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意图(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21:26:08 页码:12
2023年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意图(大全13篇)
2023-11-20 21:26:08    小编:ZTFB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创造个人学习的独特方式和方法。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经验和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的一种方式。总结范文展示了不同人、不同事、不同领域的总结思路和风格,希望能给大家以启发。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意图篇一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划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

动笔画画:划出描述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小组交流:把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分享。

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巡视指导。

教师提出汇报要求,学生汇报自学收获。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理解农耕社会。

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能够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结合第四段资料,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体会比较的说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学生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课件出示展示科技成就的图片。)

指导朗读。

总结写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的世纪。

同桌交流,补充空白。

(2)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超市。

1、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他们意见和推荐。然后运用这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2、做一份名为《科技天地》的剪贴报或手抄报,全班展评。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意图篇二

1,会认"赖,耕,潜,舶,哲"等5个生字,会写"改,程,赖"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世纪,科学技术"等14个词语,理解"呼风唤雨"以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词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科学发展变化所带来的感受。

3,通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艺术,学习运用设问,引用等来表达的方法。

一,媒体激趣,聚焦"科技"。

1,播放视频:奥运会开幕式火炬点火片段,"神舟七号"发射片段。让学生自由说说感受。

2,师:是呀,真是太厉害了,太神奇了!这一切都得意于伟大的科学技术,这一切都科技呼风唤雨的结果。今天就让我们一切走进《呼风唤雨的世纪》。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之间喜欢的词句或难理解词句轻轻做上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3,出示新词,加强巩固。

4,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品词析句,激喜欢之意。

1,谁能说说,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或者文中哪些词句让你觉得难以理解。

(1)理解"呼风唤雨":让学生先相互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联系课文理解。

出示句子:

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通过以读带讲来理解:呼风唤雨在课文中的意思是科学技术的用处之大,本领之强。学习作者运用设问加强语气的表达方法。

(2)理解句子:人们只能在神话故事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3)理解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的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联系诗句来里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思,在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在文中中的意思是说明了科学技术发展之快,体会作者的表达艺术。

(4)理解"地球村":

什么是的"地球村"为什么说科技的撒站,日益把人们居住的星球变程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你还能说说生活中一些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吗。

(5)"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八十多年以后,这段话依然适用。

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谈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时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有人说:"读书有一种很高的本领,能够吧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再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让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学生对科技发展迅猛之速的理解便会水到渠成。

四,畅谈未来,升热爱之情。

2,你们现在有什么理想,你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贡献吗。

现在你就是未来的科学家,你想为人类是会的发展做哪些努力呢请大家自由谈谈吧!

师: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腹地的变化,但是科技发展的脚步是永不停步的,让我们能够怀着心中的理想,不断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也会有你们的产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语言,在感受科技变化的同时,树立起从小学好科学文化会知识,树立起服务科学的意识和信心。

五,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这句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收集有关科技发展的资料,为下节课的"科技发展畅谈会"做准备。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意图篇三

读这个课题有一种什么感觉?(神奇,自豪)为什么神奇、自豪?一齐自豪地读!

二、这个世纪是指哪个世纪?

跟课题连起来,补充成一句完整的话: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加“?”,问: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有证据吗?事实胜于雄辩。只有让事实说话大家才会信服呀!这些证据就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请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把它找出来,行吗?好,那就请同学们细细地读2、3、4自然段,把有关语句划出来,并在旁边写上感受。开始。

三、品析重点语句,感受科学技术发展之快,变化之大。

1、“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1)从哪些词语最能体会到:“一百年”和“百万年的总和”进行对比;于是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你知道哪些发现与发明?

(3)选词填空。

*圆珠笔由匈牙利人比罗兄弟1938年独立设计。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从霉菌的原液里青霉素,它至今仍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好的抗菌素。

*1912年,英国化学家霍普金斯在使用人工合成饲料喂养动物的过程中了维生素。

*1902年美国人开利空调。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成功飞机。

2、“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1)哦,让祖先的幻想变成了现实,他们有哪些幻想呢?

(2)他们生活在怎么样的社会里?谈谈对完全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的了解。(课件展示图片)。

(3)于是当时的人们只能依靠神话来寄托美好的愿望,这些幻想现在实现了吗?举例说明。

(4)这么多先进的、美好的、神奇的事物都在20世纪一百年里冒出来了。我们不得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课件展示雪景图。

(2)抓住“忽”、“千树万树”来理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3)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话来形容20世纪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因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4、“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除了这些外,还知道哪些?

(2)说说这些发现与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哪些便利。理解“地球村”。

5、纵情读文感受:我们生活在科学给我们带来的方便而又舒适的社会里,感觉怎样?我们来美美地读课文,赞赞20世纪好吗?就选一句,你要选哪句,先自己练练。(读时,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跟着他读一遍)。

(1)说一说“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体现在哪里,“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体现在哪里。(可按这样的句式说话:以前没有电灯,人们生活在黑暗中,20世纪发明了电灯,给人们带来了光明)。

(2)插上想象的翅膀,畅想美好的未来。(乘空中客车上月球旅游,机器人保姆,私人飞机等等)。

(3)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大胆地去发现与发明,让21世纪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五、作业:阅读《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一百个精彩瞬间》。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意图篇四

1、学会十二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

3、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4、能联生活实际,畅谈自我的感受及未来。

2课时

一、谈话引入发散思维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

2、你还明白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点拨指导

1、理解词语:

“呼风唤雨”“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

2、分组讨论:

区别“发现”与“发明”,举例说明,哪些是“发现”哪些“发明”。

3、自主学习生字:

你用什么方法读准“赖、耕、潜、舶、哲”。

写字的时候,注意“赖、耕、幻、核”的笔画。

4、检查自学状况:

抽生认读,开火车组词。

5、熟读课文,勾出不懂的词句。

一、细读课文理解资料

1、全文围绕哪一段来写的,勾出中心段(第一段)齐读。

2、抽生读第2自然段,找出关健词,师板书:

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3、自读第3段,回忆历史,“千里眼”“顺风耳”指什么?说明什么?师板书:

过去用千里眼顺风耳寄托愿望

4、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明科学技术发展之迅速、之神奇、之完美)。

5、默读第4段,勾画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归纳、师板书:

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

电视电话因特网飞机火车远洋船

6、齐读第5段,师总结板书:

回顾历程科学创造神话美化生活

展望未来科技创造奇迹改善生活

二、联系实际讨论感受

设问:

1、想想自我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

2、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

3、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哪些改善?

三、畅谈收获总结提高

总结:

1、齐读全文,感受“呼风唤雨的世纪”

2、通过这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20世纪已经过去,二十一世纪属于我们,同学们,你们将怎样畅想未来?

四、布置作业:(选做)

1、练笔:未来的

2、绘画:科幻画

3、办小报:科技之光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意图篇五

其一,词语教学,彰显年段特点。中年级的词语教学,较低年级应当更多地开始关注“义”的教学。因此,在词语教学中,除了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解决读音字型外。还在教学中增加了“义”的教学,如:“呼风唤雨”的理解;解决读音后,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注重方法的引领。如:“原子核”一词,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农耕社会”一词,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在具体的语境当中理解词语;“程控电话”一词,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其二,力求工具性与人文性恰当结合。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较偏重工具性,但是,我们要有引领学生学习语言的语文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说明方法感悟,更注重语言训练点的挖掘与人文提升。先引领学生读懂“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然后,让学生发现这是一种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教学并没有到此结束,让学生发现这是一种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从两者的对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领学生进行人文感悟:是科技改变了世界。

其三,突出语言实践。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所以,在教学中,读懂了“过去”与“现在”后,让学生用词语概括;我让学生到具体的语境中分辨“发现与发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描述20世纪科技成就时的用词特点,然后,仿说。通过小连笔,不但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而且在同时,通过写感悟科技带来的舒适与方便。

[教学主线]。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幻想、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等词语。

3、初步了解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感受对比说明的表达效果。

[教学预设]。

一、课前谈话,激发期待。

1、初次见面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

(出示课件,并介绍路甬祥主编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2、老师摘录了书中的一些瞬间。

(课件出示:教师用书中的20世纪主要成就简介)。

3、设疑:那么多的成就,如果让你写一篇文章介绍,你会怎么表达呢?

二、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路甬祥爷爷是怎样写的?

(教师板书课题)。

2、学生读题。

3、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教师梳理问题)。

三、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当然,别忘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一基本要求。

2、学生读课文。

3、字词学习。

(1)出示字词,学生自由朗读。记下自己不会读的。

(2)同桌互读,互相帮忙纠正读音。

(3)个别检查。

(4)释义: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或引导用工具书;或引导在文中语境中理解;或联系生活理解)。

(5)读完词语,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出示难读的句子。)。

四、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也可教师直接问: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然后板书中心句)。

(1)读句子。

(2)“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

a自由说。

b教师出示词典中的几种解释,让学生联系课文选择。

(3)刚才,有个同学问: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把相关的语句划下来。

五、品读课文,感悟巨变。

1、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出示语段一。

语段一:。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1)读句子。

(2)里边有一个生字,(教师板书:幻想)。

a这个字与“幼”容易混淆,写一写。

b幻想是什么意思?或找个近意词。

(3)古时候人们都有哪些幻想。(板书:过去)。

a学生交流,读文中句子。

b都说美好的愿望源于生活,那么古时候人类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导入语段二。

2、根据学生交流引出语段二。

语段二: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1)读句子。

教师板书:7000000。

(3)引读。

一百万年过去了,人类生活在……。

三百万年过去了,人类还生活在……。

七百万年过去了,人类依然生活在……。

(4)终于到了20世纪,(引导学生读语段一)。

a课文中哪段话告诉我们,这些幻想都变成了现实?

(板书:现在,现实)。

b导出语段三。

3、根据回答,出示语段三。

语段三: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读一读,想一想,20世纪这么多成就,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2)我们再细细地读一读前半句,作者的用词很有特点。(出示: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a引导学生发现动宾结构。先让学生发现,再提示。

b读一读。教师读动词,学生读名词。

c请学生仿。有困难就提示练习。

(3)这么多的发现与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比如:

(教师出示: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看电视,只要轻轻按一按遥控器,丰富多彩的内容、五彩缤纷的画面就展示在眼前。

(                                                                        )。

a让学生选择一种发明,进行练习仿写教师的例句。

b生师交流。

c教师相机小结,解释“地球村”

(4)带着这样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感受科技带来的巨大变化。

4、把过去与现在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这是一种什么说明方法?

(1)根据回答,板书:作比较。

(2)从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科技。

5、引读:是的,是科技让7000000多万年的幻想,在100年便实现了,所以,读(出示语段一)。

(1)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这种变化,你会用什么词,什么话?

(2)作者是怎么形容的呢?

(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教师讲授这句诗的原意。

b在这里作者想表达什么呢?

c抓住“忽如一夜”,引导读出快的感觉。

抓住“千树万树”,引导读出多的感觉。

六、呼应开头,设疑结课。

(2)再读这句。

2、20世纪还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20世纪呼风唤雨的,那么“将来”呢?

(板书:将来与?)。

结束全课。

[板书设计]。

科技。

过去  现在  将来。

幻想  现实    ?

作比较。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意图篇六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理解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谈出初步的阅读感受,结合所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深入学习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由第四自然段入手,教学课件展示,学生通过朗读,感受20世纪的科技发展。在谈到人类生活的改变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谈人类的生活从古至今都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同时结合所查阅的资料,在讨论、交流中认识到古人的许多幻想都已经成为了现实,从而深刻地体会到科技带来的巨大变化。学习第二自然段时,通过理解“发现”和“发明”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科技造福于人类的现实意义。最后,在学习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畅想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感受,体会到20世纪的“呼风唤雨”。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并能够运用所学过的方法正确文中词语的意思。

2、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3、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梳理要点。

1、阅读“单元导读”。

2、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二、谈话交流,激发兴趣。

1、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过去的生活相比,()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2、引入新课的学习,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解析题目。

1、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评价朗读。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

(2)全班交流。

3、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词语。

(2)交流“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的意思。

4、理解题目中“呼风唤雨”的意思。

(1)“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

(2)如何理解题目的意思?

四、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1)学生交流所查阅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教师总结。

五、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感兴趣的句子,在句子旁边简单写出感受。

3、交流感受。

4、全班交流查阅的资料。在交流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感受20世纪科学技术的魅力,感受人类生活的变化。

5、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在20世纪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是科学技术带来的。20世纪确实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七、布置作业。

1、继续查阅相关资料。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意图篇七

阅读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才能潜沉于文本生动、形象的情景之中。不然,文本生动的情景就易被单个语言文字掩盖,就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解读。所以,深入文本要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依托。只有参与才能有更深的体验,更真切的感受,更丰富的收获;也只有参与,才能更主动更广泛地与同伴合作。参与的态度越积极,对文本的认识就越深刻。在《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中,注重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系列的板块运作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深入到文本中去,回应到与同伴、教师的交流中来,以求语文教学的真正有效。

1.请学生说说“呼风唤雨”的意思。

2.填空

在我国的传说中,( )就具有这样神奇的能力。20世纪我们人类靠( )也具有了呼风唤雨的能力。

教师结语:远古时候,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完全依赖自然的生活。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到来,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

[设计意图]“呼风唤雨”这个词在全文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整篇课文就是围绕这个词语展开、深入并结束的。从远古时代人类创设种种美好幻想开始,到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出那么多的发明,处处有“呼风唤雨”的存在。所以,在第2课时开始,我把这个词语置在前面,通过解读、说话的形式打开学生潜在的词库,切入文本,使课的展开有一个很清晰的起点。

(一)百万年来一成不变的生活

1.仔细阅读课文2-3自然段,完成填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

2.展开想象,各个语文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话题(1)没有电灯、电视、电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话题(2)没有飞机、汽车、火车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

话题(3)如果让你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你该怎么办呢?

3.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进行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互提建议,然后填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真是( )!

4.教师小结:听了大家来自内心的发言,我明白了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情况。按我们的想法,那真是没法子过啊!可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渴望能拥有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奇特魔力,所以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了很多表达人们这种愿望的人和事。

[设计意图]光凭课文中这么简单的一段话:“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学生是很难体会到农耕社会人类物质生活的贫乏,而物质生活的贫乏又势必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如果学生没有体会到这一点,也就无法领略科学技术的无穷魅力,也感受不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变化。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选择话题进行讨论,让每个学生在想象中“亲历”农耕时代人类生活的情况。这样全方位地参与文本,参与课堂,使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体会。

(二)寄托人类梦想的美好愿望

1.为了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说说古时候的人类想出了一些怎样的神话故事,创造了一些怎样的神话人物。鼓励学生能调动大脑储备,说出一些在课外看到的神话人物或传说。

2.学生交流,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填空,请学生展开想象完成。

“嫦娥奔月”寄托着人类( )的美好愿望

“葫芦小金刚”寄托着人类( )的美好愿望

“隐身娃”寄托着人类( )的美好愿望

( )寄托着人类( )的美好愿望

3.我们的祖先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些美好的愿望如今都实现了。靠的是什么?是现代科学技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到祖先丰富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真的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所以,在设计中,我鼓励学生从古时候的传说中去理解人们美好的愿望,为学生体会科技巨大的力量进一步铺垫。

(三)一百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1.在短短一世纪中,我们的生活因为科学技术的利用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找哪一句话可以形容这一切。

“春风”指的是——(科学技术)“梨花”指的是——(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许多奇迹般的发现和发明。如电视……)在课外搜集资料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说出更多更好的新发明和新发现。

3.朗读句子“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体会“发现”和“发明”的意思,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4.体会“百万年一成不变的生活”和“一百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写的用意。先让学生相互之间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补充说明,从而明白科学技术使一世纪的改变超过了人类上百万年的总和。

5.补充一份关于20世纪其他发明和21世纪初的新发明或新发现的材料,学生阅读、体悟,然后说说读后感受。

[设计意图]从远古时代人类完全依赖自然的农耕生活到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实现的现代化生活,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看似平淡的三个环节中,建构了两个有效的对比:一个对比是古时候人类只能利用想象创造一个又一个神话,如今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神话;另一个是从时间上进行对比,人类百万年一成不变的生活,如今人类日新月异的生活。通过一系列设计,让全体学生参与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深入文本的过程中来。在这实在的参与过程中,学生自然明确了是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也自然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1.科学技术的利用,使得人类很多美好的梦想都成为现实。仔细思考,将下列两组中表述同一理论的内容连好线。

千里眼 宇宙飞船上月球

隐身娃 手机

嫦娥奔月 进行伪装的迷彩服

腾云驾雾 视频

顺风耳 直上云霄的飞机

2.在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时候,是不是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隐患呢?请学生讨论,做简要交流。

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成员共同合作,查找资料,然后选择题目,完成一篇科学小论文。选择题目如下,也可以自拟。

《新世纪,怎样使科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人类能完全改变自然吗?》

《科学应该使生活更加美好》

《我对核技术的看法》

《我心目中的未来地球》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意图篇八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3、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利用科学,了解现代的新科技和取得的新成就。

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9课,和作者路甬祥爷爷一起走进《呼风唤雨的世纪》(板书课题),去感受生活的精彩。请大家齐读课题,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题目吗?出示大屏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20世纪的科技成就。

1、学习第四自然段。

a指名说说自己画出的句子。

b这么多成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跟我们的祖先比比,哪儿方便了,舒适了?对这些成就,这些改变,你是什么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齐读。(引导读整段,读出高兴、激动或者自豪、幸福的语气)。

d还知道哪些20世纪的高科技成就?(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小组交流。

过渡:我们能感受到这么大的成就,这么大的变化,都是20世纪的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我们怎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学习第三自然段。

b文中有一句诗科学技术进行了称颂,在哪儿?【点击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读句子,简单理解。

c如果把诗人写的雪景比作20世纪的科学成就,那这个成就是怎样的?能将这种“大”和“快”读出来吗?请几名同学读诗句。师范读。

过渡:20世纪的科学技术实现了祖先的那么多幻想,我们又怎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学习第二自然段。

a是什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这么大的改观和改变的?(板书:科学技术)具体说,是人类(板书: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发现、发明给我们带来的。(板书:发现、发明)。

b在课文中仔细找一找,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发现”和“发明”有区别吗?试着用两个词各说一句话。

发现和发明:“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在本课中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前者是指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量的增加,后者则有了质的变化。

c谁来把整段话读一读?指名读(自豪、吃惊)。

过渡:20世纪的科学技术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如此大的改观和改变,我们不得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4、学习第五自然段。

三、拓展运用。

展望未来,你还希望科学技术为我们创造怎样的奇迹,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呢?

四、总结。

正是这些发明和创新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让未来在我们手中变得更美好。

五、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意图篇九

1、学会十二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

3、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4、能联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2课时。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

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1、理解词语:

2、分组讨论:

区别发现与发明,举例说明,哪些是发现哪些发明。

3、自主学习生字:

你用什么方法读准赖、耕、潜、舶、哲。

写字的时候,注意赖、耕、幻、核的笔画。

4、检查自学情况:

抽生认读,开火车组词。

5、熟读课文,勾出不懂的词句。

1、全文围绕哪一段来写的,勾出中心段(第一段)齐读。

2、抽生读第2自然段,找出关健词,师板书:

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3、自读第3段,回忆历史,千里眼顺风耳指什么?说明什么?

师板书:

过去用千里眼顺风耳寄托愿望。

4、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明科学技术发展之迅速、之。

奇、之美好)。

5、默读第4段,勾画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归纳、师板书:

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

电视电话因特网飞机火车远洋船。

6、齐读第5段,师总结板书:

回顾历程科学创造神话美化生活。

展望未来科技创造奇迹改善生活。

设问:

1、想想自己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

2、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

3、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哪些改善?

总结: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20世纪已经过去,二十一世纪属于我们,同学们,你们将怎样畅想未来?

1、练笔:

未来的。

2、绘画:

科幻画。

3、办小报:

科技之光。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意图篇十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

【设计理念】。

科技说明文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感人的场面,但是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自由的朗读,通过自主阅读,质疑问难,帮助释疑,大胆想象,辩论交流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咀嚼文本精华,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情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走向知识、语言、精神的同构共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子,会写12个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语言间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计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过程】。

一、抓重点词语,直接导入。

说说“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师: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是运用法力“呼风唤雨”本领比喻20世纪与以往的不同。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

(设计意图)“呼风唤雨”这个词语在全文中起着提纲擎领的作用,整篇课文围绕这个词语展开,深入直至结束。从远古时代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做出那么多的创造发明,处处有“呼风唤雨”的存在。所以,把“呼风唤雨”这个词语置于课始,通过解读、说话的形式,使课文的展开有很清晰的起点。

二、读好课文,整体把握语文之本。

1.通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采用大声读、速读、同桌轮读等方式,将课文至少读三遍。做到琅琅上口,通顺流利。

2.集中练读,感觉哪里难就重点突击。

3.展示读书,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范读、速读、齐读、纠正读,让每一位学生透透彻彻的课文读熟,这样对课文的理解才会深入,对文本的把握才能正确到位,并且让学生了解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除了把每一部分的内容连起来以外,还可以找文中的重点句子,根据文意进行补充,或者运用句子直接概括。

三、构建有效对比,深入学习课文。

(一)百万年来一成不变的生活。

1.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完成填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2.请同学展开想象,各个学习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3.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交流。

4.师小结:也就是说,在20世纪以前,人们一直生活在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人们渴望能有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神奇力量,而20世纪,人类依靠科学技术把这些幻想变成了现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选择话题进行讨论,让每个学生在想像中“亲历”农耕时代人类生活的情况。这样全方位的参与文本,参与课堂,是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体会。

(二)寄托人类梦想的美好愿望。

1.为了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说说古时候人类创造了一些怎样的神话,以及神话人物。

2.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祖先丰富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作进一步的铺垫。

(三)体会20世纪翻天覆地的变化。

1.在短短一个世纪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同学读第3自然段,找找哪一句话可以形容这一切。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会诗句原来的意思和引申义。

3.朗读句子“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体会“发现”和“发明”的意思,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4.体会“百万年一成不变的生活”和“一百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写的用意。先让学生互相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补充说明,从而明白科学技术一个世纪的发展超过了人类上百万年的总和。

(设计意图)从远古时代人类完全依赖自然的农耕生活到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实现的现代生活,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两个有效地对比:一个是古时候人类只能利用想像创造一个又一个神话,如今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创造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神话;另一个是从时间上进行对比人类百万年一成不变的生活,如今人类日新月异的生活。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深入文本的过程中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然明白了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而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布置作业,拓展文本。

1.查阅资料,尽可能多的收集20世纪的发明和发展,并与家长、老师或同学探讨他们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观。可以自由组合,并将资料进行整理,制成手抄报。

2.尽可能多的访谈调查更多的人,了解今天生活有哪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人们还有哪些愿望和梦想。

(设计意图)这两个作业的布置,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等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使语文教学不仅仅限制在课堂,让语文课真正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意图篇十一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3、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利用科学,了解现代的新科技和取得的新成就。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9课,和作者路甬祥爷爷一起走进《呼风唤雨的世纪》(板书课题),去感受生活的精彩。请大家齐读课题,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题目吗?出示大屏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20世纪的科技成就。

1、学习第四自然段

a指名说说自己画出的句子。

b这么多成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跟我们的祖先比比,哪儿方便了,舒适了? 对这些成就,这些改变,你是什么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齐读。(引导读整段,读出高兴、激动或者自豪、幸福的语气)

d还知道哪些20世纪的高科技成就?(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小组交流。

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过渡:我们能感受到这么大的成就,这么大的变化,都是20世纪的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我们怎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学习第三自然段

b文中有一句诗科学技术进行了称颂,在哪儿?【点击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读句子,简单理解。

c如果把诗人写的雪景比作20世纪的科学成就,那这个成就是怎样的?能将这种“大”和“快”读出来吗?请几名同学读诗句。师范读。

过渡:20世纪的科学技术实现了祖先的那么多幻想,我们又怎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学习第二自然段

a是什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这么大的改观和改变的?(板书:科学技术)具体说,是人类(板书: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发现、发明给我们带来的。(板书:发现、发明)

b在课文中仔细找一找,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发现”和“发明”有区别吗?试着用两个词各说一句话。

发现和发明:“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在本课中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前者是指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量的增加,后者则有了质的变化。

c谁来把整段话读一读?指名读(自豪、吃惊)。

过渡:20世纪的科学技术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如此大的改观和改变,我们不得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4、学习第五自然段

a正如英国的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所说的 “科学正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齐读。

三、拓展运用

展望未来,你还希望科学技术为我们创造怎样的奇迹,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呢?

四、总结

正是这些发明和创新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让未来在我们手中变得更美好。

五、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意图篇十二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第七册的一篇课文。众所周知,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课文开篇气势恢宏,第一段只有一句话,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说明了一个事实: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第2自然段,课文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强有力地说明,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阐明了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列举具体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即没有科学技术,人类只能顺从自然。但是拥有了科学技术,人类就能改造自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第5自然段中,作者引用名言,点明文章的主旨。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上节课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今天我们将深入了解课文请同学们:

1、齐读课题。

2、师: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哪个世纪是个怎样的世纪吗?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写下来。

1、师:下面的时间,我们就围绕这句话生动地去学习课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课文中特别能感受到20世纪呼风唤雨的句子画下来,边读边画。(这里随机,学生讲到那一段我就从哪段开始讲,根据学生情况而定)。

2、古今对比感受成就:

(一)交流第4自然段:

预设:

(1)生:我是从“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探索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我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在20世纪人类能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探索百亿光年外的天体。20世纪的科技十分发达。

老师出示第四自然段字幕(相机变字体为红色)。

(2)生:“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我可以读出来,在20世纪的时候,人类有程控电话、因特网、高速火车、远洋船舶,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地球似乎变成了一个村子。让我感受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电视新闻让我们了解世界;电话使人们的联系更方便。不管你在那个国家都可以通过电话来交流、沟通;网络就更方便了,在网上可以和地球上所有的人进行交流,对话。我们班转学温州的田王磊,老师就在网络上与她聊天。还可以通过视频看到她。这网络比千里眼还千里眼。地球真成了一个“村子”。)。

(3)看课件感受20世纪的伟大成就。(我们一起来看看20世纪的科技成就。)。

师:20世纪真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们为20世纪自豪吧!你能读出自豪感来吗?

(4)指名读、齐读。

20世纪取得这么伟大的科技成就,我们怎能不说(手指板书)。

(二)交流第3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去看看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

(1)出示: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类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指名读。

(2)祖先的愿望是什么?是啊,他们的生活这样贫乏。多么希望有一双千里眼能看得更远,有一对顺风耳能听得更远,会腾云驾雾能走得更远。

20世纪都帮他们实现了吗?课件箭头显示“千里眼“------望远镜、网络视频;“顺风耳”------电话、耳麦;腾云驾雾------航天飞机。

何止这3个幻想,人类上百万年的很多幻想20世纪都一一实现了。你随便代祖先说一个幻想,现在一定能实现。嫦娥奔月------宇宙飞船;去海底------潜水艇等。

20世纪上天入地、咫尺天涯都变成了现实。

人类上百万年的幻想,20世纪在短短的100年的时间里都实现了。所以说(手指板书)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古今对比。

分组对比读3、4段。

跟祖先比,20世纪的科技成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生:舒适和方便。

师:和我们的祖先比比看,哪儿更加舒适,哪儿更加方便?

(引导学生第3和4自然段对比,联系生活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体会现代生活的方便和舒适。)从电视、因特网、mp3、mp4带来精神生活变化。电话、手机通讯发达。火车、飞机出行方便!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师:是啊,20世纪的科技成就,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更加充实,更加快乐,更加幸福。课文中用了一句诗来赞扬20世纪的成就。大家一起读出来。

引导学生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含义。齐读诗句。

这句诗讲的是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

如果把20世纪的科技成就比作这场大雪,那你觉得怎样?

感受20世纪变化快、大。

感情朗读(把变化快变化大读出来。)。

(4)20世纪还有很多成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拓展内容)。

如此伟大的成就让我们不得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5)了解说明方法。

师:这两段话为了说明20世纪的科学成就,作者用了什么办法来说明的呀?

举事例和作比较。

那些是举事例哪些是作比较?

(祖先的幻想就是今天的现实,多么强烈的对比。课文中还有哪里有对比?跟王公贵族比,说明现在生活的美好。)。

师:大家能感受到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好处吗?

师:这些方法、这些例子在说明的时候,更为形象,更加生动了。

对比两段话,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简洁。

三、回应开头,突出中心。

师:那现在让你读这句话,你会用什么情感去读呀?

预设:

从小学科学,爱科学。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这本书是路甬祥先生特意为少年儿童写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请大家去读读。

2、“21世纪是______________的世纪。”

请你说一说,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意图篇十三

新校长要听轮教课,我本来精心准备了一节《颐和园》,因为担心学生的词汇量跟不上,所以临时决定换上《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前的教学设计将学生放的比较开,为了防止出现冷场、零乱的现象,因此分别设计好了学生分别从课文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入手时,怎样将学生引入到我设计好的框子里来,“散而不乱”。谁知上课时,学生却出乎意料地从第三自然段中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而且找的句子还不全。我一下子怔住了,只好顺藤摸瓜,先讲第三自然的部分重点段落。可能有些心理压力太大,也可能是对教材的钻研力度不够,余下的部分,我感觉自我完全没有驾驭学生、驾驭课堂的潜力,自我也有些语无伦次了。讲到文中重点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我居然脑袋一片空白,没有引导学生读一读,竟然就直接问学生:“你还能说出一些反映变化多和变化快的词语嘛?”结果教室里一片沉寂。天哪!上这种大型的展示课,我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状况。我只好赶紧让学生从书中找一找: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科技变化之多、之快。这才勉强将后面的环节联系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