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高二化学教学个人总结(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3:33:51 页码:8
最新高二化学教学个人总结(模板12篇)
2023-11-09 23:33:51    小编:ZTFB

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工作或生活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一种重要方式。写总结时,可以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展示自己对学习或工作的理解和思考。喜欢写总结的朋友们可以阅读以下范文,或许会有所收获。

高二化学教学个人总结篇一

光阴时间,日月如梭。这一学期很快就要结束了。在这一学期里,通过您自己的努力,学生的配合,领导的关注,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为了便于后的教学,现在对本期的教学工作做一个简单的小结。下面是小编您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化学教学。

”。欢迎大家阅读,仅为大家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理念的转变。

相较于我刚接手普高化学的时候,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从根源上讲是源于理念的变化。

我以前的教学理念是"以重点中学、正规学校的高中化学要求为参照,要求学生达到这一水平"。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其必然性。首先是我自己受的教育,作为重庆市顶尖名校的毕业生,我所能想到的第一参照系就是我自己的母校,换句话说,我当初的教学要求是什么样,我就会要求学生也达到。其次是客观条件,在那时我还在承担职高数学的教学工作,势必不能两头兼顾,而现成的最容易找到的普高化学资料几乎全部是名校、重点学校的资料,这也就使得我的教学无法降低知识难度。

另外,我想讲的是这一理念提出除了有其必然性以外,还有其合法性。尽管来到菁华中学的学生生源差、底子薄,但只要学程设计得当、教学保障有力,是有可能取得进步甚至接近或者达到重点中学的要求的,这一点在我做课外辅导与重点中学和名校的学生接触中感受尤深,他们的底子确实扎实,但他们并不是高不可攀,他们仍然需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学习和训练才能取得优异成绩,而这些扎实的工作恰恰是菁华的教学所难以达成的。

从这学期开始我辞去了职高数学的教学工作,专注于普高化学,这使得我终于有时间将一门学科研究得更加深刻和透彻。加之来自课外辅导工作的启发,我开始质疑之前所提出的理念的一些前提,那就是,这样的要求,即使是学生全部达到,这样的化学到底有多少意义。如果说重点学校或正规学校的学生将考学作为最大的意义,那么对于菁华的学生来说--他们中很多对此并没有执着的信念和想法--这种训练又有什么意义,这让我的思索回归到学习本身、知识本体。

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不想升学,我们用"高考要考"这样的说辞已经没有任何恫吓学生的威力的情况下,学化学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知道"麻黄碱是一种兴奋剂"到底对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的品质有多少的提升?有鉴于此,我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学能学会的化学,学有用的化学"。后来再加上一句:"学基本的化学素养"。

最后一句的提出是来自于如下的一些思索。科学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我们身边的世界。物理从物体与力的角度,化学从物质变化的角度等等。而这个世界的化学解释有它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和语言体系,例如,化学认为物质变化来源于分子的分解和原子、离子的重新组合。换句话说,化学中分子、原子、离子等的微观粒子体系,和用这种体系来解释世界,是化学核心的部分,是化学的语言,掌握这样的体系是一个学生学没学化学标志。这便是我在理念中提到的"基本的化学素养"。这正如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对化学的界定那样:"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之下,我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编写了《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必修1、必修2、选修1三个分册。下面我就谈一谈这样的一份教辅资料是如何落实贯彻以上三方面理念的。

二解读《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

文末附有《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第一版前言,在其中我已经对如何使用这一教辅资料和编写目的进行过较为到位的说明,在这里我从解答关于理念的三个问题的角度出发再次阐述如下:

1.《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如何体现"学能学会的化学"。

得益于课外辅导的开展,我有了在教学实践中详细梳理包括初中化学在内的整个中学化学的知识体系和脉络的机会。并且通过对学生在学程中的观察与师生的交流,我更加清楚地感受和认识到他们关于化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理解教材编写者在这里如此编订的意图,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会化学的相关知识的,这两点是能够贯彻"学能学会的化学"的先决条件,也是"能学会的化学"的具体内容。

在编写《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的过程中,我在阅读教材时始终在想教材编写者到底希望学生掌握什么,想让他们获得什么知识和形成什么能力。然后,我将这些东西以提问、留空的形式留给学生去解答。这些问题来源于教材,但绝不超越教材。换句话说,只要学生去阅读教材和思索,是能够解答或者说从书本上找到绝大多数问题答案的。这就夺走了学生以"学不懂""基础差"为理由不学化学的合法性根据。如果说以前的化学确实要求很高,学生除非特别刻苦勤奋、废寝忘食地补上以前学习欠缺的漏洞才能够听得懂,那么现在的化学就不需要如此,仅仅需要学生用一些精力在读教材上,将教材上浅显的知识点记录、转述在学案上即可。

这份《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同时也决定了这个学期考试试题的变化。为了与之配套,我自己编写了选修1四个单元的单元检测题和半期、期末考试题。在这些考试题中,重视基础,问题来源主要是《知识过关》。

2.《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如何体现"学有用的化学"。

化学应该是有用的。这一点来自于职业教育的启发。在过去的普通中学教育中强调学科体系,强调各种复杂的变形、计算,而恰恰忽略了对身边化学现象的解释和关注。学生只有做题计算的能力而缺少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缺少生活经验的积累。

例如我辅导的一个鲁能巴蜀中学的高一学生,他能够很顺利地进行结合化学方程式的复杂计算,却无法回答"加工铝箔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这样的常识问题。即是说明在他的日常学习中,教师并不注重知识与生产实际的联系,而学生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仅仅学会了应付考试难题,而并没有办法提升自己对身边事物的理解和适应能力。这恰恰是化学"有用的"部分。

所谓有用,并不是应考这样急功近利的角度定义的,而是从学生未来人生的适应能力的角度出发去界定。在他将来的工作生活中更多地会接触到直观的、直接的现象,而不是命题人精心设计好的文字叙述的应用题,他们如何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去解释这一现象,从而降低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感、紧张感,提高适应性、提高生活工作的效率和品质,这便是"有用"在何处。

也因此,我在编写过程中,将普通教学中往往一笔带过或忽略的例如用途、实践中的应用的知识也纳入了其中。

3.《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如何体现"学基本的化学素养"。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对中学化学课为什么开课的追问。课程标准对其必要性是这样阐述的:"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如果说之前的"有用"是偏重于提升学生基本素质,希望学生能够做一个更高品位、更有涵养的人。那么"基本的化学素养"则是针对想要在化学或者别的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化学课应该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研究工具,具备基本的知识能力。换句话说,我在理念中并没有抛弃掉学科,将中学化学课完全变成科普常识讲座的意思。恰相反,我认为学科基础非但不是要弱化,反而应该强化。

这个基础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识记,而更重要的是一种学科思维的构建,正如之前所谈到的那样,化学是用原子分子的变化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解释现象的能力。这其中包括,用原子分子的理论进行思维和推演和将这样的思维推演过程形成文字或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后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看懂和能写化学方程式,能够用化学方程式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培养化学式的思维和使用化学语言的能力,我想这是我们过去一直被忽略而新课程所要求的。也因此,我在编写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简答题,需要学生阐述这个反应之后的道理,需要他们学会诸如"过量""适量"等等定量描述的语言。除此之外,一如我在前言中所说,对于教材中一些非化学重点掌握的点,我认为同样可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也一并纳入。例如浓度,在选修1第75页资料卡片中,温室效应气体浓度数据采用的是每立方米多少毫升这样一个体积浓度的单位。在这里我想让学生将学过的几种浓度--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并置并加以比较各自的差别。

另外这里所说的"基本"也有之前"学得会"的含义。在以往的应试教学中,对解题法、解题术、公式套用的讲解过多,而对基本方法的关注不够。其实化学计算中的差量法、十字法等都是在基本方法之上提出的一套简便方法,将以前需要两三步做出的事情一步完成。这些方法当然可以使得计算更加简单,但如果忽略了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讲授和训练就直接传授这种"中间步骤""二手公式",是令教学陷入低效、反复讲授学生却仍然不懂的元凶之一。很多情况下,学生只知用这个方法,却不知如何去用、为何要用。

这样的教学学生是越学越死,只要题目稍加变化,或者出现无法直接套用的情形,学生便会不知所措。究其根本,还是对基本的原理认识不清、对基本方法体会不深。在我编写的过程中,这种需要所谓"简便方法"的题目尽量不涉及,即便涉及,我也不会按照这种方法去进行教学。简便方法是来自于基本解法熟练掌握之后自动生发的,所谓熟能生巧,但如果直接跳过基本的方法,就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只能导致盲目地、机械地套用。这也是学生普遍对化学学习缺乏兴趣,觉得化学难学、枯燥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我还总结出了基于《基础知识过关》的三步教学法。

三步教学法第一步是做《基础知识过关》。这份资料既可以用作课后及时巩固的课时作业,也可以作为教师授课时学生手中的学案使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弄懂课堂知识。

第二步是章末标准测试初测,也就是所谓的形成性考试。在做完《基础知识过关》的基础上,进行第一次的章节标准测试。标准测试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些综合运用和扩展。我为这个测试订立了量化标准,如果学生能够达到及格分数,说明基础部分已经过关,他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听这份试卷的评讲。而如果低于及格分比较多,则说明基础知识仍有漏洞,需要回到《基础知识过关》再次巩固某些基本知识。这样量化的作用是为学生自己把握自己的学情,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服务的。简单地说,过去的学生学与练都是稀里糊涂的,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的,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调控的机会不多,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而这样的量化使得学生自己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现状有一个把握,并自己意识到可以努力的方向。

在经过初测评讲之后,第三步是同一章节的再测,这次是学业验收考试。同样,这次考试也有量化标准,如果能够考到良好以上,则说明这个章节的平时学习即可告一段落,可以走入下一章节。如果不能,则需要反思第二步和第一步是否扎扎实实地完成。实际上,初测与再测在很多知识点上是重复的,而学生如果一而再地犯这样的错误,则一定是在听评讲的时候不到位。这也很好地提示学生,不要重练题轻反思,练题不在多,而在于练过、讲过之后是否真的弄懂,并且学生自己要为自己的学业负责,每一次的练习和听评讲都应该专心致志。

四对《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和三步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暴露的问题的反思。

尽管对教学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尝试,并且教学效果取得了相当大的提升。但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知识过关》还是三步教学法都遭遇到了一些我之前并没有预想到的困局。

就《知识过关》而言,因为答案几乎全部来自于书本,学生出现只知道照着书本抄答案而不加思考,而对于那些需要进一步思考,书上没有直接答案的,则干脆选择放弃不做的现象。这样的结果,实际上《知识过关》也就失去了自己该起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探索新知的作用。其实这一点跟学生长期养成的被动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我们的学生过于习惯被动接受知识,怕出错,怕老师看不起自己,长期处于自卑的、缺乏自我效能的学习状态中。

解决的方法是可以尝试将它作为教师讲授新课时的学案纳入当堂课程设计中来。也就是按照学案上的问题展开教学和学生自学、讨论,并及时记录。而实际上对于自学能力强的、主动探究意识强的学生来说,《知识过关》是完全可以作为课后作业的。例如我前一段辅导的一个在新加坡读书的重庆留学生,他完全可以在我不讲授任何知识的情况下,通过这份导学方案,结合。

课件。

进行自学,而我仅仅需要进行纠错和重难点的点拨。

在三步教学法的实践中,我也同样遇到了类似水土不服的问题。学生在第一步过于刻板地照书抄答案,而初测听讲过程中又缺少反思,致使验收考试不理想的情况也常见到。三步法最成功的案例是鲁能巴蜀中学的一位刘同学,在第一章的考试中,初测67分,再测96分。而菁华的任力同学,初测约50分,再测86.5分。这说明了三步走的策略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教学法,只有针对学习特别努力、踏实、有相当基础、一点就透的学生才效用明显。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适应这种精耕细作的、有悖于以往广种薄收的教学方式。

以上就是我对这学期教学工作几个主要方面的总结,挂一漏万,并且囿于我的水平错讹之处在所难免,还请领导及各位同行不吝赐教。

经过编者近两个月的努力,《化学基础知识过关》的前期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已经完成的有必修1、必修2以及选修1第一、第二章的内容,预计余下的工作也会在今年年末完成。

身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高中化学教师,编者为自己能够成为本轮新课程改革的亲历者而感到庆幸,同时,也感到压力空前。编者思考最多的是,在当前这个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能够做些什么来为改革添一把柴。这份《化学基础知识过关》既是编者从事高中化学教学一年多以来的全面总结,也是献给改革的一份薄礼。

面对如今各大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各种教学辅导资料,为什么编者还要再编一本,这本书究竟有何不同,编者又希望它能够起到哪些作用,在下面给予说明。

首先是为什么要编这本书?与市面上的各种辅导资料比起来,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起点极低。相较于各种资料以"拔尖"作为第一目的的编写思路不同的是,这本书的编写对象主要是面向基础薄弱的学生或者只是希望通过化学毕业会考的文科生。实际上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育应该逐渐走出传统的以人才选拔为目的精英教育的怪圈,而走向以普及科学文化素养、让所有受教育者都能够在学科上有所发展为目的的普及教育。事实上,能够成为顶尖人才的始终是少数,而在我们当前教育资源分配还很不均衡的现实下,在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的低质量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编者希望能够为教学落后的地区的学生、学习化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份专门针对他们编写的教辅书。

这本书的作用在编者看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可以作为学生课前课后自学的方案。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书本的基础知识,有相当多的考查点都是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直接找到答案的。这样的编写其实也是希望训练基础薄弱的学生阅读书本的能力。相当多的学困生实际上在阅读方面是有严重缺陷的,他们之所以学习有那么大的困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文字信息的理解能力较差。

第二,它可以作为学生上课的同步学案。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是紧扣着人教版新课改实验教材,很多知识点都是以提问或者留空的方式进行编排。这也就便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同步完成相应的一些练习或组织讨论。

第三,它可以作为教师备课的参考用书。编者在编写过程中把握的一条原则就是--围绕课标规定的内容标准,并进行适度的引申。可以说在这里出现的即使是完全重复书本的填空题,编者放在这里也是有自己的意图的,编者希望各位教师能够注意到教材的这些貌似非重点的地方并且加以挖掘。化学教学不应只是原理的教学,在新教材中有很多科普性的、文字阐述的内容,其实这些地方与生产生活、化学以外的别的学科或者普通科学素养结合紧密。作为教师不应该轻易放掉任何一个可教的点。

由于编者执教化学的时间还很短,对教法及学科的认识必定还有诸多浅薄乃至于讹误之处,还请各位本书的使用者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让本书在以后的修订中可以日臻完善。

本人于20xx年xx月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至今两年来一直在南庄三中任教。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我自觉遵守《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奉信“以生为本,言传身教”的准则,发扬奉献精神,热爱学校,团结同事,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我乐于承担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刻苦钻研,勤于总结,积极进取。在各位前辈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关怀下,教学和教育管理水平都有了很大的飞跃。现把本人任现职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中灵活地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生物课单单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率是关键。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小论文的撰写,创意作品,还与开展昆虫名称的认识比赛。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实地参观、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上基本创建了一个师生同乐,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喜欢我的课,所教班级的生物统考成绩均能保持前列。同时,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同行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20xx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生物课教学中的趣味教学》获×××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并在学科论文交流大会上宣读,创新活动设计方案获×××20xx年度一等奖。我积极地担任学校的生物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区镇有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在班级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培优转差。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由于学校工作的安排,虽未能担任班主任工作,但在一年多的副班主任工作中,与班主任一起,积极营造一个和谐共进的班集体。我主张把管理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班主任是他们的指路者和知心朋友,师生共建和谐班集体。我紧守“人本”观念,注意到了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的协调,提高了管理的实效。在管理的方式上,我除直接参与管理外,还始终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启发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引导学生相互管理上。

我把所有学生都作潜能人看待,把教育的重点始终放在德育渗透上。作为副班主任和生物教师,结合生物科的特点,尽可能的发掘每一位学生潜在的特质,鼓励和支持他发挥自己特质,让他们把那些无作为的时间转移到思考自己发展的方向,认识到自己应该是时候学习一点知识充实自己的理想了。在注重优生的培养,积极发展其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重视后进生的转化,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成功让多位后进生重拾信心,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通过这样的内化教育,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大大的被调动起来,每位学生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理想,也有了共同实现理想的家,自然一个良好团结向上的班级体就渐渐形成了。

高二化学教学个人总结篇二

一、有计划的安排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新学期开课的第一天,备课组进行了第一次活动。该次活动的主习题是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及讨论如何响应学校的号召,开展主体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活动。

一个完整完善的工作计划,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美完成,所以一定要加以十二分的重视,并要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高中中学化学新教材第一册共分七章,第一学期完成前四章内容的教学,中段考到第二章。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每周一次的关于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归纳的备课组活动,发现情况,及时讨论及时解决。

二、定时进行备课组活动,解决有关问习题。

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1/4。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然后集体备课,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共享,全备课组共用。一般要求每人轮流制作,一人一节,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每位教师的电教课比例都在90%以上。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习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应;每章至少一次的学生实验,要求全体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汇报;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练习习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每章由专人负责出习题;每章一次的测验习题,也由专人负责出习题,并要到达一定的预期效果。

四、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学校的教研水平向更高处推进本学期学校推行了多种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本学期分别安排了詹海东教师的名师示范公开课、中段考复习公开课,杨健敏教师的新教师上岗公开课。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本身的教学水平。

高一化学备课组,充分发挥每个备课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力量,使高一化学的教学任务如期完成,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和肯定。高一化学备课组,会再接再厉,创造更灿烂的成绩。

五、以老带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师在一学期中听课共计有53节以上,既有高一的,也有高二和高三的教师的课。杨健敏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成长,迅速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

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组由詹海东教师负责,任务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使学生具备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能力。每周五第8节为上为上课时间,内容包括化学兴趣指引及学法指导、离子反应专项练习、氧化还原反应专项练习、实验专项练习、基本计算专项练习、阿氏定律及其应用专项练习等。杨健敏和陈银珠教师负责高一化学的兴趣组活动,每周三第8节为活动时间,主要进行了:变色温度计、晴雨花、制叶脉书签、化学仪器介绍、暖袋和冰袋的制备等,内容丰富,很受学生欢迎。

化学科组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

我们科组的教师,在化学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实验教改、教学科研、加强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力量、中青年教师锻炼与培养、优秀生培训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各个方面坚持改革,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获得了良好效果。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深刻领会学校教研处的《认真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精神的基础上,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端正的教学态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共同提高化学科的教学质量。

在南海一中首届《科技周》活动中,化学科组全体教师和高二化3/4。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学班的学生们通力合作,创作了很多有很高水准的节目,表演的效果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同时,很好地配合学校,完成了《省实验室工作会议现场交流会》的开展。

关镜青教师的论文,在《实验中学化学》中发表;叶月丽等四位教师的论文,参加了南海区优秀论文的评选。

卢成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说课比赛》,获一等奖。

在高考复习指导中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向中低档习题目要升学率,由胡燕华教师负责编定的《单元基础知识训练习题》,对中低层次的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稳固和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4/4。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高二化学教学个人总结篇三

转眼间过了高二新一学期,化学教师要为本学期的化学。

教学。

各位领导,新的一学期即将结束,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化学2、4、7、11班共4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兼高二(2)班的班主任,刚刚参加工作,算是简单的谈谈自己的做法吧。

首先,我想感谢高二备课组,高二化学备课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高二化学组在以余竹老师为科组长的带领下,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着眼创新。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现简单总结如下:

新学期开课的第一天,备课组进行了第一次活动。该次活动的主题是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及讨论如何响应学校的号召,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活动。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坚持每周周四进行一次关于教学工作情况总结的备课组活动,发现情况,及时讨论及时解决。

二、定时进行集体备课活动,提高备课质量。

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观看优质课光盘等。一般每次备课组活动都有专人主要负责发言,时间为二节课。经过精心的准备,每次的备课组活动都能解决一到几个相关的问题,我的教学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三、

锐意创新对学生作业进行大胆改革。

按照学校的要求,高二备课组从本学期开始着手进行了教材整合,大胆改革创新,本来预计完成的教学任务为选修4,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各位老师都能积极认真地设计好课前的学案,和课后作业。导致教学进度进展顺利,按计划完成了选修4两本书的内容。这样学生就真实感觉到学案导学学习的轻松,老师也从繁重的传统教学中得以解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学校的教研水平向更高处推进。

本学期学校推行了学案导学式的教学模式改革,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本学期学校安排了老师的名师示范公开课。尤其是化学组,每一位老师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这使我受益匪浅。

五、追求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开发。

行二次开发,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上对具体知识点做灵活的处理,鉴于学校学生基础薄弱的事实,按照学校的要求,高二备课组从本学期开始着手进行了教材整合,大胆改革创新,我采取了合理调整教学顺序和教学进度的方法,并对知识点结合学生情况做了自己的处理,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六、建立化学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

在班里组建兴趣小组,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优带差。积极开展学生讨论,使知识在课堂的基础上得以深化。在学生中间形成了“追、赶、比”的良好学风。极大地促进了化学学习成绩的提高。很受学生欢迎。

高二化学教学个人总结篇四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298、304二个班级的化学教学工作,本学期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完成“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任务,而化学反应原理是一本比较抽象的模块,它是继必修课程《化学1》、《化学2》之后的选修课程,她从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研究化学反应现象,探索化学反应规律。对于这个模块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面来展开教学的,这一个学期高二的教学中的确面临了很大的压力和问题是一个收获的学期,下面我对本学期的教学做以下几点的总结:

一、能认真完成学期初制定的教学工作计划,完成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在每一次上课前能认真备好课,以及在课堂上能上好每一堂课。因为高二的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而化学反应原理又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教学的效果和目的。

二、作为高二化学备课组长,每一个学期能与同伴展开集体备课,并形成统一的教案,这样能从各方面提高我们实际教学的能力,能按时出好每一份练习,对于每个专题学习完之后能及时进行专题的考试,及时检查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及时改进。

三、这一个学期的教学是虽然是一个选修模块的教学,但是从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中,知道这一部分在高考中属于必考的内容,而且占的比重也是比较大,所以在高二年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向高三年的老师借了相关的资料和考试大纲,再结合我们教学大纲,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能在原有教材的教学上补充了高考所要求的内容。

四、有时间我就去听同组老师的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及时纠正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老师经验和方法真的非常重要,在平时教学中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提高自己,不能有所怠慢,学生的问题不能忽视,他们的问题提出,不仅体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另一个方面也是对我的提高。

五、在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比如面批,学生在对化学用语这一方面经常出错,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下了比较大的工夫,在布置学生作业之前我总是先进行题目的筛选,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六、在本学期高二基础年段的教学中,我能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高二年已经过去了一学期,虽然在平时工作过程中有所收获,但是也有很多不足,我将做深刻的反思,争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有更大的进步,能在以后的教学中使自己有更大的提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二化学教学个人总结篇五

本人本学期担任高二(5至8班)理科班化学老师。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课程标准,本人已经如期地完成了高二化学选修4的教学工作,为了总结经验,寻找不足。现将一学期的如下:

面临新课改,对我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课改就出现新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虽然班级较多力求做到全批全改。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后进生未抓在手。由于本学期理科学生面临会考文科压力,学生对理科的学习比较松懈。特别是后进生而言,会考对他们而言难度较大,无暇顾及其他高考科目。

5、教学反思不够。

1、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高二化学教学个人总结篇六

相较于我刚接手普高化学的时候,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从根源上讲是源于理念的变化。

我以前的教学理念是"以重点中学、正规学校的高中化学要求为参照,要求学生达到这一水平"。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其必然性。首先是我自己受的教育,作为重庆市顶尖名校的毕业生,我所能想到的第一参照系就是我自己的母校,换句话说,我当初的教学要求是什么样,我就会要求学生也达到。其次是客观条件,在那时我还在承担职高数学的教学工作,势必不能两头兼顾,而现成的最容易找到的普高化学资料几乎全部是名校、重点学校的资料,这也就使得我的教学无法降低知识难度。

另外,我想讲的是这一理念提出除了有其必然性以外,还有其合法性。尽管来到菁华中学的学生生源差、底子薄,但只要学程设计得当、教学保障有力,是有可能取得进步甚至接近或者达到重点中学的要求的,这一点在我做课外辅导与重点中学和名校的学生接触中感受尤深,他们的底子确实扎实,但他们并不是高不可攀,他们仍然需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学习和训练才能取得优异成绩,而这些扎实的工作恰恰是菁华的教学所难以达成的。

从这学期开始我辞去了职高数学的教学工作,专注于普高化学,这使得我终于有时间将一门学科研究得更加深刻和透彻。加之来自课外辅导工作的启发,我开始质疑之前所提出的理念的一些前提,那就是,这样的要求,即使是学生全部达到,这样的化学到底有多少意义。如果说重点学校或正规学校的学生将考学作为最大的意义,那么对于菁华的学生来说--他们中很多对此并没有执着的信念和想法--这种训练又有什么意义,这让我的思索回归到学习本身、知识本体。

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不想升学,我们用"高考要考"这样的说辞已经没有任何恫吓学生的威力的情况下,学化学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知道"麻黄碱是一种兴奋剂"到底对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的品质有多少的提升?有鉴于此,我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学能学会的化学,学有用的化学"。后来再加上一句:"学基本的化学素养"。

最后一句的提出是来自于如下的一些思索。科学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我们身边的世界。物理从物体与力的角度,化学从物质变化的角度等等。而这个世界的化学解释有它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和语言体系,例如,化学认为物质变化来源于分子的分解和原子、离子的重新组合。换句话说,化学中分子、原子、离子等的微观粒子体系,和用这种体系来解释世界,是化学核心的部分,是化学的语言,掌握这样的体系是一个学生学没学化学标志。这便是我在理念中提到的"基本的化学素养"。这正如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对化学的界定那样:"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之下,我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编写了《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必修1、必修2、选修1三个分册。下面我就谈一谈这样的一份教辅资料是如何落实贯彻以上三方面理念的。

文末附有《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第一版前言,在其中我已经对如何使用这一教辅资料和编写目的进行过较为到位的说明,在这里我从解答关于理念的三个问题的角度出发再次阐述如下:

得益于课外辅导的开展,我有了在教学实践中详细梳理包括初中化学在内的整个中学化学的知识体系和脉络的机会。并且通过对学生在学程中的观察与师生的交流,我更加清楚地感受和认识到他们关于化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理解教材编写者在这里如此编订的意图,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会化学的相关知识的,这两点是能够贯彻"学能学会的化学"的先决条件,也是"能学会的化学"的具体内容。

在编写《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的过程中,我在阅读教材时始终在想教材编写者到底希望学生掌握什么,想让他们获得什么知识和形成什么能力。然后,我将这些东西以提问、留空的形式留给学生去解答。这些问题来源于教材,但绝不超越教材。换句话说,只要学生去阅读教材和思索,是能够解答或者说从书本上找到绝大多数问题答案的。这就夺走了学生以"学不懂""基础差"为理由不学化学的合法性根据。如果说以前的化学确实要求很高,学生除非特别刻苦勤奋、废寝忘食地补上以前学习欠缺的漏洞才能够听得懂,那么现在的化学就不需要如此,仅仅需要学生用一些精力在读教材上,将教材上浅显的知识点记录、转述在学案上即可。

这份《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同时也决定了这个学期考试试题的变化。为了与之配套,我自己编写了选修1四个单元的单元检测题和半期、期末考试题。在这些考试题中,重视基础,问题来源主要是《知识过关》。

化学应该是有用的。这一点来自于职业教育的启发。在过去的普通中学教育中强调学科体系,强调各种复杂的变形、计算,而恰恰忽略了对身边化学现象的解释和关注。学生只有做题计算的能力而缺少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缺少生活经验的积累。

例如我辅导的一个鲁能巴蜀中学的高一学生,他能够很顺利地进行结合化学方程式的复杂计算,却无法回答"加工铝箔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这样的常识问题。即是说明在他的日常学习中,教师并不注重知识与生产实际的联系,而学生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仅仅学会了应付考试难题,而并没有办法提升自己对身边事物的理解和适应能力。这恰恰是化学"有用的"部分。

所谓有用,并不是应考这样急功近利的角度定义的,而是从学生未来人生的适应能力的角度出发去界定。在他将来的工作生活中更多地会接触到直观的、直接的现象,而不是命题人精心设计好的文字叙述的应用题,他们如何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去解释这一现象,从而降低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感、紧张感,提高适应性、提高生活工作的效率和品质,这便是"有用"在何处。

也因此,我在编写过程中,将普通教学中往往一笔带过或忽略的例如用途、实践中的应用的知识也纳入了其中。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对中学化学课为什么开课的追问。课程标准对其必要性是这样阐述的:"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如果说之前的"有用"是偏重于提升学生基本素质,希望学生能够做一个更高品位、更有涵养的人。那么"基本的化学素养"则是针对想要在化学或者别的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化学课应该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研究工具,具备基本的知识能力。换句话说,我在理念中并没有抛弃掉学科,将中学化学课完全变成科普常识讲座的意思。恰相反,我认为学科基础非但不是要弱化,反而应该强化。

这个基础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识记,而更重要的是一种学科思维的构建,正如之前所谈到的那样,化学是用原子分子的变化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解释现象的能力。这其中包括,用原子分子的理论进行思维和推演和将这样的思维推演过程形成文字或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后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看懂和能写化学方程式,能够用化学方程式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培养化学式的思维和使用化学语言的能力,我想这是我们过去一直被忽略而新课程所要求的。也因此,我在编写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简答题,需要学生阐述这个反应之后的道理,需要他们学会诸如"过量""适量"等等定量描述的语言。除此之外,一如我在前言中所说,对于教材中一些非化学重点掌握的点,我认为同样可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也一并纳入。例如浓度,在选修1第75页资料卡片中,温室效应气体浓度数据采用的是每立方米多少毫升这样一个体积浓度的单位。在这里我想让学生将学过的几种浓度--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并置并加以比较各自的差别。

另外这里所说的"基本"也有之前"学得会"的含义。在以往的应试教学中,对解题法、解题术、公式套用的讲解过多,而对基本方法的关注不够。其实化学计算中的差量法、十字法等都是在基本方法之上提出的一套简便方法,将以前需要两三步做出的事情一步完成。这些方法当然可以使得计算更加简单,但如果忽略了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讲授和训练就直接传授这种"中间步骤""二手公式",是令教学陷入低效、反复讲授学生却仍然不懂的元凶之一。很多情况下,学生只知用这个方法,却不知如何去用、为何要用。

这样的教学学生是越学越死,只要题目稍加变化,或者出现无法直接套用的情形,学生便会不知所措。究其根本,还是对基本的原理认识不清、对基本方法体会不深。在我编写的过程中,这种需要所谓"简便方法"的题目尽量不涉及,即便涉及,我也不会按照这种方法去进行教学。简便方法是来自于基本解法熟练掌握之后自动生发的,所谓熟能生巧,但如果直接跳过基本的方法,就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只能导致盲目地、机械地套用。这也是学生普遍对化学学习缺乏兴趣,觉得化学难学、枯燥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我还总结出了基于《基础知识过关》的三步教学法。

三步教学法第一步是做《基础知识过关》。这份资料既可以用作课后及时巩固的课时作业,也可以作为教师授课时学生手中的学案使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弄懂课堂知识。

第二步是章末标准测试初测,也就是所谓的形成性考试。在做完《基础知识过关》的基础上,进行第一次的章节标准测试。标准测试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些综合运用和扩展。我为这个测试订立了量化标准,如果学生能够达到及格分数,说明基础部分已经过关,他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听这份试卷的评讲。而如果低于及格分比较多,则说明基础知识仍有漏洞,需要回到《基础知识过关》再次巩固某些基本知识。这样量化的作用是为学生自己把握自己的学情,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服务的。简单地说,过去的学生学与练都是稀里糊涂的,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的,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调控的机会不多,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而这样的量化使得学生自己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现状有一个把握,并自己意识到可以努力的方向。

在经过初测评讲之后,第三步是同一章节的再测,这次是学业验收考试。同样,这次考试也有量化标准,如果能够考到良好以上,则说明这个章节的平时学习即可告一段落,可以走入下一章节。如果不能,则需要反思第二步和第一步是否扎扎实实地完成。实际上,初测与再测在很多知识点上是重复的,而学生如果一而再地犯这样的错误,则一定是在听评讲的时候不到位。这也很好地提示学生,不要重练题轻反思,练题不在多,而在于练过、讲过之后是否真的弄懂,并且学生自己要为自己的学业负责,每一次的练习和听评讲都应该专心致志。

尽管对教学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尝试,并且教学效果取得了相当大的提升。但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知识过关》还是三步教学法都遭遇到了一些我之前并没有预想到的困局。

就《知识过关》而言,因为答案几乎全部来自于书本,学生出现只知道照着书本抄答案而不加思考,而对于那些需要进一步思考,书上没有直接答案的,则干脆选择放弃不做的现象。这样的结果,实际上《知识过关》也就失去了自己该起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探索新知的作用。其实这一点跟学生长期养成的被动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我们的学生过于习惯被动接受知识,怕出错,怕老师看不起自己,长期处于自卑的、缺乏自我效能的学习状态中。

解决的方法是可以尝试将它作为教师讲授新课时的学案纳入当堂课程设计中来。也就是按照学案上的问题展开教学和学生自学、讨论,并及时记录。而实际上对于自学能力强的、主动探究意识强的学生来说,《知识过关》是完全可以作为课后作业的。例如我前一段辅导的一个在新加坡读书的重庆留学生,他完全可以在我不讲授任何知识的情况下,通过这份导学方案,结合课件进行自学,而我仅仅需要进行纠错和重难点的点拨。

在三步教学法的实践中,我也同样遇到了类似水土不服的问题。学生在第一步过于刻板地照书抄答案,而初测听讲过程中又缺少反思,致使验收考试不理想的情况也常见到。三步法最成功的案例是鲁能巴蜀中学的一位刘同学,在第一章的考试中,初测67分,再测96分。而菁华的任力同学,初测约50分,再测86.5分。这说明了三步走的策略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教学法,只有针对学习特别努力、踏实、有相当基础、一点就透的学生才效用明显。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适应这种精耕细作的、有悖于以往广种薄收的教学方式。

以上就是我对这学期教学工作几个主要方面的总结,挂一漏万,并且囿于我的水平错讹之处在所难免,还请领导及各位同行不吝赐教。

经过编者近两个月的努力,《化学基础知识过关》的前期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已经完成的有必修1、必修2以及选修1第一、第二章的内容,预计余下的工作也会在今年年末完成。

身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高中化学教师,编者为自己能够成为本轮新课程改革的亲历者而感到庆幸,同时,也感到压力空前。编者思考最多的是,在当前这个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能够做些什么来为改革添一把柴。这份《化学基础知识过关》既是编者从事高中化学教学一年多以来的全面总结,也是献给改革的一份薄礼。

面对如今各大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各种教学辅导资料,为什么编者还要再编一本,这本书究竟有何不同,编者又希望它能够起到哪些作用,在下面给予说明。

首先是为什么要编这本书?与市面上的各种辅导资料比起来,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起点极低。相较于各种资料以"拔尖"作为第一目的的编写思路不同的是,这本书的编写对象主要是面向基础薄弱的学生或者只是希望通过化学毕业会考的文科生。实际上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育应该逐渐走出传统的以人才选拔为目的精英教育的怪圈,而走向以普及科学文化素养、让所有受教育者都能够在学科上有所发展为目的的普及教育。事实上,能够成为顶尖人才的始终是少数,而在我们当前教育资源分配还很不均衡的现实下,在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的低质量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编者希望能够为教学落后的地区的学生、学习化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份专门针对他们编写的教辅书。

这本书的作用在编者看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可以作为学生课前课后自学的方案。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书本的基础知识,有相当多的考查点都是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直接找到答案的。这样的编写其实也是希望训练基础薄弱的学生阅读书本的能力。相当多的学困生实际上在阅读方面是有严重缺陷的,他们之所以学习有那么大的困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文字信息的理解能力较差。

第二,它可以作为学生上课的同步学案。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是紧扣着人教版新课改实验教材,很多知识点都是以提问或者留空的方式进行编排。这也就便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同步完成相应的一些练习或组织讨论。

第三,它可以作为教师备课的参考用书。编者在编写过程中把握的一条原则就是--围绕课标规定的内容标准,并进行适度的引申。可以说在这里出现的即使是完全重复书本的填空题,编者放在这里也是有自己的意图的,编者希望各位教师能够注意到教材的这些貌似非重点的地方并且加以挖掘。化学教学不应只是原理的教学,在新教材中有很多科普性的、文字阐述的内容,其实这些地方与生产生活、化学以外的别的学科或者普通科学素养结合紧密。作为教师不应该轻易放掉任何一个可教的点。

由于编者执教化学的时间还很短,对教法及学科的认识必定还有诸多浅薄乃至于讹误之处,还请各位本书的使用者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让本书在以后的修订中可以日臻完善。

高二化学教学个人总结篇七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对象为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习中增加难度。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二化学教学个人总结,仅供参考。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298、304二个班级的化学教学工作,本学期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完成“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任务,而化学反应原理是一本比较抽象的模块,它是继必修课程《化学1》、《化学2》之后的选修课程,她从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研究化学反应现象,探索化学反应规律。对于这个模块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面来展开教学的,这一个学期高二的教学中的确面临了很大的压力和问题是一个收获的学期,下面我对本学期的教学做以下几点的总结:

一、能认真完成学期初制定的。

教学工作计划。

完成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在每一次上课前能认真备好课以及在课堂上能上好每一堂课。因为高二的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而化学反应原理又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教学的效果和目的。

二、作为高二化学备课组长,每一个学期能与同伴展开集体备课,并形成统一的。

教案。

这样能从各方面提高我们实际教学的能力能按时出好每一份练习对于每个专题学习完之后能及时进行专题的考试及时检查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及时改进。

三、这一个学期的教学是虽然是一个选修模块的教学,但是从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中,知道这一部分在高考中属于必考的内容,而且占的比重也是比较大,所以在高二年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向高三年的老师借了相关的资料和考试大纲,再结合我们教学大纲,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能在原有教材的教学上补充了高考所要求的内容。

四、有时间我就去听同组老师的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及时纠正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老师经验和方法真的非常重要,在平时教学中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提高自己,不能有所怠慢,学生的问题不能忽视,他们的问题提出,不仅体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另一个方面也是对我的提高。

五、在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比如面批,学生在对化学用语这一方面经常出错,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下了比较大的工夫,在布置学生作业之前我总是先进行题目的筛选,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六、在本学期高二基础年段的教学中,我能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高二年已经过去了一学期,虽然在平时工作过程中有所收获,但是也有很多不足,我将做深刻的反思,争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有更大的进步,能在以后的教学中使自己有更大的提高。

一、学习。

面临新课改,对我而言既是机遇挑战。课改就新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紧紧学习新课程,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更新教学观念。了学生主体观,了民主教学的思想,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教学。

1、备课细致。平时教材,多方参阅资料,力求理解教材,把握难。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情况。教案编写,并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难点。

3、在作业批改上,,班级较多力求全批全改。

三、工作中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

2、教法不灵活,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启发。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理论。

4、后进生未抓在手。本学期理科学生面临会考文科,学生对理科的学习松懈。是后进生而言,会考对而言难度,无暇顾及高考科目。

5、教学反思。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4、转差培优。

5、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本人本学期担任高二(5至8班)理科班化学老师。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课程标准,本人已经如期地完成了高二化学选修4的教学工作,为了总结经验,寻找不足。现将一学期的。

工作总结。

如下:

一、业务学习。

面临新课改,对我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课改就出现新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虽然班级较多力求做到全批全改。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后进生未抓在手。由于本学期理科学生面临会考文科压力,学生对理科的学习比较松懈。特别是后进生而言,会考对他们而言难度较大,无暇顾及其他高考科目。

5、教学反思不够。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高二化学教学个人总结篇八

本人本学期担任高二化学教学。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课程标准,本人已经如期地完成了高二化学《化学与生活》,《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工作,为了总结经验,寻找不足。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程目标。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_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目前高二学生的教学策略来讲,我的思考是:以素质教育为前提,转变课程理念,积极进行教法与学法的探索与实践,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学科知识,使学生感受化学对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看得见、模得着的事实,增强对化学学_的激情与原动力。

二、教学研究。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面批面改。

三、课程研究。

面临新课改,对我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课改就出现新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紧紧围绕学_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_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通过教学反思与教研活动的开展与积累,我觉得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教学组织与调控能力、学科系统知识水平、教学科研与教育评价理念都有不同程度的深化或提高。反思自己的工作,仍然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1.新课程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系统工程,需要的是坚韧、意志、责任和信念。只有思想,没有行动、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线教师的扎扎实实的实践,新课程才会有生命力。

2.在高二化学的教学中,对少数学生的学_基础的提高做得还不到位,问题学生的学_效率的提高一直是自己一块心病,但措施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3.教学中处理好教与学关系方面还没有真正体验新课程理念。放不开手脚,改革的步子不大。

4.自身的理论修养与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仍然是自己今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养成终身学__惯,不断向有特长的同事学_,使自己的工作逐步得到完善。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_,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_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_,合作学_,缺乏理论指导。

4、后进生未抓在手。由于本学期学生面临学业水平测试,后进生难度较大。

5、教学反思不够。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_,学_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学_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_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高二化学教学个人总结篇九

在高二化学教学活动中老师要首先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同时要写好教学工作的反思。为了节省各位高二化学老师的时间,了化学的教学工作总结给各位老师提供参考。

一、多总结、多体会,善于发现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即在课堂上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这个过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思,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

1、对教学目标的体会反思。

教师应在每一个单元甚至每一个课时教学前,均应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达到的目标有一个清晰认识,因为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控制功能,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学前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以免目标过高或目标过低,使教学效率低下,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设定教学目标,第一,要体现目标设计的人本观,即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要体现目标的整体性,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同时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

第三,要突出重点目标。课程目标由系统的教学目标来体现,每一章节的目标服务于教学目标,每堂课的目标要突出重点,强调目标的整体性,并不是说每节课是平均使用力量,没有重点目标。

2、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反思。

首先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反思。例如,在高中化学盐类的水解的教学中,对于弱酸弱碱盐的水解情况不应作太多的涉及,但也不可只字不提。

其次是对教学内容广度的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鼓励各地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师选用教材的余地进一步扩大。对于选定的教材,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挖掘教材的教育,或对教材顺序作适当的调整。

3、对教学方法的体会反思。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说明了没有适合所有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方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训、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基础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对盐类的水解教学时,把教学方法改为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实验探究为形式,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和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所有活动的取向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性等诸多方面。

总之,只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心体会,才能发现问题,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二、加强交流沟通,不断尝试改进。

尝试改进是在反思教学的问题所在后,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寻求原因,并尝试改进、纠正和调节的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老师对教学各环节的用心体会,根据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尝试使用新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1、教学理念的反思改进。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教学过程的反思改进。

教学过程的反思改进,其实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

课前反思主要是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如何突破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法,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改进教法,优化教法。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它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

课后可从新知导语、课堂氛围、学生思维、板书设计、课件应用等方面做出反思,加以改进,课后反思可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和参考。

3、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教学中的细心体会,善于寻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程度有关。只有悉心沟通,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准确把握住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师生间沟通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言语与体态语言是沟通师生双方信息、情感的重要手段。

三、

认真研究,勤于调整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有效运用,还要求教师勤于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

例如,在学习“铁及其化合物”一节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对铁在不同强弱氧化剂作用下的氧化产物,能较好掌握,但一碰到铁与稀硝酸、锌与氯化铁溶液等反应,涉及到因量的关系而引起产物不同现象,往往考虑问题就不周全了。

意识到这个问题,再进行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铁的变价特点,掌握fe0价、+2价、+3价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0价fe的还原性,+3价fe的氧化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反应等。由此引导学生掌握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规律,这样就可以强化学生的认识。

实践表明,“反思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

此外,教师反思能力结构中的自我监控能力与教学监控能力是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为切入口,可以进而提高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

这样,教师的监控能力不断得以提高,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付自如。

化学教学中要求我们反思的层面是很多的,我们应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强对教学情节的回顾、反思和分析,总结教学得失,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

高二化学教学个人总结篇十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1)、(2)、(6)班的化学,兼任化学教研组长和高二(2)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我认真努力、扎实肯干,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学期我担任化学教研组长工作,按学校的要求,以课题研究为核心,我以身作则带领全组教师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课题研究结题中,我撰写了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化学实验创新技法浅探》,另围绕研究课题制作了优秀课件,设计辅导一位老师讲授了一堂优质课并获得区优质课辅导奖。

本学期以活化、优化、个性化为导向,我认真钻研教材教法,联系学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在期末考试中,我任教的3个班级学生成绩人平分都超过了市统考平均分。

针对我校学生基础都较差的实际,而本学期我的工作任务又很繁重,尽管如此,我还是千方百计挤出时间辅导差生,使相当一部分差生得到了转化。在培优工作方面,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

本学期我能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通过有关培训以及自己的自学,我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都得到了新的提高,为进一步搞好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兢兢业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缺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争取更大的成绩!

高二化学教学个人总结篇十一

本人本学期担任高二(5至8班)理科班化学老师。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课程标准,本人已经如期地完成了高二化学选修4的教学工作,为了总结经验,寻找不足。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业务学_。

面临新课改,对我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课改就出现新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紧紧围绕学_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_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教学研究。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虽然班级较多力求做到全批全改。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_,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_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_,合作学_,缺乏理论指导。

4、后进生未抓在手。由于本学期理科学生面临会考文科压力,学生对理科的学_比较松懈。特别是后进生而言,会考对他们而言难度较大,无暇顾及其他高考科目。

5、教学反思不够。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_,学_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学_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_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高二化学教学个人总结篇十二

相较于我刚接手普高化学的时候,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从根源上讲是源于理念的变化。

我以前的教学理念是"以重点中学、正规学校的高中化学要求为参照,要求学生达到这一水平"。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其必然性。首先是我自己受的教育,作为重庆市顶尖名校的毕业生,我所能想到的第一参照系就是我自己的母校,换句话说,我当初的教学要求是什么样,我就会要求学生也达到。其次是客观条件,在那时我还在承担职高数学的教学工作,势必不能两头兼顾,而现成的最容易找到的普高化学资料几乎全部是名校、重点学校的资料,这也就使得我的教学无法降低知识难度。

另外,我想讲的是这一理念提出除了有其必然性以外,还有其合法性。尽管来到菁华中学的学生生源差、底子薄,但只要学程设计得当、教学保障有力,是有可能取得进步甚至接近或者达到重点中学的要求的,这一点在我做课外辅导与重点中学和名校的学生接触中感受尤深,他们的底子确实扎实,但他们并不是高不可攀,他们仍然需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学习和训练才能取得优异成绩,而这些扎实的工作恰恰是菁华的教学所难以达成的。

从这学期开始我辞去了职高数学的教学工作,专注于普高化学,这使得我终于有时间将一门学科研究得更加深刻和透彻。加之来自课外辅导工作的启发,我开始质疑之前所提出的理念的一些前提,那就是,这样的要求,即使是学生全部达到,这样的化学到底有多少意义。如果说重点学校或正规学校的学生将考学作为最大的意义,那么对于菁华的学生来说--他们中很多对此并没有执着的信念和想法--这种训练又有什么意义,这让我的思索回归到学习本身、知识本体。

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不想升学,我们用"高考要考"这样的说辞已经没有任何恫吓学生的威力的情况下,学化学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知道"麻黄碱是一种兴奋剂"到底对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的品质有多少的提升?有鉴于此,我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学能学会的化学,学有用的化学"。后来再加上一句:"学基本的化学素养"。

最后一句的提出是来自于如下的一些思索。科学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我们身边的世界。物理从物体与力的角度,化学从物质变化的角度等等。而这个世界的化学解释有它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和语言体系,例如,化学认为物质变化来源于分子的分解和原子、离子的重新组合。换句话说,化学中分子、原子、离子等的微观粒子体系,和用这种体系来解释世界,是化学核心的部分,是化学的语言,掌握这样的体系是一个学生学没学化学标志。这便是我在理念中提到的"基本的化学素养"。这正如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对化学的界定那样:"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之下,我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编写了《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必修1、必修2、选修1三个分册。下面我就谈一谈这样的一份教辅资料是如何落实贯彻以上三方面理念的。

文末附有《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第一版前言,在其中我已经对如何使用这一教辅资料和编写目的进行过较为到位的说明,在这里我从解答关于理念的三个问题的角度出发再次阐述如下:

1.《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如何体现"学能学会的化学"。

得益于课外辅导的开展,我有了在教学实践中详细梳理包括初中化学在内的整个中学化学的知识体系和脉络的机会。并且通过对学生在学程中的观察与师生的交流,我更加清楚地感受和认识到他们关于化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理解教材编写者在这里如此编订的意图,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会化学的相关知识的,这两点是能够贯彻"学能学会的化学"的先决条件,也是"能学会的化学"的具体内容。

在编写《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的过程中,我在阅读教材时始终在想教材编写者到底希望学生掌握什么,想让他们获得什么知识和形成什么能力。然后,我将这些东西以提问、留空的形式留给学生去解答。这些问题来源于教材,但绝不超越教材。换句话说,只要学生去阅读教材和思索,是能够解答或者说从书本上找到绝大多数问题答案的。这就夺走了学生以"学不懂""基础差"为理由不学化学的合法性根据。如果说以前的化学确实要求很高,学生除非特别刻苦勤奋、废寝忘食地补上以前学习欠缺的漏洞才能够听得懂,那么现在的化学就不需要如此,仅仅需要学生用一些精力在读教材上,将教材上浅显的知识点记录、转述在学案上即可。这份《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同时也决定了这个学期考试试题的变化。为了与之配套,我自己编写了选修1四个单元的单元检测题和半期、期末考试题。在这些考试题中,重视基础,问题来源主要是《知识过关》。

2.《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如何体现"学有用的化学"。

化学应该是有用的。这一点来自于职业教育的启发。在过去的普通中学教育中强调学科体系,强调各种复杂的变形、计算,而恰恰忽略了对身边化学现象的解释和关注。学生只有做题计算的能力而缺少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缺少生活经验的积累。

例如我辅导的一个鲁能巴蜀中学的高一学生,他能够很顺利地进行结合化学方程式的复杂计算,却无法回答"加工铝箔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这样的常识问题。即是说明在他的日常学习中,教师并不注重知识与生产实际的联系,而学生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仅仅学会了应付考试难题,而并没有办法提升自己对身边事物的理解和适应能力。这恰恰是化学"有用的"部分。

所谓有用,并不是应考这样急功近利的角度定义的,而是从学生未来人生的适应能力的角度出发去界定。在他将来的工作生活中更多地会接触到直观的、直接的现象,而不是命题人精心设计好的文字叙述的应用题,他们如何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去解释这一现象,从而降低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感、紧张感,提高适应性、提高生活工作的效率和品质,这便是"有用"在何处。

也因此,我在编写过程中,将普通教学中往往一笔带过或忽略的例如用途、实践中的应用的知识也纳入了其中。

3.《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如何体现"学基本的化学素养"。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对中学化学课为什么开课的追问。课程标准对其必要性是这样阐述的:"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如果说之前的"有用"是偏重于提升学生基本素质,希望学生能够做一个更高品位、更有涵养的人。那么"基本的化学素养"则是针对想要在化学或者别的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化学课应该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研究工具,具备基本的知识能力。换句话说,我在理念中并没有抛弃掉学科,将中学化学课完全变成科普常识讲座的意思。恰相反,我认为学科基础非但不是要弱化,反而应该强化。

这个基础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识记,而更重要的是一种学科思维的构建,正如之前所谈到的那样,化学是用原子分子的变化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解释现象的能力。这其中包括,用原子分子的理论进行思维和推演和将这样的思维推演过程形成文字或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后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看懂和能写化学方程式,能够用化学方程式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培养化学式的思维和使用化学语言的能力,我想这是我们过去一直被忽略而新课程所要求的。也因此,我在编写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简答题,需要学生阐述这个反应之后的道理,需要他们学会诸如"过量""适量"等等定量描述的语言。除此之外,一如我在前言中所说,对于教材中一些非化学重点掌握的点,我认为同样可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也一并纳入。例如浓度,在选修1第75页资料卡片中,温室效应气体浓度数据采用的是每立方米多少毫升这样一个体积浓度的单位。在这里我想让学生将学过的几种浓度--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并置并加以比较各自的差别。

另外这里所说的"基本"也有之前"学得会"的含义。在以往的应试教学中,对解题法、解题术、公式套用的讲解过多,而对基本方法的关注不够。其实化学计算中的差量法、十字法等都是在基本方法之上提出的一套简便方法,将以前需要两三步做出的事情一步完成。这些方法当然可以使得计算更加简单,但如果忽略了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讲授和训练就直接传授这种"中间步骤""二手公式",是令教学陷入低效、反复讲授学生却仍然不懂的元凶之一。很多情况下,学生只知用这个方法,却不知如何去用、为何要用。

这样的教学学生是越学越死,只要题目稍加变化,或者出现无法直接套用的情形,学生便会不知所措。究其根本,还是对基本的原理认识不清、对基本方法体会不深。在我编写的过程中,这种需要所谓"简便方法"的题目尽量不涉及,即便涉及,我也不会按照这种方法去进行教学。简便方法是来自于基本解法熟练掌握之后自动生发的,所谓熟能生巧,但如果直接跳过基本的方法,就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只能导致盲目地、机械地套用。这也是学生普遍对化学学习缺乏兴趣,觉得化学难学、枯燥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我还总结出了基于《基础知识过关》的三步教学法。

第二步是章末标准测试初测,也就是所谓的形成性考试。在做完《基础知识过关》的基础上,进行第一次的章节标准测试。标准测试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些综合运用和扩展。我为这个测试订立了量化标准,如果学生能够达到及格分数,说明基础部分已经过关,他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听这份试卷的评讲。而如果低于及格分比较多,则说明基础知识仍有漏洞,需要回到《基础知识过关》再次巩固某些基本知识。这样量化的作用是为学生自己把握自己的学情,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服务的。简单地说,过去的学生学与练都是稀里糊涂的,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的,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调控的机会不多,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而这样的量化使得学生自己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现状有一个把握,并自己意识到可以努力的方向。

在经过初测评讲之后,第三步是同一章节的再测,这次是学业验收考试。同样,这次考试也有量化标准,如果能够考到良好以上,则说明这个章节的平时学习即可告一段落,可以走入下一章节。如果不能,则需要反思第二步和第一步是否扎扎实实地完成。实际上,初测与再测在很多知识点上是重复的,而学生如果一而再地犯这样的错误,则一定是在听评讲的时候不到位。这也很好地提示学生,不要重练题轻反思,练题不在多,而在于练过、讲过之后是否真的弄懂,并且学生自己要为自己的学业负责,每一次的练习和听评讲都应该专心致志。

尽管对教学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尝试,并且教学效果取得了相当大的提升。但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知识过关》还是三步教学法都遭遇到了一些我之前并没有预想到的困局。

就《知识过关》而言,因为答案几乎全部来自于书本,学生出现只知道照着书本抄答案而不加思考,而对于那些需要进一步思考,书上没有直接答案的,则干脆选择放弃不做的现象。这样的结果,实际上《知识过关》也就失去了自己该起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探索新知的作用。其实这一点跟学生长期养成的被动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我们的学生过于习惯被动接受知识,怕出错,怕老师看不起自己,长期处于自卑的、缺乏自我效能的学习状态中。

解决的方法是可以尝试将它作为教师讲授新课时的学案纳入当堂课程设计中来。也就是按照学案上的问题展开教学和学生自学、讨论,并及时记录。而实际上对于自学能力强的、主动探究意识强的学生来说,《知识过关》是完全可以作为课后作业的。例如我前一段辅导的一个在新加坡读书的重庆留学生,他完全可以在我不讲授任何知识的情况下,通过这份导学方案,结合课件进行自学,而我仅仅需要进行纠错和重难点的点拨。

在三步教学法的实践中,我也同样遇到了类似水土不服的问题。学生在第一步过于刻板地照书抄答案,而初测听讲过程中又缺少反思,致使验收考试不理想的情况也常见到。三步法最成功的案例是鲁能巴蜀中学的一位刘同学,在第一章的考试中,初测67分,再测96分。而菁华的任力同学,初测约50分,再测86.5分。这说明了三步走的策略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教学法,只有针对学习特别努力、踏实、有相当基础、一点就透的学生才效用明显。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适应这种精耕细作的、有悖于以往广种薄收的教学方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