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模板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8:18:55 页码:14
2023年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模板19篇)
2023-11-19 08:18:55    小编:ZTFB

没有总结,我们就无法真正认识自己,无法不断进步。在写总结时,要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改变现状,实现自己的梦想。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篇一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关系。班集体人际关系是指班集体中师生、生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建立起的关系。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班集体人际关系的教育功能及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人际关系的障碍和调整措施。

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班集体的纽带,没有协调的人际关系就不可能有真正团结的班集体。

班集体并不等于几十位学生简单相加的算术和,学生只有在共同活动中通过交往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后,才能形成群体。如果班里的几十位学生只是坐在一起听课,从不一起交流,一起活动,可想而知,那班级将是一片森林,而不是一个集体。

2.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源。

对学生来说,一天之中,他们与同学的接触最多,受其影响也最深。优秀的品格――正义、爱心、慷慨等从来不是某个孤立学生的品质,它们必然是在人际交流过程中受别人影响而形成,进而也对他人施以影响。协调的人际关系是孕育学生完美个性的肥沃土壤。

3.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教育活动效果的重要手段。

当学生在班集体内具有有利地位时,他在丰富的人际关系体系中也能表现其特长和施展才能,当他的这种能力被班级其他成员所珍视时,他就会在相应的教育活动中表现出高涨的积极性,并努力与其他同学协作,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创设的条件,能显示出强大的教育和管理功能。

综上所述,良好的班集体人际关系对于班集体建设的教育功能是相当大的,然而由于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在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定会遇到许多障碍。如班内学生有关是非、善恶、美丑的一般观念,在对人的品格和事物性质的基本评价及态度方面,通常有较大的认知距离,从而在交往过程中会出现种种矛盾。但最主要的障碍是学生对于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定位,也就是学生在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体系中确定或取得自己的位置,尤其是有利的地位通常会很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班干部的定位。

有些学生在没有当班干部时与同学相处和谐,深得人心。但当了班干部以后,在班级中居于有利地位,以前很亲密的朋友反而疏远了,由于没有情谊性关系作调节,有时很难开展工作,以致威信下跌,使班集体建设难以顺利展开。

2.“头领”的定位。

有的学生有很多朋友,也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但由于其他方面能力的缺憾,集体并不委任他办理重大事情,由于他在公共关系中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就常常会由集体的积极分子变成消极的成员。于是,他千方百计地在小群体中争取有利地位,甚至使小群体偏离集体,或不惜以任何代价达到引起同学们注意的目的,这种代价会导致各种恶作剧和偶发事件的产生,因而阻碍班集体的良好建设。

3.“沉默者”的定位。

平时常听同事谈到某同学时说“这个同学有他没他一个样”之类的话。确实在每个班级里,都可能有几个默默无闻的学生,他们不引人注目,似乎在班级里不起任何作用。他们大多在班内受到排斥、歧视,甚至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或“替罪羊”。这种现象很不正常,容忍它,就会使其他成员变得麻木不仁,对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产生销蚀作用,有碍班集体的建设。

1.优化集体背景,丰富人际关系。

第一,运用组织手段,建构关系网络。教师可运用组织手段,为学生提供日益扩展的交往范围,建立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从而使每个同学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集体建设中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充实。如变单人活动为多人合作活动,进行小队与小队之间的各种竞赛,让每个学生都能与其他同学和谐交往,增进彼此的了解,感受到同学之间的情谊,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会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享受到集体的温暖,也同时把温暖送给班里的每一位学生,从而使集体变得生机勃勃,健康成长。

第二,采取接纳态度,引导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就是没有正式规定的自发形成的群体,如班级中的伙伴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喜爱为基础。这种非正式群体的共同活动比较协调,结构也比较稳定,有较高的凝聚力、功效性,所以对于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既要承认他们的存在,又要积极引导。而对于那种反集体的非正式群体,可采取情感疏通,积极引导的方法,逐步使它们与班集体的关系趋于正常化。

2.创设教育情境,克服定位困难。

为了使学生在班集体中克服由于定位困难而带来的情绪波动,班主任应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功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的人际影响。如班主任可利用班会这一阵地,通过演小品、哑剧、小辩论等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如信赖情境、成功情境、挫折情境、道德选择情境等,使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受到教育,从而使班集体的生活具有强大的情绪吸引力。班主任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克服自私、冷漠的情感,从而逐步养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

3.改变控制方式,优化师生关系。

为了成功地调整班集体的人际关系,班主任首先要对自身的言行进行调整,调整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前提条件。师生关系对班集体人际关系的结构有着一种举足轻重的影响。班主任必须把每个学生放在心上,并使他们居于有利地位,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在实践中会发现,如果某位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冷落,那其他同学也会避开、冷落甚至鄙视他。可见班主任应认真、慎重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在师生交往中把自己摆在恰当的位置,实行符合教育要求的适度控制,真正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所以,班主任和全体教师应把良好的人际关系看做教育的真正对象,并积极开展工作,使班集体建设能较好地发展,学生也能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条件下正常交往,共同愉快地完成学习和其他任务,并形成各种积极而高尚的品质,从而大大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新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曾仕强、刘君政.人际关系与沟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黄正平.班集体问题诊断与建设方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篇二

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善于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而一旦出现无心的冒犯,却总是耿耿于怀,变成了话不投机半句多,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想想我们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事例,而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要与人交往,要想过得愉快,就要处理好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处理好人际关系,要记住三句话,“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

看人长处。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你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你们的关系肯定好不了,反之,学会换位思考,多看别人的优点,你就会发现,越看别人就越顺眼,就能与人处好关系,就懂得用人所长。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懂得与人友好相处的人,才能成事。懂得用人所长,你也就拥有了领袖的素质。

帮人难处。

就是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可能是举手之劳,也可能需要一定的付出,只要力所能及就好,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你帮他,他不一定会记得你。在别人有难的时候你给予了帮助,人家会记你一辈子的好。在你有困难的时候,人家也会同样帮助你,你的路才会越走越宽。比如人生中常常遇到的一些事,生病住院、红白喜事、天灾人祸等等,你的帮助、你的一声问候、甚至是一条短信,都会犹如春风水暖,彻底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记人好处。

就是要常怀感恩之心。要知道,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每一点进步、每一滴收获,都离不开父母、家人、朋友的帮助。永远记得别人的好,才能每天拥有阳光,每天都有朋友相伴,终生都有幸福相随;相反,总是记得别人的不是,只会苦了自己。

以前读书的时候我追过《职来职往》这档节目,当时正在读大学,真的从这个节目里学到很多关于职场、关于做人的很多东西。(吐槽下,现如今综艺节目感觉就是娱乐,迎合大众的)如今,我毕业出来工作已三年有余,对一些感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先做好自己,别人就会和你做朋友!

我领悟到了先让自己变得美好,别人才会更愿意和你交朋友这个道理。假如你是个谎话连篇、邋邋遢遢、或者整天满满负能量的人,别说朋友会离你越来越远,甚至还有可能交不上任何朋友!

特别认同一句话:你的人生需要的是拼自己。

让自己更好,人人都愿意跟你做朋友,然后你就会知道怎样交朋友,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

如何学会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一、形象就是一种内在的承诺。

在建立形象的过程中,你说的跟你做的要一致。言行不一致的话,别人就不会相信你。比如说如果一个奢侈品包包在一个山寨市场卖的时候,你是不会相信货架上的那个包包是真品的。所以个人形象在圈子中是很重要的。

二、讲信用,打造你的人格信用卡。

有时候我们不经意间就对别人许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可能当下的你没有注意,过后就忘记了,可在别人的印象中你可能就会大打折扣。而当你在一件很小的事情上都注意言出必行,别人会深受感动,觉得你这人可以交往。当然讲信用有时候不是为了获取些什么,而是我们做人最基本的准则。

三、向负能量说拜拜。

保持微笑,微笑是会传染的,都说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大家都喜欢和爱笑的人交朋友,而不喜欢和总是板着一张脸,整天像苦大仇深一样的人,以免被坏情绪所传染。如何排解自身的负能量?养养花草,宠物,做运动等等!

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人与人,物与物,不可避免的有交集,有摩擦,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事物之间的矛盾,心态与方法成为了关键。

——题记。

人生在世,谁都想快乐地生活,快乐起源于放松,心态来源于豁达,只有端正自己,才能活得不累。

很多时候,我们总善于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对自己的好。任何人都不是圣人,在一定的范围内,接受可以接受的,拒绝不能容忍的,用心看人,才是真。

同时,要学会淡然处世。有句话说,“仇恨只能让你遍体鳞伤,而对方却是毫发无损。”不要让某一种情绪控制自己,放眼未来,有太多的美好值得你追寻,偶尔的一点小过去,随它去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篇三

今天我们正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融合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整个世界的变化。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网络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同时,网络也在影响人们的人际关系的形式,拓宽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和渠道。

(1)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2)网络传播与人际交往密切相关。我们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和他人的交往,人际交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际交往可分为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交流。

(1)传统传播环境与网络传播环境下的人际关系。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人际关系建立往往是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语言和身体交流的方式,这种传统的传播环境存在着诸多限制,人的相貌、穿着、仪态就会影响人们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建立人际关系,往往要考虑这个人的性格、年级、日常生活习惯等,人际关系的圈子就会限于周围的人。

(2)网络传播中建立人际关系的形式。网络中人际关系的建立主要是通过两种人际交往的形式:e-mail和网上聊天。e-mail是一种类似传统通信手段的人际传播方式,是互联网应用最广的服务,它有着自己最鲜明的特点。第一,电子邮件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第二,e-mail的传播速度不同于传统的通信传播速度,比传统通信快得多。第三,e-mail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即使相距万里的人,也能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实现交流。

(3)网络传播中人际关系的特点。

1)网络传播中的人际关系是虚拟化的。人们在网络中的身份可能只是一个代号,其中形成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虚拟的情境中的,这种虚拟的空间,使人们可以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尤其是合当代大学生张扬个性、崇尚自由的本性,符合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需求。

2)自由、平等、开放是网络传播中的人际关系的鲜明特色。现实社会中人们建立人际关系往往要基于自己的身份、地位或者是背景,这种人际交往存在很多的顾虑,使人们不能自由平等的选择朋友。

3)网络人际关系是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发展,是现实人际交往的延伸。社会的现实性,使得人际交往不能尽如人意,网络给人们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人际交往途径。

(1)网络传播给人际关系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扩大交往范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我们也往往对自己喜爱的人开口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但只能将我们的感情融入生活之中。网络传播环境,改变了这一现状,给我们提供了表达情感的渠道。

2)有利于宣泄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由于传统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很多人在遇到各种烦恼和心理问题时,没有勇气向别人倾诉,长时间不良情绪的积累,很容易让人的心理变畸形。网络的鲜明特性,尤其是匿名性,让人们不必再担心自己的某些心理问题被别人窥探。

3)有利于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网络社会中每个人的身份都可以得到隐藏,网络世界让他们的追求得以实现,每个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是基于平等的关系,不存在身份、地位的差距。你有什么苦恼,都可以向你的网友表露,可以开心做真实的自己。

(2)网络传播给人际关系发展带来的弊端。

1)沉迷网络不可自拔,阻碍身心的健康发展。由于网络的优势,很多人沉迷于网络世界中不可自拔。网络世界中存在很多暴力情节或是其他不良行为,这种不良行为会逐渐影响一个人的身心,最终阻碍身心的健康发展。

2)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冷漠。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是社会交往的基本特性。随着网络的发展,远程教育、在家办公、电子商务等的出现,使人们面对面的机会大大减少,导致人际关系疏远、道德冷漠、亲情隐退。

3)弱化了人际关系中的伦理道德意识。在网络中,人际关系的建立是比较随意的,没有现实社会中那么多的顾虑。网络传播环境中,信息是比较冗杂的,在带给人们有价值的信息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垃圾信息,这些垃圾信息中,存在着黄色、暴力信息。

(1)树立正确的网络观,重视网络心理教育。对待网络,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网络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交流工具,不是我们生活的主体。每个人都应当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科学合理地认识和使用网络。

(2)加强交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网络世界毕竟只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无论网络世界多么的完美,都无法和真正的现实世界相比拟。通过冷冰冰的网络建立的人际关系,存在诸多的问题,很容易使人际关系更加的冷漠。要不断加强与别人的交流,来缓解人际关系冷漠。

(3)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网络世界是信息的海洋,在给人们传递有价值的信息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虚假信息、黄色信息等。面对网络中如此多的信息的时候,无形之中就会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影响人际关系。要重点培养大学生辨别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快速发展的网络,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网络传播环境下的人际关系与传统的人际关系有着明显的差别,也存在着诸多弊端,但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和交往方式,网络传播以其鲜明的特色,加速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拓宽了人际交往的范围,给人们提供了更多人际交往的选择,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的。

文档为doc格式。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篇四

学分:3学分。

理论学时:45学时。

实验或讨论学时:6学时适用专业:心理学专业。

大纲执笔人:方双虎。

大纲审定人:心理学系集体审定。

一、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人际交往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从课程性质上,人际交往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关系实践两部分组成。人际交往心理学的任务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其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交往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其实践任务是将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社会现实生活服务,为目前的改期开放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同时还要纠正现实社会中某些畸形的人际关系,减少和堵截人际冲突、人际内耗,进而增强群体内聚力,用科学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处理、调整和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使学生通过对人际交往心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了解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明确人际交往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求学生联系社会现实问题,运用掌握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现象及问题,能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调整人际关系、不断改善人际关系和发展新型人际关系,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心理学课程及相关学科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改革。

总体改革思路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关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人际关系现象,指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开展各项人际交往心理学的调查和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理论素养和水平。此外,还将组织学生对若干重要人际关系心理现象进行讨论。

二、本文。

(一)课程理论教学。

第一章绪论。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关系的涵义和结构。

(一)社会关系的涵义。

(二)社会关系网络层次。

第三节。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

三、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第二节。

(一)符号相互作用论(象征交往理论)。

(二)场合交往论。

(三)自我呈现论。

(四)社会交换论。

(五)t组理论。

(一)需要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2.e.r.g理论3.成就激励理论。

(二)归因理论。

1.海德的通俗心理学2.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

(三)期望理论。

(四)公平理论。

第三节。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调查法。

(一)社会测量法。

(二)参照测量法。

[建议教学方式]讲授法,自学第二节、第三节[思考题]1.什么是霍桑实验?略加评述。

4.什么是社会测量法?举例说明其应用。

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态度的概念。

一、“态度”界说。

二、“态度”的结构。

三、“态度”的本质。

(一)态度的功能。

(二)态度的特性1.态度的社会性2.态度的具体性3.态度的协调性。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态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

(一)学习理论。

(二)认知理论1.平衡理论2.一致性理论。

(三)功能主义理论。

二、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条件。

(一)个体的需要。

(二)个体的经验。

(三)交往的对象、性质。

(四)个体的自我意识。

三、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过程。

四、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人际影响。

(二)个性心理特征。

(三)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第三节。

态度的转变。

二、态度转变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

(二)认知失调理论。

三、态度转变的方法。

(一)参与活动法。

(二)登门拜访。

(三)团体规定法。

(四)全面宣传法。

(五)沟通信息法。

四、态度转变中的沟通。

(一)沟通者1.可信性。

(1)专长或权威(2)动机或意图2.睡眠者效应3.类似性。

(二)沟通内容1.利用感情(1)好感。

(2)恶感:激起恐惧2.组织沟通。

(1)理解材料:说服中的理解(2)论证:应该呈现几方面材料。

(3)呈现观点的顺序:先提出哪一个方面的材料(4)引出结论。

(三)沟通对象[重点与难点]重点:态度的形成和发展难点:态度的转变。

[建议教学方式]讲授法[思考题]1.什么是态度?如何理解态度的本质?2.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包括哪些?3.举例说明态度转变方法的应用。

4.简述态度转变中各沟通要素及其作用。

第四章行动与态度。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认知失调概述。

一、认知之间的关系。

二、认知失调程度。

三、减少失调。

(一)改变认知。

(二)增加认知。

(三)改变重要性。

第二节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

一、诱导服从实验。

(一)费斯汀格及卡尔史密斯的实验。

(二)诱导服从的一些前提因素1.自愿选择2.承诺3.责任感。

4.预期的消极后果。

二、努力理由研究。

三、不足阻碍研究。

四、决策后失调研究。

五、认知失调的激起性质第三节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一、心理治疗。

二、儿童教育。

三、消费行为。

第五章印象形成。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印象形成概述。

一、人际印象的定义。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三个部分。

(一)行动者。

(二)知觉者。

(三)交往情景。

第二节印象形成的特点和模式。

一、印象形成的特点。

(一)一致性。

(二)评估性。

(三)中心特质的作用。

(四)隐含的个性理论。

二、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

(一)累加模式。

(二)平均模式。

(三)加权平均模式。

第三节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

一、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

(一)优先效应。

(二)新近效应。

二、晕轮效应。

三、定型。

四、印象形成的结果第四节。

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定义和理论。

(一)印象管理的定义。

(二)印象管理的理论1.符号相互作用论2.自我表现论3.情景认同论。

二、自我表现。

(一)自我表现的具体目的。

(二)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1.情景因素。

2.参照群体的认同3.其他人的影响。

(三)成功的自我表现的障碍。

三、印象管理的作用[重点与难点]重点:印象形成的特点和模式难点: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建议教学方式]讲授法[思考题]1.什么是人际印象?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有哪三个成分?分别举例说明这三个成分对人际印象形成过程的影响。

2.人际印象形成有哪些特点?人际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有哪三种,它们分别有何特点?3.人际印象形成中会出现哪些效应和偏见?它们对人际关系有何影响?4.举例说明自我实现预言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5.什么是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对人际关系有什么作用?我们应如何注意自我表现?

第六章人际知觉。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际的非言语沟通。

一、脸部表情。

二、目光接触。

三、身体语言。

四、非言语线索的意义第二节对人的归因理论。

二、相应推论理论。

(一)非共同效果。

(二)社会赞许性。

三、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

四、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

五、控制源理论第三节对人的归因偏见。

一、行为中民偏见——“行为”吞没“场”

二、显著性偏见三、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第四节。

归因理论的应用。

一、心理健康。

二、绩效评价。

三、冲突[重点与难点]重点:1.对人的归因理论。

2.什么是归因?在人际知觉中,有哪些主要的归因理论?它们各自的理论观点是什么?试比较这些主要的归因理论。

3.在人际知觉中,有哪几种常见的归因偏见?了解这些偏见对我们有何启发意义?

第七章自我知觉。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归因。

一、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

二、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

三、情绪比较和情绪归因。

(一)情绪比较。

(二)情绪归因。

第二节。

自我知觉中的偏见。

一、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

二、自我服务偏见。

第三节。

自我障碍和习得无助。

一、自我障碍。

二、习得无助。

第四节。

自我归因的应用。

一、痛苦归因。

(一)增加痛苦。

(二)减少痛苦。

二、“错误归因”治疗。

三、习得无助与心理健康[重点与难点]重点:1.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归因。

2.自我知觉中的偏见难点:1.自我障碍和习得无助。

2.自我归因的应用[建议教学方式]讲授法[思考题]1.什么是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自我服务偏见、自我障碍、习得无助?2.简述自我归因的理论及其研究。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

自我控制。

一、自我控制的概念。

二、作为学习行为的自我控制。

三、改变行为的线索和结果第二节。

寻找目标。

一、确定目标。

二、选择目标。

三、记录行为。

(一)记录方法。

(二)记录行为的方式第三节。

自我实现。

一、对自我实现的理解。

二、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

(一)摆脱和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

(二)建立新的行为链。

三、为一个好的行为结果作准备。

(一)强化方式。

(二)选择强化的方式。

(三)强化方式的运用[重点与难点]重点:自我控制难点:自我实现。

4.什么是自我实现?举例说明自我实现过程中强化方式的运用?

第九章人际影响。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

遵从的概念、理论和范式。

一、遵从的现象。

(一)遵从现象。

(二)遵从的概念与类型1.遵从的概念2.遵从行为的分类。

二、遵从的理论。

(一)个性理论。

(二)群体理论。

三、遵从研究的基本范例。

(一)规范形式的自主运动范例。

(二)阿希的范例。

(三)克拉奇菲德技术第二节。

影响遵从的因素。

一、个体的特点。

(一)总的结果。

(二)个体的能力。

(三)性别差异问题。

(四)文化差异。

二、群体的特点。

(一)群体的规模。

(二)群体的一致性。

三、任务的特点。

第三节。

服从、偏离和独立。

一、服从。

二、偏离和独立。

(一)研究偏离和独立的意义。

(二)研究偏离和独立的理论1.对抗理论2.去个性论。

3.个人特质信任学分理论第四节。

感染、模仿和时尚。

一、感染。

二、模仿。

三、时尚。

(一)时尚的概念。

(二)时尚现象的表现形式。

(三)时尚现象的特点第五节。

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一、社会舆论。

二、牢骚现象。

三、社会风气。

四、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五、社会助长作用。

(一)社会惰化[重点与难点]重点:1.服从、偏离和独立。

2.感染、模仿和时尚难点:影响遵从的因素。

[建议教学方式]讲授法,自学第一节、第五节[思考题]。

1.什么是行为遵从现象?对阿希的实验进行评述。2.影响遵从因素包括哪些?

3.什么是服从?如何理解偏离和独立的理论?4.如何理解模仿的意义和机制?5.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第十章利他行为。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利他行为概述。

一、定义。

二、决策过程。

第二节。

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

一、旁观者效应。

二、情景的模糊性。

三、榜样人物的作用。

四、求助者的特点。

(一)依赖性。

(二)亲密关系和吸引力。

(三)类似性。

(四)责任。

第三节。

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

一、助人者的心境。

二、同情和内疚。

三、责任与承诺。

四、个性。

(一)赞同的需要。

(二)公正的世界的假设第四节。

利他行为的理论。

一、生物学理论。

二、社会规范理论。

(一)社会责任规范。

(二)回报规范。

三、学习和模仿理论。

(一)改变利他行为的概率。

(二)利他行为作为强化来源。

(三)奖励和代价[重点与难点]重点:1.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

2.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难点:利他行为的理论。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人际吸引理论。

一、强化理论。

二、相互作用论。

三、得失理论。

四、相等理论。

第二节。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情境因素。

(一)时空距离1.距离2.交往频率。

(二)结群。

(三)体验。

二、个人特质因素。

(一)外表和容貌。

(二)才华和能力。

(三)个性品质。

三、类似和互补。

(一)类似性。

(二)互补性。

第三节。

一、自我暴露。

(一)回报与自我暴露。

(二)喜欢和自我暴露。

(三)社会赞同与自我暴露。

(四)非语言行为和自我暴露。

(五)自我暴露的速度。

[建议教学方式]讲授法,自学第三节[思考题]1.如何理解人际吸引的理论?

第十二章人际合作与冲突。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

人际合作与冲突的理论和类型。

一、社会交换理论。

二、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

(一)社会两难情景。

(二)囚徒两难情景第二节。

合作的形成。

一、合作的理论。

二、影响合作的因素。

(一)回报。

(二)对他人动机的知觉。

(三)沟通。

(四)威胁。

(五)群体规模。

(六)个人倾向性第三节。

人际冲突。

一、冲突的定义。

二、冲突的形式。

(二)人际冲突1.“零—总和”冲突2.“非零—总和”冲突。

三、冲突的原因。

(一)对稀有资源的竞争。

(二)归因。

(三)报复。

(四)信息沟通不良。

四、冲突的管理和解决。

(一)威胁的作用。

(二)协商。

(三)仲裁。

第十三章人际侵犯和暴力。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

侵犯行为概述。

一、侵犯的定义。

二、侵犯行为的分类第二节。

侵犯的理论。

一、把侵犯作为一种内在倾向。

(一)本能理论。

(二)生物理论。

(三)社会生物学理论。

二、把侵犯作为引发的驱力。

三、把侵犯作为一种对厌恶事件的反应。

四、把侵犯作为一种社会学习行为第三节。

影响侵犯的因素。

一、影响侵犯的社会因素。

(一)挫折。

1.挫折—侵犯理论。

2.对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二)直接的挑衅。

(三)大众媒介的影响。

1.关于大众媒介对侵犯和暴力的研究2.大众媒介中的侵犯和暴力影响的原因。

(四)侵犯诱因。

(五)激起。

二、影响侵犯的个人因素。

(一)有关侵犯的个性理论。

(二)a型性格。

(三)对他人仇视意向的知觉第四节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一、惩罚。

二、宣泄。

三、认知的干预。

四、非侵犯性榜样。

五、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

六、利用积极感情。

七、为社会儿童社会化创造良好的环境[重点与难点]重点:1.影响侵犯的因素。

2.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难点:侵犯的理论。

[建议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思考题]。

1.什么是侵犯?侵犯的定义对我们理解人际交往中的侵犯行为有什么意义?

2.各种倾向的理论是如何解释侵犯行为的?在解释侵犯行为时,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第十四章群体行为。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群体的一般概念。

一、群体的定义。

二、为什么个体要加入群体。

三、群体的发展。

四、群体的分类。

(一)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二)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三)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第二节群体的目标和规范。

一、群体的目标与个体的目标。

二、群体目标的追求。

(一)目标追求与信息反馈。

(二)对群体失败的反应。

三、群体的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定义和性质。

(二)群体与偏离者第三节。

群体的沟通。

一、信息沟通的特点。

二、群体沟通的特点。

三、沟通的分类。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三)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四)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四、群体的沟通网络[重点与难点]重点:群体的目标和规范难点:群体的沟通。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群体的内聚力。

一、群体内聚力的定义。

二、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三、群体内聚力的结果。

(一)群体内聚力对成员人际交往的影响。

(二)群体内聚力与生产率第二节。

群体的绩效。

一、群体绩效的定义。

二、群体的任务。

(一)群体的整体性任务。

(二)群体的分工性任务。

三、影响群体绩效的因素。

(一)群体的规模。

(二)群体内聚力。

(三)奖励制度第三节。

群体的决策。

一、决策的概念。

二、群体的决策过程。

(一)群体的决策规则。

(二)决策的程序。

三、群体决策的特点。

(一)群体极化。

(二)小群体意识。

(三)群体讨论中的信息加工第四节。

群体领导。

一、领导的定义。

二、领导的产生。

(一)领导的特质理论。

(二)领导的情景理论。

三、领导效力。

(一)领导作风。

(二)应变理论[重点与难点]重点:1.群体的决策。

2.群体领导难点:群体的绩效。

2.什么是群体绩效?要提高群体绩效,我们应该从哪些主要因素着手,试举例说明。

(二)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

本课程考核为课堂学习和讨论占总成绩的20%,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期终考试占总成绩的60%。

三.教学参考书目。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篇五

摘要:为探讨大学生情绪智力和人际关系的内在联系,用《情绪智力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整体上有显著的正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智力;人际关系;显著的正相关。

1.问题的提出。

情绪智力主要是指个体在加工和处理情绪信息和情绪性问题的一种能力[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某种交往方式产生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比较稳定而直接的心理关系[2]。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现阶段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并不理想。因此,探讨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必要。

2.研究方法。

2.1研究被试以班级为单位,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郑州大学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25份,回收率94.44%,剔除问卷45份,有效问卷共405份,有效率90.00%。

2.2研究工具。

2.2.1《情绪智力量表》。采用schutle等人[3]编制的情绪智力量表(eis)来考察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特征。

2.2.2《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分数越高,说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越严重。

2.3施测过程测量过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指导语的要求填写问卷。全部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3.结果。

3.1大学生的情绪智力、人际关系在人口统计学上的特点。

3.1.1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情绪智力、人际关系得分的差异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郑州大学大学生情绪智力和人际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情绪智力和人际关系上以及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

3.1.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情绪智力、人际关系得分的差异比较。

3.1.3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的情绪智力,人际交往得分的差异比较。

3.2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相关分析得出结果:情绪智力在与人交谈维度上,与情绪智力各个维度和情绪智力总分有显著相关,人际关系总分与知觉情绪、运用情绪和情绪智力总分上显著相关。具体结果见表3.

4.结论。

性别对情绪智力和人际关系四个维度和总分没有显著性差异。年级在情绪智力和人际关系总分上差异显著,对各个维度的影响不平衡。除在理解情绪的能力方面的得分差异显著外,独生和非独生子女在其他方面的得分都不显著。情绪智力和人际关系总体上呈显著的正相关。(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许远理。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xx.

[3]pmentandvalidationofameasureofemotionalalityandinspanidualdifferences,1998,6(25):167-177.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篇六

态度决定一切,有时甚至比能力更重要。初入职场的新鲜人,一定要摆正态度和自己在公司的位置,激烈竞争下的职场,无论你在学校里多么的叱咤风云,在这里,要想最后出人头地,一切都要从基层做起,现在大学生一点都不缺,你只是个普通劳动力,了解了这些,就能更加踏实地工作,一切从基础做起,不好高骛远,心态挤浆机乐观,这样才会有出头之日。

保持微笑。

这是基本的礼貌,而且常言道,喜欢微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而洛阳人才网的职场专家更是认为,不仅要微笑,而且在微笑时,与对方的眼神交流更好的话,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俗话说的好:“抬手不打笑脸人。”和同事相处,如果对他们正在热烈讨论的话题感觉无话可说,那么你要学会微笑倾听,与人交流,眼神的交流也很重要。

加入集体。

平常注意观察大家的共同话题和兴趣,自己也要学习一些常识和技巧,和别人有了共同的活动乐趣,才有可能共享快乐。这所谓先讲共性,再求个性,而不能反其之。而且,在与不同的人聊天,也要适时地选择话题,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面对八卦是非,也能巧妙地保持中立,这才能显示你确实是个聪明人。

懂得表现。

在职场里,有些人明明做了很多,却不懂表现,以至于没人知道,甚至功劳被人抢走,这种人就算累得半死,也是不会有半分功劳的,因为上司压根看不见她。而另一些人,事情还没做,就先说得天下皆知。于是不管她们做不做得成,有没有做,都成了领导眼里的红人。职场的现实就是这样,做得多不如说得多,做得好不如说得好。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篇七

不管你在工作中有多大的能力,一旦不参与拓展人脉的活动,是不会交到很多有用的朋友的,就算自己偶尔认识一些朋友,对自己的工作也没有什么帮助,是很难让自己的人脉关系得到拓展的;在参加一些活动时,遇到的往往都是圈子里的人,这样认识的朋友跟自己才有共同的爱好或者需求,才会有业务上合作的可能;因此,大家可以多多参加一些场合活动来拓展自己的人脉。

二、拓展人脉时要有自己的标准。

大家在职场中混,并不是说认识的人越多越好,也不是人脉关系越广越好,自己在拓展人脉时,一定要有一个标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才可以,通过这样的过滤之后,再结识的人才是有需求的朋友,当自己学会和这些人搞好关系时,自己的事业发展的才会越来越顺利;因此,大家在拓展人脉时,不要忙目的结交朋友,而是有选择标准的去认识才可以。

三、拓展人脉时要学会重点突破。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个人需要的人际关系也是不同时的,在处理人脉关系时,每个阶段都要有重点才可以,当自己的工作方向在某个领域时,自己的结交的朋友就必须和这个领域相关才可以,一旦自己能够在这个特点的领域里,不断的持续认识新朋友,对自己的业务或者能力是有非常大的价值的;因此,大家在拓展自己的人脉关系时,要明白在某个领域里重点突破。

四、拓展人脉时要明白先舍后得。

大家在职场中不管混得怎么样,每个月都不要忘记拿出一部分工资,用来建立自己的人脉关系;当自己学会拿出一部分收入来建立自己的人脉时,自己和大家的关系才会越来越好,在自己遇到需要帮助的事情时,别人才会更愿意帮助你,这才是对自己有用的人脉关系;因此,大家在拓展自己的人脉关系时,要明白先舍后得的道理。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篇八

《心理学与人际关系》是20xx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安德鲁·杜布林。下面是本站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原书第8版)》:心理学阐释人际关系第一书。畅销经典《心理学与工作》作者的最新力作。丰富的心理测试、实践案例为你的职业发展导航。

作为领导,该如何应付那些爱抱怨的下属?作为下属,该如何与那些严苛而善变的领导相处?作为团队中的一员,该如何适当地表达看法,创造共同价值?作为同事,该如何与那些难缠的“公牛”共处?作为家人,该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双重矛盾?你是否经常觉得左右为难,该自私还是该委屈求全?什么时候应该袖手旁观,什么时候可以偷偷占人便宜?怎样做才能可攻可守,而不是人财两空?其实人际关系一点都不难,书中丰富的心理测试和真实案例帮你洞察人心!

安德鲁·杜布林,在密歇根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教授有关组织行为、领导和职业管理的课程。

他毕生致力于人际关系及商业心理学研究领域;他的研究曾被《创业者》《今日心理学》《华尔街日报》和《财富小企业》等100多种美国杂志和报纸所报道。

他著作颇丰,曾编写多本教科书以及诸多大受欢迎的书籍,他参与著述的书在亚马逊上有133种,畅销书《心理学与工作》就是他的著作之一。

杜布林博士作为一名积极的演说者,曾受邀参加了超过350档广播和电视节目。

沟通关系,成就事业。

人际关系就是一张无形的肉,成不事业的前提就是要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人们之间的信息通路也有成千上万条,构成一张无形的网。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人际关系。基间的信息传递方式与人脑内部的信息传递十分相似。脑部的甲点受到外界刺激会产生信号,传至乙点而引发某种想法。但如果仅仅依靠“甲----乙”这一条线路传递信息,一旦这条线路因某种原因被阻断,信息传递就不再继续。这样的信息链必定十分的脆弱。因此,在大脑中,两点之间的信息通路有成千上万条。

当你迫切需要一份新工作、一栋新房、一份有潜力的投资建议或提升你的专业技能时,你可以去找专业人员咨询,并且得为此付出金钱。但是,如果你拥有一个完好的人际关系网,你完全可以不必去花这份“冤枉”钱,你所需要的一切建议都可以从人际网中免费获得,并且是最快速、最安全、最可靠的。(这就比如我们建立的“如何提升自信群”又称‘爱的正能量群’,大家都用自己的真实信息在群里交流,并成为朋友,当你有什么疑惑时,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帮助你)。

美国作家柯达则认为:“人际网络非一日所成,它是数十年来累积的成果。你如果到了40岁还没有建立起应有的人际关系,麻烦可就大了。”

众所周知,在美国总统克林顿成功竞选的过程中,他拥有高知名度的朋友们份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些朋友包括他小时候在热泉市的玩伴,年轻时在乔治城大家与耶鲁法学院的同学,以及当学者时的旧相识等。当演说家罗安数年前应邀在阿肯色州热泉市为旅游业年会演讲时,他才深刻的体会到这些人对克林顿总统的支持。

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非常有限的,很多问题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够独自解决的。当问题因无法解决而陷入僵局时,你就必须得去请教能为你指点迷津的人,请求他们的帮助,给予你合理的建议,以便顺利解决问题。

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时曾经表示:“与大阳下所有能力相比,我更关注与人交往的能力。”正是洛克菲勒的这种卓越的人际沟通能力成就了他辉煌的事业。

究竟谁会对你伸出援手呢?哪里会有这样的人呢?

这个人就在你的身边,是你平日所交往人群中的一位。他可能是你工作上的伙伴,可能是你在学校里的同学,甚至可能是你一位从未谋面的陌生人(比如如何提升自信群里的朋友).....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你施予援手的“贵人”。这所有的前提是:你一定要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和先给予他人帮助的好习惯!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篇九

在大学学习中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而人际交往能力恰恰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必备的一项,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走进社会最强有力的条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心理压抑,如何解决呢?下面是本站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别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个体为此感到苦恼,明显影响个体正常生活的一类现象。这种障碍不但影响个体的人际状况,而且使个体的整个精神方面都受到消极影响,产生自卑、孤独、自负等情感。交往障碍的不利后果是使个体形成条件性的交往不能。由于大学生个人心理健康不同,人际关系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障碍。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青年期的交往特点所决定的。青年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了主动交往,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又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另一个是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二)、情感障碍。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特征,情感的好恶决定着交往者今后彼此间的行为。交往中感情色彩浓重,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情感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嫉妒与自卑。嫉妒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乃至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嫉妒容易使人产生痛苦、忧伤、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如有的同学在恋爱的竞争中失败,转而恶语中伤他人。自卑是一种过低的。

自我评价。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常常是缺乏自信,畏首畏尾遇到一点挫折,便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气吞声实际上,自卑并不一定能力低下,而是凡事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在交往中总想把自己的形象理想完美,惧怕丢丑、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绝与耻笑这种心境使自卑者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因而常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2.自负与害羞、孤僻自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傲气轻狂、居高临下、自夸自大,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与同伴相处,高兴时海阔天空;不高兴时大发脾气与熟识的人相处,常过高地估计彼此的亲密程度,使对方处于心理防卫而疏远无论是自卑还是自负,都是导致交往障碍的两个极端害羞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腼腆,动作忸怩,不自然,脸色绯红,说话音量低而小,严重者怯于交往,对交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也无法与人沟通,造成交往双方的不理解或误解,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孤僻也会导致交往障碍,具体表现为孤芳自赏,自命清高,结果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爱则无朋,与人不合群,待人不随和或是由于行为习惯上的某种怪僻使他人难以接受这样从心理上与行为上与他人有着屏障,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

(三)、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所谓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人格的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际冲突。如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不一样,胆汁质的人性情急躁,言谈举止不太讲究方式,这会使抑郁质的人常感委屈和不安,造成双方的互相抱怨和不满。而相同性格类型的人(同是内向性格或同是外向性格)也很难相处融洽。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强烈地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塑造健康的身心和形成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因此,探索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意义重大,措施如下:

(一)、优化人格。改造不良人格,培养和优化良好人格,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大学生一定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发现和总结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热情开朗、积极果敢、自信宽容等优良品质,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同时,要善于向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同学学习,使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步提高,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当然,人格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反复地总结,不断地修正自己,才能日趋成熟。

(二)、加强指导。发挥大学“德育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开设适合大学生需求的心理课程进行集体辅导和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学会从大学生的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上,把握他们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关注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把握他们的潜在意识和心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此外,还要配置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及时解答学生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使他们能及早走出心中的阴影,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在心灵上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三)、提升校园文化建品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大学生间正常的人际交往。举办各种讲座联谊会和其他形式的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众多人际交往的机会。这就使他们既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又在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群体氛围中协调、感受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为他们的人际交往向纵深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很多的,仅仅依靠大学师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康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美好并学会爱;对社会而言,要营造一个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并尽最大的可能减少贫富差距,从而使大学生们能及早走出心中的阴影,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正常的交往中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篇十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中,交往和协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既要学会与社会、与身边的人交往,还要学会协作。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想做最具竞争力的人,但他们是否明白,竞争与协作是相辅相成的,最具竞争力的人往往也是最善于协作的人。现代社会提倡在协作基础上的竞争。据我了解,当今一些选拔高科技人才的考试中,除了考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动手实验本事之外,还有几项指标,专门测评应试者与他人的协作本事和协作精神。这就是说,若想成为以后的高科技人才之一,善于协作是十分重要的素质之一。

协作不是协作者之间的简单的组合,而是需要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不要说在人类的生活当中需要协作,就连在动物的世界里,也是需要互相协作的:大家都明白生活在非洲河流中的鳄鱼,生性凶猛残暴,经常伤害人、畜,令人畏惧。可谁又能想到,它和乖巧的千鸟居然是一对好朋友,从不加以伤害。每当鳄鱼饱餐之后,千鸟总要来替它整理一番,鳄鱼顺从的张开大嘴,让千鸟认真的替它打扫口腔卫生。鳄鱼有时会因为忘记了千鸟而闭上了嘴,千鸟用坚硬的羽毛,轻轻刺一下鳄鱼,它便立即张开嘴,让小鸟继续工作。感觉灵敏的千鸟,只要周围有动静,就一哄而散,叽喳乱叫。鳄鱼就会做好防备或逃跑。除了鳄鱼和千鸟,还有和睦相处的犀牛和犀牛鸟、相依为命的白蚁和披发虫等动物,都是在互相协作中生存下去的。

从以上几点来说,互相协作对人,对动物,对世界上有生命的任何一种东西都是十分重要的。于人协作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协作是建立在交往之上的,所以我们更要学会于人交往,这样才能更好的于人协作。我们,在交往中获得知识,在交往中建立友谊,在交往中成长。我们一来到人世,开始了于父母、亲人的交往,我们正是在他们的搂抱、亲吻、逗玩中长大的。我们也正是在教师的教育下,学会唱歌、跳舞、做游戏和各种知识的。如果我们生下来不于人交往,就不能成为一个正常的人了。“狼孩”的杯具就证明了这一点。

也许大家听过,20年代的时候,有人在印度一座山里的狼窝中,发现了一个男孩。由于长期与狼为伴,他没有一点人的习性,做什么事都像狼。人们做了很大的努力,他才学会了一些人类的习性。这就是说,我们无论是在婴儿时,还是在长大后,不管做什么事,都永远离不开人际交往。每个人都想找一个知心的好友,试问:如果他不去和社会接触,和身边的人交往,又怎样能找到一个知心的朋友呢?人都有个性,有的人认为,仅有个性相同的人才能成为好朋友,但他们错了,个性不一样的。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篇十一

摘要: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引言: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心理承受力和适应能力,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其主要群体是大学新生,刚刚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产生了各种心理不适应的感觉和问题。如果不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仅自己的全面发展实现不了,而且难以承担祖国所赋予的历史责任。因此,得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强烈地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塑造健康的身心和形成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要条件。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际关系呢?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在大学生之间有某些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它们一般是个体自身难以选择和避免的,还有某些因素特异性地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即个体的心理感受起了决定性作用。

例如:需求互补:大学生的需求各有千秋,需求互补成为个体交往的动机,从而也成为个体相处的保障。需求互补使个体形成合作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由需求互补维持的。外表相悦: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际吸引的最初动力就是外表相悦。有些大学生相貌悦人,使别人喜欢多看几眼,首先在目光交流中接纳了他们。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大家开始都非常喜欢长得优秀的人。相貌平平的大学生,经常被大家忽视,极易自卑而敏感于人际关系。另外时空接近、态度相似、个性吸引等都是客观的因素。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主观因素:

1、人际安全:人际安全是指个体在人际相处和交往中对自身状况保持有利地位的肯定性体验。2、人际期望:人际期望就是个体对人际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心理、行为的预期和愿望。3.人际张力:人际张力是指个体在特定人际关系中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4.人际报复: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一种微妙的人际报复现象。

上面是从客观和主观的角度来分析的,下面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成为人际关系障碍的直接原因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经济因素等。

下面结合我的人际关系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虽不是很富裕,但是一家人很相亲相爱。家给了我无限的温暖,是亲人给了我亲情,伴随着我的长大,这种亲情更是在我的心里深深扎根。在我心中,父母是最值得尊敬和爱戴的人,他们生我养我把一生中大部分的精力都倾注在我的身上,所以我对他们总是怀着感恩的心,人说,孝乃人之本,一个不懂得尊敬爱戴孝顺父母的人,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功,他都是失败的人。所以我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父母交流,对待家族里其他的长辈也是相当礼貌,所以从小到大他们对我一直有好评。

朋友不少,可是能够讲知心话的并不多。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人少话多,人多话少,不喜欢热闹,也不喜欢与别人争论,不是我不想说,而是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别人的话完美的接下去。说话也很直生活中要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在我看来处理好人际关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要遵循五个原则:正直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和换位原则。首先,切勿以自我为中心。在做任何事情,任何决定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大部分人的利益与需求,而不是我个人的需求和利益,善于在适当的时候做出自我牺牲。要常替他人着想,在别人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人,只有付出才能得到回报,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帮一把,到时候自己遇到挫折了才会得到回报。其次,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要善于表达和倾听。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表达主要是指要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看法和建议,在表达自己的时候需要注意用词恰当,不可独断。倾听别人可以使自己更好的了解对方,进一步与其交往和沟通,要善于接纳别人的建议,适当的自我反省。要柔和的接受事物,作到坚定而不固执,冷静而不冷漠,稳重而不失去激情。然后,要与人平等交往,尊重他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不能因同学的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而应该正确估价自己,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

[参考文献]:

[5]姚晓燕《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问题研究》,甘肃高师学报第8卷第1期(20xx)。

[2]吴娅丹、赖素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人际关系研究[j].兰州学刊,20xx(3).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篇十二

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及心理健康有不良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人的性格、秉赋、生活背景及目的等等的不同而产生的思想上的一定隔阂,这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倘若在工作或生活中和所有的人都合不来,那就不正常了,需要作自我调整并加以改变。人依据其年龄、性别、职业、职位、所处环境等情况而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与人接触时,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所以在和不同的人相处时,有不同的要求和技巧。在这里我仅就您所提出的问题,即如何与同事相处发表些意见。

首先,要处处替他人着想,切忌自我中心。要搞好同事关系,就要学会从其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善于作出适当的自我牺牲。

要做好一项工作,经常要与别人合作,在取得成绩之后,要求共同分享,切忌处处表现自己,将大家的成果占为己有。提供给他人机会、帮助其实现生活目标,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替他人着想还表现在当他人遭到困难、挫折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双向互利的。您给别人的种种关心和帮助,当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回报。

其次,要胸襟豁达、善于接受别人及自己。要不失时机的给别人以表扬。但须注意的是要掌握分寸,不要一味夸张,从而使人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失去别人对您的信任。

再次,要掌握与同事交谈的技巧。在与同事交谈时,要注意倾听他的讲话,并给予适当的反馈。聚神聆听代表着理解和接受,是连接心灵的桥梁。在表达自己思想时,要讲究含蓄、幽默、简洁、生动。含蓄既表现了您的高雅和修养,同时也起到了避免分歧、说明观点、不伤关系的作用,提意见、指出别人的错误,要注意场合,措词要平和,以免伤人自尊心,产生反抗心理。幽默是语言的调味品,它可使交谈变得生动有趣。简洁要求在与人谈话时掌握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与人谈话时要有自我感情的投入,这样才会以情动人。此谓之生动。当然要掌握好表达自己的技巧,需要不断的实践,并不断的增加自己的文化修养,拓宽自己的视野。

最后,要抽时间和同事打成一片。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以爱好结交朋友,也是一种好办法。另外,互相交流信息、切磋自己的体会都可融洽人际关系。

搞好人际关系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人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臻于娴熟。希望你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一个自我分析,从而冲破自我封闭的篱笆,虚怀若谷,去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老师没有叫我们写怎麽多,我也不太清楚到底够不够那么多的字。你看一下吧!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篇十三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手段和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班集体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和谐的班集体人际关系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重要内容。本文笔者从班集体人际关系的各方面进行了阐述。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关系。班集体人际关系是指班集体中师生、生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建立起的关系。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班集体人际关系的教育功能及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人际关系的障碍和调整措施。

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班集体的纽带,没有协调的人际关系就不可能有真正团结的班集体。

班集体并不等于几十位学生简单相加的算术和,学生只有在共同活动中通过交往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后,才能形成群体。如果班里的几十位学生只是坐在一起听课,从不一起交流,一起活动,可想而知,那班级将是一片森林,而不是一个集体。

2.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源。

对学生来说,一天之中,他们与同学的接触最多,受其影响也最深。优秀的品格――正义、爱心、慷慨等从来不是某个孤立学生的品质,它们必然是在人际交流过程中受别人影响而形成,进而也对他人施以影响。协调的人际关系是孕育学生完美个性的肥沃土壤。

3.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教育活动效果的重要手段。

当学生在班集体内具有有利地位时,他在丰富的人际关系体系中也能表现其特长和施展才能,当他的这种能力被班级其他成员所珍视时,他就会在相应的教育活动中表现出高涨的积极性,并努力与其他同学协作,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创设的条件,能显示出强大的教育和管理功能。

综上所述,良好的班集体人际关系对于班集体建设的教育功能是相当大的,然而由于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在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定会遇到许多障碍。如班内学生有关是非、善恶、美丑的一般观念,在对人的品格和事物性质的基本评价及态度方面,通常有较大的认知距离,从而在交往过程中会出现种种矛盾。但最主要的障碍是学生对于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定位,也就是学生在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体系中确定或取得自己的位置,尤其是有利的地位通常会很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班干部的定位。

有些学生在没有当班干部时与同学相处和谐,深得人心。但当了班干部以后,在班级中居于有利地位,以前很亲密的朋友反而疏远了,由于没有情谊性关系作调节,有时很难开展工作,以致威信下跌,使班集体建设难以顺利展开。

2.“头领”的定位。

有的学生有很多朋友,也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但由于其他方面能力的缺憾,集体并不委任他办理重大事情,由于他在公共关系中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就常常会由集体的积极分子变成消极的成员。于是,他千方百计地在小群体中争取有利地位,甚至使小群体偏离集体,或不惜以任何代价达到引起同学们注意的目的,这种代价会导致各种恶作剧和偶发事件的产生,因而阻碍班集体的良好建设。

3.“沉默者”的定位。

平时常听同事谈到某同学时说“这个同学有他没他一个样”之类的话。确实在每个班级里,都可能有几个默默无闻的学生,他们不引人注目,似乎在班级里不起任何作用。他们大多在班内受到排斥、歧视,甚至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或“替罪羊”。这种现象很不正常,容忍它,就会使其他成员变得麻木不仁,对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产生销蚀作用,有碍班集体的建设。

第一,运用组织手段,建构关系网络。教师可运用组织手段,为学生提供日益扩展的交往范围,建立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从而使每个同学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集体建设中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充实。如变单人活动为多人合作活动,进行小队与小队之间的各种竞赛,让每个学生都能与其他同学和谐交往,增进彼此的了解,感受到同学之间的情谊,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会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享受到集体的温暖,也同时把温暖送给班里的每一位学生,从而使集体变得生机勃勃,健康成长。

第二,采取接纳态度,引导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就是没有正式规定的自发形成的群体,如班级中的伙伴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喜爱为基础。这种非正式群体的共同活动比较协调,结构也比较稳定,有较高的凝聚力、功效性,所以对于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既要承认他们的存在,又要积极引导。而对于那种反集体的非正式群体,可采取情感疏通,积极引导的方法,逐步使它们与班集体的关系趋于正常化。

2.创设教育情境,克服定位困难。

为了使学生在班集体中克服由于定位困难而带来的情绪波动,班主任应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功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的人际影响。如班主任可利用班会这一阵地,通过演小品、哑剧、小辩论等手段有目的、有。

计划。

地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如信赖情境、成功情境、挫折情境、道德选择情境等,使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受到教育,从而使班集体的生活具有强大的情绪吸引力。班主任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克服自私、冷漠的情感,从而逐步养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

3.改变控制方式,优化师生关系。

为了成功地调整班集体的人际关系,班主任首先要对自身的言行进行调整,调整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前提条件。师生关系对班集体人际关系的结构有着一种举足轻重的影响。班主任必须把每个学生放在心上,并使他们居于有利地位,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在实践中会发现,如果某位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冷落,那其他同学也会避开、冷落甚至鄙视他。可见班主任应认真、慎重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在师生交往中把自己摆在恰当的位置,实行符合教育要求的适度控制,真正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所以,班主任和全体教师应把良好的人际关系看做教育的真正对象,并积极开展工作,使班集体建设能较好地发展,学生也能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条件下正常交往,共同愉快地完成学习和其他任务,并形成各种积极而高尚的品质,从而大大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1]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新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曾仕强、刘君政.人际关系与沟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黄正平.班集体问题诊断与建设方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篇十四

我来告诉你,事实上你想错了,你只看到别人表面风光潇洒,却没有看到他背后的付出和努力,也没有看到他背后为了自己家庭还有生活的圆满付出的辛酸和劳累,你感觉自己苦累,是拿自己内心上的累,和你眼睛看到的别人表面上的风光作对比,最终你潜意识里就认为自己是最苦最累的,再加上偶尔心情不好,遇到点小挫折,就更让你坚信这一点,于是你就恶性循环,让你更感悲伤。

阿龙小时候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这个家庭充满了暴力,他爸妈经常在一起吵架,并且偶尔还互相打得头破血流,另外因为家里穷,阿龙很小就辍学出去干活打工挣钱,这让阿龙小时候内心里埋下了阴影,他总是认为自己的生活是最不幸的,没有人比他自己的生活更苦更累了,这让他长大后也是变得非常内向,不愿意与人打交道,甚至后期想到了自杀,直到后来有一次他坐出租车,遇到了同龄人王孔,才改变了他的看法。

王孔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有一次阿龙坐他的车,聊了起来,阿龙感觉王孔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就认为他的家庭生活状况一定会很好,可听王孔说完他自己的经历,阿龙才感觉自己其实跟他比起来是很幸福的。原来王孔在六岁的时候,爸妈就因为车祸去世了,于是跟着仅在世的爷爷生活,而爷爷经常出去打麻将,偶尔输了钱喝点酒,回来还打骂他,在王孔12岁的时候,爷爷像往常一样,喝点酒往回家走的路上摔了一跤,摔到脑神经了,从此瘫痪在床,于是王孔12岁开始,他就担负起了照顾爷爷的任务。他每天去田地里干活,还要回家做饭,照顾生病的爷爷,也是命苦的不行。不过由于他乐观努力,而且有孝心,被一个隔壁村的有钱人家看上了,把姑娘下嫁给他,后来才开上了出租车,现在生活比以前舒服多了。

阿龙听了他的经历之后,瞬间明白,其实自己不能够只看别人辉煌的表面,背后的劳累也需要去深深体会。

曾经小编毕业后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那么一个经历,一开始感觉自己上班特别累,总感觉人家学校门口用餐车卖快餐的挣钱多又舒服,于是到人家那拜师学艺,人家问我为什么想来餐车帮忙打工,我跟人家说了来的理由,告诉人家自己的目标以后也是干流动餐车,人家就告诉我说开饭店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我说看起来也不苦呀,而且吃饭的人流量也多肯定挣钱,人家就说他自己每天6点起床,去市场买菜用一个半小时,采购完7点半到家,切菜洗菜炒菜用2个小时,那就9点半了,拉到学校门口去卖就10点了,卖到下午3点,然后回家继续炒菜,炒好了菜,到4点又拉到了学校门口,卖到晚上11点然后回家睡觉,看是一个月挣1万多,可是每天工作16个小时左右很辛苦的。

听了人家一番话,我才恍然大悟,我才明白一份辛苦一份收获,光看到表面人家挣钱很容易,却没看到人家的付出和劳累也是很大的,从那开始我也不感觉自己上班特别累了。

通过以上两段经历也能看出,不论是精神的劳累还是身体的苦累,总有人比你更苦更累,所以不要认为你是最苦最累的,看了这篇文章,心理平衡多了吧,你还感觉自己是最苦最累的吗?欢迎评论。

文档为doc格式。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篇十五

在我们在公司上班的时候,要和同事还有上司打交道,怎么抓住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对我们感兴趣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职场人际关系心理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职场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原则——跷跷板互惠原则

俗话说,助人为快乐之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如同坐跳跷板一样,不能永远固定为某一端高、另一端低,就是要高低交替,这样整个过程才会好玩,才会快乐!一个永远不肯吃亏、不愿让步的人,即便真讨到了不少好处,也不会快乐。因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个静止的跷跷板顶端,虽然维持了高高在上的优势位置,但整个人际互动失去了应有的乐趣,对自己或对方都是一种遗憾。跷跷板互惠原则是我们在与同事相处时,不可缺少的一门艺术。

职场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原则——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以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来形象说明: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相拥在一起,可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刺得对方怎么也睡不舒服。于是,它们分开了一段距离,但寒风刺骨,它们又不得不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猾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体温,又不至于被扎。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而不是亲密无间。我们要学会运用刺猬法则,与同事相处时既不要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要过于亲密,彼此不分。有的放矢地处理好各种关系。

职场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原则——白金法则

白金法则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演说家之一、商业广播讲座撰稿人托尼.亚历山德拉博士提出的,他还撰写了专著《白金法则》.白金法则的精翻为,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用这种为人处世的观念和方法,能使我们在社交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有的放矢地处理好各种关系。

上面介绍的就是职场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原则,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证明,人在初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们会自觉地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一个人,今后交往中的印象都会被用来验证第一印象,这种现象就是首因效应。在现实的人际交往活动中,给交往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于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开端不好,就是今后花上十倍的努力,也很难消除其消极影响。所以,在现实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在慎初上下功失,力争给人留下最好的第一印象。这就是首因效应。

人在职场,就必然要参与社会交往,社交的范围与每个人的职业、爱好、生活方式及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社交中总交不上朋友,或者是交了朋友没多久,朋友又离他而去,平时和同事的关系也不融洽。究其原因,社交中的不良心理状态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也就是心理医生所谈到的社交病态心理。

好人缘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靠自己来维护的。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有的人会上来跟对方很难接触的感觉。想要拥有人见人爱的好人缘,就要摒弃以下这7种心理:

1、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理如不克服,会磨损人的独特个性。

2、怯懦心理:

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由于怯懦,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却不敢表达出来。这种心理别人也能观察出来,结果对自己产生看法,不愿成为好朋友。

3、逆反心理: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说明自己标新立异,对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我就认为坏;你说对,我就说它错,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反感。

4、作戏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逢场作戏,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处处应付,爱吹牛,爱说漂亮话,与某人见过一面,就会说与某人交往有多深。这种人与人交往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没有感情深厚的朋友。

5、贪财心理:

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见到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朋友才交往,而且常是“过河拆桥”。这种贪图财利,沾别人光的不良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6、冷漠心理:

有些人对各种事情只要与己无关,就冷漠看待,不闻不问,或者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就是“人格”,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一些朋友。

7、猜疑心理:

有些人在社交中或是托朋友办事,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目光审视对方,无端猜疑,捕风捉影,说三道四,如有些人托朋友办事,却又向其他人打听朋友办事时说了些什么,结果影响了朋友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篇十六

[摘要]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论述了在师生沟通的实践中如何遵循人际交往的规律,消除影响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负面因素,实现成功的师生沟通,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规律;成功的师生沟通。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认知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度及信任度。“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出自《学记》的古训一语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美国教育家季洛特说:“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联系,方能夺得每个学生的心。”

成功的教育,是通过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有效程度来决定的。教师首先要有能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教师还要养成这样的一种意识:学校开展的所有工作,都是在这种师生关系中进行的,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师生沟通实践中应遵循的人际交往规律。

师生沟通的实质是一种人际交往,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师生沟通必须遵循一般人际交往的普遍规律。

1、事半功倍的“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称为“第一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有关人际知觉的经典内容。社会心理学家通过许多实验证明:在人际交往中,对某人的最初印象,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对该人以后一系列心理及行为特征的解释。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2、不可忽视的“动机效应”

心理学认为,人从事任何活动都是由需要产生动机,再由动机激发行为的过程。而动机作为人各种行为的内在因素,教师需要经常思考自己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和认知自己的“良苦用心”,只有当学生认定教师一方的沟通动机是善意的,师生沟通才能有良好的开端。

3、营造温馨的“自己人效应”

当学生了解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后,教师还需与学生进一步拉近心理距离。这时,要更多地寻找与学生共同的话题点,各抒己见,让他们视你为“自己人”,使双方的沟通不断融洽,沟通才能深入下去。这就是人际沟通中的“自己人效应”。

4、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此消彼长”效应。

沟通一般都有明确的目的,因而就产生了“究竟是谁影响谁”这个最关键的问题。在师生沟通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希望对学生产生影响,并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导向作用,但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发挥自己的影响力,那么沟通的目的就无法实现。反之,还很有可能被学生所左右,陷入尴尬、甚至“悲惨”的境地。

三、可能影响师生有效沟通的负面因素。

1、对师生关系的错误定位。

相对于年轻的学生,教师在丰富的社会经历、权威的知识见解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而正是这种优势,使得部分教师往往有种“高大上”的感觉,一旦处理不好,则容易拉大师生间相处的距离,造成沟通上的落差和师生间的不平等地位。如果教师习惯于维持自己的权威地位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习惯于单向沟通而不注意倾听,那么,这种缺乏平行沟通与双向沟通的方式会使得学生因畏惧而不敢接近,害怕相处,沟通意愿减弱,或者厌烦老师,一有机会就想从教师身边消失,使得教师即使有再好的沟通愿望也无法实现。如一些学生嫌老师“唠唠叨叨”,根源可能就在于教师对师生关系的错误定位。

2、以“我”为主的本位主义思想。

本位主义,其原意是指习惯固守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以己度人,甚至还有些自恋和自大。教师如果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始终从本位主义出发,就会容易使自己陷入一个过于自我或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这种师生间的本位主义交流,使得教师喜欢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学生,认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最好的意见,容易缺乏对学生情感和需要的理解与尊重,把学生视为灌输自己一切价值观的最好对象。学生会因此产生抵触、抗拒和排斥心理,拉大师生情感上的距离,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故而严重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如一些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后你一定会懂得我是真正的为你好”等一系列强迫癖的表现。

3、不懂变通的角色固着思维。

一个人在社会中身份是不断变化的,如一位女教师可能要扮演教师、妻子、女儿、媳妇、领导、职工、乘客等多种不同的角色。每种角色都有一定的行为模式,教师的行为特点也得有相应的变化,如果不能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场合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行为,始终固守一种角色,就是角色固着。角色固着会给人际沟通造成较为严重的障碍,对于师生沟通来说,当教师扮演的角色十分适宜时,师生沟通就会比较顺利;如果教师固着于某种角色不善转换,师生沟通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调节角色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难做到的,因为人的大脑里都有一套警戒调节系统,它会根据情况随时调节人的行为,但如果是在非常熟悉的人面前,这套警戒调节系统有时就会“渎职”,甚至连对方在对你有所暗示时还不能察觉。教师在他们的学生面前就经常会犯这类错误。

4、将不良情绪带入沟通交流。

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你如果要发怒,则必须选择正确的对象,把握正确的程度,确定正确的时间,为了正确的目的,并通过正确的方式”。沟通实际上是情绪的管理,情绪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所以情绪的管理非常重要。教师是活生生的人,也有七情六欲,试想一下,当教师带着负面情绪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学生的情绪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效果当然可想而知了。师生沟通时一方的情绪化或双方的相互情绪影响都将会直接影响到沟通的质量,因为情绪的影响,往往使沟通只在意了沟通的语气、态度或动作形式等过程,而忽视了沟通的真正内容主题与目的本质,从而造成沟通的失败。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篇十七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与社会的连结中,必然要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在这些关系交往过程中,人们借助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来进行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这些关系因对象不同,也会指向不同的发展方向。良性的关系是吸引与合作的;但由于环境影响、性格因素、心理因素等原因,许多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难免会陷于矛盾与痛苦之中,关系中的当事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化解由此带来的自己内心的冲突,则会陷入人际关系的危机之中,甚至会出现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从而降低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数。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源于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乐观、从容、友爱、助人、谦虚、宽容等等,这些良好的行为品质都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使人舒缓压力、平复情绪,对人们的个人发展、身心健康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那些在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的人,也会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甚至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他们更多地表现出自负、自卑、干涉他人、多疑、敏感、嫉妒等消极心理,从而导致了人际交往的一次次挫败。因此,研究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就应运而生。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有交往上的需要。所以人际关系是得以生存、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就是说,人际交往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相联结并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络系统。人际关系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及心理健康有不良的影响。我们心里都希望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毕竟没有人会愿意成为一个人见人厌的人。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心理承受力和适应能力,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他们健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我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认为在大学学习中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而人际交往能力恰恰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必备的一项,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走进社会最强有力的条件。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将在这里分享一点人际关系心理学心得和体会。

一、真诚待人。人格品质是影响喜欢最稳定的因素之一,也是个体吸引力的重要来源之一。美国学者安德森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其中排在序列最前面的就是真诚。他认为,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则令人厌恶。

二、尊重他人。不要“官气”十足。所谓“官气”,就是指有些人只许他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却不尊重他人。如果你在与人交往时,无意中养成了这种不好的习惯,必遭众人厌恶。尊重他人既是一个人行为的准则,也是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信誉形象,无论做任何事,不尊重他人,你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首先就会大打折扣,更不要说“官气”十足而令众人生厌了。爱摆架子的人,人人看见都会敬而远之。能够随时随地放下身份地位,和其它人愉快相处,这样的人才让人由衷喜爱。愿意说些家常话,这种和自己家人一样的亲切态度,往往使人乐于接近,而且发自真心地受到吸引。

三、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中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第一印象对人的印象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初次见面,我们会根据对方的表情、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等,形成对方给自己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就不那么容易,既使后来的印象与最初的印象有差距,很多时候我们会自然地服从于第一印象。在现实生活中,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我们对他人以后的评价和看法。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与人交往时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为了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我们应该注意仪表,衣服要整洁,服饰搭配要和谐得体;其次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针对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相信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篇十八

毕业论文。

的题目,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不妨去读读其他人的论文。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引言: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心理承受力和适应能力,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其主要群体是大学新生,刚刚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产生了各种心理不适应的感觉和问题。根据近四年的工作经验,发现大约25%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或者一直在困扰和痛苦之中煎熬,大约15%的学生需要心理咨询,或者是老师长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重任。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他们健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他们顺利走入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奉献力量。如果不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仅自己的全面发展实现不了,而且难以承担祖国所赋予的历史责任。因此,得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从动态讲,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信息沟通与物质交换的范围;从静态讲,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联系。据估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有的人对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为85%的成功人士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因此,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

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与行为等。认知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状态,是人际关系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感知、识别、理解开始的,彼此之间不相识、不相知,就不可能建立人际关系。认知包括个体对自己与他人、他人与自己关系的了解与把握,它使个体能够在交往中更好地、有针对性的调节与他人的关系。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人与人的交往总是缘于某种需要,愿望与诱因。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如满意与不满意、喜爱与厌恶等,人们正是根据自身情感体验不断调整人际关系。情感直接关涉着交往双方在情感需要方面的满足程度,即心理距离。可以说,情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往往被当作判断人际关系状态的决定性指标。态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变量,每时每刻都在表现某种态度,态度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例如态度与偏见、歧视的相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

在大学生之间有某些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它们一般是个体自身难以选择和避免的,称为客观因素;还有某些因素特异性地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即个体的心理感受起了决定性作用,称为主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

1.时空接近。大学生人际关系形成和存在的根本条件就是大学生个体的时空接近。只要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时空充分接近,他们之间就必然产生人际关系,那些时空接近而素无往来的大学生之间并非没有人际关系,只是人际关系较为疏远;少有交往却相安无事,说明他们之间的人际相处很好。时空接近,是大学生彼此了解和认识的前提,也是人际吸引或人际互斥的基础。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时空接近可能成为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也可能成为产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客观原因。

2.态度相似。虽然态度是个体内部心理方面的,但个体之间的态度相似与否则是客观的。态度相似,个体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观念和意趣,容易相处和交流;态度迥异,个体之间难以找到共同的话题,相处、交往多有冲撞,如不注意调整自己的行为,往往使人际关系失谐。

(二)主观因素。

1.人际安全。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能否适应,关键在于个体感受到的人际安全的程度。所谓人际安全是指个体在人际相处和交往中对自身状况保持有利地位的肯定性体验。诉说人际关系不好的大学生往往人际安全得不到保证,感到自己被别人欺负、愚弄或嘲笑,也可能是担心自己的弱点或劣势会暴露出来,因此,在特定的环境及人际关系中条件性地局促不安,担心别人询问自己,也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大学生在感受不到人际安全的情境中,将会自我防御性地退缩或回避。

2.人际期望。人际期望就是个体对人际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心理、行为的预期和愿望。这些预期纯粹是个体的主观意愿,实际上是一种投射心理。人际情境制约人际期望的内容,个体对老师的期望和对同学的期望是不一样的;人际距离决定人际期望的价值,人际距离越近,个体的人际期望价值越高。大学生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有不同内容、不同价值的期望,虽然人际期望常常是自发的、内在的和无意识的。人际期望与个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密切相关,几乎所有人际关系不良都是个体人际期望造成的。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障碍。

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别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个体为此感到苦恼,明显影响个体正常生活的一类现象。这种障碍不但影响个体的人际状况,而且使个体的整个精神方面都受到消极影响,产生自卑、孤独、自负等情感。交往障碍的不利后果是使个体形成条件性的交往不能。由于大学生个人心理健康不同,人际关系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障碍。

(一)、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青年期的交往特点所决定的。青年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了主动交往,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又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另一个是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参考文献]:

[1]赵德华.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文化嫂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xx(5).

[2]吴娅丹、赖素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人际关系研究[j].兰州学刊,20xx(3).

[3]黄希庭.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6]姚晓燕《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问题研究》,甘肃高师学报第8卷第1期(20xx)。

摘要: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引言: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心理承受力和适应能力,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其主要群体是大学新生,刚刚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产生了各种心理不适应的感觉和问题。如果不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仅自己的全面发展实现不了,而且难以承担祖国所赋予的历史责任。因此,得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强烈地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塑造健康的身心和形成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要条件。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际关系呢?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在大学生之间有某些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它们一般是个体自身难以选择和避免的,还有某些因素特异性地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即个体的心理感受起了决定性作用。

例如:需求互补:大学生的需求各有千秋,需求互补成为个体交往的动机,从而也成为个体相处的保障。需求互补使个体形成合作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由需求互补维持的。外表相悦: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际吸引的最初动力就是外表相悦。有些大学生相貌悦人,使别人喜欢多看几眼,首先在目光交流中接纳了他们。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大家开始都非常喜欢长得优秀的人。相貌平平的大学生,经常被大家忽视,极易自卑而敏感于人际关系。另外时空接近、态度相似、个性吸引等都是客观的因素。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主观因素:

1、人际安全:人际安全是指个体在人际相处和交往中对自身状况保持有利地位的肯定性体验。2、人际期望:人际期望就是个体对人际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心理、行为的预期和愿望。3.人际张力:人际张力是指个体在特定人际关系中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4.人际报复: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一种微妙的人际报复现象。

上面是从客观和主观的角度来分析的,下面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成为人际关系障碍的直接原因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经济因素等。

下面结合我的人际关系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虽不是很富裕,但是一家人很相亲相爱。家给了我无限的温暖,是亲人给了我亲情,伴随着我的长大,这种亲情更是在我的心里深深扎根。在我心中,父母是最值得尊敬和爱戴的人,他们生我养我把一生中大部分的精力都倾注在我的身上,所以我对他们总是怀着感恩的心,人说,孝乃人之本,一个不懂得尊敬爱戴孝顺父母的人,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功,他都是失败的人。所以我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父母交流,对待家族里其他的长辈也是相当礼貌,所以从小到大他们对我一直有好评。

朋友不少,可是能够讲知心话的并不多。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人少话多,人多话少,不喜欢热闹,也不喜欢与别人争论,不是我不想说,而是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别人的话完美的接下去。说话也很直生活中要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在我看来处理好人际关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要遵循五个原则:正直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和换位原则。首先,切勿以自我为中心。在做任何事情,任何决定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大部分人的利益与需求,而不是我个人的需求和利益,善于在适当的时候做出自我牺牲。要常替他人着想,在别人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人,只有付出才能得到回报,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帮一把,到时候自己遇到挫折了才会得到回报。其次,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要善于表达和倾听。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表达主要是指要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看法和建议,在表达自己的时候需要注意用词恰当,不可独断。倾听别人可以使自己更好的了解对方,进一步与其交往和沟通,要善于接纳别人的建议,适当的自我反省。要柔和的接受事物,作到坚定而不固执,冷静而不冷漠,稳重而不失去激情。然后,要与人平等交往,尊重他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不能因同学的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而应该正确估价自己,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

[参考文献]:

[5]姚晓燕《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问题研究》,甘肃高师学报第8卷第1期(20xx)。

[2]吴娅丹、赖素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人际关系研究[j].兰州学刊,20xx(3).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篇十九

所谓“人际互动”,简单地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人类是一种群居的动物,不能过着独来独往的生活,无论在家里,或是出社会,都必须和他人接触、与人沟通;否则,离群索居,势将无法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所以,良好的人际互动,利己又利人;反之,拙劣的人际关系,难为自己又伤害别人。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论敏锐,不如狮熊虎豹;论官能,不如鸟鱼虫豸;但是人所以能够成为万物之灵,主宰众生,就是因为人懂得合群,了解与人互动的重要性。深究人类合群的动机,除了物质上互通有无之外,透过人与人之间的往来,藉由相互之间的沟通,可以化解彼此的歧见,可以增进群体的幸福;同时,卓越的人际关系,也满足了“认同与尊重”的需求。综观社会上各类型的成功人物,大都人缘佳、关系好;特别是在讲究民意基础的事业上,更须要众人的协助与力挺;否则不与他人互动,忽略人际关系,仅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过着孤芳自赏的生活。

电脑网路发达以来,提供许多虚拟的世界,时下年轻人往往沉迷其中而不自知,甚至于误将虚幻的情境,引为真实的人生;一旦进入社会后,接触到实实在在的人事地物,骤然发现与网路世界大相迳庭,由于适应不良,以致于造成轻者人际关系恶劣,重者衍生诸多心理问题,有人终因逃避现实而得到忧郁症状,再以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最后成为社会上的“边缘人”。所以,为人师长者固然应该鼓励年轻人学习电脑,但也要特别留意,不要让他们花太多时间在电脑上;如果年轻人习惯与电脑上的人互动而不愿接触真实社会,老师与父母应该帮助他们参加一些与电脑完全无关的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发展健全的人际关系。

俗语说:“作事容易,作人难。”能力强加上良好的人际互动,是事业成功的不二法门。当传统伦理观念日益式微,亲情力量无法维系社会结构的今天,人际互动的运用,不仅在职场上是一项利器,也是整体社会安全的保障。既然人类必须过着群体的生活,就应该视“人际互动”为每个人生长过程的重要课程。所以,期盼教育当局能够将“人际互动”列为重要教材,让我们从小就习惯与人接触,了解用同理心去善待别人,如此我们才可以建立一个祥和的社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