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优秀(精选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1:58:39 页码:8
2023年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优秀(精选11篇)
2023-11-13 01:58:39    小编:ZTFB

编写教案时,教师应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案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内容和活动的选择,确保教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阅读下面的教案,了解一下如何设计一个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吧。

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优秀篇一

教学目标。

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和探究活动。

3.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几个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演示。

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

“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

19,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界一致呼吁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光明的未来。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

(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

(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

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

(三)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优秀篇二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些自然和生活中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内容包括: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音现象的基础。本章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来源,以及控制和减弱噪声的三种措施,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响度和音调的决定因素;知道控制和减弱噪声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难点是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课时安排】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课时;第二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三节,们怎样区分声音(续),1课时第四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1课时;第五节,习题课,1课时。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m/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

3、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材由五段组成,是按照声音的“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了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来安排的。通过四个活动以及讨论、看图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传播条件。

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难点: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录音机、乒乓球、水槽等。

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优秀篇三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电压的作用;知道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会进行电压单位的换算。

3.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4.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压表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电压的作用;电压表的正确使用。

2、电压的作用;电压表的读数。

三、教具准备:

电源、开关、灯泡、导线、电路板、电压表。

四、教学过程:

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

用水压形成水流来类比电压形成电流。电源的正极聚集有大量的上电荷,负极聚集有大量的负电荷,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就产生了电压。这个电压使电路中电荷发生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2.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路中要有持续电流的条件:电源,电路应是通路。

3.电压(u)的单位。

国际单位:伏特(伏)v。

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uv)。

4.常见的电压值。

(1)一节干电池:1.5v。(2)一节铅蓄电池:2v。

5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要知道电压的单位,会进行单位变换。此个,还要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电压值。

1.电压表的结构:

电压表的外形,符号,接线柱,量程:0-3v,0-15v。

2.读数:

(1)认清所接量程。

(2)认清最小电压值。0-3v每小格0.1v,0-15v每小格0.5v。

(3)检查写单位。

3.练习读数。(幻灯显示)。

4.电压表的使用:(实物讲解)。

(1)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2)“+”“-”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

(3)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5.学生上讲台演示电压表的正确使用规则。

6.讨论想想议议。

7.练习:(1)把一个灯泡接人电源的电路中,用电压表测出小灯炮两端的电压,画出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一”接线柱。

(2)在两个灯泡l、l串联的电路中,用电压表测小灯泡l两端的。

电压,画出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一”接线柱。

(3)在图右所示的电路中,电压表测量的是哪个。

灯泡两端的电压,并在电压表两端标出它的“+”、

“一”接线柱。

8.小结(学生归纳)。

利用表格的方法对比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异同。

教学后记:

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优秀篇四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a、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a、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多姿多彩的简单机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教学方法:综合启发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用具: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省力杠杆的特点,费力杠杆的特点,等臂杠杆的特点?

二、创设情境。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展示汇报。

一、仔细阅读课本的内容,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它们有什么区别?

2.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一下,在你周围哪些地方能见到定滑轮或动滑轮?

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分别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并在下面画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示意图.

2.按照上图图示进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实质。

三、阅读课本关于滑轮组的知识,然后解决下列问题:。

1.使用滑轮组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看课本图,了解组装滑轮组时应该怎样绕线.除了课本上这中绕法,你还能有其它绕法吗?试着在下图中画出两种绕法.

3.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滑轮组的特点是:使用滑轮组既能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且有几段绳子吊着动滑轮,拉绳子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本的科学世界中的文章“其他简单机械”,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图中各个轮轴的“轮”和“轴”

四、拓展提升。

1.如果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下列各图中,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力的大小分别是多少?

(已知被提升重物的重力均为1000n)。

f1=_________n;f2=________n;f3=________n;f4=________n.

2.(选作)如图所示,物体重20n,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拉力f的大小是()。

a10nb20nc30nd40n。

五、课后记。

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优秀篇五

科学概念: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

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情感、度价、观:

1.受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2.解指南针发展的历史,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了解指南针的用途,知道指南针的历史,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等八个方向。

为小组准备:指南针。

教师准备:有关指南针历史的影像资料(课件),不同样式的指南针等。

一、情景引入:

一艘大船在东海航行,海上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突然天空变得阴暗起来眼看一场大雨要来临,怎么办?必须马上回到港口才会比较安全。可是茫茫大海该往哪儿回呢?小朋友们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帮助船长确定方向啊?(指南针)。

二、了解指南针的历史、用途和构造:

1.家见过指南针吗?说说在哪儿见过?关于指南针都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

2.家知道的真不少,关于指南针还想了解它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3.朋友们头脑中有这么多问题,这需要我们自己来研究寻找答案。下面根据自己课外搜集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寻找答案吧!

4.生阅读讨论。

5.流汇报:下面就请小朋友们谈谈我们自己都解决了哪些问题?

6.不错,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指南针就是四大发明之一。现在就请跟着老师来了解一下指南针的发展历程。(放课件、课件的内容是从最早古代人民利用太阳和北极星来辨别方向、司南、指南车、指南鱼、各种各样的罗盘及现在发明的各种各样的指南针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介绍书本知识。)。

三、用指南针定方向:

1.过刚才的阅读资料和观看影片,我们对指南针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指南针到底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呢?它又是如何使用的呢?学生回答。

(1)指南针由几部分组成?(主要由磁针、支架、标明方向的底盘、盒子组成。)。

(2)磁针的哪一端指北,哪一端指南?

(3)方位盘上的方向是怎么表示的?

3.用指南针定方向。

(1)大家会使用指南针吗?小组讨论研究怎样用指南针来判断方向。

(2)交流指南针的使用方法。

(3)用指南针来判断教室的'各个方向。

(4)走出教室,继续判断:学校大门和教室窗户的朝向;国旗与学校大门在我们的哪个方向。

四、总结延伸:

1.天我们一起了解了指南针的历史,此时此刻大家最想说些什么?(希望学生能说出人类的伟大;应为劳动人民的创新精神所感动;指南针给人类带来了方便、我也想做一个指南针等。)。

2.们用指南针还能做什么?

五、课后思考题:

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优秀篇六

1.知识与技能:

(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优秀篇七

知识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

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

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能力目标:

1.思维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

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机械运动”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

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

“机械运动”教法建议。

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

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

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优秀篇八

第一节走进神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神奇。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这些神奇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教学重点】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具准备】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茶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学习物理将学习什么内容呢?今天我们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板书标题: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初中物理只是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将学习一些粗浅、基础的知识,而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相当于绪论课。我们用3节课的时间完成。

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物理现象中的真理。物理是很神奇的,到底神奇在哪里呢?(板书:第一节走进神奇)。

(二)进行新课。

一、自然的神奇。

1、老师讲述: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

2、请大家欣赏书图1-1~1-7,并思考图后的问题。

老师针对问题解答:

图1-1,宇宙起源假说之一:大爆炸理论。宇宙在零时刻是密度为无穷大的物质,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物质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此逐渐形成了现在这样的世界。地球只是围绕太阳旋转且在自转的行星。除地球之外,还有其他行星,如: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

彗星一般是由彗头、彗尾组成。彗星含量中冰最多。

中国民间将彗星叫作“扫帚星”。“彗”在中国有扫帚的意思。世界公认中国是对彗星观察和记录最早的国家。中国古书《淮南子·兵略训》中记录了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它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

哈雷彗星是根据埃德蒙·哈雷的名字命名的。哈雷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他对哈雷彗星的出现时间的准确预言,哈雷的预言在其死后准确应验:1759年、1835年、19。

图1-2,太阳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太阳表面是“光球”。但是,太阳上面也有黑窟窿,天文学上叫做“太阳黑子”。

图1-3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在前,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

图1-4,古时候,由于观察手段的所限,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后来,人们发现船只在离岸航行时先消失船身,后消失桅杆。由于这样的一些事例,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老师画示意图),类似于鸡蛋的蛋壳、蛋白、蛋黄。地壳是地球的外衣,也叫岩石圈。

地壳运动使岩层扭曲而形成断层,断层形成时,会引发地震。在地层深处,岩石因高温而熔化成黏稠的液体状,称为岩浆。这些岩浆喷出地面所形成的山就称为火山。

图1-5,高处的水有强大的重力势能,水由于重力的作用往低处流时,转化强大的动能。

图1-6,声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的。

图1-7,龙卷风有时又称为旋涡风,外形近似漏斗,它通过地表或海面时,产生的破坏力极大。龙卷风内部强大的上升气流有时可将汽车或树木举起,带到数百米外。

3、请学生举另外一些自己知道的自然中的神奇。

二、生活中神奇。

1、老师讲述:自然现象扑朔迷离、千姿百态,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则呈现出另一些神奇。

2、请大家欣赏书图1-1~1-7,并思考图后的问题。

老师针对问题解答:

图1-8,充分利用大气压的作用。

图1-9,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会发生折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不均匀的介质中往往不沿直线传播,会发生湾折。还有海市蜃楼也是光的折射现象。

图1-10,拉链被美国的《科学世界:杂志评选为20世纪的十大发明之一。

利用凹凸齿错合原理。拉链这种连接方式与传统的连接概念完全不同。人们习惯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是完全封闭的,费时也不牢固。

图1-11,圆珠笔的油是受重力作用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是小圆珠。

图1-12,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

图1-13撑竿有弹性势能,能转化成动能和重力势能。

3、请学生举另外一些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神奇。

同学们不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还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说明同学们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希望大家保持这良好的习惯,今后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主要学到了什么?

2、老师总结:

自然界中的神奇没有人工制造或利用的痕迹,非凡而震撼人心,让人惊叹、惊心动魄。

生活中的神奇很平常,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平凡而充满智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但是不管有多神气,都应该能够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

【板书设计】。

第一节走进神气。

1、在自然中——非凡而震撼人心。

2、在生活中——平凡而充满智慧。

【布置作业】。

1、你还知道自然、生活中的哪些神奇?(事例不少于两个)[书面作业]。

2、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及色彩变化。

3、观察风筝的构造,探究风筝在什么条件下能上升,每位学生制作一个风筝,看谁的风筝飞得高,飞得时间长。

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优秀篇九

教学目标。

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和探究活动。

3.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几个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演示。

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

“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

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界一致呼吁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光明的未来。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

(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

(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

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

(三)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优秀篇十

一、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巩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根据公式p=iu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本节拟采用与伏安法测小灯炮电阻的实际进行对比学习,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功率是电学中第二个要求定量测量的实验,它关系到电压表,电流表和变阻器等电学器件的正确使用和操作,所以对学生要求比较高,正确选择仪表及合理地进行实验,准确地记录及处理实验中的数据是个关键,教师注意适当引导。

教学重点:用伏安法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难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自己设计电路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和各种故障的排除.

教学器材: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二、说教学设计方案。

复习导入。

1、什么是电功率?

2、电功率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实验过程:

1、注意电源的正负极,电压表、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初步估计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

2、设计实验电路图,并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再进行实验。

3、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分别计算出: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及灯泡的明暗程度进行比较。

评估交流:

1、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能正常工作,此时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2、实际电压偏低,小灯泡消耗的功率越小,灯光变暗.不能正常工作;。

3、实际电压偏高,小灯泡消耗的功率增大,灯光过亮,若长期使用会影响灯泡的寿命,还有可能直接烧坏小灯泡。

4、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通过改变电阻来调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三、说教学理念。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在这堂课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新课程理念,做到了五个“能让”。

(一)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比如实验前,学生要观察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什么位置,开关的闭合情况,实验中,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学生们都观察得特别仔细。

(二)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比如根据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思路,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如何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思考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三)能让学生表述的尽量让学生表述,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有哪些注意事项需要引起重视,对于这个问题,就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表述,而不是教师刻意的呈现与说教。

(四)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这堂课中我充分挖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功效性,使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了实验,并在实验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

(五)能让学生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束,每个小组都推荐了代表对本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性的发言,得出了较多合理的结论。我也适时地给予了教学评价,鼓励等,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探究过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观察、思考、动手、记录和表述的能力,在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启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做到了“在动手动脑中学科学”。

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优秀篇十一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产生: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但需注意:不是只要有振动就一定会发声,也不是只要在发声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2、发声体的性质: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需注意:某些情况下,可能由于回声的原因,发声虽已停止但仍可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

1、传播形式:以声波的形式,以声源处为中心向四周传播。

声波具有能量。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传播条件:声音必须依靠介质(传播声音的媒介物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能够在各种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声波沿空气传来的。(我们平常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则是通过自身的骨骼传来的)。

3、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传声性能也不同。

一般说来: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较慢,而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空气中的声速:15℃时340m/s;25℃时346m/s。真空中:0。

(四)、声波的频率:

-42、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0hz。3、次声波的频率范围:低于20hz(10~20hz)。

124、超声波的频率范围:高于20000hz。(20000~10hz)。

二、乐音的基本特征:

(一)、音调:

1、概念: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高低。

2、决定因素:发声体(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反之则越低)。

(二)、响度(音量):

1、概念:人耳听到的声音的大小(又叫音量)。

2、决定因素: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振动幅度)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影响因素:到声源的距离、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分撒播内程度。

注意:音调和响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定要区分清楚。

(三)、音色(音品):

1、概念:声音的品质、特色。(又叫音品)。

2、决定因素:主要由发声体自声的因素决定。

3、应用:是辨别不同声音的主要依据。

※※※扩音器的作用、要求:扩音器的作用主要是增大声音的响度(音量),但必须保证不改变声音的音调和音色(即所谓的“增益、保真”)。

三、回声、混响与共鸣:

(一)、回声: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障碍物时,会像光一样发生反射。

1、回声、回声现象:

我们直接听到的从声源发出的声音,叫做原声。

因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而使我们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做回声。(这种现象叫做回声现象。)。

2、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条件:

人耳要能区分原声和回声,回声必须比原声晚到达人耳0.1秒以上。(在教室里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回声,就是因为其时间间隔短于0.1秒)。

3、声音的叠加:

若原声与毁伤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短于0.1秒,则回产生原声与回声互相叠加的现象,而使听到的声音更加响亮。

(二)、混响:

1、概念:声波在室内传播时,被障碍物不断反射、吸收。这样,当声源停止振动后,声音还回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做混响。

混响持续的时间叫做混响时间。

2、利弊:混响可使声源听起来更加丰满、圆润而具有立体感。(利)。

混响时间过短,声音干涩不丰满;过长时,各种声音混在一起而听不清楚。(弊)。

(影、歌剧院的墙壁和天花板制成凹凸不平——燕子泥形状,就是为了增强反射而适当减弱回声,缩短混响时间。)。

3、本质:混响现象的本质就是回声现象。

(三)共鸣现象:

1、概念:两个相同(固有频率相同)的物体,当它们间的距离接近到一定距离时,若其中一个物体因震动而发声,则另一个物体也会发出同样的声音。

这种现象叫做共鸣。

2、本质:共鸣现象是由于共振而引起的。

3、应用、实例:弦乐器的共鸣箱.„„,古代著名的‘钟鸣磬响“现象„„等。

(四)、动物与声音:

其实,各种动物也都有它们各自的发声器官和听觉器官。只是由于它们的发出的声音有些我们听不见(超出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我们讲话的有些声音它们听不见(超出了它们的听觉频率范围)的缘故。

请记注本章第三节中《动物与声音》部分的相关介绍的内容。

四、噪声:

(一)噪声的定义:

1、物理学定义:物体做杂乱无章的不规则震动所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

2、环境保护上的定义:一切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健康不利的声音,都叫做噪声。

3、噪声与乐音的区别、转化:

区别:从本质上(声源的震动情况)和效果上(给人的感觉)两方面区别。转化:噪声难以成为乐音。而乐音在不该出现的场所、时间出现,或音量超出某一限度时就会转化为噪声。

(二)、声音的等级表示:

1、声强级:声音的强弱等级叫做声强级。

2、声强级的单位:分贝,符号为“db”。

3、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们相应的主观感受:见课本p50。

(三)、噪声的危害:

1、污染环境:噪声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噪声污染”是当代社会四大污染之一。

2、危害:主要有两大方面:

a、防碍人们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效果。

b、危害人体健康。

另外:噪声过大还有可能使某些设备遭到损害。

需注意:噪声也可以加以利用。如用噪声除草、推迟或提前使植物种子发芽、探测病灶、显示水底情况„„等。

(四)、减弱和防止噪声危害的主要途径:

减弱、控制噪声和防止噪声的危害,主要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环节入手,应着眼于消声、隔声、吸声三个环节。

其基本途径为: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五、超声、次声的应用与危害防止,声技术:

(一)、超声:

1、概念: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简称“超声”)。

超声是由物体做高频率振动而产生的。一些动物(如大象、蝙蝠等)和设备都能产生超声波。

2、特点:(1)频率高,人耳听不见。(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2)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破碎力。

3、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诊断:医学上、生产中设备内部检查等。

(2)超声治疗:如超声碎结识等。

(3)超声消毒、清洗:医疗器械消毒,某些设备表面清洗等。

(4)超声乳化:如使水和油均匀混合形成乳浊液等。

(5)超声定位、测距及超声通信。(如超声雷达——声纳)。

(6)超声加湿。

(7)用于生物技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