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体会(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2:05:18 页码:8
2023年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体会(大全15篇)
2023-11-20 12:05:18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对个人在某一特定经历或阶段的感悟和领悟的总结,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激发内在的潜能,提高自我修养。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经历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可以为他人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我想写一篇心得体会来总结这段经历,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写心得体会需要认真观察、深入思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看看下面这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写作的创意和灵感。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体会篇一

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不同于其他领域,其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中各个要素的关系和影响方面。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企业人的集合,其主要是由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个个体而组成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个体都是这个集体中人力资源的基本构成单位。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个个体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也就是说企业的每一位职员由于身处的环境以及性格等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这些职员不同的心理特点也就是人力资源问题中的一些主要的要素。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管理心理学,能够更好的分析每一位员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并找出问题的根源,帮助相关管理人员更加高效的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2能够帮助相关管理人员做出合理的管理决策。

在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其主要是以个体的心理与意识等状态的改变为出发点,并在对个体的研究这过程来考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法。所以,管理心理学主要是以事实为依据,对每一个个体的心理需求进行剖析,并从多方面搜集资料,最后通过总结和归纳等方式来得出结论,这就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具有真实性。此外,在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过程中,管理心理学还能够很好的解释人力资源管理中问题的原因,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帮助相关管理人员做出合理的管理决策。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利用管理心理学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一定要利用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知识和人文关怀等,来解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2.1在招聘中的应用。

现代人的心理压力过大,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很难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因此在招聘中运用心理学,能够对人才的心理承压能力、对工作的态度和心理倾向等进行全面了解,从而反映出人才的素质水平,能力水平,个人道德等多个方面,为企业选定人才起到重要作用。运用心理学,可以在面试中进行人才的个性定位,以便更好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专岗专人。

此外,在招聘中运用心理学,可以对拟引进的人才进行专业的心理测试,如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卡特尔16pf、九型人格等可以全面的将人才的性格、素质、心理变化趋势等进行掌握,有利于企业对人才的专向定位和岗位分配,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应用。而且人才的素质偏差会进一步降低,有利于战略管理的进一步实现。

2.2在培训与开发中的应用。

心理学的应用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最佳渠道,就是培训开发。培训开发就需要将培训企业员工的心理培训重视起来,将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得以提升。企业在进行综合管理的过程中,不但要对员工开展大量的技术能力培训,还要开展员工能力开发的活动,员工既要将自身的才能进行不断的积累,又要进行实际的运用,才能够将新的理念及技术进行充分的吸收,要想实现员工的这些技能,必须要给员工创造足够的时间及空间,对员工进行精神上的调整。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管理心理学,员工的心理变化能够有效的得到疏导,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能统一到企业的战略发展中来。员工之间的不和谐因素消失,公平竞争机制得到高效开展和优化,集体凝聚力上升为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力量。员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组织机构的有效沟通大大改善。

2.3在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学的应用在企业的职业生源管理上,应该为员工将与实际相符合的员工生涯的规划制定出来,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提升员工在多个层面上都感到满意的水平。达到员工物质需求满足的前提下,还要重视员工职业上自我要求的实现,使员工为企业服务的动力得到激发,从而让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得到有效的实现。对于整个企业来说,员工可以说是目标得以实现的核心力量,为企业的员工将合理而科学的生涯规划进行制定,是长久发展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在进行企业员工生涯规划的制定中,需要结合员工不同的行为和特点的差异来进行制定。个体行为差异主要有三个方面:直觉或感觉、情感或思考、外向或者内向。企业也可以根据员工的人格类型的不同,利用这三个方面进行组合,致使各种不同需要的团队形成,从而使企业员工优势的互补得以有效的实现。

2.4在薪酬激励中的应用。

心理学的应用对于企业而言,薪酬激励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激励有福利和薪资以及股权和福利;间接激励有荣誉和文化。企业薪酬激励管理的制定,就是根据不同的能力特点和岗位的不同性,来将不同等级的薪酬激励制定出来。

对于需要,人类就是比较强烈的高级动物,当人对于某种事物有强烈的需要时,通常会用尽最大努力,来实现内心的要求,进行努力的过程就是心理的转变。企业的员工如果找到了自己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就会去努力实现心里设定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企业的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定要积极的利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并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发展的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2]张海燕.团体心理训练融入管理心理学教学中的探索研究[j].经营管理者,20xx,12:349+393.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体会篇二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有件烦心的事。我们每个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面对着不同的压力。那么压力是什么呢?在心理学上人们是这样来解释压力的:压力是个外在的东西,与某人本身的心理状况有关,即心理压力。而所谓的心理压力是指人们由于一些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存在或虚幻的事件而产生的精神困扰。并且这些困扰使得人的精神思想和行为语言受到了一定影响的一种情感体验。

有人说压力是恶魔,他使人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有人说压力是天使,他让人充满激情。我认为压力就是一把双刃剑,把握的好,他就让你如虎添翼,把握不好,只能划伤自己。那么压力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个人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正确认识自我,我们的压力大多来源于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我们自己。作为一名在校的大学生,有的人会感觉到学习有很大的压力,可是在我们感到压力的时候,我们是否会想到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看一看那学堂上是谁在昏昏欲睡,看一看那网吧里是谁在聚精会神的玩游戏。如果我们用高中时的激情来对待大学的学习,那我敢说挂科绝不可能,学习我们轻松搞定!而有的同学会对人际关系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和他人搞好关系,不论是同班同学还是寝室的室友,他都不能和大家好好的相处。不管是是食堂还是教,永远都是自己一人,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同学眼中的独行侠。

其实人际交往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与人相处我们谨记一句真心相待即可。当你不能和别人很好的相处时想一想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处事方法。有的人自私自利,有的人小肚鸡肠,有的人爱说他人是非。可是他却不能看清自己,看到永远都是别人的不够大方,不够大量。这样的人当然不能得到他人的真心相待。还有的同学会为未来的工作担心,这是很正常的,我们大家都知道未来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可是想一想其实只要我们好好的学好我们的专业,我们还怕以后的工作问题吗?我们会看到有的同学为了增加未来就业的保障,会考这样那样的证,恨不得把自己一个人当着两个甚至多个用,当然我们不反对多学知识,但是我们并不赞成恶性的学习方式。学习是要在自己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而不是为了学习而给自己增加压力。而有的同学的压力是来源于自己的家庭,例如有的同学会因为父母的离异或经济条件不好感到自卑,感到有压力。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相信我们自己。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自己的幸福,也各有我们的痛苦。没有谁的生活是十全十美的。上帝给了我们双眼就是为了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幸福。

上面我们说到同学主要面对的压力,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解决压力的方法。首先积极的心态是最好的良药。记得刚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说了一句让我难以忘怀的话:心态决定状态,思路决定出路。一个好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拥有一个好的状态,一个好的心情。用一个好的心态来看待我们所面对的压力,那么一切的会变得云淡风轻。其次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催化剂,爱迪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而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有相信我们自己,我们才能具有挑战困难的决心。那么面对压力我们才能勇往直前。我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总结了一下面对压力时让自己放松的方法:

(1)善待自己。

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了,十全十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我们可以严格要求自己,但不能过分。有时候丁点的阿q精神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压力。

(2)听听音乐。

音乐是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音乐没有国界。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压力太大时放声高歌可以减轻压力。

(3)看看书。

读一本好书,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让自己沉迷于书的世界里,忘却了烦劳,忘记了压力。

(5)倾述。

当自己感觉到烦恼时,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唠唠嗑,谈谈心。把自己想说的大声的说出来,当一切说出来的.时候,压力也会随之放空。

(6)看电影,吃零食。

这个方法是我一个女同学教给我的,对女同学来说应该比较有用。把零食当着消灭的对象,零食吃完了,压力也就没有了。

(7)运动。

运动全身出汗,不仅排毒,而且运动后洗个热水澡,睡个好觉,可以让人很好的忘却烦恼。

(8)远离虚荣。

好多人的压力都是来源于爱慕虚荣,为了穿名牌,开好车,住豪宅,但是却不考虑自己的真实情况。无端的增加了自身的压力。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体会篇三

过这一学期的《管理心理学》的学习,虽然我选择了自修区,虽然我承认有时候听课不怎么投入,但是一学期的学习下来我也是有些体会的,不是很深入却也是我自己的想法。

第一堂课就被老师的规矩给“折服”,怎么说呢,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分法,那时侯就想到底是关于管理的课程。从这里我也明白大家应该要互相尊重,最后一堂课同一个评分标准我也很欣赏,我不明白那同学是怎么想,我是乐于接受这样的结果的,我还觉得老师是很尊重我们的呢。

这段时间对管理心理学的学习,使我了解了有关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了通过对他人心理的分析而更加了解、接近他人。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认识了我自己,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对自己还是有了小小的了解的。关于“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那点,人类多数趋于天生懒惰,不愿多做工作。人类多数缺乏雄心,希望依赖他人,而不喜欢担负责任。人们多数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多数人安于现状,习惯于抵抗变革。人们易受欺骗,常有盲从举动。看到那么几条,我真觉得怎么那么象呢,我好好的反省了下,我要好好努力的,我得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规划。

人是社会性的,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人不能独立的生存,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团队中,个人在团队中的行为,同他在独自一个人时的行为是不同的,有其特殊的规律。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个人,团体贯通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信息沟通是交流意见,传递感情,协调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手段,沟通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管理者,首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有效的沟通。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活,人在社会实践和团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们团结一致,协调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真不得不承认网络的强大,我晚上回忆了一晚上,总觉得自己有很多想说,可是真的动手不知道怎么下笔,担心写杂了偏题,专业的东西我又不知道怎么写,也许是我太在乎了吧。我记得最多的是《士兵突击》,还有些例子影片,还有swot分析,然后是些零碎的片断了。

这一学期的最大收获,让我知道的大家应该互相尊重,也明白了有些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这点是来自生日的那个打赌,还有也对我自己做了个小小的分析,知道什么我的第二象限是什么,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体会篇四

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不同于其他领域,其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中各个要素的关系和影响方面。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企业人的集合,其主要是由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个个体而组成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个体都是这个集体中人力资源的基本构成单位。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个个体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也就是说企业的每一位职员由于身处的环境以及性格等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这些职员不同的心理特点也就是人力资源问题中的一些主要的要素。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管理心理学,能够更好的分析每一位员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并找出问题的根源,帮助相关管理人员更加高效的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2能够帮助相关管理人员做出合理的管理决策。

在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其主要是以个体的心理与意识等状态的改变为出发点,并在对个体的研究这过程来考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法。所以,管理心理学主要是以事实为依据,对每一个个体的心理需求进行剖析,并从多方面搜集资料,最后通过总结和归纳等方式来得出结论,这就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具有真实性。此外,在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过程中,管理心理学还能够很好的解释人力资源管理中问题的原因,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帮助相关管理人员做出合理的管理决策。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利用管理心理学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一定要利用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知识和人文关怀等,来解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2.1在招聘中的应用。

现代人的心理压力过大,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很难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因此在招聘中运用心理学,能够对人才的心理承压能力、对工作的态度和心理倾向等进行全面了解,从而反映出人才的素质水平,能力水平,个人道德等多个方面,为企业选定人才起到重要作用。运用心理学,可以在面试中进行人才的个性定位,以便更好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专岗专人。

此外,在招聘中运用心理学,可以对拟引进的人才进行专业的心理测试,如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卡特尔16pf、九型人格等可以全面的将人才的性格、素质、心理变化趋势等进行掌握,有利于企业对人才的专向定位和岗位分配,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应用。而且人才的素质偏差会进一步降低,有利于战略管理的进一步实现。

2.2在培训与开发中的应用。

心理学的应用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最佳渠道,就是培训开发。培训开发就需要将培训企业员工的心理培训重视起来,将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得以提升。企业在进行综合管理的过程中,不但要对员工开展大量的技术能力培训,还要开展员工能力开发的活动,员工既要将自身的才能进行不断的积累,又要进行实际的运用,才能够将新的理念及技术进行充分的吸收,要想实现员工的这些技能,必须要给员工创造足够的时间及空间,对员工进行精神上的调整。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管理心理学,员工的心理变化能够有效的得到疏导,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能统一到企业的战略发展中来。员工之间的不和谐因素消失,公平竞争机制得到高效开展和优化,集体凝聚力上升为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力量。员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组织机构的有效沟通大大改善。

2.3在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学的应用在企业的职业生源管理上,应该为员工将与实际相符合的员工生涯的规划制定出来,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提升员工在多个层面上都感到满意的水平。达到员工物质需求满足的前提下,还要重视员工职业上自我要求的实现,使员工为企业服务的动力得到激发,从而让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得到有效的实现。对于整个企业来说,员工可以说是目标得以实现的核心力量,为企业的员工将合理而科学的生涯规划进行制定,是长久发展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在进行企业员工生涯规划的制定中,需要结合员工不同的行为和特点的差异来进行制定。个体行为差异主要有三个方面:直觉或感觉、情感或思考、外向或者内向。企业也可以根据员工的人格类型的不同,利用这三个方面进行组合,致使各种不同需要的团队形成,从而使企业员工优势的互补得以有效的实现。

2.4在薪酬激励中的应用。

心理学的应用对于企业而言,薪酬激励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激励有福利和薪资以及股权和福利;间接激励有荣誉和文化。企业薪酬激励管理的制定,就是根据不同的能力特点和岗位的不同性,来将不同等级的薪酬激励制定出来。

对于需要,人类就是比较强烈的高级动物,当人对于某种事物有强烈的需要时,通常会用尽最大努力,来实现内心的要求,进行努力的过程就是心理的转变。企业的员工如果找到了自己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就会去努力实现心里设定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企业的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定要积极的利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并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发展的更加强大。

[2]张海燕.团体心理训练融入管理心理学教学中的探索研究[j].经营管理者,20xx,12:349+393.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体会篇五

现代化大生产向专业化、协作化的方向发展,21世纪的企事业单位都面临着建设团队,铸造团队精神的重要任务。因此也对当代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学毕业生在踏入社会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有团队合作意识,理解并能够融入团队。但高校学生社团因其自身的群众性、自主性、开放性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活动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容易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因此,如何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心理学中关于团队和团队建设的基本理论对于开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般意义上讲,团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组成他们有着共同的行为目标,并保持着相互负责的工作关系,共享共同的成果,一种为了实现共同目标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的目标没有成员的交流和合作是无法完成的。当团队形成之后,其成员必须很快发展出合适的能力组合来完成团队目标。

团队建设是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和推进者都会彼此增进信任,坦诚相对,愿意探索影响工作小组发挥出色作用的核心问题和创造出不同寻常的业绩。

高校各类学生社团均具备这样的特征,学生社团由不同专业、年级的同学组成,他们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成为社团的一员,他们是四种基本团队类型(功能团队、问题解决团队、交叉团队和自我管理)中典型的自我管理团队。相对于高校对于学生社团传统的管理方法,在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中运用团队和团队建设的理论更符合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方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社团的内部建设和制度完善,不断增强社团凝聚力,同时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的工作效能,在促进大学生素质得以拓展和团队合作意识得以建立的同时使学生社团管理的总目标得以实现。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用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去指导学生社团建设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2。1社团管理方法单一,阻碍社团的发展。

现实中各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庞大,社团类型多样,学校管理部门对其管理多停留在宏观指导层面,管理过程集中在审批活动项目、联系活动场地、收集活动报告的基础性工作当中。正是由于类似管理重心的偏移导致了学生社团的发展始终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从团队建设理论的角度看就是学生社团始终处在团队的形成和震荡阶段,学生社团的成员无法在参加的社团中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从而出现了大一加入社团时踌躇满志,大二对社团的活动心灰意冷,大三大呼上当而不告而别的社团发展恶性循环。

2。2社团活动单一,阻碍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目前,虽然社团类型众多,但活动方式大同小异,活动内容较为单一,通常是举办讲座,组织座谈等,缺乏新意与影响力。团队精神的塑造需要能够使社团成员产生强烈归属感和一体感的社团品牌活动,需要活动的开展能够给成员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单一的社团活动明显不能满足社团成员的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和加入社团的最初愿望,成员与社团之间形成不了共存意识与深厚久远的情感。基于此,我们的大学生在社团中接触不到团队精神的理念,更感受不到团队成员的通力协作所能够带来的安全感和凝聚力,为他们走出校门时无法认同团队精神和无法与工作伙伴和谐相处、良好沟通埋下了隐患。

2。3锻造团队型领导风格的学生社团负责人工作成为真空地带。

为什么要成立高校学生社团的问题现在在我国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答案,学生社团是高等院校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拓展训练的主阵地。但现实的社团建设过程中作为社团管理部门如何确立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社团发展方向,对自己创建和参与的社团进行准确的定位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直面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社团核心成员忽视传统的承袭和新老成员衔接,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的活动成绩,而不关心社团整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造成社团活动忽冷忽热,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这是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锻造团队型领导风格的社团负责人的意识不够甚至是缺失的集中体现。

从管理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在社团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由于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的不够科学合理导致了学生社团的存在和运作不能满足社团成员的心理需求,不能实现学生社团本应具备的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功能,同时也导致了社团的发展出现了瓶颈。在这样的社会和现实背景下,将团队和团队建设的理论应用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和建设中是迫在眉睫的,也是我们不断探索推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

3。1学校层面铸造团队精神。

绝大多数高校都会在众多学生社团的基础上设立社团联合会这样的组织机构对学生社团的整体活动进行管理,如何在各种类型的社团之间寻找互补,通过社团与社团之间的协作取长补短,在社团联合会内铸造团队精神,进而在学校的层面帮助各独立社团克服社团活动单一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确立高校学生社团中高阶位的团队利益优先的原则来推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的优化。

3。2学生社团层面注入团队精神。

在学生社团中有效的注入团队精神,使社团成员能够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参与到社团的自我管理中,每个人在社团中能够感受到相互协作过程中带来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感受到社团的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的高度一致,在日常活动的开展中就将社团与其成员结合成了一个高度牢固的命运共同体,在潜移默化就实现了对大学生进行团队意识教育和培养的目标。

3。3运用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来实现管理与被管理的良性互动。

团队和团队建设理论要求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创造一个兼顾个人与团队,培养团队精神与个人发展相互促进的管理氛围,通过在团队中树立共同的价值目标和愿望,运用教育的手段推行一系列被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并融化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引导他们产生团队协作行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管理过程中建立良好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都将有利于管理方法的改进和管理效能的提高。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理论体系需要我们不断去探寻,去实践,只有将新的理论和方法与实际的管理过程相结合,将理论具体化,不断总结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才能使我们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1]苏东水.管理心理学(第4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俞文钊.管理心理学(第2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张心昊.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体会篇六

以前一直没有过对这门学科的了解,从选修这门课一直到上完,我有了不少收获,虽然对这么学科的学习和了解还是非常的少,但我仍对这么学科有了很好的认识,并且有兴趣和想法在将来继续在这门学科上学习下去。

管理心理学它是研究组织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根源和目的是探索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人的动机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规律。主要研究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的心理活动。

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管理首先就要了解人”,了解所要管理的对象的性格特征,了解他的工作环境,了解他的工作能力。了解了才能很好的管理,才能很好的调动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工作能力。

当领导管理自己的下属,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当老师的要管理自己的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这一切就是要领导者考虑的问题。在管理心理学中,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大师金克拉曾说:“你若想成为人群中的一股力量,便必须掌握激励,生活就是这样,你把它放入自己所处的人际中,人们就记得你信任你,就像黑夜相信灯光一样。”

激励便是“激发鼓励”。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激励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或者说,激励是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指向特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在管理工作中,激励就是管理者对员工的激发和鼓励,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鼓励员工的工作干劲,通过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员工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发挥其才能,释放其潜能,最大限度地、自觉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也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它是一名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和必备能力。工商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而激励则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的核心。能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衡量一名管理者是否成熟、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所有管理工作者要想使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都应该运用行为心理学的知识,寻求适应员工心理、扣紧员工心理的管理之道,以确保员工尽可能最有效地工作。

研究管理心理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掌握个体与群体的心理,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从而将每个人才的潜能及时激发出来运用在最恰当的地方,同时能让员工看到到自己的能力,塑造他们的成就感,这样一来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才能带动整个系统的运行,达到自己的想要的目的。

老师说在激励中应该让下属感觉到有福利可享,只有当他们有所回报,他们才会有积极性去做每件事情。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21世纪只有两种管理者,懂得如何去激励员工的管理者和失败的管理者。而激励要因人而异,要按需激励,物质精神激励并重等等。

激励在管理中的作用人人皆知,但是如何使激励有效,我想这是每位管理者都头疼的事情。为了弄清楚这一问题,我查了一些资料。从经济学的逻辑看,激励能否有效至少取决于以下前提:

第一,激励所提供的东西是激励接受者所需要的东西,并且能引起激励接受者的获得欲望;第二,激励所提供的东西必须具有稀缺性和排他性,也就是说要使接受者获得某种独享;第三,激励效用是曲线而不是直线,收益和付出的关系有增有减,相关度有大有小有正有负,要合理运用,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在这些前提下,管理学家们提出过很多激励理论和模型,其中斯金纳提出的“强。

化理论”至今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激励的方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期望激励,责任激励,危机激励,奖励激励。但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在社会中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应该就是以利益激励吧!

我们来看看以下几种激励方式:

1、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可以包括成就激励,自我实现激励,或者前景激励。目标是一种刺激,合适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进而促使达成目标。

人的动机来源于需要,而需要的满足便是人活动的最大动力。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如何巧妙地将企业的目标与个人的需要统一起来。即目标的设置问题。管理者向员工描绘一个愿景,并能鼓动员工看到这个愿景对自己的价值,并热情主动地去实现它,这就是一个成功的目标。

对一个渴望自我实现成就感强的人来说,给他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将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

2.期望激励。

信任是一种动力,一句:“我相信你能行!”就能让人热血沸腾。有时候人并不知道或者不相信自己深埋着的潜力,需要聪明的管理者去唤醒它。

当你总是从员工那里期望最好时,无意中,你的言调、表情、态度都会传达出你对他们的这种期许,这是信任的激励。对有才能的人,信任地放给他一定的权利,会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在要求员工时,管理者的期望应略高于员工表现出来的能力,这样即使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员工的成就心理,又能使员工的感到上级的信任与认可,从而充分发挥潜能,还能避免按部就班消磨员工意志,又达到了提高效率的目的,可以说是一举三得。所以管理者对员工的期许是一种关键的激励方法。

3、奖励激励。

以上各种激励方式最终都要通过奖励优秀来强化与肯定,否则激励就成了空头口号,难以达到激励的效果。有实验证明,人在无激励状态下,仅能发挥潜力的10%-30%,在物质奖励作用下,能发挥自身潜力的50%-80%,在适当的精神激励下,可发挥潜能的80%-100%。

实施奖励时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1)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激发力量的大小决定于目标价值(效价)与期望概率。人的期望模式: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组织奖励----个人需要。所以要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3)归因理论的基本内容:个人阐释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

1,归因类别。外部原因------情景归因。

内部原因-------个性倾向性归因。

2,归因标准。一贯性、普遍性、差异性。

3,归因的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机遇。

(4)双因素理论:有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5)强化理论。

管理心理学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生都学不完的,理不透的学科。我觉得对于这一学科的实质性,不管是对于他人还是对于自己都会有所帮助。即使他不是想当一个领导人,但在与人交往中,管理心理学中也有很好的指引。学习它的思维,学习他的处事方式也是对处理自己的人生有很好的帮助。

学习管理心理学让我们在以后的职场中,更好的掌握和应变职场的管理模式,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管理心理学发展至今也经过了漫长的时期,因此要在实践中去将它的作用发挥出来,不断完善、创新,这是我们学习最主要的目的。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体会篇七

管理心理学是在管理科学和心理科学的邊缘上发展形成的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是一门邊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本文简述了管理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管理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之上,并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管理中的心理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一门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邊缘性学科,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科。

1道家的管理思想。道家认为朴素是人的本性,重视满足合理的需要,人的需要不能无限制的满足,应因势利导,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提出通过社会环境的治理来控制人的'贪婪欲求。道家的“无为”指顺应自然,服从客观规律的管理行为过程,最后达到“无不治”的管理效果。道家的“有无相生”、“有生于无”实际是辨证结合管理中看得见的硬件设施“有”和看不见的软件“无”,如企业文化、精神理念。认为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领导者的“权变”能力及人的管理。

2《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孙子兵法》具有系统的管理心理学思想。研究者从领导和激励的角度探讨了四个方面:人性观、激励思想、群体心理思想、领导心理思想。人性观表现在其十三篇贯穿的军事谋略,都是以对人的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激励思想主张物质刺激的激励效果:“取敌之利者,贷也”,“赏不可虚设”。也注重精神激励及“爱兵如婴”的情感式管理,提出“上下同欲者胜”及“危机激励”、“投之死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群体心理则主要是“谋求人和,合众激气”。领导心理则认为领导应具备一定的个性、智力、品质、能力等。

3墨家的管理思想。墨家思想也包含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如有“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人员甄选思想、“听其言,迹其行,查其所能”的人员考核思想、“尚贤使能”与“使各出事其能”的人员考评思想、“善人赏而暴人罚”的人员激励思想。有关研究把古代管理思想归纳为八个方面,主要包括人性论、激励心理论、人际关系论、选材心理论、用才心理论、领导心理素质论、决策心理论和经营心理论。

1早期引进阶段。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是从引进、翻译国外早期心理学著作开始的。1935年,陈立《工业心理学概观》一书出版,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工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是我国管理心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57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了劳动心理组。进入60年代,随着工业的振兴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人和机器之间的协调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但这一时期,管理心理学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2初步形成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管理心理学研究正式开展。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筹建了“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在其首次专业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工业心理学分为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我国管理心理学界翻译、撰写和出版了一批用于高校教学和干部培训的书籍。1985年始,我国学者陆续出版自己的管理心理学著作,使得我国除了对“管理心理学”的一般引进之外,开始注重本国国情和利用各自的研究优势。1985年我国还成立了“中国行为科学学会”为管理心理学发展进一步奠定了群众基础。

3迅速发展阶段。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徐联仓、凌文辁就在国内首先采用问卷法,对有关员工思想状况与激励因素的调查。1982年,王重鸣开展了关于工作动机的现场研究。80年代中期,有关领导行为与管理决策的研究开始成为管理心理学的主要领域。徐联仓等(1985、19861修订了pm调查表,使之成为一种评估领导素质及管理状况的有效工具。1987年凌文辁等又发展了cpm量表。此外,吴谅谅(1986)等也开展了有关企业管理干部职务分析和测评的研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管理干部事业心等30种基本素质进行了测评,为干部选拔和晋升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测评结果。80年代后期,管理心理学家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组织发展与新技术变革的研究。进入90年代后,跨文化背景下的组织文化与战略管理成了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关键课题。同时,激励方法、人员的测评、选拔和评价成为新的研究和应用热点领域。1991年俞文钊提出了“激励的激励与去激励连续带模型”;同年,凌文辁等还开展了领导概念的内隐理论研究。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管理心理学研究不断完善,研究方向日趋多样,与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影响也逐渐扩大到国外。

目前,我国管理心理学家已跻身国际应用心理联合会,主持并参与了一些重要的管理心理学杂志的编辑工作,在国际管理心理学界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也在管理科学内部专门设立“管理心理”这一项。该会发布的《21世纪心理学重点学科发展纲要》中已将“管理心理学”列入其中。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心理学发展纲要》中已将《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开发》列为五项心理学重点发展学科之一。在应用方面,管理心理学已大量运用于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干部选拔、管理决策、科技创新体系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航天员的模拟培训等前沿问题上,并取得了一定效果。近年来,我国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领导能力的评价和选拔;员工——职务——组织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和社会变迁中的组织能力。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体会篇八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中培养学生成才与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但在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因为许多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学生社团的这一功能没有得以很好的体现,如何利用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管理效能,实现管理目标,而为大学生就业和素质拓展发挥积极地作用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实践的地方。

现代化大生产向专业化、协作化的方向发展,21世纪的企事业单位都面临着建设团队,铸造团队精神的重要任务。因此也对当代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学毕业生在踏入社会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有团队合作意识,理解并能够融入团队。但高校学生社团因其自身的群众性、自主性、开放性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活动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容易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因此,如何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心理学中关于团队和团队建设的基本理论对于开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1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简介。

一般意义上讲,团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组成他们有着共同的行为目标,并保持着相互负责的工作关系,共享共同的成果,一种为了实现共同目标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的目标没有成员的交流和合作是无法完成的。当团队形成之后,其成员必须很快发展出合适的能力组合来完成团队目标。

团队建设是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和推进者都会彼此增进信任,坦诚相对,愿意探索影响工作小组发挥出色作用的核心问题和创造出不同寻常的业绩。

高校各类学生社团均具备这样的特征,学生社团由不同专业、年级的同学组成,他们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成为社团的一员,他们是四种基本团队类型(功能团队、问题解决团队、交叉团队和自我管理)中典型的自我管理团队。相对于高校对于学生社团传统的管理方法,在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中运用团队和团队建设的理论更符合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方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社团的内部建设和制度完善,不断增强社团凝聚力,同时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的工作效能,在促进大学生素质得以拓展和团队合作意识得以建立的同时使学生社团管理的总目标得以实现。

2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用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去指导学生社团建设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2.1社团管理方法单一,阻碍社团的发展。

现实中各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庞大,社团类型多样,学校管理部门对其管理多停留在宏观指导层面,管理过程集中在审批活动项目、联系活动场地、收集活动报告的基础性工作当中。正是由于类似管理重心的偏移导致了学生社团的发展始终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从团队建设理论的角度看就是学生社团始终处在团队的形成和震荡阶段,学生社团的成员无法在参加的社团中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从而出现了大一加入社团时踌躇满志,大二对社团的活动心灰意冷,大三大呼上当而不告而别的社团发展恶性循环。

2.2社团活动单一,阻碍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目前,虽然社团类型众多,但活动方式大同小异,活动内容较为单一,通常是举办讲座,组织座谈等,缺乏新意与影响力。团队精神的塑造需要能够使社团成员产生强烈归属感和一体感的社团品牌活动,需要活动的开展能够给成员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单一的社团活动明显不能满足社团成员的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和加入社团的最初愿望,成员与社团之间形成不了共存意识与深厚久远的情感。基于此,我们的大学生在社团中接触不到团队精神的理念,更感受不到团队成员的通力协作所能够带来的安全感和凝聚力,为他们走出校门时无法认同团队精神和无法与工作伙伴和谐相处、良好沟通埋下了隐患。

2.3锻造团队型领导风格的学生社团负责人工作成为真空地带。

为什么要成立高校学生社团的问题现在在我国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答案,学生社团是高等院校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拓展训练的主阵地。但现实的社团建设过程中作为社团管理部门如何确立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社团发展方向,对自己创建和参与的社团进行准确的定位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直面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社团核心成员忽视传统的承袭和新老成员衔接,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的活动成绩,而不关心社团整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造成社团活动忽冷忽热,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这是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锻造团队型领导风格的社团负责人的意识不够甚至是缺失的集中体现。

从管理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在社团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由于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的不够科学合理导致了学生社团的存在和运作不能满足社团成员的心理需求,不能实现学生社团本应具备的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功能,同时也导致了社团的发展出现了瓶颈。在这样的社会和现实背景下,将团队和团队建设的理论应用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和建设中是迫在眉睫的,也是我们不断探索推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

3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3.1学校层面铸造团队精神。

绝大多数高校都会在众多学生社团的基础上设立社团联合会这样的组织机构对学生社团的整体活动进行管理,如何在各种类型的社团之间寻找互补,通过社团与社团之间的协作取长补短,在社团联合会内铸造团队精神,进而在学校的层面帮助各独立社团克服社团活动单一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确立高校学生社团中高阶位的团队利益优先的原则来推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的优化。

3.2学生社团层面注入团队精神。

在学生社团中有效的注入团队精神,使社团成员能够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参与到社团的自我管理中,每个人在社团中能够感受到相互协作过程中带来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感受到社团的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的高度一致,在日常活动的开展中就将社团与其成员结合成了一个高度牢固的命运共同体,在潜移默化就实现了对大学生进行团队意识教育和培养的目标。

3.3运用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来实现管理与被管理的良性互动。

团队和团队建设理论要求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创造一个兼顾个人与团队,培养团队精神与个人发展相互促进的管理氛围,通过在团队中树立共同的价值目标和愿望,运用教育的手段推行一系列被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并融化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引导他们产生团队协作行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管理过程中建立良好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都将有利于管理方法的改进和管理效能的提高。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理论体系需要我们不断去探寻,去实践,只有将新的理论和方法与实际的管理过程相结合,将理论具体化,不断总结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才能使我们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苏东水.管理心理学(第4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俞文钊.管理心理学(第2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张心昊.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体会篇九

(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一)笔谈―――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

我的目标是做一个“体验型”班主任。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形成了个性化的思考和见解,树立探究意识,提高自身的专业反思能力和创新素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师生幸福成长。与此同时,我能很好地进行家校合作,家长的支持是强有力的教学后盾,支撑我的班主任工作。我的班主任的工作理念是“以仁为本,法理先行;生本为源,师导入流;身心发展,全面创新;言传身教,静水流深。教育无它,惟爱与榜样而已。生所欲与之,生所恶勿施。”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体会篇十

(一)学校在教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根源。

从当前许多学校的教师管理工作情况来看,存在着重管事轻管人,重管结果而轻管过程的倾向,更有甚者,要求教师每天上班签到、坐班定时和下班点名,似乎只有时刻把教师管得严严的,才能显示出管理的威力和水平。这种管理策略,对某些企业或许确有实效,但对教师来说,若无视其工作特点和职业的社会特殊性,照搬照套,则未必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心理特征。

(二)学校教师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积极性是推动人们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也是主动自觉、认真负责、创造性的完成任务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在需要和动机的推动下,在目标的指引下产生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主要表现为:在政治上,有鲜明的观点,坚定的立场,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思想上,敬业乐教,默默奉献,有自我牺牲精神,有正确的教学观、育人观、质量观;在行为上,注重师表形象,一言一行不失为人师表的特殊身份,严谨治学,勇于创新,不断增长自己的才智与学识;在工作上,勤奋工作,恪尽职守,善于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服从组织,顾全大局,较好地完成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解决教师管理问题的措施。

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其心理活动和所处的心理环境直接影响着他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学校管理者只有掌握教师的心理特征,有效地运用心理学这个“神秘武器”,才能创造出适合教师工作的心理环境,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所以,研究作为办学主导力量的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及其管理策略,对学校的有效管理有着极大的帮助。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会遇到积极、热情、主动、能干的教师,也会遇到消极、冷淡、被动、敷衍的教师。作为管理者,应该明确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是否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校领导管理成败的关键。学校进行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主要靠教师的积极性,靠调动教师内部的动力。学校领导必须认识到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校长的管理思路再好,也需要教师去积极实施。教师的积极性决定一切改革的成效,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积极性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只有在了解教师积极性的来源、规律及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善于运用各种管理手段,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出色的完成预订目标。

(一)学校在学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根源。

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文化知识不突出,而受到同学的歧视。一方面,他们在心理上失衡,不愿让别人称他们为差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同学之间产生了一条明显的界限。他们虽在校园里学习,却没有身处学校的优越感,这种来自社会和心理上的压力,使不少人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因此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但另一方面,在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他们渴求新知,积极进取,希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只有刻苦学习的紧迫感,而由此产生的潜意识的心理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自强向上的竞争意识。

(二)解决学生问题的措施。

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思想规律,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来探讨一下如何运用管理心理学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在校园内虚度光阴。

1.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促进班级管理。

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规范构成了班集体的动力系统。在班集体动力系统的规范和压力下,学生常常表现出从众、服从等社会心理现象,如遵守作息制度,早上要按时起床,整理内务、出操等。从众和服从是在规范、群体的压力下发生的,它只是个人不愿被集体排斥或制裁所做出的妥协,并非自觉自愿的行动和态度的真正转变。因此,班级管理运用动力机制不应仅满足于此,要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出现模仿从同榜样的社会心理现象,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获得质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必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注重自身的言行,以班级中进步的同学为榜样,是促使学生模仿并产生认同行为的重要方法。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模仿是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出现的,他的发生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认同则比模仿更进一步,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因此更具积极意义,能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向榜样学习。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该给予及时的强化,激励其积极行为的经常出现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

2.应用激励理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的积极性是以合理的需要得到满足为基础的,是由动机推动的。学生在校期间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注意了解学生的需要,尽力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满足其物质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等不同,开展各种教育和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端正学习动机,正确处理个人需要同国家需要、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的关系,反对只顾个人需要忽视社会需要、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思想倾向。

学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是促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表现在良好的学习行为,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应用心理学理论显得非常重要。目标是一种刺激,合适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方向,具有激励作用。明确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要求,使之具体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让学生能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为。

3.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在新的形势下,针对学生可能和已经面对的各种问题,仅仅着重于他们的智力与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我认为,学校还应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他们较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强烈的高成就动机、调整与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心理健康素质标准。即:

一是要热爱生活,接纳自我;。

二是情绪稳定,心情愉快;。

三是有安全感,能承受挫折和不幸;。

四是自我意识正确,自我评价客观;。

七是适应能力强,能正视现实;。

八是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

九是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

当然,要做好一个学校的管理工作当然还离不开行政、后勤部门的配合,也可以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来加强对其他人员的管理。

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教师和学生等的心理状态,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切实坚持“以人为本”,对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学校管理工作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管理心理学心得体会篇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性为对象,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以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率为目的的科学。传统的大学学生管理工作习惯于以过去的经验进行管理,因此难以摆脱方法上“固定化”和简单化的毛病,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效果不好、针对性不强。

管理心理学着重强调人性化教育,注重个性和情感因素的充分发挥。对这一理论的借鉴和运用恰好弥补了传统学生管理工作方法上的缺点,成为大学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手段。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坚持“以人为本”,对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大学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重大的指导性作用。

学习管理心理学已有一段时间了,这门课程涉及到各个方面.我个人认为,无论在学习生活,生活工作之中都需要具备几点管理心理学的知识.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些方面变得更加得心应手,而且,在管理工作的同时,也是种捷径,更能让自己的工作达到“时间少,效率高”的效果。同时,在漫漫人生路途中欣赏到一幅幅悦人的风景!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能够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首先自己要懂得如何去搞好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为工作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我要说一下管理心理学的一方面---交际心理。

人们在共同劳动过程中,彼此间结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其中有一种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为什么说它重要呢?这是因为在现实中,人的经历知识经验能力、性格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产生双向交流,使彼此的长处得以递增,彼此的短处,得以克服,近而为实现群体的工作目标共同努力。

在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心理关系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它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具有明显的情绪体验的性质。人际关系的以定的情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且以一定的情感为纽带,人们在共同活动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在性质、方式和过程完全相同的活动中,人们之间的工作关系、行政关系、经济关系往往是固定的或相同的,而人际关系却是不相同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人际关系具有情感体验的性质。

人际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既有相互依存、互相吸引的一面,也有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一面。当相互依存在支配地位时,就表现为人际吸引,当相互分离在支配地位时,就表现为人际排斥,人际排斥对人类的关系是有害的,有时,甚至会对人际关系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搞好人际交往呢?首先,应排除妨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各种不良因素。

一种方法,则是冤家宜解不宜结——“相逢一笑泯恩仇”毫无疑问,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后一种态度是值得称道的。

第二,做人要厚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能待人苛刻,使小心眼。别人有了成功,不能眼红,不能嫉妒;别人有了问题,不能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更不能给人“穿小鞋”。

第三,为人处世要有人情味。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人与人相处,应当减少“火药味”,增加人情味。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要想达到无往不胜,首先得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

第四,要想人缘好,还要靠近“好人缘”。在你选择朋友,建立人际关系网络时,最好能选择好人缘的人。而且能与这种人关系越密切越好。为什么呢?首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道理大家都懂,其次,他会给你带来很多的好处:其一,人缘好的人他的朋友肯定不少,如果你与他成为关系密切的朋友,那么他的朋友自然也会成为你的朋友。这对于你迅速建立或扩大人际关系网具有巨大作用。其二,“人缘好”的人朋友众多,群众基础好,他的能量也就越大,有时你会感觉到,找这种人帮忙办一件事,要比找其他人要容易得多,迅速得多。

第五,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人的一生,要和多少人打交道,现代社会,各种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增多了,人们的社会活动也频繁了,由于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与各种不同职业的人,不同思想的人交往,自然,在这些人中就有各种不同性格的人。那么,我们怎么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呢?我们应该看到,既然别人与自己性格不同,他在待人接物方面,自然许多地方跟自己不一样,当我们看到了别人与自己不同之处之后,不要觉得这也不顺眼,那也看不惯,更不要讨厌和嫌弃别人。我们要承认差别,当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看到不同性格的人,就不会强求别人处处和自己一样,就可能容忍相互间性格上的差别。所以我们应该学会一些为人处世,交际的技巧:

1、学会求大同,存小异。

2、要注意全方位了解别人。

3、注意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

4、胸怀应该宽一些,气量应该大一些。

5、要注意讲究不同的方式方法。

1、对死板的人,唤起他的兴趣。

遇到这种类型的人人,你就要花些工夫,仔细观察,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真正关心的事来。接下去,你要好好利用这个话题,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每个人都会有他感兴趣,关心的事,只要你稍一触及,他就会滔滔不绝地说出来,此乃人之常情,因此你必须好好掌握并利用这种人的性格和心理。

2、对傲慢无礼的人,尽量少说。

有些人自视甚高,目中无人,时常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你对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说话应该简洁有力才行,最好少跟他罗嗦,所谓“多说无益”。

3、对沉默寡言的人,直奔主题。

与不爱开口的人交涉事情是十分吃力的事,因为对方过于沉默,你没办法了解他的想法,更无从得知他对你是否有好感。对于这种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

4、对深藏不露的人,多用心思。

当你遇到这么一个深藏不露的人时,你只有把事先准备好的资料拿给他看,让他根据你所提供的资料作出最后决断。

人们多半不愿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即使在你要求他说出答案或提出判断时,他也故意装不懂或言不及义地闪烁其词,使你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其实这只是对方伪装自己的手段罢了。

5、对行动迟缓的人,拿出耐心。

对于行动比较缓慢的人,交涉时最需要耐心。

与人交涉时,也经常会碰到这种人,此时你绝对不能着急,因为他的步调总是无法跟上你的进度,所以,你最好耐着性子,拿出耐心,尽可能配合他去做。

管理心理学,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学习为人处世,待人待事的方法与技巧,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体会篇十一

管理心理学把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成功应用到管理活动中,分析和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探索激励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技巧,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以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管理心理学认为任何组织都是由众多的个体组成,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如何,直接影响到群体、组织乃至整个工作的活动效率。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心理过程具有共同性,但由于个体的遗传因素、成长的环境以及生活的经历等因素,导致个体在形成需求、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管理心理学将这类差异称作个性倾向性。相同的心理过程反应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上,得出的反应也是不完全相同。在能力方面,对同一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个体在认知及活动效率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感知敏锐、思维深刻,而另一些则相反;有的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抽象思维;有的喜欢创新突破,有的喜欢循规蹈矩;有的对数字敏感,有的擅长归纳总结。在气质方面,有的性情温和,有的暴烈激动;有的情感外向反应迅速但不迟久,有的情感内敛反应缓慢但持续。个体经常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体现着个体性格上的差异,有的经常活泼愉快,有的经常多愁伤感;有的勇敢顽强,有的胆小懦弱;有的积极乐观,有的消极悲观;有的机智果断,有的优柔寡断……。个体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心理学称为个性心理特点。个性的倾向性和个性特点有机地、综合的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就形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个性心理,简称个性(朱吉玉,20xx年)。个性是个人能否施展才能、有效完成工作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在个性方面存在缺陷,肯定会使其拥有的才能大打折扣。对组织而言,一个干劲十足,心理和个性都很健康的员工,远比一个情绪不稳定、动力不足的员工更有价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冰山以上部分”是指个人的“显性素养”,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即:个体所拥有的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这些可以通过各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知识技能测验来验证,亦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是指个人的“隐性素养”,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即:个体求职动机、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这些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组织在员工选拔中按筛选申请材料(如简历、应聘申请表)、预备性面试、知识技能测验、职业心理测试、结构化面试、评价中心测试、身体检查、背景调查等步骤来完成员工选拔工作,不仅对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检测,还要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优化知识技能测验+结构化面试的简单选拔方式,从选拔方案的遴选开始到选拔过程中的系列测试工作,遵循心理规律的客观要求,因势利导,保证优势动力的充分发挥,深入了解应聘人员的“隐性素养”,从而实现提高人岗匹配的准确度目标。

1.管理心理学在员工选拔策略选择的运用员工选拔对员工来讲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激励工具,员工选拔策略选择得当将有效促进员工不断学习、努力工作,保持较高的生产率;员工选拔策略不当常常会成为组织与员工之间产生矛盾矛盾的根源。组织在制定员工选拔方案时应高度重视员工的群体心理,慎重选择员工选拔策略,一方面要满足员工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保证被选拔员工保持持久、稳定的高效率,还要有效激发未被选拔的员工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一般来讲,员工选拔策略一般可分为内部选拔和外部选拔两大类,内部选拔包括竞争上岗、民主推荐和交流调配;外部选拔包括对外招聘和招收应届毕业生。内部选拔是一种承认和开发员工能力的重要方法,其本身还体现了组织对员工忠诚度、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和工作绩效的认可,更多时候还会伴随着职务等级或者薪酬待遇不同程度的提升。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讲内部选拔对员工可以起到正强化的作用,既能起到加强被选拔员工的积极行为的作用,又能使得其他员工出现积极行为的可能性增加。对于组织稳定员工队伍和吸引有价值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组织急需补充或即将需要补充一定数量的初级员工岗位时,或为获取现有员工不具备、不掌握的特定技术、技能时,或为获得具有不同背景、能够提供新思想、新理念和创新的员工时,可采取外部选拔方式。如果内部选拔人选的条件大致相当,竞争比较激烈,但却又都不太合适,在这种情况下,亦可外部选拔可以缓解这一矛盾,使未被提拔的员工获得心理平衡。开展合适的外部选拔可以在无形当中给组织现有员工施加心理压力,产生危机意识,激发斗志和潜能,从而产生“鲶鱼效应”,提高组织整体业绩。对于非空缺岗位的外部选拔需谨慎,避免给现有员工的心理造成不安全感,致使工作热情下降,影响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2.管理心理学在应聘材料审查上的运用筛选申请材料(如简历、应聘申请表)是员工选拔中的第一个环节,组织通过应聘人员填写的各种申请表了解应聘人员的基本信息(如学历、工作经验等),从客观的角度对应聘人员进行判断,了解应聘人员的职业发展情况、近年来工作的稳定性,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去初步评估应聘人员对应聘岗位的需求和动机,并据此预测其未来的工作绩效和可能的任职期,淘汰不符合绩效和稳定性预期要求的应聘人员,淘汰比例通常为6:1。关键岗位的选拔程序应包括背景调查环节,背景调查对提高应聘人员提供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有着积极的意义。背景调查是指组织通过应聘人员原来的雇主、同事以及其他了解应聘人员的相关人员对应聘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解和验证。组织在公布的选拔公告中明确提出选拔包括背景调查环节,应聘人员预先了解提供不符合真实材料的行为可能引起的后果,将会增加应聘人员使用真实材料和信息的可能性,降低组织核实材料的成本费用开支以及人员选拔上岗后的使用风险。

3.管理心理学在面试中的运用面试的关键是组织选派出的主考官的能力素质以及正确实施面试的方式。组织在选派主考官时要充分考虑选派人员的知识经验、人格品质和情绪现状,避免主考官用“有色眼镜”来审视应聘人员,主考官不应用第一印象给应聘人员定位,不应以应聘人员的长相和地域产生歧视,不应凭个人经验对应聘人员草率下结论,应尽量避免出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定势效应,客观看待应聘人员,既不能因为某个优点而给予高度评价,也不能因为某个缺点而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全面评估应聘人员是否符合岗位的招聘要求。主考官在面试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简单的提问来缓解面试的紧张气氛,消除应聘人员的心理压力,使得应聘人员能够轻松的进入角色,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水平和潜力;另一方面在提问的过程中多用诱导式提问让应聘人员更多的发挥余地,从而使得组织更加深入地了解应聘人员的能力和潜力;还可以通过比较式提问或者举例提问的方式要求应聘人员对进行比较分析或举例说明,以增加应聘人员的心理压力,更好地观察应聘人员的心理活动,辨别应聘者所谈问题的真假,了解应聘人员个人品格、工作动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4.管理心理学在职业心理测试的运用职业心理测试主要包括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能力测试、职业人格测试等等。职业兴趣测试主要检测个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的价值取向,评价工作价值观对人员选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些职业或空缺岗位与应聘人员的工作价值观并不符合,导致员工上岗后对职业或岗位可能并不满意,这不仅仅降低其工作绩效,甚至还会影响组织的效率。职业能力测试主要是通过测试个人的非生活经营积累而形成的能力来预测其在某一职业领域的发展潜能。能力不等同于知识、技能,能力更能表明个体在未来学习某一知识或技能可能达到的水平,也就是所谓的“潜力”,在心理学中也称为“性向”,它是一种能力倾向(李蕾,20xx年)。职业能力测试包括一般能力(智力)测试和特殊能力(能力倾向)测试。职业人格测试即个性测试,它主要是对个体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测试,旨在测量个体的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以便了解个体人格(个性)差异,在促进员工和谐发展的同时为组织合理配置人员提供参考。

5.管理心理学在评价中心测试的运用评价中心是一种综合性的人员测评方法,它主要通过公文筐测试、情景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或沙盘推演测评等情景模拟技术,加上一些传统的测试方法,对人的知识、能力、个性、动机进行测量,通过书面沟通、一对一的单向或群体互动的环境,运用多种测评手段,对个体现有能力,更对其潜在能力提供的客观、公正的评估。公文框测试的适用对象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它可以帮助组织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考核现有管理人员或甄选出新的管理人员(安鸿章等,20xx年)。它主要是通过赋予个体一个角色,并框定一个条件受限、时间受限的高压力高强度的虚构真实情景,观察个体心理活动的变化,了解个体自信心、组织领导能力、计划安排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分析决策能力、风险倾向能力、信息敏感度,从而达到预测个体在拟任岗位上独立工作的胜任能力即发展的潜力与素质。在情景面试中,主要是一些情景性的问题,即:给定一个情景,让个体扮演一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并在过程中对应聘人员施加心理压力甚至设计冲突,观察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中的各种心理活动以及反映出来的个体特点,它主要考查个体的思维灵活性与敏捷性、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能、处理冲突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评价中心技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评技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个体进行集体面试。所谓“无领导”,是指不指定主持讨论的组长,不安排座位、也不布置议题与议程,但介绍一种管理情景,其中隐含待决策的问题,引导群体(5-7人)在一定时间内自由讨论,组织通过对个体在讨论中的表现及所起的作用来观测考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沟通能力、宣传鼓动与说服力、人际协调团结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以及自信程度、创新力、心理压力、耐受力等个性特点,由此来综合评价个体是否达到拟任岗位的要求。沙盘推演因强调个体参与企业运行管理中的某一具体角色,赋予群体(6人/组,2-3组)相同的场景,它要求个体在短时间内高度投入到模拟情景中,具有竞争力、趣味性、实用性和实战性等特点,在群体互动中个体掩饰或者伪装较为困难,从而能够让组织有效地观察到个体的实际能力。通过沙盘推演,可以考察个体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统筹能力、预测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它适用于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

综上所述,每一个应聘人员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每一个岗位之间亦存在着不同的岗位胜任特征,采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视野分析员工选拔中的各种现象,并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既充分体现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又可以进一步了解和识别应聘人员的心理及其特征,为准确的评价和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能有意识地帮助组织选择合适的员工选拔策略。有效地开展应聘材料的审查、面试和各类测试,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提高员工选拔工作水平和质量,打造团结高效的员工队伍是非常重要的。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体会篇十二

1、据一项调查研究统计,在心理学中消极研究和积极研究的对比是21:1,鼓励个人的成长,增进个人的健康比治愈自己的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容易,也远比治愈真正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容易的多。消极研究多用于心理治疗,是为了解除痛苦,把人从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中解放出来,恢复健康,但是难度比较大,占用了过多的精力和资源。积极研究多用于预防和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康复后的积极恢复,促成人向健康的方向变化,增强了应对挫折和不良情绪的能力,但是对已经陷入心理障碍的人作用有限。只关注消极研究会让人只看到人性中消极的、黑暗的一面,而积极研究关注人性中美好的、善的一面,同时从这两个角度看问题才会对人性有一个合理的认识。积极心理学让心理学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形成了一种平衡。

2、目前现实中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障碍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1、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要求提高了,也就是说对于生活的满意度标准提高了,而满足需求资源的有限和匮乏特别是优质资源的稀缺始终存在,因此满足需求的难度也提高了,需要的受挫容易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

2、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和对物质、精神追求的不平衡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对舒适安逸生活方式的过度追求和对未成年人的不合理培养方式降低了我们的适应能力。

3、信息的泛滥和传媒的发达等原因让未成年人在还没有做好准备,没有有效应对方法的时候就受到了不良文化信息的影响,辨别能力不够容易被误导,应对方式不合理容易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

3、为什么应该研究和推广积极心理学?

因为首先集中研究有用的东西至关重要,会变成现实,在世界上起更大的作用。其次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领域的研究学科是重要的,这是因为快乐并非对痛苦的否定,摆脱我正在经历的抑郁或者焦虑并不意味着我同时就变得快乐了,情况并非是这样,问题不会这样被解决。最后预防在今天来说非常重要,预防困苦,不管是抑郁还是焦虑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专注于培养积极心态来解决。

4、专注于有效方法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成一种变化,让心理学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专注于研究有效的东西至关重要,不管是对我们自身,还是对我们的关系,对于其他人和社会,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更多有效的东西。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专注于研究有效的东西?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本身,好的问题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问题可以引领我们去探索未知,让我们去关注我们忽略了的重要的东西。

5、帮助高危人群的研究,开始时是消极研究,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人会失败?健康的文化造就健康的个人,病态的文化造就病态的人。这些人的失败中的确有文化因素和环境因素,但是要改变对人造成不良影响的环境和文化因素难度很大,付出巨大收效甚微,甚至情况还会继续恶化。后来出现了范式转移,也就是问了一个相反的问题,同样是面对不理想的现实环境,为什么有的人成功了?把关注的焦点从环境转向个人,对成功的原因进行研究,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到了问题的实质研究出了有效的东西才能模仿和推广,对大家起作用。

今甚是有幸,期遇了压力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它作为一门校级选修课程,起初,我并未真正意识到它的“份量”,在接受杨老师对它逐步深入地讲解过程中,我对于这门课程的看法才得以慢慢改变。压力管理心理学作为沟通交流类课程中的一门课程,它的开设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虽说不能妄想通过短短八周课时的.讲解让我们去深刻领会这门课程的奥秘,但至少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从中我们可以学会或找到一些化解生活压力的方法,对于促进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在深入地聆听杨老师的授课过程当中,我才越发地觉得老师的授课是极具其个性、鲜活,让我感觉在听的过程中甚为放松。正如杨老师所强调的那样:“教给我们理论性的东西不多,大都是具有实在性、可实际操作的”,这一点在杨老师的授课过程当中我也深有体会。杨老师将我们生活当中一些普通、常见的问题作为切入点,逐步引出深层次和内在的东西,从而教我们用多维的眼光看待问题,运用多元的方法处理问题。“其实,很多时候不是你们排斥父母对你们的爱,而是你们不适应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杨老师的这句话令我尤为深刻!

我们也应该知道,压力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是极具现实性意义的,因为它会教我们正确处理生活琐事及问题的方法,对于我们学会自我调节、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即使它的功能还不足以让我们达到柏拉图所言的那种人类灵魂的最佳状态:“一个有德性的人应该使理性居于主导地位,并用之统帅激情、控制欲望,从而达到灵魂的最高境界。”,但是它却可以教给我们思考问题的别样方式以及解决常见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让我们活得更加的轻松、愉快。正如杨老师以“苹果”为例而引援出的“上堆、下切、平移”理论,其中的“上堆——要求我们应用宽泛的思维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站在一个高于事物亦或问题的角度去审视它,应有杜甫那种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而“下切——则要求我们看待问题时应将之具体化,这样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因而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性办法”;“平移——则需要我们懂得将事物或问题进行横向比较,对比事物之间的差异,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学会在事物亦或问题之间进行相互转移,这对于压力的化解也有着意想不到的功能。”简单地说,对于“苹果”这个事物,我们要思考它不仅仅单纯是一个苹果,同时也要思考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苹果,还要思考与苹果相关联亦或类似的东西还有哪些;而压力的化解也亦是如此。毫无疑问,这是在教我们多维度的看待事物,多元化的处理问题。

虽然和杨老师的相处只有那么短短的八周时间,但我们无一例外地发现杨老师始终在坚持着,坚持着什么呢?那就是在授课前总会留15分钟的时间给我们提问,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不管我们提的问题是多或是少。15分钟短吗?no!不短,15分钟足以让老师给我们进行启发性的引导,充分发挥15分的爱。在杨老师的教学理念中,我发现其实老师的真正意图并不是单纯地为提出问题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占为更多的是教会我们看待问题的多维角度,培养我们转嫁及和谐处理问题的思维;诚然,这一过程中也不断强化了我们学会提问题、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其实,很多时候在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时,我们心里真正想要的并不是所谓的解决办法,因为那千篇一律的方法也许并不适合我们每一个人所遇到的问题,方法只是一种借鉴,我们内心深处想要得到的是一种启迪、一个方向;所以对于杨老师授课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是较为欣赏和支持的,当然,这一学习过程中我也获益匪浅。

在校级选修课上,我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它的认知都存在着一种误区,即认为校级选修课并不重要、可上可不上,选校级选修课只是为了拿取学分。因此,你会发现校级选修课堂上出现一种怪圈:“开学第一节课时人很多,逐渐的就变得越来越少,到后面,去上课的人数都不足一半,等到期末的时候便又门庭若市了。”对于“如何才能更好的让学生留在课堂上”这一较为棘手的问题,我认为那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学校的教育体制、老师及学生本人都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此关于学校教育体制我就不加以论述了,我就仅从老师与学生这两方面来简要谈谈个人的看法。

恰当地接触和了解有关压力管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杨老师在教授这门课时是极具其教学特色和彰显个性的,就如杨老师用一张撕成两部分的纸来讲述“我们与父母之间矛盾、复杂的关系”时,以深动形象而又易于理解的方式给我们呈现出了两者的关系,给我们以深思和启迪,紧紧凝聚了我们在课堂上的心,我承认,老师确实很有魅力,那节课我听得很认真。

杨老师的授课艺术的确毋庸置疑,但还是美中稍有不足,那节课我向老师表达了我的个人意见——“老师应适当地以富含教育意义、与压力管理方面有关的影视作品来丰富老师所带给我们的教学资源”,老师接受了我的意见并解释了他没有那样做的原由,老师说他每年都在转变教学方法,以便我们能更好的接收,让我们掌握得更多;虽然老师之前使用过,但我想说:“老师每年教的学生都不一样,恰当地运用教学音像资源,真的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这不仅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同时对于调动我们的积极性和进行交流沟通也是极具裨益的。”

本着让我们更好掌握知识的心,杨老师每年都在改变、反思和提升自己,这是值得我们钦佩和敬重的,老师殚精竭虑地为我们准备每一堂课,这就是我们留在课堂上最好、最具说服力的理由。

学习是一种师生间双向互动的过程,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有效的交流和沟通需要师生双方的积极配合;并且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起着引导性的作用。”作为学生,我们必须得改变我们对待校级选修课的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人生、改变命运,态度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我们是否愿意留在课堂上;对自己负责的人都应该知道:“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授课老师,他们身上都有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都有属于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留在课堂上的根本,还是在于学生自己,在于学生端正自己的态度;同时,由于人天生所固有的缺陷——惰性,这就要求老师进行适当的点名也必不可少,点名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对学生的惰性进行适当的约束,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体会篇十三

摘要:

人作为管理当中最重要的资源往往决定着组织的成败,管理人一般通过管理制度来约束和配置组织资源,那到底管理制度和人性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本文从人性问题角度出发探究了人性与管理制度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管理成败的核心就是人,人性问题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始终。作为当代管理人,要想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选择恰当的管理方法,就不得不弄明白管理制度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管理制度,就是依照既定的程序和规章进行管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用制度来管理人。管理制度的制定,意味着管理活动的范围与内容都由制度作出界定,管理者的权限范围及行使方式都要有制度依据,任何组织成员的言行都须合乎制度要求。管理制度应用于管理工作中也就是制度化管理。作为科层制的必然产物,它相对于传统的、主要依靠习惯和经验进行管理的方式而言,摒弃了随意性和主观性,标志着管理从经验走向了科学。

二、“人性假设”理论的内涵。

“人性假设”理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所谓“人性假设”是指管理者对于人性的基本看法。1957年美国学者麦格雷戈在《企业中人的方面》一文中,首次提出人性假设概念,并得到了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西方管理心理学者认为,存在四种人性假设:“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纵观管理学的人性假设理论,都是从分析人的行为和需要入手,概括出处于一定时期生活在特定环境中人的心理行为模式,以此作为管理理论的出发点,指导管理活动,并在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1.“经济人”。

“经济人”也称“实利人”。这个理论是泰罗在19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这种假设的基本观点是: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因而人在组织中是被动地受组织操纵、激发和控制的。在“经济人”假设之下,管理者把人视为生产工具,管理方式强调对人的控制,管理手段简单。泰勒曾经把这种管理称之为一次心理上的革命。

2.“社会人”。

“社会人”也称“社交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根据他在霍桑工厂试验的科研成果而提出的。“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是:人不只为经济利益而生存,人是社会的人,除物质条件外,影响人的劳动积极性的还有社会和心理因素,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而士气则取决于他们各种需的满足程度。在这些需要中,获取友谊、得到尊重等方面的社会需要尤为重要。“社会人”的观点,第一次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强调了人的社会性需求,突出了人际关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与之前“经济人”的观点相比,无疑是一大进步,这被看作是人性化管理的萌芽。

3.“自我实现人”。

“自我实现人”也称“自动人”,这一概念是由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人”的基本观点是:人除了一般性社会需求外,还有充分运用自己能力、发挥自己潜力、实现自己理想的愿望。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人”实质上是“社会人的进一步发展,麦格雷戈称之为“y理论”。

4.“复杂人”。

“复杂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摩尔斯、洛施提出的一种人性假设。“复杂人”的观点是:人不只是单纯的“经济人”,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人”,更不可能是纯粹的“自我实现人”,而应该是因时、因地、因各种情况采取适当反映的“复杂人”,他们将建立在这种人性观基础之上的管理理论称之为“超y理论”。在此理论主导下的管理方式强调:要根据具体情况——员工的个性特征、工作环境、任务性质,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措施,一切管理活动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这样的管理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变”。从人性假设的演变我们不难看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新的管理理论代替了旧的管理理论,开始重视人的因素,改变了其作为工具价值发挥作用的管理状况。

三、管理制度与人性假设的关系。

人性假设和管理制度是共生共长的,有什么样的人性假设就有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反过来当一种管理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无法适应管理实践时,就会倒逼新的人性假设的诞生。在“经济人”假设的理论前提下,管理制度的实质,就是用经济手段从员工那里买来服务和顺从,建立一个权力——职责体系,并且辅之严密监控,既以利益驱动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又以惩罚手段阻止员工本性中非理性因素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干扰。在工业社会,经济人假设得到了空前的追捧。但随着工业化发展,心理学家发现,有些人类行为是不能用经济人假设解释的。于是,组织中的心理契约开始调整,新的人性假设出现。在“社会人”假设的下,员工和组织的心理契约发生了变化,管理不再是死盯着任务,而是更多的关注员工的社交需要,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管理制度的制定,不再把重点放在正式组织的运作上,而是着眼于对员工的关心和移情式理解。“社会人”假设较之于“经济人”假设的优点在于,将人们对物的关注转移到了对人的关注上来,这被看作是人性化管理的萌芽,但它仍然存在缺陷。社会人假设只注重克服人员之间的疏离,却存在着人员与工作的疏离。梅奥认为,工业化造成了工作的无意义,但社会人假设并未把工作变得有意义。因此,从组织和工作本身出发,心理契约还需要重新再调整,“自我实现人”假设诞生。根据“自我实现人”假设形成的心理契约,管理既不需要一门心思强调利益驱动,也不需要过多考虑人际关系和员工情感,而是要发掘工作的意义,采用各种方式使员工通过工作感到自豪,产生自尊,并实现自己的价值。自我实现人假设反映在管理制度上就是参与式管理,通过对员工的内在激励时期参与到组织目标实现中去,并且在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做出创造性成就。很多管理者都很赞同“自我实现人”假设,但是在现实中,这种假设的应用却受到很多限制。管理者常常会看到工作中总有一些员工,没有表现出自我实现的愿望。因此,自我实现人并不完全适用于现实。针对此前人性假设理论的不足,管理学者提出了“复杂人”假设。“复杂人”假设认为人格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它并不是固化不变的,是在不同的情境和动机下表现出不同的目标追求和绩效表现。也就是说,没有一种唯一正确的管理策略在所有时候对所有员工都管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人性假设和管理制度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人性假设是在一定的管理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管理者依据这种假设制定管理制度和规则,选择适当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当这些制度、规则、模式无法有效适应管理实践甚至对组织绩效产生阻碍时,它就会要求管理者对人性问题重新进行认识,以制定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管理制度。可见,每一种管理制度里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都遵守着一定的人性假设,以之作为自己的价值前提。所以,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必须对人性、人的`本质进行科学把握。

参考文献:

[1]周敦耀.论人性假设[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

[2]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新进展评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1).

[3]葛新斌.试论人性假设问题的管理学意义[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体会篇十四

记得老师说过管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为中心”。

以前一直没有过对这门学科的了解,从选修这门课一直到上完,我有了不少收获,虽然对这么学科的学习和了解还是非常的少,但我仍对这么学科有了很好的认识,并且有兴趣和想法在将来继续在这门学科上学习下去。

管理心理学它是研究组织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根源和目的是探索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人的动机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规律。主要研究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的`心理活动。

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管理首先就要了解人”,了解所要管理的对象的性格特征,了解他的工作环境,了解他的工作能力。了解了才能很好的管理,才能很好的调动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工作能力。

当领导管理自己的下属,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当老师的要管理自己的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这一切就是要领导者考虑的问题。

在管理心理学中,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大师金克拉曾说:“你若想成为人群中的一股力量,便必须掌握激励,生活就是这样,你把它放入自己所处的人际中,人们就记得你信任你,就像黑夜相信灯光一样。”

激励便是“激发鼓励”。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激励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或者说,激励是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指向特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在管理工作中,激励就是管理者对员工的激发和鼓励,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鼓励员工的工作干劲,通过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员工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发挥其才能,释放其潜能,最大限度地、自觉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也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它是一名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和必备能力。工商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而激励则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的核心。能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衡量一名管理者是否成熟、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所有管理工作者要想使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都应该运用行为心理学的知识,寻求适应员工心理、扣紧员工心理的管理之道,以确保员工尽可能最有效地工作。

研究管理心理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掌握个体与群体的心理,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从而将每个人才的潜能及时激发出来运用在最恰当的地方,同时能让员工看到到自己的能力,塑造他们的成就感,这样一来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才能带动整个系统的运行,达到自己的想要的目的。

老师说在激励中应该让下属感觉到有福利可享,只有当他们有所回报,他们才会有积极性去做每件事情。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21世纪只有两种管理者,懂得如何去激励员工的管理者和失败的管理者。而激励要因人而异,要按需激励,物质精神激励并重等等。

激励在管理中的作用人人皆知,但是如何使激励有效,我想这是每位管理者都头疼的事情。为了弄清楚这一问题,我查了一些资料。从经济学的逻辑看,激励能否有效至少取决于以下前提:

第三,激励效用是曲线而不是直线,收益和付出的关系有增有减,相关度有大有小有正有负,要合理运用,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在这些前提下,管理学家们提出过很多激励理论和模型,其中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至今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体会篇十五

管理心理学在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属于与管理学同类、管理学的后续课程而开展;因行政学立基于管理学、政治学、法学三大学科基础,因而,该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是起着夯实管理学基础的作用。同时,在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进程中,对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人的行为及基规律一直受到行政学研究者的关注。因此,在管理心理学教学开展过程中如何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进行课程创新成为该课程任课教师更为关注的课题。

1.管理心理学的课程性质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部分老师存在着一开学就讲课的习惯,而这种讲课是指直接教授课程内容。这样的教学看似抓紧时间来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任务,但易于带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性质及在专业中的位置不清晰的问题。因此,在行政管理专业中教授管理心理学课程时,教师应首先从专业培养计划的角度去解读这门课程与该专业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专业学习的起点就了解到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建立于政治学、管理学、法学三大学科基础之上,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应建立于这三大学科基础之上。只有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进一步学好相关的专业主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

2.管理学的理念及实践方法对行政管理的变革起着重要作用行政管理学发展到今天经历了若干次的范式转变与实践改革,从传统公共新政到新公共行政、从新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及新公共服务,无不体现着管理学的发展理念对行政学研究及发展的推进。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建立缘于三大理论基础: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官僚制及科学管理理论,当时管理的重点在于任务的完成及效率的实现,因而,行政管理的重点也在于制度的设计及效率指挥棒的指引。20世纪30年代后,管理学的研究重点由原先的泰罗主义向人际关系与行为科学时期转变,人际关系与行为学派认为,员工的积极性依赖于他们的情绪和积极性、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公共行政的研究者正是着眼于人际关系与行为学派的管理基础去解释行政管理中的现象,强调政治与行政的二分不可能实现,注重管理中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的存在及其对管理的影响,树立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的价值准则。

3.从当前国外行政管理研究的热点看,着眼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人及其行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行政管理的研究从最初传统公共行政时期的制度框架的设计随之转向组织设计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而当前开始越发关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人及其行为。传统行政学研究中强调人的完全理性,到现代西蒙的决策理论中认为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决策中只能做到有限理性,遵循决策结果的满意原则;伴随着多学科的研究推动及交叉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由此,可以看到,国外行政管理的研究热点已开始部分关注行政管理中的人及其心理研究。

1.完善课程内容,着眼于管理职能与管理主体分类的内容创新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无论是着眼于管理职能的划分还是着眼于管理主体的划分,课程内容都稍显单薄,并且偏重于管理学或者心理学中的某一部分,并不能完整地反映管理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内容是着眼于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研究定位。因此,在课程内容创新中,课程组致力于将两种倾向性的内容进行整合,既包含管理主体中的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研究,也包含管理职能中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研究。这样课程内容既保证了完整性,又体现了充实性,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十分有帮助。

2.课程教学内容中关注当前的研究前沿随着社会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如何保证将最新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以缓冲教材与现实研究之间的时差,成为课程组探讨的重要问题,也是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问题。比如,无论是基于行政管理专业的背景,还是基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决策理论及其发展都会得到关注。当前的教材中主要关注的还是从古典决策理论的完全理性决策到现代决策理论的西蒙为代表的有限理性决策再到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但当前无论是关于决策理论还是关于决策中理性的研究都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因此,我们在决策中会将最新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如前景理论、决策中的非理性因素等作为课程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以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

1.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

教师通过提供合适的案例,给学生下达任务。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案例情况,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讨论案例中的各种情节,逐步形成各自处理方案。由于案例一般来源于现实,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意识,并促进学生充分理解管理中人的心理之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

2.自主学习。

首先,采取自觉阅读的方式。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定相关的资料让学生阅读,可以指定书籍,也可以指定相关书籍中的相关章节,这样,可以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一些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背下来,经过巩固以后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运用起来会得心应手。其次,小组学习。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就课堂上学习的内容,组成学习小助,课外查阅资料,查找相关的案例或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自编案例。这样,长期坚持的结果就是在学生中形养成了“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教学手段改革。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每个知识点都涵盖极大的知识量与信息量,这就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使管理心理学的相关事物形象丰富多彩。利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可以让空洞单调的理论形象化处理、视频化编辑,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容易接受教学内容。

总之,党校管理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其重要作用和地位,认真研究管理心理学理论,将其灵活运用于实际的教学研究之中,大胆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使管理心理学教学有效并顺利实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