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200字(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2:00:20 页码:14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200字(通用12篇)
2023-11-11 22:00:20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过去经历的回顾和反思,对未来更好的规划起到重要作用。完美的心得体会应该具备逻辑严密、观点明晰、结构合理的特点。这些心得体会范文可以给大家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200字篇一

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我对这门科学有了更深的理解,犯罪心理是人类固有的潜在心理。犯罪是一种特别危险的侵害法益的不法行为。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犯罪心理责则是与实施被法律禁止并要求予以惩罚的行为有关的心理活动。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犯罪心理是客观与主观的辨证统一。而这种统一通过犯罪人的特殊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犯罪心理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当人类的犯罪心理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转化为犯罪行为。

一、人类为何会产生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是如何形成可以分两个时期来分析说明,即未成年时期和成年时期。在不同时期对犯罪心理的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也不尽相同。

在未成年期,未成年人的心理容易受到社会这一外界因素的影响,且自身的判断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我们可以把人类未成年时期的心理比作一张白纸,所有人类在这一时期所面对的一切外界因素,都会很容易的在这张白纸上留下痕迹,加上缺乏选择性的保留,所以这张白纸随着人类个体的成长,其内容也逐渐丰富,最终在未成年期将要结束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内涵,即产生了较为稳定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中所包含的犯罪心理则因此前他们所接受的种种消极的影响有关。

具体来说,人类未成年时期社会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媒体等。家庭是每个人的人生初期的主要生活场所,也是其心理成长的最初环境,其成员尤其是父母对他们的心理影响其中的作用。父母的行为即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的犯罪心理正是沿袭了其家庭的一些犯罪秉性,如家庭将庭暴力等;学校是一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度环境,在学校里,同学之间也存在着信息的快速传递,相互的影响作用很大,而且在此年龄阶段也易于被一些不良因素引导,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尽管不一定会直接产生不良的行为,但已在潜移默化中相互灌输了某些犯罪心理;媒体则是指在未成年期个人所接触到的电影、电视、报纸、书籍等传媒作品。例如,目前很大一部分未成年人犯强奸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接触了大量的黄色音像制品、情色书籍等。当今社会人们很容易就可以有意无意地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犯罪的信息,个人主观很难说是故意,或者说主要是由好奇一起的,但无意间即“接受”了一些犯罪心理。另一时期则是成年期,此期间个人已具备了较强的判断能力,相当的克制能力,或者可以说是具备了完全行为能力,人的心理会随着社会变迁、社会结构、意识价值、社会分层、制度规范的变化发展而变化。此时的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需要、仇恨、信仰等。

需要为广义上的,又可分为基本生活需要、发展的需要以及一些非正常的需要(如欲望、心理变态等),如果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即产生了非法占有的犯罪心理;仇恨通常是个人遇到挫折或遭遇他人侵犯,利益受损时产生的犯罪心理,其具有传播性;信仰则是一些极端的宗教组织,为达到其“信仰”所产生的一种反社会的犯罪心理。

未成年时期与成年时期期犯罪心理产生的因素本质上是不同的,未成年时期主要是思想的灌输,成年时期则是行为意识的改变。因为人类与其生存的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无论是人类的未成年时期还是人类的成年时期,在社会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犯罪心理则成为一种人类固有的且潜在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可以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心理。

犯罪心理的潜在形态是指当个体只具有某些不良心理因素,尚未形成特定的犯罪心理结构时,各因素之间处于混沌状态,缺乏明晰的指向性与稳定性。个体犯意的产生,标志着犯罪心理结构开始形成,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由混沌向有序转化,但并未完全摆脱无序状态。此时处于实施犯罪行为前的准备状态。犯罪心理在犯罪主体没有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而达到一定程度时,是具有很强的潜在性的,它是犯罪人大脑的活动,在没有用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时候,即没有发生犯罪行为之前,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而且犯罪心理的潜在性与一般的心理活动的潜在性不同,一般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活动,但是对于犯罪心理而言,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之前往往会刻意地去隐藏精心谋划的犯罪计划,使犯罪心理更加不易被他人察觉。

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是指通过采取适当预防措施,给其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以防止个体形成犯罪行为。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行为应以个体为预防对象,以微观的、针对性的手段对个体犯罪心理采取具有预防和矫正作用的措施。

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的一般原则有早期预防原则、防微杜渐原则、综合效应原则。早期预防具体说来就是指在个体未成年阶段和社会化过程中,开展全面的社会教育,重点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健康心理结构的教育、自立能力的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这些对于一个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自立能力的养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转化的预防最基础的工程。防微杜渐原则也就是为了预防犯罪的形成,从微小的过失开始就要做工作,不能因为是微小的过失就放任。综合效应原则要求的是将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转化的预防的各个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使之生成合力,产生综合效应,这样才能确切预防犯罪的形成。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的途径和方法有以下几点:

二、加强对易受害人群的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三、改善社会风气,消除犯罪诱因乃防止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根本所在。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200字篇二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心理及其规律的科学。最开始了解到关于犯罪行为分析,心理学的应用其实是很广泛而实用的。关于犯罪心理学最初的印象是是来自于同学推荐看的美剧《犯罪心理》,虽然作为一部美剧为了吸引足够的观众群的兴趣使得每一集的情节紧凑,不会把案例分析的每一步都表现得那么透彻。但这之中表现的各种有关犯罪行为的心理画像和解析过程深深地吸引了我。更提高了我对于犯罪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致。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也有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想要把这一块心理学的有关应用学习得更为深入的意思。

陈老师的课每次都有去听,虽然ppt的内容总体来说不多,但是讲解很细致丰富。在犯罪心理学这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里,基本原理的掌握是很基础的但也肯定是很必要的。从这学期的学习中我认识到,虽然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犯罪心理学固然有其独特性和特殊性,但是它也是一门十分注重综合的学科,往往在对罪犯进行犯罪心理分析时,需要涉及到基本上所有领域的心理学原理和知识的运用,这跟我们平时学习的专业知识都是分不开的。

除了基本的原理内容的教授,为了让我们更加实质性的学习到罪犯心理学的有关应用,当然,我想国外尤其是美国心理学的发展走在国际前列也是原因之一,这样可以让我们学到更新的知识。陈老师采取了放电影然后分为各个小组自主进行犯罪分析报告的方式。记得在最开始老师说会有血腥恐怖,不知道我们能否接受得了。我的想法是心理学这一学科性质就已经决定了多少都会接触到人性和世界阴暗的一面,我们能做的就是学着去接受它。这也涉及到一个脱敏的问题,我也曾试想过,不是心理专业的学生,没有犯罪心理学的课程需要,我也不会这样严谨而专业性地去深入探讨其中犯罪行为的深层心理原因。这使我开始以一种科学性的态度去看待那些有变态心理的人甚至是罪大恶极的犯罪者,从最开始的只能理解变态杀人狂犯下罪案是不受自己控制的到能够真实的分析出他们是怎样从平凡的人一步步变成杀人狂魔。而不仅仅是最开始的单纯厌恶和逃避心理,我感受到了这其中心灵的强大与充实。

回顾这四次的课堂任务,我们组采取组长为第一作者,副组长作为辅助,每个组员都要交犯罪心理分析报告的做法。一般是在看完电影之后三天内先自己查阅相关影评和资料有初步想法或者写下初稿,然后开会讨论各自的犯罪心理分析思路,沟通交流,最终定下基本的结构和主题,分派各组员的任务即明确每个人负责写哪一块,交稿后由组长统一完善成一篇完整的犯罪分析报告。一方面是为了加强集体责任感,集思广益,保证报告的质量,这样一来,每次的作业都是组员们的共同结晶。另一方面也带动了组员一起成长,共同学习犯罪心理分析。每次撰写时,除了组里交代的任务,我都根据自己的想法把所有涉及到的罪犯行为都做了心理分析,写成自己的罪犯分析报告。在上课时认真听各组的报告内容以及老师的评述解析,对比自己的不足,加深自己对影片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各种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分析方法,以求在下一次做到更好。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从最开始的不看相关影评就没有更深入的想法,到后来逐渐形成自己对影片中主人公犯罪行为的独有认识,并试着从专业的角度去评说。虽然离专业性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这之中,我收获了学习的快乐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体会到了小组团体协作的乐趣和自我成长的满足感、成就感。无奈学期短暂,我觉得自己在课程所学,依旧还不够。自己这一滴水比起犯罪心理学以及心理学这片汪洋,实在浅薄的不足挂齿,我只有始终以一颗卑谦的学习之心向比我更好的同学以及老师学习,才有希望最终达到心理学这条磅礴河流的来路与归途。

除了《犯罪心理》,我还看过的相关影片有汉尼拔系列:虽然各个片子质量存在差异,褒贬各异,看完全部才会真实理解汉尼拔是怎样从一个原本童年无忧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犯罪史上最惊人悚闻的吃人狂魔。《七宗罪》,《秘窗》,《香水谋杀案》,《lietome》等,《电剧惊魂》系列还是不敢看,因为总觉得是侧重恐怖片性质的电影,不能承受将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在这个学期里,我学习到了犯罪心理学的各种理论知识,更在犯罪心理这领域的应用上学到了如何对变态杀人犯进行初步的犯罪心理分析。当然课堂上的教学只是一个引子,有一技之长相应的就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通过学到的我将进一步加深专业知识的掌握,用一颗澄净之心载着它在浊世中负荷前行。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200字篇三

《犯罪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在犯罪心理学当中,研究者从各种立场出发,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研究者多次发现,人们对于道德的理解和知识不一定和道德行为一致。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使有某种道德观念,也可能做出与此相悖的行为来。

从违法少年的家庭环境研究和教育研究中可以发现,严厉地惩罚犯罪者能够带来短时间的顺从,但是并不能让道德价值内化,也就是说,惩罚并不能帮助形成道德价值,强化行为的意志力。

精神分析理论重视在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紧张心理。希利(healy)认为违法犯罪者与双亲的情感当中产生的情绪障碍是不法行为的主要原因。如果直接惩罚这种行为,会提高紧张心理和导致更强烈的抵抗,可见简单粗暴的惩罚是无效的,而且还有一定的害处。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中,社会性学习被用于解释一些现象。社会性学习的表现形式是社会群体各种交流活动和交流过程,学习内容多样化,并且可以在群体交流的过程中动态产生。

弗洛伊德认为,犯罪者的超我发展程度不够,所以不能抑制一些本能的冲动。洞察、净化、宽容等等概念都是由这一学派首先提出的。但是这种方式对心理学者的要求过高,难以推行。

罗杰斯认为治疗没有必要纠结于过去,主张“非支持性疗法”和“来访者中心疗法”。通过谈话治疗让患者洞察问题。这种方式是一种个别人格治疗,研究者指出,这种方式和家庭的支持有关系。治疗的成功率并不乐观,仅有20%非常有效,42%无效。

或许有些已经根植于人格当中的东西,不会通过简单的对话就加以改变。但是无论如何,罗杰斯的方法给予了研究者希望。犯罪行为的心理疏导意义大于惩罚。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200字篇四

第一段:引言(介绍主题)。

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一环。了解和研究少年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并帮助我们预防和解决这种社会问题。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研究和学习少年犯罪心理学方面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心理背景(了解少年犯罪的背后)。

在研究少年犯罪心理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心理背景因素,这些因素对少年犯罪行为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家庭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许多犯罪少年来自于不稳定或问题严重的家庭,缺乏关爱和指导,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此外,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导致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少年犯可能患有行为障碍、心理障碍或抑郁症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无法适应社会和学校环境,进而采取犯罪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获得认同。

第三段:动机和诱因(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

少年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动机和诱因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少年犯罪的诱因可以分为外在与内在。外在诱因包括对金钱、权力、地位等物质利益的追求,以及不良朋友或恶劣环境的影响。内在诱因则涉及对自尊、认同和权威的渴望等心理因素。对自我价值感缺乏的青少年可能寻求通过犯罪行为来建立自己的地位,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而一些青少年可能因为经历了暴力或虐待等创伤事件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第四段:预防和干预(解决少年犯罪问题)。

在深入研究和了解少年犯罪心理学的过程中,我认识到预防和干预是解决少年犯罪问题的关键。首先,提高社会和家庭支持是预防少年犯罪的重要措施。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社会福利、教育和娱乐资源,以减少他们感到被边缘化或无助的情况。其次,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也至关重要。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减少他们采取犯罪行为来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可能性。

第五段:结论(个人体会和总结)。

通过学习和了解少年犯罪心理学,我意识到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社会问题,其根源涉及到诸多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有效地解决少年犯罪问题需要综合多学科的方法和干预手段。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和关爱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心理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未来。此外,政府和社会机构也应加大对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支持,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以减少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和阻止其进一步扩大。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200字篇五

引言:在当代社会,心理犯罪频频发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加强心理犯罪的意识,了解心理犯罪的原理和特点,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下面我将从心理犯罪原因、心理犯罪的手法与目的、侦查与防范手段以及心理犯罪后的心理处理四个方面,总结自己的心理犯罪心得体会。

心理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心理犯罪者通常具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如自卑感、恶劣的童年经历等,这些问题影响了他们的正常行为。其次,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加大,生活压力大大增加,心理犯罪者在面对这些压力时,往往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取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再次,人性的复杂性使得一些个体对金钱、权力等物质诱惑产生过度的追求,从而失去了正确的道德判断力。

心理犯罪的手法狡猾多样,可能包括欺骗、威胁、恐吓等。心理犯罪者往往具有一定的心理技巧,他们会用巧妙的方法欺骗受害者,在受害者不知不觉中实施犯罪行为。而心理犯罪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出于金钱利益,心理犯罪者希望通过欺骗、威胁等手段获取金钱或财产;二是为了满足自己心理上的某种需求,心理犯罪者可能以此来寻求控制他人的感觉;三是报复社会或者个人,某些心理犯罪者对社会存在不满,采取犯罪行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三、侦查与防范手段。

心理犯罪的防范工作非常重要,以下是几种有效的侦查与防范手段。首先,公众应提高自身的心理犯罪识别能力,多方位了解心理犯罪的手法和特点,通过信息共享,及时发现和举报可疑行为。其次,法律机构应加大对心理犯罪的打击力度,制定相关法规,严惩心理犯罪行为。此外,心理犯罪者通常善于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犯罪活动,因此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提高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也是防范心理犯罪的有效手段。

心理犯罪对受害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因此心理犯罪后的心理处理至关重要。首先,受害者应及时与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联系,倾诉自己的痛苦与困惑,寻求专业的帮助。其次,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是重要的资源,他们可以通过陪伴和鼓励,帮助受害者走出阴影。此外,受害者要学会自我调节,积极参与一些正能量的活动,通过运动、读书等来缓解心理压力,重新找回自己的自信和勇气。

结论:心理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安全和个人心理健康的犯罪行为。我们应当提高心理犯罪的意识,了解心理犯罪的原因和特点,积极参与心理犯罪的防范工作。在面对心理犯罪时,我们应保持冷静,及时报警,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200字篇六

段落一:引言(200字)。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及其背后心理原因的学科,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动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行为的根源,从而更好地预防和处理犯罪事件。在学习犯罪心理学的过程中,我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收获了很多心得体会。本文将从学习的动机、心理变化、实践经验、知识应用和对未来的展望等方面,分享我在犯罪心理学入门课程中的所思所悟。

段落二:学习的动机和心理变化(200字)。

作为一个普通大学生,我选择学习犯罪心理学纯粹是因为兴趣。起初,我的认识仅限于电视剧和小说对犯罪实例的描写,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犯罪心理学是一个反映人性复杂性的学科。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我了解到犯罪行为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家庭环境、社会因素及个人心理状态等。这种深入的了解让我重新审视犯罪事件,不再简单地将其归为“坏人”的个人责任,而是考虑更多的社会背景因素。我的心理变化在社交场合中也得到了体现,我能更加客观地看待他人的行为,不随意评判,而是更多地关注背后的动机和心理状态。

段落三:实践经验和知识应用(300字)。

在学习犯罪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当地的监狱,进行了一次模拟偷窃案件的侦破活动,以及对犯罪者进行心理测试等实践活动。这些实践经验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通过参观监狱,我深切感受到罪犯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压力,也更加确信预防和教育的重要性。模拟侦破的活动让我亲身体验了警察的工作,深入了解了犯罪侦破的艰难与复杂,同时也锻炼了我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心理测试活动则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心理因素在犯罪行为中的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这些实践经验,我在犯罪心理学的知识应用方面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并且相信这些知识将对我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段落四:心得体会与反思(300字)。

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我进一步认识到犯罪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综合的方法来解决。仅仅从单一学科的角度出发,是很难全面了解和应对犯罪行为的。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探索相关学科,如法律、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以便更好地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研究和解决犯罪问题。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我会更加积极地参与社区和学校的安全教育活动,传播犯罪心理学的知识和理念,帮助更多人提高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加强自身的防范意识。

段落五:未来展望(200字)。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前沿的学科,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发展潜力。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犯罪心理学,参与相关实践和社会项目。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也期望能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将犯罪心理学这门学科应用到实际中去,为社会服务,助力犯罪预防和处理工作。我相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将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启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公平和安全。

总结: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我进一步认识到犯罪行为背后的复杂因素,并且意识到纯粹以道德观念来判断犯罪问题是粗浅且片面的。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我深化了对犯罪心理学的理解,并且决心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中。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犯罪心理学,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为社会的安全和公正做出贡献。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200字篇七

少年犯罪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解决该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对少年犯罪心理学的学习,我深刻理解到少年犯罪的原因和心理机制,并对预防和治理少年犯罪的措施有了更具体的认识。下面,我将结合所学心理学知识,分享我的体会和思考。

首先,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需要引起重视。在犯罪行为背后,通常有着复杂而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存在。例如,一些少年犯罪分子可能面临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应对。与此同时,缺乏适当的情感回应和行为引导,使得他们逐渐迷失自我,屈从于犯罪的诱惑。

其次,心理学可以通过心理评估来识别潜在的犯罪倾向。社会心理学中的“罗森汉姆自接受量表”是一个经典的心理评估工具,可以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回答,评估个体罪责感、道德观念以及冲动控制等特征。通过该评估工具的使用,心理学家能够对少年犯罪分子进行精确的心理测量,从而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干预措施。

第三,治理少年犯罪需要多层次的干预措施。仅仅依靠法律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犯罪行为往往具有复发的倾向。相反,我们需要全面考虑心理因素,采取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例如,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少年犯罪者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通过人际交往和情感管理的训练,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此外,社区教育和家庭辅导也可以帮助家长和老师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少年犯罪者。

第四,预防是治理的关键。在教育系统中,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心理教育课程,以帮助少年对情绪和行为的监控有更深入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少年犯罪者的自我认识和社交技能,还可以对他们的冲突解决和情感管理能力进行培养。与此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应该提供积极的环境,培养少年犯罪者积极正面的行为模式和习惯。

最后,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心理学研究虽然能够提供理论指导,但最终的价值在于应用。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解决实际的少年犯罪问题。因此,心理学家应该与执法机构、社区组织和学校等相关机构紧密合作,以提供更全面、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认识未成年犯罪分子提供了深刻而全面的视角。我们应该深入理解不同少年犯罪心理之间的联系,掌握有效的心理评估和干预工具,以实现预防和治理的目标。只有通过全面的心理支持和教育,我们才能够为少年犯罪分子创造更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200字篇八

每个星期四的晚上的犯罪心理学选修课,每每总让同学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引发深思。老师总是向同学们问破案智力题,同学们也很积极的回答参与。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慢慢的,从《犯罪心理学》这门课中,我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可以深讨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还可以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于是,通过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我相信,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所以,学习犯罪心理学很有必要。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很大的帮助,现在许多新闻都报道过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这些现象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现象。当我们去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学校中很优秀,很出色,我们通过分析也可以发现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心理素质的好与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前途。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在犯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了,我们应该对它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对犯罪方面只是的学习也变得十分必要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如此。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犯罪心理学既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为研究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作出了贡献,并且也为预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犯罪的实践服务,它为让社会认识犯罪发生的机制,并使之配合有关人员帮助人走上正途。犯罪是一种特别危险的侵害法益的不法行为。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犯罪心理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而这种统一通过犯罪人的特殊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对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犯罪心理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当人类的犯罪心理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转化为犯罪行为。在这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

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心理学对我们大学生的帮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交际方面都可以用到这方面的知识。

所以,我很庆幸这次我选修了犯罪心理学,让我获益良多,终生难忘!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200字篇九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罪犯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学科,通过对犯罪行为的分析和心理学的应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罪犯背后的动机和心理过程。在学习犯罪心理学的过程中,我深受其启发,更加了解了犯罪心理的复杂性和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对犯罪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在学习犯罪心理学的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犯罪行为并非单一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犯罪不仅受到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还与个人的性格、心理健康等因素密切相关。一些人可能因为经济压力或者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选择犯罪,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因为自己的心理问题或受其他人的影响而犯罪。无论何种原因,我们都需要认识到犯罪行为的背后有着复杂而多样化的心理动机,而仅靠惩罚和制裁无法完全解决犯罪问题。

其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预防和降低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犯罪心理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出潜在的犯罪倾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比如,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心理测试和个性评估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走向犯罪的道路。此外,对于已经犯罪的个体来说,通过心理辅导和康复计划等措施,可以帮助他们找到重新融入社会的途径,避免再次犯罪。犯罪心理学的应用在预防和防范犯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安全和和谐的社会。

再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思考。犯罪行为虽然带有破坏性和危险性,但其背后却反映了些许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通过分析犯罪心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为何会选择犯罪,为何会违法乱纪。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仅涉及个别人的心理状态,还包括了社会文化、道德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深入探索人性的种种迷茫,才能更全面地理解社会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犯罪问题。

另外,学习犯罪心理学也使我对司法系统和刑罚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犯罪心理学对于司法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罪犯的心理特点和动机,从而做出更科学、公正的判断和决策。同时,犯罪心理学也教会了我们关于刑罚制度的思考。单纯的惩罚不能解决犯罪问题,应该结合心理健康,考虑到罪犯的后续发展,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最后,在学习犯罪心理学中,我逐渐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犯罪问题,并为社会的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无论是通过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和自我管控能力,还是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犯罪预防工作,我们都可以为犯罪的减少和社会的和谐做出一份努力。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关注,才能够让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真正落地生根,造福于社会的发展。

总而言之,学习犯罪心理学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积累,更是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通过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犯罪背后的动因和心理过程,从而为犯罪的预防和解决提供更准确、科学的方向。与此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参与到犯罪问题的解决中去,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社会。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200字篇十

山根清道的《犯罪心理学》一书,尽管年代久远,但是对于犯罪心理相关研究作出了一个比较系统而完善的归纳。

在犯罪行为分析方面,作者总结了一些研究者的观点。阿德勒认为,在家庭当中被娇纵或者是受忽视,会带来长时间的心理不适感,这也是许多罪犯所承认的。希利和他的妻子布朗纳认为,一些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望也是犯罪的动机之一。对于爱情的失望,对于家庭当中一些行为的不满,内心深处压抑的不幸感等等,都包括在其中。弗洛伊德以及他之后的研究者认为,强烈的罪责感带来的自我惩罚,也可能变成报复社会的举动。研究者约翰逊和焦勒克认为儿童的有一些反社会行为是父母鼓励的结果,也就是说孩子把父母一些无意识的敌对态度转化成了行为。

挫折和冲突也会导致攻击性的行为。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拥有防御的机制,用以调节负面情绪,来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冲突,缓和精神上的紧张状态。如果防御的行为越过了应有的界限,那么就形成了犯罪。有些人把自己的敌意投射在对手身上,因此深信对方对自己也怀有深深的敌意。所谓没有理由的犯罪也有可能是所要攻击的对手太强,而随意找来弱者进行代替的结果。这些都是防御机制过分发挥其功能的一种表现。

有研究者基于学习理论对于犯罪心理学进行了探讨。根据认知不协调的理论,也能够分析出认知的不平衡与不协调,可能是导致犯罪的原因。

但是缺陷和不满,只是犯罪的动机之一。作者认为要分析犯罪的行为和动机,还需要从更广阔的人格发展角度来入手进行分析。

施耐德的“病态人格”概念当中提出了几个关键因素,如爆发性、无情性、意志薄弱性、易变性等。反社会人格也用于解释一些犯罪行为,患者行为与社会规范相背离,不在意他人的感受,同理心缺失,社会道德感淡薄,不负责任。

詹金斯认为,成长过程中社会化的失败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他将这种情况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没有被社会化的攻击型,这一类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有过被父母多次拒绝的经历;第二类是受过度压制的类型;第三类是表面上被社会化,实际上可能与违法犯罪集团联系比较多,父母监管不严,在一个被忽视的环境当中成长起来,会受到周围一些行为不良者的影响。

现在的研究已经不认为犯罪者有某种特定的、固有的人格,但是在研究犯罪心理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人格因素的影响。

书中还有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一些犯罪者并不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而是他们自始至终都像婴儿一样缺乏是非曲直,对事物没有基本的辨别能力。这也是社会化不完全的体现。

总之,在对犯罪者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相关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并不代表着将来一定会出现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200字篇十一

犯罪是一种特别危险的侵害利益的不法行为。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心理,则是与实施被法律禁止并要求予以惩罚的行为有关的心理活动,是人类固有的潜在心理。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犯罪心理是客观与主观的辨证统一。而这种统一通过犯罪人的特殊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犯罪心理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当人类的犯罪心理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转化为犯罪行为。

一、人类产生犯罪心理的原理。

犯罪心理是如何形成可以分两个时期来分析说明,即未成年时期和成年时期。在不同时期对犯罪心理的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也不尽相同。

在未成年期,未成年人的心理容易受到社会这一外界因素的影响,且自身的判断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我们可以把人类未成年时期的心理比作一张白纸,所有人类在这一时期所面对的一切外界因素,都会很容易的在这张白纸上留下痕迹,加上缺乏选择性的保留,所以这张白纸随着人类个体的成长,其内容也逐渐丰富,最终在未成年期将要结束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内涵,即产生了较为稳定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中所包含的犯罪心理则因此前他们所接受的种种消极的影响有关。

具体来说,人类未成年时期社会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媒体等。家庭是每个人的人生初期的主要生活场所,也是其心理成长的最初环境,其成员尤其是父母对他们的心理影响其中的作用。父母的行为即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的犯罪心理正是沿袭了其家庭的一些犯罪秉性,如家庭将庭暴力等;学校是一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度环境,在学校里,同学之间也存在着信息的快速传递,相互的影响作用很大,而且在此年龄阶段也易于被一些不良因素引导,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尽管不一定会直接产生不良的行为,但已在潜移默化中相互灌输了某些犯罪心理;媒体则是指在未成年期个人所接触到的电影、电视、报纸、书籍等传媒作品。例如,目前很大一部分未成年人犯强奸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接触了大量的黄色音像制品、情色书籍等。当今社会人们很容易就可以有意无意地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犯罪的信息,个人主观很难说是故意,或者说主要是由好奇一起的,但无意间即“接受”了一些犯罪心理。

另一时期则是成年期,此期间个人已具备了较强的判断能力,相当的克制能力,或者可以说是具备了完全行为能力,人的心理会随着社会变迁、社会结构、意识价值、社会分层、制度规范的变化发展而变化。此时的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需要、仇恨、信仰等。

需要为广义上的,又可分为基本生活需要、发展的需要以及一些非正常的需要(如欲望、心理变态等),如果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即产生了非法占有的犯罪心理;仇恨通常是个人遇到挫折或遭遇他人侵犯,利益受损时产生的犯罪心理,其具有传播性;信仰则是一些极端的宗教组织,为达到其“信仰”所产生的一种反社会的犯罪心理。

未成年时期与成年时期期犯罪心理产生的因素本质上是不同的,未成年时期主要是思想的灌输,成年时期则是行为意识的改变。因为人类与其生存的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无论是人类的未成年时期还是人类的成年时期,在社会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犯罪心理则成为一种人类固有的且潜在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可以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心理。

犯罪心理的潜在形态是指当个体只具有某些不良心理因素,尚未形成特定的犯罪心理结构时,各因素之间处于混沌状态,缺乏明晰的指向性与稳定性。个体犯意的产生,标志着犯罪心理结构开始形成,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由混沌向有序转化,但并未完全摆脱无序状态。此时处于实施犯罪行为前的准备状态。犯罪心理在犯罪主体没有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而达到一定程度时,是具有很强的潜在性的,它是犯罪人大脑的活动,在没有用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时候,即没有发生犯罪行为之前,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而且犯罪心理的潜在性与一般的心理活动的潜在性不同,一般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活动,但是对于犯罪心理而言,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之前往往会刻意地去隐藏精心谋划的犯罪计划,使犯罪心理更加不易被他人察觉。

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是指通过采取适当预防措施,给其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以防止个体形成犯罪行为。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行为应以个体为预防对象,以微观的、针对性的手段对个体犯罪心理采取具有预防和矫正作用的措施。

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的一般原则有早期预防原则、防微杜渐原则、综合效应原则。早期预防具体说来就是指在个体未成年阶段和社会化过程中,开展全面的社会教育,重点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健康心理结构的教育、自立能力的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这些对于一个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自立能力的养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转化的预防最基础的工程。防微杜渐原则也就是为了预防犯罪的形成,从微小的过失开始就要做工作,不能因为是微小的过失就放任。综合效应原则要求的是将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转化的预防的各个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使之生成合力,产生综合效应,这样才能确切预防犯罪的形成。

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的途径和方法有以下几点:

二、加强对易受害人群的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三、改善社会风气,消除犯罪诱因乃防止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根本所在。

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确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犯罪案例研究及处理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支配行为,研究人的行为就必须研究人的心理特征,从而更好地解释人们千奇百怪的行为方式。犯罪心理学对预防和减少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侦破和处理案件都要从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出发寻求有的方法。犯罪心理学是研究人被心理的邪恶一面的,但这个学科是为人类和社会的光明服务的。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现今及未来社会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人们的心理世界亦将复杂难解,各种新型犯罪更是“超凡脱俗”。因此,对心理学的应用将更具实际意义,对于它的研究将持久而深入的进行下去。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200字篇十二

心理学是以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犯罪心理学以犯罪人的心理为研究对象,是心理学研究的特殊领域。

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生理机制为心理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情绪、情感和意志都是人的心理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从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来说,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引起的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心理活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种存在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没有客观事物的作用,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是像镜子反映物象一样消极、被动,人在受客观事物作用的同时,也在积极地作用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在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它决定并制约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一切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实践活动扩展了人的认识可能性,使人的认识不断丰富起来。实践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是检验现实反映是否正确的标准。人对现实的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反映的内容是由外界事物的作用决定的,是客观的,但它同时也是主观的,因为这种反映是物质的脑的神经活动过程,是由一定的人来进行的,总是受反映者所累积的个人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制约,通过认识主体的活动得到实现的。

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犯罪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酝酿、积淀和研究,终于编撰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本书以崭新的形式,独到的见解,对于犯罪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阐述,对学术界争论的有关问题慎重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本书的理论建构独具特色,具体结构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犯罪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包括第1章至第6章,主要探讨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犯罪人的心理现象等;第二部分是运用犯罪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对各种类型犯罪人进行的心理分析,包括第7章至第12章,我们重点剖析了不同年龄、性别、经历犯罪人的心理,几种故意和过失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以及犯罪人在不同诉讼阶段中的心理:第三部分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犯罪心理的防控,在第13章中,我们对犯罪心理防控的具体技术手段作了具体详细的介绍;第四部分是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展望,在第14章中,我们就犯罪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与学科发展提出了独到的看法,既具有总结性又具有前瞻性。上述四部分内容(包括每一章节)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独立性。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不能脱离社会和时代而独立存在。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密切联系当前社会发展背景,把犯罪人置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对其犯罪心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在本书的撰写中,我们还吸纳了国内外学术前沿的犯罪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努力与最新的研究观点保持同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