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观看方舱抗疫单元剧的心得体会范文(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8:10:00 页码:8
观看方舱抗疫单元剧的心得体会范文(实用8篇)
2023-11-13 08:10:00    小编:ZTFB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和失误,从而避免重蹈覆辙,不断进步。写心得体会时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请阅读以下精选的心得体会分享,相信会对你的写作能力提升有所帮助。

观看方舱抗疫单元剧的心得体会篇一

3月1日,武汉最后一批34名康复的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所有方舱医院休舱。方舱“谢幕”,希望与大爱永在!

方舱医院,生命之舱。想想二月初,严峻的新冠疫情笼罩着武汉全城:患者人数猛增,医院床位全线告急,相当数量的轻症患者或疑似病人求医无门。形势若得不到改变,这些人会陷入困境甚至引发悲剧,也会成为疫情扩散的主要源头,为了防止新冠肆意蔓延,短短10多天时间里,16座“生命之舱”在武汉三镇拔节生长。

一个月来,方舱医院共救治患者1。2万余人,如果没有方舱,疫情就会猖獗滋生,轻度患者延迟治疗,就会转为重度,甚至死亡,是方舱让武汉的新冠病毒发生转折,是方舱点燃患者生的希望,方舱是称之无愧的生命之舱。

方舱医院,大爱之舱。方舱与共,医护人员和患者早已成为“一家人”,方舱虽然休舱,发生在方舱医院的那些事儿让人难以忘怀。

在武汉光谷方舱医院里,我们陕西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西安大兴医院的医护人员夜以继日的奋战着,白天精心治疗,作文晚上还要入舱巡查护理,为了不打扰患者休息,他们开启手机弱光,看到没有睡觉的,轻声询问,叮嘱早点休息。被子掉地上的,她们帮忙把被子盖上。有的口罩摘了睡觉的,她们及时提醒戴上;有的感觉不舒服,她们就测体温、量指脉氧,细致观察,发现异常的就通知医生……她们被患者们称为方舱医院里的“提灯女神”。

方舱之内,医护人员救治患者的身体,温暖患者的心灵,和患者亲如一家,共同度过了三十多天有诗、有画、有书、有舞的快乐时光,携手战胜了新冠病毒,走向重生。

方舱医院,生命之舱!方舱医院,大爱之舱!方舱休舱,爱不休舱。

观看方舱抗疫单元剧的心得体会篇二

这是一场艰巨但又必胜的“战役”,这是一场全民动员、众志成城的“战斗”。面对疫情,要牢筑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防线”,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统一包含人民群众、医疗科研、社会组织等强大“战线”,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聚焦微观人群,不得不提的是老党员这个群体,在疫情面前,他们坚决“亮剑”。

“战疫”中他们带头讲自律,坦诚不隐瞒。这段时间来,一些人知道自家有或者接触武汉旅居史的要隔离观察,过不了心理和思想关,所以存在瞒报情况,最后导致了更多的伤害。我们的一些老党员就主动站出来,不但坦诚自己的真实情况,还主动协助我们的医务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等工作,更好地对当地的返乡人员进行了全面的摸排,这其中难免会遭到一些人的埋怨,但他们出于整个疫情防控的全局和大义,承受住压力,做好表率。

“战疫”中他们就认这个理,倔强不退步。在打好疫情“阻击战”的过程中,他们自觉到街头小巷劝散集聚人员,他们主动劝散红白喜事、宗教信仰等群体性活动,他们不讲通融,就认这个理儿,一定要确保把这件事给落实了才行。他们自己守在村口路头,不让人员随意进出,他们干事一丝不苟、“不讲情面”。他们主动到“自我隔离”人员村蹲守,保证他们“乖乖待在家里”度过观察期。尽管遭受不少的谩骂和误解,他们依旧义无反顾,顶着压力上,他们笃定“责任重于泰山”,这场“战疫”容不得丝毫疏忽和大意。

“战疫”中他们做得非常细,细抠不含糊。这些老党员,他们做得非常细,他们细抠各类宣传标语,看专业术语用词是否规范;他们会亲自到各老人活动场所、商店、村部查看广播工具,确保正常使用;他们会亲自督看口罩回收垃圾桶是否定点摆放、废弃口罩是否做破坏处理;他们会不定期到街头巷尾去查看是否有不戴口罩、感冒人员流窜,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和政府人员的工作。他们把工作做得很细,不容得一丝敷衍。

“战疫”中他们干的接地气,实在不漂浮。我们的一些群众,特别是农村地区,有些群众的文化素养比较欠缺,存在不识字和听不懂普通话和对于一些政策措施不理解等问题。这时候,老党员们又站了出来,他们把一些疫情防控的基本知识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编制地方群众易于接受的“顺口溜”,结合地方特色制成“防疫山歌”“防疫小曲”等。他们还自觉蹲守在公告面前或者入户宣传,用本地话和实例解读相关的科普知识和政策措施,他们打通了政策举措宣传和落地之间的“桥梁”。

在这次必胜的“战疫”中,我们要及时用好、亮出老党员群体这把“宝刀”,让老党员的特殊作用充分彰显,让这场“战疫”调动更多力量,让举措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打通,我们坚信在众志成城的奋战中,病疫将彻底被扫灭,我们必将取得完全彻底的伟大胜利。

不要光赞美高耸的山峰,平原和丘陵也一样不朽。

——题记。

想起近日电视上的报道:“八十四岁的钟南山院士选择‘逆行’冲往前线……一线平凡工作者的勇敢与执着,为我们带希望的曙光……‘我身为一名党员,国家的大事,我义不容辞!’……”想到这儿,我的心中不禁有些激动,这不就是伟大吗。不是只有耀眼的人才是伟大的,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那些普普通通的劳动工作者,那些心中追逐平凡的人,才是伟大的,才是值得我们去尊敬的。我仔细想,那些人为何而如此勇敢,为何如此奋斗,在病毒笼罩之下,在生命受到威胁之下,在如此不平凡的时刻,多少人害怕地躲在家中,为何他们却能挺身而出呢?他们划破黑暗,为了光明,为了彼此能够拥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在这些“伟大”的背后,有人失去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有人失去了英俊的容颜,有人甚至失去了生命……他们的付出,我们无人能及,他们的血脉中充斥的爱与勇气,纯朴与责任感,必将会成为平凡中的伟大。此时此刻,我才深刻理解到伟大不止于伟大,还止于平凡。

爷爷曾说:“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灯一样,发出光亮,那么千千万万盏灯汇聚到一起,就可以划破黑暗的天空,带来光明,哪怕灯的光在小,在弱。”

我又望着小区,目光中不再只是冷清,而是路灯的明亮,窗前的灯火,以及人们的欢声笑语。我打开手机,看到许多人都在帮助武汉,为祖国加油,小到一句祝福,大到一次物资捐赠。这些伟大的真情,汇聚成辽阔的“海洋”,这“海洋”,不过是另一种伟大的平凡。

有时,在病毒面前,我们不得不低下头,,但只要我们足够勇敢,他就会凝聚成伟大的力量,支撑我们抬起头,击垮病毒,从而去追寻自己心目中向往的生活。

这个春节,因平凡而伟大,因为伟大而更加温暖。

观看方舱抗疫单元剧的心得体会篇三

你们的新年愿望是什么?我的新年愿望是:“待到山花烂漫时脱掉口罩走在街上笑。”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新型冠状病毒肆无忌惮地在地球上疯狂地蔓延。“抗击疫情、人人有责、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电视、广播每天都在循环播放。一开始,妈妈让我们不要到外面玩了,我不以为然。直到妈妈有一天从街上回来说:“口罩不是买不起,而是买不到”。我听了不由得对疫情紧张了起来。

才大年初二,正是新春佳节,走亲访友的大好日子,可我们村各条重要路口都封了起来,街道上的所有商铺都禁止营业。村子上出来的人大部分都带上了口罩,但还有一些人很顽固,感觉疫情离我们很远,不会被传染。就比如我的爷爷,谁的话都不听,依旧我行我素,我们全家轮番上阵,好说歹说。他依然怒目圆睁地说:“小题大做。”

这天,他又不戴口罩就准备出门了,我拿起口罩追了出去,假装生气地对他说:“爷爷,您不戴口罩,已经不是您个人行为了,而是社会责任。让您戴个口罩您都感觉辛苦,你看那些奋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警察叔叔,还有都80多岁的钟南山老爷爷,还在没日没夜地工作。连过年都没有休息。”爷爷听完我的话,不好意思地摸着我的头,说:“回家去,咱不给国家添麻烦。”说完便戴上了口罩。

相信这一次的疫情,一定会像天气一样,雨过天晴,最终见到阳光。重大灾难都有不可预测性,但只要有战胜它们的信心和能力,任何灾难面前,中华儿女都能取得胜利!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观看方舱抗疫单元剧的心得体会篇四

这是一场艰巨但又必胜的“战役”,这是一场全民动员、众志成城的“战斗”。面对疫情,要牢筑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防线”,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统一包含人民群众、医疗科研、社会组织等强大“战线”,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聚焦微观人群,不得不提的是老党员这个群体,在疫情面前,他们坚决“亮剑”。

“战疫”中他们带头讲自律,坦诚不隐瞒。这段时间来,一些人知道自家有或者接触武汉旅居史的要隔离观察,过不了心理和思想关,所以存在瞒报情况,最后导致了更多的伤害。我们的一些老党员就主动站出来,不但坦诚自己的真实情况,还主动协助我们的医务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等工作,更好地对当地的返乡人员进行了全面的摸排,这其中难免会遭到一些人的埋怨,但他们出于整个疫情防控的全局和大义,承受住压力,做好表率。

“战疫”中他们就认这个理,倔强不退步。在打好疫情“阻击战”的过程中,他们自觉到街头小巷劝散集聚人员,他们主动劝散红白喜事、宗教信仰等群体性活动,他们不讲通融,就认这个理儿,一定要确保把这件事给落实了才行。他们自己守在村口路头,不让人员随意进出,他们干事一丝不苟、“不讲情面”。他们主动到“自我隔离”人员村蹲守,保证他们“乖乖待在家里”度过观察期。尽管遭受不少的谩骂和误解,他们依旧义无反顾,顶着压力上,他们笃定“责任重于泰山”,这场“战疫”容不得丝毫疏忽和大意。

“战疫”中他们做得非常细,细抠不含糊。这些老党员,他们做得非常细,他们细抠各类宣传标语,看专业术语用词是否规范;他们会亲自到各老人活动场所、商店、村部查看广播工具,确保正常使用;他们会亲自督看口罩回收垃圾桶是否定点摆放、废弃口罩是否做破坏处理;他们会不定期到街头巷尾去查看是否有不戴口罩、感冒人员流窜,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和政府人员的工作。他们把工作做得很细,不容得一丝敷衍。

“战疫”中他们干的接地气,实在不漂浮。我们的一些群众,特别是农村地区,有些群众的文化素养比较欠缺,存在不识字和听不懂普通话和对于一些政策措施不理解等问题。这时候,老党员们又站了出来,他们把一些疫情防控的基本知识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编制地方群众易于接受的“顺口溜”,结合地方特色制成“防疫山歌”“防疫小曲”等。他们还自觉蹲守在公告面前或者入户宣传,用本地话和实例解读相关的科普知识和政策措施,他们打通了政策举措宣传和落地之间的“桥梁”。

在这次必胜的“战疫”中,我们要及时用好、亮出老党员群体这把“宝刀”,让老党员的特殊作用充分彰显,让这场“战疫”调动更多力量,让举措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打通,我们坚信在众志成城的奋战中,病疫将彻底被扫灭,我们必将取得完全彻底的伟大胜利。

不要光赞美高耸的山峰,平原和丘陵也一样不朽。

——题记。

想起近日电视上的报道:“八十四岁的钟南山院士选择‘逆行’冲往前线……一线平凡工作者的勇敢与执着,为我们带希望的曙光……‘我身为一名党员,国家的大事,我义不容辞!’……”想到这儿,我的心中不禁有些激动,这不就是伟大吗。不是只有耀眼的人才是伟大的,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那些普普通通的劳动工作者,那些心中追逐平凡的人,才是伟大的,才是值得我们去尊敬的。我仔细想,那些人为何而如此勇敢,为何如此奋斗,在病毒笼罩之下,在生命受到威胁之下,在如此不平凡的时刻,多少人害怕地躲在家中,为何他们却能挺身而出呢?他们划破黑暗,为了光明,为了彼此能够拥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在这些“伟大”的背后,有人失去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有人失去了英俊的容颜,有人甚至失去了生命……他们的付出,我们无人能及,他们的血脉中充斥的爱与勇气,纯朴与责任感,必将会成为平凡中的伟大。此时此刻,我才深刻理解到伟大不止于伟大,还止于平凡。

爷爷曾说:“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灯一样,发出光亮,那么千千万万盏灯汇聚到一起,就可以划破黑暗的天空,带来光明,哪怕灯的光在小,在弱。”

我又望着小区,目光中不再只是冷清,而是路灯的明亮,窗前的灯火,以及人们的欢声笑语。我打开手机,看到许多人都在帮助武汉,为祖国加油,小到一句祝福,大到一次物资捐赠。这些伟大的真情,汇聚成辽阔的“海洋”,这“海洋”,不过是另一种伟大的平凡。

有时,在病毒面前,我们不得不低下头,,但只要我们足够勇敢,他就会凝聚成伟大的力量,支撑我们抬起头,击垮病毒,从而去追寻自己心目中向往的生活。

这个春节,因平凡而伟大,因为伟大而更加温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观看方舱抗疫单元剧的心得体会篇五

大约30多年前,我国就把方舱研发了出来。

方舱分为好几种,有军用方舱和民用方舱两大类。按照特性及功能可分为防弹方舱、移动方舱,通讯方舱和气象方舱等。

瞧,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方舱,就像汽车上托着的一个大箱子,可以移动。

看上去似乎微不足道,但当下的“方舱医院”却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原理就是可以把病人隔离起来,阻止交叉感染,解决在突发事件面前医疗资源严重短缺的难题。在医院没有病房的时候,让病人住进去,使得这次的疫情可以得到更好地控制。

由此看来,“方舱医院”真是至关重要呢!那么,你知道我国首个方舱的研发者是谁吗?没错,她就是我的奶奶——马冬芳。

因为疫情的爆发,这个寒假意外延长,我们被禁足家中了。于是爸爸、妈妈给我讲起了奶奶的许多故事,我好奇地读着爷爷写的回忆录《甲子情缘》,进一步了解了奶奶和她研制方舱的故事。越看越为奶奶感到骄傲和自豪。

爷爷奶奶早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坦克专业,1962年一毕业奶奶就分配到装甲运兵车的生产研制当中,开始了国防建设工程师的生涯。

1971年,爷爷奶奶带着刚刚出生三个月的爸爸,还有我的大伯和姑姑来到四川大三线,研制雷达车厢。

奶奶是厂里第一个正规大学毕业的技术干部,1977年开始研制方舱。

奶奶带领技术科和厂里的所有人,经过许久的钻研、实验,终于完成了方舱的研制,第一台方舱就荣获了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从此我军车载雷达装载方式彻底改变了方向。此后方舱开始蓬勃发展,出现了许许多多门类、品种,医疗方舱就是其中的一种。

在我马上进入小学的那一年,奶奶去世了。这个寒假,我读了爷爷写的回忆录《甲子情缘》,从中知道了很多奶奶的故事。

他们曾经的同事说过这样一段话:“马冬芳一不图名,二不图利,整天像老黄牛一样埋头工作。”

我的大爷爷曾写过一篇“吊弟妹马冬芳文(四言体)”:大家闺秀,李马冬芳。觅伴仁弟,妇随夫唱。相夫教子,大义担当。政务家务,心揽肩扛。秩满退休,清福安享。敦料古稀,偶染小恙。渐成陈疴,病入膏肓。久治不愈,终无良方。子女孝道,心地安祥。羽化仙逝,隐归天堂。天地同悲,亲朋哀伤。念兹在兹,哀哉尚飨。

通过爷爷写的这本《甲子情缘》,我更多得了解到奶奶是一个情操高洁,心地善良,热爱事业、热爱工作的人。

当初,奶奶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发明了雷达方舱,我也要向奶奶学习,设计一种“方舱救护车”,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更安全高效地救助病人。我想,有了我的方舱救护车,每次从各处驶到医院时就可以把救护车箱(也就是方舱)直接给卸下来,这样病人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被抬下车时着凉了,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传染,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生病了。

奶奶是我的榜样。我要好好学习,像奶奶一样,将来也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就像现在的医护人员,他们正在努力奋斗在抗疫的前线,也是在“打仗”,我想他们一定也像年轻时的爷爷奶奶吧。

让这场疫情早日过去,让更多人尽快恢复健康,回到能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抱着的生活。

观看方舱抗疫单元剧的心得体会篇六

今年的寒假,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疫情的蔓延,让口罩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了“抢手货”。

我的妈妈在医院工作,口罩是随手可得,所以爷爷奶奶想叫妈妈带一些口罩回来。我自告奋勇地拍着胸脯说:“小事,让我和妈妈说,妈妈平时可最喜欢我了。”晚上,妈妈下班回来。还没等她坐下,我便跑过去,对妈妈说:“妈妈,现在预防冠状病毒,要带口罩。你带点口罩回来吧,外面口罩很难买,记得多带点。”妈妈肯定会夸奖我长大了,知道关心家里的事啦!我得意地想。哪知妈妈听了以后,神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这怎么行?”她一口回绝了。妈妈坐下来,抚摸着我的头,和蔼地说:“我身为护士长,要以身作则,不能以权谋私。因为医院里的叔叔阿姨更需要这些口罩,他们冲在抗疫第一线,口罩就是他们的盔甲。他们的安全关乎着千千万万个病人的健康,关乎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我真是太自私,太不懂事了!我难为情地低下了头,奶奶也随即表示去药店排队购买口罩。

小小口罩,体现了妈妈的坚持原则,让我感到很自豪,我为妈妈竖起了大拇指!小小口罩,看出全家人对于抗疫工作的理解支持,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观看方舱抗疫单元剧的心得体会篇七

看着屏幕上“确诊”的数字日益增多,心里不安又恐惧。今年正月,整个国家似乎被笼罩在灰色的烟雾里,年味又变淡了。

整个正月,听到最多的就是口罩、防护服、消毒液、酒精,自从新冠状病毒爆发以来,这些东西成为了“热销品”。使得“哄抬物价”的情况越来越多,甚至有人不择手段地贩卖“三无口罩”。疫情当前,政府提出了加强管制,尽可能降低了疫情带来的风险。

尽管湖北已经走“马”换“蒋”,但社会管理危机在这次疫情中暴露得体无完肤。有良知者内心受着谴责,谋私利者仍有人在,理想派做着白日梦,恐慌的人抓着陌生人狠斗,冷漠的人事不关己,一场病毒照得人性无所遁形,现实一地鸡毛。想起这些,窗外下了一夜的雨。黑夜来临了,有人会捂住你的眼睛和耳朵。这几天,一直在想,什么样的人才值得敬佩。我发现无论是前线的医护人员,还是主动在家隔离的朋友,又抑或是我没看到的,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特质,就是“在紧急关头勇于站出来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品质。人一定要有责任感。

“冬天总不会是永远的,严寒一旦开始消退,万物就会破土而出。

”我好想这一切都是一场梦,一觉醒来,没有大火,没有蔓延全国的病毒,异国的他带着女儿在打篮球,窗外人声鼎沸,还有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一群人围在桌边吃火锅,朋友们笑着和我干杯,说“新年快乐”。

希望能早日战胜这场病毒,中国加油!

观看方舱抗疫单元剧的心得体会篇八

方舱医院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

你们好!我是一名北京的初中生,我们素不相识。但在过去的日子里,我天天看你们的新闻,就像在关注亲人的消息一样。

当我们因为病毒而恐慌害怕的时候,是你们挺身而出,奔向武汉,奔向最危险的第一线。那一个个方舱医院就像一艘艘“生命方舟”,而你们,就像引领“方舟”踏浪前行的“天使”,闪耀着希望的光环。

有一位护士妈妈,是你们中的一员。她到前线抗疫很多天了,偶尔休息,她只能隔着手机屏幕给上小学的女儿一个拥抱,说“妈妈在打怪兽呢,别怕”。

还有那些年轻的、和我一样爱美的护士姐姐。她们剪掉一头秀发,不是不难过,不是舍得,但穿上防护服就是穿上使命,不为美丽留影,只为救人方便。这样的姐姐们,依然很美。

我翻看着关于你们的文章和新闻,我想,你们不是没有过脆弱,不是没有过思念,你们只是选择了去看到希望,放弃与亲人团聚的时光,去救治别人的亲人。你们相信,人性是有光明的。想起新闻里的一张图片,一辆医用推车上贴着两张黄色便利贴,上面写着:“医生、护士,辛苦了!也许你从没想过自己伟大,但你已成为我们的英雄。”

我知道,英雄的你们还不能也不愿完全休息。你们还要继续战斗,直到消灭疫情、脱掉口罩,让所有人露出面容自由呼吸的那一天。

谢谢你们!我们素不相识,病毒拉开了我们的距离,却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