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经典范文(通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9:18:13 页码:8
2023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经典范文(通用11篇)
2023-11-10 09:18:13    小编:ZTFB

教案的编写需要符合学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教育法规的规定,确保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那么我们该如何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精确的设计。其次,我们需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此外,还应注重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通过研究这些教案范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编写自己的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经典篇一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教师适当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试一试:

本题是让学生应用上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是:翻动10次,杯口朝上;翻动19次,杯口朝下。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以“硬币”为题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

活动2: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例子:结论:

12+34=48偶数+偶数=偶数。

11+37=48奇数+奇数=偶数。

12+11=23奇数+偶数=奇数。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经典篇二

1.知识:经历从日常中抽象出的数的过程,能正确数出数量的1的物体,认识1—10各数;初步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2.能力: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能力。

3.情感: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体会交流的乐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启迪智慧,丰富。

想象力。

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数量是1的物体,理解1可以表示单个的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教学难点。

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

a>。

教学方法。

讲述、练习、讨论。

教具准备。

二幅情景图(教材第4页主题图),1—10的数学卡片。

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一个图钉,一把扫帚,一台电视,一双筷子。)。

这些物品和数量用的是哪个数来表示的?

1的作用事真大。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2、认识。

其它。

和数:

说一说,在生活中2可以表示什么?3呢?4呢?鼓励学。

生多说。

3、看图:

(2)请学生读出运动员衣服上的号码。衣服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数有基数与序数之分)。

(3)与5号运动员相邻和有谁?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看懂题意,独立连线。

2、数一数,画一画。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自己试做,然后集中交流。

4、第3页3题、

引导学生先弄清题意:数出左边要求的数量,画出相应。

的符号来,看谁画得快又准。

四、小结:

谁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

学习了1-10各数的认识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快乐的家园。

表示一个人、一座山、一个箩卜……也可以表示一群。

小鸟、一筐箩卜……还可以表示1号。

表示数量的:1、2、3、4、5、6、7、8、9、10。

作业设计。

完成课后练一练1、2、3题。

课后。

反思。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小小足球场”就设计成一个游戏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实际效果很好。

稍有不足的是活动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而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例如我设计一个游戏:让10个学生扮演10个运动员,按1,2,3,4,…的顺序来排队,然后问你喜欢几号运动员?他排在队伍中的第几个?学生回答后,全班同学来验证。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就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如这样设计问题:请学生说一说你喜欢几号运动员,他排对了吗?你自己数数。这样,学生就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就会主动去探索,从中获取知识。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经典篇三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4页。

教具、学具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8和9的数据。

2.课件、学习纸等。

教学设计。

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利用南昌正在创建花园城市这一人人皆知的事实,配合书上的主题图,引入8、9的认识。激发学生爱美、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8、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画。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主题图为师生提供了数量为8、9的物体有:

a.校园两旁有8棵树。

b.花坛里有8朵花。

c.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d.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e.有8个同学和1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f.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数以上“8、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小结时,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位、一定的顺序来数。如从上往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数难数一些,可以让同学在小组内互相数一数,然后教师再引导同学按一定顺序(从上到下)数一遍,每数一只,就做上一个记号。

2.展示课前每人收集的数量是8、9的物体的作业。

拿出课前收集的关于8和9的数据,先在小组内向同伴们交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份在全班交流、评议。最后全班同学都把自己收集的数据张贴在教室四周,全班同学自由交流、评议。

3.摆学具。

从学具中数出8个圆、9个三角形,摆两个图形,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教学8、9的顺序。

2.课件出示直尺图:

教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括号作了一些调整,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

填好后再让同学们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

最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同学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间互问互答。

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出很快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2.比较7、8、9的大小。

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

788979。

879897。

3.用“”、“”号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教学8、9的序数含义。

1.做改编题(每个学生发一练习纸)。

左数第8盆开了()朵花。

开了8朵花的是第()盆。

给左边的8个花盆涂上红色。

给从左数第9个花盆涂上绿色。

教材提供的这部分内容过于简单,所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了一些调整,设计了将8、9的基数、序数含义糅合在一起的练习,让学生通过此练习,弄清8、9的序数含义,又将它与基数含义区分开来。此练习虽有一些难度,但由于有6、7的序数含义的认识作基础,所以一般学生都能正确地完成这个作业。

2.把做好的练习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讲评。对完成好的学生作业,教师给予奖励,并将学生每一次的奖品放入成长纪录袋。

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把8、9的认识放在同一节课中完成,编排与前面6、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亲身感受8、9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安排时我把教材作了如下处理:

1.联系生活,切入主题。

教材提供给学生数数的画面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这个画面与南昌正在创建花园城市十分吻合,因此我就从南昌创建花园城市谈话切入,给学生美好熏陶,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情感。

2.收集数据,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8和9的数据,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8、9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先出示三幅点子图,让学生数一数,并说出数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每幅点子图左边都有5个点子,只要看右边的点子数就能很快数出每幅图的点子数。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我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这样处理问题开放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另外在区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时,我把6、7的认识和8、9的认识中的例题糅合在一起,设计了10盆花,让学生来区分基数和序数,这样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深化和拓展。

4.利用小组活动,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整个课堂教学我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为主,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同学都有学习成功的感受。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经典篇四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难点是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

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观察课本主题图、讨论并填空。

2、老师出示:课本“做一做”第2题小动物赛跑图。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经典篇五

师:五颜六色的气球既经济又实惠,我们就去买一些气球来布置教室。(板书:买气球)

师:售货员阿姨说只剩下红,黄,绿,蓝四种颜色的气球,陈老师不知道要买哪种颜色的气球多一些,所以今天想和大家一起来调查一下你们最喜欢哪种颜色。请你在纸上写下你最喜欢的颜色,每个同学只能选择一种颜色哦!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经典篇六

1、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

3、利用“野生动物园”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不同的物品表示1-5各数,并知道1-5的多少。

教学难点:会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

教学过程。

一、看数说数。

2、师问:你能用图片、计数器上的珠子或自己的东西来表示这些数吗?

3、大家能在教室里找出1、2、3、4、5吗?老师相信你,找找看。(学生观察周围,说出各数,说得清楚、数量词正确都给予表扬。)。

二、看图找数。

刚才小朋友们找了我们身边的1、2、3、4、5,小朋友们说了很多,你们都是最棒的,老师这儿有一幅图,你能帮老师找找图中的数吗?教师出示主题图,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图中的数。(1个圆、2个三角形、3个桃心、4颗五角星、5个太阳)。

三、说一说。

四、比一比。

1、谁的眼睛最亮?课件展示图片,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说出有几个?2、谁的耳朵最灵?教师在4个杯子中放入围棋子,让学生听声音判断多少,先排排队,再进行一一验证。

五、写一写。

1、观察1、2、3、4、5在日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象什么(1字像粉笔、2字像鸭子、3字像耳朵、4字像红旗、5字像秤钩)。

2、看教师写,注意书写顺序。

3、学生在书上的日字格里描一描,将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经典篇七

1.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认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

1.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交流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突出重点。

2.2教学难点:熟练应用数的组成来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众多算法中择优来学,达到能熟练应用。

教学工具。

情境图、多媒体课件、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看图填数。

3、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第一节加法。

一、感知“加法”的含义。

1、出示课件:动画演示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起来是4个气球的过程。

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小丑一手拿着3个红气球,一手拿着1个蓝气球,合起来是4个气球)。

师:你能边说这幅图的意思,边用手势来表示吗?

2、在操作中感知加法。

摆一摆。

师:请你拿出3朵红花,再拿出1朵黄花,合起来是4朵小花。

师:你能把你摆的过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吗?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加上手势,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引导学生交流,培养交流的意识。

二、学习“减法”算式。

1、师:把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起来,求一共有几个气球?把3朵红花和1朵黄花合起来,求一共几朵花?都可以用加法计算。

2、师:认识“+”:把3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师在3和1之间板书“+”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板书“=4”)。

3、读加法算式(板书读法)。

(1)3+1=4读作:3加1等于4。

[设计意图]由直观图抽象出数的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认识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三、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1+2=3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2、(再指纸鹤图)问:这幅图还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

巩固提高。

2、练习五1题。

3、其它一些有关本课的练习题。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含义和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认识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体会到了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本节课学的是数学计算里最简单的,是计算数的基础,同学们课后要多做练习,为以后的计算打好基础。你们在课堂上表现得都很棒,老师希望你们保持这种学习状态,扎扎实实的学好知识,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板书。

第5节加法。

加法的含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用加法计算。

3+1=4读作:3加1等于4。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经典篇八

16-9=6+8=13-6=14-5=。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16-9=?

你是怎样想的?

二、计算。

17-8-3=9+4-6=11-6+7=。

5+9-8=5+4+6=8+7-9=。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比一比。

夺红旗,比一比,看哪个组能够最先夺到红旗。

要求:选出8个同学分成二组,进行接力赛。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组给予鼓励。

1、11-8=12-6=13-7=14-9=。

2、12-7=13-8=11-6=15-9=。

四、看图。

电脑出示第4题的图。

1、让学生看图,同桌互说图意。

2、指名说图意。

3、学生列式解答,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再指名说。

五、用数学。

电脑出示课本26页第6题图。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我看到农民伯伯今天收了7棵大白菜,14棵包菜,通过信息比较,我知道农民伯伯收的包菜比大白菜多,大白菜比包菜少。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认真,获得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算一算“大白菜比包菜少几棵?包菜比大白菜多几棵?”

你能解决图中提出的这个问题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六、思维拓展。

1、出示教材26页第8题的情境图。

2、指学生说图意。

生:松树16棵,柳树9棵,白杨树5棵。

师:栽的松树比柳树多几棵?找出松树的棵数,在找出柳树的棵数。用松树的棵数减去柳树的棵数。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经典篇九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螽铁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动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单元教学目标:

1、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单元教学准备:课件、卡片、口算题。

第一课时。

预习要求:

看课本第8—9页,然后试着算一算:6+9=7+4=6+8=。

15-9=13-9=12-9=14-9=16-9=。

教学内容:第8—10页的内容(十几减9的减法)。

教学目标:

a:知识技能性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1、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9十79十49十6。

9十99十29十5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129十()=13。

9十()=149十()=15。

9十()=169十()=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1)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2)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3)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5)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作业设计:

l.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经典篇十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页例3、例4,练习十六9---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过程,理解方程的含义和等式的性质,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熟练地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问题。

3、能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进一步培养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含义和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

较熟练地解简易方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1、什么叫做方程?(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能举几个是方程的式子吗?

2、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使方程两边左右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加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的大小不变。

4、出示例3学生交流。

5、出示例4学生交流。

二、创设情境,引出知识。

1、出示: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走3.8km,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题过程。

解:设现在平均每小时走了x千米。

2.5x=3.83。

2.5x2.5=11.42.5。

x=4.56。

答:平均每小时走了4.56千米?

2、提出问题。

这是我们熟悉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我们解题的一种方法。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自主梳理有关代数的知识。

三、分析知识建立联系。

(一)学生汇报各类知识。

小组汇报知识,要求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汇报,边汇报教师边完善,同时进行板书。

(二)解方程与方程的解。

1、具体知识。

4.56是方程的解,而求这个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

补充提问:能举几个是方程的式子吗?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经典篇十一

1.知识技能:通过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分它们。

2.数学思考:在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找一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对比、归纳、概括以及动手操作等能力。在活动中使学生充分体验“面在体上”,明确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在各种活动之前,要求学生听清要求,培养了学生理解能力和审题的习惯。

4.情感态度:通过创设多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并在交流、讨论、汇报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分它们。

【教学难点】:体验“面在体上”,明确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复习铺垫。

1.故事引入,猜动物的脚印。

师:冬天来了,大森林里下雪了,小狗、小鸡、小鸭子、小马高高兴兴地来到雪地上玩耍,留下了一串串脚印,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小鸭子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2.复习学过的立体图形。

师:这时,几个老朋友也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出示图形,学生说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3.介绍三棱柱和四棱柱。

师:还有两位新朋友也来了,它们是三棱柱和四棱柱,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4.师:它们手拉着手,也在雪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他们可能画出什么图形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知识。

二、自主操作体验特征。

(一)摸一摸,初步感知“平面”。

1.明确活动要求。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篮子里拿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摸一摸它的面,感受一下这些面是怎么样的。

2.学生在小组里开展摸一摸的活动。

3.交流、汇报。

师:谁来说说你摸的是哪个立体图形,它的面摸起来是怎样的?

当学生说到圆柱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圆柱的上面和下面是平平的,而侧面是弯曲的。

4.揭示“平面”的意义。

师:这节课,我们只研究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我们把这样平平的面叫做平面。(板书平面)。

(二)描一描,体验“面从体生”。

1.引导学生思考画平面图形的方法。

师: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能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搬到纸上呢?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要是有困难的,可是在小组里一起讨论一下办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的方法:描一描,印一印,剪一剪……。

老师要肯定学生想出的各种办法。

2.明确画图要求。

师:我们就用描一描的办法,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搬到纸上。活动之前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立体图形,描下几个不同形状的平面。第二个要求:描完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画的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的哪个面上描下来的。听明白要求了吗?开始吧!

3.学生开展描一描的活动,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的作品。

4.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描好了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同学描出的图形。看看哪位小朋友最会听,最会学习。

师:能说说你这个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的哪个面描下来的吗?

让学生指着立体图形的面,说画法:我描出的是长方体上这个长长的面。我描的是正方体上这个方方的面。我描出的是圆柱上这个圆圆的面…………。

5.揭示“平面图形”的意义。

师:这么多的图形,全都是从立体图形的平面上描下来的,它们都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图形)。

(三)分一分,体验特征。

1.明确活动要求。

师:同学们,你能把这些平面图形按形状分一分类吗?(能)在活动之前,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第一个要求:请小组长把袋子里的平面图形卡片倒在小白板上,四人小组一起想一想,哪些图形是同一类的,就把它放在一起。第二个要求:分完后,说一说每一类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为每个小组准备各种图形若干个)。

2.小组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师巡视指导,请一生到黑板上进行分类。

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分好了吗?请小组长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

小组长上前展示小组的分类情况。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类的吗?

4.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名称。

(1)认识长方形。

师:你们为什么把这三个大小一样的平面图形分成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手指着长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类图形都有四个尖尖的角,四条直直的边,其中有两条长长的边,两条短短的边。(说明:由于学生还没有认识边的概念,在这里,要跟学生介绍边的意义。)。

师小结特征:说的多好啊!只要有这些特点的平面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长方形。(在这类图形的上面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是怎样的呢?(手指着正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类图形也是有四尖尖的个角,四条直直的边,并且每一条边一样长。

师小结特征:同学们真会观察,像这样有四个角,四条边,每一条边一样长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在这类图形的上面板书:正方形。)。

(3)认识平行四边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有哪些特点呢?(手指着平行四边形这类图形)。

师进一步引导:你能用手比画一下这两条边是怎样斜的吗?

学生比画并说明:这两条边都是向同一个方向斜的。

师小结特征:你真会对比啊!像这样有四个角,四条边,其中有两条边向同一个方向斜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4)认识三角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是怎样的呢?(手指着三角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都有三个尖尖的角,三条直直的边。

师小结特征:像这样有三个尖尖的角,三条直直边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5)认识圆形。

师:最后一类图形又有哪些特征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没有尖尖的角,没有直直的边,圆溜溜的。

师小结特征:像这样没有尖尖的角,没有直直的边,圆溜溜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形。(板书:圆形)。

5.深化“面从体生”的思想。

利用课件,师进行引导:在长方体上,我们能找到长方形,在正方体上能找到正方形,在圆柱上能找到圆形,三棱柱的上面能找到三角形,三棱柱的侧面还能找到长方形,四棱柱的前面是平行四边形,上面则是长方形。

小结:同一个物体的表面可能找到不同的平面图形,我们在讲的时候一定要指明是哪个物体的哪个面是什么图形。

(四)找一找,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

2.学生在小组里找一找、说一说。

3.交流、汇报。引导学生进行完整的表达。如:书本的上面是长方形……。

4.欣赏生活中的平面图形。(课件出示)。

三、分层作业、拓展提高。

1.猜一猜,白云下面是什么图形。

师:你能猜一猜白云下面是什么图形吗?

学生猜图形。

师:学生可真会辨别啊!一下子就猜中了白云下面的图形。要是老师都把他们混在一起,你还能辨认出来吗?(课件出示第二个练习)。

2.填一填。(书第5页第2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5页,自己独立完成第2题,做完后请在小组里交流做法。

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

3.数一数(书第5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让个别学生点着图案数出各种图形的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层次的3个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能区别、辨认出它们。

四、创意图案、延伸创造。(书第3页第2题)。

1.师:用立体图形上的不同图形,能画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请欣赏。(课件出示图案)。

2.师:请同学们用立体图形上不同图形,描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3.学生自主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在小组里交流画法。

4.展示同学的作品。

五、回顾全课、畅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说说长方形是怎样的吗?正方形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