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林俊德事迹心得体会100字(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0:44:04 页码:12
最新林俊德事迹心得体会100字(精选9篇)
2023-11-11 10:44:04    小编:ZTFB

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心得体会是提高自我认知和发展个人能力的有效途径。写心得体会时,可以采用逻辑分析、对比对照等方式进行组织和展示。这些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请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修改和借鉴。

林俊德事迹心得体会100字篇一

林俊德老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可以说是模板。既可以教育他人,也可以点醒混沌的人生。在看到流传的关于在病床上的林俊德将军的视频时候想哭是因为即将失去一个伟大的工作者,想笑是因为心里倍感安慰,祖国有坚强的军人在战斗,国民有英勇的战士在拼死维护。一个个抛洒热血的战士是家人的念想,人民的后盾,国家的依靠。他们不能惧,不能屈,只能前,只能战。感谢所有付出生命在奋斗的一线勇士,感谢所有位居后卫的保家干事。

在生命垂危的`那一刻想到的是完成工作是刻进骨子里的敬业和责任,在艰苦的环境坚强奋斗是一种对工作的崇尚和尊重。回想自己生活安逸,社交安稳,父母健在,一切完备,看似完美其实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奋斗的精神和毅力。在教育里浸泡了二十多年之后的安逸想法是颓废的,应该像林俊德老先生学习不浪费生命的每一分钟,做自己值得奋斗的事业,即便成就的是小家,但安稳得是大家,祖国不仅仅需要的是轮军的将军一样的杰出人才,也需要恪守职责,尽忠尽职的工作者。事情需要一点一点的做,意志需要一点一点的磨砺。请将林俊德老先生的事迹当做警醒迷茫中道路的指明灯,遇到挫折时候的正能量,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6.

林俊德事迹心得体会100字篇二

悭吝的时间不肯给这位可敬的科学家临终的从容。来不及把笔记本上5条提纲的内容填满,来不及整理完电脑中全部文档,甚至来不及给亲人以更多的嘱托和安慰,2012年5月31日21时15分,这颗赤子之心便匆匆停止了跳动,距最后一次离开办公电脑只有5个小时。

林俊德说,和许多人走过的人生道路一样。他的人生和事业之路也不是笔直的,也有波折。他负责空中冲击波测量项目前后搞了12年,这不是因为技术上的原因,而是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使研究工作中断了七八年。另外在“文化大革命”中同样受到冲击,组长职务也撤了,接着宣布他转业,后来又说为了保留核试验的技术骨干让他留下来。他的转业地点是南京市,好多同志看他被整得冤枉都劝他走。南京条件比戈壁滩好,但他感情上还是留恋核事业,最后还是留下来了。

林俊德说,他才60岁出头,还有一段人生旅途要走,他希望当。

可编辑。

-他走到人生尽头时,能有资格说一声:我对得起我的前辈和下一代。这就是当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代表林俊德院士的心声。

他扎根大漠50余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为国防科技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堪称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楷模。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奋勇攻关、开拓创新的执着追求。事实一再证明,在国防科研领域,“外援”是靠不住的,尖端技术是引不来的。林俊德一辈子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核试验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创造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

林俊德的可敬之处,在于他淡泊名利、清白守正的高尚品格。一生隐姓埋名铸核盾,成就鲜为人知,林俊德最打动人的,是他的道德文章——忠诚、敬业、正直、律己。

林俊德的可学之处,在于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

可编辑。

-研项目相关资料;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这种为祖国奉献的品德,这种为圆强国之梦努力的意志是值得我们去继承、去学习、去发扬的!

可编辑。

林俊德事迹心得体会100字篇三

观看了反映刘桂珍同志先进事迹的专题纪录片《大山的女儿》,并倾听了刘桂珍所在峪口乡党委书记孙润民、乡干部王丽霞、卫生院同事张改玲和丈夫杨宏生、村民代表孟文华所作的有关刘桂珍感人事迹的报告,他们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用鲜活生动的故事、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刘桂珍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执着坚守,默默奉献的先进事迹。

作为青年干部,应当认识到,只有对工作、对事业充满激情,一旦认准目标,就义无反顾、百折不挠、奋力拼搏的人,才能有所作为。只有摒弃不愿为、不敢为的错误想法,遇到困难勇敢去面对,在群众需要时挺身而出,主动作为,才能获得群众的拥护与认可。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作为青年更应该积极主动担当,做有为青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征程中贡献力量。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党花费大量心血培养出来的,肩负着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使命,身份决定了我们都应像刘桂珍那样,时时刻刻牢记党的宗旨,多奉献、少索取,多点真抓实干,少点夸夸其谈。无论在什么位置上,无论多长时间,都要恪尽职守、一丝不苟地为老百姓解决好各种难题,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以对人民群众无限热爱的感情,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林俊德事迹心得体会100字篇四

5月31日20时15分,一位可敬可爱的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核试验爆炸力学测量技术的开拓者——老党员、老军人、老研究员、老教授林俊德,在生命最后5个小时的生打硬拼中倒下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林俊德死了,留下遗言:“我死后,把我埋在马兰。”

林俊德,祖籍福建;而马兰,远在新疆。去世后不归故土,却执意“埋在马兰”。为什么?他说:“马兰精神很重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希望大家继承马兰精神。”

75岁的林俊德,一生从事核试验工程技术事业,一生没有离开过叫“马兰”的生命绝地——罗布泊大漠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一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率先垂范、踏实做事。当他身患胆管癌(晚期),得知生命以日计算后,依然拒绝手术治疗,将极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重要资料的整理、课题研究的指导、批阅学生毕业论文之中„„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的所作所为,许多健在的人,都远远没有能做到:

譬如,在自己的电脑里,他给他带的每一个学生都建了个文件夹,里面不但详细记录着学生的技术专长、培养计划和施教方案,甚至还有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长处短板。

试问,这等负真责、掏真心的导师、教授,有多少?

譬如,他参加学术评审会,从来不收评审费,只看材料不看人;科研成果报奖时,他总是把自己名字往后排;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

试问,如此不图名、不图利的专家、学者,有多少?

譬如,为了尽快攻克爆炸工程技术难关,他带领一帮博士硕士,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实验坑里,爬上爬下做实验,经常是一身土一身泥,当地人都喊他是“民工院士”。

试问,常常“一身土一身泥”、被唤作“民工”的院士,又有多少?

譬如,有一年他回老家,从林俊德在福建老家的弟弟口中闻知消息后,当地村干部要找车去接。谁知他背着军用挎包,搭了一辆拖拉机就回到了福建偏远的永春县五里街镇老家,说,自己是回乡探亲,不用打扰地方政府,悄悄回来就行了。

并多次严词拒绝家乡提议为他在村里建造“将军楼”。

林俊德走了,走得如此悲壮。其品质意志犹如铁打钢铸,无情的病魔休想“俘虏”这位连续52年战斗在核试验领域的顶尖专业技术人员。他就是那朵开在罗布泊大漠里的马兰花,他嘱咐家人将自己埋葬在成片的马兰花中,与中国核试验基地相伴。

这是怎样的一个思想境界,又是怎样的一个选择啊?林俊德以其“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的“三不”自律和行动,对此作出了精彩而深刻的回答。

试问,一直坚持工作至死的人,有是有;但,有几个?譬如,在浙江大学读书时,他一直穿的是妈妈在家做的土布衣土布鞋,没有袜子穿,没有蚊帐挂,晚上任凭蚊子叮,他始终泰然处之,从不在乎有些同学讥笑他“寒酸”。

在当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党、全国谋求人民福祉,实现民富国强宏大目标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要有林俊德的那么一股干劲。只有弘扬林俊德“一息尚存拼搏不止”的特别能战斗、特别能胜利、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我们才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林俊德走了,走得如此感人,如此难忘。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添砖加瓦,是我们每一个人向林俊德学习的最好行动,也是对林俊德最深切的缅怀。

林俊德事迹心得体会100字篇五

林俊德老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可以说是模板。既可以教育他人,也可以点醒混沌的人生。在看到流传的关于在病床上的林俊德将军的视频时候想哭是因为即将失去一个伟大的工作者,想笑是因为心里倍感安慰,祖国有坚强的军人在战斗,国民有英勇的战士在拼死维护。一个个抛洒热血的战士是家人的念想,人民的后盾,国家的依靠。他们不能惧,不能屈,只能前,只能战。感谢所有付出生命在奋斗的一线勇士,感谢所有位居后卫的保家干事。

在生命垂危的那一刻想到的是完成工作是刻进骨子里的敬业和责任,在艰苦的环境坚强奋斗是一种对工作的崇尚和尊重。回想自己生活安逸,社交安稳,父母健在,一切完备,看似完美其实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奋斗的精神和毅力。在教育里浸泡了二十多年之后的安逸想法是颓废的,应该像林俊德老先生学习不浪费生命的每一分钟,做自己值得奋斗的'事业,即便成就的是小家,但安稳得是大家,祖国不仅仅需要的是轮军的将军一样的杰出人才,也需要恪守职责,尽忠尽职的工作者。事情需要一点一点的做,意志需要一点一点的磨砺。请将林俊德老先生的事迹当做警醒迷茫中道路的指明灯,遇到挫折时候的正能量,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5.

林俊德事迹心得体会100字篇六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自然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人才。而即使是永春这个较为偏僻的小山城,也出现伟大人物——林俊德。

林俊德1938年出生于福建永春县,1960年,从浙大机械系毕业,被挑选到我国正在建设的核试验场工作,从那一刻起,他就下定决心,把一生献给这一伟大事业。

1963年5月,林俊德接受了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压力自己仪的.任务并担任组长,参与了中国的全部45次核试验。缩短了我国核试验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打破了西方大国对我国的“核讹诈”,为我华夏民族铸就了强大核盾。5月31日,在生命最后几小时,他还九次要求下床工作,反复叮咛资料要整理,要保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林俊德只留下一句话:“死后把我埋在马兰。”这就是真实的林俊德,他用冲锋者的姿态和人生最后得拼搏,奏响生命的绝唱。

林俊德他的医生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可他却无怨无悔,从不求回报。他一辈子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核试验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创造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从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到领军一方的科学大家,林俊德用一生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挺直脊梁,才能走出人生精彩。

林俊德事迹心得体会100字篇七

2021年11月12日,我和同事到永春县开展现场。

教学。

活动。现场教学活动中,我们先后参观了永春县余光中文学管、永春县政治生活体验馆和林俊德将军纪念馆,并深刻体验了丰富多彩的永春醋文化。

11月12日下午,我怀着十分激动和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永春县介福乡林俊德将军纪念馆。通过导游的详细讲解和各种物品、宣传片的仔细了解,我对林俊德将军的各种英雄事迹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心中不自然而然涌现出深深的敬意。

林俊德,1938年3月出生于间南山乡永春县,一位鲜为人知的功勋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是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代表。他扎根边疆52年,把青春和生命融入大漠戈壁,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献给国防事业。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曾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0多项,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住院治疗期间,他依然坚持工作,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生动诠释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为国防科技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堪称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楷模。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奋勇攻关、开拓创新的执着追求。事实一再证明,在国防科研领域,外援是靠不住的,尖端技术是引不来的。林俊德一辈子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核试验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创造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

林俊德的可敬之处,在于他淡泊名利、清白守正的高尚品格。一生隐姓埋名铸核盾,成就鲜为人知,林俊德最打动人的,是他的道德文章――忠诚、敬业、正直、律己。

林俊德的可学之处,在于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和输液管,他还在冲锋;视线已渐渐模糊,他却反复叮咛着需要交接的某重大国防科研项目相关资料;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这种为祖国奉献的品德,这种为圆强国之梦努力的意志是值得我们去继承、去学习、去发扬的!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党员,一要学习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二要学习他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执着追求;三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四要学习他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奋斗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老百姓作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林俊德事迹心得体会100字篇八

全国“时代楷模”,江苏省“海防模范民兵哨所”、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同志守岛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毫无疑问,王继才同志的身上体现的爱国奉献的宝贵精神、坚持原则的高尚品质、不忘初心的政治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践行。

我们要学习王继才同志的爱国奉献的宝贵精神。王继才同志在先后上岛的10多位民兵因条件艰苦都不愿长期值守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的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这深深的.体现了王继才同志身上的爱国奉献精神。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国家公务人员,我们一定要学习王继才同志的爱国奉献精神,要树立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牢记使命任务,将自身发展同祖国、人民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相结合,努力为祖国的发展改革贡献力量,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我们要学习王继才同志坚持原则的高尚品质。王继才同志在守岛的三十二年里,拒绝了不法犯罪分子多次的利益诱惑,多年来,夫妻俩先后报告过9次涉及走私、偷渡等违法事件线索,其中6次被成功告破,这深切的体现了王继才夫妇坚持原则、忠于职守的高尚品质,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不为人情所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利益所惑。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我们只有心存敬畏、慎独慎微、勤于自省,才会胸怀坦然、光明磊落、一身正气,才能自觉把“坚持原则、敢于担当”要求体现到严格要求自己上。讲政治、守规矩对我们来说既是约束更是爱护,既是教育也是要求。

我们要学习王继才同志不忘初心的政治品质。王继才同志自1986年接受守卫我国“黄海前哨”开山岛的任务后,在面积不足20亩的小岛上,王继才夫妇始终不忘初心,三十二年如一日,升旗、巡岛、观天象、护航标、写日志……每一天都重复着相同的事。作为一名青年国家公务人员,我们有跃动的活力,有旺盛的体力,有充沛的精力,更有无穷的创造力,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就应该勇于承担,不推诿、不懈怠,时刻谨记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振兴民族的希望。年轻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我们要以蓬勃的“朝气”融入血液,用智慧与坚韧托起梦想,时刻铭记国家公务人员的“初心”,让“初心”更加“跳跃”,更加坚定。春光不驻,韶华不负。年轻的我们要不忘初心跟党与政府走,铸就无悔青春梦,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新时代要有新的作为,新时代要有领航的“红船”,王继才的精神如出征的号角,催人奋发。我们要学习践行王继才的爱国奉献的宝贵精神、坚持原则的高尚品质、不忘初心的政治品质,做好新时代赋予年轻人的高质量答卷。

林俊德事迹心得体会100字篇九

林俊德,1938年3月出生于闽南山乡永春县,一位鲜为人知的功勋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是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代表。他扎根边疆52年,把青春和生命融入大漠戈壁,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献给国防事业。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曾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0多项,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住院治疗期间,他依然坚持工作,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生动诠释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和马兰精神。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为国防科技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堪称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楷模。

林俊德院士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可他却无怨无悔,从不求回报。1964年10月16日,在他和无数中国同胞的努力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最完整可靠的冲击波数据就是来自他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计议。林俊德还指导完善了实验的工程监测系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分析试验工程的有效性为改进核试验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根据。

林俊德同志对党忠诚、矢志报国。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回望我国“两弹一星”发展历程,既有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元勋们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更有无数像林俊德一样一辈子隐姓埋名的无名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国防才更加巩固,我们的民族才更加扬眉吐气。

林俊德同志奋勇攻关、执着追求开拓创新。事实一再证明,在国防科研领域“外援”是靠不住的,尖端技术是引不来的。林俊德一辈子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核试验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创造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

1从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到领军一方的科学大家,林俊德用一生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挺直脊梁,才能走出人生精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要发展、要强大,概莫能外。

林俊德同志淡泊名利、清白守正,品格高尚。一生隐姓埋名铸核盾,成就鲜为人知。林俊德最打动人的是他的道德文章——忠诚、敬业、正直、律己。他一辈子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始终保持质朴的本色、求真求实、不图名利、为人师表、甘为人梯,展现出科学大家的风范,树立了一座光照千秋的精神丰碑。

在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大力宣传林俊德同志的感人事迹和献身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一要学习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二要学习他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执着追求。三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四要学习他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奋斗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党员,在教育岗位上要“心系教育,具有为教育献身的精神”,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必须热爱和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必须具有把自己的全部才华、知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这一事业的信念、决心和勇气。教育事业的基本任务是育人,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因此,一个教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和献身精神,只有通过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具体行动才能体现出来。

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