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读《诗经》有感600字(优秀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1:55:57 页码:9
2023年读《诗经》有感600字(优秀15篇)
2023-11-09 21:55:57    小编:ZTFB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成果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总结应当围绕主题展开,避免偏离主题或写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接下来将为你展示一些总结写作的技巧和窍门,希望能帮到你。

读《诗经》有感600字篇一

今天,我读了一个关于古代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改诗》。读完后我受益匪浅。

王安石是北宋很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也还是北宋的大诗人。但在一次改诗时出了失误。

据说,当时南方有一个诗人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这一句王安石看了以后觉得很可笑。自言自语道:“明月怎么能叫呢?黄狗又怎么能我在花中呢?”于是他信手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他自己以为很好了,其实改错了。原来那位文人的家乡有一种鸟叫“明月”,明月叫出的声音很动听,还有一种虫叫作“黄犬”,黄犬常在花之中飞来飞去。王安石不了解情况所以改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了解了情况的前提下,才能把一件事做好。平时我们注意观察生活的小事情,也能写出很多好的作品来。

读《诗经》有感600字篇二

我读诗,唯有元稹的“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最是动人心肠。自比鳏鱼,不复再娶,一生只有你一个妻,大概是那个时代最动听的情话了。

也许正是清贫与操劳,这个贤淑温润的女子年仅二十七便香消玉殒。更可悲的是,韦丛下葬的时候,元稹因御史留东台而没有前往送葬,她陪他渡过了人生中最贫苦、最无助的七年时光,让这个落魄文人享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温暖,却没能见他最后一眼,在元稹即将飞黄腾达,光耀门楣的.时候离开了。漫漫轮回路,她注定要一个人走了,她跨过奈何桥的背影该有多么寂寞。痛失爱妻的元稹,纵使高官厚禄、价增一顾又如何,能为他洗尽铅华、洗手作羹汤的那个女子已经不在了。元稹大概是古人写给妻子诗歌最多的一位诗人了,然而无论他写多少传颂千古的诗文来祭奠她,都换不回那一缕芳魂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的那片云,终究还是没能飞过沧海。

诗人的爱情往往和他们传唱千古的诗句紧紧联系在一起。后人为此流泪,不是为了平仄相合、韵律悠长的千古名句,而是为了至真至纯至性的文人爱情。上苍却好似格外不耐烦这些浸透着墨香的情怀,亦或嫉恨他们可比天高的才华,红颜知己也好,糟糠之妻也罢,不是死别,便是生离,从不肯成全一分一毫。真真是叫人恨得牙痒痒!

纵然情比金坚,也终将爱淡如水。韦丛逝世,元稹自然伤怀,却终究不可挽留,时光长河冲刷而过,再大的情意也随水而去了。后来,他不仅娶妻,复又纳妾,当初的誓言自是算不得数了。

诚如元稹,也有背信之日,诗人的爱情竟如斯脆弱。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读到这首《写情》时,我是决然想不到李益是个可恶的负心汉的。要怎样刻骨的回忆,才能悔恨“佳期一夕休”;要怎样深切的情意,才能直言“无心爱良夜”;要怎样沉重的脚步,才能放任“明月下西楼”。后来,读了大唐情史,才知道霍小玉之于李益,是胸口的朱砂痣,是呕不出的心头血,倾其一生也难以忘却;亦是年少绚烂的烟火,是正月里皑皑的白雪,只有一瞬的美丽,渐次凋零成朱门旁一撮惨白苍凉的余灰。

一个名妓,纵然才情再惊艳,也是盛世里最卑贱的花,但霍小玉到底是与那些妩媚娇花有些不同的。她出身落败王族,久在风尘浸淫,通琴棋书画,晓百家文章,虽桀骜却孤僻,既清高又不得不媚俗。是以,当唱到李益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给弄潮儿。”时,她亦心有戚戚然。适时,李益门第清高华贵,年轻即有才气,丽词嘉句,时遇无双。他常自夸耀其风流才情,希望得到佳偶。四处寻求名妓,很久未能如愿。霍小玉就是在这样情境下,环佩叮当,珠翠摇曳,款款而来,宛若九天玄女,清凌凌误坠人间。这样两个人的相遇,冥冥中自有缘分。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百炼钢也化作绕指柔了。恩爱约一年后,李益升为郑县主簿,须回故乡陇西探亲,然后上任。李益临行之时,再三盟誓:“明春三月,迎取佳人,郑县团聚,永不分离。”二人挥泪而别。

本以为,这是一个功成名就日,不忘糟糠妻的美满故事,然,世事终有憾。李益回家后,为了仕途和名声,不仅娶妻,还断绝音信。任霍小玉散尽家财,苦寻不得,悲恨交加,卧床不起。眼见红颜憔悴,一个热忱青年终于忍不住,把李益硬是架到了霍小玉家门口。霍小玉挣扎站起,洒下一杯酒,寓意覆水难收,咒李益“我死以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余音犹在,人已倒地而亡了。

霍小玉的死讯传出后,长安街头有人传出这样的诗句:一代名花付落茵,痴心枉自恋诗人;何如嫁与黄衫客,白马芳郊共踏春。伊人已逝,芳华不再。即便再多的怀念咏叹,亦无济于事。而她临死的咒语竟成了真,后来李益常生出幻觉,怀疑妻子与人偷情,日日打骂,不久便和离了。这个当初才高八斗、锐气逼人的有志青年也在整个京城整个大唐乃至整部青史留下了永远的骂名。霍小玉确是可怜,痴心错付,为情而终。但李益比她更可怜,负心薄幸,被情而毁,承担千年的谩骂。

爱也好,情也罢,爱恨情仇终灰烬。困扰我们的不是情深不寿,而是心底的不甘。不甘你身边红颜不绝,我身边人迹凋零。不甘分开后你前尘往事尽忘,我郁郁不得释怀。不甘你功成名就惹人羡,我暗自神伤无人知。所有的恨,源自不甘。

纵观青史,凡是诗文无双,才华卓越之人,在感情上莫不遗憾而终。陆游和唐婉如此,苏轼和王弗如此,纳兰性德和表妹雪梅亦如此。就连琴瑟相和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也有“问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的诛心之语,更不必说一生命途多舛的李清照了,情深意笃的丈夫病死,赤心报效的国家战败,晚来孤身一人,该是何等的悲凉。

人生有三恨,一恨鲛人落泪,二恨良将多舛,三恨情关难渡。

读《诗经》有感600字篇三

假期里我读了好几本书,这其中让我印象深刻,也最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这本《鲜衣怒马少年时——唐宋诗人的诗酒江湖》。

一看这题目——诗酒江湖,我有点打退堂鼓,以为只是跟我们平时学习的唐诗宋词没有太大区别,但妈妈却说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我将信将疑地打开来,一幅《千里江山图》映入我的眼帘,一下子将我吸引住。再接着还有一份唐诗江湖关系谱,让我更想在书里找找能写出这么多优美诗句的诗人们都是怎么生活的。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有些奇怪,介绍古代诗词的书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现代的词语,比如:奇葩,wifi,gdp——等等。我查完这些网络热词,再重读一遍文章才发现,原来把我们现代的词语结合在古代诗词故事里竟然也能如此和谐。看着看着,还发现了很多诙谐有趣的句子,“他跑进宫殿后,连安全帽都没带就躲进了井里”,我看了都忍不住“扑哧”笑出了声。

平时,我爱看诗词大会,喜欢听老师们讲解诗词背后的故事,所以书中那些诗词故事深深把我吸引住了。我学过赞美老师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原来这句诗是李商隐的情诗;我学过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但才知道刘禹锡原来是诗豪;我学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却发现李绅原来是个奢靡浪费的人。

看完这本书,我温习了以前学过的诗句,也知道了一些新的诗词和诗词背后的故事。但最有意思的'还是从这本书中,我仿佛看见了唐宋二朝诗人们的生活场景。他们有的是“夜店小王子”——杜牧;有的如高适,不停地为自己争取,取得皇上的信任,做上了大官;有的则如李白,虽然他没见过大人物,但一直在进步,在努力,所以他就变成了我的偶像;还有的像李贺,留下一条“朋友圈”,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在书中,我能感受到古时候强烈的竞争感,但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体会不到杜甫的悲壮,感受不到王维经历过风起云涌后的云淡风轻。我能看到古代诗人们的才华,感受到精彩诗句带给我的美好意境。也在这本书中,我与李白、杜甫畅游诗海,与薛涛一起看她是如何与元稹分手,与骆宾王一起做了个大愤青。

读完整本书,回味时,我好似第一回占领诗海,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体会诗词的魅力,也仿佛看到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生活,这让我更加喜欢古诗词,也对诗人和诗词背后的故事充满敬佩之情。

读《诗经》有感600字篇四

读《诗经》,就好似读一部古人风情史,像清泉缓缓抚过青石板,清新,自然,没有一丝杂质。

爱是最长情的告白。《诗经》中的爱情,并不轰轰烈烈,没有一个爱字,却处处流露着爱。

雎鸠鸟儿关关合唱,在河心小小洲上。这一切,都印在了他的眼眸中,想必,这也是他所盼望的`吧?无数天的彻夜未眠,心里只有她的倩影,这是爱而不得的煎熬。

西风乍起,干热的风夹杂着丝丝凉意,微红的晨曦中,寒霜泛着金光。荻花摇曳,水光潋滟,摇不去的是对伊人的爱,更摇不去对理想的追求。

念那青青子衿,微褶的衣裳,佩玉的绶带飘飘,她心中泛起层层涟漪。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爱,缠绵悱恻,穿越岁月,仍引人共鸣。

像是品味陈酿的美酒,细品《诗经》中的爱,历久,弥新。

读《诗经》有感600字篇五

《周南》一共11篇,分别为《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读过之后感觉古人留下来的经典之作没有文人装腔作势的庸俗,没有政治的教化之声,彰显的是浓浓的远古自然气息、朴素的本真。流露的是克制之后的情感,谨慎有序的行为。

就这11篇诗歌逻辑顺序而言第一篇《关雎》写的是青年男女的爱情。第二篇《葛覃》写的是女子出嫁时的心情。第三篇《卷耳》是抒发新婚夫妻短暂分别之情。第四篇《樛木》则是描写新婚燕尔夫妻的幸福生活。第五篇《螽斯》是祝福婚后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第六篇《桃夭》是对婚后美丽贤惠、善于持家的妻子的赞美。《兔罝》作为第七篇,歌颂的是丈夫外出为国立功的纠纠武夫形象。第八篇《芣苢》则歌咏妻子在家勤快劳作的情形。第九篇《汉广》写有夫之妇不可逾越的人伦鸿沟。第十篇《汝坟》描写的是夫妻久别重逢后的心情。最后一篇《麟之趾》则以咏叹调的方式歌颂合乎礼乐的爱情才是生生不息的根基。

对我而言,内容印象最深的是《桃夭》和《汉广》。《桃夭》和《汉广》,前者表达新嫁娘的种种喜庆愿景,用词精确、画面喜人,音韵上即使现代汉语读也是很有味道。写出了自然美让人心怡,家庭美让人心欢,音律美让人心静,诗人如聆听天籁,舒泰无比。就是在这种心怡、心欢、心静中让心境情感在克制中谨慎着自己的行为。后者每章后两句,表达男子对游女求而不得又眼看她出嫁的怅惘之情,极尽温柔敦厚意味。一唱三叹,浑然天成,光明的心境在歌咏行为中得到自然有度的克制。

形式印象最深的是《麟之趾》和《芣苢》。前者出现了三句为一章的格式,前两句先兴发后叙事,后一句抒情感慨,简洁有力,它是“周南”里唯一一首只九句的诗歌;后者虽然仍然是“周南”惯有的四句一章,一共三章,但变动的词却只出现在偶字句中,十二句只变动了六个字,它是“周南”里语词变动幅度最小的。而《麟之趾》赞美贵族,追求吉祥平安、生活美好的的愿望也是在谨慎中表达着先民们有序的行为;《芣苢》则在采摘车前子的喜悦中让我们的心境转入金玲作响,明镜、舒展、清灵。《卷耳》夫归又恐再去的忧思,《螽斯》一语双关争取生存的意志,《兔罝》狩猎欣喜自豪心理背后的离乡悲哀,又让我们在字里行间的摸索到一丝丝谨慎的悲凉情感。

关于情感印象,《樛木》婚礼祝福的情真意切,《葛覃》归女的激动雀跃,而《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是我国爱情诗之祖。从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以及求而得之的喜悦。题材喜闻乐见,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关雎鸟用情专一,不离不弃,生死相伴。正隐喻着君子对数你的一见钟情、朝思暮想、寤寐思服、备受煎熬的感受,矜持羞怯的心理描绘,流露着朴素而健康,纯洁而珍贵的情感。而这些情感流传之今确实是自然和谐,朴素天然。

“周南”乃“周礼”的隐喻。这一组诗的安排,起于自然风情,止于人伦仁德,礼乐贯穿其中,作为调节。整组诗歌出于自然之情,贯穿中庸之美、富有人道情怀,又不失音韵美、节律美。让我们如聆听天籁,温润不腻。

读《诗经》有感600字篇六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瓦片。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不是宋代诗人梅尧臣写的《陶者》,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烧砖瓦的人挖尽了自家门前的'土,但自己家里的房上却没有一片瓦。而那些两手从不沾泥的大官和阔佬,却舒舒服服地住在高楼大厦里面。

这首诗揭露的是封建社会的一贯普遍现象,是芳动者终年辛苦却依旧一贫如洗,达官贵人从不劳动却住高楼吃鱼肉。不过我觉得这首诗也在批评着当今社会现象。

这现在的孩子都太幸福了,从小就生活在蜜罐里,父母都是捧在手里怕冻着,含在手里怕化了。于是。父母便拼命赚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过得更好一些,对孩子的过度溺爱,把所有好东西都让给儿女,恨不得把自己的心肝肺都掏出来,最终自己却一无所有。

父母难道不是诗中的陶者,儿女不是那些大官阔老吗?

读《诗经》有感600字篇七

清明时节,垂柳依依。纸灰飞作白蝴蝶,糜雨化作泪绵绵。

遍野的怀念与追思,缀满青柳的枝头。阴冷的春风,萧萧瑟瑟,凄凄摇落久远的记忆;薄凉的扉雨,淅淅沥沥,裹挟着厚重而不老的情丝,迷乱了行人的脚步。荒郊野外,但闻幽怨的艾香,不见桃杏的吐花。

擎一颗虔诚的心,向长眠的先人,顶礼膜拜。捧一锹潮湿的黄土,覆一层亲人的哀思;栽一丛嫩绿的.新枝,植一腔后辈的缅怀。滴滴泪珠向青冢,点点旧事萦脑海。过往中,断断续续的零碎花絮,在这个特殊的时节,各种情结纷至沓来,缤纷着升腾的冥纸烟火。曾经的拥有和离弃,翩然远遁;曾经的贵胄与卑微,烟消云散。发黄变脆的往昔,寸寸抽离,徒留若干斑驳难辨的字迹。直面人生的尽头,此时此刻,新愁与旧爱,陡显几分苍白,红尘中的欲望和贪恋,瞬间被击成碎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阴阳两界,此处被无情的冷漠隔开,冰到极致,痛到无言。

天若有情天也老,苍天无情,独掌乾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苍生,终究为情所困,自是躲不开生离死别,悲欢离合。

阴阳的界线,如此清晰可辨,自然的准则,无法逃避。流光婉转,岁月轻拂。身边总有一些人,不经意间悄然香消玉殒。或老死,或病死,或死于天灾。死法有千万种,殊遇同归,从此阴阳相隔,徒留后人空悲切。只是,死的意义千差万别。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或,名垂青史,或,臭名昭著。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人,终将驾鹤西去。然而,有人创造的一种思想,有人秉承的一种精神,普照天下苍生,却敢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同在,永垂不朽。

花开有时,花落无形。人,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却可以选择不同的死。选择了终老的方式,等于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人生的涵义就会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也许会为此,付出艰辛,受尽磨难。然而,一句不枉此生,将是走上奈何桥前,可以坦然面对先人的慰言。有所作为,更将为后人所敬仰,受千万人的膜拜。

逝者已已,可以安息。生者,仍将负重前行,为自己,也为别人。掸落红尘,拨开浮华的虚幻,看清这个复杂而多彩的世界,静守岁月的美好,且行且惜。

清明,几人能清?几人能明?也许清明自在人心。

写于20xx-4-420:15。

读《诗经》有感600字篇八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口中不禁念出这两句诗词,就像满口缱绻,极尽温柔。

几枝蒹葭,几片凉风,几许伤感。似无意地从这白色的纸页中透了出来,这是我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想法,作者写的很奇妙,用景来渲染凄凉悲伤的氛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说实话,我真为那男子感到不值。他在着急地寻求所爱之人,可终究见不到。诗分为三段,每一段表达的情感都基本相似,其中的“宛”字,让人看着仿佛一股凉意涌上心头,这样朦胧而又卑微的爱,就这么不值得吗?追求的道路险阻重重,可不管有多困难,随着时间推移,最终都会变成一粒粒尘埃,飘在空中,淹没数不尽的孤寂,怅惘之中。全诗反复咏叹,将一男子热烈地追求所爱慕的“伊人”,虽望而不可得,但依旧执着专情的`样子表达得淋漓尽致。

然而转念一想,在这样的情况下,男主人公竟依旧执着,这便让我想到了“纵然灼灼桃花十里,取一朵放在心上,足矣!”试想一下,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我们不但不能逃避,反而要不断追求,挑战自我,精神上坚忍不拔,我们要努力,就像主人公对所爱之人的执着,就像这蒹葭一样坚韧。

喜欢一个人和挑战挫折,对我来说,是一样的,都要经过时间的磨练,经过无数的困难,每当失魂落魄时,想想《蒹葭》,心里就会有一股干劲。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我默默合上书本,原来,这就是“蒹葭”啊。

读《诗经》有感600字篇九

潘向黎在《看诗不分明》里说“读诗的感受,即使有时是由误解带来的,也仍可珍惜,人生苦短,一瞬间的心动也是好的。”

一本书让你怦然心动,有时候可能仅仅只因一句。

此书由三联出版,装帧素雅,书名起的好,开篇也较为精彩,偶有高论,其后便渐渐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仅内容少有新意,且文笔也属平常,但当下的女性作者能不带文艺腔实实在在地品读诗词,已属难得。作者未必写不出那些迎合小资的鸡汤文字,她是秉着对诗词认真的态度,也是为文为人的一种踏实。

潘向黎有一篇文章叫《诗是空气,诗是呼吸》,我读到了几处饶有意趣的细节:白居易诗云“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白居易出长安和元稹回长安,有一段道路是一致的,白居易每到一处,都能发现元稹留给他的诗,于是格外留心。“长路迢迢,一路行去,每个驿亭都有诗,墨痕历历,诗韵淋漓,在墙上,在柱子上,在你目光所及的每个角落,其中就有你朋友的作品,甚至就是留给你的。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

李白写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杜甫写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张籍钟爱杜甫诗,常拿杜诗烧成灰烬冲来喝,“令吾肝肠,从此改易”,实在痴得可爱。

李涉有诗《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唐诗纪事》记载李涉渡九江遇强盗,强盗首领久闻李涉诗名,于是央求李涉作诗一首即可放其离开。李涉写下此诗,首领很高兴,反而送了很多东西给李涉。这一段读来实在有趣。(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读到李涉这首诗,总会想起“不见武林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宋之问夜游灵隐寺,得诗两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老僧续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大惊,第二天早上再寻老僧已是“云深不知处”。传闻老僧正是骆宾王,一时传为佳话。和尚贯休因为“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之句,被人呼作“得得和尚”。

《旧唐书》记载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乃是“鬼谣”,钱起在月夜听闻此句,后将其写进诗中,遂成绝唱。唐人笔下的鬼也是颇具文采呀!

最精彩的莫过于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斗诗。三人来到旗亭小饮,听闻歌女传唱三位诗人的诗作。王昌龄和高适的诗句被传唱好几次了,也不见有歌女吟唱王之涣的诗。王昌龄和高适便开始调笑王之涣,王之涣却深信最漂亮的歌女唱起的一定是自己的诗作。果然,歌女轻启朱唇,莺声呖呖,唱的正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如今细细读来,确实别是一般滋味。

多么美妙的聚会,多么幸福的诗人。这个朝代,叫唐朝。

我好像很小就开始读诗。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五年级的一堂语文课。老师在讲到贾岛“僧敲月下门”考虑是用推还是敲的时候,指着书上的插画提问同学们想到什么诗句。现在回想起来,他大概是想得到“鸟宿池边树”这样的答案。我看到画中的一轮明月,灵光乍现,站起来说道“明月松间照”,不曾想老师马上续道“胡说加八道!”接着就是一阵嘲弄,哄堂大笑。我还是能回忆起当时的不安和窘迫。这件事似乎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阴影,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语文学习还有诗词都失去了好感。

我把诗词理解为音律和情感。我是个很健忘的人,可我还是能在某个偶然的瞬间回忆起一句读过的诗。我怀疑是诗句蕴含的美丽的音律悄悄留藏在了我深深的脑海里。儿时诵读过的《三字经》、《朱子家训》中的词句,有时也会在不经意间跑到嘴边。倒不是因为意境高远寓意深刻,很多其实浅显明了,但还是乐于吟诵。听过不少由古诗词名篇谱成的现代歌曲,最钟爱的还是王菲独唱的《清平调》。相比词句的表情达意,更打动我的是音律。很多很多的古诗词遗失了唱曲,真令人遗憾。

慢慢地,慢慢地,我可以接受和欣赏诗词这样抒发情感、表明志趣的文学形式了。古诗词的高处在于凝练和工整,所以有炼字一说。诗词为什么可以营造出胜过白话的意境?我猜想正是在于凝练。凝练的表达便于传诵,也有玩味的空间。读者在诵读诗人词作的.时候,可以细细品评暗藏于词句间的情感和思绪,一点一点走进诗人的心境,完成一次与诗人的交谈,这是一种更为隐晦的交流方式,却也提供给读者理解和再创造的可能。

不过在常听人提起的“诗和远方”里,诗究竟在担负着怎样的使命呢?似乎诗应当与苟且相对,应当起到指引方向滋润灵魂的作用,可这真的是诗词应当担负的使命吗?又或者说为什么唯独挑选“诗”和“远方”一起担负这样波澜壮阔的使命呢?我倒是更倾向于“读书,写长长的信,落叶纷飞”。

推荐各位读潘向黎的随笔集《看诗不分明》。叶开对这本集子的评价是“作为教材之外最佳的诗歌营养补充剂”。

另外,我还推荐叶开编写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我从《盗火者》第一期了解到了叶开为语文教育所做的尝试和努力。我在《大学人文读本》和它之间选择了它,果然我还是更喜欢感性一点的文章吧。我不知道它是不是最好的,但它确实是很好的。

读《诗经》有感600字篇十

木兰为了父亲,征战沙场,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感恩之情,使得后人赞颂,而如今像木兰人性中最淳朴的感情在社会上已经差不多完全消失了。在社会中往往现代人对物质上的兴趣比对亲人的兴趣还要来得强烈,或许在人的心灵中物质比感情来得重要。在过去木兰可以为父出征,而现代人连父母都不养育,两者的思想是完全相对立的。

是物质使得人性中最为淳朴的思想消失了吗?木兰当年抛弃钱财和名利回到故乡养育家人,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小时候依赖着父母的肩膀,长大后却不愿容下已经年迈的父母,与木兰相比,他们的心灵会是有多么肮脏与卑微。

木兰的故事谁都知道,对木兰的精神谁都了解,但这社会上的人谁会去学习?恐怕连拥有一颗孝心都很难吧?每当看到我的`爸爸妈妈呵斥奶奶的时候,就会想起爸爸忘记自己是怎么长大的吗?当读到木兰不惜生命替父从军的决心与孝心,觉得有点难为情,或许我没有权利去批评我的父母,但我绝对不要做一个忘恩负义没有孝心的人,而是应该像木兰一样有一颗淳朴、简单的孝心,这种孝心整个社会的人都应该拥有,去感恩父母是每个人一生中都得做到的,或许做不到木兰那样大义凛然,但是拥有一个感恩的心是全社会人的需求。

读《诗经》有感600字篇十一

一个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件事莫过于情窦初开了。喜欢一个人,并追求她的感觉,应该正如《关雎》和《蒹葭》中描述的一般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那美丽的河岸边啊,有一位贤淑的女子。她或许有着窈窕的身段,或许有一双明眸善睐的眼睛,虽然知道追求她并不容易,可是我还是想试一试。这不正是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的感觉吗?或许她就是我们心中的白月光,有着美丽的外表和良好的品德。我们为其倾心,为其蹍转反侧,夜不能寐,用自己所有的能力和才智去讨她欢心。正如张爱玲说的一般:“爱一个人,他就会变得很低很低,低得卑微在尘埃里开出花来。”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这是诗经《郑风.风雨》中的诗句,讲述了一位喜欢着心上人的女子,苦苦地在风雨中等候着他归来的心境。这与我们在喜欢一个人时苦苦等候的心情何其相似!似乎见到他,心中也欢喜了起来,连天空也因为他的到来而放晴,乌云也因他而散开......这首诗为我们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在等待心上人时,温柔又美好的心境。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灼灼的桃花映照着新嫁娘通红的嫁衣和娇羞的脸颊,应该是女孩一生最美的场景了吧。新娘出嫁,火红热烈的气氛之下,是她对未来婚后生活的向往。出嫁,就意味着将自己的下半生与另一个人相互捆绑,荣辱与共,祸福齐度。而这首诗,也贴切地形容出了一个新嫁娘的心情,希望自己的品行能让未来的公婆满意,能有美满的幸福生活和爱自己的丈夫......

诗经中的爱情往往是简单而纯粹的,不会穿掺杂过多的功利成分和目的性。他们不会考虑地位、名分、金钱,只是带着对爱情的期盼,去热烈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诗系情感,情于吾诗中。诗经总是能够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情感体验,给予我们许多的新的领悟。我们应多多研读诗经,养出自己的“诗心”。

读《诗经》有感600字篇十二

诚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诚信是人与人交往中必须的品质;诚信是人们在社会中的通行证;诚信是古老的道德范畴,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优秀品质。在选自《诗经·邶风》的《静女》中最能体现出来。这篇诗歌主要描写的是一个男孩接受了一个女孩子的邀请,男孩早早的就来到了约会地点,等了很久都不见女孩身影,怕自己记错时间失信与她,又怕女孩不守承诺,其实女孩早就来了,只是一直在观察他。可见,重承诺,讲诚信,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无论爱情还是理想,一旦目标确定,就要坚持到底。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以主观武断,意气用事。冥冥之中,总会有一双双眼睛看着我们,总会有一种力量在召唤我们,激励我们,这个力量就是诚信,这个力量就是信任。

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时时处处事事顺心如意,总会有坎坷,困难挫折,不幸。就像《柏舟》中写到的是君子怀才不遇,受小人欺辱的内心痛苦和妻子被丈夫遗弃而不甘屈服的忧愤。我们不怕解决不了困难,只怕困难既将来的时候就退缩。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险阻,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去一一解决它。你看那些伟人,哪个不是克服重重困难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当然也不是说,要成为伟人一定是经历过困难的'人,能用办法去避开一些不必要的困难,留下更多的力气去对抗前方更大的困难。其实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需要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们就能战胜它。

读《诗经》有感600字篇十三

每一次读欧亨利的小说,都会被结尾的“反转”所折服。他的小说所反应的人生百态,都是社会真实反应的问题。他的每一篇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小小的世界,悲欢离合,人心的荒原与沃土,一常常精彩的戏,在他的小说中开演。

小说的整个背景社会贫富分化明显,为数不过的富豪掌握着城市的经济命脉。他们在社会的上层,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贫穷的苏比,却只能通过时自己入狱,来保全性命。他去混吃混喝,损坏橱窗,调戏妇女,甚至扰乱社会治安。他干这情节轻微的罪行。开篇欧亨利把苏比,塑造成一个完完全全的坏人形象。他没有雄心,朋友,爱情,更没有亲情,活下去是他唯一的目的。主人公苏比的行为看似荒诞却折射出社会的畸形和人心的荒凉。因为没有钱,求生的欲望使苏比想出一个个荒诞的法子。当他听到教堂的赞美诗时,他发现一切还有未满的余地。当他心境从容,想要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时,警察却将他逮捕。没有任何理由,无人听他的辩解,更无法洗刷他的'罪过,更不知如何提出自己的抗议。苏比就这样达到了自己荒唐的目的在狱中度过了三个月。这样的结局留给读者无限的遗憾。但这样的结局,何尝不是苏比自己造成的呢?欧亨利把书比塑造成一个不能把握住机会的人。当皮货进口商提出让苏比去赶车时他拒绝了。他明明有机会进到就进站里去,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就被苏比这样放过。当所有的机会都溜走时,他也实现自己荒诞的目标进入到了监狱里。在我看来,苏比好像不想过正常人的生活,却又不得不为生活所困。当他以为春天来临时够,想着心里的蓝图时,却让警察抓住。苏比的结局既可笑又悲凉。但我相信,三个月后他最终会迎来自己的春天。

正如欧亨利在《麦琪的礼物》中写的那样“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苏比和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世界的人来去匆匆,事物躁动不安,如时间一般不可捉摸。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像苏比这样的人,他们坚持着自己心中的“真理”。用一个个荒诞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折射出社会的荒诞,表现了因为金钱和利益而模糊的正义感。

苏比们冷眼看着人们一个个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前进,却没有发现自己的机遇就这样一个个溜走。当他们真正醒悟过来时,才发现自己置身黑暗,迷雾茫茫,黑暗吞噬了他的身躯,迷住了他的心智。到头来苏比们以为自己达到的目标,却最终与光明擦肩而过。他们的人生也如空中的雾气一般,不过是水汽,太阳一出来也就散了。空中寻不到他们的痕迹,仿佛他们从来没有存在过。欧亨利用苏比来警戒我们不要重蹈苏比的荒唐。

读《诗经》有感600字篇十四

(一)。

香菱,是《红楼梦》中的人物,而《香菱学诗》是我们语文课文,我看了香菱的学习用功不禁让我想向他学习。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

故事开头写香菱一见黛玉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诺。以下写香菱在黛玉指导下学习写诗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

这就是香菱对学习的渴望和执着,可是先子我们呢,有好的学习条件,却不好好的学习,整天只知道耍酷,这又有什么意思呢,其实,只要我们全身心的浸入的学习中去,你不但能够学好,而且会让学习的负担成为快乐,所以请大家要好好学习!!

(二)。

香菱,本名英连,小时候出生于有钱人家,却由于在元宵灯会上被拐卖,沦落为贾府奴仆。宝钗一副夫子样的作为有时难免会煞风景,给人家泼冷水,所以香菱更愿意舍近求远找黛玉学诗,而黛玉则指点她学诗门径。

这个故事描写了很多人,但重点描述的.还是通过香菱学诗这件事来表现书宝钗和黛玉两人不同的对待人、事、物的方式。宝钗内心深处并不是真的想教香菱的,她认为一个奴仆不值得,会显低她的身份,所以宝钗会偶摆夫子的架子,作者在此次是要体现出宝钗内心性格特征。而黛玉则不同,她认为香菱也是人,和大家一样没有高低之分,所以她不会嫌香菱不好,很认真的教她,香菱学诗终于成功,从而获得了大家的称赞。

(三)。

今天我学习了《香菱学诗》这篇文章,心中不禁感触万分。尤为突出的是香菱苦心学诗,她首先下定决心拜师学诗,然后专心致志地学诗。虽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但这些困难抵挡不住她对艺术对诗的痴迷,她着魔仿的学诗。虽然自己不是很有文化基础,但她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最终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的坚持赢得了成功。

《香菱学诗》这篇文章引入了我对“学习”这个题的深思,现在,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我想这就寥寥无几了吧,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不畏艰难地学习呢?我想也不多吧!何况比起当时的环境来现在的学习环境是多么优越,图书馆,因特网……为什么她能做到,而我们不能做到呢?我想是因为现在条件好,人们变得懒惰了。也许你去问:为什么仍有些人像香菱那样刻苦学习?这是因为他们明白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这个道理。人的一生不在于物质的富足,而在于精神上的富足,就算有再多钱又怎样?死了还有用吗?而在世上精神上的富足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在死后会有人歌颂你,说了这么多,总之,就是要在生活中学习,做到乐学,尽心尽力地学,从而就可在学习中成长。

读《诗经》有感600字篇十五

“春江水暖鸭先知”,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黄石一群诗人就敏感地预见到,一个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即将到来,于是在1983年成立了西塞山诗社。这是湖北省建立的第一个诗歌社团。晨鸡一声啼,千门万户开,在西塞山诗社的影响下,全省各地诗歌社团次第成立。不久,西塞山诗社又以发起者之一的身份,参与创建了中华诗词学会。

诗社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五个年头,诗歌创作队伍不断扩大,诗歌创作硕果累累,先后结集出版了《西塞山诗缘》《西塞山诗缘续集》《故垒新声》《黄石古今诗萃》《黄石古今诗词选读》《黄石六十年诗词精选》《黄石诗词十人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诗词选》《西塞山诗词》三十一集,另有诗社社员个人诗集近百种。近日,又有《西塞山诗丛》十集出版问世,黄石诗坛可谓盛况空前。

《诗丛》十集作者,从年龄上形成了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雷文电、黄瑞云、李声高,他们的作品不仅代表了黄石诗坛现有的最高水平,即使列入全国最优秀的诗人群体也毫不逊色。

雷文电先生崇尚风骨,诗风刚健豪迈。平生推崇建安风骨重要诗人刘桢、标举风骨倡导兴寄为盛唐诗歌鸣锣开道的陈子昂、诗风健朗俊秀的杜牧,曾有诗云:“刘桢寂寞已多时,伯玉流风杜牧之。我以黄金铸三像,心香遥谢出生迟。”雷先生是早慧诗人,“三岁作神童,十三称才子”,十三岁就写出了“夜来微雨润香泥,晓起开门绿满畦。谁向东山呼日出,桃花树上一声鸡”这样大气的作品。虽然一桩冤案使他“廿三遭缧绁”,直到1978年才获平反。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几十年之间,诗中始终有风骨。所作《花竹吟》即是他为人为诗风格的反映:

种竹栽花积岁时,爱花爱竹渐成痴。爱花自以花为命,爱竹还因竹可师。竹既虚心且有节,花经结子始离枝。花心竹意谁能解?笑问东坡恐未知。

黄瑞云先生是知名学者而兼诗人,其恩师胡国瑞先生赞其学问与诗作云:“今古五千载,殚精穷搜求。述作遍四部,义理足千秋”;“馀事及风雅,讴吟追前修。长句恣奇想,云烟纸上浮”。他的诗大多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产物。其诗既有唐诗的恢弘气象,又有宋诗以文字为诗、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的风采。其唐音主要体现在长篇巨制上,如五古《戈壁风沙行》《剑阁行》、七古《夜闻风声歌》《李瑜甫作石山盆景为赋长句》等,这些作品或如李白之想落天外,或如岑参之瑰伟奇异,或如韩愈之戛戛独造,读之如天风海雨,豪气逼人;五古《回乡感怀》《夜走苍山道》则如杜甫之沉郁顿挫,充满忧国忧民之情。其宋调则主要表现在览古、怀古、拟古、咏史、论诗、论词诸作,以及数阕怀古咏史的自制词调上,这些作品往往见解卓越,议论精辟独到,显示了学、才、胆、识的不凡。此外,表现亲情的作品如写妻子玉莲卧病、去世、安葬、周年祭的诗篇,同他的散文名作《杜鹃花依旧开放》一样都是催人泪下的至情文字。

李声高先生是才子诗人,诗思敏捷,飘然不群;崇尚性灵,意到笔随;舌灿莲花,咳唾成珠,极具创造性。其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少作虚与委蛇的应酬文字,充分表现了关注现实、民生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其诗以真诚取胜,不虚美,不讳饰,以真我书真情;其诗又以俗取胜,不掉书袋,不作佶屈聱牙艰深隐晦之语,不错金叠彩,堆砌造作,洗尽铅华呈素姿,有一种自然朴素之美;其诗又以趣取胜,笔下有真趣,有机趣,有谐趣,有奇趣,有雅趣,有俗趣,令人读之不厌;其诗复以滋味取胜,有酸有甜,有苦有辣,还有久品回甘之味,令人味之不尽。尤其是近些年来的作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无事不可入诗,无诗不涉笔成趣,亦庄亦谐,大俗大雅,举重若轻,挥洒自如,读之如饮醇醪,如听其拊掌谈笑,又于谈笑之中获得启迪。一些诗作已成为许多读者的最爱,不少妙语广播人口。

第二梯队是江祖桢、黄移发、吴诗韵、王宗奕、骆进益。

江祖桢先生幼承祖训,入学之前就已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濡染,学生时代又博览历代诗歌经典,腹笥渐厚,复能转益多师,故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诗社中坚。本集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几首古体,如《种桑者言》表现了关注现实的精神,“我不事农桑,遍身着罗绮,今闻农桑语,一愧一太息”,体现了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是对古代“邑有流亡愧俸钱”的官德的发扬。又如《止水词》表现其先祖宋代江万里一家以身殉国的`壮烈,令人肃然起敬。怀念周总理的小诗“君作春蚕死,我怀春蚕丝。绵绵丝不断,岁岁清明时”,构思颇为精巧。律诗《山行》,《卜算子·春游东方山》,意境清新。《长相思》组词,半叠句子的运用韵味深厚。

黄移发先生与江祖桢情况相仿,因其慈母能吟诗作对,幼受诗教,因而打下了较好的作诗填词的童子功。所作诗词皆甚可观,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描写农渔生活的篇什,它们具有浓厚的泥土气息,读来倍感亲切。如“网起凭鱼跳,肥鲢煮几锅”“一畈黄花拥绿云,绿云深处是吾村。乡村破晓荷锄出,布谷声催耕种人”“梢头掏鸟鸟惊飞,田径捉蛙夜不回。稻谷点头花狗吠,娘亲月下唤儿归”“九曲盘旋何所觅?竹林深处一声鸡”“屋前花,屋后花。一架绿云挂满瓜,黄鸡戏黑鸦”“网络经商,手机寻宝,发家幸遇时光好。高楼别墅傍山坡,‘铁牛’‘宝马’田间闹”,堪称表现农村新貌的一幅幅风景画和风情画。

吴诗韵是十人中唯一的女诗人,其诗作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人生,抒发亲情。她是知青一代,记录人生之作记录了她下放农村、招工进入矿山、返回城市、补习文化、破茧化蝶的丰富而曲折的人生,既是记录自己的人生,也是对那一段历史的忠实记录,具有为史存照的意义。抒发亲情的作品感情深沉,感人至深,无论是对亡夫的悼念之情,对慈母的感恩之情,对爱女的舐犊之情,对姊妹的手足之情,都能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如悼亡诗《长相思》:“相伴相依三十年,寒来暑往淡如烟。自君倏忽黄泉杳,冷月残荷听雨眠。”读之催人泪下。吴诗韵作品的艺术造诣也颇高,表现为诗中有我,有感而发,善用形象思维,讲究字法句法,语言富有韵律。

王宗奕先生是一位从农村基层起步,经过长期摸爬滚打而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对于他而言,完全是“馀事作诗人”。然而从集中所录诗词来看,他已有了较高的诗词修养,作品中规中矩,不乏佳作好句。作者足迹几乎遍于中国,一路行走一路歌。南国春光,塞北秋韵,井冈云雾,龙湫飞瀑,石钟山雪浪,七里湖湖光,太行奇峰的莽苍,大理洱海的风情……彩笔描绘幅幅画卷;谒孔庙,拜孔林,过崂山,登蓬莱,远眺洞庭君山,近观永定土楼……处处胜境尽收笔下。这些作品热情洋溢,充分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骆进益先生虽是工科男出身,国企高管,却颇富才情,以诗、书而闻名于当地与电力业界。善绝句,深得绝句章法诀窍,每于第三句转舵得法,一转一衬,使三、四两句十分出彩,成为妙句、丽句、警句、奇句。如写孔府“江山常易主,此地不更名”,十分警策;写村姑洗衣“手将衣物摆,舞动一条溪”,富有生活情趣;写含鄱口“旭日天边喷薄出,青山次第绽芙蓉”,化静为动;写观看书法碑刻,“龙蛇只恐惊飞去,不敢高声说晋唐”,想象奇特;写雨后春柳“柳头夜缀万千珠”,比喻精巧;写插秧,“栽时个个怨声响,收却人人笑语频”,道尽人情。所作律诗讲究句法,颇有精巧妙联。

第三梯队是程方圆、纪拥军。

程方圆先生相对于前面八人而言,算是诗社“新秀”。其实他已年逾“天命”,“诗龄”也将届卅载,已是一位老诗人了。方圆是一位文艺多面手,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四者都出手不凡。又开办金湖书院,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本集中所载律、绝、古风、词、曲,皆可玩赏。像《乙亥秋,游张家界,题夫妻岩》《登井冈山黄洋界二首》《庭前竹》《拜谒岳王庙》《民国追忆》组诗等都能不蹈前人窠臼,别出心裁,翻出新意。《与同窗饮,大醉,戏为五韵》写醉态栩栩如生,趣味盎然。所作词,锻字炼句,皆出自造,韵味悠长。

纪拥军先生是又一名“新秀”。他是高中语文教师,具有比较扎实的文史功底,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古体诗歌中的各种体式进行创作。其作品异于他人者有三,一是着力于五、七言古体的写作,风格铺张恣肆;二是创作了数量可观的题画诗、题照诗,开辟了其他诗人很少涉足的领域;三是力图走出流连山水、友朋酬酢、叹老嗟卑的狭小圈子,写出了一些记录历史、反映现实的篇章。如《血水塘》是用诗歌写成的历史实录,记录了日寇在大冶制造的一次惨案;而《新新婚别》则是新时代社会现实的忠实反映。

西塞山诗社的成绩是喜人的。为了更上层楼,这里提出三点希望:一、大力发现、培养青年诗人,为诗社补充新鲜血液,使诗坛后继有人;二、诗作更多地跳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更积极地反映社会现实,反映民众心声;三、艺术上多一些创新,少一些因袭,着力于语言、意象、表现方法、诗歌形式的创新。我相信,西塞山诗社一定会迎来又一个春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