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及反思(实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6:00:14 页码:9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及反思(实用20篇)
2023-11-19 06:00:14    小编:ZTFB

教案是一份重要的教学参考材料,有助于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教案的编写可以结合教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及反思篇一

借助理解反映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句子,进一步读懂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让学生说出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检查复习。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第2、3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活动特点,并讲述了翠鸟捕捉小鱼的过程;第4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并表达了“我们”对翠乌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文,弄清各段大意,从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重点句,读懂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段共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话介绍了翠鸟各部分羽毛的颜色?让学生边读边想将有关内容在文中画出来。

2.出示思考题:

翠鸟各部分的羽毛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

3.指名回答:

本段共有六句话,其中第2~5句介绍了翠鸟各部分羽毛的颜色。

4.出示重点句: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1)指名读句子。

(2)讨论:这四句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清这四句话按总分段式描述了翠鸟各部分的羽毛的颜色。首先总体描述翠鸟的羽毛颜色非常鲜艳,然后从上到下,有条理地介绍了翠鸟的头、背、腹各部分羽毛的颜色。层次十分清楚。同时在描写中,作者特意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指名读第1自然段第1句话,让学生想一想这句话介绍了什么?

这句话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讲翠鸟爱停在苇秆上;二是突出写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而且这双小爪子能“紧紧地抓住苇秆”。这就为下文翠鸟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作了铺垫。

(4)指名读第6句话,想一想这句话主要介绍了什么?

这句话突出介绍了翠鸟“透亮灵活的眼睛”和“又尖又长的嘴”,同样为下文翠鸟能在疾飞中叼起小鱼作了铺垫,同时这样一番描写,把一只羽毛鲜艳、小巧玲珑的翠鸟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5)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叙述翠鸟的外形特征。

(6)教师将翠鸟的图片分解为头、背、腹、爪子四部分,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图片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一边说一边依次贴出,使图片还原,也可采用此种方法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本段有几句话?主要写的是什么?第2自然段有两句话,主要介绍翠鸟的两个活动特点:

(1)爱贴着水面疾飞;(2)一动不动地注视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意。

(1)出示重点句:“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2)指名读句子。

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义。“疾飞”是指飞得很快的意思。翠鸟在“疾飞”中,眨眼间又轻轻地停在细软的苇秆上,这说明翠鸟飞行时动作十分敏捷。“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停得急而轻。这句话充分表现出翠鸟行动迅速而敏捷的特点。

3.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1)出示重点句:

“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2)课堂讨论:什么是注视?翠鸟为什么能“一动不动地注视”?

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句义。“注视”是指集中注意力地看。联系上文翠鸟能“一动不动地注视”是因为它那“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表现出翠鸟在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时,既专心又机警。

4.指名读第3自然段:

(1)课堂讨论:翠鸟怎样捕捉小鱼?

(2)指名读有关句子。

(3)出示填空练习: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4)讨论括号中所填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懂这句话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翠鸟捕捉小鱼的经过。“蹬开,飞过去,叼起,飞走”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出翠鸟动作熟练、连贯、非常迅速,都是在瞬间进行的。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下文“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进一步体会翠鸟动作的迅捷。苇秆摇晃是因为翠鸟蹬开水面,水波荡漾是因为鱼儿被叼出水面。这“摇晃”和“荡漾”持续的时间都不可能长,而就在这极短的时间里,翠鸟叼着小鱼飞的无影无踪,可见翠鸟动作迅速敏捷,准确,不落空。

(5)为什么翠鸟能这样迅速准确地捉到小鱼呢?让学生联系上文找出有关句子。

(6)出示句子,让学生选择带点词的意思。

“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7)出示带点词的意思,让学生采用出示反馈牌的方法选择正确的解释。

(8)讨论句义。

在这句话中,作者先说小鱼“机灵”,再说“难以逃脱”,借以反衬出翠鸟的目光极其尖锐,说明翠鸟在观察露出水面的小鱼时十分机警,再联系上文,翠鸟长着“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一张又尖又长的嘴”,这样捕捉水面上的小鱼当然是既迅捷而又准确不落空了。

(四)联系上下文体会句间联系。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句式训练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弄清句间联系。

例:

1.翠鸟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水面是因为它有________。

2.翠鸟目光锐利是因为它有________。

3.翠鸟能在疾飞中叼起小鱼是因为它有________。

通过这样的句式练习让学生认识到翠鸟捕鱼本领高超,不只是因为身体某一部分的特点,而由于它外形各部分特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及反思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迅、蕴、霎”等9个字,会写“贺、顾、迅”等14个字,正确读写“祝贺、神气十足、左顾右盼、迅速、蕴藏、重复、安静、沉静”等词语。读懂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抓重点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感受其情感;结合课文插图,根据生活经验表演、想象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从孩子们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会他们的心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在学习词语中感受爱。

教具准备:

1、课文插图及关于爱的视频。

2、文字投影片。

3、学生查找自己最满意的生日照片或一份生日礼物。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课题质疑。

1、播放关于爱的视频,激发切身感受。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课文预习过了吗?老师要检查你们的预习情况了。你预习得怎么样了?

2、自由大声初读课文,老师给你们提几个小建议:

(1)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停下来多读几遍。

(2)同桌互相说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三、检查初读,理清脉络。

1、交流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吗?

2、生字新词是读通课文的拦路虎,看看认真的你们把这只老虎赶跑了吗?

(1)自由大声地读读这些词语吧。

(2)开动车读:提示注意字音。

(课件出示词语:)。

祝贺异口同声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瞥了一下迅速索性蕴藏霎时。

寂然无声恰恰缓和犯错误赦免稚拙烦恼享受。

四、借词入境,初识沉默。

1、老师现在把刚才屏幕上的一个新词请到黑板上,你还认识吗?(贴出“寂然无声”词卡)。

(1)说一说它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

(2)学习语文有很多方法,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

请同学们轻声读读12、13自然段,找找“寂然无声”所在的那一句话和它后面那句话,用括号括出来。把它多读几遍,体会体会。

2、学法小结:在课外阅读中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4、指导朗读:

(1)安静到什么程度?有翻书的声音吗,有咳嗽的声音吗,有动笔盒的声音吗?

此时仿佛只能听到——————(心跳的声音,呼吸的声音)。

(3)(配合齐读)让我们带着这份安静投入到课文中去配合读一读吧。

五、体会热闹,感受父母情。

1、教室里的这个场景你想到了哪个词语来概括?(板书热闹)。

2、自由读1—9自然段,边读边用——————划出孩子们回答的话,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孩子们神态动作的词语,还要特别关注孩子语言当中的标点符号。为表演热闹做准备。

3、表演要求:不仅要说出你的台词,还要演出动作神态来。学生表演后:

b、咱们一起猜猜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我估计他的心像一壶刚烧开的沸腾的水一样,兴奋得要溢出来。

c、要是你,你这个时候会骄傲地说什么?你也骄傲的读读吧。

d、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能把你的高兴劲读出来吗?

e、你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用读表达你的体会吧。

相机理解;左顾右盼为什么要左顾右盼?

4、学法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些语言、神态、动作的词语,让我们体会到孩子的快乐,可见语言、神态、动作这些细节描写的魅力有多大啊,同学们在以后的作文中一定也要注重这样的细节描写。

5、学生交流带来的生日礼物。

6、指导朗读:谁愿意用你的朗读来展现这热闹的气氛。

7、结合情境理解“索性”

8、师生配合读读第九自然段吧!

六、课堂总结。

当老师问同学们知道父母的生日时,教室里寂然无声,在沉默的同时,他们在想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七、生字指导。

1、老师研究了一下这篇课文中会写的字,发现这一个字特别容易写错,顾(出示生字),你觉得哪里最容易写错?其中左边厂下面的一笔是竖提,不要写成竖弯钩;范写“顾”,学生书空。

2、书写生字。

八、布置作业。

1、写一写:抄写生字新词。

2、问一问:向亲人或者邻居了解你小时侯父母是怎么疼爱你的。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及反思篇三

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教学内容: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东西南北。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及反思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今天是小胖的生日,小丁丁带了一个蛋糕来为他祝贺,他们俩会怎么分这个蛋糕?(对半平分)。

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讨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

1、(交流,汇报)小胖和小丁丁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呢?(半个)。

2、半个蛋糕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3、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指导的读法和写法。

4、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胖和小丁每人能分到个蛋糕。

5、动手操作。

(1)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纸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涂上颜色,并说一说。

(2)那么空白部分又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圆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圆形纸片的,是(。

)个圆形纸片。

b、把一个三角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三角形纸片的,是(。

)个三角形纸片。

c、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大小是否相同?

(一个正方形、圆……都是一个整体,因为整体大小不同,所以所得到的二分之一的大小也不同。)。

(二)、认识。

1、小胖和小丁丁正准备切蛋糕时,小巧和小亚也来祝贺小胖的生日了,于是他们决定四个人平分这个蛋糕,那又该怎么分呢?每人再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替代蛋糕,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可以同桌商量)。

(1)交流方法。

(2)每人能分到多少蛋糕?你是怎样想的?

(3)说一说是什么意思。会写吗?一起来书空一下。

2、动手操作。

(1)你能从另外一些图形中找到吗?(每人再选一个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并且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它的的,然后全班交流。)。

(2)在这些图形的空白部分中有没有它的?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4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片的(。

),是(。

)个正方形纸片。

b、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正方形和圆形纸片的涂色部分同样都是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及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中的句子,抓住细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深意,能感受课文中母亲对小男孩的关怀与信任,宽容与理解,感受母爱的平凡与伟大。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细节,品词析句,感悟母爱。

教学难点:

在读中体会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不见的爱》这一课,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文中不小男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失败了无数次仍坚持不放弃,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呢?(母爱)。

二、读文感悟。

那么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动笔画出体现母爱的句子。

1、生读文画句子。

2、画完的同学仔细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是通过句子中哪些词感受到了这位母亲对盲童的爱的。

3、生自由汇报,师相机引导感悟,指导朗读。

重点感悟。

a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1)表演体验。

你能学着母亲做一做吗?捡起石子,递出去。做着,做着你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

2)你再默读这两句话,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吗?

3)讨论:母亲为什么要孩子打弹弓,并且要一直捡着,递着。

4)文中两次用到“安详”“微笑”这种重复用法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5)感情朗读。

6)同学们,此时母亲递出去的仅仅是一颗颗石子吗?她还递出什么?

b他母亲对我笑了笑,说:“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c“的孩子都这么玩。”你是怎么理解母亲的这句话,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

d“我告诉他,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你做了没有。”谈谈你的感受。

6)师生合作读对话。

7)这样的母爱创造了什么?

那一声清脆的瓶子破裂声打破了宁静的夜晚,从瓶子的碎裂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三、激情结语。

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大爱无声,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大爱无形,似阳光空气,无处不在。让我们带着对文中母亲的敬仰,带着对人间这份最真挚的爱的领悟再来读读课题。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及反思篇六

一、复习导入。

1.小组之间比赛,认读生字(要求:读准音、声音亮)。

我们就一起来理解课文,把课文都读得有感情。

二、读文感悟。

1.默读课文2、3段。(提出默读的要领:心读,既不能读出声,也不能动嘴唇。)。

(1)思考:

a.肤色很黑的小男孩为什么偏要买黑色气球?(自卑)。

b.你从哪里看出他内心的自卑?(相机指导朗读“公园的角落里……羡慕……不敢……”。)。

c.他为什么会自卑呢?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肤色很黑”“拖着残疾的腿”)。

(2)相机介绍:在当时的美国,存在肤色歧视即种族歧视。

(3)你在生活中有自卑的时候吗?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设想你就是这个黑人小朋友,你会怎么想?指导朗读。

2.朗读感悟,重点突破,学习4、5、6自然段。

(1)出示小黑板:

“记住,气球能升起,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和形状,而是因为气球内充满了氢气。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不在他的外表,而是要看他的心中有没有自信。”

a.指名朗读。这话是谁的话?(卖气球的老人说的。)。

b.你知道卖气球的老人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吗?(他看出了这个小男孩的自卑。)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到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老人惊讶地看了看小孩”;联系到前文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追逐着这些色彩艳丽的气球”。)。

(2)分角色朗读老人的话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读出小男孩的“怯生生”“略带恳求”的语气、老人的“慈祥的目光”“温和”“惊讶”的语气。在朗读中再次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a.指名读,并点评:谁能胜过他?

b.个读,自由读,体会小孩自卑胆怯的心理。

c.分组朗读4、5自然段。

(3)再读老人的话。

a.找出老人说这段话的态度。(老人一边眯着眼睛看着气球上升,一边用手轻轻地摸了摸小孩的头。)。

b.老人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感悟出老人是在鼓励小男孩。)。

c.边读边悟:读老人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前一句,揭示了气球升起的原因是“气球内充满了氢气”而不在于它的颜色和形状。这里隐含着一个道理:外表是次要的。后面一句,老人推论出“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不在他的外表,而是要看他的心中有没有自信。”)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如果人是气球的话,那么升起来是成功,而自信就像氢气一样,是成功的关键。)。

板书:气球——人升起——成功氢气——自信。

d.指名读,齐读。

3.默读最后一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对比体会。

讨论:作者对老人的话为什么会“至今难忘”?(不仅因为老人的比喻生动、准确、深刻,更重要的是作者的经历证实了老人的话是正确的——从一个有残疾的自卑的小男孩成长为著名的心理学博士。)。

4.。谈谈你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

三、实践拓展。

小组合作: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演出。

在编演时,教师提示:剧中人物除了小男孩和老人外,还有一群活泼的无忧无虑的孩子们玩色彩艳丽的气球。他们要在小男孩面前炫耀,甚至还有对小男孩的轻视。在表演中,再次体会感悟理解课文。

四、作业设计。

1.采访你的家人、老师或有成就的人,请他们谈谈自信在人生经历中的作用,并以此为主题编出一份手抄报。

2.将你自己学习经历中印证自信与成功关系的事例,讲给家人或同学听。

3.阅读《尼克松败于不自信的故事》《小泽征尔胜于自信的故事》。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及反思篇七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1.高老师用和“我”约定的秘密,让“我”找到自信,并“照亮我快乐的童年”,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今天老师和大家再来学一个关于自信的故事。板书课题:自信。

2.齐读课题。

二、指导初读,感知课文。

1.读好一文章有什么要求?(正确、流利。)怎样才能读得正确、流利?(眼到、口到、心到。)哪些地方反复读?(难读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

2.学生按要求自读、教师巡视。

3.表扬读书认真的学生,出词卡投影,指定三个学生读,准备后齐读。特别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的读音。

a组:

肤色关键货车是否基础惊讶。

b组:

著名一窝蜂一件事兴高采烈。

色彩艳丽肤色拖惊讶。

4.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观察b组中带点的生字,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如与熟字比较,记字形:蜂——峰:“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

加一加:“月”加“夫”,肤色的“肤”。

5.指导写字。

a.让学生观察8个会写字的笔画、偏旁、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b.说说哪些是上下结构,哪些是左右结构,哪些是左中右结构。

c.小老师讲经验:各类字该怎么写。

d.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e.巩固检查,适当展示习字作业,点评进步学生。

三、检查朗读。

1.同桌互查,每人一小节轮读(快的两遍交换)。

2.指名6人分自然段朗读,随机正音,面向慢生(朗读稍吃力的学生)。

3.师点评。

4.解词体会。

(1)联系上下文多想想有助于理解词语意思,不信试试。

(2)不理解的词画下来,默读,用上法与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四、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在“采蜜本”上。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及反思篇八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的为难点。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及反思篇九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和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她一次吗?(生答)(课件出示)。

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生答)。

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看吧!(课件出示)。

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

(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4、6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2×3=6(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及反思篇十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若干,积累“安详”、“忽高忽低”、“犹豫”等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恰当的语速和语调。

3、从母亲耐心地陪伴、激励盲孩子打弹弓,最后终于打中的事中,体会到母亲执着、坚韧的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能在阅读中,体会“安详地”、“轻轻地”等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2、从母亲耐心地陪伴、激励盲孩子打弹弓,最后终于打中的事中,体会到母亲执着、坚韧的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恰当的语速和语调。

2、从母亲耐心地陪伴、激励盲孩子打弹弓,最后终于打中的事中,体会到母亲执着、坚韧的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的爱。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出一道题,你能说出几种答案?

2、学生自由交流。

补充板书:看不见的爱。

4、指名读课题,齐读。

5、已经预习过课文,谁来回答谁看不见?(盲童)。

二、读课文,说说文中介绍了盲童,还介绍了谁?

1、文中还介绍了母亲。

2、母亲让孩子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3、出示:让孩子用弹弓打玻璃瓶。

为了让自己和正常的孩子一样玩耍。

最后。

4、谁能用这几个部分把句子连起来,就是本文的内容。

(一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盲孩子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地玩耍——打弹弓,最后,孩子终于打中了目标。)。

三、细读课文,了解母亲。

1、师:读了一遍课文,你是否知道课题为什么叫“看不见的爱”?

2、孩子看不见母亲的爱,但是我们从字里行间按能感觉到。

3、默读课文,划出描写母亲的神态、动作的语句。

4、交流。

出示。

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

5、还有哪一句句子也讲母亲在递识字?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1)指导朗读:这里的“安详”和“轻轻”蕴涵着母亲对孩子的爱,因为孩子是“看不见”的,只有从母亲的“轻轻”的动作中感受到母亲的鼓励。

2)用“安详”造句。

3)面对一个盲童,作为母亲能够如此安详说明了什么?

4)母亲为什么慢了?文中哪里看出孩子累了(表示时间的词语)。

5)母亲不停地递出石子,同时还递出了什么?

希望、鼓励、安慰……。

6、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为什么顿了一下,轻轻说?

7、“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1)平静说明什么?

2)“关键是做了没有”什么意思?

不在乎孩子有没有打中,而是在乎孩子体会到努力就能成功,就能和其他孩子一样。

3)做:仅仅是打玻璃瓶吗?对这个盲童来说,还可能是什么事?

现在看到了这位母亲,你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爱?

口头回答()的爱。

四、再读课文,了解孩子。

1、师过渡:你是否还注意到了那个盲孩子?请你默读课文,圈画描写他的语句。

2、学生交流。

3、师板书:很认真很有规律。

4、指导朗读,体会母亲的爱对孩子的影响。

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在不停地打。

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再移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这一声碎裂声告诉孩子(),告诉母亲(),告诉我()。

5、母亲用自己与众不同的爱激发了孩子对生活()的爱。

四、课外拓展。

2、学生讨论,师辅导:注意观察细节。

交流。

板书设计:

看不见的爱。

盲孩子母亲。

很认真安详。

很有规律平静。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语。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情感目标:通过文中重点词句的品读,体会小姑娘纯真、一丝不苟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感受小姑娘认真负责的美好形象。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千千万万的小读者是编辑叔叔的良师益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切入。

1.出示“小读者”“编辑”这两个词语,读一读,说说什么是读者和编辑。

2.揭示课题。

3.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感知内容并识字。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新词检测。重点注意:“您”和“你”的区别;“及”和“级”的区别。

3.再次默读全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指导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随机板书以下内容:小姑娘、编辑、两个错别字。

5.课文中的小姑娘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品读体会小姑娘的可爱。

1.外貌的可爱。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写小姑娘外貌的词句。

学生交流朗读以下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可爱:扎着蝴蝶结,年纪不过_岁,扑闪着一双明亮的眼睛,脸蛋红扑扑的。

2.找出写小姑娘神情和语言的词句。

3.放声朗读这些词句,指名读,随机点拨说话人在话语中表达的感情。

4.学生默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5.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随机点拨。重点注意以下语句;。

(1)“你是编辑叔叔吗?”“我是来提意见的。”小姑娘从书包里掏出我们最近出版的一期杂志,一本正经地说,“这里有两个字错了。”

(2)“是的,我查过字典啦!”小姑娘抬头看了我一眼,像背书似的说,“11页„„谁叫‘包么’呀”小姑娘大概是看到我尴尬的脸色,她不再说下去了。从这段话中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为了这两个错别字下了工夫,不但查字典还要把错误的地方记熟,小姑娘活泼又善解人意等)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好这一段话。

(3)“嗯,”小姑娘十分认真地说,“你们编的杂志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老师说,朋友有了错误,要及时帮助她改正。”

从这一段话体会到些什么?(爱读书、真诚地帮助朋友)启发学生思考从哪里看出小姑娘是在及时帮助朋友改正错误?——为了两个错别字特意跑一趟,来回要走几千米的路。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真诚,一丝不苟)随机板书“来回几千米”。

6.读课文,再说说小姑娘给自己留下怎样的印象。

四、品读体会编辑的心情。

1.默读课文,找出写编辑叔叔的心情、神情变化的词语。

2.交流后出示以下词语:甜丝丝的、愣住了、诧异、将信将疑、尴尬、火辣辣、笑着问、久久难以平静。

3.读课文,抓住这些词语进行体会。

4.讨论:编辑叔叔为什么心里甜丝丝的?引导学生读好第1段。

后来编辑叔叔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在想些什么呢?

出示句子:“我想,作为少年读物的编辑,要时时刻刻想到千千万万的小读者,他们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啊!”从时时刻刻和千千万万体会到什么?“怎样的人才被称为良师益友呢?”为什么说千千万万的小读者是编辑的良师益友?(启发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谈:小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让编辑们办的杂志更完美;小读者的夸奖和感谢,让编辑的工作更快乐让编辑充满信心)。

五、完成作业。

1.分角色根据提示语朗读课文。

2.识记本课生字新词。

区别形近字:蜜、密;稿、搞;极、级;淘、掏。

3.书写生字。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语。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4课《快活的小河》。

板书课题齐读。

3、你能说一个“快活”意思相近的词语吗?

带着快乐的心情,用你们甜美的声音,读出小河的快活。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过渡:小河在奔向大海的旅途中,他都遇到了哪几个朋友,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去了解和体会小河的故事吧。

1、同桌合作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如果同桌读得好就请你鼓励一下他,如果他读错了请你帮他纠正,同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课件出示字词,学生多种形式认读,(说出一个“勇敢”的近义词,强调多音字“奔”,发现“摔‘蹦、撞”都是动词)。

3、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思考:小河在奔向大海的旅途中遇到了那几个好朋友?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大山、泉水、瀑布。

4、课文主要通过小河与大山、泉水、瀑布这三个朋友的对话来向我们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

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文中分别找到小河与大山、泉水、瀑布的三次对话,并用括号做上标记,用以区分。(强调:默读要求——眼动、心动、口不动)。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共同学习大山与小河的对话。

汇报:

小河为什么抱怨?

(1)理解“抱怨”指导朗读。师举例:妈妈不问缘由而冤枉你时,你会抱怨她对自己的不公平。还有什么情况下你会抱怨呢?当你心中不满而去责怪别人这就是抱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小河的话。

(2)说明“呜”是拟声词在这里用来模仿的是小河的哭声,可以带着哭腔来读。

(3)快活的小河刚遇到点困难就抱怨哭泣,你觉得此时他是一条怎样的小河?

(4)看到这条抱怨而哭泣的小河,大山又是怎么说的呢?

2、(课件出示大山的话)指名读大山说的话?

(1)边听边数大山共说了几句话?

(2)看看一、二句后各是什么标点?分别要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指导读疑问句结尾处是语调上扬,读感叹句结尾处是语调下降。指名练读、男女生读,齐读。

(3)师读第三句话:从这句话中你有认识了谁?

(4)找出描写泉水动作的词(跳、摔),能看出什么?

(5)泉水遇到的困难多吗?从哪个词中知道的?你认为“多少”究竟是几个?

(6)面对这无数的困难,泉水又是怎样对的呢?用文中的句话来说一说。

泉水面对困难,不叫苦,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板书:坚强。

(7)你们想不想看一看这坚强勇敢的泉水?

(8)大山想借泉水告诉小河什么呢?

大山想借对泉水的赞美来鼓励小河要向泉水那样坚强、勇敢。

板书:鼓励。

指导朗读:读出大山对小河的鼓励和大山对泉水的赞美。

3、分角色读大山与小河的对话。

(二)自主学习小河与泉水的对话。

1、请三名同学来读小河与泉水的对话,边听边思考。

2、学生汇报交流。

(1)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回答问题。指名读一读能体现瀑布优点的句子。(课件相机出示泉水的话)。

(2)哪些词语能看出瀑布更勇敢,更坚强?指导重读变色的字,突出瀑布的勇敢。

(3)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勇敢的瀑布呢?看图:这瀑布从高达百米的岩壁上飞流直下,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飘飞,这样的景观真是太壮观了!难怪诗人李白也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瀑布就这样忍受着撞击岩石的痛苦为我们呈现了这样壮美的景象!

(4)此时,你最想对瀑布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竖起大拇指大声的对瀑布说声:瀑布,你真勇敢)。

(5)指导朗读:读出对瀑布的赞美。

小河也被瀑布这勇敢的精神鼓舞,所感动,他还高兴的叫起来了,他想和勇敢的瀑布也成为朋友,一块儿向前流。

(6)那女生分角色读小河与瀑布的对话。

(7)师生配合读对话(请同学们把我当成勇敢的瀑布,把小河说的话高兴的对我叫出来吧。)。

小结:我真为小河能结识这么坚强勇敢的朋友而感到骄傲,更为小河的逐渐成熟而感到欣喜!

(三)体会合作的快乐。

四、拓展升华。

1、此时三个好朋友已经拥有了同一个理想,那就是?

2、大家看文章的结尾处是什么标点符号?它代表什么意思呢?

4、小结:

我们相信不管发生什么,小河都会用他学到的勇敢和坚强去面对一切,三个小伙伴一定会团结合作,互相鼓励,共同流进大海,实现他们共同的理想的!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你们现在还小,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老师希望你们今后在困难面前能像小河和他的朋友们那样,互相鼓励,团结合作,做勇敢、乐观的好孩子。也真诚的祝愿你们能早日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及反思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体会“安详”、“微笑着”等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恰当的语速语调。

3.从母亲耐心地陪伴、激励盲孩子打弹弓,最后终于打中目标的事中,体会到母亲执着、坚韧的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整体入手,初步感知:

1、导入新课。

在你的家人中,你觉得谁对你,他是怎样对你的,举个例子说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文中的妈妈是怎样的爱她的孩子的。

板书课题:看不见的爱学生齐读。

3、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这对母子之间的一件什么事。我们可以说这位母亲对盲孩子的爱是(不同寻常)的。

二、重点研读,深入感悟:

1、,找出表现这份不同寻常的爱的语句,把它划下来,再读一读。

(1)交流。

出示:对话部分4-13节。

指名读句理解,谈感受。(每谈一句,读好一句。)。

随机板书:和别的孩子一样。

关键是做了没有。

健康、快乐地成长。

2、指导朗读对话部分。

3、除了对话部分,我们还找到了两处重点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句子。

(1)出示:那位妇女-----微笑着。

他母亲-------慢了下来。

齐读这两句话。

(其中蕴含着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因为孩子看不见,只有从母亲轻柔的动作和态度中感受到爱与鼓励。随机板书:母亲希望她的孩子能够在她的鼓励下和别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3)再读这两句话再次感受这位母亲不同寻常的爱。

4、男孩感受到这份母爱了吗?你是通过那些句子知道的?画出来读一读。(描写盲孩子练习打弹弓的语句)。

读了以后你觉得男孩练习时的表现怎样?(不向困难屈服)。

(1)出示: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学生齐读。

就在这一刹那,男孩、母亲、作者分别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根据提示,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话。(交流、评议)。

三、小结。

四、作业:给最关爱你人写一封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及反思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认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会在默读中思考,在朗读中理解小男孩买黑色气球的心理活动,理解卖气球老人的那段话的含义。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到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自信。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在默读中思考。

教学难点:

从老人与孩子的对话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领会老人那番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1、出示气球的图片,提问:你最喜欢哪个气球?

2、有这样一个小男孩,面对五颜六色的气球,他却选择了一个黑色的。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小男孩,走进小故事——《自信》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

2、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正音。

3、检查识字情况。

出示本课生词:基恩博士、一件事、肤色、货车、惊讶、能否、自信。

随机读生词,开火车、小老师带读。

4、“自信”是什么意思?

你觉得故事中的小男孩自信吗?不自信也就是——自卑。

三、精读课文,感受男孩的自卑。

1、默读课文,你从哪里感受到小男孩自卑?

默读提示:

默读课文第2、3、4自然段,想一想:

从哪而看出小男孩不自信?用——画出来。

2、交流:

a、公园的角落里有一个肤色很黑的小男孩。他羡慕地看着这几个小男孩嬉戏,但不敢过去和他们一起玩儿,显得十分自卑。

b、那几个小孩儿的身影消失后,小男孩儿才拖着残疾的腿,一拐一拐地走到老人的货车旁,怯生生地用略带恳求的语气问道:“你可以卖给我一个气球吗?”

c、小男孩鼓起勇气回答:“我要一个黑色的。”

结合汇报进行朗读,读出男孩的自卑。

3、再读课文,男孩为什么会这么自卑?

交流:肤色很黑的、拖着残疾的腿,

4、补充美国种族歧视的资料,感悟自卑的缘由。

5、师:怪不得男孩会如此自卑,——生读“那几个小孩儿的身影消失后,小男孩儿才拖着残疾的腿,一拐一拐地走到老人的货车旁”

师:怪不得他走到老人身旁却——生读:“怯生生地用略带恳求的语气问道:“你可以卖给我一个气球吗?”

四、感悟老人的话。

1、黑色的气球升空了,这时候老人意味深长的对他说了一番话。读读剩下的段落,老人说了些什么?自由读5、6段。

2、交流。

出示老人的话。你读懂了些什么?

(前一句,揭示了气球升起的本质原因是“气球内充满了氢气”而不在于它的颜色和形状。这里隐含着一个道理:外表是形式是非本质的,是次要的。后面一句,老人推论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关键是他的心中有没有自信。”)。

3、你觉得老人说的对吗?

五、拓展。

1、你知道因为自信而取得成功的例子吗?交流。教师出示:(小泽征儿、尼克松的例子)。

2、读了课文你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及反思篇十五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及反思篇十六

一、欣赏图片,激发情趣。

1.同学们请欣赏一组图片。

3.在我们的家乡、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景色优美的地方。(引导学生说出我们的身边景色优美的地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

二、回顾课文,轻松导入。

1.我们在第六单元的学习中,欣赏了雄奇秀丽的天门山和杭州西湖,参观了富饶的西沙群岛,游览了美丽的小兴安岭,领略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学到了很多写作方法,谁来说一说。

2.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1)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如《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按照海面——海底——海岛地点转移的顺序进行描写,《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描写,《海滨小城》一文中,作者按观察顺序,由远及近地按空间转移的顺序进行描写。按一定顺序描写,可以使文章脉络更加清晰。

(2)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

(3)先总写后分写。

(4)文中用了许多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使文章更具体更生动。

3.今天习作课,我们就用我们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作文,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

(课件出示1)这儿真美(板书:这儿真美)。

三、展示片段,交流方法。

1.(课件出示3)。

夏天,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浓雾里。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2.对比阅读,互相交流: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1)第一种写法不好,虽然抓住了夏天的树木、雾、太阳、野花等景物来描写,但对景物的特点描写不清楚,不具体,不吸引人。

(2)第二种写法好,这一段把景物的特点写得非常清楚,非常具体,写出了小兴安岭夏天的迷人,非常吸引人。

3.师生小结:通过比较,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个地方的景物写清楚,写具体?(只有认真观察,展开想象,用自己积累的好词来描写,才能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

四、口头交流,做好铺垫。

谈话过渡:知道怎样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大家了吧?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怎样把你身边的美景有条理的,抓住重点,抓住特点地介绍给大家。

1.先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2.在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在评议中总结:从学生叙述中总结写景文章的一些顺序;写景文章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如何突出重点;哪些是有心而发的感受。

预设:(板书: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总分总、游玩的顺序、方位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重点:在诸多景物中最有特色的;情感:真实的感受。)。

五、抓住特点,学生习作。

1.突出景物特点、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2.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品读欣赏,修改习作。

2.读给同学听过,按照同学提出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及反思篇十七

1.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会在默读中思考,在朗读中理解小男孩买黑色气球的心理活动,理解卖气球老人那段话的含义。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到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自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及反思篇十八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11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关爱他人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

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培养学生有爱心、同情心、善良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让学生体会是“爱心”使水罐发生了一次次神奇的变化,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懂得爱心对别人、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只有爱,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教学流程:

一、激情引趣,创设“神奇”的氛围。

1.导入:同学们,每到夜晚,巨大的天幕上挂满了星星。看着这些星星,你有怎样的感受?(多媒体显示:在深蓝色的天幕上,星星闪闪发光的画面。)。

2.揭题:这七颗星星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在这个星座的后面有一个神奇、动人的故事,你们知道吗?(多媒体显示:画面由满天的星星逐渐定格在七颗星星上,七颗星星逐渐放大,演变成七颗钻石。)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启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解开七颗钻石之谜。

二、初读感知,感受神奇的故事。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不回读。

2.同桌同学互相检查生字的字音是否读准了,并进行评价。

3.教师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齐读。

焦渴水罐劳累竟然匆忙哀求舔净反正递给忍不住凑上咽下唾沫涌出。

4.引导学生通过组词辨析“渴”和“喝”、“竟”和“竞”、“匆”和“勿”。

5.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课文中有三个句子,不但包含了生字词,还有几个难读的词语,先读一遍句子,再读一读加下划线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1)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2)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3)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师: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读完以后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和同学交流交流。

(通过自由读、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课文。)。

(在交流读书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两个层次的整体把握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线索有了总体认识,为后面的精读课文打好基础。)。

三、精读感悟,体会“神奇”的真谛。

1.指导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引发这个故事的原因。安排两个教学环节。

(1)在这一段中,你对哪几个词语印象最深?为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大旱灾、干涸、干枯、焦渴而死。(使学生知道水无论是对于人还是植物、动物都是极其重要的,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意味着死亡。)。

(2)谁能用一段完整的话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把当时的情境生动、形象地描述一下。(多媒体显示:在布满裂纹的土地上,草木丛林破败干枯,几只乌鸦在枯枝上号叫,不远处动物的尸骨若隐若现……)通过情境创设和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让学生深切体会当时人、动物和植物对水的渴望,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并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地与文本对话。)。

水罐一共发生了四次变化。

第一次变化:小姑娘醒来的时候,罐子里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第二次变化:小姑娘倒了一点水给小狗舔,木头水罐变成了银水罐。

第三次变化:小姑娘把水罐交给母亲,而生病的母亲认为自己反正要死了,又把水罐还给小姑娘,银水罐变成了金水罐。

第四次变化: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交给了讨水的过路人,金水罐中跳出了七颗钻石,接着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教师相机板书:空水罐——装满水——变成银水罐——变成金水罐——跳出七颗钻石)。

3.紧扣重点词句,体会课文主旨。安排两个教学环节。

(1)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心情怎样?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在极度干渴与疲乏的时候,看到水的心情:惊奇、喜悦,想不顾一切地喝一口水,想马上把水送给自己生病的母亲……谁能通过自己的读,把小姑娘的这种心情表达出来。(指名读、齐读第2自然段)。

(2)水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通过想像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喝的艰辛以及发现水罐中装满水后的喜悦,抓住“哪儿也找不到水”、“竟”、“喜出望外”、“赶紧”等关键词语,体会小姑娘虽然自己又渴又累,但一心想着生病的母亲,舍不得喝一口水的心理,感受小姑娘的孝心。)。

小结:正是这种孝心感动了上苍,所以她的罐子里装满了水。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母亲的关爱、孝敬之情有感情地读一读第3自然段。

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配乐复述课文,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情感升华,回归全文。

1.师: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这篇童话故事,生动、离奇、动人,读完故事,你认为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通过评价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件显示开课时的画面)师:在这次大旱灾中,水就意味着生命。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她不顾自己难耐的干渴,一次又一次地把水留给别人,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啊!

小组讨论:课文为什么要以“七颗钻石”为题,为什么要写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七颗星星?在讨论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回归全文,揣摩文章的寓意:七颗钻石象征小姑娘美好、纯洁的心灵。七颗钻石升上天空变成星星,象征着这种爱是永恒的,这种爱会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通过讨论、朗读,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想像,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及反思篇十九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及反思篇二十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教学难点:

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古诗。

诵读欣赏(一)蝉。

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

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

(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