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介绍2范本(精选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6:53:57 页码:8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介绍2范本(精选14篇)
2023-11-11 16:53:57    小编:ZTFB

在总结中,要客观评价自己的成绩,避免过度自夸或自责。阅读时要注重细节,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看看这些学生的作品吧,他们在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介绍2范本篇一

1.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2.持千金之资币物。

2.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3.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4.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5.诸郎中执兵。

5.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6.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7.断其左股。

7.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介绍2范本篇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注释】。

1、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2、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3、铁衣:铠甲。

4、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结着很厚的冰。

5、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6、惨淡:昏暗无光。

7、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饮,动词,宴饮。

8、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

9、冻不翻:(红旗)被冻得怎么吹也飘不起来。

【考试范围】。

1、描写边塞雪景(作者从想象角度虚写雪景)的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写送别场面的句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从军中大帐写天气奇寒,侧面表现雪的威力的句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4、从人的感觉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5、从雪后沙漠、天空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的句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6、从帐内饯行场面表现,表现友情浓烈与真挚,心胸的豪放与豁达: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7、表明分别时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8、本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9、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0、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1、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2、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3、拓展:李白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介绍2范本篇三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介绍2范本篇四

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3、既:既而儿醒,大啼(不久)。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

5、遂:自杀未遂(成功)。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遂灭吴(就)。

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木兰当户织(面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三、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介宾短语后置)。

2、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3、执其手与之谋(省略)。

4、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判断句)。

5、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

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省略)。

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定语后置,判断句)。

8、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四、词类活用(解释活用词,并指出其用法)。

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名作动,穿)。

2、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名作动,以礼相待)。

3、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意动,以……为耻)。

4、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动,使……洁)。

5、又郊败之(名作状,在郊外)。

6、宦士三百人于吴(名作动,做帝王的仆侍)。

7、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动,使……退却)。

五、古今异义词(指出其古今异义)。

l、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义:得力的帮手今义:帮凶。

2、生丈夫,二壶酒。

古义:男孩今义:女子的配偶。

3、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原野今义:黄河中下游地区。

4、国人皆劝。

古义:劝勉,勉励今义:劝说。

六、难句翻译。

1、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译:即使没有四边入侵的外患,但是有谋略的大臣和勇猛的武将,也不能不加以培养教育来供挑选录用。

2、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译:如果能够听到大夫您的计谋,有什么迟呢?

3、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译:不去做百姓所厌恶的事情,补做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

4、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译:嫡子死了的,免除他三年的赋税;庶子死了的,免除他三个月的赋税。

5、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译:那些明智达理的士人,使他的居所整洁,使他穿着漂亮,使他吃饱饭,和他们研究事物的义理。(在道义上和他切磋。)。

6、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译:以前夫差让我们国君在诸侯面前出丑。

7、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译:有哪个君主像这样恩惠,可以不为他效劳吗?

8、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译:做臣子的想着要报国君的仇,难道有敢不尽力的吗?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介绍2范本篇五

回首这一学期,我收获的相当多,但是我的教学工作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仍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吸取组里教师一些好的教学经验,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提高。

高三是学生高中学习的冲刺阶段,对每一位任课教师来说,高三教学工作意味着紧张、忙碌、劳累,同时也意味着充实、收获和提高。从接受高三教学的那一天起,自己就明白要承担的责任,于是给自己制定计划、暗下决心,一定要踏实努力的走好高三这一年。现在到了学期末,回顾自己这一年走过的路,深感获益匪浅。回首过去,总结高三的教学,为自己的后来路和后来者留一些不算经验的经验,算是教训的教训。

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作为标准和方向的《考试说明》,每年都会根据实际要求调整,这种调整或改动势必会对高考起到一定得指向作用,从而要求各学科针对说明进行细致研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不断的结合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每一个考点进行解读,并分析比较与去年的差别,特别是结合高考试题分析,从而明确教学的侧重点,为自己的工作做了更好的指导。

同时,注重与其他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担任过高三教学工作的老教师的经验就是最好的学习教材,这些经验都是直接得出来的,是对高三教学工作的集中反映。只有通过交流学习,才能对自己的教学和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更显著的提高。特别是我校实行的集体教研活动,通过“听课——交流——实践——总结”这一途径,让自己的教学管理不断丰富和提升。

语文高考考点细实、知识广泛,可以说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加之,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因此,针对高考语文的特殊性,复习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必须训练到位、渗透联系。

所以我在高三初期就根据学校的要求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计划。到11月初教材进行完毕,第一轮教材复习一个月左右,主要是必修五册的文言文,当然文言文也是强化重点篇目,强化大纲要求的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20xx年初具体落实知识点,分点一一击破,主要是通过典型试题练习,过关检测、漏洞补查来完成,当然中间会穿插综合试卷。x月初综合复习,考——批——讲——练,每个环节落实到位。5月末到考前的查缺补漏,认真对待。

高考试题虽不直接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基本能拿满分。因此,在高三我狠抓了课本的背诵篇目,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习,又一轮地测试卷、背诵。

由于高三复习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习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的现象。因此,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出发,我复习还贯彻“灵活性”这一原则。例如,在复习基础知识三四天后,就安排一堂课作文课,这时,学生的效果也比继续按部就班地继续基础复习好得多。当然,有时基础性比较强的知识点,还可以动员学生参与到讲题过程中。

动手又动脑,其乐无穷。再如,可把语言表达练习和名句默写结合起来,穿插进行;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练习相辅相成,等等。总之,灵活掌握高考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动高效的复习学习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过长的同一内容。com复习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在把握“灵活性”原则的时候,还要有高度的全局观念,不能打乱整个复习计划、进程。要突出重点,并安排好穿插内容;既保证复习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每一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能保证使各个考点都能在整个过程中时时有所体现。

学生,一个晚上,可以花几个小时背政史地,花一个下午做外语,却舍不得两个小时做一套语文卷。当作业太多时,最先放弃的几乎也是语文。学生中普通存在着这样一个观念,语文学习往往事倍功半,投入的时间未必与最后的产出成正比,这个学科自然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于是,我在很多的时间里都是在做端正语文学习观的工作,让他们适当重视语文学习,合理保证语文学习时间。练习也好,作业也好,我都以检查批改为主,而我的检查重在学生的解题思路,看他改了多少,改正确了多少。

对一些经典题型,不厌其烦地讲,不仅是老师讲,而且也让学生自己讲,讲得不对,其他同学补充,直到讲对为止。尤其是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每道题我们都不厌其烦地讲思路,讲答题套路,时间长了,学生在这方面的习惯也就养好了。每次的练习卷,都是全批全改,以了解全部学情。尤其综合卷,则一定全批。遗憾的是,课后辅导答疑,每次必到,但问者寥寥。

高三复习,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极为关键。要把课堂作为基本阵营,而把课后的积累、总结作为提高成绩的大后方。还有,我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切实了解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学情,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作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尤其是一班的几个重点生,几乎每次考完试,我都会针对他们的薄弱点,以及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谈话,指出问题,解决办法。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助。我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平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似乎可以这么说,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因此,加大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显得尤为迫切。高三一年我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一是精选时文。

我充分利用课前时间,精选一些文质兼美的小说散文等,每节课读一篇,积累素材,陶冶情操。二是鼓励学生订阅报刊,我反复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能做到人手一份就要求他们交叉订阅,交换浏览,像《作文与考试》《读者》《青年文摘》《博览》等报刊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学生就广泛交流传阅。即使《洛阳晚报》这样的报纸,如果是在课下看,我也决不反对,毕竟我们的学生不看电视,不看新闻,几乎和聋子差不多了。

“开卷有益”,我觉得大有道理。在高三紧张的学习之余,我还组织学生观看20xx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让学生积累素材,陶冶性情。

当然由于自己的年青,经验不足,也在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如课堂上会因为时间的不足和学生反应慢而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少,也有时会追求作业的数量而一刀切。但随着以后的教学经验的积累,自己将会及时发现问题,改正缺点。

经过一年的踏实努力,虽然成绩不是自己满意的,但自己对这一年努力的过程是无怨无悔。在此,感谢学校领导的信任,感谢老师的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学生给予自己的理解和配合,自己的一生也将因这一年艰辛而又快乐的路程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同时,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自己将一如既往的奉献自己的才智和汗水。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介绍2范本篇六

1、深入研究高考与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节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开学初,我即认真地研读新课标,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以此为据,我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既考虑到高考要求,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充分备好符合学生水平的课。

2、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3、利用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

在本学期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只要有征文比赛,我就让全班学生都写,再挑选出优秀的作文进行参加。这样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有了一定的提高。还在语文课上,强化背诵,取得了很好的收效,这一大胆的尝试,受到学生热烈欢迎。使整个课堂体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4、积极参与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我每周准时参加语文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在研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听课、评课,本学期平均每周听课一至二节,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在平时工作中,我还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充实自己的大脑,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实课堂,尤其是敢于运用新课改的先进观念,创新性运用到课堂中去,大胆让学生去组织、创新,教师起到指导作用。为了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还订阅《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学习》等语文教学理论性杂志,虚心学习,勤于总结,锐于改革,勇于科研。我能够紧紧围绕确定的目标,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对工作一丝不苟,以认真扎实赢得了学生的尊敬,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平时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交流,通过与学生谈心,家访等各种手段,排除学生思想上的顾虑,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以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现在班级情况稳定,学习气氛浓厚,同学互帮互助,在各项活动中表现突出。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介绍2范本篇七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无可寄托者。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介绍2范本篇八

1.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使……来)。

2.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来;使……安定下来)。

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使……来)。

二、特殊句式。

1.何以伐为(宾语前置)。

2.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疑问句式,恐怕……吧?)。

三、重点实词解释。

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怕……吧。是,这个;过,责备。)。

2.是社稷之臣也(这个)。

3.何以伐为(何以……为?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不稳定;颠,跌倒;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6.且尔言过矣(过,错)。

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辞,托辞。)。

8.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贫,贫困;寡,少;倾,倾覆之患)。

9.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暗指鲁国内部)。

四、一词多义。

1、是a、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这)。

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

c、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

2、疾a、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c、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速)。

3、止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

c、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

4、见、a、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

b、曹刿请见(拜见)。

c、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接见)。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

5、过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经过,走过)。

b、过犹不及(超过,过分)。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太,过分)。

d、是谁之过与(过错)。

e、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f、故尝与过宋将军(拜访)。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介绍2范本篇九

高三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文言文)

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

2.夫十有一月之中(“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3.敛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同“资”,资财,钱财 )

4.蹈死不顾,亦故哉? (“”通“何” )

5. 独五人之皦皦 (“皦皦”同“皎皎”,名声显赫 )

古今异义词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行为”古:两个词——品行+成为 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私人”古:自己人,此处可译为“党羽、爪牙” 今:个人)

3.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颜色”古:脸色 今:颜料或染料 )

4.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非常”古:异乎寻常 今:十分,很 )

5.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 “首领”古:头颅 今:头儿 )

6.吴之民方痛心焉 (“痛心”古:痛恨 今:难过心伤 )

7.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发愤” 古:发泄愤怒 今:决心努力 )

词类活用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 墓,名词活用为动词,修墓 )

2.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生病)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先,形容词用为名词,先导、表率 )

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 声,名词用如动词,伸张 )

5.缇骑按剑而前 (前,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

6.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仆,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名词动用,出任……巡抚)

8.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函,名词动用,用盒子装 )

9.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激昂,形容词用如动词,激动振奋)

10.不敢复有株治 ( 株,动词用如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11.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形容词用如名词,远近的百姓)

12.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

13.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尽,副词用如动词,享尽 )

14.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 隶,名词作状语,象奴隶一样的 )

15.安能屈豪杰之流 (动词的使动用法,屈,使……屈身 )

16.亦以明死生之大 ( 明,形容词用如动词,表明 )

变式句

(一)宾语前置

1.谁为哀者? 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二)定语后置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2. 四海之大

(三)介词结构后置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3.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5.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6.忠义暴于朝廷

7.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8.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9.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10.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四)判断句

1.公之逮所由使也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5.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被动句

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3.不能容于远近 4.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通假字

缙绅(缙,通“搢”。插)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同“凌”。欺侮)

层见错出(见,通“现”。出现) 臣死有余僇(僇,通“戮”。罪)

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本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道中手自抄录(手:亲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b.名词作动词

都督诸路军马(都督:统率)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制府檄下(下:发下)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序,为……作序) 名曰《指南录》(名:命名)

d形容词作动词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

古今异义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无聊 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

以至于永嘉(至于 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连词。)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慷慨 古:十分激烈。今:大方。)

为巡船所物色(物色 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几彷徨死(彷徨 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国事遂不可收拾(收拾 古:挽回 今:整理)

以为前驱(以为 古:作为今:认为)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祸(行为 古:行动。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可以 古:可以用。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变式句

骑数千过其门 (定语后置)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宾语前置)

构恶于前,献谄于后∕出没于长淮间/请罪于母,请罪于先人之墓∕委骨于草莽(状语后置)

被动句

予羁縻不得还∕为巡船所物色∕为巡徼所陵迫死

判断句

死生,昼夜事也

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通假字

1.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介绍2范本篇十

译:恐怕该责备你吧!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这是国家的臣属,凭什么攻打它呢?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辅助者呢?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作而编个诳言来搪塞的态度。

7.既来之,则安之。

译:已经使他们来了,就使他们安定下来。

8.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译: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内部。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介绍2范本篇十一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

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三)一词多义。

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至。

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赵氏求救于齐向。

2.以请以战喻用。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衬字,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

4.胜谷不可胜食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将兵万人士兵。

穷兵黩武战争。

(四)古今异义。

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五)重点词语。

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六)特殊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固定句式。

2.未之有也。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介绍2范本篇十二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直译为: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解释为: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元和,唐宪宗年号。予:我。左迁:贬官、降职。古代尊崇右,以右为比较尊贵的地位,而将贬官、降职多称为“左迁”。九江郡:本为隋代郡名,唐代暂改为浔阳郡。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司马:州刺史的佐官,实际为闲职。

这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及诗人的贬官身份。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直译为:我离开京城调到外地做官已经两年,心境平静,安于现状,却被这个歌女的话所触动,这天晚上才觉得有被贬谪的意味。

解释为:出官:京官外调。此处有被贬谪的'意思。恬然:安然的样子。斯人:指琵琶女。迁谪:贬谪放逐。

琵琶女的话触动了诗人的情绪,“情动于中必发之于外”,诗人因此有了创作的冲动。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直译为:我和主人一同下了马然后上船,举起酒杯想畅饮却没有音乐相伴助兴。

解释为:“主人下马客在船”此句为互文手法,意为,我和客人一同下马,然后上船。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为管乐。琴、瑟、琵琶之类为弦乐。

诗人写临别饮酒无音乐的遗憾,由此引出琵琶女的出场。

4、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直译为:那声音一会儿像黄莺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一会儿似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解释为:间关:鸟声婉转。花底:花下,花里。滑:流畅。幽咽:形容遇塞不畅的水流声。

诗人把难以捉摸,难以用语言表现的音乐给形象化、具体化了。

5、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直译为:一曲弹罢曾让琵琶师们佩服,梳妆好了常被同行歌伎嫉妒。

解释为:善才:又作“善财”。唐代段安节《琵琶录》记载,唐元和年间,曹保的儿子曹善才精通琵琶,后人用“善才”称技艺高明的琵琶师。服:佩服。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这里用作善歌貌美的歌伎的通称。

诗人在这里表现了琵琶女年轻时候的色艺双全,与后面的琵琶女悲惨的命运进行对照,更能引发人们的同情。

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直译为:同样是沦落天涯遭遇不幸的人,今天既然相逢在一起,何必要曾经互相认识呢!

解释为:天涯:天边,这里泛指各地。

琵琶女凄悲的音乐和悲惨的身世强烈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那根寂寞、伤感的神经,同情琵琶女的同时也自伤身世并与其有了心灵的共鸣。

7、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直译为:在座的谁的眼泪流得最多?我这个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湿透了。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介绍2范本篇十三

(一)判断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三)状语后置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梳理脉络。

用文中五个字概括出人物经历。

任(第1节)—疏(第2节)——绌(第4节)—迁(第10节)—沉(第11节)。

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天是人类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描写的是普通事物,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介绍2范本篇十四

1、尚:宫中尚促织之戏(崇尚,爱好。)。

2、居:居为奇货(积,储存。)。

3、比:宰严限追比(追征)。

4、啻:虽连城拱璧不啻也(比)。

5、造:径造庐访成(到)。

6、固、强:少年固强之(坚持,一定;迫。)。

7、庠: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校。)。

8、过:裘马过世家焉(超过。)。

9、贴:民日贴妇卖儿(抵押。)。

二、通假字。

1、昂其直(通"值",价值)。

2、手裁举(通"才",刚刚)。

3、而翁归(通"尔",你的)。

4、翼日进宰(通"翌",明天)。

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