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实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3:37:53 页码:14
2023年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实用20篇)
2023-11-20 13:37:53    小编:ZTFB

错误总结是提升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工作中出现的错误,避免再次发生。怎样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这是解决当下教育难题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关于总结写作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资料。

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篇一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所有对政策的目标和执行感兴趣并对其具有影响的团体和个人。房地产政策一直关乎多个群体的利益,这其中包括政府、公众、房地产企业、媒体等。可见房产政策是一种政治妥协的产物,这需要兼顾各方的利益诉求,透视这些政策制定过程,可以发现众多利益相关者。

1、政策制定者―政治领袖。

2、政策操作者―技术官僚。

技术官僚是指部委内负责起草具体方案的技术官僚,主要是各个部委的正副部长以及下辖的各个司局的正副司局长,比如住建部、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监察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的官员。他们长期负责该领域中的具体事务,具有丰富的经验与知识,是政策方案的主要制定者。在政策方案起草过程中,部长级官员并不亲自参与,他通常是根据政治首脑的政策意图和本部门的利益考虑,在听取司局长汇报的基础上作出指示;司长级官员则负责秉承旨意,拟定具体方案。在政策制定中,他们起到了如下作用:频繁地调研,召集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委托思想库研究某一政策问题,由此酝酿和拟定政策方案;积极响应政治首脑的垂询、意见与要求,及时调整政策方案,支持政策方案上传,设定政策议程;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地调整政策执行,制定政策实施细则,在政策执行中实现政策再决策。

3、政策执行者―地方政府。

4、政策影响者―利益集团。

自房地产市场化改革以来,房地产利益集团得以形成,主要有三个:由国营城建系统和中房系统组成的房地产协会,属于建设部系统,更多的是代表政府和国营企业的利益;全国工商联下属房地产商会,其成员多为民营中小房地产企业(包括建材等相关行业的一些民营企业);代表各大城市拥有领导地位的民营房地产企业的“中城房网”,“大公司俱乐部”或`好公司俱乐部”。此外,还包括那些将住房作为投资工具的少数民众,如专业的炒房客、房地产中介以及国际投机商等。在政策制定中,他们积极进行幕后游说,影响政府决策,既插手政策目标选择,也干预政策方案制定。比如,开展调研,提供行业报告;资助科研机构,借助媒体公布结果,制造舆论;高新聘用学术精英,作为政策代言人;密切联系技术官僚,提供政策方案或干脆贿赂;与媒体、地方政府建立利益同盟。

面对政府已经或有意颁布的旨在抑制房地产暴利的政策,这个利益集团通常高举“市场”大旗,大声疾呼要抵制来自“行政意志”的“不合理干顶”;而对政府颁布的符合他们利益、有助于维护并扩大其暴利的政策(这些政策往往又是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争取得来的),无论这种政策需要政府部门动用多少行政资源强力推进,他们都赞赏有加。在公共政策过程中,他们展现了巨大的能量,不可小觑:获取大面积廉价和珍稀土地供给;为房地产业获取廉价融资创造更有利环境;维护房地产不合理高价与暴利;削弱、扭曲政府关于小户型、经济类房产供应要求,满足暴利需求;排挤新进入竞争者。

5、政策研究者―专家学者。

专家学者亦称思想库。在目前中国,涉足房地产政策制定的思想库主要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等。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他们主要是提供政策咨询或直接参与、帮助决策部门从事课题研究或基于公共精神独立研究,以直接上书或媒体公布研究成果的形式来引起政治决策层注意。

6、政策传播者一一媒体精英。

媒体精英主要是指负责传媒的记者、编辑、网络论坛骨干、政论评论员等,他们也是幕后活动者,主要有引导舆论设立议程、制造公共舆论的作用。一方面媒体精英筛选、过滤新闻事件,刻意放大某些政策议题,旨在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和讨论,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从而设立政策议程。另一方面,各个媒体精英持有不同的政策偏好与动机,或为公,或谋私,在公共能量场中他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加人到不同的政策论战阵营,有的为地产集团摇旗呐喊,有的为民生疾苦大声疾呼,发出了迥然不同的声音。

7、政策接受者―购房民众。

在房地产政策制定中,购房民众主要可以分为消费性购房民众与投资性购房民众。消费性购房民众主要包括大量准备结婚或已婚的年轻人及其家庭、想改善住房的普通家庭和从农村进人城市的家庭,他们代表了住房市场的刚性需求,是真正的住房消费者。民众的可承受政策偏好是低房价政策。在决策过程中,普通民众无权直接参与政策制定,进行政策辩论与对话,也无权对政策提案进行投票表决,他们影响政策制定的方式主要有:通过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制造社会舆论,对政策决策者施加压力;借助党代表、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在党代会、人大或政协会议中反映意见,表达利益诉求,企图引起决策者关注;以公民精神为纽带,抱作一团,集体协作,用一个声音说话;利用政府或专家调研机会,主动反映住房难问题。由此构成房地产政策制定利益jp相关者图谱。

上述利益相关者图谱清晰地描绘出谁是房地产政策制定中利益相关者集团,在针对房地产市场问题而进行公共决策时,代表哪个集团的利益,他们是否可能反对或阻扰某一政策通过,他们的实力怎么样,应该如何对待他们。通过这一图谱,可以确定公共决策中所有利益相关者及其相互关系,可以了解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风险与机会,可以识别和应对任何可能的变化,以便未雨绸缪。

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篇二

摘要:本文将本着新课程理念讲述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创新数学课程资源几点尝试:利用多媒体技术“改活”文本性资源,构筑情境型学习的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思维性资源,构筑智慧型学习的平台;利用即时呈现展示技术“搜集”生成性资源,构筑辩证型学习的平台;利用人、机互动技术“提供”选择性资源,构筑个性型学习的平台;利用网络互动技术“编写”交互性资源,构筑探究型学习的平台;利用远程教育技术“补充”扩展性资源,构筑合作型学习的平台。

关键词:信息技术改革创新数学课程资源。

新的教学理念拒绝“圣经式”的教材观,它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的意识,认识到教材实质是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或范例,是可以选择、拓展、补充和增删的。毋宁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以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条件为基础的,是以更好的体现新课程标精神,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完全有空间和可能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内容的一种重要载体,是由教育管理部门、学科专家、教材审议专家等人员通过对学生和社会的研究,立足学生实践,根据学科的科学体系而编著的。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对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教学内容、方法、规范和要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平台。但是我们是不是就能够随心所欲地重组教材,抛弃教材,另起炉灶,另搞一套,靠自己的经验来教学,凌驾于教材之上呢?!,答案肯定是不能的。因此,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要整合数学课程资源,首先就要尊重教材,深层次地钻研教材。尤其是重点、难点、关键处,要钻深、钻透。要能立足于原教材的“精神”上来突出教材的趣味性与可用性,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利用教学内容的生活性,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紧扣教材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构筑学习数学的广阔空间;把握教材使用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教材编写意图的多元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此基础上,我们经历二年时间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改活”文本性资源,构筑情境型学习的平台。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尽管现行教材都竭尽全力地将数学学习生活化,但仍采用文本为叙述载体,这就使生活中的数学教材仍然蒙上了一层抽象的面纱,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找到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型。利用多媒体技术“改活”文本性资源,创设愉悦性的生活情境数学课程资源,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显得非常必要。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运用多媒体演示,先让学生看到画面中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的车轮都是圆的,接着将他们的轮子都换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等形状,学生观察后议论纷纷,个个笑得前俯后仰……最后画面又把轮子换成椭圆,同学们看完后都说不行。此时,教师提出“为什么圆形得轮子就行,其他不行?”在教师的启发下,激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认识圆的特征就变的容易多了。这种借助具体的生活原型,搭建脚手架,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其实就是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的过程。它不但能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启迪思维;还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索,解决遇到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构筑情境型学习的平台是非常有效的整合思路。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思维性资源,构筑智慧型学习的平台。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看作是一个知识的累积过程,更需要看作是一个思维探究的过程。虽然我们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还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我们把这些能力也看作是一种课程资源,因为“思维”不仅是数学学习的内容,也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过程。民间有句俗语“知人知面,不知心”其实就是指一个人的思维具有极其的隐秘性,数学学习中的思维也具有这样的特性,如何才能将这种思维简洁而又准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会学生思维呢?目前恐怕也只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最能胜任这个角色了。因此,我们在遇到抽象的数学思维而无法很好表达时,往往就运用这一法宝。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认识“年”、“月”、“日”的产生形成就是一个极其抽象思维过程,如果不动用多媒体演示,任凭教师伶牙俐齿也难以启迪学生思维而一筹莫展的;又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如果不用多媒体演示将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靠学生动手裁剪拼组或是凭空想像是很难完成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的。事实证明,借助多媒体不但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人”、老师的“面”,还能知道老师的“心”;数学课程资源中的抽象性、逻辑性思维也就被简洁而又准确展现出来了,在数学思维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也正是多媒体技术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特有的优势,它为学生构筑了智慧型的学习的平台。

三、利用即时呈现展示技术“搜集”生成性资源,构筑辩证型学习的平台。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掘、利用生成性资源。那什么是生成性资源呢?专家学者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知数学知识,进行辩证思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的,被称为“预设性生成资源”;但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许多老师在教学前没有预料到会出现的问题,这些则被称为“非预设性生成资源”。无论哪种生成性资源都是学生思想的火花,也是学生劳动的成果,老师都应该珍视并迅速地作出反映,充分加以利用,使数学课程资源的现实鲜活性得到充分展现,同时也将教学活动更好地引入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之中。然而,这种生成性资源往往稍纵即逝,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怎样才能快速地“搜集”这些现实性资源呢?为此,我们经常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即时呈现功能,用摄像机,实物展示平台来“搜集”、“重现”这些生成的课程资源。如教学《角的度量》时,我们就利用多媒体教室的摄像系统对3个小组度量角的过程进行重现,学生通过这些生成性的资源不但正确地掌握了度量角的方法,而且找到了造成度量误差的原因。又如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利用实物展示平台将学生在巩固练习时“生成”的一些典型错误即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辩证分析讨论,使这些处于萌芽状态下的“生成”问题立即得以解决,效果非常明显,被学生形象地称为“手术台”。长期以来,这种生成性的资源越来越引起了师生的重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即时“搜集”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构筑辩证型学习的平台。

四、利用人、机互动技术“提供”选择性资源,构筑个性型学习的平台。

五、利用网络互动技术“编写”交互性资源,构筑探究型学习的平台。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具有视听合一与计算机交互功能,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大程度上依靠检测、考试、教师训导的外力,需要依靠教师对教材重要性、必要性的反复强调来推动。而在信息技术指导下,学生面对的是计算机友好的交互界面,生动逼真的实验模拟,饶有兴趣的游戏探索,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有利于他们迸发出奇特的思维火花。如我们在设计《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将长方体、正方体制作成可以在电脑上进行拼凑、拆解的动手游戏活动,游戏活动分为“棱长”、“顶点”和“面”的认识三道关,每道关包含了相应的认知操作过程,计算机会根据操作完成情况判断是否过关。在课堂上,我们设定了小组竞赛的学习情境,以小组成员全体过关为获胜标准。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学具问题,而且让学生亲历了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得到了升华。可见,这种教学软件既能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反馈信息,又能不断刺激学生对新信息的探究与提取,使学生始终处于兴致勃勃的创造活动中。因此,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编写”交互性资源,不仅帮助我们整合数学课程资源,还可以构筑探究型的学习的平台。

六、利用远程教育技术“补充”扩展性资源,构筑合作型学习的平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数学课程资源单一,教师不但成为课堂与教学资源的“统治者”,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统治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传递知识与接受知识的关系。而在信息时代,特别是在远程教育技术的络里,有人这样形容,每个学习者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同时是其他学习者的老师,或者说,在信息网络世界里,已经没有了学生和老师的区分,每个学习者都具有多重的身份。他既是知识和信息的求学者,又可以是知识和信息的提供者和分享者。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将转变为学生的学习组织者和管理者。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当积极开发利用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知识世界,让他们到网上去学习,在那里提取信息、搜集资料,开阔视野,促进发展是不可不做的尝试。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们就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将学生分为“百分数的产生”、“百分数的读写”、“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百分数与分数、比的区别”4个学习小组,并向4个小组提供了北京景山学校、华博士数学网、中小学基础教育网、等多个网站及百度搜索引擎的搜索方法。要求学生提前在家里先完成初步的相关信息搜索,作好信息资源的出处和相关知识的记录;在上课时,小组成员共同对每位同学的搜寻的资源进行整理、分析、筛选,确定向全班同学合作交流的最有效信息,再通过网络向全体同学交流广播。原本预计要延时的教学任务竟然提前完成了,特别是课堂小结时,同学们谈收获、谈感受各抒己见,充满成功喜悦的感觉真是难以言表。自此以后,我们坚持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多次的尝试,师生们都感到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补充”扩展性资源的整合方式,可以很好地构筑合作型学习的平台。

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篇三

结合有关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本人自我感觉为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考虑,本人智力正常,人格完整,尊重自己与他人,人际关系良好,与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相适应,所追求的目标可取,情绪基本稳定,意志健全。

从自我意识特点考虑,我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自己主见,不随波逐流,但遇到大事有时会犹豫摇摆,受他人暗示影响。本人逆反心理和依赖心理较弱,开始尝试着以成人的角度审视社会,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分析社会现象,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理想和生活目标。虽然自我控制愿望强烈,但自我控制能力仍然不足。

从情绪特点考虑,本人情绪体验丰富多彩,有少儿时的天真活泼,也有成人的深思熟虑。随着知识水平提高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情绪的自控能力加强,但还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在外界刺激下,虽能克制自我,但有时仍易冲动,不能够很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有时容易感情用事。在某些场合和特定的问题上,本人常常文饰、隐藏或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

从气质特点考虑,经过简单的气质测验,本人偏向于多血质和粘液质。本人活泼生动,热情积极,思维灵活,反应迅速,喜欢交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佳,容易感动,很少发脾气,但感情不易流露。善于克制忍让,心胸较宽,不计较小事,能够容忍委屈。当情绪一旦被引起时,能形成强烈稳固而深刻的体验,持久力强,三思而后行,稳重但以被他人左右,敏感性强。在学习和工作中,是各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工作效率较高,认真严谨,能够承担长时间的繁重工作,始终如一,想干的事情未完成,可不吃饭不睡觉。办事力求稳妥,不做没把握的事。遵守组织纪律,开会学习不打扰别人,生活有规律,很少违反作息生活制度。当厌倦时,只要休息一下,便会立刻焕发精神重新以很好的状态投入。本人敢于冒险,喜欢挑战自我,希望挑战难度大、问题复杂的事情,但缺乏细心。当讨论和研究复杂问题时,喜欢摄取不同观点,希望别人能重复几遍。有时会有骄傲情绪,觉得自己要比被人机智和灵敏。善于交际、待人亲切的我容易交上朋友,但友谊常不稳固,缺少知心朋友。做某一项事情,能集中注意力,但不能很快转移注意力至另外的事件。

从性格特点考虑,本人能够面对和接纳现实,客观评价和接收自己、他人和社会,有较广阔的视野,就事论事,热爱自己周围的事物,有独立自主的性格,能分辨目的和手段,对善恶的区分态度较为明朗,有适度的幽默感和创造性。

从大学生能力方面考虑,本人认为自我的自学能力、数理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组织协作能力、空间认知能力、创造能力都还可以,但仍需不断加强。

二、自我提升计划。

大学一年级,转变高中时思想观念,从心态上定位好大学生这个角色。在大规划下做好小计划,合理预期困难与结果,确定大学目标与发展方向,初步了解社会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大一学习任务相对轻松,在学期初已参加了学校学生会外联部和中文学院团委组织部,既可学习技能又可以提高自己的组织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技巧,拓展人际关系,又能提高自我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为以后社会就业练好兵。同时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兼职当学生助理,有利于做事情注重细节,调整心态,面对工作不顺与小挫折时能及时应对反思,完善自我。并且利用闲暇时间在图书馆看心理和策划管理相关的书籍,听听各种类型的讲座,特别是与心理教育有关的知识讲座,做好心理课的笔记,在预习和复习中提高心理学方面的认知,多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文化,增强自己的知识和内涵,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精彩,为自己未来的生活铺好道路。在注重心理的同时,还要重视体质锻炼,通过体育选修体育舞蹈和课余的体育锻炼,不仅能改善和提高自我的身体素质,而且能有效防治自我存在的某些心理卫生疾病,对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效果。

大学第二年,拓展自我的地平线。考虑清楚毕业后是立即就业还是继续深造,了解相关的信息与活动,并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为主,通过参加竞选学生会或其他社团组织的学生干部,以更深层次地挖掘自我潜力,勇于承担责任,锻炼能力。并开始尝试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职业的相关兼职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坚持性,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同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参加一些类似与成功心理素质、自我革新能力、学习工作能力、交际公关能力、潜在智慧开发、口语表达能力、个人组织能力、创业经营等方面的训练课程,培养健康自信的自我形象,充实自己。

大学三年级,专注本科知识学习同时关注职业发展前景,为自己打好就业的的基石。细分可能的选择,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确定自己的就业大体方向,和老师同学交流求职体会,学习各种就业技能,了解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加入社会网络,向有经验的'师兄师姐了解求职情况与社会动态,增强自我的社会综合能力。在面临就业与学习的双重压力下,寻找合适的倾谈对象讲述大三世界发生的点滴,找到合适渠道释放自我,阅读相关的心理辅导书籍,有需要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定期进行体育锻炼,计划好自己的时间,自我鼓励与暗示,增强心理素质。

大学四年级,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和就业技能,搜集公司信息,有选择性地到进行面试获取就业机会,同时注意完成本科阶段的各种学习任务。在撰写专业毕业论文或各类学术文章时,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同时总结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为正式求职做好事前备战。在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时,更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我,审视社会现状,确定自我发展方向,做好人生规划,与老师等经验人士交谈获取更多信息同时纠正自我误区,提升自我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学习本门课程的收获与建议。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任何人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我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认识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规划问题等等。心理学,加强对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用科学的渠道使我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通过掌握心理知识和对各类心理现象的解释分析,有效地加深自我认识,促进自我完善,提高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同时能够一定程度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矫正,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有助于广外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专多能、双高两强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国际通用型人才。心理学让我们更全面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我们不仅在学业上而且工作的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成就。通过心理学中对自我的全面认识,使我们对我们自身意识、情绪、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优缺点有了系统客观的认知,并有助于我们健全人格,提高自我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心理学中的各个章节都从理论讲述、分析理解和应对措施方面详细清晰地为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着。成熟的人格,并不意味着我们所在追求的人格完美,但对人生的价值、态度、责任以及生活方式、思维习惯、道德情操、义利观念都有一套较为稳定的态度取向和行为表现。因此通过学习心理学,我们懂得了要深刻地体验自我,准确地评价自我性格;有意识地调整自我,积极塑造良好个性;勇敢面对自我,克服性格弱点。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通过心理学学习,有助于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完善,有利于全面提高21世纪人才质量,更好为社会发展服务。

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篇四

教材里描述方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我们也经常用这种概念去给学生区分是否方程,但总能遇到争论,例如:x=1是不是方程,s=vt是不是方程?书中指出:这样的定义要淡化,不要记,无须背,更不要考。关键是理解方程思想的本质,它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并不是要研究一切含未知数的等式,只对那些有数学价值的方程,能够帮助我们寻求未知数的方程,才去面对。方程的核心是要“求”未知数,在定义中没有体现。因此给方程下这样的定义:“方程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等式关系。”这样定义,把方程的核心价值提出来了,即为了寻求未知数,接着告诉我们,方程是一种关系,其特征是“等式”关系,根据这种等式关系,把未知数和已知数联系起来,借助这层关系,找到了我们需要的未知数。

很形象,就象为了结识一位未知的先生,我们通过熟人作为中介进行介绍,借助这层关系得以认识这位不熟悉的先生。二者在思想意境上是相通的。

2、什么是“比”?

两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看似很简单的'一名话,常常能引起老师之间的疑惑。每每教到这个知识点时,我总在想,究竟什么叫“比”?应该怎样跟学生说明这点,让他们有个比较好的理解呢。看了这书之后,我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比,是比较的简称。它既是数学名词,也是普通名词。一般地,“比”有以下几种用法。

(1)一般的质量之“比”。例如,我们说a比b美观。

(2)一般的数量之“比”。例如,我们说a比b高2厘米。此外我们也可以说足球比赛的比分是3:0。

(3)特定的倍数之“比”。即指a是b的若干倍,或是b是a的几分之几。

(4)广义的除法之“比”。泛指一切除法中被除者和除者的关系。

小学数学里,“比”是专有名词,意为倍数之比,表示的两者之间的一种倍数关系。

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篇五

教学大纲能够有效地指出职业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向,为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基础。因此,职业高中数学教师应加强对教学大纲的重视程度,提升教学大纲的应用力度,充分应用教学大纲,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利用教学大纲的指导功能与辅助功能进行教学,提升实际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最终达到职业中为企业提供优质人才的根本目的。

4.2优化教学模式。

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学习动机,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行为,而能够创造学生学习动机,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就是提出问题、设置问题。通过问题化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完成对于数学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应用幽默有趣的语言方式进行数学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消除学生在心理上的压力,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因此,职业高中教师应充分使用诙谐性、趣味性较高的表达方式,应该在学生学习数学出现困难与兴趣程度降低时,主动抛出问题。同时,高职数学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与学习效果进行批改、评价时,应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支持,消除职高学生由于初中数学成绩不高,产生的厌恶数学、消极、不自信等心理。此外,由于职业高中学生的年龄较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容易对英雄与模范事迹进行模仿,职业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抓住学生此类的心理成长规律,对数学方面的成功人士与事迹进行讲述、传播,为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榜样,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4.3完善教学内容。

在数学的发展史中,包含着国内外数学家的数学轶事与相关贡献,包含着数学思想发展的过程,能够让师生共同理解数学思想,提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同时,在职业高中的数学课程中,部分课程的难度系数不仅较高,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关联也甚少,对学生的用处也较低。因此,职业高中的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里应充分融入数学史,丰富、完善教学内容,弥补课程自身的不足,应删除难度系数较高又与学生所学专业关联甚少的课程,减缓学生的学习负担,增添其他方面课程的教学时间。

5结束语。

数学这门学科是职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虽然目前相关政策已经对数学课程教学提出了一定要求,对其性质、任务、目标也进行了管理,但实际教学现状仍不能满足各方面要求。因此,职业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应充分考虑企业与学生的需求,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模式与内容进行优化、完善,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能力,为学生将来毕业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与职业高中合作的相关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3]孙琳,徐桂庭.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基于教学政策文件的分析[j].职教论坛,(3):4-15.

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篇六

引导语: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财政学课程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现阶段,财政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少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转变这种局面,《财政学》课程建设中应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基本立足点,使传统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转变成实践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为了成功实现这一转型,必须在《财政学》课程建设以及改革实践的全过程中都贯穿这种实践能力培养理念,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1教学目标定位。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对于课程改革而言显得尤为重要,相当于行动的导向和指南针。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需要掌握的能力不同设置相应的专业教学大纲,主要分为非财政学专业以及财政学专业,而且应该从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教学两个方面进行设计,也就是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不同能力编制教学计划,这样才可以有效确保教学计划的针对性、有效性。

1.2教材整合。应该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合理整合、重构财政学教材体系以及教材内容,使财政学教学不仅能够满足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也可以满足非财政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其次也便于教师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设计的前沿性、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充分体现出来。

1.3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财政学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为财政学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财政学教学过程中应有机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以及现代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方法,避免传统教学手段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4教学过程优化。学校应积极建立实验实训平台,同时应构建课外学习交流平台,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明确定位合理的教学目标,进一步优化、改革教学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能力,提高财政学教学效果。

财政学课程教学的授课对象不仅有财政专业学生,同时也包括非财政专业学生,但是对于不同授课对象,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也具有不同的要求。具体而言,对于财政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财政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观察、思考、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对于非专业财政学专业学生来说,最主要的能力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相对而言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只需要掌握最为基本的财政理论知识,学习相关的财政制度,了解相关的财政业务操作方法及流程。为此,财政学教材章节结构应区分一般知识介绍以及具体实践介绍、理论介绍以及制度介绍,在教学体系上不仅要便于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也应该就学生的不同知识需求,合理调和专业教学需求以及非专业教学需求。其次,应克服财政宏观理论以及微观理论“两张皮”的弊端,将财政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有机结合。尤其是需求突出财政学实践课程方面的内容。

在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财政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拓宽、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财政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尤其是对于专业学生来说,对于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视。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一些现实的经济典型案例使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自己学习的财政理论知识解释这种经济现象。而且应该以案例的方式提出一些现实存在的财政发展问题,并且引导学生总结、探讨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们对财政理论知识的理解,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国家的财政法律法规及政策、大体的财政运行状况,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实际财政工作的感性认识。如果是具有较高教学价值的案例,可以通过搜集网络、图书以及报刊中的相关信息资料,并且将其应用于课堂实际教学指导以及实际教学过程中。

课堂讨论环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不仅可以提高财政学课堂教学氛围,加强教学互动,也有利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而且,通过课堂讨论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抽出2-3个课时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堂讨论。其次,教师应定期让学生们撰写小论文,让学生们进行课外阅读,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科学研究及理论分析能力。通常情况下,财政学专业学生要求应写2-3篇2000-3000字左右篇幅的小论文,在学生写完后教师应及时评阅,并且给出客观的评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出一些财政发展的热点问题和学生们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们踊跃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们申报本校的科研项目,并且组织学生们多参加一些社会调查类科研项目,当然教师也需要全程指导学生们的调研,可以是小组辅导方式,也可以是讲座方式。如果发现学生在科研调查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应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多提供一些阅读书目让学生平时多阅读、多学习,还可以利用周末、长假、暑假等比较空闲的时间进行专题调研,如果有比较好的文章可以发表。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很多高等院校已经开始慢慢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实验实训平台加强学生实践,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财政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财政综合信息系统、财税综合模拟实验室、税收实验室、税控防伪信息系统等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设计仿真模拟情景进行教学。比如,可以在实验室中引入不同公共管理部门在财政管理方面的实际操作流程设计政府会计、政府采购实务操作、政府预算模拟流程实验、税务稽查模拟实验等仿真模拟操作。其中,关于政府预算模拟的相关流程实验还可以具体划分为财政支出管理系统、财政收入管理系统、部门预算编制等三个部分。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生动性以及具体性,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其次,财政学课程教学应积极建立知识拓展平台。因为财政学涉及到的知识面非常广,知识容量较大,课堂上的授课内容非常有限,因此必须将课堂学习向课堂外延伸。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络建立一个专门的财政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也即是财政学课程网络,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站在线观看关于财政学的授课视频,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课外“充电”,针对性的补充自己的弱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彻底弄懂在课堂上没有弄懂的问题。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站论坛相互讨论,当然也可以和老师们随时交流,一旦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咨询老师。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社会调查。比如,针对“高等教育的个人回报率”、“农民负担”、“农村费税改革”、“我国政府用于高等教育投资的利益归属”、“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公交线路调价问题研究”、“农村义务教育状况”、“城市公园资金筹措机制证”等问题都是比较好的社会调查专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财政改革过程中的难点、热点,将财政知识和社会服务联系起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传统财政学教学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现代社会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很大偏差,并没有发挥财政学教学的作用。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能力培养型财政学教学模式,不仅符合经济学科的特点,也正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现代财政学教学中应坚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教学导向,不断优化教学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财政专业人才。

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篇七

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我对自己主观的心理世界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认清了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和缺陷,明了了自己的潜力所在,为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指明了方向,心理学教会我在不丧失自我的前提下,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看待问题。心理学教给我如何适应纷繁社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迅速成长的技能与技巧,让我能够抱着一份平淡与坦诚去面对现实中的人与事。

但性格中敢为性的一面注定我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我不固守书面理论,尽力尝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印证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并能很好地做到灵活变通,在实践中将理论提升为符合现实情景的操作性的技巧。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展现一个了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让我不拘泥单纯的理论和盲目的实践。

多次社会实践经历,如营销策划,车展设计,也证明和表现了我较高水准的组织策划和沟通协调能力,显示了相关的问题解决及管理能力。

现在我已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实践,我需要更大的展现自我的舞台。社会为我提供了,我也清楚在这个舞台上充满了挑战,但挑战与机遇并存!

我已准备好了接受挑战,迎接机遇!微笑面对每一天,我的前途是光明的!

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篇八

本文对职业高中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办学宗旨不同,招生方式与生源不同,培养方向与课程内容不同分别进行描述,对职业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为满足社会需求,为完善生源问题,为弥补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职业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职业高中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区别。

1.1办学宗旨不同。

普通高中的办学宗旨是辅助学生顺利升学,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大学提供人才。而职业高中的办学宗旨则是服务社会,辅助学生参加工作,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社会提供高技能、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与服务人才。

1.2招生方式与生源不同。

职业高中的招生方式主要是通过公开招收与本院校教师到各所初中招生来完成的,生源多以初中学习成绩较低、性格较为顽皮的初中毕业生与社会上想重新投入学习的青少年为主,此类生源通常存在文化基础较低,学习能力较差等情况。而普通高中生源大多数都是学习成绩较高,中考成绩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初中毕业生,此类生源整体素质较为优秀,文化基础较高。

1.3培养方向与课程内容不同。

在培养方向上,职业高中是根据社会与企业的需求,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进行的对学生的教学工作,主要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而普通高中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职业高中大多是为满足企业需求而设置的专业课程,并且除文化课外,格外重视实践性的专业课程,会增添实习环节,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普通高中只设置文化课;在教学内容中,职业高中通常以职业技能做基础,以提升职业技能内容为主,而高中则是以文理双科内容为主,主要强调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篇九

将网络技术引用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活动,教师能采用更有效的方式进行知识表述,网络技术的运用,极大地增加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互,这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网络技术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学生能通过动画、声音等更加全面地了解数学知识,这样使得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技术的感染力很强,它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极大的刺激作用,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实现网络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整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网络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应用。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的重要时期,很多小学生愿意去发现新的事物、探究新的事物。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应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小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是数学知识过于抽象和严谨,导致学生感觉数学课程十分枯燥,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网络技术的教学环境中,教学信息以立体、形象、丰富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面对这种多样式的信息呈现方式,小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作用下,他们会迫切地想要了解这些信息,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力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很少积极主动地参与在教学活动中,而将网路技术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能通过计算机展示的图像、数据、动画等进行模拟、探索,学生能通过直观的感受,对知识进行验证。网络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能使得小学数学教学多样化、形象化、视觉化,这样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2.2揭示数学内在规律。

网络技术具有感官同步进行的效果,它能将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逐渐呈现出来,为学生创建一个丰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更加快速、准确、深入地了解、掌握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活动几乎都是教师看着教材,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几个图形进行讲解,整个教学活动几乎是静止的;而利用网络技术能动态地展示出教学内容,这样化静为动,揭示数学的内在规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讲“圆的认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圆的形成过程,将绳子的一端固定,然后在另一端系上一个小球,甩动小球,让其作圆周运动,从而让学生了解圆的形成过程。通过这样的动态演示,能让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认识,为圆的`进一步认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3结合实际生活,感受知识的生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动画、声音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虚拟情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感受知识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例如,教师在讲解“相遇问题”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两个人在不同的位置,同时向某一个位置前进,动态地展示出两个人相遇的场景。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遇”等专业术语的含义,从而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而且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总结。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将网路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极大地提高数学教学课堂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将网络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篇十

1思想改革。

首先,自学院提出两轮教学改革后,教师改变了自身传统思想,通过不断学习,正确认识数学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通过学习教育部文件,明确数学的目的,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其次,培养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每学期第一次课,数学教师介绍数学史相关知识,定期举办数学讲座,组织数学建模竞赛,举办全院数学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法教学、发现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及多媒体教学法,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地学习。

2教材改革。

针对国内高职数学课改革的研究还只是提到改革教学方法,没有抓住问题关键。就内容和知识体系而言,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也没有明显的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专业特色。为了配合学院的教学改革,使高等数学更好的为专业课服务,有必要对高等数学在各专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密切与专业的联系。我们教研室申请了“高等数学在经管类专业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学院课题,本课题主要探讨高等数学在经管类专业的应用研究,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内容改革在其他专业中的应用研究作为后续课题。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成功的加入了相关的专业课应用知识,受到了学院师生的好评。

3分级教学。

我院自20xx年在会计、机械专业实行分级教学,目前取得较好效果。我院的经济应用数学分级教学,通过学院领导带头调研,顶层设计,学院重点课题申请研究,解决了课堂上“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局面。如级会计新生分级方法主要是根据新生入学时的高考数学成绩、高考成绩、专升本意愿和个人志愿形成分级教学班,主要目的为了实现因材施教,为专升本和自考本科的目标服务。一,第一学期,由于新生参加军训,国庆节放假,学生学习周数较少,我们分成a、b两级,教师讲解内容一致,深度、广度不一。二,第二学期,在本学期的基础上,形成a、b、c三级。根据成绩,个人自愿原则,形成基础较弱的班级---c级。a级讲解内容最多,b级次之,c级最少。三,我们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及学生的申请,班级成员可变,根据实际情况调节。

4课程开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科学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数学更应该教会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数学工具,计算并估算数学问题,并能把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做出合理的判断。数学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会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实际分析,把握实际问题中的主要的数量关系,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计算感到困难。例如:工程建筑,机械设计等都涉及大量的'工程计算,我们的学生难以胜任。要开设大学物理课程,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都需要高等数学微积分等的计算。因此,高等数学能力的提升,是助推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保证。学院专业课核心能力的提升强烈要求学生具备优良的高等数学能力,而传统的高等数学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实践告诉我们这是难以做到的。在分级教学工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在众多的问题中有两个主要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们:

(2)实施了分级教学以后,b班或c班学生的学习就成了问题。虽然,他们的内容相对简单,但是学起来也有很大困难,特别是对高等数学计算感动很困难。a班的学生虽然都是成绩相对高些,但对于高等数学的数学计算也颇感为难。20xx年ptc公司推出了mathcadprime0这是一款功能强大而方便的工程数学计算软件。我们发现基于mathcadprime0平台上的高等数学课程开发,可以轻松解决我们上面提到的问题。通过课程开发主要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基本知识概念要讲透,基本知识概念的应用以及例题都要有很大程度的变化。重点突出模型的建立以及数学对于实际问题的应用。怎样才能做到这些?由分级教学的实践带给我们的思考,由专业课核心能力提升所面临的瓶颈,以及数学科学现代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确定以下发展方向。

1)明确课程开发目的。

2)确定课程内容及开发结构。

3)建设数学实验室。

二、结语。

随着全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网络经验的推广以及我院课程改革的发展,高职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一定能为各系专业课提供应有的基础,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篇十一

1.1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由于大多数的中职学校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全面发展的优秀实用人才为基本的教学目标,所以比较重视对学生的实用以及素质的培养。然而最为关键的是职业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的考虑实际的就业情况和市场需求状况,以此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要更好地衔接并服务于专业课。目前,中职数学教材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与专业课程缺乏紧密的联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以及积极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数学实践过程中,教材知识虽然被很好的利用,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断地丰富,然而理论教学脱离于技能训练,导致学生参与就业时,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差,真正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应充分地考虑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以及特点,对数学课程结构进行合理的设置,具体可以划分为选学以及必学两大模块,给予专业自由的选择权,进行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

1.2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在中职数学教学的教学方法上,要充分的展现中职教育的特色,表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特点,重点把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在《集合》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采用讲练结合、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设计典型题目,并提出问题,层层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3创新考核评价体系。

由于长期以来一般都是利用闭卷笔试的方法进行数学考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然而由于考核题型设计不合理,导致很难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有效的考核。因此,应不断地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将总评成绩进行合理的划分,以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改变过于注重成绩的现状,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素质以及能力的增强。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判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判定学生的开放式考试成绩,再根据学生的笔试结果判定学生的闭卷考试成绩,合理的划分成绩的比例,使学生勤于表现,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将学习效果反馈于教师,使教师通过学生的各种成绩的反映来了解课堂效率和效果。

2.总结。

总而言之,中职数学课程改革必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而无论采取怎样的改革措施和方法,都要将“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出来,充分的考虑专业的特色、特点,并实现教材的有机整合,以促进中职数学教学的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切实达成中职数学教育的改革目标.

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篇十二

未来数学课程应具有新目标。专家们认为,与其说让学生多学习一点知识,不如说,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能力。我们期望的新课程应该是:知识面宽一些,对每个知识点的要求低一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高一些,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一些。小学数学的未来。除了较为稳定的传统内容外,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应提早引进小学数学。例如,使用代数符号表示数及其运算,引入直角坐标系,渗透朴素的集合思想,介绍简单的统计方法等等。

还要处理下列与未来小学数学有关的问题:

1.教师所教的数学和学生们所学到的数学之间存在差异,如何做好转化工作?

3.学生的任务将不仅是学会书本的知识,完成课本的练习,他们还要在活动中学会假设、选择、辩论、会试失败、反思、纠正错误,在不熟悉的线索中进行工作,尝试解决不熟悉的问题,从中形成能力。如何指导小学生完成上述任务。

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篇十三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既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兼具了工具实用性和逻辑思辨性两个特点。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生源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数学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教学的压力逐渐加大,在后续专业课对高等数学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的情况下,如何利用较少的授课时间来获得较高的教学质量,是我们广大高等数学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一、提高学生对高等数学的重视程度。

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认识学习的意义、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地位,介绍高等数学的学习方法,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其次,必须让学生明确高等数学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高等数学不但深入到物理化学生物等传统领域,而且深入到信息经济金融等各领域中,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不希望成为一个数学专业人员,而是希望将数学作为研究其他学科的工具,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具备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具有创造性的科学精神,符合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再次,将数学文化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使学生受到重视。张奠宙教授指出: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和世俗的人情味。

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改变过去的僵化的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彻底改变过去的“单一讲授——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只有老师可向学生提问,学生不能向老师质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灵活学习。研究表明:主动学习会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老师如果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控制学习的进度和方向,这不仅会极大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意向,而且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学生由于能够自己控制学习的方向进度和方法,学习的动机和效率也会增强,他们将会在学习中投入更大的精力,花费更多的时间。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充分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研究和探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及时归类进行复习并讲解综合性习题。

每学完一章知识,对本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进一步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沟通相关、相近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重点的知识进行反复强调,对本章出现的题型进行分析,归纳出常用的处理方法,同时对本章学生存在问题较多的题找一些同类型题进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有利于加深概念的理解,理论与公式的应用,计算能力的培养。最后找一些综合性的题让学生练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使学生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也就有章可循。此外,必须注意强化知识的应用训练,重视对现实问题的数学处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将数学实验引入课堂。数学实验是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引入高等数学教学后出现的新事物,是高等数学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改革的一项创新,是对传统高等数学教学的发展与完善。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数学软件主要有mathematical、matlab等,通过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介绍及讲解,使学生能够使用相关的数学软件处理高等数学的知识。例如,函数图形描绘、极限、一元函数微分学、多元函数微分学、微分方程和无穷级数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数值计算与数据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其次,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中。高等数学的实践性教学主要通过数学建模实现,要把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加强数学的应用性,使讲课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是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并应用某些规律建立起变量与参数间的确定的数学问题,求解该数学问题,解释验证所得到的解,从而确定能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数学建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也是一种解决现实问题的量化手段。数学建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精神。数学建模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固定的方法,没有指定的参考书,没有规定的数学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供学生发挥,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缜密的观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敏锐的观察力、无限的想象力以及灵感和顿悟及较强的抽象思维和创新意识。每一步都是挑战,每一步都需要创新。所以,数学建模使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必须开动脑筋,拓宽思路,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

五、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时必须要适时、适量、适当的选取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尽可能达到二者的优势互补。多媒体作为一个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在不需要使用或者使用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应坚决不使用多媒体。应用多媒体不等于全盘抛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因为黑板也是一个重要的媒体手段,教师在讲课中表现出的艺术感染力和魅力不是多媒体所能完全代替的。怎样将现代化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手段中应该既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上的优势,也要考虑大学数学课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情况,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我们应该利用它们突出体现书本与黑板所难以表现的方面,利用它们增大课堂信息量,书本上已有的某些较长的定义或定理证明用多媒体演示可以节省不少时间,一些复杂且用笔难以计算的问题可以用计算机来完成。但是很多数学概念的引入、数学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技巧等数学上的训练用粉笔在黑板上解释会更清楚、简洁,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

知识的认识和运用一样,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还在不断的研究、探讨和改进,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篇十四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西方经济学》成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高职类院校也不例外。但由于西方经济学逻辑性和系统性很强,原理过于抽象,内容晦涩难懂,使高职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存在一定困难。为此,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透彻地把握,同时应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找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科。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理论给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参考,指导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高职类院校也不例外,西方经济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对市场经济问题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学生走向社会后适应能力的培养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会使总体学习基础较差的高职院校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透彻地把握,同时还要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找出最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内容庞杂,逻辑严密。

西方经济学学科内容非常庞杂,全学科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可以看作是一套相对内容独立的体系。该学科逻辑性非常强,各章节之间逻辑缜密,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带来全学科学习效果的下降,故而在教学过程中,任意一个内容都不可忽略,任意一个环节都需讲授明晰,否则无法为学生搭建出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西方经济学》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能够依照学生的接受能力而选择性删除讲授的内容很少。

(二)相对完善的方法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方法论,是系统全面分析市场经济的方法。经济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相比,分析方法诸多,组合应用也更加频繁,例如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长期分析与短期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等。在整个《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从定义、研究范围开始,到理论假设、经济学基本原理、具体市场分析,再到政策主张,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方法均会被应用,整个课程从头至尾都需要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方法论分析市场的思想。

(三)数学工具应用趋势越发明显。

数学是最严谨的思维逻辑,利用数学分析工具分析经济现象,是西方经济学学科最大的特点。它将现实经济现象及问题归结为相应的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借助数学模型把经济现象内在的逻辑关系按步骤推理出来,得出严密精确的量化结果;然后结合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来刻画实际问题,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确的数据或可靠的指导。西方经济学是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数学在西方经济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开设时间在教学计划中普遍靠前,课时量不足。

《西方经济学》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常而言,高职院校为二年制或三年制,《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开设一般会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总课时一般不超过64课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学习基础较本科院校学生偏弱,理解能力也相对较欠缺,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让学生真正完全理解各种经济学理论,存在实际困难,故而《西方经济学》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普遍欠佳。

二、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材多为本科教材简化而来,很少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而专门开发编写的贴近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广泛应用的教材多有如下特点:

首先,理论抽象,与中国国情差别较大。《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庞大,内容多且抽象,针对刚从高中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全新的逻辑思维一时半会难以构建,故而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不易理解。西方经济学学科是建立在一系列完善假设基础上的,而且其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扩展,目前的教材中也很少有贴切的实例来佐证理论的正确性,即使有实例,多的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例子,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全吻合,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例子非常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的用西方市场经济和我国的市场经济相比,得到不同于理论的结论,严重干扰学生的理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面对庞大的理论体系,要让学习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真正体会理解抽象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和实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观察力和社会经验的高职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其次,理论脱离实际。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发达的市场经济,理论基于自由竞争,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构建出目前的理论体系,因此,教材中的现象分析全部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现象。而我国改革开放30年,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完全一致,故而,许多高职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理论离我们很远,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只是为了考试,学习兴趣较应用型课程而言要小。

再次,数学工具使用频繁。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建立在高等数学基础上的,在求证理论的时候,运用大量的数学公式,推导出符合市场特征的量化的经济学结论,如此严密的数理逻辑思维,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望而生畏,并认为,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进行决策分析,没有必要如此频繁使用数学工具。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纯粹的理论课程,繁杂的数学工具,没有案例解析和经济学实验,致使学生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问题。

在许多高职院校中,《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依旧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一张讲桌隔开了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拉开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抛开了与学生的互动,使本来难度就很大的课程更难让学生理解。

由于课时限制,内容庞杂,许多高职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完全尊重学生的想法,很容易忽视高职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现当代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普遍较强,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较多,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远超前同等学力的学生。面对现当代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这与我国现当代人才培养的目标背道而驰。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心理需求的“照本宣科”,使学生厌倦学习理论难度较大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枯燥的课堂气氛更是难以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还是以传统考核方式――期末闭卷笔试为主,侧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无法考评学生实际运用经济学知识的能力。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更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会挫伤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能有效达到上述目标。因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高职院校也应该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纳入学业考核体系,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学生学习接受能力问题。

高职学生中学的成绩一般来说是中等的,高中学习底子相比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要薄弱,而且,绝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甚至偏差。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困难,面对具有较强数理逻辑的《西方经济学》,公式、数学证明、图形图表以及经济理论的逻辑推导很难接受,更难的是将经济理论的涵义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过于生涩乏味枯燥的理论,让高职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望而生畏,很容易产生厌学思想。另外,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安排在教学计划中普遍靠前,甚至与高等数学在同一学期开设,学生没有坚实的高等数学基础,更加剧了他们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难度,也影响了教师的理论讲解深度。

三、创新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先行培养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西方经济学》课程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是全新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接触此门课程之前是未经任何专业思维训练的。因此,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的同时,不能只是讲授知识本身,更应该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获得过程,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社会经济问题,培养出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至少要培养出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认识的敏感度,让学生在看到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候能够下意识联想起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并依据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二)开发真正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

(三)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特点,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解,效果较好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目的,在讲解理论的时候,运用与之对应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让学生思考、理解理论。教师通过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在收集合理案例的途径有很多,比如教师自身良好的对经济现象的洞察力,在生活实践、调研过程中积累一手资料,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案例素材;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报刊、媒体评论、电视、网络等渠道,收集案例,用于教学。案例教学将生活中的事实摆在学生面前,结合经济学理论,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

2、讨论教学法。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主动性略差、不愿表达自己观点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在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急于告知学生理论结果,通过诱导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对经济理论规律的认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自己补充、添加、修正对某个理论的理解,最终形成学生自身的理论认知。课堂最后,由教师针对讨论过程做出总结精炼,从而引导学生最终形成对经济理论的概括理解。

3、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当前比较流行,教学效果较为突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使用该教学法,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更加适用。学生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的简短的游戏,模拟出经济主体的行为和经济过程,检验经济学原理中的相关假设与结论。在游戏参与过程中,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直观深刻体会经济学理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经济学内在的规律性。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在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完成了学生的素质教育,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比较分析法。对于初学者而言,经济学理论中有许多概念、原理非常容易产生混淆,这些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原理成为高职学生理解的一种障碍,多数学生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别的。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对于容易和已学过的知识点相混淆的新知识点进行比较教学,例如:无差异曲线与等产量线之间的比较;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之间的比较;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分析法,使学生能更好地区分知识点,掌握新知识。

当然,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单一使用某种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掌握程度,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进行组合教学,以期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紧密联系生活,不空讲理论。

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理论很深,单纯就理论讲理论是无法让高职学生真正学懂该课程的。任何脱离实际的理论都是无意义的,《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纯理论课程,更不能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紧密联系生活,不能就理论讲理论。例如:在讲解需求弹性理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找出弹性系数较小和较大的物品,对应比较,不同弹性系数的物品价格变化对人们生活水平的影响;在讲解垄断竞争市场特点的时候,可以通过常见的商品电视广告来加深学生对该类市场特点的理解,等等。总之,教师应该想尽办法让呆板的经济学理论生动起来,变成活生生的现实问题的分析工具。

四、结论。

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系统传授基础知识,更要重视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将来走出校门后的实际应用提供基础。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运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运用高超的讲授技巧,减少高职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畏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带领学生迈入经济学学科大门,学会用经济学思维思考市场经济问题,培养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9)。

[2]张丽梅.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教学实践[j].黑龙江教育,(3)。

[3]陈四辉.传承与超越――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3)。

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篇十五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那么在中学数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等四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

创新教育是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适应全球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而提出的新的教育观念。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那么在中学数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怎样把学生引入创造的宫殿,使学生发挥创造才能?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等四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不墨守成规,思想活跃,具有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旺盛的求知欲。其次表现为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及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

例1、设是正数,证明:

证明一:因为对任意都成立。

即对任意都成立。

故判别式小于零,

所以。

函数和方程思想是中学数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在不等式教学中巧妙地融合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解题,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克服思维定势,领会不等式、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转化,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证明二:构造向量。

而即。

所以成立。

利用向量和三角函数等工具,巧妙地构造出所证明的不等式的空间向量模型,使学生在学会用几何方法解决代数问题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方法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能力,以及二者相互结合、灵活运用的能力。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创新教育必须着力于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它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用活跃的灵感,这种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问题、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

例2、已知实数满足,求证:

证明一:(利用均值不等式)。

证明二、(构造函数)因为,

所以。

构造函数:

证明三:(利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本题等价于:实数,满足和,求的最小值。

显然的最小值是圆心(-2,-2)到直线的距离。

教师恰当的启发,通过这三种方法层层深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思维由单一型转变为多角度发散型,显得积极灵活,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国奥斯本创立的创造学的基本原则是:人人皆有创造力,创造力水平可经训练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把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介绍给学生,使他们掌握创新的钥匙,开启一扇问题之门。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例3、求证:

证明:左边可变形为。

可看成点到点a(1,1)的距离。

可看成点到点b(5,2)的距离。

因而本题等价于:点p是x轴上的任一点,求最小值。

点a(1,1)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1,-1)。

所以。

故成立。

如果按常规方法来解本题,过程非常烦长,但观察不等式的特点,再结合两点间距离公式来解就非常简单,因此,在解题教学时,若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进行广泛的联想,则能得到许多构思巧妙、简捷有效的解题方法,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创新过程,常常受到个性品质的影响。具有较高创造力的人,他们往往都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例如,具有较强的'责任心,稳定而持久的注意力,豁达的态度,做事有耐心、有毅力,能经受失败的挫折,具有人格的独立性,等等。每个人的遗传特征、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努力程度的不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主体既有共性的相似,又有个性的差异,从而体现出发展过程中的五彩缤纷,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智力能力不完全相同,这是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个性教育,对教育者而言就是承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独立、进取、合作的品质和积极主动创新的学习精神,引导学生的个性在有利于自己发展又不妨碍他人发展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灵魂和核心,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目标,使我们的学生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会创新,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创造型人才。

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篇十六

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三大产业中工业的比例正在逐渐提升,相关企业对于技术人才需求的数量与质量也在逐渐加大,而且我国现阶段多数地区经常出现优秀技术人才短缺,专业技术人才水准不高、技术水平较低等状况,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满足不了当今社会的需求。职业高中的教学宗旨是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强化学生技术水平,让学生具备高层次、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为核心目标,其教学过程是根据社会与企业的相关需求来设置教学课程、选取教学内容,从而达成职业高中为社会与企业提供优质技术人才的基本意愿。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职业高中的教学方式过于落后,教学内容并没有遵循院校的教学宗旨,导致教学内容不吻合实际需求,学生对于学习丧失兴趣,教育出来的学生对于提供的企业并不喜欢,不愿意加入,甚至不会进入该企业工作,形成了学生毕业即无业的状态。因此,职业高中为满足社会需求,改革数学课程教学是必要的。

2.2为完善生源问题。

由于职业高中的招收方式具备很强的公开性,招收条件也较低,其吸纳的学生通常都是学习分数较低,对考普通高中放弃信心的初中毕业生或是已经生存于社会,但仍想通过学习提升工作层次的青少年。同时,数学与其他科目不同,数学更需要强大的逻辑思维与计算能力,需要一定的学习基础。这就会出现学生对于学习数学丧失信心,放弃学习数学,过于重视新开设的专业课而轻视数学学科等问题。因此,职业高中应对数学课程教学进行合理、科学的改革,以增添学生兴趣,树立学生信心。让学生重视数学,热爱数学,并有效学习。

2.3为弥补教学现状。

根据对职业高中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在职业高中,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升学压力,通常会出现学习氛围过于消极,学校学生流失程度较高,学生过于注重职业方面教学,不重视数学课程,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导致数学课程教学的效果不高,效率较低。因此,为弥补当前教学现状,充分优化数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提升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对于数学教学课程的革新就势在必行。

3职业高中传统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应用教学大纲力度较低。

数学教学大纲能够指明课程的.性质、评价标准、目标与特点,能够指导教师进行数学课程教学,对于数学课程学教学具备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在职业高中课程教学的现状中,教师通常并不会采纳教学大纲,教学导向与实际教学大纲不符,忽略了教学大纲在指导方面的功效。而导致教师不遵循教学大纲进行课程教学的核心因素,就是教学大纲的牢固性过强,比较迂腐。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职业高中已经拟建了新型的教学大纲,并且对数学课程教学的相关要求进行了规定,但各地职业高中仍然没有进行落实,不重视教学大纲,应用教学大纲的力度较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际数学课程教学的效率、效果与质量。

3.2教学模式与内容不合理。

在我国职业高中的实际课程教学中,各地职业高中数学教师仍然延用传统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师通常处于主导位置,严重缺乏对于学生的关心,没有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实际学习能力进行充分的了解,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同时,由于数学教学的内容本身难度系数较高、单一性较强,且枯燥乏味,而职业高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又较差,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等状况。此外,在数学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内容,延展教学资源。而目前职业高中教师对于社会需求的了解程度并不够,没有将社会需求充分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这也是造成数学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的因素。

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篇十七

摘要:调查显示,高职数学内容因理论性强、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够,造成学生学不懂,兴趣不高,部分学生还不能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待数学知识的价值。为体现专业特色,突出高职数学的工具性特点,对数学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是有效途径。高职数学课程模块化应遵循注重数学基础、衔接专业需求、突出数学应用、体现高职特色等原则,分必选和限选两个模块进行设计。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模块化;专业特色。

9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级机械类专业的152名学生中,按数学学习成绩好、中、差各抽出50名学生,就高职数学的价值、数学教学与专业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专业特色的可能性、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以及学生对目前高职数学教学现状的看法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90%的学生认为数学是学好专业的基础;36%的学生认为数学有很多实际应用价值;但是有22%的学生认为高职数学缺乏针对性,内容枯燥,不能引发兴趣;有20%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习不是快乐的;反映在听课质量上,32%的学生认为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教师讲课枯燥,无法引起学习兴趣。对于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与专业有关的实例,9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60%的学生认为不仅有必要而且可行。

对于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数学知识学习,6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且可行,2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但不可行。

在学习的主动性方面,26%的学生认为能努力去解决自己不懂的或老师提出的问题;22%的学生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听课很轻松;22%的学生能边听边记重点内容,能选择性地做笔记;24%的学生只听课,很少主动思考问题或听课困难。有34%的学生能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练习,50%的学生有时能完成;36%的学生能自己完成课外作业,46%的学生通过与别人讨论能完成课外作业。有22%的学生能有选择地加强知识的学习;54%的学生有时能有选择地加强知识的学习。

以上统计数据说明,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数学课程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但学习的结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问题在于,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很难发现与专业的联系,数学内容因为理论性太强、实用性不够而显得枯燥,他们对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专业特色,更好地体现高职数学工具性的特点要求强烈。

因此,必须对高职数学内容作全面的审视和反思,以寻求一种既能满足高职教育需要,又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可操作性课程,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高职数学教学的尴尬境地。

进一步抽样调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调查显示高职数学教学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现行教学内容存在严重的“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课程的深度与专业学习中用到的具体计算方法之间的矛盾;教学中重视推理与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烦琐计算之间的矛盾;完整的知识体系与实际应用中部分知识的具体应用之间的矛盾;专业需求的全面性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专业需求的理论完整性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实用性之间的矛盾。二是课程内容与授课时数的矛盾。调查发现,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对数学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这种高要求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广度上,而不是体现在知识的深度和难度上,而目前高职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比较低,教学内容和授课时数之间存在矛盾。

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整合教材内容,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将专业学习所需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一)注重数学基础,衔接专业需求。

注重基础有三方面含义:一是要注重数学知识和素质在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中的基础性地位,注重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二是注重数学基础知识中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数学思想的教学;三是注重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培养。在处理基础和需求的关系问题上,应该在注重基础的前提下与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及专业需要紧密衔接,而不是在衔接需求的前提下注重基础。

(二)突出数学应用,体现高职特色。

高职教育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在数学教学中突出应用不但是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而且也符合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突出数学应用有两个含义:一是突出数学知识在专业和生活中的应用;二是突出数学的工具性。

数学课程模块的确定要具有针对性,这就要求在数学内容选取过程中,充分理解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点的要求。在充分考虑专业需要和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教学实施可行性的基础上,确定机械专业的必学模块和两个限定选学模块。

(一)共用基础模块。

本模块是各类专业的必学内容,主要讲授函数与极限、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等内容,是各专业的必修内容,完成本模块教学约需64课时。其中函数与极限包括函数、极限的概念、极限的运算及函数的连续性;一元函数微分学包括导数的概念、导数的计算、微分及其应用;一元函数积分学包括不定积分的定义和性质、不定积分的计算、定积分及其计算、定积分的应用。

(二)限定选学模块一。

本模块是机电数控类专业的限定选学内容,主要讲授复数及其应用、微分方程与拉氏变换、级数等内容,是机电类专业的必选内容。完成本模块教学约需48课时。其中复数及其应用包括复数的概念、复平面复数的形式(代数式、向量式、三角式、指数式、极坐标式)、复变函数复变函数的导数;微分方程包括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一阶微分方程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线性方程、微分方程及微分方程应用举例;拉普拉斯变换包括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概念、性质、逆变换、简单应用;级数包括级数的概念、常数项级数审敛法、幂级数及傅立叶级数。

(三)限定选学模块二。

本模块是机械制造类专业的限定选学内容,也可以作为其他相关专业的选学内容。主要讲授空间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等内容,完成本模块教学约需3课时。其中空间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包含空间向量的基本概念、向量运算、曲面及空间曲线方程、二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复合函数与隐函数的偏导数、极值、最值、二重积分的定义与性质、二重积分的计算及应用等。

参考文献:

[3]ularcurriculum[m].paulchapmanpublishingltd,:26.

[4]alcriteriaforgcse[m].hmso,1985:16.

[5]刘建湘.高职学院教师培养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5.

[6]斐新宁.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

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篇十八

(一)是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物流成本费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运输费用,而国家有关部门也开始了对这一行业的改革与创新,这种改革不但将各交通行业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充分的完善与提升,而且还在努力将各类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以此实现物流运输体系的整体能力与效率的提升。所以,在物流运输体系中实施现代化的信息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建设资源节约型交通运输提议的内在要求。

在推进现代化的物流运输行业发展中,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成为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而在这一新的方向要求上,信息化建设便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新型物流信息化管理模式中,不仅能充分利用各项物流资源,而且能有效缓解现代交通拥堵所带来的压力,切实提高整个交通行业的运作效率。所以在资源节约型物流运输体系构建过程中,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其必然要求。

二、信息化管理对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信息化管理能够促使企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这种新型信息化管理对于企业的各项资源配置来说是具有极大完善效应的,它不仅能够将企业内部各项信息有效的传达到相关管理部门,而且能够有效的收集并传递企业外的各项市场以及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为企业进一步的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等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支持,帮助企业优化自身资源,提升企业运作效率。进而在此条件下,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二)信息化管理是解决企业管理的有效措施。

在企业现代化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管理的不透明性,正是由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提升了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决策等的透明度,提升了内部员工对企业的了解程度,避免了各种类型的暗箱操作,进而能够有效避免企业的资产等的流失。

(三)信息化管理能够切实提高公路运输业的服务水平。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对自身生活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对于运输行业的服务质量等的要求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公路运输行业原本就属于服务业的一种,所以只有将自身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才能更好地获得客户满意度,进而能够扩展自身的市场份额,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伴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能够切实了解到自身所接受的服务的现实水平,并且对自身的物品运输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与掌握,很容易便能够发现物流企业在运输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这对于企业及时弥补不足、解决问题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提升公路信息化管理效率的措施。

(一)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网络。

当前阶段,我国公路运输企业已经基本将信息化管理模式渗入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中。正是这种新型管理模式的实现,为企业间的构建管理式信息管理网络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基础。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充分立足于自身企业现状,充分结合现代化的信息化管理的特点,提升企业自身对各项信息的反应速度。

(二)优化客户服务体系。

针对各种类型的服务性企业,一个完善且不断发展的客户服务体系是十分重要的。现代公路物流运输行业作为这种服务业的典型代表,需要不断优化自身客户服务体系,坚持把客户满意作为自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结合现代信息化管理模式,依据客户的不同要求与特点,建立其差异化、有针对性的服务体系,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评估机制。

在现实的信息化管理进程中,需要依据现实市场状况以及客户的不同需求,对自身进行不断的评估与改进,而在这种评估模式中,需要切实将市场作为评估优化的引导方向,将客户满意作为基本原则,不断调整自身管理制度,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竞争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深化,公路运输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与使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能够有效推进本行业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来书也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篇十九

任何社会在任何时候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但政府应付挑战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政府往往不得不对优先处理哪些挑战有所取舍。能否影响决策过程固然是权力的一面,能否影响议事日程的设置则是权力更重要的另一面。因此,在讨论政策制定时,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议程是如何设置的?什么人影响了议程的设置?本文依据议程提出者的身份与民众参与的程度区分出六种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重点讨论这六种模式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和发展趋势。观察议程设置模式的转换有助于我们领会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迁。

参与选举决策者固然重要,但这种参与几年才有一次机会。在一些所谓“民主”国家,大多数民众对政治的参与仅局限于这一种方式。每过几年,他们在选举热潮的裹挟下过一把“当家作主”的瘾,此前此后,他们只是一板一眼地当顺民,对政治不闻不问,要问也不知从何入手。然而,决策者上任以后的所作所为对民众的生计、国家的前途影响甚大。因此,决策决不应该是决策者们的禁脔,哪怕他们是老百姓选举出来的。真正的民主体制必须给民众参与政策制定全过程的机会。

谈到政策制定,一般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决策过程本身,而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事情被提上议事日程,而另一些却没有?任何一个社会都面临各种挑战,但政府应付挑战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既包括财政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也包括注意力资源。换句话说,在具体决策之前,政府不得不做出抉择,对处理哪些挑战有所取舍。

1962年,美国政治学家巴查赫(peterbachrach)和巴热兹(mortonbaratz)。

议程设置是指对各种议题依重要性进行排序。为了便于分析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我们可以将议程分为三大类:传媒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传媒议程是指大众传媒频频报道和讨论的问题;公众议程是引起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问题;政策议程是指决策者认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政策议程设置,但这三种议程的设置可能是互相关联的。例如,西方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新闻媒体可以引导民众把关注点集中在某些议题上。在那里,传媒要影响公众议程的设置,往往不是通过直截了当地告诉民众哪些议题重要、哪些议题不重要,因为这样做常常适得其反。更有效的方法是对某项议题进行反复报道,并把这些报道放在引人注目的位置或时段。研究传媒议程设置的鼻祖之一科恩(bernardcohen)。

不过,传媒并不是影响大众舆论的唯一原因,政治动员、社会运动、突发事件,以及其他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民众转变对公共事务的看法和情绪。无论公众议程是如何形成的,它与政策议程的设置关系更为密切。既然本文的侧重点是政策议程设置,我们将不会详细考察传媒如何影响公众议程,而是径直把注意力集中在公众议程与政策议程的关系上。

如上所述,公众议程是社会大众认为政府应该关注的问题。尽管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假如定期进行民意调查的话,从对“什么是最紧迫的社会问题”的回答中就能描绘出公众议程变化的轨迹。哪怕没有民意调查,公众议程也会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考察民众关心的问题与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问题呈现什么样的关系,可以为我们确定政治制度的性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不少人把官员的产生方式作为划分政治制度的唯一标准,这是把形式凌驾于实质之上。更关键的是,什么人在政策议程设置的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民众关心的问题是否被提上决策者的议事日程。如果政策议程的设置被统治者或少数精英分子把持、民众关心的问题与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问题南辕北辙,哪怕官员是民选的,这种制度也不配被称为“民主”的。反之,如果公众议程能够对政策议程产生直接的影响、后者能切实反映前者的内容与排序,即使官员并非由直选产生,把这种制度斥之为“不民主”也显得过于简单化。换句话说,通过考察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我们可以透过表象、更深入地认识政治制度运作的逻辑。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依据政策议程提出者的身份与民众参与的程度区分出六种议程设置的模式(见表1)。[6]这篇文章将分别讨论这六种模式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和发展趋势,其目的是通过观察议程设置模式的转换来揭示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迁。

关门模式。

这是最传统的议程设置模式。在这种模式里,没有公众议程的位置;议程的提出者是决策者自身,他们在决定议事日程时没有、或者认为没必要争取大众的支持。在传统社会里,当一般老百姓没有什么政治参与意识时,这是议程设置的主要模式。在当代中国,这种议程设置模式也没有完全消失。1988年的“物价闯关”也许可以算得上一个例子。

在此背景下,6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改革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虽然文章作者很清楚,物价改革会暂时损害不少人的利益,但他相信,人民对这种冲击可以承受。

基于这种乐观的估计,中央政治局于8月中旬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确定价格改革的总方向是,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8月19日,该方案一经披露,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新一波抢购狂潮,甚至出现挤兑未到期的定期存款来抢购商品的情况。

在物价闯关这个事件中,议程设置完全没有民众参与。决策者下决心快速推动价格改革后,甚至没有做出争取民众理解和支持的努力,只是一厢情愿地假设民众会明白决策者的苦衷。结果1988年全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飙升1818%,造成民众普遍不满。事后,邓小平从这个事件中汲取了一个深刻教训:“制定一切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只要注意这一点,就不会犯大错误。

如果发现错误,要赶快纠正,不要掩饰,不要回避“。[11]。

动员模式。

与关门模式一样,动员模式里的议程也是由决策者提出的;与关门模式不同的是,在动员模式里,确定一项议程后,决策者会千方百计引起民众对该议程的兴趣、争取他们对该议程的支持。也就是先有政策议程、后有公众议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决策者会放弃关门模式而采取动员模式呢?首先,广大民众具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关门模式的正当性遭到普遍的质疑。其次,所涉及的议程执行起来需要得到民众普遍、自觉的合作。再次,决策者缺乏实施该议程所必需的资源。

在这三种情况下,决策者会希望用某种方式动员民众参与议程设置,以减少执行阶段的障碍;但他们同时又不希望、或不放心民众主动参与议程设置。

中国人民非常熟悉动员模式。在毛泽东时代,从土改、三反五反,到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再到四清、“”,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战略性的议程设置都采取了这种模式。动员模式一般包括五个阶段:首先是“运动开始,发出文件”。

文件既可采取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的形式,也可采取人民日报社论、评论员文章的形式,甚至还可采取“毛主席最新指示”的形式。

第二阶段是“层层传达、普遍宣传”。传达往往是先党内、后党外,先干部、后群众,要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需要强调速度时,则要求传达不过夜。

第三阶段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学习是指学习文件、社论、辅导材料之类,其目的是让大众吃透中央精神,包括为什么要提出新议程,什么是新议程的“精神实质”,以及落实新议程的步骤、方法等。第四阶段是“抓住典型、以点带面”。

典型既可以是正面典型,也可以是反面典型。典型的意义在于用实例向广大群众展示新议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优越性。最后,通过以上几个阶段的工作,动员模式希望能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从而达到贯彻落实新议程的目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议程设置方面采取动员模式的频率大大降低了,但并未放弃。例如,在以下政策的议程设置中,这个模式依然在起作用: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1980年),在个体经济中开辟就业渠道(1981年),在农村全面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开展“五讲四美”活动、清除精神污染(1983年),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推行国营企业工资改革,破除大锅饭(1985年),改革劳动制度、打破铁饭碗(1986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987年),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1992年),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95年),对公有制企业实行大规模减员增效、下岗分流(1997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998年)。

[13]。

内参模式。

在内参模式里,议程不是由决策者提出的,而是由接近权力核心的政府智囊们提出的。形形色色的智囊通过各种渠道向决策者提出建议,希望自己的建议能被列入决策议程。他们往往不会努力争取民众的支持,而更看重决策者的赏识;他们有时甚至不希望所讨论的问题变成公众议程,因为担心自己的议案可能招致民众的反对,最终导致决策者的否决。在这个模式里没有民众与决策者的互动,只有智囊们与决策者的互动。

在毛泽东时代,大部分重要决策都是由毛泽东、周恩来等最高领袖亲自决定的。[14]那是一个伟人的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内参模式的地位。以下三个例子从时间上跨越了1950年代初到1970年代初,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内参模式的特点。

案例一:1950年6月下旬朝鲜战争爆发,到8月初,朝鲜人民军已经解放了朝鲜90%以上的领土。当时社会主义阵营普遍以为朝鲜统一指日可待。中国领导人却没有盲目乐观。8月23日,在总参作战室工作的雷英夫等人经过反复研究最新情报后做出判断:美军可能很快在仁川登陆,切断朝鲜人民军的补给线,形成南北包围和夹击人民军主力的态势,使朝鲜战局发生逆转。他们进一步预测,9月15日是大潮,美军这一天登陆的可能性最大。毛泽东得知后说:“这些判断有道理,很重要”,“很快结束战争是不可能了,战争肯定是持久的、复杂的、艰苦的”,并随即作出应对部署。[15]雷英夫的报告直接影响了最高领导人的战略决策。

案例二:1956年6月,波兰波兹南的工人为增加工资、改善生活状况而举行示威,保安部队进行镇压造成很大伤亡,在全国引起很大的震动和愤慨。8月,曾因“右倾民族主义错误”而被解除统一工人党职务的哥穆尔卡再度出山,并要求当时担任波兰国防部长的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返回苏联。10月17日驻波苏军出动坦克部队包围华沙,企图进行镇压。波兰人民群情激昂,波苏军队互相对峙,形势非常紧张。在整个事件中,中国驻波兰大使馆一直强调问题的核心是波兰的反苏情绪,把波兰事件定性为“”。但通过深入采访,新华社驻波兰记者谢文清的判断截然相反。他在10月12日的电文中说,问题的症结是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

案例三:1969年3月,中苏之间发生武装冲突,从而引发了对苏联战略的讨论。有人认为,苏联的战略将会东移,进攻中国;有人认为,苏联仍是向西,同美国争夺欧洲。国内最担心的则是美苏是否会联合反华。1969年底,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新华社驻西德记者王殊以翔实的材料和数据证实,欧洲是美苏争夺的重点,苏联的根本利益在欧洲。对于发展中德关系,王殊认为,首先要破除西德是“军国主义”、“复仇主义国家”的老框框。通过广泛采访,他得出结论,在西德占主导地位的是和平主义。同时,西德经济发展很快,有扩大国际市场的需要。

由上面三个例子可以看出,毛泽东时代的内参模式有三个特点。第一,内参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与国家安全有关;第二,内参主要不是来自研究机构,而是来自参谋和情报收集机构。

第三,内参往往是个别“智囊”的作品,而不是“智库”的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面临着险恶的国际环境,如何让新生的共和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不得不优先考虑的问题。很显然,这三个特点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

改革开放以后,内参模式更为常见,究其原因,最关键的是,中国面临的历史任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说毛泽东时代首先要解决的是自立问题的话,那么改革开放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中国自强。发展现代经济涉及广泛的领域,其复杂性超越了任何个人的能力。这就要求对决策辅助机制加以改造。过去那种依靠个别智囊的体制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决策需要,必须代之以决策咨询群体。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便提出了决策科学化的口号,并着手逐步建立健全思想库体系。

最早出现的思想库可能是1980年形成的“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其成员是一批具备“通天”关系的高干子弟及知识分子子弟。在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支持下,该组成员四处调研,并把报告直接送到中央领导人办公桌上,为198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准备了系统全面的第一手调查数据。后来,他们又参与了中央关于农村的几个“一号文件”的制定,形成一支有实力的决策研究力量。后来,发展组成员分别进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简称体改所)。

上述思想库一般都会出版诸如“简报”、“参阅”之类的内部报告。这些发行量很小的内参,往往可以直达天庭。最高领导人则几乎每天都会圈阅、批示、转发一些报告。[25]在正规渠道之外,部分研究人员还凭借自己的学术声望和人脉关系通过非正常程序向最高当局递交密札或进谏。[26]2002年末,新一届中央领导人上任以后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更加重视,并作出了表率。

从2002年12月26日到2006年5月26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已经举办了31次集体学习活动,请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专家讲课,平均40天举办1次学习活动。[27]同时,新一届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思想库、智囊团的建设。[28]为此中国科学院提出要“充分发挥国家科学思想库作用??增强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咨询能力”;[29]中国社会科学院也要求各研究所“努力担当思想库和智囊团的重任,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30]可以预见,未来在议程设置上,内参模式还会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借力模式。

在内参模式中,政府智囊们只关心自己的建议是否会得到决策者的青睐。借力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政府智囊们决定将自己的建议公之于众,希望借助舆论的压力,扫除决策者接受自己建议的障碍。无论中外,一般而言,政府智囊们都希望直接影响决策者,而不是采取迂回的方式;不到万不得已,政府智囊们不希望因诉诸舆论而得罪当权者。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偶尔出此“下策”呢?恐怕最主要的原因是,智囊们深信自己的建议有强大的民意支撑,而政府内部却存在反对的声音。

在中国,借力模式并不常见,但最近却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从1990年代起,中国开始市场导向的医疗体制改革。根据1993、1998、2003年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改革后城乡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越来越高,而享有社会性医疗保险的人比例越来越小。[31]2003年的非典危机暴露了公共卫生体制改革的缺陷,也顺带引发了人们对医疗体制改革的反思。[32]但此后仍有政府官员公开声称,必须进一步推行市场化的医疗体制改革,让“国有资产逐步退出公立医院”。不过,在2005年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和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作课题组却发表了6份专题报告和1份总报告,证明医改是“不成功”

的,甚至是彻底“失败”的。由于这些报告刊登在内部刊物上,它们最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2005年6月底,情况突然急转直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副部长葛延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总报告的内容。

他指出,未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应该坚持两条原则:一是追求公平,要确保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二是要强调卫生投入的绩效,即在有限的全社会卫生投入水平下,使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而市场化改革不可能达到这两个目的。[33]几乎同时,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也在《医院报》上说出了“市场化非医改方向”的话。[34]这两则报导一面世便在媒体上和民众中引起轩然大波:媒体上一时间出现大量有关医改的报导和讨论;而民众则几乎一边倒地同意“医改不成功”的判断。[35]虽然有些市场派的学者坚称,医改不能走回头路;[36]虽然卫生部希望回避关于医改是否“不成功”的话题,[37]但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如果政府医改的思路不作重大调整,民众是难以接受的。[38]看来,智囊们借力之举相当有效。

上书模式。

这里的“上书”是指给决策者写信,提出政策建议,不包括为个人或小群体作利益申述之类的行为。上书模式与内参模式十分相似,都是有人向决策者提出建言,不同之处在于建言人的身份。在内参模式里,建言人是政府的智囊或智囊机构;在上书模式里,建言人不是专职的政府智囊。不过,建言人也未必是一介平民,他们往往是具有知识优势、社会地位的人。只有这种人才拥有某种“话语权”,才了解上书的管道,提出的建议才可能被重视。其实,即便是精英们的上书,往往也是石沉大海,毫无反响。清朝不断“上书各中堂、各大人、各先生”

的龚自珍在《送南归者》中不是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吗:“布衣三十上书回,挥手东华事可哀”。一般民众,人微言轻,他们的上书往往在秘书那里就被挡住,很难送到决策者跟前。无论古今中外,由平头百姓一纸上书影响议程设置的案例简直是凤毛麟角。

上书模式固然很少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当代中国完全没有这样的例子。2003年7月3日,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的“三江并流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为世界自然遗产。几乎同时,2003年8月中旬,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通过了怒江流域水电开发方案。怒江兴建水电站的决定马上引起一批环保组织的反对。

一方面,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动员媒体发出反坝的声音,争取舆论支持;另一方面,他们上书国务院领导,要求停止怒江水电梯级开发。2004年2月中旬,在发改委上报国务院的报告上,国务院温家宝亲笔批示:“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暂时搁置了一度箭在弦上的怒江水电工程。[39]2005年7月,温家宝赴云南考察工作期间,地方官员向他反映怒江水电建设停工已久,地方不知如何进退,希望中央能尽快定夺。温回京后,即指示发改委、环保总局、水利部等有关部门“加紧论证研究,尽快拿出自己的意见”。由于担心怒江工程重新启动,61个环保组织和99位个人又于2005年9月起草一份公开信,并将它呈送国务院、发改委、环保总局等有关部委。[40]与此同时,支持开发怒江水电的人也上书中央领导,希望该工程早日上马。[41]正反两方面的上书形成拉锯战,使中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怒江工程定案。民间组织的活动与上书如此影响中央政府的决策,这在中国恐怕还是第一次,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随着社会自由度的加大,社会地位不同、立场各异的人将会更积极地运用自己的发言权。

因此,上书今后有可能变成影响中国议程设置的主要模式之一。

外压模式。

与上书模式一样,在外压模式里,议程变化的动力来自政府架构之外。它与上书模式不同之处不在于“外”,而在于“压”。在上书模式里,议程的提出者希望通过给决策者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议程设置;在外压模式里,议程的提出者虽然不排除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但他们更注重诉诸舆论、争取民意支持,目的是对决策者形成足够的压力,迫使他们改变旧议程、接受新议程。在上面提到的怒江水电一案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外压模式的影子。在一般情况下,外压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二,外压模式产生作用的前提是少数人关心的议题变为相当多人关切的公众议程,否则压力便无从产生,而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即使某个议题已经提上了公众议程,要最终进入政策议程的话,同样也需要时间。因此,外压模式的一个特点是所需时间一般比其他模式长。

第三,由于头两个特点的存在,研究者很难准确断定外力通过什么方式最终影响了议程的设置。他们能做的无非是在时间的先后顺序上将外部压力的演化与政府议程的变动联系起来。

上述三点是一般情况下外压模式的特点。但也有特殊情况,即突然出现所谓“焦点事件”

(focusingevents),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进而迫使决策者迅速调整议程。焦点事件一般都是坏事,如灾难、事故等,它们会对某一群人的利益造成现实的伤害、对其他人的利益产生潜在的伤害。这类事件的发生使得利益群体、政府官员、大众传媒以及广大公众对现存问题有更深切的认识,希望纠正明显的政策失误。[43]注意焦点的集中有助于打破已往的力量平衡,使争取议程转换的意见在公众舆论里占据上风,形成强大的民意压力,迫使决策者在短期内调整政策取向。

先看压力的根源。虽然中国经济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里高速增长,但不惜一切代价追求高增长率也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到1990年代末,有些问题已变得触目惊心,包括环境危机、贫富悬殊、缺乏经济与社会安全等。与此同时,社会分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改革初期,由于社会分化程度低,哪怕某些人必须为改革付出代价,他们也往往愿意牺牲短期的个人利益,因为他们相信,改革最终会使所有人受益。随着社会日益分化,改革的金字招牌脱落了。[47]那些在前期改革中利益受损的阶层对新推出的改革不再毫无保留地支持,而是对带有“改革”标签的举措疑虑重重,生怕再次受到伤害。这些人仇视滥用权力、中饱私囊的官员,敌视一夜暴富、挥金如土的新贵,蔑视巧舌如簧、发“改革”财的学者。更重要的是,他们普遍感觉到中国的改革到了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候了!这就是政府面临的社会压力所在。

那么潜在的压力是如何转化为现实压力呢?四个领域的变化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利益相关者的施压、非政府组织的卷入、大众传媒的转型和互联网的兴起。

先看利益相关者的施压。当社会分化不太严重时,各利益相关群体往往处于“自在”阶段,缺乏“自为”意识,也不大会为自身的利益向决策者施压。随着社会分化程度提高,各利益群体对自身利益变得更加敏感,会产生向决策者施压的冲动。当然,冲动是一回事,能在多大程度上施压是另一回事。这里的关键是利益相关群体的动员能力。在所有利益相关群体中,拥有政治和组织资源的地区无疑最强。

区域政策是利益相关群体施压的一个例子。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存在地区差距,但问题并不突出。其后,由于国家政策明显向东部倾斜,导致东西部差距迅速扩大。[48]1990年代初,学者与政策研究者就地区差距展开了一场争论,当时的主流要么认为中国地区差距没有扩大,要么认为地区差距不算太大。[49]邓小平也主张应等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再“突出地提出和解决”

大多数社团对公共政策没有兴趣,但有一类社团最大的关注点便是公共政策,即倡导性社团。人们习惯于把这类社团称为“非政府组织”或“ngo”。在中国各类ngo中,环保ngo最为积极。1990年代以前,中国也有环保社团,但绝大多数是自上而下组建的、半官方的环境科学研究团体。那时环境污染问题还不太突出,民众对此不太关心。因此,那时的环保社团要么研究多于行动,要么干脆没有什么行动。1990年代以后,生态环境恶化日渐显著,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步高涨。在这个背景下,涌现出一批民间环保ngo.[56]进入新世纪,民间环保ngo(尤其是高校学生团体)开始在各地大量出现,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2000多家环保ngo.[57]它们的经费主要靠自筹(相当大的比重来自境外)。除了开展环保教育、配合政府编制环保计划、担任有关机构环保顾问外,这些环保ngo还竭力呼吁改善生态环境,并动员各种力量干预破坏环境的行为、工程和计划,对政府形成巨大的压力。[58]上面提到的怒江水电工程便是一例。

环保ngo数量不多,但能量巨大,原因之一是很多组织与大众传媒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传媒把环保ngo的声音以放大的方式传播出去,无形中加大了它们的影响力。

中国的大众传媒不仅充当了环保ngo的“扩音器”,而且近年来在公众议程设置方面扮演着越来越积极主动的角色,进而影响到政策议程的设置与调整。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有三个层次:报导或不报导哪些“议题”,是否突出强调某些“议题”,如何对它强调的“议题”进行排序。[59]这里说的不是指某几家传媒机构的某几次报导,而是指传媒整体在较长时期里的报导活动。很显然,不进入第一个层次,民众对一些议题就不会感知。例如,1980年代的煤矿事故比现在更普遍、更严重,但当时并没有成为公共议题。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矿难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之一,主要是因为传媒对它进行的广泛报导引起了公众的重视,不仅进入了第一个层次,还进入了第二个层次。[60]在一个较长时期里,进入第二个层次的议题当然不止一个,这时,如果传媒对一系列“议题”的报导呈现一定排序的话,也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重要性的判断。

近几年来,中国民众对三农、农民工、生态环境、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贫富差距等问题的关切,在很大程度上是传媒强调的结果。在中国,媒体的角色一直被定位在“宣传机器”

上。[61]为什么党的喉舌近年来会变得越来越具有公共性,成为连接政府与民众的双向桥梁呢?这是因为媒体的量和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量方面,与改革初期比,电台的数量增加了三倍,电视台、报纸、杂志的数量都增加了十倍以上。[62]质的变化更为深刻。从1980年代开始,传媒便开始市场化,这个进程在1990年代以后加快。现在,国家仍掌握电台、电视台、报纸和一些刊物的所有权,但失去了国家财政拨款的传媒机构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一旦追求利润成为传媒机构的主要驱动力,其日常运作的逻辑便改变了,它们必须考虑:如何吸引读者或观众?如何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当然党和政府的机关报、机关刊物的自由度比较小,但这些传媒机构在转向传媒产业的过程中,都增设了自由度相对大得多的附属报刊,例如《人民日报》属下的《环球时报》,新华社属下的《瞭望东方周刊》,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属下的《新民周刊》和《外滩画报》,广东省新闻出版集团属下的《新周刊》,以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属下的《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本来就不属于党报系统的《中国新闻周刊》、《财经》、《商务周刊》、《中华工商时报》等报刊相对独立性也不小。在这些著名报刊的带动下,全国几百家报刊(例如《江南时报》、《大河报》等)纷纷开辟或增加新闻评论和公共事务讨论的版面,不断拓宽言论边界。影响所至,已经波及广播和电视媒体。

在竞争的压力下,媒体往往会主动“三贴近”,不时报导敏感的新闻事件,评论敏感的时政话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大众传媒开始更积极主动地为各种利益诉求开辟表达的空间,促使某些民众关心的议题变为公共议题,进而推动国家政策、法律、体制的变革。

大众传媒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传统媒体内部,还来自新兴网络媒体,如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迫使传统媒体不得不改变以往新闻和信息的传播格局,并且为公众讨论公共事务提供更开放的空间。

如果从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进入互联网之日算起,中国进入网络时代不过10余年。

然而,互联网的发展可以用“爆炸性”来形容。1997年初,全国的互联网使用者不过区区62万人;到2006年1月,这个数字已经暴增至1111亿,而且增长的势头仍没有放缓的迹象。2000年前,由于网民数量低于1000万,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媒体还没有形成。随着网民在2001年突破2500万,情况开始发生变化。2002年,当网民超过4500万时,网络舆论急遽升温。2003年,当网民达到7000万时,网络舆论风起云涌,“黄碟”案、刘涌案、黄静案、宝马案、日本人珠海买春案、京沪高铁案、孙志刚案在虚拟空间掀起一波波巨大的舆论浪潮。无怪乎这一年后来被人称作“网络舆论年”。[63]此后,互联网成为公众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论时政、释放情绪的一个主要渠道,网络舆论对公众议程设置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出现具有公共性、开放性、交互性、多元性、瞬时性的网络媒体后,公众议程的设置逻辑也开始发生变化。在传统媒体时代,议程说到底是由屈指可数的传媒机构设置的,政府通过控制传媒机构来影响议程设置相对比较容易。进入大众网络时代,情况就不同了,网民可以通过互动,将他们认为重要的问题(而不是传媒机构认为重要的问题)变为公众议程的一部分。例如,在宝马车撞人、孙志刚被打致死、农民工讨取欠薪、医疗体制改革失败、郎咸平批评国企改革等一系列网上讨论活动中,网络舆论都显示出设置公众议程的力量,因为所有这些问题都触犯了民众十分关心的公平正义原则。

由于网络已成为反映民意的渠道,中国的最高决策层对它也越来越重视。在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温家宝都透露,他们也曾亲自上网,了解舆情。

2004年9月举行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为此,在传统内参报告以外,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一局信息处最近开始定期编辑《互联网信息摘要》,报送国务院领导。[65]近年来,不少大案如安徽阜阳假奶粉案、广州农民工讨薪遭打、湖南嘉阳违法拆迁案等都是通过这条渠道迅速上达国务院的。[66]从高层对网络舆情的高度关注,可以看出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之大。

当然,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它们的作用完全可以互补。

当某个议题引起网民广泛关注时,传统媒体往往会马上介入,进行采访和深度报导,黄静案、日本人珠海买春案、京沪高铁事件都是这样的例子。反过来,某家传统媒体机构对个别事件的报导可能在网络论坛上引起轩然大波,使它迅速变为公众议程的一部分。在更多情况下,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交互作用,很难辨别是谁引导谁。“孙志刚事件”就是两者互动的一个典型。在网络普及以前,广州地区的报纸就曾对“收容遣送事件”作过一些调查性或揭露性的报导,仅在2000年至2001年两年间,这样的报导就有6则之多,但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67]2003年3月20日,湖北青年孙志刚因未带证件,在广州收容所被打致死。3月底,一位在北京学传媒的研究生在著名bbs提供网站“西祠胡同”的“桃花坞”讨论区公布了这个消息。“桃花坞”是全国各地媒体从业者聚集的地方。这则消息于是引起了《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记者陈峰的注意。陈峰与他的同事在采访孙志刚的亲属和有关部门以后,于4月25日率先在报纸上对此案进行了揭露。[68]其后,别的媒体纷纷转载。但更重要的是,这时中国的互联网已拥有近7000万网民,孙志刚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如果没有网民的推波助澜,这个事件也许会像以前一样很快风平浪静。然而,借助网络的威力,这个事件导致舆论哗然,形成强大而持续的民意压力,并最终推动政府于6月20日废止了实行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交叉作用竟能这么快导致一项制度的变革,不仅在中国、即使在世界上恐怕也是空前的。

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篇二十

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它包括了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心理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做好高校学生管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特殊原理,解决到涉及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中的意义。

过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忽视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特点。由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是未来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在知识爆炸时代的主力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包括了各个方面,如怎样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紧张,培养健康心理;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鼓励,提高心理品质;如何构建积极乐观的态度,战胜心理障碍;如何提高个人思想水平,保持心理健康等等。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与时俱进,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于加强和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对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分歧与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在改革开放时期被提出的学科,是一门新生的学科。从它诞生到现在,10多年来不断地被学者们进行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各个方面还是存在着不足,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还要继续对其进行探索、研究,希望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还是心理学。由于这是一门新生的学科,它融合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知识,是两者之间的一个边缘的、交叉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取两者之间共同的地方,不分彼此,所以在学科体系的划分上还需要近一步的明确,不断的完善。

2.教材方面的问题。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面的教学,如何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存在着一个很模糊的界限,作为一个从改革开放之后才兴起的学科,它拥有的不仅仅是二者的'结合,要求更多的是这门学科的创新。但是我们到现在仍然延续使用编排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本教材。在21世纪发展中,19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并不能够满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没有及时的改编导致给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开设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3.师资力量方面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包括了各个方面,特别是心理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方面,如果对这两个领域没有深刻的研究,就会影响各个方面的教育质量。在学校中,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就开始了,周而复始,问题就和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看似简单,落实起来却是如履薄冰,一直在改革步伐中徘徊。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1.树立积极的、全面的教育新体系。现在是一个教育与学科结合的时代,我们要抛弃旧的思想理念,改变传统观念,树立积极的、全面的教育新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把心理学运用到教育、管理中,着眼于大学生整体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功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正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来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规律,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和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功能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转变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情绪调节功能。

3.加强研究力度,加大师资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想要有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投入更多的研究,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探索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最有利的解决方法;专门培养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老师,提高教育者水平,使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心理问题,思想倾向问题,使得教育事业顺利进行。具有时效的、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建设及发展。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管理工作有力证明,对大学生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问题,这要求我们要把握机遇,也要勇于接受挑战。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