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日本茶道文化介绍(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2:37:33 页码:9
日本茶道文化介绍(实用9篇)
2023-11-20 02:37:33    小编:ZTFB

总结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做出改进。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专业性,确保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准确无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日本茶道文化介绍篇一

经济学部:社会经济学科/现代经济学科。

经营学部:经营学科/企业系统学科。

法学部:法律学科/政治学科。

国际关系学部:国际关系学科/国际文化学科。

环境创造学部:环境创造学科。

运动·健康科学部:运动科学科/健康科学科。

日本茶道文化介绍篇二

天都峰为第四纪冰川形成的角锋。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级”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峰头远眺云山相连,江河一线,遥接大海,俯瞰群山,千峰竞秀,万水奔腾,美不胜收。

天都峰是鸟瞰黄山壮丽全景的理想之处,因此人们说,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场空。古时候,天都峰无路可登,能够登上天都峰者寥寥,唐代释岛云,慕东国僧掷钵神异,来游黄山,成为有记载的登天都峰第一人峰内有仙人把洞门、鲫鱼背、天桥、百丈云梯、松鼠跳天都、天上玉屏、童子拜观音、金鸡叫天门、二僧朝佛等景点。

日本茶道文化介绍篇三

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海湾数以万计。这些海湾分布很不均衡,绝大部分分布在亚、欧、北美三大洲的周围,形态也各不相同。

海湾的出口有多种情况:典型的海湾通常一侧与海或洋相连,其余几侧被陆地包围,如我国的渤海湾、辽东湾。海湾与海或洋相连的一侧,许多以湾口的两个岬角的连线作为与海或洋的分界线,且只有一个出口,有的在同一侧有两个出口,还有的海湾湾口有若干岛屿,常以陆地上的岬角与岛屿的连线为界,形成岛和陆或岛屿之间的多条水道通海或洋。有些海湾在另一端也有出口,通向另一个海洋或另一个海湾,如:印度洋西北部的亚丁湾,东侧连阿拉伯海,西侧经曼德海峡通红海;印度洋北部的阿曼湾,东南连阿拉伯海,西北经霍尔木兹海峡通波斯湾。还有一种湾,两端出口均为海峡,如格陵兰岛西侧的巴芬湾,其东南出口为戴维斯海峡,出海峡入大西洋;北出口为史密斯海峡、内尔斯海峡和罗布森海峡,出海峡入北冰洋。其本身实际上是海峡的组成部分,只不过其宽度略大而已。

海湾大小悬殊:世界最大的海湾孟加拉湾面积达217万平方公里,比许多海的面积还要大,小的则不足1平方公里。

海湾的平面形态千差万别:有的呈半圆形,如我国的渤海湾;有的呈三角形,如加勒比海西端的洪都拉斯湾;有的呈方形,如曼谷湾;有的呈狭长形,如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湾;有的呈喇叭形,如我国的杭州湾;有的呈葫芦形,如委内瑞拉湾。但是,多数海湾的平面形态呈不规则状态,有的海湾口宽而纵深不大,如大澳大利亚湾;有的口窄而腹大,如哈得孙湾;有的湾中有湾,如墨西哥湾中的坎佩切湾;有的湾中有很多支叉,如朝鲜半岛西岸的江华湾。

二、地貌特征。

海湾的海岸和海底地貌极其多样,这是因为不同的海湾都有自己的地质构造及其发育特征。这就是说,各种海湾的地貌形态与其成因关系密切。

构造湾,由于构造类型不同,使海岸和海底地貌特征很不一致。强度低而均一的基岩所形成的海湾,形态简单而浅,海底平坦。平行的断裂形成两岸平行的海湾,两岸陡峭,海底陡而深。在遭受不均一的变形和隆起地区的海湾轮廓和海底地貌比较复杂。平缓丘陵地区的海岸通常岬湾相间,岬角处海岸较陡,两岬角间的湾岸低平多新月形沙泥滩,水深逐渐向外海加大;低山丘陵地区的下沉海岸,多海湾,海岸曲折,海湾外形较复杂,湾中多岛屿、礁石,湾中又会有许多小湾。

泻湖湾和连岛坝湾通常规模较小,多数海岸低平,岸滩和湾底以泥沙为主,海底浅而平缓,但变化较快。

三角洲湾的海岸一般为低平泥沙岸,海底多为泥沙质或淤泥质浅水域。河口附近岸线变化快,有的每年以百米甚至数千米的速度向海推移,使湾的平面形态迅速发生变化。河口的淤泥随着沿岸流的方向移动,使海湾的某些部位不断淤浅。

环礁湾一般被环状的珊瑚岛礁所环绕,有多个出口通外海。湾外海底陡深,湾内多礁石,海底起伏大,但一般深度浅于40米。

峡湾通常可向内陆延伸很远。长度从数百米到数百公里,宽度从数十米到数公里。有许多峡湾深度也很大。峡湾中上游深度通常比下游更大,这是因为靠近源区冰川侵蚀力较大,而到出口处冰逐渐融化,侵蚀力相应减小。许多峡湾的底部有岩槛,这与原冰川谷在纵剖面上有冰坎与冰盆交替出现有关。冰川在冰坎上流速快而侵蚀量小,在冰盆中则下蚀加深。岩槛会造成淤泥的堆积。峡湾的横截面通常呈u形,谷底平直,谷坡较陡。u谷的下部在水下,两壁从水面向上可达数百米。峡湾的分布常常很集中,相邻峡湾之间往往由横向谷状海峡连接,在海岸附近形成众多的岛屿。向内地则呈指状甚至鹿角状的多叉延伸。有时谷源仍留有小型冰川。冰消失后,塑造原有谷地的河流会重新出现在上游谷底,并在峡湾顶端形成三角洲。密集分布的峡湾,使海岸异常曲折,沿岸岛屿众多。挪威南北延伸1770公里的国土,海岸线长达2万多公里,沿岸分布着15万个岛屿。

河口湾虽然成因多种,但在地貌形态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一个河口湾盆地。河口湾的地貌随着海平面的变化、沉积物的淤积、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活动而变化。海平面下降,河口湾向海迁移,两岸露出新的陆地。海平面上升,河口湾会向内陆延伸。对河口湾地貌形态影响最大的是河流带来的泥沙。河水进入河口湾后,流速迅速减缓,较粗的泥沙很快下沉,在湾顶附近堆积下来。较细的泥沙在河口盆地的外缘才逐渐沉淀。所以一般河口湾的沉积物上游部分以沙和淤泥质沙为主,向外海逐渐过渡为淤泥和粘土。大量的河流泥沙的堆积,会使河口湾越来越浅,水面越来越窄。久而久之,河口湾会被填满,原来的河口湾就不复存在,并在此形成河流三角洲。当然,河流的泥沙还会堆积在河口之外的两侧,形成规模较小的新的河口湾。

三、水文特征。

不同海湾的水文特征差别很大,这是因为海湾的平面形态、大小、深度、海底地貌,尤其是与外海的隔离程度和气候条件各不相同的缘故。

湾口开阔、面积和深度大、纵深小的海湾,如阿拉斯加湾、几内亚湾等,水文特征常与湾外海洋一致,难以形成自身独立的水文特征。湾口宽阔、面积和深度大,但纵深也大的海湾,因受沿岸陆地(气候和河流注水)影响,水文状况略异于外海,但湾水与外海可自由交换,水文状况没有显著的特征。

湾口小,或湾口有槛与外海隔离程度大的海湾,会阻碍湾内海水与海洋水的交换,导致湾水运动滞缓,氧气不足。但是,口外海流、湾内河水注入和地方风影响,可以形成独立的海水循环。湾口狭窄、与海洋隔离程度大,但轮廓简单的海湾,在气压变化或地震一类的构造运动影响下,会有驻波发生。

深度向湾顶逐渐减小的喇叭形海湾,容易形成涌潮,使湾顶的潮差比外海大数倍。如杭州湾的钱塘潮,最大可达8.87米。加拿大大西洋沿岸的芬迪湾的潮差为世界之最,可达18~21米。长而浅的海湾内,当有风从外海吹入时,容易形成暴风涌浪,使水位剧增,引起水灾。长海湾或者有槛的海湾,湾底易于淤泥堆积。

在潮湿气候区,湾水易被河水淡化,如在波罗的海边缘的一些海湾内,盐度仅10‰左右。干旱地区的海湾,海水蒸发强烈,又很少有河流注入,盐度常常很高,如波斯湾的盐度高达60‰。

比较隔离的海湾内,外海的波浪有的完全不能进入,有的进入后也大大减弱。这种海湾是人类进行海洋活动的理想场所。

河口湾水文状况的主要受河流注水、潮汐、风和冰等的影响。河流带入湾中大量的淡水和泥沙,与海水产生相互作用,产生河口湾独特的水体运动和泥沙堆积过程。由于淡水轻于海水,入海时的河流淡水浮于海水之上。河水由于惯性而流向河口远处,远处的海水就从底部流向河口,海洋学中把这种水体运动形式称为河口湾水体循环。海湾中这种独特的水体循环,使上层淡水和下层咸水不能充分混合,使河口湾上层存在一个混浊带。在潮汐作用不很强的河口外,这个混浊带与外海有明显的分界线,界线两侧海水清、浊分明。河流的排泄量对上述特征有重要的影响,排泄量大,上述特征明显,排泄量小,河口湾水体的特征接近于外海海水。潮汐作用可以加速河口湾中淡水和咸水的混合。风对河口湾水文特点也产生一定影响。风浪可加速咸、淡水的混合,同时也可加强或减弱潮流,通过潮流的强弱影响淡水和咸水的混合过程。冰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河口湾一部分被冰覆盖,就会使风浪的影响减弱;湾口海峡被冰堵塞变窄,流速将加大而使水的混合作用加强;冰的溶解使水的盐度降低,形成淡水浮于咸水之上的层状水。

四、生物特征。

湾口较开阔、能与外海进行通畅的海水自由交换的海湾,生物特征大体上与相邻的海洋相一致,生物的种类随海湾所在的位置而有区别,但是在数量上比较大。但是,海湾地区人类活动频繁,海水容易被污染。海洋环境恶化,直接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海湾一般潮差较大,海岸植物必需能够适应高潮时浸在水中几个小时,低潮时长时间干出。热带海湾最常见的植物是红树林。

各类海湾中最有自己生物特性的是河口湾。河流带入湾中的泥沙,是大多数掘穴动物的栖息地。河流枯水期和洪水期的变化,使河口湾海水盐度变化不定,这对有机生命是最大的危害.要适应这种变化,生物必需有较强的再生能力,或者有适应这种变化的本领,如有的生物有一种渗透力极小的表皮,有的生物能用不同方法随时调节身体的盐度。所以河口湾中的浮游生物通常种类不多,但分布广泛,数量很大。

日本茶道文化介绍篇四

日本茶道,更注重场所、形式、流程等细节,更形成了众多的流派,这源于中国的才茶道文化,却更趋于自然。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日本茶道的七大美学文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毫无感觉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历经岁月沧桑的变迁,不论怎样的苍老,其中都有着无觉的静默之美。在茶室中,常常见到挂轴中的书法或画,墨迹淡薄难辨,或者老旧斑剥的茶盒等,有种枯槁之状,令人感悟一种枯中沉淀的力量,外表不再强大,内在却雄气的阳刚厚重之美。

无心,无念,无意识。不论是茶师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视深礼一敬时,彼此流露出来的平常心态,为自然之美。古来日本茶道文化中,视人为做作的行为不美。所以,从茶见到茶人的行为,皆追求自然状态。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华丽釉彩。最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烧制的粗陶。

日本茶道追求精神上的“一心”,却倡导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日本茶道认为,缺陷的美,是一种奇数单一的美。就如中国书法中的行草,行云流水间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独自拥有一种看似不整齐规范的奇美。

简洁朴素单纯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属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禅宗的“无”,所以,茶道的简素,就是“无”的表现之一。

沉稳、安静、平和,内省内悟,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元素之一。茶道的开始和结束,时常都是在一种无言的静寂中展落。从茶师到茶客到茶具到挂轴到插花,均以静为旨,以求得悟淡中感知雅美,静中品味动美。

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是一种无限深幽之处的无限意境之美。在幽暗茶室中,简单的眼神和无言的会意,有种心领神会的幽深玄美。这种东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达到极致。留白处的空阔意境,是一种自觉自悟的韶美,是一种非日常耀眼明灿的幽深玄阔之美。

踏入茶庭,走过碎石板路,进入茶室入座,这一过程,是一种短暂地脱离红尘俗世的忘我之境。放下尘念,远离喧闹,进入神清心宁的境地,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一种忘我脱俗之美。利休大师倡导的“心中一尺自悟”,便是对脱俗最练达的诠释。不论是茶师还是茶客,茶前茶后的交流,大多是轻语温句的情趣之事。脱俗,便是俗人在此一时,求得此一刻的清净俗念之愿。

日本茶道文化介绍篇五

日本茶道是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特殊文化,是日本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一个缩影,它汇集了日本园林、建筑、礼仪、书道、花道、陶瓷和料理等的特质,是日本艺术的综合体现。[1]目前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的研究,或从历史、内容、形式等方面着手,分析其与中国茶道的不同,或探讨日本茶道与禅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谓异彩纷呈。日本茶道从形式上看,似儒而非儒,似道而非道,似佛而非佛,但究其渊源,却脱离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樊篱,尤其作为其核心思想的“和、敬、清、寂”四谛思想,更是深受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影响。本文拟通过对日本茶道的发展历程和特征的分析,以日本茶道“四谛”思想为切入点,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日本没有自生茶。日本茶道中的茶最初源自中国,其茶文化在经历了由复制、模仿到独立的漫长发展过程后,最终演变成特征鲜明的本土文化代表之一――茶道。

公元82017年,日本最澄从浙江天台山学佛回国时,带回茶籽并播种在京都比c山麓的日吉神社,从此日本开始了茶的种植。82017年,空海法师返回日本时也带回一些茶籽,并将之与唐朝宝物一同献给嵯峨天皇。[2](p23-30)平安晚期,茶在日本曾一度衰退。1168―1187年,荣西禅师先后两次到天台山学法,后著《吃茶养生记》,被尊为日本“茶祖”。荣西所传南宋制茶法,讲究“旋摘旋制、散叶保存,饮用时磨成粉、直接点饮”[2](p83)。自此,饮茶之风在日本逐渐流传开来,不过只局限于贵族、僧侣阶层。

佛教对日本茶道的影响是很大的,而径山寺在其中所产生的作用首屈一指。径山寺位于杭州东北52公里处的天目山脉,兴于唐,盛于宋:宋宁宗封径山寺为“五山十刹”之首。13世纪初,日本镰仓幕府的统治者们把中国径山称做“道之所在”,此地遂成为南宋时期日僧来华求禅的圣地。茶礼对日本茶道的影响更是不可忽略。1241年,日僧圆尔辨圆回国,带回佛学和儒学经典千余卷,并带回径山茶种栽种在故乡,指点当地人按径山茶的制法生产出了高档次的日本抹茶,被称为“本山茶”。[2](p96-100)不仅如此,圆尔把径山寺庄严的禅寺茶礼也传授到了日本。1267年,日僧南浦绍明辞别径山,回国时带回7部茶典(其中有一部刘远甫作的《茶堂清规》,其后两部分被后世抄录为《茶道经》)及一套点茶用具。据《茶道经》记载,刘远甫在无祖山曾开设了茶禅道场,并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若《茶道经》来历真实,则可以认定日本茶道的“四谛”思想是来源于中国五祖山的茶禅道场。

室町末期,被后世称为茶道“开山之祖”的村田珠光(1423―1502),提倡将“禅”“茶”结合在一起,即“禅茶一味”,并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日本茶道点茶法,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3]草庵茶道标示着茶道文化的新发展,也意味着日本茶道作为一种融宗教、哲学、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体系已初步形成。之后,日本茶道创始人之一的武野绍鸥(1502―1555)继承并发展了村田珠光的事业,将日本和歌的艺术理念引入茶道,促使日本茶道向本土化、艺术化、正规化方向发展[3]。

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1)。千利休师从武野绍鸥,提倡简朴的寂静、古雅,以及含有珍惜一生中只有一次相逢之意的“一期一会”的茶道精神,创立了千利休流草庵风茶法,将日本茶道发展推上顶峰,千利休因此也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千利休把茶道规则解释为“四规七则”。所谓“四规”,也叫“四谛”,即“和、敬、清、寂”。“和”即“和谐”,指在茶事过程中要保持和谐的氛围,做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敬”即“尊敬”,要求茶事中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敬;“清”即“洁清”,主要指饮茶环境要干净、整洁;“寂”即“静寂”,要求参与茶事的人内心无他,一心茶事。千利休去世后,他的技艺被后人发扬光大,形成宗教色彩浓厚、组织形式严密的现代茶道文化,并逐渐渗透到日本各个阶层,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

日本茶道文化介绍篇六

说道花道和茶道我们都会想到日本,殊不知其实这都是我们中国老祖宗的东西。现在我们只能透过日本来回忆我们祖先的光辉文化了。

茶道按照史学界公认的说法已有500年的历史。但如果追究日本茶道的渊源却远远不止500年。以茶飨客本是中国的古老习俗,自古有待客“无茶不成敬意”之说。隋唐时饮茶之俗传入日本,公元729年,日本圣武天皇曾举行“引茶”仪式,向僧侣赐茶。日本人逐渐得到茶树种植和茶叶的炮制技术,饮茶逐渐成为上层社会乃至有闲阶层的日常享受。到了宋代,日本人把从中国引入的“斗茶”风俗改造成“和式赌戏”。在专设的茶室里,窗明几净,茶具考究,众人正襟危坐,从上座开始右手取茶入碗,左手持壶冲茶,依此而行,个人饮后报出茶的种类、产地、颜色等,说中者为胜。此后,僧人将此斗茶游戏与日常饮茶礼义相结合,制定出固定的茶仪,成为武士家族的礼法。这种茶仪便成为日本茶道的雏形。到15世纪,日本僧人珠田村光苦修30年,致力于茶室、茶具以及饮茶礼仪的日本化,并把佛教、儒教文化融入品茶过程,强调饮茶时人的精神感悟,茶道由此创立。公元16世纪,千利休对茶道文化进行了丰富发展,使之逐渐风行日本。现在,日本茶道已发展为“表千家”、“里千家”多个宗派。其中,最富盛名的“里千家”茶道至今已传世15代,其茶室“今日庵”还被政府列为“重要文化财产”予以保护。

实施茶道以要有专用的煮茶工具,而要有精致的陶质茶碗,三要有品茶的茶室。煮茶工具主要有木炭火炉、小水釜(圆肚铁罐)。这些工具正好和“五行”相对应:撮茶的铜勺为金,舀水小桶是木,陶制的茶盅是土,再加上炭火煮水,所谓五行具备缺一不可。煮茶者跪于水釜前先将茶叶捣成粉末后,用小铜勺放入古色茶碗,然后将水釜中的开水缓缓冲入些许,再用茶筅(竹制的搅拌器)轻轻搅拌,直到出现碧绿色的茶沫,再添沸水到碗中约小半碗止。茶水入碗后,主人将茶碗捧于掌上,跪于客人面前轻轻转动茶碗,使其磁花对准客人,请客人享用。客人微微倾身接过茶碗,但不能马上饮用,必须左手扶背向内转三次,将磁花朝向外侧,分三口将茶饮完,再将茶碗左转三周,使磁花对准主人交回。如此礼数要按照座次在客人与主人之间依次重复。

茶道的意义在于仪式过程所营造的意境,它包含了日本哲学、宗教、道德、美学、人情等多种因素;茶道的精髓在于宾主通过共同欣赏和享受茶道艺术,达到心灵的融合,从而形成和睦的人际关系。因此,茶水本身并非茶道的核心,对于饮惯龙井、碧螺春的中国人来说,茶味甚至有些苦涩并不上口,其程序礼节对于口渴急欲“牛饮”的外国人来讲,也未免过于繁琐。事实上,一般外国人如果对日本文化缺乏较深的研究,在初次参与之后,就会对这种呆板的“聚会”失去兴趣。只有较长时间地浸润其中,才能在饮茶的同时,慢慢品味到茶道本身蕴含的意境。茶道的最高境界为“和、敬、清、寂”。和者,和睦、谐和也;敬者,讲究无我待客,尊敬客人;清者取洁净清幽之意;而寂则有清静入定的意味。茶道的茶室一般设在环境幽静的地方,多花鸟植被而少车流嘈杂,品茶之人可以气定神闲专注于茶道本身;茶道的进行节奏舒缓有序不急不躁,对人的操作、仪态、动作都有严格规定,可以磨练人的心性;茶道要求茶室环境布置要协调,主人待客要尊敬,客人要谦逊,无疑可教人修身。因此茶道与其说是饮茶,不如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当然,对于少数精通茶道的人来说又是一种感官和精神的`高级享受。

当今日本社会,由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茶道也同样染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成为一种消费服务,单纯修炼茶道的人大大减少了。但是,在民间不少地方仍然恪守茶道礼法。少女成人出嫁之前,必先研习茶道,以培养为人妻子应具的贤淑品行。在日本的寺庙里,茶道仍然得到保存和发扬,以茶道作为迎客的最高礼仪。即使在繁华的都市里,经常被世间烦恼所困的日本人也常常把茶室作为寻找宁静、人情和生活情趣的好去处,把茶道看作寻求精神解脱、慰籍的手段。看来,日本茶道之所以经久不衰,并不单单因为日本人珍视传统,还得益于它现实的社会文化功能。

日本的花道也叫插花,是将鲜花经过剪裁之后,按照一定的意念构思,加以精巧的组合摆放在器皿中的一种艺术。日本的花道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佛教传入日本,佛教仪式中在佛像前供花的习俗也随之传入。一直到15世纪,花道还只是宫廷寺庙的“专利”;但是,到16世纪,好美的日本人逐渐将其从宗教仪式拓展为民间艺术。当时每年的“七夕”节都要举行花展,女人们相互比赛插花技巧。明治维新以后,花道作为一种文化得到官方的承认和支持,逐渐成为妇女进行品德艺术修养的手段。即使在今天,许多日本姑娘出嫁前到“家政学校”学习时,花道和茶道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日本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展览,并且有不少研究插花的专门机构。

从花道的艺术发展轨迹来看,早期的花道重视保留素材的自然状态,但后来逐渐发展为以自然素材反应插花者的宗教观念或个人构思理念。如花道理论的基干为天、地、人,一盆花往往要有三个中心枝,而且三者之间要搭配和谐。因此,花道和绘画、雕塑一样是一种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花道艺术中同样有“匠”和“家”之分,如果满足与掌握插花技巧,搞一些家具点缀并非什么难事,但要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成为插花大家,也不是件容易事。研习花道要首先从基本技法学起,花道技术分为器皿选择、花枝的修剪摆放、花的固定与保鲜等等。但是,这些只是花道的形骸。通过学习和掌握插花技术,加强人的修养,才是花道之为道的根本所在。而反映人的宗教、哲学或艺术思考,给人以智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则是花道追求的至高境界。

实际上,花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人亲近自然的文化根性。日本古代随笔大家清少纳言曾在《枕草子》中这样记述道:“把开得很好的樱花,长长的折下一枝来,插在大花瓶里,那是很有意思的……坐在花瓶近旁,说着话,实在是有兴趣的事。在周围,有什么小鸟和蝴蝶之类,样子很好看地在哪儿飞翔,也很有意思。”大概,日本花道的文化底蕴其实就藏在这几句看似平常的话里。这种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正好和环保主义等现代理念相契合。因此,和茶道、歌舞伎相比,在日本的民族文化瑰宝中,花道是最容易被外国人所理解、接受、欣赏的传统艺术。对于苦于民族封闭意识太重的日本人来说,花道无疑也是让世界了解日本人的捷径。

歌舞伎是日本舞台艺术的奇葩,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传说17世纪初一个名叫阿国的女巫为了筹钱建造寺院,到全国各地献舞,其动人的舞姿使国人为之倾倒,所跳的舞蹈被称为“歌舞踊”这便是歌舞伎的由来。后来“阿国歌舞伎”传到日本各地,歌人游女纷纷模仿,载歌载舞以展现女性魅力吸引看客。不久,这种“女歌舞伎”逐渐被由美少年担纲的“若众歌舞伎”所取代。由于这两种歌舞伎多具有强烈的情色意味,层屡次遭到幕府的禁止。在这种情况下,歌舞伎角色开始全部由男子扮演被称为“野狼歌舞伎”,并吸收了科白剧和能乐的艺术特征,其中的色情因素大大降低,而艺术品质有了很大进步,由此奠定了歌舞伎的艺术地位。

现代的日本歌舞伎角色仍然全部由男子担任。扮演旦角的男演员叫做“女形”。由于歌舞伎像中国京剧那样,脸上要饰以很重的彩妆,且有假发、戏服。因此,观看演出时,观众仅能从扮相上识别角色的身份。歌舞伎的伴奏族乐器“三味线”为主,另外有鼓、笛伴奏。但是,和中国京剧不同的是日本歌舞伎的剧目都是取自历史故事或传说,如《忠臣藏》、《镜狮子》、《劝进帐》等,极少有现代题材。歌舞伎的“大腕儿”都是有世袭艺名,如“五代目”“七代目”等。此外,演员还分别有自己的“屋号”,相当于所在剧团的名称。当名角出场或戏演到高潮时,观众就大喊演员的“屋号”,表示敬意和祝贺。

歌舞伎可以说是日本传统舞台艺术文化的内核,是日本土生土长的艺术,正是因为如此才难以为世界其他民族所认同。即使在同在东亚文化圈中的中国人也不容易充分理解歌舞伎的艺术内涵,笔者再一次观赏日本著名歌舞伎剧团的访华演出时发现,尽管有中文解释,仍然有将近一半的观众表现出不理解或没兴趣。日本的邻国观众尚且如此,英美人士就可想而知了。

和歌舞伎相比,艺妓则更为人所熟知。在日本,艺妓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存在,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艺妓既是一种服务性的职业,又是一种充满日本味的艺术。在历史上,艺妓本来和勾栏有说不清的瓜葛,以至于明治维新时期,天皇政府认为有伤风化、有损日本的国际形象,一度予以禁止。但是,最终还是社会习惯的顽固性和艺妓固有的艺术价值挽救了自己,得以延绵不绝以至今天。二战以前,以及几乎是社会下层少女的“专利”,通常是一些贫苦的人家迫于生计把女儿卖到艺妓馆。少女被卖入艺妓馆后,即和艺妓馆的老板——妈妈建立一种人身依附关系,并接受严格的技能训练,然后以献出初夜为代价找一个长期依靠的男人——老爷,并开始漫长的艺妓生涯。

看了上面的介绍,作为中国人的你我都是痛心疾首的,希望大家多多的了解现如今的中国非文化遗产,不要重复花道和茶道的悲剧。

日本茶道文化介绍篇七

•东北大学—国际文化研究科—国际地域文化论专攻。

•御茶水女子大学—人间文化创成科学研究科—比较社会文化学专攻。

•奈良女子大学—人间文化研究科—国际社会文化学专攻。

•爱知大学—国际交流研究科—多文化间比较研究专攻。

•爱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学科—3年制爱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双学位硕士课程。

日本茶道文化介绍篇八

“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奉行的四谛、遵循的四规、坚守的四则。这四个字是对日本茶道所有精神内涵的高度概括。只要一说到茶道人们从内心联想到的情景意蕴其实就是这四个字的抽象意念。

在日本,茶道的主要思想宗旨是:主体的“元”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泊出生的四种现象。随着时间的发展从上面所说的几个内容中衍生出了日本茶道的种种优秀的技艺。

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当我们进入茶室之中品尝一碗茶时,无论是客是主“请先”“请慢用”以及种种的言词,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蕴含的“和”之意。

说到敬,则是对于长辈的尊敬,同时也代表了对于友人与同济间的敬爱。以和而敬,从此开始便展开了茶道的真随。

清,则是清净、清洁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种种礼仪,做法中十分强调的部分。

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静”的同时,能观察自己知足的内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让自己内心沉淀,是禅学中所生之思想,也是对于人生的最佳解答。

日本茶道文化介绍篇九

日本茶道文化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是日本人心灵的寄托。如今,有五百年历史的 日本茶道文化迎来了空前的繁荣期。茶室、茶亭遍及日本各地;茶室,茶会已成为各种文化活动中的一个主要项目;千姿百态的茶道具成为 日本茶道文化美丽的象征。有关 日本茶道文化的电影、电视片、美术展、著述比比皆是;从事日本茶道文化活动的人口达五百晚之多。

没有接触过日本茶道文化的人不理解 日本茶道文化是理所当然的。即使参观过日本茶道文化茶道表演的人也入五里雾中,找不出说明它的合适语言。日本茶道文化为什么难以理解?我试图将此归纳为三个原因:容括性、无形性、局限性。 日本茶道的内容是丰富的,她几乎将东方文化的所有内容都囊括在一个小小的茶室里。

日本茶道文化世代相传,数百年长盛不衰。而茶道连同能乐、俳句、水墨画、庭园艺术等,又无不受到禅文化的渗润,并形成“空寂”与“闲寂”的美学思想,今天仍支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

日本茶道文化组织遍及全国,研习茶道的人据说有四五百万人之多,其中90%以上都是女性。有位日本友人对我说,在京都,你不应问女性“您是否学习日本茶道”,而应问“您学习的是哪家茶道”。

日本茶道文化的.源流,应上溯至8世纪上半叶。那时日本从中国引进茶道文化,完全是照搬中国贵族书院式的茶道模式。可是,经过四五个世纪的吸收消化,到了16世纪,千利休提倡 日本茶道文化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他首先改革了茶室,由书院式的茶道,发展为草庵式的茶道, 日本茶道文化从茶室建筑、装饰和摆设,到煮茶方法、使用茶具样式和吃茶礼仪,进一步融入禅的简素清寂的精神,俗称“空寂茶”。由此在日本有“茶禅一昧”的说法,茶道也因此成为修炼精神和交际礼法之道。

由于饮茶的神效,日本茶道文化“茶祖”荣西禅师到中国求禅法时,一边研究佛法,一边研究喝茶。回日本时,在行囊里带了大量的佛经和茶树的种子。

荣西返日后,把茶籽种在肥县(现佐贺县)的背振山,同时把茶籽送给拇尾(现宇治县)高山寺的明惠上人。现在,佐贺的嬉野茶和宇治的“玉露茶”都是日本名茶,可以说,日本茶道文化真是历史悠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