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冀教版(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2:09:19 页码:12
2023年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冀教版(大全8篇)
2023-11-11 22:09:19    小编:ZTFB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制定好的计划能够提高效率,避免拖延和混乱。一个完善的计划应考虑到可能的备选方案和应急预案。计划的实施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我们可以借助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更好地完成计划的目标。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冀教版篇一

1.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导线的周围会产生磁性。

2.18,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发现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发生了偏转。

3.如果电路短路,则电流很强,会很快把电池的电能用完,所以要尽快断开。

4.做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时,线圈立着放,指南针尽量靠近线圈的中心,指南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二、电磁铁。

1.像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2.电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池的接法和线圈缠绕方向有关,当电池正负极接法改变时,它的磁极也会改变;当电磁铁的线圈缠绕方向改变时,它的磁极也会改变。

3.电磁铁与磁铁的相同点:都有磁性,都有南北极。

电磁铁与磁铁的不同点:(1)磁铁是磁性的石头,电磁铁是线圈和铁芯组成。(2)电磁铁只有通电才有磁性。(3)磁铁的南北极不会改变,而电磁铁的南北极可以改变。

五、神奇的小电动机1.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小电动机在转动的过程中,电刷依次接触换向器的三个金属环,通过转子线圈的电流方向就会自动改变。

2.小电动机包括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外壳内有一对永久磁铁,转子上有铁芯、线圈、换向器,后盖上有电刷。

3.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虽然大小悬殊、构造各异,但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六、电能和能量。

2.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

3.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七、电能从哪里来。

1.各种各样的电池:干电池(普通电池和钮扣电池)——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太阳能电池——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不能储存电能,只能即时使用;蓄电池——放电时把化学能变成电能,充电时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用化学能的形式把电能储存起来)。

2.当电动机被用来发电时,就应该叫发电机。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冀教版篇二

经过三年半的科学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对大自然,特别是对身边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喜欢问个为什么,喜欢提问题,爱提问题,这将驱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但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这门学科不是很重视,而且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依赖性强,不愿动手,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冀教版篇三

本册教材共有6个单元,分别是:《我长大了》、《遗传与变异》、《进化》、《共同的家园》、《神奇的能量》、《拓展与应用》。在各个单元学习中均有过程与技能训练。本册内容是科学课的深入,既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系统和平衡,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拓展与应用,从探究水平看,以指导性探究为主,逐步向自主性探究过渡。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关生长发育和良好生活习惯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它是在学生们已经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植物的一生”、“养蚕”),知道人类是如何繁衍后代(“我是怎样出生的”)的基础上引领孩子们对自身——从出生到现在以至将来的生长变化进行深入探究的一个单元。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人体一生的变化,学习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生长发育,并针对六年级学生正面临的青春期发育,给予针对性指导,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而又顺利地渡过青春发育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内容要求来建构的,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生物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的重要单元。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生物的遗传现象;第二部分,生物的变异现象;第三部分,了解人类对遗传、变异现象的探索。

第三单元《进化》是根据《课程标准》生命世界中关于生物进化的内容要求来建构的,这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生物的繁殖、遗传与变异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生物进化的重要单元。本单元重点就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告诉我们什么)、生物进化的原因(适者生存)以及生物进化的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且对恐龙消失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推理和解释。同时,在带领学生探索生命如何进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环境对生物的作用,进而形成自然选择这一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进一步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为后面继续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依据《标准》中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部分内容来进行建构的。这一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从寻找生物的家园入手,去认识生物的栖息地,动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在形态和习性上的特征,同一栖息地上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生物和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物要适应环境,同时又作用于环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态系统,只有生态平衡,生物和环境才能共生共长。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

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是依据《标准》中关于“能量的转换”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是小学阶段学习物质世界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能量;第二部分,说明能量可以进行转换;第三部分,介绍能源。第四部分,倡导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教育学生节约能源。

(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各种成长数据。

2、能够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生长过程中的各种数据。

3、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生长过程中现象作出解释。

4、能够提出有关进化的问题,并设法找到答案。

5、运用多种方法查阅信息源,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

6、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化石的成因。

7、制作化石模型。

8、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9、观察校园或者自己居住环境中的小动物以及它们的栖息地。

10、收集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及其相关资料。

11、收集各种食物链的资料。

12、会做叶子制氧、茎输送水份,根吸水的实验。

13、能够进行生物食物链的模拟活动。

14、能够做一个简单的生态瓶。

15、能够制作火箭用其发射器等能量臵换玩具等装臵。

16、能够用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有关能量的知识。17、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对能量的研究过程的结果。

18、能够用可待续发展的眼光看待能源问题。

19、对提出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

20、能够就问题提出方案。

21、能够依据方案收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22、能分析和调整自己所设计的产品,说明调整的意义。23、能够表达、交流、评价自己或小组的研究结果。

(二)、科学知识:

1、知道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

2、知道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3、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的特点。

4、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

5、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6、知道生物是不断进行的。

7、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8、认识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

9、知道化石的成因。

10、对有关恐龙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11、知道达尔文经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12、了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现象。

13、了解辽西古生物学新发现。

14、意识到生物依赖环境生存,理解环境为生物生存提供必要的条件。

15、了解生物栖息地的组成。

16、了解食物链的组成。

17、知道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18、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19、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0、知道有些能源可再生的,有些能源是不可再生的。21、知道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

22、知道怎样节约能源。

23、认识几种新能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证据。

2、愿意合作交流。

3、珍爱生命。

4、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5、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能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6、愿意为遗传和变异这个科学事业做更大的贡献。

7、关注与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8、体会到生命进化的艰难与辉煌,进一步加深珍爱生命的情感。

9、体验到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像建立假设和解释的重性。

10、感悟到人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11、呵护生物的家园,能自觉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

12、能意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

13、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14、关注与能源有关的社会问题。

15、意识到能源危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6、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参与生活,愿意进行新的尝试。

17、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

1、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2、加强学生动手、动脑,做好探究实验。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冀教版篇四

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系统和平衡,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拓展与应用,从探究水平看,以指导性探究为主,逐步向自主性探究过渡。本册共由六个单元组成:《我长大了》、《遗传与变异》、《进化》、《共同的家园》、《神奇的能量》、《拓展与应用》。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关生长发育和良好生活习惯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它是在学生们已经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植物的一生”、“养蚕”),知道人类是如何繁衍后代(“我是怎样出生的”)的基础上引领孩子们对自身——从出生到现在以至将来的生长变化进行深入探究的一个单元。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人体一生的变化,学习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生长发育,并针对六年级学生正面临的青春期发育,给予针对性指导,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而又顺利地渡过青春发育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内容要求来建构的,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生物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的重要单元。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生物的遗传现象;第二部分,生物的变异现现象;第三部分,了解人类对遗传、变异现象的探索。

第三单元《进化》是根据《课程标准》生命世界中关于生物进化的内容要求来建构的,这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生物的繁殖、遗传与变异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生物进化的重要单元。本单元重点就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告诉我们什么)、生物进化的原因(适者生存)以及生物进化的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且对恐龙消失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推理和解释。同时,在带领学生探索生命如何进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环境对生物的作用,进而形成自然选择这一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进一步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为后面继续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依据《标准》中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部分内容来进行建构的。这一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从寻找生物的家园入手,去认识生物的栖息地,动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在形态和习性上的特征,同一栖息地上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生物和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物要适应环境,同时又作用于环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态系统,只有生态平衡,生物和环境才能共生共长。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

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是依据《标准》中关于“能量的转换”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是小学阶段学习物质世界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能量;第二部分,说明能量可以进行转换;第三部分,介绍能源。第四部分,倡导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教育学生节约能源。

第六单元《拓展与应用》主要是依据《标准》中关于“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的要求来建构的。本单元的关键词:拓展、应用。拓展表现在解释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释现象,拓展所学。应用是拓展的操作形式,是将原理予以实际运用的过程。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冀教版篇五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央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味精等。

8、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制成显微镜,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具有(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遗传、变异、储存、繁殖等)功能。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第一次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微生物对人类既有益处,又有害处。它对人类的益处主要表现在:

(1)利用微生物帮助我们生产食物或提供食物,如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

(2)帮助我们生产、制造药品,如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

(3)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冀教版篇六

1、用好显微镜工具。对于微观世界的观察我们必须借助于显微镜这个工具,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显微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利用显微镜观察到神秘的微观世界,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2、鼓励学生收集资料。本册教材许多内容都是我们学生平时接触不到的,如显微镜下的世界、地球的知识、遗传与变异等。如何学好这部分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能收集有关的资料,课堂上才能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产生探究的兴趣,不然只听教师一个人讲解就会索然无味了。

3、注意探究的深度。本册教材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没有什么感性认识,有的甚至一点前概念都没有,因此我们在学习时不能学得太“深”,让学生感到太深奥,不知所云。

4、充分用好多媒体工具。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工具,具有许多优势,对于学生学习一些没有感性认识的知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本册教材有许多内容都是学生平时没有看过或者无法通过感观来认识的,这时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还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

5、注重探究技能训练。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不是科学知识的掌握,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时刻对学生进行科学技能的训练。本册教材的重点是假设与实验,这就要求学生在遇到问题之后先鼓励他们运用自己已有知识来进行假设,然后再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当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结果与自己的假设一致他会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即使假设与实验结果不同,这也会更加激发他探究的欲望。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冀教版篇七

纵观本册教材,有六个单元,共20课,应该说是科学课八册教材中内容比较多的了,再与以往第十二册自然相比,课时数也比较多。而再看这个学期是一个短学期,其中还包括五一长假以及学生的期中测试,而本册教材教学总课时则需要29~33课时,也就是说每一节科学课都得实打实地最大效率地提高教学效果。时间之短,密度之大,要求科学老师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每一分钟的价值。要求科学教师课前认真备课,认真和学生一起组织教学材料,精心地组织课堂上的每一个活动,活动要求少而精,任务要求小而实。少做或不做那些大而空的,泛泛而谈的活动。

2、科学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需知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自己得有一桶水。新课程虽不必要求教师面面俱到,虽不必要求教师要有“一桶水”的量,但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内涵对于教育学生来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科学课上尤其如此。对于本册教材中的《遗传与变异》、《进化》以及《神奇的能量》中的一些知识点,由于在老的人教版教材中涉及的不多或者说有的根本就没有涉及,所以我们的科学老师要加强这方面的阅读学习,不能依靠自己的老底子,须知不断学习的教师才会跟上形势的发展,科学教师绝不能在科学课堂上犯科学性的错误。我们可以一知不解,但不能将一知半解的东西教给学生。

3、相信学生,树立大活动观。

在科学课程刚刚起步时,出于对科学的理解,学生不会做,往往由老师带着领着,于是我们称这一阶断为引导性探究。现在四年的科学课程学完了,如果我们还这样不放心,还是想手把手的搀着学生,这样显然不符合学生发展的步伐了。本册教材主要的是以教师的指导性探究为主,适当地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这就要求科学教师树立一个大活动观。要求给学生大段的科学探究时间,要求提供给学生必要时的帮助,至于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要相信孩子们自己有能力去解决,要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本册“拓展与应用”的一个训练侧重点。

4、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对学生四年来的科学学习作一个评价。

本学年江都市所有的科学课程都到了六年级,也就是江都市所有的小学生都进行了四年的科学课程的学习。至于他们的学习效果到底如何,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会不会进行科学的思维,会不会把科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运用到他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去,有必要对学生四年来的科学素养作一个检测,一方面检验我们四年来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也为我们下面的教学积累一个数据资料及从中进行反思的.依据。所以要做好评价工作,要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要做到自主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要做到知识评价与技能评价相结合,要做到定量评价到定性评价相结合,要做到片面评价与全面评价相结合。为学生四年来的学习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江都市的四年科学课程的改革作一个阶段性的汇报。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冀教版篇八

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能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进行推理和判断,能将推理判断的思维过程转化成语言并能有条理地叙述。能够及时修订、完善自己的假设和计划,比较熟练地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并能用于实践,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拟实验、设计并制作简单的科学模型和科技作品。

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c、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月球表面、能量的表现形式与转化的有关知识。

2、教材内容概述和学习方法。

本册教材以“生存和环境”为主题,以训练学生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2个单元、7课书;“物质世界”有1个单元、5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

“生物与环境”——此单元包括“一棵顽强的小树”、“从‘南橘北枳’说起”、“走进池塘”、“假如大树都倒下”4课书,主要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生物的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实验、观察、调查、阅读科技史等。

“营养与健康”——此单元包括“食物中的营养”、“消化与吸收”、“饮食与健康”3课书,围绕人的生存逐层递进地展开研究,主要的学习方法是问题驱动、实验、调查、测量等。

“地表变化的奥秘”——此单元包括“地表在变化”、“地震”、“火山”、“岩石也变化”、“走近矿产”以及“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6课书,重点介绍了引起地表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教材提供的事实或数据进行判断和推理。如:推测喜马拉雅山曾经发生的变化,推想喷发过后的火山山体外形,推测煤的形成等。

“能量”——此单元按照“总—分—总”的结构编排了“能量家族”、“热能变、变、变”、“电表转呀转”、“太阳能的利用”、“打开能源宝库”5课书,通过观察、实验、阅读科技史、调查、制作、设计等方法,指导学生认识能量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和能量的相互转化。

“月球”——此单元包括“探索月球的秘密”和“月有阴晴圆缺”2课书,旨在通过观察、猜想、阅读科技史、模拟实验等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月球的奥秘,了解关于月球的更多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怎样做判断”——此单元是先通过案例及本期回忆整理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出进行推理判断的方法,然后引领学生将总结的方法理论进行又一次的运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