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半学期教学反思历史(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17:48:57 页码:14
半学期教学反思历史(通用8篇)
2023-11-09 17:48:57    小编:ZTFB

想要获取更多的知识,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如何保持身心健康,追求幸福与快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半学期教学反思历史篇一

21——24cdda

25.(1)特征:关税主权丧失且税率不断降低;对外贸易由外国洋行垄断;中国逐渐出现入超;半殖民地色彩严重。(任答三点7分)

原因:列强侵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华民族工业不发达;自然经济逐渐瓦解。(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由于人民群众长期斗争的推动和国民政府的努力,关税基本实现白主,提高了进口税率,增加了关税收入;华商和中国政府参与对外贸易,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列强之间的矛盾,使日本侵华加剧,在与中国贸易中,日本份额加大。(8分)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外贸方面的措施和成果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国际形象的改善;但加速了官僚资本主义的膨胀,也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4分)

26.示例1:

观点:认为史景迁的观点不合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开始于鸦片战争。(3分)

理由:西方对中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主权受到侵犯,社会性质开始改变,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矛盾也开始了改变,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中国人民开始反抗外来侵略,促进了民族觉醒。

可见,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始于鸦片战争,这是无法回避的史实。(9分)

示例2:

观点:认为史景迁的观点合理,从十七八世纪的明清时期起,中国已经出现了向近代社会变革的因素。(3分)

理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政治腐败,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明清之际的理学家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产生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已经出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史景迁的观点是合理的。(9分)

27.(1)范围:监察百官;起诉和审判案件;拘捕官员;弹劾官员。(6分)

(2)作用:对官员的监督,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分)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分)初期对地方官员的监督,有效防止地方割据,维护中央集权;(2分)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司法机关,职权容易被牵制削弱;后期由于专制主义集权的削弱,其监察作用受到抑制。(3分。指出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司法机关,其监察作用有限即可。)

半学期教学反思历史篇二

抓好本组教师的思想建设工作,加强责任意识,发扬“苦干、实干”的精神,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团结协作,形成合力,打好团体仗,努力创建出一支和谐高效的教师队伍。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的任务是统一的、我们的干劲是高涨的,因为只有在一个和谐有序的氛围中,才能呈现出高效的工作实绩。

定期召开年级组教师会议和班主任工作会议,布置、检查、小结年级的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具体措施:

1.本学期我们年级考试实行“签到制度”,早:7︰40,午2︰00。

2.继续坚持班主任早到考核制度工作。

3.加强各班对学生的考勤管理。

4.做好和家长的联系工作。

二、各学科本学期教学工作的具体安排。

数学:第一阶段(版块复习,分为七块)。

第二阶段(综合强化训练)。

时间:4月21日——6月18日。

英语:第一阶段(单元训练复习)。

时间:2月25日——4月20日。

第二阶段(综合强化训练)。

时间:4月21日——6月18日。

语文:第一阶段(知识点复习)。

第二阶段(综合强化训练)。

时间:4月21日——6月18日。

政治:第一阶段(版块复习)。

时间:2月18日——3月8日(初一初二)。

3月9日——4月10日(初三)。

4月11日——4月10日(专题时政)。

第二阶段:(综合强化训练)。

时间:4月21日——6月18日。

历史:第一阶段(版块复习)〈72天〉。

时间:2月18日——3月10日(古代史)。

3月11日——4月5日(近代史)。

4月6日——4月30日现代史世界史。

第二阶段(综合训练)〈48天〉。

时间5月1日——6月18日。

物理:2月18日——3月15日新课学习。

第一阶段:(章节复习)〈460天〉。

时间:3月16日——4月31日。

第二阶段:(综合强化训练)〈48天〉。

时间:5月1日——6月18日。

化学:2月18日——4月10日新课教学。

第一阶段:(版块复习)〈30天〉。

时间:4月11日——5月10日。

第二阶段:(综合强化训练)〈37天〉。

时间:5月11日——6月18日。

三、具体要求。

各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坚持“严”“细”“实”的原则,严格按照要求扎实夯基础,认真抓落实,做好讲授新课和复习阶段的各项工作。

1.集体备课。

坚持集体备课,各学科做到“四统一”: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统一考察。科学备课、提高备课的针对性、时效性是年级的工作重点。各备课组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确定备课思路、难重点。明确什么是必考内容,哪些是删除内容,哪部分应该细讲强化、哪部分只是一带而过。各学科既要有全面的计划,也要有阶段性的'方案。既要重视知识的系统复习、能力的提升,还要注意关注细节。如考试的技能技巧,解题的规范性。英语方面应该注意听力的训练和失误的诊断与排除。在教育教学中要互帮互助齐心合力,尤其是近几年没有带过初三的教师更要认真的备课,多请教、多问、多做中考试题。各备课组长要做好本学科教学安排,有计划有侧重点的安排好各阶段的复习内容,把握好复习方向,精心选好相应的习题。

半学期教学反思历史篇三

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用情感化的教学语言,准确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评价,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动。准确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可使学生及时从老师那里了解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及时检查并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学习方式,继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老师必须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给学生以亲切感。从而实现民主化教学。

我还需要完善自己,继续努力,加油!

半学期教学反思历史篇四

反思一: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三三个班的历史教学。一学期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都有提高。但总体回顾,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最主要的一点是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每天只是疲于应付教案、卫生等各级各类检查,只是按部就班地解决了每堂课的任务,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学习任务延续到课后。这一点很值得反思。

初三的教学任务繁重,此时应指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这样老师会倍感轻松,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增浓,学习效果也会提高。过去我之所以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虽然有时给学生安排了一些任务但由于没有及时去落实。这样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首先学生不会及时去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也会养成一种拖拉的习惯。这一系列的恶性循环确实值得反思并纠正。因此,我告诫自己今后做任何事都要雷厉风行,要在快中求好,快中求稳,快中求发展。因为快节奏是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

2、中考历史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教学内容较多,上学期在完成本学期教学内容外还要完成下学期课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过快,教学方法不够好,课堂效率有时不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探求良好的教学方法。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太喜欢历史,这其中有些学生因为历史曾经学得差,对学习历史失去了信心。最多也就是希望听听历史故事,再加上历史知识点较多,难记。历史给他们的感觉是死记硬背、死板乏味,根本不想记,也不愿去理解分析;课后就更不用说去自主学习。其实只要老师恰当地引导,合理地安排,学生会自觉学习。平常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老师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一是历史学科内容多且复杂,知识点零碎,不像学数学、物理那样能逻辑性很强。二是真正说来历史学习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仅要识记而且要理解,如材料、问答题学生能背出答案但往往答不出。因此这就需要老师作引导和指导。不能随便给学生布置一下或放任自流,而是有计划性、有目标性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指导合理的学习方法,然后定期做检查。长期进行这样工作,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定会养成,学习兴趣定会浓厚。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也是需要老师作引导和指导的。因此,教学中我会在这方面多做努力和探究。

反思二:

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加强中考、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考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初三的教学工作是直接面对中考考试。做为初三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因此,我经常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考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考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形成习惯。

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梵高的名言作结:“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是真实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要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反思三:

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还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初三的教学工作是直接面对中考考试。做为初三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因此,我经常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考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考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形成习惯。

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反思四:

我任教初三年级两个班历史,本次期中检测成绩不理想。从检测的情况来看,在选择题上得分相对较好,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在后面的综合题部分失分较多,明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综合题训练不够。

反思前阶段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备课不充分。虽然自己已任教初三历史有几年,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每节课前还都应该进行认真备课,特别是背的科目,去年教的有些内容现在已经忘了,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每节课只是去上课,有的没有认真备课,课堂上讲了一些过多的内容,低效重复性的东西比较多,造成整体课堂质量的低下。

二是教学抓得不紧。对时间抓得不紧,包括双休日,没用在教学上。没有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到现在连一半的学生姓名都叫不上来。对学生学习情况了解也不够,针对性的辅导也没实施。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虽然进行了一定的过问,但是没有认真研究制订具体的有效的措施,或者只是提出了一些要求,但是缺乏进一步的落实措施,使这些要求流于形式。对各种习题集没有进行深入综合归纳,基本没有推给学生高质量的精品练习题目。

为在今后工作中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改进课堂教学。规范办学秩序以来,课时数量得到了规范,课堂上的时间很有限,平日又不允许副科布置作业,并且主科老师教学抓得很紧,平日学生课余时间很少,有时连作业也写不完,根本没时间来学习其他科。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将精力集中在课堂上。为此就要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效率,既要将该讲的讲到,又要让学生有时间掌握。

二是要抓好部分学生的课外辅导。通过检测发现,有的学生偏科现象严重,历史科分数很低,而且这种现象不在少数,班级达十余人。对此,今后计划通过加强思想教育要求、利用中午进行个别辅导等方法来促进他们提高。

三是要加强对各类题目的分析。要对各类习题集的题目进行分析挑选,选出优秀题目推给学生,让学生用少时间学生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四是要加强对学生问题的有效解决。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解决,并且大力抓好落实。

五是要采取更有效的管理办法,主要是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

六是要做好教学计划,特别是复习计划,并认真实施。在复习期间,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备课和复习,争取使复习得到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抓紧每一天的时间,积极研究和加强教学工作,争取在以后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反思五:

本学期是九年级最后冲刺时间。根据前几年的中考内容,中考题型,结合九年级两个班学生实际和复习教学后有以下反思:

半学期教学反思历史篇五

历史期末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5)——(8)班的历史老师,回顾这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认为有很多地方值得深思。

作为4个班的科任老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学生在个人能力、个人素质、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均存在着个体差异。由于存在着差异,也就导致:相同的课程在不同的班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在保证完成高一历史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层次,为在高二选择文科奠定基础。

针对不同的班级,在课后不仅要备好课,保证课堂授课质量,而且要“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特点,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适时引导,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有的学生对历史人物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历史事件感兴趣,还有的学生对战争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寻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本学期共进行了三次大型考试,在考试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学生刚接触到高中历史,还无法从初中历史死记硬背的思维模式转化为高中以理解记忆为主的思维模式,因此,在前两次考试中成绩不太理想,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与训练,在期末考试中可以看到:基础知识题,学生掌握的教好,失分不多;主观题,即材料解析题,学生在回答时能够把握材料,说出材料的主旨,但在回答定性问题时,在语言运用方面,还有欠缺,不能运用历史的语言来准确的表述问题,需加强训练;问答题,学生在回答时,明确具体的史实,以及史实所反映出的经验、教训,只是缺乏一定的条理性,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重点强调解题的条理性。

历史学科中记忆性的东西较多,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清晰、准确地记忆史实,课后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预习,只有这样才能记忆的扎实,在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在考试时才能稳操胜券。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摸索一些帮助学生记忆时间、地点、事件的方法,让学生轻松、无负担地学习。在检查学生复习情况时,科任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要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双方合作,双管齐下,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顺利的通过会考。

反思过去,这本身已成为历史,在新学期即将来临之际,要放眼新学期,发扬以往工作中的优点,弥补工作中的不足,与时俱进。

续上一篇。

《世界历史上五次瓜分》教学反思。

世界历史已基本教完,在复习之际,回顾世界历史上的五次瓜分,谈谈对五次瓜分的理解与总结。

在人类历史上,列强对世界的几次主要的瓜分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世界的瓜分。

1494年,葡、西两国签定了“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加处,自北极向南极划一条假想的分界线。此线以东新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所有,以西归西班牙占有,此即臭名昭著的“教皇子午线”。1529年,西、葡两国又在萨拉哥萨签订新约,将西属土地的西界定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度处。根据以上两个条约,西班牙独占了除巴西以外的整个美洲,葡萄牙则将亚非狂妄地纳入了自己的殖民范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对世界的第一次瓜分。

从这一次瓜分中,无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所凭借的是先进的军事技术、武力统治、海盗式劫掠和欺骗性贸易。尤其是葡萄牙,它本是一个落后的国家,但是它侵占了地域宽广、文化发达、人口稠密的广大地区,这充分体现了军事技术、武力威胁在当时的绝对作用。

第二阶段:17世纪初—18世纪末,英、法、荷对世界的瓜分,最终是英国取胜。

1581年获得独立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荷兰,以商品和大炮为武器,沉重地打击葡、西的殖民势力,并取代了西、葡。与此同时,英国积极向外扩张,并于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建立海上霸权。随着自身势力的膨胀,英国几次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从而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结果是英国取代了荷兰,成为世界殖民霸主。随后,法国起而与英国竞争,最终通过“七年战争”,英国打败法国,稳居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号称“日不落”大帝国。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了“英国时代”。

从这一次对世界的瓜分中我们可以看出:英、法、荷取代西、葡两国,以及英国打败法国,都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封建制度。同时,英、荷之间,虽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最终是以工业资本为基础的英国战胜了以商业资本为基础的荷兰,从而体现了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必然胜利。可见,在这时期的争斗中,所凭借的不仅仅是武力和军事技术,社会制度的先进与否、经济力量的强与弱也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三阶段: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与俄国对世界的瓜分与争夺。

俄国采用武力扩张的方式对外进行侵略,最终成为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为了满足对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需求,以经济侵略为主、军事力量为辅,先后侵占了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阿富汗、缅甸、中国等地,对新生的拉美国家也加紧了经济渗透。俄英之间,争夺最激烈的要数1853-1856年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结果英国打败了俄国,维护了它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同时也暴露了俄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促使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可见,社会制度的先进与否、经济力量的强与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代了单纯的武装力量的绝对优势,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第四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即1898年的美西战争、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体现了其瓜分世界的性质。

德、意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企图凭借雄厚的经济力量与老牌的英、法等国家展开争夺,瓜分世界,于是形成了以德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由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这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经过四年多的争夺,结果是同盟国失败,他们不仅没能瓜分世界,而且连已有的殖民地和自身的领土都被协约国一一瓜分。俄国则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美国则趁此机会,大发横财,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但在综合实力上,仍屈居于英法之下,国际联盟被英法所控制就是一个典型史实。

从这些国家的失败中我们不难发现,单纯的经济优势已失去了决定性的作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必须是以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资源等多方面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美、德虽然在经济方面位于世界第一、二,但是在综合国力上还赶不上老牌的英法国家,所以在争夺中失败。

第五阶段:20世纪中期—20世纪末,美国和苏联对世界的瓜分。

“二战”期间,苏军是抗击德军的主要力量,在打败强大的法西斯德国后,其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受其影响,中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朝鲜等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形成了一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在“二战”前,就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二战”后,随着西欧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西欧国家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两国控制着华约和北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针锋相对,不断争夺,瓜分世界。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1991年,苏联在与美国的以高科技为核心的军备竞赛中拖垮了经济实力,导致综合国力的衰退,所以最终是以苏联失败、美国胜利而结束。可见,在综合国力方面,经济是基础,起决定性作用,但高科技是龙头,是整个综合国力强与弱最直接的表现。同时,也说明了社会制度需要不断的改革、发展和完善。

反思性教学是当代反思文化在教育领域的表现,是教育实践追求合理性的反映,更是教育主体进一步成熟的象征。而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的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的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在心灵上的沟通。反思有利于教师经验量的积累、质的提高和准备性的增强。诚如考尔德希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更是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因而“学会教授、成为反思型教师”,这一点对于在教学中处于“初级阶段”的老师来说,更显得尤为重要。实行新课程我们没有更多的经验借鉴,只有在反思自己课堂的基础上去总结经验,找寻新课程的切入点,使自己不断进步。一、从形式主义到有效的学习方式面对新课程,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太适用了。我们在急于改变教学方式的同时,往往会因抓不住根本而流于形式。如我在一节课上,就宋朝的农业、手工业发展概况安排了“记者采访”这一环节。本想用这种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却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我后来想到,如果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他们是当不好“记者”的。那么如何让这种形式变成一种真正实用的方式?在以后的课堂上我尝试着这么去做:课堂上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基础的问题提起,然后逐步提出更深入更有价值的问题。当学生有了这种问题意识的时候,才能理解把握所学的知识,而不至于死记硬背。二、让历史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反思以前的教学,基本上是讲历史知识,能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几乎涉及不到。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要适应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要让学生真情流露,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体意识。新课程更多的是让学习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如在讲《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前面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山顶洞人主要_采集、打猎、捕鱼为生。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感觉这样生存要受到哪些限制呢?生1:工具很简陋,有时获取不到足够的食物。生2:冬天,野果落了,河水结冰,野兽很少出没,我们就猎取不到食物。生3:如果有连续几天的暴风雨,我们也不能出来猎取食物。生4:如果这样生存,我们只能在山里或_近水源的地方居住。我最后总结:同学们想象得很好,那么你能不能想办法摆脱这些局限呢?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想到了耕种、饲养、储存等。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原始的农耕生活”。新课程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景中,进行“再创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又利于学生感受到现在就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历史并不是久远的与我们无关的事,使原来索然无趣的历史有了“生活味”。三、尊重学生,兼顾引导在学完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内容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地异口同声说“倒退”。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记得以前讲这个问题时,都是老师给学生定论的,所以也就没有听到过学生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现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的理由:原始社会民主、平等、财产公有……奴隶社会有残酷的剥削、压迫,还有“人牲”、“人殉”、“炮烙之刑”等残酷的社会现象……学生用他们了解的历史知识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所能理解到的,对他们的理解要尊重。但他们的理解却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如何进一步引导才能不违背课文的价值取向?我引导他们对比原始社会物质生活的贫乏和奴隶社会灿烂的物质文明,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评价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又兼顾了课文的价值取向。四、让学生真正的主体化学生的主动性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1、让学生亲自查一查课文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地名、方位、周边环境、历史背景等,如《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课前要让学生首先查阅地理图册、社会等教材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介绍,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2、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课文中介绍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但抽象的解释再多,学生却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不妨让学生做个实验,将自然学科同历史教学结合起来。如《__彩陶之谜》,这样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发展。3、专题讨论会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让每个人都参加。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在场看本质的能力。五、让历史知识文学化、故事化初一历史学的是中国古代史,许多学生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能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历史。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课,由苏轼的《赤壁怀古》引入,使学生的思绪随着滚滚的长江飞向樯橹灰飞烟灭的古战场,能很快把人带入历史情境中去,并迅速产生共鸣。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反思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已经不需多说,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作为有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者,我坚信,只有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具有反思能力的学生,也才能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半学期教学反思历史篇六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但实征从未达到5%。19修订协议后,进口货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开始就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不但进口全部由洋行经营,即使出口,也是中国将商品卖给口岸的洋行,而非运销国外。洋行雇用华人做买办,建立买办制度,并通过买办建立了通商口岸到内地城镇的商业网,为洋行推销洋货和汲取出口物资。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除鸦片外,并未能很快在中国打开销路。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后,市场才逐步扩大。1895年甲午战争时,进出口总值达3.1亿余海关两(1海关两合1.558银元),而入超达2840万海关两。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对华贸易也急速膨胀。

材料二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商国际贸易业日兴,分享部分利益,但未能改变洋行垄断的局面。1936年,国民党政府应外国政府要求,管制锑、钨等战备物资作为偿还外债之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易货偿债范围扩大,国民党政府管制了所有重要出口物资,出口贸易遂大部转入官僚资本之手。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

——均摘编自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

(l)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及其原因。(1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12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40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十七八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方法。

——《时代周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史景迁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代是御史监察制度比较发达和完备的时代。设置目的在于监察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言行职事是否合乎法律规范。所谓“正朝廷纲纪,举百司紊失”。(初始)“御史台……有弹邪佞之文,无受词讼之例”。开元十四年始规定受事御史之制,弹奏前往往是“推覆理尽,然后弹之”。御史台推鞠狱公(包括举弹前的推覆)和受命推按,往往不是一日而毕的事,这就需要“留问”——暂时拘捕,于是设置监狱,称为“台狱”。御史台初期只审判皇帝交办的案子,即所谓“制狱”。它与刑部、大理寺联合组成“三司”,具有联席会审的性质。一般说来,几经御史台推鞠落实后的案子,还得移交大理寺法官详刑定谳,量罪判处。终唐之世,御史台并没有发展成为纯粹的司法机关。唐后期,御史台的职权渐被侵削。在地方上,御史台对割据和跋扈藩镇是难以行纠举之职的。在中央,宦官势力是御史台不得侵犯的禁区。

——摘编自张国刚《唐代官制》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御史台的职权范围。(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代御史台的作用。(9分)

半学期教学反思历史篇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高中历史本身内容的“枯燥”,常会遇到学生不喜欢学的“尴尬”情况,就决定了在历史学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如何有效、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呢?

第一、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每节课的先导。成功的新课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前提。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就必须注重导入这一重要的环节。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刻意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入预备的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让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憾而产生共鸣,从而与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遥相呼应。为此。在新课程下,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问由境生,问随境异。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优化学习方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需要转变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学习,可以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式。通过对历史课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要根据历史课教学的内容来选择探究的课题,让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

半学期教学反思历史篇八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2.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合作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主阅读,多媒体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资源】教材,导学搞,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他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他是谁?(朱元璋)。

(以人物直接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一、明朝的建立。

1、学生阅读课本66第一段完成导学搞诱思第一部分明朝的建立。(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根据课本66页归纳元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统一: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教师引导:在我国历,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学生讨论: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归纳相关内容。

(1)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洪武十三年发生了胡惟庸案,朱元璋以此废丞相,并立下祖训:不许立丞相。

(2)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3)军事: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自主探究一。

材料一中叙述的是何时之事?文中的“帝”指谁?

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其理由。

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4)特务: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自主探究二。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朱元璋为什么说宋濂没有骗他?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

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

教师总结结果: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皇帝的权力加强了,但是需要从天下选拔人才帮助治理天下。所以朱元璋发布了皇榜:张生看到告示之后,于是他回家积极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要怎初中教师网-专业的初中教学资源网站!

样备考呢?家里人纷纷为他出谋划策。思考:你认为他家人的建议能采纳吗?为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68页完成导学搞诱思的第三部分。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举子看榜图)(课件展示)。

提问:科举考试开创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

学生回答:隋朝、唐朝。

教师:明朝科举考试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内容有哪些?

学生根据学案和教材明确:

原因: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科举考试题目来源:“四书”“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

考生答卷格式:采用“八股文”的形式。所以明朝的科举考试又叫八股取士。

论从史出,阅读史料,回答问题。(课件展示)。

材料一: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二: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2)请问,“焚书”是哪位皇帝的什么政策?顾炎武抨击八股文的理由是什么?

(3)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共同点?

(4)明朝使用这种制度选拔官员有何突出的弊端?

(5)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教材和p69页课后活动,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

学生讨论,教师就学生回答问题进行点拨和总结:

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束缚了思想。尤其许多读书人为了考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最终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明朝的制度创新在经济方面也造就了盛世的局面。

四、经济的发展:出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69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诱思第四部分。

古装戏里经常会有一些道具,作为历史顾问的你,看看下列那些道具符合历史,那些道具用错了,为什么错了。抢答。

1、秦始皇在宴请群臣,桌子上摆着一些瓜子、花生。

2、汉武帝在批阅奏折,随手把笔放在青花瓷的笔筒里。

3、明太祖在召见群臣,案几上放着葡萄和核桃。

4、在开封的瓦子里,一些小孩子一边玩一边吃着玉米。

5、明朝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强化皇权,全面改革官制,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这些举措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社会精英的创造性。

现在应创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主、开放、创新。

以史为鉴,明朝的历史给我们当今提供了很多的借鉴,我们也在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创造自己的盛世。在党的领导下,在民主、开放、初中教师网-专业的初中教学资源网站!

创新的环境下我们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城乡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扫码支付、共享单车、高铁、网购被誉为我国的新四大发明,外交成就更是捷报频传。我坚信,在党的带领下,在__大精神的指引下,我们盛世中华的梦一定能实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