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怎么写(优秀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3:53:48 页码:13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怎么写(优秀14篇)
2023-11-19 03:53:48    小编:ZTFB

总结是一个反思自己的机会,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在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参考相关的范文和案例,借鉴优秀的写作技巧和思路。这是一篇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怎么写篇一

1、章节复习,不管是那门学科都分为大的章节和小的课时,一般当讲完一个章节的所有课时就会把整个章节串起来在系统的讲一遍,作为复习,我们同样可以这么做,因为既然是一个章节的知识,所有的课时之前一定有关联,因此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采用关联记忆法把这些零碎的知识通过线串起来,更方便我们记忆。

2、纠错整理:做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做错题目,不管你是粗心或者就是不会,都要习惯性的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错题集,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因此你既然错过一次,保不准会错第二次,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在同样的问题上再次失分。

3、思维导图复习:思维导图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在记忆上可以让你大脑里的资料系统化、图像化,还可以帮助你思维分析问题,统筹规划。

将知识用思维导图画出来进行整理记忆,可以很快分析出知识的脉络和重点,并且记得牢固。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怎么写篇二

动词使动用法表述的意思是:主语使宾语发出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出现谓语动词表示的变化。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

其中的“亡”是主语使宾语出现的状态,意思是“使郑国灭亡”。这句中的“亡”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后边跟了“郑”这个名词,成为使动用法。这些谓语动词只有用使动用法来理解,才符合原文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师》)(阙:使……减少)。

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闻:使动,使……闻,禀告)。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活)。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

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再看以下各例: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使……受苦;劳:使……劳苦、疲劳;饿:使……饥饿;空乏:形使……资财缺乏。)。

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破:使……破,撞破)。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饱。)。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其中加点的“王”本来是名词,它后边又带一个代词“之”作宾语,要按照一般的用法来解释和翻译就会出错,就有可能翻译成“先攻破秦进入咸阳的就王他”。这样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宾语怎样”,即使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王之,就是“使他为王”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既东封郑(《烛之武退师》)(封:使……成为边邑)。

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师》)(利:使……受益)。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怎么写篇三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5、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毋,通“无”,不要。

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秦地可尽王也。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于是项伯复夜去。

5、亡去不义。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6、.项伯杀人,臣活之。

7、.吾得兄事之。

9、范增数目项王。

10、若入前为寿。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3、头发上指。

14、刑人如恐不胜。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活,使动用法,使……活命。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前,名词作动词,上前。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止,使动用法,使……停止。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17、拔剑撞而破之。

18、籍吏民,封府库。

19、沛公今事有急。

20、此亡秦之续耳。

21、此其志不在小。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破,使动用法,使……破裂。籍,名词作动词,登记。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军,名词作动词,驻扎。王,名词作动词,称王。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

使子婴为相动词,是,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

谁为大王为此计。

且为之奈何。

何辞为。

为击破沛公军。

(二)故。

故听之。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遣将守关者。

(三)辞。

卮酒安足辞。

未辞也。

大礼不辞小让。

(四)幸。

妇女无所幸。

故幸来告良。

《诗经》两首。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二、古今异义词。

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言:

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

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

把,介词。如:秋以为期。

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作:

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

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怎么写篇四

1、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误:生病,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误:恩德,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误:上去,正:当即。

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误:典籍,正:主管。

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误:标点,正:删改。

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有删改。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误:许多,正:称赞。

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20、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误:夺取,正:强行改变。

译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许他而没有加以强行改变。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怎么写篇五

1.分层背诵法(在翻译全文基础上理清内容层次背诵)。

2.思考提问法(预习,不会的重点字、句圈出来课堂提问)。

3.语意推断法(联系上下文,联系旧知识)。

4.对应翻译法(力求将所有能译出的字词落到实处借助工具书,人名、地名、国号、官名等保留)。

5.归类积累法(主要是词汇的积累,有针对性的搜集、归类、比较、整理、积累)。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怎么写篇六

语文知识比较零散,语文课本中的知识点不像数理化那样系统,所以考生单纯地通过复习课本是难以全面涵盖高考考点的。因而,在第二轮复习中研读高考《考试大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考生只有认真细致地研读考纲,了解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及能力层级,才能在第二轮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回报。

二、步步为营,夯实基础。

在进行第二轮复习前,考生首先要选择一本和高考《考试大纲》结合比较紧密的专题复习参考书。书不在多,而在精。考生应该挑选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然后详细、系统地学习、练习。

选好资料后,考生就应根据高考《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进行复习了。这里的复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看,二是做。看,是看对高考考点的讲解。考纲上的规定和要求是大概的、笼统的,而在复习时考生要将考点细化。

看是根本,是基础;做是手段,是方式。看是第一性的,做是第二性的。而对一些难掌握的内容,则要画出来反复看,做题时要善于总结,要注意方法。

三、温故而知新,总结方法。

由于一个专题和另一个专题间联系不是很紧密,所以考生在复习新的专题时,要对过去复习过的内容不断巩固,以免遗忘。如有的考生在复习现代文阅读时,对前面复习过有关病句的内容已经忘记了,关于考纲中要求熟练掌握的6种病句类型有哪些,已模糊了。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对字音、字形和成语的考查中。针对这种现象,提醒考生一定要每天挤出一部分时间来巩固自己过去复习的内容,只有不断巩固,才能加深印象,加深理解,前面所做的努力才不会白费。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怎么写篇七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怎么写篇八

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2、吹号角(且角且走)。

借:1、借(每假借于人)2、依(愿借子杀之)3、即使(借第令毋斩)。

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3、即使。

居:1、过了(居十日)2、停留(不可久居)。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2、发动(举大计亦死)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2、具有(各具情态)。

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分别(意难决舍)3、断然(故决然舍去)。

绝:1、隔绝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开: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2、放晴(连月不开)3、打开(旁开小窗)。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苦:1、苦于(苦秦久矣)2、使……苦(苦其心志)3、愁(何苦而不平)。

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2、使……快乐(钟鼓乐之)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类:1、类似(绝类弥勒)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4、物资(利尽南海)。

隶:1、属于(世隶耕)2、跟着(隶而从者)。

良:1、真,实在(良多趣味)2、善良(此皆良实)。

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3、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鳞: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2、鱼(呷浪之鳞)。

令: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妙: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为妙绝)。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怎么写篇九

例:

(1)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2)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在这两句中的里人、疾、入、被、摄、比、谒、舍、再、引咎这十个词语,它们分别应该注解为乡人、憎恨、把列入、遭到、传唤、等到、拜见、寒舍、两次、归过失于自己。这样,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文的话,那么就应该是:

(1)(有个极其)憎恨沈周的(同)乡人,把他(沈周)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之中),于是(沈周)遭到了传唤。

(2)等到(郡守从朝廷)返回,(他特意去)沈周的寒舍拜见,(在向沈周)拜了两拜(之后),(并把招他入画工之事)归过失于自己。周老师认为:字字落实,一一对应,应该是高考古文翻译的一大体现。

例:

(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在这两句中的,讽和出是词法中的使动用法,应该注解为对暗示和让离开不使居府中,既是省略句中的使令动词的兼语省,又是状语后置句中的介词省。其完整句式应该是:不使(殴阳公)居(于)府中。而第二句中的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其实是留者省之的定语后置句。它的变句完整式应该是:桂阳民(之)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还原成本句的话,应该是:桂阳有争舟而相殴至死之民。只有将这些词法和句法给全部落实下来,那么你的译文才能正确地体现出来。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文的话,那么就应该是:

(1)陈尧咨对转运使暗示让(欧阳公)离开,不要让(他)(在)江陵府里(再)留任。

(2)桂阳有(一些为)争抢船只而互相斗殴至死的民事,(这个)案件长久没有(得到)判决。周老师认为:文言语法,一丝不苟,应该是高考古文翻译的二大体现。

例:

(1)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2)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对这两句话,我们除了要做到字词含义精确和语法知识精确之外,还要在翻译时,将上下文意自然疏通。但是,因为古文的表达简洁性,在翻成现代文时,我们还是要补入不少流畅的文字。在补充的文字上,必须加上刮号。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文的话,那么就应该是:

(1)(楚国)虞丘丞相把他(孙叔敖)推荐给楚庄王(的目的)是(想)用(他来)代替自己(啊)。

(2)楚庄王答应了他(孙叔敖的要求),(仅仅)过了半年(的时间),(楚国的)民众(就)全部自觉地提高了自己的车位(座驾)。周老师认为:上下文意,一气贯达,应该是高考古文翻译的三大体现。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怎么写篇十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语文提分第一条就是背课文。可能有些同学觉得这个没什么用,要说背,自己也背了,可是你背的火候兴许不够。背课文要把所有课后标注要求背诵的古诗词、文言文以及作者简介全部背下来,并且不能出现错别字,为默写奠定基础。

学好语文方法之二是背基础知识。除了要求背诵的课文以外,语文还会涉及到很多基础知识要背,这些也都有无条件地背诵下来,不管考试会不会考到,但作为语文常识也需要会。比如成语、字音、字形、文学常识等等。

语文学习第三是多阅读。课内文章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最好都通读一遍,课外卷子和资料短文也尽量多阅读,扩展知识面,增强语感。

第四个方法是背作文素材及语段。这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方法,作文提分不光靠平时多写,也要多背,背多了变成自己的才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语文提高分数的第五个办法是多做题多总结。语文题目做多了就会发现,很多类型的题目是有规律可言的,这些规律技巧如果直接拿来看可能理解不深刻,自己总结出来运用会更自如,答题的准确率也更高。

第六个提高成绩的方法是学会理解。语文虽然需要背诵的比较多,但做题时还是需要理解才能更好地做对题目,阅读找答案需要定位,但进一步确定答案就要分析,这时理解才是最主要的,理解出现偏差,题目就做错了,分数也就没了。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怎么写篇十一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

1、课文预习六步法:查注生词,扫清三字;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把握背景;标明段序,分清结构;画关键句,体会作用;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赏诗三步法:知人论世、译析字面、阐明主旨。

3、划分文章结构四法:依据表达方式、找寻明暗线索、依据时空顺序、依据逻辑顺序。

4、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明中心,亮出主旨;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承上启下,自然衔接;前后照应,和谐统一;侧面烘托,间接映衬;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增强语言,突出特征。

5、辨别七类文章写法:对比写法、象征写法、烘托写法、以小见大写法、先扬后抑写法、虚实结合写法、夹叙夹议写法。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怎么写篇十二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说(说,通“悦”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9、令将军与臣有?(“?”通“隙”,隔阂、嫌怨)。

10、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1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12、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13、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1、行李之往来((古义:出行的人)。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

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8、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

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投击)。

10、断其左股(古义:大腿)。

1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

12、约为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14、将军战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怎么写篇十三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动,变直)。

(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怎么写篇十四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误:生病,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误:恩德,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误:上去,正:当即。

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误:典籍,正:主管。

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误:标点,正:删改。

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有删改。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误:许多,正:称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