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九一八事变的教学反思(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1:06:00 页码:10
九一八事变的教学反思(优秀8篇)
2023-11-13 01:06:00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总结要有逻辑性,结构清晰,避免信息混乱。"接下来是一些总结的样例,可以供你参考和借鉴。"

九一八事变的教学反思篇一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侵略中国的开端,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给学生讲学九一八事变呢?下面是有教师九一八事变教学反思,欢迎参阅。

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是历史和现实结合的思维得到很好的贯彻,从九一八事变和现实的日本做法结合到西安事变情景剧的扮演,将学生从现实拉回到历史中去。充分利用教学,发挥德育渗透作用。让教学教育是为现实服务。历史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中介,即学生能力的提高的前提是原认知能力的提高。因而在本课的课外思考题的布置上,充分地注重教育的现实性。体现读史明智的思想,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但是,结束本节课还有一点疑惑,如何很好分配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时间,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应把学生自主独立思考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以此来内化基础知识,落实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究达到融会贯通,博采众长,从而深化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化认识。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课型和授课内容,灵活把握自主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调控。这一思维应该贯彻到今后的教学中。

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收集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故事,在班上交流。

本节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将学生从现实拉回到历史中去。充分利用教学,发挥德育渗透作用。让教学教育是为现实服务。在上课过程中,“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下,能不能杀蒋介石?为什么?”等有思维力度的问题的提出,对培养学生在复杂的事物面前如何抓住主要矛盾大有帮助,在讨论探究中学生也能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

本节课的不足:没有很好分配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时间。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应把学生自主独立思考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以此来内化基础知识,落实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究达到融会贯通,博采众长,从而深化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化认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灵活把握自主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调控。

20xx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8x周年,西安事变75周年,所以本课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它时时刻刻告戒我们要不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本节课我首先播放视频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看书完成课前练习,之后再让学生观看两段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视频,讨论我课前设计问题,层层推进达到完成教学效果的目的。最后布置课堂作业检验学习效果。

1、由于本课的教学背负爱国爱党的德育教育任务,但学生并未经历这段历史,因此对历史进行场景渲染起到尤为主要的作用。课前播放视频《松花江上》能使学生一走进课堂便受到感染,带着悲愤之情进入本课的学习。课堂中的历史视频《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引起学生兴趣。

2、让学生通过观看《西安事变》视频并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通过这一讨论,让学生明白大敌当前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只有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才能赶跑侵略者,同时通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大家风范,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3、课外探究作业的布置使学生增长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另外布置了两道课外作业。1)、历史的真相总是会因为人们的努力和史料的丰富而不断呈现于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找一下当年的不抵抗政策命令到底是谁下的?2)、请同学们课后了解一下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杨虎城的命运如何?这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现实史学界的研究动态而设计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关注史学动态,联系时事学习历史,多思考历史和现实问题,以学以致用。

2

页,当前第。

1

1

2

九一八事变的教学反思篇二

从接到通知之后开始的备课,到完成教学,整个过程应该说是按部就班来做的,没有刻意的雕刻痕迹,教学过程没有讨论的热闹场面,没有学生的精彩表演,没有华丽的。

课件。

甚至没有学生的课前预习可能学生压根就不知道有鼓楼区的专家来校检查指导工作可能会听历史课就这样一节课结束了。

之后与专家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按照教科室的要求再回顾本节课,再加上专家的指导,其中有值得继续保持、发扬的地方,当然也有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

成功的几点:

1、本课的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有一点: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我选择了歌曲《在松花江上》,利用歌曲导入,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东北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当学生进入那种同情、愤怒的情绪时,提问“是什么原因是东北人民这样的呢?”顺理成章,进入主题,符合学生思维特点,为学生进入状态奠定基础。

2、两段视频资料的选用起到了承上启下、引导启发的作用。避免了老师对众多历史史实的用空洞的语言简单讲述的方式来处理的弊端,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真正来感知历史、了解历史。九一八事变的那段视频清楚地介绍了柳条湖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内容。看完之后让学生再次复述重点,不仅有利于掌握基本知识点,而且在之后的启发,更让学生知道它是日本蓄谋以久的侵华战争。第二段视频重点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日本能占领相当于其本土面积3.5倍的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学生很快能回答出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有关。所以在恰当的场所选用合适的资料为教学服务是值得好好斟酌的,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应果断舍弃,特别是视频资料要去粗取精,为教学服务。

3、西安事变是本课的重点,就知识点来说,基本的过程让学生自己表述、提炼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在这点上没有必要花太大精力。同时为了增加趣味性,让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蒋介石的狼狈,介绍捉蒋亭。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式在合适的时候也有其用武之地。

4、本课的难点是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要学生理解其性质首要的前提是对当时中国的国情有清楚的了解,东北沦陷,华北危及,外敌入侵,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的时刻,就像国歌歌词中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理应众志成城抗击外来侵略,但是当时的中国在干嘛呢?“在打内战”,学生很容易回答。再引导学生:那是谁在坚持首先要消灭对方,然后再抗日啊?“是蒋介石”。那么张、杨多次力劝蒋介石抗日,但都被蒋介石否定并批评,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那么非常清楚他们是夺权吗?显然不是,性质是“兵谏”,是爱国的、进步的举动。通过引导解决本课难点。

另外一个难点是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特别是中共和平解决的态度,为什么?这个同样引导来处理,把学生引导到另外一面,如果杀了蒋介石会怎样?学生能分析出结果来:纷争四起、群雄割据,便利了日本的侵略。所以说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这不仅复习以前内容,而且也是进行爱党教育的好时机。所以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前后联系,整体把握,合理引导,开阔学生思维。

不足之处:

1、由于当心时间不够的问题,所以在导入中的《松花江上》一歌没有给学生听,导致原先设计的把学生带进课堂,那种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意境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这个对教学效果有一些影响。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时间安排要更准确些,所有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的内容要重点学习。

2、在讲到西安事变这一教学难点时,应该安排学生讨论,只有通过学生的思想碰撞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主张。

3、板书的设计应该更合理、更科学,以利于回顾、复习。

在教学中教师的备课要围绕学生的需要去设置,关注学情,调动他们最大的积极性,让整节课发挥最大的有效性。教学几年来,我一直在探讨,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如何让四十五分钟不浪费,特别是这样的学科,更不能占用学生课下的时间,向课堂要效率,让学生既喜欢上历史,又把一节课的内容把握,做到我学习,我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我一直觉得历史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它故事性,趣味性很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他们很想学,而不是应灌输观点要他们学,现在结合近代史《难忘九一八》这课我的一点做法,和大家分享:

首先导入新课,用歌曲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歌曲选择《松花江上》,哀婉悲愤的曲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这也正是本节课需要的情感,在歌声中体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痛恨之情油然而生,这样进入知识的学习学生把情感投入了,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通过这样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情得到了升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了深刻的认识,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接下来课堂的学习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置历史情境,再现历史情境,播放九一八视频资料,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资料中了解九一八事件,获得感性认识。出示问题: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东北三省沦陷的原因?等问题,学生在感性资料的感触下很快都参与到问题的解答中,不由自主的相互讨论,争抢回答。这节课就在学生积极参与中进行了。接下来的西安事变也进行的非常积极,在讨论中共主张和平解决,不杀蒋介石的原因时,有的同学还长篇大论结合背景,令我折服。通过这节课,我觉得只要点燃了他们的注意点,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学生给我们的不仅是惊喜,更多的是感动。

2

页,当前第。

2

1

2

九一八事变的教学反思篇三

在教学中教师的备课要围绕学生的需要去设置,关注学情,调动他们最大的积极性,让整节课发挥最大的有效性。教学几年来,我一直在探讨,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如何让四十五分钟不浪费,特别是这样的学科,更不能占用学生课下的时间,向课堂要效率,让学生既喜欢上历史,又把一节课的内容把握,做到我学习,我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我一直觉得历史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它故事性,趣味性很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他们很想学,而不是应灌输观点要他们学,现在结合近代史《难忘九一八》这课我的一点做法,和大家分享:

首先导入新课,用歌曲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歌曲选择《松花江上》,哀婉悲愤的曲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这也正是本节课需要的情感,在歌声中体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痛恨之情油然而生,这样进入知识的学习学生把情感投入了,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通过这样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情得到了升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了深刻的认识,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接下来课堂的学习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置历史情境,再现历史情境,播放九一八视频资料,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资料中了解九一八事件,获得感性认识。出示问题: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东北三省沦陷的原因?等问题,学生在感性资料的感触下很快都参与到问题的解答中,不由自主的相互讨论,争抢回答。这节课就在学生积极参与中进行了。接下来的西安事变也进行的非常积极,在讨论中共主张和平解决,不杀蒋介石的原因时,有的同学还长篇大论结合背景,令我折服。通过这节课,我觉得只要点燃了他们的注意点,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学生给我们的不仅是惊喜,更多的是感动。

九一八事变的教学反思篇四

本课的难点是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要学生理解其性质首要的前提是对当时中国的国情有清楚的了解,东北沦陷,华北危及,外敌入侵,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的时刻,就像国歌歌词中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理应众志成城抗击外来侵略,但是当时的中国在干嘛呢?“在打内战”,学生很容易回答。再引导学生:那是谁在坚持首先要消灭对方,然后再抗日啊?“是蒋介石”。那么张、杨多次力劝蒋介石抗日,但都被蒋介石否定并批评,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那么非常清楚他们是夺权吗?显然不是,性质是“兵谏”,是爱国的、进步的举动。通过引导解决本课难点。

另外一个难点是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特别是中共和平解决的态度,为什么?这个同样引导来处理,把学生引导到另外一面,如果杀了蒋介石会怎样?学生能分析出结果来:纷争四起、群雄割据,便利了日本的侵略。所以说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这不仅复习以前内容,而且也是进行爱党教育的好时机。所以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前后联系,整体把握,合理引导,开阔学生思维。

九一八事变的教学反思篇五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牢记国耻发奋图强》。

今天是9月18日,82年前的今天,1931年9月18日,一个令中华儿女痛彻心扉的日子。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他猖狂的梦想,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发动了对我国东北的大规模武装进攻,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大好河山风云失色,沦于敌手。东三省这个有着丰富矿产资源、物产资源,面积有日本国三个那么大的美丽而富饶的地方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3000万同胞沦为亡国奴。翻开历史的这一页,当年蒋介石的那句“绝对不许抵抗,缴械则任其缴械,入营房则听其侵入”的话重重的击打着我们中华儿女的心,这是怎样的民族耻辱啊!19万中国军队,2万日本军队,本应该是取得绝对的胜利,可是日军竟不费一枪一弹便一举占领了东三省,3000万同胞就这么糊里糊涂的成为了亡国奴。这是怎样的悲哀、怎样的耻辱啊!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在此后的中过着饱受凌辱的亡国奴生活。

四个字。我们不能忘记大刀队,不能忘记台儿庄,不能忘记凇沪血战,不能忘记南京城墙上的斑斑血泪。

这样的屈辱何人能忘?何人敢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亚美在每年的“九.一八”都独自一人在家中高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她认为,现在一些年轻人认为战争已远离自己,其实并非如此,忘记过去就是背叛。应该牢牢记住国耻日,让年轻人知道什么是爱国,知道不自强就要受压迫。

在731废墟上长大的哈尔滨老人傅尔亮骑着三轮车,身穿写着“还我海疆、还我宝藏、还我血账”字样的背心,声援签名三次到沈阳,宣传勿忘国耻,勿忘九一八。他呼吁并倡议成立国耻学会,确立国耻日,振奋民族精神。他们没有忘记,他们牢记国耻。

今天,我们纪念这段历史,就是要让我们不要做胸无大志、庸庸碌碌混日子的学生。我们深深地明白:真正的爱国行动不是单纯的耻辱记忆,也不是简单的纪念仪式,更不是偏激的仇恨,而是居安思危,把我们浓浓的爱国热情融入到建设国家、发展经济、强盛民族的实际行动中去;因为只有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国家的安全与和平才能得以保障,才能避免“九一八”那样的历史重演,才能延续我们的民族血统。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与地球。”愿先辈们用热血和信念点燃的民族复兴之火,永远照亮我们!

九一八事变的教学反思篇六

本节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将学生从现实拉回到历史中去。充分利用教学,发挥德育渗透作用。让教学教育是为现实服务。在上课过程中,“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下,能不能杀蒋介石?为什么?”等有思维力度的问题的提出,对培养学生在复杂的事物面前如何抓住主要矛盾大有帮助,在讨论探究中学生也能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

本节课的不足:没有很好分配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时间。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应把学生自主独立思考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以此来内化基础知识,落实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究达到融会贯通,博采众长,从而深化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化认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灵活把握自主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调控。

九一八事变的教学反思篇七

20xx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8x周年,西安事变75周年,所以本课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它时时刻刻告戒我们要不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本节课我首先播放视频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看书完成课前练习,之后再让学生观看两段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视频,讨论我课前设计问题,层层推进达到完成教学效果的目的。最后布置课堂作业检验学习效果。

1、由于本课的教学背负爱国爱党的德育教育任务,但学生并未经历这段历史,因此对历史进行场景渲染起到尤为主要的作用。课前播放视频《松花江上》能使学生一走进课堂便受到感染,带着悲愤之情进入本课的学习。课堂中的历史视频《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引起学生兴趣。

2、让学生通过观看《西安事变》视频并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通过这一讨论,让学生明白大敌当前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只有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才能赶跑侵略者,同时通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大家风范,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3、课外探究作业的布置使学生增长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另外布置了两道课外作业。1)、历史的真相总是会因为人们的努力和史料的丰富而不断呈现于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找一下当年的不抵抗政策命令到底是谁下的?2)、请同学们课后了解一下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杨虎城的命运如何?这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现实史学界的研究动态而设计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关注史学动态,联系时事学习历史,多思考历史和现实问题,以学以致用。

九一八事变的教学反思篇八

课文记叙的是一位女主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头获取所得,使乞丐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从而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

首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读的训练,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感悟对比赏析读的方法,通过抓住乞丐搬砖前后外貌不同与对待搬砖神态不同的两句话,让学生对比朗读,鼓励学生读出个性。

其次是挖掘教材因素,启发想象。课文第四自然段是课文重中之重,课文用生动的语句,形象地刻画出乞丐搬砖后的内心活动。我没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分析重点词句,而是采用读中发现,启发想象的方法,让学生来填补空白,学生的感源自于语言文字,说的话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最后引领文本进行读写结合。叶圣陶生生说:“语文教学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最后读写结合的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迁移第四自然段“乞丐怔住了”的写法,提供中心句让学生写“我怔住了”的一个场面。因为有了文章范例的铺垫,再加上对语句的挖掘及习作的指导,因此学生写起来思路较流畅。

在教学中还是暴露了不少的问题,如:

1、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内容还不够丰富。学生的激情还没得到很好的激发。回顾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不错”、“回答真棒”等,而没有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去评价、去鼓励。

2、对一些关键词的指导还不到位。如第四自然段“他怔住了”的教学,我只是要求学生去观察、品味乞丐怔住的情景,而对于“乞丐为什么会怔住了”这重点内容的挖掘却忽视了,这样造成上下文的脱节。

3、由于担心时间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环节中会出现“抢”孩子发言的现象,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