缓解社会经济矛盾的稳定器。社保制度通过政府利用社会保障资金,同时利用其他行政手段控制或增加社会的总体需要,推动和改善市场的供需之间的相对平衡,提高我国市场的`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我国经济的和谐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内需动力要靠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基础。由于人民对自己的未来预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对于自己以后的生活省吃俭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的经济消费,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可以树立人民对于自己未来的信心,不再为自己以后的养老、医疗、教育等问题而担心,积极消费,拉动我国的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对社会进步有重要安全价值。

社会保障制度被人们称作社会的“安全阀”,对于社会的安全价值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安全是人们对于自己生活维持的一种预期,人类社会的变革、自然灾害、疾病、个人原因等都可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损失,重大事故的出现容易造成社会动荡,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极大的威胁作用,甚至危及生存。社会保障在危险发生时的及时介入,提供帮助,将个人所面对的危险由全社会解决,极大降低个人解决风险的成本,也能更好地解决风险问题,从而维持个人生活的稳定,并将整个社会生活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有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个人在面临生活困境时可以及时获得社会的救助,使个人单独面对困境变为社会整体为其解决困境。这样可以使个人得以尽快从困境中解脱,维持个人生活的相对平稳甚至能重新开始创造个人新的生活。这种对于社会保障的预期给个人提供了在社会生活中可靠的安全感,满足了其心理的安全需求,提升了个人的幸福感。社会保障权将享有社会保障视为个人的权利,使个人在社会保障制度中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方,能更好地保证其在面对危险时更全面、及时地解决困境,重新开始生活。就社会而言,社会保障作为“安全阀”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有效工具。

二、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实施的方法。

1.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

为切实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保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要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结合实际,进一步明确甘肃社会保险扩面、增强保费征缴工作责任,切实做好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工作。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要以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重点,以解决“五七工、家属工”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为契机,全面落实各项政策,力争“十二五”覆盖到百分之九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以第三批试点范围扩大到百分之四十的县为机遇,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新农保试点地区适龄农民普遍参保缴费,力争“十二五”中期实现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要以城镇居民、大学生、困难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覆盖面。建立实行全民参保登记制度,挤压重复参保和补贴的水分,力争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失业保险要将所有企业就业人员纳入保障范围,特别是将通过市场机制招聘职工的事业单位纳入。工伤保险要以贯彻实施新修订《工伤保险条例》为基点,以事业单位、服务型企业、高风险企业等为重点,巩固农民工参保成果,彻底解决“老工伤”问题,全面推进各类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要继续推动扩面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有大的突破。

2.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

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显得更加重要。加快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例如在城镇可以通过实行统一的城镇职工、合并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推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完善我国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建筑随之变多,所以城市的工伤医疗保险制度急需完善。在规范的条件下,逐步完善我国的工伤医疗保险,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此外,我国的生育保险制度有待完善,生育制度的完善可以提高我国生育保险的能力,对于女职工在生育期间的生活保障和基本的医疗待遇有保障,积极提高我国的社会化管理水平。综上所述,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是一天二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尺度之一,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必要的。我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明确规定社会保障责任。只有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才能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国家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

参考文献:

[1]许尔君.关于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探讨[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03.

[2]许雍卓.关于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2,02:7.

[3]徐永峰.社会保障权研究[d].吉林大学,,06:3-4.

[4]张太宇.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

与社会政策的论文通用篇四

论文关键词:家庭养老保障农村社区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

论文摘要:分析了转型期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家庭养老保障是基础,农村社区养老保险是过渡,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是方向”的转型时期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最后论述了农村社区养老保险向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演化的动力机制。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同时,农村也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趋势,农民日益要求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型。但是,像我国这样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在转型时期农村应建立什么样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世界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现的模式可以套用。我国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充分,不够深人。因此,如何选择转型时期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就成为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与社会政策的论文通用篇五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社会体育发展的政策,但是一些地方政策由于自身财力有限,或者处于其他目的,往往会对社会体育政策进行选择性的执行,或者干脆不执行,导致我国当前社会体育政策制定与社会体育政策执行之间存在着明显偏差。其中,造成社会体育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中央与地方利益分割问题,体育市场主体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问题,但最根本的还是政府方面的问题。

社会体育政策的执行,原本就是要面向社会大众的,但是在社会体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社会公众常常被排除在外,导致我国的一些社会体育政策不能充分表达基层群众的体育健身、体育利益和体育权利方面的诉求,影响了社会公众参与社会体育政策执行的参与深度和参与广度[2]。这在我国中西部的一些欠发达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或老年人对社会体育政策不了解,不具备相应的体育意识,更不懂得如何争取和维护自身的体育权益。

由于我国社会体育的起步较晚,对社会体育建设的投入不稳定、不均衡,所以全国各地往往都是自己制定政策,自己执行政策,自行监督政策的执行,这就使得很多地方的体育政策执行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主观性,从上到下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执行监控机构,甚至没有成立专门的执行监督部门,或者政策执行的监督主体过于单一,直接导致有些地方的社会体育政策成为“一纸空文”。

与社会政策的论文通用篇六

1.参与社会体育的热情不够高涨。

有调查表明,在20~59岁这个年龄段(男、女)的成年人群体各有53.63%和63.96%的人不能达到每周进行一次体育活动。其主要原因分为:

(1)工作占用时间较多。

(2)没有形成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在60~69岁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群体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分为:

1)没有形成体育活动的兴趣。

2)受家务劳作影响。但就现实情况而论,我国目前16岁以上人口的空闲时间已经是1900小时/年,显而易见,因工作忙或家务忙造成没有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的理由是不成立的。主要造成人们不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原因是人们没有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不了解参与的意义和对参与体育活动没有热情。

2.年龄结构分布不均。

我国目前参与体育人群就年龄结构来看属于凹形结构。即青少年和老年人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热情比较高,而中年人的参与情况较差。青少年还处在学校教育阶段,直接接受学校的体育教育对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老年人的余暇时间比较丰富。另外,延年益寿、丰富晚年生活的需要,使他们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热情也比较高;而中年人的工作、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大,沉重的生活压力迫使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业余生活,导致他们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率偏低。

3.场馆的现状不适合。

人们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需要我们国家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小,公共体育场馆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大部分的体育场馆也仅仅是集中在一少部分的学校里,街道、公园、社区中的体育场馆寥寥无几,这给人们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包括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积极参与的态度。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直接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积极的态度可以促进人们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而消极的态度则直接阻碍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其中积极向上的体育态度是人们能够排除困难、持之以恒地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2.参与者余暇时间。

目前,实行了一周5天工作日后,我国群众的余暇时间有逐步延长的趋势。但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大部分的时间也都被用于做家务、学习等上,参与社会体育的时间几乎没有,这对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3.体育场地设施。

体育场所的质量和数量是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直接原因,其中包括公共体育设施,学校对外开放的场馆设施、街道的健身器材,公园内的活动场所以及森林公园等。但就我国目前的体育场馆设施来看,很难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情况不容乐观。相对于体育较发达的广州而言,其室内人均活动面积仅为0.0025平方米,室外0.0112平方米,面积数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相差甚远。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的“到世纪末,城市公用体育用地1~2平方米,小学2.3平方米,中学3.3平方米”的标准也远远不能达到。

三、结语。

总之,就国内、外近年来社会体育发展的普遍性和群众参与性来看,总体成上升趋势,群众基础雄厚。我们要充分汲取国外社会体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社会形态进行探索。虽然在局部取得了可人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需在群众的健身意识中培养,体育设施建设、体育指导者的培训、体育管理水平及其法制法规制度的完善等方面进行加强,这些都影响到群众参与社会体育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与社会政策的论文通用篇七

作为世界国土面积排名第三的国家,我国的幅员辽阔,国土面积较大,农业发展潜力较大,再加上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左右,因此,农民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也逐渐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在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需求也不断地增多,然而,由于经济水平、地域差异等原因,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致使农民受到严重的损失,制约了小康社会的发展,因此,政府需要采取合理的政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体育城乡差异性的具体表现。

(一)体育锻炼需求程度不同。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尤其是城镇居民的受益最大,基本上已经全部达到小康水平。而与此同时,农村的发展则较为滞后,农民的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体育没有能够大面积地进入到农民的生活之中,再加上许多农民思想落后,认为体育锻炼是城里人的事,与农民无关,部分人把日常劳动当做体育锻炼,而少数人居然认为求神拜佛就能保佑家宅安宁,身体健康。

(二)体育锻炼人口比例不同。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城镇体育人口比例较多,而农村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只有占很低的比重,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农民较少,而城市体育人口在持续增长,农村体育人口却刚刚萌芽,因此,城乡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有着巨大的差异。

(三)体育锻炼目的不同。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是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逐步发展的过程,所以,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但是,在城市居民开始通过体育进行消遣、娱乐、交往,享受体育的`时候,农村居民却因为医疗、保健等原因,有功利性的进行体育锻炼,纵然少数农民开始享受体育锻炼,但是很难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四)体育锻炼条件的不同。

城市的经济水平高于农村,体育设施相对较多,体育锻炼场所比较固定、安全。许多市民会在公园、体育馆和广场等环境优美的地方进行体育锻炼,而且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候很多市民会穿着运动服装,跟着舒缓的音乐,有规律的从事体育活动,而农民多在自家庭院、树林或者村委会进行体育锻炼,只通过徒步、徒手等的自练形式,从事简单的体育活动[1]。

(一)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农民观念。

政府应该制定合理地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使农民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前提下,主动去追求精神发展。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用工业化带动农业的发展,确保农民得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同时,政府应该推动乡村体育工作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农民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全面提高农民的体质。

(二)积极开展农村群众体育活动。

在制定和实行相关的计划时,政府必须立足于农村的实际情况,采用全面的观点处理农村体育问题。政府可以根据不同乡村的不同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群众锻炼活动。例如,对于发展水平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的乡村,政府可以建立体育协会,大力宣传健身方法,合理地组织体育比赛,为其他乡村提供参考的对象;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乡村,政府首先应该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合理地进行宣传教育,使农民具有体育锻炼的意识[2]。

(三)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健身场所。

政府在宣传教育的时候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确保农民有锻炼的场所。政府可以借助农村文化活动站,改善文化活动站的条件,适当地增添有用的体育活动器材,确保农民有进行体育锻炼的工具;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农村大学生、专业军人等,树立体育锻炼的榜样,组织农民有规律、有纪律的进行体育锻炼。

(四)利用乡镇带动农村体育发展。

乡镇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城乡的结合体,因此,政府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乡镇的作用,充分发挥乡镇在农村体育工作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在乡镇建立体育组织、举办体育比赛等方式,吸引农民的关注,以点带面,培养农民的体育意识,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三、总结在倡导全民健身的背景下,政府应该重视农村体育的发展,让农民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政府应该重视农业的地位,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加强宣传教育,促使农民树立起正确的体育意识;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雨普.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及对策[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3.

[2]雨普.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j].体育科学,,04:3~6.

[3]陈三忠.浅析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18:4,29.

与社会政策的论文通用篇八

内容提要: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压力是市场对不均衡的调整,要看到调整的必然性和价格调整背后经济体的实际变量的调整。

应当抓住当前的机会,划拨一部分国有股权充实个人账户、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要积极推动资源价格的改革,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财税制度,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

认识中国经济要立足全球化背景。

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了全球的分工和市场体系中,这样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中国经济得益于全球化,中国也可能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最大的经济体。

中国的大门实际上很难再关上。

中国的生产、贸易、资本和人员的流动,现在都在全球市场上配置资源。

我们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和规划,必须有全球视野。

在全球生产分工和供应链中,中国出口是一个大亮点,同时中国也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油、有色金属、大豆等农产品和原材料。

认识中国的经济成绩和问题离不开全球市场,分析中国的价格和经济中的问题也要从全球市场分析。

如果我们的电便宜,就会有很多厂商把最费电的工厂建在中国;如果我们的油价低于国际油价的幅度比较大,就会发生香港的卡车到深圳和广州加油的情况,甚至会发生向外私贩成品油的事情。

所以我们的定价政策必须考虑全球经济。

与社会政策的论文通用篇九

所谓经济适用房的造价控制管理,具体指的是在经济适用房工程建设当中,相关部门通过对房屋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价格控制,从而达到降低房屋工程开支的目的。经济适用房不仅在质量上对房屋工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房屋工程必须具有很低的价格,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房屋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工程进行造价控制管理,提高经济适用房的经济效益。

1对房屋工程的地块选址费用进行科学控制(这是地块选址内容)。

房屋建筑的地块选址费用是一笔比较巨大的开支,如果能够降低地块选址费用的开支,那么就可以降低房屋工程的费用。首先,在工程土地的选址方面,经济适用房工程一般会选择那些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区,除此之外,经济适用房工程的选址还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在符合上述两点要求的基础上,经济适用房的工程地址最好选在那些荒地,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为工程节约大量的拆迁费用,从而降低工程开支。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房屋建筑在建造过程中,还应该尽可能地避免选择耕地,这是由于我国耕地十分有限。最后,经济适用房在建设过程中还应该尽可能地选择那些与城市供暖、供电、煤气等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比较近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减少工程在此方面的开支。

2规范合同管理,科学审计。

房屋工程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项目,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合同,例如,施工合同、监理合同、设计合同等等,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一定要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项问题进行明确规定,避免以后会引起分歧,从而给工程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合同必须经过法律进行审核,才能生效。除此之外,审计工作也会影响到工程的造价问题,审计可以对对房屋工程的建设开支进行监督,避免工程的不合理开支。

3对前期的花费进行有效管理以及科学控制。

3.1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经济适用房是政府倡导的一种社会保障性政策,国家从多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鼓励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因此,在对经济适用房进行建设之前,首先就需要对政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进行分析,以政府的优惠政策为基础,对经济适用房进行设计。例如,政府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3.2采用招标的方法降低工程服务费(这是招标的'内容)。

市场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竞争性,竞争也可以形成一种价格的竞争,在竞争中导致价格的降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进入了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建筑市场也形成了激烈竞争的局面。经济适用房建设者在选择承建单位时,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这一有利特点,采用招标方法,通过对各个承建单位进行比较,从而选择出能够提供“物美价廉”服务的承建单位,在保证房屋建设工程质量的同时,还能够确保建设费用的低廉性。

4对工程建设费用进行控制。

4.1在设计方面进行控制。

对于工程建设来说,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直接会影响到经济适用房的后续建设。此外,房屋工程的设计直接与房屋的档次有关,房屋建设档次也会影响经济适用房的价格。(这是房屋档次问题)因此,在对房屋进行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设计师从整体层面出发,对房屋建筑进行科学规划,从而实现对各种建筑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目的,并最终使房屋建设开支得到减少。除此之外,设计师还需要结合周围环境的特点,借助于周围环境条件为房屋建设进行服务,从而降低房屋建筑开支。

4.2在平面布置方面减少房屋建设开支。

在现代小区规划设计当中,城市当中的很多小区都是采用封闭式的建设风格,这种房屋建设模式通常需要建设大量的外墙,而外墙建设也需要花费投入大量开支,如果经济适用房工程在规划过程中能够将这些外墙省略掉,那么就可以为工程建设节约一些费用,从而降低经济适用房的造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省略是一种适当的省略,必须经过科学设计,不能够对房屋的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4.3对房屋结构形式以及房屋建设材料进行节省。

与其他小区建设不同的是,经济适用房是一种讲求实用性的房屋建设,不需要在建设中采用奢华的建筑材料以及设计构造。基于这种原因,在房屋建筑材料的选取过程中,就需要选择那些经济适用的建筑材料,使房屋质量得到保障的同时,也能够降低建筑材料开支。此外,对于房屋的结构设计来说,房屋的结构设计也要力求简单实用,避免复杂多变,这样就可以省去大量的建筑材料开支以及建设费用。在当前的房屋建筑建造过程中,使用比较多的是砖和混凝土材料。最后,对于建筑材料的购买来说,采购单位应该对市场进行详细考察,购买一些物美价廉的建筑材料,为工程建设节省开支。

5对基础设施以及物业管理费用进行控制。

除了房屋建筑之外,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能够对小区基础设施进行科学规划,也可以降低房屋建筑开支。在健身器材的选择上,施工单位也应该选择那些比较常用的训练设备。此外,小区的整体风格也应该尽量以自然为主,采取淡雅、自然、和谐的设计风格。此外,对于绿化树木的选择来说,施工单位应该购买那些价格比较低廉的树种。最后,小区的照明设备也需要采用那些节能环保的设备,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小区基础设备的购买成本。对于小区的物业管理费用来说,如果能实现对小区物业管理费用的科学管理,也能够为房屋建设节约一定的开支。例如,如果采用一家物业管理机构,可以使管理标准以及管理费用得到统一,这样可以方便对管理费用进行控制。(这是物业管理)。

6对税金以及贷款利息进行科学管理。

6.1对税金进行科学管理。

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也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税务种类,这些税务种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基本情况,下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经济适用房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税务进行分析。第一,政府设立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第二,占用耕地时需要缴纳的耕地占用费;第三,涉及比较广泛的营业税,这些费用主要包括教育费、对城市建设进行的维护费用等等;最后一种是涉及到的企业所得税。我国政府为了鼓励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对经济适用房建设采取了多种优惠政策,例如,对于经济适用房,我国政府对其在投资调节税方面进行免税处理,而耕地税也获得了相应的优惠政策。

与社会政策的论文通用篇十

公共生活是一定社会共同体的个人为了该共同体的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处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当前,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使公共生活趋向私人化。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就要还原公共生活的本质,重构适应公众生活与发展的公共生活。

1.问题的提出――转型期我国公共生活的缺失。

20世纪,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化一直是思想家们思考现代社会及其制度设计和安排的坐标,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开始走向后工业社会,社会生活也出现了领域融合的趋势,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以及日常生活领域正在趋同化,从而改变了社会领域之间原有的各自分立的关系[1]。

私人生活中的准则融入到公共生活中,打破了公共生活的公共性,公共活动表现出私人化。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各项制度不够完善,政府职能不够健全,不能很好地服务社会,满足公众的需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济主体日趋独立,社会进步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为公共生活的发展带来弊端。公共性的缺失,使我国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加之人们公共意识淡薄,公共生活陷入了困境。由于公共生活不能使公众利益最大化,人们不再注重公共利益,而单纯地追求个人利益。

2.公共生活的发生。

公共生活使每个人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自主程度不如共同生活,这就影响了公共生活的公共性,使公共生活陷入困境。公共性是公共生活的本质属性。公共性是一切可以称之为“公共的”那些事物(实体、结构、关系、意识)的基本属性[3]。阿伦特把公共性看作世界本身,她用“桌子比喻”表达她对“公共”含义的理解:“共同生活在世界上,这从根本上意味着,事物的世界处于共同拥有这个世界的人之间,就如一张桌子被放置在围着它坐在一起的人之间一样;世界像每一个中间事物一样,都同时将人联系起来和分离开来”[4]。

3.公共生活的重建。

公共性具有合法性意义与合理性精神,我们应从伦理与制度两方面重建公共生活。

3.1公共生活伦理化。

公共生活伦理是指公共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目前我国处于转型期,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下降。因此,我们要注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3.1.1确立公共价值观。首先,自由平等的观念是公共价值观存在的基础,公共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以承认不同主体的平等为前提。同时,自由是人类的人性需要。只有在日益平等自由的社会中,公共价值观念才可能得以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生活伦理才能够形成[5]。其次,正义的理念是公共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公共生活伦理化的完善。在正义的基础上,社会个体才能为了实现其利益而进行等利和等害交换,从而进行合作,道德的目的`――保障社会的发展才可能实现[6]。

3.1.2完善公共生活伦理规范。如果一个社会想要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必须建立道德规范体系。首先,对于现有的伦理规范,应当依据社会实际作进一步的阐述;其次,对部分伦理规范做出必要的补充;再次,将抽象的伦理规范具体化;最后,将公共生活伦理规范系统化,以形成完备的伦理规范体系。

3.2制度伦理化。

重建公共生活依赖于制度保障。制度是重建公共生活的框架,它制约着人们的活动方式,维持着公共生活的发展。构建公共生活的前提是要使制度本身具有道德合理性,它能够为公共生活提供合理的道德规范。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但是,各方利益主体又忽视公共生活的公共性,不肯承担公共责任。

因此,实现制度规范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制度设计方面要符合伦理性,即公共生活伦理制度的设计是否区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第二,制度实施方面要符合伦理性。它主要体现在效果上,如果能够有效地促进公共利益的增长,那么这种制度就是合伦理性的。第三,制度管理方面要符合伦理性。在现代生活中,一些制度往往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引发制度管理的缺失。因此,加强制度管理是很必要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