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供应链运营管理论文简短(汇总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2:26:01 页码:8
最新供应链运营管理论文简短(汇总10篇)
2023-11-19 12:26:01    小编:ZTFB

爱情和婚姻是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旅程,需要用心经营。在写总结时,我们需要有客观的态度,客观地总结自己的表现和不足。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供应链运营管理论文简短篇一

供应链管理的看法与风险以及对策上了一学期的课,对供应链管理也有了一些看法与认识。()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信息扭曲、市场不确定性以及其他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变化,而导致各种风险的存在。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与方法,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在给企业带来价值与竞争力的同时也增加了供应链上企业的风险。因此,对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在新形势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什么是供应链风险。

企业运营中存在许多的诸如需求不确定、信息不对称以及供应商不稳定等因素,而且供应链网络上的企业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任何企业出现问题都有可能波及和影响其他企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甚而导致供应链的破裂和失败。因此,供应链风险因为这些不确定因素应运而生。供应链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影响,它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和损失。供应链风险管理是通过识别、估计供应链风险,并在这个基础上有效控制供应链风险,通过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统筹处理供应链风险,并对供应链风险的处理建立监控与反应机制的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方法,其目标包含损失前的管理目标和损失后的管理目标。损失前的管理目标是避免或缩小损失的发生;损失后的管理目标则是及时恢复到损失前的状态,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完整目标。

三、关于供应链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有效进行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首要阶段。风险识别是发现隐藏风险,分析供应链的每个环节、所有参与主体及其所处在的环境,找出可能影响供应链的风险因素,掌握风险特征,确定风险来源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供应链风险的体现形式很多,任何对供应链的运行有潜在影响的因素都可以看做其体现。从一般的供应链运作的风险出发,供应链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供应链系统的信息传输错误。这是由于人为或其他客观因素导致的风险,如it技术的缺陷、网络传输速度、服务器的稳定性和运行速度、软件设计中的缺陷以及信息传递方面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互联网规模越渐扩大,供应链已成为广大企业的运作模式,而不再是拥有强大资金实力的少数大型企业的专利。而且供应链规模越大,结构越趋复杂,供应链上发生信息错误的机会也就越多。

独自决定本企业的运行使得先前的约定和合同失效谈判机制破坏这样就会对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一旦出现该情况整条供应链就会崩溃。第三供应链成员企业文化差异方面的不确定性。供应链为了得到高额利润供应链中的各成员在地理位置上跨度很大其通常不会局限于某一区域它们往往会统筹策划。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的战略整体联盟其往往区别于某个单个的企业文化但是其又受到单个企业独特的文化影响因此这就导致了整个供应链上企业的文化具有迟滞性。在企业经营理念和文化制度上和在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等方面都具有着明显的迟滞性。不同的企业文化会导致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从而采取有差异的处理手法最后产生不同的结果。各企业的管理理念、价值观、企业目标、员工素质等各有特色全球供应链还存在地区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供应链目标的实现是潜在的风险之一。第四信息的不对称性。在供应链中从上游到下游节点企业数目众多要使供应链能够担负起对最终用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前提条件是供应链必须建立起一条贯穿所有节点企业的信息高速公路。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把与供应链运作有关的信息实时传送到信息高速公路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总集成使节点企业在任何状态下都知晓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同时进行快速反应。但实际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相关信息当作商业秘密加以封闭不愿与上、下游企业共享结果导致整个供应链的信息不能顺畅流通信息不对称与信息流阻塞就会客观存在信息风险也会随之产生。例如对于供应链管理来说由于上下游企业信息的不对称性上游企业往往存储比下游企业需求量大的货物这样需求量的逐级放大就会产生“牛鞭效应”。库存量的过多是供应链的潜在风险之一也是风险管理的。

四、应对策略。

为了保证供应链的稳定和正常运行,企业必须针对供应链运作的环境、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等,分析和找出可能存在的任何风险,并对各种风险及其特征及时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防范策略,保证供应链运行状况时刻处于被有效的监控状态,防止风险的发生。针对潜伏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一旦有灾难发生,尽量是损失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一)柔性化的防范策略。

柔性化策略是消除有外界环境产生的不确定性的一种重要手段。供应链合作中需求和供给方面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企业或供应链成员特别是主要成员采用这种策略,可以将由不确定因素引起的风险限制到最小。首先,通过设施转移来降低不确定性引起的风险。如,在设计供应链时,考虑利用当地的工厂或具有不同优势的配送中心等,一旦外部环境又不确定性因素发生,这些具有柔性的工厂或配送中心的利用或放弃,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屏蔽风险的作用。其次,是产品的转移。由于柔性化策略使工厂分布在世界各地,可以根据生产环境将某些成本高、收益低的产品转移到成本和收益有更大优势的工厂去。

(二)与供应链成员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为了确保供应链中供给渠道或产品供应的稳定,企业需要努力与供应商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一种信任、合作、开放性交流的供应链长期关系,加强与伙伴之间的信息互动和共享,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了预防风险,企业还需要发展多种供给方式、多地域的供应渠道,加强对供应商的供货情况进行跟踪与评价,一旦发现供应链渠道出现问题,可及时调整供应链战略,以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

(三)制定多发时间应急预案。

供应链是多环节、多通道的复杂系统,它的风险防范和应急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过程,必须从多方面、多层次上加以考虑。在平时的供应链运作中,企业就需要预先制定处理突发事件的对策和紧急处理方法,对于一些偶发但破坏性大的风险,可预先制定应变措施,避免临渴掘井,手忙脚乱,减少乃至避免灾难给供应链及其成员带来严重后果。这样,在预警系统发出预警后,企业可以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有所准备,通过预先制定的策略和步骤来化解风险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四)防范信息风险。

防范信息风险需要供应链企业间建立多种信息传递渠道,实现供应链成员间的实时信息交流和共享。由于全球化的供应链网络结构以及链上成员间的业务关系都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支持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和通信手段等,能确保供应链上的数据完整、可靠、安全和快速地传递,并得到处理;需要有搞可靠性能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来加强各成员间交流和共享,消除信息的失真,优化决策过程,从而降低不确定性应诉的干扰,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五)采用外包策略分散风险。

将生产业务交于外包商,同时将可能发生的风险也分散开来一样,采用业务外包的方式可以降低委托方的经营风险。但这种风险并不是从根本上消除了,而是原封不动地转移给了外包商,使外包商的风险程度因此而相应增加,他们同样需要去规避这些风险。

(六)加强日常风险管理。

平并超过特定的“临界值”,发出预警信号,企业则按照预先制定的防范措施对事件进行处理和补救。

在供应链管理下应该减少以上几种风险,把风险做到最低,这样才能够把供应链管理做好。现在供应链管理越来越重要,它能够实现最佳业务绩效,从而增强整个公司业务的表现。高效的供应链设计、供应成员之间的信息分享、库存的可见性和生产的良好协调会使库存水平降低、运输作业更为有效,并改善订单实现率及其它一些关键的业务功能。所以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把供应链管理的很好,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够使得利益最大化。在供应链管理下应该减少以上几种风险,把风险做到最低,这样才能够把供应链管理做好。

文档为doc格式。

供应链运营管理论文简短篇二

[关键词】百货连锁;营运模式;采购管理;人员培训;差异化定位。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百货连锁企业起步晚,发展较缓慢,而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百货连锁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全球经济化的发展下,国外的百货连锁企业涌入国内,为国内的百货连锁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但同时,因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购物的需求越来越高,我国的百货连锁企业发展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面对冲击与机遇,我国百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经受住国外百货连锁的冲击,迎着国内发展机遇迎难而上,开创新的发展局面,是我国百货连锁企业深思的问题,而这之中,提升百货连锁企业的运营管理是重要的突破口。

(一)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百货企业连锁经营的模式,是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很多优势。百货企业连锁经营模式将品牌优势联合起来,并且因为不需要直接生产产品,大大的降低了资金的流动和劳务成本,也不会出现大量库存积压,造成库存压力。并且能够快速感知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品牌和营销策略,能够极大的降低经营的风险。但是百货企业连锁经营的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现代化的百货连锁企业是统一的经营模式,虽然在全国都有连锁店,但是全国的连锁店都采用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的经营战略,然而因为地域间的差异,会有相对不同的目标客户群,还受门店位置等的影响,各门店之间的盈利是不同的,统一模式的经营不一定适应所有区域的所有门店和所有的目标客户群。且百货连锁企业是做中高档产品的,所以规模大,前期投资运营成本高,任何运营管理决策的影响都非常大,因此百货连锁企业的在运营管理上非常复杂,难度也非常大。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更对百货连锁企业的运营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

(二)百货连锁企业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

为应对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百货连锁企业在全国的覆盖面是想对较广的,因此百货连锁企业在人员管理方面的分散性就比较大,增加了人员管理方面的难点。比如人员管理的分散性和集中性如何合理兼顾,连锁企业人员管理的统一性和地域的差异性如何协调等,然而国内的很多百货连锁企业还没有非常完善的人员管理机制,人员管理还不够科学有效。同时,百货连锁企业又属于劳动密集性行业。百货门店需要大量的店员即店面的销售人员,这么多的销售人员就需要合理的管理和协调,因此百货连锁企业在人力成本上的支出比较大,也是百货连锁企业人员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百货连锁企业的员工层次和水平是不一致的,员工的销售水平、素质、服务态度跨度较大。工作人员的水平和对客户的服务态度从而形成的客户对企业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营业额。销售知识和商品知识都比较欠缺,整体水平不高。

人员流动性大,特别是基层门店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基层服务人员对企业认同度和服务意识不强,企业的培训又跟不上,因此流动性非常大。薪资、工作状态和培养机制等的影响,使百货连锁企业人才资源比较短缺。现今大多数的百货连锁企业还没有系统的规范解决从业人员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从工作人员的商品知识、销售知识、礼仪、服务态度等没有系统的培训,总部在管理人才的供应上不足,所以影响了整个百货连锁企业的运营管理。

(三)采购与供应链的运营管理存在问题。

在百货连锁企业中,供应链的管理是非常关键的部分,百货业从传统运营模式变革到连锁经营模式,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供应链变革。百货连锁企业要求实现供应链的管理。供应链的管理是实现百货连锁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百货连锁企业的统一经营模式,比如统一配送、采购、信息管理等,就必须要有高效的合理的供应链的管理来支持连锁经营模式的发展。从实际情况看,百货店的供应管理相对于超市等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百货公司在供应方面的商品控制和价格控制比较低,从而获取的利润是比较低,不能从供应链上为u百货企业带来大规模的经济效益,因此供应链的管理仍需加强。百货连锁企业的采购对百货企业的商品类型,商品成本、对市场的适应力和在同行之间的竞争力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百货公司的采购运营管理制度对整个百货企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来说,百货连锁企业的采购流程和制度还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采购与供应商之间的管理不协调,采购成本大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着百货连锁企业的发展。

(一)居民消费力的变化和地方保护主义促使提升运营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更追求个性和新奇,在百货商品的消费方面比例有所下降,加之人们的投资及观念加强,会减少一些消费上的支出转为投资方面,这种对居民消费力的分解会影响百货连锁企业的发展,因此促使百货连锁企业提升于运营管理能力,创新营销方式,刺激居民在百货方面的消费。除了居民消费力的变化之外,一些地区对本地企业发展的保护,也使得百货连锁企业的发展和扩展受到阻碍。因此必须提升百货连锁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突破发展阻碍。

(二)差异化促使提升运营管理。

为了取得规模性的经济效益,百货连锁企业的发展覆盖了全国各地,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区域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除了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还有气候、地理位置、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差异。百货连锁企业在跨地域的扩展本来就是难度比较大的,加大了经营的风险。因此对于百货连锁企业来说,为了能够适应消费的差异化,必须要提升运营管理。

(三)年轻化群体的网络购物带来的压力促使提升运营管理。

近几年网络购物盛行,网络购物成本低,送货上门便利服务吸引力大部分的年轻化群体,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选择网络购物,淘宝、天猫、京东、唯品会等网络购物平台的交易额增长迅速,且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这种新的购物模式,大大的分割了市场,给百货连锁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百货连锁店也有着本身品牌的影响力和自身的优势,因此必须提升百货连锁企业的运营管理,发挥自身的优势,突破发展瓶颈,应对发展冲击。

根据企业需求,规划企业的人才培训,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训制度,解决百货连锁企业管理人才供应上的不足。除了管理人员的培训,更要注重基层员工的培训,特别是增强基层员工对商品的知识,销售的能力,服务技能和态度等各个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百货连锁企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提升企业运营的方式和管理的能力。

(二)加强供应商、好采购运营的有效管理。

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指导思想,加强供应商管理,百货连锁企业需要建立统一的供应渠道,因此在管理上比较复杂,难度也比较大。因此要制定一套适应企业的需要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引进供应商的机制,从供应商的选择,品牌的选择等方面控制供应商的成本,从而提高百货连锁企业的经营利润。

百货公司的采购运营管理制度对整个百货企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提升百货连锁企业的采购运营管理方面,要明确采购的分工和责任制度,优化采购的流程和管理,根据企业情况,对流程和管理进行科学化的设计。加强供应商管理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做好采购供应的记录和分析,降低供应商方面的成本。

(三)学习先进的连锁经营理念,加强信息化建设。

相对于国外百货连锁企业的发展,我国的百货连锁企业发展很不完善,所以在提升运营管理方面要注重学习国外先进的百货连锁经营理念,借鉴其发展的优点和更合理的方式、方法,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建立起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

百货连锁企业需要有自己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采购信息管理、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经营销售信息、市场信息管理系统,从大数据上建立企业信息系统,形成采购、物流配送,销售、市场需求信息的无缝对接,根据信息系统分析与企业建设更有利的方向,为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和相关决策提供支持,因此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提升运营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运营管理上注重差异化的定位、营销和管理。

传统的百货经营同质化非常严重,然而因为各个地域的不同,百货业市场的消费差异性比较大,而且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消费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也强调个性化,因此百货连锁企业要避免多个连锁店千篇一面的同质化问题。在不同的区域中,百货连锁店的设计和商品应该更加多元化,更加针对性的适应当地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更加本土化。

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不同的目标客户群,实行差异化的定位。在百货店招商,供应商的选择、采购以及营销方式上实行差异化的管理。要保持百货连锁企业的经营活力,即要保持经营管理上的统一性,又要注重差异化的管理,尊重客户群体的差异性。在营销手段上更加注重差异化的方式,迎合注重个性化的目标客户群,从而提升百货连锁企业的运营管理。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下,面对人们的消费需求的增长的机遇和国外连锁百货企业的发展的冲击,为促进国阿百货连锁企业的发展,提升运营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百货连锁企业的经营模式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环境不断变革,一成不变的模式是不会取得进步甚至是会被淘汰的,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发展的活力,不断提升运营管理的能力,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不断发展完善自己,才台邑更好的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应对市场的冲击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张芳华,百货连锁中特色再造[j]。上海商业,20xx(11)。

[2】余翊中,南京新百中心店经营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xx。

[3]蒋璐,面对电商冲击实体百货企业经营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xx(5)。

供应链运营管理论文简短篇三

摘要:。

本文界定了供应链文化与供应链文化风险等概念,探讨了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基本特征与消极影响,提出了防范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对策。

供应链的概念,最早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中关于“价值链”的概念。因此,可以把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由三个或更多的参与产品、服务、财务和信息等、在供应商和顾客之间双向流动的实体(组织或个人)组成的集合。

对上述定义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确定供应链复杂性的三种水平:简单供应链,扩展供应链与复杂供应链。简单供应链,由一个生产企业、一个供应商和一个消费者组成,共同参与上游和(或)下游产品、服务、财务和(或)信息流动;扩展供应链,还包括直接供应商和直接顾客对上述活动的参与;复杂供应链,包括从最初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之间所有实体对上述活动的参与。

凯吉彼得和夏皮罗罗伊分别于1983年和1984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首先使用了供应管理这一说法,但并没有给它明确的定义。后来,供应链管理(scm)的概念、基本思想和相关理论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1986年物流管理委员会(clm)对scm作了定义,即scm是一种关于企业外部顾客和供应商的物流管理。在这一定义中,将供应链管理视为物流管理的一种形式,可能是由于物流管理也是企业的一个功能模块,它也有关于资源和信息流管理的因素,这些都和供应链相互交织。

目前,供应链管理的定义见仁见智。供应链管理涵盖了多个企业、多种商业活动,以及这些商业活动在供应链内部进行的跨部门、跨企业的协调过程,因此可以定义为:供应链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对供应链内某一企业内部与跨企业之间的传统业务职能和跨越这些职能所采取的合作策略,进行系统性、战略性的协调。

二、供应链文化与供应链文化风险。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为农耕和对植物的培育。在中国古籍中,“文化”一般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

在近代,给文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泰勒出版了他的最有名的代表作《原始文化》,书中写道:“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现在,文化一词通常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供应链文化,是指在供应链长期实践中所形成并被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普遍认同的,以核心企业的企业文化为基础,以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优和较高的客户满意度为宗旨,以合作互利等价值理念为核心的联盟文化。

供应链文化风险,是供应链在运作过程中各节点企业文化受民族、地域、行业等方面的差异与文化交汇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供应链不能正常运转、偏离预定目标,甚至导致供应链合作关系破裂的可能性。供应链文化风险可以分为4个层次:器物层面的文化风险,比如因产品造型、外观和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引起的风险;行为层面的文化风险,例如各节点企业之间在经营、宣传教育、人际关系活动中产生的风险;制度层面的文化风险,比如因各节点企业的领导体制、规章制度和纪律等的差异引发的风险;观念层面的文化风险,例如因各节点企业不同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企业群体意识、职工素质和传统而引发的风险。

三、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基本特征。

(一)客观性。

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同的企业,由于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在供应链形成、调整与发展中,各节点企业之间资源、结构的整合,必然引发企业文化理念等方面的碰撞,如果不能正确识别和有效防范,就可能导致供应链不能正常运作,甚至合作关系破裂。一般来说,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客观性源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区域或行业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以其所在国家、民族、区域或行业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因此供应链文化风险是我们必然面对的事实。

(二)影响的两重性。

供应链文化风险与机遇是共生的。可以说,供应链文化风险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面对此种风险,如果未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措施不当,就会使供应链整体及其各节点企业的实际结果与预期发生背离,甚至导致供应链合作关系的破裂;另一方面,这种风险也带来了机遇,可能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并由此带来额外的收益。因此,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善于在此种风险里发现机遇,使供应链整体及其各节点企业更富有生机与活力,最终将风险转化为收益。

(三)多样、复杂性。

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多样性、复杂性源于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多变,并通过语言、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综合体现。因而,供应链文化风险常常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沟通不畅、人员之间的误解、制度的差异、观念的冲突等,而且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并处在动态变化之中。正确地理解和分析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多样性、复杂性,是有效地识别这种风险的基本前提。

(四)隐蔽性。

供应链文化经过供应链发展过程的积淀,主要处于深层次无形的观念领域,这决定了供应链文化风险的隐蔽性。其隐蔽性使人们不容易注意到风险的存在,而容易在各种活动中蒙受损失。当然,是否真的蒙受损失却是有条件的,即当促使风险事件发生的条件或环境变成现实,风险才从隐蔽状态凸现出来,成为风险事件。

(五)持续性。

文化风险属于观念形态方面的风险,是一种价值危机和信任危机。与因汇率、利率、市场需求波动等引起的其他风险相比,因文化差异引起的风险渗透力强、错综复杂,一般来说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

(六)可测控性。

能够预测、识别和控制是风险的共同特征。虽然供应链文化风险触及深层次的观念领域,但它仍然是可驾驭的。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对可能发生的供应链文化风险进行预测、估量和评价,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其风险。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相应的防范、管理等措施。

四、供应链文化风险防范对策。

(一)重视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和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一定社会生活中,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我文化的方位,并自觉地以组织文化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文化行为。

为了防范供应链文化风险,应当重视文化认同,从而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及其成员能够以供应链文化与本企业文化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文化行为。而重视文化认同,需要发展跨文化沟通与跨文化理解的技能技巧。实践经验反复证明,一个跨国家、跨民族、跨地域或跨行业供应链的成功,离不开各节点企业跨文化沟通,而这种沟通要有一定的机制。因此,各节点企业应当有意识地建立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的组织与渠道;一个供应链的成功,还离不开各节点企业跨文化理解。跨文化理解有如下含义:理解他文化首先必须理解自己的文化,包括其优点和缺点;善于文化移情,理解他文化。“移情”最初是一个美学概念。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早就注意到移情现象。最早使用“移情”一词的是19世纪德国美学家劳伯特费肖尔。对移情方面研究贡献较大的是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什么是移情呢?从本来意义上简单地说,移情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来看事物和思考问题。上文所说的文化移情,就是在考察他文化时主体自觉转换文化立场,有意识地超越自身原有文化的框架模式,而从他文化的角度去感受、领悟和学习他文化。

(二)进行文化整合。

供应链文化风险的防范,主要是进行供应链文化整合,即在供应链构建与运作过程中,使相异或矛盾的各节点企业文化在相互适应、认同后形成一种和谐的文化体系。供应链文化整合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注入式。

这种模式适合于核心企业文化有比较优势的供应链。整合时,核心企业将本企业文化输入链上其他企业,即以核心企业文化为主导,链上其他企业原有文化被整合为符合核心企业价值观的文化体系。

2、相互渗透式。

此种模式适合于由各自具有独特文化优势的企业构成的供应链。在强势企业之间构建供应链时,如果各方都有令人自豪而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且彼此不存在很大差异,能够通过沟通、交流,相互学习与吸收他方文化的优点,那么各企业文化经过相互补充和协调,就会形成新的相互渗透的企业文化。

3、创新式。

如果是弱势文化企业之间构成供应链,就可以此为契机重塑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共同努力,摒弃原有企业文化中的劣质部分,保留其优质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形成有利于供应链整体及其各节点企业发展的新型企业文化。当然,这种创新文化的形成,难度较大,需要的时间较长,成本也较高。

4、保留式。

该模式适用于由中小企业构建的比较松散的供应链。假如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都是弱势企业,彼此文化背景和组织文化风格相异,而且企业之间分布松散,又只在少数领域合作,人员交往较少,文化不协同也不会引起很大的矛盾冲突,那么各节点企业可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而保持自身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三)制定文化风险管理策略。

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应当把风险管理的任务集中到一个专职部门,由其负责本企业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等业务。链上企业在制定风险管理战略计划时,除了要对政治风险、金融风险等给予充分的重视外,还要把文化风险纳入整个风险管理战略计划中。

综上所述,根据不同的文化现状及其可能包含的风险,链上企业可以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如强化共同目标、进行跨文化培训等。当供应链内部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摩擦和冲突时,各节点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的决策者应当遵循供应链合作互利等价值理念,运用其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加强内部人员对供应链共同目标的认识与理解。在此基础上,相互协调,减少文化摩擦,使供应链得以高效运作。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进行跨文化培训是跨国家、跨民族供应链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业务活动中防范文化风险的有效工具。为了加强企业及其员工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与适应能力,促进其沟通与理解,应当进行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对合作伙伴的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认识、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培训,语言培训,跨文化沟通与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对合作伙伴的先进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的培训等等。通过跨文化培训不仅可以防范文化风险,而且可以提高决策效率、促进信息沟通、增强供应链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黄震海.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及其战略[j].改革与战略,20xx(3)。

2、泰勒著.蔡江农译.原始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修辞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供应链运营管理论文简短篇四

从我国现有合资铁路公司经营方式看,我国的合资铁路主要由成立的合资铁路公司自管自营,少部分采用与铁路局联合经营或由铁路局承包经营。合资铁路在我国路网扩张、缓解运能紧张、铁路投融资市场化改革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根据我国合资铁路运营特点和路网分布,合资铁路主要分为:资源开发型合资铁路(朔黄铁路等)、路网联络线或干线合资铁路(三茂铁路、广深铁路等)、路网末梢合资铁路(广西沿海铁路等)。有些资源开发型铁路如朔黄铁路采用“小业主、大社会”的运营管理方式,许多专业性强的运营业务采用外包的方式进行(如机车竞争上线、车辆维护外委等);因其充足的运量、并保留核心的的运输自主权,朔黄合资铁路公司相比众多的合资铁路公司经营效益比较好。而一些路网干线或联络线由于其是集“融资、建设、经营、还贷”于一体的自管自营的运营管理模式,本身带有“自闭性”,既有先天不足—负债建路,又有后天不足—负债经营。虽然有国铁的分流政策,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原铁道部作为全国合资铁路的最大投资者,国铁不可能不顾自身的企业利润而一直让利给合资铁路,这并不是决策者的错误,而是由既有体制造成的。路网末梢合资铁路经营状况更是不容乐观,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中长期发展规划铁路建设不在是以路网联络线和末梢线路为主,而是我国铁路网主要干线和区域大通道。随着铁路发展政策的改变,四种类型铁路发展权力的下方,目前合资铁路已经成为我国铁路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如何针对合资铁路的不同类型、采取合适的运营模式、提高合资铁路的管理效率,改善合资铁路公司经营状况,已成为当前合资铁路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该文拟结合河北省城际铁路的建设,探讨城际客运合资铁路公司管理模式的适用性,为河北省城际铁路的运营管理提供模式参考。

2.1城际铁路投融资。

城际铁路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根据统计数据,城际铁路在建线路平均每公里投资额为1.46亿元,例如京张城际铁路建设期需投入236.2亿元,京承城际铁路建设期需投资1245亿元,而国家投资(铁路基本建设资金)只有五六百亿元,无异杯水车薪。所以城际铁路建设需要巨大的资本作为后盾。作为铁路投融资市场化改革的产物,城际铁路合资公司在筹措建设资金时,应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融资模式,建立多元化融资平台,比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bot模式、引入地方资金、民间资本,并考虑债券、股票等融资工具。国务院已经明确地指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领域。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城际铁路建设,形成多元资本合资建路的局面。朔黄铁路是我国合资铁路的典型代表,它是国家实行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合资建路的产物,采用负债经营的风险约束、运营还债的回收机制,形成强大的体制优势。朔黄铁路公司由中国神华集团(占股比52.7%)、中铁建设开发中心(占股比41.2%)、河北建投公司(占股比为6.1%)三方共同出资组建。资本的结构比例决定合资铁路公司的运营管理模式,谁控股,谁就拥有对其经营的话语权。资本结构中主要是中国神华集团等国企,不再是铁道部,所以朔黄铁路采用了具有自我创新的管理模式。将运营设备招标外包、竞争上路;保留完整的运营权,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朔黄铁路不与国铁联网运行、资产边界清晰、基本上不与国家路网结算、运输调度基本不受国铁影响的经营特点,同时由于运量充足,自20xx年5月18日运营以来,运量每年以千万吨级速度增长。截止20xx年,累计运输159069万吨,累计实现运输收入1000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已成为目前己投入运营合资铁路中的投资最大、技术装备水平最高、合资铁路公司经营效益最好的合资铁路。

委托经营是典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验模式,托管双方通过契约约定实现各自的目的,委托人拥有最终的所有权,受托人拥有受托资产的经营管理权和收益分配权。在合资铁路发展模式下,城际铁路的运输经营主要实行委托运输管理,即依据国家及原铁道部有关铁路运输管理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本着平等自愿、互利共赢的原则,经委托方与受托方(城际铁路公司和铁路局)协商一致,将城际铁路的运输设施设备的专业化管理、运输生产业务全部或部分委托给铁路局进行管理。朔黄铁路是部分委托运营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朔黄铁路实现了企业办铁路、建运合一的目标,在充分吸取国内外铁路运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朔黄铁路公司外部实际环境,根据我国铁路市场化改革经验,大胆创新,形成了“规范运作,自主经营;网运分离,联合运输;统分贯融,保障综合”为特色的“朔黄模式”。朔黄铁路公司采用部分委托运营管理模式,并没有将铁路运营权委托出去,所有被委托主体在从事委托业务时都必须要服从朔黄铁路公司的统一指挥。因此,朔黄铁路公司具有完整的铁路运营权,采用的是自主经营的运营方式。通过对合资铁路采用不同运营模式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表明,在目前我国合资铁路所处的特定国情路情约束下,部分委托运营模式是最佳的选择。合资铁路选择部分委托运营模式具有以下优势:保持了合资公司的独立性,可以在人事、用工、分配上发挥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可以建立对市场高度敏感而快速反应的业务管理机构,有利于充分利用合资铁路的运力资源,减少成本开支,提高合资铁路自身的发展;与铁路局共同承担运输任务,形成利益共同体,有利于调动多元投资者的积极性;企业在委托经营时都应该与被委托方建立可控的经营管理机制、财务清算制度,建立合理的制度来约束和规范被委托方的行为,或者聘请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咨询;股东只要在公司制度健全条件下,可以使多方投资者的利益回报得到保证,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投资基础;有利于激发地方政府继续投资的信心,使之更积极参与铁路建设和发展,还能发挥地方政府在日常协调管理上的优势。

3.1河北省铁路网发展现状。

3.2河北省采用部分委托运营管理模式适用性条件。

首先,一般规模比较大的合资铁路适合采用部分委托运营管理模式。河北省计划修建的城际铁路有:京张城际、京承城际、京唐城际、津保城际(20xx-2014,已建成)、京石城际等;城际铁路修建规模比较大,预建城际线路达1329km,采用部分委托的运营模式前提具备。其次,河北省周边的铁路局有:北京铁路局、太原铁路局、郑州铁路局、济南铁路局,采用部分委托运营模式,可以实行“网运分离”的经营管理,在机车、车辆上充分利用河北省周边的铁路局的资源,实行竞争和外联协作;可以通过竞争机制调动参与单位的积极性,为增加运量、完成运输任务发挥促进作用;河北省城际铁路可采用公交化运输组织形式,实现与区域内的城市和主要城镇通勤,可以加速城市间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河北省区域内的国铁线路网密度较大,联网运输优势明显,可以充分利用新建的客运专线、既有线和车站,降低建设投资。此外成立合资铁路公司有利于实现政企分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进行生产组织,能使社会投资者合法权益得以充分保障。

4.1融资方面。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由于目前我国已建及在建的城际铁路总里程为6363公里,保守估计,20xx年至20xx年7年间,全国城际铁路新增建设里程约为1万公里,平均每年1428公里,而城际铁路在建线路平均每公里投资额为1.46亿元,可以大概估算近7年间,城际铁路投资规模高达14600亿元,融资问题将会成为制约铁路建设与发展的首要问题。河北省城际铁路建设线路较多,为了实现与京津通勤和省内城市的快速客运,新建铁路总里程将会很长。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初期注册资本100亿元,由京津冀三省市政府及铁路总公司按照3:3:3:1的比例共同出资成立,但这远远满足不了城际铁路建设资金的需求,缺口很大。而且主要是政府投资,只有铁总一家国企,而且没有非公有制经济参股。希望借助政府的投入拉动和市场机制在建运各个环节的运用,通过建立合理的清算制度,发挥国有资产资金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领域,保证融资平台的公开、公正,确保投资者的利益,来吸引多元化的资本介入,实现合资建路,为城际铁路跨越式发展提供可靠的财力支持。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制度是从体制上保证投资者的利益,从而可以吸引多元资金投入铁路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成立城际铁路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进行公司的构建、组织、运营,可以实现城际铁路合资公司在制度上“创收”。

4.2深化铁路监管体制改革。

铁路行业的自然垄断性、准公共性、外部性决定了政府应当对其监管。20xx年,国务院为实现铁路政企分开实行大部委改革。目前,我国铁路行业的政府监管部门主要有三个:交通运输部、铁路总局及部分社会综合监管机构。其中,交通运输部主要负责铁路的政策指导;铁路总局是专业的监管机构;社会性综合监管机构,主要是发改委、财政部、国资委等。在权力分配时,国家发改委负责价格监管和融资监管,剥夺了作为专业监管机构的铁路总局的职责。权责不清的现状期待指出我国铁路改革的深入进行,铁路市场化改革任重道远。

随着《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逐步实施,合资铁路已经成为我国铁路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形式。随着京津冀城际铁路的逐渐开工建设和运营,其运营管理模式的选择和创新成为新的研究课题。结合河北省城际铁路网规划和合资铁路长期运营实践,该文认为河北省城际铁路采用部分委托运营管理模式能够将国铁和合资铁路的相对优势结合起来,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合作共赢。

供应链运营管理论文简短篇五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国界化企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整个市场竞争呈现明显的国际化和一体化。竞争也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问的竞争,为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进行科学的评价与选择,从而保证整条供应链的效率和稳定性,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保持不败之地,企业积极寻求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应运而生。处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为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库存,改善产品的质量,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对供应链管理中战略合作伙伴选择中潜在的问题分析,提出战略合作伙伴选择相应的对策及方法,进而更好的选择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

1.1本文的选题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得产品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开发新产品、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改进客户服务的压力。这些压力归根到底是要求企业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消费者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

21世纪全球竞争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信息资源利用要求的提高;(2)产品研发提升到企业竞争的重要地位;(3)全球化市场的建立和无国界竞争的加剧;(4)用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出现;(5)全球化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而企业也面临着挑战:(1)缩短产品研发周期;(2)降低库存水平;(3)缩短交货期;(4)全球性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5)可持续发展的要求;(6)用户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在这科技迅速发展、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客户需求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加的形势下,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的模式暴露出了许多缺陷,它增加了企业的投资负担,迫使企业从事自己并不擅长的业务,导致了在每个业务领域都直接面临着众多的竞争对手,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它使企业集中自己的核心优势,就是利用企业外部资源迅速响应市场需要,只抓企业发展中最核心的东西:产品方向和市场。至于生产,只抓关键零部件的制造,甚至全部委托其它企业加工。例如,福特汽车公司的festival车就是由美国人设计,在日本马自达工厂生产发动机,由韩国的制造厂生产其他零件和装配,最后在美国市场上销售。制造商把零部件生产和整车装配都放在了企业的外部,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了其他企业的资源促使产品快速上马,避免自己投资带来的基建周期长等问题。赢得了产品在低成本、高质量、早上市等诸方面的竞争优势。如何选择与自己企业最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也说成了一个新的、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

1.2本文研究的重大意义。

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于供应链中为了特定的目标和利益的企业之问。形成的原因通常是为了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降低库存水平、增强信息共享、改善相互之问的交流、保持战略合作伙伴相互之间操作的一贯性、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以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财务状况、质量、产量、交货期、用户满意度和业绩的改善和提高。显然,选择了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必然将使核心企业在很多方面产生一系列在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申所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从而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然而,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所带来的破坏性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对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1.3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本文以现代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基础,使我们更清晰的了解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选择的重要性,选择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能够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通过分析来看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益处与风险,进一步了解供应链管理中战略合作伙伴选择问题的现状,进而更好的进行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挑选出最合适的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

从结构上看本文分成五章。

第一章:绪论。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简单介绍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的理论知识。

第三章: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选择问题的意义及必要性。

第三章:研究分析供应链管理中战略合作伙伴选择问题中的潜在风险。

第四章: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选择问题方法及策略。

第五章:供应链管理中战略合作伙伴选择问题的实例分析。

供应链目前尚没形成一个统一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

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它是指从企业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再传递到零售商和客户的一个过程,传统的供应概念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面上,注重企业的自身资源利用。

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重了与其它企业之间的联系。注意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认为它应是一个“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再到最终客户的转换过程”,这是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例如,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客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森尼尔和彼得认为:“供应链包括满足顾客需求所直接或闻接涉及到的所有环节。供应链不仅包括制造商和供应商,而且还包括运输商,仓库,零售商和顾客”。这些定义都注意了供应链的完整性,考虑了供应链中所有成员操作的一致性。

目前国内普遍接受的供应链定义是由马士华教授在2017年提出的,他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从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可以看出,供应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网络结构系统,由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客户的客户组成。每个企业是一个网络节点,节点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需求和供应链紧密合作关系。一般认为供应链主要有以下特征:

因为供应链节点企业组成的跨度(层次)不同,供应链往往由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构成,所以供应链的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的结构模式更为复杂。

供应链管理因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更新,这就使得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供应链运营管理论文简短篇六

内容提要:在概述国外主要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实际,提出我国城软交通的管理体制和运营管理与机制策略两大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警惕管理体制运营管理。

当今,有无城轨交通已经成为现代化城市的标志之一,其运量。

是否达到一定的比重,也已成为衡量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志之一。因此,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轨道交通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必须具备的。进人21世纪,各国轨道交通发展势头迅猛。已经建成相当规模城轨交通的城市,正在进一步完善其系统,一些国家和地方恢复了有轨电车,如北美、欧洲旧本、澳大利亚的一些城市;一些认识不足或过晚的甚至走了弯路的国家和城市重新审时度势,纷纷作出了发展城轨交通的决策,如泰国的曼谷、美国的洛杉矶等城市;已经从城轨发展中获得好处的国家,又加大了建设力度,或扩大规模增加线路、或改进装备、或提高服务质量。总之,进人21世纪后,许多国家将继续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轨道交通。预计,我国的城轨交通,其中地铁、轻轨、市郊或城市铁路将得到迅猛发展。

城轨交通的建设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线网规划与设计阶段、实施与施工阶段、建成与运营管理阶段。当今世界城轨交通运营管理中仍存在问题。

1、管理体制方面。

资的电车公司和地铁公司经营管理,市郊铁路仍由国铁管理、国铁经营,即国有国营。德国的汉堡及其周边地区,快速轨道交通网由城市快速铁路—市郊铁路(s一bahn)、地铁(u一bahn)和akn铁路组成,市郊铁路与地铁、公共汽车、轮船由汉堡交通联营公司共同管理,市郊铁路的修建由城市和铁路共同负责,经营由联邦铁路负责。加拿大多伦多市的市郊铁路和公共汽车由安大略省政府管理,由其所属的交通局经营,其体制仍是地方国有、地方经营。墨西哥城地铁由联邦政府资助建设,属国营性质。我国香港特区,有轨电车由私人公司经营,市郊铁路性质的广九铁路属香港政府投资的广九铁路公司管理,地铁投资由多元化渠道解决,其贷款由香港政府拨款、商业和房地产开发筹资,属公司化经营。纵观世界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管理体制主要有国有国营,地方国有、地方经营,民有民营,私有私营,国地两有、国家经营等5种模式。

2、经营状况方面。

通系统的话,许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将会在物质上和经济上完全自身窒息,城市正常功能将不能实现,因此,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不断地对其进行政府支持和财务补贴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由表1可见,大部分城市的地铁票务收人只是运营费用的50%左右,另有50%需政府补贴和商业补贴。其中经营状况很好的只有香港地铁、大阪地铁,它。

1、加强我国城轨交通的管理体制。

我国城轨交通的管理体制我国的城轨交通造价较高,地铁需6亿一8亿元/属轻轨性质的城市铁路或城市道交通也要1亿一35亿元/km。由于受国家及地方的财力限制,这些投人高、建设慢、效益低的交通工程再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全资建设的格局已经不可能了,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增强全民轨道交通意识,实行多元化投资,多渠道集资,社会化参与,公司化经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对轨道交通进行运营管理,这就是我国城轨交通一种基本的运营管理模式。企业领导人,凭借这个模式处理好外部关系与进行内部管理,以负责借贷还贷、组织运营、开发多经、物业管理、资产经营、积累资金、增强财力、改善装备、培养人才、滚动发展。现在正在建设的广州、上海、北京城轨交通,其建设资金不再由中央政府全部承担,而将通过以地方政府出资为主的多元化投资、多渠道集资方式解决。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北京地铁八通线及城市铁路就是分别成立了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地铁京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城市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思维定式。事实上,毕竟还有如大阪、新加坡、莫斯科、汉城、圣地。

亚哥和马尼拉、香港等城市不同程度地取得盈利和回收投资。对此,目前我国离获得盈余、回收投资还有一定距离,但还应该从加强运营管理,讲究运营机制与策略,提高管理水平,以改善财务状况,减少经营亏损,甚至争取有余。为此,应该遵循如下原则,处理好以下四方面的关系。

视。

政府需把地铁或其它轨道交通看作为政府的全东公司以大力支持,给予轨道交通的管理经营者以自信心。修建轨道交通时,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用作资本金。在地方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前提下,城轨公司有权自行决定修建地段、线路。地方政府给城轨公司以定价自主权,视客流与经营状况为城轨交通合理制定票价。在沿轨道交通线两侧的500m之内,政府可划拨一定土地为轨道交通开发房地产或其它物业之用,其收益用来弥补建设费用的不足。政府承诺当轨道交通财政恶化时,政府给以财政支持,但不是花完就算,而是给以适当补贴,或作为股本注人。政府为轨道交通公司在本市内外融资尽可能创造宽松环境,包括为借贷外资担保,建立政府建设基金。

收,都需建立成本一效益核算制度;寻求票价与运量之间的平衡点,谋求政府给予公司定价自主权;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以此作为城轨公司考虑建设和经营的出发点。

得好的效果、效益,必。须讲究如下策略。

线路建设策略方面,充分利用城轨运输资源,为乘客提供安全、可靠和高效的服务;按照成本一效益原则,建设经济效益好的新线。发展物业和多经策略方面,在城轨线路附近、线路上方或下方开发物业、发展多经,为公司谋求财政收益和增加客流方面,管理机制及运作。吸引并留住具有各方才干的员工,发挥他们的潜力,使他们人人感到自己受到器重;在既有资产及日后增加资产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策划从乘客处获得足够效益,不仅抵偿服务支出,而且努力使资产保值增值,保持合理负债水准,并向股东提供所担风险和所期望相称的回报;保持与政府的良好关系,保证不间断地得到来自政府的支持。同时,保持与兄弟单位、协作单位的合作关系,并争取社会各界的同情、支持和理解。

城市轨道交通,从规划设计到建成运营,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每一环节和技术特、功能要求,都可看作一个一个的系统,这些系统互相关联且互相影响,要想取得良好的运营效果和经营效益,必须认真地、科学合理地选择如下各个“系统”。

线路修建类型要合适,该地面的不高架、该高架的不地下、该地下的不地面,总之,要适“销”对“路”。线路新建时,其位置与走向要尽可能地为最大多数居民服务。整个系统要按大运量配置,即每个车站的设置要考虑车站附近物业和新业务的发展和由此引发的潜在客源的需要。各类城轨交通都要以实现交通功能为主,即满足乘客的通过或换乘(集散)需求,不搞功能过剩和功能转换。线路设计必须坚持经济实用原则、安全可靠原则、简朴方便原则。新技术的使用要以实用为主,不追求最新、最高技术,要与客流规模相适应、相匹配,分步分阶段实施,不搞一步到位。努力实施机电设备的国产化,提高国产化率,降低建设成本。

“建设为运营、运营为经营、经营为效益”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于地铁运营筹备、开通运营之中,只有做好运营管理,使运营周期进一步延伸,方能凸显轨道交通优势。

供应链运营管理论文简短篇七

摘要:文章针对近期我国农产品市场出现的“白菜劫”,“芹菜劫”(农产品滞销与价格大幅波动)等农产品种植风险,从供应链的角度,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农产品种植的风险进行了识别与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以便更好地保护农户与消费者的利益。

关键词:供应链;农产品种植;层次分析法;风险管理。

一、引言。

近期来,农产品的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从农业自然灾害、农产品滞销到农产品食品安全再到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农产品供应链的各节点的运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许多问题,越来越暴露出了农产品供应链的脆弱性,这些脆弱性无疑给农产品种植者带来各种风险,农产品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但现在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农产品食品安全的供应链管理上,却很少研究农产品种植的风险管理,因此有必要对农产品种植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以便保护农户的利益。文章将农产品供应链看成由农产品种植过程,加工运输过程,经营消费过程三个环节构成,建立了从农产品种植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风险评价,即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风险指标权重进行评价,然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风险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国内外农产品种植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众多文献中,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定性、定量以及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均被不同程度的加以运用,并显示了各自的特色[1]。smelzer和siferd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供应风险管理问题,为更好地从采购管理角度理解农产品供应风险管理,他们用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依赖模型进行了分析,指出主动积极的采购管理有利于控制农产品供应风险。tah.j.和carr.v.(20xx)研究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供求风险,指出了当前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工具和技术的缺点,提出了一个等级风险统计结构的风险描述语言,作为一个可共享的知识驱动风险管理方法,并界定了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涵义,建立相应的补救措施。此外,还简单分析讨论了建立风险知识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风险管理的框架。近年来,由于食品供应链合作的重点由原来的保证供货质量逐步转向加强食品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国内研究现状。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每个部分或要素间的互动都是通过信息沟通来完成的,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关键之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农民、加工企业、批发零售商以及消费者之间建立协同关系来提高整个供应链抵御风险的能力。国内一些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中信息流的管理和控制做了研究[1],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通畅性和不稳定性,提出应健全供应链信息网络,并对信息流进行有效控制,控制方式包括信息标准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有效信息传递、信息提供方式选择、信息反馈的控制等。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市场风险,显着地降低了市场的运作效率。为此,彭泰中和廖文梅(20xx)采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目前农产品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供应链主体的行为以及由此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最后,针对市场交易中信息弱势方农民的特点,提出应从政府行为、农业组织合作经营、信息化服务体系等方面防范和化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农产品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不仅要面临自然灾害的影响,又要面临市场经济的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而农业生产中的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困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甚至会影响农业战略结构的调整。郝庆芹(20xx)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农业的生产特征、农业生产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王晓燕(20xx)从农业风险的角度阐述了农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两方面内容,提出在农业风险有效识别的基础上,在政府有关政策扶持下及在农业经营者及风险专业经营机构的配合下,对农业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将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在源头上控制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

三、风险识别与评价。

农产品供应链指的是由涉及将农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与活动的上游及下游农户、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3]。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供应链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从而有受损的风险和可能性[3]。风险识别主要是对风险的调查和分析。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条件、供应条件、销售条件在各个时期变化很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我国人口的持续增加,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农产品资源相对来说越来越稀缺。因此有效识别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有利于缓解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

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供应链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由农户、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农产品集贸市场、超市以及消费者组成,在该模式下农产品的物流一般都会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农产品种植过程,加工运输过程,经营消费过程。通过对上述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环节的分析,可以发现农产品种植存在以下问题:1、批发市场发育不完全;2、农贸市场作为现阶段主要的零售终端无法保证农产品安全;3、农产品安全、物流成本问题;4、农产品供应链中产销脱节;5、农产品物流处于无序状态;6、物流技术问题;7、供应链各结点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此可以得出农产品各个环节的风险,根据层次分析法建立我国农产品种植风险的指标体系,见图1。

供应链运营管理论文简短篇八

当前我国许多企业还处在传统管理模式状态下,所以必须要向现代化企业转型。因为企业正在承受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所以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引入新理念以及新管理技术的方式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科学性,提升管理质量。经过学习,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从企业的总体来看,多数企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并没有理解先进的运营管理理论,无法发挥先进理论的作用。

当前国内企业对自身认识不足,盲目追求所谓先进理念,忽视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企业把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在不健全的基础管理上,让企业收到效益较少。据20xx年对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基础工作都存在许多的问题。例如,对北京市20xx家工业企业调查中,有健全的原材料消耗额定的企业只有60%,比较健全的劳动工时定额的企业占75%,有完整原始记录的企业占40%,有比较健全的质量验收制度企业仅占有28%,能够实行全面经济核算的企业仅占到18%。

2.现代化运营管理模式的应用程度低。

近年来,我国企业大规模的引入现代化运营管理技术,争取跟紧发达国家的发展脚步,但我国企业在运营管理模式上依旧存在问题,跟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差异,主要因为我国企业实行现代化运营管理方式时间还短。

3.重技术改造、轻管理创新的现象普遍存在。

当前我国运营管理水平比较落后,但技术水平和机械设备同样落后,企业运营中矛盾比较突出。但是企业在选择更新的时候,企业更看重的是看得见的技术和设备,而忽视运营管理的作用。

现代企业的运营体系与传统的模式发生很大改变,随着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逐渐增大,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服务过程改善要求更大,市场环境随时都在变化,企业的运营理念和产品也随时变化。近年来科技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提高,对企业运营模式有很大影响。

程和运营系统的研究上。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不在局限于传统的生产、组织、控制三方面,把整个运营过程细化,把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原料采购、配送适时的加入,增加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现代企业运营管理中获得的经济效益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现代企业的发展速度和企业经济效益相互制约,企业想要快速成长就必须增加发展速度,而企业的效益相应的决定企业发展规模,企业高效益是企业的运营核心和关键,所以企业发展主要就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规模首先应该建立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由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决定。

3.信息技术成为运营系统控制和运营管理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今的科技逐渐被应用到企业的生产中,企业的管理模式也急需变革,以适应新的生产环境。在企业运营中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对产品研发、产品特征、加工技术、信息处理和通信等方面造成影响。

想要保证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要对管理方式进行转变,不仅要转变企业的经营理念,同时也要转变企业的人员组织结构以及基础管理模式等,优化企业运行流程,不断完善企业体制改革。

1.提升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个人认识,让工作人员可以自觉的追随现代中国企业运行管理趋势,通过完善内部科学技术的方式来应对市场变化,提升管理理念。企业应该积极主动的去迎合市场发展背景下的新社会理念,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便于做出一些科学化的策略。我国企业比较重视生产经营成果。而世界上一流企业重视的则是企业经营中的过程。所以中国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发展过程,要注重经营的过程。

2.加强基础管理,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水平发展:企业的运营基础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低,只有拥有良好的运营基础,结合先进的运营管理理念,企业经济效益才会显著提高。完善企业日常基础管理工作,构建科学化的规章制度,将员工个人的行为规范起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完善员工工作状态,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规章制度,是实现企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

3.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探索有我国特色的运营管理模式:我国企业为了快速发展,引进外国的先进运营管理体系,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借鉴和创新的关系,结合我国现有国情和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创新,寻找适合我国企业的新运营管理理念。

现代企业需要面对愈加复杂的市场环境,竞争变得激烈,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求发展,就需要有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度,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现在企业领导者首先应该认识到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核心,积极吸收外来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规划,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对公司合理定位,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让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作者:李雪单位: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供应链运营管理论文简短篇九

自196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德鲁克首次把物流领域称为“经济的黑暗大陆”,以及随后爆发的石油危机,物流这一环节的增值效益就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甚至被称为企业发展的“第三利润源”。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企业越来越关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将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企业物流活动的范围变的越来越广,可以说已经从传统物流阶段逐步进入到了供应链时代。因此物流管理必须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然而我国企业物流目前的发展状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本文就立足我国企业物流发展的现状,提出如何在供应链管理的背景下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的几点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一、我国企业供应链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物流理念的影响。当前,我国企业的物流模式仍然广泛采用仓储运输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等传统的运作方式,企业基本依靠自身完成采购、仓储和配送等业务。这种模式将物流看作对企业主营业务的一种支持活动,一种辅助性功能。由于对物流活动不够重视且专业化程度不足,必然导致物流管理水平也相对比较落后,从而影响了企业整个供应链物流的效率,这将会导致企业在在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难有立足之地。

(2)物流基础设施的落后。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普遍重视物流设备的自动化及信息化建设,但是仍有很多企业,对仓库、车辆、装卸搬运设施等方面投入不足,物流设备基本上是半机械化为主,物流作业仍以人工操作为主,工作效率较低;此外,各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也极度不平衡,在整个供应链上,实体的流动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只有了解货物在物流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实时动态,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然而由于企业引入信息系统高昂的成本费用,致使很多企业望而生畏,以致信息无法在供应链上进行良好的传递,阻碍了企业高效率地开展各种物流活动。

(3)物流网络不健全。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推行,要求供应商、生产商及分销商等经营主体彼此间紧密配合、长期合作,这就要求每一个成员之间的合作渠道最优,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及时供货,快速响应,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供应链上企业各行其是,没有实现统一的存货和库存管理,导致库存量高、而且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配送运输更是各自为政,缺乏整体的规划导致运输线路不尽合理,并且配送率低,而回车空驶率高,这不仅浪费了大量运力,而且增加了运输成本。

综上,目前的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已经与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格格不入,如何从整体上提高整个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促进供应链的良性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创新观念,注重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在向客户提供满意物流服务的同时,尽量的降低物流成本,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求企业从战略层面上去认识供应链物流管理,把做好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当成企业的战略来抓。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必须给予供应链物流管理足够的重视,同时积极和其他企业展开合作,形成物流战略联盟,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此外,还要树立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企业物流服务理念,将客户服务取代传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物流管理创新的原动力。并且付诸行动,在运输、配送、仓库存储等具体物流内容上不断创新,通过提供顾客所期望的服务,在积极追求自身交易扩大的同时,强调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既要快速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又要不断引领客户需求。

(2)注重基础,加快建设物流信息网络。企业物流的高效运作离不开高技术含量的物流设备。因此企业应该有意识的淘汰陈旧落后效率差、安全性能低,尤其是具有安全隐患的物流设备,配置先进物流机械设施,如运输系统中的新型机车、车辆、大型汽车、特种专用车辆,仓储系统中的自动化立体仓库、高层货架,搬运系统中的起重机、叉车、集装箱搬运设备、自动分拣和监测设备等。此外,还应加强物流网络的建设。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成网络式传递,因此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处理变的十分重要。企业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快速掌握供应链上企业的供求信息和市场信息,避免信息失真从而做出快速响应。现代物流只有依靠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和全面、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才能真正促进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化。但是由于物流基础设备及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很高,因此对于资金相对缺乏的中小企业而言,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企业未尝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即进行了非核心业务的剥离,整合了资源,同时也促进了物流行业的专业化发展。

(3)强调整合,构建科学有效合理的配送中心和网络。物的流动终究离不开运输网络,实体产品是否能够快速、准确的通过供应链达到目的地,与是否有科学合理,有效安全的配送中心和网络紧密相连。同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不再是企业内部生产、销售、采购部门的事,甚至是单个企业的事,而是包括供应商、生产商、零售商等供应链内相关企业的共同活动。因此配送中心及网络需要各企业能达成共识从整个供应链全局的角度去构建,这里尤其要发挥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影响力,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实现成本效益的最优化。

虽然充利用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但是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的物流系统不尽相同,若想让它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来源,还需要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和探索。

供应链运营管理论文简短篇十

内容摘要:随着电子商务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供应链管理逐渐引起重视。本文就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策略进行了探讨。

作为网络经济的必然产物,电子商务掀起了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面对电子商务大潮,众多企业最关心的是如何通过电子商务解决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问题。

供应链是指从产品开发到售后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各个环节纵向一体化网络,是对整个供应链的各参与组织或部门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等,其目的是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使所有相关过程的净增加值最大化,并提高组织效率和效益。供应链管理是基于供应链网络上的各组织或部门具有一个共同的战略目标基础上的管理,它将整个供应链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系统管理的思想。

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的协调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使供应链的协同管理面临挑战,关于在供应链内建立协调合作关系,有两种观点:观点一认为,供应链各方以各种正式合同来保证合作,一旦合同拟定下来,各方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以信任的方式开展合作;观点二认为,由于供应链各方存在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关系,信任和合作的关系建立在时间的基础上,积极的相互作用加强了对方合作的信任。

在实际情况中,上述两种观点各有偏颇,不可能设计出一种能够涵盖未来发生的所有偶然事件的合同。因此,彼此尚不信任的双方不得不靠建立信任关系,来解决合同内尚未涵盖的问题。在多数有效率的合作关系中,两种方案兼而有之。故应从两个方面来完善供应链的协同管理,一是从供应链的硬环境建设方面,一是从软约束方面,两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供应链的协调运行。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硬环境协同。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硬环境建设包括两方面,一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是供应链成员必须遵守的硬性合同、制度。由于这两方面都具有一旦建立就保持稳定或具有强制性、灵活性较差等特点,所以把两方面共同努力达到的供应链协调称之为供应链,即硬协同管理。硬协同是供应链最主要的协调管理工具,在供应链管理的初级阶段也是最有效工具,要想实现供应链的最优化目标,是必不可少的。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为供应链协调提供技术支持,保证供应链上信息流、物流和商流等畅通。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基础设施必须跟上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能为供应链各阶段之间的同步行动创造条件。

电子商务要求的基础设施首先就是网络设施,供应链上必须完善自己的网络基础设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intranet(企业内部网)和在企业之间建立外部网络(extranet)。使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连成一个整体,只有这样,供应链上的信息才能同步传输,信息在出现的同时就能在供应链上得到共享。

供应链上的生产和物流设施必须满足电子商务的需要,电子商务时代的运输更多的是趋向于第三方物流,那么传统供应链企业包揽一切运输任务的状况就得改变,许多不必要的物流设施完全可以省去。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之间的设施不匹配会导致供应链不协调,必须进行优化。

另外,供应链上企业的管理系统必须能满足供应链协调运营的需要,管理系统要能有效的把企业各功能模块集成起来。目前,供应链管理的工具很多,应用范围各不相同,应用最广的主要是两种系统,一是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系统),一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系统)。两种系统基本涵盖了供应链的整个管理范围,能够满足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需要。

erp系统掌握了整个企业的原材料、订货、生产安排、成品库存及其他信息,跨越了企业职能之间的界限,涵盖财务、物流、生产、订单完成、人力资源和供应商管理等功能模块,这些模块相互关联,因而每一职能的使用者均能知道公司其他领域发生的情况。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不仅仅纪录整个系统状况,同时还帮助企业实现自动化、提高效率、减少失误。此外,erp系统的杰出之处在于实时提供广阔视野。

crm系统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具有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关系获得客户信息的功能,从而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客户关系资源,扩展新的市场和业务渠道,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企业盈利能力。crm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加强了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实现了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它一般由销售、市场营销、服务、电子商务和电话中心五个功能应用组件构成。

合同制度的建立。

对供应链的协调起着关键作用的合同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信息共享机制供应链要通过联合预测与规划来实现协调,前提是必须要有共享信息,减少供应链上的波动,必须保证各阶段决策的基础数据如销售量、需求量和库存量等的一致性,制定一些合同与制度来要求各阶段都能把自己掌握的数据与其他阶段共享。许多企业认为,共享信息会泄漏自己的商业秘密,因而持消极态度,一旦信息共享的合同制度建立起来以后,这种行为就应该受到惩罚。

利益分配机制供应链的协调运营提高了整条供应链的盈利能力,但是各阶段从这种协调中得到的利益是不均衡的,这就限制了一部分企业采取协调措施的积极性,把协调运营所增加的盈利在各阶段之间进行再分配,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利益分配的比例只有通过强制的形式规定下来才能得到承认。由于很难区分各阶段在协调管理中所付成本的大小,因而比例的确定是一件困难的事,唯一的办法就是各阶段之间的相互妥协。

冲突解决机制有效的冲突解决机制能够显著增强供应链的协调关系,任何供应链关系都难免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果冲突解决得不能令人满意,就会使合作伙伴关系恶化。为了促进交流,管理者及合作成员之间应该经常定期举行例会,在矛盾转化为冲突之前付诸讨论,即便未能采取基本对策,也为矛盾的深入解决提供了一个基础。详尽的合同是有效解决争端的有效工具,通过签署合同,鼓励供应链成员协商解决计划外偶然事件的发生,以此增加彼此的信任。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软约束协同。

供应链的软协同就是要在供应链成员之间建立一种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各成员能够自觉地维护供应链的整体利益,这是精神、文化、理念上的融合,又称为“文化协同”。电子商务环境的虚拟性增加了供应链上相互信任的重要性,因为虚拟的供应链成员更容易做出短期的投机行为,从而破坏供应链的和谐关系。

在建立信任的供应链文化中,管理者应该注重下列因素。合作中的弹性、信任与守信有助于供应链关系的成功。直接负责合作关系的管理者,以合作各方自身期望为依据,界定每一方的价值,这能增进合作关系。明晰各方行为结果的机制有助于避免冲突,解决纠纷。这种机制有助于避免某一方的投机行为,并能指出程序的缺陷,提高双方关系的价值。强势方公正对待弱势方。脆弱的合作伙伴关系越公正,供应链关系往往就越紧密。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了解。供应链成员应该主动让对方清楚自己的战略目标、价值趋向以及具体的管理措施,在此基础上,取得求同存异,达到协调的目的。奖励有利于供应链协调的行动。这是培养协同文化过程中有效的工具。

供应链中的信任文化是要通过长期培养才能建立起来的,供应链管理者只有本着信用、公正、互利的方式设计和管理合作关系,才能在供应链内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关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