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空巢老人生活情况现状调查简短(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3:04:34 页码:9
2023年空巢老人生活情况现状调查简短(优质10篇)
2023-11-13 03:04:34    小编:ZTFB

对于过去的经历和学习,总结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提炼经验和教训。怎样使总结既能说到点子上又能表达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下面是一些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见解,希望能够给您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空巢老人生活情况现状调查简短篇一

100元能干什么?对城里人来说,可能买件衣服都不够,可在竹溪,很多“空巢老人”,一个月的所有“收入”加起来,也就百元左右。

调查队员走进水坪镇油坊梁村2组李发普的家。这是一个“冬冷夏热”、年久失修的土房子,81岁的李发普和他84岁的瞎眼老伴生活在这里。虽然有四儿两女,但子女生活都很困难,无力将他们接到身边赡养。“大儿早就下岗了;三儿、四儿多年外出打工,也不富裕;四儿老大不小了还娶不上媳妇;两个女儿也嫁在农村,生活比较困难。”老人一脸无奈地说,“只有二儿有工作,条件好点,现在每月给我们50元养老钱。”这50元孝敬钱,加上老两口每人每月55元新农保和45元农村低保,就是他们的所有收入。算下来,每人每月125元。

李发普夫妇在竹溪县的“空巢老人”中,还算是“富裕户”。调查队员统计,全县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人每月都享受了55元的养老保险金,30%左右的农村困难“空巢老人”享受了农村低保,大多每人每月45元,加上子女提供的少量供养金,一般每人每月100元左右,这点钱用于买油、买盐、穿衣、治病等都很紧张,更不要说其他方面了。从经济上说,竹溪县6200多名鳏寡孤独的老人,在“空巢老人”中待遇相对要好。他们有的被安排到福利院居住,衣食无忧,有的居家养老也享受了国家五保政策。有子女而“空巢”的`老人反而生活更为困难。

收入不够靠什么?竹溪1.88万“空巢老人”中,必须从事生产劳动的就有1.68万人,占到近九成。这些六七十岁乃至七八十岁的“空巢老人”,如不下地种粮、种菜生活将更加艰难。

看病太难——“小病拖、大病熬”仍十分普遍。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虽然农村老人绝大多数参加了新农合,可由于自费部分难以承担,门诊费用又不能报销,竹溪的“空巢老人”仍然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现象。此外,“空巢老人”生病在家,只能由老伴照顾,老伴年纪大,为患者熬药、喂药等都很费力,帮患者翻身、擦洗等就更困难了。而独身“空巢老人”生病后,则几乎无人照料。

除了收入太低导致“看病难”,竹溪是山区,交通不便,更加剧了“空巢老人”的“看病难”。在大山里,有的农户家距村卫生室超过5公里,到乡卫生院、县医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们得了急性病常常会耽误治疗,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交通问题不仅加剧看病难,老人们领农保金、低保金等也很不方便。有的边远地区的“空巢老人”到银行代发点领款,所领资金还不够往来车费。交通条件较好的水坪镇油坊梁村,“空巢老人”到镇里领款一次往返也要花20元车费。

卫生医疗部门应加强村级医疗网点建设,让“空巢老人”小病不出村。开展巡诊活动,定期为“空巢老人”检查身体,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档案。提高“空巢老人”医疗费报销比例,减少自费数额,减轻其经济压力;银行代发部门应开展送款上门活动,让行动不便、路途远的“空巢老人”在家领款等。

空巢老人生活情况现状调查简短篇二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

1、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受访者中覃克阳老人,生育1男1女,女儿已出嫁,儿子已外出务工近5年,母亲已是94岁高龄,生活已不能自理,他就希望政府搞好野马河两岸河堤,方便老年人散步。还有黄玉林老人,平时酷爱跳广场舞,但是场地有限,希望政府帮她们硬化场地等等。因此,政府应因地适宜加大农村健身活动场所投入,让喜欢运动在老年人有地方去锻炼身体。多组织娱乐活动,比如组织举办晚会,开展适合老年人在文体活动等,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2、还应加强孝道宣传。一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经。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

空巢老人生活情况现状调查简短篇三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空巢老人生活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州府社区位于凯里市西北面,东以文化路为界,邻洗马河街道,南以北京路为界,邻年夜十字街道,西以市府路为界,邻城西街道,北以营盘东西路为界,邻本街道的年夜阁社区和梁子巷社区。面积约0.24平方公里。辖区内驻有州、市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共66个,总人口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072人,占总人口的9.8%,空巢老人24人,占老龄人口的2.24%,特困空巢老人6人,占空巢老人总数的25%。根据凯里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展开城镇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的通知》(凯老龄办发【20xx】1号)精神及西门街道的相关要求,州府社区居委认真组织人员展开调查工作,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居住在本社区的空巢家庭老年人。

调查了解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帮扶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经验做法,研究探讨对策办法,加强城镇空巢家庭艰巨老年人的帮扶工作,给上级党委研究老龄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对辖区空巢家庭老年人进行了问卷和入户调查。

(1)空巢老人中女性多于男性,70岁以上的占多数。本次调查对象24人,男性9人,占被调查对象的37.5%,女性15人,占被调查对象的62.5%;60-69岁7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9.2%,70岁以上17人,占被调查对象的70.8%,其中80岁以上的6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5%。

(2)大部分是有工作单位的,生活来源靠退休金的占多数。在被调查的空巢老人中,有工作单位的20人,占83.3%,无工作单位的4人,占16.7%;以领取退休金为生活来源的20人,占83.3%,靠社会救助的2人,占8.3%,靠其它生活来源的2人,占8.3%。无一人靠子女资助。

(3)小学及肿恣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在被调查中,文盲1人,仅占4.2%,小学11人,占45.8%,初中6人,占25%,高中5人,占20.8%,大专1人,占4.2%。

(5)子女状况及导致老人空巢的原因:子女状况不好的5人,占20.8%,一般的7人,占29.2%,精良的10人,占41.7%。无子女的2人,占8.3%。在有子女的空巢老人中,子女住在别处的17人,占70.8%,其它的5人,占20.8%。

可见,“空巢”老人家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子女学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老人或子女长期在外地。

(6)空巢老人的愿望:

1、日常生活的帮助:在被问及空巢老人中,79.2%的老人认为无急需解决的问题,有20.8%的老人,急需解决生活、就医等各种问题。

2、出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方面的考虑,在被及的空巢老人中有80%的不愿与儿女同住,82%的表示愿意到敬老院过集体生活。

空巢老人缺乏照料是本次调查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这种照料应该来自两方面。一是家庭成员照料,二是组织照料。调查中,有17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加上有5人的子女因其它原因没有与老人住在一起,在有子女的老人中,几乎都没有得到本人子女的照料;另一方面,由于组织机构、设施、人员等因素,导致关照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组织照料还做得不够。如何通过轨制化的安排,建立有效的服务机制,不只是空巢老人的热切期盼,也是许多老龄工作者和城镇基层工作者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的问题。

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人们价值观改变的成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让人忧心,亟待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保障机制。首先应建立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轨制。其次,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在调查中,有6位空巢老人的生活、身体特别不好,他们没有生活来源,只靠低保维持生活,且身体不好,视力差,他们非常期望政府、社会组织的关怀,所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保障机制可以适度缓解了老年人生活和就医压力。

(二)处理好居家养老及社会养老的关系。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养老方式是现在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几千年文化习俗的影响,目前我们应该推崇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要加强“孝道”文化宣传,提高民众家庭养老意识。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赞誉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理念深入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子女与老人同住,如建房时首先要考虑安排好老人的住房,给照料老年父母的子女每年增添休假期等。在社会养老方面,除了政府加强主导作用,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和加大硬件设施建设的力度外,还要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构建空巢老人关爱服务体系。一是建立空巢老人数据库。将社区60岁以上空巢老人建立信息齐全、资料齐备、一人一档的数据库。二是建筑空巢老人关爱服务网络。通过组建空巢老人关爱服务队、展开“空巢老人关爱结对”活动,互助服务活动、抓好日常生活服务工作等,矫捷展开关爱服务工作。三是完善帮困救助体系。整合各种帮困资源,为生活艰巨的空巢老人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帮助,坚持做到“重大节日面上帮、特困对象重点帮、突发事件及时帮”。四是健全应急预案机制。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结对关爱管理制度、上门察看制度、电话慰问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制度等,以保尽早发现和及时处理老年人的特殊困难,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在街道、社区各级党政领导支持下,调整充实社区老年组织机构,采取就地、小型、分散的原则,组织老年人展开娱乐、健身、读报、看电视、上老年电大、短途旅游等内容的各项活动,特别要鼓励、引导“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加室内外各种活动。充分发挥老年活动中心的作用。改变过去单一搓麻将现象,设置电视、聊天、健身等多种活动项目,组织老年人学习政治时事,开展各种趣味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空巢老人”融入其中,参与社会活动,消除孤独寂寞感。

(四)加强家庭监护,确保“空巢老人”安全。“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现,常使老人处于无人照顾,突发疾病抢救不及时,生命受到威逼状况,这是“空巢老人”面临的安全问题。社区要分工专人负责“空巢老人”家庭管理,调查摸清辖区内“空巢老人”家庭的基本情况,并建立家庭档案。组织社会闲散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定点、定人为“空巢老人”提供买菜煮饭、购物、打扫卫生等低偿家政服务;组织志愿者、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等成立爱心互助队伍,采取结对帮扶办法,对高龄、体弱动作不便且经济拮据的“空巢老人”提供无偿服务,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

空巢老人生活情况现状调查简短篇四

农业,目前在很多乡村仍是一种重体力劳动。当需要重体力劳动者的乡村,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时,老年人——这个体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群体,将面临怎样的困难?湖南醴陵市不久前的调查结果,有些沉重,令人感慨,也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不久前,湖南省醴陵市民政局成立20个调查小组,分赴全县各乡村,入户调查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四难”——生活难、看病难、办事难、得到情感慰藉难。

由于经济欠发达,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全县60岁以上农村老人有4.9万人,其中“空巢老人”1.88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38.39%。

(一)收入不足。

近九成仍须从事农业生产。

100元能干什么?对城里人来说,可能买件衣服都不够,可在竹溪,很多“空巢老人”,一个月的所有“收入”加起来,也就百元左右。

调查队员走进王仙镇油司徒村2组李发普的家。这是一个“冬冷夏热”、年久失修的土房子,81岁的李发普和他84岁的瞎眼老伴生活在这里。虽然有四儿两女,但子女生活都很困难,无力将他们接到身边赡养。“大儿早就下岗了;三儿、四儿多年外出打工,也不富裕;四儿老大不小了还娶不上媳妇;两个女儿也嫁在农村,生活比较困难。”老人一脸无奈地说,“只有二儿有工作,条件好点,现在每月给我们50元养老钱。”这50元孝敬钱,加上老两口每人每月55元新农保和45元农村低保,就是他们的所有收入。算下来,每人每月125元。

李发普夫妇在竹溪县的“空巢老人”中,还算是“富裕户”。调查队员统计,全县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人每月都享受了55元的养老保险金,30%左右的农村困难“空巢老人”享受了农村低保,大多每人每月45元,加上子女提供的少量供养金,一般每人每月100元左右,这点钱用于买油、买盐、穿衣、治病等都很紧张,更不要说其他方面了。从经济上说,王仙镇6200多名鳏寡孤独的老人,在“空巢老人”中待遇相对要好。他们有的被安排到福利院居住,衣食无忧,有的居家养老也享受了国家五保政策。有子女而“空巢”的老人反而生活更为困难。

收入不够靠什么?醴陵1.88万“空巢老人”中,必须从事生产劳动的就有1.68万人,占到近九成。这些六七十岁乃至七八十岁的“空巢老人”,如不下地种粮、种菜生活将更加艰难。

政府应进一步调高新农保养老金标准、农村低保标准,解决他们目前的基本生活问题。

(二)看病太难。

“小病拖、大病熬”仍十分普遍。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虽然农村老人绝大多数参加了新农合,可由于自费部分难以承担,门诊费用又不能报销,竹溪的“空巢老人”仍然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现象。此外,“空巢老人”生病在家,只能由老伴照顾,老伴年纪大,为患者熬药、喂药等都很费力,帮患者翻身、擦洗等就更困难了。而独身“空巢老人”生病后,则几乎无人照料。

除了收入太低导致“看病难”,竹溪是山区,交通不便,更加剧了“空巢老人”的“看病难”。在大山里,有的农户家距村卫生室超过5公里,到乡卫生院、县医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们得了急性病常常会耽误治疗,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交通问题不仅加剧看病难,老人们领农保金、低保金等也很不方便。有的边远地区的“空巢老人”到银行代发点领款,所领资金还不够往来车费。交通条件较好的王仙镇油司徒村,“空巢老人”到镇里领款一次往返也要花20元车费。

卫生医疗部门应加强村级医疗网点建设,让“空巢老人”小病不出村。开展巡诊活动,定期为“空巢老人”检查身体,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档案。提高“空巢老人”医疗费报销比例,减少自费数额,减轻其经济压力;银行代发部门应开展送款上门活动,让行动不便、路途远的“空巢老人”在家领款等。

空巢老人生活情况现状调查简短篇五

“我不怪他们”

这是一间收拾的非常整洁的屋子,房顶和四周的墙壁显出斑驳的样子,显然很久没有粉刷过了,屋子里的家具也很陈旧,虽然上面的油漆已经脱落了大半,可是依旧被擦得非常干净,桌子上几盆常见的花,迎着一楼仅有的一点阳光,顽强地生长着。这就是郎佩茹老人的家。在尕寺巷社区,大家都叫她老奶奶。

别看老奶奶已经84岁了,没想到,她还抓过小偷。

两年前的一天,两个男青年在院子里找人,老奶奶见了问他们是干什么的,就在说话的当中,他们中的一个乘机溜进了老奶奶家。老人觉得不对劲,连忙回家,看见床上放着一把菜刀,柜子上的两块钱不见了,一个神色慌张的男子正准备出门,老人一把抓住他,问:“你在我家里干什么?”男子威胁说:“你不放手我就砍死你。”老人一点也不怕:“你砍吧……”任凭男子怎么挣扎,老奶奶紧紧抓住他不放,这时,楼上的邻居拨打了110,警察赶来后直夸老人勇敢。

老人没有子女,年轻时收养了一子一女,现在他们也已经六十多岁了。“儿子很多年没来看过我了,我们没有什么来往,有时候很伤心,可是想想我也不怪他,现在就算是亲生的儿子,也不一定会来看我。女儿还好,每年来一次,给我把床单和沙发套这些大件洗一下,我自己的衣服还可以自己洗。”说起儿女,老人很豁达。

为了省煤,她用早上的一炉子火做好一天的饭。早上做米饭,中午随便吃点馍馍。晚上就用开水泡米饭、吃剩菜。“一年下来,我的取暖费至少要1000元。我平时舍不得用煤。”“卢沟桥事变那年,我和家人一起从上海逃难,路上我和家人走散了,从此再也没见过我的亲人。我没有亲人,我最怕过节,别人家都是团团圆圆,可是我二十多年来一直就一个人……”一提起此事,老奶奶十分难过,留下了伤心的泪水。

吃过早饭,老奶奶要去院子里拾垃圾。

这是一位可爱的老人,她坚强乐观,用每个月二百多元的低保努力维持着自己的生活。

老人在老伴去世后一直独自生活,来,她没买过一件新衣服。“我有衣服,不用买,还能穿。”老人说着,扯了扯自己的衬衣,衣服上面有几个小洞。“不过我的毛衣全部烂了,还有一件可以穿。”老人的衣服全部洗得干干净净,整齐地叠放在柜子里。两床蓝底白花被子也很干净,全部叠好放在床上,还被老人细心地用毛巾包着。

老奶奶告诉记者:“我出来进去总是一个人,习惯了,邻居们对我都很好,他们可能是怕我闷,喜欢和我开玩笑。”

社区就是她唯一的依靠。老人说:“社区就是我的娘家,我有什么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社区,上次电视坏了,也是社区找人给我修好了。”

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喜欢这位坚强乐观的老奶奶,她们下班后路过老奶奶家时总要朝屋子里招招手,因为他们知道,孤独的老人这时总是在窗户边微笑着看着他们。

好在现在她的身体挺健康,到了晚上,还能在灯下穿针,看报纸。临走时,老人紧紧抓住记者的手说:“你一定要常来啊,来看看我……”眼泪在她的眼眶里打转。

盼着儿女来看我。

下午的阳光斜射过来,穿过阳台昏黄的玻璃之后,已经不再那么刺眼了。

在刘奶奶五十多平方米的家里,记者见到了刘玉珍老人:“人老了还能有什么盼头呀,瞎过呗!”74岁的刘玉珍老人的一句话道出了许多空巢老人的心态。家住尕寺巷的刘玉珍老人是一位空巢老人,她的丈夫去世快三十年了。这么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挖土方、干体力活把6个儿女拉扯大了。供他们上学、给他们找工作、结婚,等忙碌完了,自己也老了。儿女们工作忙,每个星期来看她一次,每次都提着好吃的,“以前生活困难,想吃好点没有条件,现在生活好了,可是好多东西吃不成了。”因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她要忌口。

刘奶奶最高兴的事就是儿女们来看她,说起儿女,刘奶奶一脸的高兴:“我的娃娃们把我领上飞机也坐了、北京也浪了、澳门也去了,我还是挺幸福的。”刘奶奶每个月有五百多元的退休工资,儿女还给她钱,钱是够用了。可是一个人呆在家里心里发急、发慌。

和记者聊天的时候,刘奶奶手里捏着一顶凉帽:“你看,家里我一个人坐不住,想出去走一走,孩子们都有工作,都忙,周末回来看看我后就都各自回去了,平日里就只有我一个人,我一般都是转到天黑才回来,随便吃点就睡。”

得为儿子想办法。

有的空巢老人生活本来就不容易,可是,他们还不得不为生活困难的儿女想办法。记者见到张生兰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弯下腰在垃圾箱里找饮料瓶子。花白的头发有些凌乱。今年65岁的她原本和丈夫相依为命,丈夫退休后又在一家单位看门房,每月有五六百元的收入。日子还算过得去。3年前,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了张生兰一个人。为了生存,张生兰把房子收拾了收拾,自己住一间,把其他两间租了出去,“这样能有点收入,我的两个儿子都没有房子,小儿子今年35岁了,还没说上媳妇,我得为儿子想办法呀……”张生兰摇摇头说:“我的腿脚不好,还要看病抓药,我心里急啊……”

“我们院子里有好多人帮我。”说到这里,张生兰的眉头展开了些:“有时早上我开门,看见邻居把不用的书报放在我家门口,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张生兰家里的房客告诉记者:“老太太很可怜,儿子已经好几年没来看她了,偶尔打个电话回来,还要在电话里和张婶吵架,埋怨张婶……”

还是自己过舒心。

在虎台小区,退休老人王勤正在家里画画,除了书桌以外,家里的家具全都蒙着一层灰尘,盆子里的花草也蔫了,因为很久没浇水了。王老的衣服上还有些油渍,可是王老的脸色和精神状态很好。

王老也曾尝试着和儿女们一起生活,可是,生活在一起总是有些不方便。王老告诉记者:“自从6年前老伴去世后,我和儿子一起住过一段时间。他们的身上,总是有很多我看不惯的地方,我最痛恨浪费,有时我们一大家子人一起吃饭,那些剩下的菜他们就要倒进垃圾篓,我不让倒掉,下顿热热再吃,可是他们说什么吃剩饭有害健康,不听我的。这让我非常生气,结果弄得大家不高兴。”

“儿子一家住在我这里,说是给我做伴,可是我很累,我得为他们准备中午饭,我孙子总是嫌我做的饭不好吃,一吃饭就要下饭馆,儿子竟然就依着他,我更是看不惯……住了两年,我要睡觉,他们要看电视,我起床了,他们睡懒觉不起床,也可能是我这个人脾气不好,时间一长,大家都不自在,后来儿子一家搬走了,我还觉得轻松了,想吃自己做点,不想吃就凑合一下。我也不整天呆在家里,早上出门打太极、上老年大学学书法,参加各种社区活动,日子安排得很紧凑。”

“我不和儿女一起住,现在他们能够经常来看我,给我做做卫生、陪我说说话,我就满足了。”王老说。

想和人说说话。

“我最喜欢过年,过年的时候,我的5个儿女全围在我的身边,还有那些孙子外孙,看着他们热热闹闹地说话,我插不上嘴,可心里高兴。我也最怕过年,过了年娃娃们全走了,就剩下我一个人,我心里空啊,好像世界上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想哭……我真怕哪天我突然死了都没人知道……”

今年70岁的王秀兰老人独自生活着,老伴去世已经十几年了,儿女们纷纷长大离开了家。两居室的房子里堆满了东西,“我总觉得这些东西还有用,就没舍得扔,儿女们每年回来总是埋怨我把家里弄的像个废品收购站。”老人无奈地说。

“5个儿女,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两个在外地,其他的三个虽然在青海,可是都在州县工作,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儿女们对我好,我没有工作,他们总是打电话或者寄钱给我,让我想要什么就买什么……我一个老太太,对穿衣服和吃什么都没什么太大的兴趣了,就想和人说说心里话。”

“我有高血压,眼睛也不好,不敢一个人出门,整天就是看电视、躺在床上发呆。”王秀兰老人说。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空巢老人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独居的老人,他们的儿女不在身边,老伴又先走了,平时在家连个说话的都没有,他们甚至把活着就当成挨日子,活过一天算一天。这样的老人最需要社区的帮助,也最需要社会的帮助。

养老,不再是一个家庭的事,当爱簇拥着每个需要帮助的人时,无论是否有亲缘关系,都会因为这份付出变得幸福。

老年公寓挺不错。

“我有4个儿子,我们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他们拉扯大,现在我们老了,不能要求儿子们同样照顾我们,因为他们要生存,要竞争。”崔老挥着手、快人快语地说。今年74岁的他,是一名离休干部,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他的身上至今还留着弹片,他举手投足之间,不免让人想起《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男主人公石光荣。

作为离休干部,崔老每个月有5000元的收入,加上老伴的退休工资超过了六千多。可是他和老伴作为空巢老人,也深深体会到了“老来难”。“老伴身体不好,做不了饭,我做饭也不容易啊,不是切了手就是烫了手,做多了,吃不了,摆在眼前的这一日三餐就成了问题,我和老伴拿着饭盒去饭馆买,日子久了,附近的饭馆的人都认识我。”

经济方面不成问题,可是生活中实际问题还是真切地摆在眼前。

崔老家先后请过三十多位保姆。其中的一位小保姆给崔老和老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我们请过一个小姑娘,人很勤快,饭也做得好,每天四菜一汤地做给我们吃,我和老伴高兴极了,把她当做自己的孙女一样对待,给她买衣服、送礼物,希望她能和我们做个伴,干了一个月,小姑娘提出要回家看看,结果一走就没了消息,我们担心她出意外,四处找她。原来小姑娘根本没回家,她直接到饭馆当了服务员。”

找到小姑娘后,她说:“你们对我确实好,可是我在你们家里觉得孤独,和你们老人没话说,这里工资是低,可是有同伴可以玩,有话说。”这次以后,我和老伴伤了心,再也没找过保姆。近七年来,崔老和老伴先后去过成都、北京、上海等地的老年公寓,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养老方式作了一些调查。“成都的老年公寓搞得真好,能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的需要,环境是园林式,住的是标准间,伙食是四菜一汤,生活有规律,该吃就吃,该睡就睡,就是扣子掉了服务员也会给你细心地缝上,还有医护人员对老人的身体健康进行监护,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每天睡过午觉后,我们就去茶园喝茶,一大群老年人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好像一个大家庭,真热闹,我心里快活啊……”

日间照料中心:空巢老人的又一个家。

白天在社区接受照顾、参与一些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这又是一种新的养老方式,今年6月1日,西宁市城北区生物园区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成立了。

这是我省首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一进门,如同走进一户人家:四室两厅、160平方米的房屋被非常用心地设计过,整洁而温馨。这里有客厅、餐厅、卧室、厨房,还有种满花的小花园,天气好的时候,老人可以在这里晒太阳。和家里不同的是,这里的客厅是老年人的活动场地,一面墙宽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旁边还有报刊架,老人可以坐在舒适的沙发上看书、读报。一旁摆着自动麻将桌,供老人们打牌、下棋、玩扑克。在四个大小不一的卧室里放着十张床,雪白的床单、被子、毛毯一应俱全,每个卧室都有一台电视,床头柜上摆着精致的台灯。平日里老人们就在这里休息。两个卫生间分别装有坐便器和蹲便器,方便老人如厕。

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给老人们准备中午饭:米饭、带鱼、青菜。

“这里好啊,这里的年轻人对我们特别好。”73岁的张姨是空巢老人,她来到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有一个多月了,“以前我一个人,吃饭就是凑合,不饿就行。到了这里,吃饭按时,都是工作人员给我们端到桌子上,有礼貌地叫我们吃饭,吃过饭,我们就下跳棋、打麻将、读书看报,干自己喜欢的事。睡午觉的时间到了,又安排我去睡觉,下午按时叫醒我,吃药的时间到了,又把水和药递到手里,比儿女还贴心啊,晚上,工作人员就把我送回家……我心里可高兴了。”张姨一口气说了这么多的好。

63岁的颜启彪老人正在阳台上看报,他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看,我来这里以后吃胖了,这里的书也好看。”

颜老师老两口和女儿住在一起,他的爱人还没有退休,因为脑溢血,颜老师的记性受到了一些影响,女儿怕他出门忘记锁门,或者找不到回家的路。这种情况下,颜老师不想出门了,就整天在家里闷着。时间一长,老人变得不爱说话了,女儿怕他寂寞,就养了一只宠物犬给父亲做伴,可是这些,都不能缓解颜老师的寂寞。

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成立后,女儿动员父亲白天来这里,一开始,颜老师想不通:这不是把我往外推吗?动员了好几天,颜老师终于答应试试看:不适应的话就回家。

结果这一来,颜老师就不想走了,这里的这些书好啊,有历史的、文化的、养生的,他都喜欢看,做的饭也香,他每次都吃满满一大碗,下午还吃一顿加餐,睡了午觉后,工作人员还领着他出去遛弯儿,还带他参观了博物馆……来这里时间不长,颜老师的女儿发现父亲的心情开朗了,话也多了。

如今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已经成颜老师白天生活的家,在这里除了吃饭、睡觉外,还有人陪他说话、陪他打牌,生活一下子变得丰富了。

看到老人可喜的变化,女儿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签订合同,希望父亲每天都能开心生活。

“除了像颜启彪这样的常住老人外,还有不少老人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来这里。很多老人中午到这儿来吃饭,或者下午来这里看书、下棋、聊天。”生物园区社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就像托老所,儿女们上班时可以把老人送过来,下班后再接回去,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一种新的养老方式的尝试,目前还在摸索中,已经有10位老人入住,还有很多老人在观望。

今年西宁市要建30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项目的建设将采取先试点后推进的步骤,下半年全面建成。照料中心将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服务组织为载体,提供就近便捷的养老服务,对老年人提供的服务采取无偿、低偿、有偿、义工等方式。

社区关爱很贴心。

在社区里,空巢老人是社区工作的重点。“马爷一个人住,我们总是不放心,每天上班、下班总要过去看看。”中华巷社区的工作人员说。“奶奶,你这几天身体怎么样,我们要来看看你,你不出门吧?”记者在石坡街社区采访时,社区书记王家香正给前不久摔伤了腿的曾植梅老太太打电话。

年过古稀的空巢老人曾植梅因为意外摔伤而卧床,在石坡街社区居委会的号召下,党员李国荣与老人签订了党员与残疾人一对一帮扶协议书。这样一来,老人不用出门,社区组织医生上门给老人检查身体,还有康复训练。

记者了解到,每年的大小节日,社区都会与辖区里的孤寡老人、贫困户、空巢老人一起过节。通过这些活动,老人们在感受喜庆气氛的同时,更体会到了浓浓的人情味。

过年过节时是社区工作人员最忙的时候,他们给社区里的五保户、军烈属、特困户送去生活必需品,还从辖区单位里争取资金给老人粉刷墙壁、购买取暖设施。

社区每天都要面对这样的琐事,但小事不小。在社区的帮助下,空巢老人们正是通过这些小事感受着浓浓的社区邻里情。

志愿者陪空巢老人聊天。

青年志愿者和老人们聊着。老人们神采奕奕,讲述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有些不爱说话的老人听志愿者们说学校和家乡的事情,不时捂着嘴笑着。一位老人说:“看到他们,仿佛看到了我们年轻时候的样子,我感觉自己也年轻了不少。”

这个社区组织辖区20位空巢老人与志愿者结对子。两名志愿者对应一位老人,签爱心服务卡,结成对子。志愿者每月最少要到老人家中走访两次,陪老人聊天,将老人的困难和需求反馈到社区,帮助老人清理卫生、整理家务。社区每月还会开展一次社区空巢老人、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交流谈心活动。

或许,只有在老人们离开人世之后,儿女们才会明白这种亲情的损失有多大,那是无法弥补的遗憾。其实,大多数空巢老人所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子女们的关爱。让我们共同给老人一个快乐的晚年!

空巢老人生活情况现状调查简短篇六

随着我省老龄人口规模的扩大和老年化进程加快,老年消费需求在社会总需求的比重逐步上升,老年人的消费在整个社会消费中的份额也逐步加大,做好老年人消费品市场工作,既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迫切需要,也是商务主管部门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

xx省辖14个市州122个区县,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800万,人均gdpxx美元左右。我省人口年龄结构从1998年进入老龄化,至xx年末,全省60岁以上人口866.1万,较上年增长2.6%,超过我省总人口1%的增长速度,占全部总人口的比重为12.7%,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其中男性433.8万人,女性432.3万人。我省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省份,老年人是我省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老年人消费习惯和特点。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和生理条件变化,基本退出社会经济活动圈,活动范围主要局限于家庭和城市休闲场所。由于老年人阅历丰富,理性思维特色浓厚,因而决定了他们的日常消费需求和精神消费需求与其他群体不同。消费稳重,注重实用,讲求实惠是他们消费最大的特点。具体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注重实用。老年人与其他群体消费的最大区别在于实用,他们购买商品不再以追求时髦、追赶时尚为主,而是注重实用、能用、好用,往往相信自己的购买经验,购买的商品不是用来收藏,或未来若干时期才使用,当前使用不上的商品往往很难购买。

2、讲求价位。由于老年人群体消费理性,购买商品时十分稳重,商品不合适,价格不合算不会轻易购买。他们购买商品时喜欢货比三家,发现商品合适,价格相对较低时才会最后购买,因而,他们较多光顾降价、折扣、低价促销类商品。

3、注重经久耐用。老年人购买消费品不以高档、时尚、功能多和技术先进为首选条件,而是看重商品是否经久耐用,注重商品是否能迅速方便地使用。他们对购买的商品往往有长期使用的打算,而且希望在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维修和维护,尽力避免售后维修麻烦。

4、注重安全保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老年人对健康长寿的渴望比较强烈,喜欢看一些保健、营养、延年益寿方面的报刊,增加健康消费知识。安全卫生是决定老年消费者购买日常消费必需品的主要因素。他们注重商品的保健和营养功能,如食品,特别喜欢购买粗粮、精纤维等保健食品和营养食品。

5、早晨购物居多。老年人由于生理方面的特点,他们一般晚上睡得早,早晨起得早。现在,城市里的老人一般清晨就起床外出锻炼身体,然后到早市、超市采购一天的生活必需品,成为早晨消费的主体。

文档为doc格式。

空巢老人生活情况现状调查简短篇七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夏天是西宁的好时节。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郭少华就是这样一位空巢老人。她是很多空巢老人的一个缩影。

7月13日,在中华巷社区,记者正好赶上社区工作人员看望郭少华老人。

社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人前不久摔伤了胯骨,做了一次大手术。来到一幢居民楼前,上了三楼,敲了半天门,一位头发花白的清瘦老人扶着墙开了门。

74岁的郭少华老人艰难地挪动着身子,慢慢地扶着桌子,从老人紧紧皱着的眉头可以看出,每一次挪动,老人都要忍受巨大的疼痛。

老人家里到处都是喝过的一次性杯子,衣物也散落在沙发上,简直没有落脚的地方。老人歉意地说:“儿子回来过,他现在给我联系敬老院去了,你们将就着坐一下,家里乱,我也没办法收拾。”

记者注意到,老人的窗前贴着一张纸,纸上大大地用黑色字体写着三个字“关电灶”。这是老人的儿子怕她忘记关电灶特意写上去的。社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人没摔伤前是个非常干净利索的人,平日里买菜、做饭都不成问题,家里也是窗明几净,地板擦得格外亮。

“奶奶,你怎么不小心摔倒了?”记者一问,老人显得很懊恼,简直快哭出声来了:“我就不应该出去,我不小心摔伤了,给儿子带来了这么多麻烦。”

原来,老人在34年前就失去了丈夫,当时,儿子只有6岁,为了儿子,当时只有40岁的郭少华没有再成家。

看到母亲的辛劳,儿子小学毕业后就坚决不肯上学了,他要靠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和妈妈。儿子从小就开始卖水果、洋芋、烤红薯,还摆过地摊。“娃娃也是为了养家,没学上文化。”老人遗憾地说,“现在他也没有正式工作,在兰州打工经常不着家,这次我摔伤了,娃娃回来了,又让娃娃花钱了,还耽误娃娃挣钱……”老人说起这些眼泪快掉下来了。

老人现在每月有五百多元的补助,还有低保金,生活还算过的去。

“还是好心人多。”说起自己摔伤的事,郭少华老人这样说。老人患有白内障,视力很差,可是呆在家里很孤独,就想出去转转,结果在小游园不小心一脚踩空摔倒了,是路人发现后把她抱起来送到了家里,社区的工作人员帮着把她送到了医院做了手术,还通知了老人的儿子。

说到这里,老人拿出了一包袜子硬要送给社区的两位女同志:“我给你们添了这么多麻烦,这几双袜子你们拿着穿穿……”

“我出院在家里的这个月,儿子做饭给我吃,他有时候气得骂我,说‘不让你出去你偏要出去’。我理解他,他脾气发完了也就好了。我受了那么多苦把他拉扯大,他也疼我……可是我不能天天靠他呀,他也得出去挣钱啊,我想去敬老院,听说敬老院也不错。”

“儿子平时最担心我出门,怕我出意外。可我一个人孤独得很,早上喝上一碗奶茶,中午吃上一口馍馍,不饿就行,我就不想一个人在家里,老是在外面转,听听别人在聊什么,看看公园里的花草,天黑了我就回家睡觉。”

我们走的时候,老人的儿子还没回来,他去联系敬老院了,老人因为怕连累儿子,要求去敬老院,在那里至少一日三餐有人管……“我想儿子的时候就给他打个电话,能听听他的声音,就像见了面。”

的确,对那些身体有病的空巢老人来说,感觉生活无人照料是面临的最大困难。

对自己有信心。

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没有子女陪伴,都让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对生活失去希望。心情暗淡、沮丧、孤寂,食欲减低,不好与人相处,得过且过等等都是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体验与情绪状态。

可是有的空巢老人却把自己的日子安排得很妥帖。

见到马生荣老人时,他正和一群老人在树阴下乘凉。

年轻时学医的马老很注重身体健康:“生命在于运动,要对自己有信心。”三年前,老伴去世,马老成了空巢独居老人,可他不想和儿女住在一起,他说:“儿女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也是一大家子人,我不想给他们添麻烦。”

每年春节,是一大家子人相聚的时间。

马老一天的主要事情就是锻炼。

“人老了,没瞌睡,我早上5点就醒来了,醒来后我不急于起床,就在被窝里锻炼。做一做老年操,按摩鼻子、眼睛、太阳穴、手臂。正式起床后,我就锻炼腿,踢一踢、蹬一蹬,活动一个多小时,我就出门了。外面的空气好,出去呼吸点新鲜空气对身体好,就算是下雨,只要雨不大,我还是打着伞出去。我给自己规划了五条路线,沿着这五条路线走,来回需要三个小时,边锻炼,边看风景。”

马老是个乐观的老人:“我心里有事也从不多想,因为想了也没用,思想要乐观,生活简单、朴素。”马老的早餐是牛奶鸡蛋,晚上自己下面条吃。“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别给儿女添麻烦。”马老去年生了一次病,要靠双拐才能行走,靠着自己顽强的毅力,老人坚持锻炼,现在,腰腿好了,扔掉了双拐。马老说:“人老了有病不要怕,要有决心、有信心……”

想办法打发日子。

一个人的日子孤单又漫长,今年87岁的金奶奶是典型的空巢老人。她老伴早逝,有一子一女,都不在她身边,身体还算硬朗的她独自生活在一套建造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单元房里。

金奶奶家是两居室,窗户玻璃上蒙着厚厚的灰尘,屋子里的光线很暗,一张床占去了房间的大部分,床上堆着很多被子,布满了灰尘的床头柜上摆着几样常吃的药和一台现在很少见的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我从企业退休,如今每个月有1500元的收入,这些钱对我来说足够花了,我的生活没问题!”金奶奶说。

金奶奶的儿子每个月从大通来西宁看望一次母亲,电话则是天天有。金奶奶是个要强的人,她说:“我尽量不让儿子来看我,给他减轻负担,他那里也是一大家子人。”一日三餐,金奶奶自己简单做一点:“早上蒸鸡蛋,中午米饭,晚上做点疙瘩汤。”

金奶奶每天必做的事就是开着电视和同院的吴奶奶聊天,可是吴奶奶记性差,好多事情记不得了。两个人聊着聊着,吴奶奶就会问:“我有几个儿女啊,是三个还是四个,我家住哪里啊?”“我的记性比她好,到了时间,我就把她送回家。”金奶奶骄傲地说。

70多岁的史奶奶每天和老伴分头在小区里散步,不到吃饭、睡觉的时间都不想回家。最常做的事就是坐在小游园里,望着满园景色和来去匆忙的路人发呆。“家里也冷清,老伴耳聋,说话太困难。”史奶奶有5个孩子,只有在周末时有的儿女会过来看看,“孩子都忙,我不能老拖累他们。”

这些老人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空巢老人,他们生活能自理,也有退休金,但心里孤独和寂寞。

“我不怪他们”

这是一间收拾的非常整洁的屋子,房顶和四周的墙壁显出斑驳的样子,显然很久没有粉刷过了,屋子里的家具也很陈旧,虽然上面的油漆已经脱落了大半,可是依旧被擦得非常干净,桌子上几盆常见的花,迎着一楼仅有的一点阳光,顽强地生长着。这就是郎佩茹老人的家。在尕寺巷社区,大家都叫她老奶奶。

别看老奶奶已经84岁了,没想到,她还抓过小偷。

两年前的一天,两个男青年在院子里找人,老奶奶见了问他们是干什么的,就在说话的当中,他们中的一个乘机溜进了老奶奶家。老人觉得不对劲,连忙回家,看见床上放着一把菜刀,柜子上的两块钱不见了,一个神色慌张的男子正准备出门,老人一把抓住他,问:“你在我家里干什么?”男子威胁说:“你不放手我就砍死你。”老人一点也不怕:“你砍吧……”任凭男子怎么挣扎,老奶奶紧紧抓住他不放,这时,楼上的邻居拨打了110,警察赶来后直夸老人勇敢。

老人没有子女,年轻时收养了一子一女,现在他们也已经六十多岁了。“儿子很多年没来看过我了,我们没有什么来往,有时候很伤心,可是想想我也不怪他,现在就算是亲生的儿子,也不一定会来看我。女儿还好,每年来一次,给我把床单和沙发套这些大件洗一下,我自己的衣服还可以自己洗。”说起儿女,老人很豁达。

为了省煤,她用早上的一炉子火做好一天的饭。早上做米饭,中午随便吃点馍馍。晚上就用开水泡米饭、吃剩菜。“一年下来,我的取暖费至少要1000元。我平时舍不得用煤。”“卢沟桥事变那年,我和家人一起从上海逃难,路上我和家人走散了,从此再也没见过我的亲人。我没有亲人,我最怕过节,别人家都是团团圆圆,可是我二十多年来一直就一个人……”一提起此事,老奶奶十分难过,留下了伤心的泪水。

吃过早饭,老奶奶要去院子里拾垃圾。

这是一位可爱的老人,她坚强乐观,用每个月二百多元的低保努力维持着自己的生活。

老人在老伴去世后一直独自生活,21年来,她没买过一件新衣服。“我有衣服,不用买,还能穿。”老人说着,扯了扯自己的衬衣,衣服上面有几个小洞。“不过我的毛衣全部烂了,还有一件可以穿。”老人的衣服全部洗得干干净净,整齐地叠放在柜子里。两床蓝底白花被子也很干净,全部叠好放在床上,还被老人细心地用毛巾包着。

老奶奶告诉记者:“我出来进去总是一个人,习惯了,邻居们对我都很好,他们可能是怕我闷,喜欢和我开玩笑。”

社区就是她唯一的依靠。老人说:“社区就是我的娘家,我有什么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社区,上次电视坏了,也是社区找人给我修好了。”

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喜欢这位坚强乐观的老奶奶,她们下班后路过老奶奶家时总要朝屋子里招招手,因为他们知道,孤独的老人这时总是在窗户边微笑着看着他们。

好在现在她的身体挺健康,到了晚上,还能在灯下穿针,看报纸。临走时,老人紧紧抓住记者的手说:“你一定要常来啊,来看看我……”眼泪在她的眼眶里打转。

盼着儿女来看我。

下午的阳光斜射过来,穿过阳台昏黄的玻璃之后,已经不再那么刺眼了。

在刘奶奶五十多平方米的家里,记者见到了刘玉珍老人:“人老了还能有什么盼头呀,瞎过呗!”74岁的刘玉珍老人的一句话道出了许多空巢老人的心态。家住尕寺巷的刘玉珍老人是一位空巢老人,她的丈夫去世快三十年了。这么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挖土方、干体力活把6个儿女拉扯大了。供他们上学、给他们找工作、结婚,等忙碌完了,自己也老了。儿女们工作忙,每个星期来看她一次,每次都提着好吃的,“以前生活困难,想吃好点没有条件,现在生活好了,可是好多东西吃不成了。”因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她要忌口。

刘奶奶最高兴的事就是儿女们来看她,说起儿女,刘奶奶一脸的高兴:“我的娃娃们把我领上飞机也坐了、北京也浪了、澳门也去了,我还是挺幸福的。”刘奶奶每个月有五百多元的退休工资,儿女还给她钱,钱是够用了。可是一个人呆在家里心里发急、发慌。

和记者聊天的时候,刘奶奶手里捏着一顶凉帽:“你看,家里我一个人坐不住,想出去走一走,孩子们都有工作,都忙,周末回来看看我后就都各自回去了,平日里就只有我一个人,我一般都是转到天黑才回来,随便吃点就睡。”

得为儿子想办法。

有的空巢老人生活本来就不容易,可是,他们还不得不为生活困难的儿女想办法。记者见到张生兰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弯下腰在垃圾箱里找饮料瓶子。花白的头发有些凌乱。今年65岁的她原本和丈夫相依为命,丈夫退休后又在一家单位看门房,每月有五六百元的收入。日子还算过得去。3年前,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了张生兰一个人。为了生存,张生兰把房子收拾了收拾,自己住一间,把其他两间租了出去,“这样能有点收入,我的两个儿子都没有房子,小儿子今年35岁了,还没说上媳妇,我得为儿子想办法呀……”张生兰摇摇头说:“我的腿脚不好,还要看病抓药,我心里急啊……”

“我们院子里有好多人帮我。”说到这里,张生兰的眉头展开了些:“有时早上我开门,看见邻居把不用的书报放在我家门口,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张生兰家里的房客告诉记者:“老太太很可怜,儿子已经好几年没来看她了,偶尔打个电话回来,还要在电话里和张婶吵架,埋怨张婶……”

还是自己过舒心。

在虎台小区,退休老人王勤正在家里画画,除了书桌以外,家里的家具全都蒙着一层灰尘,盆子里的花草也蔫了,因为很久没浇水了。王老的衣服上还有些油渍,可是王老的脸色和精神状态很好。

王老也曾尝试着和儿女们一起生活,可是,生活在一起总是有些不方便。王老告诉记者:“自从6年前老伴去世后,我和儿子一起住过一段时间。他们的身上,总是有很多我看不惯的地方,我最痛恨浪费,有时我们一大家子人一起吃饭,那些剩下的菜他们就要倒进垃圾篓,我不让倒掉,下顿热热再吃,可是他们说什么吃剩饭有害健康,不听我的。这让我非常生气,结果弄得大家不高兴。”

“儿子一家住在我这里,说是给我做伴,可是我很累,我得为他们准备中午饭,我孙子总是嫌我做的饭不好吃,一吃饭就要下饭馆,儿子竟然就依着他,我更是看不惯……住了两年,我要睡觉,他们要看电视,我起床了,他们睡懒觉不起床,也可能是我这个人脾气不好,时间一长,大家都不自在,后来儿子一家搬走了,我还觉得轻松了,想吃自己做点,不想吃就凑合一下。我也不整天呆在家里,早上出门打太极、上老年大学学书法,参加各种社区活动,日子安排得很紧凑。”

“我不和儿女一起住,现在他们能够经常来看我,给我做做卫生、陪我说说话,我就满足了。”王老说。

想和人说说话。

“我最喜欢过年,过年的时候,我的5个儿女全围在我的身边,还有那些孙子外孙,看着他们热热闹闹地说话,我插不上嘴,可心里高兴。我也最怕过年,过了年娃娃们全走了,就剩下我一个人,我心里空啊,好像世界上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想哭……我真怕哪天我突然死了都没人知道……”

今年70岁的王秀兰老人独自生活着,老伴去世已经十几年了,儿女们纷纷长大离开了家。两居室的房子里堆满了东西,“我总觉得这些东西还有用,就没舍得扔,儿女们每年回来总是埋怨我把家里弄的像个废品收购站。”老人无奈地说。

“5个儿女,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两个在外地,其他的三个虽然在青海,可是都在州县工作,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儿女们对我好,我没有工作,他们总是打电话或者寄钱给我,让我想要什么就买什么……我一个老太太,对穿衣服和吃什么都没什么太大的兴趣了,就想和人说说心里话。”

“我有高血压,眼睛也不好,不敢一个人出门,整天就是看电视、躺在床上发呆。”王秀兰老人说。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空巢老人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独居的老人,他们的儿女不在身边,老伴又先走了,平时在家连个说话的都没有,他们甚至把活着就当成挨日子,活过一天算一天。这样的老人最需要社区的帮助,也最需要社会的帮助。

养老,不再是一个家庭的事,当爱簇拥着每个需要帮助的人时,无论是否有亲缘关系,都会因为这份付出变得幸福。

老年公寓挺不错。

“我有4个儿子,我们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他们拉扯大,现在我们老了,不能要求儿子们同样照顾我们,因为他们要生存,要竞争。”崔老挥着手、快人快语地说。今年74岁的他,是一名离休干部,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他的身上至今还留着弹片,他举手投足之间,不免让人想起《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男主人公石光荣。

作为离休干部,崔老每个月有5000元的收入,加上老伴的退休工资超过了六千多。可是他和老伴作为空巢老人,也深深体会到了“老来难”。“老伴身体不好,做不了饭,我做饭也不容易啊,不是切了手就是烫了手,做多了,吃不了,摆在眼前的这一日三餐就成了问题,我和老伴拿着饭盒去饭馆买,日子久了,附近的饭馆的人都认识我。”

经济方面不成问题,可是生活中实际问题还是真切地摆在眼前。

崔老家先后请过三十多位保姆。其中的一位小保姆给崔老和老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我们请过一个小姑娘,人很勤快,饭也做得好,每天四菜一汤地做给我们吃,我和老伴高兴极了,把她当做自己的孙女一样对待,给她买衣服、送礼物,希望她能和我们做个伴,干了一个月,小姑娘提出要回家看看,结果一走就没了消息,我们担心她出意外,四处找她。原来小姑娘根本没回家,她直接到饭馆当了服务员。”

找到小姑娘后,她说:“你们对我确实好,可是我在你们家里觉得孤独,和你们老人没话说,这里工资是低,可是有同伴可以玩,有话说。”这次以后,我和老伴伤了心,再也没找过保姆。近七年来,崔老和老伴先后去过成都、北京、上海等地的老年公寓,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养老方式作了一些调查。“成都的老年公寓搞得真好,能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的需要,环境是园林式,住的是标准间,伙食是四菜一汤,生活有规律,该吃就吃,该睡就睡,就是扣子掉了服务员也会给你细心地缝上,还有医护人员对老人的身体健康进行监护,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每天睡过午觉后,我们就去茶园喝茶,一大群老年人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好像一个大家庭,真热闹,我心里快活啊……”

日间照料中心:空巢老人的又一个家。

白天在社区接受照顾、参与一些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这又是一种新的养老方式,今年6月1日,西宁市城北区生物园区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成立了。

这是我省首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一进门,如同走进一户人家:四室两厅、160平方米的房屋被非常用心地设计过,整洁而温馨。这里有客厅、餐厅、卧室、厨房,还有种满花的小花园,天气好的时候,老人可以在这里晒太阳。和家里不同的是,这里的客厅是老年人的活动场地,一面墙宽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旁边还有报刊架,老人可以坐在舒适的沙发上看书、读报。一旁摆着自动麻将桌,供老人们打牌、下棋、玩扑克。在四个大小不一的卧室里放着十张床,雪白的床单、被子、毛毯一应俱全,每个卧室都有一台电视,床头柜上摆着精致的台灯。平日里老人们就在这里休息。两个卫生间分别装有坐便器和蹲便器,方便老人如厕。

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给老人们准备中午饭:米饭、带鱼、青菜。

“这里好啊,这里的年轻人对我们特别好。”73岁的张姨是空巢老人,她来到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有一个多月了,“以前我一个人,吃饭就是凑合,不饿就行。到了这里,吃饭按时,都是工作人员给我们端到桌子上,有礼貌地叫我们吃饭,吃过饭,我们就下跳棋、打麻将、读书看报,干自己喜欢的事。睡午觉的时间到了,又安排我去睡觉,下午按时叫醒我,吃药的时间到了,又把水和药递到手里,比儿女还贴心啊,晚上,工作人员就把我送回家……我心里可高兴了。”张姨一口气说了这么多的好。

63岁的颜启彪老人正在阳台上看报,他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看,我来这里以后吃胖了,这里的书也好看。”

颜老师老两口和女儿住在一起,他的爱人还没有退休,因为脑溢血,颜老师的记性受到了一些影响,女儿怕他出门忘记锁门,或者找不到回家的路。这种情况下,颜老师不想出门了,就整天在家里闷着。时间一长,老人变得不爱说话了,女儿怕他寂寞,就养了一只宠物犬给父亲做伴,可是这些,都不能缓解颜老师的寂寞。

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成立后,女儿动员父亲白天来这里,一开始,颜老师想不通:这不是把我往外推吗?动员了好几天,颜老师终于答应试试看:不适应的话就回家。

结果这一来,颜老师就不想走了,这里的这些书好啊,有历史的、文化的、养生的,他都喜欢看,做的饭也香,他每次都吃满满一大碗,下午还吃一顿加餐,睡了午觉后,工作人员还领着他出去遛弯儿,还带他参观了博物馆……来这里时间不长,颜老师的女儿发现父亲的心情开朗了,话也多了。

如今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已经成颜老师白天生活的家,在这里除了吃饭、睡觉外,还有人陪他说话、陪他打牌,生活一下子变得丰富了。

看到老人可喜的变化,女儿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签订合同,希望父亲每天都能开心生活。

“除了像颜启彪这样的常住老人外,还有不少老人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来这里。很多老人中午到这儿来吃饭,或者下午来这里看书、下棋、聊天。”生物园区社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就像托老所,儿女们上班时可以把老人送过来,下班后再接回去,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一种新的养老方式的尝试,目前还在摸索中,已经有10位老人入住,还有很多老人在观望。

今年西宁市要建30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项目的建设将采取先试点后推进的步骤,下半年全面建成。照料中心将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服务组织为载体,提供就近便捷的养老服务,对老年人提供的服务采取无偿、低偿、有偿、义工等方式。

社区关爱很贴心。

在社区里,空巢老人是社区工作的重点。“马爷一个人住,我们总是不放心,每天上班、下班总要过去看看。”中华巷社区的工作人员说。“奶奶,你这几天身体怎么样,我们要来看看你,你不出门吧?”记者在石坡街社区采访时,社区书记王家香正给前不久摔伤了腿的曾植梅老太太打电话。

年过古稀的空巢老人曾植梅因为意外摔伤而卧床,在石坡街社区居委会的号召下,党员李国荣与老人签订了党员与残疾人一对一帮扶协议书。这样一来,老人不用出门,社区组织医生上门给老人检查身体,还有康复训练。

记者了解到,每年的大小节日,社区都会与辖区里的孤寡老人、贫困户、空巢老人一起过节。通过这些活动,老人们在感受喜庆气氛的同时,更体会到了浓浓的人情味。

过年过节时是社区工作人员最忙的时候,他们给社区里的五保户、军烈属、特困户送去生活必需品,还从辖区单位里争取资金给老人粉刷墙壁、购买取暖设施。

社区每天都要面对这样的琐事,但小事不小。在社区的帮助下,空巢老人们正是通过这些小事感受着浓浓的社区邻里情。

志愿者陪空巢老人聊天。

青年志愿者和老人们聊着。老人们神采奕奕,讲述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有些不爱说话的老人听志愿者们说学校和家乡的事情,不时捂着嘴笑着。一位老人说:“看到他们,仿佛看到了我们年轻时候的样子,我感觉自己也年轻了不少。”

这个社区组织辖区20位空巢老人与志愿者结对子。两名志愿者对应一位老人,签爱心服务卡,结成对子。志愿者每月最少要到老人家中走访两次,陪老人聊天,将老人的困难和需求反馈到社区,帮助老人清理卫生、整理家务。社区每月还会开展一次社区空巢老人、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交流谈心活动。

或许,只有在老人们离开人世之后,儿女们才会明白这种亲情的损失有多大,那是无法弥补的遗憾。其实,大多数空巢老人所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子女们的关爱。让我们共同给老人一个快乐的晚年!

空巢老人生活情况现状调查简短篇八

随着大量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于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节或清明节能回来几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与老人团聚,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家,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时,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更显得孤独无助。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空巢老人生活情况现状调查简短篇九

居住在本社区的空巢家庭老年人。

调查了解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帮扶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经验做法,研究探讨对策办法,加强城镇空巢家庭艰巨老年人的帮扶工作,给上级党委研究老龄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对辖区空巢家庭老年人进行了问卷和入户调查。

(1)空巢老人中女性多于男性,70岁以上的占多数。本次调查对象24人,男性9人,占被调查对象的37.5%,女性15人,占被调查对象的62.5%;60-69岁7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9.2%,70岁以上17人,占被调查对象的70.8%,其中80岁以上的6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5%。

(2)大部分是有工作单位的,生活来源靠退休金的占多数。在被调查的空巢老人中,有工作单位的20人,占83.3%,无工作单位的4人,占16.7%;以领取退休金为生活来源的20人,占83.3%,靠社会救助的2人,占8.3%,靠其它生活来源的2人,占8.3%。无一人靠子女资助。

(3)小学及肿恣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在被调查中,文盲1人,仅占4.2%,小学11人,占45.8%,初中6人,占25%,高中5人,占20.8%,大专1人,占4.2%。

(5)子女状况及导致老人空巢的原因:子女状况不好的5人,占20.8%,一般的7人,占29.2%,精良的10人,占41.7%。无子女的2人,占8.3%。在有子女的空巢老人中,子女住在别处的17人,占70.8%,其它的5人,占20.8%。

可见,“空巢”老人家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子女学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老人或子女长期在外地。

(6)空巢老人的愿望:

1、日常生活的帮助:在被问及空巢老人中,79.2%的老人认为无急需解决的问题,有20.8%的老人,急需解决生活、就医等各种问题。

2、出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方面的考虑,在被及的空巢老人中有80%的不愿与儿女同住,82%的表示愿意到敬老院过集体生活。

空巢老人缺乏照料是本次调查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这种照料应该来自两方面。一是家庭成员照料,二是组织照料。调查中,有17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加上有5人的子女因其它原因没有与老人住在一起,在有子女的老人中,几乎都没有得到本人子女的照料;另一方面,由于组织机构、设施、人员等因素,导致关照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组织照料还做得不够。如何通过轨制化的安排,建立有效的服务机制,不只是空巢老人的热切期盼,也是许多老龄工作者和城镇基层工作者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的问题。

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人们价值观改变的成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让人忧心,亟待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保障机制。首先应建立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轨制。其次,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在调查中,有6位空巢老人的生活、身体特别不好,他们没有生活来源,只靠低保维持生活,且身体不好,视力差,他们非常期望政府、社会组织的关怀,所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保障机制可以适度缓解了老年人生活和就医压力。

(二)处理好居家养老及社会养老的关系。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养老方式是现在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几千年文化习俗的影响,目前我们应该推崇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要加强“孝道”文化宣传,提高民众家庭养老意识。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赞誉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理念深入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子女与老人同住,如建房时首先要考虑安排好老人的住房,给照料老年父母的子女每年增添休假期等。在社会养老方面,除了政府加强主导作用,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和加大硬件设施建设的力度外,还要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构建空巢老人关爱服务体系。一是建立空巢老人数据库。将社区60岁以上空巢老人建立信息齐全、资料齐备、一人一档的数据库。二是建筑空巢老人关爱服务网络。通过组建空巢老人关爱服务队、展开“空巢老人关爱结对”活动,互助服务活动、抓好日常生活服务工作等,矫捷展开关爱服务工作。三是完善帮困救助体系。整合各种帮困资源,为生活艰巨的空巢老人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帮助,坚持做到“重大节日面上帮、特困对象重点帮、突发事件及时帮”。四是健全应急预案机制。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结对关爱管理制度、上门察看制度、电话慰问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制度等,以保尽早发现和及时处理老年人的特殊困难,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在街道、社区各级党政领导支持下,调整充实社区老年组织机构,采取就地、小型、分散的原则,组织老年人展开娱乐、健身、读报、看电视、上老年电大、短途旅游等内容的各项活动,特别要鼓励、引导“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加室内外各种活动。充分发挥老年活动中心的作用。改变过去单一搓麻将现象,设置电视、聊天、健身、棋牌等多种活动项目,组织老年人学习政治时事,开展各种趣味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空巢老人”融入其中,参与社会活动,消除孤独寂寞感。

(四)加强家庭监护,确保“空巢老人”安全。“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现,常使老人处于无人照顾,突发疾病抢救不及时,生命受到威逼状况,这是“空巢老人”面临的安全问题。社区要分工专人负责“空巢老人”家庭管理,调查摸清辖区内“空巢老人”家庭的基本情况,并建立家庭档案。组织社会闲散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定点、定人为“空巢老人”提供买菜煮饭、购物、打扫卫生等低偿家政服务;组织志愿者、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等成立爱心互助队伍,采取结对帮扶办法,对高龄、体弱动作不便且经济拮据的“空巢老人”提供无偿服务,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怎样体会到学生的反应。有了这份动力,才会想出设计出更好更科学的方法,应用于教学过程,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才能很好的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其次是要设定较高的目标,同时又要考虑到效果不佳时,自己的反应。就是预先想到效果不好时,自己应承受这份压力,较好期望固然很好,但若由于自己的能力所限以及各方面的变化,引起教学效果不佳,自己应接受这一现实。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破坏了整个活动。当我第二次课效果不好时,当时实在难以接受,尔后的两天为下次的备课则没了兴趣,没有了热情,自己前两次作了充足的准备为什么会这样?我在思考这些,思虑再三,还是备课不充分,没有更好的调动学生,既没有预计学生的反应,又没有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比如第二次课的板书问题,这都是没有预计到的。

而当我在第三次课时,心情平淡而又有热情,坦然面对一切。这样就好了许多,语速较前两次慢了一些,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少了许多。

总的说来,实习让我收获许多。不仅仅是对教学,做任何事情都满怀热情。我抵制住了第三次课前的不良反应,作了充分的准备。对事情结果期望高,严要求,又要以最坏的结果来考虑,坦然面对。这是我较深的体会。

最后,我还想说的事,感谢张老师的悉心热心感怀。每课必听,不管是试讲还是上课,更重要的事提出学生的问题,以一个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来发现这些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与帮助。同时,我们这一团对也是值得学习的。互相帮助,照应,共同进步。

空巢老人生活情况现状调查简短篇十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郭少华就是这样一位空巢老人。她是很多空巢老人的一个缩影。

7月13日,在中华巷社区,记者正好赶上社区工作人员看望郭少华老人。

社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人前不久摔伤了胯骨,做了一次大手术。来到一幢居民楼前,上了三楼,敲了半天门,一位头发花白的清瘦老人扶着墙开了门。

74岁的郭少华老人艰难地挪动着身子,慢慢地扶着桌子,从老人紧紧皱着的眉头可以看出,每一次挪动,老人都要忍受巨大的疼痛。

老人家里到处都是喝过的一次性杯子,衣物也散落在沙发上,简直没有落脚的地方。老人歉意地说:“儿子回来过,他现在给我联系敬老院去了,你们将就着坐一下,家里乱,我也没办法收拾。”

记者注意到,老人的窗前贴着一张纸,纸上大大地用黑色字体写着三个字“关电灶”。这是老人的儿子怕她忘记关电灶特意写上去的。社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人没摔伤前是个非常干净利索的人,平日里买菜、做饭都不成问题,家里也是窗明几净,地板擦得格外亮。

“奶奶,你怎么不小心摔倒了?”记者一问,老人显得很懊恼,简直快哭出声来了:“我就不应该出去,我不小心摔伤了,给儿子带来了这么多麻烦。”

原来,老人在34年前就失去了丈夫,当时,儿子只有6岁,为了儿子,当时只有40岁的郭少华没有再成家。

看到母亲的辛劳,儿子小学毕业后就坚决不肯上学了,他要靠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和妈妈。儿子从小就开始卖水果、洋芋、烤红薯,还摆过地摊。“娃娃也是为了养家,没学上文化。”老人遗憾地说,“现在他也没有正式工作,在兰州打工经常不着家,这次我摔伤了,娃娃回来了,又让娃娃花钱了,还耽误娃娃挣钱……”老人说起这些眼泪快掉下来了。

老人现在每月有五百多元的补助,还有低保金,生活还算过的去。

“还是好心人多。”说起自己摔伤的事,郭少华老人这样说。老人患有白内障,视力很差,可是呆在家里很孤独,就想出去转转,结果在小游园不小心一脚踩空摔倒了,是路人发现后把她抱起来送到了家里,社区的工作人员帮着把她送到了医院做了手术,还通知了老人的儿子。

说到这里,老人拿出了一包袜子硬要送给社区的两位女同志:“我给你们添了这么多麻烦,这几双袜子你们拿着穿穿……”

“我出院在家里的这个月,儿子做饭给我吃,他有时候气得骂我,说‘不让你出去你偏要出去’。我理解他,他脾气发完了也就好了。我受了那么多苦把他拉扯大,他也疼我……可是我不能天天靠他呀,他也得出去挣钱啊,我想去敬老院,听说敬老院也不错。”

“儿子平时最担心我出门,怕我出意外。可我一个人孤独得很,早上喝上一碗奶茶,中午吃上一口馍馍,不饿就行,我就不想一个人在家里,老是在外面转,听听别人在聊什么,看看公园里的花草,天黑了我就回家睡觉。”

我们走的时候,老人的儿子还没回来,他去联系敬老院了,老人因为怕连累儿子,要求去敬老院,在那里至少一日三餐有人管……“我想儿子的时候就给他打个电话,能听听他的声音,就像见了面。”

的确,对那些身体有病的空巢老人来说,感觉生活无人照料是面临的最大困难。

对自己有信心。

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没有子女陪伴,都让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对生活失去希望。心情暗淡、沮丧、孤寂,食欲减低,不好与人相处,得过且过等等都是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体验与情绪状态。

可是有的空巢老人却把自己的日子安排得很妥帖。

见到马生荣老人时,他正和一群老人在树阴下乘凉。

年轻时学医的马老很注重身体健康:“生命在于运动,要对自己有信心。”三年前,老伴去世,马老成了空巢独居老人,可他不想和儿女住在一起,他说:“儿女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也是一大家子人,我不想给他们添麻烦。”

每年春节,是一大家子人相聚的时间。

马老一天的主要事情就是锻炼。

“人老了,没瞌睡,我早上5点就醒来了,醒来后我不急于起床,就在被窝里锻炼。做一做老年操,按摩鼻子、眼睛、太阳穴、手臂。正式起床后,我就锻炼腿,踢一踢、蹬一蹬,活动一个多小时,我就出门了。外面的空气好,出去呼吸点新鲜空气对身体好,就算是下雨,只要雨不大,我还是打着伞出去。我给自己规划了五条路线,沿着这五条路线走,来回需要三个小时,边锻炼,边看风景。”

马老是个乐观的老人:“我心里有事也从不多想,因为想了也没用,思想要乐观,生活简单、朴素。”马老的早餐是牛奶鸡蛋,晚上自己下面条吃。“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别给儿女添麻烦。”马老去年生了一次病,要靠双拐才能行走,靠着自己顽强的毅力,老人坚持锻炼,现在,腰腿好了,扔掉了双拐。马老说:“人老了有病不要怕,要有决心、有信心……”

想办法打发日子。

一个人的日子孤单又漫长,今年87岁的金奶奶是典型的空巢老人。她老伴早逝,有一子一女,都不在她身边,身体还算硬朗的她独自生活在一套建造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单元房里。

金奶奶家是两居室,窗户玻璃上蒙着厚厚的灰尘,屋子里的光线很暗,一张床占去了房间的大部分,床上堆着很多被子,布满了灰尘的床头柜上摆着几样常吃的药和一台现在很少见的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我从企业退休,如今每个月有1500元的收入,这些钱对我来说足够花了,我的生活没问题!”金奶奶说。

金奶奶的儿子每个月从大通来西宁看望一次母亲,电话则是天天有。金奶奶是个要强的人,她说:“我尽量不让儿子来看我,给他减轻负担,他那里也是一大家子人。”一日三餐,金奶奶自己简单做一点:“早上蒸鸡蛋,中午米饭,晚上做点疙瘩汤。”

金奶奶每天必做的事就是开着电视和同院的吴奶奶聊天,可是吴奶奶记性差,好多事情记不得了。两个人聊着聊着,吴奶奶就会问:“我有几个儿女啊,是三个还是四个,我家住哪里啊?”“我的记性比她好,到了时间,我就把她送回家。”金奶奶骄傲地说。

70多岁的史奶奶每天和老伴分头在小区里散步,不到吃饭、睡觉的时间都不想回家。最常做的事就是坐在小游园里,望着满园景色和来去匆忙的路人发呆。“家里也冷清,老伴耳聋,说话太困难。”史奶奶有5个孩子,只有在周末时有的儿女会过来看看,“孩子都忙,我不能老拖累他们。”

这些老人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空巢老人,他们生活能自理,也有退休金,但心里孤独和寂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