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设计范文(优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19:03:53 页码:7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设计范文(优质20篇)
2023-11-09 19:03:53    小编:ZTFB

教案是教师为实施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一种工具,它对教师教学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教案的设计应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力。接下来将展示一些优秀的教案范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课。

小学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心地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3.学习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会认“莲”等7个生字,会写“玄”等9个生字,掌握“胳膊肘”等词语。

教学重点:体会祖母心地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学会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让学生欣赏荷池美景,并让学生赞美荷花荷叶。

2.提示课题,解释莲、荷、藕。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学习生字词的读音,重点学习“疮”字读音。

三、再读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提出问题。

四、学文探究。

(一)理解感悟描写祖母爱荷叶的句段中险)以立振县帝与土学中区零的面旅方请聘。

1.学生自由读2~4自然段,画出描写祖母爱荷叶的句子。

2.感悟描写祖母爱荷叶的句子。

指名让学生读出自己画到的句子。在2~4自然段中有多个句子描写祖母爱荷,课堂上根据学生所读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指导朗读。

(二)理解感悟描写祖母送荷叶的句段。

1.学生自由读5~7自然段,思考:祖母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理解、体会重点句子。

(1)指名读句子。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子,体会祖母心地善良,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知和省商租。

(3)指导朗读。

五、总结全文低不见手正斌婷人六、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认读)。

二、学生读课文,并重点朗读描写祖母爱荷叶、送荷叶的句子。

三、结合本课内容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指导。

四、指导学生写生字。

板书设计:。

莲叶青青。

爱荷叶:种守赏心地善良。

送荷叶:吸剪说关爱他人。

小学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设计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三、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设计意图: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设计意图: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并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设计意图: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同时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充满了探究,利用资料来解决课文当中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潮来时的录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播放潮来时的录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小学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设计篇三

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本册教材的篇排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全册课文分为八组,每组教材由导读、课例、读写例话、积累运用组成。

二、班级情况分析。

现有学生语文水平不平衡,尤其是部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比较差,但大部分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当然,也存在少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思维不够灵活。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要求动脑、动手等思维性较强的题目部分学生不知所措,所以应付了事,个别男生作业书写不够整洁;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所增强,但课外阅读习惯差,知识面狭窄;语言表达能力弱,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特别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差,作文篇幅短,内容空,读起来干瘪无味。本学期我将继续以端正学习态度为突破口,以增强阅读量及作文面批为重点,重视表扬鼓励,夯实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本册教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识字。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形近字。会读写词语,一部分会运用。

2、继续学写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坐的姿势、握笔姿势都要正确,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能分清文章中的事物与联想;能提高默读的速度;能选择句子的表达方式;学会积累词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会读科普文章,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6、乐于参与讨论或辩论,稍作准备,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度。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

7、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情感真实有一定的条理。

四、教学措施。

1、加强阅读教学。认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篇章训练为重点,培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教学时,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加强练习。同时,努力把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学习上,把每篇教材当成“例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注意强化学法,并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识字、词句的训练,进行阅读题目的练习与讲评。特别注重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2、重视口语交际训练。正确把说话课的任务: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学习普通话,重视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唤起学生听、说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说多想,注意表扬,保护说的积极性。同时做到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口语交际的训练。

3、重视指导好课外阅读。坚持以一带三的阅读训练思路,坚持每一周一诗、每天一个好句的背诵积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自读课本,阅读体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兴趣和质量,帮助解决阅读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班级书库,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课外阅读活动,做好课外阅读摘记和每日一段好词佳句背诵比赛。

4、注意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学期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领会文章中心思想;围绕中心,具体地叙一件事。

六、作文计划。

1、认真指导学生每一次习作,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2、无论是写纪实作文,还是写想象作文,都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教材,尽量为学生的自主作文创造条件。

4、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多给他们创造想象的氛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5、认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的观察方法,养成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

6、重视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表达方式,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小学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设计篇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学会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并把字写下来。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了解普罗米修斯不畏、为民造福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

第二、三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诊断与矫治。

(1)认读词语,矫正字音:

驱赶迈进折磨烈焰不远万里悬崖绝壁。

触犯惩罚盗取壮举小心翼翼大发雷霆。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矫正读错的地方。

(三)优化新授,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无火(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读后讨论:没有火人们怎样生活,引导体会“没有……只好”中包含的无可奈何。

(2)理解省略号的用法,用“没有……只好”继续练说省略掉的内容。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学课文每2部分—盗火(第2-4自然段)。

(3)你从普罗米修斯盗火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神?

学生想象练说。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一边读一边想象,把盗火的危险,得火的欣喜读出来。

3、学习课文第3部分—受罚(第5、6自然段)。

(3)读完交流讨论,说说你觉得宙斯又是一个怎样的神。

(4)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把宙斯的形象与普罗米修斯的形象作比较。

(5)指导感情朗读。

4、学习课文第4部分—获救(第7、8自然段)。

(2)读后讨论:

1)出示: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甘愿为人类而受苦。感情朗读,感悟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壮举,感受其不畏、坚强不屈的精神。

2)板书“不远万里”,理解词义,体悟赫刺克勒斯受感动之深,救人决心之大。

3)齐读第8自然段,读出喜悦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练习复述,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激发复述兴趣。

师:如果有人问你,火从哪儿来,你会怎样告诉他呢?

2、教给复述方法:一边看板书,一边脑中想象,一边复述。

3、学生同桌互相复述,互相评价矫治。

4、指名复述,师生评价矫治。

五、共同小结。

学习生字。

小学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日历、对话交流,了解重大的纪念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对伟人及各类劳动者的崇敬之情,树立强烈的纪念意识。

2、阅读日历重点记忆具体日期,掌握该日期作为纪念日所表示的特定含义及其来历。

3、利用教材“空白”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畅谈五月特殊纪念日的基础上,填补“空白”日历,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在实现资源共享中期待创造意义更新、范围更广的纪念日。

4、通过纪念日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收集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纪念日。

一、导入:

1、多媒体播放庆祝“五一”劳动节的盛大场面。

2、学生谈自己看后的感受。(自由发言)。

3、教师总结并导入。

是啊,有些事情,有些日子,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因此,每年到那个时候,我们都要纪念。国家有国家的纪念日,家庭有家庭的纪念日,甚至我们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纪念日。“开展纪念活动,如同点燃一支火炬。”可以使我们不忘过去,更好的面对未来。

二、识纪念日――谈纪念日――想纪念日。

1、识纪念日。

(1)多媒体出示五月的日历,让学生通过看日历,了解重大的纪念日及其相关知识。

(2)交流资料,谈纪念日的来历、意义及其纪念方式。

“‘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地球日”、“世界无烟日”、“马克思诞生纪念日”。

2、谈纪念日。

你还知道关于纪念日的哪些知识?向大家介绍你喜欢某个纪念日的原因。

如:国庆节、党的生日、中秋节、儿童节、教师节、春节、圣诞节、戒烟日、端午节、建军节、世界水日、母亲节等等。

3、想纪念日。

(1)以课文中的两句对话为主题,让学生围绕“我家也有自己的纪念日”进行交流。

(2)为班级、学校、社区设定值得纪念的日子。

如:雁塔北广场的落成的日子;。

学校新教学楼的落成的日子;。

社区安装了健身器械的日子等。

三、活动总结:

1、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及感受。

2、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模拟纪念活动。

一、活动准备。

1、明确活动的要求,做好“模拟纪念活动”的准备工作。

2、引导学生把获取的知识整理,按照兴趣分组,并选同学担任组长。

3、确定主题。比如围绕6月5日“世界环境日”确定“保护地球,保护家园”的主题。

二、观摩“五一”劳动节纪念日活动。

1、让学生扮演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说自己工作特点及收获。通过观摩使学生了解到劳动是光荣的,劳动者是受人尊敬的,他们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之分。

2、学生评价,找出优点,提出希望。

三、分组模拟纪念日活动。

甲同学:国庆节――诗朗诵,歌舞表演。

乙同学: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丙同学:植树节――各种劳动工具及表演唱《小树,快长大》。

丁同学:某同学的生日――同学送的自制小礼物。

四、拓展延伸。

1、师:通过同学们的表演,我们感到了语文活动就是这么精彩,既增长了知识,又拓展的视野,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活动资料加工整理,并制作成纪念日历,我们就会了解更多的知识,就会在回顾中反思,在实践中锻炼,在活动中发展,在学习中成长。

2、师提供制作纪念日的网址资料及软件。

五、学生制作纪念日历。

小学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设计篇六

病房是一个人们谈之色变的地方,因为那里承载了太多的痛苦与凄凉,今年我所带来的《病房里的故事》,则多了几分感动。

说教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版块人间情的第二课。课文描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文章采用白描的手法,写了病重的吉姆对同样病重的大卫给予的鼓励和希望,以期使之坚强、乐观活下去,文章语言平实,但足以打动读者的心,内容多处给人以无限回味的空间,适合读中体会人物内心,更适合通过补充文章空白、续编,进一步深化理解主题。

说目标。

知识:了解文章写作手法。

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过学生朗读能力。激发学生表达兴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说难点。

思想教育: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性之善良及朋友间真挚情谊。

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_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我采用“媒体创设情境法、引导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内心,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在讨论交流中逐层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说流程。

一、谈话导入。

让学生说说病房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从而带着几分好奇来到这间特殊病房。“特殊在哪里?”学生疑虑油然而生。

(都说兴趣是的老师,那么好奇心也定会是一名合格的向导。)。

二、深入剖析,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1、指名读1、2自然段,寻找答案。

让学生着重体会吉姆、大卫的病都很重,尽管这样吉姆还每天都向大卫描述窗外的世界,通过句子对比,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恰当。

2、吉姆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我利用课件这一直观、形象载体向学生展示吉姆描述的美好世界。

·春天来了,草木发芽,碧绿的湖水随着轻风荡漾,蝴蝶抖动着翅膀,盛开的鲜花四处飘香。

夏天,湖边孩子们快乐的把歌唱,哪怕是小狗也要在美好的夏天里徜徉。一切是那样的令人向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饱含快乐、美好,把课文中相关段落读出来。并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还可能有哪些美好的景象,这样加强了对标点的深层认识,又实现了对文章内容的小拓展,对学生口语表达是一次锻炼。

3、那么吉姆口中的这一切又寄托了他怎样的一个美好愿望?向学生提出问题,进而了解吉姆的内心世界,他希望自己的病有所好转,他更希望能和大卫一同走出病房,去听听鸟鸣、去闻闻花香,突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过了春、过了夏,吉姆每天都不停的向大卫描述窗外的世界。是呀!他多想让自己好起来,他们多想走出病房,后来怎样?让学生默读5、6自然段,寻找答案。

是的,吉姆死了,这样一个善良、对生活充满向往的人,对人如此友好的人死了,谁不会为之难过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读出来吧!(同时响起音乐)。

这一天的夜里,吉姆死了。”

同时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秋风怒号的感受。读、谈感受、再读……读出凄凉,读出悲伤。读悟结合。

5、于是,病房里就只有大卫一个人了,当他慢慢支起身体,转头向窗外看时,两行泪水从他脸上流下来。这里面出现一连串动词,我让学生找出来并画上,从中体会支起、转头、看为流泪起到的铺垫作用,感受作者用词恰当、形象。

6、最后,引导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原来,窗外除了一堵灰白色、光秃秃的水泥墙之外,什么也没有……”(提示此处修辞方法:设问)。

此时,大卫早已泪流满面,望着眼前的一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他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吉姆的善良、可敬。

那么,假如吉姆还没有死,此时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一定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吧!打开书,把你的话写上。(此处也是本文课后题)。

通过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实现真正有话可说、有言欲诉。

最后,通过师生配读对吉姆说的话,音乐渲染,让学生一吐心声。从而更深切体会吉姆这样一个身患重病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心里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还在关心着他的病友,大卫给他以生的希望,多么善良、多么可敬。

三、回归主题、总结升华,赞颂人性的真善美。

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之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夜就没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中作者情感活动的“印记”,引导细细品味。通过欣赏语言美、品味情节美、感受意境美、领悟思想美,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

人间有正义,世间有真情。而爱是这个世界不变的主题。爱的自然而深刻,爱得投入而奔放,这就我对工作中赵冬梅的认识。她把爱工_学生转变成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我们也就看到了,教师执教时的深情。

深情一。

冬梅能深入挖掘教材,把握编者意图。(爱的不盲目)。

本课所在的版块主题是“人间真情”在教学中冬梅先让学生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再由课文联想开去,感受生活,感悟相互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体会爱的真谛,领略爱的哲理。

深情二。

冬梅从学生实际出发,落实编者意图。(爱的很从容)。

从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冬梅了解四年级学生的思想、思维和内心世界,他们崇尚真善美,而且对待事物的情感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但是对文字背后的潜台词的挖掘与理解还需要点拨。所以教学中冬梅采用了“对比中悟感情;朗读中表深情;补白中抒真情”的教学策略。

我喜欢:总是能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对待生活,看待人生的人。这样人的提升与进步的空间是无限的,想必他的生活也是快乐和幸福的。这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修养。冬梅就是这样赏识他的学生的老师。

回顾冬梅这节课,我发现如下几处亮点:

亮点一。

收放有度,也可以说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

我们还记得课堂伊始,冬梅直入课题,一段深邃优美的导语过后就是学生回顾课文,在一个轻松的小检测中巧妙地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教会孩子抓住课文关键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我们知道教会孩子学会学习是我们教学的宗旨,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落实这一宗旨的手段、方法与途径。所以在学习课文3、4自然段时,让学生结合学习提示,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思想进行碰撞。另外,读书需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习5、6自然段中,冬梅让学生自由读书,阅读中卷画出表现吉姆和大卫变化的词语,并把从中体会到的进行旁注。这样的要求在潜移默化中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更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亮点二。

深情引读,情与景交融。

课堂上冬梅的语言空然大气,情绪饱满,虽然课堂教学已经结束一周的时间,但我还清楚地记得两次很有感染力的引读。一处是在讲读吉姆为大为描述窗外美景的3、4段时,学生看过课件后老师不无感动地说道:是啊!何等诱人的窗外呀,如果能战胜病魔,走出病房,去闻闻花香,听听鸟鸣,去摸摸可爱的小狗,那该多好啊。这时学生再读可以说情至所极。再有一处,当讲读到吉姆在凄凉的秋夜离开人世的5、6自然段时,老师说道:是啊!孩子们,吉姆病的太重了,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人,对人如此友好的人-死了,老师很难过,相信善良的你们也很难过,谁能带着这种凄凉悲伤心情读一读?随之配上悲情音乐。(当时我看到冬梅说到这时很动情,眼含泪花,声音有些哽咽,不瞒大家当时我也被感动了。)我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善于发现课文中情感活动的印记,引导学生细细品味。通过欣赏语言美,品味情感美,感受意境美,领悟思想美,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

亮点三。

大胆补白,也可以说读写结合恰到好处。

《病房里的故事》这篇课文运用白描的手法,全文没有华丽的语言,即使是对窗外的景色也描述的很自然朴实。这是一篇悲情色彩浓重的课文。而且课文三处出现省略号,这样含蓄的写法足以打动读者,令人回味无限,思绪万千。冬梅恰好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进行补白。由景及它。丰富课文内容,拓宽了学生思维。

再有讲读到课文7、8自然段时,在悲伤的情感中,老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谈。当泪流满面的大卫看到窗外真实情景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那?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想象中理解吉姆的用心良苦,感受吉姆的高尚,体会到人性善良,情谊的真挚,以及爱和希望对于生命的作用。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亮点四。

课内外结合,链接自然得当。

教师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外延。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用迁移的方法学会学习,为了激起学生阅读兴趣,所以老师说:文中对大卫的描写少有笔墨,其实大卫是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原文内容很丰富。想有更多的了解课下请同学链接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随后教师又说: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美国,请大家阅读美国作家欧亨利《最后一片树叶》。实现了以一篇带多篇的教学目标。宽泛学生阅读世界。

人们都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课堂教学也一样,回首斟酌与品味总有些遗憾和不满意。

要说本课不足之处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

1、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读得不够。例如3、4段景物描写,教师当时只追问怎样读?而学生始终没有真正亲近文本进行朗读,或读出轻柔或读出轻快,所以大家也就感受不到学生朗读中感情基调是悲还是喜,节奏是强还是弱,速度是快还是慢。

2、学生回答问题时,或表达自己观点和见解时,老师要关注学生并注意引导孩子说完整话或一段话。

总之,看花容易,绣花难,如果让我讲还不知道讲成什么样呢。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艺术。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但由于我的认识水平和读课水平有限。只好雾里看花,朦胧几句。

对于我,在活动中,是一次提醒与反省过程,更是一种鞭策与促动过程。最后借用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来自勉自己,从而结束我今天的发言。

小学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设计篇七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2人。基本上的学生有良好的语文课堂习惯,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按时完成作业,喜爱阅读等习惯,学习目的性明确。20%左右的学生特别喜爱阅读,书写端正漂亮,兴趣爱好广泛;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存在得过且过,屡屡作业拖拉的现象。因此,本学期的重点任务在于全面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四年级上册的“我的发现”,在“发现”的范围上有所扩展,安排了4个关于读写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发现,分别是: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提出问题,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表达清楚。“我的发现”栏目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吐泡泡形式改为小林、小东两个孩子的对话。这两个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和他的一个学习伙伴。教材中,他们的对话一般只是提起某个话题,开了个头,为同学们交流某一方面的发现留有较大的余地。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了《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教学措施及建议。

上述四个方面的特点,是教材各个部分的共同特点。由于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在编排上还有些不同的特点。

(一)识字、写字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的识字都是随课文安排。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安排了要求认识的字。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所以完成认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教师可在学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适当检查,并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所附选读课文中的生字均未注音,为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解决。

要求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进行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把写字的任务妥善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内学生要有比较从容的写字时间,不要把写字的作业都留到课外。教师要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作具体指导,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已经会写的字构成的新词,也可让学生找一找,抄一抄,不断丰富词语的积累,还可采用听写词语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

四年级上册,仍然单独编写钢笔字和毛笔字教材,要凭借这些教材,加强对学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指导。

(二)阅读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的阅读教材,除安排识字和写字任务外,还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引导: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

1.练习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默读的练习也是四年级上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教材中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许多练习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2.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四年级上册教材,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等。引导体会感情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注意学生的自主阅读。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都能通过独立阅读,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再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能用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事实上,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是会有所不同的。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都应加以肯定。当然,如果学生的讨论交流偏离了对课文的理解,纠缠于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或者学生的感受明显与课文的思想内容不符,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这是学生能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最能体现教师引导的地方。

3.领悟表达的方法。

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又要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四年级上册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教材中对领悟表达的引导,涉及到诸多方面:一是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二是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三是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四是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教材中还特别安排了侧重学习表达的“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组,读了《白鹅》和《白公鹅》,我们会觉得两位作家笔下的白鹅,特点是那样相同,形象都栩栩如生,但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又迥然不同;老舍的《猫》和《母鸡》,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但写法完全不一样,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会受到很多启发。

对于表达方法的领悟,教材中都采用了启发式,有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发现,有的是先举一两个例子,再让学生找出类似的例子来读读,体会体会。教师教学时要注意这个特点,一定要让每个学生经历这样的领悟过程。

4.积累语言。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

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18篇精读课文中,有10篇提出了背诵的要求,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有的则是由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18篇精读课文中,有10篇提出了抄写的要求,一般是让学生找出写得好的语句,多读读,体会体会,再抄下来。

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背诵、抄写的练习,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

5.向课外扩展延伸。

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也为了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与收获,教材在扩展延伸方面也作了适当引导。从具体课文的实际出发,有的引导课外阅读、搜集资料,有的引向课外进行观察,有的安排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还有的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进行思考。

以上五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教材来讲的,具体到某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所侧重。教师可参照教材中的安排,因文而异,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每课的特色。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要求不同,一般只要求读后能粗知文章大意。指导略读课文的学习,可以先让学生按照阅读提示,自己认真读课文,然后适当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对内容的大致理解和读后的感受,有兴趣的地方还可以再读读,特别感兴趣的也可以背背。在词句的学习上不必多作要求。

(三)口语交际教材与教学。

口语交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要在听与说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四年级上册教材注意突出口语交际的这个特点,而且安排了多种形式的双向互动,有的以交流为主,如,交流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自己喜欢的动物,自己的奇思妙想;有的以讨论为主,如,讨论如何保护文物;有的要模拟生活情境练习交际,如,感谢和安慰;有的带有比赛游戏性质,如,看图比眼力;还有的是讲故事,演短剧,如,第三组的讲童话,演童话,第七组的讲成长的故事,演成长的故事。

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要充分体现听和说的双向互动这一特点,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实际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上出特色。如,进行以交流为主的口语交际,首先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讲的内容讲清楚;还要设法在双向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再如感谢和安慰,这次口语交际,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或引导学生回忆,再现生活中的情境。如果能捕捉学校或班上发生的具体的相关实例引入教学,面对面地感谢、安慰,或模拟情境表示感谢、进行安慰,效果可能更好。

“成长的故事”那一组的口语交际,提供了几种选择,除了讲成长故事,演成长故事外,还有交流读了《乌塔》以后想到了什么和讨论王虹来信中提出的问题。对此,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师生共同商量,选定一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一种是自由组合,分别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再全班汇报、评议。

(四)习作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教材与三年级一样,对习作作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在每组的“语文园地”中安排一次习作,全册安排八次。这八次习作,有四次与口语交际合并安排。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四次小练笔。

“语文园地”中安排的习作,有以下四个特点。

1.在习作的类型上,兼顾了写实和写想象。

教材中安排的写一处自然景观、写观察中的发现、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写导游词、写成长故事,都是练习写实;写童话、看图作文、写奇思妙想,都是练习写想象。

对于写实的习作,要强调如实表达,就是要写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反映真实的生活,不能造假,不能瞎编。这样,既能切实提高学生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和记实的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良好的文风。

对于写想象的习作,则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四年级的孩子受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想象不一定合理,所以在这方面的要求不能过高。学生只要敢于想象,并能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写下来就行。

2.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

教材中的习作都不搞命题作文,每次习作都只是提出一个范围,而且所提的范围很宽泛,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给学生比较大的自由。特别是安排综合性学习的两组,提供了多种选择,而且有的可以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有的则可以先写再说。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都能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写,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创造条件。

3.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

课程标准在中年级的习作要求里专门提了这样一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四年级上册教材,采用多种形式引导习作后的交流和展示。例如,“语文园地七”的展示台中:“这是我给王虹写的回信,我给大家读一读。”“语文园地二”的习作提示,让写同一种动物的同学在一起交流。再如,“语文园地五”练习写导游词,“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使学生从交流和展示中获得习作的快乐,逐步提高习作的能力。

4.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修改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对自己的习作负责任的态度。所以,我们编写的中年级习作教材,体现了这样一个思想,就是:修改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同时起步,修改的习惯在习作开始之日起就加以培养。在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对修改自己的习作继续作了引导。

(五)综合性学习教材与教学。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学生的主体性。教材注意体现这个特点,同时考虑到孩子还小,独立活动的能力有个培养锻炼的过程,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既放手,又适当辅导的思想。教材中对综合性学习引导的具体步骤是:先在该组的导语中点出,再在第一篇课文的后面作具体的布置,最后在语文园地中进行交流展示。与三年级的教材相比,去掉了“综合性学习提示”这一步。这体现了逐步放手的思想。

习作、展示台,都是展示交流的形式。展示台中提到的只是举出几个例子,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创造,例如,“成长的故事”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可能还会有采访的录音,拍的照片等。教师要提供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

小学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设计篇八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全班共54人,其中女生24人,男生30人,班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语文平均分。占全县第xx名。大部分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但仍然有个别学生纪律差、学习差、书写差,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上进心,对语文科不感兴趣。

二、本学期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三十二篇课文,八个语文学习园地,要求学生掌握200个生字和若干新词,进行八次作文训练,多次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措施设想。

1、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改进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自觉性。

2、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3、加强学生“听”、“读”、“写”等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以达到成绩不断上升。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1周:教学1——4课,完成课后作业。

第2周:教学5——8课,完成第1次作文训练。

第3周:教学9——12课,完成课后作业。

第4周:教学13——14课,小结学月的教学内容。

第5周:教学15——19课,完成第二次作文训练。

第6周:教学20——23课,完成课后作业。

第7周:教学24——26课,完成第三次作文训练。

第8周:教学27——29课,进行第四次作文训练。

第9周:教学30——32课,进行第五次作文训练。

第10周:教学第八个语文园地,进行第六次作文。

第11周——期末,进入期末全面复习,进行7、8次作文训练。

小学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设计篇九

1、欣赏一组梅花图。(出示课件)。

2、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赞美梅花。(生自由说)。

3、出示一组赞美梅花的词语让学生诵读。

4、介绍诗人,揭示诗题:

5、看着这幅画,想想诗的题目“墨梅”是什么意思?水墨画的梅花。

过渡语:这幅梅花图与我们先前看到的梅花有什么不同呢?(生答师板:艳丽、淡雅)王冕为什么会喜欢这种淡雅而不艳丽的梅花呢?相信大家学完这首诗就会明白啦!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梅花、赞美梅花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语言积累,自然地引出诗人,揭示课题,并结合出示的墨梅图解题、质疑,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这样的开头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起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

教学板块二:自读古诗,自主质疑。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质疑(出示要求)。

(1)用“/”划出古诗的停顿,按照停顿将诗读正确,读流利;。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标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学有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质疑能力。)。

教学板块三:汇报交流,读懂诗意。

1、汇报交流,指导诵读。

(1)请生划节奏并诵读,再让全班听课文的范读、指名读、齐读,然后让学生变换多种方式读,如:竖排读,去掉标点读(告知古人写诗读诗是从右往左开始的,是没有标点的)。

(2)有时我们可以根据个人感悟来进行个性化的诵读,读诗也是一样的,要读出我们自己的味道。如果我想要表现王冕很自豪地说这棵梅花树是他家的,就可以重读哪个词语的读音(示范)想要表现每一朵花就要重读哪个词语(指名读)(让学生自由练读处理重音)再指名2个读。

(3)这样你会填空式地读,据诗意选择诗句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达到熟读成诵这一目的,并渗透对诗意的理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1)。

过渡语:啊,真了不起!大家都会背诵啦!

2、设问质疑,引导理解。

现在,老师还想考考大家,看大家是否真正明白了这首诗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请仔细听题:(1)、谁知道王冕画的这株梅花生长在哪里?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看课文,圈画理解词语“吾家、洗砚池”,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出示课件)介绍“洗砚池”,这洗砚池明明是王羲之家的,王冕为什么说“吾家洗砚池”?(因为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感到很自豪想说八百年前和王羲之是一家,所以他说“吾家洗砚池”,同时王冕也是想说他要像王羲之学习)(出示课件)你知道砚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有什么作用?(写毛笔字磨墨用的文具,多数用石做成,)请看:这是不同形状的砚,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的“四大名砚”。“砚”是这首诗的一个生字,你们看,这是“砚”字不同字体的写法,它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字。(出示课件)教学观察示范写“砚”,再练习正确书写。

(2)、谁能告诉老师王冕画的梅花树上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看课文,重点圈划词语“淡墨痕”)板书:淡墨(3)、王冕为什么只用淡淡的墨痕来画梅花呢?板书:清气(看课文,重点圈划理解词语“清气、满、乾坤”,为什么这儿的“流”字不用“留”?(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设问学生回答的形式,检测学生自主解疑的效果,完成教学目标2)。

老师小结:古人以诗言志,大家看在这首诗中王冕在哪里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诗的前两行是写什么?(是直接描写梅花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设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让学生明白诗的整体结构,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板块四:阅读拓展,感悟诗情。

过渡语:王冕为什么说“不用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是表明诗人的志向呢?想要言什么志?请听老师讲几则有关他的小故事,相信你就会明白诗人的心思啦!师讲故事,提要求:让学生认真倾听并思考以下问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生自由答)。

“不用人夸好颜色”表达什么样的志向?“只流清气满乾坤”表达什么样的志向?(生答后师板书:淡泊名利、洁身自好)(指着板书小结:王冕借墨梅的“淡墨”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清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4、老师小结: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他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品格就是作者的人品。王冕借墨梅的品格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故事让学生思考和交流,让学生自主地感悟诗人的品质,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借梅自喻,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完成教学目标3和4的教学)。

教学板块五:拓展延伸,总结升华(10)。

1、学生与同学进行分享交流。

2、指名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

师小结:下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研究一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看看赞美了梅花的什么品格?作者想借梅花来表明自己的的什么志向?今天的作业是:(教师出示课件)。

1.作业:自己动手画一画梅花,把它做成书签,题上你喜欢的一首梅花诗,把它自己的好朋友!

2.将有关梅花的词语和诗词收集起来,办一期以“梅花”为主题的手抄报。

3、老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了有关梅花的诗词,重点学习了王冕的题画诗――《墨梅》,知道诗人王冕画梅吟诗,不仅仅因为他――喜爱梅花,更重要的是,他想借梅花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像王冕一样借“松、竹、梅”岁寒三友,来表达高洁的志向;借“泥土”来抒发自己谦逊的情怀;借“蜡烛”来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也可以学习梅花,像梅花一样——洁身自好!像墨梅一样——只流清气满乾坤!

最后老师想将歌曲《红梅赞》送给大家,衷心地希望大家像红梅一样坚强不屈,像红梅一样放光彩!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并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厚我们的语文课堂,将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完成教学目标5的教学)。

板书设计:

题画诗。

墨梅淡墨清气托物。

王冕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言志。

小学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设计篇十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唤起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边读边想课文围绕风筝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三、读中感悟。

1.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想一想:我们会憧憬什么?(憧憬快乐,憧憬幸福,憧憬未来……)。

(2)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交流自己的看法。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练习朗读。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2.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3、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三) 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2、小组交流讨论后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请读读5、6、7、8自然段。

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4、展开想象:他们在水磨坊找到幸福鸟了吗? 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

(四)以读代讲朗读全文。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能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并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的学生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小组学习时交流的时间空间都太少,那些不善表达的学生发言太少。

3.指导朗读少。

小学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设计篇十一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童真童趣。

3.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内容。

4,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和放风筝的情景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准备一只风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课件:高鼎的《村居》,学生齐读。这首诗中有一样非常好玩的东西是什么?

2,没错,纸鸢就是风筝。出示课件资料袋,介绍风筝。

3,同学们,你们谁放过风筝,那位同学来谈谈放风筝的情景及心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风筝》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古诗《村居》引入课文,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既有知识,又自然引入到新授课文,一举两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在有的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形式多样,或文字介绍,或图片介绍,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显然,“资料袋”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小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轻视,甚至忽略了“资料袋”,致使“资料袋”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资料袋让孩子学会在较短时间内提取与文本相关的重要信息,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

二,复习巩固。

(一)生字词的复习。

1,课件出示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指名学生读,其余学生评价。

2,学生齐读。

3,将生字词上面的词语去掉,再让学生读。

课文内容的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谁来说一说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课件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填,并伺机板书。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也写在上面”……。

设计意图: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经常得到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升记忆和总结能力。

三,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风筝做好了,此时孩子们最想干什么?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的画面。

2,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

3,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是写放风筝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并且找一找哪些句子、词语反映了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

4,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重点句: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话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奔跑”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

(1)请你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读读这句话,你读出孩子们的快乐了吗?

(2)同学们注意“翩翩飞舞”这个词,左边一个“扁”字,右边一个“羽”字,同学们想象一下,又扁又轻的羽毛飞起来是什么样的?你们通常用翩翩飞舞这个词来形容什么?(蝴蝶、孔雀……)。

(3)在作者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你们眼中的色彩斑斓的蝴蝶一样翩翩起舞,请你再来读一读,感受风筝的飘逸和作者的情怀。

5,是啊,风筝飞得高高的,那是最快乐的事了!请大家找一找这群快乐的孩子是怎样放风筝的?哪些词语体现了放风筝时的动作?课件出示填空,指名学生回答。

找两位同学谈一谈他们放风筝时的动作,并且请同学上讲台拿着事先准备好的风筝演示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品读及表演,体会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动作和心情,比单纯的说教好得多。

6,孩子们放风筝的时候有没有人看到呢?课件出示:

“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1)他们究竟是带着怎样地语气或表情说的呢?你能想像得到吗?(惊奇、羡慕)。

(2)惊奇、羡慕,村里人在羡慕什么呢?仅仅是因为我们把风筝放得高吗?你能否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它背后的意思。

(3)是呀,村里人羡慕孩子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拥有着那个年龄段独有的天真和快乐,这怎能不让人羡慕呢?请你带着这份孩子们的快乐和村里人的羡慕再来读读这一句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插入放风筝的图片,可以激发起学生们曾经放风筝的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们的情感与课文中的小伙伴们产生共鸣,真切地感受到放风筝带给伙伴的快乐。

四,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正当我们欢呼雀跃时,忽然来了一阵风,线断了,风筝怎么样了?

2,风筝不见了,孩子们是怎样的心情呢?你是从哪句话中体会到的?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我们一起读读,读过之后,你体会到了他们怎样的心情?(很着急,很伤心)。

(2)那你们是从哪几个词语中感受到的?(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大惊失色”是什么意思?(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千呼万唤”是什么意思?(呼唤很多次)。

3,同学们,不过就是一只风筝不见了,孩子们为什么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呢?(结合上节课学的知识想一想,风筝上有什么?)。

预设:(1)因为这只风筝是我们精心做的,

(2)风筝上有我们的名字。

(3)风筝上寄托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

(4)这只风筝是我们的“幸福鸟”。

4,是的,它是我们的“幸福鸟”啊,它飞走了,就意味着我们的幸福也(飞走了),所以,我们刚才还洋溢在脸上的笑容,一下子(没有了),欢呼声也(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剩下的只有(着急,伤心)。

谁能读出孩子们的这份着急和伤心。

5,看着风筝越飞越远,越来越小,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们千呼万唤,那我们会呼唤些什么呢?(风筝,快回来。风筝,别走!……)。

设计意图:孩子在通过对重点句的研读过程中深深感悟到了风筝给作者带来的快乐,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孩子们在朗读中中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同构。孩子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建构着心目中的美丽风筝。此时此刻,孩子们完全走进了文本,完全融入了课堂,他们在学习,更是在放飞着最美丽最圣洁的风筝——这风筝,是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的。

五,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依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1),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你读明白了什么?(孩子们很伤心,难过)。

这段话中还有那个词也表现了我们很伤心?(垂头丧气),那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耷拉着脑袋,神情沮丧)。

谁能读出孩子们的沮丧和难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一遍遍品读,可以对学生读书情况加以鼓励评价,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升华感情。

(2),风筝不见了,难道他们仅仅只是哭,只是垂头丧气地坐着吗?

“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这说明了什么?

(孩子们很着急,想要急切地找到风筝)。

(3),是啊,精心做的风筝不见了,我们能不伤心吗?所以——我们到处寻找;。

我们的“幸福鸟”飞走了,我们能不着急吗?所以——我们到处寻找。

2,我们边哭变找,穿过田野,走过小桥,找遍了各个角落,还是不见风筝的踪影,最后看到了什么?看到水磨坊之后,孩子们怎么说的?这说明了我们的孩子们对于寻找风筝怀着一种怎样的决心?(不会放弃)。

预设:风筝上寄托着我们的快乐,憧憬和希望;。

风筝上有写着我们的名字,有着我们的希望;。

风筝是我们精心做的,是我们的“幸福鸟“。

4,是的,对于孩子们来说,风筝就是快乐就是希望就是憧憬,所以孩子们在课文的最后一起想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幸福鸟”。请同学们齐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

六,作者介绍:

这么美丽的风筝是谁做的呢?同学们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吗?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介绍作者,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

七,课堂练习:

小小的一只风筝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不管是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孩子们的心情也随之波动,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练习本写一写描写心情的词语。写好之后,相互可以交流一下。

指名学生读一读各自写的内容。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平时积累,训练学生的思维。

八,拓展升华:

同学们,不光是高鼎,贾平凹写过风筝,还有很多的艺术作品都是跟风筝有关的,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首歌,歌名叫做《三月三》,我觉得这首歌的歌词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接近,现在请大家来欣赏一下。课件播放歌曲《三月三》。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写的是孩子们秋天放风筝的情景,而《三月三》是一首描写回忆童年放风筝的歌曲。通过歌曲播放,可以开阔眼界,让孩子们初步感知艺术不同的表达形式。

九,作业(课件出示):

后来,孩子们找到风筝没有,课文没有写出来,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接着写下去。

设计意图:这是一次拓展训练。这种有意识的写作训练,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及书面表达力。

十,总结:

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大家一定也像课文里的孩子们一样喜欢风筝吧。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一颗憧憬的心,在风筝身上放飞我们的希望和理想吧!

板书设计:

16.风筝。

做风筝快活放风筝快活。

找风筝伤心。

小学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设计篇十二

文章开篇即以“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设疑,旋即回答“是勤奋”。自问自答,开门见山,一下子就把论点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接着作者又说“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里所谓的“汗水和心血”就是勤奋的代名词,不经历风雨,无缘见彩虹,没有汗水和心血的浇灌,成功的花不会绚丽娇艳。此时,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已经十分清楚了,怎样让孩子们感同身受,并成为他们的主观判断和价值取向,强有力的论证便呼之欲出。

两个人物。

文章第一个用来例证的人物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我国宋代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司马光小时候就是一个勤奋的孩子,读书自觉,每每老师讲完课,他总是能独自消化,反复朗读,直至滚瓜烂熟为止。这部分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而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心理认同。接下来的“警枕”作为例证的亮点,以生动的描述进一步深化孩子们的认知,辅以“”这一“列数字”的方法,使孩子们准确地感知勤奋者对于时间的珍惜和利用,从而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播撒下第一枚关于勤奋的种子。

接着,文章又以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为例,把一个大器晚成的勤奋者形象展示在大家面前。例证旨在说明一点:“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点,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这里,作者用白描式的笔调告诉更多的孩子们,不必在乎暂时的平常和暗淡,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只要你拥有勤奋,成功就会在不远处向你招手。另一方面,也指出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奋。最后,援引华罗庚的话呼应了篇首,“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确,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文章最后以“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结尾,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水到渠成。把对于勤奋的理解升华到一个至高的境界,体现了这篇议论文的价值导向,同时也使我们领悟到本文选择的“司马光”和“童第周”这两个例证人物的匠心之所在。

小学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设计篇十三

病房是一个人们谈之色变的地方,因为那里承载了太多的痛苦与凄凉,今年我所带来的《病房里的故事》,则多了几分感动。

我的说课将分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从剖析教材入手,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第二、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在阅读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主线,(主题教研课题)说明教法与学法的确定。

第三、说具体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具体说课如下:

第一、说教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版块人间情的第二课。课文描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文章采用白描的手法,写了病重的吉姆对同样病重的大卫给予的鼓励和希望,以期使之坚强、乐观活下去,文章语言平实,但足以打动读者的心,内容多处给人以无限回味的空间,适合读中体会人物内心,更适合通过补充文章空白、续编,进一步深化理解主题。

基于以上几点思考,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了解文章写作手法。

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过学生朗读能力。激发学生表达兴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重点)。

思想教育: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性之善良及朋友间真挚情谊。(难点)。

第二、教法与学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我采用“媒体创设情境法、引导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内心,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在讨论交流中逐层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具体的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让学生说说病房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从而带着几分好奇来到这间特殊病房。“特殊在哪里?”学生疑虑油然而生。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好奇心也定会是一名合格的向导。)。

二、深入剖析,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1、指名读1、2自然段,寻找答案。

让学生着重体会吉姆、大卫的病都很重,尽管这样吉姆还每天都向大卫描述窗外的世界,通过句子对比,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恰当。

2、吉姆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我利用课件这一直观、形象载体向学生展示吉姆描述的美好世界。

春天来了,草木发芽,碧绿的湖水随着轻风荡漾,蝴蝶抖动着翅膀,盛开的鲜花四处飘香。

小学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设计篇十四

人间有正义,世间有真情。而爱是这个世界不变的主题。爱的自然而深刻,爱得投入而奔放,这就我对工作中赵冬梅的认识。她把爱工学生转变成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我们也就看到了,教师执教时的深情。

深情一。

冬梅能深入挖掘教材,把握编者意图。(爱的不盲目)。

本课所在的版块主题是“人间真情”在教学中冬梅先让学生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再由课文联想开去,感受生活,感悟相互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体会爱的真谛,领略爱的哲理。

深情二。

冬梅从学生实际出发,落实编者意图。(爱的很从容)。

从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冬梅了解四年级学生的思想、思维和内心世界,他们崇尚真善美,而且对待事物的情感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但是对文字背后的潜台词的挖掘与理解还需要点拨。所以教学中冬梅采用了“对比中悟感情;朗读中表深情;补白中抒真情”的教学策略。

我喜欢:总是能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对待生活,看待人生的人。这样人的提升与进步的空间是无限的,想必他的生活也是快乐和幸福的。这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修养。冬梅就是这样赏识他的学生的老师。

回顾冬梅这节课,我发现如下几处亮点:

亮点一。

收放有度,也可以说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

我们还记得课堂伊始,冬梅直入课题,一段深邃优美的导语过后就是学生回顾课文,在一个轻松的小检测中巧妙地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教会孩子抓住课文关键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我们知道教会孩子学会学习是我们教学的宗旨,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落实这一宗旨的手段、方法与途径。所以在学习课文3、4自然段时,让学生结合学习提示,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思想进行碰撞。另外,读书需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习5、6自然段中,冬梅让学生自由读书,阅读中卷画出表现吉姆和大卫变化的词语,并把从中体会到的进行旁注。这样的要求在潜移默化中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更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亮点二。

深情引读,情与景交融。

课堂上冬梅的语言空然大气,情绪饱满,虽然课堂教学已经结束一周的时间,但我还清楚地记得两次很有感染力的引读。一处是在讲读吉姆为大为描述窗外美景的3、4段时,学生看过课件后老师不无感动地说道:是啊!何等诱人的窗外呀,如果能战胜病魔,走出病房,去闻闻花香,听听鸟鸣,去摸摸可爱的小狗,那该多好啊。这时学生再读可以说情至所极。再有一处,当讲读到吉姆在凄凉的秋夜离开人世的5、6自然段时,老师说道:是啊!孩子们,吉姆病的太重了,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人,对人如此友好的人-死了,老师很难过,相信善良的你们也很难过,谁能带着这种凄凉悲伤心情读一读?随之配上悲情音乐。(当时我看到冬梅说到这时很动情,眼含泪花,声音有些哽咽,不瞒大家当时我也被感动了。)我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善于发现课文中情感活动的印记,引导学生细细品味。通过欣赏语言美,品味情感美,感受意境美,领悟思想美,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

亮点三。

大胆补白,也可以说读写结合恰到好处。

《病房里的故事》这篇课文运用白描的手法,全文没有华丽的语言,即使是对窗外的景色也描述的很自然朴实。这是一篇悲情色彩浓重的课文。而且课文三处出现省略号,这样含蓄的写法足以打动读者,令人回味无限,思绪万千。冬梅恰好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进行补白。由景及它。丰富课文内容,拓宽了学生思维。

再有讲读到课文7、8自然段时,在悲伤的情感中,老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谈。当泪流满面的大卫看到窗外真实情景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那?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想象中理解吉姆的用心良苦,感受吉姆的高尚,体会到人性善良,情谊的真挚,以及爱和希望对于生命的作用。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亮点四。

课内外结合,链接自然得当。

教师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外延。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用迁移的方法学会学习,为了激起学生阅读兴趣,所以老师说:文中对大卫的描写少有笔墨,其实大卫是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原文内容很丰富。想有更多的了解课下请同学链接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随后教师又说: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美国,请大家阅读美国作家欧亨利《最后一片树叶》。实现了以一篇带多篇的教学目标。宽泛学生阅读世界。

人们都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课堂教学也一样,回首斟酌与品味总有些遗憾和不满意。

要说本课不足之处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

1、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读得不够。例如3、4段景物描写,教师当时只追问怎样读?而学生始终没有真正亲近文本进行朗读,或读出轻柔或读出轻快,所以大家也就感受不到学生朗读中感情基调是悲还是喜,节奏是强还是弱,速度是快还是慢。

2、学生回答问题时,或表达自己观点和见解时,老师要关注学生并注意引导孩子说完整话或一段话。

总之,看花容易,绣花难,如果让我讲还不知道讲成什么样呢。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艺术。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但由于我的认识水平和读课水平有限。只好雾里看花,朦胧几句。

对于我,在活动中,是一次提醒与反省过程,更是一种鞭策与促动过程。最后借用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来自勉自己,从而结束我今天的发言。

小学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设计篇十五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美读感悟“奇”。

【学情简介】。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媒体等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及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情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查找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以便对大潮有初步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大家去看过吗?(没有)很遗憾老师也没能亲眼所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壮观的景象。

二、出示课题,探究“奇”意: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观潮,(师相机板书课题)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通过预习学生自然就可以回答出:钱塘江大潮)。

2、师介绍: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秦皇岛有好几千里。如果说秦皇岛的北戴河风景区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师板书:天下奇观)。

(给学生独立思考空间,之后可以提醒学生借助字典解决。)。

4、多指名回答后明确:“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进一步引导说出“天下奇观”的涵义,即:天底下或世界上奇异的景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奇”:

2、老师发现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了,那就赶快打开课文读一读吧!

阅读提示:

a、把字音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b、认真的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刚才教室里可真是书生琅琅,大家读得都那么认真又那么好,现在谁愿意展示一下你自己,我们开火车读一读,注意一定要认真听哦,老师随时会有可能叫到你!

3、开火车读课文,教师利用这个过程纠正学生读不准的字音。

4、刚才看到大家火车开得那么好,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5、指名回答后明确: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四、精读课文,品味探究“奇”:

1、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你认为“天下奇观”到底奇在哪里呢?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你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词句。读一读这些词句,说一说体会。

小学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设计篇十六

四二班共有学生41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11人。通过上学期的语文学习,全班学生基本养成了较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特别是在习作方面,大多数学生基本养成了坚持写周记、坚持每天读书的习惯等。因此,本学期需加大对几名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尽快促使他们跟上学习进度,使之成为思想进步,成绩合格的学生。

从整体看,大部分同学要求上进,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但发言面不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本班约有五分之一的同学学习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慢。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阅读量不够丰富,知识面较窄。本学期需要在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多化力气,力求改善。

二、教材分析:

本册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为学生学习祖国文字,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促进全面和谐地发展,提供了充裕的材料。本册课文篇幅短小,语言规范,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插图精美细致,饶有童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用钢笔描红、读抄常用词语、小练笔等。

习作教材以“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为宗旨,在内容安排上富有儿童情趣,在呈现的方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在操作练习上提供多种选择,在评价上强调要求适度。单元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成语和古今诗文的读读背背、口语交际等,意在丰富语文教育的内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各单元还都安排了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内容。各练习既相对独立,又自成系列。

学用字词句方面,是将识字写字与词语句式等内容综合起来,让学生在学和用的过程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激发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读读背背方面,采用了两种形式:一是每单元安排8个成语或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在内容上有一定联系,又压韵上口,二是安排了一些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三、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2)继续掌握正确的写钢笔字的方法;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致志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4)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5)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2、汉语拼音。

(1)继续巩固汉语拼音,说好普通话。(2)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本册生字。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3)能就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4)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口齿清楚,有礼貌。5、阅读。

(1)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6、习作。

(1)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

(2)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明白。

(3)能够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初步学习冒号,引号。尽量把标点用正确。

四、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2、能准确认读230个生字,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164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留心周围事物,开始习作,能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做过的写明白。学会写“留言条”、“请假条”,书信。

4、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复述指定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5、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6、能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7、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五、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按课时提出教学目的要求,突出重难点,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课堂上学生多读多讲,教师尽量少讲精讲。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段的训练——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扩大训练面,使全体学生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训练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新闻记者学表达,从读中学写。用好例文,让学生从中学到写作的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学法指导的时机,有的宜在学习课文中,如几种连句成段的方法,有的可在学完课后总结,如理解重点词语读懂句子,让学生多运用这种方法练习,在实践中达到熟练的程度。

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加强培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对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6、借助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上好电教课,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设计篇十七

教材分析:

《梅兰芳蓄须》是一篇介绍人物事迹的记叙文,主要讲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为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而蓄须,充分显示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梅兰芳先生比较陌生,所以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故事、音乐等,让梅兰芳这个人物形象走入学生心中,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知道文中讲梅兰芳在蓄须的时候都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思想。从人物的行为语言中体会人物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并通过有感情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

教学建议:

可以用蓄须这件事为线索展开教学,或问题引导,或抠词抠句,或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认识、体会、表达,适时地进行点拨、补充,进行语言能力训练和感情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个生字,掌握本课多音字。

2.默写课文,说说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它经历哪些危险和困难。

3.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激发对梅兰芳尊敬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梅兰芳资料,梅兰芳戏曲片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梅兰芳蓄须。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

2.过渡: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什么是爱国。

3.教师简介梅兰芳。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要求学生掌握新词。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结构段。

(2)讨论分段。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读。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3.反馈学习情况。

4.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自主学习第1自然段。

2.找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3.第1自然段中哪几个词语是对梅兰芳的评价?

五、学习第2~7自然段。

1.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勾画圈点、批注,加深自己的感悟。

2.汇报交流。『』。

(2)句式练习,加深理解。

梅兰芳在蓄须的时候都经历了会遇到哪些危险和困难?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出示句式练习:他宁愿____________,宁愿____________,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

(3)学生汇报自己朗读的感受,学生将自己的感受朗读出来。

六、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师激情导语:是啊,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凭着高尚的民族大义,梅兰芳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终于击碎了侵略者的痴心梦想,使国人不能不为之慨叹!

1.学生齐读课文,谈自己的理解。

2.教师讲解,学生体会。

七、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文。学生汇报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

八、情感升华,激情总结。

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中华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万代千秋。老师即兴做了一首小诗,就让我们以这首小诗来结束全课。(齐读:一代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表衷肠。拒演举债八年整,梅兰芬芳四海扬。)。

九、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结合学习链接和资料办一份以梅兰芳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梅兰芳蓄须。

拒演----爱国抗日。

蓄须----拒绝登台为艺术献身。

艺术---民族气节为国家拒艺。

自残---用心良苦。

教学反思: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努力实现以读为本的理念,教学效果较好。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展开精读学习。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在一旁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透过重点的句子、词语反复体会,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再随机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在教学中,我启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出自己的体会,对学生的表述情况进行恰当的点评、归纳和提升。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到了梅兰芳大师高尚的人格和爱国情怀。

小学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设计篇十八

病房是一个人们谈之色变的地方,因为那里承载了太多的痛苦与凄凉,今年我所带来的《病房里的故事》,则多了几分感动。

说教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版块人间情的第二课。课文描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文章采用白描的手法,写了病重的吉姆对同样病重的大卫给予的鼓励和希望,以期使之坚强、乐观活下去,文章语言平实,但足以打动读者的心,内容多处给人以无限回味的空间,适合读中体会人物内心,更适合通过补充文章空白、续编,进一步深化理解主题。

说目标。

知识:了解文章写作手法。

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过学生朗读能力。激发学生表达兴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说难点。

思想教育: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性之善良及朋友间真挚情谊。

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我采用“媒体创设情境法、引导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内心,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在讨论交流中逐层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说流程。

一、谈话导入。

让学生说说病房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从而带着几分好奇来到这间特殊病房。“特殊在哪里?”学生疑虑油然而生。

(都说兴趣是的老师,那么好奇心也定会是一名合格的向导。)。

二、深入剖析,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1、指名读1、2自然段,寻找答案。

让学生着重体会吉姆、大卫的病都很重,尽管这样吉姆还每天都向大卫描述窗外的世界,通过句子对比,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恰当。

2、吉姆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我利用课件这一直观、形象载体向学生展示吉姆描述的美好世界。

·春天来了,草木发芽,碧绿的湖水随着轻风荡漾,蝴蝶抖动着翅膀,盛开的鲜花四处飘香。

夏天,湖边孩子们快乐的把歌唱,哪怕是小狗也要在美好的夏天里徜徉。一切是那样的令人向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饱含快乐、美好,把课文中相关段落读出来。并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还可能有哪些美好的景象,这样加强了对标点的深层认识,又实现了对文章内容的小拓展,对学生口语表达是一次锻炼。

3、那么吉姆口中的这一切又寄托了他怎样的一个美好愿望?向学生提出问题,进而了解吉姆的内心世界,他希望自己的病有所好转,他更希望能和大卫一同走出病房,去听听鸟鸣、去闻闻花香,突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过了春、过了夏,吉姆每天都不停的向大卫描述窗外的世界。是呀!他多想让自己好起来,他们多想走出病房,后来怎样?让学生默读5、6自然段,寻找答案。

是的,吉姆死了,这样一个善良、对生活充满向往的人,对人如此友好的人死了,谁不会为之难过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读出来吧!(同时响起音乐)。

这一天的夜里,吉姆死了。”

同时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秋风怒号的感受。读、谈感受、再读……读出凄凉,读出悲伤。读悟结合。

5、于是,病房里就只有大卫一个人了,当他慢慢支起身体,转头向窗外看时,两行泪水从他脸上流下来。这里面出现一连串动词,我让学生找出来并画上,从中体会支起、转头、看为流泪起到的铺垫作用,感受作者用词恰当、形象。

6、最后,引导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原来,窗外除了一堵灰白色、光秃秃的水泥墙之外,什么也没有……”(提示此处修辞方法:设问)。

此时,大卫早已泪流满面,望着眼前的一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他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吉姆的善良、可敬。

那么,假如吉姆还没有死,此时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一定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吧!打开书,把你的话写上。(此处也是本文课后题)。

通过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实现真正有话可说、有言欲诉。

最后,通过师生配读对吉姆说的话,音乐渲染,让学生一吐心声。从而更深切体会吉姆这样一个身患重病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心里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还在关心着他的病友,大卫给他以生的希望,多么善良、多么可敬。

三、回归主题、总结升华,赞颂人性的真善美。

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之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夜就没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中作者情感活动的“印记”,引导细细品味。通过欣赏语言美、品味情节美、感受意境美、领悟思想美,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

小学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设计篇十九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首诗,留意每句诗最后一个字。

师: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开,回,出,来)。

生:“回,开”和“出、来”是两对反义词。

生:不对,应该说它们都是动作词。

师(点头):对。我们判断时不要想当然,要认真分析和体会。

师:再想想,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仔细读读诗句,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默读古诗后作答。

生1:“开”是楚江的动作,是说楚江将天门山分开了。

生2:“回”也是楚江的动作,说的是江水从这儿折回而去。

师:对,这是因为天门山将江水阻断了,滔滔的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所以称“回”。

生3:“出”是青山的动作。

师:(紧跟着扮不解状,问)咦,青山为什么要“相对处”呢?它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生(笑):不是!因为小船驶过来了,站在小船上看两岸的天门山,好像青山也在移动。

生若有所悟,纷纷点头。

师:对啊!同学们看,楚江、孤帆和天门山这些本无生命的景物,开始在浪漫的诗人李白眼里,他们像活了一般。楚江一往无前地浩浩荡荡向前奔流,像一把巨大的斧头劈开了天门山,可是迫于天门山的阻挡,又不得不“至此回”。而青山呢,它们会彬彬有礼的“相对出”来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而“孤帆”虽是小小的一片,却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而且有峻伟的青山专程相迎,李白屹立船头,多么自豪!

师:同学们想不想再读读诗,体会这些感觉?

学生纷纷自由读诗。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反思]。

本诗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通过这样的引导想象,再带着体会和感悟诵读,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设计篇二十

一、说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同时,阅读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中年段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课标精神,本课教学,我立足开放式的大语文观念,让学生们在情景中主动学习;在亲历中细细感知;在探究中获得心灵震撼。我的整个教学设计遵循以下三点:

1、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本中的人物,与人物进行对话,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3、人文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这篇文章寓意深刻,感人肺腑,我带领学生把对文章的理解引向深入,引入生活,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二、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窗为线索,采用白描手法,记叙了发生在一个病房中的感人肺腑的故事:病重的吉姆对同样病重的大卫讲述窗外情景,使之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歌颂了靠窗病人的乐观和善良。

这是这一板块继《一串快乐的音符》后的第二篇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文章的情感要素,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帮助学生生成情感,激发学生表达情感。作为第二篇课文,除继续加强朗读的指导和感悟外,还要创设情景,促进学生感悟课文内涵,受到人性美的熏陶,从而要学会关爱他人。

三、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激励学生全面参与,巧妙引导,感悟真情。

四、说学法:

本课教学重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用“读读、想想、说说、议议”等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会学”的'智慧。期待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

五、说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感受吉姆在自己病重的情况下,仍然关心大卫的美好心灵。

2、从读中感悟,从读中体会两个人的内心世界。

3、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向生活开放,升华课文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

(一)出示线索,导入新课。

(二)情景一:病房内的吉姆。

1、病房内的吉姆什么样?假设你就是吉姆,只能躺着,什么也做不了,体会他的感受。

3、闭上眼睛,配乐倾听老师补充的话,边听边想象:夏天了,有争奇斗妍的花朵,竞相开放,传来阵阵芬芳;有淅淅沥沥的小雨,沁人心脾;天空中,有夏夜的星星,分外闪亮。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就连那黄鹂、百灵也等不及来凑热闹,为这美丽的季节奏响希望的篇章。

4、吉姆为什么把窗外的世界描述得如此美丽呢?

5、体会吉姆死前的心情,分析其品质。

(三)情景二;病房内的大卫。

2、他记忆中的窗外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用有——有——有——“来说。

3、可是现在看到的窗外,用“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只有””来说。

4、此刻的大卫有什么感受?会想些什么?会对吉姆说些什么?把他想说的话写到书上。

小结:我相信大卫一定会坚强地活下去,走出这间病房,这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板书:心。

(四)情景三:病房外的我们。

1、播放同学互助的录像。

小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平时的生活中,让我们做一个像吉姆那样的人,把我们心中的爱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板书设计:

(七)精讲细节:七八自然段。

他流泪了,因为窗外除了一堵灰白色、光秃秃的水泥墙之外,什么也没有。文章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无限的回味。

2、那么他记忆中的窗外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用有——有——有——来说。

(窗外有发芽的树木、有碧绿的湖水、有飞舞的蝴蝶、盛开的花儿、有嬉闹的孩子、撒欢的小狗——)。

3、可是现在看到的窗外,用“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只有””来说。

(窗外没有发芽的树木、没有碧绿的湖水、没有飞舞的蝴蝶、盛开的花儿、也没有嬉闹的孩子、撒欢的小狗——只有一堵灰白色、光秃秃的水泥墙)。

4、是呀|这出乎大卫的预料,也出乎我们的预料,静下心来想一想:看到这样的一堵墙,此刻的大卫有什么感受?他能理解吉姆的良苦用心吗?会对吉姆说些什么呢?把他想说的话写到书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