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音乐声乐论文怎么写(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22:39:34 页码:7
最新音乐声乐论文怎么写(通用13篇)
2023-11-19 22:39:34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身的短板并不断完善自己。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以下是一些通用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音乐声乐论文怎么写篇一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声乐教学方法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音乐课堂声乐方法的研究中,气息是歌唱的关键所在。有了气息的支持,才可能有共鸣腔的形成;有了共鸣腔才有可能杜绝喊唱并保持高位置的演唱状态。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养成正确歌唱习惯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小学音乐课堂;声乐教学方法;气息;共鸣

小学音乐课堂的声乐教学方法不同于专业院校的声乐教学,小学音乐教学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体现教无定法的教学理念。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接受能力的局限性,而声乐教学的抽象特征,又为小学生学习声乐带来了一定的困惑。这就为小学声乐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学生的声音条件各不相同,声乐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每一位学生的自身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

小学生的生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和成人声乐训练的'不同。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时期,其发声器官一直处于生长阶段。我们的小学音乐课堂有六年的时间,这六年时光,不同于“贝尔康多”学派用六年时间训练一个高音的教学模式。“‘贝尔康多’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其唱法的主要特征是声音轻松自由、音域发展宽广,有共鸣且表情细腻。”“贝尔康多”学派的形成和演变有众多音乐大师的造就,我们的音乐课堂可以借鉴“贝尔康多”学派的音色特点,即音色美妙、清纯,发声自然、音量洪亮,有适当的共鸣。小学阶段的童声发声多侧重于口、咽、鼻腔和头腔,其歌唱习惯养成从课堂的气息训练入手。小学生的声乐训练不同于成人,他们理解不了抽象的声乐感觉训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用“含口清水来歌唱”的方式训练学生气息。具体做法是:请学生口里含上半口清水,清水含在嘴里保持一定的状态,轻轻抿嘴哼唱发声练习曲或者儿歌。在哼唱过程中,口中的水要保持在口腔里不咽下去、不流出来,就必须做到气息支持声音、气息控制声音轻声哼唱。这时候口腔里因为有水占用了有限的空间,哼唱时气息就会不自觉地走向头腔的上颚部位,上颚拱起形成共鸣腔,声音在共鸣腔里变得婉转动听,上颚拱起还让头腔被动打开,发挥了头腔共鸣的作用。这时候虽然是气息训练,间接地也进行了口腔共鸣、头腔共鸣的训练。轻而易举地找到了美妙、清纯的音色,进而做到了发声自然。再有“含口清水来歌唱”的训练方式是抿嘴歌唱,这就保持了轻声歌唱的训练。轻声训练可达到头腔共鸣、发声轻松的效果。这就是我们平时要求的自然歌唱状态。“含口清水来歌唱”的训练方式,不但练气息、练共鸣,还为自然、科学歌唱提供了途径。需要注意的是,“含口清水来歌唱”的训练方式最好选用抒情的连音谱例来练习,尽量避免发声练习曲中出现休止符,因为休止符的表现不利于学生保持训练状态,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小学集中授课的声乐课堂上,教师还要强调正确的演唱姿势,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体现在声音上。正确的歌唱姿势应该是:挺胸、抬头,腰立起来、脖子竖起来。姿势正确了,歌唱状态就能调整到最佳状态,声音就会集中。

歌唱状态的保持是一个长期训练坚持的过程,小学生的声乐技巧训练中,高音的演唱方法和共鸣腔的保持,也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训练过程。呼吸自然是唱歌时的必备条件。音色美妙、清纯、圆润也是一种发声技巧。我们不必把童声声乐训练看得那样神秘,其实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自然歌唱就能保持音色美妙、清纯、圆润。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周围大人们错误的发声歌唱习惯往往成了小学生不自觉模仿的对象,这就造成了小学生声乐训练中需要注意克服不正确的发声习惯,经常练习共鸣腔的运用,利用共鸣腔唱高音,进而夯实正确的歌唱状态。夯实高音的演唱方法也是杜绝小学生“喊唱”的关键所在。气息冲击声带时,声音在声带里时是微弱的,清亮、圆润的音色是共鸣腔的作用。胸腔、喉腔、咽腔、鼻腔、口腔等都是共鸣区,气息冲击声带的声音在这些共鸣区回旋,如果得法就能形成共鸣腔。共鸣得法会使声音音色圆润,音量加倍发展。小学声乐共鸣训练的注意力在头腔上,使气息有直冲口腔上颚部位的感觉。共鸣的训练离不开气息的支持,气息的支持点在横膈膜上。这样那口成为媒介的“水”,就为练气息、练共鸣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还应该强调学生保护嗓子。小学生大多有直着嗓子说话的习惯,这种说话习惯往往又会在歌唱中不自觉的出现,这就是小学生喊唱现象出现的根本所在。小学生声乐训练的关键就是歌唱习惯的培养,通俗地说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声歌唱习惯。在小学声乐课堂上,我们不必考虑声乐流派和声乐分类的情况,不管学生采用哪一种唱法,只要是用自然的发声、流畅的气息、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都可以被称为“自然歌唱”。小学生善于模仿,他们的发声习惯在无意中模仿了环境里成人的发声方法。那种发声方法的错误又引发了大声歌唱的习惯。大声歌唱最容易演变成喊唱现象。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嗓音的挤、卡现象,从而使喊唱现象更加严重。要从根本上杜绝“喊唱”现象,就要强调学生养成歌唱时“高位置低声唱”的习惯。在小学生声乐教学中,气息训练、共鸣训练、高位置低声唱训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强调学生高位置演唱,就是强调声音经过共鸣区时要有气息的支持,声带的放松。在高位置轻声唱的训练中,笔者主要借助发生练习曲夯实歌唱位置。

音乐声乐论文怎么写篇二

摘要:声乐课教学在整个中专音乐教学过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因为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普遍对于声乐课教学提不起兴趣,纷纷感到枯燥乏味,导致中专声乐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加快声乐教育教学改革,使中专声乐教学更加多元化,通过各种手段的有效运用,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声乐课的积极性。本文将从开展多元化中专声乐教学的必要性入手,分别从课程设置、声乐教学流程改革、合作教学以及多元化评价等方面论述如何具体开展多元化的中专声乐教学,以期能够为一直以来效率低下的中专声乐教学提供有效参考,进而确保中专音乐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中专院校之所以会开设声乐教学课程,一方面是为了使教育类专业学生能够学习到必要的专业教学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对中专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探索多元化的声乐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教育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声乐是一种强调技巧性和实践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也就意味着,要提高声乐教学效果,就必须不断加强学生技能培训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能仅靠教材知识以及教师的讲解来实现,因为文字描述往往很难使声乐艺术的内涵得以全面展现的,中专生也往往难以理解清楚,不利于声乐知识的传授。此外,声乐表现力不仅取决于学生先天条件、领悟力和表现力等,还有赖于声乐教师的正确引导与言传身教,这样才有可能学好声乐。目前,中专生无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情况下,要想确保中专声乐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我们声乐教师能够把握当前多样性的实际,开展多元化的声乐教学课程,让中专生更好地掌握声乐知识,进而确保声乐学习的目标得以实现。

音乐声乐论文怎么写篇三

中专声乐课一直都是上大课的教学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时间,系统性地向学生传授声乐基础理论、发声技能技巧等,集中时间通过从点到面地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缺点在于教学时间和内容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在大课教学中,教师往往很难发现个别同学的问题,比如说,在集体发声和演唱训练过程中,不同水平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教师无法及时发现个别学生在音量、音准和发声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更不可能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质挖掘不利。因此,可以尝试采用“大班课—小组课—个体辅导课相结合”的声乐教学模式,这里所提到的大、小以及个体课的有机结合,就是指对声乐课进行全面统筹,并将全部教学内容在大、小课上进行合理分配,发挥大、小课的各自优势,促进声乐教学效率提升。小组课指的是根据班级同学基础条件以及个体特点等的不同,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多个教学小组,实行差别化、有针对的指导与训练。比如说,部分同学要么因为基础条件差、性格比较内向,歌唱时往往紧张而羞于开口。时间一长,会逐渐拉动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并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而如果教师将其放在一个组内进行教学训练,能够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大胆发声和演唱,敢于突破自我,树立自信,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声乐学习能力得到明显增强。通过实施小组课教学,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及时弥补短板,并做到对症下药。在声乐课教学改革过程中,除了可以采取小组课教学外,还可以采取个体课辅导的形式,实现大班课、小组课以及个体辅导课的相互融合。

2.2合理采用个体辅导课,深入挖掘学生潜质。

采用个体辅导课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能通过与学生间的微观交流,了解学生个体特征,挖掘学生潜质。比如说,有的学生有良好的声音条件,音色也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那么就值得发掘其内在潜质。如果发现学生在通俗演唱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声乐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培养,以发挥其个性。也有一些学生自身有着很好的美声或民族唱法的条件,但是为了追赶潮流,总是倾向于演唱流行歌曲,但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很难取得更大的发展,陷入限制自我发展的怪圈,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定位今后的发展方向,在个体辅导课中进行重点训练和培养。与此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为其创造更多发展机会,比如参加演出或者声乐比赛,通过这类活动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声音特点和优势,并继续向更高目标去努力,这样既能顺利完成学校教学计划,也能培养出更多的音乐人才,以适应今后的实际工作需要。

2.3加快声乐教学流程改革。

在推行声乐课改革的过程中,我校为了适应学生就业需求,增加了实践课教学内容,将原来学习声乐美声、民族歌曲“一贯到底”教学计划改为原声乐课,采用教师教歌,学生学歌的流程,也即听赏—练唱—创编的流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学习、创编、表演歌曲。在声乐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学生主体性发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将已学的舞蹈、教程与教法等多学科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声乐课上来,并通过“汇课实践表演”等形式,为其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使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出来。同时教师也应扮演好点评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点评,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编能力,而且也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2.4利用合作教学,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合作意识是教学所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中专声乐教学也是这样。所谓的合作教学法类似于集体授课方式,能够使学生的个体性作用和集体性得以发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通过采用合作教学法,小组内同学之间能够进行相互交流与探讨,既能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声乐学习中去,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能够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团结意识。与此同时,中专声乐教学强调实践性,学生只有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才能体会和感受到音乐知识与情境,因此,作为中专声乐教师,应当对学生加强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在参与小组讨论时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第一,中专声乐教师应将班级同学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配人员4~6人。第二,中专声乐教师应在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小组学习内容。第三,中专声乐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为学生设计相关歌曲,让他们进行表演,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比如说,在讲解《我和我的祖国》时,声乐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演唱,然后让全班同学共同演唱,再选一位学生领唱歌曲的一部分,其他同学合唱剩余部分,还可以根据小组学习的形式为不同组设计不同的表演动作,还可以由师生一道来讨论如何进行歌曲合唱,比如说,由教师担任指挥,各组分别演唱歌曲的不同部分,然后向学生提问:这样的歌唱方法使歌曲的什么形式得以改变,很快就有学生回答出是歌唱形式的改变,班级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可见,在这种合作学习氛围下,不仅有利于合作意识的增强,同时也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表演力和演唱能力。

2.5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声乐教学模式与理念时刻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此情况下,要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让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并加快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声乐教师应当利用好这种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对学生多加鼓励,让学生经常能够体验成功,并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下,评价主体也应是多元化的,即应当包括学生自己、声乐教师、校外导师以及行业专家等构成,共同完成评价标准、方法的研究和制定工作,能够根据评价标准对声乐教学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有效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示范,并由组内同学或教师进行鉴别和评价,通过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评,能够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结束语。

综上论述,声乐教学对于中专音乐教学来说意义重大,但是现实状况是,中专生大多在中考中失利,是众人眼里的“三差生”,其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为此,我们作为中专声乐教师,必须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加强教育教学方法探索,结合学生基础条件和现实状况,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掌握声乐知识要点,进而促进声乐教学效果的提升,为其今后的长久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2]李玉娇.中职声乐教学方法多元化策略分析[j].魅力中国,(10).

作者:张蓓单位:云南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

音乐声乐论文怎么写篇四

摘要:声乐艺术是音响艺术、抽象艺术,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发声方法来指导实践,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遵循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教学原则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声乐教学;思想;歌唱。

声乐是一门以人声为载体的音响艺术,我觉的首先它很抽象,它不同于器乐表演艺术是依赖人演奏的水平和不同的乐器来进行的,在教学上是有较系统的理论的,遇到技巧也是能“看的见”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般有教师的正确指导,在加上学生能够刻苦的练习,一般会取的较好的效果,而声乐就较为抽象,声乐的乐器就是歌唱者本身,它需要全身的共鸣腔体及气息,通过耳的功能去听,去感觉分辨,借以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训练,从而找到一种不单单是靠嗓音支撑的声音,而是一种圆润、明亮优美的歌声。通过学习、教学,我认为学习声乐,不走弯路,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维理念,它需要正确的思维方法去引导学生正确发声,学生一定要努力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逐渐地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在发声前首先要有饱满的热情,使大脑机构首先进入歌唱状态中,想在做之前即发声必须从思维开始,同时刻苦努力学习,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训练,才能走上正确的声乐道路。在声乐教学中,有的学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在上课时有老师的纠正和指导,唱对了,但下课后自己唱时就感觉不对,唱的不好,后来我明白了,这种现象的出现都是由于没有明确的思想认识和对发音的正确规律性的'掌握不够造成的,所以声音时还时坏,自己把握不住,无法完成一首歌曲的演唱,后来在上课时我注意让学生听,唱对时是什么感觉。记住这种感觉,下去自己练习时找到这种感觉。

1要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

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曾经说过:“歌唱的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教师”,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对,一个优秀的老师会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观念和正确的技术方法,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条件,发挥他们声音的特色,去开拓他们各具特色的歌唱艺术道路。要做到和做好这些并不容易,我认为要每天进行训练才能取的好的效果如:

1.1每天进行一定的时间的闭口和张口哼唱练习,增强声音的高音位感觉。音域保持不高不低,太高会引起各种肌肉用力,失去练习意义。气息应保持垂直、集中、通畅,声音的感觉在鼻腔以上。

1.2深呼吸练习。在深吸一口气后,舌头自然平放舐在下牙,用吹灰动作把气缓缓呼出,注意发声时口腔内各部位不要用力。这样既练了呼吸,放松舌肌,并使二者动作协调。进行练习时,在相当一个时期内,要半音量唱,要严格控制音量,不然喉头又会呈僵硬状态。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坚持去做,确实很有效。

1.3注意歌唱者的读字问题,当我们掌握了发声和运用发声器官的技巧之后,在读字方面的学习,也是很重要的。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歌唱的位置来大声地、带有表情地朗读歌词。只有正确的处理好读字吐词才能达到真正的“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2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声乐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比其他学科的师生关系更为密切,是一种一对一的上课形式,师生间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我国声乐教育大师沈湘教授在处理声乐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时,就很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说,教与学的关系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唱,而不代替学生唱,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唱好,千万不能让学生为你的“学说”和经验服务,这样十有八九要失败的。所以说,在日常的教学中,由于学生音乐基础、文化修养、理解能力、性格以及听觉等都不相同,作为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条件做到心中有数,掌握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从嗓音条件、理解能力、程度高低等方面依据个体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要求和施以不同教学经验,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样教学才会有效果。

3形体表现技能是唤起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歌剧表演艺术家都十分看重形体举止的作用。卡鲁索认为:“一些人似乎具有敏锐的智力、灵活的头脑、也有优秀的嗓音,但是缺少大艺术家必不可少的舞台上的吸引力和一定广度的音乐知识。往往这一缺点在他们的举止中如此清楚地表现出来,有时我在他连一个音还没有来得及唱出之前就对他说,他的努力是徒劳的”。所以形体动作不单是表达感情、体现意境、塑造形象的有力手段,它同时也是唤起内心情感的有力手段。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许多这样的例子,很多课堂上唱的很好的学生,一到考试或走上舞台表演时,紧张呆板,演唱效果大打折扣。而动作表现力丰富、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在舞台上就可以发挥自如。所以平时在课堂上,老师要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课堂练声要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大胆地表现,来帮助身体歌唱,并强调歌唱的表演性。协调准确的形体动作,能够唤起相应的内心情感,情感的投入可以免除精神的紧张,心、声、身的良好协调状态,才能获得整体的艺术效应。

总之,声乐是一门充满魅力的艺术,是最能直接抒发人的感情的一种表演形式。同时声乐教学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涉及到声学、声乐、声乐表演、声乐教学、声乐研究等多方面的内容。从建立整体的学术构架到形成教学的规范,都是长期积累的过程,这样需要我们从事声乐教学的同行们不断提高自身演唱及教学水平,将所学的新老知识综合运用到教学中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切为学生服务,把学生看成金子,积极探索、锐意进取总结出更有效果、更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的教学原则和新的教育思路,来更好地完善声乐艺术。

参考文献。

[1]孔令华.《声乐入门》[m].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2]薜良.《歌唱的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3]薜良.《歌唱的方法》[m].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4]张效中、李宗堂.《声乐研究与实践》[m].中国文联出版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音乐声乐论文怎么写篇五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第四部分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器乐教学应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课堂乐器应易学易奏,便于集体教学使用。可因地制宜,选择学习本地区、本民族适宜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乐器。

我们学校虽然属于广州市海珠区,却是处于这个现代化大都市边缘的城乡结合部,全校学生人数才三百多人,其中有三分之二生源是跟随父母来这里打工或做生意的流动人口,大部分家长都忙于生活而对孩子疏于管教;剩下的一部分本地学生的家长都是最近因为撤镇建街才由农民转变为现在的居民,虽然人们的生活富裕起来了,观念也在逐步转变,开始重视孩子的学习,也仅仅局限于重视语数英等主科的学习。加上交通、环境与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因素,虽然学生对音乐很感兴趣,希望能学习一种乐器,各少年宫各种专业报名人数众多,我校老师也多次动员,但因为以上种种原因最终我校却没有一个孩子到少年宫去参加课外培训,能在课外学习音乐的学生几乎为零。起点低,底子薄,还有在教育收费“一费制”的限制下如何开展乐器进课堂,这都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正当我们在考虑该选择什么乐器作为课堂乐器的时候,在报纸上看到了关于梳琴的报导,发现梳琴具备有以下特点:

1、是用金属(现在已改为塑料)制作的微型弹拨乐器,如梳子般大小,可以放在笔盒或衣服的口袋里,携带极为方便。

2、梳琴是一个整体,固定音高,不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免维修。

3、不用口吹,在学生中可以互相借用,没有卫生问题的担忧。

4、梳琴分单排和双排两种,双排梳琴按十二平均律制作,可以转调,适合中学生使用;单排梳琴则只有c调,更适合小学生与初学者使用。

5、梳琴的价格比较便宜,单排梳琴十元左右,双排梳琴二十元左右,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买得起,容易普及。

6、没有手型与指法等等限制,简单易学,可以独奏、齐奏与合奏,也可以伴奏和自弹自唱,适体教学使用。

于是我们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开始选择梳琴作为本校的课堂乐器,以学校出资购买一批梳琴作为课堂教学用具、学生自愿购买回家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课堂器乐教学,帮助学生学习、感受与表现音乐,为学生搭建拥抱音乐的桥梁。

下面谈谈我在以下几个教学领域利用梳琴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些初步尝试:

一、利用梳琴进行读谱视唱和乐理知识的教学。

《标准》第四部分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中指出: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识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识读乐谱,也可以借助乐器演奏来学习。

由于梳琴有固定音高,琴身上刻有与发音梳齿相对应的音符,作为识谱学具很直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可以设计“比比谁最快”游戏,让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音符、柯尔文手势、教师唱的唱名等用最快的速度在梳琴上弹出相应的音来,在每次比赛快又准的学生可以为自己在课堂自评中评上一朵花;当学生熟悉了音符以后,再进一步要求学生把教师唱的乐句在梳琴上模仿出来,然后再要求学生看着书本把学过的歌曲弹出来,期间再加上一定的节奏训练,学生的读谱视唱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二年级的大部分学生能在简单提示音高的情况下视唱简单的歌谱,全校学生除了极个别学生由于智力、家庭环境等原因不会演奏梳琴之外,包括一年级的学生都能每个学期演奏1~2首本学期所学歌曲。

此外,梳琴的独特构造使音高、旋律线、和声音程等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的乐理知识变得很直观,容易理解。由于有梳琴作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工具,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能在参与中充分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成功,而这种成功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加倍努力,再取得更大的成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也意味着更有利于教师能够有效讲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几个学期的练习过程中,听音与模仿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五年级有几个女同学在看完电视连续剧《大长今》以后,在没有歌谱的情况下能在梳琴上把《大长今》的主题歌部分旋律弹奏出来,这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

二、利用梳琴提高学生感受与鉴赏音乐能力及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将歌唱、器乐、创作等其他音乐学习与欣赏联系起来,综合地进行欣赏指导,这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欣赏指导方法。这里要谈的是把器乐(梳琴)学习与欣赏联系起来,提高学生感受与鉴赏音乐能力。

1、用乐曲的主题进行节奏动作反应,使学生熟悉乐曲的主题,在熟悉了音乐的主题之后再聆听音乐。例如在人音版二年级上学期欣赏课《阿细跳月》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模仿基本节奏××××××××,再让学生在梳琴上分别用这几个音按××××××××节奏弹奏出来,在熟悉了基本节奏与几个基本音符以后,用“点指兵兵”游戏进行音乐主题的合成,即把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每组负责一个音,在教师按××××××××节奏的指挥下,教师手指点到哪一组,这一组就把自己组负责的音弹出来,这样虽然每组只弹了一个音,但在全体师生的合作下,很轻松地就把音乐主题弹奏出来了,学生在愉快实在的参与活动中自然而然地熟悉了音乐的主题,在成功的喜悦中学习积极性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后面的欣赏教学也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用乐曲主题进行节奏练习,或用乐器演奏乐曲的主题。这个方法在中小学的各个学段都是很有效的方法。在人音版二年级下学期欣赏课《狮王进行曲》的教学中,我先用“比比谁最快”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在梳琴上把“63333#43231767127”这几个音找出来,然后把学生分成四大组,再把每一大组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演奏四个小节音乐主题中的其中一个小节,最后每大组以“接力赛”的方式,四个小组合作把音乐主题合成,比赛哪一组弹得最好。几个环节下来,学生已经熟悉、能背唱主题,再让学生倾听乐曲,学生感到有趣,而且容易掌握。

3、将欣赏与音乐创作相结合,在感受与鉴赏过程中利用梳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音乐即兴创造的过程中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例如在《狮王进行曲》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完整聆听《狮王进行曲》及会小组合作弹奏描写狮王坚实步伐的音乐主题以后,让学生探索能否在梳琴上模仿狮子吼叫的声音,结果学生能想到用刮奏来表现;在观看演奏《狮王进行曲》的视频时,我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表现狮王与小狮子的乐器与音色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思考:能否在梳琴上把狮王与小狮子分别表现出来?结果学生很有创造性地提出把狮王的音乐主题移高一个八度弹奏就可以表现小狮子,因为他们认为小孩的声音比大人的声音高和细,所以这样处理也挺形象的。学生的这些即兴创作不光让他们自己充满了成就感,也让教师感到惊喜与欣慰。

三、利用梳琴使学生在听觉上建立多声部观念,通过合奏训练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集体协作精神薄弱,缺少合作意识,刚开始乐器进课堂的时候,一首歌曲学生个个都会弹,但是让他们一起弹奏效果却很糟糕,因为学生各弹各的,无暇顾及他人,后来通过“点指兵兵”、“接力赛”、“你弹我唱、你唱我弹”、“请跟我的节拍弹”、“我们一起弹”等方式进行合奏训练,对学生进行技能合作意识、情感合作意识、表演合作意识的培养,将整体演奏的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群体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现在学生的演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但能够进行齐奏,还可以合奏《樱花》、《铃儿响叮当》等二部歌曲,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音乐听觉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唱谱时音更准了,在听觉上逐步建立起多声部观念,唱起合唱来更轻松了。我们学校目前已经举办了两次梳琴演奏音乐会,在各班的演出节目中包括了独奏、齐奏与多声部合奏,其中《铃儿响叮当》梳琴合奏代表学校参加区艺术节器乐比赛获得了三等奖,这是我们学校器乐史上零的突破。

总的来说,梳琴是问世不久的乐器,我们让梳琴进入小学课堂的实验时间也不长,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是在初步摸索中,但我认为梳琴是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竖笛、口风琴等课堂乐器的补充,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好助手,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一座桥梁。

参考文献。

1、朱则平、廖应文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2、《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年版。

3、[日]高c保治著、缪裴言、林能杰、缪力译,《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声乐论文怎么写篇六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声乐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逐渐提高。声乐教学对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这种互动不仅是行为上的互动,也包括心理上的互动。文中对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类型进行了分析,并就心理互动效应应用于声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声乐教学;心理互动效应;应用策略。

声乐作为一种歌唱艺术对于人们抒发情感,展现人们的生活情趣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对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展开,声乐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寻求着突破和创新。近年来,人们越发意识到了学生自我意识以及师生交流互动的必要性。为此,文中就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展开了深入分析。

心理互动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想要充分发挥心理互动效应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需要明确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出现较多的心理活动类型:其一,处于合作目的的心理互动效应。在声乐教学活动中,这种心理互动效应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师生之间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从心理上产生相互配合的心态,这也是声乐课堂中师生之间相互配合的行为基础。声乐是一种突出的歌唱艺术表现形式,其最终的呈现效果不仅受到作品本身精神内涵和意境的影响,更受到表演者个人的精神情感的影响。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对音乐作品的情感理解以及个人对声乐作品的情感诠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的影响,因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性心理互动十分必要。由于个体思想情绪、生长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同样的音乐作品,不同学生和教师之间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在良好的配合性心理互动效应的影响下,学生可以以更加放松和自由的心态与教师阐释他们的观点和想法,从而使一部作品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而教师也可以在不断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教学理论,同时也能够更加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反馈,从而营造良好的声乐教学氛围。总之,声乐教学中的合作性心理互动的合理应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声乐课堂效果和效率,进一步帮助实现声乐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进步。合作性心理互动效应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声乐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正视合作性心理互动效应的重要意义,以更加主动、积极的心态与学生展开情感交流和沟通,使声乐教学活动更加活泼,充满创造性,利用合作心理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配合默契度,实现声乐作品情感与个人情感层面的共鸣。其二,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随着声乐教学水平与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声乐教学方法也不断进步,集体教学和一对一单独教学都是声乐教学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性,声乐教学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某些特定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也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由此产生对抗性的心理互动效应。声乐教学中的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和教师对于某些声乐技巧或是对于声乐作品的情感理解存在着偏差和争议,加之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欠佳,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对抗心理。二是声乐学习是比较辛苦的,学生需要坚持日常练习,需要不断积累自己的声乐理论和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但是随着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所面临的外界的吸引也逐渐增加,部分学生很难长时间专注的投入到声乐知识的学习之中,并可能由此引起对声乐的厌倦或是反感等负面情绪,并由此产生对抗性心理效应。这种心理互动效应的出现对整体声乐教学效果十分不利,有可能造成教学的失败。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如何有效的.避免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的出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学经验表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思想和个体化差异,并加以有效的引导,是避免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的有效方法。在声乐课堂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行为,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引导,更多的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尽量避免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的出现。同时,教师也需要适当的创新课堂教学互动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声乐表演的欲望和积极性。这样有助于将对抗性的心理互动效应逐渐转换为合作性的心理互动效应,为声乐教学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其三,竞争性的心理互动效应。这种心理互动效用的出现与声乐教师的教学方法、开班方式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同时,它所造成的影响也是双面性,适度的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斗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乐表演欲望和水平。但是竞争性过于严重,也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失去信心,对其声乐表演能力造成影响。目前,我国的声乐教学模式仍存在不完善的方面,受到师资条件、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制约,很多学校无法实现声乐教育的一对一教学,因此很多教师都是同时给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学生上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了激励学生,会有意识的表扬某些进步较大或是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时也可能会批评某些学生。这种情况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心理情绪的变化,激发部分学生的竞争性心理。一般情况下,竞争性心理互动效应并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干预,它能够转化为促进学生更加勤奋练习声乐的动力。但是如果学生将成绩、排名等看得过重,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忘记最初学习声乐的目的,过于功利性,会对学生的声乐情感表达和审美品位均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当教师发现学生形成了竞争性心理互动效应之后,一定要予以积极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的看待名次和成绩,从而形成良性的竞争。同时,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据此制定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策略,实现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量避免过多的与某一个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要注重合理的安排沟通时间和课堂结构。

二、心理互动效应应用于声乐教学的有效策略。

为了充分发挥心理互动效应在声乐课堂中的良性作用,实现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教师一定要充分掌握心理互动效应的相关理论,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心理活动特点。由于学生声乐基础的不同,在课堂中的心理活动特点也是不同的。比如,声乐基础较好的同学在课堂中的心态就相对从容、放松。但是声乐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就相对比较紧张,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声音就是有共鸣,只要能将高音唱出来就是完成了任务,这种心理会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的分辨声音的好坏,也无法掌握声音技巧。出于这种心理,学生可能会在声乐练习的过程中养成一部分的坏习惯,比如出现冲、撞、挤等唱歌方式。对于这种问题,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加强沟通,帮助学生了解正确的声乐演唱方式及技巧,使学生意识到声乐演唱是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环节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积极的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鼓励,与学生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练习声乐的信心。对于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教师也要注意加强管理,帮助学生刻苦、踏实的做好日常练习,避免学生出现好高骛远、盲目自大的心理。其次,充分发挥心理互动效应的作用,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声乐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突破与创新。举例来说,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声乐作品的背景、情感等展开情境模拟教学,使学生更加直接的感受到作品内在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以及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积极的利用和融合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课堂讨论、课堂提问等。对于不同的想法和见解,教师也要给予支持和肯定,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形成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良好的情感交流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另外,在声乐课堂中的心理互动效应是来自于学生与教师双方的心理互动,因此教师不仅要全面的分析学生的课堂心理特点,也要不断的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有效的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特点。声乐教学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互动效用,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声乐教学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因此,师生之间的这种双向的心理互动效应也是循环的、持续性的过程。为了使这种良性的心理互动效应能够持续下去,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声乐文化素养和技巧性,这样在课堂中就有更多的内容可以展示给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存在感与地位,积极的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成绩。但是,教师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点,虚心听取来自学生以及其他人的建议,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改善课堂活动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在日常工作中,也要注意加强工作总结,根据学生的整体心理特点和声乐水平,合理安排课堂内容,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声乐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互动效应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文中对声乐课堂中常见心理互动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心理互动效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与相关教学人员共同交流,进一步提高我国声乐教学的整体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2]任莎莎.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j].才智,2014,(02):89.

[3]辜小飞.论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j].音乐时空,2015,(24):146.

[4]綦文娟.浅谈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j].音乐时空,2016,(01):176,153.

[6]任程.探究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j].音乐大观,2013,(02):59.

作者:杨薇单位:甘肃省定西师专。

音乐声乐论文怎么写篇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音乐一类的艺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正是随着要求的攀升,我国音乐在发展中不仅需要在音乐演唱、乐器等方面得到提升,在音乐表演艺术上的要求也越来越细致。在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中,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方面做出简易的分析,期待可以更好的推动音乐在我国的发展。

社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快速的发展,音乐领域在我国的发展速度也是日新月异。音乐表演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的核心也越来越被重视。音乐艺术中的音乐美学也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音乐的发展趋势和成果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音乐表演艺术在音乐美学中占比也很重,它们是相辅相成地存在的内容。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音乐美学的帮助和奠基,现代音乐美学也需要音乐表演艺术作为内研究的对象。在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中,现代音乐美学给予了很多灵感与帮助。

音乐美学是音乐本质和音乐规律的基础理论科学,其中内容涵盖广泛,它与音乐史、音乐技巧理论、音乐作品评论分析、社会心理学、哲学都有着重要的联系。现代音乐美学是音乐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音乐美学被定义于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左右[1]。现代音乐美学同音乐美学一样包含了社会学、哲学、音乐技巧理论等内容,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现代音乐美学是按照现代社会丰富的物质和丰富的精神为基础,对人们心中产生的情绪、情感进行细腻的分析,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有效的表达人们心中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审美态度等。随着社会对音乐的重视,现代音乐美学中的音乐理论技巧、音乐表现形式以及对音乐表演作品的分析等内容,对音乐表演艺术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帮助。

现代音乐美学涉及内容广泛,包含哲学、审美、社会心理学、音乐表演艺术等内容。音乐表演艺术可以说是现代音乐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音乐表演艺术是现代音乐美学的表现之一,也是对现代音乐美学的实践。音乐表演艺术是对音乐进行创作和表演,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音乐表演的美感需要和生活、社会的审美一致才能称之为音乐表演艺术[2]。音乐表演是极富艺术性和实践性的,是音乐表演者和音乐欣赏者的重要沟通桥梁。一部富有和音乐欣赏者大致相同的审美态度的作品才能让欣赏者感受到音乐表演的美感。因此一部优秀的音乐表演作品可以展现音乐美学的价值和内涵,通过演奏者的表演可以传递音乐的魅力,使欣赏者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音乐表演艺术是深刻体现美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现代音乐美学的延伸[3]。音乐表演者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表演者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因为音乐表演艺术需要的知识和内容很多,表演者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提升自己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心理表达能力,表演者在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和心理表达能力也需要现代音乐审美的帮助。

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不仅仅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更高,对于精神的需求要求也越来越高。音乐表演艺术作为人们精神需求的主要方式之一,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深度提升音乐表演艺术的价值和音乐表演的技术。

在现如今的音乐美学发展中可以看出,现代音乐美学是音乐美学的重要部分。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音乐家罗曼就曾发表过关于现象学、美学的相关论文,此论文的发展也为日后对其的研究有了更加详细的理论基础。在罗曼的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哲学和人们意志的影响,在后来对于音乐美学现象的研究中,是从人们主观意识进行研究的[4]。艺术是人们精神文明的表现,音乐表演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表演中需要创作,这种创作形式也是满足人们需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每个时代,艺术对于音乐的审美态度都不相同,在现代的社会中进行音乐表演作品创作是需要深刻的了解现代社会对音乐的审美态度,而现代音乐美学中有关于社会学、哲学、现代音乐作品的分析和评论、音乐表演技巧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提升创作者对社会审美的理解和音乐表演技巧,因此现代音乐美学可以帮助音乐表演作品创作者提供音乐理论帮助的。

(二)有效的提高音乐表演者的审美水平。

音乐艺术中包含的知识种类复杂多样,对于音乐表演者而言,是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社会认知要求的。一个音乐表演者在进入音乐艺术生涯后,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审美认知水平,才能与时俱进跟的上时代对于审美的要求与变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表演者[5]。音乐表演是现代音乐美学的一部分,因此一个音乐表演者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表演者,就必须经得起音乐美学知识和音乐技巧的多方面考验,在这个考验的过程中,表演者的审美认知水平是表演者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除了学习音乐表演时需要经得住现代音乐美学中的知识考验,一个音乐表演者从台下走到台上,音乐美学的指导和帮助是必不可缺的。随着时代的推进,新的音乐作品不断的涌现,音乐表演者也要不断的学习和对自身审美水平的进行反思,来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的。现代音乐美学就可以帮助音乐表演者反思自己,从而提高表演水平成为一个优秀的表演者。

(三)现代音乐审美可以帮助表演者充分的认识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音乐表演者想要表演好一部作品,不是仅仅需要表演者高超的技术,还需要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原因。表演者对作品背景和意义的了解可以帮助表演者更加了解作品的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在创作时的心情,在表演时才可以将自己的感情带入到作品中,使表演有了灵魂。现代音乐美学中有大量对于音乐表演作品的研究和分析,还有对音乐表演作品分析的方法。现代音乐美学中有关对音乐作品进行美学理论上的分析和划分,例如:作者在创作音乐作品是想要发生某种意向、作者在创作时的思路等[6]。创作者在创作出一部音乐作品时,作品就有了特定的气氛、特质,作品中的这些东西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和表演者的变化而变化。例如表演者在表演欧洲中世纪的作品时,就需要展现出特有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背景下的情绪。因此表演者在表演之前必须对作品有所了解,才能准确的把控感情的收放和对作品特质的表现,现代音乐美学可以有效的帮助音乐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背景和意义的分析与把控[7]。

(四)注重现代音乐的时代变化。

表演者在进行音乐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需要充分的融入现代社会的元素,不能拘泥于传统音乐表演的模式中。在表演过程中,不仅仅要了解作品、体现作品的特定历史背景,也要对作品做出创新,反映出新时代的风貌,加上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从现代音乐美学的角度来说,音乐作品具有作曲者的思想特征,而表演者对于一部作品现代化的表达,不仅仅是对于音乐表达,也是为一部作品赋予新的生命与动力[8]。因此,现代音乐美学对于音乐作品水平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正确的看待音乐表演艺术的地位,明白音乐表演为当代观众呈现了什么;在音乐表演时不能生搬硬套,寻找音乐作品中的生命力,使得音乐作品具有现代化的味道。

(五)融入表演者的真实情感。

音乐美学现代的研究就是怎样将感情融入到音乐表演过程中,其实在音乐发展的历程中来看,流传下来的优秀音乐表演作品都有着作者的真实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表演者在表演作品时需要建立在历史文化背景中,了解并诠释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只有表演者将自己对作品的思考、思想情感和历史背景还有现代社会背景相结合,才能真正的诠释作品的情感和时代意义,并具有当代的味道。对于现代美学的深度了解,表演者才能更轻松的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和时代背景相结合,赋予作品新的灵魂[9]。

音乐表演的发展离不开对音乐作品的创新和创作。在音乐美学中的现象学中指出美学具有很强的意向性,这也就是说艺术具有很强的意向性。音乐创造者和音乐表演者不仅仅需要有扎实的音乐知识水平和历史知识,还需要具备强有力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才可以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或是全新创作[10]。音乐作品中蕴含了作品本身的意义和表演者的思想情绪,同时也具有音乐作品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表演者对于现代音乐美学的了解和学习,可以帮助表演者在表演时进行二次创作,使观众耳目一新;欣赏着对于音乐美学的了解可以使自己更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和内涵。现代音乐美学的发展是音乐表演艺术发展的基础,也是动力,它可以推动音乐表演艺术的创作和对新时代的理解[11]。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个行业都在飞速发展。艺术也同我国各行业一样发展速度迅猛,我国音乐领域在快速发展中取得了的重大的成就。艺术发展的同时,音乐表演艺术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和接受,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现代音乐美学,在音乐艺术的不断探索中,音乐表演艺术与现代音乐美学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音乐美学的发展促进了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表演者对于现代音乐美学的重视和把控,可以提升表演者的表演技术,从而促进了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因此现代音乐美学为音乐表演艺术带来了很重要的启示和作用。

[1]杨莹。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析[j].黄河之声,2017,20:98.

[2]李锋。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当代音乐,2017,20:8-10.

[3]崔勇。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17,28:225.

[4]张卉雨。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新闻传播,2017,01:101+103.

[5]肖彬。简谈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戏剧之家,2016,17:77.

[8]邓文欢。探讨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音乐时空,2015,15:73.

[9]范浩杰。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戏剧之家,2014,07:134.

音乐声乐论文怎么写篇八

如今,音乐教育逐渐融入到素质教育中,社会对声乐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师范学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声乐教师为主,声乐课教学不仅注重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想象力的提高、视野的丰富,为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服务。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会唱不会教,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他人,难以胜任工作,这说明我们的音乐教育存在着问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各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需要就教育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

音乐教育对创造性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各阶段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音乐教师,为满足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教育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采取小课形式,一名教师对人数固定的学生进行教学。优点是水平高的教师,可以很快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但教师的教学能力各有差异,固定的教师教学使学生难兼采各家之长。另外,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其次,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不够重视声乐教学法,课程开设很少,大多是讲座,或是毕业前进行突击教学。该专业的教师大多没有学习过教学法,缺乏教学经验。另外,对教学法学习效果的检验,也只注重理论,没有考虑实践,致使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第三,声乐课除了要求课程的教学要严谨外,实践活动也是声乐教学必不可少的。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和声乐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找出问题并进行改进,在反复中提高自身的声乐水平,积累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也可以补充原有理论和技能的不足,促进综合发展。第四,声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等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于一体。因此,与以往其他学科的知识结构不同,声乐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完善,至少包括人文、音乐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等三方面知识。声乐教师必须要有很高的人文素养。这指的是精神和道德方面的素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人的内在本质,也是感受幸福和快乐的能力。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其人文精神和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支撑和服务于该核心的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知识、精神和方法。声乐教师的技能代表其业务水平,包括资料的查阅、教学活动的设计、弹唱的示范、音乐知识的讲解、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组织等,是其知识结构中不可替代的部分。技能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动作技能;二是内在的智能。在教学实践中,两种技能互相融合发挥作用。

首先,完整的声乐教学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调整、课后获取反馈信息。课前要对学生先天条件、思维方式、音乐悟性和音乐教育程度等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授课时因材施教,并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一分详尽的声乐教学计划,如一个学期的训练标准和目的、技术要求和要点。课前准备还包括课堂内容的准备,如课堂演唱曲目的风格、背景知识、作者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关声乐发展史、作者的谱曲特点等。授课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特点、接受程度有针对性地调整训练内容。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接受情况等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课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反馈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其次,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声乐教师是声乐教学的主要承担者,起着引导的作用。

所以,声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技能技巧,还要有全面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声乐教学的发展。作为声乐教师,要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技巧技能,同时,也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理论上辅导学生,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发音器官的特点、肺部与横膈膜等器官的特征、歌唱状态的调整、声域的区分、腔体共鸣与气息的关联、声音位置的高低以及演唱时的咬字吐字、音乐的表现力、声音的判断等。声乐教师的示范演唱要精准。示范演唱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示范演唱向学生展示科学的歌唱方法,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技巧有一个正确、完整的概念。同时,可以感受和判断自己的演唱和训练正确与否。声乐是较为抽象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模仿中了解自己的声音特点,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独特而优美的音色。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心聆听学生的演唱,对其出现的问题加以判断解决,如声乐位置的高低、腔体开合和情感的表达等。

第三,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在声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交作用”,组成“学习共同体”。声乐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解放学生的表演天性。因此,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是声乐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起着经验共享者和讨论协商者的作用。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之间要互动与交流,师生参与,平等真诚对待,发挥合作精神,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达成教学目标和自我超越。否则,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敬畏情绪,不愿意表露真实想法。合作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声乐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理解和熟知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要安排和设计好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将知识重点传授给学生,并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二是课堂上要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个体,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基础会因人而异,个人嗓音条件也不尽相同。所以,声乐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要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三、结语。

本文从课前教学的准备到课中的具体实施,从教学模式到教学方法,分析了目前声乐教学存在的弊端,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和方案,相信通过这些措施能给声乐教学带来一些启发。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探索和运用各种教学法,渐渐发现和找到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声乐教学改革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声乐教学的研究还要根据社会发展和需要做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刘伟,王善虎,吕小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5).

音乐声乐论文怎么写篇九

音乐美学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哲学意义,因此一直以来被相关领域所关注和钻研。本文旨在阐明音乐美学的概念、表现形式、相关的音乐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分析音乐美学角度下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的实现路径,希望借此引导大家更加深刻地了解、学习、欣赏、传承音乐艺术。

音乐美学,顾名思义,融合了音乐、美学等诸多内容,具备较强的美学和艺术性特征。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音乐作品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方便日后进行传承发展,音乐美学开始成为广大学者专家深刻关注的话题。具体方法就是及时透过美学层面去挖掘和定位不同音乐作品的存在、表现形式,自觉加深对音乐理论知识和表演实践的融合效果,在吸引更多人关注的同时,提升学习者的审美素质。至于音乐美学角度下音乐艺术具体的表现形式,则主要会在后续深入延展。

相对于其他音乐学科来讲,音乐美学具备一定程度的哲学性、艺术性特征,主张针对不同音乐作品的艺术规律加以精准性把控,拥有自身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涉足领域,拥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效果[1]。除此之外,音乐美学在国内来讲还是比较新颖的,但实际上其很早就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总结阐述,主要收录在《论音乐美学的思想》着作之中,并且持续到十九世纪后由德国音乐学家里曼再次补充拓展,《音乐美学的要义》作品正式问世,音乐美学也正式作为一门学科而独立存在、深入发展。

首先,音乐形式的基础性要素莫过于表情,其存在意义甚至超过单纯的音乐声音,在音乐表现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透过音乐艺术层面审视,这部分表情强调借助音响元素来呈现出创作者不同阶段特殊的情绪状态,对应的表现形式包含了高低、长短、快慢、强弱等区别,经过这些形式有序地搭配融入之后,能够赋予整个音乐艺术作品更强的灵活性,保证基于人差异化的情绪状态来生动性抒发对应的感情。

其次,音色亦属于情绪表达中不可忽略的要素。古往今来,诸多作曲家都在热心钻研如何利用乐器来展现各式各样的音色,特别是对于近代音乐来讲,这类现象尤为显着。如许多作曲家决心对传统乐队予以创新形式的调整排列,以求在开发出更加特别的音色基础上,呈现出一类极为新颖、奇特、美丽动人的音响效果,进一步使人的情绪得到深入性、完整性、精准性的表达。

音乐形式的要素还包括组织方式,如若缺少了它,将难以构建完善的音乐结构框架。这就需要表演者适当加入和融合一些特殊的旋律、和声、曲式、作曲技巧、十二音序列等要素,呈现出独特的整体架构。

这类法规属于音乐要素和组织方式衔接的重要媒介,属于人们经过长期审美活动之后,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同美感形式加以概括的结果。毕竟广大艺术家们在参与美感体验、创造等活动时,还是需要依靠一些基础性法则加以规范引导的。归根结底,音乐和绘画、雕塑等艺术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其绝非单纯地将一些美感要素进行整体、直观地呈现,而是主张有序地规划不同音响的排列次序,使人们在聆听旋律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和谐美[2]。因此,时间对于音乐这类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讲极为重要,当音乐组织技巧在特定时间段内呈现过后,会令听众及时体验到音乐的延续性效果。在此期间,音乐时间和现实时间截然不同,而是作为一种虚化的时间序列而存在。

从本质角度分析,音乐运动属于某种心理活动;而从物理学层面解读,声音产生的根源在于物体的振动现象,正是在一个声音消失而另一个声音接连出现过程中,才形成了整个富有想象力的音乐作品,再经由一代代人传承记忆和完整再现。

在音乐艺术中,音乐性内容涉及情绪、风格、精神三类特征。第一,情绪作为音乐内容中表层的部分,听众能够透过感官来直接体验,进一步把握现场传达的整体氛围效果。第二,一类音乐内容的风格体系,往往不需要理性因素作为支撑,而是要配合听众当下的心情和理解方向进行确认。如若说情绪影响着音乐作品的格调,那风格体系便决定着这种格调的类型,两者维持着一定的阶级关系。第三,精神属于音乐内容中最为高层次的部分,是创作者在特定社会背景下想要抒发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现实生活的反思还有创作的主旨。音乐的精神内容单纯配合专业技能始终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证,毕竟其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与产物。

这类内容具备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色彩。首先,绘画性内容,顾名思义,就是配合人的听觉感受来呈现出种种画面,使旋律、音响等转化成为线条、色彩,令音色成为一种时尚造型,进一步丰富听众的音乐世界。其次,文学性内容,存在于创作者的音乐表现还有听众的主观想象当中,其涉及过程、冲突、情绪三个层面,需要创作者借助节奏、音响等细节变化,来进行文字化的抒情表达,配合音乐主题来模拟对应的现实情境和情节,并使用某些音调来演绎出一系列事物等等。

首先,音高的控制。结合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史来看,为了紧跟音乐变化发展的趋势,就务必及时挣脱大小调体系的约束,创造出更加宽阔的音乐语言空间之余,使音乐表现力和听众的听觉感性特征持续增强,从而自主加入到现代音乐探索队列之中。在此期间,凭借理性设计作为核心的音乐构成模式,更加有助于激发出听众对音乐的感性想象力,增强音乐作品音响的感染力。因此,要想在音乐表现中遵循音乐美学,就要先学会平衡表达理性和感性的关系,准确控制音高。

其次,节奏的把握。现代音乐在节奏表现层面应该要学会突破传统音乐的约束,想方设法赋予音乐艺术超强的感染力。不仅仅要加入一些鲜活的节奏,同时还应该在节奏衔接上保持一定的跳跃性、灵活性、动态性特征,进而为增强整个音乐作品的表现张力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音乐节奏把握上同样存在理性倾向,那就是在保证和传统音乐节奏有所区分之外,还应顺应大众的审美需要,切不可盲目越过大众听觉感受的范畴,否则会严重削减作品整体的审美效果。

最后,音色的处理。音色同样随着音乐艺术持续变化发展,如今已经随着各类乐器的使用,慢慢越过民族的界限,成为音乐作品中自由使用的元素。但是,总有些人过分追求音色的多元性,不能协调各个音色之间的关系,到头来不仅没有赋予音乐作品流行的推动力,反而破坏了收听效果,因此合理使用音色应该得到创作者们的重视。

第一,音乐作品的创作,实际上就是结合生活体验来进行乐谱记录的过程,许多艺术家习惯于结合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完善的构思,来将头脑中的种种思想透过音乐细致地传达出来。在此期间,要注意搭配好音乐作品的曲式还有旋律,这样才能确保作品问世后是独一无二的。由此看来,音乐艺术的创作和表现,需要经历非声音形态的表现对象选择、声音形态的听觉对象匹配、作品乐谱的形成等环节,任何环节都不可忽略。

第二,在进行音乐艺术表演期间,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其存在模式。表演者想要充分展示出一些音乐作品独特的艺术效果,就要先读懂乐谱,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将各类音乐符号转变成为和谐的声音形态,再配合相关乐器和演奏技巧进行优美的呈现。所以说,在音乐表演期间,音乐艺术的存在形式由音乐符号、想象的音乐形象,转变成为现实的音乐作品。

第三,音乐作品欣赏环节中,听众会自觉地对当中的旋律、节奏进行整合,借此加深对音乐作品还有艺术的了解认识。在此期间,听众群体正经历着想象作品、加深情感体验、形成认识结果、做出综合评价等过程。

音乐艺术作品属于一类有机整体,经过了审美和非审美式的整合处理。特别是在同一作品当中,这类融合更加有倾向性。譬如一些轻音乐或是抒情曲艺术作品,重点凸显审美价值,却对一些非审美价值进行弱化处理。现代音乐艺术展现形式更加注重审美、非审美价值的自然融合,毕竟只有两者高度统一之后,音乐作品才显得更为优美动听且富有内涵。归根结底,就是借助特殊的审美滤镜,来将一些科学知识、道德价值观等非审美价值要素巧妙地穿插进去,使得音乐作品本身的魅力增强、内涵更加丰富。

另外,保持音乐艺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完美的音乐艺术作品,其内容和形式往往彼此关联缜密,相互契合[3]。事实上,音乐艺术作品在内容上显得比较独特,主题明确,而为了更加精准、完整地表达这部分音乐内容,就要求适当的音乐形式作为支撑。所以说,许多创作家都习惯了基于内容和形式的依存、制约关系来展开补充式创作,利用音乐形式把控着音乐内容的描述,配合音乐内容锁定音乐形式的筛选方向,不至于在表现过程中出现情感突兀、节奏紊乱等不良现象。

综上所述,基于音乐美学视角来细致性解析音乐艺术的形式和内容过后,还需要协调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制约关系。作为广大听众群体,在进行各类音乐艺术作品欣赏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其外在表现形式,还应该深入性钻研其核心内容。同样地,作为音乐创作人员,也应该在充分调查了解听众们的兴趣偏好基础上,处理好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做到及时透过整体进行创作梳理,促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和谐融合状态。长此以往,帮助更多人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控音乐美学的基础性规律,提升大家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素养,促进我国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

音乐声乐论文怎么写篇十

摘要:。

在当前的音乐教育改革背景下,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采取改变原有课程体系、改变教师声乐教学观念、改变学生学习方法、完善声乐教学条件等办法,旨在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师资人才。

声乐教学是以声乐演唱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应用科学,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技能学科。大连大学几年来积极进行声乐教学的系列改革,旨在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师资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受专业音乐院校影响,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都没有体现出自身特点。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出台,强调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重视音乐实践,提倡学科综合,鼓励音乐创造。

《标准》的提出不仅对我国音乐教育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而且对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完成课堂唱歌、欣赏、弹唱等内容的教学能力,还应具备讲授科学声乐理论知识的能力,掌握科学声乐教学方法。因此,声乐教学改革力图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实施多样化教学,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套,以弥补一对一授课形式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1.大量扩招,生源质量下降。

随着国民教育的发展,对音乐师资的需求不断增多。新形势下,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扩招生素质偏低给声乐教学带来难度,旧有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与新形势不适应。

2.专业能力不强,忽视师范素质培养。

“合格”已不再是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仅仅上好专业课已达不到新的教学目标。

3.过多注重技术训练,学生综合素质不强。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在关注技术训练的前提下,应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素质。声乐教学不仅要弘扬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还要关注世界多元文化;不仅要提高专业综合素质,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艺术类学科);要与文学、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紧密联系,使学生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和鲜明。

4.声乐教学内容单一,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能较低。

一直以来,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课程基本延用传统的声乐表演专业设置,尽管增设一些特色课,但也存在随意性设置的现象。课程设置显然是不全面的'、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经过改革后,确定了新的教学内容,更加突出了师范性。

1.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与进步。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音乐教育对社会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需要多元文化的真、善、美来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因而对声乐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全民素质教育的需要。

目前,我国教育模式更多倾向于理性素质的培养,但感性素质的培养更应得到重视。感性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其中音乐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3.高校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标为大连大学声乐教学改革的发展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学校及学生真正认清自己专业的职能所在,并正确地规划设计,这是教好学好声乐,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手段。

1.声乐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施。大连大学在教学改革中,改变原有课程体系,强化各种演唱技巧及声乐基础理论学习。

新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不但要加强声乐演唱的技能训练,还要学好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方法。学生不但要唱得好,还要懂得多、教得好。大连大学在教学改革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内容改革,加入声乐教学法的课程内容;加入声乐理论的课程内容;加强声乐教材的选编工作;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舞台演出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教师声乐技能大赛;在确立声乐学习目标前提下,抓住发声训练与作品演唱,抓住声乐理论、声乐教学法,以及舞台表演、教学实习等环节,立案备课,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

专业声乐教学正处在高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也日益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种状况下,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切实提高教师声乐教学观也成为必要的趋势。

音乐声乐论文怎么写篇十一

高中阶段学生就其已有的音乐欣赏水平和能力而言,虽然他们已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在音乐审美能力上有一些基础,但不能说很完善。就此,我谈点个人的想法。

目前,通俗音乐几乎占据了学生的整个音乐审美空间。时下有学生这样对我说:流行歌曲对同学们而言,不用教就会。可见,现在高中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程度。只要一提起音乐,他们就认为是通俗,流行音乐。加上初中、小学很多学校以前没有开设欣赏课,在这方面学生基础差,底子薄,音乐欣赏层次参差不齐。作为音乐教师,有必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认真设计教学内容,要做到务实、全面、高雅、创新。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又要注重欣赏格调的高雅;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知识的全面性。

我刚给高一学生上欣赏课时,学生好不习惯,几节课之后,有学生向我提建议:“老师,能不能在课堂上多教我们唱流行歌曲,那些经典音乐作品我们不感兴趣。”我乍然,后一了解,大多同学在初中接受的音乐教育,就是老师的纯歌曲教学。于是我感到了课堂教学的压力,我便尽力地搜集音乐素材,音乐故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力求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课外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同学们观念大有转变,不但是能接受,也逐渐喜欢上了音乐欣赏课。后来,在我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很多同学说:“我现在觉得音乐欣赏课越来越有味儿,一周一节音乐课时间太少了。在课堂上,我们不仅能学到音乐理论知识,还能了解很多闻所未闻的世界经典曲目,不像以前上音乐课只学几首歌曲而已。”可见,上好欣赏课并不难,难的是束缚学生的心灵,不认真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周大风说:“在音乐教育中,应以欣赏曲目为主体,它符合音乐是听觉艺术的本质”。日本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也说:“学习音乐,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起孩子内心的感觉,这种感受声音的感情和生命的能力,是在反复听优秀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提高,完善起来的。”

音乐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教会学生倾听。我班有一位女孩子钢琴弹得不错,上课时,我让她给同学们演奏一曲《童年的回忆》,要求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后大家好不羡慕。后来,我上了一次欣赏课,介绍了阿炳及其作品《二泉映月》后,有同学对我说:“老师,我想学器乐。”这事让我更受启发,兴趣完全可以用典型来诱发,一但诱发起来,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

让我们重视音乐欣赏教学,交给学生欣赏的钥匙,让他们学会倾听,与音乐共鸣,走进音乐,这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音乐声乐论文怎么写篇十二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关键词: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和”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中华先民的审美意识可以追溯到未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从原始先民通过劳动摆脱了动物状态开始懂得装饰自己,便出现了最早的审美意识活动,其审美意识就已经产生了。在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中华美学思想获得了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奉行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将矛盾双方作为一种内在的和谐,即中华文化传统“和”的精神。“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作为一种审美品格,“和”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笔者将古代不同时期对音乐思想“和”的阐释作一梳理和简要述介。

“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和同之辩”的论争。《国语·郑语》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说明了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这是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对“和实生物”规律的体验和理解。

春秋时期晏婴是一位大政治家、思想家,他对音乐有精辟的见解,曾说:“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将音乐各种特征的“相成”“相济”都归属到音乐审美的和谐统一之中。晏婴在谈音乐诸要素之间的谐和时,并没有忽视音声与人心的谐和关系。“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只有“和”的音乐才能使君子听了产生心平气和的感情。

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倡导礼乐思想,对音乐所看重的主要是它的社会教化作用。他们对“韶”一类的雅乐推崇备至,认为“中和”的音乐是最能移风易俗具有教化作用的,讲究借中和的音乐修身养性。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平和;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产生美感,以内心纯朴自然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用乐调调和阶级矛盾,追求人类平衡,认为合乎其理想社会的乐,是具有自然无为,平和恬淡属性的“乐”。

汉代《乐记》从“德音”“中和”来看“乐”之美的社会属性与情感属性。只有具有“中和”情感特征的才是“和乐”,这就要求在情感表现上处于“中和”状态,“乐而不乱”“乐而不流”“刚而不怒”“柔而不慑”。

魏晋时期阮籍在其论乐专著《乐论》中,一方面以“和”作为乐的顺乎自然的本质属性,要求以协和阴阳的音声去适万物之“情气”,另一方面在音乐生活中继承乐教思想,要求“立调适之音,建平和之声”,制礼作乐“使天下为乐者,莫不仪焉”。嵇康在《琴赋》中以平和之声为琴音乐美的特征,在琴声具“自然之和”的基础上描写琴音的美妙。他讲的“礼乐之情”是以“乐之为体,以心为主”的角度讲“平和之乐”对人心的作用。

唐代白居易对琴乐审美问题上有较多论述,他视恬淡、平和为琴乐与“正始音”的音乐审美情感特征,以“淡”“和”为其审美标准。

宋代朱长文在“琴史”中以政不和故人心不和,人心不和故音不和的角度强调“乐之和”在于“正——心——音”之音的关系是否和谐。从音乐与人心的关系认为只有能够协调民心,“顺气正声、为群情之影响”的音乐才是“和”乐的,才是美的音乐。哲学家朱熹在《紫阳琴铭》中对琴乐审美明确提出“养群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体现了他对琴乐中和美的认识,即“中和”美的实现有赖于通过自我修养达到人心之正性。

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是中国美学思想史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论著之一。《溪山琴况》提出二十四况,其中“和”是最为重要的审美范畴。《溪山琴况》开首即写道“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这表明了“和”作为琴乐审美范畴,在《琴况》中具有其他诸况不能替代的地位。“和”在《琴况》中具有多义的内涵,如“和”况以琴乐陶冶人之性情,琴乐的实施目的在于使人心“和”,这具有社会伦理学的意义。“和”在《琴况》中与音乐审美理想有关,强调“和”的存在并不只是于技艺,要获得“和”之美存在的真谛要“不以情性中和相遇”。“和”是《溪山琴况》的主要精神,是贯穿其中的主要线索。

纵观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史,“和”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和”是我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优秀传统,至今这种美学传统仍普遍存在于我国民间传统音乐之中。但“和”又是相对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今日的“和”已不是儒家仅用于“雅颂之乐”的中庸之和,而是与多种非“和”品质相互融合的优美、平和、细腻的美学品格。

参考文献:

[1]顾建华,张占国主编。美学与美育词典[z].学苑出版社,1999.

[2]邢煦寰。通俗美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3]张法。美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王一川主编。美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陶伯华。美学前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杨春时。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音乐声乐论文怎么写篇十三

流行音乐以其极具魅力的特点,给传统音乐、音乐审美理念以及音乐创作理念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冲击。其不仅使我国音乐的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也对我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种文化能够得到有效流传,必定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中国流行乐的美学特质以及审美意义进行研究,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

(1)审美内容人性化。

流行乐是对比于传统音乐而言的,我国流行乐真正流行时间大约在改革开放这段时间。在改革开放前,人们受到集体文化影响,讲究以集体为目标实现个人的价值。后来随着流行音乐逐渐融入人们生活,也让人们的个体意识以及个性得以彰显,也可以说流行音乐改变了人们的集体意识的审美观念,使人们的审美内容更趋向于人性化。以公众的角度来看,人们在社会中的生活,难免遇到困难,导致其对生活的状态进行思考,而流行乐几乎涵盖了所有范围的情感,使受众的感情得以宣泄,尤其在爱情方面,流行乐中涉及爱情的歌曲,从各个层面、多种视角进行解读,也能够证明流行乐更为贴近生活,趋向于人性化。此外一些流行乐作品涉及一些人性话题,会通过对生存环境、社会一些重大事故进行反思等。例如:歌手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便反映了一场缆车事故,在歌词中体现出父爱、母爱的伟大,带给人们深深的感动,这便是流行乐人性化的体现。

(2)审美包装时尚化。

在流行乐的引导下,人们的生活品质、审美能力以及对美的需求得到提升,也更加注重对美的追求,这便是时尚的来源。流行乐作为人们时尚的引导者,随着人们审美标准的提升,也得到有效提升,而流行乐创作人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也让流行乐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各个环节,而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演唱者逐渐为人所知,这便是明星的来源。当明星与时尚结合,广阔的舞台、梦幻的灯光、浑身散发着时尚气息的绚丽着装,无一不紧紧抓住人们的眼球,不仅在音乐方面让人们情感得以宣泄,而且在视觉上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冲击,因此,流行乐作为时尚的引导消费产品,不仅引领时尚潮流,也是审美包装时尚化的代表。

(1)提高了人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以往的大众音乐中,人们往往作为听众,静静聆听表现者宣泄个人情感,对于一些喜欢安静的人来说,这种聆听方式是享受,但是很显然这种方式并不适合大众审美。随着人们观念不断改变,如今音乐文化逐渐从聆听转变为通过各种方式宣泄所有人的情绪,如某歌星演唱会,万人共同演唱,这种震撼,让所有观众产生一种参与感,不仅能够宣泄个人的情感,还能帮助自己喜欢的歌星完成一首曲目。這种对于音乐欣赏观念性的转变,深化了大众对于音乐的理解,使人们对音乐拥有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让所有人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得以体现。此外,一些ktv的推广普及、大型音乐竞技类节目如《中国好声音》的出现、唱歌软件如《唱吧》的流行,都为人们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提供了便利条件,也让人们在宣泄个人情绪之余,对音乐的好坏具备一定的辨析能力,使大众对于音乐审美领域从自在审美变成自我审美[1]。

(2)体现了音乐的人文精神。

在过去,高雅严肃的音乐,并不是所有人能够享受的,而随着流行乐的流传,音乐逐渐趋向于大众化。流行乐起点的核心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满足大众需求以及为大众娱乐而创作,因此,流行乐具备浓重的人文精神和平民化色彩。也因此,音乐从高雅的传统音乐逐渐转变成为所有人能够接受的流行乐,才是体现出音乐人文精神的主要原因。而且最主要的一点便是,其依靠极为张扬的个性、具有时代意义时尚色彩的审美以及一些对于生活、社会问题具有批判性的歌词,都在冲击人们的主观意念以及其原本的社会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讲,流行乐也可以作为人们批判传统的有利武器,在社会价值中,其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本身的音乐价值,这也是音乐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

综上所述,中国流行乐从出现,为人们宣泄情感提供了一条便利途径。根据本文分析可][知,作为大众生活需求中必不可少的存在,也为人们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基于中国流行乐的优点,将其发扬光大,最终成为世界音乐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1]王磊,李建林,魏玲,秦庆昆,王江奇,李慧敏。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特质及审美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106-11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