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字(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2:17:29 页码:11
最新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字(汇总14篇)
2023-11-20 02:17:29    小编:ZTFB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根据自己的思考和触动写下的个人感受和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我想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吧。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可以尝试运用一些批判性的思维来对书籍进行思考和评价。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字篇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永远活着。

一口气读完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对我的触动非常大。这是本温婉而坚定,朴实而有力量的书。作者弗兰克尔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

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和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飞机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作者着眼于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对这种意义的追求,自创我odour意义疗法,认为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

书的第一部分讲的是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

如果你发现经受磨难是命中注定的,那你就应该把经受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你必须承认,即使在经受磨难时你也是独特的、孤独的一个人,没有人能解除你的磨难,替代你的痛苦,你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和受负重的方式之中。对我们来说,生命的意义包含着从生到死受苦受难这一更广阔的循环。

这是不是说,要发现生命的意义,痛苦是不可缺的呢?不是,作者只是坚持一点:尽管痛苦是存在的,甚至可以说通过痛苦找到意义,条件是痛苦难以避免。如果它是能够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事,因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变造成你痛苦的处境,那你仍然可以选择采取何种态度。如果生活夺走了你的全部,你最后拥有的就是面对生活的态度,这是人拥有的最后一项权利。我们要创造性的去改变让我们遭受磨难的处境,但也要知道如何承受不可避免的痛苦。

书的第二部分讲的是意义疗法。

第一,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它的意义就是成就或成功。

第二,通过体检某种事情,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说去爱某个人。

第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也就是即便是处于绝境的受害者,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能实现自我超越,并以此改变自己,能把个人悲剧转化为胜利。

作者认为人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我们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因此,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读完这本书后,大家会不会在心中问自己一句“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我认为思想只有通过行动体现,才能产生其价值,并且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今后,我们可以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工作、旅行、创作、交友、爱人之中,归根结底是我们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是我们选择了将生命的任务解释为对社会或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并感谢磨难和对手不离不弃的造就。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字篇二

本书的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一名精神病学家,在执业的过程中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关进了集中营,在最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渡过一段时间。

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和平社会的人很难感同身受的理解集中营里的生活。当我去思考生命的意义的时候,我能想到的是广泛的几种答案,诸如:有人认为人生没有意义,人死如灯灭;或者有人认为还有来世;也有人认为灵魂永恒存在……答案各种各样。

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就有了不一样的人生意义观,也就有了不同的行为动力。世界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当我没有看或者思考人生的意义的时候,生活可能还是原来的轨迹。一旦认知发生了改变,行为就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世界总是充满未知,保持好奇心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

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关于生命的学说,终归还要自己去选择。无论我们主动还是被动的选择,都会去赋予自己生命一些意义。

对于自己生命意义的坚持或许会在某些情况中发生变化。这就像当时的许多人在集中营里会彻底激发出本性来。

在这里没有名字,只有去人性化的编号代表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里最不缺少的是死亡和恐惧,情感变得多余,麻木也成为了自我保护的应对措施。

对自己遭遇的解释会让人产生很多信念的震荡,比如弗兰克尔说“我否定了自己的前半生”,让我印象深刻。这种集中营的生活是大多数被囚人员终其一生最痛苦的经历,这种痛苦也是最深入灵魂的,更是激发许多人思考人生的意义,这时的他们对于宗教的虔诚更是达到了难以想象的高度。对于被拯救的希望、美好生活的回忆或向往成为被囚者活下去的力量。

在这个恐怖的环境中,一旦丧失活着的希望,很快就会死亡。饥饿折磨着每个被囚者,疾病缠绕着大多数人,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被不断的挑战。但是弗兰克尔还是心怀希望,同命运抗争,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并采取正确的行动。这里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人性泯灭,这里有高尚的人,也有卑鄙的人,或许是某个囚犯为更需要的人献出仅存的半块面包,或许是某个看守自费改善囚犯的生存条件等等。

在我们每个人的经历中总会经历痛苦的事情,并且还很多,当我们能够为痛苦找到意义的时候,痛苦就从无名变成了有名的代价,痛苦也就变得更容易承受了。作者的这种积极思想,不仅帮助了他挨过最艰难的日子更是对我们以后的生活有良好的启发。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决定,都处在当下的人际关系当中,不在以后也不在过去,做决定是自主的也是自由的。说到这里弗兰克尔认为生命的意义是负责任。他的人生意义是为了帮助他人活得有意义。

负责任的自由才是真自由,否则就是放纵。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发现和坚持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对于身处痛苦的人更是值得一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字篇三

《活出生命的意义》(以下简称意义)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他是作家,是心理大师,是医学博士,他是二战期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本书以他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为体验写成,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集中营的日子,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由于时间关系,本次只把第一部分作为重点。

全书以在集中营的经历,从精神病科医生的视角,阐述了人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如何活下来,如何忍受非人的痛苦,进而探索生存的有意义在哪里。作者在死亡率高达99%的纳粹集中营能够活下来,除了幸运之神的安排,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作者内在强大的心理力量。作者也是普通人,在恶劣的环境里,也会恐惧,疼痛,但他终究通过个人的意志力,改变自己,也通过自己的专业影响其它犯人。

爱与幽默感以及内在的自由是作者战胜苦难的法宝,即使身体不能自由,但心却是自由的,如他所言“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自由”,“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外在命运的”。

书中还写到“要想恢复犯人内在的力量,必须首先让他看到未来的某个目标”,这句话对于当时时刻濒临死亡的集中英尤为重要,食物短缺,天气寒冷,流行病都严重减弱的`犯人的抵抗力,当看不到胜利前的曙光时,许多犯人就没有熬过黎明前的黑暗。

现实生活中越多人因为失去了生命的目标,而丧失了生命的活力,每天活的如行尸走肉,甚至因生活空虚而自杀,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因失恋而失去生活的动力,自杀被抢救过来,仍心灰意冷,意志消沉,闺蜜并未对她讲人生的大道理,只是和她一起回忆了两人一起出去逛街买衣服,一起沿街找好吃的小吃店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的回忆,女孩终于从失意中恢复过来,直至重新活过来。我想打动她的,不是人生的大道理,而是生活中那些细节的美好,无论是穿着还是美食,都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如尼采而言“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这个世界给予我们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生活有什么样的期望,即取决于我们对生活报以什么态度才是重要的,内在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态度,是消极应对,被命运推着走,还是积极行动,从生活中不断找寻生命的意义,从而克服不断遇到的困难和磨难,把这一切当做生活的馈赠,不断的超越自己,不断的成长,再次引用尼采的一句话“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能够从本书中读到这层意义,对我来说,也是获得生命意义的一部分。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字篇四

该书前面内容讲述了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让我看的心惊胆战,虽然内容没有涉及过于血腥的画面,但是还是让读者感觉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同时我也很佩服作者能在那种环境中存活下来,这不仅仅是机缘,更是有强大的意志力吧!

培养幽默感并以一种幽默的态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艺术时学到的技巧。

有时候生活确实很苦,很残酷,把你打击的体无完肤,可是,我也慢慢意识到生活真的需要幽默,幽默让自己笑笑。然后迎接着苦难,我们继续生活!

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义、任何目标,因此觉得活着无谓的人是可怜的,这样的人很快就会死掉。一般他们还会说:“我对生活不再抱任何指望了。

人不活着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行尸走肉般活着,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每天虚度光阴!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字篇五

今天要推荐的是《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职业:维也纳普利克里尼克医院神经官能症科主任,《活出生命的意义》名列“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列。

作者作为一个犹太人,通过自己在二战集中营亲身经历的苦难来讲述意义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意义能让人坚强的生存下来,也能让苦痛得到解释从而舒解。

如果你在生命中正遇到悲伤,或者你沉浸在过往的悲伤中不能自拔,我推荐你看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如果你能为悲伤找到一个意义,那将能极大的缓解你的悲伤,让你从悲伤中自拔出来,复返乐观。

如果你处于迷惘,也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定义一个意义,前去追求,事业爱情公益都可以。如果你恐惧某件事而无法面对,请你加倍的虚拟恐惧去面对。如果你过于期盼某件事而无法达到,那请你遗忘目的去关注于事情的过程。如果你曾经经历过痛苦,那痛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经历的财富,让你更加无畏的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如果你处在内疚当中,那请去担当,承担应负的责任,然后勇敢前行。

如果你面对死亡,请坦然面对。比如老人老去并慢慢死去,请正确的看待老人老去,正确的看待老人的死亡,这是不可逆转的,不要因为老人的失能而去歧视,因为他们也曾经和你一样成功过,因为你的未来也是如此。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伤痛、分别、离去,可以挽回可以避免的,应该竭尽全力。而那些已经过去或无法避免的,只能正确面对,赋予它以意义,以抚慰自己的内心善待身边人。对未来应该抱有希望,才能更勇敢的面对每一天的开始,愿你与我都能拥有面对生活的勇气。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字篇六

有那么一段时间,也会自问: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想不起当时给了自己什么答案,但知道没有找到最佳答案。

"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一个棋手:'告诉我,大师,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么?'离开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对手,压根儿不存在什么最佳的招法,甚至连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这样。

你不应该追问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感,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

读完弗兰克尔的解释和比喻,自己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和广泛的理解。对这个问题就自己的认知,谈一些想法。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字篇七

再次阅读《活出生命的意义》第一部分,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描写了囚徒们在恶劣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如今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能很难体会到囚徒们所经历的痛苦,但人总会遇到挫折的,从本书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应该怎样应对挫折。

囚徒的心理反应的第二阶段是适应阶段。在这阶段,他们表现得很冷漠,没有情感,比如对家乡的思念。情感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折磨,所以他们选择了冷漠。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我对待别人的态度也是比较冷漠的,我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我用冷漠保护自己。但是,囚徒是处于极端环境下,他们别无选择,不得不冷漠,而我更多的是在逃避。

回忆往事有助于填补精神空虚、孤独和思想贫乏,但是我们不能只活在过去之中,逃避现实。我也是一个非常喜欢回忆过去的人。回忆能让我重温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回顾自己从过去是怎么走到现在的,那是我的记忆,是我拥有的东西。拥有记忆会让我更有充实感。

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任何人都能够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不幸归因于环境或过去,命运从来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被讨厌的勇气》中所说,我们要有改变的勇气。我一直很渴望爱情,但我一直认为自己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所以自己在没有收获爱情。因此我可以安慰自己说,我是因为有那些缺点才找不到爱情。这是自己给自己找借口,自己并没有决心去改掉缺点来争取爱情。

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经历苦难也是一项不能逃避的任务。我们必须直面苦难。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字篇八

向上成长,四溢花香。

向阳花开,迎接新时代教育人生命的怒放。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美籍犹太作者,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自传体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心理学著作。弗兰克尔被认为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但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辽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这本书曾经感动千万人,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正如弗兰克尔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弗兰克尔在本书中阐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弗兰克尔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这是无法复制的的地狱经历,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弗兰克尔认为,哪怕在集中营里经历了杀戮、恐惧,进而变得冷漠、迟钝,甚至很多人舍弃了人性只为了活下去,但人依然能够在绝境下选择自己的行为。他说:“我们这些在集中营生活过的人,都记得那些走过一个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片面包给了别人的人。这些人在数量上不多,但足以说明一点: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取,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第二部分弗兰克尔就具体阐述了意义疗法。他认为人类必须要明白自己生命的意义。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人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追寻意义的过程。意义疗法认为人们应当明白自己的意义所在,负责任是人类存在之本质。在人的一生中,爱具有意义,苦难也具有意义。尽管苦难本身并不能带来积极的意义,但是人们对待苦难的方式赋予了将苦难转化为成就的机会。生命是短暂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意义,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舍弃它。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曾经思考人生的意义,但很少有人能够想得清楚明白。或者说,人一生都处在不断追寻自己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弗兰克尔因为他独有的人生经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是比一般人透彻。但就像书中所说:存在之本质就是责任,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所需要承担的一部分责任,所以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要我们能找到了一个合适自己的切入角度,去爱他人,爱工作,爱生活,承担起责任,我们就完成了自我实现。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吧。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字篇九

作者之所以能够活下来除了作者自身的求生意志、自我保护本能外,最重要的是运气使然,可能是上苍让他活着写出这本书,帮助人们找到生命的意义。作者本身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方面的专家,所以在进入集中营后是带着实验的心理去的,作者从内心深处把集中营的生活当成体验,通过亲身体验记录感受,进而总结提升为理论,因此集中营这些非人的苦痛从未真正进入到作者心里,或者说作者压根儿没把这当回事儿,作者大部分注意力都在集中营犯人们的心理状态变化上,故而这也保护了作者,使其内心深处免于受伤害。

感受之二就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要寄希望于未来,向前看,不要轻易放弃生命。在恶劣环境中,把自己的思想抽离出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及所处的环境,可以减轻痛苦。在恶劣环境中,为了活下去,有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比如阿谀奉承、学会倾听、展示自己的才艺技能等。在恶劣环境下,人们都自顾不暇,哪有时间精力关注别人,对别人遭受的痛苦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只有自己衣食无忧了才会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别人的生存状态。身处恶劣环境时,要学会转念,例如你很爱的一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你无法接受,你痛不欲生,但是想一想,如果是你先离开了这个世界而ta却活着,那ta该有多难受呀,所以你活着,ta离开了,你代替ta承受了这锥心之痛,这就是你爱ta的一种方式。一旦找到了痛苦的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比如你在心里祈祷,我现在心甘情愿的受苦是为了家里人不再受苦,这个时候你忍受痛苦就有了意义。在恶劣的坏境中,做最坏的打算,心就会变得坦然,轻松自在。比如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反正大家可能随时会死去,那就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用无所谓的心态去生活吧,不必恐惧,不必忧烦,大不了就是一死嘛!另外,当你足够饿、足够困时,无论食物怎样都会吃,无论外在环境怎样都会睡着,所以说当得抑郁症睡不着时就去运动去劳动,直到累瘫就会自动睡着。

感受三,从宇宙角度来看,人类的生命毫无意义。大部分人为了孩子活着,没有孩子根本活不下去,从没想过自己的生命该去创造什么价值。但是生而为人,总不能浪费这一生吧!所以作者给出了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自认为前两者不过是为了对抗生命的无聊,后者则不过是为了延续生命不得不做而已。作者说世界上再没有别的能比知道自己的生活有意义更能有效的帮助别人活下去。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责任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每个人每个阶段的任务都是不同的。生命的底色就是承担责任。可见生命实苦,普通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历劫来的。

最后一个感受就是不了解真实情况,不要随意揣测别人,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一个快要退休的老同事,自己每天无所事事,把生活过得了无生趣,每天的日子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却反过来说我年纪轻轻每天不去社交只工作锻炼看书,感觉我的日子好无聊。我只能呵呵,心里总想着你那样的日子过一天和过十年有什么区别,每天无所事事的活着跟死了有什么区别。人都有七情六欲,人性丑陋的一面就是看到别人比我惨,我就暗自得意,并不由自主的会感到高兴,感到幸福,苦不苦、幸福不幸福都是比较出来的。

这本书告诉我们,人最终是自主决定的,他现在成为什么,在天赋与环境的限度内,都是自主决定的结果。生命是有意义的,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即使在恶劣环境中,一定要转换观念,超越自我,向前看,寄希望于未来。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字篇十

本想起个合适的主标题,却没有找到。书名本身就是最好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出版社把这本书的上架建议归为“心灵、励志”。

朋友送给我这本书之后放置了大概一年的时间,直到前些天才读它。不免觉得应该早点翻看,可现在依然不晚。这本书至今已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量达到1200万册。我读的这本已是国内2010年第1版的第15次印刷,这些足以证明这本书的价值。写此篇文字,也是真的想把它再推荐给更多的朋友。一生中,每个人都有黑暗时刻,愿我们都能在那时找到一点属于自己的光亮。

书在开始的时候这样介绍作者——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全书只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是作者心理学专业上的“意义疗法”,而第一部分的内容占了全书的70%页面。在我看来,那70%的经历本就是一种“心理治疗”,第二部分的“方法论”只是让此书锦上添花。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不禁会思考,苦与乐应该只是相对的。苦,是没有下限的。你感觉到的苦,都不是最苦的,因为总有比我们还苦的人,我们自己也总会遇到一次次打破自己极限的苦。书中第一部分快要结束的地方有这样一个情景,受尽牢狱之灾的人们终获自由,可当有人问他们是否高兴的时候,回答是否定的。作者说,他们已经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这是一个痛苦的结束,与另一个痛苦的开始,尽管这个痛苦是在重获自由之后。而苦的对面,是乐。乐应该是有上限的,或者说,乐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平静。就像书中所说:对于回家的犯人们来说,最重要的体验是在他们经受了那么多苦难之后,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惧任何东西,那种体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感觉。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有与别人比较的心理,也经常看到别人身上的比较现象。如果把比较分为两种,一种是往上的攀比,另一种是比谁更惨。向上的攀比多为让别人认可自己,往下的攀比多为获得别人的同情,后一种现象似乎更常见。这让我想起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片段,为了进入华府当佣人比谁更惨。这种比较的结果,往往是感觉自己更惨了,带着一种悲观情绪循环往复。如果真的需要比较的话,集中营的那种生活,不,那不应该被称为生活,那种状态应该是人类所经历的极端之一。而弗兰克尔用他的方式告诉我们,哪怕在最极端的恶劣处境中,“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我们每个人都将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旅程。路没有平的,也没有直的。苦难与幸福交替,人生起起伏伏再正常不过。书中集中营的经历,其实不过是一段人生缩影。对于承受能力差的人来说,即便是和平年代的小波折,也有可能被压倒。而这时——“我们要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包含着从生到死受苦受难这一更广阔的循环。”在最绝望的时候,告诉自己,你是不可替代的,你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未竟的事业的责任书的第二部分讲述“意义疗法”。意义疗法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找到他生命的意义,最好的例证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我特意在“生命之意义”那一小节的文章里做了标记。作者说,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一辈子很长,随时都是挑战,每种挑战都是一个意义,生命的意义实际上不是固定的,而是被不断颠覆。所以,作者的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书中继续阐述了“爱之意义”、“苦难之意义”、“超级意义”等内容,不再描述。

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的所有内容都对我们有用。而是某一章节,某一段落,甚至是某一句话,能让你读到此处时眼前一亮!最后,还是想分享几句印象深刻的话语作为结束: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我的初衷很简单,只是想通过具体的事例向读者传递一种观点——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

“我们自己必须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而要回答那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担负起生活的责任。”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字篇十一

作为难得的真实题材,我为能看到这样一本书而感激。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3年可谓,受尽苦楚。我曾经看过一部美剧,有讲述类似于他这样的生活,于是在书的前半部分,我读到不敢读下去。我形容当时的心情是:压抑着悲悯着,哭不出来的压抑与窒息感。我为自己的反应感到奇怪,对于这替古人担忧的举动感到难以理解,我停下了书的阅读,不断反思,最终看到了自己的恐惧,这毫无缘由的恐惧。是我内心的恐惧,让我不能顺利的流畅的读下去。我不知道这恐惧是因而而已,但是我看到了,不理智的懦弱,我随后做了自我调节,又继续阅读下去。人们在做改变前,总是喜欢给自己加上种种限制,限制了自己的自由。以为一切就应当如此,或者他们更愿意使这一切看起来更合理化,让自己可以为自己的“不上进”宽心。但是自由处处都在,它不会是一种挤压感,就像空气一样,你以为满了,而是存在太多空隙。

于是,人和人的差别也就这样展现开来,是自主的靠向自由,然后改变,还是被自己的.枷锁困住,寸步不前。我以为弗兰克尔用自己的智慧救了自己,用自己的超然救了自己。用形式打破了形式。我们看到了他的卓越,还有他为人类社会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每当上帝给我们一个磨难的时候,就是给我们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一个思考的机会,一个改变的机会,一个更有作为的机会,一个活出自己生命意义的机会。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字篇十二

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曾觉得它十分“鸡汤”,一度想放弃不看。但又想我与它的相遇也算得上是缘分吧,于是便将其看完。幸好,它也没有让我失望。

作者是二战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也是个心理医生。书的前半部分提及他在集中营的经历,后半部分则介绍他的意义疗法。也正因他前半生的经历,才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书中每一个字所包含的分量。正如书名所言,意义疗法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找到生命的意义。它突出的是人作为主体所应具有的价值和尊严。在弗兰克尔看来,人是要主动地去寻找和追求其生命的意义的,而不仅仅是满足本能和欲望的需求,或者是去适应社会和环境。

在弗兰克尔看来,人主要关注的是其生命的意义,这是人的本质。而在对意义的追求遭受挫折时,人往往就会通过追求权财、追求享乐来得到替代性补偿。或者干脆误以为他们所追求的就是那些具体而实质的东西。因为错把非目的作为目的,甚至饮鸩止渴,故最终造成的恰是他们生命的堕落与流失。

而在集中营的环境下,只有看到生命的意义,人才有机会生存下去。而人在遭受痛苦时,也是能看到其意义的;正因为看到痛苦背后的意义,所以才有了承受痛苦的勇气。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在弗兰克尔看来,这些痛苦其实都是成就自我、超越自我的契机。这看起来很“鸡汤”,其实不然。作者的意思是,“即使在遭受痛苦时,人们也有可能找到意义——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话。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有意义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无论这种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政治的。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

意义疗法也能让人正视死亡。人的生存值得与否,这其实是一切问题中的根本问题。这是个人心中生命与死亡之间的较量,正如《人都是要死的》这部小说的主角福斯卡所说,“这需要很多力量,很多傲气,或很多爱,才能相信人的行动是有价值的,相信生命胜过死亡。”而在弗兰克尔看来,生命是要胜过死亡的。生命是短暂的,是必然要消逝的,但也是可以被尽量开发的。人们曾经经历过的、曾经做过的一切事情,这些永远都不会被否定,也永远不会被忘记。从这个层面上说,他是永恒的。作者指出,“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

“人们一般只看到生命的短暂,而忽视和忘记了它过去的辉煌,在那里他们收获过自己的生命:信守的诺言、付出的爱及勇敢而有尊严地忍受过苦难。”

在生命与死亡之间,弗兰克尔选择了拥抱生命。

意义疗法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心理分析,但弗兰克尔着眼的是生命的意义。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意义疗法试图唤醒患者潜意识中的某种东西,但其方法不仅仅限于讲患者的活动限制在个人潜意识中的本能事实,而且还关注诸如存在的潜在意义以及对意义的追求。”在这方面,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可谓是分道扬镳。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是无意识的,而这往往指的是人的本能和欲望。

因为这些本能和欲望受到外界的压抑,所以才会产生各种症状。这无疑是在暗示压抑欲望是恶的。这套理论的潜在观点其实就是说人是受制于本能和欲望的,它只承认人的动物性,而否认人作为人所应具有的主体性。而弗兰克尔则提出人应当是有更高追求的,在内不能受制于本能,在外不能受制于环境。

书中说到,就算经历了集中营那样的环境,人仍然可以葆有其人性的光辉。这是作为人所不能抹灭的尊严。客观环境是外在加与的,但在如何去面对环境方面,人应当是自由的。他在不能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时,其实可以选择自己面对环境的态度。

作者举到罪犯的例子。他说,“完全解释一个人的犯罪相当于开脱他的所有罪过,不是把他看成是一个自由而负责的人,而是有待修复的机器。即使是罪犯自己也厌恶这种解释,反而更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无论他们当时面对的是什麽样的环境,在是否选择犯罪这一点上,他们是自由的。

这些话真是给今天那些心理分析家、公知和民主控们狠狠地抽了一巴掌。他们总会为罪犯的行为寻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从而替他们摆脱责任。而他们最喜欢的方式就是把一切都归咎到政府与体制身上,而罪犯往往是无奈的、被逼的。公知们通过追溯犯罪原因的方式,从而消解掉了罪犯的责任,把它嫁接到外界上去。而罪犯其实只不过是那些公知们进行反体制的工具罢了。在这里,受害人往往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无辜者。反对体制,无非是因为体制违反了人性、抹灭了个体。反体制其实只是关怀生命个体的途径或工具罢了。而那些公知的行为无疑是把工具和目的弄反了,为反体制而反体制,个人反成了牺牲品。在这其中,他们并不把罪犯当人看,抹灭了他们作为人的主体性。

其实,就算面对再恶劣的环境,遭遇再残酷的命运,人也是可以选择去捍卫其作为人的生命尊严的。当然,人并非十全十美,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毕竟只是少数。但也因为有这少数,我们就不能否认的确有这样的人存在。因为这样的人只要有一个,就足以能够让我们相信,无论这世间多么险恶和丑陋,也还有一些如金子般赤城高贵的心灵。对此,弗兰克尔更是喊出,“成为这样的少数人!”我们不能去要求其他人,但至少可以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是能够超越xx的,他们在本能与环境之间,能够有“我”存在。这是人作为人所应具有的价值与尊严。而无论最终的命运如何,人皆可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上不愧天,下不尤人。

这也让我想起了几千年前古人那些铿锵有力的话:

已经有无数的先人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们是光一般的存在。尽管弱小、尽管微茫,但只要有,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就永远是前仆后继。正如张雨生所唱,“即使再寒再冷的雨夜里也有一盏小灯火,别放弃希望。”

最后,我想以钱穆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此文的结尾:

“不要以为这个社会是黑暗的,须知光明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眼中,我们当用眼中的光明照亮这个社会。”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字篇十三

生命本身是无意义的,我们赋予他什么意义,我们就会有什么样的意义。由于个体的不同,我们无法定义某一种价值观就是最优化的,相反,正是由于人的不同的,所以会有不同奇妙的人生,构成了我们五彩斑斓的世界。

苦难我们无法选择,但如何面对苦难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就像我们面对疫情一样,疫情是我们无法选择,我们能做的就是如何面对疫情,是抱怨还是积极面对?选择权在我们手中,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尼采曾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作者创立了意义疗法,他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一、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二、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追求真善美或爱上某个人)。

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字篇十四

英文名man’ssearchformeaning,字面意思我认为是人类对意义的找寻,作者翻译成“活出生命的意义”,也许更合适。号称美国最有影响力十大图书之一,硬着头皮读完,却有点失落,也许是期待的太多,或者自己没有真正学深悟透。

全书10万字,204页,分成2个部分。第1部分描述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第2部分介绍意义疗法。

从第1部分作者的经历中感受到,作者能够存活下来,多种因素的结合,主要还是自己从不放弃和积极的态度。那些无论如何鞭打都不出操,吸烟解闷追寻一时半会快活的人,大都活不过24个小时。

第2部分的意义疗法中提出找到生命的意义有3种方法:第1种,做事情,具体的'事情或事业,农民种地,工人板砖都是做事情;第2种,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主要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者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去爱某个人;第3种,忍受不可避免苦难时采取的某种态度。

简言之就是,做具体事情,爱,乐观忍受苦难。爱不是性欲和本能的副现象,爱与性一样,都是主现象。性是爱的表达方式。

快乐是一种附加品,如果这种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会受到减损。

对失眠的恐惧、对入睡的过度关注反而让患者难以入睡。试着想相反的事情——尽可能晚点上床睡觉。

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积极的一面是责任。

个人一旦找到了意义,他不但会感觉幸福,还具备应对磨难的能力。

意义的导向弱了,结果是对即时快乐的追求占据上风。抑郁、侵犯和成瘾依赖——是意义缺乏导致的。

老年人拥有财富——这是他们过去的成就,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能从过去中夺走这些财富。

那些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