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反思(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3:54:36 页码:11
2023年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反思(精选13篇)
2023-11-11 23:54:36    小编:ZTFB

写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寻找进一步提升的机会。提炼关键信息是一篇完美总结的重要步骤,可以让读者更快速地了解核心内容。下面是一些总结的经典例子,希望能给你一些灵感。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反思篇一

1、与学科特点有关: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科学,它缘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时要有相当丰富的想象力,要能想象到发生的物理过程,相对而言是比较的抽象,并且要真正地弄懂,学生务必具备必须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积累。然而,在这一方面相当地欠缺且未把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与平时的知识点的落实上也有关:

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数学符号与物理专用符号的区别;图象结合物理情境的想象与思考潜力的培养;单位、有效数字、方向以及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始终要引起重视。

3、与学生本身的素质有关:

学生应具有较强的理解潜力、思维潜力、记忆潜力和自学潜力,要有良好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计划性,自觉做好预习和复习。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反思篇二

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强调理解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潜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透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潜力。

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解教科书,以使学生掌握教科书的资料,于是构成了这样一种关系:教学时教科书透过教师的咀嚼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的加工变为考题去检查学生。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个性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潜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构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本文由一齐去留学修改整理。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用心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主角的再定位。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主角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潜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透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透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潜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潜力、教学研究潜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潜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潜力。

在新课程资料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务必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潜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齐取长补短。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取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用心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比较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透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那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职责,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透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物理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资料生动形象化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之需而提出来的,重视实验教学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用心开发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辅助软件和直观性教具,有利于其有效实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它改变了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记忆。比如过去认为抽象难懂的物理微观世界的东西,透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网络的发展使物理网络教学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的人才。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这天,当代物理教师应认清未来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尽快完成主角转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放开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就应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承认学生有差异,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有价值。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本课资料相互提问,然后将问题进行综合。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体验过程具有教育好处,教师要花大力气去组织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明确的体验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的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重视过程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过分重视结论的状况提出来的,应当注意不要一谈重视过程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只重过程而轻视结论。事实上,教学的结论也是教学所要到达的目的之一。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个性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潜力。教师在体验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构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反思篇三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滑轮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实验自始至终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获取知识的重要过程和载体。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是初中物理重点的测定性实验之一,该实验是有一定难度的实验,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为突破此课的教学,提高学生实验的规范性,进而提升学生对此实验的理解,同时也将自主学习的模式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选择了“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这节内容作了尝试。

这是一堂集实验讲解和实践测量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我认为这节课作为实验课,是成功的一节课。成功的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课堂伊始,设计了小组汇报的环节。小组在课前对预习内容的讨论,由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其中无论是实验原理、器材的选择、实验步骤、有关实验的思考等等都由学生讲解并演示,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指导;而且,在其后的课堂教学中,也重视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实验的过程,培养组内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通过设计课前预习卡(即学案)这一有效的引领方式,使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内容已经有了充分的思考,提高了学习效率,任务明确,吸引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引起学生注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物理是实验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去验证。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全过程,从实验仪器的观察与调节,器材的组装与测量,机械效率计算和分析,都给每位学生提供实践与思考的平台。为确保学生实验成功,给学生充分操作的时间,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实验过程,不但可以体验科学的操作过程,提高操作技能,而且能够进一步唤起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尾声处,利用反思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即:实验原理———所需测的物理量———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据计算——数据分析。方法明确,并结合实验,让学生对科学的研究过程有所体会,提升了学生的实验观。坚持下去,必能提升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科学思考、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实验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老师要加以适当的指导,才能使实验更为有效。

此课整体与个别指导到位,如学生实验前,我将实验简单归纳为“先组装器材,再测四个物理量,最后计算机械效率”三个主要环节,使学生更加明确了实验测量思路;又如学生实验时打出幻灯片,以图形加文字的形式,将实验的注意事项标注其中,使整体指导有效;另外,讲课很清晰,针对学生的问题精讲,语言简练到位。

本实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实验能顺利地进行,体现出有充分的实验技能基础的支持,充足的器材支持,充分的实验思路的支持、实验方法的支持。

(一)测量与拓展如何处理。

测量与拓展如何处理?如果完全按教材实施,课容量较大,而且学生的水平有限,达不到短时间内的精确测量。面对时间的客观因素限制,可处理为:将测量作为重点,而拓展只是作为下一个探究课的课题引入,拓展部分为以后提供假设;或者,分组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最后进行整体数据分析。我个人认为前者较好的处理了两者的关系。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让充分学生进行展示。对于典型测不准或测很准的小组进行互相交流,通过对比分析,深刻挖掘学生测量、思考中所存在的问题,规范实验操作,反思实验过程,达到提升认识的目的。

对课堂出现的突发情况估计不足,导致课堂上,对于学生实验数据不足的突发事件处理不灵活,这也是我教学经验不成熟的表现。课后对突发事件的思考,带给我种种灵感,让我深刻体会到怎样的程度才是充分备课、备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并紧握住实验背后的线索——即实验目的,才能很好的面对各种突发事件。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学习的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

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使之学习、掌握、应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渔胜过授之一鱼”;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注意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反思篇四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实验之后,“发现”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从中掌握了探索物理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当然,这只是学生接触到光学的第一个规律,但从本节实验中学生所学到的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初二学生的潜在知识和感性认识,多数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生活经验,比如晚上手电筒的光,雨雾天汽车车灯的光等等。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研究,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然后通过教师的演示引导学生明白“光的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按“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逐步深入,层次分明,学生的掌握也顺理成章。

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是一种物理模型化思想,这种物理思想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通过平面镜反光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一节课看似简单,仔细分析,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而且还要敢于超越教材,将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使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本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所以我比较注重给学生的一个信息是:物理是有趣而且有用的,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从一开始就消除学生害怕物理的心理。同时创设这样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学生交流讨论,也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实验,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也让他们在小组中锻炼与人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了有关光现象的一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领略物理的魅力蕴含于生活中,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的习惯。而我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也是为了告诉学生,物理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应该尽量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这节课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器材,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想,去说,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

通过演示实验突破了难点“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成果的肯定,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动机。以此从多方面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教育。

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观察效果不太理想。

虽想了一些方法,但仍未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

演示实验“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完全可以改为学生实验效果会更佳。

对学生估计不足,导致授课内容必须临时改动。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反思篇五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我在过去的教学中,只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愿望和学习方式的注重。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我认识到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把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教学和学习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并授之于探究物理科学的独立思维能力,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创新。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说得多,做得多,学生说得少,做得少。我通过08年最后一节探究串联电路电流关系的实验教学后“惊喜”的发现。过去老师讲,学生被动的听,效果不理想。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形式进行实验,开展学习。让学生自由探索,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也经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学生交流,学生说:“老师鼓励的话多了,比以前和蔼可亲了,上课经常能够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并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日常的生活中多了思考,还做过家庭小实验,学习起来比以前更轻松,对学习也比以前更有兴趣,更积极了,也感觉到物理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了,而是生动有趣的。”他们的谈话对我触动很深,使我认识到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之所以不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新的实际情景中,是由于我所教知识都是经过简化处理(理想化、模型化)后形成的结构性知识,而忽视了知识的结构和形成过程,具体表现在:

1.孤立地讲解复杂事物的各个部分,以为重新整合这些部分时,各个部分的特征仍能保留。例如我认为,把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都讲清楚了,学生自然会解决综合问题了,从而忽视对综合问题的处理及讲解。例如:有个实际问题都是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综合起来就能解决的,可大多数学生为什么不会?开始我认为是他们做的题还不够多,这就产生了“题海战术”。

2.将连续性的事物,分割为两个极端,将连续的过程分解成断续的步骤。例如:电路的连接方式既有串联、并联,也有非串非并的连接方式但我们给出的知识结构只有两类。通常我们把复杂的运动过程进行分段处理,这对许多问题都行之有效。

3.孤立地处理实际上极其相倚的概念要素,散失了它们相互作用的一面,“瞎子摸象”就是如此。有些同学在处理问题时缺少对整体的“大局观”,或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种结果。

与实际相分离的。在这一知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虽然也讲一些实例,但由于多从单一角度分析或过分简化,学生仍未能将他们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与实际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实例处于一种“游离”状态。

针对以上几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切实贯彻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应用好学校现有实验用具和教学资源,真正把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看待,比较多地采用学生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弄清确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依据,明确由这些现象、过程,提出哪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在研究中采用什么方法,得出什么结论,这些结论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明确解题的关键和格式。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四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反思篇六

此外,物理学科的特点确定了物理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重视物理作业的多元化及时段性也是我们要注意的资料之一。

物理作业是多元化的,有计算型、简答型的练习,有探究实验及实验报告,有资料查询、有调查报告等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比较重视传统型的习题练习,较忽略探究实验、调查报告等等。这几年的物理中考中有超多的文字表述题,很多老师头痛学生的表述潜力太差。因此,教学中教师惟恐学生说不好,所有问题的答案都由老师代替。其实,你越是不放心,不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这类作业他们越作不好。能够说是对症下药是良方,这类作业的布置需注意时段性,相应的物理规律学习后,及时的布置这类作业,然后立即让学生口述,对于表达好的表扬,对于差的多鼓励。让他们在激励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经过了以上反思,加之完善、优美的教学设计,使师生的教学活动产生一种“谐振”,课堂教学就会到达最佳效果,教师的业务成长“百尺竿斗,更进一步”。

初二物理对学生是一门新的课程,刚接触到这一门课时,学生往往有新鲜感,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但很多学生只停留在兴趣上,或者时间一长,很多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在物理教学上,我得出了以下几点反思: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反思篇七

本节课是第五章力学的第一节课,和第六章《力与运动》以及下学期的压强和浮力等内容构成了初中物理的力学知识体系。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完声学、光学等内容后,对初中物理的学习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即从实验入手---然后总结规律---最后落实到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力求能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有新的发现。

本节课的设计。

一,从神舟七号的发射谈起,从最前沿的物理学知识中引出最基本的物理学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力学的神奇。首先播放了神舟七号从发射到返回地球的录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然后提出问题:

1,火箭升空为什么是向下喷射火焰?

2,神舟七号的宇航员在太空中为什么能飘起来?

3,飞船的返回舱要使用耐高温材料,从而避免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烧毁飞船?

4,是什么力量是飞船落回地球?

5,为什么返回舱落地前要打开降落伞?

这些问题的提出,虽然学生在没有学习力学之前无法回答,但是通过学习,这些谜团就将慢慢被打开。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把学生引入力学知识的海洋,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探索,教给学生游泳,而不是简单的递给学生一个救生圈。

二,总结录像中的简单力学知识,总结归纳出力的概念。

1,火箭向下推动空气,

2,空气向上推动火箭,

3,宇航员推开舱门。

引导学生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同时前两个问题的提出也为下面讲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埋下伏笔。

然后紧跟两个问题:

1,一个物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2,是不是只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两个问题的解决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个问题通过阅读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张飞要与关羽比力气,他提出:谁能把自己提起来,谁的力气就大。说罢,他用双手紧抓自己的头发,使劲向上提。尽管他使出了最大的力气,憋得满脸黑紫,甚至把头发都拔掉了一大把,结果还是不能使自己离开地面。)来让学生理解。这个故事的理解如果展开应该是内力相互抵消的原因,但是这里就事论事,只要求学生解决--是不是一个物体就能产生力的作用。学生读完会心一笑,不需要老师再多说什么就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所以,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化难为易,让问题在最适合的时间出现,往往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用的是实验探究法,也是物理课上最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完成探究。

三,通过观察录像讲解力的作用特点,和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作用特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滑板上的人推墙录像讲解,学生很容易接受。紧接着提出问题:人走路的时候为什么是向后蹬地?加深学生的理解,进而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引体向上、俯卧撑等等都是利用了力的作用特点。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条,这里做了细化。先通过踢足球的录像让学生总结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然后通过放大的录像让学生看到,在力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同时也在使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反思一下,感觉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有得有失。比较好的一点是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形变我们看不见?然后让学生观察玻璃酒瓶的形变可以用细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来放大,继而联系前面声学中的几个实验,让学生理解物理学中的研究思想—转化法。不成功的一点是,对运动状态改变的总结上,没有及时归纳运动状态不变的两种情况。这个知识点在第六章中也会用到,如果在这里提前总结出来其实就等于减少了第六章的一个难点。我的体会是,备课中,一定要注意向前看和向后看,所以提前两周备课确实很有必要。

四,本节小结。由于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好总结,所以学生看着板书能很轻松的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点总结出来。所以,板书和多媒体就像孙子兵法和核武器,缺一不可。两者各自发挥好自己的作用,相互补充,才是制胜之道。

五,习题。本节课共设计了四个练习题,一个填空,一个单选,两个多选,起到了落实知识点的作用。这里重点说一下多选题,虽然考试中没有这类题型,但是多选题在课堂练习中出现却有很多好处。比如,多选可以让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找出题目中考察的知识点。也能让学生总结正确与错误的选项,从正反两方面掌握好规律结论。

补充:

一,物理课的内容要及时更新。虽然物理学的知识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但是这些知识的应用却是日新月异的。比如上次讲到力学的时候引用用的是神舟五号,这次却变成了神舟七号。我的感觉是一堂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物理课应该是一堂新鲜的物理课,而不应该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物理课。因此,平时对于新知识应用的搜集整理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想到了地理组燕老师的省优课,地图的讲解不仅仅是平面、一成不变的地图,而且用到了googleearth这样动态的卫星地图。让学生能借助这以地图从浩瀚的宇宙中一点点放大,最后看到了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家。这样新鲜的课学生必然会兴趣盎然,学习效果肯定好。

二,教学中要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以往上课之前总是习惯把原来的教案找出来,比着葫芦画瓢,结果讲的和去年甚至前年的课没什么两样。后来老的教案逐渐找不到了,反倒是轻松了不少,每次备课都能有一个新的思路,上完课也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好的东西要保留住,但是不能一成不变,寻求教学中的改变其实也是解放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过去听过的一个说法是,老师只需要备一年的课,剩下的三十年就不用备课了。现在想想,这种做法实在是无法可想。老师应该是一杯新芽的绿茶,让学生看到新鲜的绿,闻到香喷的雾。而不要做一方陈年的普洱,落满灰尘又颜色深紫,让学索然无味。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将探究式学习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作为新时期的物理教师要改变过去的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那么在探究教学实践中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素质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教书,而是学习的引路者,只有教会了学生的如何学,提高的学生的能力才能说完成了对学生的教育。

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物理教学反思才具有它真正功效。

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给教师增加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出新的考验。探究多了,教参内容却少了,如果教师不知新、老教材有何区别与联系,在知识点和挖掘教材的“深度”上就很难根据新教材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创造性地教学,尤其对开放性的探索。教师观念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新教材要求较高。其次,讲课模式也提出挑战,新教材内容生动,知识面广,如何把生动的教材,变成生动的课堂,使学生真正学到系统、严密和“适度”物理知识。评价上,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能否为后继学习进一步奠定良好基础。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在学习课标上,我们这几年也走出去拜师、学艺方面也下了大力气。理解了新教材符合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要求,它面向全体学生,希望人人都能获得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同时又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一些新知识出现并不一定要求学生掌握很多的物理内容,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物理的探究活动,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锻炼科学探究物理规律过程的能力。比如“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凸透镜是一个很简单的光学仪器,却是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关键构件,用两个凸透镜简单组合还能制成一架简易望远镜、显微镜。还有在教材的安排上说话(声音)、看(眼睛的原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简单的电学知识,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到更有价值的、富有实际应用的物理。另外,新教材内容设置,还有意识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当地的情况,亲自实践,增强学生学习后继知识的积极性。

新教材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亲身经历、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和人格魅力。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学生死气沉沉、钻牛角尖式的学习少了,代之而来的是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合作探究、交流或者自觉收集信息、数据、资料、探索性实践等活动,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后目标也明确了。如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凸透镜成象”一节,在新教材中特别增加了学生实验的环节,让学生体会虽然是同一个凸透镜,在不同的位置却能成不同的象,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为后面的显微镜,望远镜,眼睛的结构,人带的眼镜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在试验给学生增加一些有关的实验内容:如用纸把凸透镜遮住一部分让学生观察凸透镜的成象,让学生拿着凸透镜观测近出和远出的物体,看有什么区别,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是知识系统化。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老师:有些实验可以放手让学生去体会,总结,效果会更佳。在课堂45分钟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探索、经历体验和感受,获得必要知识,教材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时代气息的现象、模型。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的例子,非常生动,有意义。比如“眼睛和眼镜”这一节时,生动的实例有:“给你一个老花镜”,“你能测出它的焦距和它的读数吗?”,学生的积极性特别的高,分别把放在自己面前的凸透镜拿起来设计实验方案,在教材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学生对这些新颖的小实验,很感兴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反思篇八

“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虽然贴近生活,但作为农村学生对此并不熟悉,虽然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区分它们。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因此,结合学生的认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知声音的丰富性,我设置下列情境引入。

演示:我们周围充满着许多有趣的声音,大家能辨别以下分别是什么声音吗?(播放几种动物声音、几种常见民族乐器的声音。)

(学生一一辨别)

追问:你是根据什么来辨别这些声音的?(声音的特征)

追问:刚刚这几位同学的回答声有什么不同?(声音的粗细、大小不同)

引入:这说明声音有各种不同的特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课题。(板书课题)

(选择班内有高音特征的女同学和低音特征的男同学读同一段课文)

提问:女生和男生读书的声音各有什么特点?(女生细,男生粗)

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规范概念——所谓声音的粗细科学上表达为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女生音调高,男生音调低。

邀请会吹口哨的学生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让学生辨析音调高低。既巩固概念,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下面探究音调与什么有关打下基础。

(师生实验探究,启发深入理解。)

由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探究基础较低,不易猜想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这里采用问题启发式探究。通过设置一系列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系列小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完成探究过程,体验和学习探究方法。

(1)你能使身边的钢尺发出声音吗?

学生纷纷尝试。请两名同学上台演示。

(2)你们发现钢尺发出的音调相同吗?你认为钢尺发出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学生能肯定音调的不同,但影响因素很可能回答与钢尺伸出桌子的长短有关系,教师这时应充分肯定学生,保持他们探究的积极性,但要进一步启发和点拨。)

(3)继续仔细观察钢尺伸出部分的长度变化时,尺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探究,找出初步规律: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教师趁热打铁,引入本节的难点概念———频率,讲解频率、频率单位赫兹的含义,并板书结论: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思考:为什么我们听不见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引发思考)

启发:看来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还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还有什么声音人耳也听不见呢?请大家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弄清人耳能听见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以及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且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含义。

巩固:手持钢尺使其振动,但听不到钢尺振动的声音,为什么?

引入概念;介绍响度含义。

探究概念: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系列问题进行启发式探究。)

(1)如何让音叉发出的声音更响?(用力敲打音叉)

(2)用肉眼直接观察容易看出音叉很响与不太响时振动情况有何不同吗?

(3)给你一个乒乓球,能设法显示音叉的振动情况吗?乒乓球弹开幅度大说明什么?(教会学生放大微量变化的方法)

(4)做上述实验,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声音,有什么发现?

板书结论: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再次播放几种动物声音、几种民族乐器等声音。)学生一一辨别教师指出分辨声音主要根据音色,并板书:能反映不同物体发出声音不同的特征叫音色。这种注重体验和感受的学习既增长了音乐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从知识层次看,本节要求基本结束,学生对音调、响度、音色这声音三大特性有了常识性了解。为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本节课还安排了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乐器和其他乐器。

先播放几种乐器的录像,最后汇总:

1、打击乐器

通过打击物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鼓、锣等。

2、弦乐器

通过拨动弦,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二胡、琵琶、小提琴等。弦振动的频率与弦的长短、粗细、张紧程度有关。

3、管乐器

通过管中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笛子等。空气柱越短,发声的音调也就越高。

作业: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自己的声音和同学一起听。你觉得放出来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一样吗?别的同学认为一样吗?想想看,这是为什么。(巩固知识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课外钻研、查阅资料的习惯。)

反思: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观察和思考,加强对话交流和相互启发,确定共同关心的认识目标,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激起学生进行实验探索愿望的起点。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反思篇九

1。知道力的概念、单位。

1。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科学创新、团结合作的物理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学情分析。

1、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学习力有根大的帮助。同时,由于内容贴近生活,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难点: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力。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符号:f。

3。单位:牛顿(牛)符号:n二、力的作用效果形变。

速度大小运动状态改变。

速度方向三、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上“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

2。收集归纳生活中常见的力,并尝试了解测力的大小的仪器。

教学反思。

我又不能够立马批评他,还好我们班的孩子很团结,所以我借助于其他学生的嘴,告诉他他的这种做法我们是不赞同的。总体来说,已经实现教学目标,但仍然存在不足,比如教学语言应该更加精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这方面努力,已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专家点评。

紧扣课标灵活高效———————简评林雨萱老师主讲课题《7。1力》。

一、情景创设。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反思篇十

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中,我先后在三个班级进行教学实践。发现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你把物体慢慢浸入水中时,你有什么感受?观察到什么现象。”;

(2)“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感觉第2个问题问得太快,学生不能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手上的感受与浮力联系起来进行猜想。

于是在第二次上课时,我将问题细分了,并且将第1个问题中的“浸入”换成“按入”,(1)“请你把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体验你手的感受,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看似不经意的换了一个词,但实际上是强调了手上的感觉,以及实验的现象,让学生方向明确。

随后问(2)“请描述一下你手的感受。”“这说明了什么?”“手受到的力有什么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能很清楚的回答到“当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在变大”。

最后再问(3)“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同学的描述,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在第三次上课时,将最后一问改成“通过刚才实验中你的感受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在层层深入的问题后,学生顺利的提出了猜测。一个好的提问,能使全班学生个个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一个不恰当的提问,会使学生思想分散、蒙头转向、无所适从、甚至打乱教学过程。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要加强对课堂提问的设计。

二是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没有头绪,不清楚需要测量比较哪些物理量,如何收集排开的水等,花了很多时间,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效率。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内,进行自主探究并不是无向的,并且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教师更需要通过一定的提示,进行有方向的引导。这同样离不开恰当的设问。最初只有笼统的一句“请大家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你们的猜测”,这个问题指向不明,一下就把学生给问蒙了,学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后来改为“用实验来验证刚才的猜测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浮力呢?”“如何收集排开的液体并测出排开液体的重力?”。在有序的三个问题后,学生踊跃回答,并上台来演示具体的操作,在有不足的地方时,其他同学跟着纠正,优化操作。在明确了实验方案后,在接下去的学生实验过程中,分成四组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验证,第一组:钩码浸没在水中;第二组:钩码浸没在浓盐水中;第三组:铝块或铜块浸没在水中;第四组:钩码部分浸在水中。

在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和归纳结论的安排上,我也做了修改。在前两次上课时,小组的位置是纵向的,相对距离较远,很难达到交流的目的。在第三次上课时,从新安排,将前后左右的四桌学生为一组,这样能够做到小组交流的目的,所选代表也能反映小组的实验结果。此外,板书的设计也做了改进。在第一次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紧张,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时没有在黑板上做记录,因此之后的实验归纳存在一定困难;在第二次课堂教学时,先将每一组的实验前提写在黑板上,然后在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填写完整。

第一组:浸没在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水的重力;第二组:浸没在浓盐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浓盐水的重力;第三组:浸没在水中的铝块或铜块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第四组:部分浸没在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每一组同学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把第一组与第二组的实验结论综合起来,可以得出结论1:是浸没在液体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

结论1与第三组同学的结论归纳起来,可以得出结论2: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结论2与第四组同学的结论归纳起来,可以得出结论3: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反思篇十一

本节课是第五章力学的第一节课,和第六章《力与运动》以及下学期的压强和浮力等内容构成了初中物理的力学知识体系。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完声学、光学等内容后,对初中物理的学习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即从实验入手---然后总结规律---最后落实到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力求能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有新的发现。

本节课的设计。

一,从神舟七号的发射谈起,从最前沿的物理学知识中引出最基本的物理学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力学的神奇。首先播放了神舟七号从发射到返回地球的录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然后提出问题:

1,火箭升空为什么是向下喷射火焰?

2,神舟七号的宇航员在太空中为什么能飘起来?

3,飞船的返回舱要使用耐高温材料,从而避免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烧毁飞船?

4,是什么力量是飞船落回地球?

5,为什么返回舱落地前要打开降落伞?

这些问题的提出,虽然学生在没有学习力学之前无法回答,但是通过学习,这些谜团就将慢慢被打开。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把学生引入力学知识的海洋,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探索,教给学生游泳,而不是简单的递给学生一个救生圈。

二,总结录像中的简单力学知识,总结归纳出力的概念。

1,火箭向下推动空气,

2,空气向上推动火箭,

3,宇航员推开舱门。

引导学生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同时前两个问题的提出也为下面讲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埋下伏笔。

然后紧跟两个问题:

1,一个物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2,是不是只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两个问题的解决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个问题通过阅读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张飞要与关羽比力气,他提出:谁能把自己提起来,谁的力气就大。说罢,他用双手紧抓自己的头发,使劲向上提。尽管他使出了最大的力气,憋得满脸黑紫,甚至把头发都拔掉了一大把,结果还是不能使自己离开地面。)来让学生理解。这个故事的理解如果展开应该是内力相互抵消的原因,但是这里就事论事,只要求学生解决--是不是一个物体就能产生力的作用。学生读完会心一笑,不需要老师再多说什么就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所以,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化难为易,让问题在最适合的时间出现,往往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用的是实验探究法,也是物理课上最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完成探究。

三,通过观察录像讲解力的作用特点,和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作用特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滑板上的人推墙录像讲解,学生很容易接受。紧接着提出问题:人走路的时候为什么是向后蹬地?加深学生的理解,进而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引体向上、俯卧撑等等都是利用了力的作用特点。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条,这里做了细化。先通过踢足球的录像让学生总结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然后通过放大的录像让学生看到,在力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同时也在使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反思一下,感觉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有得有失。比较好的一点是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形变我们看不见?然后让学生观察玻璃酒瓶的形变可以用细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来放大,继而联系前面声学中的几个实验,让学生理解物理学中的研究思想—转化法。不成功的一点是,对运动状态改变的总结上,没有及时归纳运动状态不变的两种情况。这个知识点在第六章中也会用到,如果在这里提前总结出来其实就等于减少了第六章的一个难点。我的体会是,备课中,一定要注意向前看和向后看,所以提前两周备课确实很有必要。

四,本节小结。由于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好总结,所以学生看着板书能很轻松的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点总结出来。所以,板书和多媒体就像孙子兵法和核武器,缺一不可。两者各自发挥好自己的作用,相互补充,才是制胜之道。

五,习题。本节课共设计了四个练习题,一个填空,一个单选,两个多选,起到了落实知识点的作用。这里重点说一下多选题,虽然考试中没有这类题型,但是多选题在课堂练习中出现却有很多好处。比如,多选可以让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找出题目中考察的知识点。也能让学生总结正确与错误的选项,从正反两方面掌握好规律结论。

补充:

一,物理课的内容要及时更新。虽然物理学的知识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但是这些知识的应用却是日新月异的。比如上次讲到力学的时候引用用的是神舟五号,这次却变成了神舟七号。我的感觉是一堂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物理课应该是一堂新鲜的物理课,而不应该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物理课。因此,平时对于新知识应用的搜集整理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想到了地理组燕老师的省优课,地图的讲解不仅仅是平面、一成不变的地图,而且用到了googleearth这样动态的卫星地图。让学生能借助这以地图从浩瀚的宇宙中一点点放大,最后看到了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家。这样新鲜的课学生必然会兴趣盎然,学习效果肯定好。

二,教学中要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以往上课之前总是习惯把原来的教案找出来,比着葫芦画瓢,结果讲的和去年甚至前年的课没什么两样。后来老的教案逐渐找不到了,反倒是轻松了不少,每次备课都能有一个新的思路,上完课也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好的东西要保留住,但是不能一成不变,寻求教学中的改变其实也是解放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过去听过的一个说法是,老师只需要备一年的课,剩下的三十年就不用备课了。现在想想,这种做法实在是无法可想。老师应该是一杯新芽的绿茶,让学生看到新鲜的绿,闻到香喷的雾。而不要做一方陈年的普洱,落满灰尘又颜色深紫,让学索然无味。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将探究式学习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作为新时期的物理教师要改变过去的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那么在探究教学实践中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素质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教书,而是学习的引路者,只有教会了学生的如何学,提高的学生的能力才能说完成了对学生的教育。

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物理教学反思才具有它真正功效。

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给教师增加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出新的考验。探究多了,教参内容却少了,如果教师不知新、老教材有何区别与联系,在知识点和挖掘教材的“深度”上就很难根据新教材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创造性地教学,尤其对开放性的探索。教师观念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新教材要求较高。其次,讲课模式也提出挑战,新教材内容生动,知识面广,如何把生动的教材,变成生动的课堂,使学生真正学到系统、严密和“适度”物理知识。评价上,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能否为后继学习进一步奠定良好基础。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在学习课标上,我们这几年也走出去拜师、学艺方面也下了大力气。理解了新教材符合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要求,它面向全体学生,希望人人都能获得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同时又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一些新知识出现并不一定要求学生掌握很多的物理内容,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物理的探究活动,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锻炼科学探究物理规律过程的能力。比如“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凸透镜是一个很简单的光学仪器,却是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关键构件,用两个凸透镜简单组合还能制成一架简易望远镜、显微镜。还有在教材的安排上说话(声音)、看(眼睛的原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简单的电学知识,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到更有价值的、富有实际应用的物理。另外,新教材内容设置,还有意识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当地的情况,亲自实践,增强学生学习后继知识的积极性。

新教材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亲身经历、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和人格魅力。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学生死气沉沉、钻牛角尖式的学习少了,代之而来的是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合作探究、交流或者自觉收集信息、数据、资料、探索性实践等活动,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后目标也明确了。如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凸透镜成象”一节,在新教材中特别增加了学生实验的环节,让学生体会虽然是同一个凸透镜,在不同的位置却能成不同的象,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为后面的显微镜,望远镜,眼睛的结构,人带的眼镜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在试验给学生增加一些有关的实验内容:如用纸把凸透镜遮住一部分让学生观察凸透镜的成象,让学生拿着凸透镜观测近出和远出的物体,看有什么区别,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是知识系统化。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老师:有些实验可以放手让学生去体会,总结,效果会更佳。在课堂45分钟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探索、经历体验和感受,获得必要知识,教材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时代气息的现象、模型。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的例子,非常生动,有意义。比如“眼睛和眼镜”这一节时,生动的实例有:“给你一个老花镜”,“你能测出它的焦距和它的读数吗?”,学生的积极性特别的高,分别把放在自己面前的凸透镜拿起来设计实验方案,在教材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学生对这些新颖的小实验,很感兴趣。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反思篇十二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因此设计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探究,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说出各是什么现象,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趁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介绍干冰的作用,引发学生探究舞台上的烟雾之谜,利用探究的结论引导学生列举出升华吸热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做出科学的有力的解释,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一节课的内容在实验探究和对熟悉的现象的探究中掌握,再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将整章的知识串在一起,使学生对物态变化这一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避免概念的混淆。

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安排的比较适当,知识连接的较为妥当,学生比较容易地得出了结论,对现象也能利用本节的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但设计时如加上人工造“雪”实验、为加深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再进行两个有趣的活动:一是观看“两件衣服的对话”的动画(冬天,两件冰冻的衣服分别在太阳下、阴凉处),再次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并没有经过液态;二是竞说升华和凝华现象,谁说对一个,课件上就显示出来,并有鼓励性的评语。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理解的更好。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反思篇十三

升华和凝华是初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一对物态变化,原因是升华和凝华的发生过程在课堂比较难观察。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不理解,对自然界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自然现象就更模糊。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从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升华和凝华的事例出发,利用小组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通过判作业发现比教师做演示实验效果要好。

本节课成功的地方:

(1)设置了一个小游戏:“闻气味找东西”,通过这个游戏,在激趣的同时让学生对升华有一个感官。

(2)将演示实验设置成分组实验,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实验中亲身体验升华和凝华。

需要改进的地方:

(1)给碘锤加热时,应微微加热,否则将会有液体的碘出现。

(2)应提前设置导学稿,让学生自己自主的完成本节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