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竹石教案(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4:41:14 页码:8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竹石教案(大全12篇)
2023-11-19 14:41:14    小编:ZTFB

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思考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案需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科学的设计。每个教案范例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反复修改,具有较高的教学实用性和指导性。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竹石教案篇一

1、梳理文章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通过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3、学习分析小说人物心理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课题“盼”,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盼望,希望的意思。

盼,目分黑白也。——《说文解字》。

盼,美目也。——《字林》。

二)、研读课文。

1、文章1-2段,这是一件什么样的雨衣?

“绿色的”“透明的”“斗篷式的”:雨衣非常美丽、便捷。

2、我初次见到它时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戴”“抖抖”“窸窸窣窣”

3、这些词体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内心非常欣喜,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新雨衣。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具体表现来体会到人物的心理。

4、我盼望着穿雨衣,也就盼望着变天,我是如何盼望着变天的呢?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是这样想”:体现我内心十分焦急着急。

通过人物的直接描写,体现人物心理。

5、我盼变天,终于变天了,此时我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呢?

“路边的小树忽然莎啦啦地喧闹起来,好像在嘻嘻地笑。”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树被风吹动的声音,体现起风了,要下雨了。因此通过此时环境的特点,来展现人物的内心。

6、因此当我们理解人物内心时,可以通过直接描写人物内心的语句、描写人物外在表现以及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这三方面来分析人物心理特点。

四人为一组,阅读文章的5—21节,圈画出描写主人公心理的语句,并结合三个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分析人物此时的心情。

5—15段:人物的语言、肖像(外在表现),体现主人公无法穿上雨衣内心的失望。(分角色朗读课文)。

16段: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体现人物的心理。

17段:环境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体现人物兴奋愉快的心理。

20段:“挺”“小心翼翼”人物的外在表现,体现人物此时兴奋的心情。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可以有三种方法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全篇文章作者盼望着穿雨衣的故事,把故事写得这样的一波三折,同时人物的内心更是跌宕起伏。作者盼望穿上雨衣其实就是盼望着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盼望着美好的生活。

板书:

直接描写人物内心。

欣喜。

兴奋。

喜悦。

描写人物外在表现。

着急。

失望。

环境描写烘托心理。

(七)作业。

我们也会盼望着很多事情的发生,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个小片段,我此时应该是什么样的心理,补写50字,要求使用两种方法展示人物的心理。

家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吃晚饭时可以看电视。我自然“见机行事”,分秒必争地打开电视。我把视线从电视上收了回来,才发现碗已经空了。

母亲:“吃完了就去做功课吧。”

……。

正是关键时刻。”

我嘟囔着,心想,我还没看完呢。

“且慢!”我急中生智,使出我的缓兵之计。

“我还没吃饱呢!”为了大饱眼福,我急忙嚷到“再来一碗!”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竹石教案篇二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课件。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

(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

(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

(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妈妈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

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写“我”终于穿上雨衣。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段落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2.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对话的部分,体会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读给同桌听一听。

1.逐段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掌握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写法。

课件。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简单说说文中的蕾蕾盼什么?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引导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一)第一部分。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先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再写我在晴天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雨衣。)。

(板书:妈妈送我新雨衣)。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我十分喜欢新雨衣?为了穿新雨衣我做了什么傻事?(戴上雨帽,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穿上雨衣热了一身汗)。

3.“你疯啦?”说明什么?(妈妈对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从侧面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同时说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了。)。

(二)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每天都在想,盼着下雨。

(板书: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三)第三部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全段来看,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

(板书: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2.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

(2)“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我为什么这么兴奋?

(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

(3)填空后,体会作者的心情。

(学生完成后先提问,然后出示答案)。

我兴奋地跑进楼门,妈妈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

(准备听英语讲座)。

还差半小时,妈妈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

(休息一会儿)。

我想去买酱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她已经买了)。

我说炖肉需要很多酱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她没说要炖肉)。

我说爸爸说要炖肉,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相信)。

(4)“我”把雨打玻璃窗说成“敲着鼓点”可以看出什么?

(雨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为我带来难以抑制的激动。)。

(5)“我”为什么盼着雨停下来?

(让雨留到明天再下,因为今天“我”没机会出去了。)。

(四)第四部分。

1.“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是因为什么?

(没想到又下雨了,“我”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2.“我”这次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妈妈没有理由不让“我”穿雨衣了。)。

3.“小心翼翼”是因为什么?

(怕弄坏了新雨衣)。

4.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你从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

(兴奋、满足、高兴)。

(板书: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

(一)出示问题。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学生汇报课件第一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通过以下事例来写出我的“盼”

(1)晴天穿雨衣,热了一身汗。

(2)“我”每天盼着变天。

(3)看外面下雨,“我”想找借口出去,穿穿新雨衣。

(4)“我”盼着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那样就可以穿新雨衣了。

(5)看见雨点落在许多马路、小杨树上的样子想象出雨点落在新雨衣上的样子。

2.学生汇报课件第二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

(1)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还是留到明天吧。

(2)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

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急切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好几个事例来写。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意思中选一个,并以此为中心写一段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竹石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王、官”12个生字;认识弓字旁、金字旁。

3、会写“姓、什、么、双、国、王、方”7个生字,知道笔画顺序,会组词。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12个生字,正确认读新词语,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1、自己先读一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读一读拼音。

2、老师教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4、做课本上的`问答游戏。

1、板书词语:“姓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古月胡、上官、双方、国王、什么”。(加粗字体是书本上要求必须认识的字)。

2、老师教读,请学生上台来教读。

3、老师随机抽取几个字指一指,认识会读的同学站起来大声读出来。看谁反应最快。

4、根据笔顺歌自己想一想笔画顺序是怎样的?请四个同学上台来,把“姓、什、么、双、方、国、王”七个字的笔顺写在黑板上,其余同学就在书本上,把这四个字按照笔顺写在田字格中。

(笔顺歌: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里再封口。)。

5、说一说“张”“钱”“徐”“国”都是什么偏旁呢?弓字旁、金字旁、双人旁、国字框。

6、把黑板上的词语一起来读一遍,会读了的就擦掉,较难的词语就留在黑板上,可以多读两遍。

7、全班一起齐读课文。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木子——()弓长——()古月——()口天——()子小——()言午——()。

3、将下列字与正确的拼音连起来。gushiwuxingguanqianzhao姓。

4、给下列字注音。()()()()()张周官王姓。

5、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1、写本课生字(422格式,并选两个词各写一句话)。

2、背诵课文。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竹石教案篇四

1.采用多种方法诵读《姓氏歌》,正确、规范姓氏读法。2.了解姓氏。

教学准备、资料百家姓资料、ppt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国的经典诗文有哪些,你们知道吗?学生讨论交流。

(出示课件:告诉学生,我国的.经典诗文有《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

(出示《百家姓》课件。)。

1、集体齐读《百家姓》赵。

周吴。

王冯。

杨朱。

张孔。

有多少同学愿意参与都可以,能说多少说多少。

提示:谁知道中国姓氏的来历呢?其实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一个传说。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知道哪一个姓氏的故事呢?

1、同桌商量、准备交流。

2、老师引入故事话题。

1)教师讲张氏背后的故事吧。

在很久远的过去,皇帝的第五个儿子的儿子挥很聪明,喜好狩猎,发明了弓箭,被任命为弓正,赐姓张;此外,晋国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子孙也称为张氏。

张姓氏的名人有:西汉大臣张良;东汉科学家张衡、书法家张芝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伟大作品;还有现代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等。

1、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边拍手边读《姓氏歌》)你姓什么?我姓李。

什么李?木子李。他姓什么?他姓张。

什么张?弓长张。古月胡,口天吴。

1)介绍前,老师先要提出要求。要求同学在介绍时,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楚,面带微笑看着全体同学来介绍2)开火车,来介绍。3)同学评一评,谁介绍的好。

4)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自己知道的有关中国姓氏的一些趣事。

4、观看有关中国《百家姓》的表演唱视频。

5、活动总结:同学们,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6、结束语:

大家一起来说:不管我们姓什么,我们都是中国人!

第2课时教学过程:

1.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画出要求认识的生字,自由练读。2.指名朗读句子,注意停顿。3.播音乐,加动作,自由轻声读课文。

1.按顺序出示词语卡片,读生字、组词,齐读课文。

读读:自由朗读、同桌互读、正音纠错做游戏:师生互动,说姓氏。

例:你姓什么?我姓张。什么张,弓长张。介绍自己姓什么,可以用不同方法。说说你还知道什么姓?背背:自由练背,积累词语。

板书。

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竹石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生字的读音,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严谨用词准确以及在谋篇布局上的条理性。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珍爱地球,善待地球。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调查地球的资源以及地球所受到污染的有关信息,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课文,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联系实际思考总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教学媒体:

1、重点词句、段落的文字课件。

2、美丽地球动画课件。

3、人类破坏地球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她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它就是可爱的地球(板书:地球)。

2、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词语读准确,语句读通顺。思考: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哪些知识。

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哪些知识?请同学们看屏幕,对照课文,看看你能不能很快的找到答案。同桌互相说一说,抽生说。刚才我们通过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是很有效的概括方法。让我们把括号里的词语牢牢地记在你的小脑袋里,齐读。

4、请同学们快迅浏览课文,用“——“划出表现地球“可爱”的语句.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地球可爱”

过渡: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地球的可爱”。

1、学习第一段(课件)。

(1)“薄”字读音。形容厚度小读“bao”和浅在一起时读“bo”

(2)从作者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美丽)你能具体说说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地球的美丽?谁知道纱衣指什么吗?(大气层)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喻也叫打比方(板书:打比方)。

(3)运用打比方的手法让我们更能感受到地球的美丽。谁来把这段话,再美美地读一读。

(4)齐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地球比作什么?(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5)小结:看,作者运用打比方的手法,不但突出了地球的美丽、可爱,更多的是对地球的赞美。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读这句话。

2、作者把地球比喻成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难道仅仅就因为她外表美丽吗?(课件:地球无私地向人类提供着各种资源)。

(1)板书:无私慷慨。

(2)你是如何来理解这两个词。

(3)用“慷慨”造句。

(4)地球无私的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同学们都知道那些矿产资源?象这些要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地质变化才能形成,而且用完可能永远消失的资源,我们称它们为不可再生资源。除了这些资源,地球还向我们人类提供着什么资源呢?(水资源、大气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这些资源的特点是可以循环利用,所以是可再生资源。可见在这段话中提到的矿产资源只是地球的各种资源中的一种,你知道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吗?(板书:举例子)。

3、总结:地球赋予万物生命,哺育人类成长,可以说,没有地球就没有人类,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赞美自己的母亲。齐读(课件: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二)研读“地球容易破碎。

1、第3自然段。

(2)作者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他在写这一段话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气愤、不满、着急、告诫……)。

(3)那么,把你的理解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吧!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2、第4自然段。

(1)人类又是如何对待可再生资源的呢?抽生读。

(2)“本来”是什么意思?换成“原先”再读一遍。

(3)现在呢?为什么?

(4)“本来”这个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板书:不能再生。作者在表达方面注意用词的准确,行文的严谨,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5)你知道人类的这些破坏行为,造成了哪些生态灾难吗?生交流。

(6)老师也收集了到了一些相关资料。(出示课件)。

(7)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痛心,愤怒,可怕,心情沉重,沉痛)。

(8)是啊,地球妈妈因为人类没有好好地保护你,你原来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而现在却面容憔悴,伤痕累累。谁来接着说。(把诗补充完整。)。

(9)把我们现在的心情融入到这段文字中,自己练习读一读。

(10)抽生读。评价。

四、上牵下连,引出第5——7自然段的内容。

2、“至少”什么意思?(最少)言外之意呢?(40万亿千米之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

3、那么40万亿千米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课前,我做了一个计算,就拿飞机以每小时一千公里左右速度计算。你们知道飞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猜猜看。600万年!能到达吗?人类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4、地球被破坏了以后,我们真的是别无去处。因为我们只有——生齐答:一个地球!

五、回到课题,升华情感。

1、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别无去处!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2、让我们一起来向全世界呼吁,端起课本齐读。板书:精心保护地球。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2、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用具体行动,共同捍卫我们的地球妈妈!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太可爱:美丽而渺小,慷慨无私。

太容易破碎:资源枯竭、不可再生。

精心保护地球。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竹石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8个生字,正确认读新词语,会写7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

2、能借助图画和生活实际,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以及特点。

3、能用词语说句子,学习用句号。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8个生字,正确认读新词语,会写7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

2、能借助图画和生活实际,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以及特点。

3、能用词语说句子,学习用句号。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经典诵读:《凉州词》。

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出示图片,做游戏。猜猜出示的图片分别是哪个季节。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图画、颜色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顺应儿童的心理,开课伊始,创设新奇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1.出示课文中的四季图。认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

(2)根据交流出示词语: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

(4)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其中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风冬翘舌音:霜。

2.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景物,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3.出示:霜和雪。

(1)交流:你们生活中见到过“霜、雪”这两种自然现象吗?

(2)教师讲解有关霜的小知识。雨字头的字大都是一种天气现象。大家看,借助字的`偏旁,我们还能认识这些字。

(3)相机识记生字。认识部首“雨字头”。

(4)仔细观察,说说“雨”作部首时,在写法上有什么变化。

(5)教师范写生字“雪”,学生书空,并口头说出笔顺。

4.教学词串: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

(1)出示短语。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说说春风吹过来的感觉。

(3)比较被夏天的风、秋天的风、冬天的风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4)说说夏天下雨的情景,读出雨下得大的感觉,读好“落”。

(5)了解“霜降”。认识部首左耳旁。交流自己积累的带有这个部首的其他字。

(6)指名说说下雪时的情景,感受雪花的轻盈。

(7)有感情地齐读第二组词串。

5.教学词串:青草红花游鱼飞鸟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交流。

(3)出示词串三和四。

(4)小组合作,借助拼音等方法朗读词串,相互正音。

(5)指名朗读,开火车读,齐读。

6.仔细观察,自主识记生字。

(1)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换偏旁法,如“雪”,可以通过换偏旁变成“霜”识记;比较识记法,如“入”字,通过和“人”比较识记;通过形象演变进行识记,如“飞”字,可以想象成鸟的形状等;加一加法,如“落、飘”,可以用部件加一加的方法记忆。)。

(2)小组内互相交流好方法。

设计意图: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有层次性地、有目的性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可以说,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背诵课文。

2.找一些描写四季的词语读一读。

第二课时。

经典诵读:《凉州词》。

1.指导书写生字“春、冬、花、入、风、雪、飞”。(1)学生抽读生字,复习巩固生字的读音。(2)分析生字,记忆生字,了解结构。(3)示范指导,学生书空笔顺,认真练写。重点关注“春、冬”:两字的撇和捺要舒展。“冬”的两点要在竖中线上。“入”的第二笔要长,并且要出头。

“风”和“飞”的横斜钩要写得稳当。

复习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2.学生当小老师给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遇到学生说不准的地方,教师重点讲解。

3.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作业:1.写本课生字(422格式,并选两个词各写一句话)。

2.观察四季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竹石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并猜出字谜。

3.了解猜字谜的基本方法,并学习运用。

来(往)。

(蛀)(驻)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并猜出字谜。

教学难点:了解猜字谜的基本方法,并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字词卡片,课件,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字谜。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活动整理与修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带音节的生字。

3.检查:去掉音节的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4.指导写字:左、右、红、时。

1.指名朗读,要求读通顺。

2.采用多种方法练习朗读,要求读流利。

3.交流讨论:你能猜出是什么字?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4.小结猜字谜的'方法。

1.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字谜,小组内互相猜一猜。

2.交流展示小组猜字谜的成果。

出示本课生字,小组内编字谜。全班交流猜一猜。五布置作业以猜字谜为主题,办一份手抄报。

板书。

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竹石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2个生字,正确认读新词语,会写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2.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的一些习性。

3.能辨析“睛、请、晴、清、情”等同音字、形近字,初步学会基本方法。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12个生字,正确认读新词语,会写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2.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第1课时。

1.出示课文插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检查:带音节的`生字。

4.检查:去掉音节的生字。交流记字方法。相机认识病字头。

5.检查:无音节的词语。选择造句。

6.辨析:睛、请、晴、清、情。相机讲授辨析的基本方法。

7.指导写字:请、晴、清、情。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2.多种形式练习朗读,要求读流利。

第2课时。

1.认读生字词语。

2.想一想,填一填。(课后题)。

1.接力朗读,及时正音。

2.教师范读,问:你听懂了什么?

3.交流自己的感受。

4.问: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小青蛙呢?

5.再次朗读课文。

6.指导写字:生、气。

句式练习:我知道(),它能帮我们人类(),我们应该保护它。

2.想一想,填一填。

包——抱、饱、胞、跑、泡、炮、袍。

书(包)拥(抱)。

吃(饱)。

同(胞)(跑)步水(泡)放(炮)。

(袍)子。

主——住、注、柱、拄、蛀、往、驻。

(主)人。

(住)宅。

(注)意(柱)子(拄)着足。

给你喜欢的小动物写几句赞扬的话。

板书。

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竹石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认真倾听《老鼠嫁女》的故事,听后能够复述故事。(重点)2.掌握并运用听故事和讲故事的要领,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风格,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的习惯。(难点)课前准备:

师:(播放敲锣打鼓的喜庆音乐)注意听听这段音乐,人们好像在干什么?生:好像是在办喜事!

师:(出示太阳、乌云、风、围墙、老鼠、猫的图片)猜猜看,新郎会是谁呢?生1:新郎是太阳,因为太阳最了不起,能给地球带来温暖!生2:我猜新郎是老鼠,因为老鼠和新娘是同类。

师: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这里有一个故事,听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们就知道新郎到底是谁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叫“老鼠嫁女”。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在喜庆的音乐中感受故事的主题,自然而然地引出《老鼠嫁女》的故事。再引导学生猜想老鼠嫁女的`新郎是谁,意在启发学生想象,也激发起学生听故事的浓厚兴趣。

生:最后猫成了老鼠的新郎。

师:看来小朋友们听得很认真,很轻松地就找到了故事中的所有角色,还知道谁是最后的新郎了。真了不起!

师:听故事就应该听仔细,才能记得牢。

生1:我知道太阳最强的本领是带给大地温暖和光明。

生2:太阳虽然很强大,但是乌云可以遮住太阳,这是乌云最强大的地方。生3:风可以吹散乌云,所以说风很强大。

生4:围墙能挡住风,围墙就比风还强大。

生5:围墙虽然结实,但是老鼠可以在墙角钻洞,老鼠会钻洞是它最强大的本领。

生6:老鼠却害怕猫,猫能捉住老鼠。这是猫最强大的本领。师:小朋友们不仅听得仔细,还能联系生活说出每种事物最强大的本领,真令我佩服!下面请你和同桌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故事的内容。

师:你说得很准确,情节也比较完整,看来你不仅听得仔细,而且记得牢固,真棒!

设计意图:借助录音播放故事,使学生在观察图画的过程中,倾听故事,很好地将故事与图画内容结合在一起。听后,点拨倾听的要领,并将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初步整理,为下一环节的讲故事做好充分的准备。

1.教师示范讲故事,学生发现要领。

师:下面请你们再听老师讲一遍故事,仔细观察,看看老师是怎样讲故事的。(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生:老师讲故事时声音很洪亮,我们听得很清楚。

师:谢谢你的赞美!你听得真仔细。同学们要记住,讲故事时的语言一定要清楚。生:我还注意到老师讲故事时表情很丰富,有的地方还加上了动作。

师:你真是善于观察的小朋友!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讲故事时的要领。2.学生试讲第一节,师生评议。

师:请你自己试着讲讲第一幅图画上的内容。

生:从前,有一对老鼠夫妇,他们养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他们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就想,一定要给女儿找个最好的新郎,嫁出去。师:你讲得真好,“从前”这个词用在故事的开头,很恰当。这个故事开头不错,下面我们按照图画上的内容继续讲故事,请你们先自己试着讲一讲,再讲给同学们听。3.学生结合图画自主讲故事,学生评价。(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的语言。)师:谁愿意先来讲讲这个故事?(学生跃跃欲试)你的小手举得最高,你来试试。生:大家好,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老鼠嫁女”。又是敲锣鼓又是吹喇叭,咦,这是谁家在办喜事啊?原来是老鼠家有个女儿要出嫁。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竹石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了解课外阅读的基本途径,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好一项课外阅读成果展示,如,讲一个故事,背一首儿歌,展示认识的一个字。2.准备“故事大王”“儿歌大王”等荣誉卡片。3.做好家庭亲子阅读调查。教学过程:

经典诵读《赠汪伦》。

师生谈话,交流平时在家里做的事。

1.出示情境图一,读懂图画和文字的内容。(1)引导学生说说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读故事书很有意思。2.请经常和家人一起阅读的小朋友说说自己课外阅读情况。(1)爸爸妈妈每天都陪你读书吗?(2)你们一般在什么时候一起读书?(3)爸爸妈妈陪你读书,你的`心情怎么样?(4)你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了哪些书?从书中,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哪些有趣的事?通过情境图走进班级学生真实的生活,再通过“采访”的形式,交流亲子阅读带来的快乐与收获,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

1.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读书有什么好处。学生展示阅读的收获,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肯定和鼓励,颁发“故事大王”“儿歌大王”等荣誉卡片。

2.出示情境图二,观察图画,听老师朗读文字,明白情境图的意思。小结:读很多书,会讲很多故事,成为“故事大王”,就能交到很多朋友了!本环节立足学生真实的生活,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体验阅读的成就。

1.出示情境图三,讨论图中的小姑娘是怎么做的。2.引导学生讨论,书还可以从哪里来。

3.鼓励孩子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书店、图书馆等地方读书、买书、借书。通过讨论和交流,得出更多的找书途径,帮助孩子解决书籍来源问题。

1.交流课外阅读过程中,遇到过什么烦恼。

2.出示情境图四,看图,说说学习小伙伴们的好办法是什么。示范读“学了拼音,我就可以读更多的书了”。

3.学生自由说说,马上要学拼音了,自己将准备怎么做。

本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热情,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1.怎样让班级里也有一个“快乐读书吧”呢?读书吧里的书从哪里来?2.怎样运用“快乐读书吧”里的书来阅读呢?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到阅读中去。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竹石教案篇十一

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

“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那就休息一下。”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焖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我要炖什么肉。

“真的吗?”妈妈问。

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上边的瓶瓶罐罐确实满满当当,看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再看看屋里的闹钟,六点二十,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还是留到明天吧。

说来也怪,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第二天早晨一睁眼,四周还是静悄悄的。我决心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谁知等我背着书包走到街上,脑门又落上了几滴水珠。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

“妈妈,下呢,还在下呢!”

妈妈一歪头冲我笑了笑,帮我系好扣,戴上帽子。我挺着脖子,小心翼翼地跑下了楼梯。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妈妈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

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写“我”终于穿上雨衣。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段落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2.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对话的部分,体会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读给同桌听一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逐段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掌握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简单说说文中的蕾蕾盼什么?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引导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一)第一部分。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先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再写我在晴天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雨衣。)。

(板书:妈妈送我新雨衣)。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我十分喜欢新雨衣?为了穿新雨衣我做了什么傻事?(戴上雨帽,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穿上雨衣热了一身汗)。

3.“你疯啦?”说明什么?(妈妈对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从侧面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同时说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了。)。

(二)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每天都在想,盼着下雨。

(板书: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三)第三部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全段来看,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

(板书: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2.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

(2)“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我为什么这么兴奋?

(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

(3)填空后,体会作者的心情。

(学生完成后先提问,然后出示答案)。

我兴奋地跑进楼门,妈妈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

(准备听英语讲座)。

还差半小时,妈妈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

(休息一会儿)。

我想去买酱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她已经买了)。

我说炖肉需要很多酱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她没说要炖肉)。

我说爸爸说要炖肉,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相信)。

(4)“我”把雨打玻璃窗说成“敲着鼓点”可以看出什么?

(雨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为我带来难以抑制的激动。)。

(5)“我”为什么盼着雨停下来?

(让雨留到明天再下,因为今天“我”没机会出去了。)。

(四)第四部分。

1.“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是因为什么?

(没想到又下雨了,“我”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2.“我”这次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妈妈没有理由不让“我”穿雨衣了。)。

3.“小心翼翼”是因为什么?

(怕弄坏了新雨衣)。

4.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你从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

(兴奋、满足、高兴)。

(板书: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

(一)出示问题。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学生汇报课件第一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通过以下事例来写出我的“盼”

(1)晴天穿雨衣,热了一身汗。

(2)“我”每天盼着变天。

(3)看外面下雨,“我”想找借口出去,穿穿新雨衣。

(4)“我”盼着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那样就可以穿新雨衣了。

(5)看见雨点落在许多马路、小杨树上的样子想象出雨点落在新雨衣上的样子。

2.学生汇报课件第二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

(1)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还是留到明天吧。

(2)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

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急切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好几个事例来写。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意思中选一个,并以此为中心写一段话。

(板书: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盼》教学反思。

《盼》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都盼着下雨,终于有一天掉雨点了,我穿上妈妈给我买的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点让我欣喜不已。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的期盼,“我”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与回味。

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在文章写法上的特点。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课前预习,课堂上尝试探索、自学等是学生课堂高效率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学生大量的自主性学习面前,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就突显出来,因为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精讲多练。抓住重点,充分利用学生有限的注意力,体现高效运转,练习的重点要体现层次性,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本课教学中,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我”的情感的语句。分小组进行交流。思考:文章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得到新雨衣、盼望下雨穿新雨衣、如愿以偿穿上新雨衣?它们具体表达了“我”怎样的心理?引导学生明白,写人记事类文章,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出人物的情感很重要,如果只是单纯地记事,文章可能就会略嫌平淡无味。

3.矫正反馈。学生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纠正和反馈,教师应该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纠正学习行为。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投入情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抓重点词句,感受“我”因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理解。

三、不足之处。

对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训练还不够到位;学生小组交流时,还不能完全放开,比较拘谨;学生班内交流时,我没有太多地关注学生,学生汇报时的小细节没有及时纠正。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导入新课,简介作者铁凝。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读书发现问题,并学会探究文本,从简单的文字中感受“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的教学做好准备。最后拓展练笔:写一段话——“我对的期盼”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竹石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2个生字,正确认读新词语,会写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2、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的一些习性。

3、能辨析“睛、请、晴、清、情”等同音字、形近字,初步学会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12个生字,正确认读新词语,会写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2.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3.能辨析“睛、请、晴、清、情”等同音字、形近字,初步学会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课文相关图片;辅助课件。

2.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经典诵读《山行》。

1.同学们,学了这首儿歌,你们喜欢小青蛙吗?为什么?你们以后会怎么做呢?(交流怎样保护小青蛙)2.总结:对呀,青蛙是捉害虫的小能手,更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一起保护小青蛙,好吗?回家把这首儿歌背给你们喜欢的人听,让他们和我们一起保护小青蛙吧!

设计意图: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在学生识字学文之后问“你们喜欢小青蛙吗?为什么?你们以后会怎么做呢?”这几个问题,让学生更加明晰“青蛙是益虫,我们应该保护它”。而“把这首儿歌背给你们喜欢的人听”既巩固了儿歌的学习,又将保护青蛙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可谓“一举多得”。

作业:1.写本课生字(422格式,并选两个词各写一句话)2.背诵课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