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北京的英文合集简短(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0:54:52 页码:7
北京的英文合集简短(大全8篇)
2023-11-13 00:54:52    小编:ZTFB

总结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我们发现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怎样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回报社会?以下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北京的英文合集简短篇一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时期;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洗劫,1902年清政府又予重修;清朝末年,颐和园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在这里坐朝听政、颁发谕旨、接见外宾……。

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颐和园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文化建园”为宗旨,用“一种精神五种意识六个一流”的企业文化统领职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近年来,颐和园先后获得了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首批国家aaaa级景区等诸多荣誉称号,年顺利通过国际标准化的iso9000和14000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颐和园的管理、保护、研究迈上了规范、科学、法制的管理轨道。

北京的英文合集简短篇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曹宇翔。

下面我要给大家讲讲天坛的传说,现在大家抬头看一下这就是美丽的天坛,从远出看是个八角形宝塔。

天坛是王屋的主峰,高峰耸寺深古纵横,一峰突起,万峰臣伏,唯我独尊,从南向北看中间高,两边低,好似屋顶像王者之屋,称王屋山。天坛原名叫琼林台,因皇帝在山顶设坛祭天,后人为了纪念,该为天坛。为了纪念皇帝老师华盖对皇帝指点,把天坛峰前的山叫华盖峰。

我们走过天坛,又来到了望景寺,这里可以这人观赏天坛的风景。

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明保护单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方自,为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寿年专用祭坛,是世界上现在规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总面积273平方米。1920xx年作为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坛为三层圆形石台,坛区占地20万余平方米。因此;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坛与历朝代郊坛有一脉相承的渊源。

天地坛遂改称为天坛。消沿明制,天坛一称沿用至今。从乾隆八年1743年起,对天坛建筑进行了多次修理,天坛终于形成了南北两坛,规制严谨的盛郎风貌。

天坛到处有美丽的风景,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细细游赏。

北京的英文合集简短篇三

传说中秦王赢政爱上过一个美丽的民间女子,芳名阿房,但这段美丽的爱情终究没有换来美丽的结局,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秦始皇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极度奢华的阿房宫;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听说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移恨于物,竟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如同美女般风华绝代的阿房宫就这样结束了它来去匆匆而又凝聚着无数血泪和情愁的生命。

美丽的故事并不都是喜剧,阿房宫就以它悲情的色彩沉淀了它的美丽。千年已逝的今天,我们依然能从它的遗址中感觉到它摄人心魄的壮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时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对阿房宫会心的描写,其实杜牧见到的也只是阿房宫遗址的残垣断壁,可见阿房宫的气势何等宏伟!

资料。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今阿房村南附近,有一座大土台基,周长约310米,高约20米,全用夯土筑起,当地人称为“始皇上天台”。阿房村西南附近,夯土不断,形成长方形台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当地称为“眉坞岭”。这两处地方是阿房宫遗址内最显著的建筑遗迹。

如今在西安西郊同样有一座翻修后的秦阿房宫,它是在阿房宫遗址上兴建的,艺术地再现阿房宫前殿、兰池宫、六国宫室、长廊、卧桥、磁石门、祭地合等众多建筑,气势宏伟,锦锈壮观。充分体现了《阿房宫赋》中所渲绘的“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二川溶溶,流入宫墙”的景象。在殿阁内外演出《秦皇登基大典》、《派将出证》、《横扫六合》、《荆柯刺秦》、《徐福东渡》、《秦皇选妃》、《七国宫女舞蹈》等大型节目。节假日,施放宫廷焰火。使游人充分领略“歌合暖响,舞殿冷袖”的秦宫古韵。同时有文物展览、娱乐垂钓、宫廷餐饮、休闲渡假、皇宫龙舟等服务。苑区内外楼阁辉映,水波碧翠,巨殿晚照,钟鼓交鸣,朝歌暮舞,肴馔飘香,秦风秦韵,使人陶醉。

何不到此一游,体会古时阿房的凄美和今日阿房的妩媚呢?

1961年3月,国务院将阿房宫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交通:乘302路公共汽车可到达西安市西郊红光路西段阿房宫遗址。

2、阿房宫遗址门票:普通票38元,通票50元。

3、开放时间:09:00--18:00(每天)。

北京的英文合集简短篇四

大家早上好!

我是xxx的学生,我叫xxx。我的论文题目是《西安老旧社区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本论文是在xxx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在此,我由衷的感谢他在近一年来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十分感谢各位评审老师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对我这篇论文的审阅并出席本次答辩。下面,我将从论文的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论文的创新点以及论文有待完善之处三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做如下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我的论文题目是《西安老旧社区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属于自选课题。选此题目的缘由,是因为我所在的工作单位受市政府委托,于20xx年对我市莲湖区老旧社区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摸底,并在此基础上,选取“草阳小区”作为试点,编制了改造实施方案。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了全过程。在开展工作中,我考虑的问题大多为技术层面,如如何确定小区的改造范围、如何保证小区的改造质量、如何提高改造资金的使用效率等等。通过两年的mpa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在选取“老旧社区改造”作为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后,认识到“社区的整治”不仅仅是一项具体工程,更涵盖了民生、环保、节能、群众意愿、公共管理以及城市建设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在xxx老师的指引下,将研究思路提升到国际化大都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并展开相应的研究。

这一选题有何意义?简单而言,老旧社区作为一定时代的建筑留存,有其使用的陈旧性,以及使用功能的落后性,但相关配套较为完善,也远没有达到使用年限,大规模的拆迁不仅仅是资源的浪费,还造成了被拆迁人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小区多年形成邻里关系的破坏。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利用“有机更新”这一理论,从技术层面上,微观研究“草阳小区”的更新内容,提出更新的思路及目标,并进行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评估,分析出更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终归纳出“老旧社区有机更新”模式,即:保留—延续—利用—融合。

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在社区更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老旧社区如何可持续发展?其中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筑的使用具有周期性和循环性,如何不使住宅成为“空心楼”和“无人房”?即建筑自身利用的可持续;二是社区形成年代不同,自身条件也各不相同,如何将不同社区进行分类,以不同的方式实施更新?也即如何形成不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三是社区更新发展的资金来源不可能全部由政府投入,也不可能由居民负担,如何利用市场这一有效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运作机制。针对以上问题,在本文第五章宏观研究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因此,本文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有机更新”理论最早由中国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提出的。至此,我国大多数在旧城改造中引入这一提法,尤其在北京、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目前实践经验已较为成熟,相关理论研究也较为完备。因此,笔者并没有从技术理论方面过多的进行论述,而是以“草阳小区”这一实例进行分析,以具体更新事项加以验证更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虽无新的理论观点,但提供了新的调研资料,新的研究视角、新的思维方式,为“老旧社区有机更新”增加了更直观的说服力。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社区通过更新,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并由此提出了三个问题,进行详细论述加以解答。针对“空心楼”和“无人房”的问题,结合目前国家大力推广建设的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政策,提出将更新后的老旧小区,政府通过收购、租赁等手段,用于保障房房源的设想,首先缓解了政府用于建设保障房的土地及资金需求压力;其次减轻了城市对保障房房源刚性需求对政府带来的压力;第三,使老旧社区住房得以循环利用,最终达到老旧社区可持续发展。

概括而言,本论文的有待完善之处主要为以下三方面:

1、基础理论阐述不够到位。老旧社区更新发展是近年来旧城改造中的热点问题。探讨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在社区理论、有机更新理论方面,而且要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管理理论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因此,笔者虽然竭尽全力就论文涉及的基本理论予以阐述,但客观上不够深刻、不够全面、不够准确。今后我要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积累,对这一问题形成更深刻、全面、准确的认识。

2、实证举引的不够广泛。本论文虽然针对“草阳小区”进行深入的分析,但作为全市的老旧社区来讲,“草阳小区”仅能代表部分社区,而如“回坊”、“北院门”商业街区,“三学街”、“德福巷”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城中村、棚户区等并不适用。虽然在第五章不同类型老旧社区中加以分类论述,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没有结合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如果今后有机会,我会对此予以弥补。

3、有关创新之处只提出观点,没有通过实践证明,并且研究的思路偏重于政府角度,没有进行广泛的征求群众意见,因此,可行性有待具体实例验证。

除此之外,在盲审意见中,评审专家认真负责地指出了本文存在的其他一些具体问题。笔者认真思考了这些问题,只是由于时间紧迫,考虑的并不十分成熟,在论文修改中体现的也差强人意,笔者十分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对此给予指教,同时也真挚的欢迎各位评委老师就本论文的其他问题予以指正。谢谢!

北京的英文合集简短篇五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20xx年),亦称“圆明三园”,是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的统称,是清代行宫式御园,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2100亩),有园林风景百余处,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由康熙皇帝命名。“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此。雍正皇帝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0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

圆明园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园中文源阁是全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园中各处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荟要》等珍贵图书文物。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圆明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88年建成圆明园遗址公园,仅存山形水系、园林格局和建筑基址,假山叠石、雕刻残迹仍然可见。在“西洋楼”旧址建有园史展览馆,供人瞻仰凭吊,令人痛定思痛。

北京的英文合集简短篇六

大巴车摇摇晃晃地沿着山路驶向遗址,远处墨绿的山脉绵延起伏,没有入云的高耸,却有如刀削般的陡峭山势,尘土飞扬间映入眼帘的尽是灰黄的色彩。好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我无法想象曾经居住在这里的北京猿人是如何定居,如何生活的。

跟着导游爬了好一段台阶,绕着山腰转了好几个圈,沿路零散竖着几个标牌,标牌上写着这里发掘出的遗迹古物。小道旁时不时有已经灭绝的远古动物的模型,龇着牙,咧着嘴,目光直直射向前方,仿佛虚空中有它的猎物;还有北京猿人的生活写照,或半蹲,或直立,或侧身仰头,举起手中石器,有的背着刚刚捕获的猎物……哪怕经过万年时光,也能看到他们脸上满足的笑意。心中的好奇愈发强烈,我加快了步伐想要一探究竟。

终于到了第一处洞穴――新洞。洞口很大,洞口前的沙石似是被用心打磨过,一层层如利刃剑锋,历经万年仍有森森寒意。在洞口,便可一览这新洞的全貌。新洞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洞穴,最高处约有5米,洞里空间不大,但住一家人亦是足够。愈往洞的深处走,温度愈发低,但又不至于寒冷。真真应了讲解员的那句话,这洞的选址是极为巧妙的,夏日凉爽,冬日也不冷。脚下踩着深黄色的土石,混凝得细密、结实,也不会太滑。有一层岩石比地面高出一米左右,沙石更加细腻平坦,我估计是那时北京猿人睡觉的地方。

手电筒苍白的光柱照进洞的深处,隐约可以看见有棱有角的几块岩石散落在洞的一角,猜想可能是他们生活用的器具、工具等。那些岩石虽是零散地放置在了洞穴中最不明显的一隅,但是它们中每一件,都是这片土地上最早居住的先祖们的智慧结晶。它们是北京猿人生活过的痕迹,穿梭了万年岁月,今日与我们相遇。仿佛是为了赴一场万年的约会,不用多么高调地显露它们的价值,那些石头只需静默地守候在那里,用万年不变的目光注视着我们这些渴望求知的拜访者。与它们对视,眸中含了沧桑,写满了古朴。但我清清楚楚地知道,它们代表了什么。

达尔文进化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北京猿人的存在证明了历史必然的发展趋势。那个时代的他们,懂得生存,更懂得更好地生存。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也会选一处避风的港湾与家人同住,甚至也会用贝壳兽骨雕刻出小小的饰品。

崇敬之情萦绕心间,看着每一处洞穴,我都会想想那时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智慧。惊叹于他们已然学会与自然抗争,感慨于他们已然懂得谋求更好的生活方式。

北京猿人,自有他们的智慧。

北京的英文合集简短篇七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周口店遗址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镇以西的龙骨山上,遗址面积2平方公里,是我国出土古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古动物化石的考古遗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掘,这里先后发现埋藏着不同时期各类化石的地点7处,即第1、第3、第4、第13、第15、第22地点和山顶洞人遗址,地质时代从上早新世至晚更新世,年代范围从五百万年前到距今一万年前为止。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使周口店成为世界闻名的'早期人类发祥地。

资料。

根据出土的骨骼化石可以了解到北京人的肢体比头骨进步,肢骨很象现代人,头骨则保留着很多原始性,如额骨低平,明显后倾;眉脊骨粗壮而且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嘴部前伸;下颌骨前部向后方倾斜。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小,它的脑容量平均只有1059毫升,而现代人的脑容量则有1400毫升。根据推算,北京人男性身高约1。56米,女性身高1。44米。北京人的寿命是相当短的,据古人类学家估计,68。2%的人死于14岁之前,超过50岁的仅占4。5%。北京人遗址还出土了97种哺乳动物化石和上万件石器。“灰烬层”的发现,说明北京人已经能够使用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直立人化石、用火遗迹和原始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山顶洞是1930年被发现的,1933年、1934年进行了系统发掘。出土有3具古人类的头盖骨,盆骨和股骨等,同时出土的还有25件石器,磨光了的鹿角、140多件装饰品,如骨针、穿孔的贝壳、动物牙齿、河卵石;还有石珠和骨雕制品,以及33种哺乳动物的化石。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2。7万年前,属晚期智人,在体质特征上基本与现代人一样,脑容量约1300-1500毫升,正在现代人的脑容量变异范围内。男性身高1。74米,女性身高1。59米,与现代人相当。研究表明,山顶洞人为原始的蒙古人种。

第4地点即新洞,位于第1地点南约70米,1973年开始发掘,发现了古人类的左上第一前臼齿。同时出土的还有少量石器,4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新洞人”属早期智人,介于“北京人”与“山顶洞人”之间,生活在距今10万年前。

第15地点,位于新洞东侧,相距10米,1932年被发现,1934年至1937年期间被发掘。该地点出土了石器约1万件,哺乳动物化石达33种。

北京的英文合集简短篇八

雍和宫,座落在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是北京市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中外闻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雍和宫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创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是康熙皇帝在明代太监官房的旧址上为皇四子胤礻真(后为雍正皇帝)修建的府邸。康熙四十八年(17),胤礻真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后,改称雍亲王府。

胤禛登极后,于雍正三年(1725年)钦定雍和官。雍正皇帝不仅把雍和宫作为佛事活动场所,还把御前侦探险的特务机关“粘杆处”的署衙设在宫内,为他刺探情报,捕杀异己,进行秘密活动。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暴死在北京西郊圆明园中,后曾把灵柩停放在雍和宫,为此,永佑殿(神御殿),法轮殿等主要建筑由绿琉改成黄色琉瓦,并在神御殿供奉雍正皇帝的影像。此后,这里成为供奉清帝祖先的祠堂。

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为笼络蒙藏上层人士,大兴土木,增建许多寺庙殿堂,将雍和宫改建为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必建后的雍和宫规模宏伟,巍峨壮观。清人曼殊震均在《天咫偶闻》中描写道:“殿宇崇宏,相设奇丽。六时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光焕发,人礼旃檀之像。飞阁复道,无非净筵;画壁璇题,都传妙手,固黄图之甲观,绀苑之香林也。”

在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日伪政权的统治之下,雍和宫遭受了极大的破坏,许多艺术吕和珍贵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和反动官僚窃取。1950年到1953年,由政府拔款对寺院进行了全面修缮,雕梁画栋,金装绣裹,再现往日的庄严和华美。1952年,在北京参加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大会的新西兰等国代表,专程到雍和宫烧香拜佛,祈祷和平。1953年,印度、缅甸等七国僧侣代表团在这里举行了隆重法会。1954年,__和**都到雍和宫讲经说法。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如印度的尼赫鲁、缅甸的吴努、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等,都曾来此朝拜。国内外游人香客前来参观、朝拜,更是络绎不绝。

雍和宫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尽管佛事活动被迫停止了,但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建筑、碑文、影壁、牌坊、经卷、法器等全部得到妥善保护,这座文化艺术宝库得以幸存下来。1977年至1979年,国家又拨款300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其中佛像贴金就用去黄金700两,使雍和宫更加庄严瑰丽,金碧辉煌。1981年2月,雍和宫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雍和宫恢复了由喇嘛担任格斯贵、文赞、得不奇等宗教职务,成立了教务委员会,负责管理寺内事务。

委员会下设扎布桑(办公室主任)和教育、宗教、生活、库房、接待、卫生六个奈日布(管家),并制定了宗教活动、文物管理、外事接待等各项规章制度。1983年,雍和宫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乌云伯尔吉喇嘛被推选为雍和宫代住持。1985年,雍和宫又成立了庙务管理委员会,管理寺内宗教事务。

雍和宫的建筑,在南北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是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大殿,构成雍和宫的主体建筑,其中以法轮殿和万福阁最为辉煌。两例有鼓楼、钟楼、碑亭、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王殿、西殿、戒台楼、**楼等建筑,相互对衬,形成一座布局完整、具有溶汉、满、蒙、藏建筑特色于一体的喇嘛教寺院。它的布局特色是前半部疏朗开阔,后半部密集起伏。前半部的影壁、木石、牌楼点缀,深远的甬道,浓郁的古松翠柏,给人以幽静、深远之感。从昭泰门以后建筑群密集起伏,殿阁错落,飞檐宇脊纵横,与前半部形成鲜明对照。雍和宫南门口是三座精美的牌楼,高大华丽,气势非凡,牌楼正面和背面的匾额均为乾隆皇帝所书,北牌楼的匾为“寰海尊亲”、“群生仁寿”,东牌楼为“慈隆宝叶”、“四衢净辟”,西牌楼为“福衍金沙”、“十地圆通”。

天王殿为雍和宫的第一进殿堂,楹柱上有一幅乾隆皇帝御笔对联:

法境交光六根成慧日,牟尼真净十地起禅云。

天王殿又称雍和门,原是雍亲王府的大门。殿中供奉弥勒佛,为木刻贴金像,殿两旁是工艺精细的泥塑彩绘四大天王像。北方的多闻天王,手举一把垂有缨络的黄伞,西方广目天王手绕一条龙,南方增长天王手持一柄宝剑,东方持国天王怀抱瑟琶,踞坐在土台上面,金盔金甲,身巨貌威,头顶与殿顶上的房檩相齐。殿后面是面北而立、手持宝杵的木雕韦驮像,雕工精美。

天王殿内的供桌两边陈设着一对古铜薰炉,为清代乾隆年间皇宫御用之物,外形别致,做工精巧。传说是乾隆皇帝的母亲孝圣宪皇太后有一年得了重病,在雍和宫东书院修养,有一夜被雍和宫内的鼓乐、诵经声惊出一身冷汗,第二天竟大病痊愈了。太后就将这两只熏炉赐给雍和宫喇嘛取暖。

出了天王殿,迎面可见一尊青色的铜鼎,它铸造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炉高4.2米,上方六个火焰喷门,雕着六对云龙戏珠,底座雕着三狮戏珠,三足雕着多么狻猊,图案精美,造型浑厚。清朝皇帝每次到雍和宫拜佛,都是用这个香炉进香。它与北海的九龙壁、团城承光殿的大玉瓮合称为北京大型文物的“三绝”。据说,这样的香炉国内仅存两座,另一座在故宫御花园内。

铜鼎后面是御碑亭。亭内有一块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所立的四体文碑。碑文是乾隆皇帝所撰的《喇嘛说》,记述了喇嘛教的来源和清朝政府对喇嘛教的政策,即“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辑藏安边”,“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碑文用汉、满、蒙、藏四种文体书写,碑中辽文是乾隆皇帝御笔。

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燃灯佛和弥勒佛像。释迦牟尼为现在佛;燃灯佛又称定光佛。因诞生时周身光发而得名,为过去佛;弥勒佛为未来佛,总称三世佛。这三尊佛像为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营造,原料为江南赤铜掺兑白银和黑铅溶在一起,炼成黄铜铸造,在铜质外面贴上金叶。三世佛两侧站着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和迦叶。

大殿东西两侧为蒙麻披念的十八罗汉像。第一尊为宾度罗跋口罗堕阁尊者,藏传佛教称阎喇克仲;第二尊为迦诺迦伐磋尊者,藏传佛教称玛潘木巴;第三尊为宾头卢颇罗堕尊者,藏传佛教称那克那奈;第四尊为难提密多罗庆友尊者,藏传佛教称对丹;第五尊拔诺迦尊者,藏传佛教称多尔济莫伊布;第六尊丹没罗拔陀尊者,藏传佛教称桑布;第七尊迦哩迦尊者,藏传佛教称色尔别乌;第八尊伐阁博弗多尊者,藏传佛教称色布皮朝克;第九尊戍博迦尊者,藏传佛教称巴古拉;第十尊半托迦尊者,藏传佛教称喇占森;第十一尊罗眼罗尊者,藏传佛教称喇穆布楞;第十二尊那迦犀那尊者,藏传佛教名叫苏布呢雅穆林;第十三尊因揭拖尊者,藏传佛教名叫喇穆丹;第十四尊伐那都婆斯尊者,藏传佛教名叫鲁伊德;第十五尊阿氏多尊者,藏传佛教名叫毕勒吉特;第十六尊注荼半拖迦尊者,藏传佛教称弥济德巴;第十七尊华善尊者,藏传佛教名叫化生迦拉补;第十八尊者达拉玛达拉尊者,藏传佛教名叫格宁达尔玛。

这十八罗汉像是采用紫麻脱纱法制作。先用泥土塑成泥胎,待干燥后用麻布、白绸剪成半寸见方的方块,用胶水贴到泥胎上,浸贴时背后留孔。贴至寸厚井待干燥后,取出泥胎,封上圆洞,在麻绸上层层涂漆,再贴金或彩绘,形成造型生动的塑像。在十八罗汉像背后,悬挂着西藏贡呈的古物——彩绣的十八罗汉像,皆为古印度装束,与中国佛教装束的十八罗汉塑像形成鲜明对比。

永佑殿是王府时期的正寝殿,是雍正皇帝继位前居住的地方。现殿内正中供奉着三尊佛像,正中为无量寿佛,左为药师佛,有为狮吼佛。佛像高2.35米,檀香木雕刻而成。殿西墙挂着绿度母补绣像,做工极细,据说是乾隆之母孝圣皇太后亲手补绣。东墙悬挂着白度母画像。永佑殿东厢为医学殿(药王殿),是喇嘛们学习医术的地方;西厢为数学殿,是僧人学习数学、历学的场所。法轮殿呈十字形建筑,大式歇山顶,殿顶仿西藏风格建立五座镏金宝塔。有着浓厚的藏族建筑特色,是汉藏文化艺术的结晶。该殿是全庙喇嘛集中念经的地方,殿堂高大,殿正中供奉一尊铜质宗喀巴大师像,高6.10米。宗喀巴(1357一14)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像背后是“雍和宫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五百罗汉山是用檀香木细雕精镂而成,高3.40米,宽3.45米,有幽静的林谷,苍翠的松柏,玲珑的宝塔,古朴的亭阁,深邃的洞穴,条条曲径通幽,石阶、小桥流水相连。五百罗汉是由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股成,色彩鲜艳,造型生动。是件质料、造型、雕艺三绝的艺术珍品。可惜历经战乱,山上罗汉仅存449尊了。

在法轮殿西边木架上是《大藏经》108部,东边木架上是《论藏经》207部。在殿内小玻璃格内展出两部藏文金字经,是乾隆皇帝亲笔抄写的《药师经》、《大白华盖仪轨经》。殿东西两边墙上有精细的壁画,描述了释迦牟尼的传教历史。

法轮殿左侧为高阁式的**楼(又称药师坛),因1780年第六世纪**来京给乾隆皇帝祝寿,在此讲经说法而得名。

法轮殿右侧是戒台楼,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午)。台上设有围屏和宝座,乾隆皇帝常穿朝服,披大红哈达,戴佛冠,坐在宝座上静坐参禅,讲经说法。现戒台楼内开设了雍和宫文物陈列室,展出清代宗教艺术品及乾隆皇帝御用品共40多件,有些是稀世珍宝。原室里有一幅乾隆皇帝的影像画,乾隆皇帝头戴僧帽,身穿黄色戒衣,端坐在莲花台上。莲花台上有几行赞美乾隆皇帝的赞语:

睿哲文殊圣,应化为人主。广大难思议,善哉大法王。

安住金刚台,坚固不退转。随意大自在,殊胜世间尊。

这幅画长1.20米,宽0.7米,是深藏宫中的秘宝。

这里还展出了雍和宫喇嘛跳“布札”(俗称打鬼)时的彩缎绣衣、脸谱及舞蹈画面。这种舞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流传下来的驱除魔鬼、祈祷国泰自安的一种大型宗教乐舞,一般在春节时节举行。清朝时,雍和官打鬼活动就很盛行,成为北京民俗的一部分。清朝郭礼臣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异,即古者九门观傩之遗风,亦所以禳除不祥也。每至打鬼……都人观者甚众,有万家空巷之风。”雍和宫的打鬼活动一直保持到1957年。近年来,为了保护古老的宗教文化艺术,为了宗教活动的需要,雍和宫喇嘛又恢复了排练打鬼活动,并把它拍成了录像资料长久地保存下去。

万福阁正中供奉的是举世闻名的白檀香木雕弥勒佛像。雍和宫初建时,这里是一座观音殿,内有一座木雕的娃娃山。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平定了西藏郡王朱尔默特的叛乱,把西藏的军政大权交给了第七世__喇嘛,第七世__为了报答乾隆皇帝的恩典,用大量珠宝从尼泊尔国王手中换回这颗巨型的檀木,经四川,历时三年才运到北京,呈献给乾隆。乾隆命高级匠师将这颗白檀木雕楼成一尊巨佛,并将大佛像立妥后,建造了万福阁。老北京有“先有佛像,后有宫殿”、“先有大佛,后有雍和宫”的谚语。

这尊弥勒佛像高达26米,其中有8米埋在地下,18米露出地面,直径8米,全身重量约100吨,不仅是雍和宫“三绝”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独木雕像。1979年维修时,发现埋藏在地下的檀香木,虽经2历史沧桑,至今木质坚硬,完好无损,充分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木雕工艺和文物保护上的高超水平。

弥勒佛像十分高大,头部在万福阁的第三层,头顶离阁顶的藻井只有一、二尺。佛像的胸部正当阁的第二层,人们可以从二、三层的走廊清楚地观看大佛。

万福阁东西两侧各有飞虹天桥,西通延绥阁,东通永康阁。永康阁中央陈列一个“转轮藏”,这是一座木刻彩画八角塔形的楼阁,内供八尊长寿佛坐像。转轮藏上刻有经文,佛教称每旋转一周,如同念诵一遍经典,使人免去一切罪孽。

万福阁的东厢是照佛楼,原为乾隆母亲供佛之处,内供一尊铜胎佛像,叫“旃檀佛”。佛背后有一座围屏式的火焰背光,这火焰背光与佛龛均为楠木雕制,精巧绝伦,被誉为雍和宫的“三绝”之一。佛龛从地面直达楼顶,高踞上下两屋空间,夕照时,佛像肃然而立,脑后的黄铜镜镶嵌在围屏式的火焰背光之中,好似火的光源。火焰背光用楠木雕刻后再涂以黄色,高高凸起的部分形成了红色的火光,凹进部分即似火中的黑炭。

这些火焰以黄铜镜为中心,向四周蔓延,沿着围屏绕成一圈。火焰背光与长明灯相辉映,照得佛堂一片明亮。从侧面看,那围屏四周的火焰犹如烈火腾空。站在高处看,火焰背光好似一盆烧红的木炭,吐出微微火苗。佛龛由两根金色蟠龙柱支撑,横梁金皮贴木,上雕许多金龙,中间是二龙戏珠。据说这蟠龙柱和横梁上共有大小金龙99条,呼之欲出,巧夺天工。

雍和宫最北边的院落是绥成楼,又称雍和宫后楼。楼内供奉一尊三头六臂形状的“大白伞盖佛母像”。左边供奉着白救度佛母像,右边是绿救度佛母像。楼左边是东顺山殿,右边是西顺山殿,内供有“密宗五祖像”,即古印度僧人龙树、阿谤沙、无著、天亲和卢本。

到1984年,雍和宫内有喇嘛80多人。1983年阴历腊月初用八(释迦牟尼成道日),雍和宫举行了授戒仪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嘉雅**为24名年轻喇嘛剃度授戒。这24名青年喇嘛已在雍和宫喇嘛经学班进行了两年的预备班学习,受戒后,又在经学班深造四年,学习宗教知识和文化知识。

1988年3月11日至18日,是藏传佛教四大节日之一的神变节,雍和宫隆重举行了祈愿大法会。法会期间,举行了和宫住持博云乌尔吉和副住持加木扬·图布丹的升座仪式,并进行了“格西”学位的辩经考试。

今天的雍和宫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汉、满、蒙、藏文化艺术的宝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