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陶行知教育故事简介(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7:10:05 页码:10
陶行知教育故事简介(优秀9篇)
2023-11-19 17:10:05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改进和提高。善于提炼关键信息,是写好总结的关键。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优秀作品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对我们的写作有所启发。

陶行知教育故事简介篇一

一天午后,一群小小孩子在田间的小路上奔跑,追逐着一只蜻蜓。蜻蜓闪着绿莹莹的大眼睛,颤动着翅膀,惊慌地上下乱飞。也许是被追赶得昏了头,突然,猛地撞在树干上摔了下来。翠贞扑上去捉住了它,几个孩子抢着要,叫着嚷着,闹成一团。

陶行知恰好从村里走出来,孩子们看见了他,齐声欢叫:“陶先生!陶先生!”陶先生停下脚步,见他们的捉蜻蜓玩,便慈爱地抚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虫子。”“吃露水”。另一个男孩说。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蜻蜓吃虫子,苍蝇、蚊子、水里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翠贞点点头。陶行知从她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阳光下,蜻蜓的圆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陶先生又问:“蜻蜓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尾巴是指方向的。”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接着他将蜻蜓的头部对着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有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一个小男孩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抚了一下蜻蜓的尾巴。陶行知将蜻蜓举在眼前,用商量的口吻说:“蜻蜓是吃害虫的,它是人类的朋友,放了它,让它为我们去消灭害虫,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翠贞看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蜻蜓忽地坠落下来,在地上挣扎了几下,又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陶先生说:“孩子们,我们观察生物,切不可将它捉来弄死。一只蜻蜓一年可以为人类消灭成千上万只蚊子。你们看,它在大自然中飞来飞去,多么自在,多么活泼!”

蜻蜓在空中飞了几圈,很快飞到流水潺潺的河面上,俯冲上升,盘旋翻飞。孩子们注视着它,欢呼着:“嗬,在跳舞呢,看!”

陶行知便由此想到许多学校的生物课,都是将活生生的东西弄死,做成标本,他多次指出:“生物课不要变成死物课,‘生物陈列所’不要变成‘僵尸陈列所’,更不要在无意中培养孩子们残忍的天性。”他主张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去。要认识青蛙,可以到河边去观察,要认识小鸟,可以到树林里去。这样,才能观察到真正的生物,孩子们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陶行知教育故事简介篇二

陶行知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你想知道陶行知教育故事有哪些吗吗?接下来就一起分享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故事吧!

对自己的孩子,陶行知同样严格要求。他的二儿子晓光没有正规学历。1940年夏,晓光经人介绍去成都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工作。厂方要看他的学历资格,他拿不出,就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请他寄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书来。证明刚刚寄到,陶行知的急电也到了,严厉阻止用这张证明,并要晓光立即将证明寄回。接着,又是一封快信,信中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丝毫的妥协。你若记住这七个字,终生受用无穷。‛以后,‚追求真理做真人‛七个字,便成了晓光的。

座右铭。

陶行知先生办的育才学校,招收了许多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以慈母般的胸怀,热情的关心爱护着孩子们。与此同时,对于革命的后代,他也是义不容辞地收留下来,加以保护并给以精心的培育。

有一位越南革命者的女儿,名叫慕罗,圆圆的脸盘,一双机灵的眼睛,一副天生清亮的嗓子。陶先生把她分到音乐组,对她说:‚你就学音乐吧!‛慕罗在音乐组接受革命思想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当她的祖国吹响了解放斗争的号角时,她对陶校长说:‚祖国需要我回去战斗!‛陶先生说:‚你回去吧,用你的声音,为祖国的解放歌唱。你到育才学校,为的就是这一天!‛朝鲜革命者的几个孩子,因父母抗击日本侵略者,战斗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也被长辈送到了育才学校。陶校长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学社会科学吧,这是你们祖国最需要的。

‛1943年,失踪的著名新闻记者萨空了,突然在北碚出现,他被剃光了头,在犯人的行列里,被人押解着做苦役。原来萨空了先生从广西被秘密押解到重庆集中营来了。陶行知闻讯心急如焚,连忙告诉沈钧儒,通过救国会,向国民政府交涉,这样,起码可以使特务机关不敢轻易动手秘密杀人。

救国会的朋友通过多方面的关系,打听到萨先生被关押在五云山顶戒备森严的‚教导团‛里,而且13岁的小女儿苦荼也住在集中营。陶行知先生非常痛心,正在成长的幼苗,怎么可以失去人间最宝贵的自由呢?他托人萨空了捎话:‚把孩子交给我吧!‛经过一番周折,陶先生终于把小苦荼接到了育才学校,见她头上长满了虱子,身上长满了疥疮,不由难过得掉下了眼泪。陶先生急忙叫校医帮她治疗,还为她洗了个澡,换了一身干干净净的衣服。从小苦荼的诉说中,陶先生知道她还有个姐姐苦茶也失散了,便设法打听苦茶的下落。

不久,萨空了也多方托人终于找回了失散的大女儿苦茶,也把她送进了育才学校。陶先生让苦荼学习她最喜欢的音乐,让姐姐苦茶进社会组学习。还有一个孩子李远芃,是革命烈士李硕勋的儿子,周恩来邓颖超等考虑到既要保护烈士遗孤的安全,又要教育培养他们成人,能承担如此重任的,只有陶先生办的育才学校。所以,毅然决定把12岁的远芃送到育才交给陶行知先生。陶先生找李远芃谈了话,了解一些情况,就启发他专攻社会科学,以继承父亲的遗志。

李远芃分到社会组后,很快对社会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和班级的同学谈论形势,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育才期间,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来接李远芃去和母亲赵君陶团聚。赵君陶是当时战时儿童保育院院长,为了抢救成百上千的战灾儿童,工作非常繁忙,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儿子一起。李远芃虽然很想念妈妈,但为了不影响妈妈的工作,他很懂事地安心在育才学校学习,接受教育。直到党做出安排,他才告别陶校长,离开育才到了延安。

河南。‛戴自俺还是不大愿意,他低头想了一下说:‚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干有胆怯,我干不了,还是请张先生还我一段时间为好。‛陶行知笑了:‚原来你是想着大树底下好遮荫呀!‛‚正是。我想先跟张先生学几年,再自己单独去闯。现在我可不敢一个人去干,一定干不好。‛陶行知先生沉默了一会,忽然指着窗外说:‚你看,那边有两棵树。‛顺着陶先生的手,戴自俺看见了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株高大楝树,挺拔坚实,在晚霞中尤显得英气勃勃。

在大树的下边有一株小树,被笼罩在楝树的浓荫之中,显得苍白瘦弱,一副可怜的样子。小戴不明白陶先生的意思,用疑惑的目光望着这两株截然不同的树。陶先生说:‚这棵小树躲在大树底下,阳光、水分、雨露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大树底下,小树是生长不好的。同样一棵树,小树没有一块自由生长的土地,就显得多么苍白无力!‛他停了一下,深情地望着自己的学生说:‚把这棵小树从大树的荫影下移出来,换一个地方栽,它也会长成参天大树!‛戴自俺听了若有所悟,他明白了陶先生的良苦用心,是为了让他能独当一面地去接受锻炼,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但是,他自己还是觉得没有十分把握。

于是他又有些犹豫地问陶先生:‚这样重的担子,您看,我能行吗?‛陶先生拍拍戴自俺的肩膀,进一步鼓励他说:‚我看可以。你忘了吗?天赋两个宝,双手与大脑。宁做农与工,联合辟荒岛。晓庄同志应该有这种开疆拓土的精神!‛陶先生越说越兴奋:‚去吧,你大胆地去吧!我们的同志,只要有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晓庄。晓庄的种子一定会撒遍全社会!‛离开上海那一天,戴自俺去向陶先生告别,想再听听老夫子的‚临别赠言。‛陶先生笑笑说:‚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这里有一首新写的诗《水铭》,送给你参考吧。

‛戴自俺将诗接过来看:杯方水方,杯圆水圆。可以穿石,可以灌田。分出氢焰,化铁之坚。会合众川,白浪滔天。居高临下,马力万千。流血流汗,开新纪元。带着这首寓意深刻的诗,带着陶师的殷切期望,戴自俺离开上海,奔赴河南百泉,走上了乡村教育的道路。

陶行知教育故事简介篇三

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曾经也拜读过。这回,看完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对我来说,好像又上了一堂课。从学校毕业之后,我就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先生”,年轻总是经验不足的,所以在踏上工作岗位的这些日子以来,我依然虚心求教于年长者。对于教学生,我还是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学习这些文章,无形中也给了我鼓励。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而我从中学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写出的。我想,每个看过这本书的老师,也跟我有一样的体会。但是现在,我主要想对陶行知先生关于“师范生”的一些文章,发表一点自己的想法。

是的,师范学院的学生,就是要学会改变,在学校里面一直学习的,就是怎样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个“先生”。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学习的,都是教学的方法,都是怎样教别人学习的方法。但是,作为一个老师来说,我们应该先去研究一些学习的方法,先研究一下,怎样才能变成一个好的学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变孙悟空》就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文章中,陶行知先生指出,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它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之中就是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学生的思维方法与成人差别较打,要做好一个教师,就应该多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样才能让你的教学与教育更容易得学生接受。

做一个好学生,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在老师的心目中,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好学生。记得有一句话就是这样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的,我们要根据他的目的,他的性格,来研究对他应该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我们学校的很多老师,对于这点都把握得很好,值得我去学习,他们对于每一个学生都很细心,去研究他们的思想,不仅做他们的师长,更重要的是去做他们的朋友。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对学生爱护有加,他们的这些精神,都值得我好好学习。

一体,把每一个同学都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记得有次教学研讨,陈老师与大家一起分享经验,如何才能和学生打成一遍:多与学生聊天谈心,不要一看到学生就说学习说纪律,多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聊起,多点沟通,当学生认同你了,那么你对他再进行教育时,就更容易接受,而不会与你搞对抗。他正是一个知道如何“变成孩子”的老师。

看完这些文章后,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就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徘徊,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次思想的升华,他的思想,在我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将会是一份永远无法用尽的财富。

陶行知教育故事简介篇四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园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现谈谈自己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幼儿的实际需要,适合幼儿实际发展的,是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否定一切资源。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幼儿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

围绕一次区域活动的开展情况,我进行了观察和引导活动,把关注幼儿的结果转移到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来,让幼儿真正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方法,获得经验。在动手区'制作动物指偶'的活动中,我先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索制作的方法,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绘画。同时我注意观察幼儿的各自表现,发现孩子对'困难'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景:有的马上请老师求助,有的表现不耐烦,也有的在失败、尝试中反复继续着……我想这不只是一次操作活动,从活动中,我们更看到了孩子处理问题的情绪和方法,因此围绕这次制作活动,我组织了谈话活动'遇到困难了,怎么办?'通过谈话,让幼儿不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更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学习经验。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教育故事简介篇五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书中谈到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一)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同甘共(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子学习(六)肃清形式、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我琢磨了这几点,按我的理解觉得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内容:

一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二是师生都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成长,教师要虚心向周围的人、乃至学生学习,以此来完善自己。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我们也必须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长,这样才会完善自己,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教师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他的职责是培养教育下一代,但是其本身的知识结构、文化底蕴也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学习,放眼看世界,才会意识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因而潜心学习,提高素养。另一方面,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时代前沿的鲜活的群体。教师如能走近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讯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

让我们以人为本、做民主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培养高尚的人格修养,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关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什么“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除此以外,我对其就浑浑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读到此,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但足以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于是在闲暇空余之时,我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现把所读、所想、所悟零碎记录下来。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2、立在。

3、“行是知之始”

一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早认识到农民教育问题重要性的人,是最早广泛提倡妇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办乡村幼儿园的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

每次读到陶行知的话时,我总会感叹,他怎么那么先知先觉?他怎么会总结出那么多精辟的话?“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仔细辨辨,妙哉妙哉!真正让我了解了陶公“行知”名字的用意!

记得前一阶段,看到一则介绍:“蜗牛喜欢吃什么呢?”过去,孩子们要问爸爸妈妈、问老师,现在他们说:“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孩子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被称为“做中学”,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这项教育改革实验有着鲜明的特点,它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发现。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

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深信:“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为孩子们展开一片充满想象,充满生机的天地!

4、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与生活“对话”,要注重提炼儿童的生活经验,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解读课文,变无意识的生活积累为有意识的、比较系统的生活经验积累。从而,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陶行知教育故事简介篇六

读陶行知的《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有感“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这句话给我的感受颇深,的确如此,幼儿就如幼苗一样,娇气稚嫩、纯洁无暇,就像是一张白纸,可以画出很多种色彩,人生的道路会有多么宽广都是不可估量的。对儿童的认识,陶行知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子还要小”。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尤为应该好好研究一下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关于幼儿教育的名篇。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推行,也是早期幼儿教育的开拓者。他提出幼儿教育的普及要有三个步骤:一是首先改变幼儿教育无关重要,早一点晚一点没多大关系的错误认识;二是改变幼儿园的办学方法应该是省钱的,这样才有利于普及;三是改变幼儿教师的培养制度,推行徒弟制。

前的中国幼儿教育和幼儿教育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切从娃娃抓起”。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发展幼儿教育,党的报告中指出要办好学前教育,这意味着学前教育不仅要大力推进、积极发展,还要办出质量和成效,增进学前儿童的幸福和愉快,真正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看看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建设和软硬件设施的配置,师资力量的配备等,无一不是证明了国家和政府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感到骄傲和自豪。虽然参加工作只有两年,没有积累太多的教育经验,但却深深地感到自己肩上担负的使命特别的有重量。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既要认真加强学习,努力钻研业务知识,又要对陶行知先生的先进教育理念,特别是对如何普及好幼儿教育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深刻领会其思想内涵,牢固树立“幼儿教育是重中之重,是建国根本之根本”的理念,不断的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质,把自身培养成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以确保幼儿的健康、快乐、和谐发展。

陶行知教育故事简介篇七

陶行知是一位既有言教,更有身教的人民教育家,他律已甚严,以身作则。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而陶行知则"每天四问"。1942年7月,他在重庆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会上提出"四问"的内容,就是每天要反躬自问身体、学校、工作和道德上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越会为非作歹,残害人民。他曾大声疾呼,要全校师生"建筑人格长城"。

他自己就是用他的实际动来"建筑人格长城"的。在育才学校,就流传过一个关于陶行知的两个口袋的故事。

育才学校是陶行知和全校师生赤手空拳办起来的,有时全校师生几乎无以举炊,陶行知东张。

西罗,左支右绌,迫不得已就停止体育锻炼,每天改吃两顿稀粥,以勉强维持生活。在这样艰难困苦中,有人劝陶行知把育才停办了算了,但他坚决不答应。他发动全校师生走街串巷,向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募捐,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陶行知带头外出募捐,并宣布一条纪律:募捐来的钱涓滴归公,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人不得借故挪用分文。他自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上衣缝有两只口袋,一只袋公款,一只袋私款。有一次他到远处去募捐,走访了好多地方,募捐了不少现款,袋里装得满满的。在归途搭车时,忽然发现放私款的那只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当时就有一个坚决的想法,决不那用公家一分钱,尽管一天奔波下来,既疲惫不堪,又饥肠辘辘,但仍坚持从十里外步行回校。

当育才学校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非常感动,赶到陶行知先生的住处慰问时,陶行知亲切地、深刻地跟大家讲起韩非子在《喻志》中所说的一个比喻:"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在现实生活中,小漏洞往往可以酿成大灾祸,千万不要以小失大。陶行知就是这样"以教人者教已",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

陶行知教育故事简介篇八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实践家、诗人陶行知先生,一生都在为平民教育事业做出着贡献。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他将名字“知行”改为“行知”,这表明了他认为“行”是检验“知”的标准,和毛泽东提倡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出一辙。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年代及世界风云突变的情况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现实意义,其意义就是“知行统一”和“探索真理”。“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内含十分明确,即大众教育——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书呆子”。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学生思想和求知的引路人,不做一个教书匠。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教师不是处在世外桃源,学生面临的挑战,教师同样首先遇到,他应先于学生获得这些本领和品质。否则,他就无法引导学生既学会生存又学会关心。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应有一种清晰的辩证观,即懂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与关心和奉献他人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应以亲身经历和体验来启发学生懂得这种辩证关系,使之把学生生存首先建立在利公而非单纯利已的功利目标上。

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教师应“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因此,陶行知先生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改“教授法”为“教学法”。他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他的这些教育思想都启示我们教师应更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学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方法和本领,已成为当务之急。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是陶行知先生作的《自勉并勉同志》诗。他自己的一生正是不断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的典范。他善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教育工作,探索、开辟了一条中国新教育道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奋斗了终生。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认真的读完《陶行知诗歌与教育》,我发表以上的观点,其实,陶行知先生的光辉点不仅仅如此。我是一名职业教育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行,即实践,职业教育是一个相当难的教育,对学生我就更加应该提倡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追求爱的教育”和“创造教育”。我会向陶先生学习,我的学习不会是简单的模仿,我要学会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华,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陶行知教育故事简介篇九

爱满天下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你想知道陶行之的教育故事是什么样的吗?接下来就一起分享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行之的教育故事吧!

名言。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1920xx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他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他活动的经费多数都是自己写书得的稿费。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0xx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不要做井底之蛙。

育才学校文学组办了几十种壁报,还在重庆开诗歌朗诵会,很受大家欢迎。他们成立了“榴火诗社”,陶校长专门为诗社题词,文学组的学生们有些飘飘然了。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长发,有人特意穿破衣服,自视为艺术家的派头。也有的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说话尖刻,爱讽刺人。除夕夜,陶校长把文学组学生召集起来,一面吃瓜子,一面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一个文人应是灵魂干净、品格高尚的人。衣服脏得很,破了也不补,这是乞丐,决不是文人应有的样子。”他又摸着一个男同学乱蓬蓬的头发说:“这是茅草山。我要放一把火,叫‘放火烧山’!”几个留长发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陶校长拿起剪刀,亲自给他们剪了发,并耐心地给他们讲“要认真做学问,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学生们听得心服口服。

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

张宗麟先生原是晓庄学校的生活指导老师。1932年暑假,他约戴自俺一起去广西桂林师范工作。戴自俺在晓庄追随张先生学习幼儿教育,现在能跟老师去“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工作,禁不住心驰神往,立即欣然同意。事隔几天,陶行知先生约戴自俺谈话:“现在河南需要一个人,你愿意去吗?”“到河南去干什么?”“一所省立省乡村师范要请我们派一位晓庄同志去担任研究实验部主任。原是请张宗麟先生去的,他将去广西。

阳光、水分、雨露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大树底下,小树是生长不好的。同样一棵树,小树没有一块自由生长的土地,就显得多么苍白无力!”他停了一下,深情地望着自己的学生说:“把这棵小树从大树的荫影下移出来,换一个地方栽,它也会长成参天大树!”戴自俺听了若有所悟,他明白了陶先生的良苦用心,是为了让他能独当一面地去接受锻炼,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但是,他自己还是觉得没有十分把握。于是他又有些犹豫地问陶先生:“这样重的担子,您看,我能行吗?”陶先生拍拍戴自俺的肩膀,进一步鼓励他说:“我看可以。你忘了吗?天赋两个宝,双手与大脑。宁做农与工,联合辟荒岛。晓庄同志应该有这种开疆拓土的精神!”陶先生越说越兴奋:“去吧,你大胆地去吧!我们的同志,只要有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晓庄。晓庄的种子一定会撒遍全社会!”离开上海那一天,戴自俺去向陶先生告别,想再听听老夫子的“临别赠言。”陶先生笑笑说:“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这里有一首新写的诗《水铭》,送给你参考吧。”戴自俺将诗接过来看:杯方水方,杯圆水圆。可以穿石,可以灌田。分出氢焰,化铁之坚。会合众川,白浪滔天。居高临下,马力万千。流血流汗,开新纪元。带着这首寓意深刻的诗,带着陶师的殷切期望,戴自俺离开上海,奔赴河南百泉,走上了乡村教育的道路。

点石成金。

陶行知对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方法,经常有所指点,最为突出的就是"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也可以说是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最首要、最关键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学校的晨会上,陶校长去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一天,他让众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立刻石块都变成了黄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块。从徒弟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道人对徒弟说:"每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吃用的吧!"徒弟们都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有的要选一块颜色最黄的,有的要拣一块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块最大最大的,大家东翻西找忙个不停。这时却有一个徒弟,他没有去拿金块,只是呆呆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紧盯着师傅点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你最喜爱的一块金子呢?"这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讲到这里,陶校长突然停住了。学生们急于要知道故事的结局,都催促他:"校长,你讲下去呀!""快点讲下去呀!"。

陶校长不再讲故事,却一转话题,进行了一番评述,他说: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同学们,你们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老师和书本传给你们的现成知识,这些知识虽好,但仅仅是世界上人武部知识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你能背出,你在追求学问(真理)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你能责怪老师没教过、书本上没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学生,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一批批的学生都比老师差,那末,我们的国家就会一代不如一代。我们求学必须要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这样,你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毫无止境地去探求知识,你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更比一代强。

各样的学习条件,帮助学生学会"学好各门学科的方法和能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