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高二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1:50:20 页码:11
2023年高二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模板12篇)
2023-11-12 21:50:20    小编:ZTFB

总结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总结过程,更是一个自我反省和成长的过程。写总结时可以参考一些相关的范文和案例,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总结时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高二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篇一

先清楚线索与行文思路的区别:

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虽然在“行文思路分析题”中已涉及线索,但这种涉及只是将线索作为解题的一种手段,围绕线索去梳理行文思路,并不是考查线索本身;而高考却常就散文线索自身方面设题,考查的重点往往是线索的作用。

二、怎样答线索作用分析。

线索作用分析“2步走”

第一步:找出线索——“四看”定线索。

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高二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篇二

1、19作品《孤独与深思》获诺贝尔文学奖。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法国诗人。

获奖理由:“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2、19作品《罗马风云》获诺贝尔文学奖。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德国历史学家。

获奖理由:“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3、19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

获奖理由:“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4、19作品《金岛》获诺贝尔文学奖。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法国诗人。

获奖理由:“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

5、1904年作品《伟大的牵线人》获诺贝尔文学奖。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西班牙戏剧家、诗人。

获奖理由:“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高二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篇三

(1)18世纪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发生战争。结果法国战败,丢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争夺欧洲霸权,最后英国打败法国。

(3)在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援美对英作战。

(4)1814~1815年参加维也纳会议,通过限制法国,保持欧洲均势等决议,英国还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败俄国。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共同敌人德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协约”集团。

(7)一战期间,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8)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9)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法国安全问题上,两国意见分歧;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10)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11)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现在两国都是欧盟成员国。

2.英德关系。

(1)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联合普奥反法。

(2)1814~1815年英国同普奥共同操纵维也纳会议,建立维也纳体系。

(3)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主要矛盾,英、德分别组织“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4)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相继取得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日德兰等战役的胜利,最后打败德国,取得一战胜利。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奉行“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20年代在德国赔款和法国安全问题上,英国偏袒德国;道威斯计划通过后,对德提供贷款,扶植德国;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30年代对德实行绥靖政策:对德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开进莱茵不设防区不予反击;对德入侵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制造慕尼黑阴谋;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却坐视波兰灭亡而按兵不动。

(8)二战爆发后,英国逐渐坚定了反法西斯斗争决心:不列颠之战使德国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大西洋宪章》;参与发表华盛顿26国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阿拉曼战役战胜德意在北非的军队,北非登陆迫使德意军队投降;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相继参加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9)二战后,参与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在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

3.法德关系。

(1)法国大革命期间,普奥首先组成联军干涉法国革命,后又积极参加反法同盟,多次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2)1814~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普奥等国操纵会议,通过对法不利的决议。

(3)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结果法国战败,对德割地赔款。

(4)一战前,法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三大矛盾之一,法、德分别加入互相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一战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终打败德国。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凡尔赛和约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开采德国萨尔煤矿,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巴黎和会后,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削弱德国;1923年法、比联合出兵鲁尔,造成鲁尔危机;为了寻求安全保障,先后同比、波、捷、罗、南等国结盟;30年代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二战爆发前对德实行绥靖政策,二战初期在德国入侵下,法国灭亡,贝当在维希建立傀儡政权,戴高乐领导法国人民英勇抗德。

(8)二战后期,与美英分区占领德国,参加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

4.英美关系。

(1)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独立。

(2)1846年美国从英国手中取得俄勒冈。

(3)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首先得到英国承认。

(4)一战后期,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企图与英法争夺战利品。

(5)一战后美国企图凭借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实现统治全世界的野心,同英国力图保持海上霸权,继续扩大殖民地的意图发生矛盾,英美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共同操纵会议,并共同策划反苏。国际联盟成立后,因受英法控制,美国没有参加。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6)一战后许多问题上英美采取相近态度或共同行动。如武装干涉苏俄革命,德国赔款问题和绥靖政策。

(7)二战爆发后,英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对打败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8)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权,打着反殖民主义旗号,排斥英法势力。英国无力与美抗衡,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

5.美日关系。

(1)1853年美国人柏利率舰队首先打开日本大门。

(2)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引起美国不满,府院之争反映美日对中国的争夺。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3)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损害美在华利益,美助蒋抗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在亚太地区角逐,最后美败日取胜。

(4)日本投降后,美为扩大在东亚的势力,派军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偏袒侵华日军战犯,还保留了日本天皇制。

(5)二战后,美国大力在经济上扶植日本,尤其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60年代末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进入70年代美日经济竞争剧烈,政治上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双方矛盾加深。

高二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篇四

1.库仑定律电荷力,万有引力引场力,好像是孪生兄弟,kqq与r平方比。

2.电荷周围有电场,f比q定义场强。kq比r2点电荷,u比d是匀强电场。

电场强度是矢量,正电荷受力定方向。描绘电场用场线,疏密表示弱和强。

场能性质是电势,场线方向电势降。场力做功是qu,动能定理不能忘。

4.电场中有等势面,与它垂直画场线。方向由高指向低,面密线密是特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二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篇五

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的含意。这些关键性句子具体说来,是指含蓄句(或有某些深刻含意,或凝聚了某种情感,或具有某种哲理与警示作用)、行文思路句(包括对下文有起始作用的总领句,对上文有概括作用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后呼应的照应句等)、技巧句(使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句子)、结构复杂句、主旨情感句(或揭示主旨,或彰显作者的主要情感与观点)。

二、怎样答理解句子的含意。

“多看+多联”准解句子含意题。

[注意]1.对使用了技巧的句子,一般结合上下相邻句子还原其本义即能揭示出含意,如将比喻句陈述为不使用比喻的句子。

2.“多看”“多联”中的每种技巧并非每题全用,要根据句子特点和文本内容灵活运用。

高二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篇六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代表: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主要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3)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海军衙门。(4)洋务派还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顽固派和洋务派各自的主张。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近代工业,雇用中国劳动力,中国无产阶级诞生。

重点知识。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近代工业出现,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此,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要求。但是,由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又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它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高二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篇七

(1)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2)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资源状况——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1)储量丰富。

(2)分布范围广,40%的土地下都有煤田分布。

(3)煤种齐全,十大煤种都有分布。

(4)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

(5)开采条件好,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

2、市场——广阔。

(1)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使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2)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3、交通条件——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三、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1、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1)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2)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3)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

(1)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3、“三废”的治理:

(1)废渣:回收再利用。

(2)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3)废水:沉淀净化。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一、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1、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2、开发注意:

(1)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2)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3)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3、自然背景:

(1)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2)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

(3)水文: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

(4)矿产:煤铁铜等丰富。

二、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19世纪后期:人口激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三、流域的综合开发。

1、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修建水坝。

2、水坝的功能:防洪、灌溉、航运、发电、旅游、养殖等。

3、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4、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5、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做状态为止。

1、只有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才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力是该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速度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4、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二、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决定;。

3、惯性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难易的物理量;。

三、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1、数学表达式:a=f合/m;。

2、加速度随力的产生而产生、变化而变化、消失而消失;。

3、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一致时,物体加速;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减速。

4、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

四、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总是等大、反向、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根本区别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高二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篇八

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

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你的认识”等。

高二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篇九

奠基:17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建立: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发表了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本书中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和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实验和数学为该体系的两大特点)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相对论: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两者统称为相对论。相对论的提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量子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爱因斯坦则进一步推动了量子论的发展。它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方式。

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标志着生物进化论诞生。他认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生物界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就是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瓦特对蒸汽机作了进一步改进,促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这一时期的发明有电灯、电话、电车、电影和电视。

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加紧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人类进入到“信息时代”。

高二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篇十

想要学习好语文,书写语文是非常的重要的,为了巩固好知识,最好在课下做一些练习,知识才会掌握的更牢固。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

总结。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归去来兮辞》。

(1)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日: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时:有时)。

(2)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抚琴、读书)。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棹: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

(3)形容词作名词。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幼:

儿童。

小孩子)。

倚南窗以寄傲(傲:傲世的情怀)。

(4)使动。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愉快)。

审容膝之易安(安:使……安乐)。

(5)意动。

乐琴书以消忧(乐: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悦:以……为愉快)。

善万物之得时(善:以……为善羡慕)。

(6)动词作名词。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空膝的小屋)。

感吾生之行休(生:一生)。

(7)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行:将要)。

《腾王阁序》。

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3、上: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作动词,往上飞)。

4、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5、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6、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7、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8、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用眼睛看,望)。

9、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

10、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

11、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人)。

《逍遥游》。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行)而后乃今将图南。

2、不过数仞而下(降落)。

3、彼于致福者(使……到来)。

4、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使……满意;使……信任)。

5、《齐谐》者,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陈情表》。

1、名作状。

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

则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外:在门外。内:在家里。名词作状语。)。

但以刘日薄西山(日: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

2、动作名。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3、形作名。

在故老,犹蒙矜育(故老:年老之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夙遭闵凶(忧患凶丧)。

猥以微贱(卑微低贱的身份)。

愿陛下矜悯愚诚(诚心)。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的地方)。

4、形容词作动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远离,形容词用作动词)。

5、使动用法。

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卒:保卒余年(动词使动,使……终了)。

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臣具以表闻(闻:使……闻,动词的使动用法)。

1、《望海潮》是描写北宋时期杭州繁盛景象的词。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词作以铺叙见长。首先,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总领全篇,概括介绍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然后分别从“形胜”“都会”和“繁华”三个方面铺开叙述:“烟柳画桥”之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阜盛;“云树”“堤沙”之外惊涛拍岸,汹涌壮观;都市街衢,珠宝遍陈,普通人家,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过片(下片起句)之后,先描写西湖水碧山青、桂子飘香的景象,后叙羌笛横吹、菱歌互答的欢愉场景。由民众忘情山水之乐引出官员宴饮之乐,一路铺叙下来,但又不是平铺直叙,很见裁减功力。

这是一篇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便写了这首词。词作一方面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确实呈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收笔也流露了粉饰太平、献宠官僚的味道,有唐朝干谒诗的遗风。

2、《雨霖铃》是描写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词。词作主要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其一,用哀景写悲情。词作开篇用“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烘托离别时凄冷沉郁的气氛。

其二,以无情衬有情。离人难舍难分,而无情的舟子却催促起航,有情人只得以泪相向,“无语凝噎”。

其三,以想象未来之景诉悲情。作者用一“念”字引出离别后行人消失在烟波浩淼的楚地江天,极目远眺,一片茫然,不觉悲从中来。“良辰美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欢乐之情顿然消失,而沉入到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里也是“乐景写悲情”。

关于这两首词的解题: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一百零七字,双调,上阙五平韵、下阙六平韵,一韵到底。

“雨霖铃”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

故事。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如《明皇杂录》里写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也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当然,后世坐雨霖铃之人颇多,柳永既是代表。

1、虑雍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4、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5、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7、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归有光《项脊轩志》)。

8、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

9、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1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离骚》)。

1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14、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1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16、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17、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

18、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孔雀东南飞》)。

19、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20、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高二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篇十一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背景、主题、代表人物、评价、影响)。

1、智者学派(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了人的价值。

2、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尺度”,美德即知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善和教育。

3、柏拉图:《理想国》、分工、为理性主义奠定基础。

4、亚里士多德:自然界人类级、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背景、表现、含义、内容、实质、目的、核心、传播、影响)。

1、文艺复兴背景:资本主义萌芽、西方贸易、文化遗产、人才。

2、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人曲”),彼特拉克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著《歌集》。

3、影响:破天主教桎梏、资本主义制度、艺术、自然科学。

4、宗教改革的背景:天主教压榨、_、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5、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

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人的本性等。

三、启蒙运动(背景、内容、人物、影响)。

1、背景:资本主义进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_、自然科学、英国革命。

2、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1)孟德斯鸠:代表作《论法的精神》,_,提倡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核心是权力的制衡)。

(2)伏尔泰:代表作《哲学通信》,_,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3)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_,提倡天赋人权,主张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4)康德:倡导思想自由。

3、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维护人的权利。

4、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影响了法国_、美国独立战争和联邦政府的建立、中国的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高二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篇十二

中法战争。

1883——1885。

主要战役:(1)马尾海战,中国福建水师受重创。(2)镇海之战,法军头目孤拔重伤而死。(3)镇南关大捷,冯子材率清军大败法军。同时黑旗军还在临洮大败法军。

台湾抗法:刘铭传领导。清朝设置台湾省:1885,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

战争结果:清政府乘胜求和,签订《中法新约》,中国不败而败。

甲午战争。

1894——1895。

主要战役:平壤之战、黄海之战、辽东之战、威海之战。

爱国将领:平壤战役中的左宝贵(战死)、黄海战役中的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战死)、辽东战役的聂士成、威海战役中的丁汝昌(自杀殉国)等。

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侵略权益,三国以武力强迫日本还辽,日本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白银作交换条件。

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

19世纪末。方式:(1)争做中国债主;(2)抢夺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建立工厂的权利。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9世纪末。方式: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首先是德国强租胶州湾,划分山东为其“势力范围”。

重点知识。

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内容:(1)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3)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1)《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2)台湾、澎湖列岛的割让,造成台湾与祖国的分离,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3)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4)新口岸的开放和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5)允许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6)《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7)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侵略的主要表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