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如何写(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3:29:57 页码:14
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如何写(精选9篇)
2023-11-20 03:29:57    小编:ZTFB

教案的编写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编写教案前,教师应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教案的编写要求全面、细致和具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案实例,供大家探讨学习。

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如何写篇一

1.教材单元定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三篇记叙散文(另有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巴金《小狗包弟》)它们都是写人叙事的佳作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性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2.教学三位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跟据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定为: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感知大师的人格魅力2、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品人。

3.品文。

4.作业布置。

品人:肖像:短小精悍;开场白语言:独特;声音:沉着有力内容:丰富有趣。

讲演时的神态动作:生动有趣——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品文:凸显人物个性。

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如何写篇二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可见,作者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那些印象?作者怎样突显这些印象的?

(3段)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外貌神态特点——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4段)独特的开场白(谦逊自负)描语言。

(5段)深情朗读《箜篌引》(意韵丰厚)。

(7、8段)演讲时敲头回忆(自然可爱)动作特点。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自由洒脱)举行动。

我们在细节描写中看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形象和风范,他语言的诙谐幽默,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的动作。这里不仅看到了梁先生的性格,而且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乃至众人对他的敬佩。

“我在听完先生这篇演讲后二十余年,……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生动激昂,意韵深厚的演讲深深地打动着人们,而作者从侧面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洒脱的梁启超,这其中融会着他人生的感悟以及潇洒不羁的真性情。

小结: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在描语言、立外貌、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如何写篇三

熟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要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忧国忧民、关心大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以下是百分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全文,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忧国忧民、关心大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讲读法、问答法

预习要求 查找生字词,认真阅读文章,找出文章当中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精彩片段,并仿照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做好旁注。

相信同学对于梁启超在历史上的成就肯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老师补充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作者简介。作品:《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的阅读来进一步体会。苏振元曾这样评价:他记述人物很有特点,善于撷取一、二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片段来刻画人物。现在我们来找出这些片段,并且进一步分析粮食去是如何通过这些片段来刻画梁启超这一人物的!

请同学迅速浏览文章,疏通文章当中的精彩段落,待会儿请同学起来回答。结合同学的答案,归纳出六个片段。分别包括梁启超的演讲稿、第一次亮相、他的开场白、以及演讲过程的朗诵、背诵、表演三个片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重点品读这六个片段。

片段之一:

关于演讲稿这一通过物件来写的方法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我在这就不多介绍了!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学习做旁注。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题第一道。做旁注是一道基本功。所谓“不动笔墨不成书”,接下来的解读,边阅读边标注旁批。

片段之二:

至于,第一次亮相,也就是第三段,是对任公肖像的描写,请同学齐声朗读出场时的形象。通过分析“短小精悍”“光芒四射”,可以看到,虽然写相貌一般,但我们看到了内在精神的不一般,这就是什么的写法?(抑扬)

片段之三:

进入第四段,引导学生朗读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以也有一点咯”,这种开场白经常听到吗?(不)除了感受到他的幽默,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他的爽直。梁实秋除了写了开场白,还写了什么呢?(动作)哪些动作呢?(“扫”“翻”“点”三个动作)提炼出正是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的结合准确地写出了气度非凡的学者风范。

片段之四:

进入朗读的片段,首先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下《箜篌引》以便理解。《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水兵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两个。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他渡河了吗?(渡了)结果如何?(死了)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自作自受,活该!)(执着)

老师比较倾向后一种解释。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

从表面看来这是反映一个至情至性的爱情悲剧故事,但隐含了任公先生的政治倾向与立场。他就如那位白发狂夫般坚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颇有“飞蛾扑火”亦绝不后悔的气概。反映了任公先生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后仍不畏惧退缩,坚持斗争(随后策划了云南起义等)的坚毅意志。梁实秋和梁启超都是经历了历史沧桑的人,对历史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黄沙弥漫,黄流滚滚,如此苍茫的景象让人想起了当时沧海横流的中国现状,梁启超作为政治风云人物站在风云变换的浪尖口,可是他却壮志难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们知道箜篌引中的那个白发狂夫很执着,梁启超不也是个执着的人吗?他在末世即临时力挽狂澜,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勇敢前行! 任公先生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例子,其实正是在执着地反映自己内心的.坚持与理想,这也是他的讲解为何能够如此精彩感人,教人20年后仍记忆犹新的原因了。

——文采出众、表达到位、技巧纯熟(正面描写)

作者听后20余年渡河时仍能触景生情,回忆当年事

——演讲内容、效果深入人心,照应首段末句(侧面描写)

片段之五:

朗读第7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背诵出色体现在哪里?观众有什么明显的反应?

明确:出色——能够脱稿演讲,博闻强记

(博闻: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强记: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

观众反应:他记不起来,观众屏息以待;他记起来时,观众跟着他欣喜。

(他的背诵十分牵动人心,让观众的情感完全跟随他而起伏)

这是梁讲课的背诵方式,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足见先生的渊博学识、博闻强识。同时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形象而风趣,仿佛梁先生就在眼前,动作很滑稽,让人忍俊不禁。而“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跟着他欢喜”更是从侧面写出了梁的演讲已经深深地感染了听众,写出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

明确: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

片段之六:

明确: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感情相当投入,语言动作并重,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表现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的特点,可见先生是一位感情丰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学者,丝毫没有“大家”的做作与雕琢。这也是梁的独特之处。

作者为了反映梁任公忘情的表演,列举了哪些事例?

明确:孔尚任《桃花扇》——痛苦流涕、不能自已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中张口大笑

他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抒发了对末世既临无可挽回的叹息,他就是想通过一对情侣的悲欢离合回答明朝三百年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从而引起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梁启超在这次演讲中已至暮年。然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演讲的时候,他心中的豪情会触景而生,世事变迁,往事如梦,自己虽然没有“血染桃花扇”,但心底的革命潜流决不会荡然无存。请看大屏幕,课文中引用的是佐良玉哭崇祯帝的那一段,左良玉哭崇祯帝关梁启超什么事哦?他在哭谁?对,光绪帝,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依靠光绪皇帝推动变法的希望化为幻影,他孜孜不倦追求的改良目标落空了,他怎么能不悲痛呢?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杜甫和梁启超都是热心肠的人,杜甫52岁写这首诗的时候,延续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喜极而涕,手舞足蹈,惊喜欲狂,而梁启超处在风雨如晦的世纪之初,又何尝不希望光复中华,民族富强、国泰民安呢?当他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张口大笑是因为他在感受“剑外忽传收中华啊”喜悦啊!一个人的情绪完全跟随国家的命运而起伏不定,因国家的悲而悲,因国家的喜而喜,这正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那么,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能否用本文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点明任公先生作为学者所体现出的风采,同时也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梁实秋选取了能够体现“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的片段。前面的三个片段是做铺垫;而后面三个比较直接记述。梁实秋就是将以上的六个片段串联在一起,为我们活画出了梁启超这一形象,如同一串“冰糖葫芦”。这种“冰糖葫芦式”的写法,以片段写人,并在片段中运用多种写法(如抑扬、正侧面描写、语言、动作等等),正是梁实秋为我们活画人物的重要方式,也是本文的精髓所在。

相信通过本文的分析,同学们对梁启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言为心声”写一个片段,题目为“任公,我想对你说......”。

请同学结合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在归纳总结阅读体会的同时,写一个老师上课的片段,题目为《记***老师的一次上课》。

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如何写篇四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方法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简意赅又生动丰富,我先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熟悉文本;之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点拨引导、讨论探究,在赏析语言、体味情感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和细节写作手法。

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如何写篇五

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那(哪)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

“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人物形象: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如何写篇六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全文,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忧国忧民、关心大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讲读法、问答法

真阅读文章,找出文章当中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精彩片段,并仿照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做好旁注。

1、导入

相信同学对于梁启超在历史上的成就肯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老师补充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作者简介。作品:《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的阅读来进一步体会。苏振元曾这样评价:他记述人物很有特点,善于撷取一、二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片段来刻画人物。现在我们来找出这些片段,并且进一步分析粮食去是如何通过这些片段来刻画梁启超这一人物的!

2、文本解读

请同学迅速浏览文章,疏通文章当中的精彩段落,待会儿请同学起来回答。结合同学的答案,归纳出六个片段。分别包括梁启超的演讲稿、第一次亮相、他的开场白、以及演讲过程的朗诵、背诵、表演三个片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重点品读这六个片段。

片段之一:

关于演讲稿这一通过物件来写的方法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我在这就不多介绍了!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学习做旁注。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题第一道。做旁注是一道基本功。所谓“不动笔墨不成书”,接下来的解读,边阅读边标注旁批。

片段之二:

至于,第一次亮相,也就是第三段,是对任公肖像的描写,请同学齐声朗读出场时的形象。通过分析“短小精悍”“光芒四射”,可以看到,虽然写相貌一般,但我们看到了内在精神的不一般,这就是什么的写法?(抑扬)

片段之三:

进入第四段,引导学生朗读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以也有一点咯”,这种开场白经常听到吗?(不)除了感受到他的幽默,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他的爽直。梁实秋除了写了开场白,还写了什么呢?(动作)哪些动作呢?(“扫”“翻”“点”三个动作)提炼出正是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的结合准确地写出了气度非凡的学者风范。

片段之四:

进入朗读的片段,首先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下《箜篌引》以便理解。《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水兵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两个。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他渡河了吗?(渡了)结果如何?(死了)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自作自受,活该!)(执着)

老师比较倾向后一种解释。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

从表面看来这是反映一个至情至性的爱情悲剧故事,但隐含了任公先生的政治倾向与立场。他就如那位白发狂夫般坚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颇有“飞蛾扑火”亦绝不后悔的气概。反映了任公先生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后仍不畏惧退缩,坚持斗争(随后策划了云南起义等)的坚毅意志。梁实秋和梁启超都是经历了历史沧桑的人,对历史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黄沙弥漫,黄流滚滚,如此苍茫的景象让人想起了当时沧海横流的中国现状,梁启超作为政治风云人物站在风云变换的浪尖口,可是他却壮志难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们知道箜篌引中的那个白发狂夫很执着,梁启超不也是个执着的人吗?他在末世即临时力挽狂澜,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勇敢前行!任公先生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例子,其实正是在执着地反映自己内心的坚持与理想,这也是他的讲解为何能够如此精彩感人,教人20年后仍记忆犹新的原因了。

——文采出众、表达到位、技巧纯熟(正面描写)

作者听后20余年渡河时仍能触景生情,回忆当年事

——演讲内容、效果深入人心,照应首段末句(侧面描写)

片段之五:

朗读第7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背诵出色体现在哪里?观众有什么明显的反应?

明确:出色——能够脱稿演讲,博闻强记

(博闻: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强记: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

观众反应:他记不起来,观众屏息以待;他记起来时,观众跟着他欣喜。

(他的背诵十分牵动人心,让观众的情感完全跟随他而起伏)

这是梁讲课的背诵方式,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足见先生的渊博学识、博闻强识。同时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形象而风趣,仿佛梁先生就在眼前,动作很滑稽,让人忍俊不禁。而“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跟着他欢喜”更是从侧面写出了梁的演讲已经深深地感染了听众,写出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

这就告诉我们,写好一个人,除了语言肖像描写外,还可以有哪些描写使人物更生动?

明确: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

片段之六:

同学们,接着看下一个片段。作者又为什么说“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明确: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感情相当投入,语言动作并重,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表现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的特点,可见先生是一位感情丰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学者,丝毫没有“大家”的做作与雕琢。这也是梁的独特之处。

作者为了反映梁任公忘情的表演,列举了哪些事例?

明确:孔尚任《桃花扇》——痛苦流涕、不能自已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中张口大笑

他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抒发了对末世既临无可挽回的叹息,他就是想通过一对情侣的悲欢离合回答明朝三百年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从而引起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梁启超在这次演讲中已至暮年。然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演讲的时候,他心中的豪情会触景而生,世事变迁,往事如梦,自己虽然没有“血染桃花扇”,但心底的革命潜流决不会荡然无存。请看大屏幕,课文中引用的是佐良玉哭崇祯帝的那一段,左良玉哭崇祯帝关梁启超什么事哦?他在哭谁?对,光绪帝,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依靠光绪皇帝推动变法的希望化为幻影,他孜孜不倦追求的改良目标落空了,他怎么能不悲痛呢?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杜甫和梁启超都是热心肠的人,杜甫52岁写这首诗的时候,延续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喜极而涕,手舞足蹈,惊喜欲狂,而梁启超处在风雨如晦的世纪之初,又何尝不希望光复中华,民族富强、国泰民安呢?当他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张口大笑是因为他在感受“剑外忽传收中华啊”喜悦啊!一个人的情绪完全跟随国家的命运而起伏不定,因国家的悲而悲,因国家的喜而喜,这正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那么,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能否用本文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点明任公先生作为学者所体现出的风采,同时也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梁实秋选取了能够体现“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的片段。前面的三个片段是做铺垫;而后面三个比较直接记述。梁实秋就是将以上的六个片段串联在一起,为我们活画出了梁启超这一形象,如同一串“冰糖葫芦”。这种“冰糖葫芦式”的写法,以片段写人,并在片段中运用多种写法(如抑扬、正侧面描写、语言、动作等等),正是梁实秋为我们活画人物的重要方式,也是本文的精髓所在。

3、布置作业:

相信通过本文的分析,同学们对梁启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言为心声”写一个片段,题目为“任公,我想对你说......”。

请同学结合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在归纳总结阅读体会的同时,写一个老师上课的片段,题目为《记***老师的一次上课》。

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如何写篇七

1、外搜集梁启超的事迹,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3、探究合作,搜索信息,把握文章内容。

4、揣摩分析,借鉴写作技巧。

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价和感受的方法。

投影仪或展示台和磁带。

一课时。

一、导入。

提问:“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是谁?引出作者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介绍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增加学生对该文阅读的兴趣。

三、推进新课。

听录音带并提出以下问题:

1、在你们心目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自由朗读,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1、从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有什么特点?作者梁实秋是怎么表现人物特点的?

2、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四、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写梁启超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2、如何品味对梁启超的外貌描写?

3、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

4、如何看待本文的简练文风?

(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课外查找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看法发言,要真正的做到各抒己见。)。

五、课堂小结。

作者这精彩而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文章让我们感受了一位历史伟人的真实而又崇高的人格魅力,希望同学们学完本文后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六、布置作业。

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演讲特点人物特点。

形象有学问。

幽默有文采。

动情热心肠。

率真幽默率真。

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如何写篇八

2、品人:品评人物,关注人物品格。

分析理解先生演讲稿中旁征博引的诗句,达到品人目的。

一、情境导入:

清华大学是我们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其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近代一位学者集《易经》中的名言“天”

本文内容:

2、品人:品评人物,关注人物品格。

分析理解先生演讲稿中旁征博引的诗句,达到品人目的。

一、情境导入:

清华大学是我们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其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近代一位学者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誓言。大家知道这位学者是谁吗?(生答:梁启超)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梁实秋来领略梁启超的演讲风采。

二、走近梁任公。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治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梁启超是广东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

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阅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标出最吸引你的文字,并圈点勾画尝试做点评。

三、研读课文。

(一)品文。

2、何谓动人,就是有味道,有感染力,那么动人表现在哪些方面?大家可以从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的言行举止、神态情感的变化这些方面展开搜索。

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宏亮而又激亢。

神态: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动作:手舞足蹈。

情感:酣畅淋漓。

内容:生动有趣、旁征博引。

(学生圈点勾画,教师归纳,课件展示)。

3、这些动人处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正面、细节、语言、神态。

4、既然演讲有如此多的动人之处,那么演讲成功吗?从哪可以看出来?(演讲效果)。

5、演讲效果:茅津渡候船渡河、强烈爱好中国文学。

6、大家看看这些内容,并不是在写梁任公,而是写听众与其他人,但却突出了梁任公演讲极富感染力,在写作上这叫什么手法?(侧面)。

7、教师总结:梁任公不是一位照搬讲义的教授,而是用心灵来教书的教师,是在教育中渗透自己喜怒哀乐的真人!作者刻画梁任公成功的运用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我们写作,也要抓住人物的特点,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再有特点、有性格的人,刻画时也要恰当的采用一些技巧、方法,人物才能活起来,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给读者人生的启发!

(二)品人。

1、大家回头再看这些演讲的动人之处,从这些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个怎样的人?

(自负、谦虚、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2、文中有一句话对任公作为学者的魅力进行了归纳总结,请大家找出是那句话?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3、那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文采学问呢?(引用诗文)。

师: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又满怀热情,晚年拖着病体,仍然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战死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先生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影响一代人的诗句。

引文1:

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师生对话,补充资料,美读诗句,赏析《箜篌引》,链接拓开。)。

师:箜篌是什么样的乐器?

预设回答: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声音悲凉凄怆,让人心伤。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而且都死了。

师:他们知道他们的行为会死吗?那为什么还要渡河?

生:略。

预设回答:谭嗣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坚决不肯逃离,这种勇气就是渡河之人。他临行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师:“谭嗣同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其中有两句是?”

预设回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小结:先生是由《箜篌引》中渡河人想到了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谭嗣同,他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满腔爱国情怀!

引文2:

——《桃花扇》。

师:先生的演讲,讲到了他最喜爱的“桃花扇”,写的是左良玉在黄鹤楼开宴,正饮得热闹时,忽然接到崇祯皇帝殉国的急报,于是才有了这一出《哭主》。《桃花扇》是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叹明朝兴亡之感的清代戏曲,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时国家是内外交困,他力图挽狂澜,但最后身殉社稷。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想到的是光绪帝。

师:是的,先生想到的是他敬重的光绪帝。光绪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只是一位名义上的皇帝,被慈禧囚禁在荷花池中央的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写下了“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诗句。

小结:光绪帝政治生涯的结束,导致戊戌变法失败。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在他空有一腔爱国情怀却无法实现。

引文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那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是喜极而悲的呈现。(课件出示全诗,学生齐诗)。

师:很好。“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战乱将息捷报来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这位视百姓苦难如己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怎能不喜!“泪”是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的逼真表现。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这是时代的相似。

小结: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家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师:中国韵文里的好诗歌很多,他为什么单单选讲了这三首?这三首诗歌有什么共同点?

生:爱国主义诗篇。

师:很好!爱国主义情感换一种说法就是热心肠,热心肠就是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梁任公先生演讲时信手拈来三段引文不仅可以凸显他有文采,有学问,从引文的内容还可以看出他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有文采,有学问,热心肠)他的《少年中国说》一样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下面我们一起朗读里面的话语,感受他的力量,他的豪情!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课件展示,学生齐读)。

文句4: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师:“专心学术”这是不是说梁任公先生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之事了呢?

(学生讨论)。

预设回答:不是的,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预设回答: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里,先生重感情,轻名利,清华大学的这次演讲激励了关大的青年学生。

小结:任公先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影响教育青年学生。先生早年投身政治,领导参加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等,希望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改变中国,后来意识到君主立宪制在中国行不通。晚年致力于用思想,用传统文化来教育鼓舞着年轻一代。他的真性情、他的炽热的爱国情是不会变的!

预设回答:逃亡到日本后的先生,为国担忧,心焦如焚,反用“饮冰室”写出内心之热的赤子情怀。

教师补充:《庄子·人间世》有一句话“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先生的书斋名表明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问题探究2:那么他取号任公,又有什么含义呢?

四、课文小结。

同学们应该都有过听演讲的经历,但大家能从演讲中听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人格魅力。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他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我敢断言: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近代人才群体中,特别是在遐迩有知的重量级历史人物中,人格魅力能与梁启超比试者是不大容易找到的。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梁实秋先生,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岁月里,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使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难以忘怀。

五、拓展提升。

1、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我们写一篇小作文:

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的细节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2、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同学们对任公先生可能有了新的认识。尽管今天的我们不能像梁实秋那样身临其境亲耳聆听任公先生的演讲,但现在大家也一定很有话想说。”

“请以‘任公先生,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句话或几句话。”

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如何写篇九

师:(课前激趣)首先我想给大家做一道竞猜题: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请你把答案写在一张之上,千万别说出来,影响别人作答。记住,现在是“君子动手不动口”。(强调)。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长达1000余万字的《饮冰室》。

有答案了吗?告诉我,他是谁?

生:(兴奋地)梁启超!

师:(喜悦)对!他就是梁启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性。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深情地)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近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伟大人物,学习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先生可是一位名人,他以创作散文小品著称。今天,我们要把他头上的光环拿下来,当这篇文章是普通人写的,比方说你、我、他写的。请大家试着批改文章,给他写点评语,作一些旁注。

生1:(跃跃欲试地)找问题!

师:他说他想找问题,什么问题呢?不容易呀!要想找问题,我看光有一双慧眼还不够,还真得去借了,借猴哥的那双“火眼金睛”。

(学生互相讨论)。

生2:第一段,我发现两个问题。(师:好的,看到第一段)第二句“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有“大约”就不用“左右”了,这里重复了。还有第三句“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演讲是“一次”,没有“一篇”这样的说法。

师:如果说“一篇”呢?

生:那是一篇演讲稿。

师:那演讲稿是“听”吗?

生:不是,是看。

师:对!是看,是读。对不对?这里是量词使用错误。

生2:还有第二段中,有同样的错误,最后一句“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把这里的“篇”也改成“次”。

师:同样的毛病,他犯了两次。还有吗?

生:(无奈地)我找不到了。

师:(欣赏地)好!请坐下,你已经有双慧眼了。发现了三个毛病!

生3:第八段“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很罗嗦,我觉得。

师:“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太罗嗦了,语言不简洁。又犯毛病了。(赞赏地)好,不错!连这个问题都找出来了。

生4:第九段第三行“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发生”与“爱好”搭配不当。

师:对!“发生爱好”,应该说什么?

生:产生。

师:“产生爱好”,好像也不太对头噢。“产生兴趣”可以吗?这里是谓语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生5:我是发现问题,我觉得这篇文章和题目很不相符。

师:文章内容和题目不相符,怎么说?

生5:文章题目是记一次演讲,应该是记叙他演讲的`内容或者是过程。然而我觉得这篇文章是有一点评论的感觉,评论他怎么样,而且还夹杂着一些记叙作者梁实秋的事情。我觉得没有紧扣到这次演讲。

生:第六段“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也有错误。

生:同意。

师:看来大家达成了共识。有不同意见吗?

生6: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很口语化。就像我们平时讲话一样,我们也会说“大约十块钱左右”,文章是写得很口语化,所以我觉得不应该去追究他的错误。

师:(很高兴他的新见)好!但我注意到你刚才强调了一个词“口语”,那这是什么?

生:书面语。

师:既然落笔成文了,就得要讲究语法规范了。

生7:可能在那个时候,没有什么确切的语法。就像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很多这样的语法问题。我们现在看来是问题,那时没有这么多规矩,可能并不叫问题。

师:你能举例子吗?

生:就好比说古文中的通假字。他们所说的通假字,在我们看来就是错别字。

生:有!

生:行!

师:这样我们是看明白了,但告诉你们:这八个字出自《诗经》,现在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它不是罗嗦,它是什么?

生:引经据典。

师:对,引经据典。现在我想知道被大家删去的四个“之”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生8:相同。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生9:“手”和“舞”、“足”和“蹈”之间的两个“之”字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生10:另两个“之”作助词,没意义。

师:好,你们听我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手之舞,足之蹈”,哪一个更好听?

生:前面的。更有乐感。

师:那二、四两个“之”到底起什么作用?

生:是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作用。

生11:第三段描写梁任公先生的外貌那里“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有贬义的意思。(出现断句错误,学生笑)。

师:先看这个句子的断句,应该是什么?

生:秃头顶/宽下巴。

师: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这形象不太好,是不是?

生:(脱口而出)不是,真实呀。

生:不行。

师:对,我们必须对他做真实地描写才对。著名的潘长江老是被人取笑,说他太矮了。他是怎么说的?我是“浓缩人生精华”。(学生会心地笑)他个子矮小,但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

[4]。

生:神态、外貌、语言。

师:好好看看他的语言,就两句话,这是梁氏独特的开场白。这两句话很有意思。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表演一下,就用你的白话,再配上他的动作。(学生互相推荐)刚才还说“我能”!(生踊跃举手)好,你来。欢迎大家一起走进“梦想剧场”。

生13:生动表演引起下面听课老师与同学的一片喝彩。

师:(高兴地)很好,可以说他的开场白很有意思,那语言、那语调,还有那语气,再配上那神态、动作,非常传神,一个大家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生14:自负是他自信的表现。他首先是谦虚。但他是名人,给大学生作演讲,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这是他自信。

师:(点头赞赏)对!如果他真的是没有学问的人,怎么敢面对清华学子做这次演讲呢?大家要抓住这句话当中的一个词。

生:。

生:一点。

师:不过也有很多。行不行?

生:不行!这是不谦虚地表现。

师:他谦虚但是不过分谦虚,因为过分谦虚就等于骄傲。这是他自信,也是他自知的表现。人贵在有自知。我希望各位能够在这个庞大的人生坐标系当中,找准自己所处的那一点。

生15:《箜篌引》这首诗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师:作者要用这十六个字干什么?如果没什么作用,就建议把它删除。请大家阅读文章的第六段,捕捉出重要信息。

生5:我觉得作者引用这首诗是想表现这次演讲对他的影响很大。我们可以从第六段“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中看到,在演讲后二十余年,仍然想起它,说明对作者的影响之大。

生:不是,写了。

师:演讲对他产生了这么深刻的影响,所以文章在记事,它也在记人。它是写人、记事两不误。

这个单元,我们的学习重点是两个,一个是品文,再一个是品人。这节课,我们在品文上,主要是赏析了文章写人的技巧,作者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动作描写,对梁任公先生作了生动、形象的刻画,对于聘任,我们主要是关注了人物的性格、品质,认识了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梁启超,梁任公。

学习这篇文章,我想让大家明白一件事情,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结合写作第三单元:“写人要凸显个性”,我们布置一道作文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