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信息技术教学随笔总结(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9:43:42 页码:10
最新信息技术教学随笔总结(优质16篇)
2023-11-19 19:43:42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和消化所学的知识。总结要注重事实依据,避免空洞的宣泄和夸大其词。在快节奏和压力环境下,总结是我们思考和总结工作生活经验的一种方式。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总结经验、归纳规律,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重要的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总结篇一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情境中充分体验。信息技术教学的情景创设,更多地应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实际问题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自然衔接,提出解决问题的要求”。当学生面临各种情境时,能够联想到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画面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

如在《表格的求和》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妈妈买东西有记账的好习惯,可是一到月底妈妈就犯了愁,因为要准确地算出每月各项的花销是件繁琐的事情,请大家开动脑筋看看利用表格的功能能否帮助妈妈?这样迅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他们积极地从情境中存在的信息技术问题中去探究。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敢于探索的精神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只有具备自学能力和敢于探索的精神,才能做到独立解决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学,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探索自己掌握的比单纯老师的讲解要深刻得多。同时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要适时引导学生,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我愿学”,而不是“逼我学”,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任务,逐步养成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习惯,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如在学生知道使用表格求和是最为快速的一种方法时,笔者并没有告诉他们如何求和,而是通过小提示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很多学生都能够找出求和按钮来求和。但是这样算出的结果是第一个是正确的,而后面的不对。这时笔者引导学生集中到求和的数上,注意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学生注意到这些数是上面数的和,是按列求和而不是按行求和。如何按行求和呢?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有学生就想到从下往上算。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学生主动学习,体现了教育教学价值。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要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因此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尽可能使每节课让学生更多地进行实践。当然在教学中学生的动手实践决不能简单等同于让学生独立操作,一定要任务明确,学生知道应该干什么,要从一个个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把教学内容巧妙隐含在每个任务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形成感性认识。针对学生的操作状况,对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向全体进行说明、评价、指导。如在学习了幻灯片的基本内容后,笔者设计了与同学们生活相联系的.家居制作,布置下去之后结果发现很多同学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整节课下来没有一件像样的作品。为此在另一个班里进行教学改进,分为“我说我家”、“我扮我家”、“我爱我家”三个环节。而“我扮我家”又分成家居的绘制、添加文字、动画效果、美化家居四个小任务。把知识点融在不同的任务之中,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最终制作出了令人满意的作品。

对于学生上交来的优秀练习作品,老师不要忘了及时展示出来,给予鼓励性的点评,这样既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调动积极性,也有利于同学间的相互促进和交流。

学习的根本是应用,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生产实际是紧密联系的。

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要根据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切实做到提升能力的目标。笔者校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几乎家里都有电脑。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经常给学生灵活安排一些拓展练习和拓展学习任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扩充。例如,在学习了制作电子相册后,笔者让学生把自己、家人的相片制成电子相册,给爸爸妈妈欣赏。让学生上网阅读、查找新闻或者感兴趣的故事,把自己喜爱的文章汇集成电子报刊、网页,类似的拓展任务虽然会占用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却很受学生的欢迎。另外还通过我校的网站进行交流沟通,这对增进老师和学生间的情谊也大有裨益。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总结篇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要想在本世纪不成为新的文盲,就必须学会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如今,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中小学迅速得到普及和发展。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如同“读、写、算”一样成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基本能力呢?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合理安排,因地适宜、因材施教。

尽管计算机和网络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真正价值学生们很难感受到,好像懂与不懂信息技术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带来什么不便,且各个学校的设备与学生人数都不同,能否达到一人一机,让学生多上机练习等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合理安排、因地适宜、因材施教。所为“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此我在带领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时,并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水平的实际情况分组,将两人分为一小组,一种是把操作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分在一组;另一种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混合搭配,分在一组,并在小组中选出负责人,进行管理。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各组基础好的学生也可以相互交流。这种分组合作的方法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效率也明显提高,另外组与组之间还要进行“较量”,互相促进。

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若询问一个班的学生:“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会有全班人说“喜欢!”学生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更要吸引他们,要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下自主的学习,从而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讲多练。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安排少,学生盼着上信息技术课,如果坐在机房里,只能眼睛看着老师讲,那么原有的兴趣就会被消磨掉。在学生练习操作或完成任务时,可给学生播放悦耳的轻音乐,创造愉悦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有了极强的参与意识,从而创造出一种愉快的学习环境。

2、利用形象比喻,变抽象为形象,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些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应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运用windowsxp中的“画图”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语学生不易听懂,我就这样讲解:“同学们画画时要准备彩笔和画纸,前景色就像我们在画画时用的彩笔的颜色,背景色则是我们画纸的颜色”。又如在介绍文件名的知识时,学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名为何要由基本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我就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人的姓名一样,你的姓名是由姓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文件。”诸如此类的比喻,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穿插游戏,安排竞赛,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电脑游戏的趣味性、刺激性、挑战性能开发智力,培养儿童的敏感性。对于基本技能的操作(如键盘、鼠标的操作),如果不注意加强兴趣教学,学生是很难掌握操作技能的。例如在进行键盘和鼠标的操作练学时,我有时安排游戏类比赛。这样,不仅使学过的内容得以理解和消化,还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更应注重把所学的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学word或记事本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写作文,并且对作文进行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语文、数学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等,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用好“小老师”,师生相互协作。

上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辅导量大,经常是多个同学同时提问,教师常常辅导不过来,就应开办兴趣小组,辅助课堂教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实际学习的需求,办课外兴趣小组,让学生通过课外兴趣小组的学习,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而这些学生回到班上,就能成为老师的小助手,在课堂上起到骨干带头作用。如教学powerpoint时,课本上已经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的非常清楚了,这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后根据实际操作情况进一步讲学生在操作时出现的问题,同学们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老师挑选学的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巡视检查其它同学的练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这样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主动练的集体自主活动旋律,又使知识掌握得又快又好,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同时开办兴趣小组,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也为参加各项活动做好了准备工作,如参加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因此开办兴趣小组,可为一举多用,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五、组织竞赛,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后,很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于是组织开展一些计算机竞赛活动,比如“打字小能手”、“小小画家”等,这些竞赛的举行可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成,提高了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学;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学习潜能,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总结篇三

小学信息技术课接触到了powerpoint,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制作幻灯片。为此,我在开学初的一段时间,一直都在课上让学生接触到幻灯片,欣赏幻灯片,同时,也在教学生学习powerpoint的使用方法。可是,几次下来,我却发现了其中存在着许多不足。

例如:教学《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这部分内容时,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跟着课本上的例题做:一、插入剪贴画、二、插入自选图形,例题完成后再进一步的熟练操作。一节课下来,觉得教学效果不好,虽然学生一直在动手实践,但是他们只是照着课本上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练习而已。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起来,创新精神也就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而已。

还有,我们的信息技术教材在教学制作powerpoint时,使用的模板都是让学生介绍“颐和园”。而且,如何参观颐和园,都到过颐和园的哪些景点,这些文字和图片说明在教材中全部体现出来了,而我们要做的只是照着书本再复制一遍。事实上,许多学生根本没有去过颐和园,更谈不上利用powerpoint向别人介绍颐和园了。这有些脱离了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而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利用书本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重复机械记忆,既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且,在信息技术课上最能体现小组合作、小组交流的环节也被严重忽视了,这也严重偏离了我们教学的初衷,违背了我们教学的意愿。

为此,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试想:为什么在课堂教学中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吗?于是我在课前重新修改了教学设计,设计了“主题幻灯片”这一主题。在教法设计上不再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有了良好的氛围,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其次,设计的任务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们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大胆想象,并通过实践探索实现了自己的想法,这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总结篇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实际的操作任务,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也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就更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我在做“文字编辑”练习时,采用了使用多种文字编辑练习软件的功能对比,使学生对word20xx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先熟悉word工具,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文字录入比赛,使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我还及时总结他们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性和速度不够,不能盲打等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

以上只是我平时教学的几点体会,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总结出来,计算机教育必将能在良性的轨道上阔步前进。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总结篇五

把问题作为出发点,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景,提出带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想象、概括、研究的学习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老师要适当给予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他们大胆去尝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多让学生用鼠标点一点、试一试,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例如:在教学“美化章”这一内容时,先给出一篇美化过的学生作文,提出“如何美化”的问题,让学自己探索“边框底纹”命令的用法,要求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鼠标点一点、试一试,用眼看一看变化、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比一比,看看谁把文章修饰的最美,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要让学生享受成功,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还有,学生的完成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几分钟时间就完成任务了,然后就想干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有些学生即使没完成任务,但看到别的同学已经开始做其他的,也不免心不在焉,有的学生干脆偷懒,即使没学会、没完成任务也把问题放到一边,这样就会有不少学生掉队。于是我定下了这样的规矩:全班同学都完成任务了才允许他们自由安排时间,这样一来,每个学生为了不拉全班学生的后腿,都会认真的去做,提前完成的学生还会主动的去帮助不会的同学,有问题的学生也会主动的向会的学生请教,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那些学得好的同学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同时,同学之间也在互相辅导学习的过程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总结篇六

以前上信息技术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对于接受能力强和以前已经接触过此类问题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而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即使你演示一遍他也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况且,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在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学,我采用了以下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把问题作为出发点,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景,提出带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想象、概括、研究的学习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老师要适当给予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他们大胆去尝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多让学生用鼠标点一点、试一试,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例如:在教学“美化文章”这一内容时,先给出一篇美化过的学生作文,提出“如何美化”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边框底纹”命令的用法,要求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鼠标点一点、试一试,用眼看一看变化、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比一比,看看谁把文章修饰的最美,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要让学生享受成功,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还有,学生的完成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几分钟时间就完成任务了,然后就想干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有些学生即使没完成任务,但看到别的同学已经开始做其他的,也不免心不在焉,有的学生干脆偷懒,即使没学会、没完成任务也把问题放到一边,这样就会有不少学生掉队。于是我定下了这样的规矩:全班同学都完成任务了才允许他们自由安排时间,这样一来,每个学生为了不拉全班学生的后腿,都会认真的去做,提前完成的学生还会主动的去帮助不会的同学,有问题的学生也会主动的向会的学生请教,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那些学得好的同学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同时,同学之间也在互相辅导学习的过程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以前,我经常使用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方法授课,结果就会出现部分学生不耐烦而部分学生又心不在焉,甚至说话打闹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不用心看书上的步骤,甚至老师演示完了,有些学生还不知道所学的内容在书上的什么地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后来在学习新知识时,有些需要演示的内容,我尽量让学生去做,全班同学一起看书上的步骤,由一名学生代表演示,这样以来,学生就能专心研究书上的操作方法,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基础比较好、领会比较快的学生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老师也可以及时监督课堂学习情况。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我在教学中就主要以这种形式组织教学。比如在进行段落格式设置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前我设计了一段小文章,保存为两份,一份故意打乱各种格式,整篇文章非常不协调。另一份则是调整好的效果。通过对比较,孰优孰劣一看便知。开始向学生提出任务要求:如何把第一份文章的格式调整过来。然后先让学生自己探索,接着请已经完成(或许只完成一部分)的学生把自己的做法演示给大家看,学生最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指点,最终终于调整完毕时,一篇清晰优美的作品也就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学习信息技术课选用素材时,尽量选用学生比较熟悉和他们身边的素材,这样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也突出了信息技术课的实用性、工具性。如文字内容可用学生自己的作文、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时事新闻等,图片及视频内容可拍摄一些学生或学校的照片或视频,音乐素材可让有特长的学生使用学过的知识录制歌曲,或剪裁学校搞活动时的一些片段,或及时下载一些学生喜爱的歌曲视频等,还可以让他们亲自上网搜索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料供上课时使用,也可及时和其它学科的知识相结合。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总结篇七

实践告诉我们,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必须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数学课程的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寻找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才能和谐互动,教师才能愿用、乐用,用多、用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怎样才能把一些抽象的、学生不易感兴趣的数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呢?现代教学中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就能变许多的“不可能”为现实,让课堂透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法》中,如果只是枯燥的讲解乘法的法则,然后进行练习,就显得教学古板、不生动。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比较被动。采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将带来不同的效果。首先提出问题|:枯水季节结束后,洪峰来临,某水库的水位保持上涨,每小时上涨0。35米,水文监测站在凌晨0时测得水位达到正常。那么,早晨5时和昨夜21时的水位分别是多少米?并在此演示水库水位上涨的图片,形成动态效果,同时将不同时间的水位用图展示出来,结合图形列出算式,分析算式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并能在这样的`情境下分析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使有理数乘法的学习不仅仅是枯燥的运算。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总结篇八

一年来,我对于信息技术新课程、新教材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认为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好小学信息技术的关键,所以本学年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一些关于如何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了适当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若询问100名学生:“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会有99人说“喜欢!”学生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们把期望变失望,不管学生的“底子”是多么的参差不起,教师都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选取最佳的教学形式,才能真正让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鲜感。

在教学中,我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给低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比如教学《电脑的组成》一课时,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叫中央处理器,英文cpu。形象的比喻,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便学会了。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着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指法》一课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我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还进行了指法和指法游戏的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练习,紧扣学生心弦,使他们玩中练,练中学。下课后,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耳濡目染,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总结篇九

摘要:要想学好正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及操作习惯,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小学教学中才刚刚起步。但是它强大的生命力及广泛的用途,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学好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其他各科的学习,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通过这几年来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任务不是知识的传导,不是学习内容的新旧、多少,而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基本的学习、操作的习惯。

由于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因此,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积极创设有效的情境,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1.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

如果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则大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校操场示意图制作”这节课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开始知识点的传授,也没有介绍学校操场示意图制作方法。而是提问“你们喜不喜欢体育运动?喜欢我们的操场吗?”“我们一起来绘制我们的学校操场示意图吧,怎么样?”从学生身边能感受到的地方作为课题来进行本课知识点的落实,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入新课。

2.创设游戏情境。

俗话说,爱玩是人的天性。而我们的学生更是如此。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在富有乐趣的情境中向他们传授信息技术知识,这样可以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初一新生中就有对鼠标“单击”“双击”概念不清、左右键使用不熟练的情况。于是,我出示了“给圣诞老人理发”的小游戏,加强他们对鼠标单击、双击的熟练操作。看着他们兴奋地通过鼠标给圣诞老人理发、染发,装饰等操作,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鼠标的操作。再通过讲解“单击”“双击”在默认情况下都是指鼠标左键,那学生则更容易理解掌握,学习劲头也更足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基于目前教材的改革正在进行中,需要我们的教师建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出适合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取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性,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内容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取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如在讲授“网络与道德”这一课时,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你为什么喜欢上网?”引出对“青少年上网的好处的讨论”;“你爸爸妈妈、老师对你上网持何种态度?”,“为什么网络这么好,他们会限制甚至反对?”引出对“网络所存在的弊端”的讨论;“究竟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人们的网络素养和网络道德还存在很大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那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把学生的讨论归结到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上。从以上这一步步的问题引导,看着学生想要探究,似有领悟的眼神,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当然,创设教学情境还有很多种方式:如可以制造悬念、巧设疑问、实践操作、热烈讨论等,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兴趣情境、直观情境、类比情境等,只要能恰如其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好的方法。

二、创设竞争机制。

俗话说,大浪淘金,物竞天择,爱拼才会赢!生活告诉我们,要给学生营造一个竞争的空间,让他们稚嫩的翅膀在天空锻炼,这样才能具备搏击风雨的能力。因此,适当的让他们在比高低、争第一的竞赛状态下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能够达到理想状态。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要巧设灵活多变的竞争形式,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如比一比,看谁打字既准确又快速!看一看,谁做的最美观!评一评,谁是我们的文明小网民!测一测,谁的信息技术知识最丰富等形式。在进行这些环节时,我经常把学生放在集体中竞争,进行男女生之间、组与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比赛。如果是组与组之间的比赛,那么如果有一个人做得不好,就会影响整个组的成绩,不但自己面子挂不住,别的同学也会怪罪于他。这么一来,不会做的学生为了整个组的利益,就会主动地向别人请教,而其他熟练的同学也乐于帮助本组基础较差的同学,从而使得每位学生都为小组的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进而推进整个组的进步,推动整个班的进步。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总结篇十

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是新时期我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126教学策略的推广应用为广大中小学生带来了莫大的惊喜。弱者优先、机会均等、及时评价展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发展更好的可能,课堂不再是好学生表演的时间,而更应该成为所有学生齐头并进的快乐舞台。层次化教学方案的实施要要求所有的老师把目光放的更长远一些,毕竟祖国的未来没法寄托给那些个死记硬背的酸书生,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应该富有朝气,富有创造性,富有开拓性。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培养未来事业接班人的那种合作共赢开拓思维。任何人都很重要,都是小组合作的主体。

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在这里,合作的动机和责任是合作学习,它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方式。

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教师可以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给学生均等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再是单纯的肉食鸭。图示化导学案的灵活运用让学生真正有一条主线贯穿课堂始终,采用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创造成才。学生前途都是不同的,没必要扼杀学生在其他方面发展的天性,成功不仅仅在于考学,更在于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好习惯好方法。习惯成就未来!

教学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无论你是初涉讲台的青年教师,还是从教多年的中、老年教师,不管你课堂设计,课前准备得多么充分,往往都会有一些课堂上的长处与不足或者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总结篇十一

我认为信息技术学科是比较特殊的一门学科,因为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日益更新发展的,所以针对它的教学则应该紧跟当今信息环境的发展。但当我看到四年级的教材的时候,我发现现在使用的教材是20xx年的版本,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过于陈旧。例如现在的教材介绍的所有操作系统都是windows98,文字处理软件是word97等等,很明显和现在的信息技术发展不符合。怎样合理的利用手中的教材实现同步的教学更新,怎样让生感兴趣于本册教材中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于是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的几种做法:

现在经常使用的是20xx和xp的系统,两者之间的差别较小,所以我会先让生对教室电脑中的20xx系统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针对每课的教材内容和机房的98系统对比,通过对比总结的方法了解不同系统环境中的操作差异。如第三课文件和文件夹的查找,打开搜索文件夹窗口的步骤就不同,通过两种系统得对比操作,最后学生总结:“20xx系统打开搜索文件夹窗口的方式十分的智能和便捷!”

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长期的实践证明,学生在有学习兴趣的情况下,大脑皮层会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时,最容易接受和掌握新知识。打字练习是学生在本学期需要继续加强的内容,于是每节上机课,我都会安排5-7分钟的打字练习时间。

指法的练习很枯燥,而且上课时间短也很难出效果,如何让学生能够将指法持之以恒的练下去呢?学生个个好胜心强,喜欢彼此之间比个高低。抓住这一特点,我将一台台电脑两个同学组成一组,一人比赛,另外一人作裁判监督,看打的同学是否按照正确的指法。最后形成了一个你追我赶的势头,以至于有同学想要和老师来比个高低。还有的为了下节课能够比前一次打字快速,于是回家练习,以求能够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表扬。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老师们对学生的批评和指责往往对多于表扬和鼓励,甚至将学生的缺点夸大。每个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学生也是如此。作为教师应该宽容学生的过失,学生才有可能改正过失,如果死死抓住学生的缺点不放,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在进行上机操作时,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由于出于好奇心,将电脑中的一些程序乱改,如乱设置屏保密码,改变鼠标属性……我刚开始看到这些现象时很气愤,对于这些同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可结果却并未好转。于是我采用了新的教育方法,有一天上课时,有一位男同学将电脑非法开、关数次,当我看到时,心里的确很生气,可还是强压住了心中的怒火,换了一种说话的方法:“你的这种关机方法是不对的,你能将正确的关机方法演示给老师看一遍吗?”学生点点头,演示了一遍。然后我接着说:“你关的不是挺正确的吗!”又将非法关对电脑的一些影响告诉他,最后对他说:“今天这件事,本来是要点名批评的,可老师看出了你有改正的决心,今天先原谅你,希望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我把话说完,那位同学就把头低到桌子上,表现出很内疚的样子。

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信息技术课上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培养思维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俗话说熟能生巧,多练习,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电脑程序是很严谨的,哪怕是一字之差也会影响到你的操作,这时候学生往往会问老师。处理这些问题时老师要学会对学生说“请你再试一次”。其实并不是老师不知道,也并不是不肯教。因为电脑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当学生由于某个问题操作不当时,电脑往往会出现提示,学生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只好跟着提示来解决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一次思维能力的锻炼,问题解决后学生还能体味一种成功的喜悦。

并非像一些老师所说,副课教师缺乏一种成就感。其实在上课时只要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无论任教何学科,都能体会耕耘的喜悦。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总结篇十二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从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看: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不喜欢其他各科老师占用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本人今年代的是七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在总结过去几年的教学经验,依据现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本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教学的。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学会使用鼠标》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怎样握鼠标,怎样单击、双击、拖动、指向和单击右键这些要点的话,学生不但不愿学,而且更不愿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纸牌游戏》,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玩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学会单击、双击、拖动。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单击、双击、拖动、指向和单击右键,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在后来的练习中,我又让学生练习了《扫雷游戏》,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又达到了练习的目的。

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那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教学系统,即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又可以进行示范演示。课堂上演示我们在课前精心制做的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课件,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教师再也不用为维持课堂纪律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发挥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

在学习《我的电脑我打扮》中的“改变桌面的背景”,我开始是给学生播放我从网上找到的精美的图片制作的powerpoint幻灯片,学生看时不时的发出惊奇的叫声,然后我问学生喜不喜欢这些图片呢?想用这些图片当作你的电脑桌面吗?这样学生都想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在练习的过程中,我又给学生大量的图片(都是学生平时喜欢的图片),让学生在这些图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作为自己的桌面背景,这样学生都想多试几个,老师要求学生练习的目的也达到了。

这样做,符合本阶段学生的认知结构,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并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为此,我把教材中最容易的内容提到最前面教授,新授之余也教学生玩玩“扫雷”、“纸牌”等益智教学游戏,教学生如何用“金山画王画画”,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以上是我在本学期教七年级信息技术课的一点反思,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会坚持不懈的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头脑,为文化路小学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总结篇十三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越来越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等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

信息检索能帮助人们快捷、正确、全面地获取所需知识,最大限度地节省查找时间,使我们的信息检索过程变得事半功倍,更使信息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然而在实际检索中,想要准确快速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却殊为不易。

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信息检索是一门非常实用的科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值得去研究,去实践,去摸索,去积累……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摒弃闭门造车的思想,与整个社会去接触,去交流,才能更好的提高我们的整体能力,可以说信息检索会陪伴我们一生,我们也将受益一生.虽然这门课程已经结束了,但是我不会停止对信息检索的探索和研究,在检索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检索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检索技巧和方法,”做检索的主人”。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总结篇十四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小学教学中才刚刚起步。但是它强大的生命力及广泛的用途,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学好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其他各科的学习,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通过这几年来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任务不是知识的传导,不是学习内容的新旧、多少,而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基本的学习、操作的习惯。

由于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因此,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积极创设有效的情境,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

如果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则大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校操场示意图制作”这节课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开始知识点的传授,也没有介绍学校操场示意图制作方法。而是提问“你们喜不喜欢体育运动?喜欢我们的操场吗?”“我们一起来绘制我们的学校操场示意图吧,怎么样?”从学生身边能感受到的地方作为课题来进行本课知识点的落实,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入新课。

2.创设游戏情境。

俗话说,爱玩是人的天性。而我们的学生更是如此。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在富有乐趣的情境中向他们传授信息技术知识,这样可以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初一新生中就有对鼠标“单击”“双击”概念不清、左右键使用不熟练的情况。于是,我出示了“给圣诞老人理发”的小游戏,加强他们对鼠标单击、双击的熟练操作。看着他们兴奋地通过鼠标给圣诞老人理发、染发,装饰等操作,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鼠标的操作。再通过讲解“单击”“双击”在默认情况下都是指鼠标左键,那学生则更容易理解掌握,学习劲头也更足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基于目前教材的改革正在进行中,需要我们的教师建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出适合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取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性,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内容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取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如在讲授“网络与道德”这一课时,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你为什么喜欢上网?”引出对“青少年上网的好处的讨论”;“你爸爸妈妈、老师对你上网持何种态度?”,“为什么网络这么好,他们会限制甚至反对?”引出对“网络所存在的弊端”的讨论;“究竟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人们的网络素养和网络道德还存在很大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那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把学生的讨论归结到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上。从以上这一步步的问题引导,看着学生想要探究,似有领悟的眼神,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当然,创设教学情境还有很多种方式:如可以制造悬念、巧设疑问、实践操作、热烈讨论等,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兴趣情境、直观情境、类比情境等,只要能恰如其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好的方法。

俗话说,大浪淘金,物竞天择,爱拼才会赢!生活告诉我们,要给学生营造一个竞争的空间,让他们稚嫩的翅膀在天空锻炼,这样才能具备搏击风雨的能力。因此,适当的让他们在比高低、争第一的竞赛状态下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能够达到理想状态。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要巧设灵活多变的竞争形式,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如比一比,看谁打字既准确又快速!看一看,谁做的最美观!评一评,谁是我们的文明小网民!测一测,谁的信息技术知识最丰富等形式。在进行这些环节时,我经常把学生放在集体中竞争,进行男女生之间、组与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比赛。如果是组与组之间的比赛,那么如果有一个人做得不好,就会影响整个组的成绩,不但自己面子挂不住,别的同学也会怪罪于他。这么一来,不会做的学生为了整个组的利益,就会主动地向别人请教,而其他熟练的同学也乐于帮助本组基础较差的同学,从而使得每位学生都为小组的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进而推进整个组的进步,推动整个班的进步。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总结篇十五

要想学好正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及操作习惯,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

学习兴趣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小学教学中才刚刚起步。但是它强大的生命力及广泛的用途,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学好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其他各科的学习,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通过这几年来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任务不是知识的传导,不是学习内容的新旧、多少,而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基本的学习、操作的习惯。

由于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因此,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积极创设有效的情境,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

如果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则大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校操场示意图制作”这节课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开始知识点的传授,也没有介绍学校操场示意图制作方法。而是提问“你们喜不喜欢体育运动?喜欢我们的操场吗?”“我们一起来绘制我们的学校操场示意图吧,怎么样?”从学生身边能感受到的地方作为课题来进行本课知识点的落实,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入新课。

2.创设游戏情境。

俗话说,爱玩是人的天性。而我们的学生更是如此。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在富有乐趣的情境中向他们传授信息技术知识,这样可以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初一新生中就有对鼠标“单击”“双击”概念不清、左右键使用不熟练的情况。于是,我出示了“给圣诞老人理发”的小游戏,加强他们对鼠标单击、双击的熟练操作。看着他们兴奋地通过鼠标给圣诞老人理发、染发,装饰等操作,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鼠标的操作。再通过讲解“单击”“双击”在默认情况下都是指鼠标左键,那学生则更容易理解掌握,学习劲头也更足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基于目前教材的改革正在进行中,需要我们的教师建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出适合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取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性,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内容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取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如在讲授“网络与道德”这一课时,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你为什么喜欢上网?”引出对“青少年上网的好处的讨论”;“你爸爸妈妈、老师对你上网持何种态度?”,“为什么网络这么好,他们会限制甚至反对?”引出对“网络所存在的弊端”的讨论;“究竟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人们的'网络素养和网络道德还存在很大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那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把学生的讨论归结到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上。从以上这一步步的问题引导,看着学生想要探究,似有领悟的眼神,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当然,创设教学情境还有很多种方式:如可以制造悬念、巧设疑问、实践操作、热烈讨论等,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兴趣情境、直观情境、类比情境等,只要能恰如其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好的方法。

俗话说,大浪淘金,物竞天择,爱拼才会赢!生活告诉我们,要给学生营造一个竞争的空间,让他们稚嫩的翅膀在天空锻炼,这样才能具备搏击风雨的能力。因此,适当的让他们在比高低、争第一的竞赛状态下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能够达到理想状态。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要巧设灵活多变的竞争形式,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如比一比,看谁打字既准确又快速!看一看,谁做的最美观!评一评,谁是我们的文明小网民!测一测,谁的信息技术知识最丰富等形式。在进行这些环节时,我经常把学生放在集体中竞争,进行男女生之间、组与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比赛。如果是组与组之间的比赛,那么如果有一个人做得不好,就会影响整个组的成绩,不但自己面子挂不住,别的同学也会怪罪于他。这么一来,不会做的学生为了整个组的利益,就会主动地向别人请教,而其他熟练的同学也乐于帮助本组基础较差的同学,从而使得每位学生都为小组的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进而推进整个组的进步,推动整个班的进步。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总结篇十六

小学生,作为二十一世纪国家的接班人,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水平,而信息技术则是社会所要求中的个人综合水平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有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使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要的基础是必须的。

而如何能够更好的引领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呢?我有以下几个想法:

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形象建模阶段,毕竟在他们脑海里很多知识都是空白的,他们要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而正好信息技术是一门可以接触许多实体或者建立模型,好让学生们直观的感知,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有些学生一点就通,甚至有的可以通过自学可以举一反三,而也有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的太浅怕影响了基础好的学生的发展,而教的深一点又有些学生听不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让学生们几个人为一组完成几份作业。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发挥其长项,而基础差点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进行学习。此外,还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到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我觉得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还可以让他们体会玩中练,练中学的乐趣。

新异的发现--键盘学习的深入。

操作练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很多时候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往往不能很投入地听,他们的注意力绝大部分时间指向自己刚刚遇到的问题或刚受到的新异刺激上。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利用这一点,能不讲的地方坚决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指导学生自学研究,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探索研究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现在这个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教学平台或自己动手建立教学网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教师通过网上专题讨论为各个学生提供了单独或小组讨论的机会,每个学生可以在富有竞争性的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比如在信息技术课上,可以尝试着引入了留言板、聊天室等网上交互方式,这样可以让班的同学和老师之间可以较为自由的相互交流,也可以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应该适当的有创新和加深。也要避免学生一味被动的学习。应该适当的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演示实现功能的作品,接着提问:为什么是这样的,想要实现功能应该怎么操作,让大家想办法实现功能,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会上网百度搜索……,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其中的方法。此外合理的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做到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迫不及待地想要动起手来的冲动。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学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我觉得在课堂上教师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学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师生可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乐趣,并可获得教案目标之处的收获。此外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我们要明白“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知识的结构和学习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的迁移,使这些结构具有适度的灵活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