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20:56:15 页码:11
2023年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精选13篇)
2023-11-19 20:56:15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提高效率和质量。完美的总结应该包括对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和目标的设定。下面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优秀总结范文,相信会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篇一

高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家一定要把握好高中,多做题,多练习,为高考奋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14高一必修物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心态上不要着急,要适度紧张,慢慢适应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老师也讲得比较慢,知识是一点一点渗透的。一道题不会做,立刻记起来,暂时想不明白,以后可以慢慢问老师,记住不是你一个人不适应,不会,这是整个高一阶段是共同现象。

2. 做好知识的同化、和顺应,重建

许多事例表明,同学们大都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被初中的不全面的知识和模糊概念所影响。例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和时间;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除了有大小还有方向,是矢量。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指导学生掌握建立坐标系选取正方向,然后再列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避免人为的走弯路加高学习物理的台阶。

2.学会构建物理模型,学会在头脑中想象正确的物理情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篇二

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

2、纸带分析;

(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

(3)可计算出加速度。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篇三

(1)通过认真审题,确定研究对象.

(2)采用隔离体法,正确受力分析.

(3)建立坐标系,正交分解力.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

(5)统一单位,求出答案.

2、解决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选取的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时可采取“先整体,后隔离”或“分别隔离”等方法.一般当各部分加速度大小、方向相同时,可当作整体研究,当各部分的加速度大小、方向不相同时,要分别隔离研究.

(2)对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式,求出答案.

3、解决临界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要详细分析物理过程,根据条件变化或随着过程进行引起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变化,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

(2)在某些物理过程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用极限分析的方法可以尽快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

易错现象:

(1)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用拉力f直接拉物体与用一重力为f的物体拉该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是一样的。

(2)在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两物体组成的系统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支持力等于重力。

(3)在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两物体要产生相对滑动拉力必须克服它们之间的静摩擦力。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篇四

“物理”二字出现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简称,即考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总结研究它们的规律的意思。以下是关于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1.定义

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由于曲线运动中运动方向时刻改变,故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例如匀速圆周运动就是一种曲线运动。

2.条件

合外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合外力与速度方向间夹角为锐角时,速率增大,为钝角时,速率减小;始终为直角时,速率不变。

3.分类

曲线运动分为匀变速曲线运动,合外力是恒力;变加速曲线运动。合外力是变力。

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1m和2m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

1.开普勒第一定律:由叫轨道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迹都是椭圆,太阳处于所有椭圆的一个公共焦点上。

2.开普勒第二定律:太阳与任何一个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运行轨道半长轴r的立方与其公转周期t的'二次方成正比。

1.功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就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3.动能定理

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4.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或者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在能量守恒的分支中,机械能守恒定律也是一块重要的内容。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篇五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分子热运动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

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

(1)物质由分子组成;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热运动: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有引力;引力使固体、液体保持一定的体积。分子间有斥力,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已离得很近的固体、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篇六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要点:(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它定性地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3)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属性——惯性;(4)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即通过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5)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公式f=a.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要点:(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效果,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时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时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3)牛顿第二定律是矢量关系,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的,可以用分量式表示,fx=ax,f=a,(4)牛顿第二定律f=a定义了力的基本单位——牛顿(定义使质量为1g的物体产生1/s2的加速度的作用力为1n,即1n=1g./s2.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要点:(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已存在的前提;(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不可叠加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这应注意同二力平衡加以区别。

(1)确定研究对象;

(2)采用隔离法分析其他物体对研究对象的作用力;

(4)画物体受力图,没有特别要求,则画示意图即可。

(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g,即fn=g-a,当a=g时,fn=0,即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篇七

一、机械运动:一物体相对其它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1、参考系:为研究物体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又名参照物(参照物不一定静止)。

2、质点:只考虑物体的质量、不考虑其大小、形状的物体。

(1)质点是一理想化模型。

(2)把物体视为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形状、大小相对所研究对象小的可忽略不计时。

如: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火车从北京到上海。

3、时刻、时间间隔: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是一点、时间间隔是一线段。

如:5点正、9点、7点30是时刻,45分钟、3小时是时间间隔。

4、位移:从起点到终点的有相线段,位移是矢量,用有相线段表示;路程:描述质点运动轨迹的曲线。

(1)位移为零、路程不一定为零;路程为零,位移一定为零。

(2)只有当质点作单向直线运动时,质点的位移才等于路程。

(3)位移的国际单位是米,用m表示。

5、位移时间图象:建立一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

(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

(3)位移图像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表示速度;夹角越大,速度越大。

6、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较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段时间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2)速率只表示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7、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1)加速度的定义式:a=vt-v0/t。

(2)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速度大小无关。

(3)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为零。

(4)速度改变等于末速减初速。加速度等于速度改变与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大小与速度改变量的大小无关。

(5)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变化方向相同。

(6)加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2。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时间的关系:vt=v0+at。

注:一般我们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则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1)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作匀变速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s=v0t+1/2at。

注意:当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当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3、推论:2as=vt2-v02。

4、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两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之差等于定植;s2-s1=at2。

5、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前1秒,前2秒,„„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时间的平方比;。

第1。

秒、第2秒„„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奇数比。

三、

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处静止下落的物体所作的运动。

1、位移公式:h=1/2gt2。

2、速度公式:vt=gt。

3、推论:2gh=vt2。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篇八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点的概念.能明确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选取参考系时,要考虑到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

(3)知道坐标系的概念.能够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领悟质点概念的提出和分析、建立的过程。

(2)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初步掌握科学抽象这种研究方法。

(3)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认识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坐标系的建立。

教学策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理想化模型——质点的建立,及相应的思想方法。

教学策略:通过问题的讨论,在原有认知水平上进一步深化拓宽,达到认知的螺旋上升,攻克难点。

三、教学过程。

在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图片中,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注意地球同时又在自转,所以地球的各部分离太阳的远近在不断变化,可见要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分析:当我们讨论地球的公转时怎么看待地球?有什么巧妙的方法。

地球是一个庞然大物,直径约为12800km,与太阳相距1.5×108km,也就是说地球直径约是它与太阳距离的万分之一。

学生:因此,研究地球公转时,由于地球的大小而引起的地球各个部分的差异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可以忽略地球的大小,把它视为一个点。

忽略地球的大小和形状把地球看作一个点时,能够忽略地球质量吗?(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刚才,同学们其实已经做了一件伟大的事,什么伟大的事呢,在研究某一问题时,对结果影响非常小的因素把它忽略掉,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方面,这是一种科学抽象,物理学中称之为物理模型。例如,刚才研究地球公转时把地球本身的大小、形状忽略不计,突出地球具有质量,而把地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就是建立了物理模型,物理学中称这种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突出物体具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于是,对实际物体运动的描述就转化为对质点运动的描述。

那么,如果研究地球自转,考查地球上各点的运动,还可以把地球看作质点吗?为什么?不能,因为地球上各点的运动情况不一样。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质点又有哪些特征?

1.一个物体能否被看作质点,取决于它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2.一个物体能否被看作质点,取决于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即使是同一个物体,在研究的问题不同时,有的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而有的情况可能不可以看作质点。

3.质点是没有大小,没有形状,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

4.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二、参考系。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你和一位同伴正坐在这辆火车上,铁路边的人看到火车中的乘客是什么情景,而同伴认为你是怎样的。

地面上的人观察跳伞运动员运动是怎样的下落情况,而飞机驾驶员看跳伞运动员是怎样下落的。

地球在绕太阳转动,而我们却没感觉到这又是为什么。

虽然说物体的运动是永恒的,但在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却又总是相对于其它物体而言的,这便是运动的相对性。看来,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即位置随时间的变化,首先要选定“某个其它物体”做参考,然后再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选定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象以上分析的,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三、坐标系。

如果一个可以看作质点的物体沿直线运动,怎样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呢?

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如果物体在一维空间运动,即沿一条直线运动,只需建立直线坐标系,就能准确表达物体的位置;如果物体在二维空间运动,即在同一平面运动,就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当物体在三维空间运动时,则需要建立三维坐标系。

其三要素是: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对质点的直线运动,一般选质点运动轨迹为坐标轴,质点运动的方向为坐标轴正方向,选取质点经过坐标轴原点的时刻为时间的起点。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篇九

一、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

1、摩擦起电:

(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

(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

(1)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

(2)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

(1)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

(3)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三、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

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

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1、计算公式:f=kq1q2/r2(k=9.0109n.m2/kg2)。

2、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点电荷(电荷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3、库仑力不是万有引力;。

五、电场:电场是使点电荷之间产生静电力的一种物质。

1、只要有电荷存在,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电场;。

3、电场、磁场、重力场都是一种物质。

1、定义式:e=f/q;e是电场强度;f是电场力;q是试探电荷;。

2、电场强度是矢量,电场中某一点的场强方向就是放在该点的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负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反)。

3、该公式适用于一切电场;。

4、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e=kq/r2。

八、电场线:电场线是人们为了形象的描述电场特性而人为假设的线。

1、电场线不是客观存在的线;。

2、电场线的形状: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g:。

(1)只有一个正电荷: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无穷远;。

(2)只有一个负电荷:起于无穷远,终于负电荷;。

(3)既有正电荷又有负电荷: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

3、电场线的作用:

2、表示电场强度的方向: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场强方向;。

4、电场线的特点:

1、电场线不是封闭曲线;。

2、同一电场中的电场线不向交;。

1、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一簇等间距的平行线;。

2、平行板电容器间的电是匀强电场;场。

十、电势差:电荷在电场中由一点移到另一点时,电场力所作的功wab与电荷量q的比值叫电势差,又名电压。

1、定义式:uab=wab/q;。

2、电场力作的功与路径无关;。

3、电势差又命电压,国际单位是伏特;。

十一、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到参考点(零势点)时电场力作的功;。

1、电势具有相对性,和零势面的选择有关;。

2、电势是标量,单位是伏特v;。

3、电势差和电势间的关系:uab=a-b;。

4、电势沿电场线的方向降低时,电场力要作功,则两点电势差不为零,就不是等势面;。

5、电场线总是由电势高的地方指向电势低的地方;。

6、等势面的画法:相临等势面间的距离相等;。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篇十

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作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因为地球本身在自转,所以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通常所描述的物体的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于某一个参照物而言的。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相对静止的条件:两个物体向同一方向,以同样的快慢前进。

(一)形式。

机械运动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有沿直线运动的,有沿曲线运动的;有在同一平面上运动的,也有不在同一平面上运动的;有运动得快的,有运动得慢的······在各种不同形式的运动中,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研究其它复杂运动的基础。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速度大小不随路程和时间变化;位移与路程的大小相等。

(1)路程:运动物体通过的路径的长度称为路程。在国际单位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

a.比较物体通过相等路程所用的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b.比较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较长的运动得快。

(3)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及公式。

a.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b.定义: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称为该物体运动的速度,

c.计算公式:v=s/t。

e.它与位移(x)和时间(t)无关。

f.速度为矢量,具有方向和大小,描述时注意不要忘记描述速度的方向。

2、变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

b.计算公式:v=s/t。

c.国际单位:米/秒(m/s)或m.s-1。

二、常见考法。

本知识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判断,理解参照物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三、误区提醒。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篇十一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功的定义式:

注意:时;但时,力不做功;时。

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平均功率:;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力与速度方向一致时:p=fv。

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重力势能的值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有关。

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减少多少,克服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增加多少。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只与物体的起始位置有关,而跟物体的具体运动路径无关。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物体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则物体的动能越大。

合力在某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或。

机械能:机械能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统称,可表示为:

e(机械能)=ek(动能)+ep(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式中是物体处于状态1时的势能和动能,是物体处于状态2时的势能和动能。

实验目的: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速度的测量:做匀变速运动的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下落高度的测量:等于纸带上两点间的距离。

比较v2与2gh相等或近似相等,则说明机械能守恒。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能量,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类利用能源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柴薪时期、煤炭时期、石油时期。

能量的耗散:燃料燃烧时一旦把自己的热量释放出去,它就不会再次自动聚集起来供人类重新利用;电池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它又通过灯泡转化成内能和光能,热和光被其他物质吸收之后变成周围环境的内能,我们也无法把这些内能收集起来重新利用。这种现象叫做能量的耗散。能量耗散表明,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即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在数量上并未减少,但在可利用的品质上降低了,从便于利用变成不利于利用的了。能量的耗散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

如果某物体同时参与几个运动,那么这物体的实际运动就叫做那几个运动的合运动,那几个运动叫做这个实际运动的分运动。已知分运动情况求合运动情况叫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情况求分运动情况叫运动的分解。

运动合成与分解的运算法则: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指描述物体运动的各物理量即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由于它们都是矢量,所以它们都遵循矢量的合成与分解法则。

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关系:

(1)等效性:各分运动的规律叠加起来与合运动规律有相同的效果。

(2)独立性:某方向上的运动不会因为其它方向上是否有运动而影响自己的运动性质。

(3)等时性:合运动通过合位移所需时间和对应的每个分运动通过分位移的时间相等,即各分运动总是同时开始,同时结束的。

将物体以一定的水平速度抛出,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所做的运动。

平抛运动的特点:

(1)加速度a=g恒定,方向竖直向下;

(2)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注意匀速圆周运动不是匀速运动,是曲线运动,速度方向不断变化。

线速度:物体在某时间内通过的弧长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其方向在圆周的切线方向上。

表达式:

角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角度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表达式:其单位为弧度每秒。

周期:匀速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

频率:单位:赫兹(hz)。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篇十二

2、参考系。

3、坐标系。

4、时刻和时间间隔。

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6、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

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

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

8、加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1、x—t图象(即位移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

2、纸带分析;。

(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

(3)、可计算出加速度。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篇十三

平衡状态的定义:

如果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的条件:

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考点2:超重和失重。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考点3: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物体是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即运动的初速度为零。

2,运动过程中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