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优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6:33:53 页码:8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优质11篇)
2023-11-19 16:33:53    小编:ZTFB

一个好的方案能够最大化效率和结果,让我们的工作更加顺利和成功。方案制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广泛收集信息和意见,做到全面考虑。范文中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和改进自己的方案。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一

为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一支思想进步、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党员和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党支部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党支部“双培养”工作实施方案。

开展“双培养”活动,就是要让广大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着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把增强党员党性观念作为首要目标,把抓好教师专业培养作为重要任务,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最终目的,强化党性锤炼和能力培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骨干教师头脑,用业务知识和专业能力提高党员、骨干教师素质,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学校党支部根据学校师资队伍情况,认真开展“双培养”工作,在党员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中广泛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积极扩大党员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将优秀、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让党员和教师的成长实现党建能力和教育管理水平“双提升”。党支部计划每年将1至2名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将2至3名党员培养成骨干教师、名优教师。

1、开展“党员先锋示范岗”创建活动。

党支部在全体党员中广泛开展“党员先锋示范岗”创建活动,即:一线教师党员创建“优秀教书育人党员先锋示范岗”,带头教书育人;干部党员创建“优秀管理服务党员先锋示范岗”,带头尽职尽责;后勤服务党员创建“优秀后勤服务党员先锋示范岗”,带头提升服务水平。党支部对党员教职工在工作中的日常表现做好详实的记录,并作为每年7月“年度优秀党员示范岗”评选的重要依据。

2、开展“党员专业技能示范”活动。

党支部根据工作实际,结合备课组安排,有计划地在教案设计、课堂展示、多媒体运用、普通话以及板书设计等方面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通过活动展示党员教师的风采,并对非党员教师起到引领作用。支部将采取大组3人,小组1—2人进行专业技能示范。

3、校本课程建设团队。

由各备课组长及骨干党员教师组成校本课程建设团队,编写出具有较高水平和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材。

4、党员生活互助小组。

由党员干部挂帅,党员骨干牵头,做好党员生活的互助工作。

5、“一帮一”结对子。

由各备课组长及骨干党员教师与本组青年教师结对子,一方面促进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促进骨干党员教师继续学习和发展。

1、落实领导职责。党支部要切实加强对“双培养”工作的领导,统筹兼顾,整体部署,为搞好“双培养”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2、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要紧密结合年级实际,落实党员“一岗双责”,坚持行之有效的党性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双培养”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效果和质量。

3、调查摸底,建立台账。党支部要建立党员信息库,骨干教师信息库,对“双培养”对象实行动态管理。

4、加强督促检查。党支部要加大督导力度,把实施“双培养”工作列入支部基层党建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定期通报,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5、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双培养”工作的认识。党支部要加大宣传力度,搞好思想建设,充分认识“双培养”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力量凝聚到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中。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二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既有社会工作理念又具备社会法律实务技能,不仅能为社区提供法律服务,也能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与公益团体提供相关服务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工作、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系统接受社会统计、社会调查研究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与社会工作及法律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爱岗敬业。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 掌握社会工作方法、社会调查研究、社会统计的分析方法;

2.了解法律基本知识,掌握婚姻家庭法、劳动社会保障法等专业法律知识;

3.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

4.熟悉国内外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国际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规定;

6.考取调解员资格,处理微观社会矛盾的能力;

8.具有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财经应用文写作能力;

9.具有一定的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0.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制:三年;修业年限:三年。

四、毕业

本专业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准予毕业,核发毕业证书。

五、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本专业主要课程设置: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民事和刑事诉讼法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婚姻家庭法 人民调解法

时间分配见下表。

注:执行周五工作制。

六、主要专业课程介绍

1. 社会学概论: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原则。其基本内容包括:社会运行的宏观方面和社会与人的微观关系;有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社会学的思想名家;社会的含义;社会类型;文化;人的社会化;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社会组织;社会流动;社会分层;社区;社会制度;社会控制;社会问题社会变迁;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等。

2. 民法: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民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规则。其基本内容包括:民法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权利、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民事法律行为。

3. 民事和刑事诉讼法: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其基本内容包括:民事和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诉讼主体;审判程序;执行措施。

4.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行政实体法和行政程序法。其基本内容包括:行政法的基本原理;行政法主体;行政行为的概念及分类;基本原则;法律效果及救济途径;违反行政法规的处罚;国家赔偿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程序等。

5. 社会统计学: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统计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其基本内容包括:社会统计学导论;单变量描述统计;双变量统计描述;随机现象与概率分布;二项分布及其他离散性随机变量的分布;正态分布、常用统计分布和极限定理;推论性统计——参数估计;推论性统计——假设检验;线性回归分析;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多元统计分析简介。

6. 社会工作: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主要讲述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变迁。其基本内容包括: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特点、目标;社会工作的对象与范围;社会工作的功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体系;社会工作的知识基础;人的成长与社会环境;社会失调、社会问题与社会进步;社会工作的功能与社会工作者角色;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教育与训练。

育;社区组织;国内的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

8.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主要讲述各个层次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其基本内容包括:社会调查的概念、特点、任务和功能;社会调查方法体系的内容、原则和基本程序;社会调查的设计与组织;社会调查总体方案的设计;社会测量的概念、特征、层次、信度和效度;社会调查的三种基本类型;访谈法的特点、程序和种类;观察法;文献法;问卷法;调查资料的整理;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制作;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

9. 人民调解法: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以理论教学为主,结合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状况,辅助以实践教学的基本方法,融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于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需要,主要讲授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原则、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基本调解方法和调解技巧。

10.国际法: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岗位能力拓展课,主要讲述英文版的法律文件和法院判决。其基本内容包括:国际法的历史发展与国内法的区别;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法的主体;国际法上的国家;领土法;国际法上的个人;国家责任法。

11. 逻辑学: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岗位能力拓展课,主要讲述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其基本内容包括:概念;命题逻辑;词项逻辑;谓词逻辑;逻辑基本规律;模态逻辑;归纳逻辑;证明和反驳;谬误;简单判断;复合判断;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普通逻辑基本规律;论证。

七、教学进程表

见附表。

八、成绩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考查两种。考试采用笔试或口试、开卷或闭卷方式进行。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军事训练采用个人总结、教官评定的方式考核。

九、必要说明

(一)军事理论、军事训练

在新生入校正式上课前,集中军事训练2周,军事理论课在第一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由学校统一安排。

(二)形势与政策

该课程以专题讲座和观摩课等教学形式,从学生入校至毕业连续开设。该课程实行学年考核制,各学年考核成绩综合为该课程总成绩,一次记入学生成绩单。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绩单。

(四)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1.社会实践。各专业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进行为期4周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写出社会实践总结。

2.毕业实习。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毕业实习。要求结合实习内容写出实习报告,并在实习期间收集有关资料,为撰写毕业论文做准备。

3.毕业论文(设计)。各专业毕业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不少于3000字。论文完成后,由系(部)组织论文评审小组进行论文答辩,评定成绩。时间为4周。

(五)职业技能测试

职业技能测试应在第五学期末进行。

(六)综合素质模块课程

综合素质模块课程在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开设,原则上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4门课程。在每学期第4周至第13周课余时间授课,每周2个课时,共20个课时。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三

浙江广鹰机械有限公司自xxxx年年导入精益生产以来,坚持贯彻落实建设精益生产型企业、组织学习型企业、培养学习型干部、培育学习型员工的精神,牢固树立“培训是公司的长效投入,是发展的后劲,是员工的福利”的理念,紧紧围绕公司培训目标,贯彻落实每周一课的培训机制;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基本知识学习、基本技能操作培训;提高员工技术业务素质和干部管理水平开展工作,做到一般人员普遍培训、骨干人员重点培训、紧缺人员抓紧培训、优秀人员奖励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一线操作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公司适应快速发展做好人才、技术储备,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支持。

公司现有员工900多人,其中管理人员5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70多人。下设两个事业部,11个管理部门。今年按照《浙江广鹰机械有限公司20xx年员工培训工作计划》的要求,公司举办各种培训班21期,培训相关人员320人次。车间级培训25期,培训员工470人次。参加外部优秀企业参观交流学习等外部培训100多人次,组织到杭州浙江大学在职研修1人。通过采取岗位培训与现场操作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专家授课与员工自学相结合等多种灵活方式,较好地完成了岗位培训、操作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等全年培训任务,实行培训计划执行率100%、员工参培率100%的工作目标。

精益生产确切的说就是日本丰田式生产方式,自公司导入精益生产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公司与精益生产管理咨询公司合作,不断组织精益生产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有效推进企业的精益之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是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提出的。他在《第五项修炼》中做了精辟的论述,认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的企业。在工作头绪多、任务重的形势下,我们公司提出建设精益生产型企业、建设学习型公司、培养学习型干部、培育学习型员工,究其原因有三:其一,这是每名员工认清广鹰公司面临的生存、发展形势,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其二,这是当前开展精益生产,培养多能工,着力解决员工技能问题,寻找并形成适合精益生产特点的技术体系的需要。其三,对于学习,大家都比较重视,而实际上学习很容易被日常工作所冲淡,当工作与学习发生矛盾的时候,往往是学习让路,使学习很难坚持不懈,见不到理想效果。我们公司领导班子认为,无论干部管理能力还是员工队伍素质建设等重要工作要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只有坚持开展“创新学习型组织、培养知识型员工”活动是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一项战略举措。选择了学习就是选择了进步。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的“折旧率”日益加快,“老化率”日益提高,昨天的饱学之士如果不是今日的勤学之人,将必然落伍。

创建学习型企业就是要求各级管理者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存需要、一种事业根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实现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自觉化和长期化,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改变心智模式,学会系统思考,用知识和发展的眼光解决前进中问题。

按照公司提出的工作思路和要求,我们公司在重视技术、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上不断探索,为人才的发展搭建平台。一是制定公司近期和远期人才规划,落实人才培训措施;二是拓宽用人渠道,完善用人机制,所有广鹰的干部从一线开始成长,彻底打破界限,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着眼于激发人才的活力,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大力开展提案改善激励制度,对解决生产、管理方面难题的给予奖励,在增储上产、降本创效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广鹰公司着力建立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做到“不以资格论贡献,不以阅历论现在,不以级别论能力,不以职称论称职,不以文凭论水平”。“赛马”不“相马”,让优秀的人才在“赛马”中脱颖而出。有“赛场”提供,给人才以适合发挥才能的岗位;有“跑道”划分,有序竞争;有比赛规则,实行合理的奖励体系。在人才选拔过程中,注重选拔与公司核心价值相一致的人才,对有各种特长的人实行人才储备。过去的人才管理把人视作蜡烛,不停地燃烧直至告别社会舞台,而现在,把人才看作是资源,人好比蓄电池,可以不断地充电、放电。现在的管理强调人和岗位适配,强调人才的岗位锻炼。对人才的管理不仅是让他为企业创造财富,同时也要让他寻找到最合适的岗位,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有利于让每个员工都通过“赛跑”竞争上岗来追求自己的价值。使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对他们个人成长的重视和关心,增强员工的忠诚度、责任感和归属感。

广鹰公司一直把培养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让每名员工认清广鹰公司面临的生存、发展形势,将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以适应精益生产需要转化成员工的自觉行动。公司领导带队深入基层进行多角度的宣讲:从发展前景上,从员工的切身利益上,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宣讲,公司员工认识到:只有公司的稳定发展,才有员工个人发展的舞台,才有切身利益的长久保障;而公司的发展则需要每一名员工发挥出个人的才能。

公司落实每周一课,规定每周三为广鹰公司的学习日,强化基础理论教育、基本知识学习、基本技能操作培训,以文化力增强凝聚力,以执行力促进发展力。通过采取集中授课与自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多能工的技能培训,着力培养和造就复合型岗位优秀人才。日常培训做到“三个突出”,即突出重点岗位关重工序岗位培训,突出标准化操作培训,突出新工艺、新技术培训。一线工人推行精益生产的“四阶段”培训法,培训内容在岗位上落实、培训基本功在岗位上进行、培训效果在岗位上体现,使其培训效率大幅提升。优化培训措施,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精益生产管理思想,完善员工培训机制,提高员工学习的层次,和培训的有效性,我们今年开展了“主任、线长当教练”活动。由主任、线长亲自当教练,严细认真,高标准高要求的作业标准化培训工作。取消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培训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员工队伍整体素质。

广鹰公司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尽管在不断地努力,但其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一是有的员工对培训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入,教育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大。员工培训工是一项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的工作,只有制定和建立长效的约束机制才能引起他们对员工培训工作的足够重视,才能使员工培训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二是员工培训工作方式、方法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两个事业部及各管理部门虽然年初都有培训计划,都有员工培训工作管理规章制度,但有些工作还存在落实不到位,教育水平一般化的问题,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三是员工培训实践性还不够完善,直接影响实际培训效果。

广鹰公司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要理清思路,锁定培训目标,明确培训的责任。对2010年的努力方向是:

1、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员工培训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继续实行公司干部员工培训,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比较稳定的干部员工队伍。

3、坚持开展“主任、线长当教练”活动,深入执行标准化培训方式,进一步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

4、加强员工培训的管理,为员工培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5、严格实行“四不”制度,即未经培训的新工人不能上岗、未经考核的班站长不能上岗、未经培训合格的转岗工人不能顶岗、未能取得上岗资格的要害岗位员工不能上岗。

6、加强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够较好的适应本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

7、强化岗位操作人员的技能鉴定培训工作。

8、建立健全员工培训档案,把员工培训跟踪考核档案作为年终业绩考核、晋升、技能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四

12月4日,经中国证监会同意,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发布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并将于1月1日起正式实施。实施指数熔断机制是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期货市场交易机制,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此次拟实施的指数熔断机制,是在公开征求意见方案基础上完善而成。今年9月7日至9月21日,三家交易所就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公开征求意见,市场各方给予高度关注,向三家交易所反馈了各类意见和建议4861条。总体来看,市场各方对指数熔断机制的总体方案表示认可,三家交易所对各方意见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论证,采纳了反映最为集中的意见建议,另有部分意见暂未采纳。具体说明如下。

一、关于熔断时间长度。

从公开征求意见情况看,投资者普遍认为30分钟的熔断时间过长,这类意见占比最高。为了在发挥熔断机制作用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三家交易所将触发5%熔断阈值暂停交易30分钟缩短至15分钟,但保留了尾盘阶段触发5%或全天任何时候触发7%暂停交易至收市的安排。主要考虑:一是境内市场在尾盘阶段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较多,规定14:45及之后触发5%熔断阈值暂停交易至收市有助于防范尾市异动风险。二是沪深300指数是反映沪深市场整体走势的重要指数产品,具有代表性好、抗操纵性强等特点,当其上涨或下跌达到7%时往往意味着市场已经发生了剧烈波动,可能面临极端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给市场更多的冷静时间,避免恐慌情绪蔓延加剧市场波动。从境外市场看,美国、韩国、印度等市场均设有触发最高一档熔断阈值暂停至收市的安排,目的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

二、与现有涨跌停板制度的衔接。

部分市场人士认为,在维持现行涨跌停板制度不变情况下,实施指数熔断的必要性不大,建议放宽或取消个股涨跌幅限制并引入个股熔断。经研究,指数熔断机制与涨跌停板制度的性质相同,都属于短期价格稳定措施。但两种制度在作用对象、作用原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涨跌停板制度规定了单只证券交易价格波动幅度,主要防范单只证券价格的剧烈波动,证券在涨跌停板的价格上仍然可以交易;指数熔断机制是在市场基准指数波动超过一定幅度时,暂停整个市场交易一段时间,防止市场过度反应;触发指数熔断后,熔断范围内的证券在熔断期间均将暂停交易。从今年股市异常波动的情况看,涨跌停板制度在极端情况下不足以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引入指数熔断机制的必要性显得比较突出。此外,涨跌停板制度是我国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安排,放宽或取消涨跌幅限制度会影响结算风险管理制度、杠杆类业务风控措施、市场监察指标等现行制度安排,对投资者的交易习惯影响也比较大,短期内难以实施。下一步,三家交易所还将结合此次指数熔断机制的实施情况,坚持改革力度、节奏与市场承受程度的统一,不断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三、关于熔断阈值。

部分市场人士认为,现有阈值较低,触发次数可能较多,且两档阈值间隔过小,可能连续触发,建议仅设一档阈值,或提高阈值至6%、8%,也可考虑扩大阈值之间的差距。我们认为,在保留10%涨跌幅限制的前提下,可选的指数熔断阈值有限,5%和7%两档阈值是三家交易所在对过去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测算基础上提出的。其中,5%作为第一档阈值可以兼顾设置冷静期和保持正常交易的双重需要;触发7%的情况虽然较少,但属于需要防范的重大异常情况,应当一并考虑,以此阻断暴涨暴跌等极端异常行情的持续。

四、关于基准指数的选择。

部分市场人士认为,沪深300指数无法体现中小市值股票的走势。通常,熔断基准指数需要选取代表性强,影响力大,操纵难度较大的指数,沪深300指数具备以上特征。相较于单市场指数而言,沪深300指数更能全面反映a股市场总体波动情况;同时,沪深300指数的市值覆盖率、跟踪指数产品的数量和规模也占市场主导地位。

五、关于双向熔断。部分市场人士建议只设下跌熔断。我们认为,双向熔断更有利于抑制过度交易,控制市场波动。境内市场投资者结构以中小散户为主,价格双向波动较大,既出现过恐慌性下跌,也曾出现过快上涨,包括因事故导致市场短期大幅上涨的情况。因此,当市场“暴涨”时,也需要熔断机制稳定市场情绪,防范投资者对市场上涨的过度反应,使投资者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一步确认当前的价格是否合理。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五

为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长效保障机制,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根据教育部及上海市教委相关部署,上海大学自起开始逐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调研和各项准备工作,并逐步实施了一系列与培养机制改革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工作。3月,上海大学正式颁布了《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试行)》,全面启动以提高培养质量为目标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第一,建立导师资助和博士助研工作的基本雏形。学校于20出台了《关于聘任研究生担任助研工作的管理办法(暂行)》,明确了为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加强考核”的原则,鼓励导师(课题组)积极聘任博士研究生担任助研工作。原则上每月资助600元,其中学校支付300元,导师(课题组)支付不低于300元。

第二,建立以提高培养质量为导向的专项资助方式。学校于年制定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计划》。,共有67个硕士项目、109个博士项目入围最后的评审。经专家组评议,最终确定24个硕士项目、71项博士项目获得资助,资助金额150余万元。,扩大研究生创新基金的资助范围,使硕士生覆盖面达到20%,全日制博士生覆盖面达到70%,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再次投入约300余万元,资助硕士项目423项,博士37项。

学校下发了《关于设立研究生短期出国访学及参加国际会议资助基金的通知》积极组织资助研究生分赴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等地学习、交流20投入经费44.1万元投入经费54.7万元。

第三,初步确立了以科研为导向的博士名额分配制。20,学校下发了《关于“以科研为导向配置博士招生名额”的通知》,研究生部会同科研处、文科处制定了《上海大学博士生名额分配标准》,明确了学校整体统筹、名额切块、各院系博士名额的具体分配原则等内容,并规定“无科研项目的博士生导师原则上不能招收博士生”。

203月,学校颁布了《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试行)》,正式启动了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工作。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上海大学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现实需求,目的`在于确立导师负责制和资助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构建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具体而言,学校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积极探索实施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努力构建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以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第一,以科研需要为导向,合理调控博士研究生招生名额。

学校根据“以科学研究为导向,合理配置博士生招生名额”原则,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按科研需要合理配置博士生招生数量。每年招生前,学校根据各学科的科研项目等因素进行宏观名额配置,然后由学院综合考虑导师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水平与学术影响力,以及导师培养博士生的质量等实际情况,制定导师年度博士招生指标分配方案。最后由学校对学院申报的配置名额进行全校调控。

学校通过进一步理顺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明确责任和权利,在满足学校基本录取条件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博士研究生复试权重比例,提高导师选拔人才的自主权。

学校积极落实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度,完善博士研究生的奖助体系。学校通过统筹多种资金,包括政府财政拨款,校、院(系)专项资金,导师配套经费以及社会捐助资金等,构建新的博士研究生奖助体系。新体系由生活津贴、助研津贴、学业优秀奖学金等构成。同时,加强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由学院对博士研究生按学年进行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及方式由学院和导师共同制定,考核情况与结果报校研究生部备案。依照考核结果评定奖助学金等级,其中一等奖每月资助金额为元,二等奖每月资助金额为1800元,如考核不合格则没有资助。在实施上述奖助学金资助体系的同时,导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追加科研资助及奖励。

第四,明确博士研究生导师提供科研资助费用制度。

根据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原则,学校明确提出,导师招收研究生需提供一定的科研资助费用,招生人数不同,导师提供的费用也不同。在基本指标(每年1个博士研究生)内招生,基本费用主要由学校提供。导师可根据科研项目的需要,增加招生人数,但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导师提供的费用也相应增加。同时,因为学科门类之间的差异,不同学科领域的导师所提供的科研资助费用有所不同。比如招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时,文史类学科的导师每年需提供1200元,法、理、管类学科的导师每年需提供1800元,工科类导师每年需提供3600元。之后每多招一个,导师每年提供的费用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3600元。且导师需在每年招生前,及时将科研资助费用转入学校指定账户,否则,将限制其相应的招生指标。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六

一个组织有没有吸引力,有没有凝聚力,首先看员工是否愿意向党组织靠拢。近年来,中国电信灵璧分公司通过实施三项举措将“双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将基层党组织做大做优做强,将基层党建和员工思政工作持续推向深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灵璧分公司制定“双培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骨干党员化的实施路径,一是注重思想层面的提升,制定了廉政工作约谈和谈心谈话制度,通过定期谈心谈话、共同上党课等方式,引导业务骨干自觉以党员先进性要求自已。

二是在同活动中,发挥党组织的吸引力,将业务骨干纳入到党日活动、党员帮扶体系中去,在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的同时,更能充分感受到身边党员的先进性。

三是制定优先发展计划,将劳模、状元、专家、青年员工进行清单级台账管理,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建立与总支和支部委员的联系制度,定期交流思想。

党员带动群众参加主题党日活动。

总支委员与入党积极分子谈心谈话。

截至目前,灵璧分公司部门主要负责人均为党员,营业部和中心主任中党员占比达到62%。近三年来,灵璧分公司发展党员13人,新入职7名大学生中有6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年将有1人转为预备党员、2人转为入党积极分子。

灵璧分公司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发挥党员引领作用,同时注重将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有机结合,构建起骨干人才的培养体系。一是采取“结对帮教带徒”的方式,通过一对一帮扶,由能力强的党员作为“教练”对普通党员进行指导,目前有24名党员结对提升。

二是组织业务培训、经验交流会、党员论坛、业务培训班等,将集中培训与针对性提升相结合,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齐发力。

三是搭建平台,让有能力、有责任担当的年轻党员,深入营业部进行锻炼。近年来,选拔4名优秀青年党员担任营业部主任助理,扎根一线提升能力。

开展党建指导员专业能力提升培训。

截至目前,灵璧分公司党员中,骨干占比达到88%;近三年,年度考核优秀等级中,党员占比均保持在50%以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是优化党员月度考核设置,高目标牵引,明确基础目标和党员目标,将身份、目标、承诺真正显性化,倒逼党员能力提升和作用发挥。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七

为适应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长远需要,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与发展,以主题教研活动为平台,遵循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创设教师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建设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打造实验二小品牌特色学校奠定基础。

计划从20xx年开始,用3至5年时间,逐步培养“梯级教师队伍”。使他们具有较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较新的现代教育观念、较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教书育人,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中成绩显着,在隆尧县起示范带头作用,在邢台地区甚至更高层次具有较大影响。

1、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先进理念。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名师”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名师广泛持续的阅读。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一位教师如果不善于学习,不充实自己,一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要说创新超越了,可能连最起码的底气都没有”。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一天不学习就会落伍。全体教师要结合“主题教研工作”认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2、学习名师,研究名师。每位教师要收集本学科着名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和教学录像,反复阅读反复观看,研究名师的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教学智慧。听名师讲课录像代替个人听课数量要求,但必须有听课记(教研组和学校组织的听评课等除外)。

3、在课堂上苦练内功。

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是教师提升教学艺术的“试验田”,每位教师都可以大有作为。好课是“磨”出来的,“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众多“名特优”教师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表明,他们是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在课堂实践中“磨练本领”,求得“真经”。教师独到的教学技巧,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都在课堂实践中积累起来;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学方法的形成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每位教师都要多听课、评课、磨课、研课,在课堂上下功夫、做文章。在经常性的听课评课中揣摩和学习他人的先进做法,取长补短;在不断的磨课和公开课中锤炼课堂教学技巧,在长期的“摸爬滚打”中使课堂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4、以主题教研为课题研究平台,[-]在充分学习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个人研究主题,扎实开展研究,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研究型教师。

5、“走出去、请进来”与名校名师“零距离”接触,感受名校名师风彩,学习名师精神,逐步“走进”名师行列。

名称教龄。

教坛新秀三年以下。

教学骨干教师四年以上六年以下。

职称。

教坛新秀小二以上。

教学骨干教师小一以上。

4

我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新教师比例逐年增加,虽然绝大多数新教师学历达到了规定要求,但在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教学艺术的运用方面还远不能适应教学要求,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学校决定定期举行“青年教师拜师会”,对青年教师实施一对一结对培养,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1、师德高尚,为人师表,工作勤奋,乐于奉献,热爱二中,关心青年教师成长。

2、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十年以上高中教龄,中级以上职称。

3、教学艺术精湛,教学受学生欢迎,在学生教学评价中,满意率经常在50%以上。

4、教学效果突出,所任班学科成绩较好,教学评价好。

5、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有指导教学研究的能力。

1、由教研组长推荐并会同教导处确定各科指导教师推荐名单。

2、教研处将推荐名单报行政会议讨论批准后,由学校发文予以公布确认。

3、指导教师与青年教师的配对安排,由教研组长在征得双方同意的基础上指定。

1、教龄不足三年的所有青年教师必须进行在职培训。培训时间三年。

2、教龄超过三年,但不超过五年且未参加结对在职培训的青年教师,必须进行一年的在职培训(带过毕业班除外)。

3、应参加在职培训而不参加在职培训的青年教师,不能升入高一年级教学。

1、青年培养对象应尊重指导教师的指导,经常主动地向指导教师请教。

2、指导教师应热情关心指导对象的思想修养和业务学习,经常进行指导和督促。

3、指导教师要对指导对象的备、教、批、辅、研进行全面、具体的指导和检查。

4、指导对象每周听指导教师的课不得少于2节。

5、指导教师每周听指导对象的课不得少于1节,并要进行现场点评指导。

6、指导教师应耐心解答指导对象提出的各类疑难问题。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八

根据财政部和重庆市财政局印发的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为加大重庆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力度,破解高端会计人才紧缺难题,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重庆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为引领,以培养高级会计师、总会计师为重点,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为基础,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递进衔接的会计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市会计人才队伍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提供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到2020年分类培养:精通会计业务、精于财务管理、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很强的重庆会计领军人才350人(其中:力争入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50人,具有国际资格的注册会计师50人);会计业务娴熟,善于财务管理,职业判断能力强,操作能力强的重庆青年英才600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级会计人才及总会计师2000人;加大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培养,届时占会计人员的比例西部领先。

三、遴选条件和程序。

(一)会计领军人才。取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含通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或者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执业5年以上,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含会计学博士毕业工作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财务部(科)负责人或后备骨干。本人申报、单位审查推荐;由市财政局组织对财会、英语和综合知识进行考试;再面试、综合审查评选;商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确定培养人选。

(二)会计青年英才。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讲师等专业技术资格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获得全国会计师考试金银榜的考生,条件可适当放宽。人选确定方法同会计领军人才。

(三)国内领先高级会计人才。选择企事业财务部(科)长以上、高级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由本人报名、单位推荐,根据每年培养计划,综合平衡确定培养人选。

(四)总会计师。按照国务院《总会计师条例》,设置和任命的总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由本人申报、单位推荐,综合平衡确定培养人选。

(五)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符合财政部规定报考条件的会计人员。

四、培养措施。

(一)报考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和国际资格注册会计师,原则上在重庆会计领军人才中筛选,并适当开展考前培训。对获得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的,除享受重庆会计领军人才政策支持外,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表彰。

(二)会计领军人才培养3年,会计青年英才培养2年。实施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培养,并与会计专业硕士项目(mpacc)有效对接。培养期间实行量化考试和淘汰机制。培养期满经考试合格后,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和培养院校颁发证书。取得重庆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的,优先向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推荐使用;入选人员纳入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优先向有关部门推荐作专家;优先安排会计财务科研课题并适当给予资金支持;可提前两年参加高(正高)级会计师考评。

(三)完善正高级会计师考试评审方法、内容,适时增加正高级会计师评审数量,提升正高级会计师质量。

(四)加大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按照国内领先水平设置培训内容,强化管理、理论、综合能力培养。对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优秀人才纳入市委组织、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向有关部门推荐使用。

(五)按照国务院《总会计师条例》,逐步实行总会计师资格认证,完善全市大中型企事业总会计师设置,开展总会计师职能、专业、综合知识强化培养。

(六)结合会计师年龄、学历、职务和从事财会工作年限等,修订完善报考评审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开展高级会计师专业知识考前学习培训,积极参加全国高级会计师专业考试;总结完善高级会计师评审办法,强化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等全面考察,增加高级会计师数量,提高质量;强化高级会计师综合能力再提升,结合高级会计师年度继续教育,完善培训方式和内容,明确学习任务目标,增强学习自觉性。

(七)实行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市财政局指导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考前学习培训、考试合格激励、选送注册会计师到市内外培养提高和引进注册会计师的激励政策规定。

(八)鼓励我市符合条件的广大会计人员参加高校、网校专业学习培训,积极参加全国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选择优秀院校、网校供会计人员选择学习;对参加全国会计师考试获得金银榜的会计人员给予表彰。

(九)由会计主管部门(市财政局)、用人单位、培养对象个人共同承担培养经费。培养经费主要用于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高级会计人才、总会计师的选拔、集中培训、讲座、科研、管理等项开支。单位承担的经费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十)各区县(自治县)、行业主管部门和人才使用单位,要主动如实推荐优秀会计人才,积极支持其参加学习、培训、讲座和调研活动,从学习时间、经费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可据此规定原则精神,具体制定鼓励本行业和单位会计人才培养、激励和使用政策措施。

五、组织实施。

(一)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组成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市高端会计人才重大培养政策,指导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高端会计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开展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在市内外高等院校中选择培养机构,指导监督培养院校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和管理,向领导小组汇报全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三)培养院校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面试工作;具体负责培养内容设计、培养教学、调研指导、考核管理,全面落实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培养情况报告等工作。

(四)各区县组织、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市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优秀会计人才推荐上报工作,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篇二】。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的有关精神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财政部、人事部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意见》(教民〔2004〕5号)(以下简称《意见》)的要求,为确保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简称《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的顺利实施,保证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培养工作的社会效益,促进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工作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中的战略作用。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乐于奉献、具有较高科学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逐步缓解和扭转西部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状况,改善少数民族人才的层次结构,提升少数民族人才存量的综合水平,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培养任务、主要措施和计划管理。

(一)2006年度的招生规模为2500人,其中博士生500人,硕士生2000人;到2007年度招生规模为5000人,其中博士生1000人,硕士生4000人。

(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由国家部委所属重点高等学校和有关科研院(所)承担和组织实施。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要求,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等特殊措施招收学生。

(三)被录取的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先在基础培训点集中进行一年的强化基础培训,重点补修英语、大学语文(汉语)、计算机、高等数学等基础知识,兼顾其它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和宗教理论的学习。基础培训结束经考核合格者,转入招生学校硕士阶段研究生课程教学。

三、招生范围、招生计划和经费。

(一)招生范围。主要面向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招生,兼顾享受西部政策待遇的民族自治地方和需要特别支持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以及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民族院校、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和少数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的教师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重点确保上述地区和单位教育、科技、医学和特色文化艺术、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公共事业管理等领域对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二)招生计划。本方案的招生计划属于国家定向培养计划,纳入招生单位总规模。根据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单独下达指导性定向培养专项招生计划。

招生计划的投放,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确定招生计划的投放比例;同时,兼顾国家重点扶持的民族地区的特殊需要。在考生综合素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各有关招生单位按各少数民族在当地民族总人口中的比例安排复试和录取。汉族考生占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总数的10%。定向省区合格考生不足时,将招生名额调剂到其他有需求的省区按规定录取合格考生。

(三)生源地区要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2006―2010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需求第一期规划和年度培养计划。每年8月底前将下一年度的招生建议计划、专业安排等报教育部。由教育部牵头商有关培养单位落实招生任务,编制招生计划方案,商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纳入年度中央级部属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单独下达管理。各有关学校和单位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做好年度招生工作,于每年6月将招生计划的落实和招生录取的情况报教育部。

(四)培养经费。硕士研究生(四年)和博士研究生的经费按国家统一标准由国家财政核拨,其中硕士基础培训阶段的经费核拨到承担基础培训任务的高校和单位;硕士、博士生攻读学位阶段的经费按标准核拨到培养学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承担培养任务所需经费,按标准从现行财政渠道解决。生源地区和定向单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适当的学习和生活费补助。

四、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具有国民教育序列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少数民族在职和非在职(具有上述学历还未就业的应届、往届毕业生,下同)人员。非在职人员的招生比例要占招生计划总数的50%以上。

(三)品学兼优,汉语文、外语和民族语文成绩根据学科、专业要求达到一定标准和要求。

(四)报考硕士研究生年龄不超过40周岁,报考博士研究生年龄不超过45周岁。

(五)毕业后保证按定向培养协议到定向地区或单位就业。

五、考试和录取。

(一)硕士研究生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民族语文或汉语文及专业考试科目由招生学校和单位自行确定并组织命题;报考博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由招生学校和单位自行确定。招生单位对符合国家确定的基本要求分数的考生实行差额复试。

(二)在职考生,由拟录考生与报考学校、所在单位或者隶属的上一级主管部门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非在职考生的录取,由拟录考生与报考学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后方可录取。优先录取在学术、科研、教学等领域有突出贡献或在民族医药、民族文化艺术等有一定造诣的考生,优先录取兼通民族语文的汉族考生。未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者,培养学校和单位不予录取。录取名单要在招生单位以适当形式公示。

(三)各招生学校和单位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当年招生工作的要求组织招生录取工作。被录取的博士研究生由培养学校和单位发录取通知书,按期入学就读;被录取的硕士研究生由培养学校和单位发录取通知书,学生持录取通知书到基础培训点进行一年的强化基础培训。

(四)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按职责分工组织实施和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民族教育的处(室)会同相关处(室)进行招生计划的申报、提出各民族录取比例的建议,负责考生民族身份的审核、定向培养协议的组织签订、对本地区定向生的协助管理等。招生考试工作由教育招生部门和有关高校负责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按职责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配合。

六、毕业生就业。

研究生毕业后,在职人员回定向单位工作;非在职人员按定向协议回定向地区就业,也可以由生源地区在本地区调剂就业。硕士服务期为5年,博士服务期为8年(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和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本计划学习毕业的,硕士服务期为8年,博士服务期为12年)。毕业生不按协议就业者,要支付培养成本和违约金。违约金的具体标准、支付方式等另行规定。

七、教学、培养工作的要求。

(一)少数民族研究生教学、培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大力加强基础,全面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重点增强实践能力,着力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为使其在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基础强化培训阶段,重点是强基固本,强化规定课程的教学和培养,使学生的基础综合水平接近或者达到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基本要求;博士、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阶段,在大力加强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和重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校和单位要多为学生创造实践教学和课题研究的机会和条件,选配优秀的专家、教授担任导师和授课,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在基础强化培训、硕士、博士课程学习阶段,都要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教育。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宗教不得干预国民教育。培养学校和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宗教和邪教对培养工作的干扰;学生不得从事任何宗教活动。

(二)党和国家采取特殊措施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政治任务。各民族学生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奋图强,刻苦研读,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始终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提高道德和人文修养,遵纪守法,诚信待人、处事,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八、职责和管理。

(一)教育部和国家民委负责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宏观政策的制订协调。教育部负责培养计划的协调和制定招生、教学、管理以及有关政策措施,组织招生录取工作,并检查督促执行情况;协调解决办学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组织评估办学情况,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等。国家民委负责提出有关政策性建议;督促检查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协调和协助解决涉及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特殊性问题。

(二)承担培养任务的中央部委所属院校和有关科研院(所)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根据国家下达的年度招生计划,负责考生报名、考试和招生录取工作;负责博士、硕士阶段的常规管理、教学和毕业生派遣工作;对基础强化培训基地教学、管理等提出建议。基础强化培训基地负责基础强化培训阶段的管理、教学和结业考核等项工作。

(三)学生的学籍、后勤、生活等管理和其他工作要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统一管理,统一要求。培养学校和单位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并按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习惯的要求,严格按规定办好清真餐饮。

(四)生源地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会同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每年向全社会发布教育、科技、经济等领域人才需求信息,引导优秀考生报考《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需求规划和提出年度培养需求计划;加强与当地组织人事部门、用人单位以及教育部的联系与协调等有关工作;协助学校和有关单位做好本地区生源管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工作;协调财政部门落实按规定由生源地区财政对学生的补助经费;负责组织和协调签订定向培养、就业协议等工作;配合做好招生、录取等工作;对招生、培养工作提出建议。

九、加强监督管理。

(一)生源地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部门和招生学校及单位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按本方案、年度招生计划和工作要求落实招生任务,并按规定的标准和条件录取新生。接受纪检部门和社会的广泛监督。

(二)被录取考生未按规定签订定向协议的、冒名顶替少数民族的、考试作弊的、不按规定程序录取的,一经查实,无论在基础培训和研究生学习阶段,都要取消学籍,退回生源地区,两年内不得参加《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的报考。对直接责任者要给予相应处罚。

(三)如定向省区和单位不能按协议为合格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的,扣减该省区下1年的招生计划。

十、其他有关要求。

(一)培养学校和单位要把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作为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加以高度重视。在培养工作中,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和本方案。按培养目标的要求,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培养出政治上合格,业务上过硬的各民族人才。

(二)西部和各民族地区党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使用工作,按学以致用的要求,为他们创造必要的生活、工作条件,力求避免人才浪费和闲置。

新疆等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实施方案,由人事部牵头另行制定。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九

为了切实搞好发展党员和党员素质教育,根据镇党委20xx年党建工作安排和发展党员规划,现就20xx年“双培养一加强”工作安排如下:

坚持“保质保量、慎重发展”的原则,坚持质量重于数量的原则,真正把那些拥护党、热爱党、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分子吸收进党内来,不断壮大党员队伍,增强党员队伍新鲜血液,提高党的战斗力。

1、以提高党员素质为目标,加强党员教育,重点在广大党。

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中开展以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党章》和党的十九大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支部要建立发展党员积极分子参加培训、考核机制,建立经常性的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工作机制,促进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积极深入开展“双向培养”和“创先争优”活动,针对不同层次党员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对支部党员每年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五天,入党积极分子专题培训不少于七天。

2、严格发展党员标准,切实把拥护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政治信念坚定、思想道德纯洁、作风纪律过硬、在本职岗位上成绩突出,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能随意降低入党标准,更不能另立标准,防止用“能人”、“富人”、“好人”标准代替党员标准。

3、严格发展党员程序,按照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和党章的要求,认真履行入党手续,严把质量关。建立发展党员工作的有关制度,健全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实行发展党员预审制、培训制、公示制、票决制、责任追究制党内外群众监督制约和组织把关相结合的责任保证机制,不断提高发展党员水平。对违反党章和有关规定致使发展党员工作出现问题的党支部和责任人,要进行严肃处理,对违反规定发展的党员一律不予承认。

4、坚持教育引导,做好基础工作,把发展党员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规范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上。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后,必须认真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各党支部要规范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工作,指定1——2名正式党员做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负责对其进行培养教育和日常管理,要给入党积极分子交任务,压担子,在实践中培养锻炼,经常组织入党积极分子接受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知识教育,组织他们过组织生活,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使他们对党内的生活有足够的了解,定期听取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和工作汇报,半年对积极分子做出鉴定,培养教育一年以上,经考察具备党员条件,支委会听取党小组和联系人及党内外意见后,经过集体讨论确定发展对象,对已确定的发展对象要进行培训、考核,并将记录一起归入本人入党材料之中。

5、切实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发展党员。坚持改善结构,保持均衡发展。党支部注意把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努力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凝聚到党组织的周围。

(一)做好从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从提高认识、夯实基础、明确重点、建立机制等方面入手,抓住增强党组织吸引力、强化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责任、规范发展党员程序等重点环节,吸引优秀青年积极入党,逐步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二)加强学校中层干部和青年干部队伍培养。把优秀党员纳入后备干部梯队,加强学校中层干部和后备青年干部的教育、管理和培训,使中层干部和后备干部成为学校管理人才、实用人才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提升其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十

该计划在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具体、周密、可操作性强方案",即案例前获得的方法和案例前呈现的方法,即计划"。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9月22日,遵义市委“双培养”工作专题调研组组长、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润云一行莅赤,专题调研我市“双培养”工作推进情况并举行座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朝丽全程陪同调研,市有关单位负责人、乡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和部分“双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参加座谈。

曾润云一行先后来到元厚镇石梅村、市中等职业学校等地,与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和市中等职业学校到村顶岗实习学员亲切交谈,察看和听取我市乡村振兴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和乡村振兴骨干后备人才“双培养”工作开展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随后召开座谈会,我市参会人员就工作情况、存在困难、意见建议等一一作了汇报发言,调研组结合实地调研情况作了深入指导交流。

曾润云指出,赤水市在实施“双培养”工程过程中认真总结、大胆探索,为遵义市强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提供了一手经验。他强调,“双培养”工程是新形势下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要紧紧围绕省委、遵义市委有关部署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正视问题盲区、强化创新创造,持续丰富内涵、整合力量、精准措施,将“双培养”工程转化成为干事兴业、强村富民的“人才泵”,源源不断为乡村振兴培养和输送领军人才和后备力量。

一个组织有没有吸引力,有没有凝聚力,首先看员工是否愿意向党组织靠拢。近年来,中国电信灵璧分公司通过实施三项举措将“双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将基层党组织做大做优做强,将基层党建和员工思政工作持续推向深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灵璧分公司制定“双培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骨干党员化的实施路径,一是注重思想层面的提升,制定了廉政工作约谈和谈心谈话制度,通过定期谈心谈话、共同上党课等方式,引导业务骨干自觉以党员先进性要求自已。

二是在同活动中,发挥党组织的吸引力,将业务骨干纳入到党日活动、党员帮扶体系中去,在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的同时,更能充分感受到身边党员的先进性。

三是制定优先发展计划,将劳模、状元、专家、青年员工进行清单级台账管理,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建立与总支和支部委员的联系制度,定期交流思想。

党员带动群众参加主题党日活动。

总支委员与入党积极分子谈心谈话。

截至目前,灵璧分公司部门主要负责人均为党员,营业部和中心主任中党员占比达到62%。近三年来,灵璧分公司发展党员13人,新入职7名大学生中有6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年将有1人转为预备党员、2人转为入党积极分子。

灵璧分公司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发挥党员引领作用,同时注重将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有机结合,构建起骨干人才的培养体系。一是采取“结对帮教带徒”的方式,通过一对一帮扶,由能力强的党员作为“教练”对普通党员进行指导,目前有24名党员结对提升。

二是组织业务培训、经验交流会、党员论坛、业务培训班等,将集中培训与针对性提升相结合,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齐发力。

三是搭建平台,让有能力、有责任担当的年轻党员,深入营业部进行锻炼。近年来,选拔4名优秀青年党员担任营业部主任助理,扎根一线提升能力。

开展党建指导员专业能力提升培训。

截至目前,灵璧分公司党员中,骨干占比达到88%;近三年,年度考核优秀等级中,党员占比均保持在50%以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是优化党员月度考核设置,高目标牵引,明确基础目标和党员目标,将身份、目标、承诺真正显性化,倒逼党员能力提升和作用发挥。

二是通过“三步法”,确保目标、路径、过程和结果的可视化、可管控、可实现。即充分沟通(与党员同志就工作内容进一步细化,细化到指标的关键点以及提升的途径、支撑的环节)、制定目标(在原有的目标基础上,设置两级提升目标)、关注过程(关注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从态度、能力两方面进行分析,有效支撑和帮扶,确保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系列举措的实施,激发了党员骨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平均绩效分数由89分提升至96分。

2019年3月25日榆林市第八幼儿园全体党员和骨干教师在二楼会议室学习“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本次活动由吴亚玲书记主持。

会前,在吴书记的带领下,党员们重温了入党誓词,吸收预备党员蒋静静同志加入党组织。宣誓完毕后,“双培养”活动启动。

会上吴书记宣读中共榆林市榆阳区教育局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建立教师党员发展“双培养”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并将园所“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进行解读,提出要求,提醒大家发展党员应注意事项。

最后,为顺利启动“双培养”方案,吴书记要求大家做好四坚持,四做好,同心同德提精神,压紧压实扛责任,树立榜样,做好领头人。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十一

1、强化师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

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发展。这几个要素缺一不可。职业理想是教师从事教育专业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所要达到的最高预期目标,是教师对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价值的最理想化的期待。因此职业理想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就是教师事业航程的风帆,是抵制平庸化状态的催醒剂。如果缺少了职业理想就失去了专业成长的动力。

职业道德是师德的灵魂,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该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现在的职业道德已经被变成明文规定的显性的、具体的规则了,可实际上,职业道德大多还是属于隐性的,是无法明文规定的,只能靠教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教师的工作大多被通俗地说成是“良心活”,实际就是这个意思。师德是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

职业情感是教师对待教育职业,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待教育对象—学生的主观情意,是一种职业情绪。当然,这里说的职业情绪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那种临时波动的心理状态或情绪状态。我们是否热爱教育事业,是否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否自爱,这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真正涵义。

教育爱是教育的真谛,失去了爱的教育,是教育的最大悲哀,也是孩子的最大悲哀。教师也是社会工作者,承担着社会教育的责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造福社会的人才,因此教师也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立志为祖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有用的人才。

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说的就是教师的社会责任感的事。许多像陶行知一样的人之所以成为教育家,和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分不开的。此外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要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帮教师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人才,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教育家。

教师的师德和心理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般都要经历一个由懵懂到彻悟,由肤浅到精深,由片面到全面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当一个教师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无怨无悔无惑时,说明自己也就达到了教育家的境界了。

2、努力提高专业水平,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乃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大的历史潮流,谁也不可能逆水行舟。新课程改革要求高水平的教师,业务能力强,专业理论高,实践再实践、。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都将不复存在,老师不再仅仅是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师生在平等交流、相互探讨的对话中共同成长。

每节课通过学生自学预习,将教材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列出来,小问题自行解决,大问题、疑难问题通过课堂讨论、辩论、师生对话解决,这种开放式教学,能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智慧的价值,找到了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从而产生自豪感,起到了“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必须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互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找到学习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激情,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定位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新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在日趋深化,其成败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命运。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更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新课程理念和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并投身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为民族的振兴作一份自己的贡献。既然选择附中,就终生为之奋斗。我想说的是:“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在丛中笑。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