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优秀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2:33:55 页码:12
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优秀13篇)
2023-11-13 02:33:55    小编:ZTFB

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语言的简明清晰和逻辑的严密性。下面是一份优秀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篇一

认读11个生字,朗读课文,了解大象醉酒的样子及原因,培养朗读能力,感受大象的可爱。

朗读课文,了解大象醉酒的样子及原因。

朗读课文,了解大象醉酒的样子及原因。

大象。

1

认读11个生字,朗读课文,了解大象醉酒的样子及原因,感受大象的可爱。

一、导入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16课。板书:大象醉酒。

2、简介对大象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自由读课文,努力读正确,看你又认识了哪些生字?

2、介绍给大家:你又认识了哪些生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的?

3、学生交流。

4、听老师范读:思考课文写了大象的什么事?你觉得怎样?

5、学生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6、学生自由读课文,努力达到正确流利。

7、检查学生读书。

8、小组练习读书。

三、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每段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段?

2、大象醉酒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你觉得怎样?原因是什么?

3、学生交流,师指导。

四、作业。

1、练习读熟课文。

2、摘抄好词佳句。

3、查阅其他动物的资料。

摇摇晃晃。

连根拔起。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篇二

1.了解李时珍著书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学习他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精神。

2.体会数字说明方法的好处。

1、了解李时珍为什么决心重新编写一部药物书。

2、结合课文明白“完善”的意思。

3、体会列数字说明方法的好处。

1.(课件)自读全文,思考:你对李时珍有了哪些了解?

2.哪个内容是最主要的?(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

3.哪几段写了这一过程?(3—5)。

1.默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每段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原因—过程—结果)。

2.原因是什么?自读第3自然段,概括说说旧书有几个缺点?(不全、不细、不对)。

3.为什么说“比较完善”,不说“十分完善”?“比较”是相对谁说的?

4.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完善”的理解?(更全、更细、更准)。

5.默读课文4、5自然段,李时珍是怎么做的?你从哪些词语、句子有被感动到,画下来。(课件)。

(“上万里、千百个”数字说明什么?

还有哪些地方用了数字说明方法?(xx年,几国……)。

这些数字说明什么?(课件)再读。

1.这xx年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是坚持不懈的过程。(课件)。

2.把你心中的感动用以下句式说说:(课件)。

3.作者怎样评价他?(板书:伟大)。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篇三

1.学会“虹、命、冲、告、军、义、失”7个生字,会认“鹿、猎、掉、救、谢、贴、却、消”8个生字。认识三个偏旁“虫”。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明白做人要守信用的道理。

认识生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懂课文,明白做人要守信用的道理。

生字卡片、图片等。

一、揭示课题(5分钟)。

1.教师情景导入: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九色鹿,它善良而美丽,你们想认它吗?

2.板书课题:九色鹿。

3.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这只美丽的小鹿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5分钟)。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指明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指出不足。

3.再读课文,勾画指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不会读的请教同学或是老师。

4.四人小组合作小组长检查生字的读音都读准了没有。

5.教师抽读生字卡片,相机正音。

6.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去读一读,想一想,课文里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7.学生根据自己读书的情况,大致讲一讲故事的内容。

三、朗读课文,感受九色鹿的美丽。

1.借助拼音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懂句子。

2.同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九色鹿是什么样子的?

3.你喜欢九色鹿吗?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4.练习用“好像”说话。

月亮弯弯好像()。()好像()。

四、学习生字“虹、命、冲”。

1.四人小组讨论记字方法。

2.全班交流反馈。

3.教师范写“命”。

4.学生描红。

一、游戏,打扮九色鹿。

准备工作,用七种不同颜色写上本课要求学会的7个生字。

1.同学们,今天九色鹿身上的颜色只剩下两种了,你们能把其他的颜色找回来吗?

2.认读好色卡上的生字,就可以帮九色鹿找回颜色了。

3.请同学们上来打扮九色鹿。(把彩色纸上生字的音读准了,就贴在九色鹿身上并领读。)。

二、学习课文2-5自然段。

1.自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书。

3.学生反馈。

4.教师指导学生读好九色鹿和猎人的对话。

5.四人小组的同学演一演。

6.推荐演的好的小组,全班表演。

三、理解词语,激发想象。

1.指名读课文最后一段。

2.质疑,学生可能回提出“忘恩负义”这个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体会九色鹿此时的心情,读好九色鹿对国王说的话。

4.想想: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续编故事,拓展想象。

五、学习生字。

1.四人小组讨论记字方法。

2.全班交流反馈。

3.教师指导书写。

4.学生描红。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篇四

《太平洋的来客》是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以及海潮形成的原因。作者从海潮涌来时的形、声、色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语言形象、逼真,气势恢宏。是一篇极好的练习朗读、培养语感的佳作,同时也是一篇适宜渗透写作方法,读写结合的典型范例。

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气势,了解大潮的成因。

图文对照,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壮观,并结合有关资料,了解大潮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文中感受作者善于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突出方法:利用课件,查阅资料,反复朗读,深入领悟词句意思,领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1、理解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2、突破方法:引读法,读读议议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上节课我们已预习了课文,那课文中把谁称为“太平洋的来客”呢?(生答)。

板书:钱塘江大潮。

师:对,钱塘江大潮是我国著名的一大自然景观,它的雄伟壮观不知倾倒了多少中外游客。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一同走进它,观赏它,感受它。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哪几段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情景。(3、5、6段)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段?(读一读)说说原因。

展示课件,品析第三自然段。

1、请喜欢这段的学生站起来,一起读一读。

2、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生答)。

师:这段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大潮的变化之快,体现了大潮的形态之美。(板书:形态之美)课件:点出重点词(黑气玻璃棒带儿堤坝)。

3、“推来”能改成其它词吗?如“流来”“涌来”(都不如“推来”体现大潮的气势壮大,潮水的凶猛和壮观的场面)。

4、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大潮图片。(展示课件)师述:远远望去,潮水如一根白花花的玻璃棒,不一会儿,又化作一条黄白相间的带儿,再逐渐变大,又如堤坝般推来。多美德潮水呀!多么精彩的描写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5、指导朗读。

展示课件,品析第五自然段。

1、请喜欢这一段的同学一起来读读。

2、你们为什么喜欢呢?(生答)。

(运用了比喻,把潮头比作白虹,重在体现大潮的颜色,又比作银龙;重在体现的声音,“排山倒海”描写了气势宏大壮观)课件:点出重点词(白虹银龙)。

3、展示课件,学生欣赏图片。

4、男女生读。

1、先请学生看看第六自然段,你们认为第一句应该怎样读?

2、读一读,说一说。(指名读,师范读)。

3、出示课件,突出重点词。(林涛滚滚虎啸狮吼天坍地陷)。

师:这里运用了几个比喻句,写出了大潮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响,气势越来越磅礴、凶猛、宏大。

(板书:声音大)。

4、让我们一起把体会到的融入到朗读中去吧。(师生一起朗读)。

5、出示钱塘江观潮视频。

作者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身临其境,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出现在我们眼前时,会是什么样子呢?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感悟这惊心动魄、壮观奇特的一刻。

6、同学们欣赏完后,最想用怎样的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

可以用哪四个字形容钱塘江大潮?学生自由回答。

(板书:天下奇观)。

7、观潮的人们又有哪些表现?

师:是啊,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捧起书本,用心朗读,来体会潮水的美、状、奇吧。

8、男生读2、4、7段,女生读3、5、6段。

这么壮美的大潮,同学们一定想知道它形成的原因,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去探究其中的奥秘吧!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8~11自然段。

2、通过朗读谁找到了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指名答)。

(1)什么叫海潮?(板书:海潮)。

(2)让我们再来看第一自然段,谁来读?

(3)作者和伯伯为什么要选择中秋节来观潮呢?

(4)齐读一遍。

3、大潮的形成还有什么原因?(指名读)。

(1)钱塘江入口处像一个大喇叭,请同学们根据作者的描述画一画钱塘江入口的示意图。

(2)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地图,与你们理解的一样吗?(出示课件)结合课件,师讲述。

(钱塘江江身小,江口大,最宽处有一百多公里,而这一带的江面只有三公太平洋的来客里宽,太平洋的海水受月球引力的影响涌到江口,越往里越收到江面窄的影响,水位就急剧升高,形成了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如山岳般压入钱塘江,形成了天下独有的奇观。人们形象的把这一奇观称作为太平洋的来客)。

(板书:太平洋的来客)。

4、我们一起探究了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奥秘,下面一起把这一段再齐读一遍。

出示课件,师述:钱塘江大潮这样雄伟壮美的自然景观,在我们的祖国的大好河山里,还有许许多多。如风景如画的九寨沟;犹如仙境般的七彩池;神奇的石林以及中国最大的黄果树瀑布。它们正等着同学们去欣赏,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篇五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篇六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联系诗歌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

你知道什么是“祖国”吗?你爱自己的祖国吗?齐读课题。

1、自由读诗歌,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这首诗是围绕哪两句诗在写?(什么是祖国?什么是对祖国的爱?)读一读,找一找。

1、学习1~4节。

(1)读第1节,思考:为什么“一年长一岁,答案有千万个”?

(2)读2~4节,边读边想:你最喜欢哪几句诗?读到这几句诗时,你想起了些什么?

(3)练习朗读1~4节,同学互相评议,并相机引导背诵。

2、学习5~8节。

(1)读第5节,思考:这里的“一年长一岁,答案有千万个”和第1节有什么不同?

(2)读6~7节,边读边勾出最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想到了些什么。

(3)练习朗读。相互引导背诵。

1、配乐朗诵全诗。

2、仿照课文写两小节诗,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

1、练习写生字,重点注意“巍”、“徽”两字的笔画。

2、读、写课后第3题的词语。

自由朗诵学生搜集的赞美祖国的诗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篇七

《燕子》是一篇散文。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预习先完成课后第四题,课堂上教学第二自然段就结合课后第四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品味出“吹拂”、“洒落”写出了春风、春雨的.柔和,“烂漫无比”表达了春天里万物萌发,颜色鲜明美丽,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说出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优美的诗句。这样不仅拓展了课堂的教学,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篇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两课时。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导分段。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熟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己练读--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把那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3)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齐读后一句。

3、齐读第一段。

4、当堂背诵第一段。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4、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背诵第一段。

3、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悄()社()梁()渡()。

末()稍()杜()粱()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五、总结课文:

六、作业完成课后思考题3、4两题。

板书:

13、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编成《资治通鉴》。

勤奋是通往。

理想境界的桥梁。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篇九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重点。

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设计:

雪梅。

白____香。

各有长短。

取长补短。

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同学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读懂了古诗词了。对此,我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篇十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微不足道”、“持之以恒”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经过剖析一种自然现象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方法。

3、教育学生办事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好品质。

理解“滴水穿石”现象给人们的启示。学会受一件事物的启发而悟出一定道理的写作方法。

一课时。

一、创设(创造条件)情境,导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句。

1、带领学生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并且对不睬解的词语分组讨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或查找工具书来处理。

2、交流报告请示,重点读好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刚开始理解课文深刻内涵。

三、阅读课文,理清层次。

1、快速读文,画出文中的中心句。

2、学生分组讨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哪个自然段是写实实在在的自然现象?哪个自然段是列举的实例?哪个自然段是写作者的体会和要阐明的道理?(生交流报告请示,师结束语。)。

四、细读课文,积累内化。

1、学生品读读第1~2自然段。

讨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滴水为什么能穿石?作者因此想到了什么?尝试把反问句改成报告句。重点研究:“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成为本日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2、指名读第3自然段。

引导学生画出表现3位名人“坚持不懈”、“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句,先读再议,谈出本身的读后体会,并且也可以交流本身知道的部分成功人士的.类似案例。重点交流:“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最后取得成功的吗?”这句话,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艰难波折,为有具备“滴水穿石”的精神最后才气取得成功。

3、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

(1)想一想本段是运用什么方法阐明“滴水穿石”的精神?(相比法。)。

(2)把揭示中心的句子背诵下来。

4、老师小结。

五、回顾整体,迁移结果。

1、联系课文内容联合本身的实际谈谈学完这篇课文的体会。

2、本身观察(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考查或调查;清朝官员的名称)一种自然现象,借此阐明一个道理,写一篇随感。

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实现理想。

持之以恒。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篇十一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3、收集太阳和自己熟悉星球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4、根据本文的写作结构和说明方法,仿写一篇介绍星体的说明文。

1、读懂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3、收集和处理有关星球的信息。

多媒体电脑,课件。

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做个小小“科学研究员”,了解了解太阳。请挂牌上岗,大家一起进入实验室研究太阳,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工作最出色。

1、资料交流、感受新知(网络)。

课前大家一定收集了很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谁来为大家展示你所收集的资料。

2、创设情境、引发质问。

(媒体演示“七彩奇观”)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此时,距离地球一亿五千万公里的太阳一下子推到学生眼前。此时教师做出一副倾听的样子,神秘地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吗?好像有谁在很远、很远的地方说:‘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在哪里呢?噢,原来在这里。”学生们一看到笑哈哈的太阳,都乐了。

问:他是谁呀?

师:(板书课题)你们认识它吗?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有问题可以直接问太阳公公。

学生质问:……。

师:同学们向太阳公公提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问题同学们可以用课外时间从科普读物中了解;或是到网上去查寻。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等同学们长大后再去探索。那么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谁是一名合格的“科学研究员”!

1、自学课文(课件演示“太阳探密”):关于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与人的关系,课文上说得很清楚。现我们就把这篇课文当作一份资料来研究学习。研究科学,要提出问题,还需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查阅资料,有的还要搞实验。现在就请你们阅读这份有关太阳的资料。看谁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答案。

2、理清结构。

指导(1):对于这类科普的说明文,一般一个自然段说明一个意思。我们阅读时,要一边读一边想每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要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板书,一个自然段一个意思)要求学生读后把每个自然段概括的内容写在旁边,像加注一样。

板书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太阳远。

2、太阳大。

3、太阳热。

4、太阳与人的关系。

5、太阳与雨雪。

6、太阳与风。

9、太阳与杀菌。

10、总结。

指导(2):归纳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引导学生交流,各抒己见。

1987年9月23日,在我国看到罕见的日环食,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太阳我们这些小小科学家,举办一个关于“太阳”的小小展览会。展览会用多种形式,用图画,用幻灯,还有动画演示、介绍、说明太阳与人的关系,这是展览会主要的部分。现在请一人扮演动画中的太阳公公,一个扮小朋友,两人对话。小朋友提问,太阳公公回答,帮助小朋友认识太阳。

同座对话。(全班进行分角色普遍训练)。

指名扮演讲解员。

这篇课文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主要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和与人类的关系。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分别讲了太阳的远、大、热三个特点。第二部分(第四至八自然段)具体讲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利用网络,进一步的学习太阳一文的写作方法,并仿照它的写法写一篇自己熟悉星球的说明文。课后请大家收集有关的资料,作好下节课上课的准备。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的认识了太阳,并了解了课文的基本结构。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收集资料的情况,完成练习。(出示练习)。

学了太阳一文的结构后,可以单独创作文章,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网上写作活动。你们小组准备写什么,怎样写?小组成员共同协商后,先分工合作,再写作。

教师作用:

1、资料源提供,如果有的同学对于天文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打开课前的网站,搜索,查找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2、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以了解学生的进展。

生利用投影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作文。

师:刚才太阳公公也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想知道太阳公公在说什么吗?让我们仔细的听一听。(课件演示)。

师:为什么不行?引导学生探讨几种说明方法: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假设。

师:那谁来为太阳公公做一做自我介绍:

生自由畅说。

太阳的知识。

数字说明。

第一段:

1、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你们这些小小科学家自己能找到答案吗?(学生回答,教师将数字填入表中。)。

2、指点:从表上我们可以知道课文上说太阳远、大、热是通过什么来说明的?(板书:列数字)。

3、文章中是不是光用数字来说明的?还用了什么办法?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后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指点。

(1)、用传说。(媒体显示“美丽传说”)。

如果这里不用传说,光用数字,这三节课文就变为:

太阳离我们很远,有一亿五千万公里。

太阳很大,有130万个地球大。

太阳很热,表面温度有6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2)、指点:“传说”是流传在民间口头的故事。研究科学非常讲究科学性,必须说明它的实质。

5、师读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理解承上启下句子的作用。

师:太阳与我们的关系到底怎样呀?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下面请大家拿起笔,用自己的读书方法认真的学一学4——8自然段。

出示自学要求:

1、认真朗读课文。

2、四人小组交流。

3、汇报学习情况。

指名读,品读,齐读。

听了大家朗朗的读书声,我想太阳公公此时一定笑得更灿烂了,不信,请你们看(媒体演示“温馨家园”)。

通过今天大家的努力学习,我们又深一层的学到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下面就请大家把刚才学到的好的说明方法,好的句子和句式应用到你们自己的文章中去。把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加通俗,具体。

1.这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知道了太阳与人的关系密切。没有太阳就没有动物、植物、人类,没有风云雨雪霜,没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学习这篇文章也使我们懂得了怎样阅读说明文。说明文一般在写作上常用“引用传说”“列举数据”“进行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所以在阅读时,针对这些特点,可采用“逐段读思学概括”“引用传说增兴趣”“列举数据画表格”“简笔绘画明因果”等方法。

同学们,希望你们不要辜负了太阳对你们的期望。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多读课外书,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板书设计:太阳。

1、太阳远。

2、太阳大。

3、太阳热。

4、太阳与人的关系。

5、太阳与雨雪。

6、太阳与风。

7、太阳与杀菌。

8、总结。

课后小结: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篇十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四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情“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有感情的读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篇十三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捞铁牛》,板书课题。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谁捞的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潜、陷、尚、论(多音字)。

2、组词语。

宋()拴()陷()论()。

送()栓()滔()轮()。

绳()绑()铲()拖()。

蝇()梆()产()施()。

3、理解词义。

宋朝:朝代名。由赵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个地方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层次,整体感知课文。

1、小声自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准备工作。

第四自然段: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拔起铁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上岸边。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铁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捞铁牛经过,包括准备工作,打捞过程。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一、朗读全文。

思考:

1、是谁提出要捞铁牛?(板书:怀丙)。

2、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板书:出色)。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要捞铁牛,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被水冲走)。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捞铁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追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捞铁牛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捞铁牛没什么好办法。)。

3、介绍: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捞铁牛呢?反复读怀丙所说的话。(板书:叫水送回)。

过渡:怎么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我们先来看准备工作部分,看看他那些地方做的出色。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摸清地点,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并排栓紧搭架,两头拴牢。)。

3、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板书:打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小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铁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作一个有用的、聪明的人才。

七、总结全文。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交流其它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附:板书设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