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汇总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2:09:53 页码:7
2023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汇总10篇)
2023-11-13 12:09:53    小编:ZTFB

总结是我们反思过去的机会,也是我们规划未来的起点。总结要着重归纳和概括,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核心内容。总结是一个有趣又有挑战的写作任务,通过范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篇一

中学美术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大纲的提出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把美术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了美育轨道,强调了以艺术修养教育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追求美的方式,社会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太多的追求美的客观条件。但是,由于中学生心理还不成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

1,只追求外在美,而不懂得追求内在美。

中学生由于受知识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外在美,而不善于发现内在美。他们往往认为仪表漂亮就是美,根本认识不到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形成的内在美的重要性,不懂得内在的心灵美和气质美的魅力。由此可见,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是非常迫切、非常必要的。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把美育纳入培养人才的轨道,同德育、智育、体育一块融入教学之中,开创一个温馨和谐、健康向上的美育天地。

2、片面追求美,不能正确分辨美与丑。

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对于美与丑的标准往住是模糊的,他们常把新奇的东西视为美。这种现象当前集中表现为:一、校园追星视为美。他们把一些歌星、影星视为自己的崇拜偶像,甘当这些歌星、影星的追星族和粉丝,甚至达到疯狂。二、江湖义气视为美。一些中学生年龄虽小却模仿电影,主要以讲义气和个人英雄主义为特征,把广交朋友、出手大方、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视为美。铺张浪费视为美。不管在家庭还是学校以我为中心,把自己的生日和朋友聚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遇事摆阔气,伸手向父母要钱,不懂得勤俭节约,没有一点美德。四、把享乐主义视为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把花钱,只知享乐,不知劳动,不懂得劳动创造价值。五、把缺乏美德视为美。满嘴脏话,行为不轨,不讲卫生,随手乱扔,以大欺小,校园称霸,不能遵守公共秩序。对于审美观还不健全的中学生来讲,尽管这一部分学生比例不大,却在校园、家庭和社会上造成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1)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审美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使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使人感到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了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中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人产生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舍科特尼科夫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中国的《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民族美术的浓厚感情,提高了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培养了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审美因素,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让青少年能够把握是非标准,分辨生活中的美与丑,知道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目的之一。

(2)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改造自己、创造生活、面向未来。这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2、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实施审美教育。

(1)开展丰富的课外美育活动。如定期举办艺术节、美术知识竞赛、美术作品和书画展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个性;组织学生到自然之中,领略、认识美好的事物,感受、欣赏大自然的美,认识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伟力,增进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游览名胜古迹,鉴赏历史文物,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走向社会,参观现代建筑、现代企业及现代设施等,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劳动创造的美,感受科学技术、人类劳动的伟大力量,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热情。

(2)举办美育演讲报告会。要用来自现代社会的先进人物事迹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心中美好、高尚的情感,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促使学生感受时代的脉博,激励学生去追求远大理想、追求奉献精神,为国家强盛奉献自己的才智,努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3)在校园建设中实施美育。作为求学求知场所的校园,应当追求洁净、井然、宁静、典雅的格调,给学生以鼓舞、启迪,激励向上的力量。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高雅的言谈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和谐优美的校园中美的力量的存在,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关心学生的成长,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美育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篇二

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和乐趣的语言学科,学会语文是提高人文素养的第一步。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因如此,在语文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灵性就应该是核心的任务。所谓灵性,其实就是感悟力。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能读懂文章的大意,而且要对文章进行深刻挖掘、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对文章的主旨有透彻的理解。然而文学是人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与刻画,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去感悟文章的深刻含义,更应让学生借助于对文章的感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对于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除了让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形式美、韵律美之外,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如教读《庐山的云雾》一文,除了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还要让学生借助文章的描述,想象那优美的意境,然后依文作画,让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丽,感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并让学生体会作者之所以再现云雾的美是因为他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样逐层深入地启发,引导,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内引导到课外,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想,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

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对每一个人的考验将是严酷的。然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宠爱与优越的家境,使他们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鉴于这一点,语文老师应结合语文课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

表现人顽强意志的文章很多,但《军神》一文堪为典范。在讲授此文时,我先让学生反复研读沃克医生为刘伯承做手术的细节描写部分,学生先是流泪,继而是深思,最后他们终于悟出了坚强的毅力是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重要保证。

另外,针对现代学生喜欢顺境,不愿受挫这一普遍现象,在讲授《卧薪尝胆》一文时,重点讲述了越王勾践面对吴王的无理刁难而表现出来的忍耐力,并告诉学生这种忍耐力正是他日后成就大业的条件。类是这样的文章,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启迪思维,点拨得法,自然有助于学生战胜自我,乐观向上。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才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学,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进入主动的、努力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下面的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通过朗读,自己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事情发展的脉络,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鸟岛》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范读”、“指名读”、“小组读”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教师再对重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在经过反复朗读后,针对课文中的内容,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那就证明学生真正地把这篇课文读懂了,是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

四、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的能力。

合作,与人共存是一种进步的理念,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人类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体之一,它需要博大的襟怀,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宠爱,在外容不下人,是多数学生的共同特征。他们只知道让别人关心爱护,却不知道如何去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所以让学生学会理解,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帮助别人也是当务之急。

例如《雪儿》这一课,主要表现自己对小信鸽的精心照顾及与之相处的过程中种种快乐的感受。讲授此文时,我引导学生与作者换位,然后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谈了许多真实的感受,但与作者的感受相距甚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索作者感情产生的前提是什么,使学生恍然大悟,体会到爱心的可贵,宽容的伟大。

总之,培养学生的种种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语文教学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未来的需要。

阅读能让我们的心灵总能行走在高原大漠,无论进退都海阔天空;能让我们不再坐在忧虑或惆怅的摇椅上前晃后摆,而总能在平凡和单调中咀嚼出生活的暖和热,绮丽和温馨。文字的魅力是如此地无穷无尽,它就像阿拉伯的神灯一样,总是能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它不只会消解人莫名的烦忧,不只会让你在一个人独处时也会快乐得笑出声来,更重要的是,阅读赋予了我们一双慧眼,让我们看到了生活梦幻罗曼蒂克的另一面,从而不再疲惫和厌倦。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而文本中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正所谓“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就如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不同:经学家看见淫,道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西方。

谚语。

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人也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总之,对文本解读必会产生“多元”的。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发扬民主教学。

然而,在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中,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这种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事实上,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同频共从而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并把文本中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篇三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语文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之外,还要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全面的提高,以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价值,鼓励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情趣;知识视野。

语文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让学生在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就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简单介绍,以期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初中阶段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方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价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获得健全的`发展。

一、借助语文阅读,培养学生语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优美诗文的诵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对帮助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阅读的价值,要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培养一定的语感。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的时候,我改变了让学生单纯的阅读文本的教学方法,采取了情境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如,在教学《杨修之死》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将文本改变成对话的形式,之后,让小组进行自主练习,使学生在分角色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主的语感,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审美情趣。

所谓的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途径创设出有效的探究情境,它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而且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欣赏文本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以促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所以,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巧,而且也为了充分发挥语文的价值,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在授课的时候,我采取了问题情境创设法,首先,我引导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对文本进行阅读: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说这里的“钻”字用得好,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组排比句突出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引导学生结合上述的问题对文本中所蕴含的那份热爱大自然的美进行体会,进而使学生的审美情趣获得大幅度提高。

三、鼓励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视野。

以生为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由此不难看出,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对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进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我会鼓励学生在寒暑假的过程中阅读2――3本课外书,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鲁滨逊漂流记》《上下五千年》《牛虻》《哈佛女孩》《我的自传》等优秀书籍,为了确保能够真正自主学习,也为了确保学生能够认真的完成任务,也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走进文本,体会作者在其中寄托的情感,我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阅读的书籍写读后感,或者是书中的精彩片段写出自己理解等等,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除上述几点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等,在此不再一一进行介绍。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价值,以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沈立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初探[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02)。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篇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期第8课《静夜思》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抽选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素养和人文素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运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上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

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依靠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来培养学生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内涵比较深刻,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文中许多句子比较长且难以读通顺,因此教学时我反复让学生诵读,甚至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地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保证。

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预习的习惯(明确预习的基本要求,每个老师的要求可能不一样,读书3遍,勾画生字新词,生字表里的生字组词1-2个,数自然段,简要回答课后的问题,在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等等),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专心读书的习惯(各种形式的读:默读、自由读、快速浏览、有感情朗读等等),读书批注的习惯(中段开始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上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可以是勾画好词佳句,简单的批注自己的体会等等),背诵摘录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思考提问的习惯(让学生学会质疑,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认真写作的习惯等。

1、结合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孩子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经过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后,在班上进行读后感交流活动。因为很多同学都是通过借阅和漂书的方式得到书籍的,所以往往一本书同时有几个阅读者,不同的读者写出的读后感又各不相同,这样的交流活动对帮助孩子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几年下来,孩子们先后共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2、每次习作,我会选择部分同学(尽量不重复)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加以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就会一直坚持写下去,成为自发的行为。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篇五

当前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理科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而科学素养的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化学实验创新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教学非常重要,而实验创新是实验教学的源泉。化学实验创新不仅是感性知识的过程,而且更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化学实验创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理性思维,通过实验能使学生受到从形象思维跨越到抽象思维的训练,实现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因此,化学实验创新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就个人的实践谈三点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开发实验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所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切入点。

1. 借助化学史中实验,激活学生创新意识。

设计思想,找出实验中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探究设计者完成这一实验可能的思维方法和过程,给学生相应的创新思维的熏陶,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创设化学实验情景,优化创新思维过程。

教师应该“稚化思维”、“心理换位”的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暴露。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不在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上时,教师不能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应积极创设化学实验情景,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解决问题。即提出一个观点不能逻辑推断而必须用实验验证,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氛围,为学生思考、探究提供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达到优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如高二化学新教材中对《水的电离》的表述如下:“精确的实验表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能发生微弱的电离生成h+ 和oh- ”。学生往往对 “精确的实验”、“极弱的电解质”、“电离生成h+ 和oh-”提出质疑。教师用科学探究法进行教学。通过导电实验灯泡不亮,但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证明纯水是极弱电解质;石蕊试液不变色,用ph试纸测出ph为7,证明纯水不呈酸性,而呈中性,因而推导出水电离不生成h+ 和o2-,而生成h+ 和oh-。

二、增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类比等探究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激活创新欲望。探究性实验教学比验证实验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究”化学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和动口阐述,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究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充分渗透创新欲望的激活,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1、创新化学演示实验,强化创新思维品质。

间的共同要素,确定所需解决的问题可否归属于已有的某类知识或是它的延伸、扩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新演示实验,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由于一氧化氮极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而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学生难以从实验现象上直观地得出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的结构,通过改进的实验装置(如右图),就可以克服上述缺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用稀硝酸装满u型管,将管内空气排除,然后关闭活塞进行反应,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将稀硝酸排入右端的漏斗中,避免了生成的no气体与空气中氧气接触的可能,而且将no气体的制备与性质熔为一体,既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验的主要产物:无色不溶于水的no气体和蓝色的硝酸铜溶液。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时,又可演示no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no2气体,避免了no2气体对空气形成污染,且该装置能重复使用。

《如何在化学实验创新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篇六

作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素养,我认为要从课内、课外、家庭、社会实践着手。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如何提高学生的素养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首先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专业院校,长达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整个学校期间的学习就尤为重要。在学校,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就是老师了,学生素养的提高和老师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要提高学生素养,首先要做的是提高我们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

家庭是影响一个学生的最重要的场所,原生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所以,孩子素养的提高和父母密不可分,良好的父母形象,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都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有利于孩子的素养提高。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表率,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是为人父母必须做的。

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有效途径。孩子在学校和家庭接受的教育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并得到正确的辅导,有助于孩子质的飞跃,比如经常带孩子参加有益的社会团体,培养孩子的爱心,带孩子参加一些艺术方面的社会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眼界和艺术修养。

阅读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从小就开始帮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孩子素养的提高非常重要,我们的孩子可以从好书中汲取丰富的养分,这些可能是父母和老师做不到的。

多带孩子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带孩子去旅游,去认识大自然,去认识这个世界。自然界是最好的老师,他们会教会孩子们很多东西。

环境会影响一个人,作为孩子更容易被影响,所以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周围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外部的邻居、孩子同学等各方面。不要等孩子发生不好的变化才发现问题,可能已经晚了。

检索需要信息的能力。

网络是一个庞杂信息的超大集合,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真假混淆,一个问题一搜索往往有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条结果链接,在这如此庞大数量的结果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能够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和数据。这也是最基本的网络素养。

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

“网络学习”是现在非常流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各种网上教程视频、各种类型的课堂、各种教学直播随处可见,作为大学生,应该适应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并能从网络上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

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常识。

随着各种信息泄密、资金被盗现象的发生,“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现在越来越突出,在网络上冲浪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随便打开邮件和陌生人发来的链接,不要轻信中奖信息等,大学生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常识。

不发表捕风捉影的言论。

网络上的言论自由,导致很多网络用户,往往听说一点点消息,马上听风就是雨,甚至自己脑补了整个事件的过程,还满网络的乱发表,一副生怕别人不知道是他/她发表的样子。作为大学生,做事一定要谨慎负责,决不可随意发表没有事实依据的言论,以免误导他人。

珍惜时间,不沉迷于网络游戏。

现在的网游可以说是一种相当热门的行业,网络上随处可见游戏广告,各种游戏各种请明星代言。只有需求才能带动生产,既然有这么多的游戏产出,可想而知网游用户有多少,对网游的需求有多么强烈。不是不可以玩游戏,只是凡事都有一个“度”,越过了“度”就是错误。大学阶段是即将走向竞争激烈的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应该珍惜时间,全方位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说话文明,不言语攻击他人。

网络上和现实世界中一样,时常交流难免对某件事产生看法上的分歧,这种分歧是不同人生、不同经历的人自然而然产生的分歧,属于正常的讨论范围,不要强求别人认同自己,更不可因一言不合就言语攻击他人。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篇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崇高伟大的,他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而且还肩负着塑造灵魂的重任。教师工作的平凡无法与英雄模范人物的壮举相比,但以其深刻的内涵和鲜活的感染对学生所产生的作用最持久、最有说服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应与时俱进,善于接受新事物,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积极关注现实生活,尤其是关注社会热门话题,还要通过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应具备对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尤其要精通文化社会学、教育哲学、现代教学理论等。教师要以批判的精神变革已有的思维方式,要改变自身那些狭隘的、分裂式的思维方法,建立完善的思维方法,建立完整的思维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育人观、人文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超越老师,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引导学生探索、竞争、协作,建立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等。

新课程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建设者和开发者,要在教学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以学生为根本,自觉开发教材资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活化教学内容,创设人文情境,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活化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学内容情境化、生活化、问题化和结构化,这使教师必须做好先行组织者的工作,创设人文情境去促进以上“四化”的实现。常用的方法有:1.传统方法创设人文情境,如师生讲故事、讲笑话、说新闻、诗朗诵、唱歌等。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经常针对教材内容有选择地引出一个主题、一个或多个话题,将更多适宜的人文及社会内容融入课堂,使教学回归生活和现实去寻求本真意义。2.多媒体创设人文情境。集文字、图片、漫画、动画、影音于一体的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具有形象直观、增强记忆、激发兴趣、内化价值、启发思维、突破难点、增大容量、提高效率等优势,能重新“激活”书本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形成知识结构的方法及提高重组、迁移知识的能力,在知识结构化和问题化过程中内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在讲授“实现人生价值”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轰动国际艺术界的演出片段:有盲孩子流畅的钢琴演奏、聋姑娘优雅的舞姿、弱智者潇洒的交响乐指挥……同学们在这场特殊的艺术欣赏中深切感受到自己生活的美好,更被“人生信念、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所感动、所震憾、所激励,从中获得人生启迪和生命的价值意义。此时,我再引导学生围绕“怎样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畅所欲言,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教师必须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

政治教师要通过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而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课的评价方式不应只是关注知识,还应该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自然观察和自身生存方面表现出来的基本技能。“要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情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要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态”。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表露,多方面的才艺才能得到充分展示。

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的方式要多种多样。“要采用多种学习评价方式、考试,包括结业和升学考试,作为高中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而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表现的评价,要更为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估、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

此外,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应淡化结果、注重过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对今后的学习产生借鉴意义,更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求知过程、探索过程和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正确的情感体验及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篇八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许多地方的新的课程评价系统却尚在构建之中导致教与学中诸多矛盾日益突出,成为新课程的桎梏。

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是套在语文教学上的一个“紧箍咒”,因此,训练仍是握在教师手中的一根如意精骨棒,用以除魔斩妖。昔日的题海战术,便在新课程推进中愈演愈烈。课后作业,《课外作业》,据称是与“新课程同步”的各类版本的辅导资料,使学生苦不堪言。大量机械重复的语文作业,不仅霸占了学生学习时间,还蛮横地剥夺了学生学习的快乐,严重地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语文作业重要,而且必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道理也很简单,任何技能的获得,都必须凭借作业,进行练习。说到底,技能是一种知识的整合与运用。因此,语文作业便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题海战术的危害,其实质是片面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牺牲的是学生的发展及创造潜能,为此,许多有识之士曾痛心疾首的奔走呼号。

题海战术的再度泛滥,已严重地把新课程的实施推离正确航。故而,只有从题海中空围,新课程的航船才会正常的扬帆远航。

从题海中突围,突破口应选定在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即减少大量刻意追求纯语文知识、抄抄写写、机构重复的作业,在精选精练的基础上,将语文作业转移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以实现“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中的一项研究任务、一次专题采访、一次调查报告、一件用品制作及说明、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一个主题绘画、一套摄影作品等等,都是语文作业。这些作业的完成,不仅有助于巩固知识、深化知识,而且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丰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造才能。

把语文作业转移到实践活动,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搜集材料,积累语言。

事实证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其基本途径是大量的语文实践和丰富的语言积累。那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搜集语言材料的作业,诸如收集成语、俗语、谚语、网络语,分类摘录名言警名,抄录背诵精短古诗,剪报收集时文等,可以促使学生动脑动手,有效扩大阅读量,拓展语文视野。这样的作业不但形式丰富,更为主要的是学生易做能做,兴趣浓厚,因而在积累知识语言的同时,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二、利用媒体功能,丰富语文素养。

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是学生求之不得的`。利用媒体学语文,既迎合了学生趣味,又简便易行,对丰富学生语文素养十分有益。如:让学生经常性地从从收听的广播节目或收看的电视节目中,选印象深刻的进行播报、评述;或让学生网上就老师选定的话题聊天。这样做,不但有益于口语交际,更能让学生“事事关心”,丰富语文素养。

三、手脑并用,情景中学语文。

有句话说: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无疑是至理名言。让学生做贺卡、书签,并为之说明;为课文搜集图片,配以解释;给课文插图,写解说文字;办手抄报、壁报、黑板报等,将语文作业渗透其中,置于情景里,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促进绘画、联想、想象、创新等能力的有效发展。

学生个性,千差万别。有的好奇心足,有的好胜心强;有的喜欢画画,有的擅长音乐,

[1][2]。

文档为doc格式。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篇九

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就是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体现,而审美教育的实施当然离不开美术教育课程的发展,在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审美个性是一个人性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个性对于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审美个性的不同,才能创造出丰富且别具特色的审美对象来。同时在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的同时带来经济效益。审美个性的发展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的喜好、能力、素养各有差异,而审美个性肯定也会不尽相同。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其中个性的发展较为关键,这一点已被人们所认同。审美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在美术教育中无疑是美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众所周知,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专业的艺术家,美术教育的目的既是开发思维、提高能力、开阔视野。但最重要的是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净化心灵。另一方面,美术教育是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美术知识,通过不断的感受、体验、鉴赏、品评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和了解已有的艺术手法、形式、风格的基础上,并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这些技法和技巧,并对现有的风格特征与个性特色根据自己的所学去进行综合的评判,不断对自己的审美标加以反思,提高艺术观察力与敏感程度。审美教育及学生审美个性的培养是美术教育中的重点;离开了美术教育来谈审美个性,就如同人离开了空气,审美个性也将变得毫无意义。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鉴赏与品评优秀的作品及对作品的感悟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具体是通过客观形式的比较及对作品韵律与节奏的把握及美的规律的领悟和研究,从而把握形式美,培养和提高审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的鉴赏能力。审美教育的基本特点就是培养学生富有想象能力及自由发挥的创造性等。然而美术教育正是能把具体的蕴藏着情感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供其欣赏品味和领悟,从而收获不同的情感体验与境界的享受。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创造出来的美术作品,都能体现所在社会时代的历史背景,包含着对人类真善美的`不同追求;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历史文化背景加以了解也可感受作者蕴含在作品中丰富的情感,领悟其中意境,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提高审美趣味,陶冶审美情操。美术教育不较之于其他学科来说,他更为灵活性,没有绝对标准,也不会存在绝对的对错,自由认识上的差异与审美上的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为自由,也不会感觉到压力,心情会比较的放松和愉悦。所以美术教育符合形象性,自由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的特点,是审美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一)尊重学生审美个性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术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画画的材料也丰富多彩,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各种需求,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更加方便了美术教育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去影响或者干涉学生的审美喜好,为适应不同学生的审美喜好,应该多选择一些风格迥异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供学生欣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所选择性的学习。在讲解或分析作品时,切忌绝对化,鼓励学生在画画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要有创新精神。大胆的去尝试各种表现手法,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学生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以清楚看出学生所要表达的情感,顺着学生的逻辑思维,找出学生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优点;学生的画,往往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我们要指出一些手法上的不足,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并客观评价自己的作品。

(二)重视师生关系的培养。

美术课现在之所以备受学生的喜爱,是因为美术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体会和美的享受。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是同教师一起来欣赏美和创造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一件属于师生共享的艺术品,双方不是艺术家和观众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是相互影响的。传统教育只重视第一种模式,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只是一个演讲的角色,是课堂上的主体也是主导者,学生则是被动的听讲,强制的接受教师所讲内容,听从老师的安排,赞同老师的观点,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的想法,更加谈不上一点点的反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师单方面的教,学生单方面的听,师生关系像两条平行线,没有任何的交集,更加不可逾越。现在美术课上,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相互影响的;教师往往与学生一起来欣赏美和探讨美,从而创造美。教师在授课时,要多多考虑怎样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避免那些不良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的个性都不一样,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思考的方向也不同,所画出来的画也各具特色。要知道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艺术,探索艺术,创造艺术的能力并有自己独立的审美观。

(三)编定适应学生审美个性发展的教材。

美术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而教学的依据是教材。传统的美术教材主要偏向于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要学会一种甚至多种技法,是很困难的,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与接受;而美术教材知识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更加增大了学习的难度与高度,渐渐致使学生对美术学习失去了兴趣。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在编制教材时要遵循一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要灵活,能让学生有选择的可能;二是教材的内容要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这样有利于个性的展现及审美情感的流露。使学生确立自我对审美教育的认识与自我表达的自信。

(四)寻找适合学生审美个性发展的方法。

随着科教改革,美术的新教材很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个性也得到了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发展和情感的交流。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寻,人们依照美的规律,创造了这个世界,同时也依照这个规律来发展自己,在评价学生审美个性时,要考虑到学生多个方面,体现其主体性,从而突出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多种功能,要意识到美术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形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审美教育深入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中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感受美并创造美,最后去实现美术的审美价值。

三、结语。

在探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审美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涉及到其他许多学科的知识,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其实也综合素质的体现,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与当代美术教育观念的影响。因此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总之,美术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个性心理及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实践中应尊重学生独特的审美感受,培养和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个性,最后把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生完善人格和个性教育的重要部分。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篇十

小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就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许,从而更加努力去做被赞许之事。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朗诵、猜谜、讲故事等比赛;还可以开展一些读书心得、读书经验交流会,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项“课前讲故事”的活动,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前与大家分享自己读到的好故事,这样不但增长了知识,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书不多。很多学生的课外书籍大多是《作文大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小学生同步作文》之类的.作文辅导书。而这都是学生买来模仿写作文用的。只有少数学生有《十万个为什么》、《天天都有新童话》、《天天都有新寓言》、《故事大王》等书目,此外,还有一些卡通连环画。二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少。课堂上的阅读时间肯定没有,放学后不是被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占去,就是由于处理不好学习、读与玩的关系,白白地浪费了时间。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发动全班同学积极捐出自己的藏书,由专人负责保管、借阅。

其次,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从有限的时间里挤出一些来供课外阅读用。比如,每天中午从吃午饭到下午上课有一个半小时,我就让学生每天中午抽出至少半小时的时间来读课外书。这样一来,既扩大了阅读范围,也保证了足够的阅读时间,增加了阅读量。

当然,我所说的大量阅读并非是毫无选择地盲目阅读。小学生年纪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所以一定要指导学生阅读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有意义的读物。

三、授人以渔。

由于学生缺乏阅读方法,尽管阅读有一定的量,但是阅读收效不大,不是读了就忘了,就是读后无所知,无所获,或者是一知半解。该怎么半呢?首先,阅读时备好《新华字典》和一本“摘录本”,生字生词查字典,好词佳句摘录下来,做到“不动笔墨不成书”的习惯。牢记“初读――细读――精读”三部曲。一个阶段后,就回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

其次,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如学习《赤壁之战》、《田忌赛马》再读《三国演义》、《孙子兵法》,就能从课外书籍中更全面地掌握课文内容。也可在上新课前去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如在学习《月光曲》前,先从课外书籍中去查一查贝多芬的有关资料,这样既激发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对课内教学内容的理解。

总之,阅读是伴随我们一生的重要活动,小学生应该从小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