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大学生教育论文如何写(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6:34:44 页码:14
大学生教育论文如何写(优秀8篇)
2023-11-13 06:34:44    小编:ZTFB

在一段时间内,总结不仅能够总结经验教训,还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完美的总结需要全面而客观地回顾过去的经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议论文摘录,希望能给您的写作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大学生教育论文如何写篇一

摘要: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普遍应用到实践中。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以生动的新媒体形象取代了枯躁乏味的教学内容。新媒体创新了教育内容,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水平。此外,国家日渐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方向。

关键词:思想政治;新媒体。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从某种层面上说,新媒体充当了信息世界的媒介,可定性为一个平台,这也表明,新媒体可应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拓宽上。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单一化,是在教室的小环境中,师生之间的传递交流和沟通。然而,新媒体时代下,可将新媒体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思想症状教育工作融入新媒体中。通俗地说,在新媒体时代,教师可将传统课程搬到网络新媒体中。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收集、查阅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知识及态掌握时事政治,同时,学生可借助新媒体,更加便捷地开展学术交流和学习总结。新媒体时代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转变了单一的教学形式。

二、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贴近社会、专业、生活,完善内容结构。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充分,无论是内容结构安排,还是语言结构描述均存在生搬硬套、晦涩难懂的地方,脱离实际。所以,后续内容优化一定要贴近社会现实。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严重问题就是教育内容和经济发展体制相背离,远远落后于国内外形式变化。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人们之间不再有障碍,人和经济发展的距离日益缩小,人和世界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在上述基础之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需要创新,紧密关注网络热点及社会现实问题,短期内找寻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符的内容,更好地促使大学生将注意力投放到现实中,以正确的世界观及方法论,理性客观地审视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凭借自身聪明才智找寻问题的答案。其次,满足专业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知识的泛化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同专业知识及技能等同起来,割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其余学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位低。新媒体时代下,新媒体传播大量的信息,其中,多数信息和学生专业有关,也即这些信息对学生学习有益。所以,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密切关注学科和专业教育间的互融关系,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密结合专业理论及技能,对大学生择业有益,提升学习及素养。再次,贴近学生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学生实际。新媒体时代下,学生信息采集十分全面,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只会让学生感到反感,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等知识,学科内容还应涉及有关人们身心健康、道德文化养成,风俗习惯传承及社会焦点热点等,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开展创新思想教育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教育内容,以新的知识武装学生,让学生切实获得帮助。还需结合学生生活,学生一半是社会人,处于人生成长最为重要的时期,成长过程必要经过质的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提升学生现实能力,还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他们提供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鼓励他们探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强化人文意识及全球意识;关注虚拟世界生活质量及现实世界生活质量,捍卫人类尊严,逐步完善道德问题及社会发展问题,同时培养高校学生的国际观念及意识,服务全球,具备融入国际合作及参与国际竞争的知识、能力。只有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可得到学生认可及接受,方能于实践中获得实效。

(二)提高媒介素养,建设集复合型和专家型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媒介素养包含公众接触及使用媒介的素质、修养,涵盖了三个过程:接触媒介、信息的获取、媒介的解读及媒介信息的批判、接受,以媒介生活工作和学习,利用媒介发表自己的心声,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资源混乱,价值朝向多元发展,媒介素养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单单是信息“说服”及“传递”能力的提升,最为突出的是分析、筛选及评价能力的提升。以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满足新的工作要求。首先,不断学习及提升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坚定自己人生信念,把握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遵循的规律。第二,熟练掌握传播学,接触不断学习计算机技术及新知识媒体的有关应用知识,抓住新媒体特征,合理使用新媒体。再者,娴熟地使用新媒体,采用实时天系统、电子邮件,开辟社交板块,如“微信”、“微博”等,和大学生展开思想上的沟通及交流,逐步向复合型及专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涵盖了多种教育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更加广阔、增强了师生间的彼此信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质量提升有益。满足时代发展前提需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高校教师转变教育意识,一分为二看待机遇和挑战,不仅要把握机遇,而且要敢于挑战,科学合理借助新媒体开展教学工作。

大学生教育论文如何写篇二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高校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注重在学生中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高校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笔者对此谈点浅见。

一、“全程就业指导”的概念和目标。

“全程就业指导”是指从大学生一入学开始,就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针对大学学习的不同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专家报告会,印发《就业指导信息报》和制作就业服务信息网,进行日常咨询、就业政策宣传及模拟招聘等方式,对在读大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就业教育,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全程就业指导”力求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根据每个年级的学生特点,结合就业日标分别加以指导。

全程就业指导的目标是:第一,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增强专业学习自觉性,为及早确立职业目标奠定良好基础;第二,让学生了解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剖析个人性格、兴趣、优势及不足,提高客观评价自我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规划职业生涯,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就业目标;第三,指导和鼓励学生从事与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第四,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信息,传授求职择业的知识、方法及技巧,培养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职业决策能力等,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二、实施“全程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一)全程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1999年全国性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前进了十年。伴随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就业选择的多样化,大学生职业选择和就业观念产生巨大冲击,无不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就业指导,已成为各高校的工作重点。实践证明,以往只重视在毕业班中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早已跟不上当今形势的要求,必须对学生实施系统的全程就业指导,开展贯穿全过程、伞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自觉学习,主动成材,使高校形成健康向上的优良学风,有利于提升高校办学质最,提高整体办学效益,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二)全程就业指导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大学生难找工作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的事实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大学生求职择业的过程是一个激烈竞争的过程,综合素质是就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在校大学生只有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来发展、塑造自己,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才能确保自己将来“适销对路’’。因此,全程就业指导理应成为连接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帮助大学生及早明确职业目标、制定职业规划,一旦明确了职业目标,学生就会主动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锻炼机会和平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最终了解社会、融人社会。

(三)全程就业指导是增强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高校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基本属于“临阵磨枪”型的短平快模式,指导对象狭窄,形式简单,内容零散,缺乏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发展的指导性不够,针对性不足,效果不理想。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和就业指导中心的‘全国民办高校就业状况调查”在问及‘学校就业前培训指导对你就业当中的作用有多大时”,近4000份答卷中,12.61%认为很大,37.07%认为一般,16.52%认为不大,11.65%认为很小.19.74%认为根本没用,这表明调查活动中近一半的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表示失望。而全程就业指导纳入大学教育的常规内容,具有时间充足、内容广泛、科学性强、效力大等优势,能进一步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四)全程就业指导是借鉴国际化先进教育理念的现实需要。早在1953年,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舒伯就提出生涯发展理论,认为职业选择不是在面临择业时才有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发展过程,应贯穿于长期的教育工作中;职业发展如同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可以分为几个连续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职业发展任务,前一个阶段任务完成不好必定影响到后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导致职业选择障碍。生涯辅导理论以发展的观点来探究职业选择的过程,研究个体的职业行为、职业发展阶段和职业成熟,在职业指导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成为传统与现代职业指导的分野。20世纪70年代,是职业生涯理论成熟、完善和国际化的时期,为世界各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带来理论支持。如,在美国、加拿大、口本等国,都注重对学生实行全程就业指导工作。学生入学后,学校根据其兴趣爱好,为学生确定职业理想,利用求职信息资料库的资料,分析职业市场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指导学生选择系科和专业;在就业阶段着重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和有发展前途的职业,不盲目选择高薪职业岗位。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学习和借鉴国外广泛应用的就业指导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必将促进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上新水平。

三、全程就业指导的实现途径。

全程就业指导就是要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工作。这项工作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启蒙阶段,主要指一年级学生。应着重于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教育,结合新生入学教育,指导他们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从在校新生的实际情况看,经过紧张的高考,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生活,有的.新生感到无所适从,徘徊迷茫,基本上没有目标,容易随波逐流;有些新生虽有努力学习的意愿,却目光短浅,缺乏长远的人生规划。他们对所学专业知之甚少,对自身以及社会各行业的了解也极为有限。全程就业指导应从这一阶段开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目标意识,主动了解自己所处环境、所学专业以及可利用资源的有关情况,深入探讨“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为确立个人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当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时,必然产生强烈的学习意愿,进而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学校可以编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南》和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使新生顺利实现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人观教育,认识所学专业特点,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职业规划设计。

(二)发展阶段,主要指二年级学生。应着重于学业指导和素质拓展能力的培养。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应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发展兴趣爱好,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与人相处和扩大知识面做‘型人’的重要意义,掌握与人合作的基本技巧;邀请社会成功人士或素质教育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努力提高“硬件”和“软件”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以及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实现全面发展;通过各种职业测试、咨询等手段,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职业意向、职业潜能、职业素质等,调整知识结构,弥补实践技能,尽早确立职业道路和事业目标,自觉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三)成熟阶段,主要指三年级学生。应着重职业道德、职业发展教育和社会适应性训练。主要是针对所学专业的专业特征,有针对性选择职业典范实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或对原定的职业日标做出调适。可借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设立“首都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做法,设立见习或实习基地,让学生提前走向社会进行适应性训练,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学会发展;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论坛等活动,营造创业氛围,为学生创业提供服务平台。

(四)完善阶段,主要指毕业班学生。应着重心理教育、就业服务、择业技能培训和诚信道德教育。高校应突出服务意识,分析就业形势,提供报考公务员、考研、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充分发挥招聘单位与毕业生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搜集和及时发布就业信息,组织用人单位进校园开展现场宣讲和招聘活动;特殊关心和帮助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注重开展个案分析与模拟训练,选取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实例若干,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具有较强的形象感和可比性,极易为毕业生接受。模拟训练意在通过对求职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假想情况即兴练习,强化毕业生的角色意识和运用技巧的能力,克服怯场和惧怕心理。要强化毕业生的诚信道德教育,杜绝盲目签约,随意毁约的现象,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违约不仅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也损害个人声誉,损害学校声誉,妨碍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转。

总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从“以生为本”的角度出发,以职业发展为基础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紧密结合、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与市场的要求紧密结合,分年级分层次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各阶段既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关联和影响。只有认真作好每个环节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其全程化的作用,全面提升大学生求职竞争力,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人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教育论文如何写篇三

在21世纪新媒体处于主导地位,在这个时代,传播的主体、客体以及内容、技术和形式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他们不仅积极登陆现有网络、接受信息并进行扩展,同时制造和开拓新的网络空间。新媒体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这些机遇的同时也给德育工作者带来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积极的行动起来,做好调查和研究,努力探索、开拓新媒体网络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一、新媒体技术对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挑战。

1、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教育者的主题地位受到冲击。新媒体网络的存住在以及普及主要在于其所具有的两大优势,一方面,每个大学生都可以在完全非受控的状态下任意发放和接受信息;另一方面,互联网作为一个传播工具,价格低廉且方便快捷。因此,高校德育的主导工作就必然会受到网上的多元文化以及各种信息强流的攻击。以前,借助于可控媒体的单项传输,具有强大的舆论优势和时空优势,主导性显而易见。如今,受众信息的时空性,几何级数的持续增大且被多元分割,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又空前增强,大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情感好恶选择。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所营造的德育环境江河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空间交织在一起,以致处于劣势地位,德育工作者在大学生思想成长空间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的冲击。

2、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现有教育方法受到挑战。在新媒体的开放式系统中网络成员之间沟通的交互性,使得青年学生乐在其中。在新媒体网络上,大学生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将自己的观点、想法发布在网上,也可以毫不负责的说三道四。他们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彼此间相互沟通,又相互影响,在这里没有领导和下属之分,也没有主次之分,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双方的资格都是平等的。在这种交互式平台上,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地调动起来,同时认知方式和情感评价也随之相互感染。这对传统的单向的教育方式的冲撞也随之表现出来。

3、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高校德育教育模式受到挑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背景是全新的,挑战也是全新的。它的快速发展,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变模糊了,把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了,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而这种认知方式不知不觉的剥夺了大学生的独立性知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虚拟时空”的存在,以致青年学生失去理性和自我。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自身改革的速度却跟不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高校德育教育的主体和高校教师以及他们所依赖的原有的教育环境已经远远落后,尤其在教育目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等方面缺乏实践的系统的研究,对新时代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缺乏前沿认知。

4、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媒体时代,不仅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深厚的理论素养、较高的业务水平,还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和使用电脑及网络信息技术。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队伍中不少管理干部新媒体技术意识薄弱、网络技术水平差,接受新事物的敏锐性和观念更新不够,个别的甚至缺乏电脑知识和网络信息技术,很难适应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思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的需求。因此,从事青年学生德育教育的.工作人员,应加紧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养,从而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对策。

1、建设新媒体教育平台,构筑青年学生德育教育阵地。在新时代,将新媒体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把校园网络文化和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等手机文化纳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总规划中,譬如专门开设手机短信平台、博客和网络论坛,从而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应该走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战线,积极探索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把新媒体的教育功能纳入高校德育教育主题中。在此背景下,积极开发与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的高质量的新媒体资源,构筑青年学生教育新阵地。在营造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逐渐建立起是一个新时代发展需求的立体化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新局面。

2、加强新媒体时代德育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有些老师上完课便走,很少在课下与学生进行互动,他们甚至不愿意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在新媒体时代,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和手机与学生进行互动,开展网上教师博客、论坛等,与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不仅可以让他们及时的了解老师的想法,而且可以缩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老师和学生不仅仅是传统的师生关系,而且还是心灵沟通的好朋友,这样不仅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变化,而且便于学生工作的开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机制,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选择和利用信息。现在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转变教育角色,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同时,帮助青年学生学会认识并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积极鉴别各种信息,引导大学生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使师生互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互为德育工作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使老师和学生互相学习,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4、加强校园网络监管,营造健康校园网络。在日益国际化的新媒体信息潮流下,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须加大对手机、网络等新媒体资源的监控和管理,制定有关新媒体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的的法律、法规建设,并设立专职机构监督相关法律政策的实施。信息行业主管部门,加大新媒体知识宣传的针对性和宣传质量,加强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及时的过滤信息,净化校园网络,为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高效德育工作者,需加大新媒体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网络工作水平,掌握适合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心方法、新技术。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作为使用网络媒体的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遵守媒体规范,合理使用新资源、加强自身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力。

大学生教育论文如何写篇四

本文作者结合从事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心得,针对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需要,谈谈在当前的形势下,大学生如何利用报纸、电视、广播这三大传统媒体学好英语.

作者:孙慧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河南,郑州,450002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35)分类号:关键词:媒体大学生英语学习

大学生教育论文如何写篇五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当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重点分析了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竞争不公平、保证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滞后等严峻形势,给女大学生就业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提出通过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维护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切实做好女大学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其一是人才需求不旺。在学生就业过程中,我们发现:受“9.11”影响,驻我国的一些跨国公司开始裁员;外资企业接收大学生人数明显减少;it业、证券业开始裁员;一批在美国硅谷从业的华人回流;过去需求旺盛的大型企业如华为、中兴、大唐等需求急剧下降;政府机关实行机构改革;事业单位人员过剩,用人指标受限等等。

其二是供需结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就业人数讲,,我国高校毕业生共有115万人,而将有145万名学生毕业,其中研究生8.8万,本科生63.6万,专科生72.7万。专科生增幅最大,达39.8%。在社会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毕业生供给大幅度增加,尤其专科生的增幅,使供需矛盾和结构矛盾变得比较突出。另外,从学科专业冷热不均、学历层次需求不同,地区间的需求不平衡方面看,也使供需矛盾和结构矛盾变得比较突出。

其三是毕业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学生们仍是眼盯大城市、大公司、经济发达地区,机关和事业单位。对地县级单位、对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看不上眼,在工资待遇上总期望待遇优厚。如在最近某高校对毕业生进行的一次就业情况调查中发现:学生就业首选的地域仍是上海、北京、东部沿海一带。

目前,有关部门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了就业问卷调查摸底工作,从调查结果看,某些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签约率较男生要低10—20个百分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机会不均等、招聘条件设限。

虽然社会各方都一直在呼吁就业市场上的男女平等,可一些用人单位仍然是我行我素,在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公开打出“只限男性”或是“男生优先”的字样。很多时候,使女大学生连展示一下自己的机会都没有。此外,在许多地方公务员招聘选拔方面,也有女性比例不得超过30%的要求。

2.就业竞争不公平,女大学生求职自信心不足。

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甚至女生免谈。这严重挫伤了女生的学习、就业积极性。据有关调查显示,女毕业生比男毕业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有20.8%对找工作没有信心,比男生高出5.7%;对走向社会感到害怕的女生为l8.7%,高出男生9.3%。在择业前的心态上,有51.5%的女生感到比较紧张、苦恼和焦虑,而男生则为39.5%。

3.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制约女性就业。

据有关调查显示,29.2%的女生认为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制约女性就业,51.4%的女生认为各种传统观念和某些现实因素是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求职困难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没有建立女职工生育基金补偿制度,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必须由用人单位承担。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这显然不合理,而且女性在生育和哺乳期间必然会对工作产生一些影响。因此,单位不愿意接收女生。

4.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影响了女生就业。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规建设依然滞后,主要表现在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不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法规内容计划体制色彩浓厚,等等。同时,劳动人事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滞后,堵塞了就业渠道,也影响了女生就业。

从以上分析看,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那么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情况下,如何指导好女大学生就业,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帮助女大学生认识自身弱点,调整择业心态。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尤其是重点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女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看重学习成绩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导致能力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而面试时碰壁。还有的女生择业期望值过高,不愿到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就业,错失了许多就业机会。此外,还有些女生由于缺乏经验及心理准备不足,以至稍遇挫折,戟造茂心态失衡。从而变得焦虑和自信心不足,由产生的后果不仅影响了就业,而且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为此,应开展多方位教育,让女大学生了解社会动态,树立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主动就业意识;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训,帮助女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态及提高女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女生依靠自身实力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2.指导女大学生善于挖掘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据有关调查显示,有42.5%的女生和35,9%男生认为“女大学生有语言能力优势”,35.5%的女生和44.4%的男生认为“女大学生有交往能力优势”,25.8%的女生和13.6%的男生认为“女大学生有忍耐力优势”,此外,“思维能力优势”、“管理能力优势”也有许多赞成票。可见,女大学生若好好把握这些优势,那么完全有能力把握机遇,迎接就业市场的挑战。

3.保障女生合法权益,完善法规建设。

法律中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也规定了妇女作为劳动者的一部分享受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现在一些用人单位把“用人自主权”扩大,甚至是滥用,其直接后果就是对女性就业机会的封锁。求职过程造成性别歧视现象的社会原因,客观地看,绝不单单是性别歧视的因素。妇女负担过重的社会现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早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其实是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承担的双重任务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社会分工应进一步细化,扩大服务行业的服务范围,从而使女性摆脱负担过重的问题。为此,在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时,应该把保证女生的合法权益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同时社会要尽快建立女性就业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女职工生育保障制度,减轻单位的经济负担,使女生就业的难题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4.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指导女大学生积极就业。

女大学生在就业中所面临的性别歧视、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国家及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将采取措施推进就业。正如顾秀莲所说:“全国妇联一直十分关注这个问题,我们通过有关部门进行呼吁,大学生分配应该男女平等,我们还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议案,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女大学生的分配问题,同时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上提出,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就业,保障妇女劳动权利。”为此,作为高校,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强化女生的竞争意识,帮助女生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就业压力,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要加快构建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通过这一体系不断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如:在能力、素质培养方面,充分利用空间、时间、课堂、实践场所,为毕业生尤其女大学生开设一些诸如讲座、技能培训等,以多种形式培养毕业生,使之树立靠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意识,使自己不断提高素质、更加适应人才市场竞争。此外,指导毕业生尤其女大学生就业时要审时度事,面对现实,一步一个脚印。指导学生广泛利用学校、人才市场、互联网、专业网、媒体、亲朋好友、老师、家长等信息资源。当前,一些同学为改变自己学历状况,进行学历改造,如:专升本、本升研等,也不失为良策;另外,有能力者采取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则更可倡导;“先就业后择业,积累经验再择业”也是一种途径;大城市、大公司、机关事业单位去不了,到基层、到地县、到中小企业、到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发挥聪明才智,这种选择更不失明知之举。

了解自己,客观公正地观察形势、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这是对徘徊在选择路口的毕业生们能否顺利冲关的最切实的检验。正如原教育部学生司瞿振元司长所强调的: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应该对将来的就业有心理准备,不能抱着昨天的就业观念,站在今天面对明天的就业局面。因此,要根据今后面临的情况调整就业期望值和学习内容,为将来就业提高适应能力。

大学生教育论文如何写篇六

论文摘要:本文作者结合从事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心得,针对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需要,谈谈在当前的形势下,大学生如何利用报纸、电视、广播这三大传统媒体学好英语。

英语在中国普及几十年来发展的速度很快,这当然和全球的一体化、时代的进步、中国社会的变革、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等诸多重要的因素密切相关。目前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能用简单的英语进行表达。中国国民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如何学好英语这个旧问题仍然被不断地提出。适应时代的变化,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这都是符合社会人的基本属性的,也就是与时俱进。在当前的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更好地紧跟形势,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呢?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为英语学习带来多元的便捷的学习途径。媒体可以说是最为大众的便捷的学习渠道,同时也是学好英语、应用英语的最佳工具。现在学术界一般把传统媒体分成三类:一是纸质媒体,通常来说指的报纸、杂志、期刊;二是广播;三是电视。下面笔者就结合各个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具体运用谈谈在大学阶段如何利用好媒体学好英语。

纸质媒体特别是报纸发行量大,具有时效性、广泛普及性、便携性、易获得性等特点,是学生首选的英语学习辅助工具。在利用报纸进行英语学习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习惯,或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的详略、快慢、侧重点,而且学习的时间、地点不会受到太多的条件制约,学生可以进行主动的学习。报纸的出版定时、覆盖地域广泛等特点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

目前,国内影响力大、专业度高的英语类报纸要属《中国日报》(chinadaily)――创刊于1981年6月1日的《中国日报》是国家级英文日报。《中国日报》报系下有《中国日报》、《中国商业周刊》、《中国日报香港版》、《上海英文星报》、《中国专稿》、《北京周末》、《21世纪报》、《21世纪高中生报》、《21世纪初中生报》及《21世纪小学生报》等报纸。《中国日报》雇有多位来自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外籍编辑,以确保《中国日报》报系地道纯正的英语和国际化专业化新闻职业水准。这就为大学生接触到纯正的英语做了保证。从目前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21世纪报》,原因是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语言相对简单。但是在大学的学习阶段,学生想要迅速地提高自己的英语实践能力,特别是读写能力,不妨选择《中国日报》。学生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带着轻松的心情去读,不要急躁,先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版块和最近社会或是国际热点来看,把注意力放在高频词汇的表达上,不需要把报纸当做精读课文来阅读。也可以采取多人结合选取一份学习报纸的方法,并把在报纸上学到的高频词汇和他人交流。现在仍有很大部分学生只会做题,可是不能真正地阅读,坚持利用报纸学习英语可以快速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定时向特定地区传播声音节目的听觉媒介,它的根本特点就是利用声音符号,用声音作为向受众传播的手段。广播具有速度快――利用电波传播,每秒达30万公里,播出内容与听众的收听几乎是同步的;时效性强――传输、接收简单;范围广泛――电波的传送不受空间距离、地理环境、天气、交通、自然灾害等因素的限制,这就保证了传播的效率。此外,广播接收设备轻便廉价,可以随身携带,便于随时随地收听。

广播的可选择性非常大,因此,学生除了可以收听各个地方电台的英语类节目、中国国际广播外,还可以收听voa、bbc这些具有国际性的影响范围广的英语电台。voa、bbc英语广播被中国英语学习者视为学习的有利素材。而且,由于是由美国和英国这两大主要的英语母语国家所开办的广播电台,所以英语纯正地道。学生可以利用广播媒介学习纠正自己的语音,了解正确的英语语言应用方法。特别是voa的specialenglish(慢速英语),它对播音速度、内容及用词范围都有规定,词汇量较严格地限定在美国人最常用的1500个基本单词内;句式简单,清晰;语速约为每分钟90词。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宗教、天气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每天会重复五次,学习者可采用听写的方式来学习。

电视就是用电子技术传输图像及声音的传播媒介。电视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出现得较晚,发展的.速度却很快。即使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视也是覆盖面最广、最大众化、影响力最强的大众媒介。电视媒体从受众的视觉和听觉出发,用运动的画面传达信息。这使得受众可以更真实、立体地感受事物的特征。有针对记忆的研究表明,人们能记住20%听到的信息,30%看到的信息,而边看边听能记住的信息高达50%。

由此可知,利用电视学习的效果和实际课堂的效果相距最小,这样在假期,学生就可以有意识地收看一些英语电视节目,比如《走遍美国》、《动感英语》等。这些节目往往有针对性,节奏控制得当,而且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没有紧张感和急迫感,因此效果反而更好。此外,英语原声的电影、电视剧也是近年来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放松欣赏的同时,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特别是地道口语的运用,这对于口语的训练及实际使用有很大的帮助。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也是一个技术性的过程,学生利用好身边的学习工具,有选择地用得当的方法进行学习,一定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交叉利用这三种媒体学好英语。

大学生教育论文如何写篇七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高度快速发展,网络文化也掀起了自媒体文化的浪潮。面对自媒体的草根化、自主性强、发展快、应用广、作用大和管理难等特点,针对大学生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提升他们信息辨析和处理的能力、正确运用话语权的能力及恰当运用自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势在必行。为此,在深入分析自媒体特点及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社会、传媒界和高校三者共同协作,构建全面立体的教育模式。

论文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途径。

当今信息社会,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文化也掀起了信息传播平民化的浪潮。博客、播客、晒客、掘客,甚至个人电子杂志等被称为自媒体的主要代表应运而生,他们的传播和影响与日俱增,并正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格局。大学生是追新的一族,他们好奇心强烈,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自媒体亦是当代大学生与外界沟通的重要工具之一。但是,年轻的大学生社会阅历相对较浅,信息的筛选、辨析能力较弱,他们更容易迷失在海量信息中。随着当前媒体环境的变化,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尤为重要,针对大学生有效地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旨在提升他们信息辨析和处理的能力,正确运用话语权的能力及恰当运用自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一、自媒体的定义和特点。

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shaynebowman)与克里斯・威理斯(chriswillis)两人联合提出的自媒体研究报告,在该报告中,两人对于“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

自媒体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并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信息传者与受众角色由传统的点对面的传播模式转变为点到点的传播模式。传统媒体中,信息传播与否、传播时间、地点、途径等都是由媒体组织决定的。而自媒体信息的传播完全由个人掌握,自由度大大增加,为此,自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其独自的特点。

1.草根化。

美国学者丹・吉尔默(dangillmor)的专著《自媒体(wethemedia)》的副标题是“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grassrootsgournlism,bythepeople,forthepeople)”。,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评选封面上没有摆放任何名人的照片,而是出现了一个大大的“you”和一台pc。《时代》周刊对此解释说,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20的年度人物就是“你”,是互联网上信息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每个平民都可以拥有一份自己的媒体,并且可以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2.自主性强。

传统新闻的传播模式是自上而下的由点到面的传播模式,而自媒体的传播模式转变为信息传者与受众角色的点到点的传播方式。正如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喻国明将其概括为“全民diy”,“简单来说,diy就是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专业的限制,想做就做,每个人都可以利用diy作出一份表达自我的‘产品’来”,凸显了自媒体的核心是基于普通大众对于信息的提供和分享。

3.发展快。

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的载体也日新月异,论坛、电子邮件和个人主页等较“老”的自媒体改善了大众公开表达民意的被动局面。当下,贴吧、网盘、博客、播客、手机媒体更是拓展了自媒体的传播渠道。据资料显示,就中国而言,当前qq最高在线人数是1亿多人,腾讯现在有将近3亿的活跃用户。

4.应用广。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全面融合了传统媒体的方方面面,而且,提升了应用范畴,如即时通讯早已由文字交流发展到了语音、可视化交流;博客已经发展到利用语音甚至图像传播信息了;手机媒体更是快速融合所有传统媒体的功能。

5.作用大。

自媒体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之后,20非典事件、5月12日汶川地震、7月23日温州动车事件等,自媒体的信息传播无不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上海、北京、辽宁等地还建立了手机短信预警机制,如209月27日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事件之后,相关部门及时通过手机短信传递地铁运营情况,提供市民出行交通出行的资讯。

6.管理难。

由于自媒体草根化的特性,也导致自媒体的质量良莠不齐,大众发布信息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随意性。同时,网络的隐匿性、免责性及追求高点击率,使自媒体传播信息的可信度降低,导致在海量信息中对舆情的把握和分析管理大大地增加了难度。

1.思想认识不足,教育体系不健全。

当前国内高校媒体素养教育以理论教育居多,即大学生们一般都具有信息传播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大众传播的手段、目的、方法、技巧,并掌握基本的信息识别和分析能力。但在如今信息爆炸年代,对于瞬息万变、层出不穷的海量信息,除了理论知识外,更多地要依赖媒体信息理性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

3.媒体素养教育主体意识淡薄。

媒体素养的内涵包括解读媒体信息(认知信息)、对大众媒体的批判意识(形成态度)和正确使用大众传媒(采取行动)。可见,高校媒体素养教育成果最后是以学生的媒体行为作为评判标准的。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往往直接给学生一套评判体系,忽略学生对信息的认知、分析和应对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开展媒体素养教育过程中,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和分析,给出自己的评价与态度,而不是直接给他们一套评判的模式并将他们的思维固化到这种模式上来。

自媒体背景下要卓有成效地实施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尤其是传媒界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构建全面立体的媒体素养教育体系。

1.政府要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媒体相关法规制度。

自媒体的文化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此,政府首先要建立健全各种相关的法规政策,规范约束媒体的传播行为,保证健康有序的媒体传播环境。其次,由于媒体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制的一部分,所以,政府应该与教育、文化等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组织建立督导和协调机制,推动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尤其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媒体素养的提高,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整个民族的未来意义深远。为此,政府更应着力于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制定高校媒体素养教育的管理制度。

2.社会媒体应加强引导和监管,履行社会教育责任。

社会媒体组织不仅是信息生产的机构,而且是信息教育机构,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同样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社会媒体应主动参与到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来。社会媒体组织利用自身资源的优势,将自己的信息传播平台向大学生提供自媒体服务,同时应加强引导和监管。在“博客中国”、“中国博客网”、“博客网”等网站上开辟有专门的大学生博客板块;在“新浪”、“搜狐”等综合性网站上也设立有教育类博客、播客及拍客,为高校师生服务;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上,也开辟有大学生博客、播客空间;“大学生博客网”、“中国博客大学网”是专供大学生开办和写作博客的网站。

3.高校要发挥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主导性,体现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校是实施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应发挥教育的主导性,加大实施系统化的媒体素养教育,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建立媒体素养教育多元化评估体系,完善媒体素养教育培养模式。

媒体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同时它也是一个开放性、动态的发展体系。作为教育的主体大学生而言,需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进行信息辨析和信息处理,并能根据自身需求有效地利用媒体信息资源。对实施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而言,确立和完善评估体系,也就是明确学生的媒体认知导向,使媒体素养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制定和执行具体的媒体素养教育计划,结合定期的检查、评估和反馈,做到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此,建立符合高校实际情况、贴近大学生实际的媒体素养教育的评估体系和大学生素养的评价体系,还需要高校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和完善媒体素养教育的培养模式。

其二,注重媒体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高校注重专业教育的特点,目前高校实施媒体教育的教师多是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对于培养新闻传播学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师资保障。但是,如前文所述,在当前自媒体背景下,需要向学校全体学生开展媒体素养普及教育,仅仅依靠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这部分师资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为此,高校应加大对人文社科类教师进行媒体素养教育的相关培训,拓展专业领域,共同承担对大学生开展媒体素养的普及教育。

其三,善于积累媒体素养教育的教学科研成果。

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立足实际,对当前高校媒体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汲取优良的教育经验,形成适合高校发展的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理论和科研成果,并充分利用实践平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地推动高校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建立一些媒体素养的学科点的教育和研究的主阵地。

其四,主动联系社会媒体,为大学生创造媒体素养实践教育的平台。

高校应主动联系社会媒体,与社会媒体建立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产学研合作联盟,通过社会媒体提供的媒体实践基地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具体地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流程,也可以通过媒体沙龙的形式定期开展媒体技能培训,可以增强学生正确运用话语权的能力和恰当运用自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自媒体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应在深入分析自媒体特点及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需要社会、传媒界和高校三者共同协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立足于大学生媒体素养的提高,构建全面立体的教育模式。

大学生教育论文如何写篇八

摘要: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手段之一。文章通过调研网络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消费行为上产生的正负双向影响,为大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新媒体消费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

一、引言。

网络新媒体,是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交互性、多媒体性、海量性、快捷性、开放性等特征使其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据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在各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中,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32亿,比例从48.9%提升至52.5%。在网民构成中,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1%,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尤其是大学生中已经处于高位。研究网络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有助于了解阻滞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并提出可行的意见建议,对于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促进大学生消费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温州高教园区6所大学的大学生作为抽样样本,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9份,其中有效问卷338份,有效回收率为84.5%。其中男生145份,女生193份,大一100份,大二85份,大三85份,大四及以上68份。

2.研究工具:根据作者编制的20题问卷,每题设置a、b、c、d四个选项,采用自选式回答,后利用excel,spss18.0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三、调查结果分析。

1.网络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正面影响。

(1)网络新媒体广告丰富多样,无处不在。

调查结果显示,79.3%的同学从网络新媒体获得购物信息来源。网络广告内容丰富且表现方式多样,不受版面、播出时间的限制,能够容纳海量信息,同时信息及时更新,互动,大学生消费者可对自己感兴趣的广告进行点击,深层了解,使网络广告达到最佳效果。

(2)网络购物方便快捷,优势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同学有过网络购物经验。由于大学城多处于城郊,大学生去实体店多有不便,而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很少能抽空出去逛街,网上商店24小时对客户开放这便解决了时间地域问题。此外网上的商品与传统商场相比相对便宜,适合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3)网络新媒体特点符合大学生个性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在生活费扣除生活必须花销后的消费中,59.3%的同学认为“我喜欢购买独有独特风格的东西”,52.4%的同学认为“我喜欢购买时尚流行的东西”,41%的同学认为“我喜欢购买打折合算的东西”。大学生消费具有崇尚个性品味,追逐时尚、享受生活等特点,网络商店品种齐全,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各种个性需求。

2.网络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负面影响。

(1)网络消费风险高。网络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犯罪。大学生涉世未深,容易轻信他人,安全隐患更大。不法分子以种种理由拒绝第三方支付,诱使大学生直接付款。“钓鱼”网站通过与购物网站相似的网络平台,窃取同学们的交易账户和密码,或者直接通过网购木马窃取同学们的用户信息,还有的商户通过收取定金,诱使大学生确认收货等,或者故意拖延时间,利用系统自动确认收货。大学生心智不成熟,极易受骗上当。调查结果显示,13%的同学受到过此类侵害。

(2)购物品质难以保障。由于网络购物是虚拟交易,同学们不能亲身感受拟购买的商品,只能通过文字描述以及图片、视频等间接手段去感受商品的功能特性、产品质量,因而,网络购物品质难以得到保障。网络店面数量庞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商家夸大产品性能,提供虚假价格,诱使大学生做出不恰当,不合理的消费选择,收到的物品与宣传不符,甚至是残次品,给同学们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3)刺激非理性消费。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中,广告的刺激以及同学之间分享互动,使得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较为严重。调查结果显示,87%的同学们表示存在购买冲动消费以及后悔的情况。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表现为攀比消费、虚荣消费、享乐消费。大学生在拥有金钱的控制权的同时却还未形成完整的消费观念,价值观和消费行为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恋爱及休闲娱乐中这些方面更可能出现冲动消费行为。

四、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消费者在享受网络新媒体带来的快捷方便时,也应该提高警惕,合理消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提高警惕,安全消费。同学们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贪图小便宜,不断学习网购的防骗知识。使用支付宝、财付通等有安全保障的第三方平台进行网上支付,安装带有网购保护功能的防毒、杀毒软件,并不断进行更新升级。(2)货比三家,精明消费。同学们应该多比较,查阅用户评价,挑选正规厂家的产品。通过实体店看过实物,试好型号,再在网络上挑选,避免商家宣传与实物不符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切勿贪图价格便宜,要明白“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3)合理规划,理性消费。同学们应该做好理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消费,切勿跟风、攀比,也不要盲目标新立异,冲动消费。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徐金虎.大学生手机购物现状与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01:8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