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先进时代楷模人物事迹汇总(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0:28:39 页码:12
最新先进时代楷模人物事迹汇总(模板9篇)
2023-11-13 00:28:39    小编:ZTFB

总结是我们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所做的努力和成果的回顾和总结。写总结时要注意结合实际,给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和提升方案。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先进时代楷模人物事迹汇总篇一

“人民的好书记,人民不会忘记你”“愿天堂没有洪水”“学姐,一路走好!请放心,会有许许多多的百色学子回到家乡,接过建设美丽壮乡的接力棒,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近日,广大群众纷纷把真切的哀思寄托给那个远去的“第一书记”,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这位“第一书记”给予了高度赞扬,“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一时间,这位“第一书记”的感人事迹火遍了媒体,刷遍了朋友圈。那么,这位“第一书记”是谁呢?她就是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的第一书记,黄文秀。仔细感悟黄文秀短暂的扶贫生涯、体会当地群众对黄文秀的真情实感,字里行间,不禁勾起我的思绪,思考良久,我想对黄文秀说,假如生命可以重来,宁愿你不要这么“火”。

你虽然轻轻地走了,但你在田间地头实干的身影深深的印在了群众的心里,也印在了我的心里。这时,我想起了那句话: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

黄文秀同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6月16日,在赶回百坭村防范洪涝灾害的路上不幸遇难,因公殉职,年仅30岁的人生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黄文秀同志在脱贫攻坚一线倾情投入,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作为一名基层扶贫干部,我们知到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时刻,在此关键时刻,黄文秀同志遇难,是百坭村人民的损失,是全国人民的重大损失。我们不能沉浸在悲痛中空喊哀悼,一个黄文秀牺牲了,千千万万个黄文秀要站起来,我们要向黄文秀同志学习,用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精神武装自己,继续投身到脱贫攻坚一线上来。

1、学习黄文秀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黄文秀同志毕业后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到边远的深度贫困村任第一书记,以扶贫事业为己任,将全部心思放在了村里,生动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

2、学习黄文秀同志饮水思源、不改本色的赤子之心。黄文秀同志在读高中时就因家境贫困接受国家资助,从此她感恩在心。黄文秀家是脱贫户,她牢记父亲“脱贫不忘共产党”的叮嘱,毕业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脱贫攻坚一线尽职尽责,青春无悔扎根基层、深情奉献回报乡土,铭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以实际行动诠释饮水思源、不改本色的赤子之心。

3、学习黄文秀同志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黄文秀同志到百坭村后,主动贴近贫困群众,不再说普通话改说方言,两个月访遍全部贫困户,与贫困群众打成一片,迅速赢得贫困群众由衷信任。她和村两委班子立足百坭村实际,发展杉木、砂糖橘等扶贫产业,带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帮助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享受政策,过上有保障的生活。在一点一滴的细致工作中展现出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

4、学习黄文秀同志心系群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为了百坭村和贫困群众脱贫,黄文秀同志经常长时间不回家,殉职当日,她割舍下患肝癌的父亲,带着愧疚毅然回村。因为太忙又经常住在村里,她的终身大事一直没有解决。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将自己的私家车开到了村里。她把脱贫攻坚事业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舍小家为大家,用生命讴歌心系群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5、学习黄文秀同志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使命担当。黄文秀同志说,对于扶贫,我们青年一代责无旁贷,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把扶贫当作新的长征,埋头苦干、持续奋斗,带领百坭村8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2.71%。她用短暂的一生、一年多的扶贫,书写出的是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使命担当。

我们身为基层党员干部、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坚守初心,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积极履职,要打通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应该俯下身去,沉下心来,了解群众诉求,敢于担当、奋发有为,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永葆初心牢记使命,就是对黄文秀同志的纪念。

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黄文秀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百色工作。2018年3月,黄文秀同志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埋头苦干。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充实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但是有些年轻干部工作在农村,生活在城市,并不能安心的扎根基层,踏实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黄文秀,学习她以村为家、以村民为亲人的思想觉悟,学习她“先当村民,再当村官”的工作理念,学习她不干出一番成绩誓不罢休的理想追求,端正态度,扎根基层,体悟磨炼,在广大的大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学习她无私奉献、服务群众的精神。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研究生,黄文秀没有一点娇气和傲慢,她能走进群众,她能和村干部积极走访调研,倾听群众的声音和诉求,驻村帮扶日记里记满了各种各样的村务小事,从农村低保、到水费电费,只要村民有需要,哪怕再小的事,她都在努力的去做。正像她经常性说的一样“只要能为村民谋一丝利益,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困难也心甘”。作为基层的党员干部就应该学习黄文秀的这种精神,牢固树立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的服务理念,真正的从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诠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

黄文秀家境贫寒,通过国家的助学政策完成了学业,她怀揣感恩之心,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入党那一刻起,她就确立了她的初心与使命:把自己的力量投入人民和国家事业中。黄文秀说:“百色是脱贫的主战场,我有什么理由不来呢?我们党是切实为群众谋发展谋幸福的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就是我的使命”。扶贫之路充满艰辛,却也是检验黄文秀的试金石,事实证明,她对党忠诚,恪守初心,得到党和人民的认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为生民立命是从古至今知识分子的担当。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仁人志士高呼“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扶贫路上的黄文秀,继承和发扬着古代知识分子这一情怀,她带领群众修建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对接市场、建立了百坭村电商服务站……在黄文秀的奔忙下,昔日的贫困山村发生了变化。2018年,百坭村8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2.88%下降到2.71%,这些成绩都见证了她为百姓谋福利,为生民立命。她用行动告诉青年朋友们,把人民装在心里,青春才能无怨无悔;为群众辛勤奉献,青春才能精彩绽放。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黄文秀把生命奉献给了百坭村,但她永远活在百坭村群众的心里。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黄文秀为榜样,要学习她坚守初心的赤子之情。在有限的生命里,黄文秀始终怀着一颗无尽的为民之心,冲在前线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党员干部要牢记和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群众解忧排难,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只有时刻永怀赤子之心,才能保持清醒,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黄文秀为榜样,要学习她甘于奉献的赤诚之情。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全身心扑在扶贫事业上,扎根基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奉献自我。党员干部要从黄文秀身上汲取甘于奉献的精神实质,始终对党对人民群众怀有一种甘于奉献勇于实干的赤诚品质,讲奉献讲实干。要以“老黄牛”精神担当尽责,树立舍小家顾大家保国家为人民的家国情怀,不计个人得失,为党为人民为国家贡献毕生力量,弘扬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

以黄文秀为榜样,要学习她勇于担当的坚强品格。黄文秀时刻牢记党的嘱托,用使命担当兑现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立下的“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党员干部要始终做到“任其职,尽其责”,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状态,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走在时代的最前列。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永不言弃,敢于担当、不怕吃苦,用实际行动诠释使命担当,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黄文秀把自己的扶贫路比喻为“新的长征”,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心中的长征”。党员干部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用榜样的无穷力量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向前,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跑出不负时代的成绩。

先进时代楷模人物事迹汇总篇二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卢永根院士的颁奖词。学习“卢永根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后,卢永根院士的事迹再次深深地打动了我。

会上卢永根院士的生前秘书赵杏娟老师从治学严谨、公私分明、勤俭节约、学习不辍、学农爱农和扶贫济困等六个方面回忆了卢院士日常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很多的小细节都让我不禁泪目。卢院士生活简朴,一生报效祖国,毕生积蓄回馈社会,这是满满的正能量。我们要向卢永根院士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向卢永根院士学习,学习他朴实的生活态度,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国热情的中国人!

先进时代楷模人物事迹汇总篇三

“我们从零起步,靠的是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和群策群力的团队协作,每一次突破都值得铭记。”张连钢说:“世界纪录不是任何人施舍给我们的,是全体队员不断超越自我、拼命干出来的!”。以下是豆花问答网话和大家分享的时代楷模先进人物事迹材料资料,提供参考,欢迎参阅。

20xx年5月11日,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青岛港诞生,开港作业便达到单机效率26.1自然箱/小时,之后这个世界纪录被6次刷新。2020年年底,单机效率已增至47.6自然箱/小时。

20xx年11月,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二期“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开港运营,再次以“中国速度”震惊世界航运界。

“我们从零起步,靠的是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和群策群力的团队协作,每一次突破都值得铭记。”张连钢说:“世界纪录不是任何人施舍给我们的,是全体队员不断超越自我、拼命干出来的!”

“仅流程测试案例就编写了5000多个,反复测试十几万次。”“连钢创新团队”项目经理窦亮说。在一次测试中,他们发现某处系统功能出现异常,但疑点有数百个,大家按流程一点点回溯,连续一周每天干到凌晨,最终找到了问题点。

开港至今,“连钢创新团队”推出了一连串耀眼的“全球首创”:全球首次研制成功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全球首次研制成功轨道吊防风“一键锚定”装置;全球首创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技术;全球首个氢+5g智慧码头……而且,经过xx3次的动态优化,自动化码头管控系统已经越来越“聪明”。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业组负责人李波清楚地记得,自动化码头运行后不久,鹿特丹世界门户码头的考察团来到青岛港,提出要到自动化码头作业现场看看,并且要求拍照、录像,很明显就是想检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成色”。

“给他们拍,让他们看!我们的技术,仅凭拍照和计算是学不走的。”李波向张连钢汇报后得到了这样的答复,自动化码头行云流水般的作业征服了曾经世界第一大港的同行。

截至目前,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受理和授权专利12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4项,发表论文70余篇,核心技术掌握在团队自己手中,这就是张连钢自信从容地让国外同行随意拍照的底气所在。

20xx年,从不邀请亚洲港口参加的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主动邀请“连钢创新团队”分享建设经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同时获评“全球自动化码头最佳效率奖”。自码头运营以来,已接待来自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余人次,成为展现中国智慧的亮丽名片。

7年披荆斩棘,为港口争气,为国家争光。

“我当时问他,刚刚做完肺癌手术,咱还这么拼吗?他跟我说,他一闭上眼睛,脑海里想的全是集装箱啊、码头啊,我就觉得港口和码头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中,我拦不住,只有选择支持。”张连钢的妻子王晓燕说,丈夫10年内做了两次肺癌手术,单位领导担心他的身体,让他缓一缓再上班。但是张连钢说他必须拼,不拼肯定干不成。

在张连钢的带领下,整个团队披星戴月、战天斗地。

项目攻坚期,团队成员管廷敬每天都忙到很晚,很少有时间去探望独居的母亲。就在首船测试前不久的一天夜里,母亲在家中意外去世。而那时的管廷敬,还在深夜加班后回家的路上。处理完母亲的后事,他又匆匆赶回码头。每每想起此事,管廷敬总会红了眼睛:“我特别对不起我妈……”

团队成员徐永宁担负着整个自动化码头数据中心的建设调试工作。关键时期,妻子确诊癌症的消息像晴天霹雳打在了他头上。领导和同事们心疼他,让他先腾出时间好好照顾妻子,但徐永宁却默默选择在医院和码头之间往返。尽管尽了最大努力,心爱的妻子还是离开了他。项目成功那天,他一个人对着大海,哭了很久。

“都食人间烟火,谁无儿女情长?生气的时候我也会埋怨他,我说你真是让自动化弄魔怔了,快让码头当你的老婆吧!”团队成员张卫的妻子姜红卫回忆说,直到20xx年10月,她受邀参观了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才终于理解这些人为什么会对自动化码头如此念念不忘,那种壮观和震撼无法用语言形容。那一刻,所有过往的辛苦、泪水、抱怨都化作了对国家的骄傲和民族的自豪。

“你问我制胜法宝是什么?作为‘土专家’,单打独斗我们可能拼不过‘洋博士’,但是我们有团队精神,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为港口争气、为国家争光的初心,大家眼往一处看,劲往一处使,越干越成熟,越干越自信。”张连钢说,7年的创新之路,7年的披荆斩棘,是他们对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生动、最鲜活的实践。

“自动化码头只占了青岛港的五分之一,还有更多的人工码头区域需要转型升级。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道路还很长,我们不会止步于此。”张连钢说。

xx93年,世界第一个自动化码头在荷兰诞生,到20xx年时已历经三代,全球建成的三四十个自动化码头设施及核心技术主要被发达国家掌控垄断。当时作为全球港口大国,中国在世界前十名集装箱大港中占据7席,但在象征全球港口最强科技的全自动甚至半自动化码头榜单上却寂寂无名。

这让位列世界集装箱第七大港的青岛港人再也坐不住了,用“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张连钢的话说,“当时就是不甘心”。20xx年2月,就是因为“不甘心”,让这位因肺癌手术尚在家休养的老码头员工在接到集团领导的电话后,不顾家人反对和医生劝阻,毅然决然地拉起20多名同样“不甘心”的青岛港技术骨干,抱着“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贡献力量”的朴素感情和坚定信念,组建起技术项目组,拉开了全面攻坚全自动化码头的序幕。

面对国外技术垄断、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大背景下,“连钢创新团队”怀揣着一颗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滚烫“中国心”,以“全自动化码头不是西方人的‘专属’,他们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样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的民族志气,打破封锁,自主创新,用3年半的时间走完了国外常规8—10年的路,建成了世界一流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并且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达产、当年盈利,其装卸效率业内持续领跑、成绩引人瞩目,创造了平均作业效率36自然箱/小时、最高作业效率43.8自然箱/小时的世界纪录,超过全球同类码头50%以上,打造了港口建设史上的奇迹,实现了综合竞争力的“弯道超车”。

从被西方技术封锁四处碰壁,到下定决心自主创新;从被外国专家质疑中国人能否自己建成自动化码头,到全球领先、亚洲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码头横空出世,在“连钢创新团队”的努力下,中国自动化码头完成华丽转身,从一个不起眼的追赶者变成了世人关注的领跑者,站上了港口自动化领域世界最前沿。

今年6月,早报曾对“连钢创新团队”事迹进行大篇幅、全景式报道。昨晚9点,记者来到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办公楼,再次采访了“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山东港口高级别专家张连钢。

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诞生,对于“连钢创新团队”来说,是值得含泪纪念的时刻;对于我来说,也是实现了毕生的夙愿。

——张连钢。

张连钢告诉记者,为了能够建设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他们团队在码头上“安家”,走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付出无数心血。张连钢回忆说:“刚接到任务时,我既兴奋又有压力。兴奋的是,建设我们国家自己的自动化码头是我20多年的夙愿,即使是在病休期间,我也一直在跟踪研究世界行业动态,而这一天终于来了!压力是,在发达国家,全自动化码头大多是‘贵族码头’,而且多数都是半自动化或局部自动化。全自动化码头无疑是全新的、更高风险的挑战,对我们来说将面临很多无法预知的困难。

全自动化码头不是西方人的“专属”,他们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样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

——张连钢。

20xx年10月,张连钢带领团队吹响项目“集结号”。在接下来的15个月时间内,张连钢带领大家先后奔赴荷兰、英国、德国、西班牙等自动化码头考察“取经”,但跑了一圈却没有求得“真经”。“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要成功还得依靠我们自己!”随后项目组千方百计搜集信息,恶补自动化码头专业知识。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上万字的考察报告,召开了数千次专题分析论证会,用计算分析、逆向推导等方法艰难推进。万涓成水,终于汇流成河。随着信息的汇总和无数次的讨论碰撞,码头轮廓在大家脑海中一点点成型,信心也在一点一点增强,靠团队协作,靠“啃硬骨头”的精神,“连钢创新团队”硬生生把国外3年的设计工作在1年内完成。

这些年,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没给爱人、女儿应有的陪伴和照顾,一直是我最大的遗憾。

——张连钢。

20xx年3月15日,自动化码头一期工程首船测试成功。张连钢说:“望着行云流水般运转的堆场,望着全程仅用xx分钟就完成了集港作业的集卡车辆,项目团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回望过去,张连钢和团队成员因为有家人的支持,才能有信心奋斗在一线。谈及未来,张连钢告诉记者:“明年山东港口青岛港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将进入下一个升级目标,港口的吞吐量、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码头自动化技术将再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全自动化码头是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被誉为“大国重器”,也被称为“贵族码头”。20xx年10月,青岛港经过反复遴选,任命了既有专业技术功底,又有一线实践经验的张连钢,担当“自动化码头筹建小组”组长。

“我23岁大学毕业就进入青岛港,37年来一直在码头上摸爬滚打。建设全自动化码头是我多年的梦想,而这一天终于来了!”接到任命时,因肺癌手术尚在家休养的张连钢兴奋得像个孩子。

立项之初,项目组成员连自动化码头是什么样都没见过。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张连钢带领大家先后奔赴荷兰、英国、德国等国外自动化码头考察“取经”,但国外同行“连捂带盖”,技术壁垒让项目组备受煎熬:不准下车,不准拍照,不提供任何数据。

“他们说凭咱们现在的技术,做出这个码头至少10年,建议我们直接购买他们的成熟技术!”随行翻译板着脸低声对张连钢说。

“仅仅一个口岸业务的小小模块,外国供应商就报了5000工时,折合人民币780万元,如果全部用国外方案总花费更是不可想象。”团队信息技术组负责人徐永宁回忆。跑了一圈,没求到“真经”,却让项目组清醒地认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还得靠自己。

自动化码头的核心技术是ecs系统,当时全球自动化码头设备控制系统的唯一供货商是荷兰tba,不仅技术不开放,还有捆绑销售等问题。掏钱买人家的东西,只能用不能动,“生病”了都不知道咋治,张连钢决定:摆脱垄断掣肘自己干,与上海振华联合开发ecs系统。

“最艰难的时候,是我们对ecs研发进行阶段评估后,发现功能根本达不到需求,几十亿元的投资可能转不起来了,开工时间也得拖后好几年。”团队it组负责人李永翠告诉记者,那天的会议室一片死寂,最后,张连钢打破沉默:“做不好,我们就排队跳海。我第一个跳!”

从那天起,项目组办公室的灯就没在晚上10点前熄灭过。10个月后,当ge资深专家simon看到项目组整体方案时大为震惊:“不可思议!我必须说,你们的模式才是最符合自动化码头建设方向的模式!”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很荣幸在10月19日晚上参加了学习“最美奋斗者”卢永根先进事迹报告会。全体辅导员、全体学生党员40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卢永根夫人徐雪宾教授、女儿卢红丁女士出席了现场。作为一个刚来到华农的学生,我总是想象着卢永根院士拿着饭盒和我们学生一起去食堂吃饭的样子,那是多么温馨有爱的画面!虽然卢永根院士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对党忠诚、对祖国无限热爱深深激励了我。在卢永根院士生前秘书、农学院赵杏娟老师的回忆中,她几度哽咽,我也湿了眼眶,卢院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着院士的崇高品格。作为一名学生,我需要做的就是始终忠于党和人民,刻苦学习,将卢院士爱党、爱国的精神和作风,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卢永根院士的颁奖词。学习“卢永根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后,卢永根院士的事迹再次深深地打动了我。

会上卢永根院士的生前秘书赵杏娟老师从治学严谨、公私分明、勤俭节约、学习不辍、学农爱农和扶贫济困等六个方面回忆了卢院士日常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很多的小细节都让我不禁泪目。卢院士生活简朴,一生报效祖国,毕生积蓄回馈社会,这是满满的正能量。我们要向卢永根院士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向卢永根院士学习,学习他朴实的生活态度,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国热情的中国人!

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他很“小气”,家里的家具都用了几十年都没换新,但他也很大气,把自己的积蓄都捐给了华农却丝毫不迟疑。报告会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是什么,让一个人如此大公无私,把平时一点一滴省下来的、一生的积蓄捐给学校,去世之后还将自己的遗体捐献?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卢永根院士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点燃你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这名老科学家,用无言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学习卢永根院士无私奉献、勤俭节约以及热衷科研的精神,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青年。

800多万的捐款,华农的这位老校长倾其一生都在为学校、为人民、为国家奉献自己。虽然卢老校长因为生病住院,我们没有在校园里遇见过乘坐校巴的他,也没有见过饭堂打饭的他,但是听卢老校长的学生说他捐款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约,身为教授,他值得我们学习!

卢校长在职期间,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新格局,在华农破格晋升8名中青年技术骨干,了人才断层的局面和排资论辈的风气。如今这些中青年技术骨干都成为了政界和学界的优秀人才。在那些人们难以看见的日日夜夜,他为学校长远发展铺就了道路。身为校长,他值得我们缅怀!

最让我忘不掉的是他对党的热爱和忠诚,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每个党员应该学习的所有品质,改革开放之后,一句“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便是他回国的全部理由,“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多么有力的一句话。身为党员,他应该受到我们敬仰!

卢永根院士代表了一位优秀党员、校长、教授应有的品质。我们会努力学习的!

2020年10月19日晚上7点,全校党员启林南教五d栋教室观看《卢永根先进事迹报告会》。卢永根,是2020年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我国著名作物遗传学家。他一生的经历为我们诠释正能量,用朴实的生活态度修饰自己。让我泪奔的是徐雪宾教授在病床前问卢院士,他们的钱怎么处理时,卢院士说捐,就这样,他们夫妇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给华南农业大学,没有给自己唯一的女儿留一分钱。这是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除此之外,卢老还签了遗体捐献卡,我觉得很少人能做到,包括我自己,为我们展示“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样子,真正是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看着他秘书在台上叙述卢老朴实一生,时不时痛哭流泪的时候,我深深地对卢老树以崇高的敬意,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一生为党的行为。卢老,一路走好!

先进时代楷模人物事迹汇总篇四

10月19日晚上7点,全校党员启林南教五d栋教室观看《卢永根先进事迹报告会》。卢永根,是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我国著名作物遗传学家。他一生的经历为我们诠释正能量,用朴实的生活态度修饰自己。让我泪奔的是徐雪宾教授在病床前问卢院士,他们的钱怎么处理时,卢院士说捐,就这样,他们夫妇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给华南农业大学,没有给自己唯一的女儿留一分钱。这是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除此之外,卢老还签了遗体捐献卡,我觉得很少人能做到,包括我自己,为我们展示“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样子,真正是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看着他秘书在台上叙述卢老朴实一生,时不时痛哭流泪的时候,我深深地对卢老树以崇高的敬意,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一生为党的行为。卢老,一路走好!

先进时代楷模人物事迹汇总篇五

“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在普洱市引起强烈反响,干部群众深受鼓舞,纷纷表示以“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为旗帜标杆,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

朱有勇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情怀深深打动了干部群众。“科技扶贫项目基地建到哪里,哪里的群众就脱贫致富,哪个村寨就整村脱贫,造福广大群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元昕说,朱有勇院士怀着对边疆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深情,扎根边疆、大爱无疆,用心、用功、用情开展了卓有成效又感人至深的科技扶贫事业。他的事迹与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是我永远的榜样和楷模。澜沧县教育科学研究室李泉说,朱有勇院士扎根基层、无私奉献,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出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当地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力。朱有勇院士与他的团队用科技的力量,带领当地人民群众把绿水青山变成了真正的“金山银山”,为我们直过民族贫困群众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我将以他为榜样,时刻牢记自身肩负的职责和使命,以身作则带领贫困乡亲发展脱贫产业的“主业”,认真持续做好科技教育扶贫工作,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澜沧县扶贫办副主任李平说,朱院士作为一名顶尖的科研工作者,能够深深地扎根于贫困地区,把论文写在边疆大地上,他鞭策着我们一线的扶贫干部砥砺前行,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农民的专家院士,是无愧于时代的楷模。作为扶贫部门的干部,将以朱院士为榜样,带领贫困群众爬山过坎,相信我们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带领广大贫困群众与全国其他同胞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普洱市委组织部组工干部万丽说,我们基层党员要以“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为旗帜标杆,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学习朱有勇院士不怕苦、不怕累,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展现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与作为。

朱有勇的事迹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扎根基层,投入脱贫攻坚事业。

3个月前,受中国工程院委派,何朝辉来到澜沧县竹塘乡,担任云山村第一书记。“与时代楷模一起奋战在扶贫一线上,我是幸福的。”何朝辉跟随朱有勇上山下田,与农民朋友大碗吃饭、大碗喝酒;看着他手把手教农户如何切薯、播种、理墒……“我深深地感悟到了他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对农民的深情厚谊,感悟到了他坚毅执著的科学精神和真诚质朴的杰出品格,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会是我终生追随的目标、学习的榜样。”戴晓海从四川大学硕士毕业后考取了选调生,回到家乡普洱市工作,今年年初,他光荣地加入了扶贫工作者的队伍,成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双相村一名驻村工作队员,他说,我们年轻的共产党员应当向朱有勇院士学习,向这样的榜样致敬,在平凡岗位上甘于奉献,把中国梦从蓝图变为现实。

先进时代楷模人物事迹汇总篇六

8月31日,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邱军同志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的称号。

邱军,生前系甘肃省华池县人民政府挂职副县长。2017年12月,37岁的邱军从中国化学工程所属东华公司来到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担任挂职副县长一职。华池县是孕育了“南梁精神”的革命老区,抱定“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的信念,邱军几乎每天都奔波在大山里,一路走着看着。在上任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邱军马不停蹄地走访调研了华池县15个乡镇、111个行政村。在与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学会了华池方言,手里的扶贫笔记更是记得密密麻麻。老百姓没有钱,邱军去争取产业扶持资金;没有养殖知识,邱军张罗着组织养殖培训;没有销路,邱军亲自跑市场。就这样,他带领着贫困户,发展起了牛养殖、沙棘、金丝皇菊等致富产业。

2017年底,华池县5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43%,实现了整县脱贫。悠悠百姓事,枝叶总关情,邱军心里装着的都是老百姓,却唯独没有自己,2018年11月,邱军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就医期间,他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一张纸条,关心的仍然是华池县各项产业的后续发展问题。2019年1月8号,邱军不幸逝世,年仅39岁。

8月31日,央视一套播出的“时代楷模”发布厅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邱军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为邱军同志的亲属代表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证书。

先进时代楷模人物事迹汇总篇七

最近几天,曲靖师范学院师生纷纷在朋友圈转发、点赞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12月2日,曲靖师范学院各学院、各部门纷纷组织师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宣部“时代楷模”朱有勇同志发布会,“把汗水洒在田野,把论文写在大地”的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在曲靖师范学院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党总支教师党员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朱有勇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精神,积极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当中。学生党员们也表示会在“时代楷模”朱有勇等的感召下,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立足自身,努力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继续教育学院教职工在收看后纷纷表示,要学习朱有勇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美术学院党总支组织部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集中收看发布会实况直播,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时代楷模”朱有勇为榜样,学习他攻坚克难的决心,无私奉献的精神,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立足自身,努力学习,多做贡献。音乐舞蹈学院师生在收看发布会实况直播时纷纷表示,向朱有勇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把个人的人生追求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潮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登科学高峰,扎实耕耘大地。

外国语学院师生纷纷表示,要向朱有勇院士学习,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忠诚担当,积极攻坚克难。20180312班学生余林芸说:“朱院士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为人质朴,我们要向他学习。”20170312班学生范雪梅说:“朱有勇院士坚持不懈,果断拒绝商家出巨资购买其研究成果,无私奉献给人民,当地农民把朱院士当成自己的恩人和亲人。他的事迹深深鼓舞着我们要努力学习,投身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中。”

5天前,他还是一位在西南边疆拉祜族自治县村寨忙于种植冬季马铃薯的“农民”。5天后,11月29日,他在北京接受颁奖成为全国时代楷模。30多年来,他研发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成为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典范。近5年,他又在云南普洱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躬耕山野科技扶贫,让上千农民学会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等种植技能,带动了一批深度贫困中的拉祜族群众脱贫致富。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跪在泥土里的农业科技工作者。

在拉祜族村寨旁一片刚种植的马铃薯地里,张六均等三个拉祜族村民手杵着锄头站在地边,全神贯注地听一位老人说话。老人蹲在地上,手握着竹竿,一边用竹竿丈量地块,一边耐心地讲解马铃薯如何规范种植。老人蹲着累了,便很自然地右腿跪在泥土里,面带微笑反复解说示范。在一旁的云山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何朝辉感动地用手机拍下了这珍贵的瞬间。这一幕发生在11月19日上午,地点在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村小组。这位65岁的老人就是朱有勇院士。

朱有勇带领中国工程院的专家和云南农业大学创新团队在澜沧竹塘乡蒿枝坝开展100亩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当年平均每亩为农户增收3000至5000元至20在全县已推广种植1万亩。朱有勇团队还应用林下三七科技成果在澜沧示范种植7305亩带动三七种植农户749户每户平均增收2.5万余元。

穿迷彩服的田间“教书匠”

中国工程院对口帮扶澜沧县开展脱贫攻坚开会商量由哪个院士来牵头这一重任。当时60岁的朱有勇毅然决然地说:“我最年轻我来干!”

朱有勇带着团队来到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在村里建立科技小院,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5年来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基地示范推广种植冬季马铃薯等作物的过程中,他发现农村群众素质性贫困突出。于是他整合云南农大教师和澜沧职中教师团队,创办了院士专家科技扶贫指导班。学员是来自全县各乡镇有脱贫致富愿望的农民,课堂就设在田间地头。从选良种栽种,到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从采收包装到产品推广,都由朱有勇等院士教授专家亲自授课。老师和学员一样,都穿着迷彩服。

“朱院士对农民和蔼可亲,没有架子,很多学员培训回家后,不仅自己种冬季马铃薯和林下三七,还带动全村群众一起种,一起增收脱贫。”竹塘乡乡长龚老五说。3年多来,澜沧院士专家科技扶贫指导班已开展了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电子商务等培训班,培养了近千名致富带头人。

“我们是教书匠,没有钱,就把科技知识教给农民,教他们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没什么了不起。”朱有勇淡淡一笑说。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建了冬季马铃薯优质高效技术体系,以来累计推广1131.2万亩,促进农民增收200多亿元。

朱有勇扶贫不为名。一个多星期前,正在澜沧各个村寨基地指导农民种植冬季马铃薯的他才得知被表彰为时代楷模。他依然平静地继续指导马铃薯种植,多方催促下,几天后他才不得不离开澜沧,前往北京领奖。

朱有勇扶贫也不为利。长期跟随朱有勇在澜沧扶贫的云南农大博士黄惠川讲了个故事,在澜沧开始推广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时,扶贫团队里起初有两种声音,有人认为研究林下三七花了10多年时间不容易,应该技术保密,通过技术转让盈利。但朱有勇坚持免费给老百姓使用技术,他说:“不能我们发财了,老百姓用不上。”

12月,朱有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大特别奖励他200万元,他毅然决定把学校奖金作为原始基金成立云南农业大学“有勇奖学基金会”。20,他又将自己获得的“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0万元捐赠基金会,激励了更多师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

12月3日,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座谈会,学习《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观看朱有勇事迹视频。实验室部分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加座谈会并畅谈学习体会。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事业,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朱有勇院士与我校交往密切,目前担任我校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实验室主任康振生院士谈道,朱有勇院士五年来奋斗于脱贫攻坚第一线,将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个人工作的核心点,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科学的办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我们要有朱有勇院士这种潜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创新的科研匠心和奋斗精神,把个人的科学梦融入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实践中,让科研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韦革宏表示,朱有勇院士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全校上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我们应当作牢记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在基础理论研究上瞄准学科前沿,产出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同时注重科研成果的落地应用,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谱写实验室新时代“顶天”和“立地”的新篇章。

“973”首席科学家黄丽丽谈道,朱有勇院士把自己变成了农民,获得了农民的信任;他又将农民变成自己,成为懂技术、能致富的农业专家。朱院士的事迹充分表明,科学家只有与人民走得更近、与广大土地走得更深,将个人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潮中,才能更好地施展人生抱负,实现人生价值。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沈锡辉表示,以前做科研时只想着做了实验,发表了文章,但科研工作很难与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朱院士的事迹为我们科研工作者指出了一个方向,尤其我们农业院校的科研工作者要走到农村里面去,这样才真正把科研成果与农民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青年长江学者王晓杰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胡小平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管清美、刘慧泉教授,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吉万全教授,实验室副主任胡银岗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郭军教授,农学院韩德俊教授,青年科研人员赵晶、聂小军,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张朝阳,高级实验师简利茹等都在座谈会上发言,回忆与朱有勇院士交往的故事,一致表示学习他的科学家精神,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作出更大贡献。

先进时代楷模人物事迹汇总篇八

12月3日,普洱市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召开。市委副书记、思茅区委书记陆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肖峰主持会议。

陆平强调,“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是普洱、是云南乃至全国脱贫攻坚战线上涌现的杰出代表,是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宣传他模范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工程院要求,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忠诚践行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忠诚品质;学习宣传他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屡获重大科研成果,用科技力量改变民族地区贫困落后面貌的感人事迹;学习宣传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质朴情怀。

陆平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迅速掀起学习宣传“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先进事迹的热潮,加大宣传报道力度,用朱有勇院士的精神和行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要求,一鼓作气,攻坚克难,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要对照先进典型、先进榜样,找差距抓落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推动落实的强大动力,不断汇聚推进普洱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谱写好实现中国梦的普洱新篇章。

肖峰就深入学习好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做好全市人才工作提出了要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一是学习朱有勇矢志不渝坚守初心的奉献精神。

朱有勇是一名已经迈入花甲之年的科技工作者,也是一名有着38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数年如一日始终不忘初心使命,扎根云岭大地,奉献“三农”事业,把脱贫攻坚当作自己的主战场,尽心竭力为农民群众解难题、谋幸福。在朱有勇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奉献的底色,是卓越的追求。

向朱有勇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矢志不渝、初心永恒的执着精神,学习他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是学习朱有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民情怀。

“没有让老百姓享受到科技成果,就是我的失职”。朱有勇的这句话,道出了他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深厚感情。朱有勇之所以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农民院士”,正是因为他始终心系群众、紧贴群众、关爱群众、帮助群众,他奋斗的目标就是为了让一家家农民富起来、一个个村寨脱贫。在朱有勇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为民本色,是一腔爱民热血。

向朱有勇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争做无愧于时代的人民公仆。

三是学习朱有勇知难而上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

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朱有勇先进事迹的重要内容,面对“三农”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尤其是脱贫攻坚的紧迫任务,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朱有勇同志展现出来的是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朱有勇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技工作者的刻苦钻研精神,更看到了一名党员干部的顽强拼搏精神。

向朱有勇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使命担当。

12月2日,中央宣传部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消息,让云南农业大学师生深受鼓舞、倍感自豪。800余名师生聚集在文韵堂观看《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大家跟随镜头见证了朱有勇院士的“高光时刻”,见证了朱有勇学农为农的使命与担当,坚定了自己在新时代强农兴农的信心与决心。

校党委书记吴伯志说,中宣部授予朱有勇院士“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这既是对朱有勇院士的高度褒扬,也是对全校师生的极大鼓舞。朱有勇院士40年如一日,坚持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用科技成果助力脱贫攻坚,以实际行动践行守初心、担使命的共产党员本色。他激励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的重要嘱托,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勇登科学高峰,扎实耕耘大地,书写云南农业大学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的发展新篇。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彭德远谈到,学习朱有勇院士,就要学习他坚守为人民吃饱饭、谋幸福的初心不改,学习他坚定用知识、用科技改变农民命运的使命不移,学习他坚持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写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把个人的人生追求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潮中。

校团委书记李杰庆表示,朱有勇院士数十年如一日地以庄稼为伴,以农民为友,时刻怀揣科学报国梦想,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的精神,激励我们广大青年教师、青年学子用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委统战部部长、组织部副部长严明杰这样记录下对朱有勇院士科技扶贫先进事迹的感悟——敢于顶天,甘于立地;身担使命,脚踏实地;手上有招,心中有民!向时代楷模、身边典型云南农业大学老校长朱有勇院士学习!

朱有勇院士扎根云岭大地,立德树人、强农兴农、扶贫扶志的故事让热带作物学院教师普惠娟很感动。她说,“让农民过得好一点、农业变得强一点、农村变得美一点”是他最朴素的追求。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汗水洒在田野里,把幸福种在农民的心坎上。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级农学专业玉应罕回想起朱有勇院士在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上举着土豆的照片,仍印象深刻。她说,朱有勇院士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信仰坚定的优秀共产党员,何为矢志创新的科技工作者,何为筑梦育人的人民教师。在朱院士崇高的科学情操和家国情怀熏陶之下,云农学子必定坚定初心、奋勇前进。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研究生马一鸣说,朱院士让我们找到了见德思齐的榜样。我们要在朱院士的带领下,在“朱有勇精神”的影响下,接好服务“三农”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接力棒,把新时代的使命放在心上,把新时代的责任扛在肩上,坚守“厚德博学、明理尚农”校训,在脱贫攻坚战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际学院2019级国际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专业方苾娴谈到,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用自己所学带领村民走向致富之路,朱有勇院士向我们展示了学以致用的最高境界。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投身于扶贫工作,扎根土地,服务人民,真正做到了身上有土,脚上有泥,心中有爱。“时代楷模”这一称号,朱有勇院士当之无愧!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张权认为,朱院士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先进事迹,是我们云农学子上过的最生动、最深刻的一堂课。他带领团队奋斗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扎根大地,心系农业,服务农民。他是云农之光,更是云南人的骄傲,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

热带作物学院2019级文秘专业李青翔说,朱院士带着科技成果深入边远贫困山村,带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民脱贫致富,主动学习拉祜语,与老乡同食同住,用一颗真诚的心赢得了当地人民的信任和尊敬。朱院士情系“三农”,默默奉献,深刻展现了云农人的农民情结、大地情怀。

近几天的云南农业大学师生、校友们的朋友圈也都因“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刷屏,齐齐为朱院士点赞。大家都说,作为一名农大学子,对朱有勇院士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可是当在中央电视台看到朱院士光荣接过“时代楷模”奖牌时,仍感动得热泪盈眶。朱院士用亲身经历向我们讲述着一位学者,如何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发挥云农人力量。朱院士始终坚持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他不仅给老乡留下价值10亿元的专利技术,他还给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奉献与奋斗的精神!

先进时代楷模人物事迹汇总篇九

重读张富清老人的生平经历,于平凡中感悟身为中国*人的光荣伟大;体味张富清老人的动人话语,于点滴中催发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使命。

“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装上假肢,顽强地站了起来。现在,他95岁,仍然坚持学习。他说:“人离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离休。”作为一名中国*党员,张富清用自己的行动见证了自己的铮铮誓言,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身为*员的初心和使命。

朴实纯粹,淡泊名利。深藏战功63年,因为一次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这位老人才重新被人们认识。谁曾想这位平时默默无闻的张富清竟是立下赫赫战功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这让当时负责信息采集登记人员都为之震惊。每当提起70年前牺牲的战友,老人泪眼婆娑:“我的战功,和他们的贡献相比,差得很远;我现在人还在,生活等各方面都比他们享受得多,还有什么理由向组织提要求?”甘于贫苦,淡泊名利,装修、家具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老样式,平日生活更是将勤俭节约融入了生活的点滴。在面对儿女工作时,时任革委会负责领导的张富清毅然让儿女下乡锻炼,到祖国更需要的地方历练成长,甚至在晚年患白内障进行手术时也只是选择了一副的晶体,而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老人用他的淳朴淡泊彰显了*员的高尚品格。

……为来凤县带来了新气象,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见证了*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正是有无数像张富清老人一样的人为我们负重前行默默付出,他们用鲜血和汗水捍卫了我们的建设成果,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党员的无限忠诚,这一切的一切也将不断地激励着我们新的一代继续向前,以无数英模先辈为榜样凝聚成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为祖国的明天不懈奋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