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简短(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9:30:00 页码:11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简短(大全9篇)
2023-11-13 09:30:00    小编:ZTFB

经验分享是将自己在某个领域积累的经验与他人分享的一种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已成为现代人面临的一大挑战。以下范文内容全面、形式多样,希望能为您的总结写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简短篇一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我从三个层次上来谈对教学重点的突破情况。

1.从认识的层面上,我很正确的找到了教学重点,把握很到位。

2.从理解的层面上,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基本到位。

3.在具体操作上,也就是对于引导学生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在这两条线的设计力度上很平均,致使学生没有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少年由失败再失败直到成功这一过程的理解上,使学生的感悟不够到位。

现在回头想想应当是以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为主,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过程,再逐步引导学生找观众的反应,因为观众的反应只是为了能更好的衬托少年失败后当时的心理,也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去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难点:(课后第二题)。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句话的含义。

我仍从三个层面上来谈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情况。

1.在认识的层面上,我很正确的找到的教学难点,把握很到位。

2.在理解的层面上仍然只停留在了面对挫折不放弃的深度上,现在看来这只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总结概括,而没有真正理解透,没有对文本内容升华到一定高度。其实这句话给作者的真正启迪,不仅仅是感受到了少年面对挫折不放弃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少年那种在挫折面前,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信念。

3.在对学生的引导的设计上就更不到位了,现在看来只是又一次让学生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简单描述,没有深刻挖掘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到底是什么。

二.学生知识、能力两方面的收获。

知识达成:本课在知识上只是要求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都能达成。

能力方面:主要结合课后练习题进行说明。

课后第一题:读课文,想想顶碗少年在失败后是怎样做的。

此题主要训练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这个问题是围绕教学重点设计的。我通过让学生独立默读少年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与少年的表现的内容,指导学生将文本内容进行提炼,学生提炼很到位,默读和提炼能力达成很好。再次引导学生从这些相关语句中找到便于他们理解的关键词,并对这些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来加以概括总结,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发言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关键词并较正确的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概括能力达成较好。但对于没有发言的学生是否也能找到关键词,是否也能正确概括总结缺乏足够的反馈,这一点做得很不到位。现在想想对于学生把握准确的关键词必须要让每个学生明确,画在书中,对于学生体会到位的总结概括同学之间要互相说说,做到一一落实。

课后第二题: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此题是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由于我在理解此题上不够到位,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明显力度不够,所以学生在理解能力的达成上不够理想。

课后第四题: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六、七自然段。

在朗读能力的训练上我让学生在充分默读自学的基础上先以朗读的形式汇报,在结合所划出的关键词进行总结概括。一些学生的在刚汇报的时候朗读比较到位,但也有部分学生不够到位,主要原因是对所提炼的内容理解不够到位,在同学补充和教师引导下理解有了一定改善之后再进行朗读,就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学生仍然是说得过多,朗读的参与面不够。此外就是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过多的是以汇报的形式进行。

在背诵能力的训练上,我选取了最后一段指导学生背诵。我让学生先默读,谈体会,再自读,在学生熟读之后再去背诵,学生对于这段的背诵基本达成。

三.遗憾之处的再设计。

讲完课之后我认真的进行了思索觉得有许多遗憾之处。

第一.在板书的设计上。

原板书:

观众惊呆了、吹口哨―――――――喧哗、大喊――爆发掌声。

顶碗少年失败微笑、不失风度再失败呆呆地、不知所措成功(启迪)。

(老者帮助)―镇静。

失败――――――再失败――――――成功。

启迪。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原板书可以看出我的教学过程是围绕表演从失败到成功这一过程中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两条线索展看的,在这一过程中还包括着老者为了使少年镇静下来,从新投入表演对少年的帮助,看似很完整,其实却扰乱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不能更好的去体会少年在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有些喧宾夺主。再者看来,情感目标没有在板书中予以体现。

而新板书就一目了然,紧抓课文重点,更好的体现了少年又失败到成功的这一过程,对于情感目标的体现很清楚。

通过两个板书的对比给我的启示是板书必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必须要简单明了,非重点不要在板书上呈现。

第二.重难点的理解教师必须要到位(前面在分析突破重难点时已经谈到)。

第三.朗读训练力度不够。

像前面所说我指导学生朗读的参与面不够,形式比较单一。

学生在汇报朗读时如果没有读到位,可以让他们先说体会,如果理解到位后再去读,或者可以让读到位的同学范读,他学读。在体会少年在失败后的反应时教师可以先读出观众的反映,再让学生跟读少年的反应,进行师生对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是烘托感情的段落也可以让学生齐读,等等,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来练习学生的朗读。

第四.教师设问要细化。

在让学生思考少年失败后的反应时,有些学生抓得关健词不够准确,再谈理解的时候就有偏离,所以在以后一定要把对学生的设问细化,比如可以问“少年在第一次表演失败后的反应如何,抓住表现少年动作、神态的词语去理解。”此外,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些关键词到底有几个,到底是什么一定要把握清楚。

第五.教师重复性语言过多。

对于学生谈到位的体会,我总是害怕有其他学生不能理解,所以总是要再说一遍,现在觉得一是没有必要,二是很浪费时间,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做到精确,过于随意的语言尽量不要说,对于学生已经说到位的体会可以让其他学生再说说,教师不要重复。

第六.教学目标一定要围绕课后习题展开。

回想我这节课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却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对课后习题进行很好的审视,做了一些无用功。比如因为在课文中提到了老者的帮助,所以在最后为了体现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我还设计了许多幕后英雄的照片,并结合图片向学生娓娓讲述,这看似是使情感目标得到了升华,事实却显得有些不妥,因为学生理应理解的情感目标没有达成,一味地凭空抒情不免显得有些牵强。所以说认真审视课后习题后再精心教学目标,才是能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简短篇二

教学《顶碗少年》这一课,我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面的链接语,明白本课的学习目标。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表演?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来默读课文,学生们于是阅读重点段3—7自然段,勾勾画画,批注感悟体会。抓住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进行体会,体会顶碗少年的内心世界。

学生们从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描写中体会到了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从观众的表情、言行的描写,对“碗”的具体描写中,感受到了这是一场“难度很大”的表演。从老者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到了老者对少年的宽容和鼓励,所以是一场“体现关爱”的表演。从作者的感悟中,体会到了这是一场“难以忘怀的”表演,学生们体会得很好,关键是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体会到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生们的感悟很深,不仅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有感悟,而且从文末的省略号中也读出了感悟。我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来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们体会到了作者的人生启示——那是面对挫折,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的精神。

因为这一课通俗易懂,学生们很快理解了课文内容。结束之处,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该如何在行动中向顶碗少年学习,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积极活跃。

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突破重点,我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表演的成败与文中少年的成败形成对比,通过观众的反应和和自己面对失败后,体会在观众的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在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困难和失败,他们是如何做的?其中有几位学生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有学习舞蹈时,遇到难度大的动作时,想放弃,但坚持下来的;有初次学习滑板、自行车时,无数次摔倒再爬起来,最终成功的;有在生活中和父母有矛盾冲突不知如何处理而选择逃避的......他们都认为应该像顶碗少年一样,坚持不懈,有勇气地面对失败和生活中的困难,孩子们说的多好啊,认真的神情打动了我,触动了我。人生本就是一种承受,我们应该学会用毅力支撑自己。

看着孩子们满是决心的神情,我相信他们是真有所悟了,是懂了。我多么希望能这些暗暗下的决心不是暂时的,而是如同茁壮成长的树苗,将这些道理与感悟深深扎根于内心,并让自己终生受益。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简短篇三

《顶碗少年》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文章描写的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仍然从头表演;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解读教材时发现文本有很多的`点可以切入,如顶碗少年的表现,观众的反应,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的几次出现。一节课的教学不可能照顾这么全面,权衡之下,只能忍痛割舍,抓住少年的表现来设计教学,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找到相应的句子,抓住少年的神情表现来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同时穿插观众的反应,老者的描写,既深化了少年的形象又适时进行习作的指导。

通过阅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通过分析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领悟做人的道理。

本课教学基本上按预先设计完成,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少年两次失败的时候语句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写作上的技法没有点明,以致后面的相关教学有点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学生后面的理解会更轻松,更到位。其次是课文结束的省略号的处理,我只是把学生停留在少年的身上进行想象,而没有让学生更深地领悟少年身上的精神,最后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微微激动”上展开想象,这样或许会更好。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简短篇四

课文内容较简单,描写了顶碗少年的三次表演经过,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课堂中我先抛出一个问题:“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为什么说是一场()的杂技表演。”由此引导学生抓住感受最深的句子,紧扣重点字词感悟文本。品读时,我又重点带领学生感悟第一次表演,通过扣词——自悟——自读,从少年、碗、观众三方面感受到了表演的惊心动魄。特别是“屏住气、目不转睛、忍不住”等词,学生感悟深刻,想象丰富,有的说到:“观众生怕大声呼一口气都会打扰了少年。”有的说到:“少年的表演太精彩了,观众是不由自主地拍巴掌。”有的抓住少年的动作,有的抓住少年的神态,一一感悟到了少年表演的惊心动魄。在字词的深度挖掘过程中,学生们也进入了情境,学会了循作者的思路进行想象补白,读的独特感悟与表达实现了互联互通。

回忆自己以前的阅读教学,往往是只注重对语言的感悟、积累,而忽视了对语言的运用,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的因素太少,学生没能通过阅读认真感悟文章的语言、写作方法,没有及时地吸收内化。这篇略读课文,最明显的一个写法是作者采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方法来写出少年表演的惊心动魄和坚持不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少年、碗、观众三方面感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的凝炼优美,在赏析交流中领悟写法的独特奇妙。最后经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小结升华,告诉学生什么是正面描写,什么是侧面描写,以后在自己的写作中也可以用这样的写作方法。学生从阅读实践中学习,把积累的写作技法知识及时转化为能力,可操作性很强。读了一篇文章后,经过老师有效地指导,便能尝试写出与范文相类似的习作,降低习作的难度,让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且有了参照、借鉴,使学生乐于表达,这也是我们搞读写结合训练的终极目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经过反复的读与悟,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文章最后作者也写到,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所以每每想起,作者内心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他想到了什么?配上音乐,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或听到过的故事写下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的心灵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课内的读,不但使学生习得了技能,更使学生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事理型文章的写法也于无形中被学生所领悟。

对于略读课文,虽然设计的.时候力争让课堂粗放些,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真正课堂实施起来还是不够理想。围绕语言文字的品析较多,而对于写法的教学,还没能真正做到渗透、润无声的境界,这都需要在以后的研读教材、精心备课环节过程中潜心钻研,创新设计。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简短篇五

我每次讲课的时候,其实备课也挺充分的,但是,上了“战场”不知道怎样灵活运用手里的那杆“枪”。

这不,这节课上又出现了问题,下面。

总结。

如下:

不足之处:

1.板书没有做到“精”。其实咱们都知道,好的板书,能体现课文的重点内容。让“学者”看了一目了然。可是我呢?板书总是很乱,没有主次之分。所以,以后在备课当中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2.朗读训练力度始终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也许我的出发点有问题。我总觉得,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解决有些问题便可以。因为高年段了,没有必要变花样地去读课文,应该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所以,我的朗读训练每节课体现的不明显。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又怎么去看待呢?难道以自己的方式读文不好吗?非得,每节课都要花很大的时间去训练朗读?哎!我在迷茫之中,教学反思《《顶碗少年》教学反思》。也许我又在走歪路!呵呵!

改进措施:

每次讲课,我的重复性语言过多。对于学生谈到位的体会,我总是害怕有其他学生不能理解,所以总是要再说一遍,现在觉得一是没有必要,二是很浪费时间,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做到精确,过于随意的语言尽量不要说,对于学生已经说到位的体会可以让其他学生再说说,所以,我真的要学一学精讲。

总之,我在慢慢摸索,慢慢总结,慢慢反思,渴望自己早日开辟好那番“天地”。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简短篇六

我教学《顶碗少年》一课时,我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找到相应的句子,抓住少年的神情表现来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同时穿插观众的反应,老者的描写,既深化了少年的`形象又适时进行习作的指导。通过阅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通过分析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领悟做人的道理。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简短篇七

略读课文既不能等同与精读课文面面俱到、精雕细琢,又不能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所以我对教材进行一番整合、取舍,“甩开膀子教出语文味”,依托文本授之以法,循法而学,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以求一课一得。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时,我着重从“阅读提示”、学段要求,学生的学习实际、单元训练重点出发,在初读交流时重点点拨“主要内容”和“文章结构、顺序”。精读部分我提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课文描写了一场怎样的表演?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以此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并且由此展开练笔,以求突破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内容理解上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放手。因此,本课教学,我给了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舞台,从“初读、把握全文”到“研读感悟,咀嚼文字”,到“学以致用,课堂练笔”,再到“点化主题,拓展延伸”,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展开,教师只是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习得的学习方法付诸实践运用。

略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让略读课文发挥向课外延伸的作用。一般课外延伸包括阅读材料上的延伸、阅读方法上的延伸和表达方式上的延伸。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简短篇八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观看杂技表演时,曾经见过一个英俊少年在表演顶碗时,两次失败都没有气馁,最后获得成功的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不要退却,有时候成功就在于再坚持一下。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顶碗少年表演两次都失败了,他在一位老者的鼓励下没有退却,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碗,表演取得了成功。

第1自然段,写“我”回忆二十多年前曾经在上海大世界观看过一次杂技表演。

第2自然段,写顶碗少年在表演最后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失误。

先写“一位英俊的少年”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头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表演,“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却总是掉不下来”,他“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从对他的这些“令人惊羡的动作”的描写,可以看出少年的演技已是很娴熟,很精彩了。但是,他在表演最后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失误。“都惊呆了”“有些青年吹起了口哨”写出了观众的反应。

第3自然段,写顶碗少年第二次失误。

先写了少年的神态、动作:“没有慌乱”“歉疚地微笑”“不失风度地鞠了一躬”“很沉着,不慌不忙”,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从中可以看出,少年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他虽感歉疚,但是没有气馁,没有退却,一切重新开始。观众“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忍不住拍响了巴掌”,写出了善良的观众都期待他的成功。

第4—6自然段,写顶碗少年在白发老者的鼓励下,第三次顶碗终于成功了。

“场子里一片喧哗”,不满的观众反应更强烈了。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他的神情反映着他的心理,在众多期待他的观众面前,连续两次失败,此时,也许他头脑里一片空白,也许他想了很多……就在少年最困难、最彷徨无助的时候,一位白发老者的出现使少年“镇静下来”,老者亲切的“抚摸”给他带来了赞许和疼爱,“轻轻摇撼”给他传递了力量,“低声”的话语使他坚定了信心,他终于成功了!

第二部分(第7、8自然段)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第7自然段,写“我”每每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总会很激动。

这里写了两个意思:一是深信当年那位少年一定成为一位杂技艺术家了,他是一个强者;二是那一夜顶碗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常常激励“我”前进。“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代表顶碗少年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演出,代表少年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失败面前,勇于拼搏、坚持不懈,最后获得成功的精神。

第8自然段,写“我”从顶碗少年的身上得到的启迪。

课文最后一句话,以“山穷水尽”和“柳暗花明”,“冰天雪地”和“温暖的春风”作对比,形象地说明,即使在最困难、最黑暗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缩,成功往往就在于再坚持一下、再拼搏一次的努力中。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简短篇九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解读教材时发现文本有很多的点可以切入,如顶碗少年的表现,观众的反应,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的几次出现。一节课的教学不可能照顾这么全面,权衡之下,只能忍痛割舍,抓住少年的表现来设计教学,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找到相应的句子,抓住少年的神情表现来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同时穿插观众的反应,老者的描写,既深化了少年的形象又适时进行习作的指导。

通过阅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通过分析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领悟做人的道理。

本堂课我的整体思路是清晰的,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引导孩子学习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中,由于太过于着急和担心,没有很好地放开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把整个表演过程分解地七零八落,失去了整理感,十分琐碎,其次,在教学少年两次失败的时候语句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写作上的技法没有点明,以致后面的相关教学有点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学生后面的理解会更轻松,更到位。再次是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省略号的处理,我没有很好的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省略号,而是直接点出省略号,过分地引导孩子去学习,一直牵着孩子在前进,在处理时也没有很好得利用省略号的作用,去引导孩子发挥想象。

一堂课,一次锻炼,从锻炼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使得驾驭课堂的能力逐步提高,能更加从容地站立在课堂之上,我想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