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峨眉山月歌》总结(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0:19:40 页码:10
2023年《峨眉山月歌》总结(优质10篇)
2023-11-20 00:19:40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它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写总结时要理性思考,客观分析,不能过分主观化或夸大实际情况。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对总结的写作风格和技巧有更深入的了解。

《峨眉山月歌》总结篇一

春天的长安城中,热闹繁华,处处飞花,寒食节东风吹拂着御柳。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

【词语解释】。

春城:春天的长安城。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五侯:宦官宠臣。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词语解释】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峨眉山月歌》总结篇二

针对这一课,我提出的教学目标是:

1、能有感情的读好这首诗。

2、理解关键字的意思。

3、能站在诗人的角度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4、理解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预习情况的非常好,目标1和目标2学生根本能够达成。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的过程中,我从作者入手,引导学生说出有关李白的一些文学常识和诗句。在这一方面,学生的积累比拟丰富,大局部学生都能背诵李白的多首诗句,知道李白是“诗仙〞,但这里有一点我没有处理好的是,有一位同学说李白是“诗圣〞,我进行了纠正,但是并没有告诉他“诗圣〞其实另有其人〔杜甫〕。

进入正文以后,我是这样处理的,从一二两句写景的诗句入手,让同学们找出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峨眉山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这里我给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小组讨论,根本上同学们都能说出诗句字面上的意思。然后我又引导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理解这首诗,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同时能为后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做铺垫,顺利过渡到下文。但是在我在引导上做的不够,备课的时候“备学生〞做的不够充分,最后虽然大局部同学都能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描述诗意,有个别同学也能运用联想和想像来描绘诗人看到的美景,但还是和自己预先设想的效果相距甚远。

通过设置了一个问题“诗人坐在船上他是要去哪里?〞顺顺利过渡到三四两句诗文的讲解。我先给出了一些简单的提示,还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讨诗文的意思。小组讨论的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能够完整的把诗意表述出来。在这里我重点强调了“发〞、“向〞和“下〞这几个字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图文结合,体会整首诗所描绘的意境,从而感悟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峨眉山月歌》总结篇三

教学目标:

1、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句的意思,并能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熟读古诗,并且背诵古诗。

4、收集并积累李白的其他诗作。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法指要】。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后,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熟悉内容,加深理解;在诵读的基础上能背诵全诗。

2、想象法。本文语言优美、精练,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余地。

3、实践法。老师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李白的情况,课后积累李白的有关诗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句的意思,并能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从而感悟古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

了解古诗中的五处地名,熟读并且背诵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简介作者。

1、出示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2、师简介李白生平。学生自己介绍收集的有关李白的资料。投影出示作者李白的生平简介,使学生初步认识李白及创作背景。以便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不但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二、学习诗文,理解诗意。

1、师范读古诗。(指导学生掌握阅读节奏)。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3、指导学生了解古诗中的五处地名。

4、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1、生自由练读。

2、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

3、学生小组讨论,理解“半轮”“发”“下”的意思。

4、观察画面,阅读有关的资料,初步了解“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5、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古诗的意思。

1、出示古诗。

2、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出示“半轮”“发”“下”的意思。

3、出示相关图片,介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4、归纳总结出古诗的意思。

三、想象诵读悟诗情。

1、播放课件。2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1、反复朗读。

2、展开想象。

3、背诵古诗。演示《峨眉山月歌》的意境图,让学生在耳闻目睹后,展开想象,各抒已见,体会感情,更深切地了解诗意,感悟情景之后,熟读成诵,背出古诗。

四、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欣赏李白的其他作品。

2、布置作业。

1、欣赏李白的《静夜思》、《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等。

2、课后收集阅读并积累李白的一些作品。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堂课的设计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下完成的,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要求。这是一堂让学生自主研究的课。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首先,本人制作了一个《峨眉山月歌》的课件,这个课件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集朗读指导、古诗解读、图片欣赏、美文积累于一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其次,在与新课程整合的也比较好,各个环节的设置均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的教学思想。如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等形式理解词语及古诗的意思。

最后,在体现整体教学理念上也做的较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与学结合的比较紧密,最后更关注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可持续发展性,让学生课后收集并积累李白的有关作品。

《语文乐园五》。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夸赞别人。

2、写出日常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了解书信的格式,练习修改习作。

3、能发现成语的特点,认识藏头诗,并积累成语。

4、积累12生肖的词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5、读句子认识动词及其作用,积累表示友谊的名句。

6、朗读优美的诗句。体验外婆对外公的思念之情。教学重难点;

读句子认识动词及其作用,并在生活之中正确地使用动词。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安排:五课时。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的同学的优点。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1、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2、引导讨论:我们小学生怎么做才能更受欢迎呢?

如:从我做起,不乱扔垃圾;遇到破坏环境行为,予以制止;做父母及周围人的工作,增强环保意识,为树林做广告拍;亲手种花种树等。

3、评出最受欢迎的同学,说说他为什么受欢迎?。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真正行动起来,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发现。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2、回忆写信的格式:板书。

3、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

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四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四、誊写作文。

第五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生肖词语,认读。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2、说说自己的发现:交流。

3、齐读词语。

4、读一读。

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说说自己的发现:

带点的词语是表示人物的动作的动词,使句子更形象了。

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探究与发现。

(1)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注意字音是否正确。

(3)小组比赛,看谁生字认得准,并说说两组成语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4)读一读,想一想,这是哪一首诗?背一背。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句子。

(2)指名读。

(3)想一想:三组句子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情的,并且每句中都有友谊)。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

(6)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抄写诗句。

《峨眉山月歌》总结篇四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两课时。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古诗《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出示古诗后,我请学生读读古诗。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都读得很有自信,他们在朗读时还能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得很有节奏感。同时对古诗的押韵也有所理解。

理解古诗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诗句中的字词意思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边看图边讨论,先攻破字词的意思,再把整句诗连起来解释,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失为在古诗教学中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容易掌握字词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学习第一、二行,我告诉他们,古诗中往往会出现词序倒置的现象,那是诗人为了压韵,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其实是“峨眉山半轮秋月”,学生感觉理解起来容易多了。“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这首诗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乍离乡土”时所作,难免会流露出对友人、对亲人的'留恋之情,学生对于这样的情感体验甚少,只是从“思”这个字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为了能让学生的知识底蕴更足一些,所以我让学生回忆了李白颂月的诗歌,补充了其他诗人描写月亮的古诗,让学生反复诵读比较,理解诗人借助月亮烘托情思的写法。学生刚上四年级,课上总是不放心,怕学生不理解,在古诗的教学中分析过多。现在想想,教学古诗应让学生自己在诵读中体会,稍加点拨就可以了,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

也许一个问题,一张图片,学生就能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学古诗,要让学生拥有诗人的情怀才是最关键的。

《峨眉山月歌》总结篇五

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以前教人教版教材久了,总觉得新版不如老教材系统性强,练习量也不够。但是我在教学中感悟出,新教材非常人性化,生活化,灵活性强,新教材的编排自有它的道理。所以如何使用好教材,使之发挥其特长和优势,是我们应该认真反思的问题。

2、教材中虽没有提及分数比的形式,但是在一个化简比的例题中出现了分数比,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渗透分数比的知识,并注意强调分数比在读法上的不同。

3、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化简比与求比值区分不清。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在备课时要预设问题,课堂上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让学生去发现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这样学生对化简比和求比值就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4、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化简比有什么标准?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同学,教材中也没有明确化简比的要求,我以为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把这个知识点明确出来,让学生明白:当比的前项和后项为负质数时,这个比老式是最简整数比。

5、在教学中发现当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小数位不一样时,学生使用商不变性质就比较容易出错。如:0.7∶0.08在这方面老师要多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并多举这方面的例子让学生加以巩固。

《峨眉山月歌》总结篇六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两课时。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读,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读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总结篇七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赏析。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这样,诗句就显得没有痕迹,妙入化工。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峨眉山月歌》总结篇八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两课时。

《峨眉山月歌》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 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总结篇九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两课时。

《峨眉山月歌》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总结篇十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