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高中生读论语有感范文简短(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0:09:41 页码:13
2023年高中生读论语有感范文简短(实用17篇)
2023-11-19 10:09:41    小编:ZTFB

典型代表了在一段时间内工作生活的表现和成果。总结应该集中在我们的成长和进步上,不要过于苛求完美。接下来是一些常见的总结表达方式,供大家参考借鉴。

高中生读论语有感范文简短篇一

两千五百年前,圣人孔子与弟子们一起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强大之梦。他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

读《论语》,于己受益匪浅。孔子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希望我们具备君子的高尚品行,以礼束己。诚如孔子所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千年前,他就曾教育弟子,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不要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可如今,有多少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啊!再如当今社会有太多人抱怨无人赏识不得重用,那么如果读到《论语》中“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之言,相信你定会懂得只有努力做好自己,才能成为值得别人尊重甚至信任乃至重用的人。让我们重读《论语》,以礼束己,争做君子。

混乱的国家没有一个是富强的。和谐是人民安居乐业的要求,法制健全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只有做到二者相融共生才能拥有稳定的国家。“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共者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则孔子像弟子解释了“礼”的本质——俭。放在现今,可以理解为“廉”。对官员来说,“廉”是执法铁律;对百姓来说,“廉”是公正标杆;对国家来说,“廉”是立国之本。因为自古以来,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都无法摆脱“勤由节俭败由奢”的定律。只有坚定公心,不贪图名利,人民的生活才会幸福,国家才能安定富强。

高中生读论语有感范文简短篇二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眼晴树》,虽然这本书文字简单,但却使我十分感动。人们说母爱的力量之大,这篇文章表达的淋漓尽致。

在一个名叫绿花园的地方生活着一个兔妈妈和她两个孩子,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小灰和小白,随着小灰和小白的长大,他们俩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大,带着好奇心他们第一次走出家门。外面的世界是如此多姿多彩,让小灰小白流连忘返,甚至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的路,他们迷路了。与此同时兔妈妈也彻夜难眠,时刻倾听外面传来的声音,但并没有发现小灰、小白的身影。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夜晚萤火虫帮助兔妈妈点亮寻找孩子的路,早晨小燕子和兔妈妈一起寻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动物都可以做成这样,更何况我们人呢!在寻找回家路上的小灰小白也得到了小刺猬、长颈鹿,还有老爷爷的帮助,找到了回家的路,然而兔妈妈正含着泪去寻找自己的孩子,《眼晴树》也是因为她的泪水浇灌而诞生了。

兔妈妈还把小白的红纱巾绑到“眼晴树”的最顶端,希望孩子能看到红纱巾,找到回家的'路,最终小灰和小白看到了白杨树上的红纱巾,找到了自己的家和妈妈。

这本书让我深受感触,在书中体现了伟大的母爱,我也回想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我和妈妈去旅游,在景区,我因为欣赏一幅图画和妈妈走散,几秒钟不到,妈妈就满世界地寻找我,直到找到我以后才消停,我心想:我以后真得要乖乖的,不能再让妈妈操心了。

这虽然是一篇童话故事,却把人间最真挚的爱――母爱表现得十分透彻,让人受益匪浅。

高中生读论语有感范文简短篇三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2017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高中生读论语有感范文简短篇四

近期我读了《论语》中的《学而》,读完之后,深有感触。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收集整理的.一部记录孔子言行和道德的经典,记录了孔子对为政、交友、处事等方面的理论。而我读的《学而》阐述了“仁”、“孝”、“信”的基本的道德。

其中,最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是这两个句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它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帮别人谋事尽心竭力了吗?和朋友相处以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学业用心复习了吗?这三问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是对每天生活的一个总评,学会这样反省生活的人,每天都会很充实。从此我也感到曾子对自身的修养的严格。我们也应这样对待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让每一天都更充实吧!

这是第一个让我有深刻体会的句子,它可以时时鞭策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把人生过得更充实。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它的意思是:学习知识后,时常地温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人家对我的学问和道德不了解,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这句话主要在说学习方法,第一个问句在讲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是学习过程,“习”则为复习过程,把“学”、“习”结合起来就能学习到新知识,这的确是一件“不亦说乎”的事;第二个问句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有志同道合的人来拜访,大家既可一起学习,也可以增进友谊,也是一件高兴事;第三个问句是关于为人处事,别人不了解我也不生气,多么谦逊,确实是君子作风。

这是第二个让我有深刻体会的句子,它告诉我们孔子的学习方法和为人态度,使我们今后学习更轻松更有趣,也让我们以后为人更优秀。

以上就是我读了《论语学而》的感受,它让我明白了很多。

高中生读论语有感范文简短篇五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孔子生于春秋末年,虽出身贵胄然垂髫丧父,束发失母,幸得贤母教而成英才。时倍臣当道人心不古,有礼崩乐坏之势,故此论语出。

论语之术者,莫非修齐治平也,前人述备亦,余若附庸赘述,恐画蛇添足乃至取枉错直,使直者枉,所以另辟蹊径以大略观之,一者取巧避拙,以免贻笑四方,二者抛砖引玉,以求大家新说。

讲《论语》就不得不提到另一部经典,那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此作著时正值雅典城邦衰落。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更有倾颓之势,与春秋末年礼乐崩坏如出一辙。在相似的历史背景下,柏拉图与孔子都架构了一种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理想体制,不同的是柏拉图将权杖交给哲学王,而孔子却主礼法以为宰者。这种以礼法道德为结构,以高尚个体为单位的社会模式,为日后中华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态奠定了基调。

“礼法”是不同等级的不同行为模式,“道德”则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润滑剂,此二者是先贤为促使整体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最优策略,围绕这两点展开,愚以为《论语》贯穿始终的主题是社会分工与合作。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所论述的就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应各司其职,在其位,谋其政。承此而启后者遂有西汉大儒董仲舒之纲常说,可以说纲常不啻为《论语》中描述的社会模式的总结:君臣、父子、夫妻。层层递进,权责明确。而仁、义、礼、智、信中除“智”存利己属性,其他的品质皆有益于他人且能缓和社会关系。论语学而篇中更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一个温和忠厚谦卑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倘若世人依此道而行之,则衣冠安坐于庙堂,黎元勤奋于田亩,每个人各行其政又互相合作,如果将这些君子置于社会的大机器中,社会就会愈发稳固,在生产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稳定的社会具有最高的生产效率。这也是孔子的终极政治抱负。可以说孔子之于封建主义就如同亚当。斯密之于资本主义,马克思之于社会主义。

孔子在世人心中的形象,不是纵横捭阖的政治家。也并非驰骋疆场的军事家。而是一位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以至于后世皆称其为“万世师表”。《论语》也大多数以学生求问于老师的体裁来表达孔子的思想。为何教育在儒家学说中如此重要?究其根本乃教育是孔子实现其政治抱负的最重要的手段。教育将礼法道德变成社会共识,传递儒家理想的社会结构,培养温文尔雅的君子。在漫漫长河之中教育是儒学战胜诸家学说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关键,当欧洲的知识还被用晦涩艰深、诘屈聱牙的拉丁文撰写、用昂贵的羊皮卷束于宗教僧侣之高阁时。我们已将智慧的种子撒遍整个东亚文化圈。中国在历史中长时间领先于世界也正因为此。而私学之风的盛行则滥觞于《论语》。子曰:“自行束以上者,吾未尝无诲也。”将知识廉价化、去垄断化,孔子可谓居功至伟。

至此,《论语》中所蕴含的社会模式的逻辑关系就叙述完备。一个由礼法法与君子构成的和谐的社会机器通过教育进行传承。经过一代又一代如董仲舒、程煜、朱熹这样大家的完善,儒学的理论与《论语》中的社会结构越来越适应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这种完善的结构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异常稳定,以至于明清时期我们甚至被这种强大稳定反噬,当然此为后话,并不在此篇的讨论范围之内。

余幼时就尝读《论语》,不过心智未开,只解只言片语。今日再与夫子谈心,心胸豁然开朗。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看来今日夫子知我愤悱亦。其实剥掉“大成至圣文宣王”“褒成宣尼公”之类的金衣,夫子是一个很可爱的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如果用《论语》来描述他,我愿取“君子坦荡”四字。不遮遮掩掩,不装腔作势。不攀附权贵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重感情,却有原则。对弟子的死悲痛欲绝却不欲奢葬,甚至拒绝用椁。有时发发牢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还不忘揶揄子路。与古人交心,实在有趣。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中生读论语有感范文简短篇六

指导老师:郭小芳。

暑假里,我阅读了著名作家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蜻蝴眼》。这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主人公的命运悲惨曲折,但传递的精神却深深感动了我,使我终生受益。

故事里主要讲的是中国丝绸商人的儿子杜梅溪在法国马赛的一家咖啡馆里偶遇法国姑娘奥莎妮,两人一见钟情并相亲相爱。岁月带走了青春,奥莎妮当上了奶奶,并有了孙女阿梅,一家人其乐融融。然而奥莎妮的异国血统成这个家庭的`灾难。以前奶奶总给阿梅讲自己和爷爷的故事,两人总有说不完的小秘密,可好景不长,上海陷入了混乱。不法分子掠夺了他们的财产,使这个家从富裕走向了贫穷。原先的幸福的家突然遭受命运的坎坷,但他们不放弃,在苦难中仍然愉快地生活着。他们用一颗颗团结的心筑成了一面牢不可破的围墙,抵抗着不法分子的袭击。

在现代社会上,在困难前不退缩的精神正是我们所缺少的。毛泽东爷爷说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正是要求我们有面对困难,勇不放弃、坚持到底的精神。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该如此。记得有一次,爸爸带我爬五马山,刚到半山腰,就感到腰酸背痛,烈日使我的衣服湿透了。爸爸问我:“怎么了?”我蹲下身,不情愿地说:“我累了!”爸爸拉起我的手说:“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退缩。来,爸爸和你一起爬到山顶。”爸爸的话大大鼓舞了我。我充满信心,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与爸爸一起来到了山顶。来到山顶,当自然景色尽收眼底时,我才深深体会到坚持的意义,当然也收获了美丽的风景。

《蜻蜓眼》虽然讲得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但是寓意深远,它让我明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也让我想起了《真心英雄》中的歌词:“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高中生读论语有感范文简短篇七

这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和一个赎罪男人的故事。“复活”即是指男女主人公精神上的解脱与释放。

马斯洛娃是备受凌r与损害的俄国下层妇女的典型。从年轻时的天真浪漫到如何一步步地被社会逼上绝路,但她同时又在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的唤醒下,得到了精神上的复活,从而成为了新女性的代表,这也表明了俄国民众的觉醒。

涅赫柳多夫是一个走在时代前缘的人物。虽然年轻时对马斯洛娃犯下了不可磨灭的错误,但在法庭上再次见到马斯洛娃时,他的心没有片刻安宁,他开始走上了为自己赎罪的道路。他的许多举措,在旁人看来都是那么地疯狂,他要同马斯洛娃结婚,他要把她从牢房中救出来。他到底是为了弥补过错,还是内心真实的情感?我想两者都有,所以他才如此矛盾。他认为马斯洛娃现在所遭受的痛苦都应该由他来承担,是的,那是一个改变马斯洛娃一生的夜晚。但每每回忆起青年时他们,涅赫柳多夫又会激起异样的情感。

马斯洛娃入狱后,涅赫柳多夫经常去看她,并同她讲:我要娶你,不管结果如何,哪怕你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我也会跟随着你。马斯洛娃对此态度很冷淡,她不太相信涅赫柳多夫会一直遵守他的诺言,因为涅赫柳多夫是伯爵,而她只是一个入狱的苦命女子,但她又不拒绝他对她的好,也许是在她生活的那个圈子呆久了。

涅赫柳多夫不仅为马斯洛娃的案子奔走,依马斯洛娃的要求,也帮助了许多狱中其他的犯人。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长时间,马斯洛娃对涅赫柳多夫的态度也逐渐有了好转,但马斯洛娃的案子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最终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涅赫柳多夫把自己的土地交给了农民,这在当时是一个先进的思想,他认为土地不该由个人所有,之后他就准备前往西伯利亚。

马斯洛娃在去往西伯利亚的火车上认识了一个男子西蒙松,他也是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囚犯,西蒙松爱上了马斯洛娃,虽然他知道她与涅赫柳多夫的关系,但他还是提出了要与马斯洛娃结婚,涅赫柳多夫知道后也很震惊,但他还是想要征求马斯洛娃的意见。与此同时,由于之前涅赫柳多夫的努力,马斯洛娃最终被释放了,但她还是同意和西蒙松结婚,虽然她真正爱的并不是他,可是她不能跟涅赫柳多夫结婚,因为她不想让他永远活在赎罪的阴影里,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他们两个得到解脱。

马斯洛娃结束了原来的妓汝生涯和牢狱生活,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唤起了她对生活的希望。

近几天,我得到一本书——《复活》。他出现在十九世纪末的俄国文坛。他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一起成为托尔斯泰的三部代表作。

关于这本书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本人,他出生于俄国的一个大贵族家庭,本人是伯爵,早年受西欧启蒙主义的思想,所以他的前期创作,既十九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作品中,既不满于专制农奴制,贵族阶级的寄生和腐朽,又憎恨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但还寄希望于“理想”的贵族,幻想通过温和的改革使贵族和人民“互相亲近”,变矛盾为和谐。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社会的激烈变动,加上本人紧张的思琦,引起了他的世界观的巨变。

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丰满而复杂的形象——温赫柳多夫公爵,这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作者是运用了他的“心灵辩证法”,即通过这个人在思考和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任务在思考思想的辩证发展,来刻画人物的。

温赫柳多夫由于贵族阔少的劣性,占有了天真纯洁的农奴少女马斯洛娃,从此把她推入堕落和不幸的深渊。但是,这不仅是他个人的罪行,而是贵族阶级对他影响的结果。他本来是一个纯洁善良、有理想,追求真正爱情的青年,贵族家庭把他养成了种种坏毛病,贵族社会和沙俄军界纸醉金迷、放浪荒唐的生活风气又使他堕落。促使他去损害马斯洛娃。因此,他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

总之,这边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他们的性格及复杂,又是完整的,其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都是合乎逻辑的。它以深刻的描写而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并成为不朽名着。

“复活”不仅是小说的名字,更为深刻的是其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看到小说的名字时我就不由自主地去想,究竟是谁的“复活”?他因何“死去”?又因何“复活”?当我终于看完了这本小说,所有的疑问终于都得到了解答。

小说描写了两个主人公的复活―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精神上的复活。两个人的复活之路都令人敬佩不已。我尤其赞叹玛丝洛娃的善良与坚强不屈。少女时代的玛丝洛娃纯洁善良,天真活泼。她与聂赫留朵夫公爵产生了一段美好无暇的初恋,但这一切却在两年后被毁掉了。在“那个温暖的有风有雨的夜晚”,在那个小小的车站,卡秋莎的终于看到了她与聂赫留朵夫之间巨大的等级差异,伤心欲绝的她再也不相信上帝和善了。她深信深信关于上帝的一切以及他的戒律的一切也都是欺骗和谎话。这成为卡秋莎抽烟喝酒以及一切堕落的源头。她在精神上灵魂上死亡了。而此时的聂赫留朵夫也不再是两年前那个正直而无私的少年了,因为“坚持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实在太难了”,他不再相信自己而开始相信别人了。因此他沉溺于贵族式的腐败与堕落的生活,同样在精神上死亡了。

而七年后的两人再次相遇,聂赫留朵夫是法庭上的陪审,玛丝洛娃却沦为了命案的嫌疑犯。一开始聂赫留朵夫公爵很担忧自己的罪被公之于众,怕自己名誉扫地。当他真正看到玛丝洛娃所遭受的苦难,才开始真心的忏悔。难能可贵的是公爵并不只是嘴上忏悔,而是切实的行动起来了。说实话,从这时我才一开始对公爵的厌恶转而对其改观。他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为她请来申诉的律师,一次次的为她上法院,甚至去农村,拜访那些虚伪的不称职的法官、将军乃至国务大臣。聂赫留朵夫在对玛丝洛娃的忏悔之中开始了自己灵魂的净化,开始“复活”。在后来他随着玛丝洛娃去西伯利亚流放,毅然决然地放弃自己的贵族生活,不仅帮助玛丝洛娃,也帮助其他的囚犯,为无辜获罪的革命家做事,同情底层人民的苦难,“复活”的也更为彻底。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尽管沦为妓女,又受诬陷入狱,但她仍保有善良的本性。虽然一开始憎恨着始作俑者聂赫留朵夫,但看到他真诚的行动后,还是原谅了他。玛丝洛娃也因此开始了自己的“复活”。在去西伯利亚的流放中玛丽帕芙诺芙娜和西蒙松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玛丽帕芙诺芙娜的无私奉献和温柔善良深受感动,因为西蒙松对她的毫无芥蒂的爱情而竭尽全力唤醒自己具有的高尚品质。玛丝洛娃最终也获得“复活”与新生。

同时,作者在小说中描绘的社会的黑暗,官僚的腐败,人民的困苦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颇具现实意义。信仰迷茫的民众,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层出不穷的,我们的国家也同样需要“复活”与新生。

《复活》讲的聂赫留朵夫在精神上的复活,使他最后开始过全新的生活。他在福音书里找到了五条法则:对上帝要虔诚,不起誓,要忍辱,爱敌人,不反抗。他认为人们如果遵循这五条法则,并不断改过自新,便能够“获得的幸福,地上的天国也会建立起来”。他的灵魂得救了。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最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宣扬“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复活》也体现了这一点。《复活》的“种子”是托尔斯泰的朋友科尼的故事,成为感动世界的名著。

在那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绘的精确、笔力的雄浑到达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与作品资料的严肃性是相贴合的。在那里,应对人类的苦难,作家持续了高超的镇静,然而读者却不得不为见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动。托尔斯泰在那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能够说整个俄国都被他翻了出来。他再现的艺术世界已经到达可作为一面“镜子”的程度。伟大的真实!正正因作品除去了浪漫主义的萎靡因素,因而整个显出了威力,如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一般。然而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伟的纪念碑。它把19世纪末整个俄国的现实熔铸进去,上方刻有穷人、贵族、狱吏、监犯、革命者、医生、、学生……里面混合了忏悔、怜悯、宽容、无耻、欺诈、放荡……那里,作者唱出了人类艺术最崇高的歌:“我们为不幸者撒一掬泪,人世的悲欢感动我们的心。”

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了许多的感触。书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大学时期是一个善良,充满活力,有着崇高志愿的少年。但当他担任上官职后却完全改变了,整日沉寂在享乐之中,早已忘记自我的狂热理想,变得腐朽,落魄,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见到玛丝洛娃,他回想起许多往事,从而使他觉得自我是那么的可恶,便对于自我以前过的生活产生怨恨。为了赎罪,他给一些无辜的犯人起诉伸冤,将自我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农民,他彻底的改变了自我的生活,将自我从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来。这本书名叫《复活》,我想“复活”的就是聂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复活。而我从他的身上学到的最珍重的一点就是他的自我改变,虽然他以前也堕落过,但当他良心发现后,做了许多好事来弥补过错,这是任何人都值得拥有的。我想当一个人犯下错误时,不论这个错误是大是小,的办法就是深刻的检讨自我,承担自我所犯的过错。

我想起了董必武说过的一句话:恶风纵使推千浪,正气终能慑百邪!

写于19世纪末的长篇小说《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一峰”。他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弘气魄和明亮的诗意,也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和不安的骚动。《复活》完全是体现了一位诗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无畏的大气!

《复活》是以一个农民的眼光描写俄国社会地主资产阶级社会和国家,是托尔斯泰与当时社会彻底的决裂,对其完全的否定的宣言。

小说的男主人公是上流社会的聂赫留朵夫,他是一位有名望的法庭陪审员,在审理一件杀人案中,在法庭上见到一位被指控为“杀人犯”的女子,而这个女子正是曾经被他侮辱和践踏过后而又糟蹋她抛弃她为妓女的玛丝洛娃。他的内心受到谴责,开始忏悔自己,想方设法弥补自己的过去。由于玛丝洛娃被陷害,聂赫留朵夫申冤,奔走,上述,甚至在判决后,聂赫留朵夫放弃了家庭和财产,随她一起去了西伯利亚。另一方面,通过妓院老鸨在法庭上的供词,对在法庭上的法官,院长,律师以及那些冠冕堂皇的大人物的会议,说明这些大人物才是逼良为娼的罪人,同时这个冤案虽然因证据不足一直上述到皇上,但是却一一被驳回,仍判玛丝洛娃流放到西伯利亚,当聂赫留朵夫表示愿意和玛丝洛娃结婚时,被她拒绝了。原因是为了不损害他的前程,后来她在流放中与一位革命者建立了爱情。

作为故事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她的遭遇和不幸让人怜悯,更加让我们对俄国当时的社会风气厌恶和痛恨。玛丝洛娃是一个农民的女儿,母亲在女地主索菲亚姐妹的牛场上工作,父亲是流浪的吉卜赛人。她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女地主看她长得清秀,便把她收养下来。因此,她过着一半小姐一半婢女的生活。她做女工,收拾房间,还洗些不费力的东西,有时读书给女主人听。16岁时爱上了女地主的侄儿聂赫留朵夫。那时,他是个大学生,到姑姑家来度暑假。两年后服兵役,因顺路经过姑姑家,索性就住了4天,在一个复活节的晚上,他和玛丝洛娃发生了肉体关系。临别,他塞给她一百卢布,便到部队去了。此后,聂赫留朵夫连封信也没有捎给她,可是玛丝洛娃却怀孕了。

她是那样爱着聂赫留朵夫,却被这位贵族青年一次又一次的欺骗。她不再相信人,认为一切都是欺骗与谎言。当聂赫留朵夫的姑姑发现她怀孕后,便把她从家里赶了出去。她为了生活,受尽了凌辱和调戏,生下的孩子也死了,沦落到基达叶娃妓院,成了妓女。

读到这里,我从内心憎恨这位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但是《复活》中的“复活”却无处不在的冲击着我的心灵。聂赫留朵夫为了赎罪,多次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并打算和她结婚,于是他的精神“复活”进入到更深的阶段。这时他认识到农民的贫困是由于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于是他把自己大部分的土地给了当地的农民,后来玛丝洛娃去了西伯利亚,在那里的三个月,是聂赫留朵夫彻底醒悟的时刻。他最终认清了阶级压迫的统治,无奈他无法改变它。于是他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有罪,从此他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他的精神道德复活了。

从他诱奸玛丝洛娃,后来的不期而遇,看到了一个被他欺骗的玛丝洛娃,看到了一个妓女玛丝洛娃,看到了一个沦为“杀人犯”的玛丝洛娃。他的内心卷起狂澜,从此他尽最大的努力去解救她,这是聂赫留朵夫的良知,心灵以及人性的复活,而我们所同情的女主人公获释后,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嫁给一个地位不高的革命者。这是她生命,心灵的复活,也是整个俄国社会的复活。

作为世界经典名著《复活》,它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体现了一位伟大诗人暮年的心灵稳健,《复活》是托尔斯泰歌颂人类同情最美的诗,是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的德行,镇静的智慧和博爱的怜悯,去观察他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部是生活的本身。它把人心里肮脏的东西拿出来了,人内心很复杂,好人和坏人,善恶都很复杂,而《复活》诠释了他们.

《复活》是作者整个文学生涯的总结性作品,通过对玛丝洛娃的悲惨遭遇和聂赫留朵夫为她上诉请愿的过程,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反人民本质进行了有力而全面的揭露。

高中生读论语有感范文简短篇八

优秀的传记不仅能鼓舞人,还能使人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人类的一切成就,都是自身创造的,而传记则是把那些伟大的创造天才的人生轨迹描绘出来。就像这本由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一样。《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

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一个是小说家,各三部传记都着重介绍伟大的天才,找人生的道路上,为创造真、善、美的杰作,现出毕生精力。

贝多芬创作乐曲,“他用痛苦换来的欢乐”。即使听觉不断衰退,他也没有放弃,纵使遇上失败的爱情打击,也没有使他消沉下去。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创作了《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等伟大的曲目。

米开朗基罗留给后世的不朽的作品,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他勇敢的面对了痛苦的童年,在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的同时,他自己却雕刻下世纪的杰作。

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也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在结婚之后,有写下了:《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巨著。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名人传》又被人们称为““英雄传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伟人都是在水深火热中历练出来的。

我深深的被这三位名人的创举所感动,再想想如今就因为一点小小的事而抱怨时,想想三位名人在面对困难时的乐观冷静,简直时不值一提,所以遇到困难麻烦时,第一反应不是抱怨而是去面对,去勇敢地挑战!

当今的我们要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在阅读《名人传》的同时,寄托对伟人的哀思,更多的是从中学到伟人的精神,学习“英雄”的脚步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高中生读论语有感范文简短篇九

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值得观察的事物,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它们,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奥妙。再往远处看,那娇艳的蝴蝶花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花在风中摇摆。于是,我拿起一个小型的烟花;涂上了美丽的颜色。”看到奇奇很有智有谋,老狼便从身上拿出一颗蓝宝石对奇奇说:“你可别小瞧这颗蓝宝石,它能给你变出美味可口的食物,还能逢凶化吉,请你收下吧。

这两座山虽然高,却不会再长,我每天挖一点,总有一天会把它挖掉。”愚公的这种坚持不懈、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饶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记得我曾经在数学小测验上,考得不理想,很多题目都不会做。回家后我也不管了。

就在这时,妈妈拿了一本我已经读烂了的书,告诉我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气馁,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不做了,而是我先要心静下来,万变不离其中,多看书,仔细想一想,肯定能做出来。所有的题目平时我要多做一些练习,关键是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越是遇到困难,越要去战胜它。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论语》,要把愚公移山的精神运用到学习当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再多的困难,只要怀着一颗坚定的心,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我们一定会成功的!当我们学到了知识本领后,长大后才能回报祖国。

高中生读论语有感范文简短篇十

杜梅溪的爷爷是丝绸商的儿子,奶奶是金发碧眼的法国人,他们一见钟情后回上海定居。因为战争,他们经济拮据,不得不典当东西维持生计,包括传家宝石“蜻蜓眼”。奶奶的异国血统,让她无端地成了间谍,不停地被审问、拷打。甚至,爷爷奶奶还被抓去搬砖,爷爷的腿遭打断……但是,比黄莲还苦的岁月里,爷爷奶奶、家庭成员之间的爱没有变,让人感到温暖。即使最后,象征着爷爷对奶奶爱的杏树枯萎了,爷爷随即去世—洋溢着的都是暖意,而非忧伤。

我喜欢这个故事,喜欢故事中遭遇苦难、贫穷不离不弃的真情,喜欢故事中经历千难万险依然坚强不屈的精神。“宝石有价情无价”,阿梅爷爷奶奶、家人之间的情意比“蜻蜓眼”更珍贵,苦难与挫折磨不灭它,土匪与强盗也夺不走它!

比宝石更珍贵的真情,每个人都拥有,我就被幸福地包围着:爷爷、奶奶对我无微不至地照顾,爸爸风雨无阻送我上下学,妈妈节假日送我去杭州看眼睛,外婆费心给我准备好吃的,小姨和妹妹有好吃的都不忘带给我……我想我也该给予爱我的人一份真真的情,回报我得到的,表达我对他们的爱:为早起在厨房忙碌的妈妈倒上一杯温水,为迟归的爸爸放好足浴盆,陪外婆去菜场买菜时多拎会儿篮子,每个周末都回家帮奶奶收拾碗筷……可以做的很多,我要从现在开始,争取将来可以给他们送上更大的“礼物”。

书中自有“蜻蜓眼”,《蜻蜓眼》中有生活的真理。我喜欢一遍又一遍地读这本书,在杜梅溪的故事里一次次感动,回味自己生活中的种种甜蜜!

喻言。

我是七小五(1)班的喻言,一个性格活泼开朗,爱好看书,爱好天马行空的想象,爱好捧着心爱的竹笛四处“演奏”的男孩。在学校,我既不是学生干部,也不是学霸,只是一个偶尔名列前茅一下的“潜力股”。不过,知道我大名的人也不少,因为我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比如被鱼钓到湖里,被妈妈丢了,穿着一黑一红两只鞋上学,养了一匹马,捡了一只猫……与人分享生活,我和朋友都很快乐。我很愿意做一个拥有有趣灵魂的人!

高中生读论语有感范文简短篇十一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同。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

高中生读论语有感范文简短篇十二

《围城》我是先看电视剧,后来有断断续续读一些片段(这本书情节连续性不强,确实可以跳着读),最近才—口气从头到尾将整本书读完。读完以后,对这本书又有了些新的认识。

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单位是否也是虚构的。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不恭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的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借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也许从第—,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

—种是真正大写的入,他们有他们独特的才能,他们有他们高尚的情操。他们是因为他们近乎模范的举止,才赢得别人的尊重。而另—种,则是完全相反的。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令自己都骗过来。他们深有沉浮,他们的行为举止有时真是没有良心可言。而社会上更多的,是后者,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凯用了多少手段才当上大总统?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连现在的企业在商场上竞争,也用尽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对这些时都能够狠下—条心的。多数的人都像方鸿渐—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点的虚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高中生读论语有感范文简短篇十三

习近平爷爷是一个很爱看书的人,平时读过很多的书。我在习近平爷爷读过的书单里选了《论语》这本书,因为论语是国学经典,由孔子的弟子编撰而成。

《论语》这本书里讲了很多的经典故事。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欧阳修的“三多”与“三上”。欧阳修用“三多”和“三上”概括了自己的创作经验。三多指的是看多、做多、商量多;三上是讲“枕上”、“厕上”、“马上”。到了晚年,成名的欧阳修仍然把以前所写的文章拿出来,一篇一篇地修改。他的夫人劝他:“何必这样吃苦,又不是小学生,难道还怕先生骂吗?”他捻着胡子,呵呵大笑,说道:“我倒不是怕先生辱骂,而是怕后生耻笑!”这故事让我知道了学习的快乐在于“学”,也在于“习”。这也就是《论语》开篇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我读完“论语”这本书后,不仅对国学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收获到丰富的国学知识,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好少年。

高中生读论语有感范文简短篇十四

每当深谙的夜里,每当我捧起这一杯香茗的时候,无尽的思绪都会从我的心潮涌来。

它召唤着我,它指引着我,它激励着我!它是伟大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用毕生精力所集成的语录——《论语》。于丹教授曾经说过:“《论语》是世界上最朴素的真理,它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现代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那么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借助《论语》,我们又能如何处世呢?以直处世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在这里孔子所提倡的是以直报怨,而以德报怨绝对是一种不可取的行为,当你把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当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甚至于去帮助已经有负于你的人,这无疑是一种对于大好人生的不尊重,一种藐视,一种浪费。我们最应该的是要用自己最真正的人格、最朴实的情怀,去坦然的面对这一切。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避免自身资源的浪费。用自己的公正,用自己的率直,用自己的耿介,用自己的磊落,悉心描绘一幅多彩的生活画卷。正所谓之“以直报怨”也。以益处世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看到他人有做的不对的事,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帮助他人改掉不好的一面,帮助他摆脱困境,这也许能使他受益终生,这也能使他人获取对于自己的好感。如果他实在不听劝的话,那就不要再告诫他了,省得没帮助到别人,自己还落了一身不是,勿必再自取其辱。正所谓之:“毋自辱焉。”以谨处世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带着耳朵去听,带着眼睛去看,吸取他人的的经验教训,经历的坎坷,走过的弯路,有助于增长自己的见识,说话要严谨,行动要慎重,就会让自己少一些后悔。

世界之上从没有人在做错了事时能够挽回的。只有自己慎重待人,慎重待事,在行为当中少了让自己后悔的经验,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有一番自己的作为。我在报纸上曾看到这样一个事例:有一个小男孩脾气很坏,整天几乎是在哭闹中度过的。他爸爸为了让他改掉这个坏毛病,让他每发一回脾气就在篱笆上钉一个钉子,结果一天下来,篱笆上就全是钉子。他爸爸又让他每克制一回脾气就拔掉一颗钉子,他坚持住了,直到篱笆上没有了钉子。钉子是拔了,可洞未被消除,对他人的伤害是避免不了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想想后果,就像钉子那样,一旦钉下,便将用永不复原。做事要谨慎再谨慎,避免今后的悔恨。正所谓之:“言寡尤,行寡悔。”也。如何处世,关键就在于“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这也是《论语》的中心含义。

道不远人,让我们一同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一书则是记录他及其弟子的言行,这部书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同时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书。这本书的内容主要以伦理、教育为主,我看后非常受启发。《论语》是一本“大书”,其中真谛,浅尝辄止很难有所领悟和体会,最初我于此书只是一知半解,谈不上熟悉,更不至于喜欢,直到一件事以后,我才真正迷上了它,大有醍醐灌顶之感。

步入中学殿堂的我,正处于学习和人生的重要转折阶段。记得刚刚步入初中的时候,自己跟不上新的学习节奏,内心非常着急,爸妈也很上火。很偶然的一次机会,爸爸给我带回来一本书,对我说:“孩子,学习是件快乐的事,不要死记硬背,轻松快乐的学,我给你带回来一本书,我想这本书会帮助你学习,你可以借鉴一下。”我接过了书,书的封面上写着醒目的两个大字:“论语”。起初阅读只是无心插柳之举,但不知不觉我被书中微言大义的内容所深深吸引,终于明白了爸爸的用意。

记得小学时,老师就教导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一系列《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可是惭愧的是于其中精髓的内涵,我却没有深刻的理解,现在终于明白了:这就是在教我学习的方法啊!从书中我还了解到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孔老先生曾写到了君子与小人的定义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如:“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谆谆教诲,其中蕴含的真谛对于我人生的启迪和引导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全书总体遵循着先生毕生所倡导的“仁”字,以此为核心,发散开来,如“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仁远乎哉,我与仁,斯仁至矣”,这些微言大义的名言充分体现了先生尚“仁”的思想观和世界观。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好学的故事流传至今。

孔子30岁时,他已经有了三千多名的学生了。可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学识不够渊博。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如果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直道而行的人哪!

孔子的著作《春秋》、《论语》。其中《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孔子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儒学则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特别是儒学在抗拒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意识,勤劳,容忍,节俭等方面可以作为现代一种新途经受到肯定。

孔子的好学值得我们学习,他说过: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我们能和孔子一样刻苦学习,也能成为一位值得他人尊重的学者。孔子的好学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品行更值得我们学习。他待人有礼,从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学识,让别人来崇拜自己。

论语让我明白了人生道理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言行的书。

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作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无穷保障。

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优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社会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和沟通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人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的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同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造就出来的。你有令人头疼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我们之别人。于是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呢?其实不理解。面对种.种的。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

用宽容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我想《论语》给予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就在于让内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之下圆润的融合成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的生命在智慧的照耀下。让我们每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无愧于自己的一生理解这些孔子的经典著作后。联想起生活中的自己。不禁羞愧万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蛮横。无理。霸道。这跟书中相差了多远啊?我以后一定要做到宽容。关心爱护身边的人。这样。自己的人生才会更完美。我坚信:历史见证美好。

今朝再续辉煌!

两千多年前,孔子与其弟子的谈话记录成为中华文化第一经典流传至今。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少年一代在老师的引领下也在学习讨论《论语》——读论语学做人。

郴州市五完小下期竞聘上岗的新校长罗校长,一上任就彻底地给学校换了面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学校风雨球场的文化墙,手绘了大型“孔夫子杏坛讲学图”。从此我们学校掀起了“诵读经典,感悟经典”的热潮。

我的语文老师张老师是一个非常有洞察力,而又善于引导我们学习立即切入正题的老师。她为了把我们带入“诵读经典”的氛围里来,总是利用恰当的时间让我们赏画、拍照、讲趣事、出黑板报、办手抄报等,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愉悦地感受中华文化。在班级里我们每天利用晨读五分钟诵读一条孔夫子语录。在课堂上老师经常相机地释解“论语”,引导我们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感悟实践。

就这样,我们天天学月月学,感悟经典,感悟成长。每当我打开《论语》就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了一个充满睿智的鲜活的人向我们走来。至圣先师孔子,这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他的言行论及了孝道、治学、立德、为政。他的思想为历代君王所推崇。尽管他的思想言论尚不完全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足可以成为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面貌。《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件事情,那就是学习。

人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学习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正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一无所得。又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老夫子这些话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铁铮铮的事实:人要学习,学习可以使人变得睿智,因而学习是必须的是快乐的。

学习首先要学会培养兴趣;其次是需要恰当的方法;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一定得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学好。“仁、孝”是《论语》的核心,是孔夫子儒家理论最最精髓的东西。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孔子说,如果你能真正体会到孩子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慌乱的心境,你便会懂得什么是孝,怎样才算尽了孝。学会感恩,学会报答,我懂得了这是做人的根本。除此之外我读《论语》还懂得了“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有什么事老搁在心里放不下,对人对己都是有害的。《论语》讲了“仁者不忧”,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论语》还告诉我们,为人不仅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我们常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

读《论语》真是令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要更加细细地品读《论语》,《论语》是让我们觉得亲近、亲切、感受到仁爱、豁达、睿智的阳光之路。何乐而不为呢?亲爱的同学门,让我们都来读《论语》学做人。诵读经典,感悟成长吧!让经典伴随我们的一生!

高中生读论语有感范文简短篇十五

也许你会认为可以把我所说的狼性概括为一种永往无前,不屈不挠的精神,但是单单这样认为确又太过狭隘,在这狼性的背后也隐藏着其他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借鉴。

一、团队精神。

在一对头狼夫妇的带领下,狼群中每一匹狼都要为了群体的幸福承担一份责任,每个成员都不希望成为光说不干的“老板”,每一匹狼都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功的团体和幸福的家庭也是如此。每位成员不仅要承担自己的义务,还要准备随时承担起更大的领导责任。一个团体的生命力很可能就维系于此。枯木不成林,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个人如果不能融入到一个团体中那么他的价值永远也不会完全体现。

二、和平共处。

狼不仅与同类密切合作,还可以与其他种类的生物和睦相处。这样做的目的有时是为了达到双方合意的目标。另外,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成为了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由此想到个人,想到国家,我们一直贯彻执行的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也体现了这种精神,这种和谐不仅仅体现着国人与国人的和谐,也要求与其他国家的和谐,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之下才更有利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只有政治经济发展上去了,才能使我们国家更加强大,才能在世界的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耐心。

群狼突然向驯鹿群冲去,使驯鹿聚成一群奔跑以确保安全。这时,狼群中的一匹狼猛冲到鹿群中,抓破一头“指定”的驯鹿的腿。随后这头鹿又被放开归队了。这一幕一遍一遍、一天一天地重演着,狼群耐心地等待着时机,受伤的驯鹿渐渐失掉大量血液、力气和反抗的意志。狼群定期更换角色,由不同的狼来扮演“剑手”,使这头可怜的驯鹿旧伤未愈又添新创。狼群最终胜利的形势越来越明显了。最后,当这头驯鹿已极为虚弱,再也不会对狼群构成严重威胁时,狼群开始出击。是耐心保证了胜利必将属于狼群。实际上,此时的狼也已经饥肠辘辘,在这种数天之后才能见分晓的煎熬中几乎饿死。为什么它们不干脆直接进攻结果那头驯鹿呢?因为像驯鹿这样体型较大的动物,如果踢得准,一蹄子就能把比它小得多的狼踢翻在地,非死即伤。狼群谋求的不是眼前小利,而是长远的胜利。这种耐心正是放远眼光的一种重要体现,而只有把眼光放远才能获得更加长远的利益。

四、不惧失败。

狼群也许算得上自然界中效率最高的狩猎机器,然而它们却有约90%的失败率。它们对此的反应不是无精打采、放弃努力或者自认败北。狼群所做的就是再次投身于眼前的工作,它们继续运用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技能,再加上它们从暂时的挫折中学到的知识,深信成功定会来。许多人将一次“不成功的狩猎”视为他们生活失败的象征。从狼身上我们学到,此时的失败正是再次狩猎的开始。失败是一种心态,而不是现实。失败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收获,而不是放弃的代名词,失败是一种感觉,成功则是一种理想。当我们遇到挫折之时,丢掉这种失败的感觉,勇敢地去追求我们的理想,这样我们才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狼图腾》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心中狼的形象,从狼的习性、捕猎中学军事、学智慧,在没有真正的接触到狼的时候真的很难想象这个被我们所轻视及痛恨的物种,有这样多的东西要我们去学习、总结,而狼的团结、勇敢、残忍、忍耐、机智、冷静、贪婪等等,在我的脑海中根本找不到能与之相媲美的动物。我时常在想,假如我有狼的品质和那些优良的心态,那么还什么样的困难能打消我想做的事情?所以我暗暗的对自己说:我要做一只思考的狼,学狼的智慧、学狼的才学,让这些好的东西与生活很好的结合,在时间和实践中加深我对狼品质的深刻理解。(这时使我想起了这本书序言中写的一句话“我们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中国人把自己的愿望和梦想全都附加在龙这样一个有传奇色彩的动物中,而却用自己骨子中的狼性去实践着中华民族儿女的理想,这么看来龙图腾代表着一种希望,而狼图腾代表着一种精神,而我们所要做得就是把这种精神注入到每一个中华儿女身上,然后带着希望继续着我们理想,我相信这样的中华民族会更加的繁荣昌盛。

上一篇:抒发爱情的句子下一篇:没有了

高中生读论语有感范文简短篇十六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我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翻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根底。

高中生读论语有感范文简短篇十七

读了《论语》,里面有一则是我印象最深,体会最深的,那就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则论语是说:经过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一个落叶的。它告诉了我们:只有经过艰苦的环境的磨炼,才能更加体现出人的`毅力和意志。

有一次帮母亲拾柴火,伙伴们陪着我一起去。可那些树枝却是长满了尖刺,朋友们时常被扎得鬼哭狼嚎,我的手也难遭厄运,被扎出一道道伤口。渐渐地,伙伴们放弃了,便劝我陪他们一起玩。我看看身旁满头大汗的母亲,咬了咬牙,一口回绝朋友,又埋头干了起来。

下午回到家里,妈妈替我挑出手中的小刺,夸奖了我。那时的我,手上的疼痛依旧掩遮不住心中的喜悦。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经历过逆境。逆境中的挣扎求存固然是痛苦的,更是难熬的,也是辛酸的。可是,只有在逆境中我们才能进步,才能磨炼自己。

古人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个社会里,你不逆流而上,只在原地踏步,别人就会超越你,适者生存这个道理,人人皆知,我们应该学会磨炼自己,不管条件怎样恶劣,环境怎样艰苦,我们都应坚持下来,做一棵不惧“岁寒”的“松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