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汤洪波事迹介绍(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6:19:46 页码:13
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汤洪波事迹介绍(优秀10篇)
2023-11-13 06:19:46    小编:ZTFB

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展示美的方式,我欣赏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总结可以通过列举事实、数据或例子来支持观点。总结范文是在总结写作中不可或缺的学习素材。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汤洪波事迹介绍篇一

“我喜欢听飞机起飞时,发动机轰鸣的声音,也喜欢开着飞机在云层里钻来钻去,直插云霄的那种感觉。”汤洪波想着早年做飞行员的时候,这样说。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带着3名航天英雄上了天,汤洪波的父母、好友、同乡的一颗心,也随着他跟到了天上。

神十二起飞的前夜,汤洪波的父母紧张得躺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觉,只好把电视一直开着。第二天早上6点村干部到汤家时,汤洪波的父母都吃完早饭了,母亲伍兰清表示,昨天她跟老伴就睡了两个小时。

伍兰清既盼着儿子早点飞天,又对第一次上天的他有着诸多担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是去往遥远的外太空。相比之下,父亲汤海秋就淡定很多了,17日早上,他特意把儿子留给他的空军衬衣拿出来穿上了。十多年来,每逢什么重要场合,汤海秋都要把这件衣服穿上,像是什么仪式。

火箭点火升空的那一刻,伍兰清激动得跟着火箭一同站起,还将右手高高举起,她的眼神亮亮的,里面装满了对儿子的骄傲。

“汤洪波很有耐心,人也冷静,要是做一件事,能坚持好久。”汤洪波的舅舅这样形容他。不过汤洪波小时候也是个十足的“皮孩子”。汤洪波小时候总到舅舅家去住,有一年舅舅家杀猪,墙上挂了许多猪肉,有人问汤洪波回不回家,这小子说不回,要在舅舅家住着把肉吃完了再回去。

舅舅说,现在侄儿为国争光上天了,虽然祖国给他们备了120多种吃的,但还是希望他有空能回家来,多吃几顿家乡菜。

1975年出生的汤洪波,是家里的老大,他还有一个小三岁的弟弟。5岁时,他就跟着父母一起下地干活了,等到10多岁,汤洪波已经是插田扮禾的一把好手,他干起活来也不叫苦不叫累,大人们干完活一回头,就看见他满身都是灰,只能看清两个眼珠子。

27年前,19岁的汤洪波通过了招飞考核,他高兴地从村口买了一挂鞭炮,看着噼里啪啦炸开的爆竹,汤洪波又蹦又跳,说自己以后就要去保卫祖国了。

从那时起,飞栏村就“飞”出了一位飞行员。

村里的老街坊说,洪波这孩子懂事,还在部队那会儿,每次回家都会来看望他们这些长辈,还会去镇上给他爸妈添置好多家用品。去年,汤洪波还托弟弟在家安装了两个摄像头,想家的时候就看看爸爸妈妈。

6月16日,神十二的新闻发布会结束不久后,汤洪波就给父亲打去了电话。“爸爸,不要担心,我们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的。”“儿子,多余的话没有,好好干!”父子俩的对话,简单又饱含着满满的期望。

汤洪波的弟媳说,这几天家里都忙坏了,连接个电话的功夫都没有。她们全家都等着大哥凯旋,还计划着要去降落地点接他回家。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汤洪波事迹介绍篇二

杨振宁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2个中国人之一(最早获得提名的华人是在清朝政府任职的马来西亚医学家伍连德),也是目前成就最高的华人物理学家。关于宇称不守恒的研究在发表的次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么快的获奖速度在诺贝尔奖历史上是第一次出现,而且在此后也非常少见。杨振宁的成就已经达到即使再多获一次诺贝尔奖也很难继续提升其地位。杨振宁的事迹鼓舞了不少后辈华人物理学家。

1997年5月25日,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宣布,国际小行星中心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申报,将该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1999年5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20__年4月21日,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讲座基金”,用于聘请国际著名教授及杰出年轻学者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潜心从事科学研究。

20__年11月29日,杨振宁当选“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

20__年5月14日,杨振宁先生捐赠清华大学暨“杨振宁资料室”揭牌仪式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北馆举行。

20__年9月22日至20__年1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大学展览厅举办“杨振宁教授百龄华诞:物理巨擘中大挚友”公众展览,介绍杨教授的人生里程和事迹,并展出杨教授的珍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汤洪波事迹介绍篇三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念完六年书后,教了一年中学,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班上一个女学生,叫做杜致礼。那一年,杜致礼17岁,后来她成了杨振宁的太太。

杨振宁出国的时候,并没有跟杜致礼谈恋爱。但是对于她的美丽与大家闺秀的风范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两年之后,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惟一的一家中国餐馆中不期而遇,两人竟然都有了“过电”的感觉。他们后来认为,这恐怕就是前生的`姻缘吧。

这场姻缘不仅给了杨杜两人终生的幸福,还意外地让天各一方,似乎永世不得相见的岳父岳母有了晚年14个春秋的团聚。成为国共战争史上一首黄昏的恋歌。

1948年底,时任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杜聿明以赴刑场的心情上战场,兵败被俘,两次以砖头猛击头部,自杀未遂。蒋介石得此消息,也不免心恸垂泪。但不料想,杜将军进了共产党的监狱,几年之间,便彻底“赤化”,于1957年被第一批特赦释放。蒋介石颜面尽失,雷霆震怒,不准许杜的夫人曹秀清和子女出入中国台湾。曹秀清带着婆母和5个儿女在台北生活十分窘迫。为了兑现当年蒋介石手谕的许诺,曹秀清曾找过宋美龄、张群等人反映自己的处境,然而均未结果。

1957年,曹秀清突然接到女儿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的信。说:“您的‘老朋友’与我通信了,他非常关心您,惦念着你们母子的安全。”曹秀清幡然领悟到“老朋友”就是令她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丈夫杜聿明。

曹秀清清楚,她只有取道美国才可能见到她的“老朋友”。于是她向中国台湾当局提出了要求去美国看望女儿的请求。但蒋介石却“关照”:“杜聿明的妻子儿女不得再离开中国台湾!”

1958年初的一天,宋美龄突然派车接曹秀清到士林官邱。见面时宋美龄握住她的手说:“杜夫人,恭喜你女婿获得了诺贝尔奖,你该去美国看看他呀!”曹秀清喜出望外。宋美龄接着说:“杜夫人,希望你从美国回来时,把杨振宁也带回中国台湾,让他协助蒋‘总统’反攻内地。”这时,蒋介石也走进屋内问:“孩子们怎样?你的身体可好?”

曹秀清沾了女婿的光,终于获准去美国探亲了,期限为半年,逾期不归,罚以巨款。为防不测,中国台湾不允许她带子女,还特意找了两个位置相当高的人作保。1959年,曹女士来到美国,再也没有返回中国台湾。

杜聿明获释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妻子能来内地与他团圆。然而曹秀清却一直心存疑虑,丈夫以败将之身,寄人篱下,能有什么好日子?她不相信按丈夫的性格,他会真心留在内地。因此她写信给丈夫,劝他不要强求自己。当她终于明白丈夫铁心扎根内地并非权宜之计时,她于1963年10月回到了北京,甘愿与丈夫一起过清贫的日子。临回国前,她听说内地物资比较匮乏,写信问丈夫需要什么?丈夫想知道能贮存食品的冰箱是什么样,于是杜夫人为其从美国带回了当年很奢侈的一件家用电器。血海硝烟中厮杀了大半生的杜聿明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他们家因政治原因导致的夫妻隔绝,竟因为物理的原因,因为一项诺贝尔奖而化解消融。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汤洪波事迹介绍篇四

1996年,因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从最优秀的飞行员中招募航天员。

他毅然决然报名,并在报名表中写下:“选不上我,我毫无怨言,但是如果不敢挺起胸脯去应选,我会为自己感到羞耻!”

挑选航天员到底有多严格?严格到我们难以想象。

1998年,34岁的他成为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的一员。为了啃下40多万字的飞船飞行操作手册,他几乎没有出门逛过街,夜里12点前没有睡过觉,在模拟仓里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反复读仪表、按旋钮、操作仪器,开着灯练熟了,他就把灯关了摸着黑练,练到所有的动作成为肌肉记忆,练到看球的时候把自己的膝盖当成“紧急营救”旋钮狠狠按下去。

这些考验的难度之大,普通人完全无法想象,可聂海胜全部挺了过来!

20__年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聂海胜位列首飞梯队。虽然这次没有上天,但他拥抱着太空归来的杨利伟,依然激动得眼泛泪光……他离航天梦越来越近了!

两年后的20__年10月12日,伴着清晨霏霏的飘雪,神州六号即将问鼎苍穹,

这一次,聂海胜和费俊龙一起出征太空!“在太空飞行的5天里,每当飞临祖国的上空,不管白天或黑夜,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往下看。因为只有那里最让你牵肠挂肚,只有那里是你的根。”聂海胜凯旋后,这样动情地说。

20__年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

20__年6月,聂海胜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担任指令长。

队友王亚平说:“聂师兄就像是我们乘组里的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我们心里就很踏实,什么都不怕。”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汤洪波事迹介绍篇五

两年后,20__年4月,聂海胜入选神十飞行乘组。在担任指令长的同时,还承担手控交会对接的操作任务。在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史上,这两项艰巨任务首次由同一人承担。执行任务前,聂海胜的地面模拟训练超过20__次。

与聂海胜一起执行“神十”任务的女航天员王亚平曾评价说:“聂师兄在我眼里稳重、踏实,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人。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非常得严格,他要求我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肯定是一定会做到。给我的感觉,聂师兄就是我们乘组的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我们心里就很踏实。”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汤洪波事迹介绍篇六

“太空之行”留给汤洪波很多回忆,而这一刻,他等了11年。

1999年毕业于空军第五飞行学院的汤洪波曾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安全飞行1000多小时,2010年,他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一名航天员。

虽然选拔过程已经过去很久,汤洪波感叹“很多细节还历历在目”。“航天员的选拔项目特别多,我们在北京要选拔一个月的时间,很多项目都非常具有挑战性。当时参加选拔的人,谁也不知道最终能否留下来,很多人都是一个项目没有过关,就被淘汰了,整个过程很惊险,充满着忐忑。所以这么多年下来,浓缩的一个词,选拔的记忆就是‘忐忑’。”

虽然汤洪波曾是空军战斗机飞行员,经历过很多高难度的训练选拔项目,但是当了航天员以后才发现,训练科目之多、维度之广、要求之高,是有些出乎他意料的。

他向记者描述了“72小时狭小环境剥夺睡眠试验”训练项目,“3人在一个很小的房间里,这个房间是没有窗户的,要在这个房间里持续高强度工作72个小时,中间不能打盹,一打盹外面监控人员就有电铃,一按,吓一跳。”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汤洪波事迹介绍篇七

今年6月17日,46岁的航天员汤洪波,和他的战友聂海胜、刘伯明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火箭的托举下飞向太空。

3个月的太空之旅,他们完成了诸多任务,也领略到太空的深邃和奇妙。

汤洪波于1999年毕业于空军第五飞行学院,曾经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安全飞行1000多小时。20__年,他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一名航天员,来到了航天员大队,经过11年的刻苦学习与执着坚守,他终于圆了自己的航天梦。

在轨期间,汤洪波和他的战友用了大约一周的时间,建立起了空间站载人环境,完成了大量的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试)验,并且两次空间出舱完成了舱外设备安装任务,在轨飞行的3个月后成功返回地球。

记者会上,汤洪波表示,“航天员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身体失重,心灵永不失重’。我深深地知道,是党培养了我,是人民军队培养了我,让我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学子成长为一名飞行员、一名航天员,是祖国的强大为航天事业作出了有力支撑。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作出更多成绩。”

另据其他航天代表介绍,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同时,中国航天人还要瞄准更远的目标,就是深空探测。中国航天员要不要上月球,现阶段正在开展载人登月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工作,相信到时候一定会有所作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汤洪波事迹介绍篇八

20__年,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建设工作正式开始,吴天一当仁不让地担任了铁道部高原医学专家组组长、青藏铁路建设高原病防治首席专家等职务,为保障铁路建设者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踏上了新的征途。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健康保障领域遭遇的最大困难有两项:第一,高寒缺氧的环境对建设人员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第二,铁路建设的周期长、人员多,所需的科普和医疗的保障范围非常广,而很多施工人员文化程度有限,又来自平原地区,对高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认知不多。

为此,年逾六旬的吴天一不顾个人安全,多次亲临施工现场指导健康保障工作。他结合青藏高原特殊的环境气候、地理等因素,建立健全了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指导建起了40多座供氧站和25个高压氧舱站,提出了“三高三低”的急救措施,有针对性地研发了有关药物。通过这些工作,他们成功地将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从青藏公路建设时期的10%左右下降到了1%以下。另外,吴天一还将高原病的自我判断方法写成科普手册,撰写了高原保健手册、高原疾病预防手册。他每年抽出一定的时间深入铁路建设前线,走入职工的宿舍和食堂,将科普手册交给工人,同时用简单易懂的口头语为工人们普及高原疾病防治知识,告诉他们怎么识别高原病,怎么判定高原病,碰到高原病的时候应该怎么办,还手把手地演示急救措施。

青藏铁路的建设历时5年,期间10余万人参与建设,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建设者们对吴天一充满感激,称他为铁路建设中的“保护神”。青藏铁路建设完成后,前国际高山医学会主席johnb.west教授受邀来到铁路沿线,进行了为期5天的考察访问。考察访问结束后,john教授对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高原医学发挥的健康保障作用大为赞许,将之称为国际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汤洪波事迹介绍篇九

今年6月17日至9月17日,汤洪波与乘组航天员指令长聂海胜、航天员刘伯明一起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

在轨期间,乘组3人用大约一周时间,建立空间站载人环境,完成大量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试)验,并且两次空间出舱完成舱外设备安装任务,在轨飞行3个月后成功返回地球。

汤洪波描述了自己亲历的太空工作生活的“宜居性”。他说,以前,准备一顿饭大概需要一个小时,现在半小时左右就能吃热饭、吃热菜、喝热汤,“在一定的程度上,如果有时间,我们还能实现喝酸奶的自由。”

在睡的方面,汤洪波透露“三个人都可以睡安稳觉”,“因为我们睡眠区有一个音箱,不是听音乐的,是和系统连接起来的,一旦有情况,报警信息可以通知到航天员的每一个睡眠区,大家可以睡得比较安稳。”

另外,在智能家居方面,可以通过手机控制厨房的微波炉、热风加热机……。

他还记得,在太空时,他曾经给孩子写过信:希望他眼中有阳光,肩上有责任,心中有梦想。“其实我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在为梦想、为自己的使命奋斗过程中,其实是很幸福得,也是朝气蓬勃的日子。”

回忆那段经历,他感慨,“太空的生活很美好,回家的感觉也真的好。”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汤洪波事迹介绍篇十

见面会现场,作为“亲身测评”天和核心舱宜居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航天员汤洪波,对柏林厚装修的“房子”表示非常满意。

南都记者了解到,汤洪波在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时,已是一名备份航天员,全程参加了神舟十一号的准备工作。

杨洪波分享神舟十二号飞行期间的体验时表示,以前在吃的方面,准备一顿饭大概需要一个小时,现在半小时左右就能吃热饭、吃热菜、喝热汤。在一定的程度上,如果有时间,还能实现“酸奶自由’。在睡的方面,由于太空的不确定性,以前的航天员晚上需要值班,现在可以睡安稳觉,而且三个人都可以睡安稳觉。

值得关注的是,在航天员的睡眠区内设有一个音箱,并非是用来听音乐的,而是和系统连接起来,可实现突发情况时将报警信息及时通知到每一个航天员的睡眠区。

据杨洪波介绍,航天员可通过手机控制厨房微波炉、热风加热机,提前把食品放进去再预约,到时间就热好了。

“载人航天器的设计以人为本,宜居性设计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柏林厚说。

柏林厚表示,在设计宜居性内容时,首先会分析太空失重环境下有哪些宜居性因素,再进行针对性地研究和设计。设计师会在完成设计后,把自己模拟成航天员去体验设计是否合理、合适,同时也会邀请航天员到现场体验,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改进和完善。

柏林厚强调,还会在每次载人飞行任务结束后,组织乘组的航天员进行座谈,询问对整个飞行期间宜居性设计的建议意见,在下一次的飞行任务中进行改进和落实。比如,神十二乘组返回后,于10月中旬开展座谈会,明确了后续需要在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上改进的一些内容。目前天和核心舱宜居性设计的内容如下:

第一,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航天员在轨生活和工作的便捷性。比如有智能家居,航天员可以通过手机安装的app控制整个核心舱内的照明灯光、厨房设备等,这样可以提高航天员在轨生活的便捷性。

第二,在核心舱研制的时候,对整个核心舱内部空间都做了精装修,可以让航天员在里面工作舒服舒适。大家可以通过图像看出来,整个舱内布局非常明亮、非常宽敞,航天员在里面会非常舒服。

第三,配置了声光电系统,这种系统可以保障航天员像地面的人员一样正常休息,不用在夜晚的时候值班。

第四,充分构建了天地一体化网络系统,航天员在轨可以和地面一样,上网、和朋友视频聊天、和家人视频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