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光合作用的说课稿(优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7:17:08 页码:8
2023年光合作用的说课稿(优质11篇)
2023-11-20 07:17:08    小编:ZTFB

总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进步,还能够为他人提供参考。写总结要有简明扼要的风格,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问题。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关于总结写作的佳句范例,共同学习进步吧。

光合作用的说课稿篇一

(一)地位和作用。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讲述了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过程和特点。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地基础,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征。所以说它是我们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2、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

(2)叶绿体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过实验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使学生自己动手,亲自看到从上到下依次的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的出现。

(3)光合作用的过程及重要意义,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从而引出根据是否需要光,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之后教材对这两个阶段分别从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得出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辨证结论。紧接着讲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最后还补充了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小结」:所以说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b:理解)。

(3)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过程及其有关问题;(c:掌握)。

(6)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c: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习科学家们研究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2)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的方法。

(3)初步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方法,渗透“线条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

(3)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的选择。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使用多媒体教室,将许多地方用多媒体课件来表达,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二)学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如何从本节的学习中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

2、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如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前准备好在教学中用到的多媒体课件。

二、引入新课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知识体系,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从而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讲授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多媒体课件)。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的过程。

根据概念,导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把它和初中学习过的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区别与联系。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引入到光合作用的发现。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ley,1733-1804)在1771年所做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而引入以下几个著名的实验。

1、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做的这个实验:他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个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被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现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

2、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ann)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他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再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他的实验证明了: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讲解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a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水绵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b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进行。c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细胞中释放氧地部位。d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的对比实验,从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3、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用氧地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然后进行两组光合作用实验:第一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在相同的条件下,他们对两组光合作用实验释放的氧进行了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这两组实验并从中得出结论,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示踪元素及同位素标记法。)。

四、结束新课。

简单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思考题:这些科学家为什么会成功?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方面?

光合作用的说课稿篇二

我个人认为,不论是哪一章节,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都要以以下3点为依据:1、课程标准;2、学生的身心特点;3、现有的教学条件。课程标准可以给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方向;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现有的教学条件则决定了教学的可行性。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先整体考虑整个章节及与其他章节的联系。本章节光合作用是整个初中生物中很重要的一节。与后面环境保护、生态系统都有紧密的联系,也是高中学习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本节的具体设计及设计原因。

本章节光合作用的主线是:“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的意义”,而本节是第4课时,着重解决“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的意义”这2点。在前3个课时,通过对光合作用发展史的学习和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定义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本节应当对前3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升。本节主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用一个个相衔接的问题将教学内容串联。

1、引入。本节可以采用通过复习的方式引入。对于较好的班级,可以直接向学生提问:通过对前3节的学习,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并可请学生到黑板写出。如果学生水平不够,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产物是什么?条件是什么?场所在哪里?将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行分解,然后再黑板上写出。

2、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的实质有两个:物质转变和能量转化。物质转变学生容易理解,因为前3节课的实验对学生已经进行了铺垫。因此,直接提问:光合作用中,有没有物质的变化?如果有,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反应式学生不难看出。但能量的转化学生理解起来会困难一点。因为能量的守恒定律学生要到初二学物理时才知道。因此,这里设计了一个活动,也通过问题进行:能量有哪些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回答),学生一般都能答道热能、光能、电能、风能等等,知识面广一点的还能答道核能、化学能等。可以将学生的主要答案罗列在附板书处。接着再问:能量可以传递吗?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吗?问到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有很多,有的认为能,有的认为不能。这是可以举例:如冬天时,比较冷的手放在暖手器上就能感到热,说明什么问题;打开灯,什么能转化成了什么能等,通过一些常见的生活例子,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可以让学生明白:能量有多种存在形式,并且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有了这个知识准备后,在让学生回答:光合作用中,有能量的转化吗?这是学生再来理解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就容易多了。

3、光合作用的意义。如果学生理解了光合作用的实质,对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就很顺利成章了。这时可以提问:你认为光合作用有哪些意义?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想,尽可能地举例。最后,将学生们的回答进行归类,总结出光合作用的三点重要意义。

4、光合作用的应用。可以利用这一部分检测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掌握情况。书上给了一个合理密植的例子,但还不够。因此,设计了3个问题:为什么要大力提倡保护森林、植被?为什么卡尔文要从植物中找石油?可以怎样解决航天员在长途航行时的基本生活问题?设计。

第1。

个问题的目的主要是考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并为以后的环境保护内容做铺垫。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学生不难回答这个问题。第2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在本章节最开始引入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一位叫做卡尔文的科学家带着他的研究队伍在世界各地的森林里找植物,找到一种当地的特有植物就带回实验室研究,有人好奇地问他们在干嘛,他们回答说在找石油。为什么会在植物中找石油呢?当时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但是我并没有给出正确答案。这个时候再次把问题提出,学生就容易想到原因了。第3个问题主要是来源于现在航天业中一个还未能很好解决的难题:就是以后如果要到其他星球,宇航员可能会在宇宙飞船上待几年,他们所需的食品和氧气的量是很大的,但光靠携带几年所需的食品和氧气是不现实的,因此请学生考虑解决途径。选择这个问题一是学生对航天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二是这个问题目前没有最终答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三是容易让学生联想到与光合作用结合,四是可以为以后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做点铺垫。果然,在讨论第3个问题时,学生非常踊跃。

5、作业。可以将上段所提的3个问题作为课堂作业。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事先印制一张小提单,选择一些填空题和选择题,如填写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光合作用的实质等,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书面的总结。

三、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教学目标。由于有了能量守恒定律的铺垫,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第2个实质:能量的转化变得容易了。由于本堂课基本以问题开展,学生回答很踊跃,整个课堂气氛很活跃。尤其是在回答最后3个问题时,学生想得很多,但很多学生都能从光合作用的角度去考虑,可见学生能够运用所以知识去解决问题了。但是,由于学生非常活跃,所以在课堂上还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控,避免课堂混乱。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可以增加5分钟左右的书面练习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光合作用的说课稿篇三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

2、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  。

(二)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 (b:理解) 。

(2)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a:知道) 。

(3)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过程及其有关问题; (c:掌握) 。

(4)光合作用的过程; (d:应用) 。

(5)光合作用的实质; (d:应用) 。

(6)光合作用的意义。 (d:应用)  。

2、能力目标  。

3、情感目标  。

(三)教学重难点 。

1、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

3、光合作用的过程;  。

二、说教法学法  。

(一)教法的选择 。

(二)学法的指导  。

1、指导学生如何从本节的学习中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  。

2、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如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

三、说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 课前准备 。

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前准备好在教学中用到的多媒体课件。 。

二、引入新课 。

三、讲授新课  。

(一) 讲授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多媒体课件) 。

(二)讲授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

根据概念,导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

四、结束新课 。

简单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

五、布置作业 。

思考题: 这些科学家为什么会成功?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方面? 。

光合作用的说课稿篇四

本节位于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2章第2节较全面的介绍了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涉及的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等三部分知识。为后面学习载体蛋白、酶等知识也为必修2关于基因的表达部分奠定基础。物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对理解细胞的结构基础有着重要作用。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为: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了“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链、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二、说教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课件和游戏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三、说学法。

通过讨论、观察对比、图文结合、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节课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前准备。

因为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功能,是以往没有接触过的,所以课前布置预习是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这一节的知识有部分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使他们对进一步认识蛋白质产生兴趣,但是要给出一定的题目,否则学生预习的质量不高或者不预习。我的题目是:以课本p20上给出的四种氨基酸画出氨基酸形成多肽链的图形。这一个题目比较明确的提出了这一节知识的重点。

第二导入新课。

提供素材:2004年阜阳市出现全国有名的事件――“大头娃娃”,案件中多名儿童因食用劣质奶粉,婴儿出现四肢短小、身体瘦弱、头部浮肿甚至死亡等症状。劣质奶粉除生产过程中毫无卫生可言,就是蛋白质含量极为低下;2008年又出现“三鹿”奶粉事件,也是因蛋白质含量及其低下,引起婴幼儿出现病症。

提问: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问题,蛋白质对我们的成长重不重要?

评价学生回答,

那我们今天就来深入地学习一下什么是蛋白质,引出本节课的标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三学习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p20的思考讨论,找出四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并拢,面向同学演示,如果我们人体来表示氨基酸,左手是氨基,右手是羧基,头是一个氢原子,下肢则是r基团。然后要求同学们把教材上的四种氨基酸上的r基团标示出来。检查一下。再请一位同学总结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通过课堂的模拟,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第四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

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及有关计算,是教学一个难点。同样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过程(或使用课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要求四位同学分别代表p20的四种氨基酸。准备三条有水的湿巾,要求学生相互握手的那一只手拿着,当一个学生手握着他的手,用力将纸巾中的水挤出,表示脱水过程。

提问:反应过程有什么产生?原来的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形成了什么?

再请三位同学上来排成一排问:这样能得到多少个水,如果排成两排呢?

通过现象直观的模拟,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更有兴趣,非常容易地就掌握计算方法和规律。

结合课件上的练习,分析两个例题。

第五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功能具有多样性,由学生对照教材,进行总结。

为什么蛋白质有那么多功能呢?根据我们已有的经验可知道:结构决定功能。

再要求刚才的那四个同学上了组合多肽链。以不同位置组合,就会形成很多种多肽链,进而形成很多种蛋白质。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所以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样性。

第六总结。

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多样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绚丽多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五、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知识点比较微观抽象,知识点也较难理解的情况,重视利用“形象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对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要更多与日常生活、现代相关科学相联系,了解蛋白质的应用价值,给学生提供教学拓展的空间。综合来看,要学生感到心情愉悦,思维才能活跃,这样才能接收新知识,让他们有不断深入学习的愿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六、板书设计。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化学元素组成:

1、都含c、h、o、n很多含p、s,少数还含fe、cu、mn、i、zn等。

二、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1、种类:大约有20种。

2、结构通式:

结构通式。

3、结构特点:

三、蛋白质的结构:氨基酸连接方式。

氨基酸连接方式。

四、蛋白质的主要功能(具有多样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光合作用的说课稿篇五

我个人认为,不论是哪一章节,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都要以以下3点为依据:1、课程标准;2、学生的身心特点;3、现有的教学条件。课程标准可以给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方向;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现有的教学条件则决定了教学的可行性。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先整体考虑整个章节及与其他章节的联系。本章节光合作用是整个初中生物中很重要的一节。与后面环境保护、生态系统都有紧密的联系,也是高中学习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章节光合作用的主线是:“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的意义”,而本节是第4课时,着重解决“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的意义”这2点。在前3个课时,通过对光合作用发展史的学习和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定义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本节应当对前3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升。本节主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用一个个相衔接的问题将教学内容串联。

本节可以采用通过复习的方式引入。对于较好的班级,可以直接向学生提问:通过对前3节的学习,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并可请学生到黑板写出。如果学生水平不够,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产物是什么?条件是什么?场所在哪里?将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行分解,然后再黑板上写出。

如果学生理解了光合作用的实质,对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就很顺利成章了。这时可以提问:你认为光合作用有哪些意义?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想,尽可能地举例。最后,将学生们的回答进行归类,总结出光合作用的三点重要意义。

设计第1个问题的目的主要是考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并为以后的环境保护内容做铺垫。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学生不难回答这个问题。

第2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在本章节最开始引入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一位叫做卡尔文的科学家带着他的研究队伍在世界各地的森林里找植物,找到一种当地的特有植物就带回实验室研究,有人好奇地问他们在干嘛,他们回答说在找石油。为什么会在植物中找石油呢?当时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但是我并没有给出正确答案。这个时候再次把问题提出,学生就容易想到原因了。

第3个问题主要是来源于现在航天业中一个还未能很好解决的难题:就是以后如果要到其他星球,宇航员可能会在宇宙飞船上待几年,他们所需的食品和氧气的量是很大的,但光靠携带几年所需的食品和氧气是不现实的,因此请学生考虑解决途径。选择这个问题一是学生对航天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二是这个问题目前没有最终答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三是容易让学生联想到与光合作用结合,四是可以为以后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做点铺垫。果然,在讨论第3个问题时,学生非常踊跃。

可以将上段所提的3个问题作为课堂作业。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事先印制一张小提单,选择一些填空题和选择题,如填写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光合作用的实质等,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书面的总结。

光合作用的说课稿篇六

1.光合作用的研究进程中的经典实验(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赫尔蒙特实验——柳树获得的增重只是来源于水。

普利斯特利实验——薄荷能改善由于动物呼吸、蜡烛燃烧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英格豪斯实验——光照是普利斯特利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

萨克斯实验——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还有淀粉。

鲁宾和卡门实验(同位素标记法18o)——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2.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椭球形、双层膜。

3.叶绿体所含色素的种类、颜色、分布,色素与所吸收光谱的关系。

叶绿素a——蓝绿色,类囊体膜,红橙光蓝紫光。

叶绿素b——黄绿色,类囊体膜,红橙光蓝紫光。

胡萝卜素——橙黄色,类囊体膜,蓝紫光。

叶黄素——黄色,类囊体膜,蓝紫光。

4.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与暗反应两个阶段的特点与联系。

光反应:需要光,在类囊体发生,色素吸收光能,只有叶绿素a才能转化光能。

暗反应:不需要光,在叶绿体基质发生。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

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和nadp+。

5.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光反应物质变化:水分解成o2、e和h+形成atp和nadph。

光反应能量变化:光能——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能量变化: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光合作用实质和意义:叶绿体吸收并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的过程。

6.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水等影响光合作用的原因及其在生产实践上的意义。

温度——直接影响光合速率,通过影响酶的活性。

还有水、无机离子,比如镁离子等也会影响光合速率。

7.“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提取原理:色素可溶于有机溶剂。

分离原理:各种色素随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

提取几个细节:

叶片要绿。

粗叶脉叶柄要剪掉。

提取液:无水乙醇。

碳酸钙作用: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石英砂作用:帮助研磨。

研磨过程要迅速而充分,药剂适量。

分离几个细节:

滤纸条要剪角。

画滤液细线要细而直。

要重复画二三次。

每次之间要阴干。

层析液不要沾污管壁。

滤纸条不要碰到管壁。

层析液不能浸没滤液线。

色素在滤纸条上的排列顺序(由上至下)——胡、黄、a、b。

8.“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实验。

控制变量原则。

对照原则。

实验前,要用真空渗水法排除叶肉细胞间隙中的空气,充以水分,使叶片沉于水中。

co2浓度这一变量是通过调节水溶液中nahco3浓度来实现的。

光合作用的说课稿篇七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讲述了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过程和特点,以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等知识基础。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地基础,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征。所以说它是我们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2、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

(2)叶绿体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过实验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使学生自己动手,亲自看到从上到下依次的橙黄4534535aaa色、黄4534535aaa色、蓝绿色和黄绿色的出现。

(3)光合作用的过程及重要意义,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从而引出根据是否需要光,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之后教材对这两个阶段分别从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得出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辨证结论。紧接着讲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最后还补充了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小结】:所以说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b:理解)。

(3)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过程及其有关问题;(c:掌握)。

2、能力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习科学家们研究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2)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的方法。

(3)初步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方法,渗透“线条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

(3)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的选择。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使用多媒体教室,将许多地方用多媒体课件来表达,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二)学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如何从本节的学习中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2、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如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前准备好在教学中用到的多媒体课件。

二、引入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知识体系,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从而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讲授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多媒体课件)。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的过程。

根据概念,导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把它和初中学习过的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区别与联系。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引入到光合作用的发现。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ley,1733-1804)在17xx年所做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而引入以下几个著名的实验。

1、18xx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做的这个实验:他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个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被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现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

2、18xx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ann)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他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再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他的实验证明了: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讲解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a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水绵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b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进行。c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细胞中释放氧地部位。d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的对比实验,从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3、20世纪xx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用氧地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然后进行两组光合作用实验:第一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在相同的条件下,他们对两组光合作用实验释放的氧进行了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这两组实验并从中得出结论,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示踪元素及同位素标记法。)。

四、结束新课。

简单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思考题:这些科学家为什么会成功?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方面?

光合作用的说课稿篇八

教学目标:

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2、练习徒手切片。

5、举例说出兴合作用需要光。

教学重点:

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准备新鲜的叶片。

(2)教师准备: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初步了解要进行光合作用离不开和时绿体,这节我们具体探究一下在植物的六大器官中哪个上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它具有哪些结构及结构相适应的功能,以此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探究过程。

学生2人一组。

(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垂危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面玻片标本,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切割方向、方法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切割,应注意什么?

学生:把制好的临时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然后再把永久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进一步了解叶片的结构。

展示学生画的叶片结构图,鼓励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及结构特点。

学生:各组讨论,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师引导:

(1)叶片的背面与正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

(2)怎样区分上表皮和下表皮?

(3)说明气孔的开关受什么的控制?

小结:在知道了叶片的结构及功能后,让学生分组讨论:

(2)叶片的结构适于接受阳光照射的特点。

(1)知道叶呈绿色的原因。

(3)会应用“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这一道理。

教师: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回答。

问题:

(1)叶片呈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3)在生产中你知道怎样利用“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这一原理。

三、课堂小结。

这说明: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光合作用的说课稿篇九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讲述了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过程和特点,以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等知识基础。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地基础,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征。所以说它是我们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2、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

(2)叶绿体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过实验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使学生自己动手,亲自看到从上到下依次的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的出现。

(3)光合作用的过程及重要意义,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从而引出根据是否需要光,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之后教材对这两个阶段分别从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得出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辨证结论。紧接着讲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最后还补充了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光合作用的说课稿篇十

1.教师事先向学生讲清楚教材中的关于这两个实验的装置、原理和实验过程。

2.教师可用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经典实验开拓学生思路,引导他们思考。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学校、市区图书馆的参考资料,以及告诉学生上百度、google等网站去搜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有的网址可直接告诉学生)。

3.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如何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如果教学需要,教师可先与某些学生在课下做一下探讨)。这不同的方法也包括实验材料的不同(如可用卫生香代替火柴,用0.1%的碳酸氢钠溶液代替清水)、实验装置的不同等(如用酒瓶、排水管代替书上验证释放氧气的装置)。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配合录像、课件、学生或教师的演示实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这个实验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对于学生的一点点创新,都应给予鼓励。

五.评析。

光合作用在教材中无疑是重点和难点,这个实验做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但由于这个实验较难,教师要注意在课前给予学生较多的引导和帮助,并请他们在课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六.备注。

1.现在录像器材便宜,摄像技术简单,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制作适合自己的录像带(统一配置的录像带有时不一定能满足自己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播放录像时,要注意暂停键等功能键的使用。因为一气儿将录像放完效果可能不好,很多时候,边放边结合录像讲解效果比较好。

2.教师可自己或请专业人员制作能满足自己教学需要的课件,也可从百度等搜索网站寻找一些光合作用方面的课件做参考。

3.通过搜索网站可得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如:有的学生如果想利用仪器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的浓度变化的话,可告诉学生直接用“空气中二氧化碳检测仪”、“空气中氧气浓度检测仪”等字样在百度等搜索网站上搜索即可,但同时要提醒学生文明上网。

光合作用的说课稿篇十一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七年级《生物学》中继“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之后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前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教材编写及知识结构中起者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为以后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

2.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4.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掌握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认识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及其原理,从中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索,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

三、重点和难点。

1.探索绿叶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

2.为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四、教法。

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法;探究法;

五、教学程序。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

置疑:“植物体由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质的积累从何而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第二部分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审视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变量,如何控制变量,怎样设置对照实验。然后,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最后,对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分析每一步操作的原因。

播放实验视频。

分析试验结果。

2、遮光部分未变蓝,说明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光。

第三部分归纳总结。

1、从实验题目中体会光合作用的三个重要因素——绿叶、光、有机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